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專號導言2010

Page 1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八期│ 2010 年 6 月│頁 1-7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專號導言 陳光興 *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Chen Yingzhen: Thought and Literature” by Kuan-Hsing CHEN

*

服務單位: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通訊地址:300 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E-mail: chenkh@mail.nctu.edu.tw


002

台灣社會研究 第七十八期 2010 年 6 月

從 2010 年回看,過去十年似乎是確立世界格局走向多元的時代: 拉美地區政權左轉、東協加三的形成、中國與印度的崛起、非洲經濟 持續成長、歐巴馬取代布希政權、歐盟成員的繼續增加。相較於 1980 年代末期,東歐、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倒台,美國強權將一枝獨秀主 宰世界的「全球化」感覺結構,過去十年走向多元政治經濟區域的變 化,彷彿意味著一元世界的結束。在思想上,原來已經確定、凝固的 知識體系正在快速的崩解當中,信心十足的解釋框架都面臨前所未有 的挑戰。處於變動的時代中,放慢腳步重新整理根植於現代歷史經驗 的思想資源,成為重建現代批判傳統難以跳過的路徑之一。 2009 年 11 月 20 至 21 日,台社同仁結合其他團體,在新竹交大開 了兩天「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會議宗旨是: 陳映真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極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小說在海峽 兩岸、華文世界與東亞地區都有深刻影響,並有大量評論,雜文問 世。在台灣,對於陳映真的理解是:他在政治上堅持維護一個中國的 立場、反對台獨、促進民主化、在思想和文學上受 30 年代左翼新文化 運動的影響,在其創作的 40-50 年間,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追求平等 的社會主義,至今仍然堅持這樣的基本立場,因而被公認為是一個獨 特而有相當思想深度的作家。然而,這樣的理解固然沒錯,但是要如 何更進一步挖掘陳映真思想與文學更為豐富與複雜的面向,及其內在 高度的生命力,是思想界該重視的方向。另一方面,學界以往對陳映 真的研究僅僅只把他歸入台灣文學或是「港台文學」的範疇,這種研究 方式有其侷限,無法彰顯他的創作與思想是亞洲、第三世界在全球現 代進程中的獨特體驗與思考,這種具有普遍人文價值的思想資源有待 於學界深刻的分析與開展。1988 年香港舉行的「陳映真的文學創作與 文化評論研討會」之後,20 年間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在這個 紛亂的大時代中,陳映真作為普遍性思想資源的力量卻是更為顯著, 無論他的人道主義與國際主義,以及第三世界的認同與關懷,都是面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專號導言

對所謂資本主義全球化壓力下,更為迫切需要的精神資源。本次會議 的目的在於重新開啟對於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的研究與討論,從既有的 討論框架中解放出來,揭示其開放性與異質性。我們邀請各地思想界 有份量的評論家、作家與學者,就其思想與文學實踐所具有的反思性 內涵、與中國現代文學史之關係、對創作與思想界的影響、對亞洲與 第三世界知識與精神狀況的體認等話題,展開批判性的討論。 為了落實以上的宗旨,我們請來了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 亞、中國大陸與台灣思想界具有代表性的朋友,組成五個場次,分別 以文學史、思想、作家論壇、實踐、第三世界為中心進行報告與討 論,最後以綜合討論結尾。會後,工作小組投入會議過程的整理,與 會的朋友也都認真地進行文章修改工作。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專號,是 五篇已經較為成形的文章,完整的會議文集預計在 2011 年初正式出 版,我們希望這本文集能夠成為未來「陳映真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作為會議與本專號的組織者,在進入專號文章的介紹前,想先跟 讀者分享組織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台灣的(左翼)批判圈,除了在政治社會運動的抗爭時碰面,很少 會在「沒有迫切性」的公開場合中討論問題,這個會議成了「例外」 ,再 加上設定超出台灣的知識框架—中國大陸、亞洲、第三世界,或許 為了照顧外來對台灣狀況不清楚的朋友,所以話得說的特別清楚,於 是多種因素的碰撞反而形成了難得的對話空間,讓彼此之間過去沒有 條件談的問題能夠公開出場,有些釐清了立場的差異,有些澄清了認 知的差距,有些因此釋懷而重新開啟未來合作的空間。這些難能可貴 的效應都不在會議原先的規劃之中,大概只有「陳映真」能夠創造這樣 的契機,沒法複製,也就凸顯出批判圈長遠的問題。 開會的那兩天天氣都很糟,但是還是匯聚了很高的人氣,有趣的 是參與會議的主力人口的年齡群是 50 歲以上跟 30 歲以下,於是會議變 成了奇特的青年人聽老人講古的歷史空間—也許批判圈的承續就是

003


004

台灣社會研究 第七十八期 2010 年 6 月

這樣發生的,也許年輕一代能夠更沒有包袱的想去理解陳映真到底意 味著什麼? 體會比較深的是,長期生活在台灣以外的朋友們沒有我們的歷史 包袱,丟開黨派立場,從他們自己關切的語境中進行分析,反而能夠 更為「公平」地對待陳映真,打開很多我們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理解的面 向(專號中賀照田的文章是具體的例子)。越界的交互理解,迫使我們 重新面對自己身上的偏見、盲點與限制,也只有在接受內外的激盪中 才能走出不同的知識方式。 兩天的討論所浮現的圖像是:從 1960 年代至今的半個世紀間,陳 映真的「主體姿態」形成甚早,雖然隨著外在大環境的變化而有反思與 調整,但他的創作、評論以及各種行動與政治實踐之間卻具有高度的 連續性與一致性,也因此他的政治、思想與文學沒法分開來討論,就 像透過他長久以來的文學生產我們更能理解他的政治立場一樣,重新 追溯他的思想形成也更能幫助我們釐清他創作的動能之所在。但是整 體而言,與會者大都發現到,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要對陳 映真做整體的理解與評價為時尚早,除了他大量的文字流散在各處沒 有整編外,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有待整理,例如:1968 至 1975 年坐牢七 年期間的歷史沒有詳細的研究;1990 年代至今人間出版社的大量出版 品,特別像是政治經濟叢刊對 90 年代以後的台灣研究造成深遠的影 響,也沒有分析與研究;除此之外,陳映真從 80 年代後積極的政治參 與(中國統一聯盟、政治受難者組織、勞動黨、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主 義會議等等),乃至於他在中國大陸的活動,都沒有研究,期待未來有 更細緻的研究工作能夠慢慢展開。 為本專號開路的文章是鄭鴻生的〈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 : 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在 60、70 年 代之際,當思想界把眼光往外看的時候,陳映真透過小說與評論直接 與身邊的現實世界發生關係,從而與不分政治立場的知識青年的心靈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專號導言

相遇,成為戰後一代知識分子追尋「自我實現」的重要思想與精神資 源。以陳映真為媒介的那一代人透過各自與群體的不同實踐方式,在 爾後的台灣社會發揮極具擴散性的影響,持續地播下社會意識的種 子。鄭一文的重要性在於他找到了方法,把看似無關的保釣、民歌、 現代舞、新電影勾聯在一起,為台灣當代的思想與文化史不同的實踐 場域初步地聯繫建立起內在關連;同時也為本專號提供了較為寬廣的 歷史脈絡。 趙剛〈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 兩性問題的反思〉一文的寫作動力在於當下重建左翼文化,而 60 年代 無論思想與實踐都處於相對孤立的陳映真,必須在隱諱與困惑又不失 真誠中存活,反而使得他的創作中留下豐富創造力與複雜性的思想, 在今天成為極具解放能量的資產。以左翼男性如何面對(女)性與理想 主義為分析的主軸,趙文相當有耐心地、細膩地將文學文本、作家的 思想與外在歷史世界建立起有機的關係,不僅讓我們看到處於 60 年代 前女性主義運動期的左翼青年對於性

別問題的思索,也解開了長期

以來讀來文學性甚強但是語焉不詳的關鍵篇章的謎,如〈蘋果樹〉 、 〈永 恆的大地〉、〈祖父和傘〉等。這篇開啟「青年陳映真」研究新視野的文 章,值得(也必須)放慢腳步細心閱讀,希望能觸動讀者更為大膽敏銳 的想像力。 賀照田的〈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陳映真 80 年代的思想湧流 析論之一〉集中在 80 年代的陳映真,關切直指難以跳過但是不易討論 的問題意識:歷經 60、70 年代具有高度爭議性的文化大革命、70 年代 末期開始的改革開放與資本主義世界重建關係,以中國大陸社會主義 實踐為理想與精神寄託的陳映真,如何反思、面對與調整自己的思 想、立場與方向?面對這個尖銳的問題,而陳映真本人又不曾有系統 地提出社會主義危機對於他個人所造成根本性的痛苦與影響,賀照田 展現了他長期積累思想史研究的功力,繞道而行,從細讀他 80 年代初

005


006

台灣社會研究 第七十八期 2010 年 6 月

期到中期的各種文字(包括創作、雜文與訪談)與實踐中去挖掘、聯繫 出陳映真所調整的方向:在民族主義問題上,思想重構的方向是以歷 史的中國人民為認同主體來俯視黨國體制;在理想主義的問題上,是 以回歸生活與生命價值中的愛與希望的信念(包括對於宗教的重新定 位)在具體實踐中前進。這篇文章雖然以陳映真為分析對象,但是所觸 及的是廣泛左翼份子共通的問題。 相較於前面三篇文章面對的是早期與中期的陳映真,崔末順的 〈 《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 〉:黃皙暎和陳映真小說的歷史認知〉處 理的是陳映真近期的作品,將專號的視野拉出中文世界,與韓國代表 性作家黃皙暎相比較。黃、陳兩位作家在 80 年代末起開始交流,都是 東亞文壇長期最受重視的思想型作家,也都有相當強烈社會實踐的動 力,確實具有對於他們思想的比較分析才能提出新問題的可能性,而 有知識能力對他們進行對照的研究者實在很少,崔末順教授是極其少 數能夠跨越韓、日、中文限制的學者。她的文章透過敘述分析比較兩 個作品所呈現對於歷史不同的認識,不僅替陳映真研究打開了比較研 究的視野,也是「東亞文學」研究的具體實踐。南韓與台灣有高度近似 的歷史-結構經驗,陳映真本人對此有充分的認識,自 1980 年代中期 起他多次進出首爾,在東亞連帶運動過程中,南韓一直是他在思想上 長期的參照點。期待兩地批判的思想界能夠承襲黃、陳二位作家所開 啟的交流之路,彼此之間能夠有更多的互動與參照。 陳光興的〈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

瘋子

精神病篇〉初步整理

了陳映真 70 年代以降對於第三世界的主要論述,而後追溯他早中近期 文學作品中有關精神病的書寫。陳文試圖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的認 識、理解與認同的基礎,就在於他作品中所體現台灣歷史社會中存活 的主體的精神世界,因此他的文學提供了內在於台灣經驗理解第三世 界的契機。這一個內在、同時也具有延展性的國際主義視野的建立, 促成了 80 年代中期以後陳映真所推動的第三世界的思想連帶,包括像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專號導言

《人間》雜誌在台灣內部所喚起的人道主義關懷。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 的語境下重讀陳映真,就是在抗拒扁平化與去歷史化地理解當前世 界,而保留、承繼與打開第三世界的眼睛,正是要在知識與政治實踐 上找到批判思想界的自我定位。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專號的出版,是台社同仁認真研究前輩思 想者的初步努力,我們由衷希望陳映真先生及家人能夠在病房中感受 到些許的溫暖與祝福,也期待我們自己能夠繼續做出更具深度的陳映 真研究。 (2010 年 5 月)

00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