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deal City For Healing 理想的療癒都市(下)

Page 1

1.水車 水車為公園中具有魅力性的視覺焦點,喚起人們對於歷史農村景觀的記憶場景。 建議可拆除水車周邊圍欄及涼亭,使地標容易被看見。拓寬親水步行空間。

98
基地視野分析

2.停車場與公六公園交點

些許落葉喬木的存在,使人能欣賞四季植栽的不同樣貌。但在正午陽光強烈時,對於視覺和身體上的感受較為不適。 連接水圳兩側的小橋外觀較為人工且不融合於水圳綠帶景觀,建議可以石材或木材等自然材料搭配自然的弧形搭建小橋。

99

兒三公園被周圍高樓所包覆住,較無法製造視覺遠景效果,可著重於公園內部可食地景的社區互動與發展。

公園內部有數棵高大的黑板樹,使人具有被包覆感,是隱密而不過度狹窄的空間。

視野較為開闊,具有色彩鮮艷的兒童遊具,時常可見孩童群聚玩耍,是使用率較高的開放場所。

100
3.兒三公園 4.兒六公園

5.六家一路水圳綠帶道路

伯公廟為人文景觀之視覺焦點,廟宇建築吸引人們前往活動。

101
102 第二節
各分區機能圖
示範設計構想
圖 34 示範設計機能圖

1.水車公六公園

基地現況療癒元素表

位置 元素

水車公園(點+面) 水車、石頭、東興圳(水)、植栽、 動物(鳥叫聲、昆蟲)、石椅、木平

台、涼亭

使用者與行為 療癒效果 缺乏

青壯年-散步遛狗

老年-散步

較少人使用

自然音景(鳥叫)、親生 命(材料)、魅力性(水

車)

植栽的數量(達到正向的自然吸引 力)、水車應該更具有魅力(因為它 不會轉動)、設施物過於人工化(可 以更親生命)

103

設計構想 全區主題為舊時稻田灌溉記憶,目的是保留東興圳周邊歷史農村景觀與文化,由於都市計畫高度開發,現地遷入許多高科技工業區的工作者, 能夠看見在地歷史文化的地景以及住在這裡的原住民已經不多了。

水道兩側以緩坡草坪或是下沉式階梯的做法讓使用者更接近東興圳水源,保留原有一部孔明車(水車),增設兩部小型孔明車以及六部 傳統灌溉

新增泥巴遊樂區,重現傳統世代的童年回憶,並利用傳統幫浦取上來的水作為盥洗設施。 修復水磨坊

25解說牌,供人了解水車也可作為歷史客家農莊研磨穀物的動力器具。將現況水泥圍欄更改為更具有親生命效果的自然材料,例如 仿竹圍欄。

24 龍骨水車:龍骨水車分為腳踏水車和手搖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是客家人歷史上的灌溉農具,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置一小輪軸。 而其前端有一大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轉動拐木,使前輪軸轉動,帶動槽內的串聯帶狀板葉(木鏈條)刮水而上,不斷抽水到地勢較高的田地,因木鏈的形狀似龍骨, 故後來又稱為龍骨水車。

25 水磨坊:水磨(英語:watermill)是水力驅動的磨。這種結構使用水車或水輪機來驅動研磨、滾動或槌打等機械過程,可用來生產穀粉、木材、紙、布、金屬產品等。 裝有水磨的工廠稱為水磨坊。

104
工具-龍骨水車設施
24,配合圳邊的可食地景農作區,提供人以人力踩踏方式取水的活動。

透過各種農村意象,讓擁有相似記憶的世代想起過往回憶,讓年輕一代的人了解台灣農田文化並親自體驗,使大家產生對土地的認同並達到身

心靈療癒效果。

活動導入與療癒效果

可食地景:藉由人們親自種植、照顧作物、採收與分享的過程中,達成壓力削減理論中的社會支持空間,促進社會交流與互動。

取水灌溉:利用人們喜歡遊玩的心理,透過有趣的灌溉設施,不僅吸引人遊玩,同時也提供運動的機會,以及歷史意象的保存。

親水步道:在安全的前提下使人步行在更靠近水圳的地方,符合親生命性的環境特徵-水。

105

2.

106
水圳綠帶 基地現況療癒元素表 位置 元素 使用者與行為 療癒效果 缺乏 水圳綠帶(線) 東興圳(水體)、植栽(包覆的喬 木)、動物(鳥、昆蟲)、石頭、 木椅 青壯年-散步遛狗 老年人 - 散步 使用頻率 中等 運動活動的機會、親生命(材料 植栽)、一致性(對稱的樹具有連 續性)、易讀性(清楚的水圳道 路) 魅力性的事物(缺乏引人矚目 的)、橋(形狀可以更加親生命)

設計構想 將綠帶道路周邊之照明設施改為以風力發電帶動的燈光,並以高低配置搭配些許顏色和明亮的變化,使用環保可回收材料與

隨著水流創造視覺律動感,引導帶狀動線。 將步道變更為下沉式步道,以灌木阻隔車道噪音,使行人更接近東興圳水源,聆聽自然的白噪音,以及降低溫度,提升人體舒適度。 利用包覆 的植栽,創造自然的座椅區,隔絕車道側噪音和空氣汙染。選用具有香氣之植栽,提升道路使用的嗅覺體驗。減少水道側之植栽,維持水體可見度。

連結道路兩側的木造橋梁現況在視覺上較為突兀且僵硬,僅提供便利的通道,因此我們認為可將其改造為石造拱橋,且符合輪椅可順利推行的 彎度,扶手以木造結構為主。公共設施的路燈與變電箱,符合水圳綠帶道路較為自然的環境,將其顏色改為自然色系,與現況背景融合。

活動導入與療癒效果

親水步道:在安全的前提下使人步行在更靠近水圳的地方,符合親生命性的環境特徵-水。聆聽動物的鳴叫聲,符合親生命的特徵-動物。

燈光藝術節:促進夜晚的戶外活動,使人走出密閉的室內空間,放鬆心情並且釋放壓力。

107
燈進行設計,
LED
延伸東興圳光藝節至高鐵特區,每年舉辦燈光藝術節。

3.嘉政停車場

108
基地現況療癒元素表 位置 元素 使用者與行為 療癒效果 缺乏 停車場(面) 植栽、汽車、告示牌、變電箱、植
-停車 頻率頗高
遮蔭(相容性)
草磚、柏油、紅磚 青壯年
目前比較沒有感受到

設計構想

將嘉政停車場之植栽重新排列並一律種植常綠大喬木,避免因季節性落葉而缺乏遮陰效果。並且增加親生命、自然的正向吸引力及降低太陽直 射的溫度,避免正午車輛溫度過高,導致人體的不舒適。

109
活動導入與療癒效果 停放私人車輛:人們可以不用擔心正午的陽光長久直射造成車內溫度過高。

複雜性(植栽可以更豐 富)

公園利用可食地景的創作增進都市中人們對於土地的疏離,並且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且種植適合台灣氣候的作物,複層式種植各季植栽,利 用大小喬木創造包覆性空間,增加生態豐富度,提供五感方面的自然正向吸引力,讓使用的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以獲得收成農作的喜悅。

110
嘉政公園 基地現況療癒元素表 位置 元素 使用者與行為 療癒效果 缺乏 嘉政公園(面) 兒童遊戲場、木座椅、健身器 材場、石頭廣場、植栽、動物 (鳥)、解說牌 兒童-自由玩耍 青壯年-散步遛狗、帶兒童 玩耍 老年人-使用運動器材 運動活動的機會、親生命性(植栽、鳥 叫)、複雜性(使用機能、植栽)、社會支 持、正向的自然吸引力
設計構想
4.

與水車公園的稻田記憶不同,本區將提供更多種植果樹類的空間,由民眾挑選自己喜愛的蔬果種植,或是符合需求的作物。增添居民交流互動

之機會,增加社區凝聚力。結合小廣場活動空間,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社會互動,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學習。

活動導入與療癒效果

操作可食地景:親自種植、照顧維護與採收、藉由分享的喜悅恢復疲勞的身心靈。

自由運動:活動與運動的機會,達到減壓效果。

休息:能夠感受自然的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創造來到都市外的自然森林的延展性。

111

由於現況廟宇周邊活動較為單純,小伯公廟遺跡的歷史記憶展現較不吸引人了解,因此我們將放置遺跡的草坪區更改為伯公巡禮的小人國世界, 藉由高鐵特區的平面點位告訴人們十三座伯公廟原來的位置,利用植栽、鋪面等元素,創造可供探索的獨立性空間,還原過往居民祭拜土地公,祈

112
基地現況療癒元素表 位置 元素 使用者與行為 療癒效果 缺乏 十三伯公廟 (點) 伯公廟、計畫區伯公廟遺跡、植
5.十三伯公廟
栽、廣場、變電箱、草皮
兒童玩耍
-廟宇祭拜、散步休息
青壯年-廟宇祭拜、散步遛狗、帶
老年人
運動活動的機會、親生命性(植栽、 鳥叫、歷史上的聯繫)、複雜性(使
用機能、植栽)、社會支持、正向的 自然吸引力
廟宇周邊活動較為單純。 伯公遺址歷史記憶展現。 可增加陽光的光影變化。
設計構想
求保佑土地的場景。在客家話中伯公-具有家人之意,希望讓居住於此居民們來這裡像是在家裡般自在。

透過由月菊圍塑出的迷宮空間,使面朝伯公廟區的大樓內部也可觀察到公園的人的行為。

廟埕廣場則是還原歷史客家庄常見的活動,包含平安戲與美食攤販的米食體驗等。並新增解說設施(站、人員)、歷史導覽活動等。

活動導入與療癒效果

廟宇祭拜:感受與歷史的聯繫,祈求保佑,穩定身心靈。

伯公巡禮:不讓人一眼望穿的空間具有神秘性,鼓勵人探索、進入該空間。

觀賞平安戲:特殊的表演具有魅力性,使人不自覺的被其吸引、觀賞與了解。

品嘗客庄美食:味覺上的刺激,喚起本地人的兒時回憶,或是給予外地人新奇的體驗。

歷史導覽:透過對歷史文化的主動了解與學習,培養人文素養與環境關懷。

社區聯誼:達成社會支持、減壓的效果。

113

6.兒六公園

變電箱、草皮、木椅樹蔭休

息區

兒童-聚集於遊樂場玩耍

青壯年-散步遛狗、帶兒童玩耍

老年人-散步休息

運動活動的機會、親生命性(植栽、鳥 叫)、複雜性(使用機能、植栽)、社會

支持、正向的自然吸引力

更豐富的兒童活動

114
基地現況療癒元素表 位置
元素 使用者與行為 療癒效果 缺乏 兒六公園(面) 兒童遊戲場、植栽、廣場、

設計構想 由於兒六公園經觀察是一座兒童使用率較高的兒童公園,所以我們希望增添更多有趣的元素吸引兒童遊玩。增設色彩豐富、仿自然形狀的公共

藝術,以及更豐富有趣的兒童遊具。利用植栽營造幾處隱密的探索空間,激發兒童在遊玩過程中的好奇心,促進小朋友們間的情感聯繫。 兒童遊戲場周邊的座椅休息區,配置原則為能夠清楚看見在遊戲場遊玩的孩童,且能夠與彼此交談、聯繫感情的方向。公共設施的路燈與變電

箱,符合兒童公園活潑的主題性,將其顏色改為彩度高的豐富色彩,增加人對於色彩的注意力。

活動導入與療癒效果

自由遊玩:提供大量且豐富的運動和活動機會,達到減壓效果。

散步與休息:遛狗、陪伴孩童、群聚交談都可以使人恢復其注意力。

115

設計構想參考資料整理

可食地景、食物森林

參考內容 內容重點擷取

白騏瑋(2019),在水泥叢林中 共同擁抱一處可食綠

意:梧桐基金會 x 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本身循環共生的永續設計,在示範地中更導入雨水回收、落葉堆肥等友善環境的資 源循環系統,成為環境綠化、友善耕作的實踐場域。

食物森林示範地落成後,漸漸在社區帶來了改變,在地居民自發性的籌組志工隊,在共同的 維養工作中找回了社區的認同感、加深居民之間的連結。

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2019),Together we

grow-食物森林由西雅圖落地新竹的奇幻旅程

食物森林可降低城市排碳量,兼顧環境綠美化與生物多樣性和循環自生的永續可能,亦可填 補都市人對於生態和食物生產的疏離感,增加居民身體的勞作與精神療癒的機會。

引導市民「從下而上」提出因應在地需求所生出的創意與做法,假想把公園內井然有序的綠 草地,翻轉成為由公民共同參與勞作的公共食物森林。

Doug Crouch(2015) , Food Forests or Forest Gardens

食物森林的樣貌必須符合每個基地的情境,必須考慮它的氣候、植物的種類、動物。它不是 大面積單一作物種植一樣,而是去生產各種糧食作物以及藥草、纖維、燃料、飼料與肥料。

植物的選擇是非常緊密的與氣候、設計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就是想像力(imagination)與資 訊(information)。

文化療癒、玩樂療癒

麥志綱

Symbolic)或稱為文化的療癒:在文化象徵的層面,療癒的可能更多是發生在某

個地方場域之中,但卻是無形的感受。某種象徵性意涵,可能使我們因認同而感到情感的依

歸,讓人對這個地域因作品而感到愉悅而認同。

116
參考內容 內容重點擷取
(2020),在社區裡我們所製造的療癒
象徵性地(

The Fun Theory

對於原始在某個場域的族群來說,例如原住民,那些與文化族群根源有關的物件與符號 ,可 能就能作為療癒的來源。

利用人們喜歡玩樂的心情改變他們的行為與生活習慣,透過人與設施的互動,創造心理的療 癒感覺,或是促進環境資源友善理念

夜間景觀療癒

Amsterdam Light Festival

利用燈光藝術改善冬季夜間居民減少出門的現象,使用環保可回收材料與 LED 燈進行設計。

117
118
設計細部平面 圖
第三節 示範設計平面圖及空間示意
35 設計平面圖-水車
119 圖 36 設計平面圖-伯公廟
120
水車步道區植栽表 名稱 學名 型態 常綠/落葉 花色/花期 青剛櫟 Quercus glauca Thunb. ex Murray 中喬木 常綠 黃綠/1~3 月 光蠟樹 Fraxinus formosana Hayata 喬木 半落葉 黃白/4~6 月 苦楝 Melia azedarach Linn. 喬木 落葉 淡紫/2~4 月 楓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大喬木 落葉 淡黃綠/2~3 月 茉莉花 Jasminum sambac 灌木 常綠 白花/夏季 名稱 學名 型態 特性 生長期 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Linn. 草本 高 60~80 cm 多年生 野薑花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ig 草本 高 1~2m 多年生 水稻 Oryza sativa Linn. 草本 挺水性 一年生 台灣百合 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草本 垂直開花 多年生
植栽配置概念圖

水車步道區為都市中的親水生態廊道,植栽挑選親水性植物,以及能夠吸引動物之植栽,例如青剛櫟與光蠟樹,豐富生態圈,提升整體自 然度。花則以不同月份能欣賞不同花色為主。

121 構想:
圖 37 植栽配置圖-水車

十三伯公廟區植栽表

十三伯公廟區植栽主要配置客庄常見的植物,新增解說牌供民眾了解客家人的生態觀念,各種植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相關祭典活動等…。

月橘:具有較強烈的花香,且適合圍塑迷宮道路,花可吸引蜜蜂吸花蜜,增添伯公巡禮體驗的有趣度及生態豐富度。

122
名稱 學名 型態 常綠/落葉 花色/花期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大喬木 常綠 白花/2~4 月 油桐樹 Aluerites fordii Hemsi 喬木 常綠 白花/3~5 月 相思樹 Acacia confusa Merr. 大喬木 常綠 金黃/2~4 月 破布子 Cordia dichotoma G. Forst. 小喬木 落葉 花多數,略小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Lour. 灌木 常綠 白色/全年 月橘 Common Jasmin Orange 灌木 常綠 白色/夏秋 構想:
123 圖 38 植栽配置圖-伯公廟
124 局部大樣圖 圖 40 局部大 樣圖 2 圖 39 局部大樣圖 1
125 圖 41 局部大樣圖 2
126
設計示意圖 圖 42 十三伯公廟剖面圖
127 圖 43
水車步道剖面圖
128 圖 44 透視圖示意 1
129 圖 45 透視圖示意 2

第十章 總結

透過設計後將都市內遍佈點線面的療癒景觀,串聯成一整個療癒都市,增添都市中人的舒適感,降低壓力提高生活品質。經由分析並根據 理論參考後落實於都市中,能達到降低水泥柏油等硬鋪面,增加更多的綠地及綠化面積。

療癒都市應該是能夠讓人走在其中是舒適的,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生活設計,因此設計後藉由綠帶及藍帶的塑造,能達到降低溫度,使人更

願意走在這座都市之中。同時也因為縮短一般道路寬度,降低私人載具用量、增加大眾運輸工具及自行車的交通方式,因此都市中的廢氣及車流噪 音污染隨之下降。伴隨著人行、自行車道的拓寬,讓這座療癒都市的生活放慢步調,多了運動活動的機會,同時達到人體舒適提升及壓力削減的兩

130
項效果。

附錄-老師建議與回應

老師建議 回應

親生命性除了植物外,動物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建議可以加上。 針對此部分會再強調誘鳥誘蝶等植栽選種,以達到親生命動物的效果。

療癒都市帶來的側向效益可以說明一下。 在總結的部分有補充提到溫度及噪音下降的部分。

可食地景的創作除了種植的區域,還有需要注意的工具區(堆肥) 堆肥區域為可食地景中的重要設施,並且需考慮設置位置造成的氣味對

使用者的嗅覺影響。因此我們會經過使用者分析並新增堆肥設施。

在圖面上無法準確看出尺度,沒有量化。

已標示圖面之尺寸。以及說明設計準則的量化數據。

1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