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敍》第三期

Page 1

團聚屯門人。記敘屯門事

編輯// 阿聰

排版// 雅文

2021年1月

003

屯敘

第 三期

生 菜 魚 肉

粉 魚 粉 碗 仔 肉 仔 仔 魚 翅 翅 肉

h t t p s : // w w w . f a c e b o o k . c o m / w e a r e t u e n g a t h e r /

從難以接受到 設法適應 屯門人對公路塞車的心聲與回憶 屯門人對公路塞車的心聲與回憶 於是事前李先生做好「防塞措施」: 「我十點幾就出門口 ,特登唔搭 259D (屯門龍門居至鯉魚門邨)而去轉車站轉 車,點知屯門公路真 係塞車。當我以為出 咗屯門公路就萬事順 利,點知去到牛頭角 近龍翔道又塞多次, 我個心直情驚到幾乎 跳出來,最後1點55 分先到!」

公路曾出現草坡集體小便奇景 青年因雙重塞車 險失面試機會 七十年代,政府於屯門進行大規模的 拓展工程,希望透過發展工商業及興建房 屋,使之成為繼沙田及荃灣之後,另一個 「自給自足」的新市鎮。惜事與願違,七 十年代後期,屯門的職位空缺已無法滿 足屯門人的就業需求,大批市民不得不乘 坐交通工具,到九龍及港島區工作。亦因 此,公路在繁忙時段出現癱瘓的情況也無 可避免,以下片段都是小市民對塞車的記 憶。

九十年代坐「熱狗」塞車 人有三急就集體如廁 四十多歲的梁先生從小在屯門成長, 九十年代就要坐巴士到區外工作,那個年 代的塞車經驗對他來說仍舊記憶猶新:「 九十年代未有大欖隧道,也沒有西鐵,記 得當年我哋仲係坐『熱狗』(非空調巴 士),大家都熱到死仲要急尿,司機都明 白乘客既情況,到特定時間就會大嗌:『 喂!去廁所!』於是成班人魚貫落車,集 體到旁邊既草坡一齊『殊……殊』,冇男 人會驚比人見到,女人就會遠一點,搵野 遮住先去。」找地方如廁成為塞車時的當 務之急,為了處理以上問題,一名住屯門 碼頭三十多年的街坊譚太指「以前同個女 出門,我一定會叫佢『痾清痾淨』,否則 係公路上『急起上黎』好大獲!」

雙重塞車 年青人幾乎失面試機會 九十後年青人李先生不但深明「出門 必先小便」的道理,也明白「預早出門, 提防塞車」的重要性。可惜,塞車問題猶 如魔咒一樣,一直干擾屯門人的生活,李 先生就曾因為塞車,幾乎失去了面試的機 會。他說:「記得個日有公司約我兩點鐘 係觀塘做求職面試,我想早半個鐘去到, 做好準備工作。」

基於以上經驗,李先生笑著對記者說 出了自己的願望:「我成日希望每一次出 門或回家的車程,都可以少15分鐘。如果 每一日生活都多半小時,一個月我地就可 以慳返好多時間做自己嘢。但咁卑微嘅願 望,唔知幾時先可以實現呢?」李先生說 的,不知道又是不是你的期望呢?

除了逆來順受 我們 還可以做

塞車 成習慣

? 甚麼

因交通擠塞而出現的等候問題, 都無形地影響屯門人。面對這些 慢性影響,屯門街坊表現出怎樣 的心態?他們又如何發揮其小智 慧去應對生活的日常?

三無思維:無辦法、無人想、 無控制能力 據《香港 01》的報導,2013至2018 年間,於繁忙時間從屯門公路深井汀九段 往九龍方向的車流量,就新增近 一萬架 次,數量之多令人咋舌。每天駕車到荃灣 上班的曾先生,都發現車流量於近年有增 無減。曾先生坦言:「都無辦法㗎,塞車 冇人想,我又控制唔到,做咩都冇用,咪 叫自己用平常心去面對囉!」這是一種通 過改變心態來面對問題的方法。他又指: 「對比元朗,屯門已經唔算嚴重,加上屯 門交通算多樣化,因此我會選擇接受!」 在困難中調整自己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因 為屯門塞車問題不及元朗嚴重而視前者為 一個合理的情況,這又是否說得過去?

不讓塞車干擾生活:「繼續打機」 的確,對外交通擠塞屬結構性問題, 憑個人的力量難以改變甚麼,故設法適應 就是小市民能參與自己日常生活的行為實 踐。受訪者溫先生又分享一次塞車的經 驗:「幾年前, 我坐 59M(屯門碼頭至 荃灣站)返屯門。因為交通意外,本來 7 點幾返到屋企,但最後12點幾先返,足足 塞咗5個鐘,聽日仲要返工!」不過相較 曾生的無奈, 溫先生似乎 多了一份積極:「唔會因 為咁影響咗自己生活,本 來計劃返屋企打機,就算 咁夜都會繼續打。」

不停「起樓」 要等人口「爆」先起路? 面對同樣問題,有人則從塞車經驗批 評政府,四十多歲的蘇先生指:「早幾年 有傳政府擬興建一條沿青山公路出荃灣的 公路,但基於種種原因又冇左聲氣。近年 青山公路近屯門不停起樓,周圍都係人, 但冇公路配套。」他批評:「政府係咪要 等到『爆』個一日,先至肯起多條路幫市 民呢﹖」 蘇先生的觀察,反映市民並非絕對地 逆來順受,他希望政府能聆聽市民的意 見。問題是,政府有沒有為有心反映意見 的市民提供表達意見的渠道?作為一個社 區問題,市民除逆來順受外,還可以怎樣 調整自己的定位,讓改變得以實踐?

成因與出路 我區嚴重依賴屯門公路,雖然不久將 來有幾項基建緩解交通問題,包括屯門南 延線和屯赤連接路等,但同時屯門亦將興 建不少住宅,區內人口的增長很大可能超 過屯門南延綫的承載量,而屯赤連接路則 不可能成為居民主要交通路線,且必然會 有更多重型貨車駛經屯門,就此開展的區 內交通網絡規劃卻未見起色。因此幾項基 建究竟是屯門交通問題的良方還是鴆毒, 仍然難以下定論。 話雖如此,我區交通困局仍有不少可 能的出路,例如區內居民提出多年的恢復 渡輪服務,需知渡輪曾經是屯門居民外出 的主要交通工具,當年屯門公路因大石滾 下而封閉多日,渡輪服務更成了大家的救 命稻草。可惜後來因西鐵開通而以使用需 求低及成本上升為由停止服務,但假若碼 頭轉為公營,成本必然大大減少,渡輪服 務亦有望再解困局,只盼港府願意正視問 題,探索真正解決方法。


團聚屯門人‧記敘屯門事

我們的公路承載我們的憂慮̶ 屯門公路塞車史 1993年,政府決心於屯門公路另闢「爬山線」。惜事與願 違,1995年8月,爬山線地盤有一塊巨石墜下,致一名貨車司機 死亡。此「意外」令政府不得不封閉屯門公路,在整整八天的 「封閉期」,大量市民如「坐監」一樣,困於屯門無法外出。 很多上班族必須提早四至五個小時出門,經過元朗、北區、吐 露港公路才能準時到達市區上班。受訪者蘇先生說:「當時封 左屯門公路,我只好去屯門碼頭搭船出中環,再轉車去返工。 」「癲」、「悽慘」及「好辛苦」是蘇先生對九十年代屯公癱 瘓問題的回憶。

屯門公路開通至今四十二年,因塞車而導致公路癱瘓的問 題經常出現。若簡單分析之,公路地形與結構、突發意外、城 市發展、私家車劇增以及個別駕駛者違規等因素,都足以使公 路「永無寧日」。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化,這些因素對塞車 問題的影響又各有不同。

屯門公路通車早期: 「三線來回行車,隨時跟往相反方向的車輛相撞」 屯門公路於1978年正式通車。居屯門多年的曾先生指由於 公路依山而建,早期司機在公路「上斜落斜」都會減速行駛, 因此很容易出現公路行車緩慢,甚至是擠塞的問題。另外,公 路通車早期來回只有三線行車,雙線往荃灣、單線到屯門。加 上各行車線闊度只有3.3米,沒有路肩,也沒有石壆相隔。退休 司機吳先生說:「如果司機爬頭、經常『轉線』或不守規則, 很容易跟往相反方向的車輛相撞。」這是交通意外對公路擠塞 構成的影響。吳先生又指:「由於好多交通意外,所以有關部 門會特登擺部受意外破壞既車輛係旁邊,提醒司機遵守交通規 則。」

千禧年代至今: 「只顧起樓但忽視了交通配套」

九十年代: 「假設派十架車出去,十架車都塞晒係屯門公路」 到了九十年代初,由於屯元天三地急劇發展,人口也自然 增長,車輛數目於早上繁忙時間已嚴重超出了屯門公路的飽和 點。加上貨櫃車及巴士多,車身較笨重、行駛速度也較慢,一 旦遇上交通意外,長時間的塞車自然無可避免。根據1992年 《鏗鏘集》訪問九巴助理區長的報導,受訪者認為「假設派 十架巴士出屯門公路,十架車都有可能塞晒係屯門公路」。這 情形令所有往外上班的屯門居民都滯留在車站的人龍裡,怨聲 載道。另一位節目受訪者蔡先生,就曾因一星期內遇上多次塞 車致多次遲到,而工作機構卻不了解屯門公路的情況,責備他 沒有「作好準備」。蔡先生最後只好以轉換工作來處理有關誤 解。

幾經波折,屯門爬山線於2001年大致完成。自九十年代 末期開始,三號幹線的通車、西部鐵部的落成,無疑對屯門公 路的擠塞問題起極大的舒緩作用。一些居住在屯門多年,經歷 八、九十年代屯公癱瘓的街坊,都會以「好左好多」、「而家 算係好好架啦」去形容之。不過,近年,擠塞病明顯有復發的 跡象。據《香港01》的分析,2013至2018年間,元朗及屯門就 有逾20個新樓盤和公共屋邨入伙。大量人口遷入該區,自然也 使公路超出負荷。以屯門最近十年為例,瓏門、豐連、珀御、 䨇寓、THE PARKVILLE等新樓盤的落成,就大大增加了屯門人 口,私家車數目,以及人們坐車出九龍的需求量,這不免令蘇 先生感到憂慮:「樓就越黎越多,但就冇交通配套」居住於市 中心區的許先生則批評:「近年政府一味將啲人調入屯門同元 朗,去解決人口迫爆既問題,塞車在所難免。問題係新人口有 好多來自大陸既有錢階層。如果犧牲了屯門人生活既時間,來 滿足一些非屯門人的需要,共同承擔因為施政失誤而出現既塞 車,咁又合唔合理呢﹖」 洪水橋新發展工程已展開,有關工程的出現會否令屯門公 路舊病復發,使屯門人困於公路的牢籠而一籌莫展﹖相信是所 有屯門人都關心的問題。

「大西北?」「鄉下味?」 香港17區街坊對屯門的印象 近年圍繞屯門的的城中熱話,除了有極具爭議性的屯門公園大媽外, 「屯門牛」一詞對香港各區的朋友並不陌生。屯門街坊不時會用「屯門 牛」一詞,自嘲自己住得離港九很遠。此外,亦有人於Facebook專頁 「CityU Secrets」發帖,表示其母親任職人力資源部多年,「全行都知 道」住在屯門的90後是社會上較次等的一群。

「屯門牛」一詞及網上的「次等」的言論,某程度反映不少港人對香 港地理和各區文化不盡熟悉,甚或不感興趣。對屯門區外居民來說,可能 台北捷運路線圖會比屯門的輕鐵路線圖來得更有親切感。時至今天,香港 人對位於新界大西北的屯門的認知會比數年前多嗎?還會有「屯門有牛」 的刻板印象嗎?《屯敘》Facebook專頁和Telegram頻道在五月進行了 一項簡單的調查,讓17區街坊票選他們印象中的屯門。 經筆者整理後的結果如下:

屯門有牛

屯元天獨有輕 鐵外形獨特, 似日本電車

巴黎倫敦紐約米 蘭戲院,全港最平

70年代在計劃新市鎮發展時, 已在區內預留空間興建輕鐵, 以應付區內人口增長。在80年 代,原先香港電車公司構思的 輕鐵外形是類似港島的雙層電 車,後來電車公司退出,九廣 鐵路加入,興建西北鐵路連接 屯門及元朗新市鎮。

屯門靠山面 海,屋企普 遍都有海景

部分屯門區內山峰: 青山、九逕山、桃坑峒、公庵山、 小欖山、菠蘿山、良田山、曾角、 花香爐、爛角咀、小冷水 屯門區內海灘: 蝴蝶灣泳灘、青山灣泳灘、加多利 灣泳灘、舊咖啡灣泳灘、新咖啡灣 泳灘、黃金泳灘


團聚屯門人‧記敘屯門事

屯門2020落 成 百 億 交 通 基 建 區議員:無 助 抒 援目 前 交 通 問 題

屯門區議員 曾振興 屯門對外交通依賴屯門公路和西鐵,居民 多年來飽受屯門公路塞車之苦,情況一直未見 改善,有區議員指,屯門交通問題是源於城市 人口規劃問題,交通基建上沒有解決方法,興 建屯門赤鱲角連接路、屯門南延線和屯門西繞 道甚至會令情況變差。屯門對外交通依賴屯門 公路和西鐵,居民多年來飽受屯門公路塞車之 苦,情況一直未見改善,有區議員指,屯門交 通問題是源於城市人口規劃問題,交通基建上 沒有解決方法,興建屯門赤鱲角連接路、屯門 南延線和屯門西繞道甚至會令情況變差。

塞車非交通問題 實為城市規劃問題 屯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潘智鍵指,屯門區內的 工作機會絕大部分都是低增值工作,導致許多居民都要去外區 上班,大欖隧道距離遠、收費貴,青山公路狹窄、支路多,來 往屯門和外區的車流都堆積在屯門公路,令流量遠超負荷。 興建更多道路反會更塞車屯門公路超出負荷,那多興建幾 條道路就能解決塞車問題嗎?其實不然,屯門社區網絡曾振興 表示,屯門赤鱲角連接路(下稱屯赤路)通車後,會打通由港 深西部公路經屯門去機場的路線,由屯門直接去機場比以往經 青衣的路線更快捷,假如屯赤路不收費的話,將會吸引大量車 輛從深圳灣口岸、甚至北區經屯門去機場,當中會有大量中港 車和重型車。曾振興認為,必須要經過規劃,才能確保一條道 路不會超出負荷。 潘智鍵亦形容,屯門南延線和屯馬線對沿線所有居民而 言,將會是一個災難。沿線的客量太多,可以想像到每班車在 首幾個站已經客滿,往後的乘客根本無法上車,政府未來將會 發展洪水橋,屆時會帶來更多人口,令乘車人流進一步上升。 不同交通基建互相影響,組合在一起時會將車流引到屯 門。以屯門西繞道和屯赤路為例,潘智鍵指,兩條新道路分別 連接深圳灣口岸和港珠澳大橋,會吸引更多遊客和水貨客到屯 門,大量人流湧到屯門,區內街坊恐怕難以承受。屯門南延線 與屯赤路的組合亦然,曾振興認為會將交通人口困死於屯門碼 頭區,當龍鼓灘未有足夠配套而又有大量重型車駛往碼頭區, 只要出現交通意外,極大可能會塞死皇珠路,令車龍倒灌到屯 門公路。

交通規劃做不好 遑論發展區內經濟 屯門區內人流和車流變多,不代表能帶動區內經濟。潘智 鍵認為,新交通基建會帶來更多遊客和水貨客到屯門消費,但 無助發展區內經濟,因為交通更流通,地區分工會更明確,意 思是當有更多道路通往外區,政府就會有更大理由要屯門居民 繼續跨區、甚至跨境上班,而不會發展屯門區內經濟,削弱屯 門作為新市鎮自給自足的能力。 曾振興指,要發展區內經濟,先要做好交通配套,再從中 尋找發展空間,例如屯赤路通往機場,可考慮在洪水橋發展與 進出口有關的產業。現在政府似乎不打算保護或發揮屯門的土 地和人口價值,「屯門人不能在屯門工作,不能在屯門娛樂, 只能當屯門是睡房城市。」

三基建弊多於利 區議會只能從政策著手 屯赤路預計年底通車,南延線和西繞道的具體細節至今未 有公佈,潘智鍵形容這些「影響整個大西北過百萬人福址的重 大決定」只能「被規劃」,身為區議員的他在體制內都沒有足 夠權力影響決策,只能從政策層面行動。曾振興提出了幾個政 策方案,包括建議政府在大欖隧道專營權屆滿後收回隧道或檢 討價格、限制部分類型車輛在特定時段駛經屯赤路、根據巴士 人流重新規劃巴士路線、以及設置區內循環線接駁來往外區的 巴士,做到分流和不同交通系統互相配合。


街坊指表演大媽撩長者 :「摸完呢度摸個度」

長者在家地位低 給大媽「利是」後有話事權

去年,《屯敘》落區訪問街坊對 大媽歌舞團及其觀眾的看法,其中一 名街坊跟其孫女坐在蝴蝶灣面向大海 的凳子上,對記者說:「即時感覺係 一班上左年紀既阿伯同唔檢點既女人 做一些有傷風化既事!」 另一對姓于的夫婦坐在小食亭旁 乘涼時,于太語帶譴責地對記者說: 「每逢1點佢哋都係沙灘旁邊個涼亭度 主動撩阿伯,摸完 (阿伯)呢度又摸 個度,要阿伯打賞佢哋,好核突!」 同一時間,《屯敘》都採訪了 Facebook專頁「屯碼牛牛」的負責 人,詢問她有沒有了解街坊對那些表 演者及觀眾的意見,她指:「佢哋一 般嘅反應都係肉酸同勢風日下。」 由於表演者跟觀眾互動的畫面予 人不良的觀感,加上部分交流過程含 色情成份,因此 ,很多街坊都很渴 望有關部門如康文署能將他們驅而逐 之,甚至如于太一樣,親身落公園, 「見一次鬧一次」。 但更複雜的問題是,如上一篇 文章所云,大媽歌舞表演於各區播種 並非個事件,而是一個社會現象,其 背後牽涉到長者被忽視的問題。《屯 敘》希望透過採訪,跟街坊一同探討 這現象背後的深層次矛盾。

讀者投稿

記者:阿聰

議員甄紹南 ( 兆禧 ) 先從屯門人 口老化的角度跟我們探討以上問題: 「蝴蝶灣是一個人口老化區域,八十 年代很多夫婦生仔後搬咗入嚟,30 年後嘅今日佢哋變晒老人家,佢哋冇 地方去,落去公園竟發現有那些令他 們感到如此吸引的表演者,故聚集 就成為常態。」另一議員周啟廉 ( 湖 景 ) 的觀點跟甄相近:「對一些退休長 者而言,大媽歌舞對佢哋黎講係一種 新的刺激!」甄紹南又以一名街坊作 例子,去剖析老人寂寞的問題:「有 一個街坊既老豆好鍾意落去睇表演, 呢個街坊一家五口迫喺蝴蝶邨二百幾 呎嘅屋企,間屋又細,容易『家嘈屋 閉』,就算唔嘈成日留喺屋企都唔知 點咁!」 甄續說,這區很多長者地位往往 跟年紀構成反比,即年紀越大,地位 越卑微:「係屋企佢地位低,相反, 去到公園比少少利是唱歌嘅大媽,佢 地就聽晒班阿伯話,咁佢地會覺得開 心。」 甄紹南進一步分析觀看大媽表演 跟一些長者活動的分別:「參加社區 活動如聽歌,很多都是單向性質,表 演者同受眾缺乏交流。但大媽表演則 不然,參與過程中可以交流、 談心、 摸腰、拖手等等,對佢地嚟講比較吸 引。」

現今世界接觸資訊的途徑早已由印刷品變成不同的社交網絡, 而早前香港出現的盲搶荒,各種所謂「防疫貼士」、商品缺貨傳言 等,主要均是透過社交媒體流傳出來。 社交媒體在現今的普及程度相信已經毋須再搬出任何數據以作 證明。而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人類的思考能力隨著社交網絡發達而 正在不斷退化,這就是作為是次疫情中一連串假消息興起的主因。 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 1985 年發表著作 《娛樂至死》,書中提及到電視娛樂為美國國內所帶來的文化衝 擊。電視在當年作為新興的公共論述媒介,使到資訊變得零碎,人 類學習事物由從前的「了解」事件的真相,漸漸變成了「知道」很 多,但沒有深入理解,並且產生了思考惰性。而自從網絡媒體興起 後,傳媒的生態再次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字媒體的報導也「追 上」了電視媒體的報導,內容空泛,資訊不連貫,為搶點擊而在標 題嘩眾取寵,電視與報章的界線終被互聯網所打破,讀者已不能在 報章當中思考,應該被重視的報導也完全被淹沒。 連最後的思想淨土也漸漸消失時,離波茲曼所預料的情況也愈 來愈接近。 當一般的媒體為了在現今資訊泛濫的世界生存,無可奈何地要 為報導改一個搶眼的標題,務求令到讀者能夠在社交網絡看到相關 的發文時被標題所吸引。但這其實正正就是內容農場的經營手法, 結果當讀者在這個資訊零碎和娛樂化的世界中漸漸失去思考能力 時,還會有足夠能力分辨那些新聞孰真孰假嗎?在《美麗新世界》 中,人民因為失去了思考能力,繼而失去了反抗的意志。波茲曼在 1980 年代時已經開始警告世人提防自己不要被自己所愛的娛樂所毀 滅。當我們還沾沾自喜,恥笑一班誤信流言的人搶廁紙,但同時卻 繼續不經思索便把一些真假難辨的消息和知識分享出去,我們也只 是助長假新聞的歪風。當敵人正不斷加強資訊戰攻勢時,我們仍然 未能重拾思想的習慣,最終也有如赫胥黎和波茲曼的預言:「人們 不明白自己為何要發笑,為甚麼會不能再思考,從而陷入無盡痛苦 當中。」

如你喜歡寫作,渴望打破沈默,並希望為社區 建設出一分力,歡迎你投稿或加入我們! 聯絡方法如下:

tuengather@gmail.com @wearetuengather 屯敘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 並不代表本報立場,編輯部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權利。

政府視老人為社會問題 無法讓他們一展所長 談到存在價值,黃虹銘 ( 悅湖 ) 說:「香港 政府既老人服務做得極差,它只係提供老人中 心,或者著 NGO 提供康樂服務或興趣班。政 府從來沒有思考如何令他們再一次連結社區, 將自己經驗跟年青人分享。」換句話說,把 長者情況視為一個問題,並著力解決,就是今 日政府的既定思維。如果將這既定思維稍作改 變,把長者視為一種動能,公共政策可能另有 一番景象,黃說:「一些地方,如美國,會特意 為退休人士喺首都嘅市中心提供類似墟市嘅空 間,比佢哋可以擺檔,市民可以消閒,退休人 士既可感受到社會對其重視,又可在墟市中發 現自我,這就是存在價值。」 盧俊宇 ( 樂翠 ) 指:「其實呢區長者普遍都 苦悶,社區參與對佢地黎講好重要,提供場地 讓長者自娛或者參與社區活動,應為民政事務 處日後探討的方向。」

《90 後,00 後》 小新

瘟疫「謊」 梅先生

社區報要人

除了基本生理需要外,從互動過程中獲得 表達權,也是大媽表演吸引他們的原因之一。 街坊于先生這樣分析:「佢哋年紀大,失業或 者退咗休, 出去好遠會辛苦。喺屋企附近公園 睇大媽表演,又可以娛樂,又可以話事,幾開 心。」

「喂,不如今個禮拜六我哋去大陸飲喜茶同食探魚呀 ?」 這句 說話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現在的你可能已經不想再 聽到類似的說話。 我相信如果不是發生了前年的「反修例」運動,現在還有很多 年輕人閒時會上深圳飲喜茶,食探魚,有空時買買淘寶。 一直以來都有不少人標籤 90 後、00 後為「廢青」。根據《香 港網絡大典》的定義,「廢青」是指頹廢、不務正業、一事無 成的年輕人。曾經在不少論壇有帖文指責這群 90 後、00 後的 年輕人不認真工作,上班經常遲到,又不願意加班。究竟這班 所謂「廢青」 是不是真的一事無成、不務正業? 坦白而言,這班 90 後,00 後將會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而不 是 「no stake in society」。 經歷過雨傘運動到至今反修例 活動,我相信大家都成長了不少,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為 什麼而去抗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口 號,而是一個清楚明確要完成的目標。 「廢青」們並不知道將來這個社會是怎樣,2047 年又會是怎 樣,他們只知道如果不堅持落下去,可能會失去屬於自己的東 西。他們都本著寧願最後徒勞無功,也不選擇無動於衷。 這班「廢青」明知道參與示威可能會遭受拘捕甚至面臨控罪的 風險,仍然願意冒險走上街頭抗爭。更有些甚至不怕死,靠著 頑強的毅力堅持下去,不惜犧牲自己去保護香港,為要用自己 力量去保護自己的「家」。因為香港對他們來說係獨一無二的 家, 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取代。 原本他們閒時可以吃喝玩樂,但現在的他們每星期要上街抗 爭。面對催淚彈、濫捕, 他們從不害怕或退縮, 甚至每次都 比上一次更勇猛地面對。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造成今日的局面,是誰的錯?是誰推使這 班未來主人翁去抗爭?經歷了這段日子,大家能夠清楚看到這 班 90 後,00 後並不是「廢青」。 最後,喜茶、探魚、淘寶 都是不了。

招廣告

現時,《屯敘》參加了獨媒的社區報計劃的 資助,報導有關屯門的民生、政治大小事。 我們希望《屯敘》長做長有,繼續報導社區 新聞,要未來日子可自負盈虧, 我們歡迎新界西商戶刊登廣告, 價錢另議。

支持 區報

獨媒於2004年成立,致力為香港形塑不受 政權、財團、政黨支配的公眾空間,並積 極推動公民記者的培訓,為「社區新聞計 劃」各區社區報團隊提供編採支援及出版 資助。 ●公民媒體,要靠公民繼續撐住! 捐款支持: https://www.inmediahk.net/donate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