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會《學會通訊》(第二期)(上)

Page 1


《學會通訊》(第二期)籌委會名單 主編:梁希同 副編:曾子晉 財政:饒梓曈 聯絡:郭澤鑫 宣傳:何寶琪 印務:張韵希、劉樂盈、鄧景之 版面設計:林旻軒、蔡慧妍、徐柏熙 採訪:黃冠嵐、何文超、吳采樺


目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粵  言   紙   上

迴     響     粵     語     文     學     期     刊     專     訪 到國外旅行,別人聽到我們是香港人,總會說 上幾聲「你好」、「唔該」。粵語,是香港文化重 要的一環,亦是每個土生土長香港人的母語。但粵 語只被視為日常交流的工具,總被蒙上不正式、粗 野的名頭; 也正是因為大家太習慣粵語的存在,粵 語便成了人們心中的旁枝末節。

《迴響》最主要的團隊成員有五個人,他們會 負責排版、校對等工作。而大家都是由曾經的網友 逐漸變成朋友,彼此互相幫助。這群年輕人希望宣 告全世界「粵語也可以入文,也可以是文學」。他 們犧牲下班後的休息時間,竭力傳揚他們的理念, 盼望着能得到更多回音,以《迴響》引發「迴響」。

唔該

多謝晒

見 冇 好耐

13

文 / 黃冠嵐 版面 / 梁希同

何為《迴響》?

《迴響》的創造理念是在找一 個可能,讓人知道粵語也可以入 文, 他 們 稱 之 為「 粵 文 」。 今 時 今日,粵語入文仿佛只能苟存在社 交媒體上,失卻了在文壇的地位。 但《迴響》認為這並非必然,畢竟 早就有香港作家用粵語寫文章了。 《迴響》正是一群人想把將這種文 化在社會播種,得到更多的回音的 人。他們希望作為領頭羊,引領更 多人投入其中。《迴響》故之而得 名。


粵語 — 文化

在香港,大家日常生活都是在說粵語, 這似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情,只是大家沒有 習慣去記錄這語言。 香港本土文化極其多彩, 絕不止粵文一種。每種文化也是需要每個城 市裡的人努力保育,只是粵文是其中最為顯 然的切入點,只要有一實體書,便可一直保 存,也可藉此為載體,承載其他本土文化。 如此,本土文化便能以紙墨為骨,粵文為肉, 長久保存。 不少人認為粵文不是正統的文字語言, 並將粵文定性為「粗鄙之言」,難作文學。 然而,《迴響》的創辦人對這說法嗤之以鼻, 他們要宣告:粵文也可登大雅之堂。

特別的製作過程

《迴響》以粵文為寫作媒介,故此製作過程與一般以 書面官話寫成的作品有異,如在製作伊始定下取字標準。 有音無字或一音多字是粵文中常見的現象,這為每個人的 使用習慣不同之故。儘管如此,他們認為沒有字是錯的, 所謂正統用法都僅僅是約定俗成。文以載道,最重要的是 內容可讀與否。

作為一本眾籌出版的書,財政成了最大困難。他們早 前眾籌了三十多萬,看似一筆巨款,但僅夠出版三期作品。 單是作者稿費已佔用了絕大的開支,何況尚有印刷的費 用。何以經營下去亦成了艱巨的挑戰。香港久來甚少人願 意花真金白銀去支持文字創作,這使《迴響》的製作過程 難上加難。

14


以年輕人為目標的內容

《迴響》以年輕人為目標讀者。在不鼓吹閱讀的香港教育制度影響下,學生閱讀只 為完成閱讀報告,結果釀成社會缺乏閱讀風氣的現狀。因此他們盼用「易入口」的粵文 雜誌《迴響》鼓勵香港人養成閱讀習慣。小說這種體裁能以波瀾跌宕的劇情賦讀者以感 官刺激,因而《迴響》擇其為主要體裁。 可是,處身科技發達的時代,隨 Instagram story、Snapchat、乃至是抖音等速食 娛樂的興起,社會大眾受泛濫的資訊轟炸,現代人被惹人注目的內容分散了注意力,只 為享受娛樂化所帶來的快感,也就不自覺地漠視身邊一草一木,日益浮躁,較難堅持自 己的文化、信仰,現已鮮見有年輕人堅持捧書細讀。

這正應了《迴響》第一期〈人間失字〉中的現象:人們漸少閱讀文字,爾後「失字症」 便成了風土病。患上「失字症」的人一旦閱讀,便會受劇痛折磨,唯有強行閱讀才能痊 癒。越來越少人願意細品紙本的文字,而《迴響》正是打着令人重拾閱讀習慣的願景, 冀將整個社會自「失字症」的崖邊拉回。他們更推出了電子版的《迴響》,讓讀者可以 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網上版,以迎合盛行的速食文化。

15


蘊藏無限可能的粵語

粵語歷史久遠,使用者亦遍佈全球華人社區。有趣的是,不同地方說粵語的人都有 截然不同的語言習慣:廣州人的口語是粵語,再加上一些來自內地文化的詞彙;香港人 的口語是夾雜着英語詞彙的粵語;馬拉華人的口語,則是粵語、英語、客家話、馬拉話 的大雜燴。《迴響》本想面向全球的粵語使用者,無奈其語言習慣迥異,難以統一,只 好暫時將目標市場放在香港。 《迴響》旨在探索不同的可能,他們相信使用粵文寫作也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令 大眾接受粵文寫作只是時間的問題,因此並未在題材上設限。粵文寫作不一定要關於現 代、科幻題材。《迴響》第二期收到一篇清代背景武俠小說的投稿,使其大感意外。他 們沒有料到粵文和武俠打鬥情節會如此契合,畢竟大眾乃至他們團隊本身都習慣閱讀書 面官話寫成的武俠小說。雖然現在人們對粵文古代題材小說感到違和,但細想之下,粵 語才是當時南方人使用的語言,用粵文書寫又有何不妥呢?當初前人定下東北方言為官 話之基礎,不正正也是以東北人的口語入文嗎?百多年前的白話文運動提倡我手寫我 口,今《迴響》所傳揚的確為異曲同工。

16


寄語 未來 《迴響》團隊雖不想用「悲觀」這類 消極的字眼形容粵文的未來,但仍希望每 位在擔心粵語未來的同時,也可以出一分 力保衛自己的文化。只要我們堅持說粵 語、教導下一代說粵語,粵文的未來才有 曙光。我們常常以為香港年輕人「哈韓」、 「哈日」,不注重本地文化,事實上本地 年輕人的文化意識已經抬頭,在保存本土 文化上做得很好,「佢哋係一百分嘅年輕 人」。值得留意的是,現在已經出現結合 本地元素的文創產品,例如日紙「香港井 蓋系列」就是利用珪藻水泥模仿香港近年 逐漸被淘汰的舊式渠蓋創作杯墊,抽取香 港井蓋最具標誌性的形態和標示,反映香 港殖民地時期的文化。可見本土文化現已 多了不少捍衛者,未來仍見曙光。

最近因為疫情影響,他們延遲了舉辦 工作坊、講座等的計劃,並表示目前還是 以做好《迴響》這本期刊為目標。當然, 他們也不會抗拒與其他同類型的機構合 作。 他們表示出版三期刊物之後,暫不會打算 再進行眾籌,只希望能有多些人買書,峙 達到「讀者養我哋,我哋養作者。」。

17


結語

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看似平平無奇,卻有百般趣味。粵語文化作為生活重要的一環, 希望每一個香港人都意識到保護粵語的重要性。編者自己不時在街上聽到現在的小朋友 用普通話作為慣用語言、學校都只推行普教中,心中不禁產生慨嘆、擔心,難道粵語文 化未來會不受重視嗎?香港作為連接世界的大都會,正面來說是文化的大熔爐,但需要 警惕的是我們的本土文化每一天都受著西方和北方的文化霸權所挑戰,而捍衛本土文化 的使命就交託在香港人手上。尤其是香港這個視保育為無物的城市,要捍衛某種文化實 在難上加難。因此《迴響》團隊的努力和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亦希望《迴響》能得到香 港人的迴響,重視粵語、保護我們獨特的文化。

18

圖片來源:迴響粵語文學期刊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