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不同之旅|水岸創新研習MaD Trip Kit MaD Trip | Waterfronts Reimagined — MaD Trip Kit

Page 1


啟航 課本總說香港“港闊水深”,但自從19世紀中第一次填海,城市不斷 擴張,海港早已變了樣。另一邊廂,城市發展亦令不少天然河流變 成石屎渠道,同時產生了一些人工明渠。過百年來,我們忙於築路 造地;來到今天,是時候想想,我們跟幾百公里的市區海岸和河岸, 應當建立怎樣的關係?

1/預備工作坊 0/行程概覽

•《在地研習室|翠屏河畔想像企劃》/P.4–9 • 大圍河道花園/P.10–13

• 行程概覽/P.2–3

2/社區生活與環境 • 啟德河/P.14–19

2

• 林村河/P.20–23


5/展望

3/文化藝術

• 東涌河/P.50–55 •《非凡!屯門河》/P.24–29

• 社區環境工作室@元朗/P.56–59

• 西九藝術公園/P.30–33

4/空間營造 • 東岸公園/P.34–39 •《路過北角》/北角海傍/P.40–43 •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P.44–49

3


預備工作坊|2022年2月26日(六)

第一日

時間

行程

自訂

自助遊:大圍河道花園

• •

明渠裏的實驗 預計需時(不計交通時間):30分鐘

時間

行程

2:00 PM

預備工作坊一 (ZOOM)

• •

海外案例分享 翠屏河及水岸創新想像

3:15 PM

休息15分鐘

3:30 PM

預備工作坊二 (ZOOM)

• 4:30 PM

4

大圍河道花園小組討論

第一日完結


備註 每位參加者請準備以一分鐘介紹報名時提交的海外案例。 自助遊資訊請見自助旅遊地圖。 大圍河道花園地圖連結

5


個案1

在地研習室|翠屏河畔想像企劃 主辦:創不同協作 (MaD) 主題伙伴:渠務署 節目主持:2 Square Metres 嘉賓主持:好伴社計(臺中)、綠川工坊(臺中) 日期: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

由非牟利機構“創不同協作”主辦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捐助的‘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創不同”學院’(MaD School),是一個鼓勵公眾以創新方式學習及回應社區議題的教育 項目。2021/22年度的 MaD School 以“生活在河岸”為季度主 題,透過連串公開課程,和公眾探索河道與社區的關係,“在地研習 室|翠屏河畔想像企劃”為其中之一。活動以正進行活化工程的觀塘 敬業街明渠作為基地,與參加者一同探討如何營造更有活力和趣味的 翠屏河畔空間。 翠屏河位處觀塘區的中央位置,毗鄰民居及繁盛的工商業區,隨着 五、六十年代觀塘衛星城市發展而出現,負責東九龍一帶的排水。在 過往數十年,因為非法排到明渠的工商及家居污染物,明渠不時發出 異味,淪為不受歡迎的坑渠。政府現正進行“活化翠屏河計劃”,將 現有沿敬業街,敬業里和翠屏道的一段長約一公里的明渠,透過改善 環境、生態和景觀,活化成翠屏河。工程已於2020年7月展開,預 計於2024年完成。

6


翠屏河活化工程平面圖

翠 屏 邨

觀 塘 道

N

成 業 街

翠 屏 河 花 園

偉 業 街

往 觀 塘 海 濱 花 園

翠屏河活化工程進行中

翠屏河畔想像企劃 | 7


在過去數個月,在渠務署活化翠屏河工程團隊、2 Square Metres、 來自臺中的好伴社計及綠川工坊指導下,參加者從場地分析到了解持 份者意見、意念發想到實地測試,嘗試探索河畔空間的各種可能。各 組別就着社區、環境、河畔生活、城市韌性及地區經濟五個主題,發 展出各有特色的創新方案,期望從不同角度,鼓勵街坊善用翠屏河畔 的空間,同時連結觀塘社區。參加者並在翠屏河花園公開展示方案, 街坊一般反應正面,但就一些執行細節,各有不同意見。

在地研習室|翠屏河畔想像企劃的五個創新方案

鬆一Zone(創意屏風)

鬆一Zone(車軚凳)

流動休閒站

社區搵食之旅

觀塘靈感扭蛋機

爬寵連結社

8


延伸閱讀

1.

活化翠屏河工程網站

2.

五組創新方案簡介

討論

1.

對你而言,“生活在河岸”意味着甚麼?有活力和趣味的河岸 和海濱應該是怎樣的?

2.

五個方案當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甚麼?

翠屏河畔想像企劃 | 9


個案2

大圍河道花園 地點:近大圍城河道的一段城門河 負責部門:渠務署 推行日期:2022年1月5日至2月28日

大圍河道花園

政府於2019年提出發展“河畔城市”,希望活化明渠,將渠道變成 開放的公共空間。渠務署研究過不同地點的條件後,認為大圍明渠水 位上升風險較低,水質雖然不適合嬉戲,但污染未算嚴重,並鄰近民 居,因而以此作河道花園試點。河道花園是整個“大圍明渠活化項 目”的短期先導實驗,項目預計於2024年正式動工,2029年完成。 工程內容包括重新鋪設河床、綠化環境、改善生態,以旱季截流系統 改善水質,以及透過增設行人徑、觀景平台等設施,營造更怡人和親 水的社區空間。

10


花園內的渠務署吉祥物“下水水”擺設

花園內的3D圖畫

目前的河道花園屬臨時性質,依靠鐵板連接河道兩邊,花園內設有 3D圖畫、長櫈、太陽傘和“跳飛機”等康樂設施。作為大圍明渠活 化項目研究階段的一部份,這個“期間限定”的花園讓市民可以親身 體驗空間,向渠務署反映意見。同時,署方也可測試實時預報系統, 為將來的工程作準備。

花園內的戶外傢俬

大圍河道花園 | 11


新加玻碧山宏茂橋公園內有完善的水位警報系統

公園近水處亦配備了救生圈

參考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橋公園)的成功案例,一個理想、安全 的河道休憩空間需要整全的管理配套。

12


大圍河道花園初體驗只在旱季開放,渠務署設置了智能河畔管理系統 和水位上升預報系統,一方面實時偵測進入河床範圍的人數,以及偏 離指定活動範圍的人士,並通知24小時值班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實 時分析河道水位、雨量等,適時透過訊號燈及廣播作出提示,讓市民 能有充足時間離開河道。一個成功的公共空間,除了美觀的硬件,還 有賴完善的管理系統配合。

延伸閱讀 1.

活化大圍明渠工程網站

2.

大圍河道花園簡介

3.

大圍河道花園即將啟用作休憩區 費公帑

4.

大圍明渠變臨時河道花園

5.

新加坡加冷河

區議員憂水漲生意外

批浪

上游設鐵絲網隔垃圾惟仍傳臭味

用人心改造工程引導河流工程

討論

1.

對於開放市區渠道作為休憩空間,你有何想法?

2.

你認為大圍河道花園這類體驗式的實驗,對於測試河道休憩空 間的可能性及運作模式,有何好處及限制呢?

大圍河道花園 |13


社區生活與環境|2022年3月5日(六)

第二日

時間

行程

自訂

自助遊:啟德河

自訂

• • •

市區的河道生態 河道與社區的連結 預計需時(不計交通時間):60分鐘

自助遊:林村河上游 + 下游

• • • •

天然溪澗環境的保育與恢復 河道生物多樣性監察與改善 上游預計需時(不計交通時間):45分鐘 下游預計需時(不計交通時間):30分鐘

時間

行程

3:30 PM

嘉賓分享 (ZOOM)

4:15 PM

14

• •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1a空間主席) 陳穎妍(莫特麥克唐納香港有限公司技術董事)

休息15分鐘


時間

行程

4:30 PM

分享討論

5:00 PM

• •

分享於啟德河和林村河的見聞 小組討論詥

第二日完結

備註 自助遊資訊請見自助旅遊地圖。 啟德河地圖連結

林村河上游+下游地圖連結

15


個案3

啟德河 地點:蒲崗村道/彩虹道交界(前大磡村位置)至九龍灣 負責活化工程之部門:渠務署 工程日期:2011年至2018年

啟德明渠早於二十年代啟德填海工程期間建成,明渠連接附近小河,及 後隨随啟德機場擴展而改建。七十年代起,來自新蒲崗一帶及附近寮屋的 工業及生活廢水直接排放至明渠,使水質受到嚴重污染。九十年代政府 實施一系列改善水質措施,並將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已處理的排放水 輸送到明渠,以持續沖洗河道,明渠水質才得以改善。 然而,城市持續急促發展,啟德明渠的排洪能力卻趕不上時代,加上極 端的氣候變化,渠道不時水浸,嚴重影響民生。因此,在2005年的施 政報告中,政府承諾在未來十年內會把明渠覆蓋。這個方案引來了社會 不同的聲音,贊成的一方同意全面覆蓋渠道,加闊彩虹道,改善交通擠 塞的情況;不同民間組織卻認為逐漸改善的水質帶來活化河道的契機: 與其覆蓋明渠,不如活化河道,沿河建立一條東九龍綠化帶。 往後數年,社區人士、環保團體、學者和區議員紛紛發起倡議行動,例 如鄭炳鴻教授倡導的“啟德河水道文化研究計劃”、“啟德河綠色藝術 節”,以及各式藝術工作坊、研討會、與中小學合作的啟德河歷史研究 等。這波民間倡議行動,促使政府部門和各界合作,渠務署亦舉辦了“ 共建啟德河”公眾參與工作坊,改變由上而下單向推行政策的常態。

16


未完成活化的啟德河,攝於2011年。拍攝:Wing1990hk

活化後的啟德河 ,攝於2022年

啟德河 | 17


“綠色——由啟德河開始”展覽,2009年。圖片:1a 空間。

藉着改善工程的機遇,2007年啟德明渠正式被命名為啟德河,河道亦 加入各種綠化及生態元素。渠務署於河邊加設了花槽,沿河種植懸垂植 物,又保留舊石牆及樹木群。河床設置仿石及種植空間,模擬植物從石 縫裏生長出來的情景,並於河道加設魚洞穴及導流石,以改變水流方向 及減低流水速度,讓魚群休息,同時吸引了吃魚的鳥類到來。岸上亦增 設了休憩設施,務求將啟德河活化成“市區綠化河道走廊”。

魚洞穴和導流石

18

仿石種植盆

夜鷺


在河畔新建的東頭(二)邨觀景台 / 巴士站

延伸閱讀

1.

啟德河改善工程 (黃大仙段)

2.

啟德河改善工程(黃大仙段)紀念特刊

3.

鄭炳鴻:〈與民共議──反思東九龍啟德發展計劃〉

4.

《綠色——由啟德河開始》。香港:1a空間。2010年。

啟德河 | 19


個案4

林村河 上游考察地點:放馬莆至塘面村 下游考察地點:梅樹坑遊樂場 負責改善河道工程之部門:渠務署 工程日期:2007年至2012年

林村河上游是香港三十多條具重要生態價值的河溪之一,源於大帽山 及觀音山,流經梧桐寨、林村谷、梅樹坑、大埔新市鎮,最後流入吐 露港。林村河自古孕育兩岸的鄉村和市鎮,亦是香港瘰螈、眾多淡水 魚和蜻蜓的家。 渠務署於2007年至2012年進行“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大大 紓緩區內的水浸風險。除了考慮如何有效排水外,工程還特別着重保 育河流天然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務求在提升河道排洪能力的同 時,減低工程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 至於位處大埔的林村河下游,早已改為石屎化的人工河道,渠務署 在2015年末在近梅樹坑遊樂場的一段河道進行“生態改善試驗研 究”,期望恢復河道生境,提高河道景觀價值。

20


完成改善工程後的林村河上游,攝於2022年。照片右方呈梯級狀的是長滿植 物的石籠河堤,河道中間則隱約可見亂石基底。

“之”字形的“魚梯”設計是渠務署與環保團體商討後確立,上游一共設有三 條魚梯,可方便河道生物逆流而上及休息。

林村河 | 21


活化後的林村河下游 ,攝於2022年。

生態改善試驗研究範圍長約65米,渠務署以天然河床取代原來的混 凝土,建立水池、急流等不同生境,吸引鳥類、昆蟲、水生植物、兩 棲類等多種生物回到河道。 林村河上下游的改善工程,除了恢復各段的生境,還加強了河道的生 態連接性,為濕地物種提供了更好的通道。

22


延伸閱讀

1.

渠務署下林村河介紹

2.

林村河航拍影片(河流景觀)

3.

保育本地物種

4.

多人林村河中拉網捕魚

還原林村河生物多樣性 街坊:條河好污糟

討論

1.

你認為水岸/河岸的設計如何能夠連結社區生活?

2.

比較城市中的啟德河和鄉郊裏的林村河,你認為自然環境、周 邊社區與河道應該建立怎樣的關係?

3.

活化啟德河和林村河下游,比過往建造混凝土排水道的工程方 式,似乎牽涉更複雜而漫長的研究、規劃和設計。你認為這種 做法有甚麼社會效益?

林村河 |23


文化藝術|2022年3月12日(六)

第三日

時間

行程

自訂

自助遊:屯門河

自訂

• • •

“非凡!屯門河”公共藝術計劃 社區鄰里與藝術 預計需時(不計交通時間):60分鐘

自助遊:西九藝術公園

• • •

填海區上的文藝空間 不一樣的海濱與藝術 預計需時(不計交通時間):90分鐘

時間

行程

3:00 PM

嘉賓分享 (ZOOM)

• • •

卓震傑(一道空間創意總監及合伙人) 陳韻淇(社區設計師) 張慧婷(創不同協作策劃人)

4:30 PM

總結討論

5:30 PM

第三日完結

24


備註 自助遊資訊請見自助旅遊地圖。 屯門河地圖連結

西九藝術公園地圖連結

25


個案5

非凡!屯門河 地點:屯門河兩岸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籌劃:藝術推廣辦事處 支持:屯門區議會及屯門民政事務處

“非凡!屯門河”藝術作品:《屯門無限傳說》 (藝術團隊:耳製涼房[鄭淑宜及梁嘉賢])

隨着政府於七十年代發展屯門新市鎮,青山灣經填海收窄成為人工 河,並與原來的屯門河溪相連。如今,屯門河由北向南貫穿整個屯門 新市鎮,收集及排放屯門一帶的雨水,河道兩岸亦是居民休閒、跑步 的生活空間。

26


屯門河

屯門河充斥着不少垃圾,經常傳出臭味,亦有油污漂浮在水面,污染 或因排放工業廢水的污水渠錯誤接駁到屯門河所致。其實早於八十年 代,政府已透過改善工程和廢物管制計劃,處理當時為屯門河帶來嚴 重污染的禽蓄養殖業及工商業排污問題。如今污染問題仍未根治,或 者意味着政府的水質管理措施要再次更新,以保持屯門河水清潔。 2021年初,渠務署展開活化河道可行性研究,評定屯門河中段有活 化潛力,現正探索改善水質的方案,預計研究會於2023年完成,並 陸續開展初步設計及規劃工作。

非凡!屯門河 |27


28

陳濬人,《回彈的迴響》

羅曉騰,《團門》

陳韻淇,《河樹山家族》

黃卓健,《屯門孖住座》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藝術推廣辦事處,在2020年推出“非凡! 屯門河”,這是屯門區社區重點項目計劃“活化屯門河及市中心環 境”下的一個公共藝術計劃。辦事處邀請了六組本地藝術家:陳濬 人、陳韻淇、羅曉騰、黃卓健、耳製涼房(鄭淑宜及梁嘉賢)及 La Belle Époque(吳斯翹及張慧敏),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展現河畔 公共空間的活力和屯門獨有的的歷史文化。計劃期望透過公眾能參與 的藝術創作,重新連結屯門河和居民的生活,開啟河道活化的另一面 向。 六組藝術家走訪了區內學校、商場、公園和屋邨等社區空間,與不同 社群展開對話。屯門的歷史文化,以至街坊對社區鄰里的情感與想 像,啟發了藝術家於屯門河兩岸的藝術創作。六組作品涵蓋雕塑、城 市家具、編織藝術、富有音樂元素的互動裝置等等,不但生動地呈現 了本地文化,更展示了對社區以至自然環境的關懷。

延伸閱讀

1.

“非凡!屯門河”簡介網站

2.

政府有關屯門河水質問題作回應

3.

《非凡!屯門河社區藝術誌》

4.

《河樹山家族》繪本

非凡!屯門河 |29


個案6

西九藝術公園 地點:西九文化區 工程、發展及管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工程日期:2016年7月至2019年

西九藝術公園位於屬填海土地的西九文化區,佔地11公頃,坐擁維多 利亞港美景,是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的旅遊及文化項目。文化區完全完 工後,將有長達兩公里、闊20米的海濱長廊以及眾多的文化藝術設 施,可用作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 作為重點文化地帶,西九建有多個地標性的文化設施,其中包括:建 築靈感源自中式燈籠的戲曲中心、匯集當代表演藝術的自由空間、作 為小型獨立展覧場地的M+展亭等,最近更開設了亞洲首間國際級當代 視覺文化博物館M+,吸引本地以及外地旅客參觀。除此之外,政府 亦引入不同的商業元素,包括酒店和住宅發展項目、零售、餐飲和消 閒設施。場內還設有各項休閒和寵物友善的設施,締造了舒適怡人的 消閑地點。“BiciLine 單車生態旅遊社會企業”提供單車租借服務, 途人可以踏單車欣賞海濱景色;而園內的大草坪更是香港少數能讓寵 物玩耍的公共空間,吸引狗主與寵物同樂。市民除了可享用海旁硬件 休閒設施,如:餐館、美食車、電動智能自動車等,更可參加音樂表 演及嘉年華等大型活動。

30


西九海濱長廊

西九藝術公園 | 31


Freespace Happening Finale,攝於2018年

西九文化區獲政府注資超過500億,但其運作模式以至在藝術文化 推廣的功能上就曾惹來爭議。在計劃最初,西九曾計劃建造四十層高 的透光天幕作地標,但在市民的反對聲音下撤回方案。而後來重新展 開的公眾諮詢,亦被質疑如同單一招標,公園的設計未充份考慮市民 的意見。此外,西九藝術公園內的街頭表演有不少限制,例如表演者 須辦理許可證,表演內容亦要經管理局審核,民眾參與的門檻較高。

M+ 博物館 (左)及 自由空間(右)

32


野口勇創作的《遊玩雕塑》(1975至1976年)

延伸閱讀

1.

西九文化區

2.

明周文化:【三問西九】西九為何成了文化戰場?

討論

1.

藝術的範疇十分廣泛,可能是博物館內的作品,可能是音樂廳 內的演出。當河岸和海濱公園變為藝術空間,它的公共性、藝 術性和在地性能引發甚麼新想像?你有甚麼想法?

2.

你會如何比較“非凡!屯門河”公共藝術計劃和西九文化區/ 西九藝術公園?

西九藝術公園 |33


空間營造|2022年3月19日(六)

第四日

時間

行程

自訂

自助遊:東岸公園

• • 自訂

自訂

海濱與公共傢俬設計 共用道路考察

自助遊:《路過北角》/北角海傍

• • •

《路過北角》計劃 寵物通道 和建築(MLKK)成員介紹升級再造項目

自助遊: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 •

從非正式到正式的公共空間 “海濱共享空間”實驗場

時間

行程

11:30 PM

藝術思維: 處境式工作坊 (ZOOM)

• 1:00 PM

34

了解《路過北角》項目

午飯時間


時間

行程

2:30 PM

嘉賓分享 (ZOOM)

• •

龐宇靈(園境師) 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3:30 PM

總結討論

4:30 PM

第四日完結

備註 自助遊資訊請見自助旅遊地圖。 東岸公園、北角地圖連結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地圖連結

35


個案7

東岸公園 地點:炮台山海濱 工程部門:路政署負責土地平整工程、建築署設計 管理部門: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工程日期:2020年至2021年9月

東岸公園 東岸公園位於屈臣道以西,原為中環灣仔繞道的工程用地。規劃署曾 進行“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探討新填海區的用途,最 後提出發展“慶典”、“渡輪碼頭畔”、“水上康樂活動”、“活力避 風塘”和“東岸公園”等五個海濱主題區,拉近市民與海港的距離。 為了讓公眾能盡快享用海濱,發展、規劃及交通委員會以“先駁通、 再優化”的理念,在基建工程完成之前,盡早把最大範圍的用地開 放,並吸取使用者意見,改善工程的設計和管理。長遠而言,政府希 望以互動的形式來營造一個符合市民需求和期望的海濱空間。

36


共享空間(shared surface)

公園設計包含不同大小的“框框”,上圖的“童樂站”區域就有一系 列門框,吸引大小朋友穿梭其中。此外,留意地面只以不同顏色(而 不用欄杆等硬件)含蓄地劃分區域,不論滑板車使用者、一般行人、 跑步者都可共用空間。這是城市設計手法——共享空間(shared surface)的例子。

公園西邊設有一系列特色座椅,讓公眾觀賞“堤上落日”

現時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面積約9800平方米。場地除了提供 台階式草坪、遮陽設施和座椅外,更設有兒童滑梯及平衡車試驗空 間,使成人和孩童都能盡情享受這個寵物友善、24小時開放的公共 空間。

東岸公園 | 37


螺旋形排風口

而東岸公園最具標誌性的,必定是全長約100米的防波堤,以及位於 堤岸末端的中環灣仔繞道東面排風口。這是維港首個向公眾開放的防 波堤,全程不設任何圍欄,令市民可以360度飽覽内海景。而該排風系 統是全球同類設備中規模最大的,能過濾繞道的汽車廢氣,減少路邊 空氣污染物積聚。另外,場地亦展示了由黃鋈輝及林熹敏團隊設計的 《香港之光》大型字型藝術裝置,作品更可以用作座椅。 東岸公園是灣仔北至北角新海濱的五個主題區之一,而由於公眾對 “無欄杆防波堤”反應熱烈,同樣無欄杆的“海岸堤階”將會套用在 灣仔的“水上活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和銅鑼灣的“活力避風 塘主題區”,讓遊人可以更親近水體,同時梯級可以化為看台,供市 民觀看水上活動或表演。

38


欄杆上的杯架

不設圍欄的防波堤上之標示牌

延伸閱讀

1.

以「先駁通,再優化」理念建議於灣仔北進行的海濱長廊工程

2.

「先駁通

再優化」維港海濱長廊

東岸公園 |39


個案8

《路過北角》/北角海傍 地點:春秧街及北角碼頭一帶 主辦:香港藝術中心 計劃日期:2019年5月至2021年

“路過北角”作品﹕《北角交響樂》(藝術團隊:ARTA Architects)

“路過北角”由香港藝術中心籌劃,獲市區更新基金資助。計劃希望 透過一系列社區參與工作坊及公共藝術裝置,啟發居民對公共空間未 來用途的思考,以藝術和設計連繫新舊居民,營造社區歸屬感,並且 為社區帶來改變。路過北角的團隊以“想像改變空間,創意打造未 來” 為願景,把藝術文化帶入公共空間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40


《春秧炊又生》(藝術團隊:和建築),展期已完結。圖片:黃巴士。

《北角・・・・・・・・‧小「嶼」》(藝術團隊:AaaM Architects),展期已完結。 圖片:黃巴士。

為了創作不離地的公共藝術,團隊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地區研究,並取 得街坊的信任。計劃於2021年9月在春秧街及北角碼頭一帶展出二十 多件藝術裝置。其中和建築團隊設計的《春秧炊又生》以社區參與方 式創作裝置,收集春秧街檔販及北角居民的家居廚餘,並轉化為電 力,供應綠植牆所需。AaaM Architects團隊的《北角・‧小「嶼」》 則把微型沙灘帶入北角公衆眾碼頭。另外有其他作品以改善環境、增加 歸屬感、促進互動等為目的,當中更有海上藝術裝置,以泳棚和生蠔 養殖為題,讓大眾關注水質及海洋保護相關的議題,培養公民意識。

《路過北角》/北角海傍 | 41


路過有Say! 圖片:路過北角 Via North Point。

“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計劃 圖片:政府資料圖片。

路過北角除了公共藝術裝置,亦有各類線上線下的活動。其中“都市 實驗室”聚集了城市設計的學生、專業人士與社區街坊,透過一系 列創意思維工作坊發掘北角街頭的生活空間。“社區大步走”召集 了一班實習導賞員,探索北角、構思路線和實習導賞。而“路過有 Say!”則透過網上問卷和流動街站,了解北角居民如何使用、思考 和感受北角社區。計劃亦包括出版三個月一期的地區報《北角有誌》 ,一共六本,每期有特定專題,最終回於2021年9月發行。 現時政府正在計劃一系列港島北海濱改善工程,除了“灣仔北及北角 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的建議方案之外,還有“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 道”計劃。擬建板道長約 2.2 公里,以北角海濱花園為中心,東段連 接至鰂魚涌海裕街,西段則連接至油街。工程預計於2024年年底分 階段完成。工程完成後,西環石塘咀至筲箕灣愛秩序灣的12公里海濱 將會完全貫通。

42


海濱的指定範圍屬寵物共融通道。花園其他範圍則維持“請勿攜犬入內”。

而現時已經開放的北角海濱花園一期則設有寵物花園、兒童樂園、釣 魚平台及觀景台等設施,政府更將海濱行人通道改劃為“寵物共融通 道”,讓行人、緩跑人士和寵物能在安全的情況下一同使用空間。

延伸閱讀

1.

路過北角

2.

路過北角:以藝術連結社區不離地.Via North Point: Relevance is the key to transforming a community through art

3.

路過北角-空間想像.地方主場

4.

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最新設計(2021年7月,東區區議會轄下 規劃、工程及房屋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介紹文件)

《路過北角》/北角海傍 |43


個案9

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 地點:堅尼地城城西道 工程部門:建築署 管理部門:發展局轄下海港辦事處、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共同管理。“堅 ‧ 農圃”由非政府機構草圖文化營運及管理。 工程日期:2018年至2020年10月

位於堅尼地城城西道的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前身為西區公眾貨物 裝卸區(俗稱西環碼頭)的1至3號泊位。裝卸區共有1至29號泊位, 其中23至29號泊位因地上水窪可讓人拍攝出“天空之鏡”效果照片 而聞名,亦被稱作“Instagram Pier”。裝卸區雖然不是正式規劃的 海濱長廊,但向來受西區居民歡迎,散步、溜狗、釣魚、拍照,各 適其適,可說是一個由市民“挪用”而產生的公共空間(appropriated public space)。 2016年底,政府構思把1至3號泊位以短期租約形式批予非政府機構 作社區園圃及活動空間。消息一出,引起區內街坊反對,有居民團體 指政府零諮詢、有人擔心這計劃會把公共空間私人化,亦有人質疑政 府只以短期租約形式租出地段,而不將之永久劃作公共空間,原因或 與明日大嶼計劃有關。 事隔數年,1至3號泊位現已變身成為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亦是政 府“海濱共享空間”實驗場的試點之一,佔地約5900平方米。“海 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有別於以往的公園,沒有限制和規條,反而 設立可移動的裝置,讓市民憑自己的喜好創造需要的空間。

44


卑路乍灣海濱前身附近,公眾貨物裝卸區5至7號泊位位置,攝於2017年。

工程完成後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攝於2021年。

卡板作為可移動的設施和裝置,攝於2021年。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45


市民可以踩滑板、踏單車,更可以使用搖搖椅,甚至用裝上車轆的卡 板搭建迷宮。實驗場打破一般政府管理的海濱空間的固有模式,讓一 家大小能在長廊自由活動。

“堅農圃”,攝於2021年。

另外,非政府機構草圖文化在長廊南面建造了全港首個結合水耕、魚 菜共生和有機耕種的社區農圃——“堅農圃”,並透過導賞團、學校 及老人院的參觀活動,讓公眾能在臨海地區一嘗農務的樂趣和了解相 關知識。 因疫情嚴峻,不少人改為在家工作,卑路乍灣海濱亦增添可遮蔭的涼 亭及餐桌,成為一個“在海濱工作”(Work from Harbour)和外 賣用餐的空間。因應市民的意見,涼亭地台加上了斜坡,方便輪椅使 用者進出。這種由下而上的“地方營造”,讓政府及海濱事務委員會 了解更多使用者的想法,從而作出回應,進一步改進其他活化海濱的 項目。

x

畔想像企劃為其中之一。活動 46 明渠作


縱然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歡迎市民攜同寵物進入,但當中亦有不少 漏洞,例如寵物角的圍牆只有85厘米高,狗隻能輕易跳過,加上有 狗主忘記把鐵門鎖上,導致數宗狗隻走失的個案。

西環碼頭天空之鏡。 圖片:經濟通ET Net財經生活網。

卑路乍灣海濱開放後隨即成為居民休憩熱點,但另一邊依然運作中的 西環碼頭,包括“天空之鏡”的位置,卻由2021年3月起未經諮詢下 禁止一般市民進入。是疫情關係還是安全隱患?原因眾說紛紜。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47


延伸閱讀

1.

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全面開放

2.

“海濱共享空間”實驗場

3.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寵物角7大漏洞

4.

西環碼頭將變社區園圃 詢

5.

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三個已釋出停泊位的建議短期用途

6.

西環碼頭逐步被消失 原1-3號泊位長廊部分啟用

7.

香港打卡熱點西環碼頭被封,海事處事前零諮詢引爭議,你如 何看?

48

圍牆太矮狗隻易跳過走失

大空地得返行人道

團體:政府零諮


討論

1.

從東岸公園、《路過北角》/北角海傍、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三 個例子可見,空間營造能夠有各種入手方式,例如海濱設施和 硬件設計、期間限定活動、實驗性的臨時設置等。你認為社 區、街坊、設計師、和其他持份者應該擔當甚麼角色?他們之 間又會有怎樣的互動?

2.

你會如何比較一個非正式的海濱(如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又 稱西環碼頭)和正式的海濱空間?你認為正式和非正式的空間 營造是怎樣的關係?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49


展望|2022年3月26日(六)

第五日

時間

行程

自訂

自助遊:東涌河

• • •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 河畔公園計劃 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

時間

行程

2:30 PM

嘉賓分享

陸樺(Good Lab行政總裁)

地點:待定 3:15 PM

總結討論

5:00 PM

旅程完結

50


備註 自助遊資訊請見自助旅遊地圖。 東涌河地圖連結

51


個案10

東涌河 地點:東涌河的東部支流由東涌坳流至東涌灣 負責東涌河畔公園發展之部門:土木工程拓展署 工程日期:2017年至2023年

東涌河源頭是香港第二及第三高的鳳凰山和大東山,是香港僅餘的天 然河流,由河源、河口至海灣,皆未受破壞,僅下游河段因防洪工程 被渠道化。由於河道流經不同生境,因此生物多樣性頗為豐富,東涌 河的魚類種數,是全港河流之中第二多。東涌河亦是香港少數水質良 好的河流,是石壁水塘其中一條主要供水河流。根據2019年環保署 的化驗結果,每100毫升河水平均只含760顆大腸桿菌, 水質屬“極 佳”評級。 在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下,東涌東已進行填海工程,而東涌西(覆蓋 東涌河下游河段)會設立全港首個“河畔公園”,復修已被渠道化的 河段,恢復河流的天然面貌及改善東涌河的生態聯繫。河畔公園內的 河床日後將用天然物料修復,沿河亦會種植一些水生植物,並以設置 魚梯、放置石塊等方式來營造天然生態環境及促進生物多樣性。河畔 公園的初步構思包括改善園景、設置親水設施、遊客中心、觀鳥屋、 步行徑、蝴蝶花園等,集康樂、生態保育和防洪多項功能。

52


保持天然狀態的東涌河上游

已被渠道化的東涌河下游

東涌河 |53


風車草是一種在淡水環境生長的植物

此外,東涌谷日後將設置“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包括興建多孔透 水路面、生態草溝、沉澱池及處理池。當下雨時,該排水系統將被收 集區內的水流,經天然淨化及處理後的雨水才會流入東涌河。至於雨 水滯留及處理池會盡量選擇在生態價值較低的地點設置,並加入綠化 元素,以配合周邊的天然生態環境。此設施在本港屬新嘗試,期望能 更有效管理水資源及水質。

蒼鷺

54

池鷺幼鳥

小白鷺


東涌河下游出海口處,長有大片紅樹林。

延伸閱讀

1.

親親東涌河:河畔公園及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

2.

綠色力量“賞‧識東涌河”

東涌河 |55


個案11

社區環境工作室@元朗 地點:元朗明渠 主辦:Good Lab(好單位) 協作夥伴:渠務署 推展日期:2020年5月至今

x

畔想像企劃為其中之一。活動 56 明渠作

元朗明渠


元朗明渠由南至北貫穿元朗郊區、元朗市以及大生圍,下游連接山貝 河,再流入后海灣。現有的元朗明渠建於60年代中期,是香港最古 老的排水系統之一,旨在紓緩新界西北部的水浸風險。明渠大部份段 落是由拉直及改建原有的天然河道而成,主要是以混凝土及人工河堤 所建成。 元朗明渠設計既闊且深,多年以來一直作為元朗市及郊區排放雨水的 渠道。但近年由於渠務改善工程有效疏導雨水,明渠大部份時間出現 乾涸現象,污泥和其他污染物沉澱致使水質混濁。早前更有食肆誤將 污水渠駁入明渠,上游農戶又排放家禽排泄物及污水,使明渠發出陣 陣惡臭。雖然近年政府已收回禽畜飼養牌照,並加強撿控違例人士, 但仍存在不少環境問題。渠務署於2020年完成河道環境評估,擬於 2022年第四季開始建設抽水泵房和防潮屏障,以提升元朗明渠應對 氣候變化和穩健防洪的功能。 除此之外,渠務署亦借此機會進行明渠活化和景觀改善工程,以促進 近水活動和生物多樣性。現時明渠欠缺樹木或涼亭等遮蔭,再加上景 觀欠佳、環境過份嘈吵,居民普遍較少利用河畔空間作休閒活動。活 化工程若能改善明渠衛生、增添綠化及配套設施,相信定能為社區提 供更多休閒用地。

元朗明渠 | 57


“渠邊走走@元朗”展示日,展出“社區環境工作室@元朗”過程中發展出 明渠活化初步意念。攝於2020年。

為探討社區對活化元朗明渠的期望,社會創新組織 Good Lab(好單 位)在2020年曾舉辦名為“社區環境工作室@元朗”的社會設計研 究項目。Good Lab 透過邀請工程師向公眾講解活化明渠工程的知識 及背景資訊,傳達活化都市河道的重要性,亦透過舉辦持份者訪談、 街站、社區遊歷等不同活動,令街坊可以與其他社區成員集思廣益, 探索如何將明渠重新設計成既能回應社區需求,亦不失排洪功能的公 共空間。這個多方共創的社區參與過程讓持份者能建立共識,基於共 同願景,塑造未來的元朗明渠。

58


Good Lab在明渠旁舉辦“河道講堂”,與渠務署工程師、學者等各界持份者, 探討活化元朗明渠為社區帶來的可能性和好處。

延伸閱讀 1.

元朗市明渠改善工程(市區中心段)環境影響評估 – 行政摘要 報告

2.

城市河道活化 — 元朗市內明渠改善計劃

總結討論 1.

回顧第一日預備工作坊時,你希望解答的問題。經歷了整個旅 程,你會如何回應當初的問題?

2.

展望將來,你希望我們的水岸/河岸,以至我們與水岸/河岸 的關係能夠如何發展?

59


創不同之旅|水岸創新研習

主辦 創不同協作 捐助機構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策劃團隊 蔡梓婷

MaD Trip Kit編輯及排版 蔡梓婷 馮顥軒 樊樂怡 柳凱瑩 劉婉琼

樊樂怡 劉婉琼

主視覺設計 StudioWMW

旅程策劃及主持 柳凱瑩

嘉賓(按英文姓氏排序) 陳韻淇 陳穎妍 鄭炳鴻 卓震傑 張慧婷 林凱琍 梁偉然 陸樺 吳永順 龐宇靈

實習生 張倩彤 周毅康 余遨齊

6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