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油》第八期

Page 1

P.2

專題 - 緣路山旮旯

P.3

油説 - 現代木工故事

油蹤 - 觀塘靚景首選

P.4

特約專欄

第八期

看不見的

公共空間 文 / 樹心、昆仔、亨利、油長

編輯 / 楊雅怡 校對 / 陳威諾 設計及排版 / 陳穎璇、張禮皓、柯曉楠

攝 / 亨利、油長

「麻煩嘟一嘟安心出行」 這句話纏繞了大家近兩年。出入需要用「安心出行」,部 份空間更規定市民要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才可以進入。 大眾似乎已習慣被規範的日常,是否已經影響市民使用公 共空間的權利和自由 ?

何謂公共空間 一直以來,「公共空間」都沒有一個官方定義,即使有在 政府文件提及,也沒有明確指引,坊間亦存在各式各樣的 理解和演繹。本報上月於社交媒體進行了一項近二千多人 參與的民意調查,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公園、運動場、體 育館、圖書館、行人路、後山、商場或商場平台花園等地 均屬公共空間,兼具「自由免費出入的」和「可共享該地 資源的」特性。

指示不清位置不便 休憩空間被街坊忽視

充分使用公共空間 拉近彼此距離

公共休憩空間須就城市發展一同規劃,以一定比率為社區 各持份者提供適當的活動空間。而局方主張「見縫插針」 覓地,以符合面積比的規劃指引,以致休憩空間散落於社 區的角落中。記者在平日下午時段走訪了油塘各處,以鯉 魚門邨為例,該屋邨在 2000 年代陸續落成,現時還有兩 座正在加建。邨內劃了多處空間作居民休憩用途,配備單 車踏架或太極揉推器等兩部長者健身器材。雖部分設有椅 子,但器材間有一定距離,不利街坊聊天交流。同時,這 些休憩空間位置不起眼,要搭升降機或行樓梯才能找到, 前往路途亦無清晰指示牌。附近居民均表示驚訝且沒有印 象邨內有這些設施,「莫講話好唔好用,起咗用唔用得著 都成問題」、「雖然成日食得唔好嘥,但起出嚟冇用仲 嘥」。

公共空間理應符合市民需要,而非帶來不便。在油塘部份 的公共用地,沒有保安或閉路電視監管,便有市民自行活 用空間,令公共空間的用途變得多元。以鯉魚門邨鯉生樓 和鯉意樓後方靠山的空地為例,上午會有晨運客運動;下 午或假日則有小朋友跑步、踩單車、嬉戲玩耍,家長在旁 互相分享「湊仔經」;晚上至深宵更轉換成叔伯打牌,青 年在一旁踩滑板。除了玩樂、健身、休憩等實際用途,空 間更重要的是左鄰右里間的交流,甚至建立我們在社區的 共同回憶和生活經歷。

同時,本報記者分別巡視了油塘的多個公共空間,發現這 些空間的管理情況並不理想,導致公眾未能自如使用。

▲兩個小孩共享同一塊滑板。

▲地盤旁設休憩空間,軟墊上沙塵滾滾。

菜檔擺街又霸地 居民投訴不公平

進出看書要過三關 專家曾建議取消 現行抗疫政策中,進出公共圖書館須出示「安心出行」以 及「疫苗通行證」。若不符合該要求,有關人士將被拒入 內,變相失去使用圖書館的權利。早前,港大公共衞生學 院流行病學教授高本恩和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陳德光 指,根據知情同意的原則,市民有權拒絕接種疫苗。再者, 他們認為公眾已建立免疫屏障,故建議讓 60 歲以下成年 人毋須使用「疫苗通行證」進出指定處所。相反,時任食 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則表示措施合情合理,會堅持推 行。因此,市民何時可以自由進出,使用公共圖書館資源, 一一仍是未知之數。

與此同時,公共用地的使用程度亦能體現居民的歸屬感。 屋邨之間不時放置了額外的枱櫈或其他家具。或許設備並 沒有專業的規劃,但可見大家很願意分享, 拿出一張枱、 一張櫈,自然相聚一堂。鯉魚門馬環村更見這特點,村民 的心促成了一個窩心的角落,使大家可以在樹陰下乘涼、 聊天,充分體現了公共空間的真正意義。

位於油塘中心近欣榮街的連鎖菜檔「新界仔」,長期將大 量運送蔬果的發泡膠箱放在行人路。同時,裝載蔬果的板 車則長期霸佔其店面以外的通道,令原本屬於公共空間的 路面只剩下一半,礙於通行。該舖位於通往油塘中心的主 要通道兼轉角位,上下班時段或者顧客聚集挑選蔬菜時, 行人路會變得擁擠。雖然食環署人員不時到場監察和執 法,但當他們離開後,「新界仔」又會將貨物佔據路面。 根據立法會改善環境衞生及市容事宜小組 2021 年的會議 文件,店舖非法擴展營業範圍屬街道管理事宜,食環署、 警務處、地政署和屋宇署會按具體情況各自執法,必要時 採取聯合行動。但各區「新界仔」阻街的情況一直沒有改 善,有市民在網上質疑現行制度無法根治問題;亦有市民 鼓勵每天向署方投訴,直至問題徹底解決。

▲街坊們在鯉魚門馬環村共創了一個舒適的休憩空間。

自己地方 自己規劃 公共空間本身集多功能、多社群於一身,而公共空間亦不 局限於已規劃的空間,積極的公眾參與和探索也能為此帶 來更大化學作用,一 同創造出更完善空 間,解決用家的真實 需 要。 街 頭 用 家 或 「規劃師」也許能為 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想 像帶來更多啟示。 ▲

▲鯉魚門公共圖書館門前有人員檢查「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 ▲路過的街坊避開路面上的貨物、穿插賣買蔬菜的人群而行。

油塘的其中一個休憩 空間,設有休憩設施, 亦有附近居民借用設施來晾曬衣物。

每三個月一期

今期印刷數目:4000 份


2 / 專題 / 07•2022 /《集油》/ 第八期

新興本土電影上映 發掘「山旮旯」之美 文 / 狐狸、KK

攝 / KK

從油塘茶果嶺 看「山旮旯」之美 於大眾而言,「山旮旯」多為貶義,泛指偏僻的山區,交 通不便,人煙又稀少。正因為這些地方未完全融入大都市 之中,才能保持獨特美麗的一面。導演黃浩然(Amos) 以香港「山旮旯」為題材,拍下愛情喜劇電影《緣路山旮 旯》(下稱《緣》),和觀眾一同翻山越嶺,透過影像記 錄一個個美麗風光。電影中男主角阿厚(岑珈其飾)居於 茶果嶺村,邂逅多位居住於不同「山旮旯」的女主角,走 遍沙頭角、下白泥、大澳、荔枝窩及長洲,欣賞香港之 美。 Amos 居於長洲,島上唯一的對外交通就是渡輪,他間中 會在碼頭看見一些情侶送別,笑言:「假如一個男仔連續 追幾個女仔都住得好遠嘅,咁咪幾搞笑、幾有趣?」這使 他靈光一閃,成為他創作《緣》的雛形。談及選擇「山旮 旯」地點時,Amos 表示有考慮到不同類型的住所,除了 村屋外,也涵蓋了公屋(沙頭角)、居屋(大澳)和私人 別墅(大嶼山澄碧邨),由此表達出居於何處是個人選 擇,不論是希望有寬敞的居住空間,還是想享受舒適的大 自然。 選擇以「山旮旯」作為電影場景,首要面對的是器材運送 和交通不便。Amos 以荔枝窩的拍攝為例,工作人員抵達 荔枝窩碼頭後,仍需步行約 30 分鐘才到達拍攝場景,可見 拍攝工作並非易事。此外Amos 亦提及申請拍攝許可的困 難。現時進入沙頭角禁區範圍需要申請「禁區紙」,即使 製作團隊獲得沙頭角鄉事委員會和北區區議會的支持,惟 警方未有批准拍攝和發出「禁區紙」。Amos 表示警方未 曾交代不獲批准的原因,最終只能在沙頭角禁區範圍外進 行拍攝。

▲ Amos 重回茶果嶺拍攝地點

黃浩然為香港導演,亦是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高級講師。1993年於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文憑畢業, 曾執導過不少香港電台電視部外判單元劇同紀錄片,代 表作包括《獅子山下》及《點對點》等等。 Amos的電影作品帶有不少香港本土元素。例如他在 2016年執導的第一條動畫作品《活現皇都:立體呈現 Save Our State:State Theatre in 3D》,其目的便是為 了保育北角皇都戲院。

不單如此,《緣》電影團隊更嘗試衝出大銀幕,舉辦不同 相關活動,例如舉辦「香港真係好靚」攝影比賽、與本地 初創文化企業「Walk In Hong Kong 活現香港」合辦實體 導賞團等,盡顯本土「貼地」精神。Amos 亦提到舉辦和 電影相關活動能讓觀眾親歷其境,體會電影中所發生的人 和事,他補充該做法在外國是很平常的事,只是近年才引 入香港,顯得較為新奇。 疫情對《緣》最大的影響莫過於戲院被勒令停業,令電影 未能如期在情人節期間上映。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電 影團隊計劃再度在八月上映時,發現恰好適逢七夕,便順 理成章地在當天上映,對應著「情」和「緣」二字。

對於香港「山旮旯」逐漸消失的看法 ——舊建築拆卸維護的看法 —— 昔日,香港村落遍及港九新界,包括衙前圍、竹園、牛池 灣、馬頭圍等,都承載了幾代香港人的回憶,見證香港的 繁榮衰落,最後也逃不過清拆重建的命運,而油塘茶果嶺 村也即將面臨清拆。

Amos 對茶果嶺村的第一印象,來自於歌手許冠傑的歌曲 《追求三部曲》。歌詞中亦提及「佢尊翁綽號包頂頸 屋企 住喺茶果嶺」。他直言「喺七十年代茶果嶺真係山旮旯, 估唔到原來只係喺麗港城隔離」。直到 Amos 在香港浸會 大學教學時,他的學生同樣為其畢業作選在茶果嶺拍攝。 後來這位學生成為這部電影的製片,於是帶領 Amos 踏足 茶果嶺村。當他得知茶果嶺村即將在不久後清拆,更希望 ▲ Amos大讚榮華冰室別具一格 把握機會,用電影記錄這裏的風貌。

▲ 《緣路山旮旯》劇照 ▲

以電影呈現香港美態

認識茶果嶺村的契機

Amos 認為當城市發展時間越長,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亦 會越高,從而關注市內發生的事。再者,發展水平越高, 人們滿足了生存基本需求後,便會轉向非物質上的需求, 這也能解釋為何近年越來越多市民關注香港舊建築保育問 題。他隨後笑言:「但社會上仲有部份人,細個捱過窮, 唔會理呢啲嘢,或者等到有一日你哋(本報記者)變成『 廢老』,大家都係同一層次先可以再傾」。

中有某種規律。他以日本、香港、韓國為例子,指出不同 國家的影視業或文化亦有其輝煌時期,故香港影視業亦如 是。只要香港人堅守崗位,擁護本土文化,下一個香港本 土文化掘起的年代亦會隨之到來。

對於舊村落被拆卸,Amos 則以舊建築類比,指拆卸需衡 量該建築是否有價值、後來又會在原址上建甚麼、帶什麼 功能等。「你起棟新嘢,好普通,周街都係,多一棟唔 多,少一棟唔少;但你拆一樣好靚好有價值嘅舊嘢,喂, 細路仔都識計數啦!」他亦坦言,村落比建築更複雜,因 為涉及到「人」這元素。但他亦堅信很多東西並不是只有 「0」和「1」,中間有很多可能,並非一味以清拆作解決 方法。 事實上,論香港本土文化,又何止「山旮旯」。在全球文 化浪潮下,Amos 談到,文化的高低起跌是一個循環,當

緣路山旮旯 上映日期:2022年8月4日


第八期 /《集油》/ 07•2022 / 油說•社區 / 3

油說 甫推開印著「三巷」的木門,就看到天花板上掛著舊 式木傢俬,原木木片。木條堆疊成好幾座小山,不同 區域放置了台鋸、砂帶機、電刨等機器。幼框的大窗 採光明亮,黃昏時分可以看到太陽在維港對岸的摩天 大樓間落下。恰似與木工這夕陽行業互相呼應,要在 主力推行服務和金融業的香港復興木工並不容易。但 對禾日三巷木工部的創辦人溫家諾來說,「做木工, 還是用木工來賺錢我分得很開。他吐出煙圈續說, 「這一刻我是用木工做生意,如他日行業能自己營 運,我便能做木工」,從此努力為香港木工業闖出新 路!

回想當初辭去穩定的工作,家諾很清楚「如 果我繼續做,就冇資格叫個女追夢」。

他隨手在身旁的書架拿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碩士馬冠 並非針對木工業制定標準」,因此家諾希望為新世代 堯的《香港工程考》,說起鯉魚門海峽在香港開埠史 制定一套新準則,並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和就業平台, 的重要地位。他滔滔不絕地講述舊政府建築的經典建 以復興行業。 築特色,如香港大會堂、軍營、鄉村郵局、舊式公屋。

▲「禾日三巷」拆自香港二字,香港製造是家諾對自己做 木的追求,但他強調香港製造不應是賣點。

著重細節的家諾當年選址時,找到了榮山工業大廈, 除了租金景觀等實際考慮,榮山工廈的鋼窗令他決定 租下了這單位。鋼窗看似跟鋁窗鐵窗很相似,但三者 只有鋼才能做到極幼的線條。鋼窗樸實無華,省成本 之餘又能更好地採光,兼具設計感和觀賞性。可惜, 全港只剩一間綱材供應商;懂得維修鋼窗的師傅亦不 多,未來恐怕失傳。

不放棄心中理想 就讀創意媒體的家諾畢業後投身室內設計,曾在港澳 兩地從事餐飲設計以及商店設計,八年間為公司開了 1400多間分店,又曾做過牛仔時裝批發。打滾十多 年,兜兜轉轉,家諾於 2018 年開立禾日三巷木工部, 奮身全職「逗木」,實踐他的夢想—復興香港輕工業。

問及最滿意的作品,家諾卻表示沒有。對他而言,設 計屬服務性質,談不上高尚藝術,所以暫時未有真正 的「作品」。禾日三巷的社交專頁上,你不會找到感 性的文字或很多吸引眼球的照片。他解釋道做木就是 要真心做,以及把握時間做。當客人進店了解工藝及 品牌本身,以及其擁抱的價值後,撇除廣告、明星代 言及包裝,打動他的便是作品的原生價值。

香港工業於五十年代踏入全盛期,是當時香港經濟的 重要支柱。後來,隨着成本,競爭力不及中國及海外, 木工不再像以往的師傅由頭到尾一手包辦,甚至令現 時香港木工業人材存在跨代斷層,出現產業鏈斷裂的 現象。如今,大部分老師傅年過六七十,數下一代已 是二三十歲,絕少四十至六十歲的木工師傅。這個消 失的年齡層可追溯至九七回歸後工廠北移、人材流失 的時期。近日古洞有鎅木廠遷拆在即,香港鎅木廠更 加所剩無幾。面對不明朗的前景,家諾更加堅持建立 及傳達品牌故事。

具本土特色的設計應有其靈魂,並非只複製其他地方 的設計特點。不但要是香港製造和設計,產品更要與 當地有關。家諾平日愛從各處收集舊物,例如英製單 車、觀塘茶餐廳的藤織木椅、中環街市結束前一天撿 獲的皮革木椅。為了解背後的故事脈絡,他和朋友埋 頭研究歷史文獻,更成功追溯到當年中環街市這批傢 俬的設計師。

文 / 樹心 攝 / 甘藍、花見

香港製造發掘香港故事

為了珍惜時間且推動行業發展,他謝絕開設坊間的木 工興趣班。他認為興趣班或工作坊都是「把事物餵到 客人嘴邊」,雖予大眾有參與感,實際對行業復興卻 沒太大幫助。所以,他常常向設計師教授木工(尤其 實木)的知識,「向設計師解釋木的用法、好處,才 會令他們多用木材作主要材料」。

家諾即將帶禾日三巷離開油塘,並遷往元朗。除了較 接近自己家外,也能有一個更大的戶外空地,讓他免 除工廈貨𨋢的限制,設計出更大型的木製品,大展拳 腳。他相信成為廠家,有養活其他人的能力才能增加 影響力,刺激木工行業,現在他又向理想再踏前一步 了!

然而家諾發現,即使在工作上鼓勵業界人士選用實木 材料,仍與復興工業有一段距離。現今木工業沒有一 套具認受性的標準,令大眾對實木建材的價值看法不 一,加上缺乏引入新血的平台,窒礙了行業發展。「即 使有建造業議會和其他與建築相關的工會,但他們也

家諾示範削木的 工 序, 期 間 他 在 後 方 拿 出 木 塊, 刨 起 木 屑, 然 後 遞 到 記 者 面 前。 沒想到竟傳來香 甜 味 道,「 這 種 櫻桃木在處理過 程中會散發香氣, 其獨特的味道惹 人喜歡!」

市區隱世綠洲

景 靚 睇 以 可 都 田 原來藍

榮山工業大廈位於茶果嶺道 42822 號,建於 1985年,樓高 15 層,除了禾日三巷木工部, 還有餐廳、零食批發商、加工廠、廢料回收 廠等業務。 圖片來源:美聯工商舖

可惜李伯離世後,這些「泥公仔」無人打理,於 2017 年更因地政處接到投訴而被清拆。地母元君廟義工梁 先生對此表示深感可惜:「泥公仔又不阻路,擺放近 三十年的藝術品都有一定觀賞價值,貿然拆卸實在可 惜」。他亦表示雕像群雖然因長年未有打理而出現風 化,但只要加以修補,相信這些泥公仔及其背後的歷 史定能保存下來,成為五桂山的一大地標。

行山勿忘「山野無痕」 近年,五桂山更接待了新一班的「行山友」,山徑路 上人來人往,如市區鬧市。隨著本地郊遊盛行,市民 大眾與大自然的接觸增加,少不免對大自然造成負擔。 五月初有環保團體於五桂山進行山野清潔,在短短一 個半小時便清理出超過 76 公斤的垃圾,情況值得關 注。我們試想像若有一群人突然走到你家中,並隨意 玩樂,那麼你會有如何反應?我們都是大自然的拜訪 者,故應具備一套禮儀。

文︑攝/法螺話︑油長︑KK 泥公仔圖片來源 / 網上 香港的郊外享譽全球,馳名於與市區相近,即使由市區出發, 泥公仔的集體回憶 也容易找到山徑。即使面積及不上台灣的大小,香港也坐享 「百岳」的成就。而臨近藍田的五桂山,坐落於香港四徑之 提到五桂山的特色,不少藍田街坊都提及山上有一條駐滿泥 一的衛奕信徑中,兩邊可接鯉魚門和寶琳,方便的位置促使 公仔的小路。相傳這些泥公仔是七十年代由附近木屋村落的 李伯製作,他從山下搬運水泥和購買顏料,並以泥 這裏成為街坊的聚腳地、晨運的首選。 土塑形,用鐵線為支架,放置於水泥基 座,最後以顏料覆蓋。泥公仔以各種動物 從藍田公園走到五桂山再到油塘,這條路線比較舒服,沿途 及人物場景為題材,如西遊記角色、孫中 有樹木作遮陰。行經公廁時,亦可見地母元君廟於旁。不過 山等,也有製作一些軍人拿著槍械打仗的場景。 要留意在後一小段路,梯級較為陡斜,有街坊認為是前往五 這些泥公仔雕像群成為五桂山的一大特色。日本 桂山最艱辛的一段路。再走前一段,就會看見分叉路。往左 人金子晴彥於《香港アルプス 》(港譯 : 《金 邊走去便會看見航空反射板,往右邊去便是五桂山涼亭,前 子旅港行記》)一書中亦有提及到五桂山泥公仔 方往下看去便是將軍澳一帶。 的故事。

▲行山徑周邊垃圾 早在數十年前,國際環保組織始推廣一套名為「山野 無痕」的郊外禮儀。而在七項守則中,最重要的便是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膠樽、食物包裝紙、紙巾、 口罩等等高危丟棄物需妥善處理。只要每人多行一小 步,大家便可繼續享有這個城市後花園。


以下專欄內容僅代表該團體觀點及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的立場

第八期 /《集油》/ 07.2022 / 專欄 / 4

堆土機前̶茶果嶺村之古蹟去向

村之所以為村,因乃眾人聚居之所。

日打石業的興盛;「四山」指四個以打石為主的村落;鄉 公所則乃村民聚腳議事,以及擺放客家麒麟、烹煮分發每 茶果嶺過往一直以打石為業、深具客家文化,是市區少數 年魯班先師誕的「師傅飯」之場所,而供奉於天后廟的魯 僅存獨特非物質文化並保留原貌的村落。然而,政府正計 班先師正正是打石業的守護神。建築物與居民之間恰好扣 劃僅保留數座已評級的建築(天后廟及羅氏大屋),並將 連出緊密而濃厚的客家文化、鄰里關係與社區脈絡。 村落九成範圍拆去,再重建成高聳的公營房屋,仿佛將現 時居民的社區網絡與生活痕跡徹底「殲滅」。 村物怠盡 村不成村

被遺忘的工廠與古宅

政府現時的重建籃圖,肆意讓格格不入的高廈轟立,乃直 接破壞地區關係與社區網絡。假使只保留個別建築,而忽 古蹟辦在 90 年代曾於全港進行普查,當中記錄了 8803 項 略村落的整體性,這種殘缺不全以至肢解式的文物保育, 建築,研究員依此記錄進行田野考察,發現昔日高嶺土礦 恐無法承傳村落應有的氛圍和歷史價值。 場衍生的瓷泥廠、兩進三開間的客家式曾氏大宅,以及外 型獨特的茶果嶺村 57 號大屋(現址為 57A 及 57B 號)依 然健在,狀況大致良好。 本土研究社 FB @localresearch IG @liberresearch YT @LiberResearchCommunity 本土研究社 https://liber-research.com/

走訪時亦留意到,村內尚有一系列的石砌樓房、礦場遺蹟、 四山公立學校、茶果嶺鄉公所等,還有知名的兄弟士多和 榮華冰室等小店。其中不少貌似寮屋的樓房,其實在鋅鐵 皮下都是以就地取材,以礦山的花崗岩石所築建,足見昔

性別友善的油塘? 試想像「性別友善社區」的模樣?公屋居屋林立的油塘, 主打「年青、潮流、時尚」的大本型、臨海的舊式工業區、 隱蔽的四山街及東源街熟食市場,按居住需求及市區發展 應運而生的油塘似乎不見性別友善的蹤影。

或外判清潔公司招聘更多想重新投入職場的婦女、允許多 種方便照顧家庭或配合女性分娩育兒的輪班留職模式。當 然更理想是增設適合任何性別試用的無性別廁所,接納多 元性別者等等。

在香港談論性別總背負着刻板印象,例如女權分子才關注 性別議題,普通市民可以置身事外;性別平等是左派的意 識形態,他們支持性解放、開放式關係或同性婚姻等主義 (或將所有價值觀混為「左派」之談)。不論如何,性別 涵蓋的光譜很多元,我們可以先試着把「立場」和「主觀 印象」放一邊,去理解最貼近社區的性別事。舉例說在樓 下公園看見男男或女女的同性或多元親密關係、商場女廁 和男廁是否符合供求、隔離屋阿姨作為照顧者及母親的婦 女自主權、學校有沒有足夠開放的性教育或正向月經教育 等等。性別在社區無處不在,當我們尚未培養公開談論性 別的習慣或因為社會規範羞於各種性別表達,「性別友善 社區」 說實太離地。

意識到性別差異的存在,我們至少能以較友善的態度接納多 元價值,推動性別平等自然是其中一環。觀察、理解和實踐 是按部就班地深入性別議題的三部曲。2021 年 9 月,三個 多元性別女生在觀塘開設了一坪半性別空間,實踐性別:

在油塘逛一圈不難見到商場的清潔女工、街市買菜的家庭 主婦或在公園聚首的外籍家庭移工。除了社區身分,她們 同時是妻子、媳婦、母親和女性。一個理想的性別友善社 區能為她們提供「安全、友善及舒服」的生活及工作環境, 也是為下一代充權。譬如增加女廁間數及母乳餵哺室、公 共圖書館或社區中心配備足夠的性別教學資源,再進一步 社區內的企業(港鐵)、商場工作場所(大本型、油麗商場)

一坪半是 LGBTQIA+ 的 Safe Space,以推動性別平 權為目標,歡迎大家保持開放的心前來預約,跟我 們談論個人及社區的性別事。 Instagram:@onebookhalf_gender space Facebook : 一坪半性別空間

299

冇獎問答遊戲

油塘你幾熟,估下係邊度 ? 上集油 Facebook 討論下 ~ 下期開估 ! 上期答案:聚在一起的天窗 @ 鯉魚門邨總站

一坪半 【讓性/別被看見】 在一坪半的空間,擴闊您對性別的想像。 坐在榻榻米,我們看書、創作、聊天和放空。 我們釋放情緒,聆聽自己,讓內心說話。 我們圍爐,分享難以啟齒的秘密。 我們存在,為了繼續深耕細作。 一坪半的空間,思想卻無限。

650

廣 告

意 見

關於《集油》 《集油》是由一班熱愛及關心油塘的街坊自發創立而成,我們透過參加獨立媒體(香 港)「社區新聞計劃」發行實體及網上報章,希望能把油塘事、油塘人以文章、圖片 等形式分享出去,從而讓大家以更多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及欣賞油塘。 出版:集油媒體有限公司 承印: 匯龍峰印刷有限公司 (地址:觀塘工業中心二期五樓 B 室)

支持團體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