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工作室 - 24/25學年到校學習活動服務

Page 1

觀察 詮釋 連結 評價
2024 / 25學年到校學習活動服務

目錄

1. 關於細讀工作室

2.過去一年的成就與報導

全方位學習活動

3.博物館參觀學習活動

4.入校博物館文化講座/工作坊

5.媒體藝術家帶領

2
Art Tech 活動 6. 藝術家帶領靜觀活動 7. 社區文化考察導賞
配合學科課程活動
8. 生命書寫創作坊 9. 社區考察創作坊 10. 慢看細讀世界藝術觀賞工作坊
3 4 6 7 8-9 10 11 12 13 13 14 15
11. 藝術家入班美術創作 12. 專業團隊

關於細讀工作室

主要提供兩大入校活動方向:

全方位學習活動 配合學科課程 的到校活動

細讀工作室由前博物館教育人員、文化評論人、藝術家及前媒體

工作者成立,希望藉專業經驗引入新的教學法,培養學生觀察、 欣賞、創意、評鑑能力。

我們致力推動文化藝術教育創新,提供不同專題學習活動,回應 社會趨勢及未來人才需要。有別於傳統直述式教學傳遞資訊,我 們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為學習目標,反覆鍛鍊「尋找資訊、依據脈 絡驗證、統整解釋及省思評鑑」的知識建構過程。

活動焦點

學生自主知識建構

創新博物館教學法

3
人文學科素養 Art Tech 初探體驗
文化、藝術及歷史 的探究學習
STEAM教育 與創客教育

過去一年報導與成就

受委託佈置「數碼藝術 x 說好香港故事」 藝術設計及敘事比賽決賽作品展 (由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主辦, Edution Network 教育倡行聯合主辦)

連續兩年接受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委託,以「Train the trainers」的方式,指導大學生帶 領小學生參與社群藝術創作活動,並策展學習成果

創辦人接受明報教育委託主持入校學生講座、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

星島日報 〈香港好故事多元才能計畫 培 育人才 啟發潛 能全人發展〉

4

創辦人曾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任職期間,參與展覽結集圖錄 《馳騁天下——馬文 化藝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 出版)榮獲【第四屆香港出版雙 年獎】中藝術及設計類的出版獎 作品

明報 〈參觀故宮博物館 拓眼界學鑑賞文物〉

日本見聞iroha 專頁 〈當我們參觀

teamLab時,除了打卡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5
創辦人擔任信報教育「師前影後」專欄作者 活動記錄

博物館參觀學習活動

導賞的本質,就是讓人迅速簡要掌握展覽重要資訊

導賞對象,通常是沒有學習包袱,以消閒娛樂為目標的觀眾 以學習為參觀目標的學生,我們可以透過主動學習提供更多

由前博物館教育人員設計及帶領,引入新進博物館教學法,活動提供有別於單 向講授展品資訊 的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我們為學校提供博物館參觀學習活動包括:

• 參觀前預習活動

(引起學習動機、建立學習預期)

• 參觀導賞學習活動

(圍繞展品的主動學習)

• 參觀後工作坊

(鞏固學習成果)

我們的活動旨在:

• 提供圍繞藝術品 / 文物的思考路向(Thinking Routines)

• 讓學生掌握基本藝術觀賞過程

• 培養學生人文藝術共通素養(Competence)能力、自主知識建構

• 提供文化、藝術及歷史知識,透過體驗建立文化情意

6
1 2 3

入校博物館文化講座 /工作坊

全方位學習活動

運用博物館網上資源,我們提供以下入校講座 / 工作坊:

活動主題:

–學生活動

• 認識博物館展覽、掌握基本觀賞過程

• 通過展品感受與想像歷史情境

• 通過故宮展品認識中國歷史/美術

–家長講座

• 如何帶領子女參觀博物館

–教師專業發展講座

• 帶領博物館/古蹟參觀

• 博物館學習法與活動教案設計

• 運用博物館網上資源進行課堂活動

7

藝術家帶領Art Tech活動

藝術科技的未來潮流

藝術與科技結合改變人類的生活,近年各種藝術科技(如人工 智能、NFT、AR / VR 及各種投映科技等)的湧現,徹底改變 創新產業的工作環境。學生必須掌握最新的藝術科技,才能回 應未來資訊科技社會的挑戰。

為學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媒體藝術家帶領探索 Art Tech 不 同領域,活動包括以下 4 項自選學習主題。活動可以透過單節 主題講座、初探體驗體驗活動(4 至 6 節)、單選主題創作坊 (4 至 6 節)進行,讓學校因應學習需要、學校目標選擇:

活動主題:

• Web 3.0 概覽與 Art Tech 面面觀

• AR 作品創作 / 3D 模型建模

• 人工智能生成(AI Generated)工具

• 區塊鏈、NFT 藝術概覽

8
9
全方位學習活動
technology

藝術家帶領靜觀活動

心靈教育 / 正向教育

結合藝術與靜觀(Mindfulness),我們推出由藝術家帶領的 靜觀活動,培養學生專注力與耐 力,重新感受自己的身體與情 緒。活動包括一連串靜觀訓練如打坐、攀臨、觀呼吸等,讓學生 反覆練習日常靜觀實踐。

活動同時可以提供以下創作活動,讓學生 重新探索自我。

可供選擇的創作活動包括 (但不限於) :

• 自由書寫

• 禪曉畫

• 天然染

• 泥塑

10

社區文化考察導賞

認識社區

由文化評論人設計及帶領,社區空間考察將會帶領學生遊覽社 區不同設施,考察不同年代出現特色建築、社區休憩空間、 歷史遺跡,窺探它們過去歷史活動同時探討近年地方營造 (Placemaking)─以文化活動改變生空間的例子,參觀不同 公共藝術作品、近年商場上蓋遊樂空間,以及藝文空間群落等。

活動考察旨在帶領學生:

• 透過社區轉變了解香港歷史文化

• 透過日常生活空間培養觀察、感受能力

• 連結社區空間與文化關係,思考近年社區議題

• 建立個人對本土社會的歸屬感

• 反思個人如何參與社區發展

全方位學習活動 11

語文創作-

結合生命教育、社區考察

曾任文學雜誌《字花》編輯、水煮魚文化總監

羅樂敏聯合策劃

本地作家指導 • 結合生命教育、社區考察 • 探索學生個人經歷

• 探索學生個人經歷 • 尋找自己聲音表現觀察與感受

• 探索個人與群體的關係

生命書寫創作坊 (至少 4 節)

從日記與傳記,到私小說與散文,活動分享生命書寫文本,通過文字遊戲與實 驗、培養想像感受的腦筋鍛練、處境題目習作及落區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進 入他人的心靈風景,建立同理心,同時協助往內心探尋,梳理生命經驗,重新 了解與接納自己。

12

配合學科課程的到校活動

社區考察創作坊 (至少 4 節)

圍繞學校所在社區,活動結合社區導賞與文學創作, 由作家帶領學生觀察、感受社區。

除了分享相關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如何表現社區 體驗,同時帶領學生進行社區觀察、五感體驗、街 頭訪問,發掘店鋪傳統工藝、社區公共空間,探索 社區轉變的歷史痕跡。

慢看細讀世界藝術 觀賞工作坊

歷史、中史、常識、視藝-

通過藝術了解歷史情境

慢看細讀世界藝術觀賞工作坊以慢看為起點,提供 不同分組互動問題與活動,讓學生聚焦藝術品不同 重點,透過不同思考路徑(Thinking Routines) 進入作品。這個活動除了配合視藝評 賞學習目標 以外,更可以配合世界歷史科課程,透過藝術品體 驗歷史情景、生活面貌。

活動旨在讓學生:

•培養基礎人文藝術共通素養(Competence)

•掌握藝術基本觀賞過程、思考方法

•了解不同歷史社會的藝術特色

•培養觀賞品味,建立藝術觀、世界觀

13

藝術家入班美術創作

為了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我們提供一般學校視藝課堂少見 的藝術媒材進行手作活動,讓學生嘗試不同類型的美術創作。

藝術家入班美術創作活動 (但不限於) :

• 藍曬體驗

• 影子劇場

• 社區誌製作工作坊(包括外出)

• 社區地圖製作工作坊(包括外出)

• 手機 3D 全息投影裝置製作

• 簡易針孔相機製作

• 傳統竹工藝紮作

• 傳統迷你花牌

• 天然染

• 泥塑

14 14

創辦人

張穎恒

文化評論人、教育創新實踐者,曾任香港故宮文化博 物館助理學習及公共參與經理、智庫教育研究工作 者。評論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字花雜誌、映畫手 民、微批。

學術顧問

李越民博士

現任教於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與探索各種歷史 社科的教學法,堅信教學創新需要實際紮根在課程之中。

合作作家、藝術家

江耀榮

羅樂敏

詩人、編輯、文化項目策劃人,於香港出生及成長。著有詩集《而又彷彿》 (2016)。曾任教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創意藝術文憑課程,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 劇學院兼職教師 (2023 2024)。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及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主修複合 媒體),曾展出創作計劃「香港百物檔案館」,參與韓國「Jeju 4.3 art」展覽及 本港 VR 劇場製作「山海 二零四玖」等。

黎倩華

凌中雲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畢業,並獲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舊生 會頒予吞拿魚獎,2018 及 2021 年入圍香港人權藝術獎。凌透過社區研究及物質 探索進行創作,並以幻想式呈現日常物與人的關係、不同物質的聯繫和好奇感。

黎倩華擁有臺灣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及荷蘭烏得勒⽀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 位。近 8 年專注於參與式藝術體驗研究。尤其在插畫、跨學科創作、講課表演及社 區參與項目上的實踐。

15

清晰學習目標與思考路徑

培養學生人文學科素養,

評賞品味、藝術觀與世界觀

引入藝術教育

/ 博物館教育的教學法

改變過往以灌輸資料為主的單向講授

少就是多

聚焦重要的藝術品 / 文物,

提供深度主動學習活動

文化藝術專業

文化評論人、藝術家、

教育研究者、前博物館教育人員

細讀工作室

電郵:project@closereadingstudio.com.hk

傳真:2186 7760 | Whatsapp:6089 9954

地址:九龍觀塘開源道48號威利廣場16樓1603室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