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訪問│
在分斷體制狀況中的知識實踐 白樂晴、陳光興 作/林家瑄 譯.錄音整理
《創作與批評》 (Changbi)的故事 陳光興(以下為「陳」) │這場訪談可算是您在 2008 年 5 月訪問台灣一週 之後的延伸。在閱讀過您一些英文和譯成中文的著作之後,我發現在 您的長期耕耘中有一個特點,就是您的知識計畫是以《創作與批評》 為基地。這個方案始於 1966 年,我希望我們可以回頭談談那個歷史 時刻。我明白這段故事您可能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我想在一開始還 是請您談一下,有哪些特定的歷史條件使這份刊物能夠創刊?
白樂晴(以下為「白」) │就韓國文學而言,1966 年是一些有批判意識 或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們想尋找某種引爆點的時刻。在韓戰期間,批 判性的文學和藝術幾乎完全被消滅殆盡,直到 1953 年的停戰協定之 後,才開始展開非常緩慢的復甦過程。1960 年時,我們經過一場 4 月 學生革命,批判能量強烈爆發。但這場革命再度被 1961 年的軍人政 變鎮壓,之後又是一段緩慢的復甦期。到了 1960 年代中期,在文學 界內部有一場激烈論辯,希望能有一種更具社會責任感的文學出現。 《創作與批評》就是回應到這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