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言 Issue 6 - 時代 (DGame Edition)

Page 1

ISSUE NO .6

曼言 MAR 2017

ManPASS DETECTIVE GAME 2017

EPOCH 時代


序 我們探討過雛妓問題、糧食危機,它們過了一個又 一個「時代」,終在社會受到正視。但今天我們探 討的學童壓力卻正處於一個惡化的「時代」。香港 學童自殺數字屢創新高,今個學年到現時為止已有 二十多宗,年齡層概括小學生到大專生,實在令 人痛心。大家絕對可以置身事外,但倘若他朝不幸 離世是你所認識的人,即使只是你一生中的一個過 客,不知大家會否心想「我在他在世時能否做什麼 去避免這場悲劇?」。 無可否認為了增加趣味性,今天的故事確有一些超 乎現實的發展,但細想背後的細節卻與現實無異。 我們活於一個有太多無謂競爭的「時代」,密密麻 麻的補習補課、只與他人對比成果而不是過程、為 學業放棄理想... 競爭原意使我們進步,這個「時 代」的競爭卻把我們吞噬。因此,我希望大家能透 過今天的活動得到反思、尋找自己快樂的源頭同時 間亦幫助身邊的人走出困境,踏上一個美好的新「 時代」!


ManPASS 2016-2017 Our team

We proudly present ManPASS 2016-2017 Detective game - Epoch 時代 Team leaders: Kathy Lee, Chloe Yu, Kelly Chan, Michelle Kwok, Parkle Wong, James Gu, Ron Cheng Checkpoint holders: Jenny Fong, Carissa Wong, Alex Au, Joe Chiu, Nicole Chan, Lina Chan, Bonnie Leung, Jerome Fu Jessie Chang, Elizabeth Chan, Teresa Lo, Edison Chan, Jacky Lam, Curtis Chan


故事大綱 Hannah(賴思)係一個香港女學生自細生於一個不太富裕 的家庭,父母每天要工作很長的時間所以冇辦法照顧佢,一 直交由外婆照顧佢嘅成長, 導致佢缺乏家庭溫暖。Hannah 由小學開始嘅學業成績已經唔係咁理想,如是者過了六年 嘅小學生涯,Hannah成功升上一間中學,隨着升上中學Hannah 無論在學業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嘅問題越來越多以致學業 成績每況愈下人際關係上亦都冇乜朋友係學校俾人杯割 所以係中二個年佢患上精神病,最初嘅時候都只係抑鬱症 係升上中三之後變成了人格分裂, 亦都係中三這一年認識 到佢人生中三個非常重要嘅人, 就係佢嘅兩位好朋友兼 同學Claire(劉凱晴)同Haley(賴心蘭)和佢嘅男朋友 Yoda(金琊)。 Claire同Haley嘅成績亦都唔太理想所以佢同Hannah一齊入 咗同一班由於佢三個嘅成績都好差好多時都會一齊上學 校嘅補課慢慢成為好朋友最後係升中四嘅時候揀咗相同 嘅elective科目所以中四嘅時候佢地係同一班。 至於Yoda 就係喺補課上面認識Yoda係學校嘅成績唔錯所以老師決 定由佢去協助補課班,輔助成績唔好嘅同學好似Hannah咁。


佢非常同情Hannah嘅情況所以慢慢對佢產生感情,Hannah亦 都唔例外覺得Yoda非常照顧佢,比到屋企比唔到嘅嘢佢,所 以佢哋就成為咗情侶。 喺升上中四之後由於開始要面對DSE嘅關係每一班嘅班主 任都會維持三年直到畢業為止,而Hannah嗰班嘅班主任就係 陳老師,由於Hannah患有人格分裂佢嘅平時表現係與正常人 唔同,例如反應比較慢成日自言自語甚至有時會變咗另外 一個人咁所以陳老師對佢嘅印象非常之唔好佢平時對人 嘅態度都唔好冇乜禮貌導致其他同學和其他老師都唔鍾 意佢。 相反佢嘅好朋友Claire由於自細生於富裕家庭生活得非常 開心佢對其他人同老師都十分好老師好願意教佢同學都 好願意幫佢所以Claire嘅成績越嚟越好,加上陳老師任教 LS,也是LS學會嘅負責老師,而Claire亦有參加這個學會,由 於Claire對LS非常有研究所以係LS學會表現得非常好,深 受陳老師喜愛。 好快就超越左Hannah, Hannah每日感到嘅壓力越來越多,因 為老師唔想幫佢冇心教佢同學亦都唔想幫佢,所以佢唔識 嘅嘢只會越來越唔識。有一次學校測驗Hannah成績最差,老 師派卷嘅時候當住成班面前笑佢,其他同學亦都笑佢,令到 Hannah非常之唔開心。 Hannah亦都逐漸唔鍾意Claire對佢產生妒忌。Hannah同Yoda 嘅關係亦都開始變差,因為Yoda亦都開始要應付唔同嘅考 試,壓力亦都有增加所以冇乜時間理Hannah。但由於Hannah嘅人格分裂越嚟越嚴重,就連Yoda都開始感覺到佢有唔 同。 有一日, Hannah比校長叫咗佢上去校長室見佢, 因為校長想 同佢傾一傾學業嘅問題, 但好景不常,Hannah早到左15分鐘 無意中見到校長喺電腦睇緊未成年男孩四級動作片,發現 咗校長極度淫賤同有戀童癖,成績唔好嘅Hannah決定用手機 拍下整個事發經過,諗住用條片要挾校長為佢寫一張大學 推薦信保證佢入大學。


佢將影片俾咗校長睇,校長別無他法唯有屈服喺Hannah嘅淫 威底下寫咗一張大學推薦信比Hannah 。 時間一日一日咁過,終於嚟到考DSE嘅時候,但係非常唔好 彩係幾日前Hannah同Claire因為一些問題爭執,期間發生 意外,Hannah唔小心跌咗落樓梯,Haley也在場,Hannah右手嚴 重受傷要入醫院打石膏,令右手嘅活動能力受損。亦因為 呢件事Hannah對Claire恨之入骨。就係3月8號考完試嘅時 候大約2點Hannah決定要同Claire講清楚。Claire同Hannah 講清楚其實成件事都係意外,但係當時Hannah以為Claire 有心推佢落樓梯,加上Haley係隔離不停慫恿Hannah,一怒之 下,Hannah對Claire使用暴力,但冇諗過殺Claire, Haley這個時 候係佢嘅背包裏面取出一把短小精悍既雕刻刀,將Claire桶 死咗。Hannah受驚過度即刻暈咗,當佢醒過來嘅時候佢嚇咗 一跳因為原來殺Claire嘅係Haley,佢自己非常之驚訝亦都 驚慌失措,佢見到Haley走咗上天台,佢即刻跟上天台,途中 見到把小刀跌左係樓梯,佢唔敢相信Haley做咗嘅事,所以佢 決定要同Haley講清楚,要佢去自首。警方喺20分鐘後到達 案發現場,警方初步推斷為謀殺案,估計為Claire推咗Hannah 落樓後自殺,並交由重案組及學校聯繫科警察繼續調查。 期間調查發現案情並非一般, 學校校長同老師不斷推卸責 任隱瞞證據,試圖引導警察以為整件事是因為Hannah嘅父母 和男朋友造成,學校老師同校長修改Hannah嘅成績表和學業 報告,警方曾經懷疑淫賤校長係兇手因為動機非常明確,求 愛不遂,因愛成恨,引發血案。但最後被警察識破,在Hannah 家中發現日記及其他證物,加上Hannah父母和學校老師校長 以及同學嘅口供推斷正確嘅案情最後經由法醫驗證兇器 及上邊嘅指紋發現真相。 真相就係Haley根本不存在,只是Hannah人格分裂想像出來 的另一個人,殺Claire嘅係Hannah, Haley所做嘅所有野根本 都係Hannah做出嚟,包括兇器上嘅指紋都係Hannah既指紋。 2017年3月11日 破案。案件完結


Case Study

Background Analysis


情緒病學生現況/自殺風氣 近年來,學生自殺已不是一件罕見的問題,根據數據,自2015年 9月新學年起,共有至少55名學生因學業壓力的問題而輕生,年 紀最小更只有11歲,因此,輕生問題的嚴重性顯而易見,更是我 們廣大市民必須重視的。在這個充滿競爭的香港,學業成為學生 心中的第一及唯一的追求,在非常注重學業成績香港社會及中國 人的傳統文化渲染下,導致現今學生缺乏正面情緒的經驗, 長輩 對年青人常採取較嚴厲的管教方式,主張低調致很少讚美;而日 常生活中對成績的重視亦令青少年人對自己的能力感懷疑 ( 除學 業成績外其他優點常被輕視 ) ,時常被挑剔亦令他們未能感到被 愛。這或間接促成目前情緒及精神問題年輕化,嚴重的話將導致 更多學生有自殺或濫藥以逃避負面情緒的情況,從而令其心理壓 力的直線上升。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數據,學生尋死 可歸納 為6種情况,包括教育氣氛、家庭教育、學生抗逆能力下 降、溝通方式改變、情緒病和環境轉變, 可以說,學生尋死無論 是學業壓力、生活不如意、抑鬱症等,都涉及跨不過精神心理障 礙,因未能及時紓解而選擇輕生。 在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10月的心理健康普查,發現3,543人中860 人有一定程度情緒問題,可見解決問題刻不容緩。學生受困於心 結,找不到出路,別人不察覺,又不主動與別人溝通尋求協助, 一旦遇上情緒和健康問題一般只會上網查資料,亦不理解部份生 理狀況和疾病風險,從而令其病情慢慢加重,最後只能走上輕 生的不歸路。因此,該如何使受情緒困擾學生的隱藏因素暴露出 來,讓其他人知道,對預防學生慘劇十分重要。


學校壓力 近年社會各界對教師的工作壓力非常關注,多項研究均 指出,教師的工作量與日俱增,非教學工作多年來不 斷增加。多項報道均指本港教師仍然面對沉重的工作壓 力,部分教師更受到情緒困擾。教師表示,除了需要擔 任教學有關的工作,大多數更需要負責多項與校務 及行 政有關的工作(例如校務會議、文書處理、撰寫計劃書和 報告、學校推廣 及招生等)。有研究同時顯示,多數教師 對非教學工作的滿足感較低,希望減少 這類型工作,並 在備課和輔導學生等工作投放較多時間。 現時高工作時數的教師比例也有下降,他們在學校出現 的負面情緒亦有減少,這些都是值得高興的。 然而,每周工作 61 小時或以上的高工時教師比例仍多, 認為工作壓力高企的教師仍佔近 7 成半。在工時長、壓 力大的情況下,不少 教師的健康響起警號。今年調查發 現教師普遍受到多項健康問題困擾,但由於工作太忙或 習慣 小病的緣故,大部份教師即使生病也要帶病上課, 因而影響教學效能及師生健康,並增加同儕工作量,問 題值得關注。 事實上,不少前線教師表示工作量繁重,加上應付行政 文書工作,經常要在家中處理學校工 作,既缺乏足夠休 息時間,又影響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在這情況下,越 來越多教師不鼓勵下一代從事教育工作,如當局再不著 手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恐怕會令更多年輕人不願投身 教師 行業。


社會忽略學生 學生一直被視為社會的未來棟樑,故此大眾對他們抱有一定的期 望。在香港,由於學生的競爭壓力大,大學供不應求,不少家長 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考錄大學,選修心儀的科目,在將來的社會 謀求一份工作。可是,這種風氣的盛行令人只著重學生的學術成 績,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因素。 作為一名學生,考試和讀書所帶來的壓力難以避免,而來自家人 的期望和學生之間的比較比之更甚,長期的壓力只會產生反效 果,衍生出情緒病如失眠和缺乏動力等徵狀,不妥善處理可導致 自殺傾向。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向BBC中文網發放 的數據,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名學生因成績不佳而自殺。 由此可見,學生的心理素質不能忽視,症狀如懶散可能是情緒病 的徵兆之一,而不是學生懶散的表現,故若干特徵勿掉以輕心。

自殺者家屬感受 自殺對離世者來說,或許是一個了結。但對逝者身邊的親友而 言,遺留下來的悲痛才是惡夢的開始。自殺論研究學者Edwin Shneidman估計,每名死者的逝世至少影響身邊六至十位親友,他 們的自殺率因此較一般人高三至五倍。近年,香港年輕人自殺個 案數量俱增,在2015年間發生的15-24歲青少年自殺個案高達70多 宗 。死者的親友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和情緒轉變,實在有需要得 到社會關注和專業支援,渡過喪親之痛,並對防止他們有自殺的 念頭,預防下一宗悲劇發生。 2015「生命熱線」開展「釋心同行──自殺者親友支援計劃」, 是世界首創的服務模式。計劃與別不同之處在於服務不單止處理 初期創傷徵狀、情緒疏導及家庭溝通,更提供長期實務支援,社 工亦會按與逝者的關係將個案分組。透過情緒處理輔導及同路人 互助支援計劃,讓死者親友重新適應生活 。事發初期,死者親友 最需要的往往是實務支援。悲戲發生後,死者的家庭甚至連日常 起居飲食都可能無發自理,此時身邊的親友可以從多方面支援他 們。


教育局幫助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 教育局及衞生署將於2016-2017學年在全港中、小學推行 聯合舉辦「好心情@學校」計劃,目標為提高公眾(包括 長者、成年人和青少年)對心理健康推廣的參與,以及 對精神健康的知識和了解。以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的關 注和認識。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要有效培育下一代 成長,首要是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培養他們正面的生 活態度以及對抗逆境的能力,以適應未來世界的發展。 教育局會為學校提供額外學校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不 但及時識別和支援高危學生,更促進整體學校學生精神 健康。因此,有需要立即在小學推行常規「一校一社 工」及提出全面落實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比例為1:4的時 間表。 為支援有精神病的學生,學校的學生支援小組會與有關 學生和家長保持聯絡,了解他們的需要,以及根據學 生在學校的適應情況,計劃及評估為學生提供的支援策 略,並定期監察、評估及檢討學生的情況和支援成效。 學校亦會按個別需要,在取得家長的同意下聯同精神科 醫生、臨床心理學家、醫務社工、教育心理學家或其他 有關專業人士舉行跨專業的個案會議,共同商討適切的 支援策略,例如建立關愛的學習環境、學與教的調適、 上課安排、為學生提供情緒輔導及朋輩支援等。


我們亦鼓勵家長就個別學生的特別需要與學校溝通,讓 學校能因應學生的個別情況和需要提供合適的支援。對 於一些有精神病而出現嚴重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教育 局會按需要考慮向學校提供一筆有時限的津貼,讓學校 聘請教學助理,以協助有關學生建立課堂常規及有效學 習。教育局與醫管局一直保持緊密聯繫,共同檢視和商 討加強現有通報、轉介和支援機制,確保跨專業的協作 和溝通。 教育局每年均委託高等院校舉辦120小時的「以心理學方 法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有效策略」專題課程。該課程的 主要目標和內容為加強教師了解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 需要,包括學生的反叛及違規行為、自我形象低落及較 常見的情緒和精神問題等,並透過理論研討及個案分析 等方法,幫助教師發展正面的態度及有效的策略以支援 學生在不同階段可能面對的危機。由2011-2012至20142015學年,教育局亦與醫管局協作,就不同的精神病, 如思覺失調、抑鬱症、焦慮症,為學校輔導教師/人員 舉辦講座及工作坊,並邀請精神科醫生、教育心理學家 和社工分享對有精神病的學生的支援。


2017 COLLECTION

Whisper


<Editorial >

香港學生赴外國升學-為什麼? 近年來,隨著香港在國際地位逐漸上漲,港人對下一代 的培育也更為用心:因此,也衍生出「虎爸虎媽」、「 贏在起跑線」等等的話題。因為這許多的競爭,香港各 大學的學位也變得越來越寶貴,促使許多學生開始考慮 到外國留學。也許因爲外國開放的教育制度而產生學制 比較輕鬆的錯覺,到外國留學變成了一種「後備選項」 。其實,到外國留學真的是「後備選項」嗎?能夠留在 香港升學又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相信部分到外國升學的同學也曾經被親友們問過:香港 的大學不好嗎?到外國升學是因為考不上本地大學嗎? 聽到這些問題,也是一陣氣結。在香港升學固然好,不 但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各類開銷也比到外國升學要少得 多。然而到外國升學卻可以更大程度的體驗當地文化, 以及與當地不同國籍、背景的人交流溝通。如此以來, 學習之餘,學生也能開拓眼界,接觸到更多課本以外的 世界,也能在一番對比下更加珍惜現有的一切。


離開香港,到另一個陌生的國度生活,需要學生們自身 足夠自律和獨立,也給予許多曾經活在父母庇蔭下的學 生一個真正獨立的機會。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首 當其衝,到外國生活也必定要首先克服「吃」的問題。 在英國,餐廳不再有「下午茶」,當地餐廳一般水平不 及香港,價格卻遠比香港的貴。曾經的生活習慣必須改 變,生活需要自理,再也不能依靠外人。在這樣的情況 下,往往能夠訓練學生們自立,不再依賴家人的照顧。 近這一年,政治風波不斷,許多家長也擔心子女在港繼 續升學會受到影響,故而選擇到外國升學。隨著香港政 治動盪,不少家長和企業都對香港的大學以及香港的大 學生失去了信心。雖然發生的許多政治事件僅屬某些大 學生的個人行為,接二連三的過激行為卻讓外界對香港 的大學漸漸失去了信心。 其實外國與香港各大學並沒有誰好誰壞之分,只有適合 不適合一說。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和需求,家長才能 判斷哪種學制更適合學生,找到真正所謂「最好」的大 學。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Martin Luther King Jr. once sai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one to think intensively and to think critically. Intelligence plus character – that is the goal of true education.” Published in 1947 in a university paper, with 70 years having passed by, we look 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it is depressing to say that nothing have changed.

Let us take a 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to see whether I was right or wrong with the statement above. Here is a modern aircraft, recognised it? and here’s an aircraft a century ago. Big difference right?

Another example: Here’s a computer from today and a computer from a century ago. Another big difference right?


How about this? Here’s a classroom of today century ago

and here’s

a classroom a

Wow, literally NOTHING HAS CHANGED.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students have been sitting in nice and neat rows, raising hand when they want to speak, having only a short break a day and are forced to get straight As. I am not saying that it is wrong, but time is different back then; the world have moved on. In this era, students are trained into robots and zombies, ones who can only memorise and cannot think critically, ones we do not need anymore in our society. What the society needs nowadays are students who can think creatively, innovatively, critically and independently. As Martin Luther King Jr. had sai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one to think intensively and to think critically”,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has not improved at all, which is a failure as I bel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not the past. This leads us to question the cation system did not improve different reasons, the method “push” from parents and the

reason behind why the eduat all? It is due to 3 of teaching, the continuous perception of society.


As we all know, everyone is a unique individual. If you ever asked biologists, every one of them will tell you that no two brains are alike. In a class of 30 students, each one of them has different strengths, different gifts, different dream and different needs. Still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treat students as the same; teaching them the same thing the same way, giving them the same piece of test even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and judging students only by academic standard. If every doctor prescribed the same antibiotic to all patients, in no time, human race will get completely wiped out. In this case, when this comes to education, I dare not imagine the result, but this will result in an education pandemic. There is one thing which has never change: th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for their children to flourish, which an ancient Chinese idiom (望子成 龍) can prove this timeless belief. The attitude of expecting children to become “dragons” (one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is of course a decent dream to look forward to. Parents overdoing this dream will not only making it unreachable, but also turning it into a nightmare. Imagining a child going to school at 7am and after 8 hours of school, was then forced to attend tutorial classes and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this is a typical daily routine of a Hong Kong child nowadays. Enforcing children to learn against their will is not only an inefficient way to learn, but will also diminish the children’s willingness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What parents should do is to expose different kinds of material to children and let them choose what to learn, as Plato once said “do not train a child to learn by force or harshness; but direct them to it by what amuses their minds”.


Another reason is the perception of society. With the belief that educ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escape poverty, every student aim to achieve a good grade i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in order to get a decent job after they graduate. As the society is very realistic, the better paid your job is, not only you can have wealth, but also get respect from everyone. This phenomenon leads to an absurd situation where students only learn for the marks, but not for the knowledge itself. As everything such as planes, computers and mobile phones can get an upgrade nowadays, why can’t we do the same for education? By shortening school hours, giving less homework and focusing more on collaboration instead of competition, this way the education system can eventually improve. We all understand that improving education is a very difficult task, however nowadays only 20% of the population are students, they are 100% of the future. What we do now is for the future. Although there is a lot of uncertainty on whether we could achieve this improvement, we should have hope in ourselves, as Hellen Keller had said “nothing can be done without hope and confidence�.


Sponsored by




大家樂 Happy Seasons 0161 236 7189


Committee: Sonia Sung 文: Chloe Yu Brian Cheung Ron Cheng Julie Fong Jerome Fu Crystal Poon Kathy Lee Christy Ng Chelsea Tang Christie Leung Carissa Wong Michael Chan Joe Chiu Horace Tang Charlotte Wong 編: Julie Fong Crystal Poon Christy Ng Brian Cheung 設: Horace Tang Society Email: info.manpass@gmail.com Society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anpass/ Society website : http://manpass.co.nf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