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台灣:因為關心,我們創新

Page 1



謹以此書紀念、感謝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與 3000位開創智活教育的夥伴們 給我們一個支點 撐起智活文創這個夢

1


Vision of the Future 出路就在初衷裡,智慧生活就是人╳創新

蔡志宏

4

從智活文創到智造台灣

曾仁杰

5

Smart-Living Talent Cultivation 計畫緣起

8

智活文創 ─ 超越0與1

9

面對跨領域的互動設計人才培育新挑戰

吳育龍

10

智活文創就是幸福科技

林正敏

20

用智活文創展現臺灣之美

林惠娟

30

數位瘋聲音

高士珮

40

農村生活智慧藏 文青俠客樂返鄉

陳弘正

50

玩科學更健康

陳俊忠

60

走讀農村:豐富旅遊生活體驗的創新方案

許家彰

70

農村中的科技輕構「竹」

許倍銜

80

服務尬科技 蹦出心滋味

張耀仁

90

搭起銀髮族與外籍看護之橋

游豐吉

100

當構音遇上智慧科技

劉蔚萍

110

智慧科技、時尚、文創的跨界對話

盧詩韻

120

古婚禮X新世代

羅日生

130

2


Living Labs in Taiwan 智活文創策略與價值

曾仁杰

142

泰雅、桃山、自在

余誌民

144

大學與社區 ─ 走出教室外的智活實踐

李沿儒

146

101下的小情大愛

邱佳慧

148

以自己的力量影響社群,用設計改變世界

侯君昊

150

大稻埕場域實踐之設計思考與在地生活

陳聖智

152

生態探索 ─ 原住民生態數位典藏

張慧玫

154

用遊戲改造世界

劉士豪

156

老人精神與長期照護

劉 芳

158

漫畫X文創 ─ 漫畫文創加值

劉俐華

160

區域活化與在地服務創新方法論

謝明德

162

方圓之間人機互動

顏郁人

164

從科技創新到社會創業

林崇偉

166

Humanity and Culture 智活玩家北台灣 ─ 大稻埕數位之旅

170

智活玩家中台灣 ─ 竹山鹿谷田園生活

178

智活玩家南臺灣 ─ 台南門神傳藝╳樂.高遊

186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6個熱血老師

198

從創意到創新,進而創業

212

用智慧科技來圓滿愛

213

運用智慧生活科技創造綠能商機

214

扭曲泡泡帶來的華麗世界

215

e_Art:創作數位雕塑之美

216

展望

217

3


出路就在初衷裡,智慧生活就是人╳創新 長久以來,大學總以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為核心價值,強調大學的價值絕非職業訓練所。 這點作為大學教師超過20年的我非常認同。因為,如果從整個社會為大學教育投入的資源與 成本而言,我們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其實應該要具有創造一種新的產業、開拓一種新的行 業、或者帶動出更多新職缺的能力,才能因應在當今時代科技、社會與環境的瞬息萬變。 正因如此,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所正式推動的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藉由創 新跨校教學聯盟來連結跨領域、多層次的課程,強調結合設計思考、數位傳播、科技加值、 行銷創意、服務創新等跨領域方法,嘗試建立起能真實回應台灣社會發展問題的智慧生活科 技,並期待由此來推動文創產業與社會企業下的世代創新。過去三年多來,交通大學團隊為 核心所推動的臺灣智活文創聯盟以「文化導向生活科技」為主軸,「使用者創新」與「特色 生活」為核心領域,以智慧城市和城鄉生活為範疇,培育能將科技產業精緻化與文化化的跨 領域人才,已成功使文化與科技的特長發揮互補作用,而且更關注弱勢族群的生存、工作與 生活權利。 三年以來,我見證無數精彩的課程和場域活動,更看到由做中學所帶來學生在學習熱誠、 實作能力與社會關懷上的量變和質變。從課程中,也培養出好幾個具有國內外知名度的創業 團隊,不僅在校園內帶動了智慧生活創意創新的風潮,更對外部場域的社區和社會產生具體 的影響力。這種融入生活場域實驗室精神和方法的新一代大學教育創新課程無疑將是大勢所 趨,由熱情老師把年輕人帶進我們社會所面臨挑戰和困境的第一現場裡,一起探索、思考, 諸如弱勢身障、社會公義、社會工作、愛心公益、社區營造、地方文史,乃至於觀光旅遊、 醫療保健、文創產業等問題,並尋找可能的解決途徑。從智活團隊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再次 確信教育不再只是教與學,而是「為學而教,為教而學」重新讓我們找回教育的初衷。教育 的出路無疑就正在初衷裡,是的,科文共裕,智造台灣!

蔡志宏 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 總主持人

4


從智活文創到智造台灣 為了回應台灣產業轉型、社會與環境變遷需求下跨領域、文化創意及具高度人文社會關 懷熱情之整合性人才培育的需求,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前教育部顧問室)於2011年1 月啟動了「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規劃由高等教育師資投入智慧生活新興領域教 學,並同時誘發產業資訊的投入,強化智慧生活教育的教學能量。 同年8月,在教育部的協助下,建立了以「文化導入生活科技」為主軸的「臺灣智慧生活 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Cre@Taiwan)」,簡稱智活文創聯盟。 智活文創聯盟以「智慧科技導入常民生活,融入在地文化,加上創新服務,推動產業發 展」為目標,集結具智慧生活文創專業及熱誠的教資,藉由主題課程與配套活動培育具專業 知能及人文關懷的年輕人才,嘗試創造嶄新的使用者經驗、服務系統、經營與行銷傳播模 式,開創傳統與資通訊產業新藍海的無限可能。 本書以「匯智」、「生活」、「人文」、「共創」四大主題,呈現智活文創聯盟的執行經 驗與成果特色,希望由非學術的觀點來推廣文化導向智慧生活人才培育的意義,藉此拋磚引 玉,勾勒出未來台灣教育的新氣象。

曾仁杰 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 計畫主持人

5


匯智

6


Smart-Living Talent Cultivation 一顆種子落在土裡發芽。 智活文創,集結了大專院校熱誠師資、專業知能、年輕 人才,進入臺灣的在地社區、農漁村、原民部落、社福 機構、工藝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關注、體察更深入瞭 解臺灣社會作為場域所面臨的發展趨勢、問題和議題。 一起栽種這顆「智活種子」

7


關於智活 「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簡稱:智活文創;英文: Cre@Taiwan,全稱:Creative and Revolutionary Education Taiwan,唸法是:Creat Taiwan),從「文化導向生活科技」視野切入,以「智慧科技導入常民生活,融入在地文 化,加上創新服務,推動產業發展」為目標,集結大專院校之熱誠師資、專業知能、年輕人 才,進入臺灣在地社區、農漁村、原民部落、社福機構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資訊與傳播科 技(ICT),嘗試創造嶄新的使用者經驗、服務系統、經營與行銷傳播模式,開創傳統與資 通訊產業新藍海的無限可能。 本計畫累積教學能量及夥伴學校間支援網絡,精緻聯盟課程發展主軸,逐步聚焦為課程地 圖:設計思考與在地生活、智慧裝置與城鄉活化、多元族群與服務設計三大發展主軸。課程 開授更注重「場域應用與教學實作」需求,強調文化導向取徑,將課程開授成功經驗實質轉 化為聯盟教學模組,除繼續延用聚焦、主題式學群、課程模組、Top-Down智活X三創機制 四大策略外,模組移入執行與課程質變、跨領域學習的確保機制,以及永續機制三大策略, 以期能將既有的機制與成果予以在地化、穩定化及逐步邁向永續。 本聯盟將發展教材、教案與實作案例,匯集創建資源共享Cre@Taiwan網路教學平台,, 帶領種籽教師與學生社團參與國內外智活場域體驗與競賽交流活動。透過聯盟教師將三大課 程地圖主軸與相關產業界的資源連結,彙整為具體智慧生活場域實證案例,除由此推動本聯 盟之產學銜接與實習相關課程外,更能具體對外展現出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教育成果,鼓勵 民眾近用和參與,彰顯以「文化導向生活科技」作為目標之「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整 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的重要價值。

8


超越 0 與 1 本聯盟費盡心思串連起全台三大課程群組,最主要的原因在認為:「文化導向生活科技」 的特色和未來發展,一定來自於臺灣各地區獨特多元文化與生活模式的展現和發揚。舉例來 說,北區夥伴學校能夠以「多元族群與服務設計」、「設計思考與在地生活」為主軸,利 用族群文化、歷史以及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為場域,結合智慧生活科技LivingLab的應用為 主,重點在使用者經驗、社區生活實驗室場域營運、數位典藏、行銷傳播、文化創意、影視 製作等相關課程。中區與南區能以「智慧裝置與城鄉活化」為主軸,選定中部地區工藝、宗 教為場域,結合人文與科技,著重創意思考、創新技術、創業輔導等課程。 「多元化與多中心化」是本聯盟所制訂的三年中長程發展目標與策略,考量聯盟的雁群效 應與長期發展,在充分匯集第一年計畫以中心學校為主體的資源、能量與成功經驗後,本聯 盟更自我期許應促成夥伴學校在全台區域,經由第二年與第三年計畫,逐步發展出各區域的 特色與教學社群,持續擴大參與夥伴學校與教師學生,由此大幅提升本聯盟與智慧生活整合 性人才培育計畫的整體綜效。

9


面對跨領域的互動設計人才培育新挑戰 授課老師 吳育龍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 課程名稱 互動媒體設計 課程摘要 為了培育跨領域的專業人才,本課程計畫提出跨領域介面 的人才培育,在不同領域之間,交界處即所謂的跨領域 介面,主要培育學生能夠與不同領域的人才進行對話 與溝通,進而能夠合作與整合,本課程計畫的做法會 比培育一個能夠兩個領域的專精的學生更為可行與 有效率。 由盧詩韻老師擔任發散式的創意發想指導者,展現 出學生的創意思考,同時吳育龍老師擔任收斂式的 技術評估指導者,指導學生們評估可行的方法與製 作成本。協同教學可以讓學生同時吸收兩位老師不 同領域的專長,但可能會因為老師之間的橫向連結不 夠,課程內容破碎而無法連貫。因此兩位老師會互相進 行協同入班教學,以作為本身授課時的課程內容調整與安 排,讓課程內容能夠連貫接續,讓學生能夠在理論與實務之 間做緊密的結合。

10


跨領域的教與學 跨領域整合人才培育是未來產業發展的 重要挑戰,如何融合資訊技術與文創內容典 藏的教學設計,讓資訊技術人才不是只會面 對冰冷的程式語言,而數位設計人才也不是 只是憑空想像,在結合產業面與現實面的課 程規劃,培養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尋問 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在傳統的文物媒 材中,帶入新的科技與互動元素。 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與場域相輔相成, 場域可藉由課程的協助,提高其能見度與展 出品的豐富度,並且可以為文物的習俗保存 與發揚盡一份社會責任。而參與學生也可以 在參與的過程中,透過訪談與實習,實際了 解到場域的需求,並且擬定計畫解決遭遇的 問題,最後還能夠在場域進行課程成果的展 吳育龍老師與盧詩韻老師入班協同教學

11


3. 結合現代互動科技與傳統文物典藏

出,提供學生表演的舞台。這些都是在課堂 教學中無法提供給學生的寶貴經驗。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嘗試透過科技技術的包

以跨領域/雙教師的方式進行課程的運

裝與設計,讓傳統的文物產生了新的樣貌,

作,分別由資訊技術專長的吳育龍老師進行

讓靜態的文物典藏,能夠更加生動活潑,來

互動技術的講解,再搭配設計展演專長的盧

吸引不同族群的觀賞者,進而產生新的需求

詩韻老師進行展演案例的觀摩介紹,由兩位

與產業。

老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期末作品的發想與設 計,最後在實驗場域進行公開的展演。本次 課程計畫成果有以下三點。

1. 跨領域專長老師的合作 透過協同入班教學的方式,結合兩個領域 專長的老師來合作授課,分別擔任發散式創 意的發想與收斂式技術的評估兩種類型的指 導者,讓學生能夠同時兼顧理論與實作,最 後能夠將兩者結合進行作品實作。

2. 跨領域的介面人才教學 透過學生自我專長的延伸,學習跨領域 中重疊領域的專業知識,並透過專案製作, 了解如何與不同領域專長組員進行合作與溝 通,完成專案作品的設計與展出。 跨領域教學團隊定期周會

12


互動展演技術 由於資訊科技持續普及與應用到生活中各 種領域,因此人機介面與人機互動也不斷的 推陳出新,操作方式更加人性化且直覺化, 以提供使用者更多元的使用經驗與互動方 式。為了搭配不同的展演形式與作品理念, 必須使用不同的互動展演技術。因此,我們 由各種互動技術中先篩選出常用或可用於互 動展演的技術,依據結果將互動技術區分為 PC與Android兩大平台,分為對應高效能運 算與移動載具兩個效能需求,再搭配觸碰螢 幕、視訊影像、感應器與體感互動四大主軸 技術,選擇所需與相互組合,提供展演作品 所需的互動技術。

學生應用各種互動展演技術開發作品 - 感應器 學生應用各種互動展演技術開發作品 - 互動電子書

13


互動展演活動

兩大平台四大主軸分別對應到課程中的五 個章節,每個章節以作品觀摩、技術講解、

為使本課程與場域結合,讓學生能夠

作品實作、作品驗證四個階段來進行,讓學

了解場域與進入場域,課程活動與作品主

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的技術充分掌握且使用,

題都與場域做結合,最後學生的作品展出

以確保在期末作品時能夠發想適合的互動方

也要在場域進行驗證。因此期末成果展於

式並整合各項技術。

金華山媽祖文物館展出,配合館方現有的 收藏與情境,更能凸顯學生作品的特色與

學生在期末作品中發揮高度的創意,主題

價值。展演活動由學生自主策劃與執行,

包含了中式、歐式、日式等信仰風格,也包

由各組學生在會場擔任互動展演作品解說

含了打坐禪想、宗教儀式、影片紀錄、信仰

人員,在第一線與參觀者接觸,瞭解參觀

本源等不同的表現意象,讓學生的創意能夠

民眾對於宗教主題結合互動展演設計的看

實際製作成展演作品,將傳統信仰與現代科

法,除了訓練解說表達與組織能力之技

技做嶄新的結合與詮釋。

巧,也可在過程中體驗課堂理論、作品實 作與實際展出三者之間的落差與修正。

校外展學生布置作品

14


校外展學生布置作品 學生向審查委員簡報作品設計理念與成果

15


幼稚園參觀團體

校外展開幕—中教大理學院黃院長

校內展參觀團體

16


作品展演期間,收到參觀者高度的肯定 與回饋,尤其是展演的觀眾年齡層設定為幼 稚園及小學生,讓他們能夠了解傳統宗教的 特色與概念,以此拓展媽祖文物館的參觀客 源。小朋友對於展出的作品都覺得非常的有 趣且新鮮,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並作品解說人 員或是帶隊老師發問,可見學生作品以達到 預期設計的目標,表現非常優異。

學生與董館長於作品合照

17


以外在的資

結合媽祖的

訊技術與內在的美

宗教文化信仰,

學設計結合進行課程的教

將傳統的宗教信仰與

學與作品的設計,課程中包含

儀式,透過新世代的科

新一代的互動體感等操控技術與感應

技技術與展演設計手法,重

器等電路設計,除了可應用於互動展演

新賦予媽祖信仰新的面貌,進而

設計外,學生也可以將所學應用在互動

讓宗教相關產業能夠開發出不同年齡

遊戲、智慧生活環境等相關領域,增加

層與不同背景的市場。

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使用之探究場 域為臺中大甲金華山 媽祖文物館,此文物館是

科技

文創

全台第一座私人媽祖館,由前鎮 瀾宮常務董事董振雄所創設,收藏媽祖 文物,珍藏深具歷史價值的媽祖相關物品,

應用

設計理念

一棟八層樓的博物館,各樓層展示內容分別 為:一樓 吉慶廳 (藝文作品展廳 ),二樓 展 才廳 (多功能研討廳 ),三樓 藝文廳 (藝文作 品展廳 ),四樓 默娘廳 (媽祖文物展廳 ),

創新

跨界

五樓 聚寶廳 (收藏文物展廳 )本課 程使用此場域來收集設計 所需媒材資料與成果

大甲媽祖文物的數位化 與再利用:在本課程中收集 了大量的媽祖文物資料,並以高 畫質的數位格式儲存,經由媒材資料庫

本課程計畫與場域極

展演。

具代表性的金華山媽祖文物 館合作,由文物館提供豐富的館藏 資源與展覽空間給予學生使用,希望能透

的建立,不僅可以大量保存傳統宗教歷史

過這個課程計畫,將學生帶入場域,提供場域

文物資料,並可以經由電子書、網路多媒

創新的服務,並讓學生作品有發表與進一步合

體、典藏網站多面向的推廣與使用,除了

作的機會,讓宗教文物的保存與推廣能夠更加

可訓練學生從事數位典藏的相關技能與 知識外,也可以活化資源,提升

的多元與豐富,也期望透過課程計畫的協 助,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

本課程成果的附加價值。

18


反思討論 1、設計作品時,資訊技術與文創內容,兩者不可兼顧時,要以何者為主? 2、一個對外展出的互動作品或是商品化的智慧文創商品相較於課堂上的 作品,有哪些因素需要額外考量? 3、如何協助場域無痛導入資訊科技?

教學 BOX 一、網站: 1、金華山媽祖文物館 http://www.mazu888.com.tw/ 2、紅毛港文化園區 http://hongmaogang.khcc.gov.tw 3、大甲鎮瀾宮 http://www.dajiamazu.org.tw/ 4、中研院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5、中研院典藏台灣 http://digitalarchives.tw/ 6、中研院數典資源網 http://digiarch.sinica.edu.tw/ 7、Arduino http://www.arduino.cc/ 8、Ardublock http://blog.ardublock.com/ 9、Processing http://www.processing.org/ 10、台北數位藝術節 http://digitalartfestival.tw/ 11、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http://www.dac.tw/ 12、數位方舟 http://digiark.ntmofa.gov.tw/web/index.htm 13、Image Processing https://processing.org/tutorials/pixels/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細節決定互動設計的成敗》,張亮,台北,電腦人,民 98。 2、《超圖解 Arduino 互動設計入門 (第二版 )》,趙英傑,旗標,民 103。 3、《Processing 入門:互動式圖形實作介紹》,Casey Reas, Ben Fry,台北,歐萊禮, 民 101。 (二)延伸閱讀: 1、論數位藝術的互動性 http://goo.gl/pBXicN 2、《DIF創意展演設計與實務》,徐珍娟,台北,五南,民 103。

教材連結

http://goo.

gl/eYLTL3

19


智活文創就是幸福科技 授課老師 林正敏 / 南開科技大學 數位生活創意系 課程名稱 智慧行動裝置生活軟體設計 智慧科技導入工藝設計與實務 課程摘要 本課程中將引導學生如何能讓自身專業領域融入不同專 業、場域甚至是文化中,教導學生如何以資訊與傳播 科技導入台灣工藝設計,為台灣手工藝注入新的創作 元素。近3年來已完成作品有:竹編QR Code、耕雲 燈、押花AR(花語母親、花語傳情、幸福竹書籤)、 方碼竹燈、魔法撕畫、漆器AR等。本課程有別於傳 統教學方式,成立智慧工藝創意團隊引導學生進入 偏鄉場域學習,運用學校教授的文化創意和智慧生 活科技設計適合該場域的活動,藉由舉辦活動來活 絡偏鄉地區,展現該地區的特有的人文文化。 勇於嘗試進入文創場域,觀察文創作品,透過智慧裝 置科技進行文創加值,運用智慧生活科技與南投在地工 藝師一同努力創作有創意的智慧工藝作品。分別以竹編 QR Code、耕雲燈、押花AR等作品呈現連結幸福、碰觸幸 福、傳遞幸福,舉辦「鹿谷花心」­活動,提供體驗幸福,最後 以成立智慧工藝創意團隊,使得參與大學生獲得成長幸福。

20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5名同學至鹿谷鄉初鄉村 三合院場域實習,協助整理初鄉茶間,右邊為李光曜理 事長、施佩君、張至憲、陳昱竹、楊書誠、林耀輝、林 正敏教授 南開科技大學陳昱竹、曾嘉佑同學協助整理場域。

用心關懷 造福偏鄉

努力的人,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成果,更希望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教

未來能持續合作,創造出無限的成果。

授在3年前與投入多年社區營造的社團法人 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李光曜接

2014年3月10日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及

觸,開啟合作之路,將智慧生活科技融入

竹生活文化協會為了感謝南開科技大學數位

押花的教學創作到場域改善營造,讓學生走

生活創意系智慧工藝創意團隊,回贈該公司

入社區動手接觸整理社區環境,從檳榔的

商品竹編QR Code招牌,由智慧工藝創意團

砍除、環境的整理、社區景點及動植物的紀

隊大二生陳昱竹團長親赴竹山小鎮,竹生活

錄、茶間的改造、數位科技與場域的結合,

文化協會沈明良先生熱情介紹竹編QR Code

使初鄉茶間更活潑有活力。

設計過程,並由沈文良先生贈送竹編QR Code的招牌給陳團長,代表小鎮文創的感

林正敏教授希望學生能更多元的學習,並

恩之心。在2013年4月26日林老師、工藝師

且將數位生活帶入社區中,為了讓民眾有更

陳宜妙與黃桂珠老師、2位團員在小鎮文創

多的接觸認識,積極的與南投縣休憩農園產

股份有限公司,教導協會成員運用QR Code

業促進合作,設計場域的數位導覽、植樹QR

技術及竹編工藝,創作竹編QR Code。經過

Code解說牌、茶間改造、社區景點及動植

數個月努力,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及竹生

物的紀錄建檔,使場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活文化協會已完成竹編QR Code商品化工

亦吸引民眾與遊客到訪,認識初鄉,更提升

作,特別為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臉

初鄉的能見度,創造「初鄉茶間」的「茶鄉

書粉絲頁製作一塊竹編QR Code招牌回贈。

小旅行」,「初鄉茶間」結合在地產業與藝 文,帶動社區觀光發展。因為有用心投入、

21


智慧工藝 跨域設計 文化創意和資通訊是台灣兩個重要的產 業,如何培育跨領域的新世代人才同時掌握 這兩個重要產業不同特質,讓學生學習跨界 融合設計,為台灣產業注入創意、創新、創 業元素,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教導 學生認識台灣工藝之美,鼓勵學生與工藝家 相互交流,探索及尋找創新領域的契機。引 導學生如何能夠讓自身專業領域融入不同專 業、場域甚至是文化中。本課程主要教導學 生如何以資訊與傳播科技導入台灣工藝設 計,為台灣手工藝注入新的創作元素。 以智慧行動裝置為載具利用資訊與通訊 技術(ICT)來引發學生與傳統手工藝品結合 創作,包括:情境感知、互動藝術,實習主 題涵蓋Unity3D應用、竹編QR Code、竹編 燈籠、手工押花。關注場域以南投縣休憩農 園產業促進會與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為主 軸,試圖將智慧行動裝置技術導入工藝作品 的創作,以促進App工程師和工藝師之間的 對話,期待能開創具有智慧生活科技的新工 藝產生。

南開科技大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教授與陳宜妙、 黃桂珠兩位工藝師經由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的邀 請下,指導小鎮文創學員學習竹編 QR Code 運用押花藝術與擴增實境設計花語母親卡,圖中為 2014花語母親卡及其 App 運用水煮竹及煙燻竹設計竹編 QR Code

22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教授指導學生 團隊與南投縣休憩農園促進會朱怡甄、蕭紅紅工藝 師共同設計花語母親 受邀在第四屆智慧生活師資培訓營暨成果發表會展 示教學成果,陳宜妙和朱怡甄兩位工藝師獲得優良 業師,與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楊鎮華司長及南 開科技大學林正敏教授合影

智活文創 幸福巴士

其來的打擊,使任課教師林正敏教授進行反

教學法命名為「智活文創。幸福巴士」,

思,企圖尋找智活文創的新點子。在反思期

幸福巴士教學設計共有5個車站,分別是教

間林正敏老師經常獨自到工藝園區尋找創意

師反思、智慧裝置、文創加值、場域經營、

靈感,偶然間他發現竹編編織很像QR Code

學生改變。

的格式,於是他和工藝師陳宜妙、黃桂珠共 同發明竹編QR Code,而後到南投竹山場域

第一站 教師反思。連結幸福

進行教學,帶動當地竹文藝復興運動,竹山

「智活文創。幸福巴士」的第一站故事發

人更期許竹編QR Code掛竹山百家商店。由

生在2012年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創新

於林老師進行反思而促使竹編QR Code的誔

跨校教學聯盟的期中成果訪視,原以為會獲

生。竹編QR Code不但可以帶給人們手作的

得訪視委員的讚賞,沒想到委員詢問「手機

幸福,更因此使旅人得到連結的幸福。

遙控履帶車是文化創意的作品嗎?」這突如

23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教授指導學生 團隊林子淇及蕭盟鋼同學與耕雲智慧生活有限公司 設計耕雲燈

第二站 智慧裝置。碰觸幸福

押花藝術創作對南開科技大學團隊而言是一

現在人離不開智慧型手機,快樂地當起

種全新的學習體驗,為了達到虛實應用的境

低頭族。在「智活文創。幸福巴士」的第二

界,我們以擴增實境(AR)技術來和押花藝術

站要說明如何善用智慧型手機不再當低頭

進行作品設計,我們稱此類的作品是「押花

族,做個智慧生活的創業家。在資策會的邀

AR」。這是數位生活創意系大學生和社團法

請下,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耕雲

人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押花工藝師共

智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與資策會聯手一起舉

同討論出的第一個拈花惹草作品,「招蜂引

辦1場30人的種子教師培訓,培訓的主題為

蝶」就是在雙方跨界合作的設計下誔生。

「耕雲燈」,耕雲燈是指人們可以利用智慧

第四站 場域經營。體驗幸福

型手機輕碰面板來改變全彩LED燈的顏色。 這個作品是由耕雲工程師與南開科技大學師

學生在2013年利用七夕情人節設計收費

生一起討論出來,因此命名為耕雲燈。創意

活動「鹿谷花心」,在活動舉辦前兩個月,

的大門被開啟後,學生創意便源源不斷,由

學生團隊開始和場域的協會會員們討論,如

於智慧裝置改變燈光顏色,提供不同情境感

何利用浪漫七夕情人節,為每對情侶留下難

受,讓人體會到碰觸的幸福。

忘的印象,使參加情侶們得到幸福的體驗, 幾次熱烈討論後決定選在鹿谷初鄉村的一棟

第三站 文創加值。傳遞幸福

古宅 - 李宅三合院舉行,經過成本分析,決

林正敏教授在資策會主管李綉芬組長的介

定向每對情侶收費1998元,每人為999元,

紹下,認識社團法人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

象徵愛情久久久,精心規劃的行程包括:手

進會李光曜、朱怡甄押花團隊,使得南開科

作情人卡、為情人錄製專屬影片、享受當地

技大學學生團隊開始展開拈花惹草的旅程。

美食茶套餐、插花、為情人奉茶等,最後再 24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教授因教學 反 思 與 陳 宜 妙 、 黃 桂 珠 工 藝 師 共 同 發 明 竹編Q R Code,圖中是林正敏教授在TED的演講說明智活文 創、幸福巴士的創新教學

送給情人甜蜜專屬App。在七夕情人節舉辦 「鹿谷花心」活動,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 創意系的學生團隊用押花AR技術,結合當地 的茶套餐及茶席設計情人專屬活動及花語傳 情App。

第五站 學生改變。成長幸福 「智活文創。幸福巴士」來到最後一站, 也是幸福巴士最重要的一站,任何教學活動 設計,最重要的是學生向上的轉變,從前面 四站的課程設計及場域實習的規劃與執行, 運用押花藝術與 QR Code,協助陳昱竹同學母子設 計母子同心押花 QR Code的作品,在 2014年母親 節顯得格外溫馨

我們發現最寶貴的還是參與學生的成長。從 2012年9月開始這群具數位創意專長的大學 生和南投在地工藝師們相互合作,設計許多 令人驚艷的作品,如竹編QR Code、押花 AR、耕雲燈等。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 系的大學生為了集合團隊力量和南投在地工 藝師及當地場域協會合作,2013年成立智慧 工藝創意團隊,團隊在彼此合作下,已完成 花語母親、花語傳情、智活文創、茶鄉輕旅 行、幸福經濟等作品設計及上架。 25


創新創業 打造夢想 為了形塑具有智慧生活文化特色的產業 鏈,同時兼顧上、中、下游,規劃以增進創 作源頭(上游)、加強創意產出(中游)、提升產 業價值(下游)等具體作法,分述如下:

1. 設計智活玩家小旅行讓旅人體驗智 慧生活科技 成立智慧工藝創意團隊,以智慧生活科技 和文化創意設計智活文創作品,以DIY體驗 工作坊,讓旅人感受到兩種不同知識的結合 所產生的智活文創作品之創意設計,再以場 域設計出智活小旅行,以(科技+文創)X旅行 =智活玩家的方程式,推廣智慧生活科技, 讓更多人喜愛智慧生活科技的創作。

2. ICT元件智慧化增進文化創作的設 計力 「用心溝通、智慧生活」是我們團隊所要 追求的理想,運用通訊及網路科技,建構無 所不在的溝通網絡,搭配資訊科技進行食、 衣、住、行、育、樂等生活應用,以追求提 升人們生活品質為宗旨,朝營造智慧城市、 智慧小鎮努力。

3. 文化與科技的跨界融合加強產品設 計的擴張力 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可以有互補模式, 增加其擴張力。例如:竹編 QR Code讓竹山 智慧工藝創意團隊第一任團長林子淇同學受邀參加 2013 IDEAS Show,上台述說團隊和南投工藝師共 同創作打拼的感人故事

人設定掛百家商店,不但可以當成藝術品, 也可以成為網站的入口媒界。文創小鎮的智 慧看板就是場域實證的最佳例子。

協助小鎮文創設計智慧招牌,圖中是百年打鐵店使 用智慧招牌情形,圖中人物為竹藝大師陳高明

26


4. 鼓勵學生團隊進入場域進行智慧生

作」以及以作品「行動導覽於各式展覽館」

活科技的分享

在教育部舉辦的2012全國開放軟體創作競 賽獲得企業特別獎「人文趨勢特別獎」及5

持續經營學生創意團隊,讓他們能到場

萬元獎金。本團隊和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

域,特別是偏鄉地區,瞭解常民生活,進而

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開發「智慧化休

觀察場域的問題,透過智慧科技導入,以服

閒平台設計開發計畫」。第一年教學助理黃

務設計方法,進行場域實證。目前本團隊以

靖元與學長們研究智慧科技導入魚菜共生系

中興新村、竹山、鹿谷等地區為主,特別是

統,成立能創科技工作室。

中興新村為以前省府的所在地,也是目前中 部創新園區所在地。資策會提供學生實習機 會,並共推關懷與幸福科技。

5. 鼓勵創作開發產品學習微型創業軟 實力 輔導3家微型創業團隊「區控車訊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耕雲智慧生活科技有限公 司」、「宇天國際有限公司」進駐到資策會 中興新村的Living Lab,教學助理及修課學 生組成團隊分別以作品「讓AR點亮每個角 落」在經濟部舉辦的樂活搶鮮大賽獲得「佳

學生經過「智活文創。幸福巴士」創新教學的訓練 後,團隊成員有顯著的成長,圖中是學生團隊為 「職人台灣」策展設計竹編QR Code提供連結幸 福,象徵台灣職人精神和台灣文創的魂,圖中第一 排左起是合作的工藝師陳宜妙、施志成

27


以「做中學」 教學方式,教導學生 使用智慧生活科技融入工 藝品中,主要的科技元素有QR Code、擴增實境(AR)、情境感知、3D

以竹編、押 花、撕畫、漆器等 文創元素進行ICT融合設 計,台灣的竹編享譽盛名, 尤其是南投竹山節就是竹藝的發源

互動藝術、以及微型應用程式,代表性的作

地,運用水煮竹及煙燻竹編製QR Code

品有鹿谷花心App、情境押花卡片、押花QR

作品。押花是把平常有生命期限的花草樹木

Code、竹編燈籠、七彩變色壁貼燈、竹編QR

利用押花延續其價值創造更多美好事物。以工

Code、魔法撕畫,由作品的應用面廣,顯見

藝誘發學生由傳統、文化、工藝等不同角

以「做中學」進行專題實務創作已有不

度,跳脫科技只能廣泛運用在大量 且快速媒材上的觀念。

錯的成果。

整合內部 資源運用智慧科 技在工藝品上的應用

科技

文創

力,連結外部資源,包括: 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日安 旅人鮮舖子、及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

應用

設計理念

(資策會、耕雲)形成區域創新產業鏈。 由學生成立智慧工藝團隊進行智慧工藝 的場域活動,協助場域內的工藝師及工 程師進行跨領域的創作,培育學生

創新 推廣智慧行動裝置 App,竹編QR Code和押 花AR推廣,促使智慧工藝創意 的擴散。課程執行成果以智慧行動裝

跨界

具備傳統工藝及資通訊科技 之整合能力。

鼓勵同學進駐到中興 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耕雲智 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實習,以學長 創業帶頭激勵學弟的學習,鼓勵修課學生開

置技術為主,擴散至融入工藝作品的創

發創新App協助地方工藝產業發展。以學校、

作,如竹編QR Code、押花AR情境卡

資策會、新創公司形成三方緊密的合作夥伴,

片。並舉辦以押花情境卡片為主的情人

將智慧生活科技融入於工藝品的設計,融合智

節-「鹿谷花心」以及重視環境生態 的「花現茶鄉、螢造幸福」活

慧型手機、押花情境卡片、竹編工藝燈 籠、以及App。

動,分享智慧生活科技導 入工藝生活創作。

28


反思討論 1、為何學生要學習跨領域的知識? 2、ICT技術對工藝設計者創作的影響。 3、工藝設計如何加值 ICT的產品呢? 4、如何透過場域實證來增加產品設計的實用性呢? 5、如何縮短城鄉的數位落差。

教學 BOX 一、網站: 1、智慧生活科技專業社群,網頁 http://goo.gl/gMg0I2 2、《Smart Talks 2013》林正敏:智活文創。幸福巴士,影片 http://goo.gl/1Lcld4 3、情藝網,影片 http://goo.gl/xdd1O7 4、創意發想、花語母親卡誔生,影片 http://goo.gl/yicITl 5、南投新聞 -鹿谷南開科大社區服務找科技靈感,影片 http://goo.gl/zF2TlJ 6、2013花語母親,App http://goo.gl/AjwTn2 7、2014花語母親,App http://goo.gl/ZnALuI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林正敏、蕭盟鋼、林子淇、黃詩涵、胡勝鈞,《智慧情境燈設計與應用》,2014民生電子 研討會,台中,台灣,11月 29日,2014。 2、林正敏、黃桂珠、陳宜妙,《竹編 QR Code設計方法與產品應用》 , 2013南投學研討會, 南投,台灣,11月 2日,2013。 3、楊敦宇、洪若鳴、林正敏,《以擴增實境為基礎的節慶押花卡片微型應用程式之研究與實作》 ,第八屆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文集,台中,台灣,4月 18-19日,2014。 (二)延伸閱讀: 1、Tzu-Chi Lin, Cheng-Min Lin, Chong-Wey L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Crafts for Digital Arts,”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ICS 2014), Taichung, Taiwan, Dec. 12-14 2014. 2、Qualcomm Vuforia Developer Portal, https://developer.vuforia.com/ 3、Lean with unity, http://unity3d.com/learn

教材連結

http://goo.

gl/gbJZMM

29


用智活文創展現臺灣之美 授課老師 林惠娟/東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課程名稱 臺灣意象美學與文創加值設計 課程摘要 (一 ) 知識導入 : 九大要點:1.在地指標性地標地景與生物 2.認識大文山及 深坑自然及人文特色 3.傳統建築中美的元素與文創發想 4.觀看世界的角度 / 紀錄片攝錄影技巧 5.地圖文創產 品設計 6.原住民圖騰藝術與文創設計 7.文創產品設計 與校際作品觀摩 8.創意思考與設計方法 9.文創產品 的法律保障 (二 ) 場域體驗 : 深坑場域探索與野外拍攝,烏來泰 雅文化場域探索與野外拍攝。 (三 ) 實作設計:共有四個部分,分別為:利用雲端 地圖建立我的文化地圖、利用科技產品繪製生活地圖、 製作手機 App、文創產品設計 (四 ) 預期成效:學會欣賞臺灣古地圖、原住民圖像、特有生 物、地標地景、傳統建築等五項本土文化資產中的精華圖像及 價值意涵,並建立指標性圖像資料庫,並且如何活化各種圖像,讓 其走入生活,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設計元素。學會利用政府部門已建 置的數位典藏資源及分享平台,應用至文創產品設計;使用科技新產品,進 行地方本土文化資產調查拍攝紀錄,並將圖像活化創新。最後,尊重智慧財產權, 並瞭解申請圖形及新樣式智財權流程,保障自己的文創產品。

30


王開立老師講解文創產品設計與校際作品觀摩

找尋代表臺灣價值的意象美學 長久以來歐美、日韓的審美價值觀充斥 在臺灣的人文環境中,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 在的影響著我們,金髮、白皮膚、漢堡、咖 啡、LV包、玻璃帷幕、高鐵…,什麼是代表 臺灣的圖像?我們的文化意象又在哪?而這 些圖像的文化深層意義又是什麼? 本課程嘗試帶領學生找尋代表臺灣價值 的意象,發掘臺灣意象之美,導入臺灣古地 圖、原住民圖像、特有生物、地標地景、傳 統建築等五項本土文化資產的精華圖像,成 為文創產品設計的元素,建立臺灣意象的文 化圖像價值,為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 培育創新人才。 課程內容兼顧文化與科技共裕,強調其具 備的深層文化價值,擷取古地圖中精緻的文

史威老師講解觀看世界的角度 /紀錄片攝錄影技巧 -我的文化小影片。

化內涵、現地拍攝原住民圖騰、本土指標性

31


生物、特殊地景、傳統建築等圖像,接著導 入加值應用的設計理念,發想成為文化創意 產業的設計元素,加值應用在生活產品的設 計,創造具有臺灣意象的系列文創產品。課 程單元包括:認識大文山及深坑自然及人文 特色、在地指標性地標地景與生物、傳統建 築中美的元素與文創發想、原住民圖騰藝術 與文創設計、觀看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攝錄影 技巧、地圖文創產品設計、利用科技產品繪 製生活地圖、智慧行動-利用GPS繪製校園導 覽地圖、利用雲端地圖建立我的文化地圖、 利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文創產品設計 與校際作品觀摩、創意思考與設計方法、數 位典藏資源利用及分享平台、文創產品的法 律保障等。

許嘉贊老師講解文創產品的法律保障 王雅萍老師講解原住民文化

32


善用科技產品與數位典藏成果 對於技職體系的學生,將智慧生活科技注 入人文課程中,以行動載具,用在文史調查 研究及教學作業上,可引發同學較高興趣及 學習動機,增加教學上的質變。 課程中帶領學生使用行動裝置紀錄軌跡, 完成空間定位,是一項很實用的技術,沿路 拍攝地標,再下載與GoogleMap/Earth疊 合,製作校園導覽地圖。從傳統手繪至使用 行動裝置紀錄,發揮行動載具的空間定位功 能,對設計學院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幾 乎是第一次接觸。

利用 3G手機及平板電腦 GPS定位拍攝地景地標, 記錄實察路徑軌跡及路標 將路徑軌跡和景點相片與 Google Earth疊合,完成 校園導覽地圖 同學製作的校園導覽地圖作業 -陳均華

33


帶領同學至深坑老街場域田野踏查紀錄

課程中善加利用政府部門已建置的數位典

有原住民文化的烏來區校外教學觀察探索。

藏圖像檔案及已開發的各種數位平台,學習

透過具有空間定位功能的行動裝置,拍攝課

建立屬於臺灣的圖像美學,激發年輕世代的

程核心的五項本土文化資產精華圖像,再將

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及操作臺灣百年歷

圖像依地理坐標呈現在公共地理資訊系統

史地圖系統等多項平台,探討百年來自己生

Google Earth/Map上,同時將圖像與文字

活環境的變遷。並介紹許多已開發好用有趣

敘述分享至政府建置的公共平台上,共同累

的App,這對設計學院的學生來說,又是一

積臺灣的文化財。

次新的接觸。同時教導同學如何利用政府出 版的地圖為底圖,加入地方文化特色,完成

此外在課程中讓設計學院的學生首度學習

「我的文化地圖」作業。

簡單的App製作,這個單元對慣於手繪作品 的學生而言,有一點困難,但還是有認真的

親自動手實作與進入場域觀察

學生,跟著老師的步驟完成作業。

課程中安排兩次田野踏查見學記錄,一次

傳統手繪圖與電腦軟體應用的結合:數位

至東南科技大學所在的深坑區,第二次去具

媒體設計系的學生,手繪能力強,信手拈來 34


常在上課學習單上畫下驚人之作,鼓勵同學 將手繪圖掃描或拍攝後,匯入繪圖軟體中修 圖,可自由縮放變出各種不同的組合。 於2013年11月15日主辦「地方文史調查 紀錄與數位地圖實作工作坊」,培育從事地 方文史教學、研究及解說之工作者,提升使 用智慧生活科技之能力,能有效記錄在地文 化及生態環境之變遷,並與政府單位已建置 之數位平台接軌,達到各盡其力、資源共享 之目標。本次工作坊達成校際間跨校跨領域 老師的交流,同時也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結 合,提升在地文史工作者,學習使用智慧生 活行動裝置於地方文史調查紀錄時之新科技 方法及能力,使地方文化紀錄更扎實。

同學至烏來場域以行動載具定位並記錄 廖泫銘博士指導同學將深坑老街田野實察紀錄,以 數位地圖成果發表 謝昌勳老師指導同學製作手機鈴聲App 場域田野實察前學員利用3G手機GPS定位

35


文創產品製作為進入職場奠基

價值。此三門課相互支援,讓學生有更深入 的學習。期中舉辦「我的文化地圖展」、期

在圖像文創加值設計上,利用同學已具

末舉辦「文創產品海報設計」及文創產品展

備的電腦圖像處理能力,將場域拍攝或手繪

示,為將來進入職場奠定基礎。

之原始圖像進行整理、分析、敘述、典藏, 簡括設計加值,成為商品化圖像設計。同時 課群中的「創意思考與設計方法」課程,帶 領學生撰寫文創產品加值應用的企劃書, 而「視訊製播」課程,則教授學生利用圖像 進行拍攝微型電影,行銷臺灣意象的文化

36


林惠娟講解地圖設計文創產品 舉辦「我的文化地圖展」

37


攜帶行動載 具至戶外場域實 際操作,進行野外文史 調查紀錄,包括座標位置、路 徑記錄、影像紀錄。將戶外調查記

導入臺灣古 地圖、原住民圖 像、特有生物、地標地 景、傳統建築等五項本土文 化資產的精華圖像,強調其具備

錄資料,回到教室操作Google Earth及

的深層文化價值,接著導入加值應用

QGIS,製作文史調查數位地圖。學習製

的設計理念,創造具有臺灣意象的系列文創

作QR Code、手機App,並操作臺灣百

產品設計。繪製文化地圖、設計系列文創產

年歷史地圖系統。

品、出版深坑環境教育解說摺頁。

安排三次田 野踏查紀錄,第一

科技

次至本校所在的深坑區

文創

場域探索與野外拍攝(東南科 大→三級古蹟永安居→深坑橋→深

應用

設計理念

坑老街→景美溪平埔橋)。第二次去具 有原住民文化的烏來泰雅文化場域觀察 探索與拍攝(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烏 來老街→台車文化)。第三次是至深坑

創新 發揮行動載具的空間定 位功能,使用行動裝置紀錄 軌跡、沿路拍攝地標,下載與數 位地圖疊合,完成校園導覽地圖。使

跨界

區場域主辦「地方文史調查紀錄與 數位地圖實作工作坊」。

聘請中研院人社中心 專家蒞臨講學,增加課程深 度,指導同學使用行動載具,紀錄 路徑軌跡,繪製校園數位地圖。學習操作

用政府數位典藏的成果,操作臺灣百年歷

多項數位典藏資源系統及平台,繪製家鄉文化

史地圖系統等多項平台,學習手機App製

地圖。課程中參訪烏來泰雅文物館、深坑在地

作,對設計學院的學生是首次接觸,將傳

文化,成為文創設計的元素。並安排銘傳大學

統手繪圖與電腦結合,利用官方地圖為 底圖,加入地方文化特色,完成 「我的文化地圖」。

校際學生文化地圖作品觀摩,得到高度啟 發,激發學生潛能。安排校際學生作 品觀摩:對於銘傳師生的文化 地圖作品產生興趣,得 到高度啟發,激發 學生潛能。

38


反思討論 1、創意文化地圖可以什麼內容、材質、形式 呈現 ? 2、如何製作一幅有聲音的觀光導覽地圖 ? 3、什麼意象可詮釋台灣的美 ?

教學 BOX 一、網站: 1、東南科大「台灣地圖檔案室」網頁 http://test.tnu.edu.tw/ge/taiwanmap/ 2、「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網頁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3、中研院「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網頁 http://goo.gl/paHxEw 4、「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antiquemap 5、資策會「智慧行動導覽平台」show Taiwan網頁 http://124.9.6.52/i236_tour/POIList.php# 6、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研究專題中心,《QGIS 操作手冊》 http://goo.gl/yRCT1I 7、行動裝置 App「我的足跡」Android 版本 http://goo.gl/wL5TYG iOS 版本 http://goo.gl/Wm9kh9 8、「愛生物社群網 i35」網頁 http://www.i35.club.tw/i35trip/ 9、意象 ˙台灣 -尋找台灣攝影文化歷史座標 http://www.insighttaiwan.com.tw/ 10、「原住民族委員會」網頁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地圖藝術實驗室》,Jill K. Berry & Linden McNeilly,台北,遠流,民 103。 2、《臺灣建築手冊》,林會承,台北,藝術家出版,民 79。 3、《筆記大自然》,Clare Walker Leslie & Charles,台中,鄉宇文化,民 91。 (二)延伸閱讀: 1、《臺灣地圖一百年繪製與典藏發展史》,林惠娟、許嘉贊,台北,南天書局總經銷,民 100。 2、《續編深坑鄉志》,詹瑋、林惠娟等合著,台北,深坑鄉公所,民 98。 3、《經緯福爾摩沙》,呂理政、魏德文,台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民 94。

教材連結

http://goo.

gl/kFjVHn

39


數位瘋聲音 授課老師 高士珮 / 東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課程名稱 生活科技—留住我的鄉音 配樂實務—夕陽之聲電子書 課程摘要 從「流行音樂 — 尋找消逝的聲音」出發「生活科技 — 留住 我的鄉音」到「配樂實務—夕陽之聲電子書」,由收集台 灣在地聲音到原住民故事為主軸的微電影再到以發揚 京劇歷史文化為責任的有聲電子書,學生們分組討 論決定場域,進入與了解場域面臨的問題,並與該 場域的專家們透過無數次的共同討論,運用學生所 學之數位科技技術設計出適合大眾的作品。在執行 課程當中因為社會的參與讓學生獲得實踐知識的場 域,因為社會的參與讓追求知識的動力持續向前滾 動,更期待因為社會的參與讓課程也讓學生有永續 的發展。

40


淡水渡輪收音

薪火相傳

數位瘋京劇 流行音樂—尋找消逝的聲音

我們都身處在交通工具呼嘯聲、傳統市場 及夜市的叫賣與喧嘩聲、傳統藝術演藝聲、

身上背著專業收音設備,腳下踏著我們熟

原住民吟唱聲、長輩叮嚀聲…等聲音環境

悉的自己家巷弄,一步一腳印的開始一連串

中,聲音就像年輪一樣紀錄著成長,而每一

的聲音搜尋、紀錄、採樣、去躁、分類等繁

個人的年輪都不一樣並且同時訴說著不同的

瑣的過程,將前人的藤條聲、算盤聲、叫賣

聲音故事,曾幾何時這些熟悉的聲音漸漸消

的豆花聲、肉粽聲等分別放入數位音樂軟體

失在你我的身邊? 是否因為科技快速的追尋

中進行編輯改造,創造出既有趣又富有教育

下讓我們失去安靜的心,欣賞前人遺留下來

意義的新世代音樂。

的聲音資產呢? 難道先進的科技無法解決這 些值得紀念值得保存的聲音嗎?

生活科技—留住我的鄉音 大膽的從單純的收音跳入與影像為伍,最

因為有這樣的察覺,三年前從「流行音

後到要拍攝微電影是因為班上學生的要求,

樂—尋找消逝的聲音」出發「生活科技—留

一群熱愛攝影的學生希望能拍攝一部原住民

住我的鄉音」到「配樂實務—夕陽之聲電子書

的微電影,而且需要歌聲來帶動主題,因為

」,帶著學生善加運用科技不但可以將無形

這番話啟動了音樂與影像的結合,也讓拍攝

的聲音保存起來,更可以將台灣在地聲音資

劇組吃盡了苦頭。課程中要嘗試創作微電影

產,用另外一種輕鬆的方式重新進入我們的

主題曲須符合流行音樂市場需求,又要加入

生活繼續伴隨我們成長,而聲音與科技多元

泰雅族的古調,又要能琅琅上口,實在是難

運用是一種世代交替也是薪火相傳。

41


上加難,在雪花般的音樂中,學生鎖定了方 文山電影同名主題曲《聽見下雨的聲音》為 範本,再加上泰雅族學生與母親談到關於祖 靈與彩虹,及菱形代表雙眼的故事內容,撰 寫出貼切泰雅族學生心境的歌詞,與影像結 合完成後上傳YouTube,學生們實實在在感 受到原住民聲音的渲染力,與拍攝微電影不 是只是用嘴說的好聽,劇組之間地分配工作 與實際拍攝執行下來是會要人命,但,我們 做到了。

配樂實務—夕陽之聲電子書 當場域遇到少子化衝擊、演出者減少、傳 統戲碼失傳等問題時,我們能運用科技為他 們分憂嗎?用什麼方式可將京劇推廣?我們到 底有甚麼技術或應用面的創新方法可以協助 解決場域遇到的問題?當被場域需求時是學 生追求知識動力全開之時,他們先想到自己 最拿手的日系漫畫風格是否可以運用在京劇 上,他們會的InDesign電子書技術也可以加 上,最後將200多年歷史的京劇一口氣想到 Line貼圖,是技術應用面的一大創新。

日系風荷珠配封面 學生對音樂課程預想圖

42


微電影拍攝現場 京劇 Line貼圖

聲音舞台

上表演一樣—不容許錯誤。」以下分別列出 各課程執行方式。

最初,學生在上完數位音樂課後完成了 一幅她所認知的課程,其實應證了我們做的

流行音樂—尋找消逝的聲音

不是一般音樂教學,我們需要一群有創意的 學生藉由他們學習的數位技術,大家手牽手

在出發去文山區收音前,課程中聽了無數

一起打造創意嶄新的課程,學生常苦笑說 :「

個收音的片段,要讓學生清楚收音技術,與

要執行高老師腦中的課程其實需要—新鮮的

在外收音時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因為很多聲

肝,因為在老師一聲令下全體同學就會不畏

音錯過就沒有了無法重來,對環境聲音靈敏

艱辛拼命往前衝,正因為我們擁有無限的體

的察覺是非常重要的,什麼聲音出現在什麼

力與想像力,即使做錯了都無所謂,記起教

時間什麼地方都必須做先行調查,訪查當地

訓再重來就好,但絕對不能拖到預定進度,

居民、店家與一再的確定才能事半功倍。

這是老師一貫的風格,就像老師自己在舞台

43


繪製耳機

生活科技—留住我的鄉音

文化能轉換出另一種由年輕學子創意出的新 生命,並運用數位科技的結合讓夕陽之文化

音樂、劇本、勘景、分鏡、選角、拍攝、剪

能用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發。

輯、混音、海報…等,一場戲接著另一場戲的 拍攝,整個劇組都必須配合絕對不能拖延時

原音再現

間,因為一場戲拖時間整齣戲就得往後延, 連後製時間也需延後,這絕對不是一個有

課程成果需要舞台,學生創作需要舞

效率的劇組會做的事。無數個日子在校園內

台,因為有舞台,學生知道進步的方向、了

取景拍攝,無數個日子在錄音室錄製主唱、

解職場需求,這些的理解是關在教室學不到

背景音樂混音,無數個日子在攝影工作室裡

體驗不到的,這些體悟會轉換成學生求知的

剪輯影片,無數個日子教室外堆滿無數的便

最大動力,因為學生知道他們的努力有人看

當盒與飲料,造就了課程成果《聽你說的遙

得到有人聽得到,也會讓學生知道與科技結

遠》微電影的誕生,也是課程執行方式。

合的聲音是可以走出校園走入人群,更該走 向國際。

配樂實務—夕陽之聲電子書 流行音樂—尋找消逝的聲音

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聯繫開始,學生自 主性的造訪學校師生數次,從眾多戲曲中選

2013年5月在世貿中心盛大展覽,除了

定京劇《荷珠配》開始研究服裝、台詞、身

阿美族與泰雅族同學現場演唱外,展場的一

段、唱腔等實際紀錄,接著進行傳統樂器錄

面牆上掛滿廠商提供學生直接彩繪的30支

音、唱腔錄音、數位漫畫、有聲電子書、40

耳機,吸引了很多好奇的民眾來會場與我們

張Line貼圖,堅持做了一年多的學生們的責

分享,經過學生們細心解說大家才明白,原

任,創作出的有聲電子書已不是作業而是對

來從耳機聽到的聲音都是在你我生活中的聲

傳統藝術的尊重,同時也是20歲學生想要將

音,只是學生們加工了一下,就可以讓平凡

京劇更拉近自己身邊的手段。讓步入夕陽之

無奇的聲音變得有趣好聽,其實也希望藉此

44


世貿展場現況

告訴民眾平時應該多留心身邊的聲音,因為 只需要去發現去運用去創作,就會成為好聽 的音樂。

生活科技—留住我的鄉音 幾乎運用到全校動員的微電影,內容主要 描述班上泰雅族同學用自己的母語唱出對自己 家鄉及對母親的思念,藉由音樂與微電影的融 合創作,讓原住民母語得到傳承是《聽你說的

全校動員的微電影拍攝現場

遙遠》的初衷。透過班上同學泰雅族的家族傳 唱的聲音,雖然同學不明白含意但依然感動, 因為它是我們在這塊土地的寶藏,也因為有這 塊地才能孕育出這樣曠野的聲音。學生將泰雅 族語結合在流行音樂創作中,將《聽你說的 遙遠Voices from a Land Far Away》一曲, 由發佈日期:2014年2月19日至今2015年3月 19日止已有27,600人次的點閱。

45


聽你說的遙遠海報

拍攝完成後這群修課的男生們於2014年7月11日正式成立「泡泡創意股份有限公司」,雖然 還未畢業,但是自工作室成立之後陸續接下以下案子:

2014 / 8 信樂團《最後防線》中國巡迴演唱會 2014 / 9 教育部《智慧生活創新教育論壇》前導宣傳影片 2014 / 9 東南科技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劃》成果展影片 2014 / 10《本聲綱目【序章】神聞氏之怒》前導宣傳影片 2015 / 10 東南科技大學《磨課師計畫-本聲綱目》節目製作 2014 / 11 東南科技大學《東南迎新封茶會》

影片播放連結 http://goo.gl/UZCcyK

2015 / 2 真理大學 三光國小部落關懷微電影《遲來的日光》 2015 / 3《這裡「獄」見愛》大專院校矯正微電影創作比賽

46


泡泡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LOGO

配樂實務—夕陽之聲電子書 翻開有聲電子書會聽到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的師生們的演出,也會看到日系數位漫畫呈 現的視覺,期待在Line上看到學生的Q版京 劇貼圖40張,更期望在學生的努力下在不久 的將來會有歌仔戲聲電子書、布袋戲聲電子 書、相聲聲電子書等出現。 學生在完成課程的同時勇敢的踏出校園, 勇敢的創業,在課程中學會的已不單純只是 知識技術的傳授,而是學生從中體悟到終生 學習的動機與熱情,更對未來充滿了力量, 這應該是大學教育最想得到的寶物。

47


對於在地聲音數位收音開始,就展

與場域接軌注入年輕學生的

開了一路上的多元科技之旅,將聲音

新創意,將京劇跳躍到Line貼

處理過後加上創意展現有年份又不失

圖,將原住民母語加入微電影,將

趣味的音樂,接著再將原住民之聲注

手繪原創與在地聲音置入耳機

入微電影中讓大家看得到聽的到,

中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創。

更將兩百年的京劇數位化成 為書中有吟唱橋段的電 子書。

科技

文創 從自家巷弄出發到泰雅族部落,

應用

設計理念

更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跨校合 作、與紀老師挽面國際美容合 作、與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唯一台灣人-高秉涵先生合

創新

聲音就是課程的創新 與特殊的來源,為了聲音 我們上山下海,只為了將這塊

跨界

作,一路追尋台灣聲音 之美。

由 跨 校 ( 臺 灣 戲曲學院)、跨平台 (YouTube、貿易中心)、跨藝術

美麗的島嶼美麗的聲音收錄起來,

(京劇、微電影)、跨產業(挽面國際美

因為我們知道聲音是辨識台灣最好的

容、永泓耳機)等一路走過來,讓我們知道

logo,是無人可抵抗的軟實力,因為

只要願意努力願意創新,門是敞開歡迎年輕

生命離不開~聲音。

一代有想法有創建的學子。

48


反思討論 1、聲音帶給我們什麼喜樂 ? 2、如果我們處在一個沒有環境聲音的世界,我們會變得不一樣嗎 ? 3、還沒有與聲音結合的產業是什麼 ?

教學 BOX 一、網站: 1、微電影同名主題曲《聽你說的遙遠》Voices from a Land Far Away 影片http://goo.gl/Lqyk64 2、微電影《聽你說的遙遠》Voices from a Land Far Away 預告 影片http://goo.gl/vVf6mi 3、泛科學【2014智活星期二】 高士珮:《傳統與數位結合—夕陽之聲電子書》http://goo.gl/wv1qke 4、東南科技大學《磨課師計畫—本聲綱目》節目製作 http://goo.gl/MoqLXu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梅艷芳》,梅紹武編,台北,大地,民97。 2、《專業音響X檔案》,陳榮貴,台北,麥書,民97。 (二)延伸閱讀: 《有一天 我會和我的偶像一同老去》,蕭青陽,台北,遠流,民101。

教材連結

http://goo.

gl/MTV1Q

49

3


智活文創就是幸福科技 授課老師 陳弘正 / 育達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課程名稱 智慧行動裝置生活軟體設計 智慧科技導入工藝設計與實務 課程摘要 以智慧型行動裝置作為行動生活的載具,引導修課同學 進入在地農村進行生態與人文之田野專題研究,發展以 場域知識為基礎的遊戲化共創學習模式;課程中邀請 生態、植物、科技及創意資優教育領域專家以短期 駐村方式組成田野調查隊,深入挖掘在地生態及人 文特色並加以轉化成遊戲化課程,最終藉由不斷的 Living Lab的反覆驗證改進,並進一步結合與苗栗 縣武榮國小發展多元創意暑期營隊「莓,有價值之 科文共遇」,開創農村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營隊的 另類商機。另一主軸是鼓勵修課同學能透過自己選 定的場域進行深度小旅行,並與場域的人、事、物 互動,運用數位影像App加以記錄及創作:以裁切修 正構圖以強調重點、以濾鏡風格變化反應心象,更以景 深、焦點的相對關係調整來呈現當下氛圍,同學們個個都 化身成為「文青」,手執科技的載具,心繫人文的情懷,腳 踏芬芳的田野,在掌中刻劃小旅行的心緒,在筆下寫出與農村 土地共鳴的篇章。

50


學生們在藍色小屋透過平板電腦查詢及製作生態知識 App

育達科大陳弘正老師在場域中指導小學生運用平板電腦

農村生活智慧藏

「莓有價值、育見奇蹟」的城鄉交流營隊 活動,我們動員了育達科技大學和武榮國小

莓有價值育奇蹟

的師生,同時幾乎快要動員整個武榮村的村

課程設計將遊戲化(Gamification)注入

民們的力量,企盼在城鄉交流的營隊活動中

專題任務,引導學生在農村場域中藉由遊戲化

讓學生們不僅走出古板的教室,並且能讓更

的課程設計和任務指引,能有效且主動地累積

多城鄉的交流活動持續,能讓教育在向下紮

對當地生態和人文的認識。學生在校內運用工

根的過程中,可以同時為下一代找到台灣經

作站匯集拍攝到的影片資料,透過平板電腦進

濟找到出路。

入場域時,一面拍攝影像資料,一面檢索並彙 整,最終進入數位攝影棚產出多樣化的導覽影

場域故事小旅行

片。本課程和資訊科技工具的應用緊密結合,

盡在掌中App

也和場域有綿密的對話。

我們規劃在戶外場域運用攝影App的方 課程中應用此平台於小規模定點的人文與

式,是固定使用一款App,再加上照片拼圖

生態教育之導覽,擷取當中獨有的多媒體電子

App,如此可以活潑的呈現與分享。以「小

書功能,針對目標景點進行故事挖掘,以建構

旅行」的觀點出發,鼓勵同學們與場域的

出適地性故事的情境導覽。此外,結合苗栗縣

人、事、物互動,簡單的寫下其心得即可,

武榮國小的創意資優教育課程,透過精心設計

而所拍的照片則根據他們當下的心情進行即

的遊戲化情境,參與的學童主觀的運用社區綠

時的影像處理。

活圖、達人帶路法、心智圖等創意方法,並參 考事前建置的多媒體故事,動態的探索苗栗獅 潭的生態與人文的面貌。 51


《苗栗,我家》小旅行優秀作品選輯 第一組是藍色小屋新增設的香草園區, 由Carol老師帶領同學們先從認識香草植物 名稱、特色,每一位同學蹲下腰摘取一株 株香草,再細細聞香,大家的眼神中盡是喜 悅、好奇與滿足的神情,同學們也充份運用 智慧型手機拍攝及記錄每一株香草的細節。 在Carol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每個人都拿 起鋤頭鬆土,再將每個人分配到不同種類的 香草種下,期待來年的成熟。過程中,有同 學挖到一大群大型螞蟻在土壤中鑽動,也有 蚯蚓,對此既感到新鮮又覺得好奇無比,印 證在課堂中老師所播放的休閒農場的經營甘 苦,方能初嘗這條路的艱辛。辛苦工作後, 同學們不忘以智慧型手機拍照,並運用拼圖 App將整個流程整理起來。回到藍色小屋, Carol老師更請大家品嘗園中各樣香草所泡 成的香草茶,同學們一個下午在田裡勞動的 疲憊頓時消失無踪。

武榮國小校長指導學童運用平板電腦App以武榮古 道為主題說故事 育達科大學生與武榮國小學童共同探索武榮古道生 態知識

52


掌中小旅行 -流東社區,由育達科技大學休閒系王 政鑫同學拍攝

獅潭藍色小屋生態園區場域小旅行

大家「品嘗」,透過五感的互動,同學們對 獅潭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寫下這次場域活動

第二組同學則是跟隨李業興大哥前往鳴

完美的句點。

鳳古道探索,這次李大哥採取的策略,是請 每一位同學沿途採集植物及其果實,有些果 實若可以品嘗,他會帶領同學們藉由「舌

古厝創意生不息

頭」的味覺來認識古道。李大哥照Google

苗栗我家紮根地

地圖的真實比例,以手工的方式畫水彩地

為搭配系列的場域活動,設立了一個

圖,同學們拿著這份地圖,按圖索驥,腳踏

「苗栗,我家」的臉書專頁,結合「文青

古道,並用「耳」仔細聆聽業興大哥的導

返鄉」的概念,運用智慧科技,結合在地

覽。成果展覽時,各組同學們以生動的方式

文化元素,串連在地大學(育達科技大

分享各個場域的點點滴滴,更重要的是,各

學)與永貞國小師生共同營造在地文創/

組拿出所採集的果實、香草、客家米食等請

文青復興運動。

53


「甲骨,文青」場域推廣課程 本課程結合了QR Code的數位學習方式, 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甲骨文。我們事先在場 域的各個角落貼上了許多的QR Code,總共 有37個,所有QR Code可以拼成一首詩並 發給各組一台iPad做為遊戲的工具,開始前 先由各組抽出該組所要找的字體,最快找齊 該字體並拼成詩句的組別即為優勝。遊戲中 學生藉由找尋QR Code的過程與場域產生互 動,並藉由我們放置的位置,來引導學生以 我們預期的路線去探索場域,達到教學與場 域結合的效果。

「三隻小豬」在地文創故事推廣課程 由育達科技大學多遊系張世明老師教 授,利用三個半天到永貞國小及蘆竹湳社區 進行教學。陳世政總幹事將社區如何與工業 區互動的過程轉化為三隻小豬的故事,故 事脈絡正巧符合社區內不同型式及時代存 留下來的古厝。另外,在角色設計與動畫 表現形式上,特別採用製作簡易的平面紙 偶。另外,在課程中也教授小朋友簡單的說 故事及拍攝影片的技巧,我們採用的App為 CuteCUT,考量小朋友學習的直覺,讓小 朋友習得正確的影片拍攝及剪輯技術。課程 最後一共產出10支各約30秒的微電影,於 網站中一一呈現。 「甲骨,文青」場域課程,在蘆竹湳古厝中以甲骨 文的來歷解說其與農村生活的關聯性,並將不同字 體以 QR Code形式作成隱藏版貼紙藏身於古厝的各 個角落,並設計成互動式遊戲以強化學童對漢字起 源及農村生活之聯結

期末「蘆竹湳古厝」探索

「三隻小豬」古厝動畫劇場,運用簡易的紙偶動畫 呈現 10組不同創意的三隻小豬的創意故事

來到古厝風情館後首先聆聽協會總幹事陳世

及創意開店提案 此次活動時間為2014年1月10日,同學們

54


政大哥精彩的介紹,同學們對於各個古厝的 建築形式,古厝中各個錯落有致及不同的角 落都充滿了好奇心。 各組同學們精選三張照片運用iEPP App傳 到行動照片印表機中印出,並搭配精彩的圖

同學們的創意開店提案成果展示

解,各組同學有5至10分鐘分享他們的開店

「苗栗,我家」臉書專頁經營

構想。最後成果十分豐碩,同學們有的要開 攝影小站,有的則是設計遊戲式體驗,也有 以美食作為號召,更有的結合吉祥物來增加 客人停留的時間,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 創意,也結合在地文化元素,融入智慧科技 與遊戲式體驗活動。

55


硬米湯圓製作

創業青年慶有成

第二站:老家藝文空間 邀請每周四皆會至老家沖茶的謝銘恭老師

俠客文青老家遇

來談茶,並和旅人們一起談論苗栗在地作家

以「苗栗市慢步生活旅行」為主題,邀請

甘耀明老師的作品《王子麵之戀》以及對苗

各有所司的旅人來到苗栗,用雙腳踏遍苗栗

栗的想像與感受,聞著茶香、茶酣耳熱之後

市大小巷弄,認識街道的歷史、古蹟、老屋

更能暢所欲言,侃侃而談。

與客家文化美食。

未來進行式 青年返鄉創作

第一站:蘆竹湳古厝

103年度暑期,蘆竹湳古厝申請大專青年

旅人來到苗栗的第一站是如桃花源般的

暑期工讀,經過嚴格的招募過程,一共有三

工業孤島蘆竹湳,由社區青年返鄉專案經

位年輕人來到社區,其中,土木系的同學希

理人帶領,畫出心中的蘆竹湳─社區探索;

望能習得古厝修復技術;而臺北藝術大學的

旅行的觀點是自己去發現的,在充滿古老

女同學則希望能與社區內六合窯的藝術家們

三合院的蘆竹湳社區裡,藏著許多故事和

合作;還有一位是臺灣藝術大學的研究生,

秘密,用自己的雙腳,走出、看出屬於自

則期待能完整採集蘆竹湳古厝的聲音作為記

己的蘆竹湳。

錄及創作的素材。

第二天一早便帶旅人認識柴燒窯、開窯觀

青年返鄉創業 365學院

摩,也挽起袖子,用手感受泥土與稻稈的柔 軟,以同樣柔軟的方式修建老房子,以傳統

本計畫所培育的青年人之一陳薏如和父親

工法讓旅人學習編竹夾泥牆的修復過程,從

陳世政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修復超過二十年沒

前的食衣住行皆是由動手開始,更需要時間

有人居住的老家,定名為「月華居」,並向

的堆砌,才能更感受那等待的價值。

文化部申請青年文化聚落計畫且榮獲首奬,

56


編竹夾泥牆製作

以推動「365學院」為未來職志,將在古厝 聚落內逐步恢復以傳統技藝 / 記憶為經,以 職人為緯的庶民生活學院,也讓青年返鄉創 業的故事開啟一個美好的序曲,近來亦開始 有來自國外的藝術家短期駐村於月華居中。

57


結 合 不 同 場域需求導入合 適的科技元素,以說故 事形式的App,如秀台灣、 H i s to r y p i n 等 適 合 觀 光 休 閒 目 的

在獅潭場域導 入桌上遊戲卡牌及 心智圖作為文創元素,而 在蘆竹湳場域則導入多項融合 文化內涵之元素,包括偶動畫、小旅

的服務;而在古厝場域中,則以QR

行、古厝文創商品、日光顯影套組等,其

Code/AR等元素結合甲骨文遊戲式學習

中亦結合古厝翻新作出許多裝置藝術,如漂流木

以及爆米花包裝等,並以數位影像App

裝置、二手傢俱改造,而古厝中的月華居更

作為製作場域小旅行及拍攝微電影的

是老屋新面貌的重要展現。

方便工具。

以生態教

科技

育為導向的獅潭

文創

場域,包括藍色小屋、 鳴鳯古道以及獅潭老街等, 已成功構築成為一具有智慧導覽及

應用

設計理念

達人帶路的成熟場域;而位於頭份工 業區的蘆竹湳古厝更在社區居民及返 鄉青年的協力合作下成為一宜古宜

創新

跨界

今的懷舊文青園區,更進一步深化 為文化部青年聚落計畫首奬 「365學院」的示範 場域。

本系列課程重在審慎 酌量場域特性,以較柔性的 方式導入適合的科技元素,並充 份結合場域業師的特質與需求,回饋

以課程主持人為支 點,與各場域所涵蓋空間距 離為力臂,由在其中生活的業師及 返鄉文青施力,共同開展出以「苗栗,我

至課程、工作坊及配套活動中。針對農

家」為核心理念的文化生態圈,近期除了已

村發展失衡的窘境,設計一系列由返鄉

促成文化部「365學院」計畫的推動外,亦

青年為主,並以吸引青年返鄉為目標的

與苗栗市老家藝文團隊的相互合作,活化

文青俠客行活動,即使在計畫告 一段落後,仍可見到場域中 欣欣向榮的景像,令

了返鄉青年文創共榮共生的氛圍,並 成就了本課程永續發展的關鍵 要素。

人欣慰。

58


反思討論 1、面對弱勢農村、偏鄉的社區發展,青年人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2、面對偏鄉或農業縣(如苗栗縣)等人口老化、青年人外流嚴重的情況,該如何發展具吸引力 及經濟力相平衡的產業或創業環境? 3、近來農村古厝改造蔚為風潮,文創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對於此有志之青年創業 者,該如何自我定位? 4、近年返鄉青年有日漸盛行的趨勢,社區發展規劃者如何順水推舟,讓農村往日榮景再現?

教學 BOX 一、網站:

1、「苗栗,我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ome.miaoli 2、「蘆竹湳古厝」粉絲專頁http://goo.gl/hlSwkq 3、「老家」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oulxfamily?fref=ts

二、文章、書籍: 1、 陳弘正 (2014) 《「文青俠客行」:苗栗返鄉青年文創聯盟之跨域實踐》,2014年農業經濟學術研討會, 2014年12月6日,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2、 陳弘正、張傳源(2014)《偏鄉國小導入智慧生活科技課程設計-以「莓,有價值」城鄉交流課程為 例》,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14年學術研討會,2014年12月5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3、 陳弘正(2014)《數位媒體發展與生活: 在地文創與農村實踐》,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14年學術 研討會,教案競賽,2014年12月5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4、 H. C. Chen, Y. J. Chen and M. Y. Du (2014), Miaoli, My Hometown: A Micro Revolution by the Returning Young Generation,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lture & Creativity, 1-5 December 2014 in Tainan, Taiwan. 5、 H. C. Chen, Y. F. Kao and C. L. Kuo (2014), A Multimedia Storytelling in a Rural Village: The Show Taiwan e-Tourism Service Using Tablet Technologies,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ervi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ugust 31 - September 4, 2014, Kitakyushu, Japan. 6、 陳弘正、陳薏如、杜明諭(2014),《「苗栗,我家」文化青年返鄉微革命:適地性敍事於虛實整合社 交網路之應用》,第七屆美學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2014年5月18日,南華大學,嘉義縣。 7、 陳弘正、陳薏如、杜明諭(2014),《「苗栗,我家」文化青年返鄉微革命:以蘆竹湳古厝聚落為 例》,2014僑生敎育國際研討會-華僑文化暨華語教學設計,國立師範大學。 8、 陳弘正、劉力君(2014)《天橋下的說書人:秀台灣智慧觀光導覽平台於適地性敍事之應用初探》,第 八屆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5月10日,交通大學,新竹市。 9、 張世明、陳弘正、陳薏如(2014)《掌中戲乾坤-應用平板電腦創作在地動畫故事初探:三隻小豬的旅 行》,第八屆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2014年5月10日,交通大學,新竹市。 10、張煜焜、陳弘正、陳世政(2014)《應用探索式學習設計休閒產業導覽手冊初探—以蘆竹湳三合院聚落 為例》,2014新世紀休閒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24日,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造橋鄉。

三、簡報:

1、「365學院」https://prezi.com/tg7xsqkpx3ce/365/

四、影片:

1、「365學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YnscawRsY 2、「蘆竹湳日光顯影教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OZc04PfoA 3、「轉動蘆竹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ERGiXwj0w 4、「農村『微』革命,城鄉交流『育』奇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66qHhA76I

教材連結

http://goo.

gl/muuRw

59

H


玩科學更健康 授課老師 陳俊忠 /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課程名稱 銀髮族科普教育與場域實習

課程摘要 結合科學教育專家、健康科學專家、專科醫師、健康促 進專家,發展銀髮族健康議題相關的科普教育課程與教 材教具,培養銀髮族社區健康科學教育人才,教導學 生以淺顯易懂、活潑有趣的方式,進行科學與健康教 育,藉由銀髮族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了解基本科 學原理,提升健康科學相關的科學素養,包括:質 量、體積、密度、身體質量指數、物體導電性、速 度、壓力、聲音三元素等科學知識。並規劃實際使 用科技儀器檢測,協助他們了解自己身體的相關功 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力、血壓與聽力 等。最後回歸健康議題,強調非藥物、非侵入性的養 生科學,指導他們經由科學工具協助,正確飲食控制 體重、訓練肌肉、養成規律健走習慣。

60


教學團隊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熊召弟教授及臺東大學熊同鑫 教授引導下,配合部落立碑儀式,前往臺東普悠瑪部落推廣 科普教育活動,在長老的多部合音中,順利進行 學生幫長者量兩次血壓,一次在室溫情況,一次在泡完冰水 之後,體驗泡冰水血壓上升現象,讓長者了解為什麼天氣變 冷高血壓風險增高,提醒他們遇到溫度下降時,要確實做好 保暖與血壓控制,以降低心臟病與腦中風發病的危險

專業服務 健康促進

我們也嘗試將學生帶入不同社區,實際 參與高齡專業服務學習,在短暫的互動過程

課程實施過程中,以科學實驗引領高齡者

中,長者明顯提升科學素養與健康識能,健

透過「預測-觀察-解釋」的教學策略,探索

康態度與健康行為也有改善的趨勢,未來若

主題概念,加強對該概念的理解與運用。透

能落實推廣,將能有效提升銀髮族科學素養

過科學概念學習,讓高齡者「知何以知」或

與健康識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知何以學」,更能理解、接受健康概念與 保健方法。

科技導入 智慧生活

例如:「肥胖」議題教學,設計豬肉、

老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含遺傳、生活

豬油的實驗,藉以了解肌肉與脂肪兩者因密

型態、慢性疾病等許多因素交錯作用,都將

度不同,重量相同,體積大小不同,有所差

影響老化過程的健康狀況。尤其老年人因身

異。引申討論人體身體組成包含肌肉與脂肪

體機能自然退化,會造成身體活動能力的大

等不同密度的組織,與健康議題,如肥胖與

幅滑落。若因不活動所造成的身體機能退

肌少症間的關係,進而學習正確的身體組成

化,其對身體活動能力的影響甚於自然老

量測與保健方法。

化,進而影響晚年的生活品質。因此,導入 足墊與下肢生物力學科技課程,體驗足墊的

將專業的學科內容藉由有趣的遊戲實驗展

實際矯正效果,希望藉由足墊的協助,減輕

現出來,使長者對議題產生興趣,加入實作

日常生活的不適。

經驗,加深長者對於課程內容的了解。

61


活動中,使用熱感式足弓型態分析科技, 藉由足弓與腿型測量,說明生物力學與身體 的姿勢異常及不適的關係,再學習輔助科技 與保健的整合運用,有助於輔助科技產業發 展與人才培訓。依據德國創新足部科技及生 物力學觀念,應選取適合個人穿著的調整型 健康足墊商品,所以要依據個人腿型以及足 型選擇適合的足墊。 動態生活(身體活動)中,最重要、也最可 行的活動就是走路,因此,國民健康局一直 以「日行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口號,提醒 國人每日活動量,從公共衛生與健康醫學的 角度看,藉著步數的累計,可了解身體的活

學生依照業師專業指導SOP流程,學習專業服務態 度與技能,協助高齡者進行足弓型態檢測,獲得高 齡者高度肯定,學生也從服務中得到學習的成就感 課程合作廠商歐立達公司,提供熱感式足弓型態分 析儀,檢測足弓型態及腿型,利用德國富足康足墊 科技模組化的概念,選配個別化合宜的足墊

62


讓高齡者配戴USB計步器,在校園中進行六分鐘行 走測驗,除了評估心肺耐力,同時實際體驗計步器 的各項功能,彼此分享使用心得 課程中採用的健康管理工具,包括USB計步器,此 USB計步器能準確記錄每天各時段之步數,提供使 用者客觀的身體活動量參考

動水準,並以增進健康為最終目的。

的變化及趨勢統計,給予使用者詳細及客觀

積極的健康管理即藉由適當的身體活動,

的參考數據。培養長者認識身體生理數值的

保持身體各部位器官和機能的有效運作,延

代表意義,亦希望傳達定期量測血壓與體重

緩老化速度。因此,課程中學生不僅自己要

的重要性,以隨時偵測自己身體的變化,瞭

學會使用USB計步器,同時,指導高齡者如

解自己的身體狀態,才會想要進一步知道健

何使用USB計步器,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改

康相關資訊,引發長者學習的動機,更提升

善生活型態,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長者運動的參與度。

USB計步器可以配合特定的血壓計及體重 計,把每次測量結果記錄在計步器內,透過 USB把數據匯集在電腦中,讓使用者能準確 的看到自己身體活動量、各時期血壓及體重

63


代間學習 互動成長

學生與長者共同進行水壓實驗,學生熱心向長者說 明水柱高度與水壓的關係

不同於一般服務學習課程是學生單方面 學生與長者經過 7週的專業服務學習,學生學會與長 者溝通,體認長者生命智慧;長者也能理解年輕人 的想法,感受青春的熱情

的參與,我們的學群是長者、助教、同學 老中青三個族群在互動過程中互相服務、 互相學習,打破年齡的隔閡,藉由團體活 動增進彼此互助互惠的優點,達到促進社 會合群的目的。 整體兩階段服務學習課程: (1)準備階段-配合科技產品使用,使學生從 服務和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整 合、問題解決及行動抉擇的能力 (2)服務階段-藉由個案研究的執行,深化服 務學習課程內涵,同時培養學生對高齡者的 責任感,鼓勵大學生投入社會服務,對高齡 者生活照護與學習需求給予協助,積極參與 社會及國家事務。

64


長者在學生的引導下,體驗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 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長者在做中學的過程中, 好像又回到學生時代快樂學習的美好時光

本課程連續7週實質的代間學習互動,幫 助醫學院學生學習如何和長者溝通,並培養 同理心和責任感,未來可以融入健康相關學 系人才養成教育,作為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參 考。由原先醫學專業人士導向的衞生教育、 宣導,改為以高齢學習者中心導向的健康科 學教育活動,先指導學生規劃教案,再由學 生擔任講員面對長者教學實習,不僅希望能

豬肉豬油的實驗,引起學生與長者熱烈的討論

夠提升長者學習興趣與效益,也同時教導學 生學會如何以淺顯易懂、活潑有趣的方式, 進行健康教育。

65


科普教育 人才培育 2008年針對臺灣成人健康識能進行調 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中老年人,高達 53.20%的人口健康識能不足,老人科學素 養普遍不佳,健康識能不足,現有醫學導 向衛教成果受限,銀髮族健康相關科普教 育教材缺乏、教育人才不足,社區銀髮族 教學活動空間與健康議題相關科普教育課 程極度缺乏。 依據科學教育原理原則,修課學生除了學 習科學教育正確觀念與健康相關知識,指導 學生規劃教案,學會撰寫教案與執行科普活 動的方法與技巧。再由學生擔任講員,分組 實際進行銀髮族科普活動教學實習,並於課 後進行反思、檢討。讓學生分組報告健康相 關的衛教資訊,使長者多瞭解有關於健康議 題的相關知識,同時會有帶活動的部分。 教學實習中,發展一系列創新的課程,結 合長者們生活中的經驗,融入科學遊戲中, 透過科學遊戲體驗,讓長者與學生因為活動 的關係,可以有更多的溝通與幫忙,增進彼 此的熟悉感。學生引導長者輕鬆快樂學習, 了解所要傳達的健康概念。

藉由讓學生報告、長者實際測量、其他學生協助長 者完成測試的這種程序,一方面增加長者與學生的 互動,一方面同時增進長者的健康知識,學生用心 的準備、長者認真的上課,使每一次課程都很有意 義 大部分學生平常接觸的長者為家中的長輩,與其他 長者接觸少,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多與不同 的長者接觸與聯繫,讓學生可以多方了解長輩的想 法與需求

66


經由聲音科學遊戲,讓老人開始關心自己的聽力, 主動與學生討論因應對策,並且願意接受專業聽力 師的檢查與專業諮詢 請學生幫長者量血壓,同時進行衛教,這是建立溝 通的第一步,因為學生有時會不知道如何與長者交 談,可以從量血壓的互動中開始培養,因為有互動, 許多接觸和溝通也會自然開始 指導學生帶領運動,以緩和、連續的動作,逐漸伸 展開四肢,引起長者運動的興趣,培養規律的運動 習慣,取代久坐生活型態,並透過團體活動,增進 長者參與的意願

67


經由豬肉與豬 油密度比重的科教 操作實驗,讓銀髮族清楚 了解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 等評估方法的意義,更藉由導電科教

人體的身體組 成指標:身體質量 指數與BIA量測所得體脂 率及肌肉率,原本都是銀髮族 非常陌生、難以理解的科技名詞,

實驗,比較豬肉與豬油的導電性差異,說明

本計畫卻能以文創的觀點,將「豬肉及

目前最普遍的生物電阻抗身體組成分析(BIA)

豬油」這項與銀髮族過去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

的原理,並以BIA儀器進行檢測,指導修課

庶民文化要素,融入科普教育,發展有趣的創

學生如何以體脂率與肌肉率確診肥胖與肌少

新科普教材、教具與活動。同時,也發想

症。並使用媒體手機科技,選擇友善餐

結合友善環境與健康飲食的銀髮族 App的規劃。

廳與正確飲食。

伴隨人口

科技

老化,少子化現

文創

象日趨嚴重,國民小學面 臨減班的壓力,不僅造成流浪教 師的窘境,也增加許多校園閒置空間。

應用

設計理念

本計畫嘗試與社區小學合作,一方面開發 服務學習場域,另一方面活化校園閒置空 間,因應作為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的具體

創新

跨界

對策。當然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包括:社 區大學、樂齡大學、日間照護中 心、安養中心等銀髮族 的學習場所。

銀髮族因為缺乏正式科 學教育機會,普遍科學素養 不足、健康識能不佳,衍生科技 恐懼症與對現代醫學新知的排斥,常

邀請各領域專業的企 業參與,提供實用的設備與 科技協助,讓參與的銀髮族實際使 用、立即提供個別化的評估與養生指導,消

常容易受到地下電台及坊間密醫偏方所欺

除銀髮族的科技恐懼症與對醫學新知的排斥。

騙,造成銀髮族財務與身體健康的損失。

針對科學教育資源弱勢的銀髮族,規劃系列科

本計畫針對銀髮族,以豬肉、豬油等與銀

普教育活動與教材,提升他們科學素養與健康

髮族生活經驗最貼近的素材,規劃結合 科學教育、衛生教育與健康行為指 導的創新教材、教具與師資

識能,培養教學與養生科技專才,發展銀 髮族健康科學科普產業與養生醫 學產業。

培育方案,以及方便的 友善餐廳App。

68


反思討論 1、醫學專業服務學習與醫院的見習、實習有何差異? 2、教導老人自己熟悉的醫學專業知識最困難的是甚麼? 3、老人學習能力與態度與你的預期有何差異?

教學 BOX 一、網站: 1、「四大皆空-醫學教育的轉機」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FoA_YmAE 2、交大「友善台北/新竹好餐廳」願景影片http://youtu.be/8hqJolhg0dQ 3、陽明教學互動社群網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4326758736787/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徐明等著,台北,洪葉文化,民 98。 2、《老人溝通技巧》,周鉦翔、張佳琪、張素嫺、黃秀雲譯,台北,華騰文化,民 100。 3、《老人運動保健》,蔡忠昌等譯,台北,禾楓書局,民 100。 4、《老人生理變化:概念與應用》,吳瓊滿、陳喬男、陳素惠、戴金英、吳宏蘭、林伯岡、陳 蕙玲、劉紋妙、楊其璇合譯,臺北市,華騰文化,民 100。 5、《社區導向高齡者運動處方介入模式之建構、執行與效益分析研究》,陳俊忠,國科會人文 與社會科學簡訊「高齡社會研究」專輯,臺北市,國科會,民 101。 6、《以北投社區單次身體健康相關知識之課程效益研究為例 -探討科學教育介入高齡者學習知 未來發展》,王純姬,載於洪德仁總編輯,社區銀髮族健康關懷:長輩的健康,是家人和 社會的幸福 (頁 59-70)。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民 101。 (二)延伸閱讀: 1、《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黃俊儒、薛清江,高雄市,麗文文化,民 100。 2、《智慧生活家科技》,周素卿、劉佩玲等著,台北,臺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 中心,民 101。 3、《活動與身體老人的肌肉骨骼系統》,林啟禎 ,臺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民 92。

教材連結

http://goo.

gl/JhLGEh

69


豐富旅遊生活體驗的創新方案 授課老師 許家彰 / 高苑科技大學 建築系 尤濬哲 / 高苑科技大學 行銷系 課程名稱 創意設計實務 農村活化與智慧導覽設計 課程摘要 本課程定位在高階實作專題課程,以 「 智慧導覽系統設 計與智慧觀光實務開發」為操作課題,並以「最後一里 路 」 的觀念將導覽指標 「 智慧化發聲 」 等科技元素融 入服務場域,讓初次進到社區的觀光體驗變得更多 元有趣。也藉由設計社區的問路店與出版特色產業 電子書為目標,讓農村之整體發展得以活化與創造 更多的加值效益。本課程預計選擇高雄市大樹區龍 目社區為服務場域,配合今年南部唯一通過申請之 「大樹農業休閒區」的資源支持,修課學生得以有

一完整的實習場域,進行實務操作。預計在課程中 後段由授課教師媒合在地農家與社區發展協會,進行 實作設計應用訓練。藉由三階段上課過程,讓修課學 生學習觀光產業中最具創新加值效益之兩類導覽系統: 擴增實境造型指標導覽與互動電子書之製作,藉由社區既 有立體圖騰龍寶寶指標之擴增實境寫作,結合載具發行環境 教育互動電子讀本。 傳統問路店報路互動裝置之創新設計,藉由省思傳統社區問路店在旅 遊導覽的角色,結合社區立體造型龍吉祥物,深化觀光遊程之多元性內 容,讓社區資訊與產業內容得以傳播。

70


玩自拍,必要之惡?

旅行的意義,外一章 :

一幅 幅留有珍貴記憶的照片來表達愛意,

這種外顯的方式是現代遊客普遍性採用的

遊客愛與景點合照的101種理由

方法,尤其手機照相與自拍App興盛的時

你看過了許多美景

代,玩自拍與自行創作主題式的合照已經

你擁抱熱情的島嶼 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

形成一種風潮。

你留戀電影裡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

我們探討的就是這種遊客愛與景點合照的

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你分

101種理由為何?我們如何在這個必要的觀

心……說不出 旅行的意義

光「儀式」中,找到一種可以藉由科技介入

(陳綺貞 《旅行的意義》)

旅遊體驗的創新體驗活動設計,創造一種新 型態的遊程設計,藉以達到農村活化永續經

農村活化的問題也聚焦在「愛與被喜愛」

營社區產業的方法。

的課題,這種主客體永遠互置替換的動態 過程,其實很難簡單去分析一個旅人為何

因此,我們設計了五種遊客在社區景點旅

「愛」這個場域的理由,這也就是羅蘭.巴

遊過程可以深化旅遊經驗的加值體驗科技創

特在《戀人絮語》這本書裡用解構主義的觀

新,以做為應用層面文創加值體驗的方向:

點討論巴黎這個城市之所以被全球遊客喜愛

1. 於龍目社區3個景點的大型看板上製作AR

的理由。愛一個城市也許有千百種理由,也

及動畫說明看板,以增加互動性。

許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旅遊景點造訪,拍下 71


2. AR互動大型3D人偶再製作,以創作給我 抱抱等3種互動拍照劇本。 3. 龍目百米磚雕故事牆動起來,讓故事牆內 的圖像配合影像觸發技術,結合微電影讓口 述導覽有畫面。 4. 深化社區既有親子龍寶寶彩繪(槌染) DIY,將AR材質後填技術導入,透過平面圖 像立體化,創造獨一無二的農村旅遊體驗。 5. 主題式夜間生態互動導覽設計:海綿寶寶 上山尋寶探險遊程開發(取其住在海裡鳳梨 田的意象)。

修課學生植物色彩槌染 DIY體驗活動 在社區內由三禾瓦窯燒製長達百米的窯前磚雕故事牆

72


以即時彩繪VU技術創造有趣的

合社區既有的植物槌染之各色野花植物素材 的拼貼,創作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小龍創作。

智慧互動導覽體驗

接著是重頭戲,我們設計了一個橋段,讓社

建立龍目社區AR導覽互動系統是本課程

區導覽人員問問遊客,想不想看自己畫的龍

的主要操作主軸,但是科技應用仍需有創新

寶寶從紙上爬出來,然後就是生產表演時

主題以豐富系統使用經驗。我們以最新的技

間,這是本課程最有趣,最能炒熱氣氛的時

術「後設材質」進行名為「彩繪小龍寶寶遊

段,也證明採用「科技融入產業」的技法可

戲」的互動劇本寫作,其發想是修課學生參

有效創造智慧旅遊的新典範。

與社區環境生態導覽與槌染畫體驗時,師生 共同討論出來,應該可以結合環境教育,將

在技法上我們使用VU後設材質比對技

「色彩」當作互動科技的主題,讓參與社區

術,透過裝置的相機進行預設之龍形寶寶圖

遊程的民眾,能夠有更豐富的體驗,以達到

形擷取,之後產生相應材質,同時將材質貼

智慧旅遊的目的。

附於小龍的3D模型中,產生一個幾乎相同, 由之前遊客所即時彩繪出的獨一無二的3D模

課程操作的過程如下:

型,栩栩如生從紙板「長出來」的360度立

所謂即時彩繪遊戲所強調的,即是希望各年

體龍寶造型。最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可讓遊客

齡層的遊客可以藉由各種傳統水彩畫筆或蠟

體會2D變成3D的科技,而且是由「自己」

筆等工具,在小龍圖卡上創作;甚至可以結

一手催生的樂趣。

VU後設材質比對技術截圖

即時彩繪遊戲建模設計過程

73


應用3DMAX進行物件建模設計

主題式智慧導覽系統設計應用

生體會科技仍須有文創支撐才會更有趣,我 們依據白天與夜晚兩種主題規畫成以下兩個

因應修課學生興趣與場域實際需求,規

實作方向:

劃三種主要的主題式導覽體驗遊程的開發, 皆需搭配使用虛擬實境與相關App設計,讓 修課的學生體會專業統合與現實的問題。這

白天社區吉祥物龍寶與磚雕故事牆的

是科技大學強調實作與課程教學配合度的問

AR導覽互動系統開發

題。這次的期末成果發表會,修課學生全程

AR技術簡單的來說就是透過影像辨識後的

要用「閩南話」講給30多個社區長輩聽,就

圖形疊加產生視覺效果,而需要被辨識的影

是不錯的場域震撼教育。

像就稱為目標圖示。本課程中我們選定多個 目標圖示,分別對應到不同的主題互動機制

基本配備上,使用Android智慧手機為本

產生不同效果的導覽目的。以Photoshop及

課程之開發平台,而在開發工具上則使用到

PhotoImpact建立多個圖示。利用其他修課

Unity3D引擎及AR開發工具Vuforia,龍目

分組文創組員所設計的龍目社區吉祥物「小

AR導覽互動系統為整合Vuforia及Unity平

龍」為主題,進行圖形編輯,產生多組目標

台,因此開發過程中將會應用三個步驟讓學

圖示,應用對象設定為「社區觀光景點自拍

74


App內容架構圖

建立8組目標圖示設計圖

於Unity中針對目標圖示與相關動作進行劇本編輯

應用」與「社區波蘿風味餐電子名片」兩個

片播放、影像取代模擬等動作。在劇本細節

互動辨識主題。

上,共設計了六個選項讓App內容更豐富實 用。這其中引起社區多人興趣的就是「拍照

實作過程中,為了讓系統更具細膩的動畫呈

吧」!我們共設計了「送禮給…」、「愛的

現效果,我們讓其他文創組組員為社區設計

抱抱」、「我們親親吧」等三種肢體動作,

吉祥物「小龍寶」,其設計構想是以社區既

讓遊客與虛擬吉祥物龍寶合照。單是這幾個

有的FRP吉祥物龍大使為原型,應用3DMAX

動作就讓社區超過80歲的一群耆老玩得開

進行物件建模設計。接著將目標圖示匯入

心的忘了吃飯。證明簡單科技仍能突破年齡

Vuforia雲端,進行雲端圖形識別,課程圖示

限制。

設計是以平面image為主,等級則代表此圖 示可辨識程度,越多顆星代表被辨識的效果

另外一個必須為社區製作的是風味餐菜單,

越好,未來在軟體運行時,誤判發生的機率

在結合高雄市農業局執行「一日農夫小旅

越低,而此圖示中的所有圖形的辨識程度,

行」的工作上已經頗有成效,甚至開始接受

都相當好針對不同的目標建立不同的互動反

大陸旅遊團,因此可讓遊客深化遊程經驗的

應。最後部分則是於Unity中針對目標圖示

首要工作就是AR名片紀念品的製作。

與相關動作進行劇本編輯,主要工作包括影 75


晚間主題式夜間生態互動導覽設計:

在此修課學生須同時決定穿戴式裝置視覺 主題與尋寶遊戲程式寫作。想到大樹特產的

海綿寶寶上山尋寶探險遊程開發

鳳梨,直覺就聯想起「海綿寶寶」。因為海

基本裝置是以藍芽燈Beacon配合擴增實

綿寶寶的家就是鳳梨。我們利用合作業師台

境手機雷達App以及穿戴式裝置的整合開發

南胖地場域的3D列印設備,製作非常具象

設計,讓龍目社區的夜間生態導覽活動更有

一看就懂的海綿寶寶造型藍芽燈探測器。因

科技感。科技應用上,利用智慧型手機內建

為我們設定參與遊客將是親子團。最後活動

的GPS定位裝置,運用「羅盤」與 「重力

也取得一定的回饋,參與的中產階級家長皆

加速感應器」計算手機鏡頭所面向方位,輔

認為「寓教於樂」可以在尋寶過程重新認識

以穿戴式裝置內藏之Beacon,作為互動導

生態。

覽設計的基礎裝置。利用夜色,我們針對社 區4種代表性生態昆蟲,預藏在社區內,讓 遊客以尋寶的競賽方式,找出全部昆蟲即可 過關。

以海綿寶寶上山尋寶之主題式夜間生態互動 導覽展示

76


邁向營造農村文化地景

這包括修課學生依其前測專業性向(本 次還加入U-CAN測驗結果作為分組參考)

的永續之道

進行成果任務分組。最後具體成果就包括龍

兼談農村文創美學力量

目社區風味餐套組餐具設計、波羅DIY罐頭

具象與抽象的美學問題,一向是影響南部

形象設計、導覽人員整體形象設計、CI票選

農村的空間文化形式重要因子,一個場域的

單名片設計、磚雕「龍蝦」椅等文創成果的

經營成效也就在這兩者之間擺盪。本課程在

置入。

科技裝置開發的成果非常實用與具體,而圖 像開發也朝向簡單易懂發展,然而實際上,

至於具體成果,最主要的優勢是修課學生

這與我們自己的美學意識形態仍有一段落

與業師聘任,我們一直朝向跨院系、跨專業

差,但是,使用者目標取向,仍是南部社區

統整的目標邁進,期許藉由教育部的培訓計

在進行整體產經環境再造時必須放在首位的

畫,讓修課學生在畢業後更具競爭力。

問題,我們認為,本課程所創造的成果若要

具備擴散能力,仍應先受到社區接受,方有 機會推廣應用。 所以,利用科技介入農村的機會,我們 也一併為龍目觀光遊程提供必要的文創美學 「微整形」建議。 磚雕街道家具實作 導覽人員整體形象設計

77


透過智慧裝置 設計,幫助學生瞭 解智慧手機裝置的多元應 用面之外,軟體App程式設計 流程也更加幫助同學學習新的技能。

文創訴求的 重點在於「社區 整體氛圍」的營造,以 科技元素導入,讓旅人在社 區的各營造點,能自由互動產生

另一層面則是學習將人文元素整合科技

「愉悅感」,將整個社區視為一個「文

面,科技是冰冷的,人文才是讓科技活化

創商品」進行品牌經營。以社區既有之「整

的角色,並著重於人文面的討論,如龍寶

體識別系統」為核心,重新定義「圖騰

寶的互動設計,透過各種感測裝置,瞭解

icon」—「龍目寶寶」作為社區空

使用者需求,進而提供使用者需要的

間意象之視覺傳達,設計不同 層級之導覽指標系統。

內容。

高雄龍目 社區有FRP傳統

科技

工藝技術、手工火炭場

文創

等資源,且剛完成農村再生四 階段培訓,撰寫農村再生計畫中, 正需專業者提供整體協同發展。聚焦於

應用

設計理念

指標導覽系統,提供旅客導覽服務,也 可成為商品的推廣與行銷平台,將科技 導入傳統農村,加值觀光服務與提昇品

創新

跨界

質,讓旅客與環境建立互動與情 感並分享,使農村觀光得 以永續發展。

1.透過AR產生互動書 籍,經由手機辨識隱藏標 示,將書籍變成可以互動導覽平 台,介紹更深入的導覽資訊及生動的

首次結合北中南共 6校,選擇六個已經通過 農村再生計畫之社區,以協同合 作方式,幫助社區執行「產業活化」,

人文景觀。

「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計劃,藉由

2.此互動導覽平台,只要透過隨處可見

聯盟產出之智慧科技具體成果,實際技轉

的龍寶寶即可產生觸發,啟用導覽系

給社區執行,以增大產出擴散效應,讓修

統,告知現在方位,並指引要前去的

課學生有實質操演機會。

方向。除了日間活動也增加夜 間主題式導覽遊程開發, 更具擴散效應。

78


反思討論 1、除了傳統導遊的導覽經驗外,你可否接受一個人「輕度」迷走的旅遊體驗 ? 2、你與旅遊景點玩多角度自拍,創作意識的源頭為何 ? 哪些智慧科技元素最受喜愛 ? 3、可曾想過,你喜歡一個旅遊景點或社區,是由哪些因素綜合而成 ?

教學 BOX 一、網站: 1、https://developer.vuforia.com/ 2、http://www.cg.com.tw/Unity/Unity.asp 3、http://www.cg.com.tw/Vuforia/Content/index.asp 4、http://zh.wikipedia.org/wiki/擴增實境 5、http://shineliublog.blogspot.tw/2013/10/1-unity3d.html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2006。 2、《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2006。 3、《好創意 -文化才是王道》,顏和正譯,台北,遠足,2014。 4、《營造之常道》,克里斯多福 .亞歷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著 , 趙冰譯,台北,都市 改革派,1991。 5、《戀人絮語》,羅蘭 .巴特 ( Roland Banhes ) 著 , 汪耀盡等譯,台北,桂冠,1994。 6、郭桐霖(2009),結合擴增實境技術與物理特性之數位遊戲開發與設計,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碩士論文。 (二)延伸閱讀: 1、《智慧生活介入農村活化之文創行動方案設計》,許家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2 No.3 pp. 37-46 Sep. 2014 2、《科技與社會—社會建構論、科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的視野》,黃之棟等主編,台北,群 學,2012。 3、Dunser, A., & Hornecker, E. (2007).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 Interacting with an Augmented Story Book.",Technologies for E-Learning and Digital

教材連結

Entertai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4469, pp. 305-315. 2007

http://goo.

gl/ZCrKK7

79


農村中的科技輕構「竹」: 一場環境設計教育的歷險 授課老師 許倍銜 / 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 課程名稱 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 課程摘要 以鄉村(新竹縣峨嵋鄉湖光村)做為實習場域,用輕型、 互動性的竹構築做為練習的目標,且以竹材做為主要的 構築材料,發展生態、永續的構築方式。課程融合互 動科技、傳統竹工藝和空間構築,透過建築領域的設 計studio教學模式和工藝領域的師徒傳授模式進行 教學訓練。基於「做中學」的精神,透過動手實際 構築在真實的農村場域中,進行跨領域知識與技術 的整合,而同時達成務實的社區營造的學習過程。 在專業能力養成之外,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以 及領導統合能力。教學上分為:「環境觀察與服務 學習」、「傳統工法與輕構築設計」、「互動科技 與構築實作」、「實作整合與構築成果展示」。這樣 的步驟是一個從「課堂授課」、到「走出教室」、而後 「走出校園」、到「落實於社區」的過程規劃。從課程初 期在教室進行的理論性介紹,而後進行實作訓練,在教室之 外進行構築的訓練與測試,直到最後走出校園、進入農村場域 完成構築作品與實踐社區營造。

80


細竹加工與稻草編

輕構築與環境改造

透過本課程的實施,以鄉村中的公共文化 場所做為實習場域,以輕型、互動性的空間

公共文化場所遍佈於城市與鄉村,支援

結構做為練習的目標,整合空間設計、基本

公共性文化活動,例如表演、展覽、文創活

材料與搭建工法知識、簡易互動科技,培養

動等。這樣的公共文化場所,因為不同的活

跨領域的設計創造能力;且以竹材做為主要

動舉辦,而在空間與設施層面上產生不同的

的構築材料,發展生態、永續的構築方式。

需求。透過輕型空間結構的加入,可以相對

透過場域實習、以及與傳統工匠的學習,學

快速改變環境,提供人們聚集、或者支援某

生們可以跨出教室、與社區居民接觸,並從

些特定活動的場所。近年來,因為互動科

實際環境觀察與實作中培養敏銳的環境觀察

技的興起,空間結構開始與互動科技產生結

力及務實的環境創造基礎能力。透過這樣的

合。除了透過實體的構造物對既存空間進行

課程規劃,學生們不但以跨領域的方式學習

改造之外,亦透過互動科技提升人與環境之

構築搭建、並與簡易互動科技結合,設計與

間的互動關係。這樣的作法,成為空間與環

實作永續、生態的輕構築,並透過動手實際

境設計者的新挑戰。另一方面,過去大部分

構築在真實的農村場域中,而同時達成務實

的環境設計者,受到的訓練大多是靜態環境

的社區營造的學習過程。

創造,以一般建造行為所產生的環境形態為 訓練的目標。這樣的訓練,經常忽略了對材 料、構造的基礎認識,亦忽略了動態與互動 環境開發的可能性。

81


本課程企圖突破服務學習與科技應用的 界線,融合互動科技、傳統竹工藝和空間構 築,透過建築領域的設計studio教學模式和 工藝領域的師徒傳授模式進行教學訓練。藉 由動手實際構築在真實的農村場域中,而 同時達成務實的社區營造的學習過程。跨領 域的學生與教師組成,加上實際任務導向的 「做中學」,在專業能力養成之外,同時培 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統合能力。

科技應用結合傳統工藝 結合科技、發展永續的生活環境與輕型構 築設計;其核心價值並非直接去發展資通訊科 技,而是將科技做聰明的應用,促進更友善、 健康、生態的環境創造,並將透過課程發展的 成果直接應用於場域。基於這樣的精神,本課 程的科技元素出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上:

數位 3D建模 數位 3D建模 雷射切割製作構件 雷射切割結合手動切割

82


1. 數位科技輔助設計與製造:

的開發與測試。為了降低學習的門檻,使

透過電腦軟體輔助環境規劃與設計、以及

用圖形化程式開發(visual programming)

構築型態的模擬與生產。其中包含設計階段

的方式來進行互動科技部分的教學訓練。

的建築配置規劃、空間與型態設計,使用3D

這部分的訓練包含基本感測器的使用、電

建模數位工具達成不規則形態的設計規劃。

腦的演算規則建立、及基本的電路串接以

另一方面,在設計後期階段,將3D模型處理

及供電控制。

後產出實體構築上需要的輪廓線條,並與電

3. 新式輕構築實作 :

腦輔助製造的程序作結合。其後以數位機具 介入實作的生產,例如在實作階段使用雷射

有別於學習與複製傳統的竹工藝、或者竹

切割機具直接切割材料、或做為手動切割前

建築,本課程企圖融合現代建築的觀點與技

的放樣方式,以及使用3D列印製作構築的局

術(例如不規則型態的電腦輔助設計與構築

部零件。

生產)與傳統竹構工法做結合,截長補短。 在學習傳統的竹藝工法之後,以科學、理性 的方式,對竹材的加工與搭建方式進行一系

2. 簡易互動科技:

列的測試,尋求工法突破。一方面在工藝層

使用微控制器(例如Arduino)、各式感

面上追求,學習竹工藝、木工、乃至稻草編

測器及相關的制動裝置所形成的互動設計系

織的相關工藝技術,並使用現代的機具輔助

統,並結合再生能源提供(太陽能發電系統

竹構築(例如︰用一部份的電動工具切割取

和電池等相關設備),能夠與實體構築結

代高難度的細剖竹子動作);另一方面以現

合,創造具備科技的輕型構築。除了實體的

代的建築構造為基礎,再加以改良、適應竹

設計與裝設,需要與互動行為配合,容許反

構築的特定狀況(例如︰使用拉力鋼索取代

應動作的發生之外,還需要整合軟體端程式

常見的垂直水平板材接合)。

互動設計軟體

互動設計教學

83


跨領域的多元學習

第二部分「傳統工法與輕構築設計」進入 建築與構築的領域、並與傳統工匠合作,從

企圖突破傳統課堂授課,且具備跨領

理解傳統的輕構築工法出發,進而納入新式

域、「向外發展」精神,並具備一個基本

構築的基礎知識,並開始小型且具延伸潛力

的發展策略:從「課堂授課」、到「走出教

的實作練習。這個階段已經將學生們分組,

室」、而後「走出校園」、一直到「落實於

各分組依據場域調查以及設計題目的要求,

社區」;從課程初期在教室進行的理論性

提出農村中竹構築的設計,包含可能的構築

介紹、到進入農村場域進行調查,而後開始

結構、型態、功能、與互動性等,並在這個

進行實作訓練,逐漸在教室之外進行竹構築

階段與社區人士進行意見交換。

的相關訓練,直到最後走出校園、進入農村 場域完成構築作品與社區營造。更具體地描

第三部分「互動科技與構築實作」教授簡

述,這樣的教學步驟可以分為四步驟:

易的互動科技,練習互動設計實作,另一

第一部分「環境觀察與服務學習」從環境 設計本身出發,講述與環境創作相關的設計知 識、場所創造理論、環境與使用者觀察技巧、 結合服務學習的構築案例分享以及其他公共場 所創意改造的案例與具體實踐方法。在此部分 的實作,先以交大校園的場域觀察與調查做為 練習,而後實施校外教學,進入農村場域做實 際而深入的調查、訪談與記錄。 訪談社區人士 場域調查

84


校園中的構造測試

社區人士至學校參與討論

竹材加工練習(烤竹子)

方面加強竹構築的相關技巧例如竹編、烤竹

以上的教學執行,結合建築教育領域

子、剖竹子等,且在課堂中實際演練。這個

經常使用的「studio」(設計工作室)模

階段中,竹構築與互動科技並進,讓學生

式、以及實作工作坊。學生基於設計題目

開始思考兩者的結合方式,發展能適應在地

提出創意想法,每週與教師進行討論與

的、生活化的輕型互動空間架構,並從專業

設計修正,並在後期進入動手實作、完

工匠及在地使用者交流中、以及竹材加工測

成實體構築(而非停留在圖面上的設計發

試的實際經驗中,獲得設計修正的方向。

想)。另外,透過分組,在各小組內有建 築以及其他領域的同學,除了一方面確保 各組基本的環境設計能力,並提供互相學

第四部分「實作整合與構築成果展示」引 導學生將吸取的知識、設計回饋與練習轉化

習以及團隊協調的練習機會。

為動手實作的雛形設計,在校園內先測試各

項實作的關鍵部分、檢討與修改構築設計,

課程成果與社會參與

並開始製作最後在場域上使用的構築零件。

對應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四個教學

學期末透過一個密集的構築工作坊、結合竹

階段,學生皆達成具體的成果。在「環境觀

工藝師以及募集來的志工力量,將構築作品

察與服務學習」階段,學生們學習環境調查

實際完成、存留在農村場域。

85


與創意提案,在校內先期進行小規模練習, 之後到合作場域做真實的場域調查與人員訪 談。在「傳統工法與輕構築設計」階段,學 生們學會基本竹編、以及烤竹、劈竹等技 法,且在學期中以分組方式,根據場域調查 提出輕構築創意設計方案。在「互動科技與 構築實作」階段,學生們學會基本的互動科 技與程式編寫,並且對於竹工藝技法進行更 多練習。在「實作整合與義築成果展示」階 段,學生們在校內做一系列的真實尺寸構造 與結構測試,之後到場域密集工作,以團隊 合作的方式,將結合科技的輕型竹構築實際 完成。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們在各階段皆 有學習成果,且參與學習到難得的社區營造 經驗。存留在在合作場域、成為實際使用的 五件構築作品,是最為具體的教學成果。 另外,我們建立了課程的專用社群交流 平台,讓學生們持續互動。透過團隊合作, 學生們之間成為親密的朋友,且與農村場域 人士也成為朋友,自發的後續互動不斷。這 門課建立了學生之間、以及與土地之間的特 殊情感,也經由實際構築以及社區營造的達 成,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與社會關懷意識。

第一組作品(Line One) 第二組作品(傳青) 第四組作品(映韻) 第五組作品(有閒)

86


根據執行的具體成果,我們證明基於跨領 域的課程架構,可以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 產出規模不小的構築實作。成果並展示出工 藝結合建築與互動科技的可能作法。無論在 課程設計層面、或是實作成果層面,本課程 皆提出不錯的示範性,可以做為未來相關課 程的施作參考。 另一方面,藉由課程達成的社區營造,也 已經見到成果。因為構築的介入與學生的參 與,社區場域有了新的生命力。構築作品已 經開始被利用,成為社區居民活動的場地, 並加入了更豐富的在地元素。另外,社區居 民進行的後續環境改造,亦在持續發酵中。

第三組作品(織竹) 第二組作品(傳青)

87


科學工具與科 技的應用呈現在幾 個層面:「數位科技輔 助設計與製造」、「簡易互動 科技」、「新式輕構築實作」,透

以人本觀點 思考環境設計, 透過創意的方案整合 構築設計與互動科技。傳 統竹工藝以及建築構造的學

過科學的態度以及科技來輔助環境設計

習,加上新式的電腦輔助設計與製

之進行、構築工法的改良、以及塑造結

造相關技術,發展創新的竹材構築方

合互動科技的新式構築型態。

式,並以此做為社區營造的積極手段。

科技

以鄉村中的公共

文創

場所做為實習場域,以 輕型、互動性的空間構築做為 練習的目標,整合空間設計、基本材

應用

設計理念

料與搭建工法知識、簡易互動科技,培 養跨領域的設計創造能力;且以竹材做 為主要的構築材料,發展生態、永續的

創新

突破服務學習與科技應用的 界線,課程融合互動科技、與傳 統竹工藝和空間構築結合。循序漸進,

跨界

構築方式。實際的場域位置在新竹 縣峨嵋鄉湖光村。

透過交通大學的「橋接 計畫」,課程得以同時做為開 課單位的選修課程以及全校性課程

由理論性的介紹出發,導引至設計提出、

(通識課程或服務學習課程),成功打

實作練習、科技學習、直到設計與科技的

造跨領域的學生組成。透過課程施行,

竹構築實作整合。深度的跨領域教學與成

已經促成與業界專家以及相關單位的合

員組成,加上完整的由理論到實作的學習

作機制。這樣的課程架構以及合作

過程,並以場域中的真實構築,達 成構築創作與社區營造的雙重

機制可以持續,用於未來的 課程。

目標。

88


反思討論 1、如何定義社區營造的成功?社區人士的觀點與環境設計專業的觀點衝突時, 該如何協調? 2、「跨領域」帶來絕對的好處嗎?是否也造成問題(例如:領域之間的協調、 或者探討往廣度發展而不夠深入)? 3、跨領域的教學該如何進行?如何能夠達到最大的跨領域效益?

教學 BOX 一、網站: 1、交大「義築實驗室」網頁 http://ahainformosa.wix.com/nctuyichulab#!about-us/c1zeq 2、「友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課程網頁 http://goo.gl/dSqvlN 3、峨眉農村義築活動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ctufab 4、交大建築研究所網站 http://www.arch.nctu.edu.tw/ 5、義築協會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Buildforneed 6、客家電視台專題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ge7M3g8jc#t=620 7、「台灣數位新聞網」報導 http://www.enewstw.com/focus01.asp?ItemID=17229 8、Arduino 開源互動硬體開發資源網站 http://www.arduino.cc/ 9、許倍銜個人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eihsien.hsu.1 10、南投縣竹藝學會網站 http://bamboont.blogspot.tw/ 二、文章、書籍: 1、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Design Like You Give A Damn: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Humanitarian Crises, Metropolis Books, 2006 2、Andrea Oppenheimer Dean, Rural Studio: Samuel Mockbee and an Architecture of Decenc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3、陳冠華《走進內壢裡:以合作取代介入的社區藝術行動》(台北:田園城市,2014) 4、邵義強,《現代樂派樂曲賞析》(台北:錦繡出版,2000),67。

教材連結

http://goo.

gl/eGHD8R

89


服務尬科技 蹦出心滋味 授課老師 張耀仁 / 中原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 課程名稱 數位包容與實踐

課程摘要 數位包容與實踐這門課又將近學期尾聲了,幾位同學在課 堂分享時,不約而同提到當初選這門課只是衝著營養學 分來的,一學期下來經過余宛如小姐講解咖啡與公平 貿易,主婦聯盟講師探討環境賀爾蒙,綠盟巫宗霖論 述核能與科技倫理,一對年輕夫妻分享創立繭裹子 實現社會企業的夢想,維鈞專員回顧進入遊民世界 兩年的經驗,加上每位同學至少兩次超過八小時的 服務學習活動,無論是到木匠的家,教七十歲老先 生用電腦,或是每週到榮總帶領穿著睡衣的精神病 患做體感復健遊戲,同學們總算體會到這門課其實 不是電子系的營養學分,而是滋潤生命的學分。 透過田野調查與學生體驗,發現服務對象在日常生活或 工作上的需求,在我們了解需求後,便與該場域的專家共 同討論與設計適合服務對象的課程內容或輔助科技,透過無 數次的研發進度報告與討論,使得我們的設計更貼近於服務對 象。經由這樣反覆討論循環所設計出的輔具與課程,更能貼近服務 使用者,達到實際應用的層次。從進入場域的倫理到身心障礙者服務 產業與社會企業創業,運用smartphone、kinect體感等輔助科技,訓練 就業所需的技能,並與伊甸基金會、台灣大哥大數位學習中心、台灣早療 協會、台灣家庭照護者總會合作,以前瞻性科技應用於多元文化,促進數 位包容場域體驗與實踐。

90


學生志工帶領精神障障者體感復健遊戲團體

身心障礙需要科技介入

進入服務場域擔任志工,貼近服務對象、了 解其需求與特性,並與場域專家進一步討論

科技的進步確實帶來人類在社會的改變,

在田野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前瞻性科技,

但是科技的傳播與滲透卻不是全面與平等

如:行動運算、影像辨識、體感技術…,實

的,所開創出的新空間也不是平均分享給所

踐多元族群的資訊充權。

有人。因此,掌握科技的人使用科技的目的 是創造更大的公共利益,還是讓財富更為集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與文化意涵在各國有

中?科技的發展是讓整個世界更多人可以參

顯著差異,身心障礙者無法直接從國外移

與科技所創造的新可能,還是讓更多人被排

植,最明顯極為美加地區所設計認知障礙量

除導致權力更為集中?這是社會學者對科技

表無法適用於台灣,而診斷與復健是息息相

發展的主要提問。社福界有一句名言:窮

關的,如果量表無法移植,復健方式也不相

人使用差勁的服務(Poor service for the

同,因此做為行為復健的科技介入工具與方

poor),我們也可以改寫成:窮人使用差勁

式也不同,這是台灣產業的機會,國外科技

的科技(Poor technology for the poor)。

難以入侵,希望藉由開授這門課啟發更多學

這其實反應社福機構服務弱勢族群的本質,

生進入場域,體驗區域性特有身心障礙者生

導致他們在資源獲得上也常常處於社會邊緣

活與文化,同時培養運用智慧生活科技能

位置。

力,與復健專業工作者,助人工作者,社會 工作者進行多元跨領域合作,建立一個新的

本課程「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的服務對

台灣未來自主產業。

象,包含了身心障礙者、二度就業婦女等, 在課程所安排的田野調查中,藉由師生共同

91


為培養學生社會包容素養,提升數位包容

前瞻性科技應用於多元文化,促進數位包容

實踐能力,由任課教師搭配業界專家,充分

場域體驗與實踐。

講授近年來科技服務的各個重要領域,行動 科技、體感科技、影像辨識科技等輔助科技

過去五年來研究身心障礙科技,和社工

設計,修課學生運用所學的科技服務應用技

們一起做工作提示,走失預防,室內導航

術進入田野,深入實際場域,了解身心障礙

各式行動載具。結果發現我們自己也常中

者、二度就業婦女的就職需求,透過雙向溝

年失憶,忘東忘西,找不到路,笑說這些

通拉近科技與人的距離。

科技我們乾脆自己先用好了。英文有個名 詞 Temporarily Able-Bodied(暫時有能的

透過田野調查與學生體驗,發現服務對

人 ) ,大意是說我們遲早會失去身體某些功

象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的需求,在我們了解

能,可能有的人天生就沒有,有的人後天才

需求後,便與該場域的專家共同討論與設計

失去,時間早晚而已。一方面可用來提醒珍

適合服務對象的課程內容或輔助科技,透過

惜自己,愛惜生命,另一方面身心障礙倡議

無數次的研發進度報告與討論,使得我們的

者也用這個詞,提醒我們無論此刻身心是否

設計更貼近於服務對象。經由這樣反覆討論

具有障礙,我們都是一國的。

循環所設計出的輔具與課程,更能貼近服務

課程目標

使用者,達到實際應用的層次。從進入場域 的倫理到身心障礙者服務產業與社會企業創

1. 啟發學生進入場域,體驗區域性特有身心

業,運用smartphone、kinect體感等輔助科

障礙者生活與文化。

技,訓練就業所需的技能,並與台灣身心障

2. 培養運用智慧生活科技能力,與復健專業

礙者就業權益促進協會、台灣大哥大數位學

工作者,助人工作者,社會工作者進行多元

習中心、高雄 / 台南特殊教育學校合作,以

每周一次的關西肢體障礙協進會青年志工服務

92


跨領域合作

物理治療師替學生進行復健,並且利用

3. 學生將合作助人轉化為生命的基調,藉由

Kinect偵測身體關節的特性,搭配動作判

實際的身心障礙服務經驗,學習謙卑。

斷演算法,了解學生的動作有沒有確實達

4. 藉由服務與實作,想像一個新的台灣未來

到標準,並搭配互動式的介面,試圖增加

自主產業-身心障礙科技產業

學生對於復健的動機,提高趣味性以及持 續性,最後記錄學生的復健狀況,讓物理

技術創新

治療師能掌握學生的復健進度,並且可以 依學生的狀況,調整復健的步驟。

應用微軟提供的Kinect體感偵測,搭 配影片以及聲音的回饋,建立一套智慧型

深信學生的輔具專題需要結合身障與社

復健系統,運用於肌肉萎縮、腦性麻痺的

工,才能跳脫實驗室的限制,真正貼近使用

肢體障礙學生,協助他們進行肢體復健,

者需求,這使我們自然聯想到結合服務學習

透過互動式的系統設計,試圖提高學生對

與輔具科技的可行性。學生團隊參加為期五

於復健的熱忱,讓學生復健的效率提升。

天的身心障礙體驗營,以及每月跟隨社工進

肢體障礙的學生需要持續地進行復健,讓

入餐廳廚房,醫院,加油站,與精神障礙者

手部的肌肉不再繼續萎縮,有了足夠的肌

一起學習工作,並且多年來不斷往返北高,

耐力,才能學習一些生活自理的技能,例

深入高雄與台南特教學校,與特教老師一同

如:梳頭、刷牙…等。

發展輔具,甚至擔任一日特教實習老師,

除了動作的確實外,枯燥乏味的復健

近距離接觸重度身心障礙者,讓他們有機會

過程,也讓肢體障礙學生怠惰,時常做一

藉由輔具科技,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工作機

做偷懶,使得復健無法達到實際的效果,

會,找回生命尊嚴。

造成學生的肌肉持續萎縮,肌耐力不足等 狀況。我們開發此智慧型復健系統,協助

身心障礙者穿戴式工作提示科技

93


課程執行方式 學生團隊人員參與了勞委會精神障礙者 就業輔導志工計畫,一開始學生團隊與台北 市精障就業輔導各單位,經由個別訪談、焦 點團體、與實地參與田野觀察等方式進行需 求調查。發現精障者在重返職場過程中,常 礙於認知障礙的因素,造成無法在室內自由 行動,也無法進行一些移動性的工作與治 療,經過與資深就輔員的互動討論中,更深 入了解到精障學員路途迷失的嚴重性,團隊 藉由對科技領域的認識,投入輔助科技的設 計,藉由實境室內導航路徑指引系統、走失 偵測系統和台北捷運位置追蹤與轉車提醒服 務,改善並帶領精障學員走出更大工作領域 範圍。 透過田野調查、民族誌的方式來探究精障 者就業轉銜期間與之後的工作需求,並考量 身心障礙者的多樣性提供彈性化的使用者介 面,我們在服務過程中,結合電子通訊領域 的專業,研發三種為協助精障者職場就業的 科技輔具:工作提示輔具服務、復健輔具服 務,含手行為偵測輔具服務。 身心障礙者在工作場域與照護人員的互動

體驗盲人的世界

模式為科技輔具的基礎,但系統並無法真正

進入場域 發現身心障礙者得職場挑戰

取代人的地位,部分學員仍需要照護人員的

每年一度的身心障礙體驗營

長時間支持,而系統中的雙使用者端加強了 學員與照護人員的連結廣度與深度,減輕照 護人員在給予多人支持時巨額的精力消耗。 這幾年和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王增 勇教授,以及一群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與特教 老師從事輔助科技研製,包含工作提示,室 內導航以及搭車指引等,使用者經驗的確是

94


木匠的家電腦常青班

關鍵,一位重度智能障礙者無法告訴你他的

體感復健遊戲:北縣康復之友協會,喜憨

需求是甚麼,一位精神分裂者無法跟你道出

兒,新北市政府執業重建中心,身權會

他的工作需要何種輔具,因此只能以長期 參與方式,在使用者的場域而非介入者的場

輔助科技:身權會,台南特教學校

域緩慢進行,以共同設計的方式研製這些

資訊充權服務:木匠的家,心衛協會,心生

輔助科技。使用者經驗很重要,我們走進

活協會,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場域,使用參與式設計(PD, Participatory Design ) ,因為PD需要太多人月,必須與

身權會與中原大學本課程合作,提供行動

使用者持續對話,這些都可能會被解讀為成

教室的設備,包含無線上網,筆電,投影機

本過高,缺乏效率,因此至今還不是主流。

教學設備。如果可以找到三位或以上貴會或

最近閱讀一些資料,知名大廠 Intel 銀髮族科

友會工作人員,中原大學電子系師生願意到

技研究中心設在歐洲,部門最高主管是人類

指定的地點(例如貴會的小型會議室),依照

學家,專長是田野調查,帶領著一群工程師

貴會的需求,提供約兩個小時的網路相關課

開發產品,看來走進場域,貼進使用者,是

程,例如Google 文件,網路相本,部落格

我們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架設,每個主題單元內容包含講解與上機。 貴會不需準備任何設備,只要提供場所。日

成果與社會影響力

期可以商量,以晚上時間為主,除了講師, 現場提供 多名上機助教,親自協助學員進行

本課程合作的非營利組織

電腦 操作,費用全免。

1.台南特教學校 2.台灣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促進協會 ( 身權 會) 3.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4.台北失親兒協會 5.台北縣康復之友協會 ( 北縣康 )

95


職場見習志工: 身權會,桃園榮總 台灣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促進協會辦理身 心障礙者職前團體,基於中原大學長期重視 身心障礙生活品質,身權會特別選定本課程 為合作對象,在電子系系主任温武義老師的 支持下,提供場地與各項協助,我則配合身 權會三位社會工作師,帶領十二位電子系同 學擔任志工,提供桃園縣身心障礙者在本校 學習各項就業技能,為期十二天,期能於結 訓後,身心障礙者順利進入職場,獲得工作 機會。 職場見習主要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們能夠 更加了解身心障礙者,以期在遇到身心障礙 者時能夠了解如何協助,進而提供協助,培 養「尊重生命」與「自我省思」之能力,藉 此活動來體現不同生命,有著不同的生命體 驗,每個人更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以及 相互協助,以期達到和諧的環境。也希望未 來學員們畢業,進入職場,能夠成為企業進 用身心障礙者的前鋒。

學生志工帶領身心障礙者進行職場見習 學生志工一起修復二手電腦

96


二手電腦修復:

NPO伙伴相處之後,除了友善捐贈軟體之 外,我們還想做得更多,希望能主動針對社

微軟公司,開拓文教基金會

福團體對資訊的需求提供協助,幫助他們提

為強化台灣社福團體組織對資訊科技的

升運作效率,讓公共事務推展得更順暢。」

運用,台灣微軟特別結合中原大學及開拓文 教基金會,共同發起「企業舊電腦翻身行公

在老師與學生的努力下,本課程一年可動

益—翻新電腦再利用計畫」,透過企業、非

員200人次,翻修約300台二手電腦供NPO

營利組織及校園結合的模式,發展出一套新

使用。台灣NPO對電腦的需求相當大,過去

的企業CSR型態。台灣微軟邀請企業共同加入

只靠有回收意識的個人捐贈舊電腦,數量相

捐贈行列,捐出棄置不用的舊電腦,協助非

當有限,所以申請二手再生電腦的NPO不曉

營利組織運用科技工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

得等多久才會有電腦用。現在,在微軟挺身

的人!

號召下,結合開拓文教基金會,在企業大規 模捐贈機制啟動以後,相信NPO的數位包容

台灣微軟開企業先例,首度結合NPO及

一定會加快實現!同時,也期盼學子能多利

學術力量,共同號召企業捐出舊電腦,由中

用服務學習的機會,貢獻所學與專長,協助

原大學師生負責將舊電腦整理翻新,再交由

公益服務產生更大的動能!

開拓文教基金會提供給需要的社福團體。台 灣微軟資深副總經理王秀芬強調,「長期與

志工團隊大合照

97


研究主題為 輔助科技,以跨 領域方式結合助人工 作者的專業,運用前瞻通訊 科技協助身心障礙者提高生活品

我們採用的 是一種行動式的學 習策略,從場域應用, 田野參與到服務設計,學生 反思(reflection)從這些行動中領略

質與進入職場的能力。引入微軟體

的意義,服務不再被定位成一種課外活

感科技Kinect,應用在腦麻兒童早期

動,因為經過反思,服務正式被放入學習迴

療育,中風復健,銀髮族健康促進。

路中,除此之外,服務不但不會消耗學生學 習專業的精力,反而與學習彼此獲得 能量,互相生生不息而壯大。

視合作對象的狀 況許可與否,過去我

科技

文創

們做過single case study, 或是會請4~8位身心障礙者做為 期1~2天短期試驗,障別有智能障礙

應用

設計理念

(IDD),精神障礙,多重障礙,腦傷 (TBI)。如果對象是國小學童,研究目 的以建立生活自理技能,高中職則以增 強進入職場能力,成年人則以協助

創新 我們的價值在於將參與 式設計引入輔具科技研發, 從頭有就業服務員、精障者參與 設計,而非被動使用者,並且跳脫傳統

跨界

精神障礙者重返職場與進入 支持性就業為主。

當學生從田野調查回 來之後,透過回饋與反思, 將彼此在場域中的所見所聞一起分 享,可以透過同儕的交流而達到互相學

實驗室虛擬情境的做法,所有實驗皆來自

習的效果,除此之外,學生也將結合自身的專

真實個案與回饋,讓他們的需求能被更多

業開發出初步的輔具,但輔具的開發並不是一

人聽見看見,從田野經驗啟發更多新類型

次就成功,必須透過不斷的修正與反思才能夠

的研究,這是我們這個團隊期許為輔具 科技界與學界做出的一點貢獻。

達到輔具的最佳化,因此我們於每個月固定會 於台北舉行身心障礙者月會,透過這些 社工、老師以及就服員給予的 專業建議,才能達到輔 具最佳化。

98


反思討論 1、科技的目地是什麼 ?以科技為出發點來解決問題或以人為中心來看待問題 ? 2、身心障礙者跟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有甚麼關係 ? 3、如何應用科技與創意來協助非營利組織的第一線服務 ?

教學 BOX 一、網站: 1、中原大學「數位包容與實踐」網頁 http:/cycuinternship.blogspot.tw 2、中原大學「非營利科技服務」網頁 http://nptechsl.blogspot.tw 3、張耀仁 個人網頁 http://minstral.blogspot.tw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青年學子的 30堂另類生活課》,教育部青年署,台北,民 103。 (二)延伸閱讀: 1、泛科學 PanSci 專文【智活星期二】張耀仁:「我們可以為一成不變的世界中帶來些什麼?」 http://pansci.tw/archives/46337

教材連結

http://goo.

gl/2GTjoq

99


搭起銀髮族與外籍看護之橋 授課老師 游豐吉 / 明新科技大學 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 課程名稱 智慧科技於銀髮族照護應用實作 課程摘要 在老人照護中,供給端 (照護機構或照護者 )及需求端 (受 照護者 )兩者之間的溝通工具非常重要,受到照護之銀髮 族,其身心狀況均需要加以考量。但受限於老人本身的 表達能力或與外籍看護的語言能力,建立有效的溝通 介面有其必要。目前常見的溝通介面無針對老人照護 之客制化設計,且多架構於商用硬體,產品升級及擴 充受限於原廠,故本課程可使參與學生進行老人客 製化溝通工具之開發。 課程目標,在培育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及老人服務 事業管理系學生下列知能: 1. 了解老人照護實務,配合系所課程進行交互參考。 2. 藉由實地訪談銀髮族需求,完成照護溝通App設計。 3. 藉由與新住民的錄音互動過程,體悟與新住民共存之 現實性。 4. 了解智慧應用程式(例如Apps)製作過程,並有能力應 用於老人照護方面,嘗試製作。 5. 能與其他領域之學生或專業人員,於老人照護相關活動中進行 跨領域合作,創造銀髮族與外籍看護的溝通橋樑。

100


本課程主要為提供老人照護之溝通工具

創造銀髮族與外籍看護 的溝通橋樑 目前有關於老人照護領域的研究,包括老 人身心理的老化現象探索、老人照護機構或 制度的強化、還有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整合式 的老人身心理監測。上述的相關研究,不是 探討「施與者」(照護機構或照護者);就

國籍語言的互動有限,因此在溝通的效率上 將會產生隔閡或困擾。希望藉由課程設計, 建置數位溝通圖字卡,完成老人照護的溝通 工具。在外籍看護工目標對象中,目前主要 以印尼籍看護工為最大宗,接著是越南與菲 律賓籍,此三種國籍的語言翻譯將成為溝通 的橋樑,並藉由App的產生而完備。

是「受與者」(指受照護的老人),顯少就兩 者間的溝通工具進行探討,所以本課程嘗試 尋找在前述服務流程中的服務缺口。 因此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是嘗試建立「老 人與外籍照護者間的溝通橋樑工具」。老年 人因為年紀增大,其生理及心理機能退化, 在照護上將產生溝通上的困擾。特別是因照 護機構人力有限,或者照護老人者為外籍看 護,因為老人鄉音、發聲系統受損、與不同

透過多方的實作,完成銀髮族溝通工具的實作

101


銀髮照護溝通的服務創新 課程設計 本技術的創新主要來自於客製化的服務導 向流程,並將此流程藉由課程設計,使學生 由做中學。其創新點可歸納如下:

1. 跨領域的結合: 課程導入App設計、老人照護管理、新住 民關懷等多面向。課程的參與則包含外聘專 家及校內專家基本知識傳授、實地參訪、操 作體驗、專家訪談、分組討論、App設計產 出等。

透過多元的面向,創造課程的感動 App設計分三層架構,收錄老人照護需要的詞彙, 並有三種看護語言翻譯,藉以提供溝通需求

在App設計方面,選擇使用App製作平台 (CmorePass),目的是為了降低其App製 作門檻,讓跨領域的學生皆可以進行簡易的 App製作,進而將重點放在創意與創造;在

102


老人照護管理方面,除了基本老人照護及老

依照前述面向,學生經由討論設計出三層

人身心理基本學能之教授外,並引入AAC(擴

架構,在主畫面可以進行翻譯語言選擇,為

大與替代性溝通)的基本概念,藉此導入老人

了更具溝通視覺化,直接將該國國旗建立於

照護溝通工具;在新住民關懷方面,則透過

畫面中,並具有網路社群分享之機制,在主

在本國外籍照護人員人數的資料分析,確立

畫面點選後,第一層共分為飲食、生活、行

需要翻譯的溝通語言國籍,並藉由此面向,

動、情感、醫療一、醫療二等六個面向,從

了解新住民在台灣的重要性。

六個面向中再導入關鍵詞彙。

2. 客製化的溝通工具設計:

3. 具回饋機制:

客製設計先透過需求訪談及集體討論,建

前述之服務設計為一種滾動的過程,可藉

立溝通App設計之分層架構,再進行相關介

由不斷的服務流程,演化新的服務架構與溝

面的設計,設計的考量主要針對兩個面向:

通內容,期望藉由此機制讓學生了解,設計

(1)就被照護者而言(銀髮族),透過實

需要服務導向架構,而服務導向需要使用者

地與銀髮族的互動觀察,具體歸納銀髮族日

親自定義,而非由設計者單方面一廂情願的

常生活需要受照護的關鍵詞彙,再進行圖片

定義。其次,回饋機制的設立,有助於本課

設計。

程的延續,日後此模組的產生可提供其他單

(2)就被照護者而言(外籍看護),先行

位進行設計參考。

調查出本國外籍看護最多的歸屬國家(越

南、印尼與菲律賓),再針對此三種語言進 行錄音設計。

App主畫面,可提供三種語言翻 譯,以及臉書分享

App第一層:共分為飲食、生 活、行動、情感、醫療一、醫療 二等六個面向

103

App第二層:圖文呈現,使用者 可點案圖片直接翻譯發音


多元文化參與與場域體驗 1. 以新住民為師: 為了錄製外籍看護可溝通之詞彙,課程 中導入新住民服務中心參訪,進行禮貌性 的拜會。並藉由錄音過程中,讓新住民貢 獻其語言專業,讓此面向成為多元族群參 與的課程。

2. 以銀髮族為師: 導入老人照護中心參訪,輔以老化知識的 傳授,讓學生深入體驗老化問題,從中設計 老人照護之生活需求詞彙。參訪過程中,包 括照護者(社工及老人機構負責人)提出照 護實務面向之重點,以及受照護者(老人機 構受照護的銀髮族)場域的實地觀察,實地 場域的融入將使學生在App設計時更能貼近 現實。 3. 樂齡大學體驗: 設計出App後,為了解是否切合使用者需 求,配合明新樂齡大學進行使用心得訪談與 彙整,可當為日後App設計之改進參考。在 此銀髮族體驗過程中,學生嘗試推銷自己設 計的App,了解概念闡述之重要性;其次透 過分組融入銀髮族團體,則實地向銀髮族進 行操作講解,並記錄銀髮族使用心得。此面 向則讓學生學會傾聽與紀錄。

4 . 利用 App進行課程討論: 參訪新竹縣新住民服務中心,以建立先期合作 透過新住民的協助,進行老人照護關鍵詞彙的錄製 (越南語版) 參訪新竹當地老人照護中心,實地了解受照護的銀 髮族生活 學生分組融入樂齡大學銀髮族,進行溝通App實地 操作及意見回饋紀錄 104


結合Line行動裝置軟體,透過課程社群的

事業管理研究所的學生,修課學生背景為人

建立,快速而即時的凝聚共識、公開訊息及

文社會領域4人、商管領域5人、資通電領域

分享資源。由於即時通訊軟體的導入,在參

3人及工程領域2人。在課程操作中,學生能

訪訊息的傳播、參訪課程的資料分享、乃至

具體產出成果,證明本課程可提供跨領域學

於App設計時的意見溝通、各種活動的照片

生進行學習與操作。

傳送,讓行動科技在課程中發揮其效果。

5. 分組合作: 透過分組進行進度控管,以及問題解 決。本課程共分為錄音小組、介面設計小 組、App開發小組三個組別,由於整體開發 製作環環相扣,透過分組合力確立分工及責 任,可以進行進度管制及品質控管,從課程 分組中並讓學生習得協同合作及團隊尊重之 觀念。

6. 智慧財產權觀念的導入 進行 App溝通圖卡之設計時,有關於銀 髮族各個面向的圖卡,是由學生蒐集相關詞 彙,再進行相關參考圖像的蒐集,最後將相 關圖卡進行產製。對於資料的版權屬性,在 資料蒐集過程中也加強宣導。

7. 跨領域學習的參考案例 本次修課人數14位,為明新科技大學服務

透過 Line App進行意見討論及檔案分享 藉由分組提升學生之競爭性,並協助解決其問題

105


成果與未來 本課程設計之成果,主要產出為銀髮族照護 之數位溝通工具,具體產出內容如下: 1. 產生「銀髮族溝通字卡」App,可以提 供在線(On line)以及離線(Offline)安裝與操 作。目前架構僅能於Android作業系統下進 行操作。 2. App的溝通功能具有越南、印尼、以及英 文三種語言發音,主要對應在本國服務的越 南、印尼、以及菲律賓籍看護。 3. App的產出過程,歷經團隊合作、專家 訪談及操作介面意見回饋,具有較成熟的成 效。 4. App的設計過程中,導入與新住民的互 動,提供另一個關懷的視野。 在幾個方向產生影響力,如下: 1. 新住民的知識導入: 新住民在台灣成為另一個需要尊重的族 群,在課程操作中,需要新住民語言的錄製, 而錄製過程中看著她們臉上顯露出被尊重的 驕傲,發現新住民的敬業與認真,也體認他

透過樂齡大學銀髮族實際操作 App的意見回饋,進 行討論修正 透過新住民的協助,進行老人照護關鍵詞彙的錄製 (印尼語版 ) 參訪新竹當地老人照護中心,由工作人員講述老人 照護重點 向樂齡大學參與銀髮族講解溝通 App內容及操作

106


們想要付出卻不知如何付出的無奈。

提供銀髮族手指之運動(來自老人照護專家

新住民知識為台灣的另一種生命力,未來此

的建議)。未來對於銀髮族於App之操作資

App的成長與開發,仍得借重於新住民的知

訊介入,為可以進行探討的另一項議題。

識導入,不只在照護方面,更多元的新住民 知識分享(如文化體驗、飲食習慣),或許可

4. 跨領域合作的無限可能

延伸於另一個課程設計,讓現在在台灣生活

課程操作時,對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

的新住民,可以關照從遠方而來暫駐台灣的

輔助科技學系進行模組輸出,發現資訊科技

陌生新住民。

與健康照護整合的延伸性。未來將從事App 與感知器(Sensor)的結合,並將之應用於銀

2. 溝通工具再延伸:

髮族體適能檢測的服務流程中。此專案仍持

課程定位原本為銀髮族照護之溝通工具,

續進行中,並透過明新科技大學產學及技術

其參考模式為擴大及替代性溝通 (AAC)之相

研發中心媒合新竹科學園區產商參與,此課

關技巧與方法,該方法本來主要是應用於特

程的影響力仍在回響中。

殊教育之溝通場合。課程中,則延伸定位其 使用領域,改為居家照顧銀髮族之外籍看護

5.社會企業的發展

溝通工具。

而衍生的照護溝通字卡,可以再進行不斷 的精化,但是精化的過程中,需要多方面持

課程操作過程中,由新住民的回饋建議,

續的參與,例如照護專家對於溝通詞彙的精

可以將此溝通工具應用於外籍仲介的場域。

準度檢核、不同看護國籍的語言翻譯(新住民

於外籍看護仲介機構引介外籍勞工後,可進

不斷的參與)、App的操作介面需要美工專業

行先期導入執行教育訓練,本溝通工具可成

人員的協助、App圖卡需要志工進行蒐集與

為參考教材及教具,且推廣於全國之仲介機

修繪、App軟硬體的介面需要適時地配合開

構。基於溝通的再延伸,則可影響服務業具

發…..,以上種種需要更多的時間、人力與財

有溝通機制之場域,如「餐廳點餐系統」可

力投入。

提供為外籍人士與本國餐廳點菜間之溝通。 以上相關資源的配合,或許可以發展成為

3. 銀髮族資訊介入的探討: 配合明新科技大學樂齡大學課程,進行 App的展示與意見回饋蒐集,發覺銀髮族對

社會企業,由關懷社會為出發點,提供社會 關懷配套及創建營利模式,此部分仍待相關 有經驗的學者專家指教。

資訊的操作有一定的興趣,簡單的圖文可提 供銀髮族發想,而適度的手指滑動平板則可

107


本課程之科技應 用軟體為App開發平 台軟體,目的讓App開發成 為簡單的事,並專注於介面之服

在文創方面,主 要為操作介面的設 計。其特殊點主要為考量 外籍看護的國籍,設計出三國

務設計;在App版面設計方面,利用

語言的溝通翻譯介面。此翻譯語言

Photoshop進行美工設計,創造出表

的設計,則導入新住民的協助,並參考

達溝通詞彙的圖卡。在硬體端則利用

新住民對於此溝通字卡設計的看法,及

平板電腦,透過平板電腦的畫面與音

未來此溝通工具可以利用的場域。

效,展示老人照護溝通平台。

此溝通字卡可

科技

以應用於有外籍看

文創

護居家照護之家庭,提 供外籍看護與被照護之老人間

應用

設計理念

溝通的工具。未來擬將此場域擴 大應用於外籍勞工仲介公司(如 科學園區外勞管理仲介公司), 提供外籍勞工管理之溝通;同

創新

本課程之產出為App溝通 工具,此App產出過程經過客 製化的服務設計,且產出之內容為經 過專家訪談及銀髮族實際回饋修正而 得。特別是三國語言的設計,為切合我 國居家照護現況,並導入新住民參與錄 音製作,兼具銀髮族及新住民關 懷雙重面向。

跨界

時可以變成管理人員教育 訓練的參考教材。

透過明新科技大學技術 及產學轉移中心,媒合外籍 勞工仲介管理公司,創造新的創業 契機。衍生之跨領域交流,主要為App 開發及健康促進之結合。未來將進行照 護相關感知器(Sensor)與健康照護的結 合,再透過App平台進行資訊統合 與控制。

108


反思討論 1、如何善用新住民的力量,使本課程的產出更完備? 2、若要將此設計發展為社會企業,該如何做? 3、如何精準地將圖卡與溝通詞彙結合?

教學 BOX 一、網站: 1、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跨校教學聯盟 網頁 http://goo.gl/lhEIbH 2、泛科學網頁 http://goo.gl/Gldnhe 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財團法人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如何運用輔助溝通系統設計 溝通學習版面及在 PC、iPad、紙張上之應用 http://www.unlimiter.com.tw 4、CmorePass案例網站 http://goo.gl/ir8N3K 5、內政部統計年報 http://goo.gl/c41npy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 林欣怡 (2004),《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改善國小低功能自閉症自發性溝通行為類化之成效》,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 柯惠珠 (2007),《替代性溝通訓練對無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改善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3、 莊億惠 (2010),《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對國小自閉症學童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 陳意尹 (2010),《行動輔助科技使用滿意度研究 -以高齡者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5、 陳佩瑜 (2012),《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對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6、 陳芃蓁 (201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運用在自閉症幼兒自發性溝通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延伸閱讀: 1、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http://www.unlimiter.org.tw/

教材連結

http://goo

.gl/sDs8HV

109


當構音遇上智慧科技 授課老師 劉蔚萍/樹德科技大學 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課程名稱 跨領域專業合作、聽覺與語言障礙兒童教育 課程摘要 早期療育強調醫療、教育與社福跨專業團隊合作,因此 本課程欲以幼兒構音評量為媒介,使兒家系與資工系學 生,體驗跨領域合作之歷程。幼兒具有構音異常之人 數多,但許多幼兒未能妥善接受語言治療,對兒家系 學生人才培育而言,若能使用智慧科技產品,與語 療師進行有效溝通,另將構音介入的專業知能,融 入幼兒園每日教學活動中,將有助其就業競爭力。 本摘要包括三期與幼兒構音評量有關的課程發展內 容,第一期由兒家系與資工系學生合作開發幼兒構 音評量App,進入幼兒園施測;第二期更結合語療 師的需求,建構構音遠距平台系統,輔助兒家系學 生與語療師進行構音篩檢的辨識工作,並對篩檢出的 幼兒提供構音介入活動,另外資工系學生試驗遠距平台 系統是否能進行自動語音辨識的功能;第三期則邀請在職 幼師應用上述智慧科技,由兩系學生協助教導幼教師,幼教 師須對構音異常幼兒實施介入活動。課程中搭配參訪與體驗活 動,至聽力輔具中心了解專業聽力室、體驗聽力篩檢App、了解自 己的聽力圖結果;邀請輔具文教基金會業師解說已開發的溝通科技產 品、運用在構音異常與聽障兒童的教學方式。

110


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王俊凱老師,解說語音筆及溝通板的使 用方式

理解智慧科技的便利與應用 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後簡稱兒家系)學生 大多來自高職幼保科、家政科或綜合高中文 組,可能對於資訊工程的經驗,限於使用電

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伍映堂老師帶學生操作聽障者所適用、 具有延長與加強氣音的溝通輔具

所需配戴的工具,因為有學生在非常吵雜的 環境打工多年、也有位學生配戴助聽器,聽 力師便讓兩位學生進入專業檢查室,實際執 行流程,讓其他學生觀摩。

腦、手機與平板等應用功能,鮮少接觸依照 需求而開發,又應用在教學場域的溝通科技 產品。為了使兒家系學生了解App,先請資 訊工程系(後簡稱資工系)學生來解說App 相關概念;再邀請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兩位 業師,介紹溝通相關之智慧科技產品,及應 用方式,讓學生大開眼界。 又安排學生至聽寶助聽器輔具中心,戴上 耳機,體驗快速聽力篩檢App,當聽力圖出 現在螢幕上時,學生才具體了解自己的聽能 狀況,聽力師也會依據聽力圖的結果,提醒

至聽力輔具中心戴上耳機,體驗快速聽力篩檢 App

學生如何保護聽能。另有專業聽力檢查室, 聽力師解說檢查室的隔音功能與結構、施測

111


構音評量與科技的花火 早期療育著重跨專業團隊合作,然而在構 音評量運用紙本型態,若幼教師施測時沒有 錄音,會造成與語言治療師溝通的瓶頸,最 常見語療師重新施測。如何運用科技克服此 一跨專業合作的瓶頸,更具體的,如何能讓 幼教師施測時,可以呈現圖形、又可錄音, 讓語言治療師聽取音檔進行辨識,甚至進行 遠距的專業溝通。 因此結合兒教學系與資工系學生,試著運 用智慧科技改變構音評量的型態。然而不同 專業的學生,對幼兒構音評量App的想像截 然不同,藉著多次解釋、溝通及舉手表決, 終於整合兒家系與資工系學生的意見,讓學 生們領悟到跨專業合作的溝通過程,彼此都 需要大量耐心與同理心,更重要的是非專業 又親和的用語,才能漸漸達成共識。

幼兒構音評量 App中學生的繪圖—短句「123大家 來賽跑」 兒家系學生學習如何下載幼兒構音評量 App,但許 多人下載不順利,需要資工系學生協助處理

112


為爭取幼兒園同意入園施測,劉蔚萍老師對兩位園長進行幼兒構音評量App的展示與解說

兒家系學生以手機對幼兒進行個別施測

資工系學生於施測現場進行技術支援,專門解決疑 難雜症,使兒家系學生能順利完成施測

們提前收到配置圖,入園施測時各組便可快

資工系學生寫程式,兒家系學生繪圖與

速就定位。

錄音,共同完成幼兒構音評量App。接著又 是另一段考驗,不同手機型號對構音App的 反應不同,兒家系學生要配合資工系學生,

園長了解施測過程後,便協助發出家長

下載不順利的手機,必須進行長達至少兩小

同意書及回答家長疑問,提供願意接受篩檢

時的測試,資工系學生開玩笑說,因為這計

的幼兒名單,方便資工系建立幼兒名單資料

畫,有些同學已經成為手機達人了。

庫,與進行分組。

構音施測服務與反思

課程中助教得調查好各組能用的手機與 平板、誰負責施測、誰負責從教室接幼兒到

為了爭取幼兒園同意學生們入園施測,劉

施測地點等工作分配。且考量幼兒園作息時

蔚萍老師會至幼兒園對園長進行幼兒構音評

間,我們必須在上午9點至11點半完成幼兒

量App的展示與解說,同時助教勘察場地,

園內中班與大班幼兒的施測,讀者可模擬想

以手機測量好每組的距離,各組間不會有聲

像這對幼兒園及每班級教學的干擾,考驗著

音干擾,畫出組別與場地的配置圖,讓學生

學生們的施測能力。另外,為了確保施測順

113


利,每個幼兒園都會有四位資工系學生同 行,在不同的施測場地隨時待命,提供技術 性支援,解決疑難雜症。 每位幼兒約需20-25分鐘完成App施測, 中班大班年紀的幼兒,面對陌生大哥哥大姊 姊,能順利配合完成施測,真是要給幼兒豎 起大拇指說讚,我們準備膠水、鉛筆、筆記 本、貼紙、玩具等增強物獎勵他們。施測結 束後,學生們都鬆了一口氣,老師致贈感謝 狀表達我們的感謝之意。 回到課程中,資工系學生完成構音遠距平 台系統,余玻莉語言治療師連結高雄師範大 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六位研究生一 起進行構音異常的辨識,形成三領域跨專業 合作。劉蔚萍老師與資工系學生至高師大與 研究生開會,聽取研究生使用遠距平台系統 後的改進建議。 余玻莉老師教導兒家系學生構音介入活 動,完成構音辨識後,劉蔚萍老師進入幼兒 園對家長說明辨識結果,徵求家長同意,讓 每組兒家系學生可對一位幼兒進行四次構音 介入活動。

兩位已完成評量的幼兒,正討論選哪個圖樣的筆記本 蔡曉玲老師致贈感謝狀給園長,表達萬分感謝

114


余玻莉語療師教導兒家系學生構音介入活動,大家手中拿著摺好的紙魚,用以練習吹氣

資工系學生、劉蔚萍老師、高師大聽語所研究生、 余玻莉老師 (前面四位自左至右 )賀兒家系學生,學 習遠距平台系統使用方式,進行三領域溝通 劉蔚萍老師至幼兒園對家長提供構音篩檢結果之說明 期末的討論與反思

115


余玻莉語療師指導幼教師以壓舌板進行構音介入活動

在職幼教師場域應用

余玻莉老師教導構音介入活動,從減敏感 按摩、口腔按摩、壓舌板運用、紙魚到吹泡

為推廣幼兒構音評量App及構音遠距平

泡等動活潑的教學。每位幼教師還要進行個

台系統,我們開設構音智慧系統種子教師培

案輔導,從自己班級中,對已有構音異常狀

訓坊,初階18小時及進階24小時的課程,

況的一位幼兒,進行完整App施測、上傳音

由資工系學生教導App及平台相關實務,經

檔、構音辨識、分組討論與確認、進行至少

驗豐富的兒家系學生協助幼師們順利進行下

四次構音介入活動,最後才領到結業證書。

載與上傳音檔。初階60人,經過出席狀況 與隨堂測驗分數的評比,30位幼師進入進

幼教師們對此次培訓坊的回應極正向,有

階培訓坊。

位幼教師說:「我以前只能跟家長說孩子的

116


幼教師在電腦教室學習如何下載 App及使用遠距平台 完成進階工作坊的種子教師與老師們合照

發音不正確,但上完培訓坊後,我可以把構 音異常狀況仔細分析,讓家長理解,看到家 長仔細聆聽的眼神,真的覺得非常高興,對 自己專業的信心提高很多。」培訓坊中有四位 幼教師擔任高雄市巡迴輔導語療特教師,余 玻莉老師剛好擔任專業團隊的語療師,後來 都有機會繼續對這些幼教師提供諮詢。

117


兒家系學生 與資工系學生合 作開發幼兒構音量表 App,兒家系使用幼兒構音 量表 Apps程式,進入幼兒園施

文創「意義 生態系統觀點」 思考不同物種間競爭 或合作的法則,著重重建專 業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取

測,再運用構音遠距平台系統,與語

代「作品」,建構「意義平台」,創

療師共同進行構音異常之篩檢。兒家

建更靈活及有趣的環境。本課程強調跨領

系學生對篩檢出具構音異常之幼兒,

域合作歷程,牽引幼教、資工及語治專業對

進行構音介入活動;資工系學生研發

話,藉幼兒構音評量 App及遠距平台

平台自動語音辨識功能。

系統,提供異質性學習元素,使 兒家學生具備更適於 3C世 代的專業知能。

科技

文創 應用

設計理念 創新

構音評量工具以語療專業為 基礎而設計,但本課程將構音評 量轉以幼師之需求為基礎,輔以資工專

幼兒園,中班及大班幼兒。

跨界

有益兒家系學生就業,一是 跨領域交流,二是開拓職涯發展。 目前場域對語療師的需求大,兒家系學生

業為媒介,將紙本型態構音評量,開發成

精通教學法,加上語療的構音知能,如此跨

具備圖形、示範語音及錄音功能之幼兒構

領域人才,將會比純聽語系學生更能理解幼

音評量App,又建置構音遠距平台系統,

兒園情境、更能與幼教師溝通介入技巧、加

回應幼師與語療師於跨專業合作之需 求,施測時所錄的語音訊息可上 傳至平台保存,進行長期 追蹤之用。

惠構音異常之幼兒。以創業而言,若以 幼兒構音篩檢為創業主軸,做更 多元觸角的延伸,是個絕 佳的藍海策略。

118


反思討論 1、具備單領域專業知能的教師們,要如何在每學期、有限的課程學習時間內,培育出跨 領域人才 ? 2、如何使學生理解跨領域知能的重要性,並在課程中跳脫傳統學習模式,進入場域執行 實作與反思 ? 3、專業評量表於早療跨專業團隊合作中,如何造成跨領域溝通的瓶頸 ? 4、如何應用智慧科技解決遠距跨專業溝通之困難 ?甚至進一步促進遠距專業交流之效率 ? 5、如何應用科技進行更高效率的構音篩檢、且使有限數量的語言治療師,能發揮更高治 療效率 ?

教學 BOX 一、網站: 1、樹德科技大學「構音遠距平台系統」網頁 http://120.119.77.32/dysarthria-sacle-php 2、智慧生活短講 Smart Talks 2012劉蔚萍:因著孩子的「照相機」http://goo.gl/koqUQ8 3、劉蔚萍「當構音遇到智慧科技」http://goo.gl/QZb1Qk 二、文章、書籍: 1、Liu, W. (2014).Young children’s oral expressions using a picture stimulus: The Dysarthria Assessment App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 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Bali, Indonesia, Aug 9-12. 2、劉蔚萍、蔡曉玲(2014)《霧、悟、務:構音量表App跨領域建構歷程之教師回顧與省 思》,2014創新管理與設計跨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4,遠東科技大學,台灣台南, 3、05/30。 蔡曉玲、劉蔚萍(2014)《跨專業合作的共學經驗—從學生學習評量回看研究》,家庭與教 4、育實踐研討會-評量之挑戰與創新研討會,樹德科技大學,台灣高雄,04/26。 劉蔚萍(2013)《哪裡有問題?幼兒構音Apps量表應用分析》,2013家庭與教育實踐研討 5、會,32-36,樹德科技大學,台灣高雄,06/06。 Liu, W. (2013). Factors Influence the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he Dysarthria Assessment Apps for Young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 Pacific Early Childhood 6、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oul, South Korea, July 04-07. 劉蔚萍、張晉源、蔡曉玲(2013)《幼兒構音評量-Apps程式之智慧科技應用服務》,第三

教材連結

屆智慧生活種子師資培訓營/暨成果發表會,112-122,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 7、總辦公室,台灣台北,03/09。 劉蔚萍、張晉源、蔡曉玲(2012)幼兒構音評量-Apps程式之智慧科技應用服務。教育部補 助智慧生活創新服務學習課群計畫100(2)期末成果發表會手冊,教育部,台灣新竹,07/06。

119

http://goo

.gl/GgbxW

y


智慧科技、時尚、文創的跨界對話 授課老師 盧詩韻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 課程名稱 設計整合—時尚文創科技服飾課程發展與開授 課程摘要

以「古婚禮習俗」為學生創作素材,並結合時尚文創 科技服飾創作為課程設計主軸,期末成果展以動態造 型展演作為課程成果發表。以互動電子裝置 LilyPad Arduino微型感應器導入課程創作科技媒材;將「古 婚禮習俗」納入文創內容的學習,透過互動設計裝 置與「古婚禮」服飾的結合以及設計美學的轉化與 創新,強化服飾的時尚感與視覺豐富性,賦予「古 婚禮」服飾新風貌,進而達到「古婚禮習俗」文創 內容的傳播,以及傳統與創新之文化傳承的深意內 涵。以台中市柳川的西川社區為執行場域,跳脫以往 傳統學習模式,採取複合、混合、動態等學習方法, 包含搭配實體場域課程、展演設計及個案研討,強化人 才的專業知識與學習興趣。並帶領學生進行社會關懷、整 合社區有限資源,協助社區達到媒體行銷,並使傳統的古婚 禮知識能夠在現今的社會中以新的面貌呈現。學生於課程學習 中,將傳統古婚禮之文化資產進行人文探索及造就科技創新的情 境,過程中將與現有場域人員共同解決遭遇的問題。本課程擬與西川 社區場域結合,以「古婚禮習俗」為主題,進行時尚文創科技服飾創作。

120


閃耀之星:利用 Arduino結合 LED,融入古婚禮象徵的繡花鞋中,使婚禮中,新娘能具有視覺集中效果

科技與時尚的跨領域應用 以「古婚禮習俗」為學生創作主題,並以 台中市柳川的西川社區為執行場域,轉化再 造「古婚禮習俗」,若是能加上現代科技與 時尚的跨領域應用,呈現「古婚禮習俗」不 同的樣貌,並延伸出不同的產業需求,進而 使年輕人翻轉對「古婚禮習俗」的既定觀感。 如何使文化延伸其創新意義同時又能保留傳 統文化價值,更是本課程的重要文化使命。

策展前討論與票選展覽主題

121


數位科技與文化創意的交互作用 以「古婚禮習俗」為學生創作素材,並結 合時尚文創科技服飾創作為課程設計主軸, 期末成果展以動態造型展演作為課程成果發 表。課程中以互動電子裝置 LilyPad Arduino 微型感應器導入課程創作科技媒材; 將「古婚禮習俗」納入文創內容的學習, 透過互動設計裝置與「古婚禮」服飾的結合 以及設計美學的轉化與創新,強化服飾的時 尚感與視覺豐富性,以賦予「古婚禮」服飾 新風貌,進而達到「古婚禮習俗」文創內容 的傳播,及傳統與創新之文化傳承的深意內 涵。並且,數位科技與文化創意屬於相輔相

白頭偕老: 將AR擴增實境,結合古婚禮主題作為拍貼機,讓新 人與賓客皆能留下當下的回憶 婚禮試衣間: 利用 Kinect動態偵測以及 VR換裝系統,結合不同 地區的古式婚禮服裝,達到互動與了解不同古禮服 的特色 白頭偕老拍貼機 : 示範操作

122


衣生衣世: 將喜帖與邀請卡的型式,轉化成 QR Code以及客製 化 T恤的形式,讓喜帖可以有不同的延續性 利用 Arduino結合 LED,融入古婚禮象徵的繡花鞋中

成的交互作用,數位技術因為文化的支撐, 已不是單純冷冰冰的技術。科技與文化的關 係在未來具有無限可能的相互作用,數位科 技為文化注入新活水,文化則讓數位科技有 了溫度。 桌面上有三個奉茶杯。將茶杯放到托盤上,托盤會 產生感應。感應之後,托盤上會浮現出新人們訂婚 時的心情語錄。除此之外,上頭的心情語錄會隨機 出現,也就是說,每一次將杯子放上,就會有不同 的話語呈現在托盤上,可以看到我們蒐集的各種即 將結婚時的心情

奉茶作品展場裝置

123


人文探索與數位科技創新 課程以小組合作進行作品設計的方式執 行,期望透過小組成員的組成,互相觀摩學 習,並且完成課程的專案作品設計。最後以 完成「古婚禮的時尚科技服飾」為主題目標, 其中分為互動電子裝置暨技術課程、穿戴式 電腦科技、時尚設計、展演設計課程四個階 段,逐步踏實完成最後成品,每個階段會搭 配對應的活動或課程,以提高學生作品的完 成度與專業度。 本門課程評分為三個項目,其中分為課堂 作業為學期中課程進行時配合之作業要求, 包含分組作業與演講活動心得。期中作品與 期末作品則為連貫主題之設計,期中為互動 電子裝置設計與製作,期末則是以此互動電

喜出望內: 將婚禮賀卡,結合平板電腦的明暗感測器,設計出 概念式的多媒體賀卡,能夠讓觀賞者每次打開賀 卡,都有不同心情與效果的多媒體內容呈現 作品外觀看起來是一個喜帖,喜帖打開後,會有一 個平版螢幕,螢幕上會顯示各種收到喜帖的心情寫 照,螢幕開啟方式是以感光的方式,每次打開都會 有不同的心情 呈現在螢幕上 成果展現評審與現場解說 提出課程疑問與師生互動

124


子裝置進行科技時尚服飾作品製作。

題。課程擬與西川社區場域結合,以「古婚

課程設計跳脫以往傳統學習模式,採取複

禮習俗」為主題,進行時尚文創科技服飾創

合、混合、動態等學習方法,包含搭配實體

作。另外,將於西川社區場域舉辦「古婚禮

場域課程、展演設計及個案研討,來強化人

習俗」之成果展,並將展演活動影片上傳至

才的專業知識與學習興趣,並帶領學生進行

網路,進而達到「古婚禮習俗」文創內容的

社會關懷、整合社區有限資源,協助社區達

傳播,與傳統與數位創新之文化傳承的創新

到媒體行銷,並使傳統的古婚禮知識能夠在

服務模式。

現今的社會中以新的面貌呈現。 學生於課程學習中,將傳統古婚禮之文化 資產進行人文探索及造就科技創新的情境, 過程中將與現有場域人員共同解決遭遇的問

成果展策劃與執行

125


文化創新與肯定自身文化

多的幫助,也讓學生在過程中,得到更多學 習的體驗與回饋。

成果展演場地選擇於台中教育大學重點重 塑的西川社區。西川社區擁有發展20年歷史

另外,本課程對話連結的專業人士—西

的古婚禮迎親團,並於社區活動中心成立文

川社區葉家宏理事長,持續發展與經營著已

物展示館,有豐富的古婚禮文物習俗硬體與

有十幾年歷史的古婚禮習俗表演活動與收藏

軟體資料,其文物展示館也是本計畫的實習

品,使學生於學習過程中重新審視與瞭解自

與成果展出地點。為了增加課程計畫與場域

身文化,並從創作與「古婚禮習俗」為主題

的連結性,特別邀請從事社區再造多年的台

的科技與時尚的跨領域應用學習的互動性作

中市社造聯盟促進會執行長張義勝執行長為

品中對傳統文化改觀,並進一步使年輕人改

本課程計畫共同主持人,為服務場域帶來更 126


「禮迎囍川」課程成果展 西川古禮迎親團社區探勘 : 西川社區在社會局推動社區改造 下,由當地里民討論及凝聚共識,藉由社區發展的契機,決 定了古式婚禮的方向,並重新發揚傳統以及社區活化,積極 導入當地學子、志工以及活動、高齡照護等等

變對「古婚禮習俗」的既定觀感。學生於 課程成果中發現,結合科技與時尚的跨領 域應用學習中,使年輕人關心與肯定自身 的文化。於文化創新之餘同時又能保留傳 統文化價值,為本課程所欲傳達的重要社 會影響力。

127


以時尚文創科技服飾 為主軸,結合科技服飾與互 動電子裝置LilyPad Arduino微型 感應器作為創作媒材,進而導入「古婚

轉化再造「古婚禮 習俗」的新血與傳承與 本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古 婚禮習俗」是台灣傳統習俗中相當

禮習俗」與現代科技的相互應用,以達到跨領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但也因時代的

域結合科技服飾以提升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

變遷、台灣多元文化的發展與西方文化的接觸

其時尚設計美學與穿戴式電腦服飾的交互應

後逐漸被遺忘,我們發現傳統的古婚禮儀式若

用,使學生學習到科技從文化創意延伸發展的

是加上現代科技與時尚的跨領域應用,以 賦予「古婚禮習俗」新樣貌,並延

可能性。

伸出不同的文創產業需求。 沿著本校重點重 塑的人文柳川,僅需

科技

文創

10分鐘車程即可抵達同樣鄰 近柳川的西川社區。西川社區擁有 發展20年歷史的古婚禮迎親團,並於

應用

設計理念

社區活動中心成立文物展示館,有豐富 的古婚禮文物習俗硬體與軟體資料,成 為西川社區獨具特色的亮點,也凝聚了 西川社區人們的向心力。文物展示

創新

此「古婚禮習俗」時尚文創 科技服飾課程,跨界整合藝術美 學、時尚設計、與應用資通訊、感測、

跨界

館也是本計畫的實習與成果 展出地點。

結合西川社區葉家宏理事長 延續發展已有十幾年歷史的古婚禮 習俗表演活動與收藏品,以及張義勝執行

控制等科技應用,以培養學生具備跨領域

長之總體營造經驗,同時結合謝維合老師時尚設

的專業知識,搭配學習不同的專業技術來

計的專長,成為本課程對話連結的專業人士。課

做整合性學習,並以台中市柳川的西川社

程設計所產生的互動裝置設計模組與時尚科技服

區為執行場域,搭配實體場域課程、展 演設計及個案研討,來強化人才

飾展演模組分別屬於技術面與內容面的教材內 容,兩模組可供移出交流使用。

的專業知識與學習興趣。

128


反思討論 1、 近年來,面對當代社會的轉變,使得產官學界日益重視具有多種專業技能的跨領域 人才培育。由於新興產業興起以及技術創新的影響下,未來產業任務趨向多元化, 除了培養學生具備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之外,更需要搭配學習不同的專業技術來做 整合性學習。目前新興產業中請舉出哪些跨領域人才需要依據市場需求而不斷求新 求變,以創造及提供具有價值性的知識及服務? 2、 本計畫課程之科技服飾意指電子產品與紡織品的合併,更是與電腦緊密結合的設計 品。科技服飾為可穿戴式的電子服裝,具有機械美學的的優勢,亦為一個CPU硬 體和具有可自行設定功能的軟體、系統可穿戴於使用者身上、並具有有線 / 無線通 訊裝置使穿戴者使用電腦、穿戴科技服飾物具有不同目地的感測晶片。使得衣服不 只是保暖與美觀的功能,而是以生活電子技術融入互動式紡織品中。請舉例彼此分 享討論。 3、 生活中有哪些智慧生活科技的介入方式與科技服飾設計相結合的案例?

教學 BOX 一、網站: 1、電子織物電子裝置網頁 http://goo.gl/Z4W0zH 2、電子織物網頁 http://fashioningtech.com/ 3、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網頁 http://goo.gl/g15LFh 二、文章、書籍: (一)主題閱讀: 1、e-Textiles (21st Century Skills Innovation Library: Makers as Innovators) (Kindle Edition) Jan Toth-Chernin (Author) 2、Make: Wearable Electronics: Design, prototype, and wear your own interactive garments (Kindle Edition)Kate Hartman (Author) 3、Getting Started with Adafruit FLORA: Making Wearables with an Arduino-Compatible Electronics Platform (Kindle Edition) Becky Stern (Author), Tyler Cooper (Author) (二)延伸閱讀: 1. 陳根 (2014) 《穿戴式裝置時代:奇「機」上身 ‧第四波工業革命來襲》,上奇時代出版社。 SBN13:9789865714833

教材連結

http://goo

.gl/vd0asz

129


古婚禮 新世代 授課老師 羅日生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 課程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設計 課程摘要 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質為課程教授內容之主軸,透過創意 設計學理的教學來訓練學生在創意商品上的設計創作能 力,運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的學習落實創意設計之實 現技能,並連結特定文化特色場域,藉由場域獨特 的特有文化元素進行符碼化和設計轉化運用,完成 具有濃濃地方文化特色的創意商品的教學目標。因 此,學生在個案設計實作部分,以鄰近台中教育大 學,「古婚禮習俗」聞名台灣的西川社區為執行場 域,設計議題聚焦於「古婚禮習俗」文物館典藏的 題材運用,並仿效典範創意產業商品之設計,將課 堂所教的創意設計學理,透過實體場域活動參與, 融入社區,彙整耆老智者的訪談資料,文獻史籍的彙 編,社區發展現況彙整等,並於期末時創作完成具有在 地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品。最後運用數位化整合設計製作 技術,及最新的3D列印輸出或CNC數值加工技術,進行代 木或粉料成形模型之製作,進行展演。課程目標是希望能透過 實際場域的參與,讓學生充分了解在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殊性, 完成大數量的創意作品,嘗試提升在地社區的文化產業經濟效益,以 及完成學以致用服務社區的學習宗旨。

130


西川社區外圍環境

創意產業設計

目標

屬理學院系所的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質為「跨領域與異

科技學系特色之一是,課程規劃涵蓋資訊、

質」的新產出,產業背景源自文化的差異,

數位學習及設計三大領域,對於每類型的課

強調它的特質性與地方傳統,內容須兼具藝

程訓練都相當重視。本課程隸為大二設計選

術性、原創性、文化性、社會性、科技性與

修課程之一,教學主軸是嘗試讓同學透過課

商業性等考量。目前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浪

堂學習,了解並學會賞析一些設計典範案例

潮與符號消費的趨勢下,紛紛以知識經濟為

後,開始學習有關產品設計原理、數位化設

類型,結合靈感、創意的文化創意產業,希

計軟體工具運用及專題設計實作之演練等。

望能為自己的國家創意產業帶來新一波的發

在專題設計實作部分,設定透過在地文化探

展可能性與就業機會。因此這趨勢也道出了

究其場域的精髓後,以現代創意設計之數位

臺灣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及轉型所帶來嶄新

工法,嘗試設計創作饒富地方文化特色,又

契機。本課程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質內容為

兼具現代科技感的藝術裝飾品。課程中學生

課程教授主軸,並融合智慧生活相關知識,

們完成設計之作品,會運用最新的3D列印

透過創意設計學理的教學訓練學生在創意商

技術與傳統的CNC數位加工技術方式進行輸

品上的設計創作能力,並運用電腦輔助設計

出,並於期末時移師到合作場域:台中市西

軟體的學習落實創意設計之實現技能,期間

川社區文物館舉辦成果展。

透過文化特色場域的連結,經由實地踩踏, 汲取場域其相關文化意涵轉化為設計元素,

131


西川社區設計的聞名的古婚禮迎親團

完成創意十足的文化商品為教學目標。本課

示館。因長期以來文物館都由社區長輩們主

程選定的場域是鄰近臺中教育大學,以「古

事與經營,由草創到輝煌,文物館的典藏文

婚禮習俗」聞名台灣的西川社區,設計元素

史資料之陳設、婚禮習俗的資料展示等,漸

聚焦於「古婚禮習俗」文物館典藏的題材,

漸顯得老舊與缺乏新意。因此,急需有創新

仿效典範創意商品之設計,將課堂所教的設

的點子與思維進駐,活化或提升文物館的特

計學理,透過專題設計方式完成。

色。如何將文史資料整理與設計再利用,成 為本課程中學生可以貢獻所學的大好機會。 學生們先透過實地場域的文化探勘,歸納與

想要用科技解決的社會問題

彙整該場域文物館所提供大量的古婚禮相關

本課程的執行場域為臺中市西川社區,

文史資料與文物典藏,萃取出設計所需之文

該社區近年來在古婚禮習俗的保存與推廣不

化元素,參酌現有婚禮相關文獻,及市面上

遺餘力,多次在臺中市舉辦之文化活動公開

現有典範文化創意商品特點,進行婚禮相關

表演與海外相關文創單位交流,也提供結婚

之創新商品設計,設計完成相當多具有創意

新人想以古婚禮儀式的典禮服務,知名度相

的作品。

當高。目前社區裡有一間大型活動中心,二 樓設有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古婚禮習俗文物展

132


後續衍生之產學合作案:典藏新郎新娘特色手工皂 數位模型 典藏新郎新娘特色手工皂數位模型與矽膠模型

附記:本次的課程介入後續成果:西川 社區協會事後與臺中教育大學簽訂產學合作 案,請數位內容設計系協助設計開發,專屬 西川社區古婚禮特色的新郎新娘造型的手工 皂伴手禮。該款設計之手工皂模型,是以社 區典藏的一對新郎新娘玩偶為模板,透過3D 掃描、數位雕塑及CNC雕模技術完成。該款 手工皂,可做為社區媽媽教室的教材、社區 代表性特色產品與社區再造的代表範例,對 社區的經濟發展開啟另一種新可能與新視野!

133


社區踩踏 (西川社區文物館大門口 )

技術創新

最新數位化輸出技術:利用最新的3D 列印 技術進行實體模型輸出、引進最新Maker概

透過課程的教學,將整套的設計創作,透

念:將輸出之快速模型進行研磨、精修、上

過一學期的課程完整呈現,包含:生活型態

色等處理,最後完成設計創作品。

調查(文化場域的調查)、設計創意發想(設計 原理與方法)、設計實現(電腦輔助設計CAD

設計團隊理念的建立:眾志成城,團結力

軟體學習)、快速模型製作輸出(3D列印技術

量大 ! 因配合計畫之規劃,課程所要進行的

及數位加工CNC技術)及正式校外展演(於西

相關事項非常多,時間也很急迫。因此如何

川社區展出,正式海報、成果冊等)。大二的

透過小組編隊的方式,讓非設計學院學生經

學生,透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展現出認真學

由過程中體驗與了解到專業分工與團隊設計

習與優秀設計潛力,整個教學互動課程,是

的重要性。

個完整而豐富精緻的設計專案成果呈現。

將業界專用的專案設計理念與操作流程,

古婚禮創意商品的設計部分學生運用了整

透過課程的緊湊安排,設計小組的充分良好

套完整的數位化整合設計技術,例如,正向

運作,與重要設計環節由老師參與協助,讓

建模:設計專用的CAD軟體建製作品、進階

學生完整體驗到設計的整個完整流程,與過

數位雕塑軟體:運用2D平面繪圖軟體製作灰

程的設計整合協調,對學生的未來學習,提

階稿件,再透過浮雕軟體轉換成立體模型、

供了一個無比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

134


西川社區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堡壘:樓牆

課程執行方式 先針對智慧生活相關概念介紹後,再針對 文化商品設計相關學理進行教學,讓學生透 過場域的參訪與田野調查,實地瞭解其館藏 文化之精髓與經典特色之所在,作為文化藝 飾品專題設計之內質核心元素,進行創意文 化商品之設計發想。專題進行中將延聘珠寶 設計專業業師教授講解有關藝飾品產業的專 期末展演之海報

門製作技術與相關專業知識,讓學生了解產 業相關知識與製作工法,並結合QR Code 的 應用作為互動型穿戴式藝飾品連結文物網站 的互動連結媒介,之後在課堂上利用電腦輔 助設計軟體建製之數位模型,進行3D列印技 術輸出等,並預定期末時於西川社區文物館 的場域中,與另外本系兩門課程進行聯合成 果展出。

135


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透過學生彼此不同

成果與社會影響力

的專長及興趣,進行互動藝飾品的實作。讓

西川古婚禮文物之文史資料的整理與設計

學生由課程學習中,學會如何進行跨專長整

再利用:讓學生們透過實地場域的文化探勘,

合與團隊設計(team work design)的體驗,

學會如何歸納與彙整該場域文物館所提供之大

為將來的進階研究學習或進入職場工作,預

量的古婚禮相關之文史資料與文物典藏意涵,

先建立的實質體驗。

萃取出設計所需之文化元素後,參酌現有婚禮 相關文獻,及市面上現有典範文創商品之特

完成跨領域整合設計應用之教學模式:互

點,進行婚禮相關之創新商品設計。

動展演設計因為需要跨領域的知識,需要同 時熟悉互動科技的技術與文化創意設計之藝

饒富文化意涵之創意互動型穿戴式藝飾品

術內涵,整合門檻不低,人才培育困難。因

並融入智慧生活概念之設計與製作:本課程

此,藉由配合本系資訊、設計、數位學習三

中我們將與另外兩門課程協同教學,共同以

領域的跨領域教學目標,整合系上的教師與

西川古婚禮為創意內涵主軸,透過資料探勘

設備資源,以協同教學的方式提供學生跨領

之數位儲存、資料歸納整理分析、互動穿戴

域的課程設計,再搭配場域踏查與業界專家

式藝飾之創意設計後,運用電腦輔助設計、

指導,讓學生能將所學與產業需求與發展進

設計討論、3D列印技術及QR Code的技術

行連結,對未來就業能力的養成。

應用等科技元素,融合應用於教學設計單元

文物館之參訪座談

136


透過對古婚禮豐富史料的研讀,耆老的訪 談懷舊情愫的感染及婚禮習俗對人生的重大 意涵之接觸了解,多少會讓學生們對目前社 會日漸薄弱的婚姻觀,重新有了不同程度的 認識與體驗!或許多少可引發學生們重新正視 婚姻美德,重視倫常的回響 ! 透過軟性柔美的古婚禮議題的探究,議題 的創思,設計的實現,實體模型的完成、科 技技術的融入、完整的作品及正式的校外展 演等,對非設計科系的理學院學生而言,這 樣的設計體驗將是無比珍貴與異常難得 !

2014創業小聚暨 AAMA台北搖籃計畫年會參展

137


本課程運用了電 腦輔助設計 CAD、最新 3D列印技術及體感感應器等 科技元素,完善地將新科技與饒富

以古婚禮文化內 涵為課程之設計核心議 題,透過合作場域:臺中市西 川社區的豐富的古婚禮典藏史料與

文化創意設計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盡情

婚喜器物等的探究及地方耆老們訪談紀

的發揮創意實現設計,並於期末舉辦一

錄彙整,汲取濃濃地隆重溫馨的婚嫁信念為元

場充滿科技與文創之美的展演。

素,再以組為單位,進行婚禮飾品之設計 創作,熟練地運用現代數位科技完成 設計實現,希望學生由課程學習 中學會珍惜歷史與尊重文 化的認知與體悟。 以推廣古婚禮

科技

文創

習俗的保存與推廣聞 名全省的臺中西川社區為場 域。該社區常參與公開的文化活動 表演,也提供新人們整套古婚禮儀式的

應用

設計理念

典禮服務。社區一樓為寬廣的交誼廳辦 活動外,也有古婚禮習俗史料展覽;二 樓有常態性展出之古婚禮文物及文史

創新

社區文物館長期缺乏系統性 的展覽規劃、生動有趣的互動體 感作品及自創研發的文創商品嘗試,致

跨界

資料。目前由社區里民自行經營管 理,該里的里長擔任社區發 展委員會主委。

敬邀台中市社造聯盟、西 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等為專家 顧問,連結地方文創資源;課程上結合

使經營上越發困難。本課程偕同另一門課

另一門課老師之時尚服飾美學及數位互動科

程,共同以古婚禮習俗為設計議題,分班

技的作品,於期末時接續於場域中舉行專題

完成以體感 _互動,3D列印科技及穿戴式

展演,嘗試將智慧生活概念融入設計教學中,

等呈現之作品,並於場域中辦展。藉此 創造一種新風貌吸引群眾蒞臨, 體驗另類古婚禮之美,達

豐富活化既有古婚禮飾品,重塑社區的新服 務,讓西川社區達成獨具特色與自足 永續之經營目標。

成文化推廣的目的。

138


反思討論 1、 2012年英國學人雜誌專文,提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位化製造的時代 ! 身為設計師 該如何因應 ? 2、 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倡導文化創意產業,講求的就是要以「文化」內涵為設計 「原料」、以「創意」突破是發展「策略」、以「產業」觀點來提振「經濟」及以 創新「科技」作為設計實現的「利器」! 數位化整合設計是利器,設計者內化的藝 文涵養更將是關鍵性武器 ! 3、 設計可以由家鄉或身邊事物發起,古老的優良傳承婚約風俗文化,就是設計創意的 豐饒良田 ! 4、 本計畫課程之科技服飾意指電子產品與紡織品的合併,更是與電腦緊密結合的設計 品。科技服飾為可穿戴式的電子服裝,具有機械美學的的優勢,亦為一個 CPU硬體 和具有可自行設定功能的軟體、系統可穿戴於使用者身上、並具有有線 / 無線通訊 裝置使穿戴者使用電腦、穿戴科技服飾物具有不同目地的感測晶片。使得衣服不只 是保暖與美觀的功能,而是以生活電子技術融入互動式紡織品中。請舉例彼此分享 討論。 5、 生活中有哪些智慧生活科技的介入方式與科技服飾設計相結合的案例 ?

教學 BOX 一、網站: 1、台中市區社區發展資源網,網頁 http://goo.gl/yBmCZR 二、文章、書籍: 1、作者: 霍德.利普森 , 梅爾芭.柯曼,《印出新世界:3D列印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Fabricated: The New World of 3D Printing》,出版社:馥林文化,出版日期:2014/03/10 2、作者: 吳懷宇,《原來世界不是平的:3D 列印 +數位成像技術「凹凸」整個地球》,出版社: 上奇時代,出版日期:2014/09/05。 3、作者: 薛良凱,《今天創意教什麼?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必修的 13堂課》,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12/09/01。 4、作者: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4/05/05。 5、林佳穎 (2012),《台灣傳統婚姻禮俗用品意象運用於現代產品之設計》,國立交通大學,

教材連結

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作者:財團法人逢甲大學 EMBA學術發展基金會,《創意 .商機 .新未來》,出版社:臺北市 : 臺灣培生教育,出版日期:民 100。 7、作者,婚禮研究改進專案小組,《現代國民婚禮 : 平等結合.互助包容》,出版社:內政部 民政司,出版日期 : 2014/12/02

139

http://goo

.gl/NVAYjy


生活

140


Living Labs in Taiwan 教室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空間 ? 在學校裡 ? 有黑板有粉筆 ? 大學教育的普及,每個人都是大學生,但是這些資源只能在大學裡嗎 ? 智活文創決定走出大學,不在教室裡,不需要黑板粉筆,每隔周的星期二 在咖啡廳或是共創空間,每個人都可以來聽故事,更或者,分享自己的經 驗,讓這些資源在不同的角落激出火花,點起台灣未來的更多可能。 歡迎光臨,智活星期二。

141


智活文創策略與價值 曾仁杰 / 交通大學

「『智活文創』分別代表的是:『智慧、

實讓那些分辨不出真偽的藝術家跟收藏家臉

生活、文化、創新』」任教於交通大學土木

上無光。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近年,一位著

工程系所的曾仁杰教授,也是臺灣智活文創

名小提琴家 Joshua Bell提著價值 400萬美元

聯盟計畫主持人,他在首場與 PanSci泛科學

的小提琴在地鐵站演奏 45分鐘,這個與華盛

合辦的「智活星期二」活動中,開宗明義地

頓郵報合作的實驗揭露人們可能太過於忙碌

說明智活文創的架構跟精神。

無法駐足欣賞,也可能真的無法去辨別美好 的事物。

「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整合創新跨校教 學聯盟」的目的,是要將大學課程裡尋常的

創新是不同領域或特質的融合、突顯、與

科技教育與文創結合。「我們希望可以將大

轉向,這些創新方式在烹飪、建築、與日常

學的課程中融入一些文創和科技的元素,並

用品中都大放異彩,例如在紐約結合不同飲

將這些領域碰撞、教學的經驗散播出去。」

食文化的廚師Marcus Samuelsson是融合

曾教授並接著問道:「如果要使挑食的小孩

式創新、在杜拜整棟建築外觀就是一個QR

吃蔬菜水果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答案很簡

Code的QR Code建築是突顯式創新、不再

單,「把食物裝在麥當勞的紙袋裡。」開頭

只是單純交通工具的腳踏車就是轉向式創

的投影片問答讓人驚覺價值包裝的魔力所在。

新。這些都是以想像力為本設計、創造出來 的文創產物。各種實例早已遍布在我們日常

科技的價值,是以有人「利用」來作為

生活中。另一個案例是位在美國舊金山,每

前提。曾老師分享一則故事:在二戰時期,

次要價美金60元的美食深度之旅Avital Food

偽畫專家 Meegeren原本被批判責怪為叛國

Tour,純裝飾用的無鏡片眼鏡(或著該說,

賊,但當他坦承自己其實是將荷蘭國寶畫家

鏡架)、益發複雜跟精良的機械式手表等,

的畫作「偽造」後,再賣給德國納粹,反而

看似在功能上早該被淘汰,但都在原本的用

成為保護國寶的國家英雄。這樣的評判驟然

途外,因為附加了新的價值而更熱門。

翻轉出自於立意是否良善,可這樣的說詞著

142


每當特殊節日或是科學名家的誕辰、偉大 發明的創造日,Google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商 標或圖案,這樣的巧思創造,讓科技披上更 人文、具有溫度的外衣。這是不同領域之間 合作、磨合產生的價值,也讓各領域的知識 有交流的可能。 此外,日本藝術團體 teamLab運用科技技 術表現藝術人文主題、Glass Keyboard結合 光學感應與設計研發。 曾仁杰老師是智活文創聯盟的主持人,可 本身的專業是土木,不免會讓人好奇曾老師跨 領域的初衷或勇氣?曾老師表示,其實只要邊 做邊學,不要侷限自己,過程中收獲還蠻多 的。像所帶的學生中有文組跟理組的學生,他 們難免會有些溝通磨擦,對同一主題的想法不 同,「吵架在所難免」,然而價值就在之中誕 生。回到曾老師開頭的故事,我們是否具備審

智活小學堂

視真正價值所在的眼睛呢?「物質的價值不 在物質本身,而在人們對他的認知。」或許磨 擦就是驅動未來進步的熱能!

演講影片

143

簡報閱讀


泰雅、桃山、自在 余誌民 / 中華大學

中華大學通訊工程系教授余誌民,利用遠

桃山國小的學童在去年的國慶典禮大會上

距教學,協助新竹縣五峰鄉桃山國小學童在

受邀領唱國歌,學校合唱團演唱收錄的專輯

課後進行國語、數學等科目輔導,將本身專

獲獎連連,天籟美聲孕育於地靈人傑之處。

長與社會關懷、服務學習結合。

余老師說:「這裡有三個 100(年),代表 這裡的歷史淵遠及驕傲。分別是張學良、桃

今天的講題:「泰雅、桃山、自在」主角

山國小、五峰吊橋。」桃山國小是五峰人的

是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五峰地區。五峰鄉地

驕傲,學校的合唱團用優美歌聲讓更多人知

處新竹境內高山,景色優美,風景名勝環繞,

道泰雅民謠;五峰吊橋是當地代表的風景名

原住民賽夏族及泰雅族在此地定居已久。而

勝;百餘歲的張學良先生曾在這裡住了十三

五峰鄉桃山國小除了是余老師實施遠距教學

年,各有不同的歷史意涵。

的服務場地,也是學習泰雅文化的資源寶庫。 五峰的泰雅族有他們自己的漁獵文化代表 開頭介紹的就是五峰鄉推廣泰雅文化給

工具,就是「魚簍」。魚簍的製作由老師傳

觀光客認識的木板圖畫,眾所皆知泰雅族的

承,在國小內開設工藝課,教導小朋友用竹

黥面相當著名一個月前位在苗栗的泰雅族黥

編技藝體會先民的環境智慧。

面耆老高天生先生病逝,是國內僅存的男性 黥面者,木板上也有關於泰雅族神話射日勇

在傳統技藝之外,余老師也透過遠距教學

士、狩獵文化、勇士舞的象徵圖騰。另外還

加強國小同學們國語、數學的課後輔導,但

有泰雅文化的技藝:織布、口簧琴、摏米的

最主要其實是為了跟學童們互動,讓他們有

形塑雕像和圖畫。桃山國小更把一些泰雅的

諮詢、溝通的對象。為了使這群活潑好動的

特殊建築景物復刻在校園裡面,有縮小版的

同學們定下心,志工團隊也搭配一些電子積

望樓跟泰雅穀倉,架高的設計分別有警戒、

木、繪本導讀的活動,寓教於樂。除了遠距

驅鳥及防潮、避免鼠害的功能。文化傳承從

教學,余老師也安排時間,帶領通訊工程學

小就觸目可及。

系同學親自探訪桃山國小。

144


對於通訊工程,余老師有一番自己的見 解:如何更提升自己的專業境界,可以從自 然萬物中得到啟發。像是螞蟻的遷移路線是 由費洛蒙濃度控制、人體細胞跟細胞之間的 溝通,都是無線網路的効法對象。余老師認 為,「自在的溝通」關鍵在於「異質性網路」 及「隨意網路」的概念。異質性網路意指在 不同的操作平台上,如手機與電腦,原本各 自負責手機與電腦的通訊網絡架構仍可透過 有線或無線的網路訊號連接來傳送信息。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45

簡報閱讀


大學與社區 走出教室外的智活實踐 李沿儒 / 真理大學

真理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李沿儒教授,帶領

服務過程中學生得獨立解決包括:通路、

由學生組成的志工團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實

價格、品牌、社區、行銷各環節遭遇到的問

務經驗,李老師今天更身著「教育部資訊志

題。像通路方面就可以開發新的企業認養,

工」鮮黃色 T-shirt,不遺餘力替這項服務計

或團購的方式讓消費者購買。解決問題的同

畫宣傳。菜鳥志工學生們的第一堂課,就是

時,同學也學到了團隊合作、樂觀面對的態

要傾聽對方的需求。在服務課程中必須尊重

度,也是在畢業前就提早接觸產學實務,也

被服務者的原有慣性,但不能照單全收。志

讓部分學生在這其中找到了自己生涯發展的

願服務必須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能只

機會。在三芝當地李沿儒老師團隊關注的

有單一方在付出。

不僅是茭白筍,還有當地國小學童的教育問 題。在這五年來,三芝資訊志工團隊舉辦了

位在淡水的真理大學,鄰近的三芝地區是

十三場兒童營隊與三十場課輔,營隊也是不

資訊志工團第一個服務的對象。當地農產品

斷的求新求變、更換主題,像數位攝影、新

茭白筍,就成了資訊志工團的著力點。志工

聞採訪、紀錄片製作等等。偏鄉兒童的教育

團透網路行銷,形塑出在地品牌的特色,並

問題也需要「品牌曝光」,讓更多人關注一

打響知名度。

起努力。

146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47

簡報閱讀


101 腳下的小情大愛 邱佳慧 / 臺北醫學大學

服務教育的精神令人敬佩,但過程中不斷與

這個資料庫也是一個「故事庫」記錄了每個

長者接觸也造成許多困擾,要如何提升對他們

領域與長者互動的點點滴滴,可以轉化成將

的幫助並把對他們的困擾降到最低?臺北醫學

來要去幫助、陪伴長者時,數據與資料的依

大學的邱佳慧老師提出了資料庫的概念。

憑。

資料庫的建立 如何避免對長者的二度傷害?

其中也包含一些「長者的智慧」,例如梅

科技可以圓滿我們對於別人的愛,服務學

干扣肉怎麼做?傳統書法怎麼傳承等等,其

習究竟是什麼呢?邱佳慧老師給服務學習的

實有許多長者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這些歷

定義是「一種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可以彼此

史的傳承在我們生命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透過

互相影響甚至產生正面改變的學習方法」。

別人的故事庫來增加自己對長者的了解與生 命的厚度。

有很多眷村的獨居長者需要我們的關心 與陪伴,陪伴的過程中獲得最多的其實是學

資料庫的實際運用 健康餐包的故事

生,但反過來說,學生每學期來來去去,這

邱老師最早期帶了保健系的學生設計出

些我們認為的「關心」是否真的帶給長者有

了兩個餐包,一個叫做「鳳梨香菇雞」,另

效的幫助?亦或只是造成長者的困擾呢?

一個是「酸辣魴魚」。這些餐包是怎麼來的 呢?其實回到我們最原始的概念,既然我們

這個問題在邱老師腦中縈繞不去,一直在

有個故事庫,從這些故事庫中我們看到許多

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以解決學生不斷汰舊換

獨居長者有許多不健康的飲食,他們會一餐

新的銜接問題,減少學生對長者們的打擾。

吃過一餐重復吃那些食物。

後來就有了一個「資料庫」的想法,這源

長者飲食行為的改變牽涉到兩個要素,

自於聆聽領域專家的意見,他說每一學期學

經濟能力和價值觀,我們引進了保健系的學

生常常會問長者一樣的問題(似乎這是每一

生,讓保健系的學生進行服務學習,讓他們

個課程中都有類似操作)之後就離開了,這

理解長者的飲食行為,學生常常也會這樣,

其實對長者來說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所以

明明知道麥當勞不能常常吃,卻一直在吃, 148


長者也是如此。營養師的工作是改變求診者 的飲食行為,因此學生可以藉此學習「打入 人心」的技巧。 我們在過程中累積了一定量的資料庫,之 後其他科系或學制的學生就不會對長者提出 相同的問題。 最後我們時作出兩個餐點,考慮信義區的 長者口味偏辣,而且用辣在健康上造成的負 擔事實上小於鹽,因此口味設計偏辣,並舉 辦了一場試吃活動,獲取回餽,進行改良, 所有的服務都記錄在資料庫中,傳承給下一 屆的學弟妹與有心參與服務學習的志士。 目前服務到的長者數只有38位,其實有很 大的缺口,所以希望各個領域的專家一起來 參與,累積不同領域的智慧與經驗,共創高 齡友善的環境。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49

簡報閱讀


以自己的力量影響社群 用設計改變世界 侯君昊 / 交通大學

「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課程,是侯老

大部分的電話亭逐漸被手機網路所取代,

師兩年來針對智慧生活的概念設計的課程計

還存留下來的電話亭呈現一種「食之無味,

劃之一,課程目標對象不只是建築研究所學

棄之可惜」的狀態,因此學生預想將電話

生,更是集合各個學制、科系的人才,只要

亭塑造成一個實體空間的資訊站,一進到

有興趣的學生都能投入參與,讓各種不同領

電話亭可以從裡面的貼紙和設計得知「警察

域的同學都可以利用設計理念來發現、解決

局」、「便利商店」等等便利資訊,也有行

問題。

動充電和Wi-Fi熱點等服務。

侯君昊老師從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出發,思

另一個點子則是以所謂的會面點作為發

索可對應的創新創意改造方案,以真正處理生

想,事實上我們可以在車站等地方看到許多

活中的需求。例如在感應到沒有人夾菜時,即

實體的「會面點」但我們通常根本沒有使用

自動轉動的圓桌轉盤,發明由來便是為了回應

它也沒有注意它,我們跟朋友見面時也有一

華人社會中的晚輩在餐桌上不敢擅自轉動轉

個困難,例如你與朋友約在二號出口,出去

盤的習慣。課程靈感來自於2012台北創意學

之後發現人山人海,根本找不到人。所以為

院,侯老師當時也是講師之一,參與的組成分

什麼不用App的介面呢?學生從App的概念

子相當豐富,社會人士、學生,有許多參與的

發想,可以從App設定會面點、並用GPS確

人不是建築系的成員,因此有很多跳出框架的

認朋友目前的位置,先到的有什麼獎勵,後

狂想,這樣的狂想又有建築背景的老師領導,

到有什麼懲罰等等,用一個社群的概念去運

提升了實際實行的可能性。

行。當同學們提出構想後的幾個月,就有同 樣概念的App出產了,同學們哀號遍野,有

於是侯老師就想:我們為什麼不把相同

種研究主題被搶先發表的感覺,老師則鼓勵

的概念帶到學校上呢?2013年,他回到學

他們「表示真的有人跟你們在思考同樣的事

校在課程上設定一個課程主題叫「駭城市」

情,我們的思考方式向是正確的。」

(Hack City),試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 了城市改造的有趣主題,在此舉兩個例:

150


鐘」改裝一台印表機每五秒鐘印一段報時的

未來生活造物計劃 構想城市議題的時候,很難把概念實際

字串;「吹風機巧克力鍋」把吹風機的軸拿

應用在真實的城市空間,所以2014年侯老

出來加熱巧克力,而且真的可以用;「宅宅

師決定把範圍拉小一點,今年的課程主題

影音箱」用紙箱與一個手機,提供宅宅一個

叫做「未來生活造物計畫」(Objects for

私密的影音空間;「魚缸泡茶機」改裝魚缸

Tomorrow)。造物計畫裡,分成三個階段

的抽水馬達泡大罐茶。

「講授基本概念」→「大腦解放與問題發 掘」→「整合概念原型實作」讓同學有實際

未來生活造物計畫—期末專題

動手動腦的機會。

在期末專題的部分,重點是要思考生活和 社群的影響,設計出一個實際能運用在生活 中的物件。第一組的「啞鈴互動裝置」可以

學工具培養Common Language 在工具上,無論學生來自什麼領域,侯老師

計算你舉的次數,並可以替換成任何一個圓

要求所有人都學,目的不是讓每個人變成專家

筒狀的物件;第二組使用大型樂高做出「打

(電資學院的同學本來就很厲害,而人文社會

瞌睡的檯燈」如果用功讀書太久,檯燈會開

學院的同學不可能在一學期就駕輕就熟)。讓

始「肚估」然後就會整個熄掉;「呼嚕貓」

他們學習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各個領域的學生

非常有趣,如果有朋友發了討拍文,只要撫

了解「這些工具長什麼樣子」以及「未來如

摸「呼嚕貓」布偶,它就會自動幫你回應討

何和懂的人溝通」,主要是一種Common

拍文;最後一組是自動轉盤,可以自動在餐

language的培養手段—你只要大概做過你

桌上旋轉,避免掉自己轉盤時干擾到別人夾

就知道大概是怎麼樣。

菜的窘境,如果有人伸手夾菜就會自動停下 來;「垃圾桶怪物」平常丟垃圾時會產生互 動,垃圾桶滿了就閉起來不讓你丟。這些物

大腦解放計畫—科學怪物 「柳樹」與「燈泡」的結合成松樹路燈大

品做出來之後確實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而

腦解放的第一個練習叫做「科學怪物」。分

且確實能解決問題並增添生活樂趣,侯老師

組之後,各組挑一個「自然物」和一個「人

的演說就像哆啦A夢的道具講解一樣,在驚

造物」並用白色卡紙、剪刀、醬糊做出一個

呼連連之中點燃了現場聽眾的Maker魂。

成品,例如「魚風車」、「毬果眼鏡」、 「松葉路燈」。

智活小學堂 物件改造—用魚缸馬達改造成的魚缸泡茶機 到家裡拿一件常用的家電或電器用品,將 它改造成「另一種東西」,例如第一組「電 風扇BBQ烤肉架」,可以用下方旋轉讓火

演講影片

更旺,不用自己搧風;第二組是「印表機時

151

簡報閱讀


大稻埕場域實踐之設計 思考與在地生活 陳聖智 / 政治大學

因為媒材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機

希望同學能掌握最新的科技趨勢,使產業、

會將這些創新的科技融入社會產業,甚至促

文化、社會彼此之間連結呼應。

進在地生活的發展。 智活文創聯盟中的老師,都是希望能藉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

由學生的創意,運用數位科技替所在的場域

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臺灣智活文

帶來許多微改革,像是推動地方觀光發展、

創產業跨校教學聯盟共同主持人的陳聖智老

展現區域特色,讓更多人能認識在地文化。

師,分享了許多將數位科技與在地生活結合

學生在一系列的實作過程中,培養了搜集整

的例子,像是東南科技大學的高士佩教授指

理資料、科技應用、創新思考、團隊合作與

導一群同學,透過數位科技將鄉音(市場的

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實際製作出了幾款在地

雞叫聲、夜市裡各樣的聲音或者是原住民泰

資訊的應用程式App,不久之後就能讓大家

雅族的歌聲)製成手機鈴聲或是配樂,以另

下載體驗。就像陳聖智老師所說:「把學

一種面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生的創作力與想像力透過我們的課程實踐出 來。」

在陳老師開設的「互動科技:媒材、感 知與設計」課程裡,請具有實務經驗專家來 分享,同學也有機會開發App應用程式。在 開發的過程中,請同學研究使用者的行為模 式,思考如何讓使用者在操作時仍然可以和 周遭環境保持聯繫。 除了大稻埕,也有同學以宜蘭為實驗場 域,從認識、發想到製作,開發一款能呈現 當地文化的App—「宜蘭好設計」。陳老師

152


學生製作的 App 示意圖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53

簡報閱讀


生態探索 原住民生態數位典藏 張慧玫 / 中華大學

中華大學生物資訊學系的張慧玟老師,之

許系上的生物專業可能與山上的生態最有關

前到新竹山區與泰雅族原住民共同合作開設

係,因此想從山上的「植物」著手,於是張

了一門課程,帶領大學生到山上去做多元化

老師的團隊開始訪問部落的耆老們過去原住

的體認,希望能促進互相的認識,進一步提

民祖先怎麼使用環境中天然的植物資源,

供科技上的導入,今天張老師將與我們分享

很幸運地找到了好幾位願意跟他們分享的耆

中間的過程與將來的計畫。

老,他們非常熱情,只要敢問他們都很願意 來分享,其中幫助團隊最大的有兩位,其中

教育部有一個計畫希望能帶大學生去關

一位是花園國小分校的校長,另外一位是一

懷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首先希望先去認識

位泰雅族的年輕人,他們兩個都有「獵人」

與追蹤他們,如果可以的話,希望進一步提

的身分,所以當他們解釋植物的時候,非常

供學校的專業或技術層面上的幫助。張老師

熱情地與我們分享植物在野外求生時的實用

表示:「後來發現所謂想『幫助』他們的想

價值。

法讓我們很心虛,因為我們實際從他們身上 得到的東西遠比能給予的還要多,我們當時

首先他們詢問到傳統的服裝是用什麼素材

選擇的是在新竹附近的泰雅族部落,我們系

製作的,族人們提到主要是用一種叫做「苧

是屬於『生物資訊系』,所以想法是想利用

麻」的植物,從中抽絲剝繭,就能製成身上

我們的專業─「生物」的部分或許能關懷到

穿的衣服,或是各種生活用具。如果想把加

山上生態的防護,然後因為有資訊相關的教

工後的布料染成咖啡色,塊根型的「薯榔」

師,或許我們也能整合科技上的運用來參與

泰雅族最常使用的染色植物之一,然後他們

當地的文化。」

不僅現場展示整個過程給我們看,還把所有 的工具、材料全套搬到山下展示給大學生, 把全套「從苧麻到染色完成」的過程帶到平

神奇的纖維植物與染色植物

地讓學生親自體驗,老師因此倍感溫馨。

老師們那時帶了一個問題去,到底要從 什麼角度進入他們的生活呢?想來想去,或

154


文化、產業、與自然資源的衝突 在過程當中,山上的原住民朋友表示,越 來越多山上的族人與平地人通婚,所以原住 民的文化漸漸被淡化,他們很希望他們的下 一代可以繼續傳承泰雅族的文化,所以他們 希望當他們展示他們文化過程時,也能帶他 們當地的小朋友一起參與,因此整個行程是 大學生與小朋友一起進行的。 除了傳統的植物染以外,在過程中大學生 們也了解到其他泰雅族的文化,例如他們的 高腳屋、手工竹簍、小米麻糬、和山上的天 然沙拉(過貓、樹豆等等)。 最後當問到原住民的需求時,很殘酷的是常 常有許多產業會與山上的資源有所衝突,舉例 來說,很多人愛吃高冷蔬菜,但這種植物的淺 根性會對山上的土地造成一定的影響。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必須要有一個經 濟的型態能讓山上的生態永續經營,同時不 干擾到原住民的生活,例如以觀光產業代替 經濟作物。 張慧玫老師與智活聯盟合作能導入音樂漫 畫和互動科技,目前正在設計相關的課程, 希望能帶入當地文化的精神、植物的應用,

智活小學堂

希望將來能推廣觀光導覽,人們來到山上能 有更多的認識。

演講影片

155

簡報閱讀


用遊戲改造世界 劉士豪 / 中原大學

「遊戲的形式可以讓人不自覺的投入!」

軟體專案管理這門課,必須要熟讀很多

劉老師用洪亮的嗓門跟詼諧幽默的語調,介

本書,投影片上放出的是老師所開的書單。

紹他利用網路資訊替拉拉山水蜜桃農民作產

但劉老師問了一句:「一個禮拜要熟讀一本

品行銷的實例,師生們協助拉拉山的農民們

書,可能嗎?」如果學生一個禮拜一本都

架網站、應用電子訂單,使農產品避免滯

做不到了,那這堂課的必讀書單該如何是

銷,多了網路行銷的出口。這是智活文創在

好?為了讓學生可以自動自發且不自覺地投

社會層面上的實際應用。

入在這堂課上,劉老師先買了一些樂高積 木(山寨版特別訂製,後來還不夠用,陸續

而這次演講的重點擺在劉老師任教並深

加碼訂購),融合這三個概念:「社群創造

度設計的一堂課─「軟體專案管理」上。是

歸屬感」、「遊戲創造行動」、「主持正義

的,這門課聽起來就是讓人沒勁,也因此,

的行動」,將遊戲活動加入到課程中,做成

劉教授決定另闢蹊徑。

一個臉書遊戲App。劉老師問:「你不會跟 陌生人玩遊戲吧?」有社群才有遊戲,所以

關於學習動力、動機的激發,劉老師從一

劉老師帶的兩個班剛好就可以互相形成敵對

開始便不斷強調。「該如何讓孩子們自動地

陣營。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可以設計問題,

去做一些契合智活文創精神的事?」「沒有

回答問題來贏得點數購買積木。「找別人決

草莓族,只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鬥,贏了就可以拿走對方一半的點數!」

意在反映教學課程必須以更好的形式包裝與 誘因存在,才能激發學生強大的學習動機跟

遊戲絕對不只那麼單純,加入線上遊戲元

表現力。劉老師過去幾年鼓勵學生們參加

素後,每個同學還可以買道具!例如飛彈、

TIC 100(創新商業模式競賽,由研華文教

核彈、炸彈、小偷、防護罩等等,其中炸彈

基金會主辦)。而現在,「我決定今年來一

功能設定為炸毀另一班的積木作品,恐怖的

個大改造,」劉老師用慷慨激昂的語氣說:

是你不知道會炸到誰的積木。透過遊戲元素

「我們來加入遊戲的元素吧!」

的包裝,學期末統計呈現出驚人的結果—71

156


場的決鬥、超過六萬六千次答題、學生們累 積了4589題題目(學生出題完就可以直接透 過臉書邀請其他同學來答題,專屬的伺服器 因此塞爆了!)學期結束統計超過71%的學 生,每周花超過30小時的時間投入這門課。 劉老師笑著說,他為了這門課瘦了好多… 學生想盡千方百計來討教要如何摧毀另一班 的樂高積木,不過學生在知識上的收穫,也 是相對應點數的累積啊!遊戲最後,各組的 積木成為獨特的藝術作品。這種結合實體跟 虛擬的方式讓學生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目 標,更積極地參與。課程最後除了分數評 等之外,參與課程的每位學生也都很有成就 感:將自己的積木作品上傳到臉書進行社交 互動,善加利用了社群網絡的力量。 透過人性互動的設計,讓原本陶淵明不 為所動的五斗米倍增為具有超級吸引力的 「五百斗米」,學生也都不自覺地投入。 「就像到夜市射飛鏢一樣,你要得不是那個 價值2圓的糖果」劉老師說:「遊戲本身就 是目的!」但不管怎樣,投入遊戲,玩過頭 還是很恐怖的!為了消耗沒用完的點數,這 堂課的學生,期末一起貢獻出點數,啟動了 「助教去跑操場吧!」這張魔法卡 …..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57

簡報閱讀


老人精神與長期照護 劉芳 / 臺北醫學大學

高齡者面臨的困難不僅是社會議題,也是

一個結合北醫師生、長者、NPO和科技公

人人將面對的處境。劉芳老師透過跨領域、

司的團隊

跨科技的方式,加強發現問題的流程與效

用科學的方法,服務學習的策略來改善

率,並帶領學生從教育、文化與科技的各方

獨居長者的生活品質,除了希望能帶給他們

觀點投入解決問題。希望溶滲到社會態度的

更舒適的生存空間,也希望在過程中讓學生

改變,期許建構一個高齡友善甚至一個高齡

瞭解老化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不只有生

有趣的社會。

理,可能還有一些心理、社會環境等困難。 今天劉芳老師的分享比較著重於他們一

你確定你不會成為獨居老人? 為什麼會提到藍海市場呢?高齡少子有

開始合作的「隨身裝置」,老師希望結合一

很多問題,這邊特別要討論獨居長者,很多

個團隊,成員包括北一的師生、獨居長者、

有伴侶或有兄弟姊妹的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

NPO組織和科技公司的介入,一起參與、

得獨居老人和自己沒有關係,但真的是如此

發現問題。

嗎?其實並不是,因為所謂「獨居長者」的 定義是「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獨居老人,或

一開始找到了信義老服中心來作為中間

雖有同住者,但其同住者無照顧能力或經常

人,希望透過他們了解獨居老人需要哪些設

性不在。」因此即使有伴侶和手足,成為高

施,他們發現信義老服中心只有一個主任和四

齡長者的命運還是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的!

個社工,可是信義區有七百多個獨居老人,該 怎麼辦?因此在人力缺乏的情況下,劉老師的

而在北醫附近的信義區,剛好就有很多高

團隊希望導入科技的應用,因此找到蓋德科技

齡長者的問題,台北市大概有大概有四千多

當時開發了一款銀髮族智慧手錶,需要做Pilot

位獨居長者,信義區就有764位,幾乎就是台

Study,加入了這個計畫,同時也把這一部分

北市總數目的百分之二十,所以我們希望在

回饋給老服中心讓他們知道這些科技產品是不

過程中帶領同學發現問題,正視並解決它。

是真的對獨居長者有幫助。

158


這隻智慧手錶有很多功能,有緊急求救、 生理測量、體溫提示、跌倒偵測等等,劉老 師的團隊把這樣的產品提供到老福中心,學 生兩週去訪視一次做生理評估,跟專業課程 作結合。 服務學習與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過程中劉老師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都是 15個學生配15個長者,差別在於實驗組有導 入服務學習和服務科學,控制組則沒有,結 果是實驗組學生對專業的認同較高,同理心 也提高,實驗組的長者平均願意佩帶手錶的 時間也比較長。 這個過程中給了蓋德科技許多回饋,例如 設計上的Bug和使用上的策略,而老服中心 獲得策略上的啓發與希望,學生更是從過程 中得到專業的實作經驗與滿滿的成就感,達 成多贏的局面。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59

簡報閱讀


漫畫

文創

劉俐華 / 東南科技大學(現任教於政治大學)

東南科技大學的劉俐華老師不只是研究漫

例子:

畫的專家,筆名小雪的她更是漫畫的創作者

當時在柯南博物館買的小點心為例,那

與實踐家,今天她分別要以漫畫的不同面向

個小點心裡面總共有十枚入,但其中有一個

和各位分享漫畫在各個層面的可能性以及漫

特別版(口味特殊),十個人吃一個就會中

畫與科技、文創結合的潛力。

獎,就好像不知道兇手是誰的感覺,你很難 判斷哪一個是「特別版」。

漫畫與觀光—日本鳥取縣的案例 小雪老師一開始先舉了日本鳥取縣的案

另外,《烘焙王》中松代健的爆炸頭也被

例,日本鳥取縣是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的故

做成黑色的爆炸頭麵包,在包裝上把松代健

鄉,當地以鬼太郎來作漫畫觀光,火車、巴

的頭的部分作透明處理,從外觀上看起來麵

士充滿了鬼太郎主題設計,另外有一條街叫

包的部分就直接成為松代健的頭髮,吃下去

「鬼太郎之街」有125個銅像全部都是鬼太

時就會有一種把漫畫人物吃下肚的感覺。

郎的角色,還有一條街專門賣周邊商品,鬼 太郎人物造型麵包、饅頭,連礦泉水都做

最後一個例子是日本老牌相模屋食品股份

成「眼球老爹」的造型,另外有一個大型的

公司和《綱彈》合作的「薩克機器人毛豆豆

「水木茂紀念館」收藏一些角色與手稿。鳥

腐」,除了把外形與顏色都結合在商品特色

取縣在推廣漫畫觀光之後,當年旅客人數變

上,商品附帶的湯匙也設計成薩克機器人的

成長了一倍以上,是相當成功的案例之一。

武器的造型,相當可愛。

漫畫與商業的結合

漫畫與藝術結合

鳥取縣是如何成功將商品與漫畫結合?

漫畫與藝術結合的例子中,小雪老師舉

當然不只是把人物印下來貼在商品上這麼簡

了李志清老師在中環地區的大型畫作與半島

單,他們非常有技巧地把漫畫的趣味性結合

酒店的投影水墨畫說明大型藝術漫畫的可能

到商品的特色裡,小雪老師舉了三個成功的

性,另外也舉了幾個高價賣出的漫畫藝術

160


品,說明漫畫在主流藝術中的價值定位漸漸 提高。 漫畫與公益結合 巴西醫院與正義聯盟合作,點滴袋印上超 人的符號,然後小孩在醫院裡面隨時可以看 到超人在守護他們,帶著他們走過病痛。 高雄氣爆發生時,小雪老師發起了一起祈 福活動,號召各國漫畫家的祈福作品,短短 三天,搜集了兩百張的祈福作品,瀏覽人數 將近四萬,期望能撫慰高雄災區的人心,也 上了五六家媒體。 漫畫與文創結合 講到漫畫的文創應用,透過智活聯盟的幫 助,小雪老師把課程與漫畫和一些數位的部 分作結合,主題為「漫說新北市在地美食和 數位出版」,以「漫遊深坑」為主要訴求, 讓學生以漫畫的方式來推廣深坑的特色(例 如知名的豆腐冰淇淋)。 另一項與學生課程結合的專題,則是介紹 台灣相關俚語的「四格漫畫俚語故事」,針 對這個主題,學生做出一套互動式電子書, 以動漫的方式解釋台灣俚語。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61

簡報閱讀


區域活化與在地服務 創新方法論 謝明德 / 輔英科技大學

謝明德老師,除了和我們講解在地創新的

舉過去謝老師實際實行過的「新北市淡水

方法論之外,今年更是將智活的概念推廣到

鎮」為例,當時盤點淡水的「馬偕醫師」具

學校課程,實際帶領學生進行鳳山地區的計

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在盤點階段他們找到資

畫。

源與店家營運狀況之後,再找專家來評析, 而方法論進入實作階段的核心時,謝老師特 別強調「工作坊」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和

在地創新方法論 本著科技融入常民生活的精神,謝老師簡

在地人民以互動的方式媒合意見並共同提出

化資策會的S.E.E.方法論,成為實行起來更為

計畫的一種過程。

效率的在地創新九個步驟: Step 1:在地特色元素盤點

在淡水他們共辦了四次的工作坊,第一

Step 2:現行特色服務分析

次主要凝聚共識,第二次針對主要商品與流

Step 3:價值創新缺口分析

程去做企劃,後來就把客群(香港、新加坡

Step 4:核心消費族群設定

和馬來西亞的自由行或背包客)導進去Run

Step 5:創新服務概念發想

過一次之後詢問他們:「你覺得這樣的流程

Step 6:概念驗證

哪些可以改善?」獲得反饋意見後再進行修

Step 7:服務設計

正,最後就做了一個流程的展演。

Step 8:試行修正

去年在新竹縣的計劃則是針對十三個鄉鎮

Step 9:商業模式發展計劃

作資源的盤點,然後一一到十三個鄉鎮的區 公所開會,和居民實際討論,則有六次的工 作坊。

簡單來說,就是先分析在地「自然」、 「人文」、「產品」等資源,把價值缺口與 客群分析出來,接著概念發想,試驗與修

鳳山在地智活

正,最後形成商業模式。

上一學期謝老師領導的課程「鳳山在地智 活與服務創新方法論應用」,偏重於理論與

162


規劃,這學期則要針對計畫開始進行科技的

偏鄉的地方,到那些地方去要做得好,第一

導入及應用。

個就是要有一個創意街區的工作團隊,例如 南投小鎮已經做得很好,各種領域的參與讓

為什麼選擇鳳山呢?本來在高雄縣市未合

小鎮的發展非常蓬勃。

併之前,鳳山是很有特色的市區,但合併之 後,場域的活化有待加強,因此選擇這個地

再來就是協會或地方業者(工藝、美食、

區作為教學計劃的主題。

旅遊)的加入,我們稱它為「生態系統」他 們就可以自己運作。

為了讓學生在一學期有限的時間完成一個 具體的計畫,方法論從九個步驟簡化成五個

結論2:形塑街區主題創新

步驟:

除了在地元素的盤點,轉化策略裡很重要

Step 1:在地特色元素盤點

的是要知道「族群生活的風格」,例如科技

(自然、人文、產品)

的應用必須導入「常民生活的科技」(當地

Step 2:代表廠商現行特色服務盤點

人民使用什麼科技),再者,轉化策略裡使

(項目、亮點)

用「故事策略」才能把城市做形象翻轉,留

Step 3:服務亮點在地元素對應分析

住文化資產,用另外一種角度呈現。

(高中低) Step 4:Gap分析 (常用用不好的、不常用沒看見的) Step 5:在地元素組合「加值服務」 學生親自盤點鳳山資源與在地廠商,並 評比在地目前的廠商,重點更要找出產品的 「背景與故事」。學生盤點出「兵仔市」、 「民俗文化街」、「老嫁妝」、「蕃薯街」 等文化亮點,接著各組把主題型塑出來,並 設定目標族群,如「午後遊五甲」主題的客

智活小學堂

群為「年輕男女」;「鳳山玩不累」主題針 對老外。 結論1:組織重組與強化 計畫從一開始推淡水時的人潮很多,需要

演講影片

改變的地方也很多,之後推集集,都是比較 163

簡報閱讀


方圓之間人機互動 顏郁人 / 遠東科技大學

動、與場域文物的互動和與雲端的互動。

顏郁人老師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鮮為人知 的景點,有一座已經荒廢很久的老宅院,當

為什麼這個地方叫「方圓」呢?此建築在

你一進到這個宅院裡,第一個見到的畫面就

設計時,有計劃地在建築的各個細節裡加入

是方和圓的構造,稱為方圓美術館,這座美

「方」和「圓」的元素,象徵圓融待人、方

術館在顏老師與學生組成的團隊幫助與科技

正待己,建築的風格中、西、日合璧。

的導入下,從原本的蚊子館到現在兩個月就

這個美術館裡,從頭到尾只有執行長一個

有一次展覽活動,顏老師更計畫要成立雲端

人,顏老師與學生發揮資管專業,運用科技

策展頻道,進一步推廣方圓美術館這個特色

做文創,成果豐碩。

景點。 老師的團隊做過統計,第一年只有五百 個人,是標準的蚊子館,到了第四年總共有

為什麼要讓學生深入場域? 早年在台南偏鄉,有一個叫作將軍鄉的地

五千人,有十倍的人潮,展覽也從半年展一

方,第一任鄉長是一位老醫生,原本也是在這

次、四個月一次增加到兩個月就展一次,導

個地方執業,後來鄉長去世之後,宅院就荒廢

致執行長一個人忙不過來,還需要學生假日

了,之後發展成一個美術館,顏老師與學生組

支援。

成的團隊進駐之後,才漸漸興盛起來。 與人互動─志工訓練平台 以往在教室裡,都是讓學生「想像」需

這時出了現一些問題,就是導覽志工的訓

求,最後寫出來的程式也是假想的,這樣的

練,因此顏老師製作了第一個導入「與人互

教學模式下,學生自然沒有興趣,但在這次

動」的智慧科技志工培訓平台,上傳教學影

專案中,有一個真實的場域供學生思考「需

片,並把影片分段與檢核以確認受訓者「確

求」的議題,這個場域原本一點科技都沾不

實有看」,以期扎實的培訓品質。

上,該怎麼滿足當地的需求呢? 顏老師要與我們分享幾個部分:與人的互

164


與文物互動─文物解說系統 第二個導入的智慧科技稱為「遂園與人」 本來方圓的前身稱為「遂園」,整個方圓美 術館有一個非常核心的部分,就是當時第一 位老醫生看診的診間,裡面有很多他當時留 下的行草,但大部分的遊客無法感受到這個 房間的價值,於是顏老師的團隊開始把所有 的行草翻譯成白話文,並作成QR Code擺 在文物旁邊,當你來到這個診間時,只要拿 出手機掃描就能知道老醫師當時寫了哪些藥 方、記錄等等。 與雲端互動─雲端策展平台 此外,團隊會訪問各個參展的藝術家,請 他們討論創作理念以及作品後的故事, 製作 成多媒體搭配展覽。 最後,老師新的學期想嘗試導入雲端互動 科技的運用,怎麼做呢?

智活小學堂

方圓美術館預計要舉辦一場五周年回顧活 動,希望能找回曾經參展過的重要藝術家, 顏老師的團隊盤點已有的影片資料,並計劃 在雲端平台露出,形成雲端策展頻道。

演講影片

165

簡報閱讀


從科技創新到社會創業 林崇偉 / 交通大學

愛因斯坦曾說:「從問題發生的老路去想永

跟你年齡一樣的人,不應該只有跟你念一樣

遠找不到答案。」

科系的人。」

林崇偉老師以愛因斯坦的名言破題,道出 了友善台北好餐廳App的設計理念,我們常

身障者如何做友善資訊的調查呢?他們走

常以自己的想法試圖塑造友善環境,但在林

進一間餐廳,首先先看他們輪椅「進不進得

老師的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與其從自己的

去」,接著他們就會問老闆有沒有聽過「友

角度試圖「幫助」身障者,或許讓身障者自

善台北好餐廳App」,經過老闆同意,他們

己成為「發現問題的人」更有效率!

就會開始進行場域研究:「點菜、上菜、上 廁所、結帳等等」做評估,同時進行互動與 磨合,做友善教育。

從科技創新到社會創業 與身障者合作,尋找友善資源 「如果我們做不到全面無障礙,至少能做

友善台北好餐廳App中有八百多間餐廳,

到告知無障礙資源的工作」這是友善台北好

其中本來有132家是「進不去」的,或服務

餐廳App的核心精神,但要怎麼找到無障礙

有缺失,因著他們一步步的與店家磨合、溝

資源呢?過去三年多來,林老師與108位身

通,最後都成了「友善餐廳」。

障者合作,稱為「愛的特派員」,這其中有 一個特別的意義,即是讓身障者從「受幫助

聚集眾人智慧的「众」社會企業

者」的角色成為「幫助他人」的角色。

因著科技的介入,從2012年50間友善餐 廳,到了2013年有550家餐廳,今年年底預

「在這個專案中,身障者就是我們的老

計突破1000家餐廳的資料庫。

師,我們的教室就在餐廳。」 林老師現在與同學創辦了一個名為「众」 過去上課台上站著老師,頂多外聘講師,

的社會企業,帶領了十位全職的身心障礙

各位有沒有想過:「你的同學不應該是只有

者,共同打造友善環境。

166


特派員的努力成就了更多友善餐廳

智活小學堂

演講影片

167

簡報閱讀


人文

168


Humanity and Culture 從坐在教室裡,到開放式講座演講,教育的傳遞與場域的鏈結,還可以進 化到哪裡?日漸多樣的媒體工具,資訊傳遞的更廣泛普及性,打開電腦、 轉開電視,資訊就鋪天蓋地的傾倒下來,於是「看萬台電視節目、讀萬篇 網路文章」,但是,還沒有「行萬里路」… 「智活玩家」於焉進化而生。 將民眾實際帶進場域裡,體驗師生規劃的行程,場域特色與科技結合後, 成為新型態的旅遊方式,不再只是吃吃喝喝,景點拍照,藉由活動讓民眾 產生共鳴,進而使場域永續經營 智活文創讓每個人都是幸福的「智活玩家」。

169


智活玩家北台灣

老城時空 ╳ 數位導覽 大稻埕風華再現

大稻埕—迎向世界的港口 從過去到現在,大稻埕乘載了台北百年光景 年節代表的迪化街、織布集散地的永樂市場 街角茶行傳出的陣陣茶香… 甚或參雜著穿過時光隧道 隱隱約約的布袋戲文武場樂曲 藉著大稻埕專屬導覽 App 一個滑鍵,歷史的點滴就來到掌心 打開五官,旅程開始。

170


171


文/泛科學編輯群

歷史變遷下僅餘一只紀念牌、有些在改建風

大稻埕從清末開港通商到日治時期,一

潮中獲得了完整保存的機會、其中更多的是

直是北台灣的商業重鎮,茶葉、布匹、南北

「一半一半」─現代化建築在席捲大稻埕之

貨及中藥等各方商賈匯集於此,觸發了蓬勃

餘,這些古蹟仍然以各種形式與之共存,讓

的戲曲娛樂文化以及多元的宗教信仰中心。

所謂的「歷史建築」不只是死的標本、而是

永樂國小的王維新主任,帶領著大夥共十餘

能夠同時吸納當代文化、帶著當代文化繼續

人,踏訪每個乍看獨立而生的大稻埕歷史建

往前走的歷史古蹟。

築,背後卻貫串著共同的歷史脈絡。而由政 大陳聖智老師製作的「大稻埕專屬 App」,

位於延平北路和涼州街口、擁有白色面

結合了 LBS 定位功能(Location-Based

磚及古典山牆外觀的院,由創始人柯謙諒於

Service),只要手持智慧型裝置,App 就

1927 年設立,是當時大台北少數台籍人士開

會自動推播所在古蹟的文字和語音介紹。

設的西醫診所,兒女二代亦在此行醫。民國

「這樣的科技未來可以有更廣闊的應用,例

90年初,仁安醫院屋主、柯謙諒的兒子柯賢

如為外國遊客提供跨語系的導覽介紹,就不

忠與柯陳美英夫婦透過容積移轉保留建物,

會受限於多語言的導覽人力,也能輕鬆的認

並將這棟三代所居的建築捐贈予台北市政

識這座城市。」

府,作為社區營造的交流中心,使仁安醫院 成為全台灣第一間全棟完整保存的醫生館。

日治時期中期以後,統治重心移轉至日 本人極力建設的城內(原城中區,今中正

穿過廟前的菜市場,來到了今天拜訪的第

區),城外的大稻埕陰錯陽差地錯過了西式

一座廟宇「慈聖宮」,和法主真君廟、霞海

的市區改正計劃、保留了最道地的「本島人

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慈聖宮供奉的

市街」原貌。今天走訪的古蹟之中,有些在

神明是天上聖母─媽祖,殿前燈籠上所寫的 仁安醫院

172


慈聖宮

「千里」、「順風」正是媽祖的兩位常侍將

堂」,但 1844 年中法戰爭中受到憤怒的民

軍,王維新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分辨廟前一對

眾攻擊破壞,馬偕牧師向清廷爭取賠償金,

石獅子是公是母的方法:道家尊左卑右,在

1885 年在枋隙重建禮拜堂。清末的知名茶

廟左側的戲彩球的是公獅,而位居右側伴有

商仕紳李春生在大稻埕捐地出資,在 1915

一隻小獅子的則是母獅子。

年建成了現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 教會」。主體樣式為李春生前往福建廈門

台灣的信仰多元,除了民間佛道信仰之

考察當地教會建築後修築而成,踏進教堂內

外,大稻埕的歷史街景之中當然不乏開港通

部,壯闊的管風琴樂聲令人心神嚮往,不禁

商後出現的洋行和教堂。位於甘州街的台灣

駐足。據說這座管風琴的規模大小在台灣僅

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故事也不少,最

次於國家音樂廳及真理大學禮拜堂呢!

早建於現在的延平北路三段的「大龍峒禮拜 「葉金塗古宅」位在重慶北路與保安街交 叉口上,在 1929 年由生產鳳梨罐頭致富、 大稻埕導覽 App

人稱「鳳梨王」的葉金塗所興建。葉宅是棟 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建築,從柱子和牆面 的繁複雕花便可見其奢華富麗和葉家當時的 財富實力。從保安街這側可以看見最為完整 的三層樓立面,立面上可以看見代表葉金塗 所開「金泰享商行」的「泰」字標誌,以及 鳳梨和蜜蜂圖樣的事業形象代表。

173


金泰享商行現貌

從葉金塗古宅不但可窺見大稻埕當年的

展現在文化娛樂活動的發達上,富商匯聚於

商業繁華痕跡,更有趣的是這座古宅如何和

此,除了觥籌交錯和觀賞戲曲表演的場合之

現代化都市共存共榮的故事。1997 年,建

外,酒家當然也不會少。王維新老師提醒我

商本欲在此改建大樓,但台北市政府出面協

們若注意路上招牌,還會發現為數不少的泌

商,最後決定保留保安街上的三層樓立面,

尿科診所。言歸正傳,談到戲曲文化的蓬勃

並在重慶北路上建造一面仿古立面。其餘重

發展,我們來到了「歸綏戲曲公園」-就位

新規劃整建為地下三層、地上十四層的辦公

於昔日最負盛名的「江山樓」附近,成為現

大樓。於是一到三樓的外觀是紅色磚瓦加上

在市民欣賞藝文表演的空間。

洗石子結構,四到十一樓則是由灰色花崗石 材所砌成。在都市發展的歷程中,倘若運用

大稻埕的歷史發展,可以說處處都和茶葉

設計思考和智慧,傳統與現代未必是一道二

脫離不了干係。有茶商募資興建的「法主公

選一的單選題。

廟」、「大稻埕長老教會」等宗教中心;在 現在的「朝陽茶葉公園」隔壁,便是 1947

大稻埕商業發達的歷史還不僅於此,民生

年開始在大稻埕扎根的「有記名茶」。19 世

西路上的「波麗路」是台灣第一間西餐廳,

紀末的台灣出口貿易中,茶葉至少佔了 40%

足見大稻埕在台灣身為最早西化的角色。而

以上;大稻埕乘淡水河水運之便,全盛時期

延平北路上如今也還有許多銀樓,王維新老

至少聚集了 200 家以上的茶行。有記名茶至

師和我們分享當年黃金珠寶買賣的管控嚴

今已經邁入第四代掌門人,茶店後方就是烘

格,只有結婚時才可購買。大稻埕的繁華也

焙和包裝茶葉的小型工廠。老闆為大家詳細 歸綏戲曲公園

174


解釋各種茶葉的發酵程度和焙火程度關係, 從綠茶、包種、烏龍到紅茶,咖啡因隨著發 酵程度而越來越高;相較於發酵程度最高、 且低度烘焙的紅茶,高度烘焙的鐵觀音則是 咖啡因最低的茶種。烘焙茶葉機器上方的天 花板一片片的白色痕跡,肇因正是烘焙下重 新凝結出的咖啡因。老闆也和大家分享,只 要睡前將茶包放到冷水中置放八到十小時, 醒來便有冷泡茶可以喝了,不但健康安心也 省錢。

在姚德和青草號飲一杯青草涼茶 有記名茶

在有記名茶吸收完滿滿的茶葉知識和濃 郁茶香後,來到了南京西路上的法主公廟, 二二八事件中的天馬茶房現場,就在法主公 廟的斜對面,現址已改建成大樓。法主公廟 由茶商所興建,祀奉為地方鄉民剷除蛇妖而 死的法主真君三兄弟。法主公廟在 1968 年 因為台北市拓寬道路而拆除後殿,形成了現 在法主公廟背朝馬路的狹長高樓型態,整面 背牆僅有兩扇小窗,從挑空的一樓穿過巷

175


弄,方可瞧見二到四樓的神殿正面。而進出 法主公廟必須透過電梯,也是台灣廟宇中罕 見的樣貌。 此時我們經過了義美食品本店,店門前 的牆柱上懸掛著一只紀念牌,原來這裡是被 稱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的蔣渭水在 1916 年創設的大安醫院遺址。這裡當年不 但是蔣渭水懸壺行醫的地方,更是許多志士 仁人匯聚交流的所在,學生、醫師和各方非 武裝抗日志士在此討論台灣社會興革方法, 成為台灣歷史發展的推手。 這趟城市旅行不只有古蹟巡禮,也少不 了吃吃喝喝,從豐富的食物文化中看歷史。 民樂街的姚德和青草號已經有超過一百年以 上的歷史,菜單上只有青草茶、茅根茶、苦 茶,在炎夏的台北街頭,一杯青草茶的消暑 威力無法小覷。而在南北雜貨行林立的迪化 老街,數十家傳統產業與新興文創店家正在 「迪化元氣市集」上擺攤。我們踏進了鴻翔 蔘藥行一飲冰涼的洛神花茶,猜測其中混雜 了幾種藥材。也鑽進了都市再生基地「大稻 甜」所在的狹長街屋─像這樣的超長街屋和

176


騎樓,據說是在按店面「寬度」為標準的徵

廟向城隍夫人祈取「三寸金蓮」繡花鞋,也

稅制度下演變出的清代建築特色。

就是城隍夫人幸福鞋的由來。

布業的發達,使得永樂市場至今仍是台

這趟大稻埕之旅的最後一站是紀念台灣著

北人買布的重要集散地。鈕扣、拉鍊、標籤

名詞人李臨秋的大稻埕公園,李臨秋因為替

等服飾材料行也隨著布業的發展應運而生,

《望春風》作詞而知名,他的其他經典作品

朝陽社區成為成衣廠零配件的重要供應區。

「四季紅」、「補破網」亦傳唱至今。每個

如今的永樂市場除了賣布,樓上還設有「大

整點,紀念公園中的雕像區就會播放15分鐘

稻埕戲苑」,保存了布袋戲等各種布偶的歷

的李臨秋歌謠。

史和製作細節,同時也是歌仔戲、豫劇、京 這趟扎扎實實的大稻埕巡禮,讓人驚覺

劇、越劇、川劇、國樂、掌中戲、光影戲、

古蹟何須遠尋,大稻埕中的歷史街景對台北

說唱、相聲各種戲曲的表演場地。

人而言不但咫尺可達,甚至正和現代的建築 走到了三大廟宇中最後一座─如今主打求

比鄰而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地不著

姻緣的霞海城隍廟,面積是大稻埕三大廟宇

痕跡,從中可見台灣豐富多元的庶民文化縮

中最小的,僅有四十六坪,但香火卻最為鼎

影。陳聖智老師說,其實無論是導覽 App

盛。台灣民間道教信仰不乏替因為保護神明

或是其他科技,都只是人的工具,其中的感

(神像)而死的人建祠供奉之的神格化例

動,終究是來自於這塊土地上的人。

子,而霞海城隍廟除了主祀源自同安的城隍 爺之外,在側殿也旁祀了 1853 年因為保護 城隍爺神像途中受襲而死的三十八位同安鄉 勇壯丁,稱呼為「義勇公」。此外,過去的

大稻埕公園裡的台灣著名詞─李臨秋紀念雕像

大稻埕婦女為了祈求家庭美滿,常常到城隍

雕像區整點會撥放 15分鐘李臨秋先生創作的歌謠 位在永樂市場裡的大稻埕戲苑

177


智活玩家中台灣

竹山鹿谷田園生活

中台灣,從竹開始 竹編工藝築起過去幾世代的生命 然而塑膠產業崛起取代竹藝品 竹子從台灣人的生活裡式微… 竹編、QR Code,以竹山小鎮、鹿谷茶鄉為場景 這兩種記憶譯碼,在智慧行動裝置流行的時代相遇 摸著竹的紋理,啜一口凍頂烏龍 啟程,竹藝與科技融合的旅行。

178


179


文/泛科學編輯群

待就能吃到好料,一面慢慢品嘗、一面喝著

智活玩家此站到了鹿谷鄉初鄉活動中心,

冷泡茶,聽敏哥和大家介紹接下來行程的規

剛下車就看到林正敏教授親切的招呼玩家,

劃,準備迎接第一個挑戰—竹編QR Code。

林教授邀請大家稱呼他敏哥,他將是這兩天 在正式動手做之前,敏哥先用簡報與大家

的智慧生活導遊!

介紹竹山從日誌時期就開始的竹編發展史, 沿著樓梯走上活動中心,南開科技大學數

也娓娓道出了竹編QR Code的出現機緣,原

位生活創意系的學生已經準備好場地了,玩

來是在一次智活聯盟發表會後靈機一動想出

家們依序在門口領取自己的名牌和這次的活

來的,完全沒有接觸過竹子工藝的敏哥帶著

動手冊後就陸續入座,準備用中餐。

想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結合的想法拜訪陳 宜妙工藝師,討論三小時後才終於有了這樣 特別的跨界合作成品。

來到初鄉的第一餐,就是具有地方特色 的筍包。熱騰騰的內餡被黃澄色與紅紫色的 番薯皮包裹著,小心的剝開後迎面撲來的是

聽完竹藝的歷史發展後,施志成工藝師

鮮肉與綠竹筍淡淡的香氣,刺激著腦中深

便和玩家介紹起手上的竹編材料,這次使用

處的美好記憶。輕咬一口,皮的甜味與內餡

的兩種竹片分別是白色的水煮竹跟黑色的煙

的香味誘惑不禁使人的一口接一口,筍子

燻竹,每一片編織用的竹材都是手工削出來

的清香和著番薯的甘甜讓內外鹹甜勻稱的交

的。除了介紹活動使用的材料,老師也跟玩

合,讓每個人吃過不禁大讚:「好特別的味

家們分享了兩個竹製品的故事,分別是小時

道啊!」除此之外,還有大排長龍的人氣米

候的竹床和牛車的牛軛擔,讓大家知道竹子

糕,搭著店家特製的招牌酸菜,智活團隊貼

在古早時期用途十分廣泛,並且也更清楚知

心準備的道地好滋味,讓玩家們不用揮汗等

道竹子除了有柔軟的一面,也能是非常堅固 的喔!

竹編 QR Code製作材料:水煮竹與煙燻竹

180


玩家手作竹編 QR Code體驗

緊接著陳宜妙老師就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帶

描程式,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試用」今日

領大夥動動手囉!看著大大小小的玩家們無不

作品,希望自己能做出能用的作品。

興奮地排起專屬自己的QR Code,認真地按照 圖表一黑一白,將竹片緊密交織在一起,大家

由於QR Code的辨識在技術上十分講求精

認真的樣子,好像完全不會累,就怕會不小心

確,因此要竹編一次成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錯看一格,成品就無法掃描辨識了。

情,多半要藉由不斷微調才能成為一個真正 能用的標碼,玩家們不禁大呼:竹編真的不

現場除了玩家與工藝師以外,還有近十

簡單,需要好多耐心與細心!

個南開科大生創系的學生也穿梭在裡頭,不 時幫忙調整作品、協助解決竹編新手的大大

離開初鄉活動中心,步行前往李宅三合

小小問題,玩家手上的竹片也終於逐漸有了

院,途中經過初鄉國小和五分車,小玩家們

成品的樣子,空氣中開始有了些微緊張的氛

對五分車非常陌生也十分好奇,敏哥隨之招

圍、興奮的話語,玩家們的手機紛紛打開掃

呼他們試著玩看看,而一行人則繼續沿著鐵 軌走,途中發現了巨大菠蘿蜜(有玩家竟然 大叫:釋迦!),還有各種茂盛的花花草

玩家手作竹編 QR Code體驗

草,除此之外,也看到了特殊的鋼琴造景, 被許多手製玫瑰環繞的鋼琴,在七夕的今天 看到是加倍的浪漫。敏哥解釋,路上走過的 空地皆是屬於生創系學生的實習場域,學生 們皆絞盡腦汁發揮創意,希望能將這些土地 活化起來,讓更多人願意來走踏! 五分車鐵軌的終點就是李宅三合院,女 主人朱怡甄老師十分熱情的吆喝玩家到裡頭 坐,並且也解說起這個空間的由來,空間原 181


名「初鄉茶間」,是在這個夏天才重新佈置 的,藉由南開科大學生的場域實習,從油漆 牆壁到重新擺放內裝,實習生的創意賦予茶 間全新的生命,讓遊客們只需環視四周擺放 朱怡甄老師介紹李宅三合院

的製茶機具和解說掛牌,就能清楚了解製茶

李宅三合院一隅

的過程,再加上朱老師的押花專長,茶與花

玩家於李宅三合院品茶

的相遇,讓這個三合院溢滿「花語茶香」。 晚餐是由社區媽媽特別準備的「採茶 餐」,餐食的特色「新鮮、當地」,所有食 材均當日當地現採,有香甜的地瓜飯還有鮮 美的山蔬,不僅可口,在視覺上也有非常多 元、鮮豔的感受,而怡甄老師親切地招呼, 也讓玩家們在這裡有了回家的感覺,身心都

潤,鄭老師也吹響了今夜第一顆樂音,是優

放鬆了。

美的奇異恩典。

另一頭,在三合院的廣場上也同步準備著

鄭瑞賢老師精通十餘種中外樂器,熱愛音

茶席,每張茶桌都有專業的泡茶師在等候玩

樂的他在第一次聽見竹口笛時便被迷上了,

家們,待大家用餐完畢,便可三五一桌、圍

因此改良這個造型精小的樂器,將其音域由

坐在星空下,佐著輕輕的蟬鳴和微風,專屬

單音擴展至十三音,搭配老師特別編曲的弦

智活玩家的竹口笛音樂會就要開始。

樂配樂,竹口笛的展演就豐富且精彩了。

這場茶香與樂音交織的宴會是由美燕老師 與鄭瑞賢老師一起呈現的,首先由美燕老師

這個夜晚,玩家們在兩位老師的配合下享

講解了茶在鹿谷的發展歷史,也簡單的傳授

受了一場豐盛的筵席,舌尖的香氣由淺入深,

泡好茶的方法,同時每桌的玩家們可以品嘗

從青山、焙火到碳焙烏龍,耳邊的旋律也越過

到茶藝師泡出的青山茶,一邊感受茶湯的溫

182


了許多國家,有紐西蘭的曲調、也有輕快的美

細數當地歷史,竹山曾經的三多:旅館、金

國民謠,從哀戚的雨夜花到輕快的桃花過渡,

飾店、酒店,雖然早已沒落,卻在老師的生

第一天的行程就在竹口笛團大合奏小星星的旋

動描述下彷彿活了起來,遊走在林杞埔老街

律中悄悄落幕,玩家們用了五感真切體驗初鄉

中,老師或指著嶄新的全聯福利中心,遙想

的樣貌,無不覺得充實且愉快。

日治時期曾經的日本小學校;抑或指著整修 中的騎樓,細數過去風光大旅店的時光。玩

吃完早餐,智活玩家們揮別了充滿檳榔

家們的腳步走踏在老街裡,身邊的光景從日

花香的新溪頭初陽生活會館,離開初鄉,下

式木板屋到為巴洛克式建築,彷彿成為了時

山前往竹山小鎮。竹山是日治時代發展竹藝

光旅人,穿梭在歷史之中。

的主要地方,也是前一天所嘗試的竹編QR Code主要推廣處,只要在配合的商家門口

除了想像過去建築的樣貌,老街上也依然

就能見到特別的竹製招牌,格外引人目光。

留有過去的老行業,玩家們走過了米麩店, 嘗到剛爆好的熱熱米香,也途經保留傳統擺

今天的第一站是小鎮文創,前名小鎮故事

設的柑仔店,內部也還販賣如油燈等古老器

館,是何培鈞先生規劃用來推廣文化創意發

具;最難得一見的就是傳統打鐵店,師傅現

展的基地,除了小鎮文創之外,何培鈞還另

場燒了火紅的鐵塊,用機器打給玩家們看,

外使用了兩個場地,分別為前山綻和竹巢學

玩家們都屏氣凝神、睜大雙眼,仔細觀看這

堂,三個空間的氛圍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

在都市中難得一見的傳統工法。

要給年輕人到竹山發展的機會而開闢的。 結束老街巡禮,何培鈞先生已在竹巢學堂 今天接待智活玩家的在地導遊是陳高明老

等待玩家們的到來,豔陽天裡的冷氣房特別

師,老師的專長雖是竹藝,但因為從小在竹

誘人,團隊也準備了捲仔粿和紅茶供玩家品

山生長,也是個講地方故事的好手,一路上

嚐,準備聆聽關於培鈞與竹山的故事,他分

183


享了在「天空的院子」的創業歷程,帶出了

陳老師改帶玩家們到了大鞍國小,一邊重溫

年輕人對於未來世代的夢想與想像,這一段

小時的記憶,一邊細聽大鞍的歷史。要進入

小小的分享,作為上午活動的結尾,也為下

國小之前,老師帶領大家走了一段好漢坡,

個地點做了預告。

雖然距離不算長,但坡度挺陡的,一旁時有 竹林密蔭、時有雜草小花,難得的是在路上

下一站,就是培鈞的夢想基地「天空的院

見到了人面蜘蛛,在枝葉間,蛛網結得整齊

子」,在整修之前,這裡是荒廢的古厝,在

且漂亮,讓走累的人在喘息時眼睛一亮。

他的巧手規劃下,與友人重新翻修了這個古 色古香的三合院,從屋頂瓦片、竹屋內裝保

大鞍國小是個規模迷你的小校,一度落入

留到門環獅頭的風格選擇,處處可以見到他

被廢校的命運,為了讓校園起死回生才轉型

的用心,同時,也為了服務進駐的旅客,提

成對外開放的特色校園,因此任何人都能在

供了特色餐點,也就是今日玩家手中的花布

校園裡泡茶聊天辦活動。校園中可以見到歷

便當。

屆畢業生的牆壁彩繪,從畫面裡的畢業生人 數看來,這間校園每年產出的畢業生真的是

走進餐廳,大紅的花布便當一個個躺在桌

屈指可數,難怪學校會選擇這樣對外開放,

上,彷彿像在招手、要大家快快拆開大快朵

以吸引更多的人進來。

頤,玩家們雖然十分好奇,但仍不忘和難得 一見的午餐拍照打卡、與朋友分享;除此之

陳高明老師帶領玩家們繞完校園一周後,

外,餐廳附近的景色也令人驚歎連連,翠綠

就在校園的活動平台上開了「大鞍講堂」,

的山頭一個接著一個,綿延不絕,玩家們飯

與大夥暢聊竹山願景。陳老師說:「當你去

後三五成群、映著好山水就聊開了呢!

過很多國家之後,你就會發現台灣是最不會 保護資產的地方!」他指出,早期台灣的竹

智慧生活旅遊的最後一站原本是大鞍古

管厝發展模式與日本的合掌屋其實很像,都

道,但因為颱風來襲,步道不易行走,因此

是在家有喜事的狀況下全村的人會集結起來

184


替你蓋房子,為得是一種祝福、也是全村合

試才能畢業,如此不同的教育正塑造出不同

力的象徵。在日本,合掌屋已成聯合國認定

的文化氣質。

的文化遺產,但反觀台灣,竹管厝早已被拆 得差不多了,甚至沒有多少年輕人有機會接

大鞍講堂精彩的故事就在敏哥一聲「老

觸這樣的特殊歷史建築。

師!落雨了~」中被迫暫停,玩家們紛紛卯 足全力爬上好漢坡,只見米粒大的雨滴就在分

另一方面,他也舉巴黎為例,在戰爭時,

秒中長成了豆子大的模樣,大夥又累又喘的模

國家為了要保護藝術資產不遭受破壞,不惜

樣,雖是狼狽,但卻明顯感受到山間空氣頓時

動員人力將彩繪玻璃拆除,另外保管,如此

消暑了許多。坐上遊覽車,擦乾身子,玩家們

傾全力保護這些文物的人文精神徹底感動了

都被這突來的暴雨擺了一道,只能算是竹山送

老師;除此之外,老師也拿同樣使用筷子的

來的道地大禮啊─午後對流雨!

日韓兩國來說明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國雖為 筷子的發源地,卻沒有教導孩子們認識筷子

在車上細數陳老師今天與玩家們分享的

文化,為了方便、不阻止孩子使用湯匙或

故事,可以說是巨細靡遺,從小鎮的古早故

叉子做替代,反觀日韓兩國十分重視筷子文

事到台灣文化發展願景,再回想前一天的老

化,甚至都將筷子課納入正課,需要通過考

師們對在地文化的熱愛,智活玩家們不難 發現行程中的每個在地人都是熱愛這個山頭 的,他們使用了自己的方法把鹿谷和竹山的 「好」交代給所有人,難怪會有玩家分享心 得時只說了兩個字:感動!

陳高明老師介紹竹文化 玩家於大鞍國小合影

185


智活玩家南台灣

台南門神傳藝 ╳ 樂.高遊

記憶裡的府城印象,什麼樣子 ? 歷經時代的古蹟、俯仰即是美食小吃 或是各色文創商品,小店 ? 跳脫一般思維, 從門神與廟宇文化,到多變新奇樂高機器人 體驗看來悖離不相容的精采結合 終場,百年古蹟大城的傳藝與科技新象。

186


187


文/泛科學編輯群

正興街:人文土壤的本色之花 正興街是「老屋欣力」—老房子再利用的

訪人文台南:初綻新芽的老街 攜起背包、手握一紙車票,帶著一顆探索

基地之一。2008年以來,古都保存再生文教

的心,智活玩家從各地匯集此地。桂月時分

基金會在台南持續推動這項理念,希望以人

的夏日驕陽毫不吝惜地傾瀉,唯有路旁的鳳

為主體,透過創新思維結合在地歷史,在不

凰木伸展著綠葉的羽翼,為旅客遮擋過於熱

造作、不哄抬、不盲目復舊、不干擾破壞的

情的陽光。

原則下,再創文化核心價值。誠懇的在地青 年謝文侃先生(人稱小五)是老屋欣力的推 動者之一,他在保安路經營「謝宅」民宿,

走過車站地下道,牆上的壁畫是城市記憶

本場次由他擔任我們的解說員。

的提示:八田與一遠眺著烏山頭水庫,與台 南特產的花果斜斜對望;荷治時期的海港景 色、赤崁樓、明清之交改建的大天后宮,過

當我們來到正興街時,人潮還沒有湧入,

往濃縮成一碗不起眼的度小月擔仔麵,吃下

呈現它原本的樣貌:乾淨的街道靜靜地、緩

去了,也就變成身體的一部份了。而在城市

慢的呼吸著。這裡有保留在地人飯後出門吃

之外,遠方的四草生態園區是潮間帶與紅樹

水果習慣的「泰成水果店」、老屋新戀的文

林生物的小天堂,官田菱角田白日有水雉飛

創咖啡店「正興咖啡館」,精熟木雕、磚雕

過官,七股鹽山黃昏有黑面琵鷺駐足停留。

技藝的文化國寶—王郭挺芳老師的工作室,

入夜以後,鹽水蜂炮在夜空和人群間飛囂閃

帶動全台高價品牌霜淇淋潮流的翹楚「蜷尾

鬧。這座城市並非總是騷動不止,也沒有一

家甘味處」,還有一些不到下午就沒有人跡

刻是真正靜止的,只是在時代的洪流裡,默

可循的隱藏版小店。另外,小五先生特別帶

默地被淋洗出不同的形貌。

我們去拜訪一對住在當地的阿嬤,她們在街 坊互動的身影,曾讓小五先生脫穎而出、獲 得攝影首獎。

出了地下道、乘上小巴,我們駛離市中心 海拔微微隆起的高地,下榻在鄰近台南公園

接著,小五先生特別帶我們進入一間當

的首相大飯店,稍作停留後便前往「智活玩

地有名的婚紗攝影場地、名喚「庵」(IORI)

家」台南之旅第一站:正興街。

的茶館。它以精緻小巧的茶具重現昭和時代 正興咖啡館

188


優雅的特色,桌邊擺放五顏六色的茶罐和玩

巷之中,遙遙的可以看見水仙宮市場,各種

具擺飾顯得童趣,昏黃的燈光和古典風吧檯

相異屬性的建築物件在此地蒙太奇,發出屬

的木質,讓人幻想起過去的雅士如何在此摩

於自己的生命力。只可惜,當我們造訪此地

登。而沿著狹窄的樓梯到了二樓,還可以看

時,當地曾經最有名的塗牆藝術「藍晒圖」

到設計系學生將西方彩繪玻璃概念結合台灣

已不復過往形貌,沿路也看見許多年久失修

本土流行窗紋的巧思,無須打燈,自然穿透

的展示性建築,讓人不禁嗟嘆一聲—或許在

的光線即成一禎風景。

鼓勵文創新生的政策下,也要想想如何讓它 們的光彩延續下去,甚至得考量到與當地人 文特色融合,而不只是冷冰冰的拼貼物件,

海安路:藝術街的滋育與凋殘 台南的創意總是藏在不起眼之處,一旦遊

粗暴的縫在都市紋理上。

客懷著好奇心拐了個彎,就在轉角遇到了驚 奇。出了正興街,就是台南赫赫有名的藝術

拐了個彎,上午的最後一個行程在海安路

街路「海安路」。在這裡,日式的鯉魚旗在

上的神農街中進行。神農街是一條充盈傳統

木造的居酒屋外飄揚,精緻的珠寶店藏在密

生命力的老街,入口處大紅燈籠高掛,路旁 可見南安商會、永川大轎工作室、金華府行 館等傳承記憶的老處所;神農街亦是台南市 文化協會的所在地,我們在此分成兩組,孩 子們運用各種工具和他們的想像力,創作屬 於自己的拓印布畫;家長和大孩子們則進行 手縫布扣小提袋DIY,縫製洋溢夏日風情的 冰果手提袋。在盛情的南台灣太陽照耀下, 第一日上午場的活動在此結束。

謝小伍先生介紹庵茶館 玩家體驗手作文創

189


為當年明鄭治臺的大將陳永華自泉州迎請入

鎮煞辟邪:門神的藝術 離開了神農街,智活玩家旅遊團回到數位

廟的神明。

文化協會的胖地(PunPlace),享用傳統美 食碗粿、肉圓、克林台包和古早味茶飲。飯

門的格局與設計,是傳統建築相當重要

後,文資中心科學修復團隊的周志明老師,先

的一環,有其依循的方式和規制。永華宮

是以口述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台南市兩位重

殿面為五川門,需自左方之生門(神像本

量級門神畫師—潘春源及潘麗水的故事。

位之左)進入,平時死門皆為緊閉,唯有祭 孔大典或大官來訪時才會開啟。在入殿之

人稱「麗水師」的潘麗水(1914-1995)

後,中門上兩位面容莊嚴肅穆、充滿靈性的

與其父潘春源,皆曾入選日治時代「台灣美術

門神即映入眼簾。左門上的武將濃眉大眼、

展覽會」而稱雄一方。過去,潘麗水除了跟隨

手持金鐧,名喚「神荼」;右門上的文將眉

父親的腳步,也曾師事水墨畫師呂璧松、甚至

宇祥和、手持長鞭,名喚「鬱壘」,兩人為

做過廣告看板繪製。他在二戰後再次從事廟宇

古時傳說居住於辟邪桃樹之下、擅長捉鬼的

繪畫,此時的他畫風兼容南北風格,逐漸打響

兄弟,為廟宇常見的門神形象。後來到了唐

名號,其作品至今仍保留在許多廟宇中,從台

代,也有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將軍的組合;

北、台南、高雄到屏東都有。

或者因應主祀神明的不同,搭配文官、宮女 或其他武將的門神組合,但大原則是講求平

在周志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走出胖地,

衡,常是「一文一武」或是「一老一少」。

步行移動到孔廟商圈,展開下午的行程。自 泮宮石坊下走過,一個右轉,來到「開基永

周志明老師表示,觀賞門神藝術時,除了

華宮」。這座道教廟殿的匾額大大的寫著四

細細凝視門神的表情、衣裝上色的光影技巧

字「全臺開基」,說明它和鄭氏家族的統治

和綴飾的細節外,還可以觀察祂們衣飾下襬

歷史息息相關—開基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

的圖像,這些圖像可能是畫師身分的線索, 周志明老師介紹門神文化

190


陳壽彝老師於總趕宮的濕壁畫作品

了避邪、吉祥等祈福之意義。

例如麗水師的作品就可能會有鯉魚或是戲球 僮子的下襬出現。另外,門神的人身繪製比 例如同米開朗基羅在聖堂圓頂上作畫一般,

門神彩繪是一連串的程序,從上灰、塗

需考慮到信眾仰視的角度,若以平視的角度

料、打底到繪圖著色,都不得馬虎。陳壽彝

與門神對望,你將會發現祂們的頭其實大的

與潘麗水是廟宇繪畫的箇中高手,在全台各

略顯誇張。

地的廟宇偶能見到他們所繪製的門神像。 1960年代以前,台灣傳統建築的彩繪顏料

下一站,我們來到了總趕宮。在這裡,

多以動植物膠或天然樹脂混和的礦物漆料為

我們看到了另一位門神畫師陳壽彝的門神作

主;後來引進日系的化學調和漆,因其多

品,此處為秦、尉兩位武將。除了門神,這

樣性與色碼的便利性,逐漸地為國內彩繪匠

裡還有數幅珍貴的濕壁畫。濕壁畫技術的難

師所接受。在彩繪程序結束後,栩栩如生的

度在於得在牆面尚未完全乾燥時盡速做畫完

威風門神便能坐鎮廟宇,守護此地的神祇聖

成,如此可使得顏料滲入牆內,日後不易掉

域,以及世世代代於此開枝散葉的居民。然

色,但一旦畫錯就不能重來,故這項技藝逐

而,一如人的青春會隨光陰老去,縱使神容

漸失傳。

莊嚴,鼎盛的香火氤氳卻逐漸將畫作薰染上 一層晦暗;於此同時,畫作原色的保護層也 老化、變質。幸好,老去的只是保護層,這

絕非舊圖新畫!門神文物修復師 門,是建築空間上相當重要的一環,不

些精細而珍貴的門神繪作,只差專業的行家

但是出入口,更區分了內外的領域。傳統民

來幫祂們「換膚」一下!

間信仰思維中,萬物皆有神靈,而門神的存 在,正是為了維持門內空間的完整性與神

曾任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助理教授的

聖性,淨除障礙、祈求勝利。隨著時代的流

蔡舜任,在台南成立了「蔡舜任藝術修復工

轉,門神從捉鬼兄弟神荼、鬱壘,演變到今

事」,專門修復油畫及木構件彩繪。他運用

日亦有文官宮女、吉祥神獸、著名武將、佛

科學儀器分析、檢測文物特性,針對作品的

教門神等,形象變得多元了起來;在功能

情形擬定縝密的修復計畫。蔡舜任表示,過

上,也從起初的「厭勝」鎮煞功能,更增添

去的彩繪修復經常未經審慎評估、再加上缺 191


少專業知識,貿然「修復」的結果經常慘不

不是在底圖上面重畫一遍!它們必須以看不

忍睹,例如整片刷白、徒然補上紅漆或僅以

見的精心修飾、補平、重上保護層,以增加

易剝落的化學漆上色,這些做法都不是對症

其鮮明感;要保留大師的原跡,但也要顯現

下藥;更糟糕的是,人們常說那是「時光」

時光感。如果要欣賞門神的畫工,可以特別

惹的禍,掉色是正常的事,但其實只要多想

去注意他的髯鬚,因為髯鬚通常是繪畫的最

一下,就可以發現這些門神彩繪的歷史也不

後一個部分,它必須顯得輕柔、又不遮去鬚

過幾十年,何來掉色?錯誤的是對珍貴藝術

下衣飾細節的光彩。

的輕率態度。 在講解的尾聲,蔡老師一聲令下,原本在 玩家們魚貫進入蔡老師的工作室。由於不

牆邊的神祕物身分被揭曉了—修復完成的神

便拍攝修復中的作品,玩家們全神貫注地聆

荼、鬱壘現身在我們面前,在工作室的燈光

聽蔡老師的解說,並用眼睛紀錄眼前出現的

下煥然一新,如我們記憶中潘麗水大師畫筆

一切驚奇。稍加觀望工作室的前廳,忽有一

下的門神,繪畫的細節都一模一樣,卻絲毫

種置身於手術房的氛圍:兩只大型的抽氣幫

見不到歲月的殘痕。

浦手臂從一旁的牆壁延伸而出,照護著床上

「現在可以拍照了。」蔡老師露出笑容。

躺著的病人;病人是兩扇看來陳舊的赭紅門 板,上面有色澤黯淡的門神;桌上擺著實驗

門神樂高體驗

室裡的血清瓶,裡面盛裝著有機溶液,門板

其後,玩家們乘上小巴,造訪了藝術修復

上可見幾塊濕潤的敷料,想來是用有機溶液

師蔡舜任的工作室,然後回到胖地。懷著對門

為患者藥敷了;桌邊的雕刻刀看起來並非等

神藝術及修復嘆為觀止的心情,玩家們在吳寬

閒之輩,好比精銳的鑿斧、鋒刃,能進行最

瀛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樂高門神的組裝。為配

細微的手術。而在「手術台」的一邊,則是

合活動,主辦單位特別台灣TICO公司開發客

用紅布包著兩只不明的巨型物體,靜靜地站

製化之微型樂高創意門神。微型積木是世界

在牆邊。

最迷你的積木,單顆的尺寸為4mm x4mm, 因為體積較小,拼組時需要較高的專注力,組

蔡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強調,這些彩繪作

裝完成後會有高度滿足感。其最大的特色還是

品就是國際級的藝術,修復它們的工作絕對

在於,拼組完成的作品還可以無限的擴增與變 蔡舜任老師講解門神藝術修復

192


化,這是個不受限制的益智玩具,永遠都可以

工煎餅,若睡晚了便只得向隅。

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創造。 拐了幾個彎,來到了一座兩廟相連的建 門神造型有兩款,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捉鬼兄

築,名喚「大觀音亭興濟宮」。「大觀音亭」

弟神荼漢和鬱壘。雖然眼睛看得吃力,但完成

主奉佛教的觀世音菩薩,「興濟宮」則祭祀道

後的成就感都寫在玩家們的臉上了。今日的門

教的醫神保生大帝;兩廟之間的相連空間,則

神藝術巡禮,到此告一段落,明日待續。

是全台碩果僅存的祀典官廳。此廟另外值得一 提的是,在大觀音亭還有一尊當地奉為「四大 月老」之一的月老像,其餘三尊則分別為在大

早晨的廟宇巡禮 早上八點,專業的導覽員—台南市文化古

天后宮、祀典武廟和重慶寺。雖然一樣都是月

蹟導覽解說發展協會的邱明賢老師帶領著早

老,但祂們的擅長項目略有不同,例如大觀音

起的智活玩家們,來一趟在地的廟宇巡禮。

亭的月老嘴巴比例較大,民間傳說祂擅長說

一行人首先來到「總爺街」(今名為「崇安

媒,牽線成功機率更高。接著,智活玩家來

街」),在康熙年間是進入古臺灣府城的重要

到了中和境北極殿。這裡供奉的是自1669年

通道,直到日治時代開闢了新路,總爺街就此

即入廟的玄天上帝,其神格只僅次於玉皇大

成為一條留存古老記憶的小街。當地有兩間土

帝,為明鄭時代創建最早的官建廟宇,後來

地公廟,分別是鎮轅境(頂土地公廟)和總祿

又經幾番拆修,而成今日緊鄰騎樓的面貌。

境(下土地公廟)。頂土地公廟地附近,有一

最大的特色是廟宇的樓柱之色皆為玄黑。

間小有名氣「連得堂」,每天早上限量販賣手 孔廟商圈:文創新生地 結束早晨的廟宇巡禮,智活玩家們接著朝 孔廟出發。不過,鼎鼎大名的全臺首學玩家 們過去可能都去過了,但它旁邊的這個小商 圈裡,除了漂洋過海、來臺生根的開基永華 宮藏身於此,更是有在地人的生命新芽在此 破土呢!

玩家體驗門神樂高

193

主辦團隊特製的門神樂高:神荼漢和鬱壘


門神機器人任務比賽

孔廟商圈位在府中街,入口矗立著泮宮

門神機器人

石坊—「泮宮」意為周代諸侯之地方官學。

能不能單憑想像,就讓八面威風的門神具

往裏頭探去,有許多有趣的民俗攤子,像是

現化呢?或許,現代的科技還不能讓我們光

看手相、畫糖人、煮椪糖、鮮果冰城、木工

用腦力就創造出能動的實物……不過若能夠

藝、手作杏仁茶等等,另外也有一些主打輕

透過高度自由化的造型技術,再和能讓物體

熟市場的店家,販賣主題餐飲或是園藝植

聽懂的語言相結合,這個目標就能實現了!

物,還有手作的飾品、皮件、布織物等等。

智活玩家台南場的壓軸活動「樂高門神機器

當然,以府中街為骨幹四面延伸,有些巧思

人」舉辦的地點—胖地(PunPlace),就正

令人驚奇的小店或是小型古蹟,還藏在不起

好是一個實現自造者(Maker)創作藍圖的

眼的巷弄之間等待有緣人的發掘。

地方。

府中街上的文創店家,將靈感的根絡深入

門神機器人活動的領路老師莊宏祥任職於

這片傳統文化養分豐厚的土壤,創演出帶有

高苑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同時也是機器人

個人風格的設計商品。例如,文創商店I LIFE

研究社的導師。他運用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樂

的設計師將民間坐月子的食品「椪餅」做成

高組件,設計出門神機器人。他們所設計的

可愛的抱枕;雙和號的年輕老闆考察日治時

藍圖具有兩個基礎功能:其一是「巡邏」,

代的台灣地圖與市徽,並收集詳盡的史料,

要能夠沿著指定軌道巡弋,以鎮守領域內的

將之與他過去在同人誌闖蕩的經驗揉合,製

安全;其二是「打擊」,遇到障礙物需要能

作出古典又帶有年輕設計感、十分吸睛的文

夠做出攻擊的動作,清除障礙以繼續前進。

創雜貨。

乍聽之下好像很容易,可是你該怎麼教組裝 出來的機器做出這兩個動作呢?

在結束孔廟商圈之旅後,台南的一群擅長 社區營造的媽媽們為我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

莊老師這次教玩家們使用的套件編號

風味自助餐,除了用料實在、口味道地的佳

LEGO Mindstorme NXT9797,主要包括幾

餚,更另外準備了特調的苦瓜涼茶和甘藷甜

個部分:門神的神經元—控制器、馬達與感

湯,讓我們一解暑氣,迎接智活玩家台南場

應器,接收指令的媒介—USB傳輸線與信號

最後的壓軸—樂高門神機器人實作!

傳輸線,身體的骨幹—積木,以及控制機械 194


玩家與自己組裝的門神機器人合影

動作的軟體。這些詞彙和零件看起來比之前

背景,但透過簡化的程式輔助,玩家只要拖

吳寬瀛老師的樂高門神公仔生冷、也複雜得

曳指令方塊、將之組合,便能快速設計出一

多,不過在場的玩家們各個都沉浸在組裝的

套有模有樣的程式了。接下來,只要用傳輸

樂趣中,即使遇到困難,也在專業的助教團

線把程式灌進去,就可以操作門神機器人,

隊幫助下將組裝的問題迅速解決。

並來一場門神大較勁啦!

於是在一個上午的努力後,門神機器人

編號由1到10一字排開,各組的機器人帶

便在各組桌上紛紛誕生。而且在各組的巧思

著不同的武器來到競技場。這場競賽不但要

下,每個門神都有獨一無二造型的武器。有

比速度、比精準,還要比打擊的效率。各組

的是簡約優雅的長鞭,有的是戰國時代的

發揮創意改造自己的機器人,武器看起來都

長戟,甚至還有玩家組出重量級的毀滅性武

相當精良,但如果要贏,可還得考慮這些裝

器,儼然是破壞神的化身。

備的重量,不能拖累了動作的流暢度!在這 場最後的戰役中,有些機器人穩健的完成任

在享用豐盛午飯後的下午時光,玩家們要

務,也有些機器人因為武器太重或造型太

面對第二個關卡:告訴門神該做什麼。莊老

大,才剛舉手就倒栽蔥了。最後,無論比賽

師在此運用的為簡單的階層式指令,透過程

是贏是輸,其實光是看著自己親手組出來的

式語言與感測器的組合達成三個目標。

機器人威風的樣子,每位玩家都露出了滿足 的笑容。在歡樂的大合照中,智活玩家台南

首先是「巡邏」的動作,當偵測地面反射

場畫下了一個美好的結尾。

光線程度的光學感測器感應到光(白色), 便左轉;若感應到暗(黑色),便右轉,如 此便能搖擺前進。接著是「鳴響」,當偵測 前方的超音波感測器接收到短距離內的障礙 物回聲時,需先停下來發出鳴響;而在鳴響 之後,機器人的手臂馬達旋轉,以手中的武 器將障礙物「打擊」,方可繼續前進。在設 計程式的過程中,玩家們雖然不一定有相關 195


共創

196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藉由「智、活、文」培育具備「設計智慧生活解決方案與服務系統和創造 嶄新營運機制」的人才,有能理解、感同身受,想要改變的熱情,願意以 智慧生活和社會發展為志業的企圖心和願景,瞭解並善用資通訊科技的服 務和傳播力量回映社會發展問題,亦具有技術研發,開創嶄新的數位內容 與服務模式的創意思維,創造出智慧生活社會與產業裡面,不一樣的使用 者經驗、服務系統、經營與行銷傳播模式,開創傳統與資通訊產業新藍海 (市場)的無限可能。

197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所/曾仁杰 智慧生活科技是近年來的流行語,文創在近幾年也因一些電影、動畫、表 演或創作藝術的成功而走紅。就如同生活形態與內涵可以形成文化 一樣,智慧生活科技與文創也可相輔相成。多數人想的很可 能是科技如何協助文創的創作、行銷或價值提昇。然 而,有些文創寧可保持傳統之非科技創作,對於科技的 導入反而有排斥性;反過來說,文創設計的思維有時也可為原 本與文創格格不入的科技,改頭換面,開創新的應用領域。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林崇偉 智慧生活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的動力出自對未來的大膽想像,基礎則紮根於對所處環 境脈絡的回顧和梳理,在觀察中探索需求,更懷抱著對人文和社會的終極關懷。創新 不僅限於科技,更包括:對未來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的 Understanding,用 減法找出關鍵功能和科技組合的 Sense,設計簡單實用又時尚人機介面 的 Fu,還有能緊緊抓住消費者提供更方便更有趣服務與營運模 式的 Imagination。由此,創新者方能找出智慧科技的 最適應用,科技創新也才能真正「創價」。亦即,為 使用者提供真正的「價值」,創造並滿足民眾的「渴求」, 更在科技和人群的互動架構裡,逐步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社會創新 與所追求的社會意義,也開創出企業/產業與社會/國家的新藍海!

198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 重視教學,特別是「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透過積極參與教育部教育改 進計畫,開發嵌入式系統、車載資通訊、以及智慧生活科技等創 新教材,喜歡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專題競賽,透過競賽培 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連結產業以實務研究為主軸, 利用實務研究進行教學反饋,赴企業進行深耕服務,積極 學習實務創新技術,與資策會共推關懷與幸福科技。用者數位落 差所應有之輔導涵蓋,以及於各領域培育科技融入應用人才之種子教育 涵蓋等。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陳聖智 智慧生活具有感性與體驗的特質,涵蓋科技、人文與設計等層面。智慧 生活強調跨領域的整合,具備創新思維與資通訊技術在日常生 活場域之應用,以使用者服務設計為重心,並關懷在地 生活與文化價值,期待提升生活品質,創造新附加 價值之新市場,與強化產業連結的競爭力。

199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計輔助科技學系/陳俊忠 有鑑於生活型態與疾病種類改變,人口老化與慢性疾病,已經成為人類必 須共同面對的健康與社會議題,過去最熱門的四大科:內、外、婦、 兒,招不到足額住院醫師,出現四大皆空的現象,顯示醫療 人力市場的需求呈現巨大改變。未來的醫療專業人 員,不僅必須具備專業醫療知能,也應該具備創作符合 社會主流文化教材的能力,能夠靈活運用資通訊工具,設計成 為生活化的互動服務方案。因此,開設生活型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 通識課程,積極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開發與驗證,期盼在醫學教育過程,醫 療專業人員有機會學習如何將艱深的專業知識,以民眾 (尤其是高齡者與疾病者 )的 需求為服務目標,學習以民眾聽得懂、願意遵從、人性化的模式,指導他們提升健康識 能,能夠適當使用科技與醫療資源,有效改善生活習慣與自我照顧能力。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吳育龍 科技讓人類社會進步,人文讓人類社會有內涵,進步的同時更要有內涵有深 度,文明才能久存,如何兼顧科技與人文的學習,這是一個現代教育 界要面對的人才培育挑戰。現代學生所面對的問題都是複合式 與跨領域的,學生們不僅要有深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 寬廣的學習視野。智活文創是一個跨領域課題,包含 了智慧科技與文化創意兩個面向,文化創意必須要結合在地 產業與特色,因此場域踏查與使用者訪談是必要的過程,這 與資訊科技以實驗室研發為主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在訓練學生 們在學校中學習資訊科技技術的同時,也必須鼓勵學生們能夠離開實驗室,進入 場域中體驗與學習,透過做中學的方式,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能夠在場域中實際應用。智 活文創是一個跨領域的新興領域,強調協同合作、整合與加值,需要從傳統的單一科目 教學轉變為橫向的科目結合,打破科目之間的藩籬,但是又能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 需要教育者共同的思考與努力,以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下一代人才。 200


東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通識教育中心/林惠娟 期望發展出對地方文化及環境生態共同付出的社群網絡,培養有興趣的 年輕學子,能善用新科技,永續經營地方文化。帶領學生找尋發 掘臺灣意象之美,從認識古地圖、原住民圖像、特有生 物、地標地景及傳統建築等五項本土文化資產中, 擷取臺灣具有代表性的象徵圖像,轉換成足以代表臺灣的 文創產品設計元素,進而建立臺灣意象的文化圖像價值。善用政 府部門已數位典藏的資源及已開發的數位平台,利用衛星定位及網路傳 輸等智慧科技於鄉土文化的紀錄領域,致力於文化創意之產品設計,最後還要 深化著作權及專利權的法律知識。以在地文化為素材,充分運用政府已投資開發的數 位典藏成果,並加值利用,運用年輕人易於使用的電子新科技產品,創造跟自己生活經 驗連結的文創產品,並引導未來走上實用的量產商品,啟發未來創業之路。深信從關懷 自己鄉土文化為出發點,應用新科技使圖像活化,產生人人能參與的數位生活創意,並 藉由先民的智慧,創新設計於日常生活的文化創意產品中,並強調智慧財產權觀念。

中華大學/通訊工程學系/余誌民 這幾年參與智活文創計畫之執行,讓一個科技人認識許多 不同領域卻非常用心經營在地文化的文創先進,也 學習到許多科技與文化結合的力與美,如動畫製作、竹 編、虛擬實境、創意發想等,在這個團體中,我學習到將一些 科技元素融入泰雅原住民文化,從竹管琴製作、音樂後製、古道探索、 認識原民生活、歷史文化與習俗,讓我了解高山就是原民的天堂,學會感恩、 謙卑與節制的生活態度,也協助原民竹製品的文創設計與發想。每次開車上山的路很 遠也很險,穿雨鞋爬山的古道很泥濘崎嶇,也曾在危險的山徑擔心學生,但在在都在上 天與原民祖先庇佑下化險為夷,讓學生從流汗辛苦中體驗生命交織的感動,也讓我的科 技人生收穫滿滿。

201


真理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李沿儒 創新與創意最終都要回歸到快樂與幸福,回歸到最基本的價值,才不會被 充滿追求物質的資本主義所影響。在智活文創中,我們要學習離開 學術的舒適圈到社區去創造一些不一樣的事物,做一些我們 認為有價值,但是社會人士還不願意動手去做的事 情。我們雖然渺小,但是從現在開始匯集彼此,我們就 是一股可以改變社會的力量。

臺北醫學大學/服務科學中心/邱佳慧 智活文創的理念固然從文化創新起始,然而,最終的實踐與發揮, 卻在智活文創團隊的努力下,遠遠超出既定的範疇,不論是 友善餐廳的笑聲,還是大稻埕的喧鬧聲,都是智活 文創點點滴滴的成果。文創符應了我的教育理念,也實 踐了我的教育願景,很高興能在計畫尾聲,交錯走進彼此的生 命。

202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侯君昊 期望繼續推廣設計思考、實踐夢想,讓更多人相信「能夠以自 己的力量影響社群、用設計改變世界」!

東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高士珮 帶著學生們走出校園走進場域,將學校所學的數位技術知 識總和實踐在場域中,讓社會參與成為獲取與實踐 知識的場域同時也是追求知識的大動力。因為深信音樂、 聲音與科技結合後不只是創作流行音樂或製造出文創商品的專 利,而是有責任的將在地的聲音、傳統文化藝術、默默為社會耕耘的 小人物等發陽光大,更要藉由科技結合與國際接軌。

203


育達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弘正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我認為「因材施教」最為困難,因為這牽扯到教學場域三度空間 (時間、空間、人間)的客製化,有時同樣一份教材、同樣的一股熱血,會因為不 同的場域、班級而有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些年間花了不少時間在各個不同 場合及課程分享以過所經營的智活場域成果,有些聽眾的反應很好, 有些則冷淡,有些讓我感到倍受尊重,有些則是讓我覺得不 值一文,或許這些都是場域的常態,而這也讓我不斷 的檢討自己在表達上是否過於主觀,或者是什麼其它 的元素。在這些年與學生們一起深入農村與在地社區的經驗 中,以此為根基所回饋的成果或許無法滿足所有同學傾向速效學習 的想像,但藉由智慧生活科技與人文的交融,我嘗試引導學生們運用適度 的數位科技,以【說一個好故事】的期許來呈現成果,讓場域知識得以具體活化在 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中,讓教育不落俗套,讓學生充滿歡笑。

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許家彰 近年政府主推智慧觀光的創新服務體驗,藉由科技化的數位內容設計讓觀光分眾化 的現象更趨明顯,本課程在這樣的脈絡下,定位為最後一里路,藉由觀光導 覽指標系統的智慧化與創新設計,讓進入社區的遊客有新的體驗,也 能帶動社區的產業加值。期望透過現行科技技術整合在地人文 特質,呈現當地文化特點,龍目社區擁有許多特殊觀光 資源,藉由擴增實境互動技術、手機App、藍芽燈 塔BEACON配合擴增實境手機雷達App以及穿戴式裝置等 設計於導覽系統中,預期透過這樣的互動導覽系統,整合在地觀 光資源搭配後續整合行銷活動,提昇話題性與觀光價值,讓社區經營能永 續發展。另外,本團隊多年聚焦在弱勢場域之永續活化陪伴,藉由智活文創聯盟 計畫的介入,可以讓修課學生在服務場域之實務操作上找到對應的專業職向(如產業活 化、文化保存..等)。因此,本系列課程之設計皆以”農村活化”為主題,輔以每一年觸 及一項可達到創意加值效應之專業,為10年期之農村再生計畫培訓未來可以投入農村社 區之專業種子。 204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許倍銜 “智慧生活”是近年來一個重要的課題,成為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 文化創意”亦是一個熱門的方向,吸引年輕世代的投入。智慧生 活的發展離不開科技,但是科技突破卻不是首要關鍵。 重要的是,以文化創意的角度引領科技的進展,以 人本的態度對於科技的應用進行不斷的反思。然而,單純 的創意不足以生成影響世界的力量,我們需要結合創意的頭腦和 理智的心思,並透過勤奮的雙手,才能構出可以被執行的創意方案,應 用於生活之中。智活文創的教育目標,應該要培養這樣手腦兼具的能力,透過 設計與實作,進行創意與科技的整合性學習。藉由跨領域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 野與增加思考的開放性。透過跨領域的學生組成,提供不同的觀點、以及互相學習的機 會,並以”團體創造”的方式產生設計方案。與建築做結合,我們可以將創意與實作導 引至日常生活環境之設計。另一方面,基於建築領域慣有的整合性創造思維,可以從整 體環境的協調性創造,來思考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

中華大學/生物資訊學系/張慧玫 生態課,學生問我,我學的將來能做什麼?學生有夢… 部落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山上高品的香菇總是乏人 問津?那個像郵票的漆黑圖騰有什麼魔力,為什麼貼上 就好像比較厲害?山上朋友有夢… 想想,我何不做個為「夢」加上圓弧的人,這些夢需要「圓」動力! 起初,原民生態數位記錄,我們到了古道,受到時間、經費、網路死角與安全 等限制,我們就做起「蓪草電子書」,後來藉著 QR Code,學生幫山上朋友產品貼 上了「魔力郵票」,讓山上朋友的產品履歷都能飛上「雲」去了! 原住民可能是目前還保留一些與大地原貌的脈動最零距離的原始智慧之族群。然而,隨 著耆老衰微,平地文化價值觀的衝擊,原住民的生態智慧和族語一樣,已日漸稀少。當 許多現代科技帶來的問題教我們無計可施的時候,在這些傳承被回鎖進大地秘境裏之 前,回過頭來師法自然卻不失是一條通路。

205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張耀仁 輔具科技不是為了探索科技、滿足學分、領獎助金、追求學位或爭取計畫與發表論文。 正如政治大學社工所王增勇老師所說的,我們認為輔具研發,不僅是科技的探索, 更是生命的碰觸,對於參與的每位成員,無論是研究者、師生、社工、身 心障礙者,就是一場生命教育的過程。以參與的學生為例,研發科 技的學生能從障礙者的生命歷程中看懂「受苦」在人生的意 義,並從障礙者的生命韌性中學習生命智慧,進而看 見科技研發對人類的意義;從他人的生命,學生有機 會可以反觀自身面對生命的態度,進而重新選擇生命的終極 關懷。生命教育的內涵在於啟發生命智慧、深化自省自覺與整合知 情意行,這樣的學習必須在實踐中發生,在輔具研發的歷程中,透過具體 與障礙者一起經歷實驗的階段,學生必須賦予科技研發對人性的尊重與意義。

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游豐吉 智活文創是展現個人生活的觀察與關懷,再利用自己的方式醞釀,最終以科技呈現 的結合方式。科技是冷的,它並不智慧,但人的創造力加諸於科技,是智慧 生活的伊始。要展現智慧生活,必須認真的尊重每一種文化,融入得 越底層生活越好,融入最開始的方法是觀察,所以在教學上我 習慣讓學生多面向的觀察,透過文章、影音多媒體及實 地的體驗去感受所要面對的現實;其次是分享,透 過教師與學生的彼此溝通,可以在事情的創意研究及實務 產出有個溝通與交集;再來便是執行,透過實作可以讓彼此了解 說與做之間的差異,在實作過程中更可以體會同理心重要以及了解自己的 不足;最後產出後還是再分享,此時已是整個課程的重新反思與感動。對我而言, 課程的執行過程及學生的想法表達,比最後產品的精緻度還重要。智活文創是個滾動的 過程,滾動中可以捲入很多面向,當然也捲入很多問題。但我相信,只要有心,智慧生 活可以輔助人類被無障礙且無歧視的對待。

206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劉士豪 「智」慧:是用聰明的方法做事 生「活」:是你每天做的事 「文」化:是大家都一起做的事 「創」意:是做大家沒有這樣做的事 所以,「智活文創」就是用聰明的方法,讓大家一起每天 做,以前都沒有這樣做的事。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劉芳 透過跨領域、跨科技的啟發,可以強化問題發現與問題解 決的能力。從教育、文化與科技的融滲到社會態度的 改變,期許建構一個高齡友善甚至一個高齡有趣的社會 !

207


東南科技大學(現任教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俐華 透過智活文創計畫進行跨領域漫畫文創的課程教學,培養圖文創作能力結合市場及觀光 產業行銷之人才,並透過圖像出版、數位出版進行漫畫文創之傳播,此外亦希望透 過智活文創計畫多元領域智囊專家達到將課程跨領域化、多元化及專業化 等之課程內容質量提升,以建立學生數位創作技術、圖像敘事、圖 文創作、美感素養、瞭解在地文化等之全方位文創、人文及 專業技士之全人能力。

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劉蔚萍 知識超載的智慧生活環境中,教師面臨的最大困難,乃是所學的觀念與知識已過時, 以往單專業學習背景的教師,必須面對與思考,在此行動科技趨勢的環境中, 對自身專業、教師角色與教育生態所產生的衝擊,將會引發何種質變, 才能培育學生成為目前產業界所需的跨域人才。Duke Ellington 的一句話 “A problem is a chance for you to do your best.”可說是本教師團隊教學能量的啟發點。 教師團隊扮演「引導者」,從自身於場域實務工作中發 現的問題與需求,置於課程中,應用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oblem-solving Strategy、Learning by Doing等教學策略,與學生同 步學習。在建構幼兒構音評量 App及構音遠距平台系統過程中,使兒家系與資 工系學生這被動學習的角色,轉化為「開發者」、「溝通協調者」及「教學者」主動學 習的角色。依循「啟發、引導、合作、服務、學習、分享」原則,以具體方案目標引導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透過內化反思達到深度學習的效益。

208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盧詩韻 台灣產業發展,漸漸地由早期的 OEM 到 ODM,甚且大步朝 OBM 邁 進。近些年來台灣電子產 業技術的快速進步,不僅硬體整體製 造技術享譽國際,3C 產業結合工業設計,在世界大型競 賽上更是屢屢獲得大獎,MIT 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而整個台灣設計,隨著技術、人文、社會 等層面的同步 提升,已有工業設計躍成現今更廣層面的服務設計。 以人為本 的設計,是設計最原始的初衷,也是最終的目的。多向度應用的電子互 動技術, 結合服務設計,整合了「硬體+服務+內容」的面向,激盪出的創新 應用理念,將不僅把很多的產品功能或服務內容,應用的範疇等等,締造了一個人類 文明的美麗新世界。

輔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謝明德 讓大學與所在地區形成智慧生活服務創新驅動引擎 讓學生帶科技化服務工具舞動在地特色街區 讓智慧無所不在、生活豐富在地特色文化、創意擴大城 鄉學習氛圍

209


遠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顏郁人 創造資訊系統的應用場域,發現文創志工的新價值,透過優質的數位學習 與場域實驗,找到參與文創活動的熱情與自信心。以前認為帶學生 去美術館上課是件很有 Fu的事,現在實踐了,要把美術館 的資訊需求帶回實驗室中研究設計,能與學生共同為 服務場域提供專業服務,是另一項生涯的挑戰。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羅日生 設計很有趣!美好的創意點子總會帶來無比的新奇與美好感動。若能具體實現,又會是 另一種幸福美好感受!設計很迷人!美的呈現,總是在創意發想與設計驗證間不斷衝 撞、翻新、淬煉而完成!念國高中時美術老師建議去念設計系科,大學研究所 攻讀的卻都是機械工程,畢業志向是當專業工程師或創業,結果最後 卻是意外進入校園教書,還在設計科系教了二十幾年! 人生真 的很微妙,總是充滿著驚奇!由生硬理性的機械工程、 進入感性理性兼備的工業設計任教、開始設計起高 度人文關懷的復健輔具、學習把玩瑰麗璀璨的珠寶設計、 到宗教佛像與文創藝品之數位雕塑與 3D列印之應用等,跨越了好 多專業領域!相較之下實務的經驗累績較多,熱愛動手體驗的實作!因 而教學時喜歡採用師徒制的模式!態度上鼓勵學生以「玩設計」的心境來享受做 設計的樂趣!平時則相當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投入設計接案或競賽,共同腦力激盪,設計 發想!然後到工廠動手製作,趕工完成模型!因此,學生有意願肯拚敢衝,若要南征北 討,都會相挺,一同樂在其中!

210


211


從創意到創新 進而創業


用智慧科技來圓滿愛 众社會企業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黃孟淳、陳姵妟 交通大學外國文學學系 周涵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邱鴻鈞 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詹依靜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 黃曉御 台灣大學電機研究所 林哲逸 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何佳倫 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 顏鈺芬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黃湘茹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廖政宗

其實我們從沒想過,念人文的我們,念大 學的我們,也可以有運用科技來改變社會, 更進一步創造自己生涯和事業的機會! 我們的友善志業,從參與課程的實作,認 識身障朋友開始,到深入地挖掘她們的需 求,林崇偉老師親力親為地帶領我們發展出 創新服務、參與各項國內外競賽、更在每一 步支持我們打造永續的服務,一路走來,我 們不僅在身障伙伴、老師,還有所有幫助我 們的朋友身上找到自己應該走的方向,更因 為大家的期許,讓我們的熱情不只是一時, 而能永遠持續。 所以,我們在2014年1月13日建立了众社 會企業,並以下面所列的兩條公司章程,作 為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永遠不忘感謝老 師跟大家支持我們的社會創新初衷。

众社企股份有限公司(OurCityLove Social Enterprise Co. Ltd., Taiwan,統 編:54776922)致力於運用資訊傳播科技 (ICT)以促進資訊之平權和近用,發展無 障礙友善環境,服務行動不便者,協助身 障、高齡、弱勢、青年之教育、就業、創業 和國際合作,激發台灣產業之整合創新,以 及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為創設宗旨與營運方向 (公司章程第二條)。 同時众社會企業並於章程中明訂盈餘分配 將保留百分之五十,作為推動前揭各項創設 宗旨和營運方向之資源,以實踐众社會企業 推動世界無障礙環境與服務發展,以及促 進身障者之理想(公司章程第十九條第五 項)。

213


運用智慧生活科技創造綠能商機 能創科技工作室(意旨節能再造) 主負責人 汪孟杰 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健走杖產學合作案專任助理 團隊成員 黃靖元 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健走杖產學合作案專任助理 團隊成員 王孝欽 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健走杖產學合作案專任助理 團隊成員 蕭盟鋼 創業 App團隊第二任團長 團隊成員 施佩君 智慧工藝創意團隊第三任團長 輔導教師 林正敏 南開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教授

黃靖元曾擔任第一期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

孝欽學長加入團隊,其對App的開發業務十

產業創新跨校教學聯盟/智慧行動裝置生活軟

分熟稔,使軟硬體整合的道路邁向新的里程

體設計課程開授計畫的教學助理,協助南開

碑,而在業界工作時間較長的孟杰學長對業

科技大學數位生活創意系林正敏教授開發情

務方面的熟悉,讓案件源源不絕地湧進,但

境感知教學模組,與學長王孝欽參加2012年

卻面臨人手不足的艱辛課題,於是興起就地

大專生校院網路通訊軟體與創意應用競賽,

培養校內學弟妹的想法。回到學校實驗室尋

作品小綠人獲得人文行動趨勢獎,該作品也

覓,看見正在製作手工電路板的蕭盟鋼學

成為智活課程的創新教材。黃靖元畢業服完

弟,在學期間就已獲獎無數,邀請他進到團

兵役後,一通電話,改變他的想法,在學時

隊擔任電路設計與IOS App開發的業務。此

擔任智慧生活科技室長的汪孟杰學長邀請一

時技術已到位,但成品缺乏藝術觀感,發掘

起申請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U-Star計

了當時在課堂上製作手工竹燈籠的學妹施佩

畫,讓靖元心中燃起發揮所長的創業夢想。

君。能創科技(意旨節能再造)的團隊正式

由於創業之路艱辛,邀請軟體開發強項的王

踏上創業的旅途!

214


扭曲泡泡帶來的華麗世界 泡泡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BUBBLE DREAM FACTORY 影像總監 /導演 張亦 滾石唱片滾動娛樂 影像負責人 製片 /副導演 李科佑 天馬傳播 客家電視台單元劇《已讀不回》執行製片 企劃 /編劇 徐育唯 一功建設微電影《遇見愛》 編劇 動態 /靜態攝影師 周興能 天馬傳播 客家電視台單元劇《已讀不回》攝影助理 動態攝影師 /剪接師 黃揚根 中台禪寺 大型活動視訊轉播攝影師 動畫師 /平面設計師 李欣蓉 樂繪工作坊設計師 音樂製作人 楊威宇 北京華誼兄弟電影公司電視劇配樂製作人

大三上學期,高士珮老師的「生活科技—

課,拍攝的時間會一拖再拖,最終也許完成

留住我的鄉音」課程,集結了數位媒體設計

不了。幸運的是我們如期完成了作品,其成

系上的好手:導演張亦、副導演李科佑、編

果於2014年5月於世貿三館新一代設計展正

劇 徐育唯、靜態攝影師周興能、動態攝影師

式展出微電影《聽你說的遙遠Voices from

黃可翔、場記莊慶嘉、燈光陳柏全、女主角

a Land Far Away》。因為完成了微電影後

何佩茹,在課程上提出要為同學何佩茹拍攝

也參與了許多高老師指導的計劃,案源陸

泰雅族母語的微電影的構想,高老師指出,

續開發,進而於2014年7月11日正式成立

佩茹富有生命力的聲音,深具說服力,但音

「泡泡創意股份有限公司BUBBLE DREAM

樂與影像結合是一個無法想像的大工程,要

FACTORY」,目前公司備有樂團練習室、錄

求我們多看影片並解析畫面語言,畫分鏡討

音室與專業錄音設備,以及影片前後期製作

論拍攝角度、尋找流行音樂風格形態等,現

剪輯室,主要業務為各大專院校相關影音製

在想想,這些龐大的事前作業都成了拍攝時

作,服務範圍遍及大陸地區。

的養分、音樂製作的標竿,沒有事先做足功

215


e_Art:創作數位雕塑之美 數藝通科技有限公司 數藝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4月,目前公司專 職成員總共兩位,技術核心是透過數位化整合設計與製 作技術(CAD/CAM/RE/RP/數位雕塑等技術),應用 於文創商品之掃描、設計與開發、珠寶設計與掃描、宗 教佛像雕像之掃瞄與製作案等。 負責人:隋炳珠,主要資金出資人,與業務接洽。 技術總監:蕭乃慧,工作職務為負責整個公司之數位化 整合設計技術,與設計案執行。 兼任設計師群:依據任務編組契約合作,有平面設計 師、珠寶設計師及產品設計師等。

蕭乃慧技術總監在學就讀研究所期間,連續

等技術學習、深究並學會整合應用。即將畢

兩年擔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智活計畫之專案

業時,與老師討論就業發展相關議題,提及

助理。碩士畢畢業論文的研究題目:幾何建

台灣時下蓬勃發展的文創商品設計市場,一

構應用於藝飾品設計之研究初探,該論文中

些技術特殊應用,適合數位化整合設計技術

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是以擔任計畫助理時所

的揮灑,市場開發的未來性相當大,獲得指

負責與學習之數位化整合設計與製作技術,

導老師的肯定與認同,因此籌備創業計畫。

融會貫通後運用在錯覺大師M. C. Escher艾

而後經指導老師引介企業界的隋女士認識與

雪的鑲嵌藝飾品的設計創作上。隨著兩年的

深談後,獲得肯定與支持,歷經兩個多月的

計劃參與及畢業論文的試煉,蕭同學對數

籌備與規劃,於2015年4月份,正式於台中

位化整合設計與製作的相關議題越來越有興

市成立數藝通科技有限公司。

趣,平時除了協助老師執行的接產學合作案 外,也不斷努力將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 RE逆向掃描、虛擬雕塑工法及3D列印製作

216


展望 智活文創聯盟第一期成果豐碩,在全台各地社區智慧創新應用、弱勢族群幫助以及智慧友 善安全城市的發展上,都有許多課程及配套活動的深耕。未來,智活文創聯盟將專注以「智 慧友善城市」做為主軸,核心信念在於全體參與的教師都希望能以智慧科技之應用相關教育 創新,作為推動台灣的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我們相信只有障礙的環境而沒有障礙 的人,科技要能夠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這才是科技的「創價」゠ 市場的「價值」。 這個主題具有高度前瞻性、產業性,以及市場性,交大累積近十年來推動國內外智慧城 市(Smart City)經驗明確辨認出:台灣乃至於國際社會當前重要趨勢為「持續都市化」和 「快速高齡化」。因此,如何運用資訊與傳播科技(ICT)來提供高齡、婦嬰、行動不便者 及其照顧者在城市裡的公共友善資源引導服務,並發展相關族群的支持性科技,不僅是台灣 平權文明社會的展現,更極具產業發展之市場價值。這個方向迫切需要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整合培養跨領域師資和人才,以推動高齡台灣永續智慧空間發展,更隱含未來輸出台灣智慧 友善城市創新服務模式至國際市場的可能。 綜合觀之,智活聯盟期以智慧友善城市作為發展目標,將更能有效地凝聚教師及產業的參 與,在此過程裡,我們目前已取得台灣智慧生活科技促進協會的支持,協助我們進行場域的 實際開拓、創新課程與教材的持續研發,期能捲動更多台灣校園的師生投入智慧生活領域教 育的創新,以Learning by Developing與Developing for real-life的想法持續推動台灣智慧 生活教育的創新發展。

217


因為關心 我們創新

發行人 曾仁杰 主編 林崇偉 編輯 游蕎菀/羅文相 美術編輯 黃湘茹/黃曉御 作者 曾仁杰/林崇偉/林正敏/陳聖智/陳俊忠/吳育龍/林惠娟 余誌民/李沿儒/邱佳慧/侯君昊/高士珮/陳弘正/許家彰 許倍銜/張慧玫/張耀仁/游豐吉/劉士豪/劉

芳/劉俐華

劉蔚萍/盧詩韻/謝明德/顏郁人/羅日生/丙

醇/羅紹桀

林俞佐/陳妤寧/歐 葳/吳培安 攝影 MISC.科學與人文紀錄 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 出版 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 指導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 電話 03-5712121 網址 http://createtaiwan.smartliving.org.tw/main.php 出版日期 104年 4月 初版一刷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