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海洋從認識漁具漁法開始

Page 1



採集漁業 靠海的人們除了出海捕撈以外,亦多以輔 以岸邊採集生物。每段海岸線都有著各自 不同生態特性的生物,因而發展出各式迴 異的採集法。澎湖冬天最著名的岸際採集 非採海菜莫屬了。

海菜既不高價也長得並不起眼,但是它可 是亟具營養價值,甚至被日本人視為大海 的恩賜呢!舉凡養病、身體虛弱、坐月子 等,只要是需要進補的時機,都少不了這 一味的營養品。海菜是屬於藻類,可不是 植物喔!不要看它綠綠的,就以為它是植 物呢!澎湖食用海菜以礁膜為主,冬季至 初春時會大量繁生,主要產季是在初春時 節。 各位可以想像初春時海水是多麼地低溫, 而陸地上還吹著陣陣的冷冽東北季風,辛 苦的討海人卻在海邊以蹲姿、徒手採集著

海菜!這麼冷為甚麼不帶手套呢?原來採 海菜時如果僅用看的就想要分辨出礁膜與 其他藻類並不容易,還是靠手感比較快且 準確,所以就無法戴上手套禦寒。不僅採 集時需要靠手感分辨不同的物種,採集後 還需要當場清洗。因海菜的葉狀體中會夾 雜著一些小型生物或是小砂石等雜物,只 能將雙手放在冰冷的海水中仔細搓揉,並 憑觸感挑出雜質,清洗完畢後才能放入採 集籃中。一次退潮大約有數個小時的工作 時間,做到漲潮就收工囉!可別小看這幾 個小時,這些老人家可是通通用蹲姿在工 作。有時想想,這些老人家哪來的那麼好 的膝蓋和腰啊? 若沒有空間可以冷凍或是想要做其他方式 的處理,那就必須曬乾才方便保存或是運 送。但是若有冷凍的設備,個人認為沒曬 乾的海菜才是海菜的真滋味啊!每一口都 充滿著海洋的味道。 採海菜的過程非常地辛苦,在寒風、冷水 中這麼辛苦的工作,一個便當盒的生鮮海 菜不過賣個近百元,真的是辛苦錢啊!我 常想,若是可以提高一些海菜的價格,讓 這些沿海的居民到了初春都可以有穩定的 外快,或許他們就會感受到環境保育、天 然海岸線的重要了。因為當失去了海岸線 或是海岸線被污染的話,這些增加收入的 海菜就會消失了。

例如 2012 年 2 月澎湖姑婆嶼慘遭擱淺貨 輪漏油所污染,姑婆嶼的紫菜向來是澎 湖最優秀的紫菜產地之一,因此該次污 染事件對採海菜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打擊 甚大。 當民眾理解到所處的環境品質與他們經 濟收入息息相關時,自然會有出自內心 的自發性環保行為。而自發性的環保行 為才是環境保育可以長長久久的唯一之 路!


地或是飼養管理較不良的養殖池,外殼就會比 較黑一些。而市面上卻很少看到深色殼的文蛤 在販售,通常讓外殼顏色變淺有兩種方式。 1、化學藥劑:浸泡雙氧水、酸性溶液等,將 外殼硫化鐵沈積物快速氧化或是侵蝕掉,如此 殼就變得較淺色了。 2、天然法:將採收後的文蛤移至室內無沙的 養殖池繼續飼養。一來可以吐沙,再者斷絕與 硫化氫的持續接觸,因此使其外殼顏色變淺。

採集漁業 - 貝類

貝類也是海岸採集中一個重要的種類。 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採集物種。 如台灣西海岸的廣大沙灘、泥灘就以雙 殼貝(文蛤)為主。而澎湖的礁岩海岸 就多以珠螺為主要的採集對象。

一、雙殼貝:屬於軟體生物門中的雙殼 綱。顧名思義,就是指有兩個貝殼的貝 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二枚貝。我們一 般常吃的蛤蠣就是屬於雙殼貝的一種。 雙殼貝多生長於海邊的泥灘地裡面,由 於泥灘底質空氣交換的條件不良,底質 內或多或少會有些許硫化氫,硫化氫與 鐵結合後形成硫化鐵沈積在貝殼上面。 因此文蛤若是採集於水流不強勁的泥灘

若是方式一,大約十分鐘即可完成,但是 會有藥劑殘留的問題。若是方式二不僅需要數 日的時間,還要有室內養殖池可供使用,所 以市場上並不多見。因此各位到市場選購文蛤 時,除非可以確定該文蛤是經過室內養殖導致 外殼顏色變淺,否則還是建議購買外殼顏色較 深,也就是未經漂白處理的文蛤,回家後再自 行吐沙即可。 當然不是所有的雙殼貝都用這種耙子捕捉。澎 湖地區的潮間帶很多都被粗砂、珊瑚碎屑所淤 積,許多雙殼貝也會生長於其中。這種底質因 淤積深度不深,加上中間夾雜許多大石塊,因 此無法使用大型耙子來耙梳。澎湖地區便多以 小型的鏟子挖掘,以厚殼縱簾蛤為主要目標。

二、珠螺:螺這種分類法並不像雙殼貝是正式 的分類單位。螺屬於軟體動物中腹足綱的一 個分支。珠螺生長在礁岩海岸,因此捕抓的方 式與文蛤完全不同。珠螺是生長在礁岩上的, 為了躲避退潮後的日曬以及維持水份的保持, 大多會集中在岩盤的凹陷處。因為珠螺體型很 小,不像文蛤那樣可以當做主菜那般的料理。

多半會很辛苦的煮熟並將肉挑出,排成滿 滿的一盒或是製作成醃漬品販賣。 採集漁業對生態的影響取決於數量的問 題。以澎湖潮間帶為例,由於被採集的物 種固定,導致兩個問題產生。

1、物種多樣性降低:因為棲地中被移除(採 集)的物種為人為挑選並非天擇的結果, 導致棲地中的物種多樣性指數降低、優勢 度指數提高、物種數降低。以澎湖為例, 澎湖的潮間帶棲地看似生物數量非常多、 種類也很豐富,但是細究定量調查所得數 據,可以看出潮間帶在經年累月的人為移 除某些特定物種後,導致棲地中非經濟性 物種的數量龐大且經濟性物種數量稀少。 物種逐漸單純化的結果就是對環境變動的 耐受度降低,這些改變將導致棲地無法承 受逆境的衝擊。澎湖的潮間帶生態系隨時 會有全面崩毀的可能。 2、棲地破壞:潮間帶由於大量的採集人員 進入,歷經長時間的翻動、踩踏、敲擊等 採集手段,導致潮間帶的底質不穩定,新 生珊瑚屢被踐踏、踩斷,而碎掉的珊瑚就 留在潮間帶中一點一滴的將潮池填平,潮 間帶的棲地就這樣慢慢的平面化了。棲地 平面化後可以利用的棲地變少、棲地的類 型減低,這些都會使生物多樣性降低。 澎湖潮間帶的立體結構就在採集漁法的破 壞下逐漸地改變了。唯一解決之道就是限 時、限量進入潮間帶採集,讓潮間帶生物 得以休養與復原。





刺網 刺網上面可沒有刺喔!刺網是由塑膠繩 編織而成的長條型網具。英文名為 Gill Net,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卡住魚鰓的網 具。刺網依照使用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名稱。但是不論哪一種刺網對海洋生態的 破壞均十分的嚴重。不同類型的刺網大致 上的結構很類似,和延繩釣控制深度的 原理相同。刺網的上方繫滿了浮性物體, 比方說保麗龍、中空塑膠等,而刺網的 下方繫有重錘,如此便可將網具拉開。

1、流刺網:刺網在海中是沒有固定住的, 刺網在海中隨著洋流而自由流動,因此稱 為流刺網。公海上流刺網的網具動輒數 十公里長,加上其漁獲效率高且捕捉時 的無差別性,素有海中死亡之牆的稱號。 雖然根據水產試驗所(1990)的研究顯 示,如果流刺網遵循網目、地點、時間

等的限制,其實對目標漁獲的篩選度已經 相當的改進。只是因管理不易、網具造價 便宜,海中的廢棄魚網對海洋生態有著很 大的傷害,因此公海已於 1993 年禁止使 用了。而台灣目前有五個縣市禁用,其他 沿近海仍在繼續使用長度大約 2 公里左右 的流刺網。 2、底刺網:流刺網是浮在水層上方的網 具,而底刺網則是沉在海底的網具。只需 將流刺網的重錘加重,浮球繫繩加長,即 可將網具沉底了。若從棲地破壞上來看, 底刺網對棲地的破壞比流刺網更大。施作 底刺網漁法的海域多為珊瑚礁底質,底刺 網的網片極易與珊瑚礁產生糾纏、拉扯, 而重錘在施放時還會對珊瑚產生物理性的 傷害。更常見到整片底刺網因糾纏而廢棄 於海底,形成大面積的覆蓋。這些都會對

珊瑚礁棲地有著明顯的破壞。

3、多層網:因為網目大小具有篩選魚 隻大小的作用,若一次施放多層各種網 目大小的刺網,就可以將各種體型的魚 隻一網打盡。此種漁法對海洋生物有著 極大的破壞力。目前全國三海浬以內均 禁止使用。但因為網具便宜,目前沿海 還是有許多漁民以三層網非法漁撈。


待袋網 浮沉網以刺網為主體,退潮時與海流垂直佈設,網具上 端繫有浮球,待漲潮時,海水浮力便將網具張開。退潮 後,漁民前往收取漁獲。此網具,大部分設於沙岸,避 免與底質糾纏。浮沉網種類眾多,某些地區捕鰻苗亦是 以此漁法捕撈。

原理與石滬相似,利用漲退潮的特性捕捉魚獲,與 石滬不同的是待袋網多建置於河口地形。待袋網不 論建造或維持成本均低於石滬。因為價格低廉,往 往佈滿整個河口,導致河口生物遭到過度捕撈。由 於待袋網沒有目標專一性,往往會同時抓到魚類與 蟹類,造成漁獲遭螃蟹啃食,無法出售的狀況。


捕鰻苗 鰻魚是降河洄游產卵魚類,長至成鰻便會降河並 到海洋中特定區域產卵,鰻苗在每年冬季時游至 海岸河口附近,先棲息於河口感潮帶的泥地中, 到初夏時才逆流而上,在河川中、上游成長,鰻 魚目前仍無法完全養殖,也就是無法人工繁殖的 意思(實驗室除外),所有的鰻苗都得從海裡面 撈起來,然後交由養殖場養大販售。

鰻魚繁殖的地點目前還是個謎,只能大約推估出 的大概而已。而鰻魚孵化後變成仔稚魚,就搭著 黑潮的順風車一路由太平洋的中間移動到台灣了。

每年來到的時間大多固定,也因為順著黑潮走, 捕鰻苗時的潮水才會這麼重要鰻苗多在夜間活動, 因此捕撈鰻苗多以夜間作業為主。台灣捕鰻苗, 東西海岸皆有。照片為台南地區拍攝,捕鰻苗架 網的位置相當重要,每年這個時候村庄裡面就會 開會抽籤,大家各自抽籤捕鰻苗的區域。 但是為了公平起見,抽籤只是決定第一次的位置, 後來就要按時換位置大家都是用輪的,所有人的 運氣都是一樣。每天晚上從漲潮開始做到漲潮結 束,就是做一個流水,所以每天時間是不固定的, 完全取決於潮汐。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