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聆聽特刊)

Page 1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聆聽特刊 教育部 111 年至 112 年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Guidebook Workbook & ) ( ) ( Listening Edition ew ewspaper in ducation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聆聽特刊 2023.05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指導單位 教育部 計畫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2022 – 2023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總計畫學校)

總策劃/發行人 曾成德 計畫主持人 曾成德 張基義 劉惠媛 協同主持人 林靜娟 凌天 殷寶寧

編輯團隊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總計畫學校) 編集者新聞社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辦公室|美感客廳

地址 106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電話 (02)2314-5277

網址 https://aade.project.edu.tw

信箱 critade@nycu.edu.tw

《安妮新聞》引導學習

關於《安妮新聞》「聆聽特刊」實踐工作書 從美感教育出發 , 以多元方式引導學習聆聽的素養

於 2020 年正式發刊的 《 安妮新聞 》, 是 「 教育部美 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 中非常重要的專案項目 , 除了希望強化紙本閱讀 、 喚起孩子們學習的好奇心 之外 , 當中並帶入兩大核心精神 :「 報紙參與教育

( Newspaper in Education )」 以及 「 社會參與教育

( Art Education for Social Engagement )」 這些

內蘊 , 讓 《 安妮新聞 》 打開了 「 閱讀 」 與 「 教育 」 的 許多框架 , 有更多元的學習視角 ; 孩子們透過跨領域

的閱讀 , 參與 、 接觸世界的各類議題 , 老師們也能透

過本實踐工作書的說明與建議 , 在不同科目和領域的 學習課程中搭配使用 , 作為延伸學習與知識拓展的參 考素材 。 也可透過工作書中的實作單元 , 為孩子們的 學習過程中 , 增添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 , 甚至是趣味 與可能性 。

過去已發行 17 期的 《 安妮新聞 》, 本次為特刊形式

出版 , 規格增為四大張 , 並以 「 聆聽 」 作為主題 。 命

題核心源自 108 課綱中倡導的 「 聆聽的素養 」 學習訴 求 : 當中包含 「 同理式聆聽 ( 尊重 、 察覺思考與解決

問題能力 )」、「 欣賞式聆聽 ( 理解與體會美感 , 專注

地聽覺使用 )」, 以及 「 積極地聆聽 ( 包含對話 、 溝

通與互動學習 )」 等概念 。 因應這個訴求 ,《 安妮新 聞 》 編輯團隊也以層次與面向均非常豐富的內容 , 呈

現 「 聆聽學習 」 的多元性 , 無論是耳朵 、 五感還是內

心 , 想必本期特刊都會為讀者帶來不小收穫 。

「 好好聆聽 」 要用的不只是耳朵 , 本期 「 聆聽特刊 」

不分年齡 , 歡迎你和孩子們一起翻閱 , 細細地 、 專注

地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 。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3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Part 1

《安妮新聞 》教學引導

和大多數的報紙不同,《安妮新聞》並非完全以當下時事的資訊為主。每期的《安妮新聞》各 有特色,也有特定主題,與靈活的內容安排。封面尤其是《安妮新聞》的靈魂,編輯團隊特 別與世界各地的插畫家與藝術創作者合作,針對當期主題繪製出一幅精彩的全版畫作。作品 當中除了呈現當期欲探討的議題之外,風格、構圖與細節也呈現出編輯團隊的觀點與創新精 神,且不失幽默感與想像力。

聆聽特刊 內容概述

談及「聆聽」,或許每個人聯想到的都不同:可 能有「專注地聽與感受」,也可能會想到「尊重」 及「給予空間」,或是「同理」、「了解」與「認 識」……因應「聆聽」這個主題,也配合 108 課 綱的宗旨,編輯部透過各種不同的議題,藉由這 些內容,延伸出更多對於「聆聽」的意識與認識。 內容涵蓋許多範疇,主要切分成兩大面向⸺「傾 聽(尊重與同理)」與「聆聽(有意識地聽)」;「傾 聽(尊重與同理)」包括文化差異,關於好好說 話的學習,也談及尊重不同需求而產生的客製化 消費模式與自學形式,另外還有同理和自我意識 的練習,以及關注不同族群與議題的認識。「聆聽 (有意識地聽)」的部分,則用不同的話題,帶孩 子們重新認識「聽覺」:像是聽覺知識的再思考, 認識「睡眠音樂」,以及感受古典樂中的故事感, 還有採集大自然萬物聲響的音樂創作者,與用手語 「唱歌」的人們,也介紹「聲音設計」和「聲音藝 術家」到底在做什麼,也透過「聲音地標」來認識 臺灣各地樣貌……,運用不同面向的內容,帶領孩 子進入認識「聆聽」的旅程。

配合「聆聽」主題,插畫家 An Chen 以各種語言 與聲音的符號為靈感,繪製出本期封面。在生活 中,我們會接收到很多聲音;無論是萬物的聲音, 或是人們溝通的語言、符號……透過聆聽接收, 再經由大腦轉換,進而意識、感受到這個世界的 樣貌,與這個世界建立連結。透過這次的圖像, 讓我們更意識到,認真地聆聽,其實是人們很重 要的感官能力。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4 Part 1

封面主題教學引導提案

全科目均可融入學習,建議能在社會領域、藝術領域、自然科學領域等課程當中搭配不同的科目、主題做 不同角度的知識探索,並且能適度在生活各種領域的教育中做配合學習。藉由此封面故事,延伸入門各種 學問。

1. Warm Up 閱讀暖身

在活動的一開始,藉由各種角度的觀察,引導孩子入門。

• 在這張圖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 畫面當中有哪些色彩?

• 你覺得畫面中的人在做什麼?

• 這張圖可能想表現什麼主題?

2. Think & Discuss 思考與討論

在暖身之後,藉由孩子們對於感受的分享,以及各種提問,做更多的思考。

Part 1 孩子先想一想,以及表達

• 這張圖讓你發現什麼有趣的,或特別的部分?原因為何?

• 這張圖給你什麼感覺?

• 你覺得這張圖片的配色給你什麼感受?原因為何?

Part 2 一起討論中探索

• 除了畫面下方的人,圖片中的其他元素可能代表什麼?原因為何?

• 你覺得圖片中的人,他的心情與狀態可能是怎麼樣的?

• 承上題,這個人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可能在運用哪些感官?(例如:聽覺?視覺?……)

• 當這個人專注地使用這個感官,可以讓他接收到什麼?

• 經過以上的提問與討論,你覺得這個感官為何重要?

• 承上題,如果缺少這個感官的能力,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 仔細回想一下,你每天會在哪些時候使用這個感官?

3. Go Further 延伸行動

在討論之後,用更多可能的方式,引導孩子對關係與社交議題了解的好奇心。

• 對於「聆聽」,除了用耳朵聽,你覺得還能夠聯想到什麼層面?試著一起思考、討論看看。(例如「溝通」

需要聆聽對方說話,或是透過聆聽,「理解」每個人不同的需要……)

• 承上題,「聆聽」不只「聽」,有很多會探索與學習到的面向。你覺得除了「專心」與「專注」,好好地 「聆聽」可能還要具備哪些條件?

• 「聆聽」有著不同的面向,也有各種議題可以鑽研與認識。挑出幾個你喜歡或是感興趣的面向與議題, 透過不同管道,去尋找延伸的資訊。

5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Part 1
《安妮新聞》引導學習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溝通的魔法 「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

(本篇報導出自《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2頁)

想要有良好的對話與溝通,除了不忘認真地「聽」與「理解」,「說話」也很重要喔!我們每天都會和不同的人有 許多言語交流,這些對話的目的可能都不同,有些不是三言兩語能結束的,有些不全是愉快的……或許不時會有「明 明用同一種語言對話卻沒有辦法互相理解」的煩惱,但我們可以先試著練習看看,從「聽懂別人想講的」以及「適 切表達自己想說的」開始。透過臨床心理師的分享,一起來了解「好好說話」是一件什麼樣的事。

建議在生活領域、社會領域相關等課程當中,搭配不同主題(人際/親子關係、肢體或語言表達、心理輔導……等),藉 由此專題文章延伸入門各種學問。

1. Guide 指引

在活動的一開始,藉由各種角度的觀察,引導孩子入門。

* 適切的表達是「聆聽」學習中重要的一環。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有著溝通的煩惱,或是表達的困難。在課 堂開始之前,老師們可以準備言語表達相關的各種案例,也可以請孩子們先想想自己在溝通上遇到的各種困難,無 論是發生在家人、同儕,或者甚至在網路社群……等,師生們可透過課前對這些經歷的交流,為此篇內容的探討做

* 在社會上有不少職業,非常注重溝通與聆聽的訓練(例如:服務業或心理師),老師也可以藉此邀請相關經歷人士 來和孩子們做分享,讓他們對此議題更加有感。

* 如果探討到親子相關的議題,也可參考 A6 版的《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內容搭配運用。

課堂學習領域建議 Part 1 孩子先想一想,以及表達 Part 2 一起討論中探索

2. Think & Discuss 思考與討論

在暖身之後,藉由孩子們對於感受的分享,以及各種提問,做更多的思考。

* 閱讀文章之前,先聊聊自己的溝通習慣:你覺得自己是話多的人,還是總默默聽別人說話的「省話」類 型呢?

* 承上題,你是常常跟人吵架的類型?還是會看情況適時說話的類型呢?

* 回想一下,在跟不同對象說話時,你的對話模式會是怎樣的?(例如在家時靜默,跟朋友就可以哇啦哇 啦講不完……)

* 溝通與表達,對你來說是難題嗎?原因為何?

* 很多人會說,「溝通」需要學習,你覺得原因為何?

* 善於溝通的人,可能具備哪些條件?

* 文章中提及了練習好好說話的三個步驟,哪個部分讓你印象深刻?原因為何?

* 承上題,這三個步驟提到的重點,給你什麼感受?你是否聽聞過,或曾用過類似的方式呢?

* 這三個重點步驟當中,有你擅長的部分嗎?還是都跟你的說話習慣完全不同?

* 你覺得人們為何會吵架?可能在對話時有哪些原因造成?

* 在與家人的日常對話中,你們的溝通方式為何?也會使用這些步驟嗎?

* 看完文章後,你覺得「好好說話」除了「說」,還需要顧慮到哪些要素?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6 Part 1
一個暖身。

3. Go Further 延伸行動 在討論之後,用更多可能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人際關係與溝通議題了解的好奇心。

* 日本文化中以「閱讀空氣」來形容人們察言觀色的程度,並有相關的書籍、遊戲來探討這個議題。日本人非常 在意「看場合與氣氛」,試著藉由搜尋相關資訊來和同學們討論、分享。

* 很多職業需要具備好的溝通能力,或是工作內容需要大量言語溝通,試著想想有哪些職業,並找尋相關資料, 了解這些職業在溝通上的挑戰。

* 運用文章提及的三個步驟,在每天的生活中找機會嘗試看看,連續至少十天至一個月,並分享嘗試後的成果。

7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Part 1
《安妮新聞》引導學習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出自《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 2 頁

聆聽文化裡的不同

(本篇報導出自《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4頁)

世界的組成一直是個多元的總和,從豐富的大自然與生物樣態,再到各種民族;人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先天的環 境加上後天的演變,累積出了不同地域豐厚的文化與個性,也因此有了文化差異的議題探討。文化差異並非負面 詞彙,透過對不同文化的發掘與認識,知道了原因,你便會漸漸更能夠聆聽與理解:彼此為何有這些不同。本篇 內容提及了五個很常探討到的文化差異案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思考,也能夠再進而延伸更 多文化差異的探索。

建議在生活領域、自然、社會領域相關等課程當中,搭配不同主題(文化、地理、自然環境……等),藉由此專題文章 延伸入門各種學問。

1. Guide 指引 在活動的一開始,藉由各種角度的觀察,引導孩子入門。

* 文化差異的探討可延伸到很多層面,較入門的或許從認識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開始,較深的也可能探究到「文 化挪用」或是「在地化」的案例討論……建議老師們可視學齡與情況來準備各類文化差異議題的相關參考資料, 也可以從孩子們感興趣的題材切入(例如風靡世界的韓國文化),來開啟認識不同文化的好奇心。

* 文化差異的探討,並非著重在這些民族性的「正面」與「負面」,而是進一步透過民族的歷史與生活背景,來 真正了解與認識他們的習慣與理念,去真正「聆聽」這些不同。

2. Think & Discuss 思考與討論

Part 1

孩子先想一想,以及表達

在暖身之後,藉由孩子們對於感受的分享,以及各種提問,做更多的思考。

* 閱讀文章之前,先看看這五張配圖。你覺得這五張圖在描述什麼?怎麼看出來的?

* 哪張圖讓你印象深刻?原因為何?

* 你覺得這五張圖的內容,可能想探討什麼主題?原因為何?

* 閱讀文章之後,這五個議題讓你有什麼感覺?原因為何?

* 你覺得文章裡探討到的各個民族,為何會有這麼多不同?什麼原因可能造就他們的不同?

* 你是否遇過(或認識)來自不同國度或環境的人士?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和你有什麼不同?

* 當提到「文化差異」,可能會讓你聯想到什麼例子或是關鍵字?原因為何?(例如:「筷子」與「刀 叉」,抑或印度人喜歡用手吃飯、西方人不如東方人習慣分享食物,偏向獨立進食……)

* 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為何?試著思考,並一起討論看看。

* 臺灣並不是個很大的島嶼,但島上有很多的民族組成,試著回想看看,不同地區的人們有哪些不同的 生活習慣與習俗呢?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8 Part 1
課堂學習領域建議 Part 2 一起討論中探索

3. Go Further 延伸行動

在討論之後,用更多可能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文化與國際議題了解的好奇心。

* 想了解更多民族性與文化差異的知識,可以透過什麼管道獲取這些資訊呢?

* 有許多探討文化差異的影視與文學作品,試著找出一些案例,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 許多全球大型企業都把「在地化」列為經營重點,例如:連鎖咖啡店星巴克( Starbucks )會推出當地限定飲品,

麥當勞( McDonald � s )在臺灣會販售炸地瓜條……你覺得「在地化」為何重要?有沒有讓你聯想到其他「在地化」 的例子呢?

有許多地區是多元民族融合而構成,試著找尋相關資料,並和同學們分享這個地區的特色。

9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Part 1
《安妮新聞》引導學習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出自《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 4 頁

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

(本篇報導出自《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8~9頁)

本期跨頁內容引用自藝術家吳燦政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在他近十年、累積上萬筆的聲音採集記錄當中,選出 21 組聲音地標,作為互動內容的題材。這些聲音來自不同區域、縣市與地形,但通通都來自臺灣。透過這些聲音地 標,引導孩子們從「仔細聆聽」的過程當中,發掘一個地方的「聲音」可能透露了哪些訊息。在認識與探索同時, 也對臺灣的各種特色與文化再發現……不只如此,透過這些聲音地標,長期的聽覺制約也會被打開,認真地使用聽 覺,將會感受到更多不同。

建議在生活領域、自然、社會領域相關等課程當中,搭配不同主題(文化、地理、自然環境……等),藉由此專題文章 延伸入門各種學問。

1. Guide 指引

在活動的一開始,藉由各種角度的觀察,引導孩子入門。

* 這次的跨頁互動遊戲從「聽聲音」作為開啟,老師們可先從藝術家吳燦政的「聲音地圖 計畫」作為入門,從「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再到全球聲音地圖平臺系統,帶領孩子認識 更多「聲音地標」的相關資訊。

關於全球聲音 地圖平臺

* 除了吳燦政的作品,老師們也可以透過其他聲音藝術家的創作,作為延伸探討。也可以參考同期內容中第 12 頁 的《用創作引導人們聆聽世界的聲音藝術家們》,來更加認識創作者們如何用他們的方式帶領人們專注地聽。除 了聲音藝術,老師們也可參考本次地圖中的 21 個地標,準備相關地理與文化知識資訊,在教學時可以一併分享 與討論。

2. Think & Discuss 思考與討論

Part 1

孩子先想一想,以及表達

在暖身之後,藉由孩子們對於感受的分享,以及各種提問,做更多的思考。

* 先看看版面左邊,當中的 21 個地標你是否都認識(或聽過)呢?有沒有特別有印象的地標? * 承上題,這些地標可能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有什麼樣的空間、場景、聲音、氣味,或是記憶?

* 聽到「聲音地標」,你覺得那是什麼?

* 試著掃描看看臺灣地圖上的 QR Code ,聽聽看,你聽到了些什麼印象深刻的聲音?

* 承上題,這些聲音讓你印象深刻的原因為何?有什麼特色?

* 聽了地圖上的聲音地標之後,跟你想像中的是否有不同?試著分享一下。

* 仔細聽看看這些聲音,當中帶來哪些提示?(空間大小,風速大小,地形高低,人說話的方式,人事 物的速度快慢、多寡……)

* 當中有幾個與海和水有關的聲音地標,試著從「聽覺」來分析它們可能所在的位置,以及有哪些不同。

* 回想一下,在你每天的生活中,會接收到哪些聲音?有沒有哪些和聲音地圖中的類似?哪些則不同?

* 這位採集臺灣不同聲音的藝術家吳燦政老師,為這塊土地留下很多聲音的紀錄。你覺得他這樣做有什 麼重要的意義?

* 這次並非透過照片(畫面)來辨識地景,而是透過聽覺,這讓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 聽完這 21 個聲音地標,你覺得臺灣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

* 有沒有哪些地標,讓你有興趣想親自去造訪了呢?原因為何?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10 Part 1
課堂學習領域建議 Part 2 一起討論中探索

3. Go Further 延伸行動

在討論之後,用更多可能的方式,引導孩子對地理環境與五感相關議題。

* 除了「臺灣聲音地圖」,想了解世界的聲音地圖系統,可以透過什麼管道獲得這些資訊呢?

* 如果想要錄製環境的聲音,可以用哪些方式與工具來進行呢?

* 很多人都在探討「聲音藝術」這個領域,想更加認識「聲音藝術」,可以怎麼獲得這類資訊呢?

11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Part 1
《安妮新聞》引導學習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出自《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 8~9 頁

延伸創造學習——

日常聲音記錄/「同理心」設計思考Workshop

隨著 《 安妮新聞 》 的逐年發行 , 延伸學習的面向也 逐漸多元 。 本次聆聽特刊的延伸學習企劃 , 也跟著

主題 「 聆聽 」 為主軸 : 以 「 日常聲音記錄 」 與 「 同

理心設計思考 Workshop 」 兩個企劃 , 帶領孩子們透

過兩種不同卻都與 「 聆聽 」 相關的議題 , 來更加認 識 、 體會 「 聆聽 」。

時代演進至今 , 我們的生活裡增加了很多聲音 : 有 些可能是交通工具或是機械器材 , 環境裡也有各式 聲響 , 甚至是常用的電子產品 一個環境裡的聲 音們 , 其實可以透露出各種信息喔 ! 人們的周遭每

天有許多聲音 , 但可能都無意識地忽略了 , 而專注 在手邊的重要事項 ( 或是你的手機 ) 上 ,「 日常聲 音紀錄 」 便是一個希望重新帶領孩子們打開感受 , 認真使用聽覺的企劃 , 試著在自己生活的領域中 ,

慢慢感受周遭有哪些聲音 , 甚至仔細地錄下 , 分享 給同學們一起聆聽看看 , 這個環境透過聲音釋放了 什麼訊息 。

除了打開聽覺認真地聽 , 也希望孩子們打開心與自 己的感受 , 試著練習更多 「 接收與了解外界訊息 」 的方式 。「 同理心設計思考 Workshop 」 便是因應此 目的而生的實作企劃 :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 , 隨著 時代改變 , 有很多因應不同環境 、 族群的需求而產 生的設計品 。 從認識各種跟 「 同理 」 心態有關的設 計範例開始 , 了解這些設計中關照到哪些人們的 需求 , 也引導他們去想想看 、 探索看看 , 還可能 有什麼樣的想法 , 可照顧到人 、 生物或是環境與 地球的需求 ? 透過 「 同理 」 心念出發 , 感受聆聽 的另一面向 。

12 Part 2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日常聲音記錄——

採集環境裡的聲 音 , 聽聽不同地方傳遞的訊息

在本期聆聽特刊中,有許多探討「聽覺」的相關內容;無論是更加認識這個感官之於人的重要性,或是體會 到更多欣賞聲音的方式、認識各種領域的聲音相關工作者……等,都在引導孩子們重新體會「仔細聆聽」的 感知能力。「日常聲音記錄」將透過平易近人的執行方式,帶領孩子開啟聽覺,由「聽」來好好認識、觀察 與接收生活環境中釋出的各種訊息。

「日常聲音記錄」所培育的能力:

* 感受力 * 邏輯力

* 觀察力 * 想像力

* 專注力 * 聽覺與判斷力

日常聲音記錄指導巧思

① 事前準備

⃝ 實作開始前,建議老師們可以 A8~9 跨頁版的《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 內容做為參考或暖身。從藝術家吳燦政採集的臺灣聲音地標中,認識「聆聽」對環境的認識與判別,也更 加認識聽覺之於人體的感官能力。

⃝ 與聲音相關的並不只有音樂,許多專門採集聲音的音樂人、藝術家或是創作者們,也可以是搭配實作企劃 一起進行的優質延伸教材。透過這些人們的作品與工作,也可以讓孩子們見識到「聲音」衍生了許多有趣 的漣漪。

② 進行方式

⃝ 針對國小生:從「感受聆聽」與「採集聲音」開始

A. 建議可從引導聆聽的方式開始進行,除了 A8~9 版的跨頁互動內容,也可以帶領孩子們至戶外環境中,仔 細聆聽周遭的聲音,辨別這個聲音可能由哪些聲音所組成,漸進式地喚起使用耳朵認真聆聽的行為。

B. 使用手邊能錄音的工具(無論手機、錄音筆均可),即可進行聲音採集的行為。老師可提出一個任務作為 命題,例如:「覺得在日常中聽到很特別的聲音」,或是「自己環境的聲音」……,讓孩子們在採集前便 能夠有打開聽覺的認知,進而試著仔細聆聽、感受與採集。採集到的聲音檔案就像是一個片刻,或是一個 地域的紀錄,試著讓孩子們介紹自己錄下的聲音檔案,分享當中聽到了什麼,老師則從旁提問引導,帶領 大家一起從「聽」來察覺環境,而非從視覺與提示確切地名的模式開始。

⃝ 針對國高中生:在「採集」與「聆聽」當中,找更多可能性

A. 國、高中生在知識上有著更多的累積,透過聲音採集實作,除了上一段低學齡的執行模式,還可在聆聽時 探討更多細節,例如:海的聲音可辨別出浪的大小,空間的聲音可以感受到風速與空間大小、濕度、人口 密度……進而延伸對於一個地區的探索與地理環境認識。

B. 「日常聲音記錄」也可以用更多元有趣的方式進行,採集想記錄下的聲音之後,也可以使用各種混音的工 具或是 App ,用自己採集來的聲音進行創作並分享當中的聲音元素。

13 Part 2
延伸創造學習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同理心」設計思考Workshop

了解每件設計背後的初心,認識設計如何聆聽不同族群的需求

在《安妮新聞》的內容當中,「設計」相關議題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帶孩子們多元看待「設計」(甚至 是其他事物),一直也是美感計畫始終希望的引導方式。過去幾期的實作企劃也曾以不同面向帶孩子們認識 與關注設計議題,本次實作則以「同理心」為出發點,來一起觀察看看,「設計」如何照顧到不同族群的需求, 以及「設計」為何需要有「同理心」。

「物質富足」是當代的優勢,但從另一面來看,也是人類課題。這世界上每天都能接觸到大量的新產品與設 計,但是不是真的適合長久使用的好物件,這就需要仔細審視、思考與觀察。人們可能為了紓壓或各種原因, 熱愛購入各種商品,但也因此可能造就大量浪費與垃圾,這真的是對環境與人類好的事嗎?在這個實作中, 不僅只談設計,包含環境友善、 B 型企業,或是回收材料再運用等議題都可探討。畢竟,從不同族群到環境, 甚至地球生態的同理心,都是重要的。

「同理心設計思考 Workshop

」所培育的能力:

* 創造與想像力 * 邏輯力

* 獨立思考能力 * 觀察力

* 感受與同理 * 表達力

同理心設計思考Workshop指導巧思

① 事前準備

⃝ 探討物件相關的議題時,建議可以準備各種類型的物件設計範例;這些例子可以涵蓋各種面向,例如可能 是身心障礙人士友善、性別友善、敏感者友善,或是生產者友善(公平交易模式下誕生的商品)、環境友 善(可回收材質製作之商品)……等,都可能是能帶孩子們認識到「同理心」思考的設計範例。當然,除 了上述舉例之外,也可試著以開放性的角度,和孩子一起討論「同理心」設計的各種議題,讓他們有更多 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孩子認識到「設計思考」能牽動與影響的力量。

⃝ 除了以實際的物件範例作為實作前導,也可搭配第 4 頁的《探索什麼是「同理」》一文,讓孩子能夠更親 近與認識「同理心」這個議題,增進他們對此議題的感受性,並促進這方面的思考。

② 進行方式

⃝ 針對國小生:從各式設計案例中認識「同理心」開始

A. 「同理心」是個需要時間與經歷來理解的議題,建議面對低學齡的孩子時,老師們可先用較淺顯易懂的 範例,例如:免治馬桶、環保吸管、會發出聲音的紅綠燈……等,功能性與意圖較容易辨別的設計物件做 案例,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此議題的認識。

B. 案例分享與認識之後,可以鼓勵孩子們開啟觀察的雷達,去看看自己每天接觸到哪些類型的物品,甚至可 以扮演小偵探,去仔細探索物品的生成。之後,再進一步地去思考,「生活裡的各式物件,哪些還可以再 用同理的出發點去優化它們?讓這個物件不僅能體貼使用者,也能體貼生產者與環境?」

14 Part 2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老師們可視情況調整實作的過程與需要執行的程度,低學齡學生建議可以課堂口頭討論為主⸺請他們將觀 察到的事物,以相機拍下照片,在課堂上一起和同學們自由交流。畢竟同理心是個較深的議題,喚起孩子們 學習這個議題的好奇心,可能是更重要的。

⃝ 針對國高中生:從「同理」進入「設計思考」,解鎖更多觀看事物與世界的方式

A. 相較於低學齡偏向入門式的實作方式,建議高學齡生的老師們可針對某些案例深度討論(例如 UNIQLO 如何在只用一點點水的情況下製造出牛仔褲,達到環境與生產者的友善。或是某些食品與保養品牌堅持有 機、全素與天然成分,讓身心高敏感的族群能夠安心使用。或像是很多品牌開始推出更多尺碼選擇的服飾 產品……),從這些案例的外在、使用過程,再到案例背後的細節與思考,都是設計觀察的一環。

B. 在案例認識之後,可鼓勵孩子們觀察身旁的相關事物與議題,以空白表格記錄下來,分享給同學們認識之 外,也試著觀察看看「在哪些部分還需要更多同理?自己是怎麼看待的?」來明白人們如何透過「聆聽」 與「設計」,創造出更符合使用需求,更友善的物品。

15 Part 2 延伸創造學習
The Anne Times Guidebook & Workbook - Listening Edition
美感智能閱讀指南暨實踐工作書
Guidebook Workbook & ) ( ) ( Listening Edition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