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邊村的歷史簡介及漁民檔案

Page 1


水邊村的歷史簡介 及漁民檔案

水邊村的歷史簡介

水邊村(Shui Bin Tsuen)是一條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的鄉村。 昔日村民居住在漁船上,在將軍澳坑口一帶捕魚為生。他們後來

在鴨仔山前的港灣建造簡單的棚屋,在颱風來臨時就可以到棚屋 避險,以保安全。

在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對香港造成嚴重的破壞。 因為天氣的 關係,生活在水上的生活並不穩定,在美國經濟援助協會幫助 下,協會和港英政府申請了現時水邊村這一片土地,並以一元港 幣象徵式租金租給漁民,因此漁民租借貸款在此興建水邊村,建 造排屋,開展水陸兩棲的生活。

水邊村的與天后廟的故事 水邊村有男子和女子龍舟隊。在 初一時,他們會「落水」到坑口 天后廟拜祭天后,祈求比賽順

利。初三至初五會是比賽的大日 子。完賽後,他們會到鯉魚門的 海鮮酒家慶功。

年齡:80歲

村齡:64年

昔日的職業 : 漁民(直到2015年) 居住史:

原是龍船灣居民,16歲時嫁到水邊村; 填海後搬到三杯酒,後來再搬到深灣仔

昔日的水上生活

1 捕魚生活

早上3時左右桃妹就會出門去捕魚。昔日的漁產很豐富,有石 斑、鰳魚、火點等,種類繁多。對於生活,她只求安穩,可以收 支平衡,沒有太多的物欲。捕魚歸來後,她會把捉到的魚分類, 大魚拿到市場販賣,而小魚即放到魚排飼養,到長大再拿去賣。

2 娛樂

水邊村有男子和女子龍舟隊,桃妹是女子隊的隊員。舊時,當臨 近比賽,她們就會在下班後集合 起去練習扒龍舟。當時女子隊 的成績可是很不錯,曾拿過第二名的殊榮。當談起這段光輝的事 蹟,桃妹眼中亦閃爍著光芒,臉露笑容。

除了扒龍舟外,桃妹喜歡看大戲。每年天后誕,她都會去看神功 戲,這亦是她每年都很期待的事。

補充: 女子隊的龍船較男子隊小, 補充: 女子隊的龍船較男子隊小, 一艘龍舟有20位隊員。 一艘龍舟有20位隊員。

民樂龍女子隊

將軍澳填海後的生活 1 離鄉背井

當時政府提出要填海,要收回海灣,暫停漁業活動,桃妹和家人 都很擔心,因為他們只懂得捕魚,沒有學歷,也沒有人介紹工作 給他們。桃妹家的漁排被沒收,雖然政府有賠償,但遠遠不足

夠。最後他們選擇搬到三杯酒,繼續水上生活。起初,他們與當 地漁民不相熟,面對頗多的困難,幸好他們很快就適應生活,融 入社群。

2 兩次的紅潮 在三杯酒生活的第3年,不幸地遇上了紅潮,桃妹家損失慘重, 失去了所有的魚獲。後來,他們搬到深灣仔生活,同樣也面臨紅 潮的侵襲。最後,在2015年他們結束漁業,重回水邊村生活。

現時的生活

桃妹為人開朗健談,她的退休生活多姿多彩。平日她會到茶 樓飲茶,和茶客聊聊天,輕輕鬆鬆地渡過 天。她現時也很 喜歡看神功戲,會到各區去觀賞,例如塔門、龍船灣等。沒 有大戲的日子,她會到戲院看電影。即使退休,她仍會好好 規劃時間,活得開心精彩。

後記:

桃妹是一個親切可愛的婆婆。她很樂觀堅強,不管生活遇到多少 困難,她都會咬緊牙關,迎難而上,讓我們很敬佩。

馮牛

年齡:86歲

從小就是水邊村村民

曾從事的職業 : 漁民 -> 雜工

1 捕魚生活

昔日的水上生活

馮伯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清晨5時左右他就會與家人 起出海 釣魚,直到下午3時多才會回去。他們會把漁獲賣到筲箕灣市 場。他們幾乎 整天都在海上過,午飯也是在船上吃,馮伯的媽 媽會在船上煲魚粥。他們的生活簡單溫馨。

2 娛樂

馮伯小時候沒有太多的玩具,他會和其他村民玩拋石子和捉迷 藏。另外,他也是水邊村男子龍舟隊的成員。

男子龍舟隊的人數比 女子隊多,一艘龍舟 有56人。 補充

民樂龍男子隊

將軍澳墳海後的生活

失去海灣後,馮伯就開始從事勞力工作。經朋友介紹,他到了馮 祥記集團旗下在將軍澳和坑口的地盤工作,一星期需要工作6 天,由上午8時工作到下午5時,期間需要搬石泥、清雜物、指 揮吊車等。他 直在這間公司服務,直到公司結業為止。 馮伯在開始時並不習慣這種生活,相比起在陸上的生活,他更喜 歡昔日在船上捕魚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 切都隨著填海 而改變了。

現時的生活

馮伯現時腿腳不太靈活,行動不便,而出村需行 條長樓梯,所 以他較少離開水邊村,平日多在村中散步、與村民閒聊。他有 個兒子,但在近年搬走了。

馮伯是一個內斂的伯伯,雖然話不多,但很願意和我們分享他的 故事。因為行動不便的緣故,他較少到村外走動,令人感到心痛 難過。

石梯的困擾

進出水邊村必須行經這 條長樓梯。 它是村中長者的 大煩惱,令他們出行變得 極為不便,也把他們與坑口隔絕。曾經有坐

輪椅的村民要到坑口的茶樓與親友聚餐,需 要他的孫子把他背下去。

村民日漸年老,要走這條石梯愈來愈困難, 不知何時才可以把這條石梯改建,方便村民 進出 ?

1 捕魚及上學生活

鄭伙

年齡:78歲 從小就是水邊村村民 曾從事的職業 : 漁民 –> 工廠員工

昔日的水上生活

在早上潮漲時,鄭伯會在家人出門捕魚。返岸後,他就會去學校 讀書或與夥伴玩耍。他最先在漁民子弟學校上學,後來轉到聖雲 仙學校, 直讀到小學6年級。到了夜晚潮退時,他會再跟家人 去出海收魚。

2 娛樂

昔日沒有太多的娛樂,鄭伯會跟朋友踢足球、打麻雀及到海邊玩 耍。

坑口漁民子弟學校只提供小 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課程 ; 聖雲仙學校即提供小一至小 六的課程。

兩所學校皆提供免費教育, 不少水邊村村民都曾是這裏 的學生。

將軍澳填海後的生活 轉換行業

鄭伯是少數我們採訪中有接受教育的村民。在填海後,他得到學 校老師的幫助,到柴灣的望遠鏡工廠工作,後來又到貨倉工作, 直到62歲退休。

他 直懷念昔日捕魚的自由生活,以往他可以自己支配時間,例 如早上出海捕魚後返岸可出去打工,但因為填海工程他被迫上岸 打工,失去了選擇。

昔日村民捕魚的情況

現時的生活 馮伯認為將軍澳的發展與對自己的生活關係不大,他較少參與社 區活動,對於社區沒有太大的歸屬感。現時他平日會到各區飲 茶,亦會到海濱散步。

鄭伯是一個親切的伯伯,一早就到漁民改善生活合作社會所等候 我們做探訪,並熱心的解答我們的問題。

李有根

年齡:75歲

從小就是水邊村村民

曾從事的職業 : 漁民 –> 技工 –>

裝修師傅 –> 校工

昔日的水上生活

1 捕魚生活

根叔原是坑口漁民子弟學校的學生。在他就讀小學二年級那年, 他的姐姐出嫁了,由於家中少了人手出海捕魚,於是根叔就退 學,開始了他的捕魚生活。

漁民有着獨特敏銳的觸覺,根叔和家人懂得看氣象,他們會視乎 水流出海。若天氣好,他們會在早上出船,晚上才回來。第二 天,上午6時他們就會去市集賣魚。那時鯉魚門那邊會有車來收 魚。在晚上9時至10時或凌晨1時至2時,他們會去叉魚。昔日 將軍澳的魚獲豐富,根叔說可以捉到小魚、墨魚、蜆、蝦等海 產。舊日的捕魚生活並不容易,根叔要手搖船隻出海,例如由坑 口到大尾灣要花2小時,吃力又費時。慶幸後來在七十年代初轉 用配備摩打的船,省力又省時。

2 信奉天后

根叔有兩次死裏逃生的經歷。第 次是1962年溫黛颱風襲港, 那時風勢猛烈,對漁民造成很大的影響,傷亡慘重。第二次,根 叔在出船時遇上龍捲風,那股龍捲風又黑又深,把很多的木艇都 捲走。當時他和家人的艇中手足無措,只可在心中祈求天后娘娘 保佑。最後他們幸運地避過

劫,但是身後的艇都不知所蹤了。 自此根叔就很相信天后娘娘。雖然現時根叔已退休,沒有當漁民 多時了,但是他仍會在初三到天后廟參拜及參與司理會的團拜。

將軍澳填海時的心情 無奈亦無助

根叔當時親眼看著 直賴以為生的船被拆,木頭被鋸開那 刻, 他忍不住難過地哭了出來。畢竟這是他的家,是他生長的地方, 但當下他只能接受這 個結果。最後,政府只賠償了$4000。

將軍澳填海後的生活

轉換行業

沒有當漁民後,根叔的第

份工作是在聯誼工程當技工。當時他 負責機場設備的維修。期間根叔受到公司賞識,想把他升為 級 技工,但他婉拒了,認為自己尚未具備足夠的能力。後來,他轉 行當起裝修師傅。相比起其他村民會對於轉行的憂心,根叔反而 樂在其中,享受拆屋起屋的工作,認為很有滿足感。

後來,因為家中的緣故,根叔要照顧兒子,需要一份工時較為穩 定的工作。在村民介紹下,他到了港澳信義會小學當校工, 當 就當了14年,直到60歲時因腰傷才退休。

現時的生活

現時的他早已退休,生活回歸平淡,平日他會到明德邨、新都城 飲茶。另外,他現時亦是村中的委員,會幫忙處理村中的事務, 改善水邊村的環境。

根叔現時的心願很簡單,他希望可以把石梯改建成斜坡或輪椅通 道,方便村內的長者出入。

根叔很樂觀正面,儘管他的人生路途上遇到種種的挑戰,但他仍然咬緊 牙關堅強地生活。而且,他很健談,大方地與我們分享他的生命故事, 從他的言談可見他熱愛水邊村,喜歡這一片土地,關心這裏的人和事。

最後,感謝他在我們採訪其他村民時主動幫忙,讓我們可以順利完成訪 問。

梁大妹

水邊村村民

曾從事的職業 : 漁民

她的作品與創作故事

填海後,大妹不再從事漁業,但她時常懷緬舊時以海為生的捕魚 生活。那時她利用工作的午休時間,在白紙上記錄她嚮往的那 片大海,藉著畫筆把她對海洋的思念化成 幅幅畫作。

因為家境,大妹在小時候並未接受過教育。她不認識字,也沒有 上過繪畫班,能畫出這些圖畫全因她對大海的喜愛。每 幅畫都 表達了她對海上生活的懷念,漁民對大海的依戀。細看大妹的畫 作,我們可以看到昔日將軍澳海域的各種魚類、漁民行船時見到 的美麗景色,看到香港漁業的繁榮。

大妹的畫作不但記載了人與海的故事,也記錄了將軍澳漁民的生 活點滴。

畫中的魚的種類 眾多,可見將軍 澳海洋生物的多 樣性。

這些畫展現了昔日漁民的 捕魚的方式,有「單拖」 (一艘拖船拖行魚網),亦 有「雙拖」(兩艘拖船合 作拖行魚網)。

水邊村的現況

困境

面對人口老化、村民日久失修等問題,水邊村村長和村民曾 主動向政府提出請求,希望可以改善現時的居住環境,包括 在村中設置無障礙通道、維修房屋,可惜至今未獲受理。

儘管面臨困境,但村長和 眾村民努

力求變,嘗試改變現況。自從失去了 海灣,水邊村村民也失去了昔日強烈

的連繫,新 代失去了漁民的身份認 同。

水邊村昔日最大型的村活動是划龍 舟,但隨著人口老化,村民無法再參 加龍舟競賽。為了凝聚村民,村長和 村委在6年前舉辦盤菜宴,宴請村中 的長者。活動十分成功,現成為水邊 村 年 度的盛事。

求變

受訪者:

水邊村村民 石桃妹女士

水邊村村民 馮牛先生

水邊村村民 鄭伙先生

水邊村村民 李有根先生

水邊村村民 梁大妹女士

協助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水邊村的歷史簡介及漁民檔案 by MaD Asia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