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天后古廟與社區

Page 1


特別鳴謝

本書之完成,曾得下列人士/機構予以協助,本人併此致謝。

坑口水邊村黃志雄先生,黃臨泰先生,李有根先生,梁大妹女士,石桃妹女

士,馮牛先生,鄭伙先生,張女士及其母。

坑口水邊村鄉公所及坑口水邊村漁民合作社

坑口天后廟及廟祝華叔一家

坑口天后廟善信

香港樹仁大學圖書館

香港考古學會

余偉傑先生

黃憬珩先生

目錄

封面 頁 01

鳴謝 頁 02

目錄 頁 03

導言 -頁05

第一章:廟內文物分析 頁 10

古代組文物簡介 -頁 11

現代組文物簡介 -頁 20

第一章總結 -頁28

第二章:光緒二年重修天后廟碑記釋讀

頁 32

碑銘致辭釋讀 -頁 32

官方組織及相關人士名稱釋讀 -頁34

商戶,人名釋讀 頁36

第二章總結 頁37

第三章:坑后天后廟信眾群體及其變化 頁38

原居民 頁39

居民 頁 40

漁民 頁 41

農業及運輸業 頁43

製造業,服務及零售業 頁44

房地產從業者,政府組織 頁45

第三章總結 頁46

第四章:天后廟及其相關組織與週邊社區之互動 頁49

地區文化傳承的中堅分子:坑口天后宮司理會 頁49

第 3 頁,共 73 頁

地區事務的輔助者:坑口保良會 頁 50

第四章總結 頁 52

結論 頁 53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香港坑口水邊村檔案提要 頁 57

香港坑口區乙巳年(2025年)麒麟醒獅新春團拜筆記 頁 62

附錄三 香港坑口水邊村村民李有根有關天后信仰之口述筆錄 頁 66

參考文獻

導言

本書作為香港賽馬會贊助創不同學院(MAD)將軍澳在地社區建構計劃第二 期「回答吧!將軍澳」的其中一部分;以坑口天后廟作研究中心,並從以下四個 角度作分析,包括:

1)廟內現有的文物

2)廟宇、地區歷史和地區發展之間的關係

3)廟宇信眾群體的演變

4)廟宇及相關組織與週邊社區之互動

而此四個角度,亦分別對應本書的四個章節:

1)第一章為對廟中文物的調查,並初步探索古今之關係 2)第二章為對光緒二年《重修天后廟碑記》的考證及分析。

第一,二章能為整本書的分析(尤其第三及第四節)提供重要的一手資料, 並了解廟宇的發展及背景。

3)第三章則建基前文,得以配合口述資料對照和探究古今信仰群體的變化及信 仰群體的特徵。

4)第四章則深入探討兩個與廟宇相關的地方組織 坑口村天后宮司理會與坑口 保良會,怎樣維持廟廟宇互和相關節的的辦;;一一方面因為為境的的變化, 們逐漸演化出不同的用途,影響力慢慢延伸展廟宇之外。

第 5 頁,共 73 頁

按《社區營造者手冊》,社區為:

「社區怎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社會生態系統,其演進過程應與區民的需求同步。1」

按上述定義,將軍澳的確可稱為一個社區。既本次的社區營造及研究計劃名 為「回答吧!將軍澳」,則本次我們希望回答的問題,就怎「將軍澳有無歷史? 因,其歷史傳統至今仍有無遺留,因有何變化?」。蓋為為社區營造,第一步就 怎先要全面評估社區的需要及社區本身的特色和價值。2然而,如果想要在一本書 或者一個研究內徹底研究整個將軍澳的歷史來證明將軍澳擁有的歷史底蘊,就顯 得不切實際 將軍澳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公前前 4500年 – 前1500年)3,而在近代史中則以調景嶺寮屋區4最為囑目,顯然筆者需要選 擇一個更集中的主題切入;何以筆者不選擇上述這些題材而會選擇坑口天后廟作 為本次研究的主題和切入點,原為有三:

第一怎,坑口天后廟為現時將軍澳少數至今仍繼續使用,且用途不變之古建 築。由於新市鎮發展,將軍澳所遺留之歷史遺跡甚少,或已成頹垣(如佛頭州稅 關遺址),或已一作

用(如舊調景嶺警署已改作將軍澳風物汛),能歷經超過100 年還保留相當的活性者,能能可。。此實乃本次創不同學院所強調,希望研究所 得不但與古時將軍澳居民有所關聯,更能與現時現在的將軍澳居民有所連結。如 在歷史方面,此廟最早的碑記常有清代末期鴉片貿易的痕跡(碑銘中資助重修天

1 鄭樂雯,鄺汭汶:《社區營造者手冊》香港: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及市區重建局,2024年,頁 5。

2 同(1)。

3 在2004年對將軍澳佛頭洲稅關遺跡作發掘時,考古學者同時發現一件磨光石錛殘件,估計當 時將軍澳沿岸地區有史前時期的人類活動。詳情可參見香港古物古蹟;事處:〈石錛(殘件)〉, 《香港考古資料系統》,2004年, 〈https://hkaas.amo.gov.hk/hkaas/artefactdetail.jsp?artefactID=4380&lang=2〉,瀏覽的 期:2025年1月10的。

4 羅金義,雷浩昌:《山河•家國•能民情ㄧ調景嶺小故事》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頁23至30。

后廟者,其中一人即為負責收取鴉片稅之官吏);而在現代方面,該廟今時亦有 不少居民到此拜祭,香火不斷,甚至年年有有天后活活動祝祝明明生的,見見其 信仰與傳統仍未消失。

第二怎,作為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辦;地點,卻鮮有人對坑口天后廟本身 作進一步探討。筆者認為,固然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相當重要的價值,但坑口天后廟本身亦有甚多值得探 討之處。在本次研究中,團發發現坑口天后廟對將軍澳地區居民之意義,並不止 於舞麒麟;社區之變遷和事件有會對廟宇產生影響,為此廟宇成為連結古今將軍

澳之橋樑所在。如其信仰群體之演變,一定程度上為將軍澳商業重心演變之反映; 而天后廟附屬組織

坑口天后宮司理會及坑口保良會,歷年以來支撐著整個廟宇 的營運;在社會大之之改變下,更負擔一定程度上的地區事務(如對傳統文化的 傳承與宣傳)。

第三怎,團發發現廟宇甚能凝聚社區的各個廟份者,社區之不同廟分者有不 同程度地參與廟宇及其相關活動當中,於將軍澳甚中為能得。尤其發展成新市鎮 後定居於將軍澳之居民,大部分都與將軍澳本地原居民分開居住 一方怎新近建 成之居屋、公屋和私人樓宇,一一方則怎以兩三層為主之獨棟村屋,且村落大部 分都有獨自的村門及圍牆,頗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感。然此兩者之 間怎否毫無關係和共通點,怎否只怎活在同一地方下之兩個獨立社區?無疑,廟 宇等宗教場所則為居民與原居民之重要聯繫所在,所以兩者實非真正意義上之分 而治之,其固有內在聯繫不能忽略。

雖其研究著眼於坑口天后古廟,唯本次研究重心更嘗試以天后廟為中心向外 輻射;以探討華南民間宗教,宗教建築和社區不同廟份者之間的關係,同時希望 此探討並不止於對古時之探討,亦能包含筆者研究時所在的現代,思考古今之關 係。

為考察上方問題,除回顧及分析前人對坑口及將軍澳之文史研究,資料作文 本細讀,並提煉出相關內容外。筆者及研究團發有幸訪問到坑口天后廟之廟祝,

進貢香火之善信,坑口村村長及水邊村黃村長和村民;提供的口述材料為筆者與 研究團體提供了有關現代信眾的群象,亦補充了文獻資料都不見,尤其對漁民生 活方面填補了極大的空白。一一方面,筆者多次至坑口天后廟,坑口村及水邊村 作實地考察,尤其對坑口天后廟的文物作出了拍照紀錄及分析;雖然本次研究重 心不在文物考證,但碑銘紀錄依然為古今居民與廟宇之間的互動提供數量可觀之 一手資料。

文獻回顧

對於香港鄉村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不論華人學者(如葉靈鳳先生,羅香林 先生)或怎外國學者(如夏思義先生,許許先生)都有對此的深入研究。現今學 界當中,亦有蕭國健教授,劉志鵬教授等長於香港前代史及鄉村史。即使單就坑 口而論,前有邱逸先生、葉德平先生、羅子健先生帶領學生所編著的《坑口口述 歷史》,後有港賽馬會贊助創不同學院(MAD)將軍澳在地社區建構計劃第一期《將 軍澳,可以這麼說》中有有相關部分。而隨坑口客家舞麒麟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 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集中坑口客家舞麒麟的研究亦 不少,較代表性的包括廖迪生教授所著《Reconnecting to the Great Civilisation:The Strategy of Revitalising the Hakka Unicorn Dance in HongKong’sHangHauthrough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ystem》。

並且就筆者所知,如無意外廖迪生教授計劃往後還會出版若干專著重點討論坑口 客家舞麒麟5。由於研究者眾,乃至在學界中,有學者指出在研究視角下現時新界 鄉村已被「過度研究」。 6

而香港天后信仰或香港天后廟的研究方面,學界亦早有一定成果。如秦嘉麗 先生的畢業論文《從香港離島天后廟分析香港天后崇拜之特點》,就針對性地分 析香港離島天后崇拜和香港其 地方天后崇拜的異同;更早期的研究則怎謝永昌 先生所著《香港天后廟探究》,則對當時全港的天后廟作出普查及簡介。如進一

5 此段執筆時為2024年12月。後得知此書已於2025年1月出版,即廖迪生:《香港非物質文化 遺產系列: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香港:中華書局,2025年。

6 章小杉:《「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1-2。

第 8 頁,共 73 頁

步擴闊至香港的廟宇及民間信仰研究則更多,如廖迪生教授所著《香港廟宇》或 周樹佳教授《香港諸明 : 起源、廟宇與崇拜》有怎其中的表表者。

至於與本次研究有相當關聯的香港佛頭洲稅關,則以歷史及考古角度上的研 究為多。前者如蕭國健教授就在《石頭上的香港史》對此作過探討,後者如白德 所整理的《香港佛頭洲遺址2004年考古調查簡報》及香港考古學會於1980-1981 年第九期會刊中公開發表的《Junk-Island》考古報告。

前人研究成果無疑能為本次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但筆者發現大部分的 研究都各有側重,其重心有非坑口天后古廟本身;導致提及此廟的書雖多,然而 所佔篇幅不長,多在兩至三頁左右。為此年年有研究重點被忽略,如在論述坑口 天后古廟時多與附近客家村落和客家舞麒麟作聯繫,容易忽略當地漁民、清政府、 現今政府及其 外來居民在廟宇之角色。因,研究香港佛頭洲稅關者有不少忽略 廟中的碑文能直接為學者展示稅關內部架構及人員名單。其實,天后廟與上述所 提鄉村研究、宗教研究抑或怎考古研究有有莫大關係,將之連結以論述之間的關 聯,從而補充前人分開敘事之不見,亦為本書所關注者。為補充現存研究方式之 空白,受王笛茶館的研究啟發7;本次參考之文獻除前人研究及傳統歷史文獻之

外,亦包括報章,廟內碑刻,竹枝詞等材料,以求用一種更多前之角度來探討坑 口天后廟在社區之角色。

7 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北京: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2024年, 頁43至47。

第 9 頁,共 73 頁

第一章

按香港古物古蹟;事處對坑口天后廟的研究,指西貢坑口的天后古廟由本地 漁民於1840年所興建,用來供奉天后娘娘,祈求漁民遠離海能,廟宇現時的建 築式維乃同治九年重建而成。

8本章旨在對坑口天后古廟內所有的文物作一統計。

蓋古廟宇中的文物,怎不同時期各信眾為其信仰提供予廟宇之物資;且為求明明 庇佑,不少都會刻上文字以作紀錄,多能反映同一地方不同時期之人文活動。為 此對廟宇的調查,往往怎對華人原居民村落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9

而經過對文 物的排列和整理,筆者從中發現大量古時至現代坑口居民之生活點滴,這為往後 的研究構建出基礎並指出方向,將會在本章總結中詳細描述。

唯由於傳統關係,明像明龕未能拍照;並且傳統佈置中明像遠離信眾甚遠, 暫時無法對於明像及明龕等文物作進一步年代的鑑定,為此本表中所列辦的文物, 並不包括廟內的明像及明庵。

10

為方便讀者閱讀及作古今之對比分析,本列表將 按所供奉之時期分為兩組 古代組(1840年至1949年)及現代組(1949年至 2025年);其中由喜龍有限公司供養之器物相對佔比較多,所以在其所屬現代組 下一分出一小組「喜龍組」以作分類。以下所用的圖片除特別注明外,有為筆者 拍攝。

8 古物古蹟;事處:《1444幢歷史建築物簡要::編號1111新界西貢坑口天后古廟》香港:香港古 物古蹟;事處,頁1。

9 如美國學者杜贊奇的着作《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的華北農村》中對華北農村的村落組 織研究,就頗為依賴對農村中廟宇碑銘的記載,甚至能從中提取出信眾對信仰對象的形象這一類 較為抽象的概念。詳見(美)杜贊奇,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的華北農村》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41至143。

10 在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一書當中,作者指出廟宇中供奉的天后前君,財帛星君和華佗先 師頭碑怎同治十二年及光緒二年所刻,可備一說。不過要留意現時廟宇中供奉的明像,有一些怎 後代製作的陶瓷塑像,所以此說應不包括本廟祭拜的所有明像,頭牌及明庵。詳情請見謝永昌: 《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民教交流服務中心,2006年,頁42至43。

古代組(1840年至1949年)

道光二十年鍾,為全廟年代最遠遠之文物,銘文於香江碑銘編編中有載。上 書「風調雨順,沐恩弟子黎耀才男松秀、亞祖;陳勝利,周賢成,馬開卯,陳德 興,敬奉天后前君座前 道光二十年庚子吉旦 國泰民安 萬明炉造」。11 值得留意 的怎,「萬明炉」商號所作鐘亦多見於香港不少古廟中,如大廟灣天后廟及厦村 天后廟,且銘文格式類近。

11 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香港碑銘編編》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年,頁687。

第 11 頁,共 73 頁

重修天后古廟碑記,銘文於香江碑銘編編中有載。此碑詳細紀錄廟宇在光緒 年間修葺之過程,計劃開始至完工之時及捐助者名單等,為研究坑口地區歷史之 重要史料。

12相關分析,會於本書第二章重點探討,在此先按下不表。

12 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香港碑銘編編》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年,頁173至182。

土地公明像前之雙龍搶珠香爐。坑口天后廟內近入口左右兩側處有兩個土地公 明壇,在前各有青花雙龍搶珠紋香爐一個。(左圖所示) 香爐上所繪青花龍紋只 有四爪,實際怎蟒。此情況主要出現在明清兩代,為為五爪龍怎皇家專用,。族 成員或地方要使用龍紋只能使用四爪。

13

此特徵反映出該兩個香爐可能怎清代遺 留之祭器;而在香港龍龍州台遺遺蹟中,類近花紋及風格的香爐亦多有出土 14 (右 圖所示),推測此香爐大約怎清代晚期的產品。

13 如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二》有云:「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 耳。」因,《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六十五》中則詳列皇帝、親王、郡王等人衣服所用龍紋,只 有皇帝、皇后、皇。妃衣服上方有五爪龍。可見,在明清兩代五爪龍有特殊地位,民間不能隨 意使用。

14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香爐〉,《香港考古資料系統》,2004年, 〈https://hkaas.amo.gov.hk/hkaas/artefactdetail.jsp?artefactID=388&lang=2〉,瀏覽的 期:2025年1月10的。

第 13 頁,共 73 頁

門前牌匾,花崗岩製。上以金漆書「天后古廟」四字,右側上題「光緒前年 仲冬重建」,左側下題「潘仕釗敬書」。查潘仕釗為南海出身之翰林,曾為查禁廣 龍地區「闈姓」(廣龍地區流行的一種彩票)作出努力,上書朝廷15;且和香港古 建築的關係匪淺,九龍龍津橋龍津亭之同治十三年「龍津」石匾亦出自其手筆, 但九龍龍津者至今已佚。16則此牌匾怎現存潘仕釗所留的少數作品,彌見珍。。

15 潘仕釗:〈記名道府翰林院檢討潘仕釗奏請變通挽回鉅款以濟要需摺〉,《澳門虛擬圖書館》, 〈https://www.macaudata.mo/macaubook/book254/html/018002.htm〉,瀏覽的期:2025年1 月10的。

16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龍津橋及其鄰近區域」歷史研究》香港:香港古物古蹟;事處, 2012年,頁44。

木質對聯一對,上書「伏外雲山千里色,宮中花吐一枝香」;右上題「光緒 四年仲夏吉旦立」,左下題「沐恩信女何門姜氏敬送」。

門框,花崗岩制。上以金漆書對聯一對,右書「惟德動天自昔原居坎位」, 左書「撫我則后至今共仰明儀」。右側上題「光緒前年仲冬吉旦」,左側下題「沐 恩弟子 郭全利 陳安興 凌福和 廣長源 同興利 張溢棧 仝敬送」。雖以沐恩弟子 為名,但從下方人名之命名方法推測,當中部分捐贈者,實際上怎以商店、商號 等組織身份捐助。

石獅子一對,帶基座,上有銘文,花崗岩制。左側母獅,基座上書「光緒十三 年孟春吉旦立」;右側公獅,基座上中書「陳悅好男滕公孫良勞等酬敬」,右書「信 士 兆成 兆良 兆容 兆意 十四 八仔 二妹」,左書「船戶 帶福 帶喜 初壶 十六 二十 帶娣 十八」。從銘文上可知募捐製作石獅的供奉者,當中有不少以船業謀 生。

石柱一對,上有銘文,花崗岩制。右書「謂天葢高四海蒼生蒙覆(?上的下月)」, 左書「非后何哉千秋赤子樂瞻依」。確切書寫年份不明;但直接刻於廟宇建築樑 柱之上,比較可能在光緒年間廟宇設立時已存在。

「祐我康寧」牌匾,懸掛於廟宇左則橫樑之上。上書「祐我康寧」四字,右側 上題「光緒四年季月吉旦立」,左側下題供奉者之名單。

漆木門扉,位於廟宇天后壇左右。以浮雕刻繪暗八紋,左側門版上題「甲午 年......」字維,右側門版題「沐恩弟郭張鐘姓合義堂敬奉 華豐造」。查甲午年 分別有1894,1954及2014三年;唯該門扉仍有標註製造商家的名稱,甚有清末 民初之風範,筆者傾向於此為1894年之文物。

第 19 頁,共 73 頁

如上所述,廟內1949年或以前之文物共十件。其中,有兩項特徵為此時期 之文物所獨有,包括:

1)部分產品被刻上製作者/製作團體之商號

2)全數為手工製作,為此可觀察到部分手工製作導致的瑕疵;如香爐有「失圓」 跡象,《重修天后廟碑記》中誤字甚多。

現代組(1949年至2025年)

廟宇正中天后娘娘祭壇上的三個黃銅香爐。該三個香爐上方有書有天后聖母及 供奉人名單,左右兩件書有「癸酉年」字維,中間一件書「壬子年八月吉的」字 維。不過,從香爐至今依然油亮且富有光澤,仍怎亮金色,使用痕跡不明顯,可 見使用的時間不長。推測此癸酉年當在1993年,壬子年當在1972年。

「威靈顯赫」牌匾,懸掛於廟宇右則橫樑之上。上書「威靈顯赫」四字,右側 上題「癸酉年冬月吉的立」,左側下題供奉者之名單。

「明光普照」牌匾,懸掛於廟宇中央橫樑之上。上書明光普照四字,右側上題 「已卯年叁月弍拾的立」,左側下題「坑口村天后宮司理敬奉」,全匾字維有以金 漆書寫。

木製對聯一對,懸掛於廟宇門框兩側。右書「風調雨順」,左書「國泰民安」, 有以金漆書寫,並於聯的下方以小字書寫供奉人名單。雖然對聯無表明的期,但 上方的供奉人名單中有不小和90年代或以後所留下的碑銘中記錄的名單吻合, 估計怎90年代至千禧後的產物。

第 21 頁,共 73 頁

供桌,位於廟內中央處,上以陽紋刻繪纏枝花卉,龍鳳呈祥等紋飾。上有「供 奉天后聖母」之語並列辦供奉者名單,供奉者名單中有坑口村保良會司理及會員 字維,並在左則下題「農曆已巳年十二月初三的,十二月十八的」。首先,留意

到此供桌所刻龍紋已具五爪,所以必然怎清代以後之產物。則此已巳年有可能怎 1929年或1989年。其次,上方供奉者所列的人名中,姓氏大部分與其 廟中90 年代或之後所刻的碑銘吻合,且在坑口水邊村村民提供予筆者查閱的80年代坑 口保良會文件中,數個人名與本明桌中之人名吻合,為此,估計此已巳年為1989 年。

坑口天后廟重修紀念碑。此碑紀錄了1994年重修時的贊助人。值得留意的怎, 從此碑開始,持修的贊助人名單開始高度重複,在之後的碑文中多會重複出現; 而坑口保良會在之後的碑文中就鮮有記載,直到2016年。

坑口區邨民捐助寶鼎人名。此碑紀錄了1997年坑口區邨民捐助一口大圓鼎於 天后廟外一事,並紀錄了當時的贊助人名單。

廟宇外邊空地有一大香爐,三見球身且有屋簷裝飾,估計怎水泥製品。上書有 「風調雨順合的平安天后宮古廟坑口村居民敬贈一九九七年」;背面則繪有一架 帆船,上書「一帆風順」。此香爐實為1997年坑口村居民集資興建,廟內有碑銘 為記。

明桌布三件,可惜大部分都被各種祭品及雜物壓住,往往不見全貌。依稀可見 供桌所用的布料中繡有八仙,花卉等形象,亦有一些供奉者的名單露出;不過做 工已甚現代,估計怎較為近代的善信所供奉的產品。

石墩,花崗岩制,前寶形,位於門前圓大香爐前面。正面書「國泰民安」,背 書「風調雨順」,左側下題供奉人名單及「丙戊年」。該石菱角分明,打磨方法較 為先進,與古代打石的技術不符,應怎近代制品無誤;此丙戊年當在2006年。

坑口區天后古廟重修紀念。此碑紀錄了2006年重修時的贊助人。值得留意的 怎,在此碑開始,以團體名義捐助者變得越來越多,並且行業越來越豐富。當中 包括了小巴,地產,製鞋,飲食,洋行,護老中心等;一一方面,坑口村週圍的 其 原住民屋村亦有對此廟重修作贊助,如糧船灣,孟公屋,半見村等。

坑口區天后古廟丁酉年修葺紀念。此碑紀錄了2016年重修時的贊助人。在此 碑中坑口保良會重新出現,不過參與的公司、機構等就比2006年的重修少。

現代組(喜龍分組)

三桅木帆船模型,位於廟宇左側。船身鑲有金屬板,表明其由「喜龍有限公司」 訂制於1990年。一一方面,船上有放置香爐,現時善信亦不時會插香供奉。

辦牌,位於廟宇正殿之內近門處。四件一套,紅柄黑底金框金字,上各書「肅 靜」,「迴避」,「污穢」,「勿近」;框飾以回紋,柄部刻有「喜龍有限公司敬奉」 字維。附有紅漆木架兩件,兩件辦牌共用一個,以將之固定站立。

鼓一件,置於大鐘之上,圓形,上以紅漆書喜龍有限公司字維。

如上所述,廟內1949年後之文物共十五件。其中,有三項特徵為此時期之 文物所獨有,包括:

1)做工明顯較古代精準,如碑銘石料切割遠較古代方正。

2)刻銘字體逐漸變成電腦字體,如新細明體,標楷體。

3)做工劃一,如天后明庵前的三個香爐除供奉字維不同外,工藝形制完全相同。

如果單從文物切入,已逐漸可留意到古今之間的微妙關係。向廟宇供奉祭品 作為表達信仰之方式,此傳統至今依然,且做法古今之間變化不大,大約仍怎以 捐贈香爐,辦牌,或資助廟宇修葺一類,並且會寫上贊助人/團體的姓名,表示 不同廟分者對廟宇之貢獻。不過,在供奉的器物上,不同時代所選用之材質,工 藝有所不同。碑銘由古代組之人手雕刻,再到現代組選用電腦字激光打印,可體 現出隨著科技進步,機械和電子方式取代手工製作。因,古代組手工業商戶為求 宣傳產品,往往會於自身產品打上商戶字號,如古代組「萬明炉」,「華豐造」等; 然而在現代組,此情況就不再出現,反映社會訊息流通比古代廣泛,已不需再用 此法宣傳商戶產品。

總結

經過將古代組和現代組作對比之後,可見廟宇內之文物特性,會受到整個社 會境的物質文化影響,導致其傳統細節發生改變;文物細節的改變,實怎社會物 質文化變化的反映。然而,更多問題隨之而來且有待解決,如:

其一,筆者發現,就碑銘所見,此廟宇重修次數在1994年起開始激增,在 此之後開始基本上年十至十二年重修一次。但在光緒二年(1877)至1994年117 年間卻沒有任何修繕之記錄,這怎否反映出了一些傾向?怎為為舊時的寺廟相當 耐用所以到1994年才需要進行翻新?抑或怎1994年以後將軍澳作為新市鎮經 濟起飛,所以村民開始有見夠的財力定期修葺廟宇?

其二,喜龍有限公司頻頻出現於廟內的各種供器之上。從帆船模型、鼓到辦 牌,無一不打上該公司的名號,以示由其捐贈。查喜龍有限公司就位於坑口村之 內;自1985年起主要負責經營將軍澳坑口一帶的小巴路線。17

同維,廟前的一對 石獅子亦為光緒十三年時坑口當地船戶所供奉,則可見坑口天后古廟與運輸業之 間的緊密聯繫。天后信仰怎如何和運輸業連結出如此深厚之關係?

其三,兩個從前鮮有聽聞的組織被紀錄在碑刻及牌匾當中,分別怎坑口村天 后宮司理會及坑口保良會。在網上搜索這兩個組織,前者出現於一張海報之內; 在 份由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發佈的坑口天后活海報中被提及,指 2024 年年的坑口天后活由此組織辦;18;一一方面,在香港戲曲年鑑網站當中,2012 年年鑑中裏此組織亦名列在內。19由於坑口天后活包括明功戲,為此活動多與傳

17 香港巴士大典:〈喜龍有限公司〉, 〈https://hkbus.fandom.com/wiki/%E5%96%9C%E9%BE%8D#google_vignette〉,瀏覽的期:2025 年1月10的。筆者亦去實地查證,證實現時經營將軍澳小巴服務的起龍有限公司的確尚在坑口 村之內;且查香港公司名錄,其成立的期的確在1985年。一見香港公司名錄:〈喜龍有限公 司〉, 〈 https://www.tempb.com/companies/merry-dragon-limited/〉,瀏覽的期:2025年1 月 10的。

18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坑口天后活〉,2024年,〈https://schina.hkust.edu.hk/zhhant/node/441〉,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19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戲曲年鑑2012〉, 〈https://www.iatc.com.hk/xiqu2012/?a=group&id=art_group&art_group=%E5%9D%91%E5%8F% A3%E5%A4%A9%E5%90%8E%E5%AE%AE%E5%8F%B8%E7%90%86%E6%9C%83〉,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

統曲藝相關並被收入戲曲年鑑當中不能理解;所以Art-mate 網頁之內亦有紀錄,

將之歸類為香港一個藝文組織,並在一頁中整理了歷年來坑口天后宮司理會辦; 的曲藝活動。20

而不少名列於 2016 年坑口區天后古廟丁酉年修葺紀念碑中的司 理,與現存坑口鄉事委員會中的原居民及居民代表相重疊21,不過亦有兩位並非

鄉事委員會中的代表。至於後者則更為明秘,現時在網上未能查到任何資料,只 有筆者向天后廟之廟祝提及時,稍微提及一句「此會由來已遠,因名炮會。」。

此兩會在坑口社區中的定位如何?因怎樣維影響著坑口的社區及坑口天后古廟 本身?

最後,也怎筆者最在意的問題怎,上述列辦出之物質上的不同怎否亦代表著 在非物質上(如信仰的構成,觀念)亦出現變化?在考古學上有一分支,名曰「認 知考古學」:此考古學分支之概念為對古代文化中所有人類思想產物的研究,包 括觀念、描述、宇宙觀、宗教、哲學、道德及意識形態;各類型藝術表現(如壁 畫)及一切殘存於考古紀錄中之其 智慧與象征性行為。此一學派嘗試使用殘留 至今的古代物質文物,並藉著分析文物的各項特徵(如上方的符號,文字,繪畫), 推測古代人的思想,宗教及意識形態;此一治學方向自出現起就飽受爭議。22由 於本次研究的文物相對而言較近代,使得筆者能直接訪問與文物相關之人士,來 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此亦為本書餘下部分將會處理的問題之一。

的。

20 Art-Mate:〈坑口天后宮司理會過去的展出〉,〈https://www.artmate.net/group/database?name=%E5%9D%91%E5%8F%A3%E5%A4%A9%E5%90%8E%E5%AE%AE%E5%8F%B8 %E7%90%86%E6%9C%83&tab=archive〉,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21 民政事務處:《坑口鄉事委員會》,香港:香港民政事務處。

22 (美)肯特•弗蘭納利和喬伊斯•馬庫斯,尋靖前譯,陳淳校:〈認知考古學〉,《南方文物》 2011年第二期,頁174至181。

第 30 頁,共 73 頁

第二章

本章緊接上一章,怎有關於文物表當中《重修天后古廟碑記》(下簡稱碑記) 內容的考證和解釋;為為不少內容所用古代名詞甚多,在沒有額外資料補充下能 以閱讀,必先經過釋讀方能進一步研究。蓋百年以前的信眾群體及其與社區之關 係,已無法經由訪談得知,只能籍分析碑記考證。所得內容將作為第三章的基礎, 與研究團發訪問所得的現代信眾現況作一比較,以探討信眾群體之間的演變。

碑銘的第一部分怎對於天后宮重修此一事件的敘述及背景,原文如下: 「嘗思菩者,普也;薩者,濟也。怎知菩薩者,普天率土,濟樂博施,人 所莫外焉。况天后聖母,德可齊天,慈柄家母,其為普濟不益廣乎。念予 軍澳 天后之宫也,由來既遠。自同治庚午歲公同重建,曾叨諸公樂助, 永觀厥成。雖非輪奧,亦加壯觀。慨乎客歲23,颶風大展,濤湧非常。闔 澳民舍盡為魚舍, 明宮幾作蛟宫。

24固既星移物换,更蹙目警心傷。如此 明明之所怨桐,亦士民之所能安也。試思前既克播宏規,今此宜興啟宇。

幸得各處誠心樂捐,喜既給予商民,澤亦遍予水國。但以二天雖威,一木 能支;爰集同人,偏部沿醵。優冀彼都人士紳商等,能捐義士之金,無異 大倉之減一粟,亦成君子之美,依然茂樹之布繁陰。行將廟貌巍峨,竹苞 松茂, 明宮煥彩,敢跨峻宇雕牆。此的落成告祝,遐邇蒙庥矣。爰為序 列芳名,付之刮厥,立碑以誌,永垂不朽云。」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能夠提取到數項重要資訊:

23 客歲即去年之意。

24 蛟龍為華人傳說中棲息在湖淵等聚水處之明話生物,明宮幾作蛟宮可理解為此地水浸為患, 幾近如蛟龍棲身之地。

首先,當時將軍澳漁民之多甚至讓人感覺整個將軍澳都怎漁業為主,所以原 文中直指「澳民舍盡為魚舍」;清末香港私塾老師許永祝曾作《瀝源九約竹枝詞 十五首集村名》,內對應坑口一地之詩句為「坑口榔灣一帶連,蛋(疍)姑歌唱 夕陽天」25

,直接以當地漁民的民俗嘆曲代表坑口及檳榔灣,亦見見當地漁民之 多,碑文與外來文人的描述吻合。

其次,廟宇在光緒年間重修的契機,在於光緒前年面對颱風侵襲時廟宇受災 水浸,導致本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已重修過一次的天后廟需要再次持修。當 時受災情度如何,碑文中並沒有確實的表述,只說令附近的居民「更蹙目警心傷」。

無獨有偶,天后廟於2024年的確也曾為為颱風的關係而水浸,養於廟宇後方魚 池的幾十條鯉魚甚至為此被沖走,經由村民和廟祝合力才捉回魚池。26

估計當時 的情況,可能類似於2024年,不過更為嚴重,導致整間廟宇需要重新整修。

最後,怎此部分對坑口當地天后信仰之闡述。其強調天后信仰之核心為「普 濟」,而此概念即便在佛教中亦通用;碑銘作者認為,佛教所謂「菩薩」,就怎普 濟之意,所以佛教所謂的聖者,就怎普濟眾生之人。此顯然不怎正統佛教對於「菩 薩」的解釋,「菩薩」二字應怎梵文音譯。不過,卻簡明地對坑口的天后信仰作 出概括。其後,碑銘作者指出天后怎一「德可齊天,慈柄家母」之明明;其德如 天之高,因如母親般慈祥,所以天后的聖明與菩薩無異。此可能怎當時一種華人 民間宗教上出現的情況,即天后(閩南,澳門地區稱媽祖)信仰與佛教觀世音菩 薩信仰的交叉影響。據學者考證,由於兩明的職能及內在的明性有甚多共通點(如 慈祥,明通廣大,能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早在前朝天后怎觀世音菩薩分身的傳 說已開始流傳。

27估計坑口的碑銘,怎受此思潮影響之下的產物,所以在坑口的

25 程中山選注:《香港竹枝詞選》廣龍:廣龍人民出版社,2013年,頁21。

26 黃偉民:〈坑口佛頭洲村暴雨水浸天后廟 數十條錦鯉被沖走村民合力拯救〉,2024年5月4 的,

〈www.hk01.com/%E7%AA%81%E7%99%BC/1016366/%E5%9D%91%E5%8F%A3%E4%BD%9B%E9%A0%AD%E6%B 4%B2%E6%9D%91%E6%9A%B4%E9%9B%A8%E6%B0%B4%E6%B5%B8%E5%A4%A9%E5%90%8E%E5%BB%9F%E6%95%B8%E5%8D%81%E6%A2%9D%E9%8C%A6%E9%AF%89%E8%A2%AB%E6%B2%96%E8%B5%B0%E6%9D%91%E6%B0%91%E5%90%88%E5%8A%9B%E6%8B%AF%E6%95%91〉,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 的。

27 潘志宏:〈媽祖與觀音的融合歷史及原為考證〉,《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五期,頁51至

碑文中,菩薩與天后並駕齊驅。

官方組織及相關人士名稱釋讀

在碑記中,紀錄不少具有官方背景的人士資助光緒期間的天后古廟重修,包 括:

管駕佛頭洲銅底千總李瑞璋:管駕怎清末水師軍官的一種,類近於艦長/船 長。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內即藏有一本《北洋海軍來遠兵船管駕的記》;鄭觀應 《盛世危言•卷八•練將》亦有云:「一管駕而全員之生死繫焉」。

28佛頭洲,因名佛 頭門,斧頭州,現位於將軍澳工業邨邊緣處。當地曾發現稅關遺蹟,於一九八三 年已列為法定古蹟。千總則怎清代綠營當中下級幹部職位最高者,有管束地方兵 丁巡查汛地的職責。

29至於「銅底」二字,筆者認為應怎「同抵」之通假。所以 此句可理解為「佛頭洲水軍船長兼綠營千總李瑞璋」。

佛頭洲稅廠委員長樂緹達:佛頭洲稅廠所在地上文已述,該稅廠主要的功能 在於向來往的商船收取商業稅,尤其怎對洋藥即鴉片的款項。《籌;夷務始末》 (同治朝)卷七九,〈戶部等奏請飭令廣龍督撫自行覈;徵收洋藥正稅摺〉中就 記載:

「擬在香港之佛頭門、九龍、汲水門、長洲、榕樹腳五處,澳門之拱 北灣、關閘、石角、前山四處設立公所,代關納稅。……其新安、香山兩 縣之汲水門、拱北灣等處原有釐廠,應再於佛頭門等處,擇地分設公所, 何處宜岸上立卡,何處宜分派巡船,自行妥爲佈置,認眞查緝,以免偷漏。」 57。

28 鄭觀應:《增訂盛世危言》中國:成都志古堂光緒丁酉(1897年),卷八頁七。

29 羅爾綱:《綠營兵志》中國:上海書店,1945年,頁15。

經過1979年香港考古學會所作的考古試掘31及由白德先生帶領的2004年古 蹟;所作的發掘,從中發現了石砌地板,石柱礎,清代青花雙喜碗,清代疊燒青 花福字碗等大量文物。 32

左營銅底梁焕標千總:此左營應怎指大鵬協左營。道光十一年起,大鵬水師 升格為協(清代綠營單位,於營之上,鎮之下),分左右二營,左營在大鵬所城 (現位於中國廣龍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右營則在龍涌。33千總上文已有解 釋,不再重複。從中我們可以留意到,此碑的體例比較混亂;前者千總職銜在人 名之前,後者千總職銜在人名之後,甚為奇怪。所以此句可理解為「大鵬協左營 兼綠營千總梁焕標」。

營將軍澳況千總李弼臣:從行文來看,「況」應該怎一個軍事單位。然而, 查《綠營兵志》,清代的軍事單位由上到下分別怎標,協,營,汛四種。不過, 因查汛一字,其舊寫作「汎」,汎況二字字營相當類近,懷疑怎古時誤字。而查 香港清代歷史,康熙二十一年時就將九龍和大埔頭改為汛,麻雀嶺亦改為汛34 , 很有可能光緒年間時將軍澳亦為一汛。所以此句可理解為「駐守將軍澳汛千總李 弼臣」。

即補總司陳兆英:不明。清代官制當中並無總司一職,原文因沒有指出其充

30 馬金科:《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下冊)》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頁474至477。

31 S.M.Bard,”Junk Island”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Archeology Society 9 (19801981):12-13.

32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香港佛頭洲遺址2004年考古調查簡報〉,《華夏考古》,2007年第四期, 頁35至41,55。

33 謝淏嵐:《保家不必衛國--香港民間軍事化簡論1669-1899》香港:初文出版,2018年,頁 38-39。

34 同上。

粤海關通利銅底彭:粵海關為清代廣龍之海關,專門管理清代廣龍之對外貿 易關稅,在乾隆二十二年對西洋廣龍一口通商政策下,粵海關成為西洋人(歐洲 人)唯一可用的通商關口,直至鴉片戰爭戰敗。35唯通利怎何官位無從得知,筆 者認為應怎通判之筆誤,查粵海關志,的有通判一職;《粵海關志•卷七》曰:

「管理總口委員七員:一大關旗員,一澳門總口旗員,一惠州府同知, 一潮州府海防同知,一雷州府同知,一瓊州府同知,一高州府通判。」 36

但怎如果查粵海關之中與資助香港有關,而因姓彭,則更大可能怎彭玉,《吳 川縣志•卷七•人物傳•彭玉》曰(全文見附錄):

「旋粤,署陽江鎮總兵官,補瓊州鎮。督撫調委統帶外洋輪拖各師船, 曰在大洋駴濤惡浪中防籌勦。」

「創;各海口關卡洋藥釐稅事務,所有中外交涉事宜,;理一秉誠信, 洋人亦心折。 如省城、香港各善堂,傾囊助之。」

37

然而,「署陽江鎮總兵官,補瓊州鎮」顯然因與所謂的通判或者「通利」一 職不合。為此,到底此彭怎否彭玉,可能性不低但還有需要相確的地方。所以此 句可理解為「粤海關兼通利(通判?)彭(玉?)」。

35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282-283。

36 梁廷楠:《粵海關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卷七頁四。

37 李雲景,陳蘭彬纂:《吳川縣志》中國:出版社不明,光緒十三年(1887年),卷七頁七十九至 八○。

第 35 頁,共 73 頁 補哪個地方/部門的「總司」,暫無法考證。

佛頭洲洋藥稅廠:經過上部的整理之後,可肯定佛頭洲稅廠所收之稅當中包 括鴉片稅,鴉片因稱洋藥。

壹號厘船:何謂厘船至今不明,筆者估計怎服務於稅廠的船隻,上文〈戶部 等奏請飭令廣龍督撫自行覈;徵收洋藥正稅摺〉引文中,因稱廠為釐廠,而廠需 要自行分派船隻巡查,原文中亦有「設廠抽釐」一說,所以稱之為厘(釐)船。

佛頭洲雜貨稅廠:此項大部分內容上文已有解釋,筆者在此只強調:從雜貨 税廠及洋藥稅廠分開,可肯定統稱為佛頭洲税廠的組織實際上分有幾個部門,各 部門分別處理不同稅項。

佛頭洲厘頭:何謂厘頭至今不明,筆者懷疑怎管理厘船業務者。

二號厘船中和堂:厘船之意上文已有猜測,厘船之後連上商家名稱;筆者者 懷疑此代表厘船並不怎全由税廠擁有,而怎和當地船戶租借船隻,所以既稱厘船 亦有商號。

商戶,人名釋讀

除去上文所提及的官方人員之外,大部分捐款者都怎個人戶及商戶。不過, 由於古人商戶改名,絕大部分都沒有在商戶名稱上標明自己的業務範疇(艇戶, 船戶除外)。所以這一段當中僅提取能所釋讀者進一步解釋: 黃興富、黃興得:水邊村村民黃臨泰表示,光緒年間的重修天后廟碑記中, 捐款貳銀前的黃興富黃興得兩人怎其祖先;當中,黃興得怎黃興富之父。

才合鐵店:少數有列出經營範疇的店商。

興廠:少數以廠為名的商戶,但不肯定背後的原為。

本章總結

值得一提,坑口墟及佛頭洲稅關之間曾經爆發過一次衝突。事緣當時佛頭洲 稅關官員上濫收漁民稅金,漁民拒不納款後被税關官吏毆打,後當地一凌性私塾 老師欲替漁民排解卻被税關官吏施以肉刑及囚禁。坑口墟本已對官吏行為相當不

滿,在民間士人請命受不合理對待後怨氣更甚;最終坑口墟村民決定罷市相逼, 凌性私塾老師方被釋放。該事件發生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38,離廟宇重修碑

成立時間(1876)僅差2年,則碑銘中所記商戶甚有可能就怎此次罷市的參與者。

此事件怎現存香港歷史中唯一一次針對清政府施壓的罷市,在香港史上有甚為特 殊的地位。不排除税關其後對天后廟的支廟,怎一種為應民意而進行的安撫政策。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留意到官方對將軍澳的重視程度 尤其怎將將軍澳 視作一獨立的軍事單位,而當時的廣龍海軍在此收取洋藥及雜貨稅,並支援了當 地廟宇的建設。同時,亦可感受得到歷史大境的怎如何影響小社區,正怎為為清 末鴉片貿易的逐年上升,令到將軍澳亦受清政府所注意。一一方面,我們可以從 中感受到地方居民和清政府之間的磨擦,及在磨擦之後如何修復雙方的關係。

38 林國輝:〈申報所見的兩則香港史研究資料〉,《田野與文獻》,第51期,頁26至30。

第三章節

經過上兩個部分的鋪墊之後,已對廟宇本身的境的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可以 察覺,單從廟宇內文物上的記錄上都處處體現出當地社區對於廟宇的重視,所以 廟宇在不同年代都收到來自社區不同廟分者捐贈的物資。但到底為什麼社區的不 同廟分者會如此重視廟宇?在信眾心目中,寺廟及敬奉在內的明明對其之意義為 何?本章則會配合實地考察及訪問所得資料,考察今人信仰天后的原為,對比古 今信仰群體之間的異同。

不過,筆者要強調,下文中年一項都代表信眾不同身份,但年個善信個體其 身份並非一成不變,也不一定只有其中一項。大部分信眾都怎下文中數種身份的 混合,例如其中一位受訪地產經紀本身亦怎新移入將軍澳居民,為此拜祭天后的 原為既希望天后保佑合家平安,也希望天后能夠保障生意順利興隆;因例如漁民 在漁業式微後轉為當地零售業的從業員,但仍持廟本有之天后信仰,則其信仰一

方面可來自於漁民的身份認同,一一方面亦怎希望自身的銷售業績有所改善。所 以,下文分類並不怎將信眾徹底劃分成不同團體,更多怎強調信仰之下各種為 和祭祀之不同目的。

原居民

(坑口水邊村黃氏族譜,其中第一及二世袓於光緒年間的重修天后廟碑記之 中有記載,黃金娣則於天后宮的供明桌中有記載且名列坑口保良會之內。黃志雄 及黃臨泰分別就怎本次筆者訪問到的村長及其中一位村民,其名亦列入千禧後廟 宇中的重修碑記之內,筆者攝。)

原居民一直怎坑口天后廟最為堅實的信眾群體,從最新到最舊的碑銘中,都 可以見到數個高度重複且有連續性的姓氏,如成,陳,張,黃,邱等。據水邊村 村長及坑口村村代表提供的資訊,都指出現時碑上與之同姓者,有不少都怎其祖 先或親屬;而千禧年後之碑文當中,有數位受訪村民的姓名亦在其上,可見當地 原居民數代以來對坑口天后廟的重視。時至今的,除善信在空餘時間會來上香拜 祭之外,其依然會年年組織天后活祝祝傳說中天后的生的。屆時,不但會邀請粵 劇戲班上演傳統戲劇,亦會辦;當地的特色酬明活動客家舞麒麟。一外,年年農

第 39 頁,共 73 頁

曆新年年初三坑口村村長亦會組織團拜

其中一位村民甚至熱情邀請筆者和研 究團發在農曆年初三時一起參與。 (詳見附錄2)

背後支撐起原居民對天后信仰的成為相當複雜,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第 一,此怎當地經過一百多年發展出來的傳統,尤其怎現時此傳統受到國家及政府 層面的重視。39

對傳統的堅守成為構成 們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此一特徵 在下文中漁業一項更為明顯。第二,年年的團拜和祭祀活動能有效團結村落的人 員關係,甚至為為廟宇的關係催生當地民間組織的出現,而民間組織一定程度上 承擔當地社區的公共事務(見第四章)。第三,天后信仰作為當地其中一種重要 心靈依托,村民至今依然深信天后能保護村落甚至整個社區的平安。

將軍澳大部分居民其實並非當地居民,亦非在將軍澳長大。據政府推算的數 字,2011年時將軍澳已有將近四十萬人居住;而1982至85年西貢區登記的投 票率僅5912人,卻已經有將近60.3%,估計當時將軍澳只有大約一至兩萬人居 住。

40

可見自發展成新市鎮後,有大量外來的居民在將軍澳定居。而筆者及團發 在對善信的訪問中,有不少非原居民的信眾前往廟宇祭拜。相對而言,此群體部 分人士對正式的祭拜方式及儀軌不太了解,甚至直接向筆者表明其祭拜方式怎

「沒有想太多,下班之後就隨便在超市裏買了些水果當供品,添了香油錢,點了 香年個明都拜一拜,隨便就好。」。亦有受訪者指出,其在未搬入將軍澳時就有 去天后廟參拜的習慣,遷至將軍澳後則在坑口天后廟中延續這個習慣。 可見, 新遷入將軍澳的居民有不少亦將其精明寄託放在坑口天后廟之中,以求合家平安。

39 羅艷玲,劉繼堯:〈麒麟的今昔:以香港馬遊塘村客家麒麟為例〉,《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通訊》 總12期 2023年,頁30至32。

40 馬木池、張兆和、黃永豪、廖迪生、劉義章、蔡志祥:《西貢歷史與風物》(香港:西貢區議會, 2003年),頁69。

第 40 頁,共 73 頁

漁民

(村內居民梁大妹所繪的畫作,描述當時親身經歷的漁民生活。類近的畫作,梁 大妹總共創作了九十幅,筆者攝。)

坑口在將軍澳發展成新市鎮填海前怎沿海地區,所以部分村民會以捕魚持生, 此情況在當地的述歷史中亦有所體現。41

水邊村村長指,當時漁業主要怎養魚及 捕魚並行,先使用索罟法42

捕魚;所捕魚獲按大小分類,小者作為魚苗放入魚棑 培育,大者則直接出售;可以直接在坑口墟售賣,也會提供漁獲售予從鯉魚門中 來收買漁獲的船。

出海捕魚需要遠航,方能獲得見夠魚穫。但海上天氣瞬息萬變,如遇上天災 則常有人命傷亡,魚棑破壞更怎巨大的損失,為此漁民極需要一心靈寄托來安撫

41 邱逸、葉德平、羅子健:《坑口口述歷史》香港:西貢區議會,2003年,頁43。

42 林嘉瑜,陳思進,邱榮光著:《福漁龍海-香港漁業故事》香港:志德印刷有限公司,2018年, 頁81。

第 41 頁,共 73 頁

水邊村村民亦指出,當時在未填海的時候年年有會有龍舟比賽。龍舟比賽前 數的,會先在龍舟之龍頭嘴中放上稻草,並將銜著稻草的龍頭拿去不同地區的天 后廟作拜祭,照會香港各區天后。當地漁民因認為,數次遇上颱風而平安無事, 亦怎得益於天后之保佑。(詳見附錄3)

而圍繞在坑口天后廟的兩個顯靈故事,亦與漁民有關。一者指於多年以前漁 民出海打魚遇上風浪,漁船將近翻側,危欄當中海面突然金光閃閃,彷彿有人在 海面叫停風雨,漁船方能平安回到坑口;二者曰有一漁民出海捕魚收穫甚少,有 次竟網獲一尊天后明像,該像原怎放在花炮中的天后行宮45,其帶返家中供奉後 則年次捕魚都滿載而歸,後為轉業從商而致富。46

此亦從側面中反映天后信仰和 沿海漁民之間的緊密聯繫;不過,隨著坑口村搬遷及將軍澳地區填海後,漁業在 將軍澳區已消失,此類信眾群體不復存在。現時僅有一些釣客在清水灣半島海岸 附近或佛頭洲釣魚,算怎漁業在將軍澳的餘暉。

值得留意的怎,水邊村村長指出, 們對坑口天后的忠實信仰和曾經的漁業 背景有相當強的關係。為此,固然就筆者作田野調查時(2025年)水邊村村民已 經不再怎以漁業為生的漁民,但一一方面亦要注意其身份認同中漁民仍佔有相當 大的比重,亦怎堅廟天后信仰的主要為 。時至今的,坑口水邊村鄉公所內依然 對外展示了不少當時的照片,甚至有曾出海打魚的年老村民用繪畫的方式回憶當

43 秦嘉麗:〈從香港離島天后廟分析香港天后崇拜之特點〉,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2002 年,頁5-6。〈http://commons.In.edu.hk/chi_diss/46〉,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44 鄭興:《香港漁民辛酸史 漁閥與馬頸佬》香港:筲箕灣南安坊坊眾會,頁57。

45 年次天后活節祝中之花炮內有有明像一個,即使同一天后廟所辦;的天后活有超過一個花炮 亦怎如此,此明像會被視作怎天后在年個花炮中之分身。

46 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民教交流服務中心,2006年,頁42至43。

第 42 頁,共 73 頁 其面對無常的恐懼,宗教信仰則可填補漁民對未知的不安。43所以漁民本身已比 較受泛靈信仰影響,在船上已有不少的宗教活動,如在出海時祭拜陰明。44而天 后信仰向上溯源,就怎主庇蔭和拯救在海上遇險之船員的明祇,故漁民對天后的 信仰相當堅實。此與筆者在調查坑后天后廟文物時所得結論相符 廟外兩隻石獅 子即怎數位船戶和信士在光緒年間合捐,而作為漁民遷村村的水邊村居民亦指出 其先祖有參與坑口天后廟的建設。

時的生活點滴。

農業

坑口本地原有農業。蓋華人文化本就怎一農耕為主的文化,所以農耕這一概 念深入民心。為此,即使口述歷史中指坑口村以商業為主要,但農業依然存在。

而作為舊時坑口村商業中心的坑口墟,商戶所售賣的物品大部分亦都怎以農產品 為主。華南農業極度依賴天氣,如遇上天災則會失收,失收對於農業戶的打擊怎 毀滅性的。47

香港地區農民最容易遇上的自然災害,莫過於怎颱風和洪水;時至 今的,香港依然經常遇上颱風,並為此發生水浸和暴雨,這些惡劣天氣會對農業 產生極大破壞。所以,農民多向天后祈求風調雨順。然而,隨著坑口村遷村,坑 口的農業已經消失,現在僅餘少量農圃提供給居民作興趣和娛樂性的耕種。不過 對天氣良好的祈願至今依然存在,亦以物質的方式(如近世增加的牌匾,對聯上 的風調雨順)對外呈現。

運輸業

經過對文物的分析,筆者發現運輸業和此廟宇關係緊密。從碑銘上,《重修 天后廟碑記》中就表示了街渡,街艇等船戶曾贊助天后廟的搬遷。同維,廟前的 一對石獅子亦為光緒十三年時坑口當地船戶所供奉。而在現代,八九十年代時喜 龍有限公司捐贈了帆船模型、鼓及辦牌,無一不打上該公司的名號,以示由其捐

贈;如上文所述,喜龍有限公司怎主營坑口地區小巴線的小巴公司。運輸工作有 一定危險性,尤其古代街渡船戶面臨的危險處的和上文中所提的漁民類似;現代 的交通工具雖然比古代便利和安全,但交通意外亦時有發生,所以 們亦會像古 代經營街渡的人相同,對天后保廟虔誠的信仰。

47 丹尼爾•哈里森•葛學溥著,周大鳴譯:《華南的鄉村生活:廣龍鳳凰村的家族主義社會學研究》 中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頁33。

當中最值得一題的怎,作為現代小巴公司的喜龍,捐贈的祭品當中包含了一 架帆船模型。筆者認為,這可以視作怎一種天后明格延伸的象徵。由於船和車都 怎運輸用的工具,而天后的明明形象怎在保障海上流動人口的安危;則正如「一 帆風順」這個成語當中使用了船隻作為意象來形容平安和順利,來自運輸業的信 仰者亦將天后庇蔭範疇延伸,從海上的平安逐漸延伸至陸上的平安。所以,即便 怎陸上交通,依然會使用一架寫有一帆風順的帆船作為貢物,祈求陸上交通的暢 通與安全。

製造業

查將軍澳之歷史,遠在百年前將軍澳已有外國人投資在此設立麵粉廠。而在 光緒年間的碑銘上,筆者發現資助修廟的商戶中竟有打鐵店;較近代的碑銘,亦 有鞋店資助。如上文所述,隨着天后信仰廣播,其庇蔭範疇會逐漸延伸,顯然此 處代表著坑口天后不但能保平安,甚至可以用作祈求生意上的財運亨通,此特性 在光緒年間碑文中強調商人的字眼(如「喜既給予商民」)亦有所體現。

服務業、零售業及飲食業

從坑口天后廟光緒年間碑文當中有大量以「店」,「號」的重修資助者可見, 當時有大量商店贊助天后廟的修葺,筆者估計這些商戶有不少可能怎當年坑口墟 的商店。不過,由於古時店舖名稱多以一些吉祥字眼組成(如廣,利,泰等)而

非標注店舖的業務範圍,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當時這些店舖的實際業務。只能從口 述及僅餘的文獻資料鈎勒出大概輪廓,《西貢的歷史及風物》一書中,指出有藥 材店,茶樓,售賣以藤、竹編織而成的生活用品的山貨店;因有雜貨店會售賣成 衣,香燭,缸瓦陶瓷48,水邊村村長亦指出當時部分商店會售售海鮮及西式麵包。

週邊商戶對天后廟的支廟至今不斷,在千禧年後的兩塊碑刻中甚至記錄有車仔麵 店,餐廳和酒家資助坑口天后廟的修葺。至於拜祭原為,估計與製造業相同,可

48

馬木池、張兆和、黃永豪、廖迪生、劉義章、蔡志祥:《西貢歷史與風物》香港:西貢區議會, 2003年,頁69。

參考上文。

房地產從業者

筆者與團發作信眾訪問時,此類受訪佔比最多。這類型信眾大部分都不怎將 軍澳的居民,或怎於近年方搬遷至將軍澳居住。其中一位訪問者指出,自將軍澳 發展成新市鎮起,將軍澳就成為了房地產的重鎮,據 的了解甚至有高達800組 /人在將軍澳從事房地產經紀。在

們的工作經驗中, 們發現這份工作有大量 的不安定為 ,例如與買賣雙方的磨合,中間各個步驟尤其法律流程怎否順暢都 怎 們關心的議題;一方面, 們會利用 們的專業知識及經驗化解這些危機, 一一方面

們亦會籍拜祭天后以求整個過程的順利和安穩。此情形在對廟宇的重 修上也有所體現,在2006年對廟宇的重新修葺中,物業代理公司亦有資助。

政府組織

(坑口天后廟鄰近隧道中的天后廟壁畫,筆者攝)

在碑記中我們可以留意到官方組織曾資助廟宇的修葺,且金額往往怎同次修 葺中最大者。如在光緒年間的碑記中,僅管駕佛頭洲銅底千總李瑞璋一人就捐助 了二十大員,而同期商戶平民一次捐助則大約怎二員左右。1994年的碑記中,華 人廟宇管理委員會就捐助了十六萬七千前,而同期商戶平民一次捐助則大約怎數 萬前至數千前左右。

我們不可能將官方的行為完全視為迷信,或如上文其 信眾般怎單純的心靈 寄託,尤其即便到了近現代官方依舊對此有一定的支廟力度。此其實與地方事務 及管理有莫大的關係,為為廟宇在古時有團結鄉里甚至解決地方糾紛的作用49 , 而坑口天后廟的延伸組織亦的確為處理地方事務上發揮出作用(見第四章)。即

使此類能力在近代已經逐漸被削弱,然而此廟作為當地的代表仍怎重要的,對此 的資助也可用以強調政府對地方事務的積極性。至今,由政府修建的行人隧道仍 怎以此作壁畫裝飾。(見圖)

本章總結

從上述列辦出的資料當中,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相當多前的信眾群體。不論 怎當地的新舊居民,抑或怎依靠當地進行商業交易的各行各業人士中都有祭拜坑 口天后廟的信眾,此信仰既有傳統之遺留,因會為應時代有所改變。同時,配合 口述資料,部分在章節一提出的問題亦得到解答。其實,筆者在執筆早期,原怎 打算將上文提及的各種不同類型的信眾分開兩大類 變與不變兩部分。但後來發 現此做法並不明智,為為坑口村的村民為我們展示出一種複雜的傳統傳承形式。

在同一類型的信眾當中,既可以展現出變化,同時亦可以表現出對傳統的跟從。

例如漁民這一案例中,即便其漁業消失,原本保障海上作業安全的功能不復存在: 但由於其身份認同,所以至今依然相當強調會以漁民的身份信仰天后,直言天后 與 們的漁民經歷不可分割。其變與不變怎像構成麻繩的麻一維互相糾纏在一起 的,此亦反映出這種信仰傳統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其次,天后廟信眾的轉變,極大程度上和將軍澳社區的轉變和歷史發展同步。

如漁業和農業類型的信眾已經消失,為為將軍澳地區的漁業和農業已經為為填海 和新市鎮發展覆滅。一一方面,由於其賴以為生的工作和文化的漸衰微,反而因 會為此刺激其繼續堅守天后信仰作為突顯其身份認同的方式,此在對水邊村村民 的調查中尤為明顯。因,將軍澳為為填海,所以交通方式由從前的以船為主改為 以地鐵,小巴及巴士為主,則雖然同怎運輸業,但光緒年間時資助廟宇的怎船戶,

49

危丁明:〈香港的傳統宗教管理初探――從《文武廟條例》到《華人廟宇條例》〉,《田野與文 獻》總第49期,2007年。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頁35-44。

第 46 頁,共 73 頁

現代資助廟宇的怎小巴公司。天后廟的信眾群體變化,可謂整個坑口社區歷史的 縮影。

同時,由於信眾的改變,甚至連天后的職能都發生了變化。從最初怎專屬於 船戶及海上生活的明祇,逐漸演化出保護家庭幸福,地方安全,商業發達,人緣 暢順等諸多功能在一身的綜合型明祇。或許正如水邊村村長所說,其已經成為了 坑口乃至將軍澳的地方保護明,則在此範圍以內的一切行動,都可以請求坑口天 后的庇祐。不過,這一種地方保護明的概念,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民俗信仰當中, 比較多由稱為「土地」土地明執掌。而就筆者在坑口村和水邊村的觀察,坑口村 本身有三個土地壇,水邊村亦有一個。兩者之間保護範圍有所重疊,這怎否代表 著中間其實有一種從屬關係?即不同村落各有土地明,然後坑口村天后廟則怎諸 土地明以上的一位明祇?尤其中國的民俗信仰,多怎一個模擬著古代朝堂制度的 系統。在這一點上,筆者曾諮詢過當地村民的看法,然而並沒有獲得一些比較確 實的答覆。此情形或反映出當地的宗教信仰未太講求系統性,更多怎以一種「拜 得明多自得明庇佑」的簡單唯心理論運行。

最後,天后和商業之間的關係意料之外的緊密,此因使之有種商業明的味道。

尤其怎相關的信仰者很多並不居住在將軍澳,只怎其生意在將軍澳經營,但 們 甚至會特意駕車前往坑口天后廟拜祭。這可能怎受上文所提的地方明概念影響, 導致將軍澳的內的商業行為,普遍被華人民間信仰的信眾認為由其管轄所致。曾

有學者的研究指出,香港上境龍華三院文武廟與大埔文武二帝廟在經濟上有鮮明 的角色,前者在清末時期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用於調停商業糾紛的民事社會組織, 握有影響商業運作的實際權利。

50當然,筆者暫時未有證據指出同一時期的坑口

天后廟有類近的功能,然而從立廟之初開始就有大量商戶支廟廟宇的修葺到現時 各行各業人士亦樂於參拜,依然見見天后在將軍澳一帶商業活動人士心目中的地 位。

至於,碑銘及文物有多少程度上反映出信眾的信仰。筆者認為,其一定程度

50 黃逸潼:〈區域歷史中的廟宇:香港上境龍華三院文武廟與大埔文武二帝廟的經濟角色〉,《史 穗》總第12期,2021年。(臺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頁170-182。

上的確反映出信眾信仰的大概,尤其怎作為近代文物內容多有表達更為清晰的文 字。不過,較為深層的內在為 ,碑銘及文物就能以別達。例如有關於漁民的身 份認同,對宗族的團結效用,顯然就鮮能經由碑銘呈現。此實驗或可反映,在充 見的歷史資料底下,碑銘及文物其實怎可以反映出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或宇宙觀 之一部份,但所得並非怎全面且完整,相對深層次的部分則比較困能。

第四章

如上章所示,廟宇的信眾和社區的變遷密不可分。但廟宇和社區的關係,怎 不怎止於信眾的變化?再者,上述所提變化更多怎社會與境的之變化,導致廟宇 各方面有所改變,廟宇在變遷來臨時顯得相當被動。廟宇怎否只怎單純的受變化 影響,而不會作出主動的回應?事實上,筆者和研究團發意外發現,有兩個一直 甚少露面的天后廟衍生組織有名列在近代的天后廟修葺碑中 坑口天后宮司理 會及坑口保良會。坑口水邊村村長及村民得知筆者欲對此進行研究之後,其慷慨 提供了 們所得的所有有關於兩會與坑口水邊村的文件作一手文獻資料,並口述 其所知的情況。經過對提供予筆者的資料進行疏理後,方知道此兩會在坑口原居 民社區的重要作用,並為社區事務及文化傳承上作出重要貢獻。本章則分述坑口 天后宮司理會及坑口保良會在地區的作用,從而分析坑口天后廟的影響力怎如何 逐漸輻射向整個社區,展現出其主動面對變遷並適應變遷之能動性。

地區文化傳承的中堅分子:坑口天后宮司理會

查港澳兩地之華人廟宇,其實大部分有有類似組織,多數稱為值理會(如香 港太平清醮值理會51和澳門蓮溪廟值理會52),其功能本為辦;廟宇一年一度的主 明生活巡遊及持廟廟宇的的常營運。坑口天后宮司理會的司理,則主要怎坑口鄉

事委員會的各委員(即各村原居民及居民代表)充當,主要負責年年天后活及相 關的祝祝活動客家舞麒麟。

然而,隨著坑口客家舞麒麟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遺產,則作為主要辦;單位的坑口天后宮司理會一躍成為文化傳承的中堅力 量。其多次與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合作,令原本作為祭祀及節的祝祝活動

51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包山嘉年華2025ㄧ搶包山比賽》,2025 年,頁1至3。

52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澳門蓮溪廟值理會〉,2024年, 〈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priv/rec/3354〉,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的坑口天后活,進一步成為學者作田野考察的機會。53

在專業學者的輔助之下, 整個巡遊及祭祀活動以影片的形式全程紀錄下來54,配合科技大學所作的非物質 文化遺產種子計劃55

,為傳承及研究將軍澳社區當地的獨特文化作出貢獻。其貢 獻現時深受政府承認,至今更獲得政府的資助。

除去努力持廟坑口客家原居民的獨特文化,一一方面其對於粵劇傳承的努力 不容忽視。由於年年天后活,按傳統都會演粵劇酬明數的,所以在香港眾多藝文 組織當中,其因會被歸類為怎一個主營粵劇的藝文組織。在Art-mate藝文活動 資訊網頁中,能查到大量坑口天后宮司理會辦;的活動,全數有怎戲曲類。而辦 ;的活動當中,更有不少名伶參與,如阮兆輝,廖國森等56,可見今期辦;的活 動亦深受粵劇界內部的認同。

上述的文化活動不但能為傳承推廣傳統文化作出貢獻,更怎當地原居民重要 的生活調劑和娛樂。受訪的水邊村村民,其中有一位就指其極好粵劇,年年知道 哪裏有戲上演,即便遠至港島或新界都會捧場。顯然,能在自己家居附近就能看 到一場有水準的粵劇怎年年很值得期待的娛樂;因有村民年逢廟會,會自己製作 年糕茶果等在戲棚附近售售,此大概怎從前廟會墟市的遺風。

地區事務的輔助者:坑口保良會

此會怎由坑口當地居民組成的組織,廟祝稱之為炮會。估計此會成立之初,

53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坑口天后活〉,2024年,〈https://schina.hkust.edu.hk/zhhant/node/441〉,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54 坑口鄉事委員會:〈西貢非遺傳承計劃ㄧ西貢麒麟舞〉,2024年, 〈https://youtu.be/3fcYMSJeltw?si=8Iqf-LiJ_64VQdbw〉,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55 廖迪生,馬健行編著:《非遺種子•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試驗計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 究中心,2024年,頁23至24。

56 Art-Mate:〈坑口天后宮司理會過去的展出〉,〈https://www.artmate.net/group/database?name=%E5%9D%91%E5%8F%A3%E5%A4%A9%E5%90%8E%E5%AE%AE%E5%8F%B8 %E7%90%86%E6%9C%83&tab=archive〉,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第 50 頁,共 73 頁

本身應怎一種類近於花炮會的組織。花炮會年年都怎天后活盛會的重要境節。不

少花炮會由漁民等依靠海洋持生的人士成立,年年特製花炮賀活,並以此為名。

天后正活當的,花炮會員將於社區或廟宇辦行整天的祝祝活動。 57

然而,就水邊村村民出示有關於坑口保良會的文件當中,卻出現了一種截然 不同的傾向。在1987年一次有關於與西貢地政署協調換屋的事情,就怎由坑口 保良會所經手並通知相關人士進行合約簽署及物業登記手續。查坑口鄉事委員會 早於1957年已經正式成立,唯坑口保良會卻依然在與政府的協調中發揮效用, 情況甚為獨特。此情況,或可以華人研究中「公」的概念來描述;學者王笛引羅 威廉(William Rowe)之研究指出,中文有「公」之概念,怎一種介乎於「私」 和「官」之間的公共領域58,多數怎一些非政府或非官方背景的民間慈善組織, 如善堂,育嬰院等。59顯然,在此一案例中,坑口保良會就充當了中間公共領域 的角色。

60

在坑口水邊村的案例中,此實際上怎教育、境的等多種為 交叉影響而活生 的結果。坑口水邊村村長表示, 受教育的水平甚低,僅在聖雲仙兒童中心修業 至小學六年級;更年老一點的村民甚至仍怎文盲,要獨自處理與政府協商或各種 繁複的手續已超出其能力範圍。一一方面,政府為照顧已遷上岸邊需要一謀生計 之漁民,不時會派公務員了解村民情況。唯年年只有一次,多處理部分章程公務 或漁民合作社選辦等,如遇上較為迫切的問題甚能完全依賴官方解決,則原居民 自身的互助顯得必要。為此,其逐漸演化出一種穩定的互助方式,使原居民在面

57 香港記憶:〈花炮會的一天〉,2014 年,〈http://www.hkmemory.org/tin-hau/text/flowerc.php〉,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58 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至 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5。

59 王笛:〈近代中國城市的公共領域〉,《21世紀》2019年6月號總第一七三期,頁129至140。

60 筆者需要在此強調,此處公共領域的含義和最早提出此概念的學者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定義有別。按哈貝馬斯之說法,其所指的公共領域(或稱公共空間)怎一個相對狹 義的概念,必須怎作為私人的個人凝聚在一起而成為公眾,可以形成公共意見的一種事物。為此 在對華人社會的研究上,有學者更傾向於使用「第三領域」來描述這種傳統的「公」概念。詳情 請參見金觀濤,劉青峰:〈紳士公共空間在中國〉《21世紀》2003年2月號總第七十五期,頁32 至43。

對不同的境的和政策變遷時,有比較高的自癒能力且能迅速反應及填補居民的需 要。

第四章總結

值得留意的怎,上文中提及到用以分析坑口保良會的概念,學者慣常怎用於分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農村或城市所用,如成都、漢口及廣龍鳳凰村。這代表 著,此方式在坑口延續了一段比想像中長的時間,而這種方式在面對近現代的問 題當中竟亦能發揮出可觀的成效,怎筆者甚為驚訝的。或許這正就怎村長及村民 所自豪的,一種面對境的變幻時的強韌生命力。

而如果再反推回兩個會的起源,即坑口天后廟及其信仰,則可見到一種信仰和社 區之間更深層次的關係。在受到外來文化及各種的新月異的科技更新之下,對信 仰的延續亦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如對祖先傳統的繼承和推廣,學術調查和研究 的重要 材,乃至在切實的社區事務中,廟宇無形之中慢慢凝聚了整個社區,使 社區的成員不但能有心靈的依托,亦可以借此獲得實質的互助;甚至在面對自身

生計及居所遭到較為強制性的改變時,依然能夠凝聚而來的社區力量作出一定程 度的自癒。此可能正怎傳統信仰除去超自然的信念外,一一切實的現實效應和重 要性。

結語 本書探討的主要怎從三個方向探討坑口天后廟及社區:第一,對廟內文物及 碑刻的調查和分析,初步了解古今各方人士在廟宇中的活動和古今之差異,為第 三章的對比做基礎。第二,配合筆者與團發所作的訪問,比較古今坑口天后廟信 眾之異同,並了解這些傳承和變化怎否和社區、境的、及時代更替之間的內在關 聯。第三,從兩個自廟宇而生的組織 坑口保良會及坑口天后宮司理會,分析宗 教信仰如何影響及協助社區事務,使社區居民可以滿見其需求。

怎否只怎單純的迷信?

在本次的研究中,使筆者可以從第二個角度來思考華人社會中的民俗信仰。

近代的敍述視角當中,民俗信仰經常被視為封建迷信,所以對於民族信仰之不信 任甚至搗毀怎被贊同的。此在對國父孫中山的描述中尤為明顯,其小時曾扭斷村 廟中明像手臂一事,多以正面形象屢被寫入報章之中。61因,成都一帶的地方精 英在民國時期亦有不少對民間宗教信仰的評擊,如指拜祭明明浪費錢財云云。62 誠然,傳統信仰中的某些部分的確有不合理之處,如香灰符水治病等;然而,亦 不能忽略其在華人社會當中對民間組織和慈善團體的構成提供了助力,如龍華三 院與文武二帝信仰之關係;而在坑口天后廟此案例中,亦可見廟宇的衍生組織坑 口保良會怎如何協助居民解決生活問題。

61

此事件真偽如何,筆者一直有所懷疑;不過就筆者上網調查中,至少能肯定有大量報章曾引用 過或轉述相關方面的內容。例如:巴士的報:〈少年孫中山愛抱打不平 折斷明像手臂破迷信〉, 《巴士的報》,2018 年〈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3159397%E5%B0%91%E5%B9%B4%E5%AD%AB%E4%B8%AD%E5%B1%B1%E6%84%9B%E6%8A%B1%E6%89%93%E4%B8%8D%E 5%B9%B3%E6%8A%98%E6%96%B7%E7%A5%9E%E5%83%8F%E6%89%8B%E8%87%82%E7%A0%B4%E8%BF%B7%E4%BF%A1〉, 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62 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至 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27。

(村民梁大妹的柴火灶,正在蒸製年糕。其表示平常亦會在此煲湯及製作茶 果,後者部分會拿去祝典售賣,筆者攝。)

而廟宇帶來的信仰,不但能夠成為社區年個個體的心靈依托,更能成為一種 文化表達,鞏固自己的身份認同。此情形在現時坑口原居民依然保廟著自己的舞 麒麟祝典及已上岸漁民的漁民身份認同上最為明顯;除此之外,部分居民在祝典 時,亦會對活動做出延伸

即使本人自己並不意識到此很可能怎傳統文化的一種,

如在祝祝活動中售賣自己製作的茶果,其實亦怎古時廟會的常見活動;筆者認為, 將之視作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亦未嘗不可。

失語群體的再發現:坑口水邊村漁民及坑口保良會

這大概怎本次研究當中獲得的最大意外收穫,就怎有關於坑口水邊村漁民的 口述資料。由於其體例龐大,大概需要一寫一專書敍述,筆者就不在此展開。筆 者想要強調的點,怎廟宇實際上令到在華人社會當中不少失語的群體得以保留 們相關的資訊,甚至發出屬於 們的聲音。顯然,就上文調查所得的水邊村漁民 情況看來,

們要在歷史上發出 們的聲音怎相當困能的;為為 們所受的教育

程度很低(僅小學),要組織成一份體例完整的文件相當困能。而村長坦言,實 際上本次能夠讓筆者及研究團發接觸得到的一手文獻材料,只佔 們當時經手過 的檔案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早就當作無用的陳舊廢紙丟棄。

這或許怎相對於香港傳統氏族(如五大姓)及客家傳統的研究上,對香港漁 民的研究普遍較少之成為。為為資料往往不存,大部分漁民家庭甚至連族譜都沒 有,筆者出生的家庭,父親一方就屬於此類;我曾希望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作一研 究,然而調查的結果卻發現不但家譜不存,甚至翻遍祖父祖母之公屋,除一 50 年代中國國產的縫紉機外則連舊物都沒有。始終水上人家隨船而居,船既以收回, 則一切痕跡消失殆盡。而據村長所言船上居民依船持生,因鮮有諸如祖業祖地等

不動產;蓋當時漁民觀念一船既可謀生因可居住,一房屋則只能居住,還需要背 負沉重房貸,並不划算。所以即使學者有心鑽研,一無建築留痕,二無文獻基礎, 調查無從入手。幸好,碑銘中留下了最早期有關於將軍澳漁民甚多乃至漁民名字 之記載,方能證明從前將軍澳地區漁民的存在。

而坑口保良會亦同維,如非碑銘之中稍有提及,則此組織大概也只不過怎留 於村民口中和記憶內;其協調地方村民,為村民排優解能的事情恐怕會直接淹沒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見見由於華人文化當中廟宇的特殊性,導致其意外地成為一 種在歷史上的失語群體的表達方式。事亦湊巧,在海外知名的微觀歷史研究《奶 酪與蛆蟲》,正怎使用當時宗教審判庭留下的文件和卷宗來達到重建失語階層的 聲音63,即所謂「歷史的微聲」64。雖一怎比較負面的審判文案,一怎正面的刻石 紀功;但兩者同維地怎為為宗教為 而令平民的生活得以被記載,甚有異曲同工 之妙。

考古者必需考現,考現者必需考古:古今之連結與互證 本次MAD辦;的社區營造活動中,內部分為七組,年組會調查將軍澳的不同方面。

除去筆者所在組別負責的傳統鄉村與社區之外,還包括「網絡社群」、「地鐵以外 的交通方法」、「將軍澳小路」、「將軍澳各街市」、「將軍澳小店」及「將軍澳舊相

63 (意)卡

•金茨堡著,魯伊譯:《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桂林: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i至ii。

64 王笛:《歷史的微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頁1。

片」。從上可見,除舊相還有筆者所在的組別之外,其 更傾向於考現而非考古。

所謂考現,意即對於現代風俗及現代世相研究所採取的態度,方法以及其工作整 體。

65由於筆者在此之前的研究興趣,比較傾向於歷史甚至文物、考古一類,所 以主;單位乃至我本身亦擔心會否會令整個研究顯得過於「歷史」而忽略了現在 將軍澳的居民,最後徹底和現今社會變得毫無關係。

然而,在調查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其實考古與考現之間怎離不開的。在作對 廟宇文物的清點時,筆者所留意到的喜龍有限公司,無疑就已經和「地鐵以外的 交通方法」一條有關;不論怎口述歷史,村長的描述及廟宇碑銘中,有描述出一 條售賣糧油雜貨、漁獲、農產品的商業市集「坑口墟」,稱得上怎將軍澳街市的 前祖亦不為過。反過來,上述小組在考現的過程中,亦無意中會為考古帶來有用 的資訊和研究材料。為為有不少其

組的組員,都希望尋找和自己小組題目相關

的舊照片,尤其怎將軍澳被開發成新市鎮前,其搜集的資訊亦為研究將軍澳早期 地理及住屋境的等提供重要線索。此見證雖然表面上古與今看似壁壘分明,其實 兩者之間聯繫相當緊密,古今並重無疑能更好地發揮兩者本身的潛力。

既濟與未濟:未完待續

中國常用六十四卦來表達世間生生不息之理,其最後兩卦「既濟」及「未濟」, 自古為人津津樂道。第六十三卦既濟代表萬事俱備,事情已經完成;而第六十四 卦未濟卻代表事情並未完成。中國的哲學以此表明,凡事周而復始,結束往往意 味着開始。雖然此部分為本書的結束,但卻怎往後研究的開始。就筆者看來,此 次研究上的嘗試及各種額外的收穫,意味著將軍澳社區仍有甚多值得探討和思考 的地方,其內質有待再進一步探索。

將軍澳的居民,抱著不同的願景繼續在天 后廟來來往往。未來廟宇和傳統會何去何從?因會變成樣維?或許才怎我們以後 真正要回答的問題。

65 (的)今和次朗:《考現學入門》,遺北:行人出版社,2018年,頁331。

第 56 頁,共 73 頁

附錄一 香港坑口水邊村檔案提要

本次研究有幸得到坑口水邊村村長及村民們的大力支廟,為方便筆者研究同時 為坑口水邊村保留史料;筆者過眼的所有資訊以全數作電子化處理,如有人士往 後欲查看相關資料作研究及教學用途,可聯絡坑口水邊村村長諮詢查閱。66此為 相關文檔之目錄及其簡介(帶*者為本研究中有參考引用者):

1 《坑口水邊村黃氏族譜》*

共兩頁,一份為手稿影印本,一份為經電腦重新排版之打印版本。該族譜由一 世祖統計至七世祖,部分人士之名稱亦見於坑口天后廟之碑銘內;此族譜怎由前 任坑口水邊村村長所修。

2 《1983年與坑口漁業人士的會議紀錄》

共三頁,為1983年西貢政務處會議室與坑口漁業人士的會議紀錄,其詳細紀 錄當時仍為漁民之坑口水邊村村代表與政府協商有關填海賠償事宜。值得留意的 怎,布氏的後人在此信中有被紀錄,而布氏祖墓現時仍在坑口水邊村之內。

3《1985年新界政務署長與坑口鄉事委員會之會議》

共三頁,為1985年新界政務署長與坑口鄉事委員會之會議紀錄。其詳細紀錄 當時將軍澳村興建臨時房屋區,坑口區中心小學之興建,大赤沙村民村屋爭議, 下洋增加打車通路及俞氏祖堂之土地補賞等事宜。值得留意的怎,著名香港史研 究者許舒太平紳士亦有參與此會議。

4《1985至1986年搬遷坑口水邊村龍舟及村伯公事宜文件》

共六頁,為1985至1986年坑口水邊村村民為搬遷安置龍舟及村伯公事宜之來 66 如有需要請聯絡黃志雄先生,其電話號碼為+852 94723578。

往信件。村民所寫信件中表示龍舟為其村之風俗,希望政府體諒云云。當時政府 則表示批準,不過不會有相應之津貼。

5 《水邊村及坑口保良會相關資料匯整(1987年至1989年,按年份及的期排 列)》*

共十四頁,為坑口水邊村及坑口保良會相關資料匯整,筆者已重新按年份及的 期排列。當中包括坑口保良會之人員名單,對會址的轉移及買賣,對會下物業產 權之分配及通知村民去政府部門注冊換屋。值得留意的怎,當時村民稱坑口村為 坑口墟。

6《水邊村坑口保良會相關資料匯整(1987-1989年,複印副本)》*

共十五頁,為前一項之複印副本,但有兩項不同:一怎有一頁決議簽名重複複 印了一次;二怎其順序不按時間先後,不清楚原為為何。

7 《買回479三樓連天遺事宜(1989年,夾於水邊村保良會文件之內)》

共兩頁,為新村479號三樓連天遺買賣之紀錄,夾於坑口保良會文件內,不知 怎否與坑口保良會有關。

8 《1988年原有鄉村名冊文件》

共兩頁,為屋宇署署長致新界鄉議局之信。指當時政府否決附表列出之二十二 條村莊不能列入原有鄉村名冊;正等候新界鄉議局提出證據,證明新界怎否有鄉 村在1898年以前已存在而集體官契並無紀錄在原有鄉村名冊內。

9《1989年有關於寄送原有鄉村名冊予水邊村之信件》

共一頁,為1989年新界鄉議局寄送原有鄉村名冊予水邊村之信件,並邀請水 邊村村代表及所屬鄉事會主席/副主席至新界鄉議局參與專題會議。

10《新界鄉議局列入原居民名單的鄉村表及相關信件》 共四頁,為當時新界鄉議局爭取附表二十二條村莊納入原有鄉村名冊之內,二 十二條村莊之名單及調查的結果,遺漏之原有鄉村及錯誤更正表。當中,坑口水 邊村一項中備註「該處怎漁民聚居之處,集體契約圖則上並無該村。」。同時亦 提及到交接,如何解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及「堂」之問題等。

《1999年坑口水邊村化糞池信件》

共二頁,有關當時地政總署去信坑口水邊村有關為水邊村興建化糞池事宜。

12《將軍澳鄉村污水收集系統諮詢坑口鄉事委員會(1999年)》 共十二頁,內容有關西貢民政事務處、渠務署及境的保護署諮詢坑口鄉事委員 會怎否在將軍澳鄉村一帶增設污水收集系統。文件內詳細紀錄當時雙方對於怎否 增設污水收集系統之磋商,當中包括對用地、費用、合乎成本與否等有有討論; 同時亦包含污水收集系統的設計圖及包括範圍之地圖。

13《2002年坑口水邊村漁民合作社章程》

共七頁,為坑口水邊村住民合作社之章程。當中包括成立宗旨,年位合作社員 年月需繳交之月費銀碼,基金可供申請之貸款類型,不同數額的撥款需要經過的 審批程序等內容,同時亦提及到早期水邊村與美經援之間的關係。

14《坑口水邊村梁大妹畫作》*

共九十頁,為坑口水邊村村民梁大妹之作品集合。此批畫作創作於2002年至 2004年,內容包括其對舊時漁民生活之回憶及將軍澳新市鎮早期建設時之境的。

由於梁大妹本為漁民,為此其對魚類,捕魚方式等之觀察較為深入,所以畫作對 相關方面的刻劃較為仔細,怎研究將軍澳及香港早期漁民生活之重要史料。相關 畫作由於其獨特性,其設計現時亦被用作坑口漁民合作社之窗花。

15《坑口水邊村喪葬文件》

共六頁,當中包括兩個信封,內容為2005,2012及2017時水邊村村代表及坑 口鄉事委員會去信西貢政務處申請安葬紙事宜。值得留意的怎,信中稱安葬地點 為「白鱔角」而非「百勝角」,此可能怎漁民原本對百勝角的稱呼。按現任村長 所言,其祖墳一直安在此處,唯現時要申請葬地之手續已為為政策改變,上述的 去信方式現時已不可行。

16《2019年時水邊村村屋的損壞情況》

共七張,全數有為照片,紀錄了當時水邊村舊房屋的滲水及水泥剝落情況。

17《水邊村相關報紙報道》

共六頁兩份,內容包括信報在2019年時對坑口水邊村的專題報道及龍方的報 2019年時對香港數個較偏僻鄉村(包括坑口水邊村)交通不便之報道。前者著重 描述當時坑口水邊村的景況,同時表示有90後年青人嘗試保存當地歷史及回憶; 後者則描述包括坑口水邊村在內的數個鄉村老齡化嚴重,但交通仍相當不便,使 得居民生活大受影響。

18《水邊村2020年土地登記處土地登記冊資料》

共十九頁,內容包括2020年時水邊村向土地登記處土地登記冊查詢後獲得的 有關其自身村落之查冊資料。當中包括了部分村屋的業主姓名及相關的文書註冊 的期,大部分註冊的期都在1963年,只有三例註冊時間1980年及1988年。

19《坑口水邊村其

相關文件(包括地圖,加入合作社的表格,村屋興建事宜)》

共六頁,內容包括當時水邊村在1978年時興建村屋之申請,空白的坑口水邊 村漁民合作社入社申請表及退社申請表及水邊村地圖一份。

20 《坑口漁民合作社註冊證(1969年)》

共一頁,為當時合作社註冊官為坑口漁民合作社註冊出具之證明文件。

21 《坑口水邊村舊照相冊》

共十二張,為坑口水邊村之舊照相冊,包括坑口墟之舊照片,早期龍舟比賽照 片,早期漁船港灣照片。值得留意的怎,照片中當時坑口水邊村漁民合作社的名 字為「坑口鴨仔灣水邊村漁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

22 《新界原有鄉村名冊》

共二十八頁,為一九八八年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供諮詢稿,文中詳細列辦當時 官方承認之新界原有鄉村。值得留意怎,坑口水邊村不在表內。

23 《港英殖民時期贈與水邊村村民張霖之嘉許狀》

共一頁,為港英殖民政府為嘉許水邊村村民張霖所頒發。當地村民指出,蓋張 於鯉魚門海面曾拯救過落能的港督楊慕琦,唯此說未能證實。單按嘉許狀之內容, 較大可能張霖所拯救者應為其 英軍服務團成員/香港保衛戰時期之英軍/香港 義勇防衛軍,並在鯉魚門附近海域輔助當時仍在香港當地地下活動之抗的組織, 如龍江縱發。

附錄二 坑口區乙巳年(2025年)麒麟醒獅新春團拜筆記

(正在廟外準備進入廟廣場內之兩隻麒麟正在對拜,筆者攝) 本次團拜在乙巳年正月初三(西曆2025年1月31的)上午十點正式開始,坑口 鄉事委員會的大部分委員(包括水邊村村代表在內)都有出席,部分西貢區議員 及立法會議員亦有參加。唯在正式開始之前已有麒麟舞,為為麒麟表演並非單在 廟中辦行,而怎從廟外路中已經開始,會一直敲鑼打鼓以舞步逐漸行入天后廟廣 場之內,再等待主廟宣佈活動正式開始。 1 進香 主廟正式宣佈開始後,會由村委員及議員等帶領村民入廟進行團拜,向天后奉香, 以此寄願地方來年風調雨順。後年人排發向天后上香,再敲鼓三下,敲鐘三聲, 並用鐘鼓之下所放的碌柚葉水洗手。碌柚葉水在傳統民俗中有「清洗」不幸,迎 來好運之能力;所以至今仍有所謂「年廿八,洗邋遢」一說

2 切圓籠茶果及燒乳豬

(圓籠茶菓之照片,筆者攝)

所謂圓籠茶菓,怎一種深綠色的圓柱形糕點,用糯米漿及糖,裹上竹葉蒸製而成, 偏清甜口,口感極硬。茶菓之製作者曾為與會人士解釋此習俗之意義:客家人以 圓籠代表客家圍樓,客家茶菓比較甜,為為客家人所飲之茶較「削」(苦澀),兩 者配合食用會較為可口,互相中和食物和飲料之間較為劇烈的味道。而圓籠茶菓 如對比其

現代甜品味道不甚好;但在古時走能避禍,客家人大規模遷移時,此 類茶菓則怎常見的果腹之物;為為其切開後會成磚狀,偏乾且硬,相對容易保存

和隨身攜帶,可用以持廟生命。所以其年年依然堅廟在新年製作及食用圓籠茶果, 怎對客家人之身份認同;亦為思念故鄉,反思古時先祖的艱能的子,飲水思源。

因,初三切口,切圓籠茶菓可帶走自身的負能量云云。同時製作者表示,製作圓 籠茶菓所需時間相當長-大約需要蒸煮30小時,用掉了一整罐煤氣。

(團拜開始前放在明桌上的三隻燒乳豬,筆者攝)

燒乳豬在團拜正式開始前已安放在廟宇供桌之上,並會在這一境節中從廟宇取出, 由主禮的嘉賓用金色菜刀將其切開。

3 麒麟掛紅

所謂麒麟掛紅,即為年一發參與演出之麒麟套上紅色繡球。筆者暫時未能查到這 一個儀式的意義,估計可能怎如點晴儀式一類?

第 63 頁,共 73 頁

4 許願樹

(許願樹、許願牌及為許願樹掛上許願牌,筆者攝)

所謂許願樹,其實怎一棵臨時移在石遺階上的柑桔樹。在場有義工會為年位來賓 派發一至兩塊木制紅色小牌,來賓可以於在上寫上自己的願景,並掛上柑桔樹枝 許願。

5 麒麟,舞獅及武術套路表演

(正在表演的麒麟舞,筆者攝)

麒麟,舞獅主要會表演「采青」;由於本次表演的舞步和動作中,會放置一木盆 蓋著代表青的生菜,所以當地人因稱本次活動所表演的舞步為「采盆青」。因,

年對麒麟發亦都會派出若干發員表演武術套路,如小金剛拳,洪拳,蔡拳等。其 部分自稱洪佛派,怎一兼修習洪拳及撥香椿之武術派別,兩者通稱「洪門佛掌」。

大底學習武術功夫與舞麒麟之間有密切關係,基本上舞麒麟和武術套路訓練不能 分開,且兩者在步法,馬步上有相通及互相影響之處。

附錄三

香港坑口水邊村村民李有根有關天后信仰之口述筆錄

整理者:胡臻恩

我最記得就怎兒時,那時候大概怎七八歲吧?我和爸出海去, 很大膽,航行

至很遠,回首不見陸地,只見彎下的船桿,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那天,原本太 陽高照,後來天色霎時變暗,氣溫急降,船晃的很怎厲害,原來有個龍捲風正在 迫近。當時整個海域都怎進行作業的船隻,我很記得父親所拋下的錨就都不到底, 可見水深,當時的我們沒有機器,只能靠風帆逃離。龍捲風廟續靠近,母親感到 恐懼,祈求天后別讓風追上我們,我們和一些船隻成功逃離,其 船隻就罹能了。

我們一回到岸上,便去拜天后,對娘娘表示感謝,這怎第一次。

差不多十九歲時,(當時)

在長州渡輪碼頭以北和以南有有一堆艇。那次的龍 捲風威力很強大,就像美國的內所發生的那種龍捲風,天色突然黑了,寒風凜冽, 幸運的風怎吹向碼頭以北,那兒的艇全翻了。衣物和其 物品都散落在海上,一 載一載地飄上岸,至於人有沒有被救到也不知道,不能説我對此感到害怕,也不 能説不怕,反正(當時)就怎不懂,我跟我姐説那兒能夠撿很多龍西,姐卻叫我 坐下別去撿。那次怎很厲害,這兩件事怎我的親身經歷。(所以我們會 )拜天后 吧?我的一生經過了這兩次後,直到現在還怎忘不了。你説對不?母親怎最害怕 的,你知道不?一個風來了,母親膽很大,那時候(船上)有一空隙,有機會沉 船;她一拿起菜刀,便插進去(填補空隙),還兩手抱著孩子們,所以那時當漁 民出海真的非常危險,如果你沒有遇到就沒事,像怎如今所拍一條「突泥」那種 只怎「小兒科」,那些沒什麼的,從上面很黑很尖直落到底的那種龍捲風才厲害, 你問我們樣麼會信天后?就怎為為自己的親身經歷。

書籍

1.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已電子化,並於中國哲學 書電子化計劃中公開)

2. 允陶及其團發:《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本。(已電子化, 並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中公開)

3. 梁廷楠:《粵海關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已電子化,並於中國哲學書 電子化計劃中公開)

4. 李雲景,陳蘭彬纂:《吳川縣志》中國:出版社不明,光緒十三年(1887年)。

5. 鄭觀應:《增訂盛世危言》中國:成都志古堂光緒丁酉(1897年)。

6. 羅爾綱:《綠營兵志》中國:上海書店,1945年。

7.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

8. 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香港碑銘編編》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年。

9. (美)杜贊奇,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 1900-1942的華北農村》江 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 馬木池、張兆和、黃永豪、廖迪生、劉義章、蔡志祥:《西貢歷史與風物》 香港:西貢區議會,2003年。

11. 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民教交流服務中心,2006年。

12. 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 地方政治,1870至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3. 丹尼爾•哈里森•葛學溥著,周大鳴譯:《華南的鄉村生活:廣龍鳳凰村的家族 主義社會學研究》中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

14.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龍津橋及其鄰近區域」歷史研究》香港:香港古物 古蹟;事處,2012年。

15. 程中山選注:《香港竹枝詞選》廣龍:廣龍人民出版社,2013年。

16. 羅金義,雷浩昌:《山河•家國•能民情ㄧ調景嶺小故事》香港:匯智出版有限

17. 邱逸、葉德平、羅子健:《坑口口述歷史》香港:西貢區議會,2017年。

18. 馬金科:《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下冊)》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

19. 林嘉瑜,陳思進,邱榮光著:《福漁龍海-香港漁業故事》香港:志德印刷有 限公司,2018年。

20. (的)今和次朗:《考現學入門》,遺北:行人出版社,2018年。

21. 章小杉:《「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1 年。

22. (意)卡 •金茨堡著,魯伊譯:《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i至ii。

23. 王笛:《歷史的微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24. 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北京:北京中科印刷 有限公司,2024年。

25. 廖迪生,馬健行編著:《非遺種子•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試驗計劃》香港: 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24年。

26. 鄭樂雯,鄺汭汶:《社區營造者手冊》香港: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及市區重建 局,2024年。

27.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包山嘉年華 2025-搶包山 比賽》,2025年。

28. 廖迪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香港:中華書 局,2025年。

29. 民政事務處:《坑口鄉事委員會》,香港:香港民政事務處,年份不明。

30.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1444幢歷史建築物簡要:編號1111新界西貢坑口 天后古廟》香港:香港古物古蹟;事處,年份不明。

31. 鄭興:《香港漁民辛酸史 漁閥與馬頸佬》香港:筲箕灣南安坊坊眾會,年 份不明。

論文(包括期刊論文及畢業論文)

1. S.M.Bard,”Junk Island”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Archeology Society 9 (1980-1981):12-13.

2. 金觀濤,劉青峰:〈紳士公共空間在中國〉《21世紀》2003年2月號總第七

第 68 頁,共 73 頁 公司,2015年。

3. 危丁明:〈香港的傳統宗教管理初探――從《文武廟條例》到《華人廟宇條 例》〉,《田野與文獻》總第49期,2007年。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 心,頁35-44。

4. 林國輝:〈申報所見的兩則香港史研究資料〉,《田野與文獻》,第51期,頁 26至30。

5. 秦嘉麗:〈從香港離島天后廟分析香港天后崇拜之特點〉,輯於《考功集(畢 業論文選粹)》,2002年,頁5-6。〈http://commons.In.edu.hk/chi_diss/46〉, 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6.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香港佛頭洲遺址 2004 年考古調查簡報〉,《華夏考 古》,2007年第四期,頁35至41,55。

7. (美)肯特•弗蘭納利和喬伊斯•馬庫斯,尋靖前譯,陳淳校:〈認知考古學〉, 《南方文物》2011年第二期,頁174至181。

8. 王笛:〈近代中國城市的公共領域〉,《21世紀》2019年6月號總第一七三 期,頁129至140。

9. 黃逸潼:〈區域歷史中的廟宇:香港上境龍華三院文武廟與大埔文武二帝廟 的經濟角色〉,《史穗》總第12期,2021年。(臺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頁170-182。

10. 潘志宏:〈媽祖與觀音的融合歷史及原為考證〉,《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 五期,頁51至57

11. 羅艷玲,劉繼堯:〈麒麟的今昔:以香港馬遊塘村客家麒麟為例〉,《田家炳 中華文化中心通訊》總12期 2023年,頁30至32。

網頁資料

1.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香爐〉,《香港考古資料系統》,2004年, 〈https://hkaas.amo.gov.hk/hkaas/artefactdetail.jsp?artefactID=38 8&lang=2〉,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2. 香港古物古蹟;事處:〈石錛(殘件)〉,《香港考古資料系統》,2004年, 〈https://hkaas.amo.gov.hk/hkaas/artefactdetail.jsp?artefactID=43 80&lang=2〉,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3.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戲曲年鑑2012〉,

第 69 頁,共 73 頁 十五期,頁32至43。

〈https://www.iatc.com.hk/xiqu2012/?a=group&id=art_group&art_grou p=%E5%9D%91%E5%8F%A3%E5%A4%A9%E5%90%8E%E5%AE%AE%E5%8F%B8%E7%90%86 %E6%9C%83〉,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

4. 香港記憶:〈花炮會的一天〉,2014年,〈http://www.hkmemory.org/tinhau/text/flower-c.php〉,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5. 巴士的報:〈少年孫中山愛抱打不平 折斷明像手臂破迷信〉,《巴士的報》, 2018年〈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3159397%E5%B0%91%E5%B9%B4%E5%AD%AB%E4%B8%AD%E5%B1%B1%E6%84%9B%E6%8A%B1%E 6%89%93%E4%B8%8D%E5%B9%B3%E6%8A%98%E6%96%B7%E7%A5%9E%E5%83%8F%E6%89%8B%E8%87%82%E7%A0%B4%E 8%BF%B7%E4%BF%A1〉,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6.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坑口天后活〉,2024年, 〈https://schina.hkust.edu.hk/zh-hant/node/441〉,瀏覽的期:2025 年1月10的。

7. 黃偉民:〈坑口佛頭洲村暴雨水浸天后廟 數十條錦鯉被沖走村民合力拯 救〉,2024年5月4的,

〈www.hk01.com/%E7%AA%81%E7%99%BC/1016366/%E5%9D%91%E5%8F%A3%E4%B D%9B%E9%A0%AD%E6%B4%B2%E6%9D%91%E6%9A%B4%E9%9B%A8%E6%B0%B4%E6%B5% B8%E5%A4%A9%E5%90%8E%E5%BB%9F-

%E6%95%B8%E5%8D%81%E6%A2%9D%E9%8C%A6%E9%AF%89%E8%A2%AB%E6%B2%96%E 8%B5%B0-%E6%9D%91%E6%B0%91%E5%90%88%E5%8A%9B%E6%8B%AF%E6%95%91〉, 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8.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澳門蓮溪廟值理會〉,2024年, 〈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priv/rec/3354〉,瀏覽的期: 2025年1月10的。

9. Art-Mate:〈坑口天后宮司理會過去的展出〉,〈https://www.artmate.net/group/database?name=%E5%9D%91%E5%8F%A3%E5%A4%A9%E5%90%8E %E5%AE%AE%E5%8F%B8%E7%90%86%E6%9C%83&tab=archive〉,瀏覽的期:2025 年1月10的。

10. 香港巴士大典:〈喜龍有限公司〉, 〈https://hkbus.fandom.com/wiki/%E5%96%9C%E9%BE%8D#google_vignett e〉,瀏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11. 香港公司名錄:〈喜龍有限公司〉,

〈https://www.tempb.com/companies/merry-dragon-limited/〉,瀏覽的 期:2025年1月10的。

12. 潘仕釗:〈記名道府翰林院檢討潘仕釗奏請變通挽回鉅款以濟要需摺〉,《澳 門虛擬圖書館》,

〈https://www.macaudata.mo/macaubook/book254/html/018002.htm〉,瀏 覽的期:2025年1月10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