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DEF Newsletter Vol.7

Page 1

NEWSLETTER

2018夏季

早一陣子,在一個親友聚會中,筆者遇見了一個快將四歲的小男孩。 這個在父母口中,相當頑皮、百厭、﹁無時停﹂的孩子,筆者倒覺得他可愛非常。 他喜歡與人互動,遠多於電子遊戲:即使手拿著遊戲機的搖控掣, 雙眼卻是看著身旁的人;輸贏對他來說不怎麼重要, 他只希望可以與喜歡的人組成一隊。當我和小男孩玩的時候, 父母連忙向我道謝,說辛苦我了。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

小男孩的回應讓我感到很意外,一方面驚訝這個四歲的小孩, 竟然如此直接地向一個初次見面的人說出心底話; 另一方面感覺到這孩子簡單的想望,可能已有一段時間未得著滿足。 回想小男孩與家人的互動,活潑好動、不時﹁擒高擒低﹂的他, 被父母以嚴厲的口吻警戒,已成為了他的日常;但若細心留意, 不難發現他心底正等候著經歷一份溫柔。

因為溫柔 所以回應

我相信,無論是小朋友還是大朋友,大概都不喜歡別人粗聲粗氣跟自己說話。 雖然我們都不是小孩子了,但我們或者和小男孩一樣,都期待能經歷溫柔︱︱不只是別人用溫婉的語氣跟自己說 話,而是對方在言語間流露出一份溫柔的接納。 溫柔,不只呈現於說話的語氣及語調,更是一份由心散發出來的平靜與謙和。 溫柔的人能時常保持輕柔,不急於與人爭辯,亦不以聲量蓋過別人以證明自己更有道理; 他們的心不易被冒犯,即使遇上惱人的事,他們仍然選擇不被情緒主導來反應︵react︶, 而是給予一個更加貼近內心所想、由心而發的回應︵response︶。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都有責任,不能只怪其中一方做得不夠好。 下一次,當我們覺得別人又惹怒自己,情緒的話快要衝口而出之際,不妨停一停,先問問自己: 我在反應,還是回應?若以一個有別於慣常的方式回應,可能對方的回應也會讓你喜出望外呢!

Copyright© LP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Limited

記得當天跟小男孩道別時,他抱著我的腿,一直嚷著:﹁我不准你走!﹂重重覆覆說了不下數十次。 後來,小男孩在言談間,終於透露了他的心聲:﹁你跟我玩,又不責備我,爸爸媽媽總是在責備我……我不准你走!﹂ 短短一句話之間,小男孩說出了埋藏在心底裡的想望:他希望有人與他一起玩,而且陪伴的人不會責備自己。

07 Write thing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