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空間的社會分析
台北熊族地景—西門熊族的情慾消費空間 楊凱傑
本文係以西門一帶的熊族及其消費空間作為性/別空間之探討對象。首先, 本文回顧了林純德(2009)研究,釐清有關熊族的定義、身份認同等脈絡。接著, 帶入熊族消費空間的探討,主要以西門町紅樓的「熊吧」 (bear bar) 、 「熊咖」 (bear Café) ,以及三溫暖為例,揭示熊族會因應不同的情慾場所,而有哪些實踐回應。 最後本文亦帶入對消費社會和性別方面的批判,反思上述的情慾空間,具有雙重 的排他性質,反映在消費和身體的審美價值歧視上,進而回應林純德對於熊族社 群的政治呼籲。
一、成為一隻「熊」:男同志熊族的性/別認同與實踐 台灣學界對於男同志熊族的研究,尤以林純德(2009) 〈成為一隻「熊」 :台 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最為完整且詳細交代。根 據〈成〉一文的考察,熊(族) (Bear)概念最早是美國同志社群裡中的一個次群 體,從皮革文化分支而來,並在一九八○年代發展起來。一般而言,「熊」主要 是指「多毛、肉壯、魁梧的男同志」,並且隨著種族、地域和性/別上的差異而 有認知上的不同。Ray Kampf 在 The Bear Handbook(2000)一書中,強調「熊」 的標準是由「身體尺寸」 、 「鬍髭體毛」及「性傾向」三個面向來界定。對他而言, 「體型高 大壯/胖碩」 、 「鬍髭體毛濃密」 ,更重要的是,他必需是位「陽剛的男同 性戀者」。 不過 Kampf 的觀點則被批評流於「男同性戀中心主義」 ,在 Rebecca Scott 編 撰的 A Brief Dictionary of Queer Slang and Culture 中定義「熊」還包括形容「高 大壯碩的女同志」 (big burly butch lesbian) 。此外,林純德認為,Kampf 斷言「熊 必需是鬍髭體毛濃密」則過於「西方本位思想」,因為相較於西方人,東亞男性 的鬍髭體毛普遍較為稀少,不應是界定「熊」的基本條件。在〈成〉一文中,林 也指出「熊」文化在美國和東亞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社群文化和傳統,而台灣的熊 族與日本熊族的淵源較深,主要受到日本情色影片與同志雜誌(如文中提到的〈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