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deal City For Healing 理想的療癒都市(上)

Page 1

1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9 第一節 緣起 ........................................................................................................... 9 第二節 設計流程 ...................................................................................................... 10 第二章 議題探討 .......................................................................................................... 11 第一節 都市問題 ...................................................................................................... 11 第二節 人的壓力 ...................................................................................................... 11 第三節 壓力對人造成的影響 ............................................................................................ 12 第四節 結論與目標 .................................................................................................... 12 第三章 理論文獻整理 ...................................................................................................... 13 第一節 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 ............................................................................................ 13 壹 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 ............................................................................ 13 貳 眺望藏匿理論(Prospect & Refuge,PR) ............................................................................ 13 參 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 14 肆 壓力削減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SRT) .................................................................... 15
2 伍 環境偏好 ...................................................................................................... 15 第二節 理論效果 ...................................................................................................... 17 第三節 都市綠地空間 .................................................................................................. 20 壹 都市計畫與綠化量 .............................................................................................. 20 貳 結論 .......................................................................................................... 21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22 第一節 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 Central Park ............................................................................... 22 壹 設計目的 ...................................................................................................... 23 貳 結論 .......................................................................................................... 23 第五章 未來願景 .......................................................................................................... 25 第六章 點線面策略 ........................................................................................................ 26 第七章 基地分析 .......................................................................................................... 27 第一節 基地選取與介紹 ................................................................................................ 27 壹 基地位置 ...................................................................................................... 27 貳 選取原因 ...................................................................................................... 28 第二節 整體基地空間概況 .............................................................................................. 29
3 壹 示範基地都市計畫空間 .......................................................................................... 31 貳 示範基地綠地空間 .............................................................................................. 32 參 東興圳流域及介紹 .............................................................................................. 33 第三節 整體基地現況分析 .............................................................................................. 35 壹 現有腳踏車路線及站點 .......................................................................................... 35 貳 基地整體視域分析 .............................................................................................. 36 參 基地風向分析 .................................................................................................. 37 第八章 設計策略 .......................................................................................................... 38 第一節 基地點線面分類 ................................................................................................ 38 壹 分類原因及定義 ................................................................................................ 38 貳 點分類 ........................................................................................................ 40 參 線分類 ........................................................................................................ 45 肆 面分類 ........................................................................................................ 56 第二節 點線面分析結論 ................................................................................................ 62 第三節 療癒相關理論回顧 .............................................................................................. 63 壹 療癒理論 ...................................................................................................... 63
4 貳 療癒理論對應空間操作 .......................................................................................... 65 第四節 療癒設計準則 .................................................................................................. 73 分區設計準則示範概念圖 ........................................................................................... 81 第五節 主動及被動療癒 ................................................................................................ 88 第九章 示範設計 .......................................................................................................... 90 第一節 示範點線面基地挑選及分析 ...................................................................................... 90 挑選基地範圍 ..................................................................................................... 90 區域主題 ......................................................................................................... 91 涵構分析 ......................................................................................................... 92 基地條件及特色 ................................................................................................... 95 基地視野分析 ..................................................................................................... 98 第二節 示範設計構想 ................................................................................................. 102 各分區機能圖 .................................................................................................... 102 1.水車公六公園 .................................................................................................. 103 2.水圳綠帶 ...................................................................................................... 106 3.嘉政停車場 .................................................................................................... 108
5 4.嘉政公園 ...................................................................................................... 110 5.十三伯公廟 .................................................................................................... 112 6.兒六公園 ...................................................................................................... 114 第三節 示範設計平面圖及空間示意 ..................................................................................... 118 設計細部平面 .................................................................................................... 118 植栽配置概念圖 .................................................................................................. 120 局部大樣圖 ...................................................................................................... 124 設計示意圖 ...................................................................................................... 126 第十章 總結 ............................................................................................................. 130 附錄-老師建議與回應 ..................................................................................................... 131
6 圖目錄 圖 1 設計流程圖....................................................................................................... 10 圖 2 東海景觀系館洞洞牆............................................................................................... 17 圖 3 杉林溪、正濱漁港、兒童遊戲場..................................................................................... 18 圖 4 紐約中央公園位置圖............................................................................................... 22 圖 5 願景圖........................................................................................................... 25 圖 6 示範基地位置圖................................................................................................... 27 圖 7 人口年齡結構圖................................................................................................... 29 圖 8 示範基地主要動線圖............................................................................................... 30 圖 9 都市計畫圖....................................................................................................... 31 圖 10 示範基地綠地空間................................................................................................ 32 圖 11 東興圳流域圖.................................................................................................... 33 圖 12 東興圳歷史空間序列圖............................................................................................ 34 圖 13 現有腳踏車路線及站點圖.......................................................................................... 35 圖 14 基地視域分析圖.................................................................................................. 36
7 圖 15 基地風向分析圖.................................................................................................. 37 圖 16 點分類圖(現況).................................................................................................. 40 圖 17 點分類圖(新增).................................................................................................. 42 圖 18 線分類圖........................................................................................................ 45 圖 19 面分類圖........................................................................................................ 56 圖 20 點線面分類主題圖................................................................................................ 62 圖 21 色彩計劃圖...................................................................................................... 74 圖 22 設計主題分類平面圖.............................................................................................. 80 圖 23 Borough Market 波羅市場/RICHMOND NO. 3 ROAD SKYTRAIN UNDER GUIDEWAY URBAN DESIGN................................ 81 圖 24 水圳區示意圖.................................................................................................... 82 圖 25 商業區示意圖.................................................................................................... 83 圖 26 文教區示意圖.................................................................................................... 84 圖 27 住宅區示意圖.................................................................................................... 85 圖 28 住宅區線 BEFORE 圖............................................................................................... 86 圖 29 住宅區線 AFTER 圖................................................................................................ 86 圖 30 Werkspoorkathedraal Utrecht..................................................................................... 87
8 圖 31 挑選示範點線面基地位置圖........................................................................................ 90 圖 32 細部基地區域主題圖.............................................................................................. 91 圖 33 涵構分析圖...................................................................................................... 94 圖 34 示範設計機能圖................................................................................................. 102 圖 35 設計平面圖-水車................................................................................................ 118 圖 36 設計平面圖-伯公廟.............................................................................................. 119 圖 37 植栽配置圖-水車................................................................................................ 121 圖 38 植栽配置圖-伯公廟.............................................................................................. 123 圖 39 局部大樣圖 1 ................................................................................................... 124 圖 40 局部大樣圖 2 ................................................................................................... 124 圖 41 十三伯公廟剖面圖............................................................................................... 126 圖 42 水車步道剖面圖................................................................................................. 127 圖 43 透視圖示意 1 ................................................................................................... 128 圖 44 透視圖示意 2 ................................................................................................... 129

第一節 緣起

第一章 緒論

現今社會快速成長,隨著時代變遷,都市的人口集中伴隨著許多問題,快速的生活步調以及繁忙的日常,經常壓得人喘不過氣,也有著許多都

市居民壓力過大而發生憾事。陳亮全(1995)《都市發展的壓力》期刊論文中提到,人口與實質空間的高密度化給人帶來了壓力,以及都市社會社區

結構較為疏離,人與人之間失去聯繫產生了無形的壓力。 都市中的壓力常常導致人的生活品質不佳、身心靈產生變化或是有疾病影響日常生活。根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供之數據,105 年

至 107 年,台灣的憂鬱症人數逐年增長,從 105 年的 38 萬人增長到了 107 年的 40 萬人。

在這樣的高壓情況下,生活在都市成為了一種負擔,舒緩人生活在都市中的壓力成為了一門課題。而療癒(healing),可以讓人從壓力巨大的情

境中解放,降低負擔感並且重拾快樂的生活。許多學者提出的論點說明,接觸大自然可有效降低人的壓力、或是得到注意力的休息恢復,例如「注

意力恢復論」、「壓力削減理論」等(Kaplan & Kaplan, 1989;Ulrich, 1984)都是證實了自然的療癒效果。

因此藉由景觀的手法,希望能夠打造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它將是一個可以緩解人們生活壓力的都市、一個療癒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都市空

間,達到降低人們的負擔且能夠得到身心靈治癒的效果。

9
第二節 設計流程 圖
1 設計流程圖

第二章 議題探討

第一節 都市問題 隨著社會變遷,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不斷,促使著人口聚集、基礎建設增長而都市化,在這樣的環境下衍伸了不少都市問題。人口數量及密度

增進經濟競爭、硬體建設取代綠地空間使人的活動空間縮減。

路易斯·沃思(Louis·Wirth)提出的都市決定論(determinist theory) 界定都市是異質的人口所組成的。大型且人口密度高的聚落,會有眾多的

刺激與複雜的人事物給予人相當的壓力。導致人以互相疏離的方式減緩壓力,缺乏歸屬感也失去社會連繫。 1

人的壓力

而由都市問題而產生人的壓力,像是經濟問題,例如物價上漲、貧富差距等等,又或是扶養子女、照顧父母的開銷與活動需求,以及早出晚歸、

1 章英華,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都市化、社區與城鄉關係(1999)

2 整合自網站: 為什麼現代都市人生活壓力大?(https://www.weknow.wiki/a/202104/171083.html)

11
第二節
工作競爭、交通壅擠 2等造成生活品質破壞,使人壓力不斷上漲。

第三節 壓力對人造成的影響 壓力會導致人的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起伏、健康受到影響、生理與心理行為變化,進而影響工作或日常生活。

第四節 結論與目標

對於能夠減緩都市中人們壓力的策略是十分需要的,因此在高壓都市中製造療癒、降低人們的壓力成為了一門課題,而藉由景觀的手法打造一

12
個療癒的烏托邦為目標。

第三章 理論文獻整理

第一節 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 經過都市壓力與對人造成的影響分析後,為了達到減壓與療癒效果,本節列出五項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並以實際案例舉證理論效果。

壹 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

由愛德華·威爾森的著作《親生命性》(1984)中提出,主張人類有種親近自然世界的本能。 3而自然元素不局限於植物自然,也包括水域、日月

星辰、自然建材

貳 眺望藏匿理論(Prospect & Refuge,PR)

Appleton(1975) 依據進化 論 的審美觀點以「能夠看而 不 被看見」 (Seeing without being seen) 這樣的概 念 為基礎,提出 了 眺望 - 藏 匿理論 (Prospect-Refuge Theory)。Appleton 所提出的眺望-藏匿理論,當中所指的眺望(prospect)意指有一個全面且廣大的景觀視野,而藏匿(refuge)則

3 Wilson, Edward O. Biophilia. Cambridge(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
像是石材、木材等 、動物都屬能達到親生命性之元素。

表示環境中可以提供隱匿的場所,環境中眺望與藏匿的組合,提供了個體在當中可以看到別的個體,且又具有隱身之處而不被其他個體所看到(Mealey & Theis, 1995)。 4

參 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注意力恢復理論 是指 環境中 過度的壓力導致注意力消耗,而降低的注意力可透過環境引導恢復。具有恢復注意力的環境有四大 特徵-遠離性 (Being away)、魅力性(Fascination)、延展性(Extent)與相容性(Compatibility)等(Kaplan & Kaplan, 1989) 5 6

遠離性(Being away):讓人可以遠離某個地方,或讓人的思想擺脫日常生活、煩惱。

魅力性(Fascination):環境對人產生敬畏的能力,當人以非自願的注意力看到時,可以讓注意力得到恢復。

延展性(Extent):在環境中探索每個元素之間的連繫,而它提供了讓人感覺像是穿越到該環境的信息。

相容性(Compatibility):該環境特徵是滿足人的偏好或是目標。

4 歐聖榮,景觀設計中眺匿理論模式之驗證與應用(II)(2015)

5 Kaplan, R.; Kaplan, 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1989)

6 洪佳君 張俊彥,高山、水體、森林、公園、都市景觀之生心理效益(2002)

14

肆 壓力削減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SRT)

壓力削減理論是探討當個體處於具有壓力情境中,藉由接觸或觀看自然景觀 / 元素來調節情緒及恢復生理上處於緊張或高壓的狀態 (Ulrich, 1984)。 7壓力削減理論具有控制感(Scence of control and access to privacy)、社會支持(Social upport)、活動和運動的機會(Physical movement and exercise)、正向的自然吸引力(Natural distractions)等四項特質。 8

伍 環境偏好 環境偏好是為自然景觀所具有之四項特質,而這些特質會讓人們去注意且感興趣。這四項特質分別為一致性(coherence)、複雜性(complexity)、

易讀性(legibility)、神秘性(mystery)。 9具有上述特質的環境景觀會讓人有較高的偏好, Kaplan&Kaplan (1989)也認為,一個使人偏好的環境較

有可能成為恢復性環境,同時使人高度偏好、喜歡的景觀也對人有正向的效益,因此可產生療癒的效果。 10

一致性(coherence):具有了解或可直接得知的特質,為環境是和諧,組織起來容易被認知的程度。

複雜性(complexity):是景觀中不同元素的豐富程度,能夠使其產生多樣性及豐富性。

7 Ulrich, (1984),轉引自洪詩涵 張俊彥,建構感知親生命性設計於環境體驗之概念架構(2021)

8 Marcus, Clare Cooper; Sachs, Naomi A,(2013): Therapeutic Landscapes

9 Kaplan&Kaplan (1989),轉引自黃章展 黃芳銘 周先捷,環境偏好與環境恢復性知覺關係之研究-以山景景觀爲例(2008)

10 黃章展 黃芳銘 周先捷,環境偏好與環境恢復性知覺關係之研究-以山景景觀爲例(2008)

15

易讀性(legibility):為環境是一個結構良好的空間,可以清楚的了解不會迷失,可被解讀了解及詮釋。

神秘性(mystery):具有鼓勵、吸引人前往進入該景觀環境的特質,提供讓人在原本位置無法得知的訊息。

16

以不同設計手法說明上節環境心理學理論在生活中對人帶來的具體療癒效果。

親生命假說:以常見材料舉例,在室內裝潢運用親生命性之元素,像是木製傢俱,可以讓人間接地體驗自然,或是日月星辰等元素設計。 眺望藏匿理論:以東海大學景觀系館洞洞牆舉例說明人的眺望藏匿心理,當人靠近洞洞牆向外窺視,即可達到看見而不被看見的目的。

17
第二節 理論效果
圖 2 東海景觀系館洞洞牆

注意力恢復理論:使人感覺符合理論四大特徵遠離性、魅力性、延展性與相容性之景觀。例如假日總是有大量都市居民前往山林遊樂(遠離性 Being away)、正濱漁港的彩色屋能夠吸引人的注意並產生注意力恢復的效果(魅力性 Fascination)、在公園設計採用較為自然型、減少人工及大 量鋪面令人前往放鬆(延展性 Extent)、當環境滿足使用者喜好時

例如兒童遊戲場滿足兒童喜好

便可以恢復注意力(相容性 Compatibility)

圖 3 杉林溪、正濱漁港、兒童遊戲場 11

壓力削減理論:藉由設計滿足四項特點之一可達到調節壓力。例如路線清晰的公園空間,讓人有掌握不會失去控制(控制感 Scence of control and access to privacy)、提供民眾交流互動的廣場或座椅設置(社會支持 Social upport)、能夠慢跑運動、活動的步道設計(活動和運動的機會

Physical movement and exercise)

11 https://flic.kr/p/Ad7R7o、https://flic.kr/p/2izja1c、https://flic.kr/p/LCqUmq

18

環境偏好理論:符合四項特質之一為人們據有偏好的景觀。例如整齊色調及鋪面和諧的道路(一致性 coherence)、多樣化的植栽設計可達到 (複雜性 complexity)、清楚的動線設計(易讀性 legibility)、不會輕易被一眼看穿的空間設計(神秘性 mystery)

根據此章節內容之整理,可以發現無論是親生命假說、眺望藏匿理論、注意力恢復理論或是壓力削減理論,這些理論的共通性便是自然環 境空間,像是需要接觸自然元素,包含著動植物或是日月星辰的親生命假說、又或是需要眺望視野的眺望藏匿理論、以及達到讓人遠離性或是 延展性的注意力恢復論、與需要正向的自然吸引力的壓力削減理論。這些論點有著各式各樣的基礎背景滿足條件,但最大的達成共通點為大自 然環境。而透過藝術家、設計師精心設計過的「第三自然」更能夠達到理論效果,像是設計過的庭院比起原始自然更加有秩序,具有控制感的

綜合以上所述,要能夠達到減緩壓力並有著療癒效果,在都市之中最能夠接觸第三自然的地方便是都市的綠地空間。

19
特質。

第三節 都市綠地空間

而根據理論,身處都市當中,能夠減緩壓力增加療癒並且快速輕易達成此條件的便是綠地空間,因為它是:

1. 人可活動的空間 壓力削減理論的活動和運動的機會(Physical movement and exercise)

2. 景觀設計可利用操作的空間

3. 最簡易達成親生命假說之地方 公園綠地的親生命性元素(例如植栽、動物、水域)

因此本節將探討都市內的綠地空間比例及需求。

1. 都市計畫法

根據都市計畫法第 45 條: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環境,作有系統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

外,其占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

2. 綠地量與綠化量

20
壹 都市計畫與綠化量

綠地量不代表綠化量,應該以綠覆地檢視真正的綠化面積,而根據研究顯示發現大多數綠覆地率未達 10%,平均下來僅有 8.86%(簡玲

雅、劉東啟、2007) 12

貳 結論 都市綠化可以增加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印證親生命假說的條件,像是植栽可帶來療癒感,同時也會吸引鳥類與昆蟲,達到更多親生命元 素。但即使都市的綠覆地率有達到全部面積的 10%,符合所謂的都市計畫規定,依照親生命假說推導,人類有親近自然世界的本能,還有現代的社會

趨勢 例如近年來不斷推動的屋頂花園、垂直綠化 我們仍認為應該將綠化持續提升,使療癒應該是不必前往特定的綠地公園, 而是充滿整個

都市空間、無所不在(ubiquitous)

12 簡玲雅、劉東啟,台中市綠覆地之現況與影響要因之研究(2007)

21
的。

第一節 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 Central Park

第四章 案例分析

22
圖 4 紐約中央公園位置圖

壹 設計目的

Frederick Law Olmsted 發覺公園具有凝聚人群的力量,可以消除人的階級差異。透過只能以步行方式進入公園的設計,讓當時候的富人離開 馬車下來步行,使不同階層的人們可以面對面觀察彼此,向彼此學習。中央公園以仿自然的設計手法,讓人遠離都市喧囂。對當年移民至此處的 人 產生影響,接觸美國的土地、植物等等,成為真正的美國人。 13

紐約曼哈頓的中央公園用時間為我們印證了在高度發展的都市中納入原始性及半原始性的空間遊憩體驗能為都市生活帶來療癒效果,這座百年

以上的都市公園受到許多人的認可與喜愛,Olmsted 也成為了景觀建築之父,許多人認為都市中的公園都應該效仿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手法。 14

13 取自影片:10 Parks that Changed America(2004)

14 取自影片:10 Parks that Changed America(2004)

23
貳 結論

然而紐約中央公園無法滿足無所不在的都市療癒空間,許多住在郊區的人們需付出較多交通成本,無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座公園,所以 J。弗 蘭克·福斯特(J. Frank Foster)也提出了鄰里公園的重要性(1891 年),他主張公園應擴展至工人階級社區,鄰里公園也應有充足的設施,為周圍 社區的人們提供各種娛樂空間和服務。John Charles Olmsted 與 Frederick Law Olmsted Jr.在當時的這個想法影響了都市公園的規劃與設計。

透過紐約中央公園及弗蘭克·福斯特(J. Frank Foster)提出的鄰里公園兩者相比較,公園的區位普及可以滿足使用者的社會福祉,雖然現今

較無交通成本的問題,但是公園的設計會影響著使用者前往的意願。若可以將每座鄰里公園或是一般的公共空間打造的如同美國中央公園一樣具有

吸引力,同時他又有著遍布都市空間每個角落的優勢,所謂的療癒無所不在便能達到。

24

第五章 未來願景

綜以上所述,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理想的療癒都市,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著療癒感,使居住於此的居民壓力減緩,能過愉悅的度過都市生活。

25
圖 5 願景圖

第六章 點線面策略

為了創造都市的療癒景觀,並且使它串聯產生更大的效果,並且達到都市中每個角落散布的療癒,因此以點線面的方式串聯整體空間。

1. 點線面尺度分類

而為了要塑造都市中無所不在的療癒空間,將點線面分類成大與小兩種尺度:

都市大尺度的點、線、面 點:鄰里公園、小型公園;線:園道系統;面:大型公園

都市小尺度的點、線、面: 點:公共設施、地標等;線:一般道路;面:鄰里公園、小型公園

2. 點線面應用

利用第三章第一節之理論基礎,在不同空間大小與性質的點或線或面,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達到療癒的效果。像是可利用空間較為狹小 的點狀

可使用注意力恢復論的手法,以設施裝飾或植栽達到魅力性而產生療癒。而各類理論參考手法還須根據應 用位置的環境條件、使用者需求等進行更細微的設計。

公共設施、地標等

15 在內政部營建署 1999 年的「公園綠地管理及設施維護手冊」中將公園綠地分為四類、並界定其規模為: 鄰里性小型公園:2 公頃以下 地區性小型公園:2-20 公頃之間 都會性大型公園:20-100 公頃之間

26
15

第七章 基地分析 第一節 基地選取與介紹 壹 基地位置 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 示範基地範圍劃定依據 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 範圍

此區 塊為竹北市新興發展的地區,區域內有新竹高鐵站及台

鐵,成為了新竹近年來的交通重鎮。鄰近新竹科學園區,擁有

眾多的高薪資工作機會,成為了近年來全台人口大量增長的

27
圖 6 示範基地位置圖

地方,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竹北在 2021 年達到了全台人口淨遷入有 4545 人,為全台之冠 16 。

選取原因

本次基地選取此處是因為高鐵特定區為近年新興發展的都會區,人潮多因此服務的對象眾多;再來因為它鄰近竹科,為許多工程師居住地,為

工作壓力大人口聚集地,因此挑選此處進行設計示範

28
16 內政部統計處
29
基地範圍內的人口年齡結構青少年
、老年人 5% 17
17
第二節 整體基地空間概況
30%、壯年 65%
基地的使用者人口以青年及幼年人口為主要服務對象
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三段年齡結構資料
圖 7 人口年齡結構圖

基地內的主要車行動線為東南

-西北向的東興路(縣道 120)、光明六路、文興路、興隆路以及東北-西南向的嘉豐南路、自強南路(縣道 117)為主。

30
圖 8 示範基地主要動線圖

壹 示範基地都市計畫空間

本基地範圍內以住宅區(33.47%)為主要用地,範圍內

有許多公園綠地、園道用地(8.29%)串聯 18 。

因此在未來設計構想上使用者為此地居民為主,可發

揮現有綠地空間串聯讓療癒充滿整個基地。

18 新竹縣政府,變更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書(2018)

31
圖 9 都市計畫圖

貳 示範基地綠地空間

右圖為示範基地內的公園綠帶圖。基地範圍內

有眾多鄰里公園及園道系統,根據綠帶 buffer 步

行五分鐘距離可發現,基地中的綠地空間滿足鄰里 公園設計所期望。

圖 10 示範基地綠地空間

32
後續 可利用其基地條件將療癒 佈滿整個都市 空間。

參 東興圳流域及介紹 右圖為基地內東興圳流域。東興圳為此地亙古已久的灌

溉用水圳,在社會變遷都市開發下,現今已失去農地灌溉功 能。 而水景對人可帶來正向的心理效益,舒緩情緒的功能 19 ,

同時他也是親生命性的元素之一,此為基地內的優勢條件,

19傅學俞,益康花園的生心理效益─水景景觀的效果(2013)

圖 11 東興圳流域圖

33
未來可利用作為療癒的其中一環。

東興圳歷史空間序列

34
圖 12 東興圳歷史空間序列圖

第三節 整體基地現況分析

壹 現有腳踏車路線及站點

右圖為基地內現有自行車道及站點狀況,可

看出現有自行車站點於基地內分布平均且數量

多,但是自行車道的規劃尚未完善。 考量到頭前溪河堤邊騎行自行車為此基地

的熱門活動,因此後續可以與綠地空間結合串聯

自行車道,達到療癒策略中的活動及運動機會

(Physical movement and exercise)

圖 13 現有腳踏車路線及站點圖

35

對外北側可見犁頭山,南側可見頭前溪,對內公園遍布可 見,整體視域皆可看見綠地空間,可達到療癒效果。

36
貳 基地整體視域分析 基地整體以樓層高樓住宅為主,分為三點進行視域分析。
後續設計可往精心設計的「第三自然」方向,讓使用者看
見更有療癒效果的綠地空間。
圖 14 基地視域分析圖

參 基地風向分析 基地內風向以冬季的東北季風為主,冬

季為風速最快之季節。次之為夏季的西南季 風。

在後續設計上可參考風向製作設計,在

風口處增設風力相關設計或是依照風向設計

植栽讓活動空間使用者有避風之效果。

圖 15 基地風向分析圖

37

基地點線面分類

壹 分類原因及定義 針對示範基地將點線面分類是為了有系統地找出未來設計準則。根據各個性質的空間能達到什麼效果、各個空間可對應的療癒策略實行。 以 基

地特性進行分類,將空間分為點線面三種類型。

點分類分為兩種,分別為節點和地標。節點根據 Kevin Lynch(1960)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提及節點為連接點,是交通之間的休

息站。因此將節點定義為人潮交集的地方且他必須是具有一定腹地大小可提供人們停留。地標根據書中表示他為一具有特色之點位,具有指引 的功能、固定的方向,因此將地標定義為具有獨特性、且為了能夠有方便指引的特質,所以量體不可過大。

38
第八章 設計策略 第一節

線分類為空間為線狀者,主要根據都市意象中,以通道性質的空間為主多為道路。根據示範基地本身特性分為一般道路、綠帶道路、水圳綠帶道 路,再根據道路寬度進行分類,目的是為了針對道路本身特性及空間大小找出對應的策略,現況大約道路介於 8~50m 上下,因此將道路分為三種

層級(<10、10~18、>18)。綠帶道路定義為道路中間具有分隔島綠帶之道路。水圳綠帶道路為因應此基地特質,道路中間具有水圳綠帶者分類於

此。其餘道路歸類為一般道路。 面分類為空間為塊狀,根據都市意象中,以區域性質的空間為主,再將其針對示範基地特性分為獨立面狀空間與東興圳連接之串聯面空間。因為 東興圳為基地獨特條件,且因為其流淌在都市空間之中,因此串聯起不少公園綠地,便以此為面空間的分類依據。

39

圖 16 點分類圖(現況)

40
貳 點分類 根據前述說明, 節點定義為人潮交 集的地方且他必須是具有一定腹地大小 可提供人們停留 ; 地標定義為具有獨特 性、且為了能夠有方便指引的特質,所以 量體不可過大。

十三伯公廟

特殊教育學校校門口

地標

在高鐵地區開發過程中遷移 許多伯公廟位置,在此地居

民幫助下將這區塊的伯公廟 集合成現在的十三伯公廟。

隘口里民中心前廣場

新竹高鐵站後站廣場,因台鐵入口 和鄰近商業區、百貨商場,無論平 假日都人潮眾多。

東興國小為此基地內明星國小,校 門口位於道路交叉口,上下學期間 人潮眾多。 水車

節點

特殊教育學校門口面朝光明 六路東二段,視野良好,校 門前空間寬大。

節點 隘口里民中心前廣場為各節慶民眾 聚集場所,戶外寬廣常有活動舉辦。

41 點位 形式 說明 點位 形式 說明 東興國中校門口 節點
點位,且為此基地 內僅有的一所國中。校門口 廣場大,上下學人潮眾多。 東興國小校門口
東興國中校門口具有 YouBike
節點
地標 位於公六公園,為紀念保存 六家地區客家文化之公共藝
節點
術。 後站廣場

但由於現況基地點位無法均勻分散

在基地之中,根據新竹縣政府之新竹縣

清淨家園─漂亮新竹維持計畫,可辦理

空地認養;以及大樓之間的退縮空間,

以建築容積獎勵制度空出之空間,作為

點位,使點位理想分布在都市之中。

42
圖 17 點分類圖(新增)
43
1 4 2 5
新增編號 點位圖 新增編號 點位圖
44 3 6 7 8 9

根據前述說明,依照本次基地特 色將線分類成一般道路、綠帶道路和 綠帶水圳道路。綠帶道路定義為道路 中間具有分隔島綠帶之道路。水圳綠

45 參 線分類
帶道路為因應此基地特質,道路中間 具有水圳綠帶者分類於此。其餘道路 歸類為一般道路。
圖 18 線分類圖
46 線 段 分 類 分級 照片 線 段 分 類 分級 照片 自 強 南 路 綠 帶 道 路 >18M 六 家 一 路 二 段 綠 帶 水 圳 道 路 >18M 光 明 六 路 東 二 段 綠 帶 道 路 >18M 六 家 五 路 一 段 綠 帶 道 路 10~18M
47 東 興 路 一 段 一 般 道 路 >18M 六 家 五 路 二 段 綠 帶 道 路 10~18M 興 隆 路 三 段 綠 帶 道 路 >18M 六 家 七 路 綠 帶 水 圳 道 路 >18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