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在地社區 推動永續旅遊 本地旅遊創新指南

Page 1

目錄 關於我們 01 我們對旅遊發展的觀察 02 以「社區創生」帶領旅遊永續發展 03 實驗「社區創生」模式 讓旅遊業界、社區和旅人互惠互利的本地遊商業模式 確立社區創生的價值 了解社區,發掘亮點 連結資源,策劃行程 市場實驗 緊貼社區動態,保持品牌活力 21 21 26 32 40 41 12 14 17 18 19 04 反思和建議 鳴謝 4 6 10 20 44 48 案例一|重新定義旅遊資源 案例二|創意連結資源,建立地方品牌 案例三|與本地人同行,共創商業價值 跳出打卡美食團的舊模式,投資「無法複製的地方感」 社區創生模式 3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價值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成立於2016年,是香港首個民間 發起專注公營服務創新的實驗室。每個實驗項目均與政府部門合作, 透過社區參與、設計思維及共創實驗,與公務員及市民共同設計公營 服務及政策,改善公共生活。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支持,創不同協作自2016年至 今共推行六個實驗項目,創新公營服務及前瞻不同政策之餘,亦致 力開發一套適用於香港的社創實驗室工具及方法。過去進行的實驗 項目如下:

實驗圖書館 2016年9月 至 2017年1月

公園實驗室 2017年4月 至 2017年7月

行多步實驗室 2018年3月 至 2018年7月

街市實驗室 2019年3月 至 2019年7月

行多兩步實驗室 2019年9月 至 2020年11月

本地旅行實驗室 2021年1月 至 2021年8月

共創

召集社區持份者、市民及政府部門 組成跨界別實驗團隊

用家為本

以人類學研究方法及設計思維

了解旅客及社區需要

社區參與

促進各持份者交流、建立關係 與持份者共同設計方案

實驗主導

進行實驗,收集真實的用家反饋 測試原型,提出建議

關於我們
4
關於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

關於本地旅行實驗室

▫ 由毗鄰塱原的燕崗村起步,擴展至北區市區,策劃令旅人、社區和旅遊業界 互惠共生的本地遊

▫ 累積了社區資源,重新組合,推出實驗性本地遊行程

跨界別實驗團隊

社會創新實驗室團隊 x2 行政人員 x1 電台製作人 x3 旅遊從業員 政策創新與統籌 辦事處職員 x1 研究助理
劇場導師 x1 攝影師/設計師 x1 用戶體驗設計師 x1 鄉郊保育 辦公室職員 x2 教育工作者 x2 項目統籌 x2 學生
27
x1
x3
5

我們對旅遊發展的觀察 01

疫情前|

大部分人去旅遊=食、玩、瞓、打卡

香港以消費購物及大型景點作招徠,以促進本地經濟為目標,每年承載數 千萬旅客。但研究發現「高消費未必等於高增值」01,而遊客過多令部分社 區不勝負荷,本地人面對遊客進入社區和連帶的負面影響,未必明白旅遊 對社區的價值;旅行社以低價競爭,未能走出漩渦,整個旅遊生態失衡, 陷入惡性循環。2010年起,香港入境旅客人次升幅較台灣、日本等鄰近城

市低 02,競爭力備受挑戰。事實上很多香港人以往一年數次的旅遊,都是本 著「快、狠、抵」的宗旨:飛短途、跑景點、多行程。以打卡和消費為主的旅遊 模式並不是香港獨有,似乎是大眾旅遊所催化的副產品。

香港的社區、鄉郊和海島是我們的旅遊新體驗

疫情令全球旅遊業停擺,在2020第三季,香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即零售、 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失業率高達11.3% 03。本地市民未能外遊,紛紛 選擇到遠離人煙的郊野放鬆,本地鄉郊成為出遊首選(其實也沒有次選)。 可惜香港的鄉郊旅遊教育欠奉,旅客缺乏禮儀,不尊重居民感受,胡亂開 闢捷徑、垃圾為患等問題絕不罕見。

消費主導、大型景點仍可吸引旅客重訪嗎? 旅遊可如何開拓?

疫情踏入第三個年頭,未來旅行將與以前不一樣。研究指出,各國或會就 旅客人流作出某種管制,大量旅客一起湧向一個大型景點的情況將比以 往大幅減少;基於旅行成本增加,旅客將選擇延長在一個目的地停留的 時間。各目的地若要成為旅客首選,需要有更多元面向,思考由地方帶動 的本地遊,如何提供旅人會逗留多天的誘因。

智經研究中心,《香港旅遊業未來規劃:接通環球 連繫灣區 營造社區》,2021。

智經研究中心,《未來之「旅」:回顧香港旅遊業20年的高山低谷》,2020。 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 2021年7月至9月》,2021,頁32。

疫情中| 疫情後|
01 02 03
7

政府自2000年起,一直以「成為世界級的度假和商務旅遊目的地」為香港旅遊業發展的 願景,以支持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回顧政府過去廿年的旅遊政策:

以量取勝、以盛事主導

2003年沙士重挫經濟後,政府開放「自由行」,吸引內地遊客訪港;2006年起政府撥款推廣 會展旅遊,興建啟德郵輪碼頭以發展郵輪旅遊、成立「盛事基金」推展盛事旅遊,並容許深圳 戶籍居民「一簽多行」等措施,均以增加旅客的「量」為一大目標。

宣傳主導、缺乏開發

香港旅遊發展局自2012年起推出「旅遊產品發展及經費資助計劃」,以鼓勵開發各類主題 及特色旅遊產品,增加香港旅遊的競爭力,但所批經費只限於市場推廣及宣傳 04;2017年

發表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則以行業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訂下各種策略,實行 目標之一「促進本地歷史古蹟、文化、創意旅遊發展」值得研究,藍圖中所訂立的短、中、長 期措施以更新現有史蹟徑、落成文化藝術設施,及運用多媒體及科技呈現社區歷史為主 05。

我們認為香港的旅遊資源絕不僅限於硬件及科技,居民每日生活之處已是豐富的資源,值 得重新審視和創意連結。

全球疫情令旅遊業停擺,政府在2020年曾向業界提供經濟援助,加強對外推廣,但未有就 旅遊趨勢作出前瞻研究。2022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撥款六億元設立「文化古蹟本地遊 鼓勵計劃」,鼓勵旅遊業界開發和推出具文化和古蹟旅遊元素的旅遊產品,也會資助旅遊從 業人員的培訓,以提升旅遊業的專業水平及服務質素 06。但在開發旅遊產品前,旅遊業界願 意花時間認識社區嗎?

旅發局正研究香港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定位,我們希望這是結合社區創生、重視研發新旅遊 產品、帶動獨特旅遊體驗、促進大型景點以外的旅遊的創新起點。

香港旅遊發展局,《新旅遊產品發展計劃(NTPDS)經費資助計劃及非經費資助計劃申請指南》,2018,頁9。

旅遊事務署,《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17。

《二零二二至二三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2022。

04 05 06
8
倡議研發、促進旅遊創新
以「社區創生」帶領旅遊永續發展 02

世界各地的交流重啟,香港可怎樣善用社區、鄉郊和海島突圍而出,成為旅人再三造訪的首選? 社區創生=人文、產業、地景、旅遊

「社區創生」源自日本「地方創生」的概念,是日本政府自2014年起主導的一系列地區活化 政策,透過提供就業機會、文創初創基金及技術支援等,幫助地方發揮特色,發展出最合適 的特色產業及生活圈。由此推廣地方旅遊,讓青年回流、緩解城鄉發展不均問題 07,近年在

台灣也廣為應用。

在地方創生的概念中,人文、產業、地景是一個地方的內涵資本,而旅遊則是連結地方與 外界、創造長期關係、引入活力及經濟力的因子 08。旅遊若以地方為本,以永續商業為目標, 尊重居民生活、保護地景,精準呈現地方特色,地方的人文、產業、地景則會是旅遊持績運行 的養分,彼此互相依存,又相得益彰。

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都指向透過 守護生態、產業創新、跨界賦能、融合文化和旅遊激發社會和經濟活力 09。

我們認為,香港的社區也要思考創生。以地方為本的旅遊創新,將是香港旅遊業走出疫情 陰霾,與世界接軌的出路之一。眼見傳統旅行社都在辛苦經營,旅遊界不可能只重操舊業, 而是需要與地區和居民發展共同願景,轉化成有趣的旅遊創新體驗。

微笑台灣編輯室,〈地方創生是什麼?定義、案例、行動一次掌握〉,<微笑台灣>,https://smiletaiwan.cw.com.tw,2022年 1月10日。

陳美伶,〈地方創生不等於觀光,但在地體驗可以為產業加值,打造台灣永續價值〉,<微笑台灣>,https://smiletaiwan. cw.com.tw,2022年3月28日。

劉勇會,〈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治理者說)〉,<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2021年8月13日。

07 08 09 11

案例一 |重新定義旅遊資源

留住生活的美好:沉下橋的啟示

在日本高知縣有一條名為「四萬川」的清流,為了方便居民來往河道兩岸時毋須渡船,居民 和地方政府合資興建了四十七座橋,人們都稱它們為「沉下橋」。

為甚麼叫「沉下橋」?因為每逢下雨、河水上漲時,一道道只有三米寬、沒有欄杆的橋都會 淹沒於急流中;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又會露出水面。低矮的混凝土設計,加上沒有欄杆, 橋沒有與湍急的河流互相角力,反而安然共存。然而基於安全考量,村內開始有聲音要拆掉 沉下橋,考慮動用巨款興建新大橋。

當時三十歲,長居城市後回到家鄉的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得悉此消息,向村長建議將它們 保留。他看見的不單是沉下橋美的一面,還有其四十多年來與四十萬川地區居民及自然和 諧相處、可持續的生活觀。

保衛沉下橋的任務絲毫不簡單,一直居於城市、沒有居民信任的梅原真在沉下橋附近找了 所破屋定居,一邊整修房子、與沉下橋一起生活,一邊落力出席村內會議和活動。多年後沉 下橋得以保留下來,並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四十萬川地區的一大觀光特色,每逢假日都吸引 不少遊客到來,一睹它們與居民、自然的互動 10。

不只是高知,許多地方的人們總是把「我們這裏甚麼都沒有啦!」掛在嘴邊。但一個地方,從來都 不會「甚麼都沒有」,重點是有沒有找出那些其實存在,只是一直被埋沒的「絕對價值」;有沒有透 過思考的轉換,把大家覺得「負面的」東西,轉化為無法取代的魅力。

因此梅原真說:「大家都說哎呀鄉村不行了啦,但只要看看自己腳邊,就會發現怎麼有這麼有趣 的事。然後如果能透過設計跟大眾社會順利連接上,不就是能長出新的價值了11!」

沉下橋的故事提醒我們:「珍珠」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常用「它不夠好!」、「它不夠價值!」 這些自我否定的「禾稈」把潛在光芒通通蓋住。若把城市比擬為一個人,過往遊覽大型景 點的旅遊模式是欣賞她的衣著和品味;未來可持續的旅遊模式則是與她的獨特個性相處, 而這就有賴地方一直以來累積的人文歷史、生活日常、自然生態、農工產業去打開新的 一面。近年香港不少傳統手工業廠房、農業用地等在時代巨輪下面臨消失的危機,香港旅遊 業失去不少素材,難以保持競爭力。

我們可否活用創意,將看似過時的事物轉化成機遇?

蔡奕屏,《地方設計》,果力文化,2021。

節錄自〈地方設計轉化「什麼都沒有」的潛力!身處過剩時代 設計師梅原真:「什麼才是豐裕」〉,<日日好日>,http:// whatagodday.blogspot.com,2021年2月7日。

蔡田,〈【走過歷史】消失不見的浮水橋〉,<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2022年6月9日。

10 11 12
12

圖片來源:可樂餅星人【四國・高知・四万十】佐田沈下橋|騎腳踏車遊四萬十川,享受日本最後清流的山水風光

日本高知縣四萬十川地區的沉下橋 12

案例二

|創意連結資源,建立地方品牌

漁場直送鮮魚私房菜,鮮魚福袋送上門

在台灣花蓮七星潭,有一條居民自嘲「只有郵差與垃圾車會到」的小漁村。漁民原本賴以 為生的漁業受到環保政策及海洋資源短缺的限制,大魚一斤只賣得三元台幣,漁民生計 岌岌可危。

兩位移居花蓮的年輕人被漁村的純樸吸引,決心以飲食讓漁村翻身。他們創立餐飲品牌「定 置漁場三代目」,活用當地海產,將服務、店面、餐牌打造成富有當地特色又吸引年輕人的 風格。假日店外排隊人潮不絕,業績甚佳。

承勢而上,二人結合海產及花蓮出產的稻米、西瓜等農產,在私房餐館推出無菜單海魚 料理。他們利用兩小時的用餐時間與客人深度交流,訴說漁村二三事,分享對漁村的願景, 吸引了不少具影響力的人物光臨,慢慢建立起創生的資本和力量。

在疫情嚴峻的日子,二人與當地漁場合作,重新設計漁獲處理、包裝及銷售的路徑,他們將 廿多種漁獲上架線上食材平台,主銷集合當季數種鮮魚的福袋,讓未能親臨花蓮的顧客也 可以在家享用花蓮最時令的鮮味。面對突然湧現的人潮,漁民一開始不甚理解「流量」與「產 業」的關係,但隨著餐飲、直銷帶來收益,他們都對轉型慢慢改觀。

居民自豪、本地產業得以持續、遊客體驗到地方活生生的精彩之處,這種多方得益的共生 關係,就是「地方創生」的力量。它有別於傳統旅遊發展,只聚焦旅遊業的經濟得益而漠視 社區的參與及可持續性,反從地區利益出發,由市民尋寶並融合創意商業,提昇地方生活 滿意度及經濟收益。

更多創意活化產業的案例

༦ 微笑季刊:2021夏季號《島嶼自信》,〈煮一鼎有熱度的醬油,雲林西螺御鼎興 手工製醬人 讓黑豆飛雀再起〉,<微笑台灣>,https://smiletaiwan.cw.com. tw,2021年6月18日。

蔡奕屏,〈RENEW 開放工廠網狀串聯,啟動地方質與量新生機〉,《地方設計》, 果力文化,2021。

微笑季刊:2021秋季號《遠方任意門》,〈讓台灣人懂吃台灣魚,特搜花蓮七星潭私廚、鍋物、拉麵,定置漁場海味福袋為漁村開條創 生路〉,<微笑台灣>,https://smiletaiwan.cw.com.tw,2021年9月17日。

14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島內散步《二通街道研究所:走過不路過,解鎖嘉義城事彩蛋!》

圖片來源:島內散步《二通街道研究所:走過不路過,解鎖嘉義城事彩蛋!》

案例三

|與本地人同行,共創商業價值

結合電影與城市遊歷,塑造地方的文化吸引力

深度文化本地遊公司「活現香港」在2013年創立,矢志將外國盛行的城市導賞文化帶入 香港。其亦十分重視文化保育,成功倡議北角皇都戲院列入一級歷史建築,保護其免於 清拆。2022年,活現香港參與投資並聯合監製電影《緣路山旮旯》,並突破一千萬票房。電影 藉男主角幾段遍佈香港「山旮旯」(意指偏僻的地方)的情緣,介紹梅子林、荔枝窩、沙頭角、 大澳、澄碧邨等少為大眾熟悉的地方。

「我們一直想把旅遊業做好一點,除了是摒棄以往那種只是食玩買,消費式的鴨仔團 旅遊外,我們還需要更高明的推廣方法。電影就是很好的平台,既可以替一個地方創造新 的文化底蘊,亦再可以把旅遊推廣與流行文化結合,這便是比較「高手」(意指高階)的做法」,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說。旅行社投資電影,應可算是香港的第一例。活現香港希望 透過 商業模式實踐文化理念,投資在創造文化及社會價值的事上,並借此實踐「影響力投資」

(impact investment)。

「社會影響力投資,本質上也是投資,需要講求回報,但重點不是把回報擴至最大,而是 透過投資創造社會價值,對環境及社會帶來良好的改變,所得回報則繼續投入在持續創造社會 影響力。如果我這間小公司,可以在有限的資源下,透過投資一套獨立電影,為本地一個地方 增加立體面向時,我沒有藉口說我沒有更好更有策略性的方法去推廣本地旅遊文化。

希望是次合作可當作一次良好示範:投資文化及社會價值,同樣可取。而我們認為這亦是 現今企業都應該擁有的視野。」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

活現香港隨後舉辦電影場景遊,與導演一起帶參加者踏足香港山旮旯。電影與本地遊互相 吸引各自的受眾,兩次場景遊及在荔枝窩的Staycation都火速爆滿,後來更與大型航空 公司合作加開四團場景遊。疫情下,活現香港不單沒有受挫,反而持續成長,值得我們深思 學習。

資料來源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的定義,即為有意為社 會及環境造就正面的、可衡量的影響力,同時創造利潤的投資。

陳智遠 Paul Chan Facebook 專頁 Walk in Hong Kong 活現香港 Facebook 專頁

Steven Ho,〈票房衝破千萬!專訪《緣路山旮旯》電影投資人陳智遠〉, Research Wedding Magazine, https://researchwedding.com/far-far-away/

13
17

不想自己的家成為疫情下的旅遊代替品?我們需要思考甚麼是有意義的本地遊——自己的 家有甚麼特質,吸引旅客再三到訪?

我們團隊的想像是:香港這個高密度城市,擁有最多元的城鄉人文地景,旅客可以最短的出 行時間,獲取最豐富的城鄉體驗,感受居民都自豪的社區創生! 身處香港,在一小時內就可以由鬧市橫街吃一口地道菠蘿油,再到郊野公園行山去;可由過 萬人共活的公共屋邨,走到百多人的鄉郊村落,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速度。彈丸之地是多元體 驗的寶藏,這是其他城市無可比擬但我們卻鮮有善用的優勢,只要好好發掘和連結,必定可 以令香港突圍而出。

旅行社要擺脫低價競爭,就須要升級成為體驗策劃者,開發創新的本地遊產品,細心設計 能觸動旅客的體驗,並為社區帶來經濟收益,甚至是帶來社會效益。要發掘香港的寶藏, 就要有好的研究和策劃,要共創對社區、遊人及業界都有所得益的旅遊路線和產品,當中需 要的,是一套著陸的方法學。

創不同協作的「本地旅行實驗室」年輕團隊,在2021年親身發掘北區城鄉生活故事:

▫ 由毗鄰塱原的燕崗村起步,擴展至北區市區,策劃令旅人、社區和旅遊業界 互惠共生的本地遊

▫ 累積了社區資源,重新組合,推出實驗性本地遊行程

社區創生需要深耕細作及反覆的實驗、失敗和修正,才見成效。半年多的「本地旅行實驗室」 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我們以行動打開討論。希望此工具包,能為旅遊業界及重視研發的 旅遊從業員提供一套起步的方法學,幫助制訂旅遊政策的政府部門了解及善用社區創生 策略,繼而對業界和社區提供支援。

歡迎各位討論、實踐及改良!

18
跳出打卡美食團的舊模式,投資「無法複製的地方感」

社區創生模式

循環模型的促進及推動者

放眼未來,訂立可持續旅遊的願景,提供研發資源,支援地方創生旅遊平台、建立 必須的交通和住宿配套,讓各持份者發揮所長,重塑互惠關係。

居民

社區的營造者

積極營造和展現自己喜愛的社區,投入創造本地產業,保護文化 生態,充分了解社區承載力,視旅遊為養分。

社區創生

旅行社/地方創生設計師

居民及旅客之間的橋樑

了解社區需要,發掘潛藏的社區 寶藏;掌握市場動態及旅遊人士 需求,策劃兩者互惠共生的產品 或旅遊體驗。

「短期居民」

在旅遊時活當地人所活,感受當 地人所感受,深入在地文化、與當 地人連結,願意再三造訪。

政府
旅客
19

實驗「社區創生」模式

03

讓旅遊業界、社區和旅人互惠互利的本地遊商業模式

確立社區創生的價值

了解社區,發掘亮點

1. 收窄範圍,選擇起始地點

2. 認識「地膽」,進入當地居民的生活

3. 社區創生由收集故事、發掘引人入勝的資源開始

連結資源,策劃行程

1. 選取材料:「感動人前先感動自己」

2. 轉化升級、串連成線:編寫有故事感的行程

3. 轉化角色,製造建立關係的條件

4. 設計一場感官饗宴,營造深刻記憶

市場實驗

確立社區創生的價值

旅人買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訂立你的價值主張

緊貼社區動態, 保持品牌活力

好的品牌能滿足大眾市場的功能需要,突出的品牌著眼潛在市場 (Emerging Market),並讓 他們看到比現在美好一點的未來 14。

AirBnb 創辦人發現年輕一代旅人希望像居民一樣生活 (Live like a local),也需要價格親民 的住宿選擇;同時大量民居有閒置空間、部分居民希望有額外途徑賺取生活費,然而以酒店

原野守弘,《創意入門——用喜歡改變世界》,基因生活有限公司,2021。 14

21

為主流的市場未有連結這些資源和需要。於是 AirBnb 提供平台,讓居民可以分享自己的空 間及在地旅遊資訊以賺取收入,旅人得以體驗在地生活,並獲得和在地人交流的機會。最後 在十年間成為市值380億的公司,改變了傳統旅遊生態 15。

AirBnb給我們上了兩大課:「潛在市場」不等於「小市場」,他們就像汽水瓶內的二氧化碳一樣, 往往已醞釀好一段時間,只是未被發掘。打開瓶蓋吧!我們會獲得意外的驚喜。AirBnb 沒有創造全新的住宿,而是重新詮釋資源——在產品氾濫的時代,意義重構比創造新的產 品更能帶來增值。而因意義重構涉及扭轉常態,往往需要設計者的敏銳觀察、聯想及連結 能力,這可以透過反覆的向內及向外思考訓練 16。

如果我們希望改變香港傳統旅遊生態,不妨嘗試

向內發問:

我 是誰?我關心甚麼?我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變成怎樣?我可以怎樣透過旅遊讓這個願景 得以實現?

向外觀察:

市 場上有哪些邊緣用戶?(有時自己就是邊緣用戶的一分子!)他們有哪些未必滿足的 需要?地區有哪些資源可以重新定義和連結?

試一試:

༦ 我發現 (現行主流市場的趨勢、小眾的行為/需要、市場上的資源)

但是 (潛在需要未被吸納)

༦ 因此我想透過 (怎樣的旅遊體驗/產品)

༦ 讓 (目標群眾)

༦ 可以 (一個你和他們樂見的未來畫面)

明確表達自己的價值主張是旅遊創新的重要一步,但未必是第一步。如你現在未有頭緒, 出外走走吧!靜靜觀察,多跟不同人對話,累積到一定數量,靈感就會在你放鬆腦袋時閃現。

Knowledge at Wharton staff. (2017, April 26). The Inside Story Behind the Unlikely Rise of Airbnb, by Knowledge at Wharton. Knowledge at Wharton. https://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the-inside-story-behind-the-unlikely-rise-of-airbnb/ 洪震宇,《風土創業學 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遠流出版,2021。

15 16 22

實驗案例

實驗行程

下午 |參觀燕崗村文物紀念館、向村民學習圍頭話 傍晚 |吃圍村盆菜、河上鄉夜間生態遊 深夜 |田野觀星、村屋天台紮營過夜

翌日早上|爬上大石磨看日出、石湖墟小店早餐

實驗收費

每位 $380

實驗室團隊成員觀察到當時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本地旅行團都盡是「美食一天團」、「豪華 購物團」、「打卡必到秘景」等,共通之處都是強調「平靚正」,且對象以一般街坊和愛打卡的 旅人為主。

但是成員們既不熱衷打卡,又不想放假天也得像上班一樣匆忙趕行程,只想多認識人、 多認識社區、慢下來感受生活,感覺市面上的本地團都不能滿足自己和身邊有相似需求的 朋友。同時,可能基於香港交通便利、住宿牌照申請程序複雜,過夜的本地旅行團非常罕見。

於是團隊便構思兩日一夜的【「故」你唔到!北區夜遊村屋生活體驗!】,邀請原居民長老 帶領一眾對圍村生活有興趣的旅人認識燕崗村的古今文化變遷,走進黑夜中的農田、 在村屋天台紮營過夜,希望旅人感受圍村文化的厚度,增添體驗的深度。最後超額吸引 12位旅客付費報名。

「村民表示沒有年青人協助整理地方的歷史,我很想略盡 綿力。如果有更多類似的本地遊,可能有更多人協助長輩 或有需要人士重整歷史,重建社區。」

—— Kenneth, 本地遊參加者

觀看影片了解更多:

「故」你唔到!北區夜遊村屋生活體驗!
25

了解社區,發掘亮點

1. 收窄範圍,選擇起始地點

值得仔細探索的地方多不勝數,要如何收窄範圍? 以下的方向可以作為你鎖定起始點的考慮:

有未被大眾看見卻 又值得被看見的

你有足夠了解 並認識的當區居民

實驗室團隊為何鎖定北區作為發展社區創生的起點?

大眾對北區的固有印象離不開水貨、金舖、藥房,但其實北區既擁有城鎮墟市的 人文歷史,也有鄉郊的自然地景。從其過去和記憶出發,有甚麼是北區人感到 自豪,也樂意被更多人看見的呢?團隊對多元北區充滿好奇,展開了探索之旅。

2. 認識「地膽」,進入當地居民的生活

地方創生往往由幾位當區居民開始,他們熱愛自己所在地,在社區內有廣而深的人脈, 希望可以做點甚麼讓社區變得更好,但可能缺乏創新方法、資源,或簡單如一位同路人與他 們並肩上路。旅遊創新者正正可以扮演這個角色。若你所選的地方不是你熟悉的,找到這類 「地膽」(或社區的核心人物),會對地方創生相當有幫助。

地膽(例如村長/區議員/有廣闊人脈的師奶)可以帶路,帶你走遍大街小巷發掘不為人 知的特色。他們往往有認受性,可以搭橋通路,介紹你認識更多有潛力合作的社區伙伴。 有新計劃想在社區內試行,或期間產生了矛盾,他們也可以作為協調者,將彼此拉近。

令你好奇的 有爭議性的 充滿回憶的
26

◦ 到哪去找地膽呢?

▪ 網上搜尋地區/居民組織,尤其是一些辦社區地圖/社區遊的組織都會有廣闊的 人際網絡

▪ 到地區小店與老闆攀談

起初我們對於能否在圍村裏辦旅行團抱有很大疑問:我們守舊地認為「圍村定必 守舊」。

打破這一切傳統拘束的是 Uncle Robert,燕崗原居民侯更燊。

經鄰村朋友介紹認識, Uncle Robert 非但與守舊二字扯不上丁點關係,更擁有一 個開放、願意包容不同新事物的心。最重要的是——他與我們想推動更多人認識 燕崗村、保留圍頭文化的目標不謀而合。有這位原居民長老幫忙搭通天地線, 讓我們得到村長和長老們的支持,帶我們在村裏探索、一起計劃行程、舉辦 旅行團,甚至招呼我們入屋過夜。

這種交付展現了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可見歸屬是社區和從業員互相創造和 給予的,當然也要靠時間和經歷累積。

27

成為短暫的居民,維持融洽關係

建立關係就是與該地方、生活在該地的人,以及是他們所重視的事產生感情。我們 很難對一件陌生事物產生感情,更遑論一個地方。所以投放時間和製造共同經歷

是必需的前置工夫,有助增加你對社區的歸屬感。如做得不夠,就不是社區創生中 要求的,沿著居民生活軌跡發掘他們感到自豪的故事了。

製造共同經歷

多 留意及參加該區的活動,縱然活動未必與你計劃的行程有所關聯,但可以參與度 表示誠意,亦可以擴闊人脈(人際關係和他們的故事都是你的潛在資源)

另外,在村裏行走,你的辨識度會比你機構的辨識度高:以個人身份「我是OO」介紹 自己,比起「我代表OO機構」更容易被村民認得。

28

3. 社區創生由收集故事、發掘引人入勝的資源開始

兩位傳媒人 Rob Walker、 Joshua Glenn 在2009年進行了一個名為「Significant Objects」的

實驗,想測試「故事對人的價值」。他們在eBay買了100件平均價值不到港幣$10的瑣碎物 件,例如馬形頭套、隔熱手套、陶瓷娃娃等,然後邀請了100個作家各為每件物件創作一個 故事,再把物件轉售出去。港幣$1,000買回來的一堆雜物,最後竟以總值約港幣$62,780的 價錢售出!

62.78倍的增長,這就是故事的價值。

我們常說「旅遊資源」,它可以是一道風景、一件文物、一座建築,它們的價值如何定義, 則關乎背後的故事有多引人入勝。這些故事可以透過翻閱資料所得,更有趣的方法則是由 你以第一身去發掘。團隊發現,閒聊是收集故事最好的方法!遇上居民,甚或保安、檔主等不 是居民卻又恆常在區內出現的人時,把握每個閒聊的機會,他們的豐富人脈和故事有機會 助你更快地認識該區的節奏和習慣。

從與 Uncle Robert 的閒聊中知道舊 年代資源有限,卻往往能激發無限 創意,圍村小孩都會自製玩意解悶。

用竹枝和紙球製成的霹啪筒是孩子 們的小氣槍,射雀、射蛇、射對方都 刺激好玩。

Uncle Robert 最後更在旅行團行程 中教我們一起製造霹啪筒。這些一 起斬竹子、磨光滑、捲紙球的經歷, 都是從一句閒聊所衍生出來的。

29

閒聊可以聊些甚麼好呢?

有人認為閒聊就是要在簡短對話中從對方身上獲取一些你不知道的資訊。但日本 心理諮商師五百田達成認為,在閒聊中交流心情比交換資訊更重要。藉著交流彼此 的心情和感受,即使對方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也會迅速地對你產生共感,拉近 彼此距離。

「今日天氣好熱呀」

1.「係呀,又熱又濕好易中暑。」 (對方可能無法再接下去了)

2.「係呀,又熱又濕好易中暑。你記住要飲多啲水喎。」 (表示你對他的觀察和關心)

心情和感受比資訊更有溫度和記憶點,較容易讓對方留下印象,下次再找他聊天的 時候,自然不用重頭再建立關係。

參考五百田達成的著作《最高閒聊法》,以下還有些閒聊的小提議不妨一試:

聊聊名字的由來:

聊到名字就會帶出許多個人故事,拉近彼此距離。

請對方講講你不知道的事:

閒聊的作用在於維持對話,是個拋與接的遊戲,所以對話內容有趣與否、題材你 熟悉與否都不是最重要。即使對方帶起的話題是你所不熟知的,也絕不須要介意, 就坦然承認,然後多問問題讓對方分享更多。

善用時間維度問問題:

問題可以循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線推移,對方會更容易從回憶、現時習慣、

展望中抽取到有趣的故事和你分享。

過去:「你細個有冇幫手耕田?」

現在:「啲農田而家有咩人耕作緊?」

未來:「收地之後啲農田會點樣呀?」

31

1. 選取材料:「感動人前先感動自己」

在云云的社區故事、生活場景、物品、歷史文化及生態景觀中,「居民」及「我們」(作為 外來者)兩個視角都有助選取合適的素材以編寫觸動人心的行程。

居民作為在地的「專家」,生活了好一段時間,必定對一些事物感到自豪,或者很希望及樂意 與他人分享。這些正是絕佳的素材,讓旅客及居民產生情感連結,促成有意義的交流。

▫ 他們曾經滔滔不絕地談及、使他們雙眼發光的是甚麼?

▫ 主動邀請你參與過哪些生活部分或活動?

▫ 有哪些心願尚未能達成,留有遺憾? 然而,居民作為「局內人」,有時難以完全察覺身邊的事物有甚麼特別,甚至不認為有甚麼 值得自豪,這時候帶著外來視角的我們就可以填補這塊空缺。綠恒生態旅遊有限公司總經

理 Derek 分享,「感動人前必先感動自己」,若我們對該人事物無任何感受,也將不會讓旅客 有所觸動。

▫ 細想一下,在你短暫化身居民的期間,哪些經歷、說話、場景讓你好奇/驚喜/感動/ 有所反思?你所感受的將可能就是旅人所感受的。

我們不是要代表居民去展現他們的生活,而是為居民提供新的視角,讓他們檢視自己願意 展示的面向。記住與他們分享你的想法,討論是否合適放進行程中!

2. 轉化升級、串連成線:編寫有故事感的行程

選取好材料後,要怎樣把它們編織、串聯成一段難忘的旅程呢?傳統的本地遊拼湊數個 景點,加上膳食和交通就推出市面,點與點之間的意義並不明確。

我們相信,高增值的本地遊是由獨特主題和故事線串連起來的,是一場情感與場景的設計。

32
連結資源,策劃行程

訂立主題,緊扣鬆散的材料

就如策劃一個展覽,你設計的行程主題和觀眾可帶走的核心想法是甚麼?在搜集的 故事中,有那些與主題和價值相關的社區創生、人文、地景和產業?你策劃的體驗和 行程,就是一根有韌力的線,把散落的社區資源,如一顆一顆珍珠般得以被串連起來。

而旅人被體驗深深感動,完成行程後,回味無窮,想盡辦法下次再來。

◦ 建立起承轉合的故事線,引發情感、同理心及想像

▪ 在素材之中,哪幾個是主要場景、哪些可以加插作為過渡、轉折?

▪ 你希望怎樣鋪陳這些場景,讓旅人逐步建立以上的感受和發現?

▪ 旅人踏進社區的第一步看到甚麼,接下來感受到甚麼,在哪些場景大開眼界, 又以怎樣的心情作結?

33

實驗案例

圍爐共創

行程

上午 |參加者自由探索燕崗村、從互動式導賞團了解農夫 故事、現今困難以及農業的變遷

中午 |到農夫家以柴火共煮、享受 Farm to Table 、圍爐討論

本地遊以及旅人在推動本地農業發展的角色

實驗收費

每位 $150

圍爐共創旅行團團隊成員在燕崗一帶探索期間,認識了好幾位農夫,並被他們的生活態度所吸引。因此 團隊希望策劃一個小旅行,讓城市人感受農村生活的「傻福」,體驗與土地連結的生活可能,並為在地農 夫提供多元經濟誘因,延續他們熱愛的農耕生活。

要讓旅人感受到農村生活的「傻福」,團隊希望旅人先對目的地,即燕崗村及塱原一帶有初步的印象。 參加者先自由遊走於村內及農田一帶,並利用即影即有相機捕捉村內風光,然而他們發現很多農田沒 有人在打理,比想像中來得冷清。團隊接著分享燕崗村變遷及各農夫的故事,拆解各人內心的疑團—— 原來塱原正在收地,準備發展成濕地公園,不少農夫已離開。

「鏡頭」一轉,旅人在團隊帶領下來到當時少數仍留在塱原的農夫添哥的農莊,邊砍柴做飯、體驗市區 難有的柴火煮食,邊與添哥傾談,細聽他當時辦農莊的初衷、多年來的有趣故事,以及仍留下來的原因。 拌飯的還有添哥跳脫的幽默,沉重中又帶點歡樂,五味雜陳。最後眾人一起圍坐,交流對本地農業及本 地遊的想像,討論不同的可能性,把自己半日來藏在內心的想法一一訴說。

有別於一般主打輕鬆、享樂的旅行團,「圍爐共創」在議題上比較沉重,但仍然使一眾旅人感到好奇, 親身參與。團隊在素材上破格挑選了荒廢的農田,以及對這片土地有著濃厚感情的農莊主人添哥,皆因 他們都是令團隊嚮往農村生活,又在離與留之間產生情感牽動的人和畫面。

鋪排上,荒廢的農田和熱情的添哥形成強烈的對比,團隊先營造一個謎團,再透過故事及讓旅人親身 與當地人交流揭開謎底,引起反思。這樣的場景設計、旅人情緒起伏的鋪排,不就像編寫一份劇本嗎? 它讓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方轉化成一個舞台,讓散落的素材得以互動、引起共鳴、在各人內心產生意義。 這就是高增值旅遊所需要的意義構造。

你的劇本又會怎樣編寫?

「這次試玩體驗讓我最深刻的,莫過於由當地人現身說法 分享。他們和參加者有談有笑,互相交流,讓人認識到不一 樣的生活態度,使旅程昇華成一趟和社區不同人、事、物獨 一無二的相遇,脫離了當地人和旅客在傳統旅遊中『供應 者-消費者』的關係。」

—— Bobo Choy, 本地遊參加者

觀看影片了解更多:

35

3. 轉化角色,製造建立關係的條件

在旅程中每一站,我們都須要設計:誰是這一站的主角?旅人和居民在這裏怎樣互動? 我們希望引發他們怎樣的感受?

在消費主導的社會,吃喝玩樂簡單、建立真摯關係極難。若旅程是一份劇本,居民和旅人的 角色和關係都可以重新設計——由冰冷的供需關係轉化成溫暖的情感關係。讓居民和遊人 在旅程中建立情感連結,是「社區創生」的關鍵,也是本地遊市場的缺口:社區創生策劃者是 建立真摯關係的中介人!

假設兩位朋友初次見面,他們很可能會先互相認識對方的名字、喜好、興趣,進而慢慢了解 彼此的性格、價值觀、過去與未來,更親密的朋友會繼續參與彼此的生活,分享哀與樂。旅客 在一地停留的時間有限,說要和居民做「親密的朋友」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太進取,但我們 絕對可以借用朋友的視角去連結兩者。

由主人翁「說」故事

傳統的旅遊中,居民是被動的一群;可持續的旅遊須要居民成為自己家的主人翁。 我們不妨鼓勵居民在他熟悉的環境,用最自然舒服的方式表達自己。這可以是在 居民家附近邊走邊分享自己的童年、日常點滴,在自己的小店為旅人沏一壺熱茶、 煮幾道拿手小菜,或在農田中教授農作小知識等。

讓旅客叫得出居民的名字

你能說出五位鄰居的名字嗎?蘭姨、陳伯、豪仔⋯⋯一句稱呼看似簡單,在隔絕的 社會中卻不是人們常掛嘴邊的說話。如旅客能叫得出居民的名字,可以讓彼此更快 變得熟絡。

親力親為參與社區生活

居民平時喜歡做甚麼、過時過節會做甚麼、有哪些生活片段或場合歡迎遊人參與? 讓旅人與居民一起動手做事、邊走邊看,不但能讓交流自然發生,比起面對面坐著 也更能締造深刻的記憶!

36

◦ 留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體驗

在資訊和物質豐餘的社會中,「減法」是我們經常遺忘的重要法則。設計旅程的 時候,我們會對「空白」感到焦慮,生怕遊客和居民發悶、尷尬而把行程塞滿,或進行 過多解說。相信他們對彼此的好奇吧,只要居民在暖身階段便感受到旅客的尊重和 好奇,他們會毫不吝嗇分享更多,甚至會自發加插彩蛋行程,促進彼此感情呢!

圍爐共創旅行團參加者兼旅遊達人A姐&M佬其後在網誌分享 當天的深刻體驗:

最後一站到開心農莊,農夫笑稱自己係「傻佬」,因為佢種植嘅農作物, 唔係自己食,係會送去附近嘅老人院,朋友都笑佢傻,所以就有呢個花名。

同「傻佬」傾偈嘅時候,見到佢成日笑容滿面,令我哋深深感受到佢喺呢度 簡單但滿足嘅生活。之後,我哋喺「傻佬」嘅農地上「偷」咗唔少通菜,佢話 摘菜又攰又辛苦,聽到就唔開心,所以佢叫我哋去「偷」菜,因為「偷」先至 刺激好玩!最後我哋將「偷」返嚟嘅通菜,用柴火煮嚟食,新鮮嘅通菜真係 特別鮮甜呀!而「傻佬」仲為我哋特別煮咗南乳豬手同魚片雞粥,作為今日 農耕體驗嘅豐富午餐。17

能讓參加者與「傻佬」在短短半日產生如此連結,團隊靠的只是一片小小通菜田、 一個柴火爐頭,還有與傻佬一起營造讓他可以與旅客談天說地的共煮機會,可見 設計用心的話,並不必要大灑金錢。

農耕體驗半日遊〉,<A姐M佬玩樂日記>,https://aandmdiary.com,2021年4月

14日。 17
〈[上水好去處] 上水燕崗魚米之鄉
37

4. 設計一場感官饗宴,營造深刻記憶

在產品過剩的時代,旅客非常依賴用家回饋或口耳相傳(Word-of-mouth)去進行購買決定。 愈能在旅程中設計深刻的記憶點,愈能促使旅人成為你的KOL,擴展你的市場。營造深刻記 憶可以從刺激感官著手——研究發現多種感官中,大腦對視覺輸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達 83%,其次是聽覺(11%)、嗅覺(3.5%)、觸覺(1.5%)和味覺(1%),而多種感官參與的記 憶效果比單通道記憶強 18。團隊試行了幾種感官刺激的方法,均有不錯的效果:

視角縮放

村屋過夜遊的旅人在村民帶領下認識燕崗村一帶的環境和 歷史文化,傍晚隨即登上村民家三樓天台共享傳統盆菜。剛才 親身踏上的塱原阡陌頓成盡收眼底的日落景緻,成為旅程中 一道難忘的風景。

臺灣大學,《超普通心理學》,2017。 18

38

先苦後甜

圍 爐共創的團友在熾熱的太陽下徒步進入居民傻佬的農場,下田 摘菜、斬柴生火,一輪汗水揮灑後,大伙兒圍坐喝著冰凍的檸樂、清熱的 湯水,共享親手煮的午餐。正如在嚴寒中攀上山峰後獲得一杯熱朱古力, 冷與熱、饑餓與飽足的對比正是旅人印象最滿足深刻的體驗。

多重感官刺激

在地時光旅行團在碩果僅存的鎅木廠親手做工藝。聆聽老闆權哥訴說木 的價值之餘,旅人有機會細看木色、觸到木紋、聽到鎅木聲、嗅到木香, 多方面感官刺激讓旅人印象深刻,對香港製造的特色產業多了一分關注。

39

市場實驗

把旅遊產品推出市面,該賣多少錢?

「坊間沒有類似的產品,沒有太多人認識,太貴會不會把旅人嚇跑?太便宜又會不會讓人 覺得廉價不可靠?」

這是團隊在思考定價時縈繞的聲音,是未摸索到顧客內心所致的焦慮。

要釋除這個疑慮,先要有一個信念:一件平凡的產品,如果以平凡的角度推出市場,它就只 能賣到平凡的價錢;若能增加其「厚度」,呈現產品背後的故事及內蘊,並好好傳遞於顧客 面前,市場是願意埋單的。

至於定價的高低,就可以透過市場實驗來測試。

40

策劃促進社區創生的本地遊現時處於起步點,但仍要避免「新瓶舊酒」,要時刻感受社區的 變化。社區是活的,會有主體的改變,也會受外圍因素影響。如何保持品牌長青、活力呢? 這是本地旅行實驗室尚未修畢的課題,但我們深信,不二法門就是與當地居民及遊客緊密 聯繫,呈現社區最真的一面。

圍爐共創旅行團原定計劃與幾位農夫交流,下田幫忙、再採摘新鮮的農作物, 從農田到餐桌。但成團後,出發前,不幸政府收地,合作農夫的農地絕大部分都被 收回, Farm to Table 只剩下 Table。

實驗室團隊頓時陷入苦況,但秉持著旅遊搞手要讓旅客看見社區的原則,團隊決 定繼續行程,呈現當刻燕崗的原貌。於是圍爐共創旅行團的重心就轉向與團友在 枯掉的菜田前討論未來農業、本地遊的出路。

這經驗展示與當地人維持緊密聯絡的重要性。搞手應時刻緊貼大環境變化,靈活做 出相對應的改動。

41
緊貼社區動態,保持品牌活力

實驗案例

在地時光

行程

上 午 |跟隨廖氏長輩參觀廖萬石堂和祠堂

中午 |在廖氏後人開設的咖啡室體驗易經、塔羅及植栽

下午 |在已有70多年歷史的志記鎅木廠製作木牌

傍晚 |在本土雜貨店認識本地產業

實驗收費

每位 $400

若遊人分別到咖啡店買一杯咖啡,到精品店買一塊木杯墊,到雜貨店買一瓶本地手工啤,共需約$200。 在地時光團隊在上水瓹窿瓹罅,設計了一日「在地時光」之旅,串連起以上特色產品,推出市面作測試, 最終以$400一位,吸引12位團友參加。

$200至$400的升級轉化之旅是怎樣煉成的?團隊在上水探索期間,找到藏匿於百年歷史圍村、由八十 後圍村後人打造的隱世文青咖啡店,走訪了在香港工業變遷洪流下仍堅持原木手作的木材加工廠「志 記鎅木廠」,還有坐落知名「水貨街」卻出售「香港製造」貨品的上水貨舖。團隊被幾位創業守業者深深 吸引——原來上水不只水貨,還有如此豐富有趣的「 Made-in-HK 」。

在數次的拜訪了解後,團隊與主理人商量,決定帶一眾關心本地產業的群眾,認識上水鮮為人知又富有 特色的故事。旅人走到每站,均有機會細聽居民親身介紹他們身處的小社區、生活和創業的心路歷程, 與他們交流對上水的發展的願景,一起落手做盆栽、木杯墊,也可購買 Made-in-HK 產品,帶回家作紀念。

由約$200的商品總價,賣到$400一位一日遊,旅程後參加者向團隊分享心理價位,他們平均願意付 $937.5,最高價的願意更付$2,000。團隊所做的是增加了產品的深度——加入體驗、故事、交流機會, 以及整個主題式串連設計,滿足旅人的社交及心理需要。

「我(之前)未join過本地遊,因為我覺得係啲老人家會join 嘅野,比較鐘意自己自由行、揀去邊、留幾耐、有咩嘅體驗。

今次呢個trip係顛覆左我對旅行團嘅感覺,因為真係好深度

遊,冇expect一個 local tour 會同當地人有咁深嘅交流⋯⋯ 呢啲係我地自己入去上水圍唔會知道嘅野。」

—— Jasmine Tam, 本地遊參加者

觀看影片了解更多:

43
反思和建議 04

日本知名社區設計師山崎亮曾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們要一個「一百萬人來一次的 島」,還是「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島」?我們亦反思香港可不可以成為旅人會不斷重複拜訪、 一同與居民挖掘社區特色的第二個家。本地旅行實驗室雖只為期半年,但團隊在整個 過程中,有非常豐富的得著和反思,也趁此向有關部門作出提案。

首先,在個人方面:

香 港應擁有世界上最短的城鄉距離,我們發現原來社區很有趣,有著多元可能性,蘊藏豐富 的人文、歷史、產業和地景觀,有許多人情和故事,等著具好奇心的市民發掘。

跟著,是旅遊創新和產業層面:

這 本小冊子未必能說服所有人,以社區創生為價值主張的本地遊,除了讓社區充滿活力和 韌性,更有機會變成香港可持續旅遊的品牌,以動人的觸覺講好故事;但我們希望有更多 年輕旅創家出現,走這條新路。

然後,是旅遊從業員轉化為社區創生設計者的新角色:

除 誕生了數個旅程雛形,我們更打開了新的關係:當居民被充權,他們可協助塑造社區能 承擔的旅遊模式,與旅客如朋友般交流,而旅遊從業員可成為橋樑和體驗設計師,促進社區 創生。

反思:要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本地遊,還需要什麼?

每個行業的創新,都要創造有利研發的空間,公營部門需了解這方面的需要,除了支持 盛事,更要為旅創者提供資金在社區深耕,進行研發,而中介機構也可在人才培育方面 作出支援。在研發雛形的過程中,團隊碰撞出不少可增加體驗深度的好主意,如單車遊、

農墟 x Farm-to-table 、民宿過夜等,可惜現行交通配套缺乏規劃,相關牌照申請繁複耗時, 未能落地實踐。因此,交通配套及相關牌照的拆牆鬆綁是促進社區創生和旅遊創新的基本 條件。我們期望政府能推動跨部門合作,逐步放寬及落實相關政策。

45

最重要的,是旅客作為消費者的蛻變:

透 過實驗,我們發現不少旅人厭倦了淺層式的觀光,想創不同,了解更多地區故事,卻缺乏 渠道,而少數推動深度遊的組織,只能靠社交媒體或網站宣傳,令資訊不集中。我們認為

一個集合社區旅遊資源的平台,可有助解決以上需要,更能鼓勵更多有志者加入旅遊創新 的領域。

以上的反思和提案非一朝一夕可以實踐,但願這份行動指南能給予有志之士一點啟發。

因為除了遊人數字的量化,香港絕對值得旅人一再重訪,擁抱「一百萬人願意造訪一百次」, 成為旅人第二個家的概念! 聽聽團隊對未來旅遊業發展的建議:

46

實驗室伙伴

實驗室顧問

旅行策展顧問

陳智遠

綠恒生態旅遊 好好過生活導賞 香港自由行

區婉柔 簡灝森 鄺家怡 羅朗僖  黃英琦 葉婉荷 姚健宗

區俊傑 張倩彤 鍾紫琦 孔慧思 顧媛欣 黎芷筠  林文樂 梁詠潼 梁霆剛 李樂茵 梁家浚 梁佩思  李朗欣 李培基 田沅臻 謝亦晴 吳浣筠 袁仲儀 陳基謙 陳映彤 鄭樂怡 方鈞豪  黎芷陶 盧兆恆 潘貴磊

DC Creative Indie Guerrilla

DC Creative 林磊剛

何嘉妍 田沅臻 葉婉荷

Tanlui

鄺家樂 黃嘉遜

鳴謝
實習生
社會創新實驗室小隊 實驗室成員
MaD團隊全力支持
設計顧問 48
錄影 攝影 編輯 校對 排版

特別鳴謝

鄉郊保育辦公室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 河上鄉 金錢村 上水圍 松柏塱 燕崗村

上水貨舖    志記鎅木廠   療癒川

香港宣教會恩霖社區服務中心   塱原濕地開心有機農場 《邊境》

長春社

悅和醬園

陳憬樟 鄭財妹及家人 張佩思博士 蔡旻諾 侯智恒博士  侯更燊(Uncle Robert) 侯榮光 羅庭德 羅惠儀博士

梁皓晴 李祖喬博士 廖崇興(崇興叔) 添哥 黃天朗

台灣好基金會

Elena SIMONS

Tours that Matter

Urban Leisure & Tourism Lab Amsterdam

島內散步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香港恒生大學綠延書院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

一眾實驗室之友及北區居民

49

關於MaD創不同協作

我們相信創意可為社會帶來更多可能性。透過各種參與式項目,MaD 致力啟發和支持本地以至亞洲各地的創變者(Changemakers),為 當代社會尋找創新方案和出路。

MaD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一個創意公民社會。自2009年成立以來,我 們從專注於年度旗艦項目──MaD年會,發展成一個多面向的創意 平台,旗下項目包括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賽馬會“創不 同”學院、多個社會參與式藝術項目,以及與不同伙伴跨界合作的創 意企劃。

創不同協作有限公司是民間非牟利團體,也是《稅務條例》第88條認 可的慈善機構。

www.MaD.asia

MaD Asia

JCMaDSocialLab

MaD Asia Channel

ISBN

創不同協作有限公司 九龍青山道500號百美工業大廈13樓B室

2023年2月

978-988-75935-2-2

本機構所有活動均嚴格遵守政府最新公佈之防疫規例製作及進行,報告中的部分照片為疫情前拍攝。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ical 4.0 Unported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We hope to make the contents of this report freely accessible to everyone. Feel free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report for non-commercial purposes. A few images are copyrighted. Please respect the owners’rights and do not reproduce the noted pages.

Online version: http://issuu.com/mad.asia

出版
出版日期
50
www.MaD.asia 創不同協作有限公司 電話: +852 3996 2788 傳真: +852 3020 3396 電郵: sociallab@mad.asia MaD Asia JCMaDSocialLab MaD Asia Channel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