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禁錮者
被禁錮的,是否就永遠停留在那裡了?萬千思緒的渾沌中,所有事物都被剝奪發展的 可能性,彷彿時間已然靜止,只有身體繼續衰老、扭曲。每當大雨落下,在角落蜷縮 的我,不禁懷疑生命裡還有什麼東西不能破碎?家庭?友誼?或者我越發脆弱的心? 可在最後的最後,我仍想、仍願意伸出手,緊握一線生機。也許有天時間會繼續轉動, 讓我昂起身軀,離開禁錮之地。
沐浴者與香香澡堂
溫暖的水從蓮蓬頭沖下,洗卻了一身的灰燼。兩種溫度相互交錯,前者是被生活焚燒 成灰的人,後者則是人世間的善意與溫情。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剩下的百分之 三十是命運與無奈。但溫暖的水比百分之百更多,一下子傾倒在他們已然清冷的寂寞 中,重新燃起些什麼。
喪失視力者
失去世界的色彩前,一個人還能掙扎多少時日?何處能夠接納,一個逐漸目盲的人? 或許不該太過哀傷,嬰兒與老人,同樣脆弱、無助。這本就是個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組 成的世界,助人者與受助者,經常只有一線之隔。但我們仍需時常祈禱,自己能擁有 更多時間,不要太快的從命運的一側,移動到另一側。
社工與房間裡的大象
沒想過要救贖世人,可在社工的位置上就是要撐起一切。一天只有24小時,但人的 匱乏比24小時還多,於是只能燃燒生命,把每天當成48小時來用。大象在房間中央, 無人看見。社工與街友的困境,同樣無人聞問。因為那些最根本、最難以克服的問題 必須被忽視,我們才能假裝什麼問題都沒有地,繼續生活。
負重者
倒下的人不是不願站起,而是層層疊疊的重量,至今仍緊迫的覆蓋著。我們都以為努 力就可扛起一切,直到最後一塊石頭下落,才發現人力終究有極限。但也許,我們還 能擁有另一種溫暖,透過善意,將重量一點一滴的卸除,直到倒下的人們重新站起, 看向天空。
失去面孔的無家者
還剩下什麼?僅剩下自尊了吧。每日的遊蕩,把生命之鏡擊成碎片,無法映照世界的 繁華,而只能在所有的碎裂裡,緊抓住在碎片之間來回折射的,越來越瘦弱的自我。 他的身軀巨大,但心靈被壓縮的禁不起外界異樣的一撇。於是他遊蕩再遊蕩,隱沒於 人群中,祈禱沒人(包含自己)能發現他的存在。












作品根源
這些作品是一個無家者(街友)展覽中的展品。會創作它們,主要是想展現街友、街 友社工與街友扶助組織的不同形象,並且與所有人一起面對人際關係的「脆弱性」。
在街上遊蕩的街友,往往經歷過人際關係的徹底崩解。無論是出生於有嚴重暴力問題 的家庭,還是遭逢變故、身染重疾。有許許多多的原因,讓他們失去原有關係網絡的 庇護,掉進街頭。
這些原因,經常充滿了偶然性。就像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難以抗拒意外、疾 病的發生。若缺乏有效的社會救助網絡,在人們遭遇不幸時提供幫助,其實每個人在 面對命運的偶然時,都是處於「隨時會成為街友」的高風險狀態。
藉由訪談街友、街友社工,並實地參與芒草心(街友扶助組織)的日常事務,我們試 著呈現街友的人生故事,以及街友社工、組織是如何提供多面向的支持,撐住街友, 讓他們保有一絲機會,去取回自己的力量與尊嚴。
幸與不幸,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但一個更包容、願意伸出援手的社會,則是我們可共 同創建的。
展覽緣起
本展由「悅夢床墊」經營的Podcast頻道「茶魚飯厚」發起,並於悅夢床墊的新莊 門市展出。茶魚飯厚是一個承載不同聲音的頻道,於2020年上傳第一集錄音後,三 年多的時間,已錄製了近300則故事,來賓來自百工百業,也來自她/他們獨一無二 的人生。
「讓所有被主流媒體忽視的,在困境中掙扎的聲音被聽見。」是茶魚飯厚的初衷。它 不愛談大道理,更不想強化早已箝制住太多人的社會框架,只想提供一個讓人好好說 話的地方,並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意見是被重視的。
因為溫暖、包容的調性,一路走來,茶魚飯厚得擄獲了許多聽眾的心。頻道主魚爸本 身是小商人,經營「悅夢床墊」門市,提供軟棉臥榻的同時,也期盼為社會盡一份力, 讓所有受過傷的心都有個能安睡的地方。
這樣的期盼,最後形成了「悅夢床墊門市策展計畫」。從臺北到臺中,悅夢共有六家 門市,未來這些門市除了作為商業空間,也會作為展場,結合參與過茶魚飯厚錄音的 NGO團體,策劃不同社會議題的主題展。
本展即是其中之一,期盼在悅夢床墊試躺的您,可以在享受舒適床墊的同時,花一點 點時間瞭解社會上不同的聲音,與我們一起,想像一個人人都可安然入睡的美好世 界。
協力單位
本展素材主要由街友扶助組織「芒草心」提供。在街頭生活的街友們,每個人都有不 同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共通處是,他們擁有的人生與關係網絡,不足以撐住他們的墜 跌。若無人出手相助,他們很可能會一直待在街上,找不到通往家園的路。
街友扶助組織的存在,讓街友有機會透過外力的協助,穩住自己,並逐步找回自己的 人生。2011年成立,2014年正式營運的芒草心,9年來為了扶助街友展開了無數計 畫,從提供中繼床位的「自立支援中心」、專門收容女性街友的「潭馨園」、協助街 友排除租屋障礙的「友善宿舍」、鼓勵街友述說生命故事的「真人圖書館」、引領眾 人探索街友生活的「街遊導覽」、提供乾淨明亮洗浴空間的「香香澡堂」,到進行生 活與就業培力的「心手村」……等,光是叫的出名字的專案就接近10項。
這些專案從滿足街友的基本需求、尊嚴開始,幫助他們累積面對生活的力量,與自己、 他人好好互動的同時,也重新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與角色。
儘管這條路無比艱辛,芒草心還是在稀缺的人力、物力中,發想出各式各樣的方案, 盡可能編織出多樣、全面的扶助網絡,試著把街友重新拉回社會網絡。他們的努力, 不僅讓許多流離失所的人可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資,也保有對生命的一絲盼望。
概念釋疑
概念的轉變,有時是為了消除歧視,有時則是為了更精準的表達當事者的處境。概念 精準了,社會資源才能順暢流動到需要它的地方。從「街友」到「無家者」也是如此。
過往,我們會用「流浪漢」、「遊民」、「街友」,來指涉在街頭上露宿的人。先不 論這些詞語本身是否帶有歧視,但它們確實不足以用來描述相關人士的處境。
除了露宿街頭的人之外,因貧窮而陷於居住困難的人,還包含夜宿在網咖、收容中心、 24小時營業場所(速食店、便利商店)、廉價旅館、三溫暖,以及惡劣擁擠的租屋 環境的人。這些人雖沒有直接流落街頭,但仍屬於「街友儲備軍」,與街友一樣需要 社福的扶助。
單單只用「街友」一詞,容易讓社會遺忘「街友儲備軍」的存在,也連帶使得這批人 難以取得他們急需的社會資源。為了避免這困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提出以含意更 廣的「無家者」來取代「街友」。「無家者」涵蓋了三種居住困難者:露宿街頭以及 夜宿營業場所者、居住於庇護所或收容中心者、居住於惡劣租屋或者自有空間者。
透過概念的精準化,無家者的處境也能更快的被察覺、辨識,社福資源也可以在他們 需要時及早介入,發揮最大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