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校園嘉許慶典禮2024-2025場刊

Page 1


光陰荏苒,轉眼間擔任義務總幹事第十五 年,回望這段日子,透過超凡校園(中學) 遇上不少學生、老師和學校,每一次會面、 相聚也深感加力,推動我們繼續在生命教育 路上堅定前行。

歷年來,目睹學生面對成長的各種不容易, 包括自身疾病的限制、文化差異的適應、 家庭處境的複雜,容易感到迷惘和氣餒;然 而藉閱讀計劃成為師生相遇的切入點,啟 動師生同行,見證同學生命從內在產生質變 ( transformation ),由簡單的陪伴生出克 服逆境的勇氣,沉著氣面對甚至迎難而上。

這一個個故事都激勵著我們,成長中偶有暗 淡的時候,但當有人在旁守候,經歷到被看 見、被欣賞、被鼓勵,心感溫暖,便能再次 期待生命裡蘊藏的無限可能。

十五年間,校園的回應持續肯定基金會的價值和工作。作為全港性的獨立機構,能夠提供 一個重視內在價值而非外顯表現的平台,嘉許學生的內在素質及品格,一起慶祝讓生命經 歷被看見;超凡校園嘉許慶典成為不少超凡學生獲得生命啟動的重要契機,帶來大幅且多 向度的轉變

無論是投入學習,還是高度參與校園生活,甚或是由心生出責任心,看 見他人有需要而積極服務,他們的生命還在持續開展;嘉許計劃開放平台讓一群有心有力 的老師匯聚,藉生命分享彼此激勵、同行,也讓學校通過互相交流,激發出更多創新的點 子,協助深化推動校本化的生命教育策略。

感恩透過會晤了解到校園需要,設計出具針對性的生命教育資源支援學校。尤其是近年再 多學生甚至老師輕生,讓我們發現在現今主張產能的社會裡,特別要關注精神健康和生命 價值,深信從真實關係中經歷到存在感、價值感和一份堅持的愛,更能對準生命的需要和 渴想。

我們正身處劇變的時代,集體面對系統性的挑戰及前景模糊化,加上人工智能的普及,知 識不再能決定人的高度,但我們倒能看見,激發生命的柔韌力比提升技能來得關鍵。無人 能預視將來的轉變,故此孕育出具生命力的下一代尤其重要。讓我們一同成為下一代的鼓 勵、幫助和祝福,同時也因著見證他們的生命成長而得滿足!

目 表

開幕

「超凡校園」簡介

嘉許超凡老師

嘉許超凡學生

本會義務總幹事 Tommy Chan 分享

嘉許超凡學校

總結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注重學生培育,透過知識、行動、情意、人際及家、社五大範疇連 繫學生、老師和家長,提高對學校的參與度,構建緊密關係作為基礎,繼而有中一至中六 各級正向價值總綱灌輸重要的品德價值,配合七個學習宗旨以及多元化聯課活動,貫徹培 養學生的內在素質。

同學在校期間完成閱讀《超凡學生手記》系列書籍,從書中內容反思個人生命成長,期望 他們能夠享受及盡力投入學習和校園生活,建立健康的價值觀,過程中發現人生方向及理 想,「眼望天,腳踏地」去實踐。

學校也強調服務學習及體驗學習,讓同學能夠先反思,後行動,包括透過服務、做義工等 崗位給予同學實踐機會,過程中有訓練、指導及模擬練習,藉此體驗自身價值,同時實質 地回饋社會;學校還設立長者學苑,將社區帶入校園,並且通過共享資源,提升學生對 社區的連繫感。另外,訓輔部提倡「懲中有情」,教育學生正確品德的同時也關顧他們的 心,因此推行了銷過計劃,與不同社區機構合作,讓同學在服侍中體驗自身價值。

學校不只專注同學生命,也重視家校合作,希望累積一點一滴的溝通,與家長建立關係, 互相配搭孕育學生的全人成長。感受到這是一所有溫度的學校,用心培養學生的氣質,擁 抱生命本身,願意細心孕育每個生命恢復其獨特性,呈現真實的生命本質,透過不同場景 和平台予學生經歷被看見、被肯定,逐漸生出對生命的認真和堅持,能在人生旅途中持續 綻放自己生命的豐富和完全。

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

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培育學生成為潛能創意的發掘者( Creative Explorer )、無懼轉變的領導者( Change Leader )、以心為心的年青人( Caring Youths )及勇於求進的學習者( Continuous Learners )為育人願景。

學校不以學業成績為單一評核標準,積極創造空間予同學體驗與學習:設計支援性時間 表,強化價值觀教育及學生成長輔導,例如閱讀《超凡學生手記》系列書籍,協助學生面 對成長中的挑戰;提供新來港適應課程,培養同學解難能力;結合科技與活動提升學習興 趣,並按學習進度及能力差異設計不同課業和學習任務提高參與感;提供境外考察,協助 學生擴闊視野;舉辦多向度活動提高學習動機,同時有空間讓學生探索由興趣拓展至生涯 發展的可能。

學校重視透過參與及體驗啟動學生反思、成長並與同儕分享,彼此深化學習。此外,學校 提供不同平台讓學生有空間展現自己,除了每星期兩節成果展現課,其中一大特色為每學 年舉辦校慶,為同學創造展示機會,盼望恢復學生健康的自我形象、價值感、能力感,同 時藉這些場景製造空間予師生互動,經歷真實陪伴,累積相處點滴,孕育校園關懷氛圍。

學校重視生命本身,按學生實際處境和需要提供適切協助。高度尊榮同工團隊在背後為學 生的用心付出,盡心教學的同時,為學生投放很多額外的心力和時間,盼望以有愛的校園 氛圍作基礎,再透過真實經歷孕育同學內在的生命力,面對未來挑戰。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重視學生全人發展,透過結合課程與學術建構框架,聯同校內培育 部共同合作,推行全校性生命教育的參與模式。

學校相信教育須與時俱進,不斷致力為課程注入創新元素,開設校本科目並由老師親自設

計課程內容及編寫教材,激發學生發揮創意,透過跨學科協作滲透價值觀教育,在愉快的 學習過程中學習不同品德價值,並且提供空間予同學探索未來方向,擴展學生視野同時訓 練學生的共通能力,了解不同工種所需的軟技能及人文素養。

自 2022

學年開始,學校推行「積極學習獎勵計劃」,鼓勵同學積極參與多向度的學術活 動,當中包括透過「超凡校園閱讀計劃」推動全校閱讀氛圍,另外於校內活動中加入新興 元素,如人工智能提高學習動力和興趣,再配合學術內容和正向價值觀元素,豐富同學知 性上的認知,同時關顧他們心靈、精神面向的健康;另一方面,由培育部設計各類型生命 教育活動,並且邀請學生策劃其中的價值觀主題週活動,亦會師生一同構思學校優化空間 計劃,相信共同參與能豐富生命教育的多元性,增強校園凝聚力。

學校創校至今二十餘載,堅持教學同時育人,多年來以創新形式配合環境趨勢,渴想醞釀 出整全且重視生命的文化根基,藉培訓學生的外在技能,恢復對自我的尊重,重新生出希 望感。學校深信生命蘊藏著無限可能,不斷竭盡所能地給予學生展現的空間,盼望培育同 學將來能夠面對社會轉變,願意克服困難、迎向挑戰。

靈糧堂怡文中學與結龍小學,共同策劃並建構出循序漸進式的價值教育框架,於中小學十 二年教育中融合其信仰的核心價值,盼望孕育出學生有感恩、堅毅、愛人如己、願意服 事、懂得欣賞以及熱愛生命等內在素質。

學校開展生命教育二十年,藉多向度體驗培育學生品德,其中包括善用社區資源,擴展生 命教育的場景從校園至社區,透過不同活動及義工服務,給予學生服務他人的機會,從 實踐中生出不同重要的生命素質。與此同時,老師和畢業生自願參與其中,以身教啟動傳 承,成為同學的榜樣,更造就了師生同行的場景,持續累積共同經歷,彼此陪伴、體驗。

學校十分重視慶祝文化,每星期一次頒發非學術獎項,盼望讓學生經歷被肯定和看見。課 程上,學校致力融入生命教育元素至各科組,例如中文科於初中級推行閱讀,藉《超凡學 生手記》系列書籍,從思維切入引發同學反思生命,繼而與同儕分享感受,於高中時按需 要讓個別學生再次閱讀書籍,透過深化書中內容帶來生命的內在轉變。團隊更會自發構思 跨科合作,揉合生命教育和課程內容,事後互相檢討並優化生命教育相關活動和計劃。

看得出學校多年來於生命教育的深耕細作,甚至教師團隊中也有師徒般的生命傳承,彼此 配搭相當默契且關係密切,共同孕育出校園濃厚的關愛氛圍。在課堂及校園內外場景,讓 學生經歷健康、完善的全人教育,孕育生命成長、成熟。

周秀儀老師

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

與周老師互動,不難感受到她內心柔軟,以母親心腸貼近學生,照料和滋養他們的心。回

想基金會初次與周老師走訪見面,接近黃昏時途經職員休息室,周老師才醒覺自己整個下 午都在約見學生,忙碌至午餐盒仍在微波爐內未進食,足見她視學生的需要遠高於自身需 要。會面當日,周老師高度尊榮中學母校,師生間的真實關係讓她從中經歷到安心和穩 妥。近年,社會整體面對低沉的大環境氛圍,學生容易陷入生命層面的掙扎,周老師盼望 傳承上一輩師長對生命的熱誠,在校園延續昔日經歷到家的感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 如螢火蟲般於漆黑裡透出一點點光和盼望。

梅德文助理校長

靈糧堂怡文中學

梅助校是一位甚具親和力且謙和的老師,待人毫無架子,與人互動自然流露出關懷與體 貼。他深信因材施教是育人的基礎,盼望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切的教導。梅助校不輕率 課前預備,認真看待每次的課堂,不時更新教學模式,期望學生能投入並享受其中。從初 出茅廬與學生打成一片,到如今退居團隊幕後,帶領及指導年輕的老師,梅助校始終有 著伯樂心腸,希望老師團隊和學生能經歷被接納、被看見,在成長過程有人願意陪伴、包 容,給予鼓勵並持續守候。梅助校帶著傳承的心,培養並協助新一代老師成長,盼望能成 就他們逐漸成熟且獨當一面;這份不吝嗇付出的愛和用心,成為校園很大的祝福。

勞茂霖老師

聖芳濟各書院

勞老師為人敦厚、沉穩。他於會面當日分享了自己成長經歷中的不容易,同時高度尊榮母 親在艱難中選擇積極面對,為家庭默默付出。母親的勤奮和堅毅,讓勞老師經歷到深厚的 愛,以至從心底生出責任感,開始認真對待生命,在艱難中選擇沉著氣,一步步踏實地面 對。勞老師是聖芳濟各書院舊生,回望在校時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無條件付出,發現原來 自己經歷到非物質能衡量的真實關係,因此帶著感恩的心,回到母校想將這份經歷傳承給 師弟妹。勞老師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且閃亮的地方,很多時候只是未被發現,盼望 藉自身經歷鼓勵並陪伴學生成長及突破。

黃莉珊老師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

黃老師於會面當日分享到她投身教育的契機源於中學母校的文學科老師。一次與老師傾 訴補習學生的頑劣行為,老師的回應給她帶來新的看見,讓她發現教育的重要和意義 「既然恰巧發現偏差行為,為何不把握機會指導呢?」當正式踏進校園,與學生相處後, 便越發能感受到他們的獨特與可愛,享受彼此間的互動。黃老師因成長中曾經歷迷惘和挫 折,當學生面對生命的掙扎時,容易辨識並感同身受,耐心陪伴他們逐步走出困惑。黃老 師不計較付出,盡力協助同學,盼望他們在成長路上經歷到,無論何時總有人願意守候、 陪伴在旁。

鄭耀偉老師

聖芳濟各書院

與鄭老師的認識始於三年前的「超凡學校」會面,那份對教育的投入和雀躍,至今仍記憶 猶新。鄭老師憶述自己當年一腔熱血想做教師,一口氣投寄了四百多封求職信,希望能進 入校園幫助和影響到更多人;一路走來,他內心深處對教育的熱忱,始終沒有隨環境轉變 而遞減。鄭老師深信,熱誠和溫度反映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這些東西是不能被人工智能 取代的。鄭老師追求高效能的課堂教學,爭取更多課餘時間與學生日常相處,在他們面前 活現自己,經歷亦師亦友的真實互動。從鄭老師身上不只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熱情,更有一 份對生命的重視和著緊,讓他在教育路上持續樂此不疲地往前走。

鄭融婷老師

福建中學(小西灣)

每當鄭老師提及同學總是侃侃而談,她真實地把每個學生都放在心上。鄭老師感恩成長 路上有不同人願意給予機會,促使她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盡力想辦法為學生創 造機會,讓他們經歷成功感、價值感,同時擴闊學生眼界,持續鼓勵他們探索世界。教學 上,鄭老師每次課堂也非常用心,她的真誠感染和帶動了學生一同投入並享受彼此關係, 自然而然與他們建立出深厚的情誼。鄭老師笑言自己對學生要求嚴厲,期望他們懂得尊重 並以此成為待人處事的基礎,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學生厚實的愛,不計較付出且願意為學 生多走一步,渴望學生突破設限,經歷生命更多面向和豐富。

鄧立標老師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

認識鄧老師數年,看得出他對同學生命的投入和著緊。會面時他分享自己小時候家裡遭遇 重大變故,慶幸有教會導師的陪伴,從而經歷被看見和重視,恢復了存在感和價值感,也 因此決心進入校園從事育人工作。鄧老師感恩在校任教時遇上恩師,不是以老師的角色和 學生互動,而是透過呈現真實的自己,以生命影響生命,成為了他的榜樣。恩師退休後, 鄧老師帶學生與恩師相聚,享受生命與生命間的相遇同行。與鄧老師簡單互動,能感受到 他內外一致、真誠的特質,亦因為生命有經歷,他的分享能觸動人心,帶動人深處的反思 和轉變,為著他的學生能遇見一位如此真實、可靠的同行者和同伴而感恩。

蕭謙偉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蕭副校深信,每個生命都是未經雕琢的寶石,渴望每塊寶石都能夠被人看見、重視。蕭

副校關顧學生的需要,尤其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不只協助他們學習上的適應,更用 心聆聽並陪伴他們,與學生及其家人建立緊密關係,為生命勞心勞力也在所不辭 兩年 前嘉許慶典結束後,蕭副校與超凡學生的媽媽傾談良久,看見他願意花時間與家長細心溝

通,藉家庭和校園場景共同孕育生命的成長。言談間,每當提及同學生命的轉變,便能感 受到蕭副校從心底流露出的欣慰和滿足,因為他始終相信,藉真實陪伴能讓同學恢復價值 感,願意默默守護在旁,並且為每個成長突破的瞬間慶祝!

馬立迅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

同學分享:

讀完《超凡學生手記 3 》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到面對挫折時,要察覺自己的情緒,接 納自己的不足,相信他人的鼓勵。我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斷定自己會失敗,而書中 的話讓我明白到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強項與弱項。現在當我遇到挫敗時,都會想起這段 話,失落難以避免,但我知道一次的失手並不代表我沒有能力,接受自己的失敗才能繼續 在成長的路上前進。

記得剛升上中學的時候,當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依然隔著口罩,在現實中與人對話的機會 變得很少,令當時本就內向的我更不擅於與人交流。起初我連早會的活動宣傳都不敢嘗 試,但身邊的朋友和老師都鼓勵我,最終我嘗試踏出第一步,慢慢建立起自信和勇氣,經 歷了辯論比賽、參加交流團,在不同學校的學生老師面前分享所學等等。

我的成長有賴於一個個挑戰,有很多看似自己做不到的事,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因此只 要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氣,就已經離成功不遠了。

基金會發現:

立迅是個認真、踏實、有承擔且重視承諾的男生,他懂得易地而處,用心照顧學弟妹適應 校園生活並參選學生會服務同學,可見他具備領袖風範。

立迅以往因缺乏自信,不敢於人前說話,感恩閱讀學會的老師看見他,給予上台分享的機 會,成為他突破的轉捩點。欣賞立迅持續踏出安舒,全情投入各項活動和崗位,正是他的 高度參與,啟動了生命持續的轉變與成長。

祝福立迅繼續敢於嘗試,並且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擴展眼界,在探索世界的歷程中發現生 命更深的意義!

梁軒瑋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

同學分享:

我心中閃耀著成為一名中醫師的目標,希望能救助病患,幫助他們擺脫病痛,恢復健康。

然而,中醫知識的浩瀚讓我感到遙不可及甚至迷茫。那時,我每天都要面對繁雜的理論與 難記的藥材,學習把脈的過程更是充滿挑戰。在學習了三四個月後,因未見明顯進步,我 選擇了暫停,心中充滿了挫敗感。

直到閱讀《超凡學生手記 2

》我才明白問題不在於自己的能力,而在於缺乏行動與實踐,以 及心態過於急躁。書中提到:「機會在行動中,只要堅持實踐,五年後總會有所收穫。」這句 話讓我重拾信心,明白到任何成就都源於日復一日的積累。這不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更 是一種耐心與毅力的象徵。我深刻認識到,成功需要時間去醞釀,唯有持續不斷地付出, 才會得到回報。從那時起,我不再逃避困難,而是主動尋求幫助,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甚 至參加線上討論和學習小組。每當我遇到挑戰時,便會想起那句激勵人心的話,提醒自己 不怕失敗,只要持續努力,必將有所收穫。

基金會發現:

從軒瑋的分享中,發現他有愛心、有耐心、有恆心且具行動力,尤其看見他對夢想的決心 和專注,使他在實踐的路上堅定前進。

軒瑋自小六開始,便立定心志成為中醫師,欣賞他小小年紀便上網找資料、影片及借書籍 自學,雖一度因未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而迷失,然而想幫助病患的心推動著他持續行動, 勇敢地逐步克服困難,希望終有一日能學以致用。

祝福軒瑋在追求知識和夢想的旅途上,拓展視域並多向度經歷與體驗,看見更廣闊的世 界,經歷更豐盛的人生!

彭飛龍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

同學分享:

大家好,我是彭飛龍,今年 17 歲,在香港出生並成長。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我的童年 記憶裡,父母經常早出晚歸地忙碌工作。我很慶幸擁有兄弟姐妹,即便年齡差距較大,在 父母不在的日子裡,他們也從未嫌棄過我,反而時常陪伴、悉心照料我。

家庭的日常開支,再加上兩位姐姐以及我和哥哥的學費,無疑是父母沉重的負擔。正因如 此,我和哥哥都不願去補習,然而,當時我的小學班主任卻用她自己的工資,為我和哥 哥預先繳付了兩三個月的補習費用。就連補習老師也經常私下請我吃早餐,即使在假期期 間,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學習。

即便童年有諸多困難與孤獨的時光,但幸虧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讓我能夠開心、快樂地成 長,學會樂觀地面對生活。縱然生活曾經悲慘,但那依舊是我快樂的童年。

基金會發現:

飛龍是個懂得感恩、勤奮、富責任心且願意承擔的年輕人,過往曾經歷師長無條件幫助, 這份簡單卻真實的愛使他自小便會關心他人,持續地服務社區。

飛龍的成長並不容易,然而在簡樸的物質條件下,他卻經歷了關係上的富足,有家人的愛 錫及師長的照料,使飛龍生出一顆感恩的心。即使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飛龍卻願意為 所愛的家人付出且甘之如飴,實屬難得。

祝福飛龍接下來開展人生的不同階段,好好保存自己的心,把曾經歷到的愛和恩待回饋有 需要的人,並在夢想的路上保持熱忱、持續探索!

鄭智恆 伯特利中學

同學分享:

疫情肆虐的那段日子,網課如同一場猝不及防的風暴,徹底打亂了原本熟悉而有序的學習 節奏。虛擬課堂裡,缺少了老師的當面教導和同學間的熱烈互動,單調的字元、卡頓的語 音,加上外界的干擾,讓孤獨與迷茫如影隨形,未來也變得模糊不清。面對難題,我習慣 了退縮逃避,複雜的知識點和作業,都成了想擺脫的負擔。

《超凡學生手記 3 》中那些角色們的日常,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曾經的我也在夢想的 邊緣徘徊,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書中的角色們,在平凡生活裡努力追尋夢想的模 樣,就像一束光照進了我的心裡。它讓我明白到夢想並不遙遠,哪怕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 日子裡,也能一步步朝著它靠近。疫情後重返校園,我積極投身社團活動成為社長,也加 入了升旗隊擔任副隊長,更參選學生會與老師們共同舉辦了精彩的羽毛球比賽。

經過這兩年實在的校園生活,曾經的迷茫和恐懼煙消雲散。我明白人生難免遇風雨,懷揣 夢想、勇敢挑戰,就能跨越障礙,邁向光明未來。

基金會發現:

智恆是個坦誠且充滿陽光氣息的小伙子。他樂於服務他人加上自身的感染力,自然地為身 旁人帶來溫暖和朝氣。

智恆在網課時曾經歷迷惘與孤單,幸得老師的發現與鼓勵,經歷到被信任和陪伴,過程中 察覺到自己心底並非真心想放棄,下定決心作出改變,繼續努力與嘗試。為智恆經歷到真 實的信心而慶祝!

祝福智恆在探索未來的旅程中逐步認清心底的嚮往,懷抱決心、恆心積極面對挑戰,突破 自身限制和攔阻,逐步向目標邁進!

伊沙

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

同學分享:

每當派成績表時,我會非常緊張,覺得如果成績不理想就會趕不上別人,不能實現自己本 來的學習目標,所以每一次都會忐忑不安。但是 《超凡學生手記 2 》 教會我完全相反的答 案,書中說「青少年最重要的事,不是斤斤計較於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是『認識自己』 ( know thyself ),探索自我生命存在的價值。」這讓我想起自己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用 考試的分數來評價自己,現在回想,真心覺得這樣的態度和自我認識過於負面。每個人都 是獨特珍貴的,我們只看得見自己的成績、表現,但是從來沒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價值,所 以我從這本書學會了如何認識自己並欣賞自己,尋找真正的自己和價值。

這一年給我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我加入了學校的大哥姐團隊。在團隊中,我從內向和不 勇於嘗試的性格變得更加開朗積極,勇於挑戰和嘗試不同的事情。讓我最深刻的事情就是 我們一起去了長洲宿營,我和隊友一起挑戰、一起做任務,互相鼓勵。特別是攀岩的那一 次,我對自己的運動能力沒有自信,常常做不好,感到恐懼。但他們的鼓勵和幫助讓我成 功攀上去。當我站在攀岩牆上,看著長洲對出的大海和日落,感覺非常有成就感和開心。 這些鼓勵我的人和那個風景我永誌不忘!

基金會發現:

與伊沙交談,發現她是一個成熟、富責任心、願意付出且懂得感恩的女孩子。即使身處不 同場景,伊沙總是主動為旁人設想、關愛他人,實在難得! 提及自幼便肩負起家庭中的小翻譯時,伊沙反倒處處尊榮父母的辛勞,為家庭毫無保留地 付出,流露出她對家人濃厚的愛。伊沙為人謙和且有著一顆柔軟的心,因感受到身旁人對 自己的照顧和幫助,渴望成為社工把愛繼續分享出去。

祝福伊沙體貼他人的同時,也要勇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要,經歷被愛惜和被貼近, 並且持續積極邁向自己生命的方向!

林凱澄

靈糧堂怡文中學

同學分享:

小時候的我,成績並不優異。當我進入中學後,我暗下決心,要努力讀書,力求在學業上 有所突破。隨著學業的進步,我的成績逐漸提高,但內心的焦慮卻隨之而來。我開始擔心 自己的成績不如他人,這種攀比的心態讓我感到壓力倍增。我經常與同學比較成績,這些 比較讓我無法放鬆,甚至出現了焦慮的情緒,學習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在閱讀《超凡學生手記 3

》中《內心的聲音》這一章後,我獲得了深刻的啟發。當負面情緒 未能被健康表達時,它們就會如同漩渦般吸納一切,讓人陷入更深的自我懷疑與不安。我 漸漸學會了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逃避或壓抑它們。這本書讓我明白,情緒的存在是正 常的,而且每一種情緒都有其意義。我學到要及時面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它們在心中 積壓,進而變得無法控制。

未來,我希望能謹記書中的教導,讓我在情緒的波濤中保持平穩,避免被漩渦吞噬。這是 成長的一部分,學會與情緒共處,讓它們成為我前進的動力,幫助我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基金會發現:

凱澄是個坦誠、積極、富同理心且樂於服務他人的女生。說起夢想,凱澄眼中閃爍著堅定 且充滿熱情的光芒,分享每個小目標和里程碑,甚具行動力。

凱澄從小時常經歷被人拿來比較,心中積壓了不少壓力和負面情緒,甚至一度落入自我懷 疑。欣賞凱澄在張力中堅持做好自己本份,用心學習、投入參與活動、積極發揮所長,並 且持續裝備自己朝夢想進發,值得肯定!

祝福凱澄完全走出比較,更深認識和接納真實的自己,因為凱澄本身就是重要的、是可愛 的、是獨特的!

林領姿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同學分享:

我出生於香港,在一歲半的時候和家人搬到澳門生活。疫情過後,我們一家人搬回香港生 活,媽媽非常艱難地替我和妹妹安排了理想的學校。

我凡事都希望做到最好、證明自己的能力,但久而久之,我便更加害怕失敗,認為成績就 是一切,漸漸迷失人生的方向。可是當我看完《超凡學生手記 2 》後,有一句話喚醒了我: 青少年最重要的不是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是「自我認識」,探索自我生命存在的價值。正 如書中所提到的,我們除了在思考中尋找自己,更可以透過行動創造機會,在實踐過程中 更深了解自己,找到我們內心真正的嚮往。因為生活中的每一段插曲、每一件事,都可以 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我懷著感恩的心,感謝上天在我成長路程中,為我鋪排一條比較特別及難忘的道路。這 16 年的經歷,我讀過三間不同的學校,由懵懵懂懂的小孩子變成現在成熟穩重的青少年,當 中嘗盡甜酸苦辣、各種無奈及不同難關,但我相信「關關難過關關過」,也正如媽媽說「 苦盡才可以甘來」的道理。這些珍貴的經歷,成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 林領姿。

基金會發現:

從領姿的分享中,感受到她的真誠、堅毅、成熟。領姿懷著感恩的心,感激家人沿途的陪 伴和支持,成為她勇往直前的動力。

回港讀書伴隨不少困難和挑戰,然而領姿由始至終也選擇勇敢面對,即使不斷港澳兩邊 走,同時應付澳門學校考試和香港的入學試,領姿也咬緊牙關,一路堅持下來,這份毅力 和不放棄的決心實在值得拍掌!

祝福領姿繼續保存那顆簡單、柔軟的心,進深發現和認識自己,持續成長與擴展讓生命有 更大的盛載力!

陳凱蕎 將軍澳官立中學

同學分享:

在中學階段,競爭與攀比無法避免。剛升上中學時,我面臨英語授課,逐漸在競爭中迷失 方向,甚至產生放棄學業的念頭。然而,《超凡學生手記 3 》第一章「發現自己」讓我發掘 內心的夢想,認識到自己的需求。我不再將成績視為唯一的標準,而是以夢想為目標,勇 敢前進。心態的轉變加深了我對自我的認識,讓我勇敢走出舒適圈,即使面對困難,我依 然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從小,由於父母外出工作,我與爺爺和 嫲嫲 一起生活,只在週末回到父母身邊。在這樣的環 境中,進入青春期的我逐漸對他們的過度關心感到厭煩。同時,我與父母的關係也變得疏

遠,讓我感到孤獨,缺乏可以傾訴的人。這段時間,我的成績一落千丈,情緒壓力和學業 煩惱讓我一度想要放棄。《超凡學生手記 3 》第二章「從心出發」讓我明白聆聽內心的重要 性,學會表達感受。我開始主動與爺爺和 嫲嫲 溝通,這改善了我們的關係。我也學會了如何 與父母建立更好的聯繫,週末的家庭旅行讓我們的關係更加親密。

成長的路上雖然迷茫,但在《超凡學生手記 3 》的指引下,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逐漸 變得開朗和積極。朋友的支持如螢火蟲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基金會發現:

與凱蕎會面,發現她坦誠、有愛心、富同理心且願意付出。凱蕎懂得切身處地為他人設 想,同時會主動表達和溝通,是個體貼細膩的女孩子。

凱蕎過往甚少觸摸自己內心,與人相處時常面對張力和挫折,然而當弄清自己心底渴想真 實關係,便下定決心從心出發,學習貼近自己內心,並且理解他人的感受,使人際關係得 以紓緩及鬆解,心變得輕省自在,實在為她欣喜!

祝福凱蕎帶著這顆真摰的心,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和想像,持續探索自己心底對生命的渴 想,活出有夢想、有意義的人生!

陳慧玲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同學分享:

三年前,我會選擇用內向、敏感、悲觀、暴躁等詞語來形容自己。當時因為疫情,加上升 中面對新環境、家庭和學業問題,令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我從開始曠課、見社工,到後 來休學半年,期間與家人到四川,使心中夢想成為 Backpacker (背包客)環遊世界的種子 發芽。半年後回到學校重讀中一,開學前我很焦慮,擔心認識不到新朋友,擔心大家不接 受我。然而大家都很友善,我的性情也因為身邊的人,變得外向、愛笑、積極、自信。 中一看完《超凡學生手記 1 》後,我突然醒覺,開始用心上課,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而我 的轉變是考到全級第三,進入了精英班;中二看了《超凡學生手記 2 》,我開始會欣賞自 己,發現自己有同情心、友善和樂於助人,同時我也開始接納自己;今年中三看《超凡學 生手記 3 》後,我意識自己要面對過去,不應該逃避,而用心讀書及與家人好好相處是我現 在要面對的事,同時也需要面對將來。

閱讀《超凡學生手記》系列前,我對未來很迷惘,沒有夢想。閱讀後我開始反思自己,並 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向前邁進。我明白到面對逆境其實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若果再次遇 上逆境,我不會再逃避而是正面面對。

基金會發現:

從慧玲的影片和傾談中,經歷到她是個坦誠、勇敢、懂得反思和感恩的女生。她對未知充 滿好奇,憧憬將來能四處遊歷,更深探索和認識世界。

慧玲坦言以往凡事追求完美,現在她卻能由心地分享自己「不完美」的過去,可見慧玲從 這段經歷中有深切反思,以感恩的眼光重新回望從前,看見有支持與陪伴自己的家人與朋 友,變得越發積極和有動力面對未來。

祝福慧玲保存對世界的好奇和期待,在追夢路上積極裝備自己,同時尊榮及回饋身旁人一 直以來的付出!

莊紫淇

福建中學(小西灣)

同學分享:

回想身邊的同學總是表現得相當出色,無論是學習成績、運動才能,還是社交能力,他們 似乎都比我更勝一籌。在這無形的競爭中,我開始頻繁地審視自己,漸漸產生了疑惑:我 是否足夠聰明、足夠有魅力,甚至足夠值得被喜歡?這樣的疑問如同陰影般籠罩著我,讓 我在每一次以失敗為結局的比較中更加迷失。社交媒體的存在無疑加劇了這一現象。通過 手機屏幕,我能看到同齡人展示的美好生活。他們在旅行中綻放的笑臉,在聚會中流露的 自信,都讓我感到深深的不安。這些照片背後的真實與虛幻,使我漸漸陷入了自我懷疑的 泥淖。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得更好,我開始迫使自己迎合那些標準,而忽視了自己的本質。

閱讀《超凡學生手記 2 》後,我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長處。例如,我發現自己在背書方面 有較強的記憶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將資訊牢牢記住。另外,我在團隊活動中總能夠積極 溝通,帶動氣氛,這是我在社交場合中展現出來的一種能力,讓我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 係。透過這些反思,我明白到成就並不僅限於學業表現,而是來自於認識自己的長處,並 好好加以發揮。

基金會發現:

紫淇是個真誠、善良、有勇氣且敢於突破的女孩子。她鼓起勇氣踏出安舒,勇敢嘗試自己 不擅長的事,值得欣賞!

紫淇過往不自覺與人比較,時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慶幸透過閱讀,她開始跳出框架,不再 從外在尋找自身價值,而是從心認識及發現自己的本質,逐漸擁抱自己本身存在的價值, 能夠欣賞自己,並且勇於在人前呈現真實的自己。

祝福紫淇的心從真實關係中經歷到滋養和照料,讓生命中蘊藏的豐富和美麗,成為自己和 身旁人的祝福!

許諾澄

香港真光書院

同學分享:

生在香港,卻不精通中文的我,在學習上難免有些困難。小學時,我就連運用粵語與人交 流都不太流利,亦因此交不到朋友。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堅持每天對鏡子練習廣東話數十 分鐘。一開始的我咬字不清,很想放棄,但我知道這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高山,我慢慢地克 服困難。如今的我能口若懸河,並結識了不少朋友,這段經歷令我明白堅持和努力的重要 性。

曾經的我,只會盲目地跟從別人的學習方法,而不去思考這方法是否適用於我身上,導致 我初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但現在我閱讀並深入了解《超凡學生手記 3 》後,整合了別人的 學習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最後調整出專屬於我的學習方法。

基金會發現:

與諾澄會面,感受到她是個謙和、積極、有毅力且勇於嘗試的女生。作為非華裔學生,她 勇敢面對各樣困難和挑戰,決不逃避,十分難得!

諾澄因入讀本地小學,交朋友自然要面對學習中文的挑戰。她選擇積極面對,在艱難的學 習過程中,始終堅持不懈地投放時間和精力,目標明確且內心堅壯,而且諾澄還會主動協 助非華語同學融入校園生活,實在欣賞!

祝福諾澄繼續保持對生命的熱忱,持續跨越生命不同階段的挑戰,以自身感染力帶動身旁 的人,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梁馨瑤 梁式芝書院

同學分享:

在校內,我身兼數職,包括社主席、舞蹈學會主席、學生會成員、領袖生及啦啦隊的成 員,這些角色練就了我的領導能力和耐力。身為社主席,我需要在每次的社際比賽中進行 分工,帶領同學爭取佳績,讓大家感受到歸屬感和榮譽。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意見 不合或力不從心的時候,所以我積極與同學溝通,制定明確的計劃,激勵同學朝共同目標 努力!

與此同時,我也深知中五是學習的關鍵時期,必須兼顧學業,儘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 也選擇堅持下去。在這段艱辛的路途中,老師讓我閱讀《超凡學生手記 2 》,我學會了更

有效地規劃時間,把任務分為緊急、重要、次要,務求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在面對逆境 時,要保持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成長中的困難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法,令我變得更堅韌。

書中不僅提供了實用的學習策略,還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潛力,使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更 加堅強和自信。我明白到成功的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更沒有可能一步登天,但只要不 斷努力,好好裝備自己,就一定能迎來美好的將來。

基金會發現:

從馨瑤的經歷看見她堅毅、積極、有承擔且具領導才能,願意為人付出,並且不計回報, 希望能與同儕一同成長。

因曾缺少學生會策劃活動,全校同學連續兩年無法參加活動,馨瑤決定挺身而出,自發籌 組學生會,過程中遭遇種種難關仍努力克服與堅持,一心只希望豐富同學們的校園生活體 驗,可見她看到需要並盡力回應的態度,十分難得!

祝福馨瑤在多向度的實踐中,不時檢視生命中的優次,適時給予自己歇息的空間,好好對 待和照料自己!

楊清琳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同學分享:

兒時的我,並非一位擅長學習的學生,在老師眼中,我甚至是班中的一個「搗蛋鬼」。小 學畢業時,我更早早認定自己的學習能力有限,只想糊裡糊塗地完成中學課程後,便去找 一份穩定的工作幫補家計,減輕家人的負擔。可是,像是命運使然,在進入中學後,我在 第一次統測中竟然獲得不錯的成績,這一場考試讓我感悟,我或許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差 勁。

我總是在羨慕別人的天資聰穎,羨慕別人優越的出身,羨慕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人生勝利 組。慶幸《超凡學生手記 1 》提醒了我,正如書上所說,「得到和失去都在一夜之間」。不 是因為有光我們才向前走,是因為我們堅持在黑夜中仍然向前走,才得以看見光明。自認 沒有過人的天資,別人或許只聽過一次便能明白的題目,我卻需要用上一晚的時間才能夠 理解。漸漸地,我明白到甚麼是將勤補拙,比別人先走一步。人家提前一星期學習,我便 提前半個月;人家到了高中才開始認真學習的,我在初中便不敢懈怠。我省察到,無論結 果是如何,我們可以做的便是不忘初心,努力不懈,堅持再堅持下去,不斷超越自己。

基金會發現:

清琳外表開朗、活潑,內裡卻有著堅持、自律、刻苦且具行動力的生命特質。她勤奮且不 輕易放棄,願意為所愛的家人全力以赴,值得肯定!

清琳坦言過去內心常因害怕表現與預期落差而掙扎,欣賞她沒有逃避,反而推動自己每一

次盡力,是尊重自己及負責任的表現;儘管清琳自覺不聰明,然而對談中發現她心思靈巧 細膩、具韌性且勤奮,這些特質更能盛載生命的豐盛!

祝福清琳持續突破以往的自我設限,更進一步認識和肯定自己,內心輕省自在地探索更寬 闊的世界!

楊沙霏 德雅中學

同學分享:

我常常會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成績,一旦比別人低,我便會非常自卑,反覆思考自己的學習 過程是否妥當。當我閱讀《超凡學生手記 2 》後,它的第二章告訴了我,青少年最重要的 事,不是計較分數和成績的高低,而是認識自己,探索自我生命存在的價值。

以往,我會為了取高分而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好功課和溫習,現在反而會為認識到自我的需 求,調節自己的學習心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正面的影響,也是自我突破,令我有一個 壓力適中的學習環境,而不是充滿競爭與比較,也透過探索自己的價值去開始全心全意地 欣賞自己的優點和接納自己的缺點。

總結來說,《超凡學生手記 2 》的故事展示了多種價值觀,也是我在生活中應該努力實踐的 原則。我希望透過學習和反思,能將這些價值觀融入我的日常行為中,讓自己不斷進步。

基金會發現:

沙霏是個真誠、勇敢、積極且上進的女孩子,她勇於嘗試及接受新事物,即使遇上困難也 努力不懈,視失敗為過程。

雖曾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沙霏反思過後,積極面對並作出改變,同時意識到成績不定義自 己價值,開展了探索與認識自己的旅程;人際關係上,她坦然面對自己的軟弱並設法解 決,主動向對方道歉及說開,學習真誠表達與積極溝通。

祝福沙霏在人際互動中,不只有順暢的溝通,更能聆聽別人的心,明白對方的用意,經歷 更自在、更進深的關係!

謝超 琼

聖芳濟各書院

同學分享:

從小到大,我生活在單親家庭,母親為了養活我和弟弟妹妹,支撐著整個家庭。我時常覺 得生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或是因為自己家庭不圓滿而感到自卑,彷彿走不出這種情緒。

但上了中學後,我的人生規劃和想法也就此改觀。老師告訴我,人生的路是需要自己拼

搏,自己設定目標,只有靠自己努力,才可能不受困境困擾。雖然我要照顧弟弟、分擔家 務,還需要堅持熱愛的球類運動,同時兼顧學業,即使這些事帶來壓力,但我覺得這或許 也是一種動力。我想要繼續成長,學會積極面對生活,全力以赴。

在球類運動方面,我有一個引以為傲的瞬間!在一場學界冠軍賽上,現場觀眾很多,比賽 到了最緊張的時刻,我拼盡全力,以百分之二百的熱情投入比賽,只為不辜負隊長和大家 的努力,直到我投進決定勝負的關鍵一球,最終贏得冠軍!那一刻,所有訓練的疲憊和比 賽的壓力都化作了喜悅的淚水,我深刻體會到堅持熱愛、永不放棄才能收獲成功!直至現 在,我仍記得教練說的那句話:「不放棄,就沒有輸!」

基金會發現:

從超 琼 的言談中,經歷到她為人真摰、有毅力、懂得感恩且有傳承的心。超 琼 充分活現「知 足常樂」,能夠在小小年紀便細味生命種種,實屬難得!

超 琼 小六初來港讀書時,因言語不通及成長背景而自卑和變得內向,中學時受邀加入籃球隊 是她重要的成長轉捩點。師姐們的鼓勵和陪伴,讓她感到安心,逐漸敞開內心與人建立真 實關係,變成現在積極勇敢及主動分享愛的超 琼 ! 祝福超 琼 將自己所經歷到的種種美好和幸福,持續活現並傳遞出去,讓愛如河水般流進人的 心田,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謝瑪仙 樂道中學

同學分享:

以往在學校,我大多只是埋頭苦讀,不太參加校內活動。這讓我感到無比乏味,未能培養 出任何特別的興趣和愛好。然而,當我翻開《超凡學生手記 2 》,書中對目標重要性的闡 述,如同一束強光,穿透我內心的迷霧,讓我意識到,正是因為缺乏清晰的目標,我才陷 入困惑的泥沼。於是,我下定決心作出改變,不再做生活的旁觀者,主動投身於各類校園 活動之中,渴望在實踐中發掘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自己對表達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分享觀點,還是 傾訴情感,站在眾人面前表達自我,都能讓我獲得巨大的滿足感。這種熱愛讓我迅速明確 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從事主持相關工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踴躍報名參加校際大型 朗誦比賽,主動爭取擔任校內活動司儀。每一次參與,對我而言都是成長的契機,不僅鍛 鍊了我的口才,提升了表達能力,更讓我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

每一次登台前的練習,每一場精彩的演出,都讓我更加堅定「主持」就是我熱愛且值得追 求的事業。如今,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我相信只要保持這份熱愛,努力不懈,終能實現 自己的夢想。

基金會發現:

瑪仙是個有愛心、對自己有要求、堅毅且勤奮的女生。她樂於助人,尤其希望將來有能力 幫助山區兒童,很是欣賞!

瑪仙以往一味埋頭苦讀,未有探索自己的興趣或愛好,對將來深感迷惘。感恩從閱讀中她

開始作出改變、把握機會,透過高度參與不同生活場景,發掘自己感興趣甚至熱愛的,確 立目標與方向,具體地一步步朝夢想堅定前進。

祝福瑪仙保持開放和探索的心,繼續成長及裝備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也能成為他人的 祝福!

超凡特質

嘉許慶典已經來到第六屆了!盼望藉嘉許計

劃,捕捉校園中盛載的美好特質,為生命慶 祝!然而,超凡特質不只於此,邀請你一同發 現並尊榮生命更多不同樣式的卓越與豐富!

嘉許計劃專頁

毅力

能設定具體目標,以行動實踐, 有耐心地面對過程中的困難。

愛心

對生命有憐憫,會表達關懷, 不計較回報。

勇氣

會踏出自己的安舒區,嘗試新 事物,面對困難不輕言放棄。

坦誠

想法和行為傾向內外一致,願意 表達個人感受,值得別人信任。

謙和

待人接物態度親和,能接受不同 的意見,與不同想法的人合作。

承擔

明白和盡力承擔個人責任, 在團隊中以實踐團隊目標 為己任。

創意

願意突破固有框框,並樂於與 人分享自己的新意念。

生命教育基金會簡介

生命教育基金會於 2010 年註冊為慈善機構(免稅檔案號 碼: 91/10901 ),致力在校園和社會推廣生命教育,恢復人對內 在價值的重視。

2016 年啟動「 Steadfast Love .一個都不能少」,分享愛、真實 關係、接納等信息,散播珍惜生命的種子在文化土壤中。

2018 年開展超凡校園(中學),藉閱讀計劃及嘉許慶典等,激勵 學生突破自己,尊榮老師和學校,盼帶動為生命慶祝的文化。

2024 年開展超凡校園(小學),藉繪本計劃,支援小學校園推動 生命教育,盼能助校園醞釀以愛和孕育為基礎的文化。

主要工作項目

超凡校園(中學)

- 閱讀計劃

- 交流會

- 校本支援

- 嘉許計劃及慶典

超凡校園(小學)

- 繪本計劃

- 交流會

- 校本支援

多媒體及出版

- 書籍、教材、工具套編寫

- 影片、專欄、音樂等

歷屆參加閱讀計劃學校一覽

高雷中學

德雅中學

顯理中學

創知中學

樂道中學

高主教書院

青年會書院

伯特利中學

聖馬可中學

梁式芝書院

棉紡會中學

廠商會中學

台山商會中學

德貞女子中學

保祿六世書院

慕光英文書院

聖安當女書院

聖芳濟各書院

沙田培英中學

九龍工業學校

觀塘官立中學

香港華仁書院

九龍真光中學

伊利沙伯中學

北角協同中學

香港真光書院

路德會協同中學

天水圍官立中學

明愛聖若瑟中學

迦密愛禮信中學

聖公會李炳中學

荃灣聖芳濟中學

藍田聖保祿中學

青松侯寶垣中學

趙聿修紀念中學

聖公會基孝中學

五邑司徒浩中學

聖若瑟英文中學

天主教鳴遠中學

嘉諾撒培德書院

靈糧堂怡文中學

明愛莊月明中學

將軍澳官立中學

荔景天主教中學

聖公會陳融中學

廖寶珊紀念書院

聖傑靈女子中學

觀塘瑪利諾書院

天水圍香島中學

賽馬會官立中學

裘錦秋中學(元朗)

裘錦秋中學(葵涌)

裘錦秋中學(屯門)

福建中學(小西灣)

聖公會李福慶中學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

保良局朱敬文中學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聖公會梁季彜 中學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港九潮州公會中學

獅子會蔣翠琼 中學

廠商會蔡章閣中學

救世軍卜維廉中學

樂善堂梁銶琚書院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沙田循道衞 理中學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賽馬會萬鈞毅智書院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迦密唐賓南紀念中學

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

天水圍循道衞 理中學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

梁文燕紀念中學(沙田)

可道中學(嗇色園主辦)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新界鄉議局大埔區中學

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

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 世界龍岡學校劉皇發中學 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 東華三院邱子田紀念中學 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 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 基督教四方福音會深培中學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 昌中學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 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中學部)

獲 EDIT Workshop Company Limited 及 EDIT Workshop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 免費授權,基金會自 2012 年開始陸續出版三冊中學生讀物。截至 2024-25 學年,共累積 137 所中學參與閱讀計劃,計劃推行逾 300 次,派書量逾 47,000 冊,學生閱讀人數逾 118,000 人。當中有 28 所中學參與 2 冊共 6 年時間, 46 所參與 3 冊共 9 年時間。

基金會的持續,您的參與不可少!

生命教育基金會是一所慈善機構,全賴捐助者的支持,我們才能以貼近成本的收費,甚至免 費的形式,提供生命教育書籍及工具給有需要的對象,舉辦工作坊及講座等。若您和我們一 樣,希望有更多人能經歷生命教育,誠邀您捐款支持我們,讓生命教育滲透至更多校園。

捐款表格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女士/小姐)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願意捐款支持「生命教育基金會有限公司」

口 每月定額捐款,港幣 HK$ (請向我們索取「直接付款授權書」,或自行到 ww w.lpdef.org 下載)

口 一次性捐款,港幣 HK$ ________作為支持,並選用以下方式:

口 現金捐款(請直接交到本會或有關人士)

口 劃線支票,抬頭請填寫「生命教育基金會有限公司」 或「 LP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Limited 」

支票銀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票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 直接存入捐款到「生命教育基金會有限公司」或「 LP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Limited 」(恆生銀行戶口: 394-329619-883 )

備註:

1. 請把表格連同支票寄回:上環文咸西街 59/67 號金日集團中心 5 樓,信封上註明「生命教育基金會」。

2. 若以轉帳方式捐款,可將轉帳收據上載到基金會網站: www.lpdef.org/donate 。

3. 慈善捐款港幣 $100 或以上,可獲發免稅收據。

口 本人願意接收生命教育基金會的資訊及/或不定期的推廣,包括活動、講座、最新資訊 及/或籌款呼籲等。

簽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人聲明本表格內所填寫的資料均為完整及正確。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保密處理,並按照生命教育基金會的個人資料私隱政策處 理。詳情請細閱本會網站有關個人資料私隱政策的網頁。如有任何查詢或修改個人資料,請與我們聯絡。

特別鳴謝 (按字母或筆劃排列)

顧問

王寶玲女士

陳筱芬博士

楊靜嫻女士

劉美珠女士

樓恩德先生

鄭建德博士

鄭張慧心女士

幹事

Ms Carol Hui

Ms Connie Lau

Ms Flora Lo

Ms Jojo Ho

Mr Mason Chau

Mrs Michelle Ng Chan

Ms Noel Lam

Mr Tommy Chan

同行及支持人士

Mr Allan Leung

Ms Bonny Poon

Mr Bowen Tam

Ms Brenda Mak

Mr Calvin Hsueh

Mr Charles Kwok

Ms Chloe Yim

Ms Estella Tong

Ms Gabby Yeung

Mr Issac Fong

Mr Ivan Yeung

Mr Jason Yeung

Ms Joanne Chung

Mr Jon Kwan

Mr Joseph Cheung

Ms Josephine Tang

場地提供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Ms Karen Chan

Ms Katy Hung

Ms Kelly Li

Mr Kenny Pin

Ms Loretta Yu

Mr Mark Viernes

Ms Michelle Tong

Mrs Mona Wong

Ms Natalie Wong

Ms Ng Tsz Ying

Ms Noel Tang

Ms Philia Yuen

Ms Ruth Chan

Ms Sharon Chan

Ms Sharon Kwan

Ms Sharon Siu

同行及支持機構

Central Healing

EDIT Workshop Company Limited

EDIT Workshop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

Vincent Kwok & Co.

中華基督教會天約堂及職場團隊

基督教復興教會

善資行動

媒體伙伴

Mrs Tam Mak Mei Yin

Mr Vijay Partap Sharma

Ms Waynes Chow

Ms Wendy Xu

Mr Yau Ying Man

Ms Yen Ma

Ms Yeung Ngai Kay

Ms Yeung Sau Fung

Mr Javis Wong & Ms Loretta Lee

Mr Louis Lin & Ms Mimi Yeung

Mr Matthew Leung & Ms Esther Wong

Mr Philip Pang & Ms Genevia Lam

Mr Roy Lim & Ms Rosita Leung

Mr Ryan Law & Ms Melanie Chung

Mr Samuel Lau & Mrs Sharon Lau

林曦妍女士

每一個盡心盡力的師生及校園參與者, 都值得被看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超凡校園嘉許慶典禮2024-2025場刊 by LP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Limited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