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國家發展 講好中國及中國香港故事》 倡議書 2022 年 9 月
3 5 8 10 13 15 18
1 自《港 區 國安法》實施,及 完善選舉制度 後,香港 正經歷 由亂 到 治、由 治及興的 階段。當中,要 持續落實好 由治及興,「推動全港市民 認識國 家發展 」和「講好中國及中國香港故事」,將是本港未來的重點工作。 去年 十 月,我們發表了題為《認識國家發展 講好中國故事》的倡議書, 旨在讓市民更全面及準確地認識國家發展,以及協助國家向世界展示 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時至今天,隨著國際及本港環境的轉變,新 的機遇和挑戰的出現,我們審視及更新了原有的倡議書,並加入新元素, 期望推動政府及社會一同理解認識國家發展及講好中國及中國香港故 事的重要性,共同參與 及支持有關工作,一起向海外宣揚好 中國 及 中國 香港的故事,將國家及香港 最新和事實 的一面向世界反映 。 本倡議書共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認識國家發展」,第二部份為「講 好中國及中國香港故事」,包含六個章節,涵蓋 : (1) 加強推廣中華文化 (2) 完善國民教育,提升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3) 善用本地歷史資源 推廣愛國主義 (4) 善用各式媒體,協助市民認識國情 (5) 發揮香港自身優勢 , 打造中外交流平台 (6) 加強於國際舞台為國家和香港發聲


2
3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 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 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身為中華民族一員,香港人有義務,更有責 任傳 承中華文化。為了協助市民 更好地 認識中華文化,本倡 議 書建議: 1.1 成立「中華文化推廣局」 現時,推廣中華文化的職責分散於各政策局及部門,包括文化體育及旅 遊局、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等,並沒有高層次的專門機構統籌。 建議特區政府參照香港藝術發展局及 香港貿易發展局 等 法定機構 ,成 立「中華文化推廣局」,專門協助政府推廣中華文化,職能包括: 1. 就制訂全面的政策推廣中華文化,向政府提供意見; 2. 統籌各項中華文化推廣計劃的工作,並於考慮人手、財政和其他可 用資源後,向政府建議實施次序; 3. 協助政府在國際及社區層面弘揚中華文化; 4. 培育青年人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及 5. 支援民間機構攜手推廣中 華文化。


4 1.2 設立「社區參與推廣中華文化計劃」 現時民間有不少組織 參與 推廣中華文化,政府應加強財政支援,令他們 盡展所能, 共同推 動中華文化持續發展。 建議政府 設立「社區參與推廣中華文化計劃」,由 建議新成立的「中華 文化推廣局」負責管理,資助民間組織舉行弘揚中華文化的活動與項目, 例如同鄉會舉辦 各省市特色節、客家文化周等具地域特色的活動。當中, 民政事務 總署 作 為地區行政部門,更應牽頭舉辦年度旗艦活動,如廟會 及華服節,並舉辦中華文化周,推廣棋藝、剪紙、國畫、書法等國粹, 帶動民間參與。 此外,建議 政府 資助民間機構、研究中心和大學等,深入研究中國歷史 和中華文化,特別要針對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主題,從政 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探究,為政府於國際 及社區層面推廣中華文化提供學理支撐 。 1.3 將中華文化全面融入教育 建議 以分階段學習及循序漸進為原則,把中華文化融入「德、智、體、 群、美」五育,並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 個學習階段。 為協助學校推展中華文化教育,建議政府設立專項基金,讓學校根據校 本需要,申請添置硬體配套,例如增設「中華文化學習室」,讓學生 了 解中華民族各個方面的文化,包括服飾文化、茶文化等,以新穎多元的 方式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5 2012 年,特區政府 原 本打算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定為中小學必 修科,卻遭反對而擱置,情況 嚴重 妨礙了 青年人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 時至今天,新任特首李家超早前提到「政府將全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 完善國民教育體制,糾正青年錯誤的價值觀」,本倡議書建議: 2.1 增加中國近代史於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的教學比重 初中中國歷史科共 150 節課,當中只有不足兩成課時用於教授近代史, 情況導致學生對中國近代史難以建立起全面和準確的認識,更影響學 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 建議政府增加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比重,並重點講述英國 殖民管治 的禍 害、日本侵華 及抗日戰爭 歷史(包括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英勇事跡)、新 中國的成就(包括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及成就)、國家改革開放近 四十 五 年的 經濟 成就、國家航天科技發展成就(由「兩彈一星」至最新的「嫦 娥工程」)、國家最新國策發展(包括「一帶一路」發展及「粵港澳大 灣區」建設等),及 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碩果等,讓青少年更深入 了 解中華民族如何擺脫百年屈辱而實現民族復興,以及「一國兩制」如 何成功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藉此 促進 學生的 國民身份認同。 2.2 持續完善國民教育課程內容 教育局一直透過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並於 2021 年 11 月 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明確列出「學校應讓學生從 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學習尊重國家象徵 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和《基本法》,協助 學生建立國家觀念和公民責任心,促進他們思考作為中國人,可如何維
於去年在脫貧攻 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的 成就、國家航天科技發展成就、「一國兩制」成 功實踐的成就,及「一帶一路」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策的 最新發展,藉此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 他們的 民族自豪感。


6 護國家安全和對國家作出貢獻」。然而,《課程架構》卻沒有提到要 了 解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貢獻、憲制地位。 為了讓學生建立更全面的國民身份認同,準確認識國家,政府應將中國 共產黨的黨史、貢獻和憲制地位納入《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讓學生 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及成就,逐步建立起 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解 、 尊重 、 支持 和 擁護 。 2.3 加強向學生宣傳國家發展成就及講解國策最新發展 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及負責中央統籌工作,協助學校在課堂內外均加強 向學生宣傳國家發展成就及講解國策最新發展,當中應包括中國共產 黨的成就、國家改革開放近四十五年的經濟成就、國家
2.4 檢討新入職及現職教師的國情教育培訓 目前公營學校的新入職教師入職前須完成 30 小時的核心培訓,包括 18 小時的「 本地、國家及國際教育發展 」,但 當中 沒有規定國情教育培訓 所佔 的時數要求。而 在職教師每三年則須在「教師專業角色、價值觀及 操守」和「本地、國家及國際教育議題」兩範疇參與 30 小時培訓 (每範 疇須最少佔 6 小時 ), 當中 亦沒有規定國情教育培訓 所佔 的時數要求。 建議政府 檢討現行安排,要求新入職教師及現職教師,須分別於入職前 及持續專業發展課程,完成獲教育局認可的國情教育培訓課程,並達指 定時數。
鑒於上述測試只適用於新入職教師,並沒有涵蓋現職教師。為此,建議
安法》測試。
7 2.5 規定公營學校教師需完成《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 教育局要求由 2022/23 學年起,所有公營學校新聘任的常額教師及月 薪臨時教師必須在《基本法》測試取得及格,方可獲考慮聘用。及後, 教育局於今年八月公布,下學年起上述測試將加入國安法元素。 毋庸置疑,教師必須正 確理解《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才能啟迪 學生,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香港的憲制地位、建立學生對《基本法》和「一 國兩制」的正面態度,以及建立國家安全觀。
政府完善要求,逐步規定公營學校現職教師亦需完成《基本法及香港國
2.6 加強現有八個紀律及輔助部隊的青年工作 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擴大各紀律及輔助部隊轄下的青年制服團體規模, 並資助其它民間青年制服團體,讓這些團體透過一系列培訓,包括國民 教育、中式步操、社會服務及體能訓練等,培養青少年正向思維及團隊 精神,成為愛國愛港及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


8 本地歷史資源非常豐富,國家現代史上不少大事與香港息息相關,眾多 中華革命先烈均在香港留下足跡。為善用本地歷史資源,推廣愛國主義, 本倡議書建議: 3.1 由政府規範管理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 黑暴期間,位於烏蛟騰的烈士紀念園和烈士紀念碑遭 暴徒塗 污 損毀,侮 辱了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先烈,而所有修復工作均由民間團體自發 進 行 。 這些紀念碑意義非凡,更是香港僅存的國家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建議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負起管理責任,撥出資源 作日常管理、維 護和保養。 其它抗戰遺 址,諸如黃毛應教堂、羅家老屋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亦應 將其 納入管理 。 此外,亦建議政府 推出「東江縱隊香港抗戰史蹟遠足郊遊路線」 (由香 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編制 ),整合抗戰遺 蹟 ,產生協同效應,吸引市 民遊覽 及學習抗戰歷史 。
9 3.2 籌建永久性「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 現時抗戰史料主要分佈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以及最近 開幕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該館由民間籌備,獲發展局資助),本 港缺乏專門史館展出抗戰歷史。 建議由香港政府主導,協同民間力量,認證及整合抗戰史料,並 盡快 籌 建永久性的「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 (可考慮使用香港沙頭角抗戰 紀念館現址,並加以擴建 )來保存,陳列內容包括:全國抗戰、太平洋 戰爭、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抗戰史、抗日戰爭對香港社會發展影響、香港 就國家安全的定位等。當中,建議 政府參考科學館 的經驗,設立「虛擬 導覽」,方便不同人士觀看史料。 3.3 建立中國共產黨史館 中國共產黨是國家執政黨,領導地位受國家憲法保護。但目前香港缺乏 正式教育場所,市民和學生難以接觸 全面而 正確的共產黨史料。 建議建立中國共產黨展覽館,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 及成就,讓港人全面 認識國家執政黨,並定期舉辦課程,組織全體公務 員及學生參與。


10 要有效推動市民認識國情,除了學校教育,還應善用各式媒體,採用貼 近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達致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 為此,本倡議書建議: 4.1 引入更多央視頻道 在港免費播放 中央電視台 製作了許多 優秀 節 目講述國家最新發展狀況及成就 ,無論 是文化 內涵 ,還是說故事的能力, 央視的節目 均甚具水準 。 為此,建議引入更多 央視 頻道在本港免費播放,讓市民 可以 透過有關 電 視 節目加深對國家發展的認識,更全面掌握真實的國情。 4.2 鼓勵本地電視台與內地電視台合辦文化節目 透過合辦文化節目,本港與內地的電視台不但可以促進行業交流,更加 可以讓不同地方的觀眾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例如早前內地芒果 TV 與 香港無綫電視聯合製作的《聲生不息》節目,以音樂作品為橋樑,便深 受本港與內地觀眾的歡迎。 為此,建議政府加強鼓勵本地電視台與內地電視台合辦更多文化節目, 推動彼此之間的文化互動。
11 4.3 善用新媒體 宣揚真實訊息 隨著互聯網發展及網上資訊的湧現,市民接收資訊的渠道及方式正經 歷急速轉變。當中,失實資訊的出現,將會妨礙市民接收正確的資訊, 影響他們準 確 認識國情。 為此,建議政府加強善用新媒體平台 (如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微信、抖音、小紅書等 )作政策解說,並透過上述平台及時澄清失實資 訊或謬誤。另外,亦建議政府透過生動而全面的手法,闡述我國的發展 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廣 泛宣揚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12
13 香港 作為國際城市,外 聯 國際、內通內地,中外 人才薈萃,而且擁有西 九文化區的一流基建配套。國家十四五規劃更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 新定位,包括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府及公私營機構均應善用此種 種優勢,與國際社會進行多形式、多層次和多範疇的文化交流,展示中 國價值和中華文化。為此,本倡議書建議: 5.1 善用西九文化區的世界級設施 文化體育與旅遊局、藝術發展局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應促成本地文藝 團體與國內及境外團體緊密合作,舉辦文藝盛事、藝術節、建築展、文 博會及文化論壇等,把西九文化區打造為立足香港的頂尖品牌。當局亦 可善用此平 台,舉辦大型戶外音樂會、表演活動,並爭取本地及境外著 名藝團、劇團到此 演出 。 此外,建議 M+博物館與故宮文化博物館創造文創商品品牌,並融入地 區元素,聯 同 地區團體舉辦文藝活動或國際講座,進一步推廣中華文化。 5.2 舉辦「全國青年交流會」 建議每年舉辦大型展覽,設置攤位,邀請全國各地的青年團體到港參與, 展示地域文化,並邀請內地流行偶像來表演、傑出青年來分享,促進香 港與內地青年交流。主辦機構亦可邀請身處本地的海外交流生一同參 與,促進中外青年交流。


14 5.3 協助民間策劃社區展覽及本地文化遊 建議政府提供財政支援及免費借出場地,供民間團體策劃具社區特色 的展覽及本地文化遊,讓遊客多形式、多層次地感受本地多元文化。 此外,建議政府擔當聯繫人,促進民 間 不同團體就著策劃具社區特色的 展覽及本地文化遊等,互相交流想法及分享經驗。
成就,包括農 業發展成就、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成就、科技創新成就、基礎設施建設成 就、商業貿易成就、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就、在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 利的成就,及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等,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
15 早前李家超特首強調我們要做好宣傳、正面講述香港故事,包括統整香 港的優勢和成就,探索新的溝通方式,向海外宣揚香港的故事,將香港 最新和事實的一面 向世界反映。 為 此,本倡議書建議: 6.1 特區政府駐外機構進一步講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 為協助國家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海外國家及民眾更 好地了解中國發展及中華文化,以及加強向海外宣揚香港的優勢和成 就,建議政府 提升 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職能,加入講好 中國和中國 香港故事等工作要求。當中,建議特區政府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 就三 個方面 加強宣講 工作。 第一個方面,是加強宣講 國家改革開放近 四十五 年的 各項
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鬥,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 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第二個方面,是加強宣講國家「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和建設,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是為了促進 沿線各國經 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及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 建設有利於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 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 設。


16 第三個方面,是加強宣講「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優勢和成就,幫助國 外 民眾認識到,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原有的經濟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 變,法律基本不變,香港居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前所未有,是香港回歸 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以及堅持「一國兩制」,不 僅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意願,而且「一國兩制」更 是完全符合外國投資者和世界各國的利益。 為有效落實上述建議,除了提升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職能,亦建議 政府加強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例如貿發局及旅發局等,共同合作 講好中 國和中國香港故事 。 6.2 動員民間力量 共同講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 不少民間的愛國愛港團體和機構,均願意配合政府工作,共同於國際舞 台 為國家及香港發聲。 為善用民間力量,透過不同途徑共同講好 中國和中國 香港故事,建議政 府 擔當聯繫人的角色,推薦及資助民間團體、機構、學者等,加強於國 際舞台為國家及香港發聲,講好中國及中國香港故事,藉此向世界說明 國家和香港的實況。 6.3 培訓並推薦人才加入國際機構 中央政府於 2019 年推薦五位本港年輕公務員參與「聯合國初級專業人 員」計劃,為本港培育國際人才建立起正面積極的作用。 為支援本港培育更多具國際視野的人才,建議政府繼續向中央政府爭 取,推薦更多愛國而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國際機構,參與更多國際事務。
香港電影金像獎及支援本地電影參加國際電影節,並持續舉辦香港國 際影視博覽及國際電影節,把活動打造為亞洲區品牌活動。 此外,參考韓國政府於境外廣設專門辦事處,推廣其自身文化等成功經 驗,建議政府研究於國內及海外經貿辦設立專職單位,負責推廣香港文 藝事業,例如舉辦香港文化周、香港文化節、電影創作交流論壇等活動, 及定期免費播放或介紹香港電影,達至透過娛 樂產業國際化,向世界展 現國家及香港面貌。
17 此外,由於公務員隊伍有較多機會代表香港參與國際事務,建議政府透 過公務員學院,加強公務員在國際事務相關的培訓,擴闊公務員隊伍的 國際視野及強化 公務員隊伍 對外宣傳的能力。 6.4 促成娛樂產業國際化 展現國家及香港面貌 歌影視等娛樂為廣大市民熱愛的消遣活動,當中不少人 更是藉 觀賞海 外節目 而 對海外文化產生好感和興趣。 為此,建議政府善用歌影視等娛樂加強軟性宣傳。當中,建議政府檢討 現有電影發展基金等不同資助計劃,加強培育娛樂產業人才,持續資助
完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