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書院院刊_創刊號

Page 1

以及通識教育中心所有成員努力耕耘下,逐漸成長茁壯,培育 出非常多優秀的人才。紫荊書院從一開始的學術菁英教育慢慢轉化為 跨領域學習,提供了校內學生一個多元、創新、自主的學習與交流平 台。在這個平台上,來自各學院的學生共同修習書院特色課程、接受 校內各領域的教師指導、參與書院活動規劃與書院間的交流,培養職 涯與人際關係的核心能力、執行圓夢計畫,為大學的生活增添了豐富 的色彩。

行的刊物。雖然現代的社群媒體發達,意見或想法很容易藉由

網路擴散,但也造成資訊氾濫,文章品質良莠不齊的問題。定期發行 紫荊書院院刊的想法已經醞釀很久,這次要特別感謝紹閔等幾位院生 的努力以及通識中心教師同仁們的指導,紫荊書院第一期的院刊終於 正式發行。未來希望在書院以及通識教育中心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 下,將院刊逐漸經營成一份優良的平面媒體,作為院生以及書院教師 間另一個重要的活動報導、資訊傳播與溝通的平台,並且也鼓勵院生 們踴躍投稿,讓院刊也成為校內學生藝文創作的一個重要舞台。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書院成立至今已經超過10年,期間在歷任校長
紫荊書院雖然活動頻繁,但多年來一直沒有一份屬於自己固定發
胡維平
序 -
紫荊書院執行長
107/7/20 -

關於機械工程與藝術, 或所謂的新媒體藝術

3-4 5-7 8-10 11 12 13 14 -目錄15-16 17 18 19 20 21-22 23-27 28-31 32-35 36-37 38-39 40 艷紫荊 日治時代的藝術之花 迎新逐夢方程式 中正講座課程介紹 生涯知能課程介紹 興趣小組簡介 議題小組簡介 多元主題 關於書院
幼兒圓 茗茶秋毫 繪聲繪影 導生會 院服 資訊講座
科系領域趨勢 活動紀錄
社會企業與公司法修法 你所不知道的勞工系 正念的影響
紫荊講堂─知識的實戰場 版權頁

中正講座

文/勞工一 饒誌恒

想了解一個人,就必須了解他的內在涵養,如同想了解中正講座,就必須清

楚它的精神所在。今天,為您解析中正講座課程背後鮮為人知的秘辛。

中正講座這堂課的精神有二,其一為跨領域,每學期有8堂講座課,講者來源 由各院推薦,展現多元性且恰與書院強調跨領域學習不謀而合。其二為向典範學 習,與課程名稱的副標如出一轍,卻鮮少為人注意,強調學習講者成功(職場) 的經驗及豐富學養。

回溯過往,中正講座是行之有年的課程,起初為1學分的課,修課生只要修習 8堂講座即可,而後課程設計更加多樣化,增加課前預習及課後複習,因此擴增 為2學分,開設班數更從一個班增設為四個班,期許更多學生對講題內容及講者 學養有更深入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中正講座雖然為全校學生都可選修的通識課,卻列為書院生的 必修課之一,王秋玲老師表示考量到院生剛進大學,若能有堂課可以一起修習, 將能更加認識彼此,也能藉此培養院生跨領域的學習能力。此外,在四個班中, 書院生通常集中於一個班,在這個班額外規劃了特別的活動,即為小專題─”我 與書院”。報告內容需與書院相關,呈現方式不拘,因此有的組別以簡報方式呈 現書院活動回顧、有的拍攝影片、甚至改編歌詞介紹書院等等,展現院生們的巧 思。小小的專題發表,讓院生對書院更加熟悉,帶來大大的效益。

十屆院生劉沛淇表示:「我與書院的報告不只讓我有機會能與書院的夥伴合作, 更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思考書院對於我們的價值是什麼,也能讓我們思考該如何 做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書院,真的收穫良多。」

中正講座,不僅僅只是一門通識課,更重要的是課程背後隱含的精神。講座難 免有些主題較為枯燥乏味,但正因如此,更要打開眼界去接受,用心去探討我們 不熟悉的領域,這才是價值之所在。

11

生涯圓夢,知己能為

《生涯知能》,知道自己具備什麼潛 能?知道達成理想生涯需要哪些能力?大 學生對於自己的生涯定位與規劃,常是心 有餘而力不足的,有夢該如何去圓?還沒 有夢又該怎麼尋? 通識中心為院生設計的 這門課程,由五位老師共同開設,各自負 責不同領域教學,藉由分組實作辦理〈生 涯探索〉相關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生涯規 劃的概念與意義,訓練方案的規劃、行銷 與數位紀錄等技巧。

圖:青世代講座海報

探索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社會參訪、藝文巡禮、關懷服務、技能研習, 也可以邀請學者、專家、企業名人等進行專題演講。此外,定期的〈紫荊講 堂〉也會讓校內的教師與學生分享專業領域或學術經歷,再加上〈圓夢計畫〉 的書寫練習,讓院生試想自己的夢想藍圖,更早起步規劃實踐!

今年,在院生的積極參與,規劃了四個不同面向的探索:有誇縣市活動【工 與藝交織的碼頭】,邀請師生到高雄哈瑪星地區一日遊,了解當地鐵路的歷 史,並到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參訪,認識輪船產業的活躍發展。 也有嘉義在地社會關懷【桌遊憶啟動】,透過“桌遊”與“長者”兩個意想 不到的元素結合,與桌遊講師學習,從遊戲中如何與與長輩愉悅的溝通互動。

另外還有兩場演講:【青世

代】與【十二夜,之後 下一個

明天呢】都邀請了導演蒞臨,一

位是執導一把青的金鐘導演曹 瑞原,除了分享職場經驗也與

全校師生分享台灣影視的未來;

一位是十二夜導演Raye,講述

台灣流浪狗問題,接著以小組方 式共同討論。這麼多元的探索模

式,讓院生在籌備過程一邊自我 追尋,一邊培養各種能力與經

驗,提升更堅強的個人競爭力。

文/心理一 蔡昀庭
12
圖:十二夜,之後 下一個明天呢

興趣小組

上大學有豐富的社團可以選擇,但……好像就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沒關係,自 己的社團自己創,可是……社團有很多規制,也有許多人數壓力。書院的興趣小 組就這樣誕生了。興趣小組只需要找到妳認為可以運作順利的人數,三人、十人, 甚至是二十人!你們可以制訂你們所需的運作規則,像是一個禮拜要負責一次帶 領討論這樣子維持興趣小組運作的基本默契。

如果還沒有特別的想法,不妨看一下過去有開辦過的興趣小組吧:

True you─荊生知旅負責人張緯丞:「覺得書院不一定要單純想辦活動而聚在 一起,而是可以因為想學習某樣事物或是想去享受嘗試某樣事務時的新鮮,旅遊, 是大部分的人所喜愛的休閒活動,因此想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吸引也喜愛旅遊的同 好一起冒險。」

快閃合唱興趣小組,聽到快閃似乎有些害怕,但一個人不敢想,兩個人或許有 點緊張,但一群人就能勇敢去闖!快閃合唱曾經在春節前夕的火車上進行,透過 合唱來傳遞一股歡樂的氛圍,在結束表演的時候獲得許多人的掌聲。

大學生活可以有很多嘗試,可以從很多嘗試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進而發 掘自己的興趣,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闖吧。

13 . True you─荊生知旅 . .
.
文/機械二 黃紹閔
快閃合唱

議題小組

文/哲學一 周柏喜

進入紫荊書院,會擁有家族、導師、家爸媽,擁有很多資源,認識許多人,在 必須修習的課程中,有一項極為特別—議題小組。

議題小組是甚麼呢?從字面上解讀,可以得知有個主題圍繞著這個活動;既是 小組,那就代表人不多,走精緻路線。沒錯!就是如此,每位院生在前兩個學期 都必須參加議題小組,由導師發揮各自專長,每學期開設不同議題小組,帶領院 生以讀書會、討論會形式,每隔幾週討論議題。就像16世紀的沙龍,大家互相 討論、交流,來自不同科系、背景的院生們,在議題小組中,藉由特定主題,激盪、 碰撞出絢爛的火花,互相學習、拓寬各自視野。

若是對藝術有獨特看法、興趣的院生,可以參加黃承德老師的「文化與生活美 學小組」,和老師聊聊所謂的「美」,進而從生活發現「美」。第一次討論,老 師讓所有人畫一朵花,心中那一朵純粹的花朵,不能修改,下筆就不能回頭,要 堅定地完成你的花。在欣賞到其他院生的花朵時,會發現世界何等遼闊,單純一 朵花就映出每人眼中的世界有多不同、特別,而生活中尚有許多「美」在等我們 發現。

另外,喜歡閱讀、寫作的院生,能參與李映瑾老師的「文案書寫與編輯實務小 組」,薄薄一本雜誌,隱藏許多資訊,能在學習如何書寫文案的過程中,也透析 編輯們的心思和隱藏在雜誌中的學問,由老師帶領,閱讀各式雜誌,發揮觀察力, 互相交流意見、欣賞,並從真正的編輯帶來的分享中成長。

每學期的議題小組都有些許不同,院生們可以依興趣自由選修,參加議題小組 和許多人交流、連結,編織一張屬於自己的網,增加自己的能力,對自身有益無 害,若有餘力,絕對是多多益善。

14

生活美學系列講艇暨工作坊_-

繪生繪影

文 1 機械三蕭育禮

受訪者:Nicole Lin

:當初怎麼會想要辦這場講座?

N: 那是靈光乍現.就在我跟方棋要去拍螢火蟲的路上。

:辦的時候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是挑戰?

N: 幾乎沒有.因為主要負責人就是我跟方棋。

:參與後的感想是如何呢?

活動時間:2017/10/22(日) 9:00 -16:10

活動地點:共教104

講師:郭桂玲

禱蟈:非蛙玲

N: 不僅讓更多人接觸到美,也讓自己在這兩次的活動中有更多與美相處的時間。

: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講座呢~

N: 沒有,因為我另有個人規劃,若有人願意承接,也歡迎。

N: 感謝三十位左右的大家成就了這兩場的工作坊,完成我本為私心想學的美學。 兩場的活動中,大家都不是透過言語交談,而是用茶道與速寫的方式交流,進 而讓自己發現更多的美在身邊。這裡真的很美,希望透過兩場工作坊將美的種

子種在心中,期待發芽!

參與工作坊的非院生心得:

我覺得道場講座比起教我們 " 如何速寫 " ,更著重每個人都可以試著觀察自己的生活這個概 念。從最開始老師帶我們用油性色鉛筆畫甜點時,就會提醒我們可以試著多觀察髓摹圖片的細節 ,也觀察自己手中的油性色鉛筆能夠做出什麼技法。下半堂正式進入到外面速寫風景時,老師是 教我們「把看到的畫下來」 ,不—定要完全—模—樣,重點的其實是在「表驗出你看到了什麼」

。這場講座讓我收穫最大的,應該是我開始會提醒自己要記得觀察自己的生活周遭,無論是眼睛 看的或是耳朵聽的,然後當自己有感觸時就會想要試著把它記錄起來。

18

院你幸服

一院服專欄

社福-黃姿婷(二家負責人)

當時,做院服這項活動,是我進入書院時第一 個挑戰。雖然從前做過社團社服,有一些知識 能協助其他夥伴們。例如在設計方面,就能預

先幫他們注意到應注意的細節。在討論的時候,

我們不像其他人選擇做 T-shirt 而是挑戰外套跨 季節的服飾,當下害怕價格過高而影響購買,

但是,透過廠商的篩選,依舊是能買到價格合 理CP值高的外套。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從圖的顏色、外套底 色、設計圖的調整,花了很長的時間在負責 人和總召閭、負責人跟該家成員間、甚至是 放大到書院粉絲專頁和大家共同討論與協調。 因為我們不可以任意斷定圖案的決定,也同 時是因為想讓大家看見我們製作的進度狀況。

這次因為地域因素,多了很多的困難。例如:沒

辦法實際摸到材質、也無法面對面直接跟廠商接

洽…

等等。但和其他家的負責人們還有總召智名 一同討論解決,那些所有我害怕的一切疑慮都能 有效避免。此外,到送印的一兩天後才發現圖檔

有問題時,總召智名優先跳出來設定立場說:

願意讓大家穿不完美的院服,雖然要損失一些金 錢,但大家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廠商最後也釋 出善意,才能—同把損失降到最低。

在設計院服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很多、也 進行得非常開心,很慶幸當初有自願提議 說要做院服的負責人,夥伴間的討論也很 熱絡,當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的畫面,過往 回首,我仍歷歷在目。

20

Ql. 為何要辦兩場講者不同的資訊講座?

A目的為讓非理工科的學生更快了解資訊方面的 知識,先以第一場講座做為前導會,建立對電腦丶 資訊安全的基本認識,再以第二場講座作為更深入 的探討。

Q2. 舉辦這場講座的動機為何?

A本次講産鎖定對象為非理工院之學生,而他們 在平時系上的課程早已培養一定軟實力,例如:報告 、企畫書撰寫等。然而,在資訊及電腦硬體方面卻 是普遍缺乏應具備的相關知識,偏偏資訊又與生活 緊密結合,舉凡網購造成個資外洩的疑慮、下載軟 體可能對電腦造成的風險等,因此希望透過講座讓 聽眾能對電腦及資訊相關有基礎認識。

Q3. 籌畫這個講座的心路歷程及遇到的困難

Al. 在企劃書繳交時.行政上的要求較為嚴苛. 導致繳交時間被拖延。這是當初沒有預期到的狀 況。

A2. 報告內容有些並不是系上專業.因此透過蒐 集資料進行整理比較, 像是CPU比較.花了— 些時間準備。

Q4. 講座結束前的Q&A時間,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 的問題?或是觀眾給予的回應?

A. 有聽眾提問維修電腦時如何讓雙方都能快速了解 問題在哪,因此我進行了專業名詞的解釋,並且實 際操作電腦程式,讓聽眾明白維修電腦時可能需要 提供的相關資訊如何找出來。

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非理工院的聽眾提問顯 示卡的問題.以及關於影片剪輯時.電腦會有 卡頓的清況是何種原因造成。其實這讓我相當驚 訝.因為在我的認知裡.非理工院的學生通常 在硬體方面都相當依賴別人給予答案. 但這次他們卻會自己思考.甚至更進— 步提出問題.打破了我對非理工院學生 的認識。

^ --
<I>
22

或許大家沒聽過Theo Jansen,但多多少少都有看過、聽過「仿生獸」,而仿生獸就是Theo Jansen 的系列作品 《Strandbeest》。但今天不談Theo Jansen 是為什麼會做出「仿生獸」

的(因為這個上TED就可以看到他本人的演講),而是概略、目錄式的介紹大家不熟悉的 工學院,甚至是相對其他藝種來說年輕很多的「新媒體藝術」。

“The walls between art and engineering exist only in our minds.”
文 /
23 或所謂的新媒體藝術。
機械三 蕭育禮

在此推薦幾個展覽活動,大家有機會可以去觀看:

1.《空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

希冀透過藝術實踐的對話,呈現當代藝術的展

演力、呈現在不同創作脈絡的交疊中遊藝逐形 而居的種種可能性。邀請觀者在人(身體)、 事(行為/表演)、物(雕塑/物件/裝置)

的流轉中體驗展演力的交織與延拓 ── 展演力 是未完成的,但通過對話,它將可無限延展。

這場展覽雖然不是歸類在所謂的新媒體藝術, 但在於媒材上的使用是非常趣味的。 網址:http://www.airplants.sense-info.co/ tw/

2.《沙中房間》:

由台灣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音樂家Laurie Anderson合作的VR作品,觀者在房間中可 以隨意地飛翔、觀看。

報名資訊:http://lacamerainsabbiata. org/?ddlLang=zh-tw

黃翊為活躍國際的編舞家,擅長結合層次豐富的影像與細膩的肢體展現; 庫卡(KUKA)是一個德國生產的工業型機械手臂。《黃翊與庫卡》是人 與機器之間的舞蹈,帶領觀看者重新思考「人」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網址:http://huangyi.tw/huangyi_and_kuka/

購票資訊: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425

3.《黃翊與庫卡》:
24

自己身為機械系的學生,還可以勉強介紹一下機械系,但對於工學院其他系的了解其實跟大 家所認識的其實差不多。對我來說,我所認識的機械工程可以簡單地用「設計製造」來概括, 大家耳聞的各種力學可以運用在生活周遭各種產品的設計上,而且每個細節都有它存在的原 因及必要性。其各種透過經驗或理論所得到的公式都可以迴避許多古人的失敗,也是透過經 驗的累積讓工業的效能、產率提升。但機械只能用在工業上嗎?

技術、設計甚至是想法,很多都是從麻省理工學院出來的,例如:最近幾年不論政府還是民間 都在推動的Maker Movement(所謂的「自造者/創客運動」)和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3D 列印,麻省理工學院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Fablab、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

而我相當喜歡Media Lab 中的Tangible Media Group,它是由Hiroshi Ishii教授所領導,最

有名的作品包含2015年的《bioLogic》(呼吸衣)、2017年的《Transformative Appetite》(變 形義大利麵)。就像剛剛所提到的《Strandbeest》,每件作品的背後都是有專業知識以及 計算;就如同J.S.Bach的作品,聽起來非常的音樂性,但其背後是建立在數學邏輯上。會講 機械與藝術的關係是以一個機械系學生的角度去看,藝術可以可以與各種領域產生關係,亦 說藝術是包含在每個人的內在。

1.《不舒適的明日》系列: 藝術家袁廣鳴 的錄像作品。其挑明了

一種對安適現狀的刺擊,以反喻的方 式,在舒坦的平整中擠壓出一道道的 皺摺。除了承接過去以動態影像所凸 顯的時間性與記憶議題,亦拉出了透 過空間影像觸擊命題的方式。

MIT Media Lab, “In a world where radical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re taken for granted, Media Lab researchers design technologies for people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有許多
25

回過來介紹幾件作品,臺灣的新媒體藝術在世界上是在中上的位置,有許多很棒的作品都慢 慢的出現在生活中:

藝術家姚仲涵 的作品,運用了光跟日 光燈聲響在作品中。《光電獸#2–天花板》針對就在藝術空間的場域, 將置放於空間高處,觀者目光會隨著 光的位移而有所變化,進而重新認知 空間,體驗身體知覺的變化。

3.《疲軟世界》系列: 藝術家邱昭財 的動力雕塑。經由觀 眾主體的介入來觸動開啟作品的動

態,在互動、對應的歷程中,作品 構型的樣貌不斷變動,跳脫了實體 恆定的狀態,聲、動、時空變化的 作品情狀,觀者因而得到即時的回 饋。

2.《光電獸》系列:
26

4.《sandbox》:

藝術家鄭先喻 的電子裝置,透過攔截無線網路、擷取封包 與觀者用簡訊溝通,帶領觀者想像在展場裡不存在的作品。

新型態的藝術隨著各種運動,許多藝術家開始嘗試使用滑鼠、鍵盤、VR來創作作品,像是 Floss-Art、 或是黃心健老師今年得到金獅獎的《沙中房間》;相對的,也有從不同背景的人

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像是中國醫藥大學的《病態美學》、中國生物藝術家陳逸云也擁有中醫 背景與平面設計。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藝術嗎?但什麼才是「藝術」,這個答案也隨著不同的思維、主義的發 展,漸漸的把詮釋權交給了觀看者、參與者。

就如極簡音樂有一個Wandelweiser樂派,讓聽眾、演出者選擇在此刻要「聽」什麼、或什 麼都不聽,雖然是同一份樂譜但每場演出都是不一樣的;而數位藝術家Ryoji Ikeda對於自

己的作品不做解釋、也不接受任何採訪,有一部分是為了留下空間給觀者去跟他的作品對話, 不希望因為他說了什麼而讓觀者看的角度有所改變。

「娛樂」是100%的呈現內容,觀者只要被動的接收就好,但「藝術」保留了一定的比例是 交給觀者去詮釋、主動接收的,也是這樣讓觀者打開感知大腦與作品產生共鳴,使不同人去 看同件作品都有不同的感受。

27

公司做好事 還能賺錢? 開

文/法律一 卓宛嫻

社會企業與公司法修法

緣起:

本學期二家王秋玲老師的議題小組的主題是:從「黑暗對話」

探索社會企業及青年創業,探討社會企業相關議題,適逢公司

法大修,剛好可以把兩者結合唯一討論。

28

社會企業概念可以追溯到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1976年於孟加拉提供窮人小額貸款的微型信貸(microfinance)模式。而所謂的 社會企業即是不同於第一部門公部門(政府)、第二部門私部門(一般民營企業)、第三部 門非營利或非政府組織的新形態組織,

嘗試綜合這三個部門的優點、改善缺點,達到對社會的最大效益。

公部門因財務窘迫效能不足等無法照顧到所有的社會福

利;私部門的經營依附市場需求,大多數並非是想解決社

會問題而經營公司;而非營利和非政府組織則是依賴民眾

捐款,財源不穩定很難持續堅持友善目的。

社會企業的經營動機則是以社會目標為主, 透過商業模式的產品或服務營利達到社會問

題的解決和本身的自給自足,包含企業治 理、商業模式、社會影響力和投資者等。

例如1991在英國創辦的The Big Issue,2010四月在台灣創刊,取名《大誌雜誌》,就是要

透過讓街友賣雜誌的方式幫助他們取回生活主導權;還有元沛農場(沃畝股份有限公司)透 過微生物技術堆肥製造肥料也試圖解決台灣廚餘過多的問題,用科技和廚餘打造永續有機農 業等都是社會企業的一種。

財務利潤 極大化 自給自足 永續發展 自給自足 永續發展 社會影響力 極大化 社會企業 29
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在英、美、德、義、南韓等都已有蓬勃的發展,目前英國有七萬多 家社會企業,而台灣初步統計則有450家以上 ,因為可以營利又有解決社會 問題的特性,讓許多有志青年投身社會企業創業,補足政府無法顧慮到的社 會福利。

例如20多歲便創立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 平台「社企流」的林以涵,現在已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發 展的重要平台管理者。但是台灣目前沒有任何一部專屬 於社會企業的法規,而是用公司法來規範這種型態的組 織,可修法前的公司法第一條卻明言:「本法所稱公司, 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 人。」

將公司的成立目的限縮在營利,以追求股 東最大利益化為目標,並不符合時代潮流 及社會企業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成立目的, 若要把現有的公司法強加到社會企業上, 社會企業亦受制式的法規規範而走向追求 股東利益的傳統企業。

公司法第23條:「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有違反 致公司受有損害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意即如果社會企業要追求的是除了股東之外的第三人利益,就會違反對公司 忠實的義務,有可能會進入司法程序。以上等規範不但限縮了社會企業的影 響力更讓社會企業無法律正當性的立足點。

自給自足 永續發展
社會影響力 極大化
極大化 社會企業 30
非營利組織
捐贈依賴性 社會影響力

公司法經過許多團體的倡議,經濟部終於在2016年2月成立修法委員會,目前已舉辦過公 聽會等,修法漸走向尾聲。

有關社會企業的部分主張在公司法第1條中增加第2項:「除前項之營利義務外,公司得同 時追求社會及公共利益」,讓社會企業組織或其他具社會使命之企業也能適用。

而目前各界對於第一項調整:「放寬公司法,讓更多組織適用」普遍沒有異議,但對於是否

需要現在增訂『兼益公司』(社會企業)專章(節),即是有關社會企業規範需不需要獨立 出來自己一章等有不同看法。臺大法律系教授黃銘傑認為獨立一個章節立太多相關法律會對 創業有太大的箝制,不利於社會企業的發展;而中華組織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王秉鈞則覺得不

趁著現在修法的時機一起成立專章規範社會企業以後就沒機會了 。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2017 11月27的社會企業金融論壇中表示行政院目前也有有關社會企 業的四大方案依序是成立社會企業發展平台、提供資金鬆綁法規、透過修產創條例等創造友 善社企環境、以及修公司法和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 。之前總統也有發表過相關言 論,足見社企在台灣受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書院裡有許多有夢想的學生,除了可以自創傳統第二部門產業相關工作,也可以考 慮往社企方向邁進,親自著手解決現在大多數人無奈無解的社會問題,在餵飽自己 的同時也可以為台灣盡一份力量。雖然創業這條路困難重重,但或許可以透過和書 院夥伴的討論、求教於導師和圓夢計畫等方式,踏出邁向夢想的第一步!

We are 100 percent behind you!

31

你所不知道的_ 勞 工 系

饒誌恒 蔡佳蓉 文/勞工一

「勞工系畢業的學生是不是都在工會做事啊?」、「聽說在社會運動常常都能看到他們的身 影」、「勞工系畢業就失業了啦」……相信這是多數人對勞工系的想法,如果你也像眾人一 樣對勞工系抱持著這樣的看法,那麼現在就讓身為勞工系的我們為大家破除謎思,談談勞工 系的關於吧!

勞工關係學系,其實可以說是個"稀有"的科系,最初因教育部擔心勞工系未來無明確就業 方向,所以不允許全國廣設勞工系。在全台灣的大學裡僅有中正大學跟文化大學有設立。當 初中正勞工關係學系設立目的是為了解決政府官員在勞工行政專業度的不足,因此初期以基 礎公務人員的培養為主,但後期許多人資工作也開始聘用畢業於勞工系的學生,勞工系學生 就業開始有一大部分轉向人力資源相關領域發展,現今已成為勞工系畢業主要出路之一。

此外,吳啟新教授特別提及全國有許多科大有設立人資系,與勞工系的出路看似高度疊合, 但勞工系的學生在法令的熟悉度相較人資系或企管系的學生有相對優勢,例如:勞保保費、

加班費、請假時間的計算等,尤其現在一例一休改的讓人霧裡看花,更有許多學長姐專門替 公司處理一例一休的問題。

32

吳啟新教授表示勞工系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科系,且 基礎科目多,與各系所學銜接容易、連結度高。相較於 社科院它系進行雙主修或輔系較具優勢,舉凡管院、法 學院、文學院、理工學院都有學長姊進行雙主修或輔系。 若是未來鎖定人資為畢業工作,建議以企管、資管、法 律雙主修或輔系為主。

人資(HR),全名為人力資源管理,是一種 管理工作中涉及人

或人事方面的工作,幫助雇主做出最適當的人力配置,進而發揮 各階層的人力資源潛能。舉凡人員招募、薪酬及福利管理、績效 考核、人員培訓均屬之。

吳啟新教授表示勞工系畢業後可以考取政治大學的勞研所或是中 央/中山人力資源管所繼續進修,或者到私部門做人資,也能在 公部門從事公務員;倘若本身對國考及人資沒興趣的話,也有學 長姊從事賣場的儲備幹部等各行各業,因為前面有提到勞工系基 礎科目多,只要自身在想做的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多加鑽研,基本 上都能好好發揮。

Q Q
33
事呢?」

介紹完勞工關係學系,不如透過相關議題分析來剖析勞工議題對社會的重要性吧!首先放眼 近期一例一休相關法案修法,針對加班上限(由46小時上修至54小時)的修法內容探討。

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談台灣及勞動背景條件,台灣在全球工時統計的排名 一直以來都是數一數二;同時就經濟學角度而言,在勞力市場的供給是後 彎曲線, 意指當工資足以滿足勞工程度上的期盼時,勞工對縮短工時的期 望值會遠大過工資的增加值。

圖片來源:https://www.womstation.com/p/1596

綜上所述,讓我們回到一例一休的初衷—讓兩天的休 假日變更為一天例假日、一天休假日以改善部分勞工 無周休二日的情況。

同一理念的配套如雙週84小時下修為單週40小時, 同時為了彌補資方在工時縮減的損失而取消勞工原有 的七天休假,這正是砍七天假的由來。

一例一休抑或相關法案修法的走向影響的並不只是勞方權益或資方利益,而是整體社會 的健康、安全、發展。在法案更動與人心紛擾的背後,我們期盼不論是一例一休還是勞 工相關法案能夠在促進台灣發展下讓體現休閒的價值。

馬克思•弗里施:「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34

從台灣走向全球;從現今遙望未來。民國150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 的四成。當台灣人口問題的唯一解是世代互補,全球化的發展似乎成為台灣勞動力

補充的關鍵。互相搭配與引進專業白領成為台灣勞力發展的兩大目標目標:藉由互

相搭配以解決 台灣3k產業(危險、骯髒、辛苦的產業) 嚴重缺工問題; 而從高度

發展國家高薪吸引的專業白領人才可提供領導能力及管理技術。

全球化進展也帶動資訊流動迅速,許多台灣

青年透過跨國打工度假尋求更好的機會。而 吳教授建議在行動前先釐清自己的想法,倘 若以賺錢為目的勢必面臨未來回國就業時會

受到人資對學生價值判定的質疑。但教授也

勉勵學生們語言並非台灣往國際邁進的阻 礙,希冀同學們以敞開的心胸去接受文化、

語言的洗禮並藉此內省增進自身才是王道。

回歸本土,隨著台灣對勞工權益相關議題日 漸重視,政府對勞檢員的需求也越來越迫

切。大專院校以上就讀與勞工相關科系者其 實皆有資格考取勞檢員,受考試內容影響, 應考人通常為碩士畢業生。縱使勞檢員薪資 優異,導因於他們的工作職責夾在政府高 層、資方、勞方間的利益衝突,流動率仍遠 高過其他公職單位。由此可見,勞檢員除了 要擁有法律專業,需要比常人擁有更多的正 義感,相信在充滿正義感的勞檢員監督下, 台灣的勞動環境能夠撥雲見日,描繪出不一 樣的風景。

勞力附隨著人格本身,我們肯定人之尊嚴價值勢必不能輕易將勞力視作純商品交易販售。

企望勞方與資方可從過去的對立衝突邁向協力合作。

35

活在當下—「正念」的力量

文/心理一 王雅茵

什麼是正念? 是指正面思考嗎?

正念跟正面思考不一樣唷!正念是「分秒的覺察,刻意地專注當下,並對經驗產生 非評價的認識與覺察(Kabat-Zinn, 2003)」,也就是不帶有評論地去觀察、感覺 環境與身心理狀態。

正念訓練有降低焦慮、增強免疫力、改善情 緒、集中注意力等等好處,讓處在嘈雜社會

中的心靈,有個喘息的空間。為什麼呢?因

為情緒受到大腦神經的影響,再加上大腦的 神經具有可塑性(即我們神經網絡不是固定

的)。這代表我們的情緒處理方式有被改變 的可能!透過靜坐、冥想,可以實踐正念,

改善我們的處理情緒型態的神經迴路,為心

理治療帶來新的方法。

咦?!真有那麼神奇?

現今已有許多研究者投入研究,透過實驗找 出之中的相關與生理的機制。其中,有研究 指出,「正念減壓」可以活化左前額葉皮質, 幫助情緒往正向回復、改善注意力(因前額 葉皮質與其有關)。另一研究則是指出,「正 念減壓課程對癌症病患的焦慮、情緒、疲憊 感、睡眠品質、壓力釋放與心理層面之生活 品質都有正面的效果」。可見,透過改變大 腦的神經迴路,能協助情緒獲得調和。

正念有什麼用呀?
36

那正念要怎麼做?

正念其實並不難,「活在當下」及「不評論 好壞」便是精髓。例如,正念運動時,做到 分分秒秒專注於運動本身,不因為能力落後

而責備自己。還有「正念進食」,回到食物 本身的味覺刺激,慢食細食,得到更大的心 理滿足感,現代人尤易忽略。參考<華人正

念減壓中心>網站提供的正念減壓課程,分 成以下學習項目。

抓住片刻, 創造自己的寧靜

數位產品與網路儼然填補了每個人生活的縫 隙。資訊爆炸、手機成癮……讓我們活在分 心的世代。當情緒難以獲得紓解,生活壓力

1.靜態的覺察,如靜坐。

2.動態的覺察,如正念瑜珈。

3.時時刻刻的覺察,如生活靜觀與觀察呼 吸。

4.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覺察,如正念聆聽、正 念溝通。

排山倒海而來,不妨放下手中的工作與電子 產品,闔上雙眼、放鬆身體,來一場「靜心」

的正念旅行!

37

紫荊講堂 ─ 知識的實戰場

機械二 黃紹閔

整理自通識中心網頁

在105學年度起紫荊書院設計了一項新的學習內

涵,希望邀請校內各領域資深有學術成就的老師,

以演講、座談等近距離接觸的方式與同學們分享 如何培養自身的專業能力。

《當司法專業碰上網路公審》一次講座中,劉建宏教授首先以「司

法首例山難搜救不力國賠266萬-張博崴山難事件」為例, 將法條一一的講述,再說明法官們裁判的依據。一般民眾平時對於這些 司法判決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媒體的影響,如果不清楚法律的規定,很容 易就輕易地批評法官們判決的不是,甚至將他們冠上恐龍法官的名稱。

在《為何歷史? 我的歷史知識》一次講座中,楊宇勛總務長首先帶領大 家探究「我是誰?」,他指出「我」之被形塑的管道可能來自於家人、教 科書、親友、媒體或是人云亦云,而「我」之形塑包括人種、血緣,家庭、 成長經歷、社會氛圍、國民歷史教育等。接著楊總務長提到歷史的由來, 他認為有人就有歷史,只是每個家族、族群、政權、國家、帝國記錄歷 史的方式不盡相同,輕重也不一。在歷史研究上,以時相次,以事相類; 時間是縱軸線,空間則是橫軸線。地理為長時段,為人、事演變的根本。

而如今社會是多元史觀,非單一史觀,且人人都是史學家。從觀察到洞 悉(史識):鑑古知今,繼往開來。楊總務長建議同學培養觀察力的縱 深度、洞悉力與預判能力;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的關注歷史的過往今來, 定能審時度勢及增長智慧。

緣 起 38

當司法專業 碰上網路公審

從105學年度至106學年度已累積了13場講座,其中的 主題從法學、歷史經驗、經濟趨勢到人工智慧,以講座主 題《當司法專業碰上網路公審》、《企業面對當前經濟環 境的挑戰》、《人工智慧的再崛起》、《面對加速時代的 挑戰與應變》為例,由主題即能了解,這些主題都是各科 系領域中的專業所不能不掌握的,透過講者專業的分析與 見解,使聽眾能將曾經接觸過的相關知識與趨勢結合,讓 紫荊講堂儼然成為了知識的實戰場。

漫談人工智慧
39
民俗畫中 的圖像解密

版權頁

刊號:創刊號

日期: July, 2018

| 發行人 胡維平

| 文字指導 通識教育中心 李映瑾老師

| 採訪指導 傳播系 胡元輝老師

| 美術指導 通識教育中心 黃承德老師

| 責任編輯

機械二 黃紹閔、傳播二 黃蓉

| 執行編輯

法律一 蔡昕辰、 財法一 羅郁淳|

編採部

機械三 蕭育禮、會資二 翁銘禧 、

心理一 王雅茵、 心理一 蔡昀庭 、

法學一 卓宛嫻、法制一 林宥汝 、

勞工一 蔡佳蓉、勞工一 饒誌恒、

哲學一 周柏喜

| 設計部

勞工二 劉姵妤、社福一 楊若蕎 、

外文一 張銘正、資管一 鍾智名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書院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