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紙 HKI POST - 第155期

Page 1


全國兩會分別於三月十日和三月十一日在 京勝利閉幕,香港社會隨即進入學習宣傳貫徹 全國兩會精神的階段。連日來,港島各社團透 過多種方式開展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多位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主動走入社 區,分享、解讀兩會重要內容和精神,共同探 討如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蘇長荣:推動盛事經濟 香港一定會好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 蘇長 荣 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香港一定要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要彰顯自己的優勢。他說:「香港最大的優勢是國際化,引 入體育、音樂、文化盛事,以及國際經濟或各產業論壇等, 如果能持續推動,香港一定會好。」

蘇長荣表示,下半年,大灣區幾個城市一起合辦第十五 屆全國運動會,這恰恰亦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很好的內容, 將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及澳門等串聯在一起,去吸引大家 的關注,同時使整個社會商業消費得以提升。他又稱,在國 家的現代化進展中,相信中央最清楚香港可以扮演或具備優 勢的地位。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支持 港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蘇長 荣 認為,這方面的工作對 香港來說,其實是由來已久,已不是今天的事。在商業、經 貿、文化等等,香港在國際上的地位一直都很顯著。

蘇長 荣 說:「我們一直都說『背靠祖國,聯通世界』, 因為有中國這麼強大的市場作為依靠,又有這麼悠久的文化 作為底氣,而且民間力量已經是比比皆是,商界、文化交往, 包括藝術創作等等,都一直與世界沒有斷過。我相信在中央 這種要求和指導下,香港一定會利用這種機遇,與國際交往 更加蓬勃。」

吳家榮: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區潮人聯會會長吳家榮表示,全國兩會勝利召開為 全年工作開了好頭。《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香港深化 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香港各界有極大 的鼓勵以及支持作用。吳家榮說,香港區潮人聯會要將兩會 的精神貫徹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弘揚潮汕文化,發揚潮人 精神,積極參與香港社會事務,服務基層,扶貧濟困,為社 會傳遞正能量。尤其要謀求在青年、婦女和義工等方面更大 發展,推動青年委員會工作,為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創造條 件和提供平台。着力拓展義工事務,加強義工業務培訓,推 動義工隊伍深入社區,服務坊眾,使愛國愛港力量更加發展 壯大。舉辦義工到內地學習交流 活動,拓展義工視野、增進 跨文化交流,增強參加者 的民族身份認同感,做 香港與內地,尤其是 潮汕四市交流合作的助 推器和催化劑,為香港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添磚加 瓦,為創造香港新奇跡不遺 餘力。

金玲:「內聯外通」促進灣區共融 推動婦女工作高質量發展

香港島婦女聯會主席金玲分享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時表示,全國兩會的成功召開,為國家未來改革發展確立了清 晰的方針和政策指引。香港需要從「國家議題、香港視角」出發,深入理解全國兩會精神,將國家政策轉化為香港 的實際發展成果,推動香港由治及興,實現長遠繁榮穩定。

金玲表示,將把握這個黃金時機,發揮好港島婦聯「內聯外通」的作用,促進灣區交流合作,推動婦女兒童工 作、創新科技工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金玲說,港島婦聯在推動婦女發展方面不遺餘力: 開辦形式多樣的講座和課堂,互助小組持續關顧婦女的心理健康;開設不同的職業培 訓班、工作坊提升青年女性職場的技能和創業能力,近期還與咖啡大品牌企業合 作培訓青年女性,讓她們有優先就業權;倡導家庭和諧建設,與學校聯手提供 學童課後校園功課補習,助力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照顧的壓力。在青年工作方 面,港島婦聯帶領香港青年深入內地,透過義務服務工作、參與各種論壇、考 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國家發展,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以交流賦能,建立多層面 的合作關係,促進雙向交流。最後金玲建議青年人,心中有夢,勇於創新,行動 圓夢,破層破圈,用成長思維開啟人生的無限可能。

蘇長荣

由南區學校聯會、香港南區各界慶典委員會主辦的「南區龍文化教育薈萃」(以 下簡稱「薈萃」),以「龍的傳人」為主題,將南區獨有的文化特色融入教育當中, 透過「南區火龍」、「龍舟競渡」、「海洋保育」等多元化的活動,讓學生深入了 解中華文化的精髓,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日前,南區學校聯會主席彭耀鈞接受《港 紙》記者採訪時表示,透過一年的活動,在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下,「薈萃」作為 學界主動聯繫地區,藉助地區文化推廣教育項目,成功塑造了南區教育品牌。

合力共創南區教育品牌

「薈萃」活動由二零二四年二月持續至二零二五年一月,涵蓋書法、火龍、龍舟、功夫 及海洋生態等項目。活動以「龍」為核心,結合南區的地區特色,設計了一系列文化體驗項 目。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指出,「薈萃」凝聚社群力量,亦是跨界別合作的成果。她又 提到「薈萃」的節目都與龍有關,與教育局推行的國民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不謀而合,能夠 強化傳統價值觀教育,並幫助學生創建中華文化自信。聊起舉辦這個活動的初衷,南區學校 聯會彭耀鈞主席憶述,「我們認為活動一定要有地區特色,我們起點是 由本土的特色開始的,龍舟與火龍,雙龍,一個火龍,一個水龍。」 令 彭耀鈞感動的是,南區的所有校長為了樹立南區教育品牌, 出謀獻策, 身體力行,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薈萃」才能做到很好。「整個南區 教育界,大家一起朝着一個方向目標去做好這件事。校長們在這過程之

中,大家都貢獻自己。

這個是令人感動的。最後一起見證小孩的成就, 這又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而聯會副主席侯麗珊則表示,去年,南區 各學校齊心協力,貢獻精彩絕倫的多元龍文化教育薈萃活動,許多跨學 科學習等活動拓展南區學生學習經歷,讓學生從活動中認識並欣賞中華 文化,提升其國民身份認同。

多元活動,深入體驗中華文化 過去一年,「薈萃」活動匯集了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和實踐體驗,如書法、龍舟、舞火 龍、詠春、地質探究、深度遊等,其中「千人龍書法」活動吸引了約1,600名學生參與,他 們以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書寫「龍」字,場面壯觀,展現了中華書法藝術的博大精 深。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徐梓渟同學表示,書法活動除了讓他對「龍」有更多認識外, 也對書法產生興趣,以及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南區學界龍舟賽暨龍舟教育體驗嘉年華 让 約500位家長和學生親身體驗了劃龍舟的樂 趣,並通過一系列工作坊了解了龍舟文化和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值得一提的是,於二零二四年九月十七日舉辦的「中秋舞火龍」活動,當晚,香港仔聖 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學生及家屬一行接近40人,穿上搶眼的紅色「龍文化」T恤,在香港 仔中心牌坊參與開幕典禮後,浩浩蕩蕩跟隨火龍大隊從南寧街出發,並由彭耀鈞手持龍珠, 帶領學生舞着的夜光龍穿梭香港仔各個主要街道,環繞香港仔一周。同學沿途不時走近群眾 與市民互動,並向他們揮手及送上祝福。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副校長楊文健在接受記 者訪問時表示,他們學校很重視推展活動,會提早在通告或者家長的資訊上會做推廣。活動 後,會剪影在學校網頁和校園電視台發送出來,讚揚小朋友, 讓他們得到自豪感,增強自信。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廿三日,學生們參與了由海洋公園舉辦的「港島南地質生態深度遊」, 乘船近距離觀察南區地貌,了解香港的歷史與海洋保育議題。在參加一連串活動後,香港仔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譚柏熙同學說,他親身去探索海蝕洞和連島沙洲,學習海洋和地址知 識。他認為保護海洋非常重要,希望能夠學到更多關於海洋保育的知識,並在日常生活中實 踐環保行為。

文化傳承翼學生尊師重道

二零二五年一月十八日,「薈萃」閉幕禮在明愛莊明月學校舉辦,南區16所 學校750名中、小、幼、特學生在葉問長孫葉港超師傅的帶領下,集體演練了詠春 小念頭,展現中華武術的剛柔並濟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明愛莊明月學校高海洋同學 表示,學詠春讓他悟到一個新的道理,無論做什麼都要慢,都要三思而行。而胡梓 茵同學則認為,學習詠春要大膽自信,不能太躁,學習和為人處事也要慢一點、細 緻一點。

明愛莊明月學校助理校長鄭玉玲表示,他們學校有個優勢,彭耀鈞校長是詠春 界的傳人,所以當初在選擇將一些文化的修養去灌輸給同學的時候,他們就善用資 源,將詠春融入正規課程裏,並由校長親自教授。「演練詠春小念頭是很難忘,很 震撼,同學們一同穿着『龍』文化的衣服,大家很認真,很集中去耍那幾分鐘,真 的很美。希望透過學習詠春,將這個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學生做到尊師重道。」

侯麗珊
彭耀鈞

提防毒餌!「毛孩」家長要小心!居民促修例嚴懲

中西區西營盤高街一帶早前發生一宗懷疑投毒殺害貓狗事件,有街坊發現行人路上散落疑似混 合老鼠藥(Brodifacoum)的米飯,擔心寵物或流浪動物誤食後中毒身亡,立刻向區議員求助並報警, 警方已展開調查。

街坊發現可疑米飯 疑含「老鼠藥」

中西區西營盤高街一帶早前發生一宗懷疑投毒殺 害貓狗事件,有街坊發現行人路上散落疑似混合老鼠藥 (Brodifacoum)的米飯,擔心寵物或流浪動物誤食後中毒 身亡,立刻向區議員求助並報警,警方已展開調查。

早前區內有街坊致電中西區區議員劉天正反映,指在 西營盤高街李陞小學對面的行人路上,發現大量散落的米 飯,懷疑混合了老鼠藥「可滅鼠」(Brodifacoum)。由於 米飯的擺放方式與食環署一貫使用的鼠藥不同,初步排除 為政府部門所為。動物權益關注保護人士及劉天正接報後 趕到現場了解情況,並與食環署及警方溝通,要求盡快處 理。

或與全港170宗動物投毒案有關

170宗動物投毒案有關。過去3個月內,至少有60隻動物 因中毒身亡,包括野豬、野鴿及貓狗等。事件引起社會廣 泛關注,動保團體及市民紛紛譴責投毒行為,要求當局加 強執法,保護動物安全。

住在西營盤,家中養有寵物的陳先生接受《港紙》記 者訪問時表示,從新聞看到相關報道後,就不敢在外面隨 意放寵物玩耍了。陳先生說﹕「毒害動物、讓小動物受到 傷害的行為是絕對錯誤的。我認為現有刑罰太低,無辦法 阻嚇到呢啲行為,應該提高刑罰。另外,由於投毒位置多 在公園內,公園管理人員應該更多的巡查及加強清潔,避 免投毒行為有機可乘。」

警方圍封現場並展開調查

警方表示,根據第169章《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 第3(1)(a)條,任何人如殘酷對待動物都屬違法和可處懲罰。

該條例最高刑罰為監禁三年或罰款$200,000元。因此呼籲 市民愛惜生命,不要以身試法!

劉天正提醒中西區街坊,特別是家中有寵物的市民, 外出時要格外小心,避免讓寵物接觸來歷不明的食物。同 時,他承諾會繼續跟進區內投毒事件,確保中西區維持寵 物友善社區的形象,並呼籲市民如有任何線索,應立即向 警方或相關部門舉報。

此外,鑑於多年來香港不斷發生殘害對待動物事件, 包括放置捕獸器、落毒及疏忽照顧動物導致死亡等。有聯 署要求政府修訂動物福利相關的法律及政策,將虐待動物 兇徒繩之於法,以保障動物權益,讓香港成為「人寵共融」, 動物友善城市。截稿前,聯署已收集了12,861個網上簽名。

西區警方高度重視事件,接報後立即到場圍封涉事街 道,並將懷疑有毒的米飯樣本送往化驗,以確定其成分及 來源。警方承諾會進一步調查事件,並採取相應行動。劉 天正亦要求食環署在警方完成調查後,盡快清洗涉事位置, 避免再有動物或市民誤觸有毒物質。

中西區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座談會 逾三百人到場參加

全國兩會早前於北京圓滿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議上 作政府工作報告,除了總結國家過去一年的工作外,亦對未來一 年作出部署,當中有不少內容與香港息息相關。

為了鼓勵大家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中西區民政事務處、中 西區區議會,聯同港島聯中西區地委會及香港中西區各界協會於 三月廿一日合辦「中西區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座談會」,邀請了第 十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和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葉永成擔任主講嘉賓,向區內人士講解全國兩會的重要內容,以 及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意義。

座談會有超過300名參加者,包括區議員、 地 區委員會委 員、社團領袖、關愛隊隊員及中學生等。主禮嘉賓分享兩會的精 神要義,同時鼓勵大家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發揮「一國兩制」的 重大優勢,好好把握國家高質量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參加者都專心聆聽分享,亦有踴躍發問。有出席的 王 同學 表示,藉著今次座談會,學習和領會全國兩會精神,進一步認識 國家發展,獲益良多。地區委員會委員陳女士則表示,參加完座 談會後,對全國兩會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同時感謝國家 重視香港未來發展,日後定會繼續實踐同協助宣揚兩會精神。

位於香港金鐘夏慤花園的「提子公園」於三月十六日正式開幕,成為中西區最 新的打卡熱點。這座毗鄰灣仔警察總部及港鐵金鐘站的公園,由香港警務處精心打造, 以可愛的防騙吉祥物「提子」為主題,展出26組造型各異的藝術裝置,將防騙訊息融入市民日常 生活。開幕當日,警務處行動處處長陳東主持開幕禮,並強調詐騙案已成為全球罪案趨勢,警方希 望透過創新宣傳提升市民的防騙意識。

「提子公園」將夏慤花園的主通道、殘存海堤遺跡、座位區、二樓平台及通往警察總部的 通道,布置成一個充滿趣味的防騙教育空間。26組提子藝術裝置造型多樣,包括花花「提子」、 蘑菇「提子」、咖啡杯「提子」及吸睛的手推車「提子」,令人目不暇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二樓平台的「最佳打卡點」,市民可在此拍下「提子」裝置與莊嚴警察總部同框的獨特畫面,既 有趣味又具深意,成為社交媒體分享的熱門選擇。公園將開放至二零二六年二月,預計吸引大量市 民及遊客前來體驗。

陳東在開幕禮上指出,二零二四年香港錄得44,480宗詐騙案,較前年增加4,656宗,平均每

10分鐘便發生一宗,儘管升幅有所收窄,形勢依然嚴峻。他強調,執 法與預防並重,警方近年推出多項防騙活動,包括海上「提子閃閃耀維港」、 陸上「防騙專線小巴」及空中「提子纜車」,而「提子公園」正是這一系列宣傳的最新亮 點。活動當日更設有「提子」問答遊戲,讓市民在輕鬆氛圍中學習防騙知識。

「提子」自二零二零年誕生以來,以其親民形象深受市民喜愛。此次「提子公園」 不僅是防騙宣傳的創意載體,更希望成為親子互動及朋友聚會的新地點。警方表示,未 來將繼續透過「提子」品牌,探索更多方式擴大社會防騙屏障,讓安全感與幸福感並存。 無論是打卡留念還是學習防騙技巧,「提子公園」都值得一遊,下次經過金鐘,不妨停下 腳步,與「提子」合照,分享防騙訊息給身邊人!

李應生 葉永成

為與灣仔區內大廈一同攜手推動地區治理,共建和諧 社區,由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灣仔大廈法團聯盟、香港 島各界聯合會灣仔地區委員會舉辦的「家在灣仔」晚會於 三月十九日舉行,區內共208棟大廈、超過360名法團代 表一同出席,活動上亦宣布灣仔大廈法團聯盟成立,將致 力為區內大廈法團提供不同領域的服務。

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主席佘靜怡為活 動致辭,指灣仔大廈法團聯盟成立宗旨為 「凝聚、共贏、創新」,包括由與政府各 部門聯絡,凝聚關愛隊及地區團體,更好 整合資源服務社區;建立資源共享平台,為區內大廈提供

義工隊出發安裝鼠擋

面向不同領域的相應服務渠道,提升大廈管理水平;同時 引入專業力量,提升社區大廈服務質量,為區內大廈提供 不同專業建議,從而拉近大廈聯繫,打造和諧社區。

灣仔區議員吳澤森稱,灣仔區舊樓多,要管理好一棟 大廈的事務,比如大廈外牆維修、消防檢驗等等,僅僅靠 法團的幾位成員去處理,會遇到各種困難,因此,成立灣 仔大廈法團聯盟,可以協助法團處理問題及提供支援,促 進大廈協作共贏,凝聚區內大廈管理力量,共同提升灣仔 居住環境品質。

灣仔區議員莫繡安稱,在地區治理中,社區合作十分 重要。無論是改善環境衞生、優化社區設施、提升治安環

境,還是推動社會福利服務,都需要政府、居民和各持份 者的共同努力。成立灣仔大廈法團聯盟亦有助推動大廈法 團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絡及了解,為未來的合作奠定了堅 實基礎。

活動獲多名政府部門代表出席,包括灣仔民政事務署 專員張雁伶、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尤斌、社會福利署 東區及灣仔區福利專員蕭建香、消防處港島總區分區指揮 官(港島中) 林明業、灣仔警區警民關係主任陳運沛等,以 及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容海恩、梁熙,及灣仔區各關愛隊 代表等。

由民建聯灣仔支部、穆家駿 議員辦事處、光大駐港企業及中國 電信(國際)共同合作,中國光大 控股有限公司資助的「消鼠奇兵

2.0 之鼠擋防衛戰」計劃,旨在透 過為灣仔區內大廈加裝「鼠擋」, 以防止老鼠透過水渠爬入大廈。

「鼠擋」為安裝在大廈外牆喉管位置,以防止老鼠沿屋宇裝備攀爬 的裝置。 以往為防鼠患問題,部分地區亦有安裝,但設計被指無法阻 擋老鼠爬行,甚至會堆積垃圾。「消鼠奇兵 2.0 之鼠擋防衛戰」負責人、 灣仔區議員穆家駿則指,今次計劃選用的鼠擋有別於以往的設計,「以 往的鼠擋只是一塊板,我們今次選用的鼠擋是類似鐵絲網的設計,除了 有向下的尖刺,防止老鼠向上爬外,亦有對上的尖刺,防治老鼠跳上水 渠管上方。」

「鼠擋防衛戰」於去年十二月舉行啟動禮後,隨即發信給全灣仔 區超過 1000 幢大廈,接收了近百幢大廈的回覆。其後在穆家駿統籌 下,由光大控股以及光彩義工團的義工隊過百位義工共同組成「消鼠奇

兵聯隊」,於今年三月一日至廿二日,到區近百棟大廈進行安裝。義工 隊先在光大中心接受穆家駿的講解、安裝要點和安全注意事項之後,出 發到各安裝地點進行安裝。義工隊累計安裝了超過 1000 個鼠擋。

穆家駿指,今次透過政、商、民三方合作,共同打響區內鼠患反攻, 並計劃於今年內將為灣仔區內過千幢大廈加裝「鼠擋」,以防止老鼠透 過水渠爬入大廈。

本港鼠患問題備受關注,食物環境衞生署早前以「無鼠百分比」 顯示地區的鼠患情況,當中灣仔區有 12.9%的「鼠蹤」,屬港島區中 最高。主辦機構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有效降低灣仔區鼠患衞生問題,共 同提升灣仔「無鼠百分比」的指數。

「鼠擋防衛戰」為區內近百棟大廈安裝過場個鼠擋

灣仔團體跨界合作 以 多元體驗關懷復康家庭

由灣仔青年聯會、香港展賢服務聯會與香港復康力量 攜手的舉辦「共融力量Fun Fun日」三月廿二日於灣仔佛教 黃鳳翎中學舉行,活動為透過復康人士及家屬提供自助午 餐及其他活動等,以社區力量協助復康人士發展體能、智 能及適應社群生活的能力,鼓勵他們融入社會,從而享有 與其他人一樣的平等權利。

周振傑

宋芝齡

援指導工作坊、AI圖像生成技術體 驗等。活動更請來弘樂隊及歌手為 自助午餐伴奏。

灣仔青年聯會主席宋芝齡帶領灣仔青年聯會及香港展 賢服務聯會義工,為在場香港復康 力量會員提供服勝,並對現場參加 者義工分享與鼓勵。活動亦獲Beok Workshop、靈炁舍、耆夢社等多家 社企支持並提供服務,包括設有現 場手沖咖啡體驗教學、實用情緒支

主辦方代表,香港展賢服務聯 會主席周振傑指,希望借助不同社 企的力量,為復康家庭創造難忘回 憶。包括邀請樂隊現場演奏,利用音樂營造餐廳及酒店氣 氛;利用創新科技,將復康人士及長者口述的夢想轉化為 紀念相片及動態短片,透過聆聽生命故事促進跨代交流等。

他指,希望透過多元體驗,讓康復人士能嘗試及享受社會 進步的成果,亦為不同社企提供思路,共同搭建社會共融 橋樑。

灣仔區議員劉珮珊(右一)、莫繡安(右二)到場一同參與活動

小鵬汽車進軍香港落戶灣仔

將推建超快充電樁

XPENG小鵬汽車在灣仔合和廣場新開旗艦店,正式進軍香港市場。落戶首日不單展示 最新七座MPV車型 X9 外,更宣布 「一換一」由$59.9萬起,同時推出超快充電樁來港, 並預告香港充電網絡佈局,標誌著小鵬以「超快充」技術銳意搶攻本地電動車市場。

佔地逾 11500平方呎 的XPENG小鵬合和旗艦店,以未來感設計融合科技體驗,設 有未來科技展示區,首次在香港公開「小鵬機器人」與自主研發的 AI「圖靈晶片」。店 內最多可同時展出7輛車款,並提供2間貴賓室,方便車主深入了解新車技術。其中新車 XPENG X9 主打「移動家居」概念,配備冷熱一體式電動冰箱、後排21.4吋娛樂屏幕等居 家配置,擺脫傳統七人車的商用形象。其主動式後輪轉向系統能縮小迴轉半徑,市區窄路 轉彎更靈活,官方強調為「全球唯一標配此功能的MPV」。

小鵬同步公開香港充電佈局首階段:與KINETA合作於會展廣場設 6個50kW CCS2 充電位,小鵬車主透過 SD Charging APP 可享專屬優惠。第二階段則在今年下半年引入 360kW超快充樁,號稱「5分鐘充電續航200公里」,成為內地以外首個落地點。小鵬汽 車指,此前在港落地的充電樁,功率包括50kwh及200kwh兩種,位於灣仔和九龍。而超 快充樁則可大幅提升充電速度,車輛電量從10%到80%,只需耗時20分鐘。同時,公司 也與一站式電動車充電品牌Cornerstone合作,將品牌充電站擴充至港九新界。目前香港公 共快充樁普遍為50-150kW,小鵬的 800V高壓平台若全面落地,有望縮短充電時間至主流 水平。

香港目前擁有超過10萬輛電動車,佔全港所有車輛約 11.5 %。政府早於 2021 年公 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目標是引領香港在 2050 年前達致「車輪零排放」,以改 善本港路邊空氣質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推動香港未來使用電動車及電動車所需配套, 訂立出一個完備的政策目標與計劃。其後,政府陸續推出多項措施,推動本港電動車發展。

不過電動車的普及仍帶來一些挑戰。截至2024年9月底,香港共有9,107個充電器可 供民眾使用,其中1,579個為快速充電器,標準及中速充電器佔比較低。由於大電流電動 車數量不斷增加,快速充電的需求迫切。

「妍麗人生展新姿」啟動禮圓滿舉行

助力香港女性多元發展

三月 廿 二日,由東區各界協會主辦、鰂魚涌居民協會 合辦,並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婦女自強基金」資助的「妍 麗人生展新姿」計劃啟動禮在佛教中華康山學校禮堂盛大 舉行。活動吸引逾170名社區領袖、街坊及義工參與,現 場氣氛熱烈,展現社會各界對女性賦能議題的高度關注。

生命短片揭序幕 傑出女性勉勵發光

啟動禮以一部勵志短片拉開帷幕,講述女性突破困境 的動人故事。其後,三位傑出女性代表致辭勉勵大眾:民 政及青年事務局婦女事務專員陳樂雅表示「女性的潛能需 要社會共同支持」;香港東區各界協會婦委會主任謝凰姿 呼籲「以行動實踐李家超特首『巾幗光芒,照耀香江』的 願景」;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蔡萬方則倡議「社區聯手打 造女性成長平台」。

女司儀分享「重生」奇蹟 從永久傷殘到田徑選手

活動司儀吳凱琪以自身經歷成為全場焦點。28歲時因 急性腦中風被判定永久傷殘的她,歷經多次開腦手術與小 腦部分切除,卻憑藉驚人意志力復健,奇蹟般重獲新生, 更成為田徑選手。她表示:「生死邊緣的經歷讓我更珍惜

生命,盼以自身故事點亮他人的希望之光。」其堅毅精神 引發全場掌聲。

未來將開展系列課程

助力女性綻放

活動獲各界人士支持,包括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 尤斌、東區警區指揮官總警司陳天柱、東區民政事務處助 理專員傅耀男、立法會議員鄧飛及梁熙等。

謝凰姿透露,計劃將推出化妝班、儀態班等系列課程, 透過提升外在形象與內在自信,協助女性發掘潛能,「讓 香港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此次啟動禮 不僅是計劃的開端,更象徵社會對女性多元發展的支持。 未來將持續透過社區協作,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核 心精神,助力香港女性在個人與職場領域展翅高飛。

逾百名參賽者展現青年活力 由香港東區各界協會主辦、民政事務總署東區民政處 合辦及贊助的「2024-2025東區文化節:第一屆舞動東區 街舞比賽」於三月十五日在東區最新打卡地標東岸板道舉 行。頒獎禮邀請東區民政事務專員兼東區區議會主席陳尚 文、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尤斌、東區警區指揮官總警 司陳天柱、香港東區各界協會會長 温 俊文、香港島各界聯 合會東區地委會主席劉慶揚等擔任主禮嘉賓。

逾百名參賽者展現青年活力 第一屆「舞動東區街舞比賽」圓滿舉辦

第一屆「舞動東區街舞比賽」圓滿舉辦

逾百名參賽者展現青年活力 第一屆「舞動東區街舞比賽」圓滿舉辦

第一屆「舞動東區」街舞比賽不僅為文化節揭開精彩 序幕,更標誌着東區東岸板道成為香港街舞文化新地標。 活動吸引逾百名青年舞者報名參賽,比賽期間,選手們以 精湛技巧與獨特編排贏得全場喝彩,氣氛熱鬧非凡。歷經 數小時激烈角逐,最終由青年隊伍「孫楠」和「Tsuol,Kayi」 分別勇奪Hip Hop 1 on 1及All Style 2 on 2的項目冠軍。 傍晚舉行的頒獎禮更將氣氛推至高峰,為社區注入青春正 能量,展現東區文化多元魅力。

温 俊文於頒獎禮致辭時表示,活動旨在為青年提供展 現才華的舞台,展現年輕人的青春活力,並感謝東區民政 處和支持機構的大力支持,台前幕後工作 人員的辛勤付出,使活動成功圓滿舉辦, 並鼓勵年青人繼續支持東區文化發展,為 香港的繁榮穩定多作貢獻。

陳尚文致辭時表示,衷心感謝香港東區各界協會精心 策劃這場精彩活動,為區內年輕人提供一個切磋舞藝的平 台,提升大眾對街舞的認識。陳尚文相信, 隨著東岸板道東段在今年下半年陸續完成 及開放,未來將會有更多文化項目落地東 區,推動社區藝術發展。

陳尚文

部分獲獎選手感言

Tsoul

很開心、很感恩!多謝partner, 我們是第二次一起比賽,以前我們共 同練習的招式,在今次亦有用上。

在今次比賽中我們共同經歷了狂 風暴雨,原本還擔心會有少少影響, 而後恢復晴日,得以繼續暢跳拿到冠 軍,感到非常幸運! Kayi

議員認為廚餘回收都能在街市設 立,為何不能設立「綠在區區」

北角作為東區人口稠密的區域,擁有超過36,000多個私人住宅單位及超過13萬的居住人口, 現時政府的回收服務卻僅有十多個流動回收點,影響市民參與環保的積極性。對此,有東區區議員 建議政府部門善用北角區內食環署轄下公眾街市的空置攤檔,設立「綠在北角」回收店,以推動廢 物減量及循環再造工作。

灣仔區回收設施完善

北角相形見絀

東區區議員丁江浩接受《港紙》訪問時表示,不少街 坊向他反映,希望政府在北角等人口密集的地區設立固定 的環保回收店「綠在北角」,以提升市民參與回收的積極 性。丁江浩指出,北角作為一個私樓密集的區域,對回收 服務的需求極大,但目前僅依賴十多個流動回收點,設施 不足且受天氣影響,嚴重影響市民的回收意願。

丁江浩以灣仔區為例,指出該區雖人口與北角相若, 但設有「綠在灣仔」、「綠在天后」、「綠在跑馬地」等 多個固定回收點,設施充足。相比之下,北角缺乏固定回 收設施,儘管區內有閒置的北角街市攤位,卻長期未被善 用。他建議政府將這些空置攤位改造成「綠在北角」回收 點,提供長期且固定的回收服務,方便市民使用。

東區區議員林永晟也引用數據指出,回收站與家居的 距離是影響市民回收意願的關鍵因素,而固定回收站(如 「綠在東區」)的回收量遠高於流動回收點,顯示固定設 施的重要性。

「雖然東區現時也有多個固定回收點,例如『綠在東 區』(西灣河)、『綠在漁灣』(柴灣)等,但這些地點 對北角居民而言並不方便。北角居民若需攜帶回收物步行 1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將大大降低回收意願。」林永晟建 議環保署重新評估資源分配,刪減部分流動回收點,轉而 設立更多固定回收站,以提升回收效率並推動綠色減廢政 策。

倡設智能回收櫃 便利市民推動環保

東區區議員李清霞則建議,當局可在街市內設置大型 智能回收櫃,以提升市民參與回收的便利性。她強調,推 動環保的關鍵在於提供便利,而非單純依靠贈送禮物作為 誘因。李清霞指出,許多街市有空置攤位,適合擺放智能 回收櫃,讓市民在買菜時順便進行回收,既省時又高效。 同時,在不同街市增設智能回收櫃,可減少人工和物流成 本。在現時政府財政緊縮的環境下,政府應重新評估資源 分配,優先考慮設置固定且便利的回收設施,以真正推動 環保工作。

陳女士表示﹕「北角咁多舊樓,人口又密集,點解連 一個固定回收點都冇?如果喺街市空置攤位整一個『綠在 北角』,我哋買完餸順便回收,咁就方便好多啦!」 北角公眾街市空置攤檔

食環持開放態度

環保署表示,為進一步加強支援,署方已於2月底完 成安裝在北角匯設置智能回收箱,方便渣華道和馬寶道一 帶的單幢住宅及「三無大廈」居民使用。同時,署方擬於 今年第二季增設三個「晚間回收流動點」。

在廚餘回收方面,北角現有20個收集點,涵蓋街市、 酒店、商場及住宅等。環保署計劃於2025年進一步擴展廚 餘回收設施,包括在全港增設約1,6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 並在更多合適地點設立「公眾廚餘回收點」。署方強調, 現有回收網絡已覆蓋北角約九成人口,未來將持續檢視服 務效益及社區需求,進一步優化回收設施。

食環署表示,一直與環保署緊密合作,配合在署方管 理的場地設立回收設施。目前,東區3個公眾街市已設置 智能廚餘回收桶,並在9個垃圾收集站設立廚餘回收點。

對於在北角公眾街市空置攤檔設立「綠在區區」回收 便利點的建議,食環署持開放態度。署方表示,若接獲具 體計劃,將進行可行性研究,並諮詢相關街市管理諮詢委 員會及持分者的意見,以推動環保設施的落實。

住在北角超過40年的陳女士表示,自己非常支持環 保,但現時的回收設施讓她感到十分不便。「我住嘅大廈 已經有60幾年樓齡,附近好多鄰居都係老人家。如果要我 哋拎住啲回收物行去鰂魚涌,真係好辛苦,尤其係啲紙皮 同膠樽,又重又阻地方。」她無奈地說,雖然政府有兩元 乘車優惠,但長者搬運沉重物品仍然吃力,最終只能將可 回收物當垃圾丟棄。

姜氏金龍 醒獅團

馬來西亞的玄 龍體育總會及 【萬撓玄龍】 體育會

中華文化的傳 承

「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2025」於三月十七日下午舉 行送神儀式後圓滿結束。本屆文化節首次舉辦國際高樁舞 獅邀請賽,該賽事在三月十五日舉行,成為壓軸項目,讓 世界見證香港獅藝的傳承與多元魅力。此次邀請賽吸引了 來自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澳門等地的頂尖舞獅 隊伍參加。比賽由國際認可的「中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 會」擔任評審,專業評審見證了獅王爭霸的盛況。

中國廣西 梧州藤縣 醒獅團

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在致辭時表示,醒獅文化作為中 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香港應推廣這些 優秀的文化藝術。隨着全國兩會後外界 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增強,他希望鴨脷洲 同慶公社能持續在傳統文化推廣中發 揮作用,未來能舉辦更多有意義的文化 活動,將中國文化推向國際。

姜氏金龍醒獅團團員表示:「感謝所有入場觀眾的支 持,希望透過賽事傳揚舞獅的中華文化精髓,讓公眾對舞 獅有更多認識。這次比賽是文化交流的舞台,看到各城市 參賽隊伍的舞獅水平,感到十分震撼,也讓世界見證香港 的獅藝傳承與多元魅力。」

為了讓旅客及參加者感受傳統文化,讓節慶氣氛更加 濃厚,大會特意安排邀請賽在以傳統搭棚工藝製作的大戲 棚內舉行,將舞獅、粵劇和竹棚工藝三大傳統廣東文化串 連,為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寫下新的一章。

藝術與社區融合

三月廿二日至廿三日,位於黃竹坑Landmark South的 ADC藝術空間舉辦了「凝」——藝術工作室開放日,吸引了 眾多市民前來參觀。此次活動共有超過20個工作室開放, 讓到訪者與藝術家近距離接觸,深入了解他們的創作過程與 藝術理念。參與的藝術家展示了多種創作媒介,包括繪畫、 陶瓷、立體列印、流動影像及霓虹燈藝術等。這些多樣化的 展品讓參觀者見識到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和創造力。

南區區議員張展聰同時也結合了多個南區持份者共同參 與,包括香港傷健協會代表、利東路德會中心主任、小童群 益會代表、香港紅十字會金乃迪中心代表等。張展聰希望此 次活動能促進社區之間的合作,並表示南區的藝術和文化方 面可以「官、商、民」攜手合作。他還提到,自己一直有一 個想法,就是在藝術發展局的場地舉辦一場藝術音樂表演, 為南區居民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音樂節。這樣的活動不但能 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也有助於提升藝術的認受性。

比賽於三月十五日在鏗鏘的鑼鼓聲中拉開序幕,共有 13支世界級隊伍參賽,展現出高水準的精湛演出。參賽隊 伍的表演力量感十足,技術多樣,展現了高難度的舞獅技 巧。其中,馬來西亞的世界冠軍、技藝超群的中國廣西梧 州藤縣醒獅團和香港代表——姜氏金龍醒獅團輪番上陣,贏 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最終,「中國廣西梧州藤縣醒獅 團」以9.37分奪冠,成為首屆「高樁之王」,馬來西亞的 玄龍體育總會及【萬撓玄龍】體育會分別獲得亞軍和季軍。

攜手共創南區藝術新未來

南區區議員蕭煒忠在活動中表示,過去的藝術展覽多在 工廠大廠進行,認受性較低,但現在在Landmark South這一 甲級商廈內,展示平台得到了顯著改善。他認為這裏吸引了 很多針對小朋友和年輕人的藝術活動,家長們也會更有信心 帶孩子來接觸藝術。而且,這裏的展覽不只限於高端作品, 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作品同樣適合展示。這樣的做法能夠 鼓勵對藝術感興趣的孩子,並為有志於投身藝術事業的年輕 人提供發展空間。

活動結束時,張展聰感謝藝術發展局代表招待,認為 場地非常適合為青年人和傷健人士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並 希望將來能透過推廣藝術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他表 示,南區是一個團結和諧的地方,並對今次能夠邀請到不同 社區持份者參與感到高興,期待各持份者共同為南區的文化 發展貢獻力量。

霓虹燈藝術 (左1)蕭煒忠、(左2)張展聰 藝術家Amy除了在香港展出作品外,還在海外的多個地方展出過,包括台灣等地

朱立威

早前, 民建聯南區支部在石排灣邨舉辦「租置計劃知多啲」居民會,多位居民出席參與,會上 不少石排灣居民反映,希望政府在石排灣重推租置計劃,並提出管理改善建議。

助基層較低價格「上車」

全國人大代表、南區區議員朱立威接受《港紙》訪問 時表示,重推租置計劃主要是基於市民對可負擔置業的需 求,以及政府希望活化現有公共 屋邨資源的考慮。

「租置計劃旨在讓公屋居民 以較低價格購買自住單位,從而 實現『居者有其屋』的願景,回 應基層市民的置業訴求,同時釋 放公屋單位的流動性,讓街坊們不再受到富戶政策入息限 額的影響,真正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朱立威說。

朱立威又補充,出售公屋單位可以一次性增加政府收 入,緩解財政壓力;其次,業主繳納的管理費等長期收入 也能為政府提供持續的財政支持。為政府帶來穩定的現金 流,這對當前財政狀況有積極作用。此外,該筆資金可用 於興建更多公屋或改善現有公屋設施,形成良性循環。

倡縮小公用面積範圍 朱立威指出,目前租置計劃在管理上有不少改善空間。

例如,他建議縮小出售計劃的公用面積範圍,僅包括樓宇 覆蓋部分及供樓宇使用的設施,如泵房和配電設施等,這 樣可以減少權責爭議及維護成本,而屋邨其餘部分如車道、 商場及休憩空間則由房委會繼續保留和管理。

「過去租置計劃中,業主需要分攤整個屋邨的公用設 施維護費用,這導致管理費高昂且權責不清。若調整後可 明確業主的責任範圍,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同時避免因公

用設施維護問題引發的爭議,提升管理效率。」朱立威說。

他表示,團隊未來將於石排灣邨進行問卷調查,深入 收集居民對租置計劃的意見,並反饋政府,期望居民積極 參與,共同改善居住環境。

基層家庭盼圓置業夢

南區居民鄧玉娥接受《港紙》記者訪問時表示,對在 石排灣重推租置計劃感期待。這位擔任保安的基層母親, 與兩名17歲及20多歲的女兒同 住,她認為計劃將為像她這樣的 家庭提供難得的置業機會。

鄧玉娥表示,以較低價格購 買自住單位不僅能改善居住環境, 更能提升社區整體氛圍,增強居

民的歸屬感。她對於有關縮小公用面積範圍的調整也表示 支持,認為這有助於減少不必要開支,讓居民更專注於提 升生活質量。但她同時關注管理透明度問題,她建議設立 專門管理委員會,加強居民參與和溝通機制。

作為基層打工仔,鄧玉娥特別看重計劃能否幫助居民 擺脫富戶政策限制。她期待通過置業為家庭未來奠定更穩 固基礎,並希望石排灣邨能發展成宜居社區,提供更多社 區活動和設施,增進鄰里聯繫。

鄧玉娥也期望政府持續關注居民需求,不僅推動更多 可負擔住房計劃,同時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 升居民生活質量等等。

另一南區居民王先生也支持在石排灣重推租置計劃。 他說﹕「一方面有助解決政府財赤問題,另一方面也提供 置業階梯,不再需要讓街坊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及社區,可 住回自己原本的單位!」

回家

郭巧晴(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學生) 家,是外婆的執念。

從我記事起,她就念着要回家。我不知道她說的家 在哪裏,明明她是在自己的院子裏說出這句話的,卻一 直說要回家。我問她,「你不就已經在家了嗎?」她回道, 「不是這個家。」這個回答使幼小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這個「家」的意思。緣由是外 婆忽然中風跌倒,送院治理後雖無大礙,只需休養便能 康復,但醫生卻說出另一惡耗:外婆患上了阿茲海默症。 在短時間內,她的記憶力就大幅下降,常常記不清東西

的位置,變得暴躁易怒。我的孩子都對外婆突如其來的 改變嚇到,不太敢與她接觸,所以照顧外婆的重任就交 到了我這個外孫女手上。

這些日子,外婆也一直念着「回家」,在她過生日 的時候,我問她的願望是甚麼,她對我很認真地說道,

生命是一面寫滿 光陰隱語的鏡子

王慧娟

生命是一面寫滿光陰隱語的鏡子 照出浮生裏數以萬計的眼睛 悄然入夢的青春散落斑駁的光影 嘴角仍掛著流淚的笑容

在繁華裏顛沛流離的日子 那些被包裹的內心任由身體蹂躪 多年不曾再見湛藍的星輝

連仰望的欲念 都被佝僂的後背扼殺在沉重的弧度裏

在紅塵中奔波的名利和生存 離哲思越來越遠 甚至 不停噴灑的消毒水 混合著辦公室裏人造美女的香氣 早已閹割了我的嗅覺 生命是一面寫滿光陰隱語的鏡子

「回家。」無論我如何勸說,都無法讓她換個願望。沒辦法, 我只能跟父母說了這件事。母親起初是反對的,但在看了一眼 外婆後,她歎了口氣,妥協道,「好吧。」

於是我們一行人便租了輛五人車,載着外婆回了鄉下。記 憶中的磚屋仍在,只是隨着時間變得破敗了,裹面的傢俬種種, 都蒙上了麈。我們扶著外婆進了屋,她瞇着眼睛觀察着四周, 似在驗貨一般。過了一會兒,她幽幽地說,「這不是我家。」

我拿起桌上的裝着父母結婚照的相框,指着,「不認得了麼? 這是張英蓮,你的女兒。」她又仔細看了一會,日光斜着照在 她臉上,將她的臉分得了兩半。「不認得了。」她的眼神很空 洞,只是機械式地盯著照片。

過了幾天,我們再次乘上車,啟程回去。在路上,外婆一 直拿着一張照片,上面是年輕的她、外公,以及母親。她對着 照片看了又看,一路沉默。我突然明白了,外婆所說的家,實

際上並不存在於現實,它是一段時空,只存在於她的記憶。在 那裏,她依然年輕,外公剛下班回家,手裏提著一袋斬料,女 兒正坐在地上隨意塗鴉……

外婆就像是一位時間旅者,靈魂乘坐時光機來到了「現 在」,卻再也找不到回到過去的入口……

春日野菜香

林 曦

去香港仔菜市場,看到攤位上碼放著小紮小紮的褐紅色 香椿,腦海中立馬浮現出白瓷碟上躺著大大圓圓的香椿煎蛋。 買了一小把,不便宜,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膠菜」與「龍 舌蘭」,笑道,果然是物以稀為貴。鄉下老屋前,有兩棵香 椿樹,從未覺其精貴。

中午做了香椿煎蛋,褐色的煎蛋,焦黃的邊緣,油滋滋 的圓。伸出筷子撮下一塊送入口中,細嚼慢咽,滿口噙香; 愜意地半瞇眼,深深深呼吸,果然是春天的味道!春天到了, 味蕾的刺激最能勾聯回憶;滿目的春風揭竿而起,將記憶的 城池侵略;景深之處,是白髮的奶奶提籃彎腰摘野菜,幼年 的我蹦蹦跳跳追蝴蝶。

第一縷春風掠過山野的額頭,驚蟄的雷聲錘醒了酣睡的 大地,細雨如牛毛針扎向泥土的深處。蚯蚓從地底伸伸懶腰, 野草在地面探頭探腦,椿芽也在枝頭打著噴嚏,把自己的野 心暴露。春風浩浩蕩蕩趕場子,一場又一場,春雨淅淅瀝瀝 訴衷情,一遍又一遍。馬蘭頭、蒲公英、薺菜、艾蒿、鼠曲 草、蕨、小筍子……趕集似的你追我趕鬧哄哄地擠滿了田坎、 山坡。就連池塘邊的地皮菌也在雨水的浸潤下,以特有的手 勢與季節交談。

春生萬物發,有太多的植物進入食譜中,奶奶的菜籃子 豐富起來。大戶人家出生的奶奶有足夠的耐心,去野外採摘 新鮮的馬蘭頭、蒲公英、薺菜,回家灼水,加上蔥薑蒜,撒 上乾辣椒,熱油一激,麻油一拌,桌上就多了一道美味的涼 拌菜;小筍子與蕨菜,則可以炒臘肉,出鍋添一把蒜葉,就 是葷素均勻香噴噴的家常菜。鼠曲草或艾蒿,可以和糯米粉 白糖做成青團,是春日餐點不可或缺的風景。地皮菌,當然 是與肉泥薑絲左擁右抱,享齊人之福,開一大盆湯,蔥花這 個小侍女,則翠生生地浮在上面;泥土的腥,春天的鮮,一 勺熱湯從喉嚨滾下肚,腸胃舒服又熨帖。

春天的野菜是我與奶奶的饕餮盛宴,與父親無關。只要 有正經的糧油米麵肉食,他的筷子絕對不會探向野菜。無論 端上桌的野菜色澤多麼鮮亮,我們誘導味道多麼可口,對於 父親而言,筷子一挑都是禁忌與冒犯。對於肉食的偏愛,成

為父親一生的執念——吃肉就是幸福生活的標籤。父親總會 及時消耗掉我們不愛吃的臘肉,並且認為香椿煎蛋完全破壞 了雞蛋的味道而拒絕吃。

奶奶去世已久,父親亦不在人間,我也離開家鄉來港很 多年。微信提示音響起,是鄉下堂姐拍攝老屋門前那棵椿樹 圖,香椿芽在枝頭亭亭玉立,年年未變——未見你來時我本 燦爛,如今你離去我依然枝頭。

孫中山 之香江記憶

今年是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140多年前, 孫中山便踏足香江。從求 學到革命,香港見證了孫中山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的歷程。現在,港島的街巷間,處處可見孫中山當年活動的遺跡,漫步「孫 中山史蹟徑」,依然可以找到他在這片土地上遺留的革命痕跡。

啟蒙:從皇仁書院到「香港視野」

1883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來到香港,先就讀於拔萃書室,後進入中央書院(今 皇仁書院)。當時的香港,已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國際都會,法治精神、市政建設、社會 管理都給孫中山留下深刻印象。半山般咸道的校園裏,年輕的孫中山汲取西方現代知識, 開始思考中國的未來。對香港,孫中山有這樣的感覺:「回憶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功 課完後,每出外遊行,見本港衞生與風俗,無一不好,比諸我敝邑香山(即今天的中山), 大不相同。」

還有一事令他對港人刮目相看。那時正值中法戰爭,香港華工為抗議法國侵略,拒絕 修理法國軍艦和為法船卸貨,爆發杯葛運動,香港政府鎮壓運動,導致各行業罷工罷市。

對比這場抗擊運動與清朝的屈辱求和行為,孫中山進一步看見香港和香山的不同。孫中山 最初的革命思想孕育於香港,他的革命事業亦與香港關係密切。

孫中山曾於1923年2月 20日在大禮堂公開演講,講述他革命思想的來源:「從前在香港大學讀書,其教育是在本 港得來……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從 香港得來。」

如今,皇仁書院門前的紀念牌匾與「孫中山史蹟徑」的導覽路線,仍向世人訴說着這 段思想啟蒙的歷程。

策源:港島街巷中的革命密碼 在士丹頓街,鑲嵌於現代咖啡館外牆的銅製銘牌,帶你穿梭百年時空。1895年,孫 中山在上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興中會總部,這裏成為中國近代首個革命組織的指揮中樞。 當時入會者除「四大寇」外,還有孫中山好友如鄭士良、陸皓東及區鳳墀,以及香港輔仁 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等人,由楊衢雲出任會長。當時的港島區,成為革命志士秘密集會、 策劃起義的重要基地。革命黨人以中環「乾亨行」為掩護,在茶樓、教堂、會所間秘密串聯。

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成為宣誓地點,太平山街的教堂藏匿革命文件,而擺花街的印刷廠則秘 密印製《中國日報》,傳播革命思想。

香港不僅是策劃廣州起義的後勤基地,更在1900年惠州起義時成為人員與物資的中 轉站。儘管港英政府因外交壓力多次驅逐孫中山,但這片土地已悄然成為革命網絡的樞紐。

傳承:從銅像到課本的精神紐帶

孫中山逝世後,香港的紀念活動從未間斷。1950年代,港府在動植物公園豎立全港 首座孫中山銅像;2006年,特區政府將中環半山衛城道的「甘棠第」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 館內珍藏其手稿、照片與革命文物,介紹孫中山的生平及他與香港的關係。

孫中山在港習醫期 間,經常參加道濟 會堂(荷李活道75 號)所舉辦的聚會

孫中山曾就讀的中 央書院,是香港第 一所提供西式現代 教育的官立中學

孫中山1923年 在香港大學作 演講

更具深意的是,香港將革命記憶融入公共空間:西區的「中山紀念公園」,以長達 120米的長廊重現辛亥革命的歷史;香港大學陸佑堂內,孫中山1923年演說的場景被復 原為全息投影展覽;而「孫中山史蹟徑」串聯起16處遺跡,從醫學堂舊址到革命友人居所, 形成一條跨越時空的革命敘事線。

在香港中小學教材中,孫中山的革命歷程與香港角色被列為必修內容。2021年,香 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常設展,以互動裝置重現「黃花崗起義」的籌備 過程,讓人們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本土與國家歷史的交織。

從中環的書院到上環的密會所,從維港的濤聲到太平山的晨霧,孫中山與香港的百年 情緣,早已深深刻入這座城市的肌理。今年是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港島開發的多條與孫 中山相關的歷史路線,讓市民和遊客能夠追尋革命先驅的足跡,深度體驗孫中山「天下為 公、心繫民眾」的博大情懷。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