The Influence of Jazz and Hip-Hop on American Culture
2024.09.2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於113年9
月24日舉辦「The Influence of Jazz and Hip-Hop on 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講座,此次活動在學校支 持下順利進行,吸引眾多對美國文化與 音樂感興趣的師生到場參與。講座特別 邀請美國在台協會(AIT)高雄分處文化
新聞組組長溫宏國擔任主講,整場活動 氛圍熱烈,學生們的互動積極踴躍,為 現場增添了不少討論的熱度與活力。
講座開始,溫宏國組長以深入淺出 的方式,帶領聽眾回顧了爵士樂和HipHop音樂的歷史演變。講者從19世紀美 國的奴隸制度談起,介紹黑人在音樂創 作上的貢獻,並指出爵士樂與Hip-Hop 音樂作為美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深深 影響美國社會的不同層面,特別是在種 族融合、社會運動及文化創新的過程中,
and Society
撰稿整理: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張育寧
兩者都扮演關鍵角色。溫宏國組長提 到,爵士樂和Hip-Hop音樂不僅是音樂 形式,更代表一種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 象徵,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意涵,遠超乎 單純的音樂表現,為全球的音樂文化發 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動力。
接著,溫宏國組長著重介紹爵士樂 的起源與發展,讓大家了解到這種音樂 形式是如何在美國社會中誕生並逐步壯 大的。爵士樂起源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 初的美國南部,特別是在紐奧良、芝加 哥、紐約等城市,這些地區因為特殊的 歷史背景與文化融合,形成豐富的音樂 土壤。溫宏國組長強調,爵士樂是黑人 社區文化的產物,早期主要以即興演奏 為特色,音樂中充滿自由和創新的元 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爵士樂不斷演變, 從早期的拉格泰姆音樂、迪克西蘭樂風, 到
到搖擺樂和比博普,直至後來的硬博普 與自由爵士,這些風格變遷的過程,反 映美國社會的多元化與音樂文化的不斷 創新。
溫宏國組長進一步介紹爵士樂中重 要的音樂技法,如切分音、藍調音階、 問答式的樂句互動等,並以具體的音樂 範例向聽眾展示爵士樂的獨特魅力。他 特別指出,即興演奏是爵士樂的靈魂, 這種隨機創作的表現形式,充分展現演 奏者的個人風格與音樂素養。講者透過 一段音樂的歷史演變,讓聽眾了解到爵 士樂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美國文 化的重要載體,其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遍及音樂、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並 在推動美國種族融合、促進社會平等的 過程中,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講座的第二部分,溫宏國組長將焦 點轉向Hip-Hop音樂。以Hip-Hop音樂 的五大元素為起點,詳細介紹Hip-Hop 音樂從1970年代紐約市街頭誕生的背景 與歷程。Hip-Hop音樂作為一種發源於 黑人社區的街頭文化,早期主要用來表 達社會的不公和對生活的反思。溫宏國 組長指出,Hip-Hop音樂的誕生,不僅 僅是為了娛樂,而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具 體呈現,其背後折射出當時美國社會的 深層問題,包括種族歧視、貧窮、暴力 等。早期的Hip-Hop音樂以簡單的節拍 和強烈的歌詞為主,內容大多關注城市 暴力、毒品問題以及貧窮的生活狀況, 成為一種社會批評的方式。
溫宏國組長接續剖析Hip-Hop音樂 的演變歷史,從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 初期的草創階段,Hip-Hop音樂逐漸發 展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文化現象。隨 著1980年代中期以後,Hip-Hop音樂走 向
向商業化,進入主流市場,並逐漸成為 青少年文化的一部分。他特別提到, 1990年代被視為Hip-Hop音樂的黃金時 期,像是Tupac和Biggie等音樂人的出 現,標誌著Hip-Hop文化的全面崛起。 這一時期的Hip-Hop音樂,不僅在音樂 表現上達到新的高度,同時在社會影響 力方面也不容小覷。這些音樂人以充滿 社會意識的作品,傳達對當時美國社會 問題的深刻反思,並引發了全球年輕人 的共鳴。
進入
21世紀後,Hip-Hop
音樂的商
業化進程加速,特別是在2000年代, Hip-Hop音樂的內容逐漸轉向描繪奢華 的生活方式,如豪車、派對、金錢等, 這一變化引起不少批評者的關注,認為 Hip-Hop音樂失去其最初的社會批評功 能。然而,溫宏國組長指出,近年來, 隨著新一代Hip-Hop音樂人的出現,這 種音樂形式再次開始回歸其本質,重新 探索其藝術性與社會批評的潛力。像是 Kendrick Lamar、J. Cole等現代HipHop音樂人,不僅在音樂技術上有更大 的突破,還通過他們的作品反映更深層 次的文化和社會議題,重拾Hip-Hop音 樂的批判精神。
講座的最後,溫宏國組長強調爵士 樂與Hip-Hop音樂在全球範圍內的影 響。他指出,這兩種音樂形式雖然起源 於美國,但已經成為全球文化的一部 分。特別是在當今的全球化背景下,音 樂無國界的特質使得這些音樂形式能夠 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傳播與接受。許
多國家在接納這些音樂風格的同時,加 入本土的文化元素,從而形成具有地方 特色的爵士樂和Hip-Hop音樂場景。這 些音樂現象,不僅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 交流,也為全球音樂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與多樣性。
在問答環節中,學生們踴躍發言, 向溫宏國組長請教許多與爵士樂和HipHop音樂相關的問題。當有學生詢問這 兩種音樂是否在其他國家也有著相似的 發展時,講者肯定地表示,無論是爵士 樂還是Hip-Hop音樂,今天都已經超越 美國的邊界,成為全球性的文化現象。
無
無論是在歐洲、亞洲還是非洲,都能看 到這兩種音樂的深遠影響,而每個地區 在吸收這些音樂風格的同時,更賦予其 新的生命與意義,使其豐富世界音樂文 化的多樣性。
最後,英語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李 翠玉對講座進行總結。李教授表示,溫 宏國組長的講解不僅深入淺出,還以生 動的音樂範例引導大家深入了解爵士樂 與Hip-Hop音樂的魅力。兩個多小時的 講座內容豐富且充實,不僅讓學生們學 到關於音樂史的重要知識,更讓他們對 美國社會與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李教 授指出,這次講座不僅是一場音樂文化 的饗宴,更是一場跨文化的交流,為學 生們提供一個認識與思考不同文化的機 會,幫助他們從音樂的角度,理解美國 文化。
▼演講結束大合照
本次邀請到本校國文學系普義南助理教授,演講〈聲 韻與情韻 論夢窗詞聲韻特色〉一題。普教授於「吳文英 (夢窗)詞」研究領域中深耕許久,自淡江大學博士班畢 業後,普教授繼續留於母校任教,並主持「吳文英詞韻律 分析」(104年)、「宋詞換頭研究」(110年)等計畫。今
年本校國文系延攬普教授,教授「詩選及習作」、「詞選及 習作」、「曲選及習作」、「專家詩」與「修辭學」等課程。其 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也深受學生喜愛。本次演講即以 「夢窗詞」與其他詩人為例,探討古典詩詞如何透過「形 式」,精準表達溢於言表的「情感內容」。
首先,普教授分別以蘇軾與吳文英的〈定風波〉為例, 說明二人如何以句式、押韻等手法表現情感。蘇軾〈定風 波〉作:「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 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 晴。」全詞句式為「七七,七二七,七二七,七二七」,詞中 「聲」、「行」、「生」、「迎」、「晴」為一組平聲韻;「馬」、 「怕」,「醒」、「冷」,「處」、「去」為三組仄聲韻。蘇軾運用 句式與押韻將全詞分為四段,層次井然:首二句交代背 景,次三句表現出風雨無懼的灑脫,再三句表現出晴時微 冷的收斂,末三句超然於晴雨,對順境與逆境保持淡然。
吳文英〈定風波〉則作:「密約偷香□蹋青,小車隨馬過南 屏。回首東風銷鬢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燈。離骨漸塵 橋下水,到頭難滅景中情。兩岸落花殘酒醒,煙冷。人家 垂柳未清明。」全詞句式為「七七,七二,七;七七,七二,
七」 ,詞中「青」、「屏」、「燈」、「情」、 「明」為一組平聲韻;「影」、「省」、 「醒」、「冷」為一組仄聲韻。吳文英也運 用句式與押韻將全詞分為上、下二段: 上片首三句是過去情深與現在蕭瑟的對 比,五、六句點出今昔之間已過了漫漫 十年;下片首三句是對方消殞與自己傷 情的對比,五、六句點出而今而後無處 憑弔的惆悵。從二人的〈定風波〉來看, 縱使是相同的詞牌,透過不同的形式安 排,就會有不同的情感效果。
接著,普教授提出一個問題:「什麼 是詩?」詩是由「內容」與「形式」二者組 成,不可偏廢。「內容」是表現創作主體 獨特情志與藝術想像,關乎作品的「抒情 性」與「獨特性」,如〈詩大序〉云:「情動 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為情感 大於言語可描述的範圍,所以用感嘆、
歌唱甚至舞蹈的方式展現。「形式」是突 破慣性思維、形成藝術化敘述,關乎作 品的「節奏性」與「凝鍊性」,如俄國文學
評論家沙哈洛夫斯基(V. Shklovsky)
云:「藝術的技巧是為了使事物變得『陌 生』,令形式變得艱難,好教我們更費神 遲
▲普教授講解「詩的特性」
也更遲緩地去感知外界事物,因為感知 的過程也是賞美的目的,必須延展體 會。」作者會透過各種藝術手法,讓讀者 在體會作品情感時,也達到審美目的。
再者,在詩歌的「形式」當中,「節奏 性」是有別於散文的一大特色。「節奏性」 包含三者:「音樂節奏」,如樂府、詞等 可入樂的體裁以詞配樂的節奏;「語音節 奏」,如詩詞中的押韻、平仄等字詞的節 奏;「句讀節奏」,如對仗、頓讀等閱讀 的節奏。以「詩」而言,常見的五言句多 以「二三」組成,七言句多以「二二三」組 成;以「賦」而言,常見的四言句多以「二 二」組成,六言句多以「一五」組成。又如 王勃的駢文名作〈滕王閣詩序〉,錯落使 用三、四、六、七字句,在次段當中更 是由兩兩偶句組成,句式相同,平仄相 對。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 色
色」中,「霞、水」一平一仄,「鶩、天」一 仄一平,「飛、色」一平一仄。又如杜甫 〈柟樹為風雨所拔歎〉,首四句作:「倚江
柟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誅茅卜居 總為此,五月髣髴聞寒蟬。」其中「前、 年、蟬」押平聲先韻,點出過去柟樹健在
的光景。次四句作:「東南飄風動地至, 江翻石走流雲氣。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 泉源豈天意。」其中「至、氣、意」押去聲
寘韻,敘寫今時柟樹為風雨所拔。再三句 作:「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 蓋。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 籟。」其中「愛、蓋、籟」押去聲泰韻,回 憶起過去街坊老幼對於柟樹的喜愛。末四 句作:「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 臆。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 色。」其中「棘、臆、色」押入聲職韻,對 詩
照已經倒塌的樹與自己,沉痛萬分。全 詩透過每四句一轉韻的形式,在今昔之 間不斷交錯對比;韻腳由平聲、去聲至 入聲,情感愈加急切、愈加深沉。
最後,普教授總結了所有優秀作品 的內在關聯,即是由「形式」的「聲」加上 「內容」的「情」,產生出和諧的「情韻」。 在詩詞韻文當中,「節奏性」是「形式」的 核心。透過「音樂節奏」、「語音節奏」和 「句讀節奏」,作者可以創造出多樣的藝 術安排,令讀者體驗陌生的、特別的美 感經驗。普教授鼓勵大家在欣賞詩詞 時,應多加注意這種「形式」與「內容」的 和諧,努力探尋作者欲表達的「情韻」。 普教授也期望能啟發大家在未來的文學 創作中,探索更多「形式」的可能性,創 造出更加動人心弦的作品。
本次邀請到本校國文學系高婉瑜教授,演講〈那一 年,我在嘉義看的經 你所不知道的漢文佛典〉一 題。高教授於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文 字學,博士班轉向研究佛經語言。畢業後,先後於淡 江大學與本校國文系任教,其授課科目涵蓋文字、聲 韻、訓詁、漢語語法、詞彙等,十分多元。另外,高 教授治學嚴謹,也曾多次獲得科技部(國科會)大專 院校特殊優秀人才獎勵。本次演講即以高教授自身的 經驗,介紹漢文佛經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演講第一部分為「知識小學堂」,高教授首先介紹 了佛教與佛經的基本知識。譬如我們常稱的「釋迦牟尼 佛」,原名為「悉達多.喬達摩」,為「迦毗羅衛國」的王 子,種姓為剎帝利,一說出生於農曆四月初八。「悉達 多」為「一切功德成就」之意。所謂「佛」,並非西方宗教 的「神」。準確來說,「佛」是「覺悟的人」,即是從苦和 煩惱中解脫、圓滿菩提且不再輪迴的人。而成佛的悉 達多,當時人們常尊稱為「世尊」。現在所稱的「釋迦牟 尼」的「釋迦」是指悉達多當時所在的部落「釋迦族」, 「牟尼」意指「修行成就者」,所以「釋迦牟尼」可以翻譯 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是後人對其的尊稱。
至於我們目前所見的佛經,在佛陀時代之時,並沒有 形成文字紀錄,而大多是口述傳法;佛入滅後,僧伽 集會合誦經典,如長於記憶的阿難就背誦出佛陀以往 的說法,故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 等早期佛經。後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又出現了 世人熟知的《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另 外,有一類佛經稱作「律」,即佛教戒律,如《四分律》 等;還有一類佛經稱「論」,是針對佛教經義與法相論
述的篇章,如《阿毗達摩》等。
演講第二部分為「佛經初體驗」,高 教授接著以實際例子帶領大家進入佛經 的世界。大多數人對於佛經的認知,大 多停留在《大般若經》、《華嚴經》、《法華 經》等用於研究講說的「義理經典」,或是 《金剛經》、《心經》、〈普門品〉等「道場誦 讀之經」。然而,佛經當中,還有更多與 生活貼近的經典,譬如《百喻經》,可說
是佛教中的「伊索寓言」,裡面集結了九
十八則寓言故事:在〈夫婦食餅共為要 喻〉中,夫妻打賭誰先出聲就能得一餅,
須臾有賊入室,於丈夫面前侵略其婦, 丈夫亦沉默不語,其婦便出聲曰:「云何
痴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丈夫竟拍手
笑曰:「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爾。」
這種癡傻的丈夫正如為小名利蒙蔽、為虛 假煩惱侵略之凡人,雖遭大苦卻不以為 患。除了以寓言說理的佛經,還有可以在 現代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經典,如 《離睡經》,內容就記載了世尊告訴大目乾
連驅趕睡意的幾種方法,包含「以冷水洗 眼及洗身支節」、「以兩手相挑兩耳」、「起 出講堂,四方視及觀星宿」等。又如《雜阿 含經》卷四十二被人稱為「減肥經」,內容 記載波斯匿王苦於身極肥大,於是世尊 世
傳授偈言:「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波斯匿王每 至飯時,使少年誦偈,日復一日,果然 變得「身體庸細,容貌端正」。
演講第三部分為「命理新天地」,高 教授說明佛經也可以很新潮,可以貼近 現代人熱愛算命的嗜好。譬如「文殊菩 薩」,就是佛教界知名的算命師。在《文 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 曜經》中,就有與西洋占星學相似的記 載,如「師子宮」、「女宮」、「秤宮」、「蝎 宮」、「弓宮」、「磨竭宮」、「瓶宮」、「魚 宮」、「羊宮」、「牛宮」、「婬(夫婦)宮」 與「蟹宮」,基本與現代的十二星座對 應。在經文中,文殊菩薩可以透過觀察 個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來預測他 們的過去輪迴及未來的可能走向。另外,
根據《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記載,若見一 人「語言舒遲,不起瞋恚,謙敬尊長」,則 可推測其前一輪迴為「象」;若見一人「身 大醜穢,堪忍飢寒,健瞋難解」,則可推 測其前一輪迴為「駝」;若見一人「遠行健 食,不避嶮難,億事識真」,則可推測其 前一輪迴為「馬」……等等,就與現代人常 見的心理測試十分相似。
另外,高教授也補充了關於佛經語 言的小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大約有 三成的日常用語來自於佛典,比如「淨 土」、「彼岸」、「覺悟」、「智慧」、「眾 生」……等,當中不乏有我們習焉不察的 詞語,如「現在」、「知識」、「絕對」、「利 益」、「方便」……等。至於源於佛教的成 語也高達三百餘條,如「一刀兩斷」、「一 絲不掛」、「一廂情願」、「一筆勾銷」…… 等,其中也有語義古今完全不同的佛教 成語,如「天花亂墜」本指佛陀講經說 法,感動天神,墜下各色香花;今則指 一人說話動聽,但多浮誇不切實際。又 如「想入非非」本為佛經「非想非非想處」 的省略,指佛教禪修者修習到「非想非非 想處」的境界;今則指脫離現實的想像或 念頭,尤其是涉及思想色情。
透過本次講座,不僅能了解到漢文 佛典的豐富內涵,還體驗到其在當代生 活中的實用價值。高教授以生動的例子 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們意識到佛教語言 如何影響漢語與文化,並在不知不覺中 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佛經故事的種子 已經悄然種下,高教授也期待在未來的 某天,能夠再續因緣,一起研讀佛經。
活動海報▲
李院長演結尾致詞中
活動現場互動熱絡▼ ▲
朱健銘教授
【高教深耕】專題講座
從自發性地理資訊 到空間公民教育
2024.11.19
撰稿整理:國文系/張育綸
本次邀請到本校地理學系學系朱健銘助理教授, 演講〈從自發性地理資訊到空間公民教育〉一題。朱 教授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系碩博士,畢業後先後任 教於醒吾技術學院、文化大學地理系,今年始於本 校地理系,教授「區域地理學」、「網路地圖學」與「地 理資訊系統專題研究」等課程。朱教授貼近學生生活 的教學內容,深受學生喜愛。本次演講將介紹過去 對群眾行為與空間分布的研究成果,並提出如何透 過 「自發性地理資訊」(VGI)與地理媒體的結合, 如何進一步促進「空間公民教育」的進行。
首先,朱教授向我們說明了「新地理 學(NeoGeography)發展的社會背 景。由於近年來科技的發展,從個人電 腦、智慧型手機到各種穿戴裝置,不斷 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讓人與人、 人與物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社交媒體 與共享經濟等新興趨勢改變了網路化的
社會結構。龐大的資訊量、高速的資料 流、廣泛的網路使用,促進了大數據時 代的到來,為人類帶來新的分析與決策 方式。人工智慧、物聯網與雲端運算等 技術的應用,讓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 場景成為現實。科技持續給予生活更多 智慧化的可能,而新資訊時代對地理學 的影響,使得必須重新檢視地理學中人 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而再發 現空間之學的地理學,如何在舊理論與 新資訊間,得到驗證與創新。因此,在 「新地理學」當中,民眾不僅是資訊的提 供者,也是資訊的消費者。身為非專業 者的民眾可以在公有或私有的平臺上, 採用地理資訊技術或工具,製造、分享 與提供各種地理資訊,以非受規範的處理 方式及分析方法,為自己或群體服務。
接著,朱教授說明了「自發性地理資 訊
訊」的內涵。Goodchild(2007)將個人 不求報酬、自願投入地理資訊生產工作 所產出的資訊,稱之為「自發性地理資 訊」(VGI)。其中包含四個特點:一、 「由民眾自發性提供」,VGI與由專業人士 主導的空間資訊的傳統獲取方式有所不 同。二、「協作性與民主性」,VGI強調民 眾對地理空間的參與,體現空間資訊的 民主性。三、「群眾感知與社交媒體」, VGI透過移動設備與社交媒體的結合,讓 民眾隨時隨地記錄地理空間資訊。四、 「開放與共享」,VGI開放共享地理空間資 訊,促進空間資訊的匯聚與創新應用。
再者,朱教授以實例說明VGI的應用 與研究。譬如〈利用社群媒體的VGI資訊
探索遊客行為的時空分布型態〉一文,即 是利用民眾在臉書打卡的紀錄,探索景 點與遊客之間的關係:在「黃色小鴨」展 出期間,朱教授發現臉書打卡數量高峰
▲活動海報
▼李院長開場致詞
在週五、週六與週日三天,地點除了在 「黃色小鴨」展出場地之外,還有「基隆火 車站」、「海洋廣場」等鄰近展出地的景 點;觀察各景點遊客打卡人數變動與「黃 色小鴨」之間的相關係數,以鄰近的「金瓜 石」、「八斗子潮境公園」、「和平島公園」 等景點最相關。又如〈陽明山國家公園社 群臉書打卡資料分析與應用〉一文當中, 發現民眾打卡時間高峰在二至三月花季開 始,以陽明公園與竹子湖最為熱門,其中 竹竹子湖的打卡熱度時間持續較久(五月 子後打卡地標類型轉為與繡球花相關), 陽明公園則在活動結束後就降低。次高峰 在六至七與九月(蝴蝶季)至十一月(十 月起芒草花盛開),而七星山每月打卡 次數都很高,為穩定的打卡熱區,其次 為擎天崗。又如〈探索臺北市餐飲業分佈 的特徵與影響因素〉一文當中,發現「中 華料理」、「西式料理」、「咖啡簡餐」大多 分佈在臺北車站、西門町、東區與臺北 101等地;「小吃」分佈在士林夜市、寧夏 夜市、公館夜市與饒河街夜市等地;「日 式料理」分佈在林森北路、西門町、東區 與臺北101等地;「火鍋燒烤」多集中在東 區。平均消費與密度空間分佈當中,均 消200元以下多集中在臺北車站、西門 町;均消200至1000元以上則漸轉移至東 區一帶。而店家多寡與距離捷運站出口 遠
遠近的關係,大致上以離捷運站越遠, 店家越少(「小吃」在距離750至800公尺 區間有小高峰,是為了供應當地居民的 飲食)。至於民眾對店家的評價與店家 鄰近道路的關係,以「巷弄」美食高於「一 般道路」美食的評價,正是「酒香不怕巷 子深」的最佳寫照。
另外,朱教授也認為VGI並非是研究 者的專屬工具,民眾也可以利用VGI推動 自身理念,甚至由下而上地影響社會制 度,成為「空間公民」的一員。譬如2009 年的「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當時「PTT」 網站上有許多網友自發性地分享當地災 情,讓救災訊息得以廣泛散佈。又如「空 氣汙染地圖」、「飲水機地圖」,也都是根 據民眾自身的需求所推行的。甚至如民
眾自製的「平安走路許願帳戶」,讓人行 道使用者拍照上傳希望政府修繕的地 方,這也促使內政部後來架設「市區道路 人行安全地理資訊系統」,即是由下而上 推動政策的最佳範例。
最後,朱教授也提到「空間公民教 育」 的興起。由於VGI、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 統、對抗性地圖等研究的出現,這些研 究均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即是如何讓一 般民眾重新取回地理資訊的生產能力。
透過「空間公民教育」,培養批判性空間 思維、增進地理知識與技能、促進公民 參與和空間素養。未來的「空間公民教 育」,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 正義和環境保護等核心價值,培養學生 成為負責任的「空間公民」。
胡婉玲社長
職涯的志趣與選擇
2024.11.22
撰稿整理:國文系/張育綸
本次邀請到中央通訊社社長胡婉玲 博士,演講〈職涯的志趣與選擇〉一題。
本次演講即以胡社長自身的經驗,向同 學們分享她在媒體界的心路歷程,並探 討如何在職涯中找到志趣與熱情,以及
在選擇中勇於突破框架、迎接挑戰。
首先,胡社長介紹了她求學時與早 年擔任記者的經歷。胡社長大學畢業於
淡江大學法文系,並繼續於歐洲研究所 研讀碩士。因為熟悉法文的緣故,胡社 長在研究所就讀期間,擔任了國際奧運
委員會聯絡處的法文秘書。並且,胡社 長也考上國家代表,遠赴希臘參加奧林 匹克研討會,在會上代表臺灣致贈紀念
品,讓當時的國際代表認識到了臺灣的 文化。畢業後,基於小時候對電視記者 的崇拜,胡社長陸續報考台視、中視與
華視新聞記者,但都鎩羽而歸。在經過 多次嘗試之後,胡社長最終考取了華視
記
胡社長擁有文化大學法學博士 與臺北大學商學博士學歷,曾 擔任民視新聞傳播群副總經 理、「台灣演義」與「新聞觀測 站」等節目的製作兼主持人,更 曾七度赴北韓採訪、八度採訪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
▲胡婉玲社長演講
記者,也因為有外語、國際政治的學歷 背景,胡社長被指派去跑外交、內政線 新聞。而在華視記者任內,胡社長曾至
泰國北部,深入報導因國共內戰而留在 泰緬北境的「泰緬孤軍」。那裡因為地理 交通不便,發展不如臺灣本島,當時的 人民多半生活在「難民村」中。因此,在 「金三角」一帶,便開始興起了種植罌粟 花的生意。在一次與電視台長官通話之
後,長官建議胡社長可以繼續深入採訪 當地的「毒王昆沙」(Khun Sa),於是 胡社長經過當地居民輾轉牽線,最終竟 真的成功見到了當時叱吒一時的「毒王 昆沙」。這次採訪過程充滿了挑戰與危 險,因為昆沙勢力盤踞於金三角地區, 該地環境險惡,且毒品交易暗潮洶湧。 為了接近昆沙,胡社長必須跨越崎嶇的 山路,還要應對層層盤查與嚴密的戒備 區域。然而,這些困難並未讓她卻步,
反而激發了她對新聞真相的追求。
再者,胡社長也分享了她赴北韓採 訪、採訪達賴喇嘛與深入伊斯蘭國的經 驗。北韓一直是個高度封閉且充滿神秘 的國家,對國際媒體而言,至北韓採訪 是極具挑戰性且意義重大的任務。在北 韓採訪期間,胡社長曾攀登北韓聖山「白 頭山」,感受其對北韓人民的文化意義; 與知名主播李春姬交流,窺探北韓媒體 運作;參與震撼人心的「阿里郎晚會」, 體會其中的政治宣傳意味;並觀察北韓 自行研製的電動自行車,紀錄當地的創 造力。另外,胡社長也分享了多次採訪 達賴喇嘛的經歷。採訪期間,他們不僅 探討了西藏議題、宗教自由與世界和平 等重大主題,也從達賴喇嘛的談話中汲 取了許多人生智慧。胡社長提到一次趣 事:2002
年達賴喇嘛第二次訪臺時,因 聽聞藏傳佛教徒因高海拔地區生活吃素 不易,可被允許吃葷,胡社長特地端上 一盤含有牛肉乾的點心盤請他享用。出 乎意料的是,達賴喇嘛避開了牛肉乾, 幽默地選擇了素食小點,展現出他對慈 悲理念的堅持,也讓胡社長對這位宗教 領袖的品格更加敬佩。2017年,胡社長 也深入庫德交戰前線,直擊伊斯蘭國 境。這次採訪身處戰爭最前線,不僅要 面對戰爭的威脅,還需與當地人溝通, 深入了解庫德族的抗爭精神。這場戰爭 酷
的殘酷與當地人民的苦難,對胡社長內 心造成深刻震撼,也讓她更加確信,新 聞的價值在於記錄真相、喚起關注與傳 遞人性的光輝。
接著,胡社長談到她今年接任中央 通訊社社長的歷程,並分享了對這份職 務的使命感與願景。中央通訊社作為臺 灣最具歷史的新聞通訊社,負責辦理國 內外新聞報導,服務各類媒體,並肩負 對外傳遞臺灣聲音的責任。中央社在海 外設有超過三十個駐點,分布於五大 洲,不僅展現了中央社的國際視野,也 使臺灣能迅速掌握全球重大新聞事件, 並有效促進國際對臺灣的理解與支持。
同時,中央社積極加強與國際新聞通訊 社的合作,深化新聞交流,持續提升臺 灣在國際舞台的能見度與影響力。胡社 長也提到,中央通訊社目前推出了「海外 特派員」培訓營活動,旨在培養具國際視 野的優秀新聞人才。該活動召集在國內 外有新聞從業經驗的青年學子,要求參 與者具備流利的英語或未來派駐地語言 的能力,或具備良好的文字撰寫技巧。
同時,參與者需對國際新聞抱有熱忱, 並養成定期關注國際議題的習慣。這項 計畫不僅為青年提供進入國際新聞領域
的實務經驗,也為中央社持續擴展其海 外駐點培育新生代人才,進一步強化臺 育
灣的全球媒體影響力。
最後,胡社長談到「什麼科系最適合 從事新聞工作?」其實,從事新聞工作並 不限於某一領域,最重要的是個性和熱 情。無論是來自哪個科系,只要具備熱 忱、好奇心和好勝心,都是適合進入新 聞界的熱血青年。人文學科的學生尤其 適合投身新聞事業,因為他們通常具有 深厚的語文能力與批判思維。例如:中 文系的同學可以成為優秀的編輯,負責 撰寫與編排新聞;外文系的學生則可擔 任外交或國際新聞記者,具備語言優 勢,能夠進行國際報導;商學院的學生 則能夠專注於財經與經濟新聞,利用商 業知識分析複雜的經濟現象;而法學院 的同學則可以追蹤司法與政治新聞,將 法律與政策問題清楚地傳達給大眾。無 論來自何種背景,只要對新聞充滿熱 情,並能夠在這個充滿挑戰與變動的行 業中堅持自己的使命,就能夠在未來職 涯當中取得成功。
法國導演 Libiot
佚失的故事:
法國導演鏡頭下的台灣時空
Stories to Get Lost - Geographical Locations in Historical Moments
2024.11.29
本次講座邀請到了來自法國的導演
Libiot Stephane Jean(以下以Libiot簡 稱)。Libiot先以一個對外國人來說最熟 悉不過的問題拉開演講序幕 「為何你 要來台灣?Why are you in Taiwan?」。 誠然,台灣人熱情、溫暖,這些都是吸 引外地人來此的誘因。然而,僅僅只是 這些,就能使外國旅人願拋棄自己所熟 知
▲講者Libiot Stephane Jean
撰稿整理:英語系/江宇晨
知的一切,孑然一身的前往嗎?這個問 題的答案,Libiot自己也不曉得。在台三 年,他始終沒有找到自己來台的意義。 於是這場演講,他也邀請所有台下聽講 的同學跟隨他的步伐,一同探尋這個問 題的答案。他以「I, Me」這兩個英語中不 同人稱下的「我」為伏筆,希望同學能夠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能夠區分出「本 我」、「他人眼中的我/潛意識中的我/ 連我自己都不瞭解的我」的分別為何。
接著,Libiot
開始進入了今天的主
題。他先是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幅畫作: 該畫作來自他的祖父,上面描繪的是法 國西南鄉村的小路,有著一片大大的田 以及矗立當中的田寮、田舍。這就是他 印象中的家鄉,一幅他只要瞧見,就會 在心中閃現的「家」的模樣。只可惜,因 他來台時恰逢疫情,再加上畫作本身過 於巨大,無法將畫作順利地攜帶傍身。 故此,他展示了下一張照片,一張來自導 演自己的鏡頭之下、也是「家鄉」的照片: 高雄美濃。而我們也發現,不知是否是巧 合,祖父的畫以及導演的攝影作品,在構 圖、光線、比例,甚至是那條鄉野小路, 竟都十分相像。Libiot回想起他在看著那 幅畫時,祖父對當時的他說的話:「只要 踏上了這條小路,就能找到家的方向。」 向
因著這句話,他踏上了前往美濃的這一 條小路,從而找到了他在台灣的家。
第一部分的主題結束後,Libiot開始 說明了他初次來台的故事。在2017年與 朋友的一場聚會中,他們開始討論想去 何地旅遊,其他人的答案通常是巴西、 洛杉磯、日本,而他以台北 這個他不 由自主說出口的答案,震驚了在場的友 人們。一年後,他便來到了車水馬龍的 台北,並在那裡拍下了第一部取景於台 北的電影:《給蔡明亮的三封信》。之所 以這樣命名,是因導演在來台之前,對 於台灣的認識就只有蔡明亮,因此這部 電影除了有致敬的意味,也有向台灣這 片土地打招呼的涵義。
再者,Libiot談起他曾經住在非洲馬 達加斯加西南部的經歷。他不禁感嘆,
這或許是命運的指引,也或許又是一個 令人訝異的巧合:他生命中所有的住 所,不論是他的母國法國、馬達加斯 加,抑或現居地高雄美濃,都位於某處 的西南方。緊接著他播放了一段取景於 非洲的影像,是他所拍攝另一部電影的 片段:一群人簇擁著一位已經瀕臨死 亡、性命垂危的老者,而身旁的人群正 因應著他的生命跡象,或是歡聲齊舞, 或是抱頭痛哭。每一次狀態的切換,似 乎都代表著非洲這片大陸的變化無常。
從一片乏人問津的黑暗大陸,變成鑽石 著
開採的原產地。位於同一塊大陸上,有 些國家一躍而起,有些則是始終呈現一 蹶不振。縱然有種種際遇的不同,卻都 發生在相同的這塊土地之上,正如片中 老者,永遠是那個他,卻總有截然不同 的面貌。
在播放完了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片 段之後,Libiot說,每拍完一部電影之 後,他便感覺他失去了什麼,卻也更促 使他去踏上找尋更完整自我的道路。而 後,他出發前往葡萄牙西南部,又拍了 一部電影。電影取材自當地的一個傳 說:跳崖的男人Pedro。特別的是,該片 是他透過想像以及根據當地漁民口耳相傳 的故事所拍攝,因此該片的敘事手段,也 是安排了多位演員輪流自述、自白,從 而推進劇情,並使觀眾逐漸發覺線索, 了解真相。這部電影的敘事風格似乎也 應,
▼李院長以中文翻譯演講內容 對應著他的渴望,不斷地透過生命中所 有偶遇,歷經的種種,逐步探求、找尋 隱藏在失焦鏡頭下的真實自我。
時間快進到2019年,他再次來到台 灣,而這次的落角處,他選擇了台灣的 西南部,港都高雄。並且這次,他很快 地定下了下一部片的名字:《Undying不 死不滅》。片中有一位從天而降的男人, 口鼻滲血、面目皆非、似死非死。路過 的少女瞥了他一眼,似乎在思考如何能 幫助他,思忖片刻無果後,她逕直離 去。但是身懷異能的男人,正如同片名 一般「不死」,於是他跟隨少女踏上旅 程,找尋重返家的道路。
疫情在台灣爆發的幾年,他無奈返 回法國。沉寂了一段時日後,他第三度 重返台灣。這次,他成功的帶上了祖父 的畫,伴隨著他一同留在了台灣。而下 一部電影《台灣總統》,這部電影並不是 在探討政治,Libiot也刻意做了一些去政 治化的處理。他所要探討的,是在喧囂 人聲、重返寧靜後的一份真實渴望。他 特地前往彰化工業區,當地因受到工業 污染,居民人數從兩千人銳減至大約三 百人。與他的概念相呼應,繁榮的工業 化發展看似美好,藏身美夢之下卻是居 住所在的敗落。在定居台灣之後,因居 住環境偏僻遙遠,Libiot甚少收到來自家 鄉的友人的問候。於是他開始拍攝新的 故事主題。他陸續在蘭嶼、高雄、台南 取景,拍攝了一系列關於人的故事。本 次
次院週會也在他後續三部電影分享中完 美落幕。
「時間能產生各式各樣的噪音」 俄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時間有 專屬於他的聲音,而拍攝電影便是發聲 的過程。每每完成一部電影,導演都會 聽到某種聲音。在葡萄牙他聽到了「流 逝」、在非洲他聽到了「遺忘」、在台北他 聽到了「虛妄」,在高雄他聽到了「空 幻」,而在蘭嶼「距離」則是它獨有的聲 音。導演住在何處、遇見何人,是否都 與他處在相同的時空?無論答案為何, 他認為他已通過不同的手段,或者說是 形態存在於此。此處的存在並非真實的 「本我I」,而是他人眼中的「我Me」。「我 Me」可以是流逝、可以是遺忘、可以是 虛妄、更可以是空幻或是距離。至於「我 I」則是簡單地出現在了我所發出的言語 和聲音當中。而電影即是我的語言,訴 說著在場所有人一同紀錄、演繹下的此 時此刻。
▼院週會大合照
文學院35週年院慶
共同書寫輝煌新篇章
2024.12.06
文學院於12月6日舉辦35週年院慶活 動,由高師大校長王政彥、前副校長王 惠亮、前院長陳靖奇、前院長張玉玲等 與會貴賓,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性的里程 碑。本次院慶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包括 回顧文學院的發展歷程、展示學生的創 作成果,並舉辦獨具特色的開運祈福八 卦茶席,歡迎師友一同品茗,更有一系 列人文藝術表演,充分展現文學院深厚 的人文底蘊與文化藝術魅力。
撰稿整理:國文系/張育綸
文學院35週年院慶以「35好友聯合餐 會」溫馨揭幕,餐會邀請眾多師友歡聚一 堂,共同回憶文學院的點滴時光。席 間,眾人暢談往昔生活趣事,氣氛充滿 溫暖與感動,彷彿將時光拉回到文學院 的創立初期。這場餐會不僅是對學院35 年光輝歷史的致敬,也為整場院慶活動 注入了美好的情懷,展現了文學院薪火 相傳、攜手共進的深厚精神。
▼李翠玉院長致贈紀念品予文學院前院長們
餐會結束,緊接著是「天涯共此尋瓊 露 文學院35週年開運祈福八卦茶席」 活動。八卦茶席是將八種不同的茶種, 以八卦陣的形式擺放,象徵陰陽和諧與 自然之美。在與會貴賓開鑼儀式之後, 茶席於圖書館穿堂盛大舉行。司茶人員 由文學院經學研究所同學擔任,現場茶 香四溢,賓主盡歡,傳遞了對文學院未 來祥和順遂的美好期許,更成為院慶活 動中不可錯過的亮點之一。
八卦茶席活動過程中,書法大師蕭 季慧以雙管書法表演為文學院帶來祝福,
左右開弓的技巧配合行雲流水的字跡, 完美展現傳統文化的優雅之美,贏得現 場熱烈掌聲。柯嵐馨老師帶領古典舞班 的同學,以優雅的舞姿帶來別具韻味的 視覺享受,林虹妌老師的古箏演奏則將 音樂的情韻與茶席氛圍融為一體,蔡沁 恩同學呈現的太極拳劍表演,以力與美 的完美融合展示了傳統武術的精髓。而 第二屆「有情微書寫.尋訪文學院」創作 徵選比賽頒獎典禮,則透過表彰傑出的 文學創作,激勵更多學生投身文學創 作,展現文化傳承的力量。
高師大前校長戴嘉南表示,文學院 自「人文教育學院」創校以來,歷經多年 的發展,培育了無數優秀人才。藉由此
次院慶,他向所有曾經的師長與同仁表 達敬意,並對新進的同仁們寄予厚望,
期許文學院未來能繼續創造更多的輝 煌。高師大校長王政彥表示,在李院長 的積極領導下,文學院的發展更加蓬 勃。文學院擁有中文、英文、臺語、客 語、原住民語及東南亞語等多元語言資 源,未來將推出本土多元語言計畫,成 為高師大的教學亮點。
文學院李翠玉院長表示,35年的歷 程是一段充滿努力與成長的旅程,見證了 學院從創立初期到今日卓越發展的非凡成 就。這段歷史凝聚了全體師生的努力,讓 文學院不僅培育了無數具有人文素養與批 判思維的人才,也對社會產生了深遠影 響。李院長強調,未來文學院將持續扮演 文化與知識傳承的重要角色,以傳承深厚 的文化精神為基石,帶領全體師生共同努 力,延續輝煌,開創未來。
▲李院長於開運祈福八卦茶席開場致詞
▲蕭季慧大師(左2)致贈雙管書法墨寶
▼開運祈福八卦茶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電子報
發 行 人:李翠玉
總 編 輯:王尹芳
編輯助理:黃維安、張育綸、郭育瑋、黃千惠
發行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
發行日期:中華民國114年2月
聯絡地址: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 號文學院院長室
聯絡電話:(07)7172930 分機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