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23 - 7
專訪科學探索獎 執行秘書長王嫵蓉女士 訪談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盧煜明教授 訪談邵逸夫獎 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教授
「2023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一周年香港科創進展
ISSN 1684 - 7261
出 版: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責任主編: 黃冠麟
編 輯: 呂少群、劉齊廣、甘依婷
電 郵: ip@bhkaec.org.hk
電 話: 852-2892 1267
傳 真: 852-2834 5519
2023 - 7
非賣品
香港北角英皇道 83 號聯合出版大厦 14 樓 1404-05 室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上彩色電子版請瀏覽 www.bhkaec.org.hk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137
地 址:
03 專訪科學探索獎 執行秘書長王嫵蓉女士
07 訪談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盧煜明教授
11 訪談邵逸夫獎 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教授
江學者計劃
15 2014屆學者風采
19 香港創科界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宣講會
20 「2023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
23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科學園一周年 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活動「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 主題論壇圓滿舉行
02 卷首語
25 34 49
香 港動態 京
科 面專題 封 科熱話 教
香
研成果與獎勵
港創科大事記
獲得指定學術領域而樹立的知名獎項,比如諾貝爾獎及本期季刊所介紹的獎勵,乃 科學家畢生追求的榮譽。榮譽並非科學追求的本質,但追求科學進步的精神卻值以 榮譽許之。而且,獲獎者的成就、貢獻、故事能夠激勵年輕人投身科研,繼續開展 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心理學家愛德華.勞勒(Edward E. Lawler)和萊曼.波特(Lyman W. Porter)在 1968 年提出「期望激勵理論」,指出一個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取決於「激 勵」( Incentive );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對所需完成任務理解的深度,決定 了實際的工作績效。在現代的社會運行模式,有兩種激勵方式會對人的選擇作出關 鍵影響,分別是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套用於我們的科學工作者上而言,內在激勵 是指沒有任何外部的壓力或承諾的獎勵,驅使其本身出於自身好奇、利益或對外影 響,所執行事務的激勵,比如基於興趣對科學理論的驗證、對未知科學無人區的探 索,而另一方面,外在激勵則是由外部的獎勵所驅動,例如競逐公有或私人獎金而 努力實現研究目標。
科學技術獎勵匯聚了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元素,對科學工作者個人或團隊所產生的 成就,授予具廣泛認受的認可。要使獎項廣為認受,背後嚴謹的評審過程,毋庸置 疑的公平和合理、具同行人士的信納、合符公眾期望的結果,這些元素缺一不可。 當科學家們的成果努力榮獲表彰,為他們的內在續航添上動力,激發他們再接再厲 向更高目標高歌奮進,這些都是科學技術獎勵設立的原意。而與獎項同時頒發的獎 金及配套,可作為得獎者研究經費或改善生活的補貼,也是讓普羅大眾對於科學 家、科學技術獎勵本身最直觀、最易量化的標準。
香港作為國家基礎科研領先、兩院院士最密集、世界百強研究型大學最集中的城 市、有充足條件從育苗起培養本地人才。當前香港正向著國際創科中心之路邁進, 除了由上而下的政策配合,如何建構一個鼓勵創科及推崇科研的社會環境,是培養 新一代科學家,令科研生態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這對於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 長遠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的民間投入亦體現社會對科學的尊崇,例如 2002年邵逸夫基金會設立的國際性獎項「邵逸夫獎」,旨在嘉許在天文學、生命科 學與醫學和數學科學三個領域中取得傑出成就的學者;2018
年騰訊基金會設立的科
學探索獎,則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學「無 人區」;2022年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冠名贊助的中銀科技 創新獎,嘉許在香港五大具優勢科研領域獲得傑出成就的科創工作者。
上述獎勵的設立都有兼具直接的「激勵」與獎項的「贊許」,本期《京港學術交 流》希望藉著介紹民間科技獎項,讓各位了解各民間學術獎項的初心原意,當中逸 事亦有令人感動之處,可堪細味。
2
—執行秘書長王嫵蓉女士
由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科學家主導的「科學探索獎」是內地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此公益性獎項宗旨為秉承「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獎勵在 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週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本中心因應本季專題文字訪問「科 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嫵蓉女士,希望從中更深入了解獎勵的設立原意。
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獲獎者與嘉賓合照。(圖片來源:科學探索獎網站)
記:「科學探索獎」是由馬化騰聯合楊振
寧、饒毅、施一公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
共同發起,這個想法從產生到執行落地 是怎樣的故事呢?比如可能是由哪位先
牽頭或是哪幾位一拍即合的想法,最早
在什麼時候有這樣的想法?
王: 2018 年 5 月,在深圳騰訊總部大樓,著
名生物學家饒毅向馬化騰提出了建議。
工程師出身的馬化騰是一位科技迷,非
上屆獲奬的香港學者分別為香港大學黃明欣教授、香港大學姚望教授, 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盧怡君教授。(圖片來源:本中心製圖)
常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曾以個人身份捐贈鉅資給科學突破獎、未來科學大獎、西湖大學。後來 經與多位科學家討論,得到國家科技方面有關部門支持,這個專門獎勵 45 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的 獎項應運而生。科學家們的共識是,科學探索獎是為了支持中國青年科學家,有力地推動中國出現 卓越的基礎科學、先進的應用科學,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原動力,為造福人類提供共享的智慧 結晶。
專訪科學探索獎
3 面專題 封
作者:黃冠麟 校對:甘依婷
面專題
僅僅半年時間的籌備,項目組完成了從治理架構到評審制度的全面準備。那年 11 月,騰訊公司成
立 20 周年之際,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 14 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 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秉承「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宗旨,「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科 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地探索科學技術「無人區」。至2022年底,「科學探索獎」共資助了200位優秀 的青年科學家。
記:「科學探索獎」從名字到理念都在反復強調「探索」、「探索無人區」這一概念,眾多作為發起人 的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詮釋與寄望,而作為獎項執行機構,是否也可以分享一下一些看法? 王: 科學技術的自立自強,關鍵是靠年輕人。正如「科學探索獎」發起人, 195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 得者楊振寧先生所說的那樣,「希望這個獎的設立能鼓勵年輕人走進科學技術的領域,去探索未 來和更遠的世界。」因此一方面,我們規定,每位獲獎人獲得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可以自由支 配,希望為他們解決現實的生活困難,「雪中送炭」。另一方面,「科學探索獎」不是成就獎,比 起以往成就,獎項更看重青年科學家的未來研究計劃。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援 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 事業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記:「科學探索獎」的資助領域相對來說涵蓋範圍較為廣泛,包括基礎科學領域和前沿技術領域,對比 其他同類型獎勵專門針對傾向基礎科學或應用科學,這個設計的原意是?如何擬定出這些獎勵領 域?
王: 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這些領域的選擇是「科學探索獎」發起科學家以及顧問經過長達半年的各種形 式的討論,從科研以及國家科技發展的角度出發得出的結果。其中,基礎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 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 2022 年增設),前沿技術包括資訊電子、能源環 境、先進製造、交通建築和前沿交叉。
記:「科學探索獎」在同等條件下,更注重對女性科研工作者和年青科研工作者的挖掘和獎勵,對此的 初衷與想法是什麼樣的呢?
王: 我們一直強調的前提是,「同等條件 下」。科學探索獎至今,已經誕生了 首位「 90 後」獲獎人,共有 23 位 35 周 歲以下獲獎人, 21 位女性獲獎人。他 們都是優秀的科學家。
記: 2022 年新設立了醫學科學領域,將醫 學科學從生命科學中劃分出來。為何 做出了這樣的變動?這是否也代表未 來「科學探索獎」也可能應時而動, 應事而為地作出一些調整?
王嫵蓉女士。(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4
封
王: 自「科學探索獎」設立以來,一直有評委和科學界的專家向我們呼籲獎項應該增設醫學科學領域。
新冠疫情的肆虐更讓所有人認識到人類抗擊疾病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醫學研究的突破和創新。在 此背景下,獎項執行委員會就增設醫學科學領域進行了廣泛調研,得到了積極的回饋。執行委員會
就增設醫學科學領域向監督委員會做了彙報,並獲得監督委員會的同意。
新增設的「醫學科學」領域將重點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1、鼓勵青年學者針對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
2、鼓勵「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s)開展創新性研究,開發臨床診療的新技術新方法;
3、鼓勵解決醫藥研發和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科學問題等。
「醫學科學」領域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公共衛生和生物醫學工程等。生命科學領域 將不再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藥物學,生命科學的其他細分領域保持不變。
記:「科學家說了算」作為評審原意顯得十分直接、簡單且有力,如何達成的這一共識,以及如何詮釋 這句話?
王: 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在評審機制和評審結果方面,由「科學家說了算」。雖然騰訊是發起人、出資方,但評審結 果都是「科學家說了算」,不是領導、機構、企業說了算。由幾千名科學家組成的評委專家庫主要 考慮青年科學家在科研上的潛力與未來可能的收穫,通過多輪評審,每年評選出50名獲獎者。
第二,在獎金使用方面,由「科學家說了算」。獲獎的青年科學家將享有獎金的自由支配權,不必 每年都向資助方提交經費使用情況。
記: 我們近年也採訪過一些「科學探索獎」得主,其中一些學者們十分肯定的是可自由支配資金這一大 特點。正常來說,獎勵獎金多少會對用途譬如須用於研究等作出一些限制,「科學探索獎」為何以 及如何敢於做這一決定?
王: 政府的科研是科學家最主要的經費來源,但政府項目往往有明確的結題成果要求,經費也只能用於 科研。而「科學探索獎」的評委希望獲獎人做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收穫。
「科學探索獎」的獎金解決了他們生活的後顧之憂,科學家才真正能心無旁騖地將精力投入到事業 當中,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不帶功利色彩、有品位的研究。
此外,青年至中年時期是科學家科研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在最具創造力的年紀,科學家們拖家帶 口,承擔著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科學探索獎」正是為這個年紀的科學家們雪中送炭,讓他們 擁有一個理想的科學狀態,不必為了經費、為了生活而焦頭爛額,這可以使青年科學家能在尋求創 新而又尚未最終突破的關鍵時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幫助,不至於受到外界的干擾和誘惑。
記: 在這四年的獎項運營過程中,是否有令你們印象深刻之事?感到最欣慰的一刻是什麼時候? 王: 首先「科學探索獎」獎勵的是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相對于成果,我們更看重的是人才的成長。另 外,「科學探索獎」堅持公益屬性,不求商業回報,獲獎人的成果也不需歸屬於騰訊。
5 面專題 封
面專題
其次,四年以來,我們了解到獲獎人們確實都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努力奮進。從我們前期了解的情 況看,各個領域的獲獎人都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 人民生命健康開展工作。很多獲獎人從好奇心出發,圍繞星系演化、生命起源、基因組等課題開展 自由探索,充分展現出年輕一代思維解放、勇於開拓的寶貴品質。更多獲獎人緊貼國家需求,致力 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瞄準積體電路、基礎材料、新能源等關鍵領域進行研究。他們面向經濟主戰 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過病毒檢測、藥物研發成果為抗疫鬥爭做貢獻,在高速磁浮、智慧能 源、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服務於「新基建」和經濟恢復性增長。
此外,部分獲獎人也獲得國家的高度認可和點贊。 2021 年,獲獎人宋保亮、朴世龍當選中國科學 院院士,是當年院士增選中最年輕的兩位院士;5位獲獎人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 位獲獎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0 年 9 月,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 上,6位獲獎人參加,付巧妹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發言。
記: 您認為民辦科研獎勵與國辦科研獎勵,兩者在推動科研中的重要意義分別在於哪裡?
王: 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學探索 獎」不斷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國辦科研獎勵著重於國家的科技進步方向以及整體發展需求,大多數是項目獎勵;而民辦科研獎勵 則可以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靈活性優勢,注重激發科學家的創新活力。騰訊設立「科學探索獎」, 正是期望能對國家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前沿技術探索人才有所激勵,鼓勵他們面向未來,積極探索, 形成對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有益補充,來豐富我國的科技創新生態。
記: 您認為在當前香港乃至亞洲地區,一般市民與科研人員對於「科學探索獎」,是否已有充足的認可 與重視?
王: 自2020年「科學探索獎」首次面向香港地區開放申請,每年有60人左右申請,目前已有8位獲得資 助。可以說,獎項在香港地區的影響力是逐年提高。未來,我們還會在香港地區組織系列學術交流 活動,進一步提升獎項在香港科學界的影響力。
記:「科學探索獎」未來期望能通過哪些方面以及計劃如何更多地影響科研工作者?
王: 「科學探索獎」除了對獲獎人給予資助,還將每年度舉辦一次「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組織媒體 報道,向社會公開闡釋授獎意義、展示獲獎者的科學貢獻。同時,獎項搭建高水準的跨學科學術交 流平台,推動跨學科、跨地域的科學交流與合作,營造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自 2021 年起,每年 舉辦「青年科學家 50² 論壇」,旨在營造探索未知的學術氛圍,鼓勵交叉研究合作,成為兼具專業 性和權威性的青年科學家學術盛會。 50² 論壇是「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台,每 位獲獎人在受資助的5年期間,至少在論壇上分享一次自己的 BIG IDEA 和最新探索。此外,「科學 探索獎」面向大眾進行科普教育,旨在激發起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探索精神。
記: 謝謝您抽空接受本中心的訪問。
6
封
作者:黃冠麟 校對:甘依婷
資料整理:侯詠沁、洪茂菁
攝影:徐學賢
科研應用 香港所長 國家所需
獎金超過百萬港幣的科學技術獎勵中,於2022年中旬創設並於同年完成首屆頒發的「中銀香港科技創新 獎」可謂灸手可熱,於香港社會引起高度關注。從其評審之五項領域: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生命健康、 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金融科技,銳意選拔香港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當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 香港政府所列出的最具優勢的科研範疇。獎勵發起人、香港科技創新聯盟理事會主席盧煜明教授受訪 時,強調要以獎勵推動社會的科創氛圍,扶掖科技工作者參與成果轉化:「『落地』,致力研發於實際 有效的貢獻,例如專利權、初創公司的產品。這是香港所長、國家所需。」
盧煜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兼化學 病理學系系主任、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主 任、中大InnoHK研究中心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科學主任。他 亦是香港科學院院長、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 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以及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 席。他在生命科學領域獲獎無數,其中包括於2011年入選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21年獲得著名的皇家獎章及科學突 破獎,以及於2022年獲得被喻為「美國諾貝爾獎」的拉斯 克獎。(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專屬香港的主題科技獎勵
盧教授在生命科學範疇中享譽全球,早於1997年已實證母親血漿含有胎兒的DNA,其後研發出無創產前 診斷技術為胎兒檢測唐氏綜合症,免除傳統入侵檢查導致流產的風險。其後此技術為全球所廣泛應用, 每年惠及數百萬名孕婦,盧教授因此被稱為「無創產檢之父」。立足基礎研究與應用科研的雙前沿,一 方面是在基礎研究中探索未竟之地,另一方面是轉化應用福澤社群,記者在訪問時講到盧教授是兩者兼 而有之,他謙虛地將題鋒導回設獎原意:「如果你本身可以由原本的基礎研究,之後又幫助完成到其他 範疇(成果產出),我們當然很歡迎這個情況。」在設立屬於香港本地的科技創新獎項——中銀香港科 技創新獎(中銀科創獎)時,盧教授將目光聚焦於後者。「每個獎項的設立都會有一個專注的目的,剛 才提到香港所長、國家所需,以及香港有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創科中心的任務,有很多講法,都希望有實 際效果,(最終)可以幫到民生。」
7
訪談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盧煜明教授
面專題 封
面專題
眾所周知,香港院校及研發機構人才濟濟, 然而過去一段時間院校只有寥寥可數的成功 商業化案例,某程度上顯示香港對於成果轉 化的重視不足。令人扼腕的更有科研成果束 之高閣,枉費科研人員的心血。盧教授經歷 過多年專利權知識產權的捍衛訴訟,深明成 果與專利的重要,以及技術背後所產生的經 濟與社會效益。盧教授特別希望扶持初創科 研人員,「按照現時情況我們更傾向幫助這 邊(初創企業)」,憶述當時與理事會、中
銀香港及本中心等不同策劃者就獎勵細則的 設計進行洽談。
2022年7月15日,香港科技創新聯盟成立暨中銀科創獎正式啟動儀式 假中銀大廈頂層舉辦,邀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並致辭。 (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大概於 2021 年底至 2022 年初時開始一起商討,之後與中銀香港建立聯繫,了解到他們亦有意支持一 個科學獎項,於是開始與他們商談細節。設立該獎項目的,是鼓勵在香港做科研的人,以及屬於『年青 一代』做科研的有志之士。所以我們中銀科創獎其中一條陳述,提到會傾向頒發予 50 歲或以下的科學 家,希望他們可以『落地』,致力研發於實際有效的貢獻,例如專利權、初創公司的產品。」盧教授再 介紹針對選定五個香港優勢科研範疇的目的,「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 造、我們專注於這四個領域都是民生最重要的部分,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科技至關重要,整 個脈絡就這樣慢慢發展出來。」
大部份科學技術獎勵會設立門檻式的提名機制,比如邀請指定學術範疇的知名科學家作為提名人,配給 提名名額,以保障接收到的提名為學術或領域精英。中銀科創獎反其道而行,歡迎「任何人」(包括內 地與海外人士)提名主要成果紮根在香港的科研個人或團隊競逐。關於不能自薦的規定,盧教授作為多 項國際科學大獎的獲獎者,他回應指出:「全世界很多大型獎項都是這樣,由別人提名,有些甚至別人 提名你之後,不用或者不鼓勵通知你。很多國際大獎都不能毛遂自薦,所以我們也跟隨國際的慣例。」
至於面向全社會開放提名,盧教授不諱言理事會在曾經也有集體思考,「我們開頭的想法就是:我們有 個『落地』的成分,香港的整體科研成果情況未必只有香港的院士、大學校長、副校長了解,還有一些 盲區可以由投資者、某間公司的合資者補充,又甚至有個人親身用過,覺得某個技術很好。而且加上我 們有金融科技(領域),可能有些銀行、合作夥伴在商業範疇上了解情況。這樣由公眾提名就比較『落 地』。」他坦言目前社會大眾對於科研獎勵的重視與關注仍然存有空白,「因為我們是很深奧的。第一 步對於香港有機會拿獎的科研工作者,(我們)希望他們自己是知道有這個獎項,無論他是提名人或者 被提名人,這是我們其中一個奮鬥的目標。」盧教授補充說:「當然我們會慢慢優化,比如我們今年也 會鼓勵多些大學進行去提名。」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就香港目前的科研土壤而言,「如果是我猜想的 話,我覺得是暫時以香港的程度來說,最有機會拿獎的人是比較年輕的教授,可能是在大學工作的副教 授,我覺得這批人也可能是在本年度宣傳報名時,第一批需要聚焦的人。」
「落地」—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提名人
8
封
去年12月22日,首屆中銀科技創新獎頒獎典禮假香港君悅酒店舉行,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 局局長孫東教授(前排右四)、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盧新寧女士 (前排左五)、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前排右二)與頒獎嘉賓及各 得獎者合照。(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當然,獎項本身設有專家評審機制,邀請環球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成員均由擁有較高學術、專業或職 業水平,且具有良好道德的專家擔任。在評審過程當中包括三個階段:初篩、初審和終審。初篩是由秘 書處對提名資料進行盡職審查,以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初審是由各評審組決定、產生入圍名單,經過幾 輪審視討論後,確保獲獎科技工作者和科研團隊主要在香港本地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並 取得傑出成就。終審是由評審委員會決定獲獎名單並報呈理事會通過。獎項亦設有合規監督小組,監督 所有過程合乎程序,維持學術的純粹。
獎項背後:激勵科研成果轉化與科學普及
倘若將視角放寬,縱覽全世界很多具影響力的獎項都是民辦,諾貝爾獎即為顯例。「民辦獎勵開拓性較 大、改善的彈性更大,例如領域調整。我最近獲得的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會場規模宛如「奧 斯卡金像獎」,有多位明星出席。我想,有時把科學變得被大眾和年青人關注,不太枯燥的話,活動的 親民性非常重要,所以這就是民辦的好處。相對地官方獎勵較困難舉辦得較娛樂化。」
每年度五個範疇所頒發的港幣二百萬元獎金,對於科研工作者產生實際幫助,而更重要的是獎項本身作 為一種認可。「我覺得每個獎項都有獨特特色,全世界一看就會想起這個事。比如方才我舉的例子,突 破獎是『科學界奧斯卡』,這類令人印象深刻的。這幾個領域暫時是重要的,因為我們是一個標誌—— 香港成果的精選。」盧教授指出理事會亦認為設獎的頭幾年較適宜先維持這個風格,「大家一想到中銀 科創獎就想到那五個領域,就比如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有那幾個範疇但是沒有數學,而想到數學就會立 即想到*Fields Medal(菲爾茲獎)。」
9 面專題 封
面專題
作為起步,盧教授表示理事會對於去年初 設的中銀香港科創獎的提名、評審與頒發 安排相當滿意。「之後有很多地方需要繼 續鞏固及改善,例如(考慮)提名人數規 限指標,因為提名越多,優秀的提名人的 獲獎機會更大,有助鼓勵大家努力;又例 如(探討)獎項的誘因足夠嗎?」關於社
會、學術界和科創業界對於獎勵的看法, 他表示亦嘗試換位思考,「有些人會認為 獲得諾貝爾獎就算成功,這個獎項有能否
為科學家們帶來這樣的目標感;例如(獲 獎)成為評審人員的升級制度的指標等 等」。
202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浪跡天地》的趙婷導演(左二), 以及主演《Marvel 隊長》 的荷里活知名演員貝兒娜森(Brie Larson) (左三)向盧教授頒發「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2021 Breakthrough Prize Life Sciences)。(圖片來源:大會提供)
話鋒一轉,對於中銀香港科創獎未來如何深化社會對科創的觀感,乃至孕育香港整體的科創氛圍,盧教 授說:「我覺得是年輕人與學生,是下一代的贏家,是多變的。我們需要他們當中最頂尖的學生,去鼓 勵他們選擇科創。所以我們中學甚至小學,是重要的一步。」在榮獲獎項桂冠之後,中銀香港科創獎秘 書處會安排得獎人到香港不同大學、中學進行講座,讓年輕一代對於科學工作者有更直觀的感覺。「很 多人有一個誤解:很多科學家是很古怪的。(記者:科學怪人式的……)這個想法是很離地的,我覺得 我們給他們看一個『人辦』(即指樣板或榜樣)很重要,有時候可能就是這種一次見面,就可以改變他 們的抱負,改變他們一生想做甚麼。」
讓科學家被看見,讓科技應用於尋常百姓家,盧教授與香港科技創新聯盟理事會成員以民辦獎勵一點一 滴進行移風易俗,盧教授在訪問的尾聲講了一句:「祝願未來獲獎者所發明的科技,可以深入影響民 生,又幫到香港跟國家科技發展。」又扣回設獎的基礎定位:香港科研五大優勢範疇、實踐應用、香港 所長、國家所需。行文至此,記者在這個時候想起電影《一代宗師》的經典口白:「要知道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註: 菲爾茲獎是國際性數學榮譽獎。加 拿大數學家菲爾茲(1863-1932 年) 設立基金,獎勵在數學上有重大貢 獻、年齡 40 歲以下的傑出數學家, 而每四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獎 一次。菲爾茲獎可與諾貝爾獎媲 美,是數學界最高的殊榮。
盧教授笑言,覺得很多人認為科學家很古怪的想法是離地的,他希望透過 講座,讓大學生與中學生面對面認識科研工作者。(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10
封
訪談邵逸夫獎 —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教授
作者:黃冠麟 採訪:甘依婷 校對:劉齊廣
資料整理:侯詠沁、洪茂菁
「邵逸夫獎」乃根在香港、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獎項,二十年來以超越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為原 則,每年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三個獎勵領域上,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 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2023年度邵逸夫獎公佈結果當日,本中心 安排專訪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教授,供讀者了解邵逸夫獎在獎項以外的故事,與其長遠對世界科 學進步的影響。
楊綱凱教授為理論物理學者,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榮休教授。自 1973 年起任職香 港中文大學,曾任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研究院院長及副校長。1999 年被選為美國 物理學會院士,2004 年被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楊教授長期以來從事理論物理學研 究,包括基本粒子、場論、高能唯象、耗散系統及其本征態展開,及對光學、引力波等 開放系統的應用。(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楊振寧式審美:立足基礎科學
「按邵先生意願去設立一個高水準的國際獎項。當時他的諮詢者之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楊振寧先生。」 楊綱凱教授娓娓道來參與創設邵逸夫獎的經過,並指出二十年前設獎時所選定的三個相對基礎科學的領 域,很大程度上源自楊振寧教授的啟發。「世界上有很多國際性的、高水平的獎項,大部分都比較傾向 於基礎科學。當時為甚麼選擇這三個(領域)呢?我曾聽過楊先生的說法,尤其是在二十年前,天文和 數學的大獎是幾乎是空白的。」社會普遍對於基礎科學認識較淺,然而基礎科學的進步對於整個科學界 而言,在認知與方法論上的意義極為深遠,楊綱凱教授對於邵逸夫先生與楊振寧先生著意提高社會對於 基礎科學的重視表示非常認同。「很多(基礎科學研究)例子也是,專門一項工作,很容易就做十年甚
11 面專題 封
面專題
至三十年,比如我們給引力波(註:2016年邵逸夫獎的天文學獎,由三名美國物理學者,包括加州理工 學院物理學榮休教授 Ronald W P Drever、費曼理論物理學榮休教授 Kip S Thorne,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 理學榮休教授 Rainer Weiss 獲得),這項目由立項到拿到結果要三十年,這些心血是更需要受到鼓勵和 承認的。」
2016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左起)基普.索恩 (Kip S Thorne)、雷納.韋斯 (Rainer Weiss)、及羅 奈爾特.德雷弗 (Ronald W P Drever)。(圖片來源:邵逸夫獎網頁截圖)
楊教授進一步解釋指基礎科學的成果比較直觀與確切,指向一件研究事項、攻取一個答案。
「譬如你說AI(人工智能)吧,如果我問你『對AI的最大突破是哪個人』,你也說不出來,因
為這個技術進步是由很多人累積做成的。」這也是一大考慮因素。
關於專業評審的二三事
談及評審委員的取向與機制,楊教授不諱言邵逸夫獎內設有評審更替機制,以保障獎勵的專業 性與生命力。「我們的評審委員有任期,任期完結都會更替。隨便舉一例子,譬如數學領域, 在外人眼中看數學就是數學。而數學家就明白數學內有很多分支,而每一個數學家真正最專長 的是當中一個分支。我們數學評審委員中有四個、五個學者,他們也不能百分百專業地涵蓋數 學所有分支,所以我們有更替,譬如有些是研究微分幾何的,可能過幾年會更換一位統計專業 的專家。更替方式一般由現任的主席向遴選委員會主席提出,然後通過評審委員會向理事會作 一個建議,理事會給予意見後,由評審委員會決定。」
二十年來,「邵逸夫獎」堅持維持純粹學術的評審准則,評審委員會會保證委員不是得獎者, 而且評委分佈比較廣泛一些,在地域上涵蓋歐美與亞洲地區,有男亦有女,評審時絕不考慮得 獎者的種族、國際、性別和宗教信仰,「評審委員在當中都是很高水平的專家,眼中根本沒有 這些,他只看工作。」這亦得力於楊振寧先生的示範作用,「即是他不提這些凡夫俗子的事, 你完全看到他的『學術的品味』(Academic taste),整個高層次獎項操作的模式,你也看到 楊先生的影子。」
12
封
2023年5月30日邵逸夫獎新聞發布會現場。(左起: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程伯中教授、理事會主席及評 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理事會理事陳偉儀教授)(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答大眾問: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
邵逸夫獎在科學家眼中乃至整個科學界眼中廣受重視,亦收獲廣大市民與科研人員的充份認識。楊教授 認為主要歸功於邵逸夫獎致敬長期從事科學技術且精益求精的科學家,致使獎勵本身更獲社會認可。
「真正做出一流結果的人從來不是為了得獎而做,尤其是這一項工作30年前開始做的時候,是他認為這 個學術問題很值得去研究。」
至於得獎者如何看待獲獎一事,楊教授認為得獎者也會參考獎項以前的得獎者名單,從而去理解獎勵本 身的格調。「如果(得獎者)都是我尊敬的人,作為有機會獲獎的我,也感到與有榮焉。」這個想法相 信本年度數學科學獎得獎者之一,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亦有同感。丘成桐教授 的授業恩師、已故的陳省身教授亦曾於 2004 年榮獲首屆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華人師徒先後獲獎以表 彰他們對數學物理、算數幾何、微分幾何和凱勒幾何的貢獻,丘成桐教授同樣具有陳省身教授的學風學 德,在接受邵逸夫獎訪問時指出數學對於世界科學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要跟世界上的大國競爭,其實 主要是數學的競爭,因為數學幾乎是無孔不入,無論航天、醫療、物質的研究都要靠數學。」他的想法 超前於數學科學本身,是愛國科學工作者對於啟迪民智、推動社會進步助力國家發展的胸懷,自是一宗 佳話。
記者問到有關邵逸夫獎未來的發展方向,楊教授笑謂經常有人向他與秘書處提問相同問題。「比如開個 類別?我們不定時也會思考。如果要加的話,當然一定要做得好,也不希望有些有很大爭議性的。譬如 基礎科學是沒甚麼爭議性的。所以要審慎地考慮、也不時會想。」在開展新範疇的討論以外,楊教授亦 向記者介紹邵逸夫獎及基金會所進行更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比如安排天文學的得獎者到國際天文聯 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演講,與及資助一些學術活動的開展等等。
13 面專題 封
潤物無聲:提升公眾科學認知
源於自然,以分析及理論反覆推敲驗證,認識人對自然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發現和 開拓新的知識領域,這種經久不絕的規律探索無法預知所能產生的結果,邵逸夫獎特別對這種推動人類 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力予以支持。要維持原有的學術品味,又要促進香港的科學氛圍,楊教授坦言在香港 的學術圈中,當前推動應用方面較為積極,基礎性的研究與事物自然易被忽略。「我講一個故事。五、 六十年前的美國,有位做高能物理的科學家(Robert R. Wilson)想建造一個很大型的粒子加速器,要向 國會申請經費,聽證會上有參議員問Is there anything connected with the hopes of this accelerator that in any way involves the security of the country?(這加速器對我國國防安全有何關係?)他的回應是『毫無 關係』。當參議員追問一句『那做這件事有甚麼價值』時, Wilson 的回答很精彩,『這只與我們相互尊 重、人類的尊嚴、我們對文化的熱愛有關。這如同設問我們是否優秀的畫家、優秀的雕塑家、偉大的詩 人一樣,我們無須通達我們所熱愛、尊敬的所有事情。這加速器與提升國防安全無直接關係,但這可以 讓我們的國家更值得守護。』(It has only to do with the respect with which we regard one another, the dignity of man, our love of culture. It has to do with: Are we good painters, good sculptors, great poets? I mean all the things we really venerate in our country and are patriotic about. It has nothing to do directly with defending our country except to make it worth defending.)這句話被收錄進了物理史當中。」
無獨有偶,丘成桐教授接受訪問時也表達出相似的觀 點,「不存在任何一門科學用不到數學,互聯網也 好、手機也好,我們的大數據,我們如何去搜查資 料,都是數學問題。幾乎現代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事情 不需要用到數學去幫忙。很多家長認為數學沒用,但 我從事數學研究五十幾年,我們畢業的博士生,沒一 個,找不到他們滿意的工作。而且很多是公司或者大 學去聘請他們,所以這是很多家長、老百姓對數學不 了解而得出來的結果。」整個世界普遍存在對科學技 術認知的缺口,邵逸夫獎正通過獎勵本身與各種傳播 媒介,積極拉近公眾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14
封
丘成桐教授獲得2023年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 (圖片來源:本中心製圖)
面專題
2014屆學者風采
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香港學者協會共同主辦的「香江學者計 劃」(下稱「計劃」),旨在有效結合內地與香港的人力和研究資源,共同培養博士後研究人 員,以造就大批高水準創新型青年人才,共同促進國家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分別是香港和內地的執行機構。「計劃」自 2011 年開始施行, 12 年來 在兩地攜手努力下,「計劃」不斷發展完善。截至 2022 年,已累計資助 678 名學者。中央財政累
計投入項目經費逾人民幣 2 億元,港方在每一期項目合作上要求香江導師作相應經費投入。本期
《京港學術交流》將重點介紹2014年度香江學者中的11位佼佼者及其科研成果 。
陳立江博士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陳博士長期從事情
感計算相關領域研究,在基於 CNNLSTM 的一維特徵和二維特
徵融合的語音情感特徵分析、結合EGG和語音信號的混合語音 分離演算法、基於高維張量分解的特徵降維演算法等方面取得
他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科技 部「 863 」計劃、科技部中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等課題 10 餘
項,經費到款196.65萬元。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獎二
等獎;參與編寫專著《人機情感交互》 1 部負責第四章和第六
章,共4萬餘字);發表SCIE檢索論文38篇,SCI核心合集總被
引605次,單篇最高引用148次(高被引論文)。
查俊偉
設站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城市大學
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陳立江
設站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城市大學
一級學科:資訊與通信工程
查俊偉教授現為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查教授長期從事電氣科 學領域絕緣與功能納米復合電介質電 / 熱特性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工
作,圍繞多層級結構實現納米復合電介質巨集觀性能協同調控的科學 問題,對多種類型的納米復合電介質的設計,結構和性能調控進行 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納米復合電介質組成、結構與電,熱性能的關 聯。
他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中國復合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 計劃」;發表論文 12 篇, SCI 收錄 120 篇,他引 5,500 餘次;申請中國 發明專利19項,已授權10項。合著英文書籍4部,中文書籍1部;現擔 任國際大電網組織CIGRE WG D1.73專家組成員、IET Nanodielectrics主 題編輯,Energy Environm.Mater.等多個期刊青年編委等。
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5 江學者計劃 香
江學者計劃 香
王洪峰教授現為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系副主 任,遼寧省智能科學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 師。王教授長期從事複雜系統建模與優化理論、方法與應用方
面的研究工作,針對現代製造系統、醫療服務系統以及供應鏈
系統中普遍存在不確定性、動態性、非線性、多目標、高約束 等複雜特性,致力於多機理聯合驅動建模和數學規劃與智能計 算集成優化方面的關鍵技術攻關。
他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1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
目 2 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1 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
成果獎一、二等獎 3 項,沈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發表期
刊論文70篇,SCI收錄40餘篇。
李銀輝
設站單位:湖南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浸會大學
王洪峰
設站單位:東北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大學
一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李銀輝博士現為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李博士長期從事以生物醫 學應用為導向的分子識別與生物傳感研究,以生物活性分子和疾病標 志物為研究對象,針對熒光探針及生物成像存在的科學問題,通過將 分析化學與有機合成、納米技術相結合,提出分子識別新原理與傳感 新策略,在新型熒光探針設計、納米探針構建及生物成像方面做了大 量的創新性研究工作。
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 Chem.Sci. 、 Small 、 Biomaterials 、 Anal. Chem. 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 SCI 論文三十余篇,獲美國專利授權 1 項。獲 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 項(排名第五),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 項(排名第二)。入選湖南省「長株潭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湖 湘青年英才」,獲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資助。
劉文博博士現為四川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
博士長期從事三維結構金屬基能源材料與器件的基礎研究和應用 開發工作,特別是在高性能鋰電池一體化微/ 納多孔電極結構精准
調控與合成路徑優化設計方面在國內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和技術 優勢。
他主持國家「 973 」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 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 20 餘項。獲發明專利 18 項,
實現技術轉讓/許可2項;發表論文90餘篇,SCI收錄60餘篇,多篇
獲封面推薦。獲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二等獎、成都市自然科學 一等獎、四川省優博獎各1項。入選四川省海外引才有關計劃、江
蘇省海安市「海陵英才」計劃,並被授予四川省特聘專家稱號。
劉文博
設站單位:四川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學 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化學
16
周中允博士現為同濟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博士主要從事 數字平台中的用戶行為分析與管理研究,構建了基於「多重體 驗」的用戶體驗價值和使用行為決策機制模型,突破了傳統研究 對常規情境下的用戶行為和單一因素的淨效應的關注,揭示了突 發事件情境下用戶的信息互動行為的形成機理及多個因素對用戶 不當行為的聯合效應機制。
他在 JMIS 和 JBE 等 FT-50 期刊及《管理科學學報》等國內外期刊發
表及錄用論文 30 餘篇,谷歌學術引用 1,200 餘次, SSCI 他引 500 餘 次(單篇最高110餘次)。入選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 獲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信息經濟學青 年創新獎」;任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ISJ(影響因子7.453)等 4本SSCI期刊高級(副)主編。
寧永權
設站單位:西北工業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學
一級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周中允 設站單位:同濟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城市大學 一級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
寧永權博士現為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特任研究員,博士生導 師。寧博士主要從事難變形金屬塑性製造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近年來在航空智慧製造技術與裝備領域取得了突破。以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 140 餘篇,其中 SCI 收錄 77 篇, H 因數23;科研成果被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馬普所等在Acta Mater、
Int. J. Plasicity、Int.J.Mec.Sci等權威期刊引用評價1,211次。
他主持承擔各類人才計劃、基金研究、技術攻關課題 30 多項,其 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3 項、科工局科研項目 3 項、中國博士後科學 基金3項、陝西省基金1項、中央基礎科研業務費3項、型號攻關課 題 20 餘項。先後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軍民融合獎(個人獎、 2018 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2019 年)、中國發 明創新成果獎(二等獎、2020年)。 張奎
張奎教授現為安徽工業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教 授主要從事化學測量、環境分析、光電設備研發等相關的創新性 應用基礎研究。他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 項,省部級課題 7 項。發表論文80多篇,被引3,000多次,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
他的部分研究成果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 人),入選《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年報(2020 )》。獲得中
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獎」二等獎(第五)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 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五),相關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 價值和推廣應用前景。獲選安徽省「皖江學者計劃」,獲得安徽 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設站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 物質科學研究院 香港高校:香港城市大學
一級學科:物理學
17 江學者計劃 香
江學者計劃 香
紀仁杰教授現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機電工 程系主任。紀教授長期從事高端裝備製造技術與理論等研 究,研發出電火花電弧復合高速銑削加工新方法,以及電火 花電弧復合高速銑削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其研究成果已在我
國長征火箭發動機中獲得成功應用,為國家重點戰略的推行 做出了重要貢獻,相關成果被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學習強 國等宣傳報道。
他獲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獲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元論文提名獎、機械工程學會上銀優秀機 械博士論文銅獎、青島市青年科技獎、山東省優秀博士後。
發表論文100餘篇,SCI收錄50餘篇,獲發明專利42項。
曹東升
設站單位:中南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浸會大學
紀仁杰
設站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學
一級學科:機械工程
曹東升教授現為中南大學湘雅藥學院教授,湘雅醫院兼職教授,博士生 導師。曹教授主要從事的研究項目,為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高效化學資 訊學和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方法和應用研究,開發出多類具有全新 結構的抗腫瘤先導化合物並揭示了多種生物活性分子的耐藥新機制。
他發展的多種預測模型和程式(如ADMETlab、TargetNet、ChemDes、 ChemoPy 、 BioMedR 等)已成為化學資訊學和 CADD 領域的基礎工具, 被知名藥企和國內外同行(Pfizer、Merck、哈佛大學、上海藥物所等) 廣泛採用,為促進 CADD 的學科發展和藥物研發的技術進步做出了貢 獻。累計發表 SCI 論文 160 餘篇,近 5 年開發軟件平台 33 套,獲軟件著作 權 18 項,申請中國專利 11 項,參編英文專著一部。獲得省部級和橫向 科研項目20餘項,累計經費900餘萬。
莊建琦教授,現為長安大學教授。莊教授主要從事地質災害成災
機理與風險防控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細顆粒遷移在泥石 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降雨控制型泥石流形成的三種模 式,豐富了泥石流形成機理體系,並進入泥石流防治標水準;提
出並證明了黃土靜態液化的存在,揭示了滑坡液化導致遠程滑動 的機理,建立了黃土運動距離預測模型;構建了西安市地質災害 預報模型,成為西安市天氣預報中地質災害預報的基礎模型。
2015 年度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谷德振青年科技獎,在
2017 年獲陝西省「科技新星」並入選陝西省高校首批「青年傑出
人才支持計劃」, 2019 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項目資助。在 ESPL 、 Geo-morpology 、 EG 等國內外重要期刊公開 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SCI檢索40餘篇,獲得專利授權7項。
莊建琦
設站單位:長安大學 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學 一級學科:地質資源與 地質工程
他榮獲
一級學科:藥學
18
2023年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
港澳專場科研精英廣談 從基礎到前沿
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與香港科學院、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共同主辦的 2023 年「青 年科學家 50² 論壇」港澳專場於 2023 年
3月10日舉行,今屆論壇以「從基礎到前 沿」為主題,多名國際知名科學家就前 沿研究的新進展跟與會者作交流,包括 港澳地區的「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新 基石研究員等,有超過120位科研業界精
英出席。論壇邀請了國際知名而以香港 為基地的科學家作專題分享,其中包括香港科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 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等。
香港創科界
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宣講會
2023年3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與香港科技創新聯盟聯合主辦「香港創科界學習貫徹全國兩 會精神宣講會」,並邀得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
絡辦公室主任鄭雁雄、副主任尹宗華、秘書長王松苗,香港 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多位本地大學 校長、教授,以及本地創科業代表出席會議。
宣講會上,鄭雁雄主任肯定業界骨幹對青年發展和香港繁榮 穩定作出的積極貢獻,介紹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中國式現 代化建設和業界發展的重要意義。出席全國兩會的港區全國
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介紹了參會感受和學習體會。大家表
示,國家對香港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將積極宣傳貫徹好全國兩會精神,抓住國 家發展新機遇,圍繞鞏固和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企業高校各自的優勢,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 推動香港由治及興,為國家和香港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19 港動態 京
港動態
「2023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
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科研科創浪潮令社會不斷更新,當 中有賴科學家不斷砥礪前行,尤其一眾華人科學家在參與科 研與科學技術發展,取得特別驕人的成就。有見及此,香港 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科學館、中國科學技術 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於 2023 年 5 月 20 日聯合主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邀請 三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親臨香港科學館,以淺白
易懂的語言分享科技知識,並與在場青少年及公眾進行即場 交流。為方便公眾參加,講座以線上線下同步方式進行。逾 200 名公眾人士與中學生參加,對於科學技術進步與科學家 力求突破的精神非常認同。
三位講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院士(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院士(能源與環 境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院士(地理信息科學專家),分別就中國內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現狀與趨勢、建設無廢社會、智慧科技與智慧城市向公眾進行講解,三位講者除了分享專業內容以外, 對鼓勵青年認識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是語重心長。
(左起)陳湘生院士、陳勇院士、葉嘉安院士。(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20
京
陳湘生院士特別講到,科學研究要追根尋源,有縝密的科學思維以外,也要思考人和自然的可持續互 動。陳勇院士分享的五個無廢案例,也引導參加講座人士思考產廢的最終問題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製造 瓶頸。葉嘉安院士以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層次分明闡述如何發展可持續的低碳智慧城市。
為隆重其事,講座安排由中國科協國際合作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何巍女士及香港科學館總館長李 為君先生進行致辭,並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先 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范英妍女士陪同合 照。自2003年起,本中心聯合主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邀請華人科學家走進社區,向公 眾和學生進行演講分享,希望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啟發青年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讓公眾了解這些傑出 華人科學家的成長與科研故事。
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 懋洲先生(左七)、中國科協國 際合作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 任何巍女士(右七)、香港科學館 總館長李為君先生(右六)、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 (左六)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范英妍女 士(右四)與嘉賓及三位院士合 照留念。(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眾中學生與嘉賓及三位院士一同合照留念。(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中學生與院士們熱烈互動。 (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21 港動態 京
港動態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23」於7月底舉行
為培養香港年青一代對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 中國航天科技發展及成就的認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中 華總商會自 2009 年起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每年挑選 30 名中學生於暑假期間前往北京及酒泉等地參加航天員體驗 課程。活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中華總商會合辦,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協辦,香港太空館策劃,並由香港中華總商會贊 助。
最終勝出者可親身體驗太空人訓練
提名已於 5 月 31 日截止,獲提名者將經歷三輪甄選,最終勝出 者於 7 月底至 8 月初到北京及酒泉參與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少
年太空人們可親身體驗太空人的訓練、學習太空科學和航天科技知識、參觀主要航天機構,例如北京航 天城、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及其他重要航天設施,以及獲得與中國航天員見面和交流的寶貴機會。
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
海外(境外)賽及揭榜領題賽 歡迎香港學者參與
為持續發揮博士後制度在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促進 產學研融合、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資
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決定舉辦第二屆全國
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大賽), 2023 年5月-8月開展比賽報名
和預選推薦,9月開展全國復賽(書面評審)工作,10月開展 全國總決賽(具體時間另行通知),總決賽將假山東省煙台 市八角灣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比賽設創新賽、創業賽、海外(境外)賽和揭榜領題賽四個 組別,其中海外(境外)賽及揭榜領題賽歡迎香港學者參 與。有意參加者可登錄中國博士後網大賽專區( www.chinapostdoctor.org.cn )或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 新創業大賽官網( www.sdhwrc.com )注冊報名。如欲了解更多報名詳情及比賽內容,請到掃圖中二維 碼到本中心網頁閱讀全文。
海外(境外)賽及揭榜領題賽歡迎香港學者參與
22
京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科學園一周年
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活動
2022 年 6 月 30 日,我們喜迎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及香港科學園,了解香港近年創科發展和前景,並 向香港科研人員和青年創業者代表發表講話,體現國家與習主席對香港創科的重視和肯定。
一年之後,創科已於香港社會逐漸形成氛圍,不少創科工作者在這一年當中取得豐碩成果。為此,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與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携手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科學園一 周年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 26 周年活動『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主題論壇」,展示現屆政府在創新科技方 面的重大成就以及香港傑出創科人才過去一年揚威國際的佳績。主題論壇邀請本地學術及科技領袖擔任 論壇嘉賓,共同探討創科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商機,分享真知灼見。
論壇由香港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博士致 歡迎辭,為活動揭開序幕。大會播放 特區政府製作的《香港創科發展十大 成就》短片,回顧過去一年特區政府 及其他層面的豐盛成果,其中包括與 國家科技部以及內地省市,簽署多項 合作協議及重要文件;國家首次在香 港選拔載荷專家,十多名來自香港的 候選人進入複選;施政報告和財政預 算案也提出了多項措施,完善創科生 香港科研成果多產且備受矚目,主禮嘉賓與香港本年度榮獲各種國際及國家科學 技術獎勵的團隊與個人合照。(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主題論壇圓滿舉行
23 港動態 京
港動態
態圈。短片亦特別提到香港的傑出科學家在國家 與海外榮獲各種大獎,為港爭光。其中任詠華教 授榮獲貝勒獎牌;盧煜明教授榮獲拉斯克獎—
臨床醫學研究;丘成桐教授榮獲邵逸夫數學科
學獎;莫毅明教授榮獲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
機科學獎;鍾國輝教授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
獎;于君教授團隊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 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香港代表團在
2023 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佳績,獲得歷屆
最多的大獎和特別獎、以及評審團嘉許金獎,包
括兩個大獎(Prize of the State of Geneva和發明 者協會國際聯合會獎)、八個特別獎和約 30 個 評審團嘉許金獎,足見香港的創科成果獲國際和國家高度肯定。
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 王偉明教授及副部長吳程女士聽取本地機構的轉化成果介紹。(圖 片來源:本中心攝)
左起:徐海山先生、黃玉山教授、葉玉如教授、黃克強先生及任 景信先生(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香港創科揚帆啟航,一年回首 初見成效。值此香港回歸祖國 二十六周年前夕,大會感謝現 場 800 位創科業界代表出席, 在不同機構、不同崗位、不同 領域一同集思,務求全面實現 《創科藍圖》。本中心相信在 全社會同心努力,創科業界定 能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
「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主題論壇由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主持,分別邀請全國人大 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研究資助 局主席黃玉山教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 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香港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先生,香港數碼港 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先生,以政、產、 學、研產業鏈中的參與者、持分者角色,分享在 其位置上如何配合實踐「創科藍圖」,討論內容 包含學術科研、成果轉化以至人才培養三個主要 維度。
所需」,在助力國家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征途上發揮更大作用。
24
現場嘉賓大合照。 (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京
2023「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
150位博士線下薈萃 匯報研究成果
「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 2023 」於 2023 年 7 月 8 日 假香港城市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圓滿舉行,大會 由「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教授及香港學 者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學院院長左中教授主 持;出席嘉賓包括中聯辦教育及科技部副部長吳程女士; 香江學者計劃顧問、香港城市大學高級副校長(創新及企 業)楊夢甦教授、中大副校長岑美霞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副校長黃偉國教授等學者,連同香江學者導師和 2021 屆和 2022 屆的香江學者,共約 150 人實體、 20 人線上出席是次
學術交流會交流研究成果。同日晚上舉行晚餐交流,特區 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作為晚宴嘉賓出席晚 餐交流會並進行分享。
教資會公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
6高校11項目獲5.4億資助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 2023 年 7 月 13 日,公布有
關 2023/24 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
的撥款結果,兩個計劃合共 11 項研究項目, 6
間高等院校獲
5.4 億港元資助(以批准金額計算)。其中在「卓越學科領
域計劃」兩個分別在天線技術及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方 面的傑出項目獲得資助。「主題研究計劃」中獲撥款的研究 項目則涵蓋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研究範疇,包括血管疾 病、鼻咽癌、脂肪性肝病、熱帶風暴減災系統、滑坡風險應 急管理、數碼資產的規管、智慧城市、量子傳感技術及集成 電路。研資局主席黃玉山教授表示,本年度的卓越學科領域 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的成績令人鼓舞,反映研資局和各大學 憑藉香港的國際創科中心地位和穩固的科研基礎,持續善用自身優勢,服務國家和香港所需。
「主題研究計劃」23/24年度撥款結果
25 科熱話 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
公開徵集2024年度重大項目立項建議
為做好重大項目的立項和資助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員會生命科學部現面向科技界徵集 2024 年度重大項目立
項建議。建議立項的重大項目,應緊密圍繞科學前沿和國 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 科學問題,充分發揮科學基金的支撐與引領作用,超前部 署,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提升我國基礎研 究源頭創新能力。請於 2023 年 8 月 15 日(以電郵發出時間
和寄出郵戳時間為准)前,向生命科學部聯繫人提交「重 大項目立項建議書」。欲知更多詳情及下載建議書模版, 請掃描圖中二維碼到本中心網頁閱覽全文。
空間站作為我國覆蓋空間科學相關學科領域最全、在軌支
撐能力最強,且兼備有人參與和上下行運輸等獨特優勢的 「國家太空實驗室」,在軌部署了國際一流的科學研究與 技術試驗設施,當前已具備大規模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
能力。為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應 用、空間技術全面發展,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現公開徵 集與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主要針對「空間生命科學與人
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和地球科 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四大領域。申請人通過申報 系統(載人航天工程網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申報系
統:http://39.97.240.213)提交項目建議,項目申報系統
開放日期為 2023 年 7 月 20 日 9 時開始,至 2023 年 8 月 10 日 16時截止。 欲知更多詳情,掃描圖中二維碼到本中心網頁閱覽全文。
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發布項目徵集公告 針對四大領域
26
教
科熱話
科大體院成立體育科技聯合中心
冀助港將取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體育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創立 體育科技聯合中心,冀以體育科技研究幫助香港精英運 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佳績。科大將進一步加強與體院 的運動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教練合作,共同開發傳感 器、訓練方案、運動空氣動力學分析工具、先進訓練裝 備、比賽模擬等新技術,以優化精英運動員的裝備、運 動姿態和訓練策略,以便於單車、三項鐵人及滑浪風帆 等比賽中爭奪關鍵性的競爭優勢。科大與體院曾於2018 年共同合作開發全新的風洞測試技術,當時邀請香港單 車隊包括李慧詩在內的精英選手進行多輪試驗,幫助運 動員在騎行姿態及其器材、服裝等項進行空氣動力學優 化。李慧詩於 2019 年獲得多枚世界賽金牌,並於 2021
年以35歲之齡,在東京奧運女子場地單車爭先賽中奪得銅牌,為首位先後於兩屆不同的奧運會獲得獎牌 的香港運動員。
教大李子建教授 再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
香港教育大學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再度榮獲「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
( UNESCO Chair )。 UNESCO Chair 計劃於 1992 年啟 動,致力促進國際間不同大學的知識共用及相互合作, 以促進教育、科學與技術、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等領域
的知識傳遞,其網絡覆蓋全球逾 850 所高等院校及研究
機構。作為學術界和社會的橋樑,教席持有人會與制訂 政策的官員合作,共同實踐聯合國在區內訂下的可持續
發展目標。李教授於 2011 首獲委任此教席,他的新任期
於2023年開展,為期4年。
27 科熱話 教
理大舉辦交叉學科研究大型學術會議
逾百全球名學者擔任講者
本港首個交叉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大型學術會議,由2023 年 5 月 8 日起假香港理工大學舉行,會議為期四天。逾百 位全球著名學者及專家在會議擔任講者,分享不同研究 領域的最新發展和真知灼見。大會今屆以「卓越研究造 福社會」為主題,舉行十五個不同領域的分論壇,涵蓋 先進科技及製造、促進身心健康,以及智慧及可持續城 市發展三大範疇。在首日的主論壇,深圳醫學科學院創 院院長、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親臨理大校園 發表演說,講解蛋白質的前沿研究及其可能對痛症藥物 開發的深遠影響。
浸大成立「化學探針」創科實驗室
推動嶄新診斷成像技術研究
香港浸會大學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一千
萬元,支持成立賽馬會「化學探針」創科實驗室。該創
科實驗室旨在推動跨學科研究,研發新的分子探針作為
診斷成像工具,並將它們轉化為生物醫學及臨床應用, 同時亦為其研究人員及合作夥伴提供診斷探針的設計、
合成、以及驗證等各方面的培訓,幫助解決香港及華南 地區在該領域的人才短缺問題。創科實驗室在浸大化 學系全球創科講座教授大衛派克教授( Professor David Parker )的帶領下成立。大衛派克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化
學家及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於2022年10月透過由香港 特區政府支持設立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加入浸大。
28
科熱話 教
公開徵集2024年度重大項目立項領域建議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管理辦法》的規 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面向科技
界徵集2024年度交叉科學部重大項目立項領域建 議。重大項目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 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超前部署,開展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
支撐與引領作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 力。立項領域建議應源於多學科交叉的共性科學問 題,或需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手段方能解決的 重大科學問題,具有組織實施的必要性、緊迫 性、和前瞻性。欲知更多詳情,請掃碼閱覽全文。
城大校長梅彥昌教授履新
香港城市大學於 2023 年 5 月 18 日舉行第五任校長梅彥昌教授 的就職典禮。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創新與企 業)。他在任期間致力推動將大學研發的深度技術轉化為商業 應用,並通過「畢業生研究創新計劃」令應用深度技術的初創 公司數量於三年內增加 4 倍,成為新加坡最成功的深度技術初 創企業計劃。
獲新加坡「總統科學與科技獎」
梅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納米結構技術傳遞藥物,以治療因 青光眼可能導致的失明,於 2013 年以其多年成就榮獲新加坡
科研界最高榮譽的「總統科學與科技獎」,並於同年以其對生 物醫學領域的貢獻榮獲倫敦帝國學院頒授醫學院院士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
29 科熱話 教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於2023年6月13日通過委任呂愛平教授為 副校長(研究及拓展),由 2023 年 8 月 1 日生效。呂教授是適 配子轉化醫學及藥物研發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現為浸大 中醫藥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呂教授曾發表600多篇論文,取
得 60 多項專利,其「谷歌學術」引用次數接近 24,000 次,最 新的「谷歌學者 H 指數」為 76 。他是中醫診斷標準化的代表 性人物,屢獲殊榮,於 2022 年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呂教 授升任副校長後,將領導浸大的整體研究策略、研究撥款策 略、研究基礎設施和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他亦會協助大學推 動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並領導研究團隊爭取參與校外的大 型研究項目。
盧煜明教授夥 Prenetics 創合資企業
推低價早期癌症檢測
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 InnoHK 研究中心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科學主任盧煜明教授,與基因組學驅動的 領先健康科學公司 Prenetics Global Limited 宣布,成立 2 億美 元合資企業 Insighta 。 Insighta 將採用盧教授團隊去年發表的 「 FRAGMA 」技術,以抽血方式作早期癌症篩檢,目標 2025 年內推出市面應用,以不高於 200 美元(約港幣 1,566 元)價 錢提供檢測服務。
香港生命科學範疇最大宗私人交易
盧教授團隊與 Prenetics 將各佔 50% 股權, Insighta 的董事會將 由雙方各自推薦三名董事,組成六人的董事會管理 Insighta , 其中盧教授將為主席,Prenetics行政總裁楊聖武先生將為行政總裁。2億美元的交易使得此次合作成為香
港生命科學範疇有史以來最大宗的私人交易,同時也為區內最大宗的同類交易之一。
呂愛平教授將升任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
30
科熱話 教
科熱話 教
五名港學者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3
年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公布今年新當選院士及外 籍院士名單,至截稿前為止,香港共 有五名學者當選。其中兩名學者來自
香港浸會大學,兩名來自香港中文大 學,一名來自香港大學。
浸大兩學者獲選
浸大中醫與系統生物學教學及研究部 講席教授、中醫藥學院副院長(國際
合作)賈偉教授,他因在代謝與生理學領域的非凡貢獻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賈教授是代謝組學的著 名科學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鑒別各種代謝疾病的生物標記,以及探索疾病發病所涉及的主要代謝通 路機制。另一位獲選的浸大學者為化學系講座教授、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蔡宗葦教授, 他因在環境分析化學的卓越成而獲選為歐洲科學院外藉院士。蔡教授是環境分析化學領域的傑出化學 家,亦是享譽國際的環境毒理學與人類健康專家。
中大兩學者獲選
中大有兩名學者獲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們分別是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 院助理院長(內地事務)于君教授,以及深港創新科技研究院(福田)院長、卓敏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教授 秦嶺教授。于教授因在醫學領域及生命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選。她長期從事消化腫瘤機制和防治研 究,在揭示消化腫瘤發生分子機制、闡明微生態與腫瘤的作用關係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秦教授因在基礎 科學和臨床轉化醫學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選。他在骨科疾病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轉化研究,深 耕於骨科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技術手段、以及攻克骨科重大疾病方面取得多項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成果。
港大劉澤星教授獲選
港大醫學院院長、於崇光基金教授(風濕及臨床免疫學)及風濕及臨床免疫學講座教授劉澤星教授,因 其在風濕病學領域上持久的傑出成就獲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劉澤星教授為風濕病學先驅,致力在 香港、亞洲及其他地區建立風濕病學和推動其發展。他曾推動制定亞太區首份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中軸脊 椎關節炎的治療建議,並於2006至2008年間擔任亞太風濕病學協會聯盟(APLAR)的主席。
有關歐洲科學院
歐洲科學院成立於 1988 年,是一所在歐洲有廣泛代表性的科學、人文和文學學院,致力推動人文、 法律、經濟、社會及政治科學、數學、醫學,以及所有自然和技術科學等學術範疇力臻卓越。該學院
5,000名院士均為頂尖的科學家和學者,當中包括83位諾貝爾獎得主。
31
科熱話 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 「項目評審請托行為禁止清單」
為更好地維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公正評審環境, 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依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 為處理暫行規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 行為調查處理辦法》等,制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評審請托行為禁止清單」,並在 2023 年 5 月 23 日於委務 會議上審理通過。
欲知更多詳情,請掃圖上二維碼到本中心網頁閱覽全 文。
理大與晉江市成立科技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與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政府達成協議,成立
「香港理工大學晉江科技創新研究院」,加強和促進兩
地產學研合作。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 及晉江市市長王明元先生在2023年6月2日泉州南翼國家 高新區舉行的活動中簽署相關協議。研究院將連繫理大 的研究實力和成果,以及晉江的工業需求,賦能晉江產 業升級。
攜手培養創業人才
理大與晉江市將在新紡織材料、服裝設計、智能穿戴系 統、微電子、未來食品及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上合作, 推動核心技術的轉化研究。雙方亦將攜手培養具備創新 科技知識和全球視野的創業人才。
32
恒大與Amazon Web Services 合作設立
香港首個雲創學院
香港恒生大學獲 Amazon Web Services(AWS)支持,創設全 港首個雲創學院。香港恒生大學雲創學院將以培育雲端創科 人才為目標,透過 AWS 提供的雲端課程、雲端服務資源和恒 生大學的師資及跨領域金融科技優勢,從雲端運算培訓和教 學、雲端課程開發、學術科研及就業創業發展四大方面,為 學生提供全面及實用的雲端、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等技能培 訓,同時串聯產學聯動,培育創業團隊,為企業輸送技術人 才。
旨在培養更多人才 支持本港數碼產業
雲創學院是 AWS 與教育機構進行系統性合作的一種模式。該 模式由大學主導設立所需教學框架, AWS 提供技術和雲端教育資源。雲創學院的合作模式旨在支持教 育機構在學術課程、研究、創業和創新方面的長足發展,以培養更多雲端人才和造福教職員工,支持香 港數碼產業的長遠發展。
2023年5月21日,「第三屆港澳教育發展高端論壇暨華南師範
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嶺南大學分中心成立大會」於嶺南大學的 林秀樑會議中心舉行。此次活動由華南師範大學與嶺大聯合 舉辦。出席嘉賓眾多,包括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舒剛波
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 技部副部長徐凱教授、廣東省教育廳港澳台事務辦公室王靜 嫻副主任,以及約 50 位來自香港、澳門、廣東、北京、上海 等地的專家學者。
該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為內地及港澳學者構建一個學術交流
平台,開展研究項目合作,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論壇及發表研究成果,同時鼓勵更多年輕學者投身港澳研 究及教育研究,推動大灣區建設。在是次論壇上,來自香港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北京語言 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澳門大學以及華東師範大學的多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議題作了主旨報 告,對粵港澳教育發展發表了獨特見解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華南師範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嶺南大學分中心揭牌成立
為內地及香港學者構建學術交流平台
33 科熱話
教
研成果與獎勵
國家教育部近日公布 2022 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結果,香港地區來自香港中 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三所高校共六個團隊,分別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及二等獎。其 中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于君教授及其團隊,名為 「腸道微生態在大腸癌中的組成特徵、作用機制、早期診斷及防治研究」的研究項目榮獲一等獎。此 外,另有五個優秀院校研究成果榮獲二等獎,當中包括時任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 系主任、現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其團隊的獲獎項目為「基於磁控微機器人技術的細胞精 準遞送理論與方法」。
2022年度獲獎總名單如下:
項目名稱/被提名人 第一完成單位 完成人 授獎等級 腸道微生態在大腸癌中的組成特徵、 作用機制、早期診斷及防治研究
基於磁控微機器人技術的細胞精準遞 送理論與方法
中程序結構演變對非晶合金相變理論 的關聯研究
大氣活性氮氧化物的化學轉化機制及 其對臭氧和灰霾污染的影響
植物液泡降解途徑的分子機制和生理 功能的研究
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分析方法研究及臨
香港中文大學 于君、胡嘉麒、梁巧儀、張翔 一等獎
香港城市大學 孫東、李俊漾、牛福洲、王燦、 馬瑋城、陳劍 二等獎
香港城市大學 王循理、蘭司、吳楨舵 二等獎
香港理工大學 王韜、薛麗坤、高健、丁愛軍、 聶瑋、王新鋒
香港中文大學 姜里文、高彩吉、崔勇、沈錦
二等獎
波、趙瓊、 莊小紅、黎洪波、 王小菁、曹文瀚、何藝林 二等獎
床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 王平安、陳浩、竇琪、于樂全、 秦璟 二等獎
國家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成果獎 港3高校奪6獎
34
中大于君腸道微生態研究奪一等獎
科
2023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公布
丘成桐教授榮獲數學科學獎
2023 年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公布,獲 得數學科學獎的兩位學者之一為中國 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丘成桐數 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他因在 數學物理、算術幾何、微分幾何和凱 勒幾何的貢獻而獲獎。丘成桐教授畢 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 並出任中大博文訪問講座教授及數學 科學研究所所長。他證明了卡拉比猜
想,對現代幾何與拓撲學的發展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以推動華人世界數學發展為己任
丘成桐教授出生於中國內地,在香港長大。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以推動數學發展為己任。他於 1993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第一間數學研究所,及後在 1996 年、2002 年以及 2009 年,分別於北京大 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成立了數學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他亦是「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以及多個獎項 的發起人,熱切於推動中國年青人的數學發展。
2023年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
(Matthew Bailes)
(Duncan Lorimer)
莫拉․邁克勞克林
(Maura McLaughlin)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帕特里克․克拉瑪
(Patrick Cramer)
伊娃․諾加利斯
(Eva Nogales)
(Vladimir Drinfeld)
澳洲研究委員會(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主任
美國西維珍尼亞大學物理及天文學系教授暨臨時 系主任、埃伯利文理學院研究副院長
美國西維珍尼亞大學物理及天文學埃伯利家族傑 出講座教授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多學科科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 系主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候任主席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生 物化學、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傑出教授
美國芝加哥大學哈里․普拉特․賈德森傑出服務 數學教授
獎項 姓名 專稱 天文學獎 馬修․貝爾斯
鄧肯․洛里默
數學科學獎 弗拉基米爾․德林費爾德
丘成桐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研成果與獎勵
35
科
港大任詠華教授獲年度Bailar Medal 殊榮
為創獎以來首位亞洲學者
香港大學化學學者任詠華教授獲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 )頒授2023-24年度 Bailar Medal 殊榮,表揚她在無機化學和配位化學領域研究的國際 傑出成就。Bailar Medal 榮譽每年授予一位在無機化學和配位化學 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化學家。UIUC 於1972年設立獎項以紀念其化 學系教授、美國配位化學之父 John C. Bailar 教授。
任詠華院士簡介
任詠華教授主要從事無機和金屬有機化學、超分子化學、光物理 學和光化學,以及分子功能材料等前沿領域研究。她因為在無機 化學和配位化學基礎研究的成就,並在合理設計和合成新型發光金屬有機分子功能材料領域作出卓越貢 獻獲得嘉許,是首位亞洲科學家獲此殊榮。
理大鍾國輝教授榮獲 「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於 2023 年 5 月 30 日公布名單,來自香港理
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香港分中心主任鍾國輝教授,因其在工程領域的傑出成就,獲頒
全國創新爭先獎狀。鍾教授接受本中心訪問時表示:「我深感榮
幸可以獲得這個全國高等級創新科技領域的重大獎項,更多謝院 士評審團肯定了我們香港理工大學鋼結構工程多年來的科研工
作。我相信這也是國家對香港科創人員的努力和成果的嘉許。」
鍾教授於 2023 年 2 月 10 日於廣州舉行的中國鋼結構大會開幕式
上,獲頒「2022 年科學技術獎」的最高榮譽—特等獎。其得獎項目為「國產 690MPa 高強鋼結構基礎理 論、關鍵技術及其國際化應用」,研究成果已應用到香港的多個大型工程項目,如已完成的將軍澳跨 灣連接路雙拱鋼橋、正在建設中的九龍仔游泳池屋頂鋼桁架、以及元朗體育館東及西看台的鋼結構穹頂 等。
年初已獲另一業界大獎
36
科
研成果與獎勵
中大盧煜明教授獲頒 「2021年科學突破獎 生命科學」
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 「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2021 Breakthrough PrizeLife Sciences),表彰他發現孕婦血漿內存有胎兒的 DNA ,以開創
「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可及早判斷胎兒是否患有 唐氏綜合症及多種遺傳病。頒獎禮因疫情關係順延兩年至 2023 年 4月於美國洛杉磯舉行,盧教授親身出席接受此榮譽。
以打開不同窗戶喻科研
他發表得獎感言時表示:「科學研究就像打開不同的窗戶,讓我
們看到以前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我有幸找到一扇窗,可以奇蹟般 地揭示懷孕女性子宮內嬰兒的健康狀況。打開這扇視窗,看到前所未見的美麗科研風景,需要團隊的合 作及一直秉持的信念。」
港大帥惠萍博士入選
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 萊雅中國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 禮,於 2023 年 4 月 22 日在北京舉行。來自香港大學帥惠萍博士同 場被正式錄入「 2021 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之獲選者。帥博 士為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研究新型冠狀病毒 Omricon 變異株的致病特點以及致病機制小組的成員之一,團隊 發現 Omicron 的複制能力和致病性較其他病毒低,研究亦解釋了 病毒毒性降低背後的機制,對社會防疫有莫大貢獻。
「2021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研成果與獎勵 科 37
研成果與獎勵
理大李榮彬教授榮獲科技部
「全國顛覆性技術領域賽優秀獎」
由香港理工大學李榮彬榮休教授領導「基於新型納米複合玻璃材 料的精密光學元件低溫成型技術」項目,於新材料組別榮獲 2022 「全國顛覆性技術領域賽優秀獎」。該賽事由國家科技部主辦,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承辦,全國共有 2851 個項目參 加,理大是唯一獲此殊榮的香港院校。
為精密光學製造行業帶來重大突破
李教授領導的理大初創獲獎項目「基於新型納米複合玻璃材料的 精密光學元件低溫成型技術」,研發使用含氧化矽納米顆粒以及 粘合劑成分的前驅體,在不需要真空的環境下,在低溫甚至常溫
壓進行超精密模壓,並燒結處理後,成為高精度和透明的玻璃光 學元件。該項目亦與香港城市大學的納米製造實驗室合作。此研究將為精密光學製造行業帶來重大創新 突破,可造就低成本、成批量地製造高精密度的鏡頭、菲涅爾透鏡等光學元件,並應用於新一代的可攜 式裝置、智慧手機無人駕駛汽車、全息顯示及VR眼鏡、元宇宙光場顯示技術等領域。
科大研究miRNA生物起源 揭「非經典切割機制」謎團
MicroRNAs ( miRNAs )是對基因功能起著至關重要調控作用的微 小 RNA 分子。它們有助於調控多種生物過程,如細胞生長、發育 和免疫。近年來,科學家們對miRNAs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以便更
好地理解它們的功能以及其生物起源中涉及的機制。
研究成果已刊在《分子細胞》上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阮俊英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 在分子生物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揭示了負責在人類和其 他動物中處理初級 miRNA 轉錄本( pri-miRNAs )來影響 miRNAs 生物起源的 miRNA 加工複合體( MP , DROSHA-DGCR8 複合物) 的非經典切割機制。這一開創性的發現揭開了長久以來分子生物學中關於 pri-miRNA 切割的謎團,並可 能對我們關於基因調控、細胞過程以及動物 miRNA生物起源進化的理解產生深遠影響。研究成果已刊登 在在著名《分子細胞》期刊上。
38
科
2023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香港高校奪逾百獎項
研成果與獎勵 科
2023 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於 2023 年 4 月 26 日至 30 日舉行,由近 500 名來自香港各大學、研發中心、研發實驗 室、科技企業、政府部門等成員組成的代表團,獲得歷屆最多的大獎和特別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包括兩個 大獎、8個特別獎和約30個評審團嘉許金獎。香港多所大學在發明展中大放異彩,綜合目前所有院校發布之消 息,香港高等院校在發明展中共獲136
代表團各單位獲獎情況
12項金獎、5項銀獎及6項銅獎
香港中文大學 26 6 項評審團祝賀金獎、 2 項金獎、 11 項銀獎及 7 項 銅獎
香港科技大學 20 1 項中國代表團發明和創新優秀獎、 3 項「評審團 嘉許金獎」、5項金獎、6項銀獎及5項銅獎
香港大學
個獎項,成績驚人。
獲獎單位 獲獎數目 獎項類別 香港城市大學 36 1 項特別獎、 3 項評審團嘉許金獎、 17 項金獎、 9 項銀獎和 6 項銅獎 香港理工大學 31 3 項最高殊榮大獎 / 特別獎、 5 項評審團嘉許金獎、
6項銀獎和4項銅獎 香港浸會大學 4 3項金獎及1項銀獎
23 1項特別獎、3項金獎、7項銀獎及12項銅獎
3 1項金獎Plus(評判團特別嘉許金獎)及2項銅獎
19 2項特別大獎、1項評判特別嘉許金獎、 6項金獎,
機電工程署
香港中學生代表隊
39
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祝融號FAST等科研成果上榜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 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組織,至今已成功 舉辦 18 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 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學普及,促 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 氛圍。
2023年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 2022年度中 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
1. 祝融號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
2. 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
3. 全新原理實現海水直接電解制氫;
4. 揭示新冠病毒突變特徵與免疫逃逸機制;
5. 實現高效率的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和組件;
6. 新原理開關器件為高性能海量存儲提供新方案;
7. 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8. 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
9. 發現飛秒鐳射誘導復雜體系微納結構新機制;
10. 實驗證實超導態「分段費米麵」。
中大大豆研究項目經「天舟」上「天宮」
成本港首個太空農業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任林漢明教授及其團隊,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支援 下,與華潤科學技術研究院及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展開合作研
究項目,團隊研究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於 2023 年 5 月 10 日,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並順利到達天宮空間 站。是次為本港首個於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
藉空間實驗期望提升根瘤菌株固氮效率
根瘤菌是一類能與豆科植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並將空氣中的氮 固定到土壤中供植物使用的細菌。研究團隊將根瘤菌送上太空,
利用空間搭載開展空間誘變和空間生物學研究,探索根瘤菌在空間特殊環境下的變化。待根瘤菌材料從 太空返回地面,團隊會作進一步研究,期望能在提升菌株的抗逆性和固氮效率方面取得新突破,從而擴 大根瘤菌的應用範圍,減少化學氮肥的使用,改良土壤條件,服務綠色可持續發展。
40
科
研成果與獎勵
港大嶄新AI偵測動作技術 遇跌倒溺水打鬥可即發警報
目前的人工智能偵測技術,主要限於靜態圖片的特定目標。香港 大學運動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監、電機電子工程系霍偉棟博士領導 的團隊,研發出嶄新「概覽和聚焦人工智能異常狀況偵測技術」
(Glance and Focus AI Anomalies Detection Technology),打破分 析單張靜態圖像信息的局限,可實時分析影像中人體的姿勢及動 作,準確有效地偵測異常情況例如跌倒失救,或暈倒、溺水等意
外狀況,即時提出警報、及時救援,以及打鬥、虐待等暴力行
為。團隊已就新技術落實多項與業界的合作計劃,包括引入在兒 童及長者院舍中應用,以及在一些私人屋苑泳池監察溺水意外。
中大完成全球首例 無創消融肺轉移腫瘤 料2023年普及應用
目前主流醫學治療肺轉移腫瘤時,主要以手術方式切除,無可避 免切除到腫瘤附近的健康肺部組織,並有機會對病人造成手術創 傷。2022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通過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 以微波消融術,去除病人肺部周邊及末端的腫瘤,成為此項無創 治療肺腫瘤的全球首例。
技術料可於2023年底普及
截至2023年3月9日,由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吳士衡教授 以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為 3 位病人進行微
波消融,治療 6 個肺轉移組織。團隊預料此項技術可於 2023 年底 普及,每年估計全港可有百多名病人受惠。
科 41
研成果與獎勵
研成果與獎勵 科
城大自主研發及生產新電子顯微鏡 兼具掃描及透射功能
由於電子顯微鏡能以明顯高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成像,並提供 微納米甚至原子尺度的測量及分析,因此在多個研究行業中廣受 歡迎,尤其在醫學、生命科學、化學、材料學、集成電路和其他
研究領域。由香港城市大學材料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福榮教授 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部兼具掃描及透射功能的「高 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能同時看到樣本表面及穿透部分,可
協助工業和醫學範疇研究、檢測和未來研發等。此外,該電子顯 微鏡由設計到生產,均由城大自行完成,令城大成為全球首家有 相關技術的高等院校。
科大新方法合成炭疽黴素 創全球最高產量紀錄 助研抗超級細菌強效抗生素
炭疽黴素具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包括臭名昭著的耐甲氧西林金黃
色葡萄球菌 (MRSA) 和炭疽桿菌)的潛力,但現有合成炭疽黴素 的方法所製造的產量稀少,令研究變得困難。由香港科技大學海
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錢培元教授及副教授童榮標博士領導的研究團
隊,開發出一種嶄新化學合成方法製造炭疽黴素 (anthracimycin)
和炭疽黴素B (anthracimycin B),產量較現有方法多63倍,刷新全
球最高產量紀錄。此項突破性的發現將大大推動把炭疽黴素轉化
為抗生素的發展,以對付由抗生素耐藥細菌甚至超級細菌引起的 致命細菌感染。
42
浸大團隊在米埔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米埔自 然保護區發現一個箱形水母新物種。該新水母物種屬於三槳水母 科,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這是首次在中國水 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的物種數目增加 至四個,描述新物種的論文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 Zoological Studies》。
反映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極高
箱形水母綱屬於刺胞動物門。牠們的身體呈正方形,因此一般被 稱為箱形水母。雖然牠們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個小組群,箱形 水母包括一些毒性極高的物種,因此在熱帶水域廣為人知。邱教授說:「箱形水母是刺胞動物門的一個 小組群,全球目前只有49個被記錄物種,在中國水域鮮為人知。米埔是香港一個已被深入研究的地區, 但我們仍在該處發現米埔三槳水母,反映香港以至全中國海洋生物極高的多樣性。」
教大首證黑洞外圍含大量暗物質 為暗物質研究開創先河
學界普遍認為暗物質( Dark matter )主宰著宇宙膨脹和星系形
成,據目前的宇宙學研究,宇宙中大約 85% 的物質由暗物質構 成。然而,暗物質不會一樣發光或產生輻射,難以被探測得到,
為天文學家研究帶來困難。過往天文學界普遍透過觀測伽瑪射線
以及重力波,去探測黑洞周遭是否有暗物質存在,但上述方法或 要依賴罕見天文現象(例如黑洞合併)出現。香港教育大學科學
與環境學系副教授陳文豪博士的研究團隊,透過計算黑洞伴星
( companion star )的公轉速度,間接證實黑洞外圍存在大量暗 物質,為暗物質研究開創先河。研究成果已到刊載於《天文物理 期刊通訊》。
研成果與獎勵 科 43
研成果與獎勵
都大發現中藥丹參
有效減抗癌西藥「貝伐珠單抗」副作用
西藥「貝伐珠單抗」( Bevacizumab )是治療大腸癌或肺癌的第
一線藥物,透過抑制血管新生而產生抗癌作用。其常見副作用是 誘發高血壓。現時,雖有藥物可針對該藥物誘發的高血壓,卻同 時會抑制其抗血管新生作用,減低治癌成效。
正研究丹參提取物與抗癌西藥同時使用效果
由香港都會大學生物醫學與生物科技課程主任黃詩韻博士領導的 研究團隊發現,傳統中藥丹參中的成分有助減低治癌西藥「貝伐 珠單抗」誘發高血壓的副作用,從而提升治療效果。都大團隊現
正進一步研究丹參的最佳提取物及與抗癌西藥同時使用的效果, 預料研究成果將為中西醫結合模式治療癌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為癌症病人對抗西藥副作用帶來曙光。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顛覆性半導體技術。與通
過高溫、高真空工藝製造的傳統矽太陽能電池不同,鈣鈦礦可以
很容易地通過溶液印刷製成薄膜,就如同印報紙一般,但它在商 業化道路上仍然存在重大障礙,尤其是電池器件在實際情況下的 穩定性方面。
研究工作已在《Advanced Materials》發表
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周圓圓博士與他的博士生學生,透
過改善鈣鈦礦薄膜的一種微觀結構特徵,成功製造了高性能鈣鈦
礦太陽能電池,該項研究工作已在《Advanced Materials》(影響
因數:32.09)的 Rising Star「明日之星」系列中發表。
浸大成功研發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44
科
港大研發仿人體肌腱新型水凝膠材料
利用人工方法修復或替代受損肌腱或類似軟組織,一直是臨床醫 學面臨的重要挑戰。天然肌腱是一種富含水分且具備結構強韌性 的生物組織。其力學特徵來源於複雜的微觀結構,包括平行取向 的剛性膠原蛋白纖維和交織其中的柔性親水生物高分子。過去幾 十年間,研究人員嘗試利用人工合成的水凝膠 - 一種富含水分由
高分子網絡組成的材料,來模仿天然肌腱的結構和性能。然而, 人工合成的水凝膠材料的機械強度較低,容易斷裂,不利於生物 醫療應用。
成果獲《自然》挑選作專門報道
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徐立之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仿肌腱水凝膠材料, 其力學性能媲美天然肌腱,具條件作多功能先進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結果已在《科學進展》( Science Advances)刊登,文章題為“Multifunctional tendon-mimetic hydrogels ”,研究成果同時獲《自然》挑 選作為亮點專門報道。
胃食管反流病(又稱胃酸倒流)在全球十分普遍卻難以治癒,常 見症狀包括胃酸倒流和胸痛 ( 常稱為胃灼熱 )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 學院張立教授、醫學院趙偉仁教授及陳啟楓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
最近研發了一種無線供電的電子支架,可利用電刺激預防及治療 胃酸倒流。研究詳情已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發表,並將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2023年4月號中 獲亮點報道。
無須進行入侵性手術植入裝置
團隊設計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克服了生物電子植入物的供電問 題,為傳統需要通過入侵性手術進行的胃腸道原位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無創免手術的新方法,並以非入侵 性方式經自然孔洞進行其他生物醫學應用。團隊正緊密合作,致力將電子支架結合其他新功能應用於胃 腸道,並進一步進行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評估,將電子支架在臨床上應用。
中大研無線供電電子支架 無創防治胃酸倒流
45
研成果與獎勵 科
研成果與獎勵
科大團隊證實
晶體表面在固-固轉變前就可變成另一種晶體
冰在零下攝氏幾度尚未達到零度熔點時,表面就已經熔化出一薄 層水了;類似地,液體往往在達到其凝固溫度前便於平坦的基底 上結出一薄層晶體,即預凝固或預結晶。逼近相變(如熔化和結
晶)溫度時,表面層的厚度通常會增加並發散。除了預熔化和預
凝固外,是否存在類似相變前兆的表面層仍很少被探索。香港科 技大學物理系韓一龍教授的團隊提出,在固-固相變前,某些晶體
表面可形成同素異形晶體層,並將其命名為「預固-固轉變」。比
如,金剛石表面附近的碳原子若能在達到金剛石 - 石墨轉變溫度 之前就重排列成石墨晶格,那麼這就是一個預固-固轉變,此假設
被團隊在進一步在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中證實,相關研究成果已在 《自然物理》期刊上發表。
增強6G通訊效率及安全性
隨著第六代無線技術(6G)問世,無線通訊的未來將迎來飛躍性 的巨大轉變。在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系的兩位講座教授團隊, 蔡定平教授團隊與陳志豪教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一種突破性的
可調諧太赫茲(terahertz, THz )超構元件(meta-device )面世,
它可以控制太赫茲波束的輻射方向和覆蓋區域。通過旋轉其超構 表面,超構元件即可迅速地把6G信號波束轉向,只聚焦及傳送到 指定位置的接收者。這種使用先進三維打印技術製造的超構器件 如廣泛應用,將有助節能及提升信息傳遞的保密性,對促進6G、 無線電力傳輸及遙距感應系統的發展有莫大裨益,此超構器件的 製作成本亦非常低,極有潛力成為第六代通訊的工業級組件。
城大發明可調諧「超構元件」
46
科
由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系副教授于欣格博士等學者共同領導的 研究團隊,最近發明了一種新穎、無線的嗅覺反饋系統。該系 統採用皮膚接觸式設計,可以透過微型氣味產生器釋放出各種
氣味。這種可穿戴的新裝置能把氣味融入到虛擬實境( VR )及 擴增實境( AR )之中,以提供更多的沉浸式體驗及廣泛應用, 包括逼真如親歷其境的 4D 電影觀賞、醫學治療以及遙距網上教
學。于博士說:「這套嶄新嗅覺反饋系統為用戶在虛擬實境中重 現嗅覺的感受,提供了一個新的替代選擇。由於新系統釋放氣味
時不但反應快速,而且氣味產生器的集成密度高,並具有兩種
不同的可穿戴設計,確保了新嗅覺反饋系統在各個應用領域的 巨大潛力,包括娛樂、教育、醫療保健和人機界面等等。」上述研究結果已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標題為“Soft, Miniaturized, Wireless Olfactory Interface for Virtual Reality”。
科大首度利用AI
為阿爾茲海默症作早期風險預測
阿爾茲海默症正影響全球超過五千萬人,是一種涉及認知功能障 礙和腦細胞喪失的致命疾病。其病徵包括漸進性記憶喪失、推理 和判斷能力受損。目前,阿爾茲海默症的臨床診斷主要是透過醫 生判斷、認知能力量表測試和腦部掃描進行的,但通常在患者出 現病徵時才進行,往往錯失了最佳時機。
預測準確率逾70%
由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及科大大數據研究所主任陳雷教 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利用遺傳信息, 可在出現病徵之前預測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團隊結合人工 智能模型與基因檢測,可估計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準確率超過70%。這項突破性 研究為使用深度學習方法來預測疾病風險和揭示其分子機制開闢了道路,並將革新阿爾茲海默症及其他 常見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干預、治療和臨床研究。
城大研發無線嗅覺反饋系統 讓用戶在虛擬世界可聞氣味
研成果與獎勵 科 47
研成果與獎勵
理大揭超級細菌「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機制 發現舊藥新用方案降死亡率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有效藥物,但有細菌開始出現了「抗生素 抗藥性」( Antibiotic resistance ),對多種抗生素具耐藥性的細 菌,被稱為「超級細菌」( Superbugs )。世界衛生組織一再警
告,超級細菌感染爆發,可導致下一波公共衛生災難。不少超級 細菌從正常菌群或人類體內細菌進化而成,可感染多個組織和器 官。人體免疫系統脆弱時更易感染;足以在醫院和社區內傳播, 對公共衛生威脅深遠和嚴重程度,更甚於新冠疫情。
顯示良好療效和臨床應用潛力
香港理工大學微生物學講座教授陳聲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破 解了超級細菌「肺炎克雷伯菌」( CR-hvKP )的致病機制,並發現兩種治療超級細菌的舊藥新用方案, 顯示出良好療效和臨床應用潛力。研究結果發表在兩份著名期刊;分別為《自然》旗下期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以及《Journal of Infection》。
港大計算機科學系衍生公司
推出具有千億參數的突破性語言模型SGPT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衍生公司“Stellaris AI”宣布推出具有千億
參數的突破性大規模語言模型“ Stellaris GPT ”( SGPT )。該模 型完全由 Stellaris 人工智能團隊從零開始自主研發,並不依賴於
OpenAI 或任何其他類 ChatGPT 系統,這突破性技術並提供一個沒
有版權或法律風險的人工智能驅動的語言模型 / 系統。 Stellari 在 5月進行了一次現場示範,與會者可以向SGPT提出任何問題。
將有更多新興和非凡應用
SGPT在文本生成、語言理解、新聞評論、金融查詢、技術評論、
編程問答、代碼理解生成、類人情感等任務均表現出色。團隊的 領導者之一、港大計算機科學系姚兆明教授認為SGPT將有更多新興和非凡的應用,包括在醫療、金融及 教育相關方面,將令香港以至全球受惠。
48
科
港創科大事記 香
2022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一周年 香港科創進展
香港創科發展得到中央明確支持和肯定,國家已將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納入十四五規劃,國家主席習近平 去年視察香港時,更鼓勵香港科研人員和創科企業代表加倍努力,對香港科創充滿期望。一年以來,中心同事在 「政、產、學、研、投、用」各版塊中進行資料搜集,據不完全統計,超過130 項重要活動成果,顯示香港蘊釀支 持科創的社會氣氛漸見苗頭。
6月30日
國家主席視察香港創科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時任特首林鄭月娥陪同下視察香港科學園,聽取官員和香港 科技園公司匯報香港近年的創科發展和前景,參觀一家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 平台的重點實驗室並鼓勵出席的香港科研人員和創科企業代表加倍努力。
7月5日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首次以官員身份參觀數碼港。
7月6日 香港科學園20周年紀念活動,特首李家超就任以來首項出席的創科 界盛事。
7月7日 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創新中心與香港生產力促 進局簽署合作協定。
7月7日 香港理工大學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先 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7月8日 孫東局長參觀生產力局。
7月11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持首次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會議。
7月12日 創科香港基金會、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科技園共同成立 香港創科教育中心。
7月14日 孫東局長到訪創新科技署及與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會面。
8月11日 「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首度舉辦。
8月15日 科技獨角獸雲豹智能加入香港創科生態圈發展。
8月16日 首屆 FHKI x HKSTP —「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展 開,學生一連四日參觀工總、科學園及創新園,激 發他們對創科的興趣。
8月18日 創新科技署「創新意念.匯聚香港」網站啟動 網站標誌着香港創科力量的結合,現時分別展示了六所 公營研發機構和六所本地大學的研發成果。未來,網站 會陸續加入28間InnoHK研發實驗室的研發成果。
8月18日及19日 中大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於在線上合辦研討會,研討中醫 藥發展的官產學研合作以及政校企在中醫藥推廣的角 色,並探討中醫藥在新冠病毒防治的作用。
8月25日 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聯合專責小組 舉行第九次會議。
8月31日及9月1日 特區政府及貿發局合辦第七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9月1日 特首李家超與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進行視 像會議。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成立暨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啟動 香港首個針對人工智慧能與機器人、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 先進製造、金融科技五個領域的科研獎項。
7月16日 理大高等研究院(PolyU Academy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IR)成立。
7月19日 孫東局長到訪應科院及研發中心。
7月27日 理大與廠商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推動香港 先進製造業。
7月28日 城大舉辦HK Tech Forum系列首場論壇。
7月30日 中大首辦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
8月9日 孫東局長到訪香港科學園。
8月10日
世界上最全面的診斷系統宣布將在中國大陸正式進行臨床試驗和產品注冊 新發病毒診斷公司的研發成果,此診斷系統能滿足世界上最迫切的醫療需求, 提供有效控制傳染病的解決方案,可以在大約一小時檢測 40 多種病原體,包括
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2型)和猴痘病毒,是診斷領域的重大突破。
9月1日 創科署與科技園公司合辦世界人工智能大 會-香港分會場,多位權威學者、企業及獨 角獸的代表,就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發展作 深入討論,接近 120 萬人次透過網上直播觀 看。
9月1日 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揭牌儀式,該校以培養擁 有「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的大格局思 維的下一代為目標。
9月1日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學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獲批設立的第一所內地與香港 合作大學。
9月9日 理大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南 網)簽署協議,共同成立「綠色安全電網 聯合研究院」。
9月10日 孫東局長出席香港科技界慶祝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73週年科技論壇。
49
7月15日
港創科大事記 香 2022
9月10日 貿易發展局主辦 政府「創意香港」揭幕體驗時裝元宇宙。
9月23日 理大與OPPO共同成立創新實驗室。
9月26日 中科院派出24位院士專家,與香港24所知名中小學校建 立長期聯繫,並擔任校方科學教育榮譽講師。
9月27日 「2022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發布
為全面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智慧城市藍圖 2.0 》」中的「智慧出 行」,應科院於 2021 年在香港啟動全球最大型的車聯網公路測 試。 2022 年 7 月更夥拍聯想集團配合高速、可靠和低延遲的 5G 網絡技術,開始進行第二階段車聯網公路測試,並與深圳市智 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深智城)展開合作,啟動車聯網互聯互 通路線圖及簽署合作備忘錄。
9月29日 理大與江蘇省無錫市政府達成合作協議,在無錫當地 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
10月6日至10月27日 國家在港選拔載荷專家
國家載人航天工程30周年,國家宣布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 並首次在港選拔載荷專家。初選主要透過以下機構行招募,包括11間本 地大學、政府五所研究中心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 園區內的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和醫院管理局。
10月14日
中大醫學院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舉辦「醫療創新及科技峰會」 展示 香港轉化研究成果。
10月19日
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
特首提出四大策略發揮香港創科潛能,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壯大創 科人才庫;建設智慧香港,以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報告》推 出多項「搶人才、搶企業」措施;爭取在未來五年在北部都會區釋放 更多土地,並會資助更多智能生產線在港設立,目標在五年間將累計 數目較現時增加四倍至超過130條。
10月16日至22日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重 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總書記期望透過制訂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策略,引領香 港全力全速推動創科發展,不負國家期望。
10月22日至30日 創科署主辦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
11月1日至4日
貿發局策劃的首屆「國際醫療健康周」暨「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 壇」及「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同期舉行 創新科技署帶來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的 17 間研究中心,藉以 展示香港作為環球科研中心的實力。展示項目涵蓋七大類,包括生 命體徵監測、復康及認知護理、跌倒風險管理及防遊走裝置、服務 營運支援、健康生活科技、感官輔助和健康篩查。
11月8日 華懋集團與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力科研和地產優勢。
11月9日 應科院「微電子技術聯盟」成立。
11月29日 城大與深圳市福田區政府署合作備忘錄、同時宣佈成立城大物 質科學研究院(福田)。
11月30日 科大與可持續科技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 教育與科技。
12月1日 「環球科技峰會」探討工業元宇宙的面世如何推動 本港「再工業化」。
12月8日 中大與大灣區大學合作共建先進材料與綠色能源研 究院。
12月12日 香港科技園、上海醫藥(SPH)及其子公司上海生物 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的聯手合作成立生物醫藥共 同培育計劃(聯合創新孵化器)。
12月13日 建造創新博覽會 2022 開幕,吸引約 170 間參展商和 超 14,000 名來自本地、內地和海外機構的業界人 士、學生及年青人參與。
12月14日 李家超主持「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首次會議。
12月14日 香港貿發局和法蘭克福展覽(香港)合辦、政府環 境及生態局協辦第17屆國際環保博覽。
12月15日 創新及科技高峰會首次於香港舉行。
12月16日 孫東局長與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共同主持「內地與香 港科技合作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
12月12日至22日 團結香港基金主辦創科博覽2022,展出國家「十三五」科技創 新成就及回顧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科研成果。
12月22日 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頒獎典禮
典禮假香港君悅酒店隆重舉行,經過專家評出五大領域各一 位或一組獲獎者,今屆得獎者共 6 名,分別為劉宏斌教授和陳 達明醫生(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鄭永平教授(生命健 康領域)、范智勇教授(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王鑽開教授 (先進製造領域),以及鄭嘉泓先生(金融科技領域)。
12月22日
孫東局長提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四柱八樑發展方向和工作 政府從頂層規劃和設計着手制定《藍圖》,循「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 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 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 世界的橋樑」四大發展方向推進。在此基礎下,《藍圖》提出八大重點策 略推行創科發展。
12月28日 特首政策組正式成立。
12月29日 統計處發表《2021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報告。
50
1月8日 香港和內地開始有序通關。
1月11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合辦「青年初創實習計 劃」。
1月13日 特首與教資會成員會面,勉勵教資會積極引領大學爭取達成 政府就推動 STEAM 教育及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八大中 心」相關學科的目標,以支持香港未來貢獻國家發展。
1月13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科技園公司與羅氏將致力為生命和健康科技發展及醫療政策的改革和落 地提供意見。雙方希望給予人內地和香港的初創公司更多支持,包括加 強香港、內地以及亞太先進經濟體的交流,為創科企業提供更大的舞 台,並透過促進數據協作,在香港打造醫療數據生態圈,長遠目標是把 大灣區打造成中國生命和健康科技的先行區。
1月13日 中大、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辦「微 生態峰會2023」。
1月20日
科技園公司夥拍國際加速器 PLUG AND PLAY 召集初創企業參與香港「電梯募 投比賽2023」
是次比賽是本港其中一項最大型的募投盛事, 50 位優秀的初創將有機會晉身決 賽,有機會獲得由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所提供最高500萬美元的創投基金以及拓 展亞洲以至全球市場的支援。
2月6日 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
2月10日 教大與理大合作成立全港首家沉浸式學習及元宇宙教育研究中心。
2月10日 貿發局組織香港訪問團完成一周的中東之旅,簽訂 13 份合作備忘錄 及協議。
2月16日 中大與龍崗區簽署協定開展醫療衞生領域交流合作。
2月22日 深圳市政府與中大和中大(深圳)在港簽協定。
2月22日
財政司司長發表二三至二四年度《財政預算案》 《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措施,緊扣《藍圖》提出的四大 方向和八大重點策略,具體落實當中的建議,助力香港建 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其中包括就建立 AI 超算中心進 行可行性研究;預留五億元推行「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 劃」,以及撥款 5,000 萬元加速在香港建立 Web3 生態圈發 展等。
去年《財政預算案》宣布為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發展預留100 億元,當中 60 億元將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立生命健康科 技相關主題研究院,並會預留 30 億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 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相關建設,更好實現「從零到一」 的基礎科研能力。預算案中亦對培育科技初創及教育方面 有頗多著墨,為壯大未來創科人才庫作出實質規劃。
2月23日 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深圳市前海深港現 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協同打造 前海深港知識產權創新高地的十六條措施》。
2月24日 科大與無錫經濟開發區成立無錫 - 香港協同創新 中心。
2月27日 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舉行首次會議。
2月27日 科大與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共建創新研究平台。
2月28日 貿發局組織「未來建設 建設未來」推廣活動於 印尼舉行。
2月28日至3月1日 香港紡織商會舉辦綠色紡織與創科技術論壇及展覽。
3月3日 政府宣布成立創新科技與產業發展委員會,就香 港創科發展策略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
3月7日 理大與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合辦論壇,推動大 灣區中醫藥創新。
3月9日 科大與中國聯通合設成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智慧 社會研究發展。
3月10日 城大校董會主席率代表團考察東莞,推動雙方在 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合作。
3月15日 特區政府與科技部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 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 香港要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必須融入國 家整個科技發展大局,包括參加國家的大 型項目。科技部部長表示會讓香港科研人 員多參與國家和國際的項目,包括人流、 物流、資金流、訊息流這些創新元素,內 地與香港,特別是大灣區內的跨境便捷流 動,對香港下一步發展創科中心至關重 要。有了此安排,各省市都會加快配合, 對香港絕對是個大禮。
3月17日 政府公布成立特首顧問團,由特首擔任主席並委任 34名成員。
3月18日 科技園公司主辦 「創科探索之旅」及「香港創科職 業博覽2023」。
3月21日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香港舉行,續 簽《粵港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協議》以及簽訂《粵港 共建智慧城市群合作協議》。
3月21日 港大在「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設立的先 進生物醫學儀器中心舉辦專題研討會,建立區域性 完善創科生態系統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
51
港創科大事記 香
2023
港創科大事記 香 2023
3月22日 華為香港與嶺南大學合辦聯合成立 ICT 學院, 助力完 善香港創科人才生態圈。
3月24日 數碼港舉辦互動招聘博覽2023。
3月28日 創新科技與產業發展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
3月30日 孫東局長訪問深圳和廣州,與深圳市領導共同主持深 港科技創新合作專班會議,於會上簽署《關於全面推 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安排》。
3月31日 理大與中國商飛合辦國際科技創新周,並簽署合作備 忘錄。
4月3日 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舉辦,四名頂尖學者談科學與 科技務實主義對人類未來福祉的重要。
4月4日 理大嶄新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與海柔創新合作引入 先進智能配送系統。
4月11日 香港 Web3.0 協會成立,成員由多間兩地金融科技公 司、產業領袖、創科界立法議員組成。
4月11日
政府建議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城門河對岸 目標在 2031 年騰出約 28 公頃土地,連同馬料水填海計劃,合共 可提供88公頃新土地,預計主要用作創新科技發展。
4月11日 特首李家超主持「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第二次會 議,就新田科技城的規劃作出討論。
4月12日至15日
貿發局同場舉辦首屆「香港國際創科展」、「香港國際創科論 壇」及「亞洲照明會議」,匯聚19國家及地區逾2,600展商,吸 引逾6.6萬買家。
4月13日至14日 特區政府與數碼港共同主辦2023數字經濟峰會。
4月14日 嶺大與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合設深港青年人才培 養實踐基地。
4月14日 應科院成立「智慧出行車聯網技術聯盟」,完善香港 智慧出行生態系統。
4月13日至18日 夏寶龍主任考察香港
夏主任在其間訪問了應科院、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實驗 室,聽取了特區政府對創科發展的工作匯報,又和業界代表進 行會談。夏主任表示,對香港科技發展在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好 的開局感到鼓舞,相信香港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建立一個成功 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4月20日至24日
特首率特區政府及立法會訪問大灣區,了解大灣區內地城市的 最新發展和機遇。
4月28日 香港代表團在 2023 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兩個大 獎、八個特別獎、以及30個評審團嘉許金獎,為歷屆 最多,孫東局長專程訪問瑞士,為香港代表團打氣, 並向當地創科界領袖介紹香港創科發展,以及與創科 相關的投資及營商機遇。
5月2日 中大與中國生物科技服務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簽署合作備忘 錄,推動大灣區生物醫學發展。
5月3日 中大與華潤科學技術研究院、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簽訂 簽署合作協議,攜手推動科研項目參與國家航天計劃。
5月4日 華潤創業與理大簽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纖凝碳中 和聯合研究院。
5月4日 教大與華為香港合設聯合成立 ICT 學院,探討智慧校園升 級合作。
5月11日及12日 渝港雙方簽署《關於「渝港合作會議」機制的安排》和《渝港高層 會晤暨「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備忘錄》。
5月17日及18日 貿發局及特區政府合辦 第二屆「國際醫療健康周」暨第三屆「亞洲 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5月22日至24日 孫東局長訪問新加坡,與當地政府高層交流推動數碼轉型的經驗, 以及了解當地政府對科技產業的支援。
6月1日 「港車北上」開始接受申請。
6月7日 特首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載荷專家選拔香港候選人會面。
6月8日 香港工業總會舉辦「工業家論壇2023」。
6月10日至16日 孫東局長訪問德國,在 2023年亞洲柏林峰會開幕禮作主題演講,闡 述香港對初創企業的吸引力和政府相關的支援。
6月12日 政府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並宣布今年內將制 訂和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和具體計劃。
6月26日
盧煜明夥Prenetics創合資企業 推低價早期癌症檢測
中大 InnoHK 研究中心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科學主任盧煜明教授,與 基因組學驅動的領先健康科學公司Prenetics成立2億美元合資企業 Insighta 。 Insighta 將採用盧教授團隊去年發表的「 FRAGMA 」技 術,以抽血方式作早期癌症篩檢。Insighta的成立展示了InnoHK平 台如何有效推動香港建設高科技知識型產業。
6月26日 國家教育部公布 2022 年度成果獎,港 3 高校奪 6 獎, 中大于君團隊的腸道微生態研究奪一等獎。
6月27日 特首表示自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以來,他與各司局長多 次到內地不同省市訪問,積極與各省市溝通及聯繫,內 地不同省市亦頻繁來港訪問交流,充分實踐合作共融。
6月28日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宣布撥款一億元設立科教創新基 金,鼓勵大學利用創新科技推進教學革新及豐富學習體 驗,以及培養大學生成為新世代人才。
6月30日 「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主題論壇
超過 800 位高校、科創業界代表出席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香港 科技園有限公司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聯合主辦「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 主題論壇,呼應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科學園一周年暨慶祝香港回 歸祖國26周年。活動內容包括展示香港榮獲的國際獎項創科成果、播 放香港十大創科成就短片及表揚傑出香港創科人物及成就。主題論壇 邀請本地學術及科技領袖擔任論壇嘉賓,就香港創科的未來發展方向 分享真知灼見。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