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地方書寫 — 從《逐步東行》到竹東地方意義之考察

Page 1

2019.05.27 空間的社會分析

日常的地方書寫—從《逐步東行》到竹東地方意義之考察 楊凱傑

本文以新竹縣竹東鎮在地刊物《逐步東行》作為欲以分析之對象,嘗試通過 對其閱讀和詮釋,建構筆者對於竹東地方意象和地方感之認識。首先,本文就《逐》 進行說明,並指出其所塑造之地方意象和地方感為何,即竹東如何通過地方誌的 書寫呈(再)現其地方意義。此外,除了該份地方誌的地方觀點,筆者也嘗試透 過其他材料和工具,帶入對竹東不同面向的探討和挖掘,而此一部分則會接近對 地方實際狀況之陳述。最後,本文則綜整上述地方意象、地方感和地方實況之認 識,進而指出其差異,揭櫫地方實為多層意義之複合概念。

一、《逐步東行》—一份書寫竹東的地方刊物 《逐步東行》截至目前發行了五期,為一份從 20014 年至 2018 年系列年刊。 刊物題名「逐東」取其諧音「竹東」,按作者解釋,即寄喻逐漸放慢腳步之意, 同作者們一同感受小鎮的風光。五期的刊物題名,依序為「印象。竹東」 、 「秘境。 竹東」 、 「竹東。五感」 、 「那些走過的青春舊事」 ,以及「我在學校的那些日子」 。 前三期的書寫著重在竹東作為日常生活的環境,如何與感官印象和在地經驗做連 結,如收錄的漫步地圖、美食地圖和聲景報導等;後兩期則更聚焦在主題面向的 地方,尤其是將地方作為見證和再敘記憶的場所。 在閱讀《逐》內文前,不妨留意第一、二期封面的文字,以及刊物發行團隊 的介紹,不難發現其強調一個重點:這是一份由國中生創作書寫的地方刊物。雖 然這樣的宣稱與事實有些落差,即這份刊物實際上係由新竹縣竹東國中美術班、 畢業校友和老師等人的共同創作。不過經由閱讀,則可以確認其書寫採取的進路, 即是設身在地的中學生視角,如何從不同的層面,檢視、思考和建構對竹東在地 的認識。「我們是一群尋找家鄉原色的國中生,奔走於街坊巷道,採集竹東的光 影聲色。」於是認為, 《逐》所揭示的實踐過程,關乎對地方的「找尋」 ,換言之 即是對家鄉習以為常的日常風景,惟通過一連串的書寫、報導等技藝,納入反身 性思考,進而強化自身對社區的認同─一個從經驗到實踐再到認同的創作過程。

1


論及地方意象,客家元素反覆出現並為《逐》所強調。如第一期收錄的〈尋 找古早味:中央市場〉,強調竹東中央市場為傳統的客家市場,並褒揚身其中的 家常菜色;第三期和第四期也再一次提到中央市場,不過是從聲景切入,如此處 市場的叫賣聲是當地人熟悉的客語,而非台灣其他傳統市場常見國台語交雜情 形。總的來說,「客家」的意象體現於各式的感官經驗或社會空間中(見下表整 理),尤其在味覺方面足為豐富。 表 1、竹東客家元素暨意象

社會空間

客庒、夥房、山城、洗衫坑

天穿日

硬頸精神

聽覺

(唱)山歌、客語叫賣聲

嗅覺

油蔥酥香

官 味覺

米苔目、粄條、菜包、鹹湯圓、艾草粿、水晶餃、甜 粄、桔子醬、客家小炒

資料來源:整理自《逐東步行》第一至五期內容。 在整理的過程中,筆者留意到有些常見的元素在此份地方誌中是缺席的,如: 油桐花、花布,雖然兩者與客家的關係,實屬被發明的傳統(invented tradition) 1

,不過在論及客家視覺性元素,其亦成為台灣客家文化的象徵。然而相較什麼樣

的特定元素理應被體現於某個特定空間,筆者認為除了既定印象外,有無其他地 方特質更需要被在意。意思是,竹東作為具有攏統客家元素之客庒,還需要其他 的元素和意象等,讓它不只是「客庒」 ,而是有地域意義的「竹東客庒」 。事實上, 在《逐》的系列書寫裡,「在地」才是其所採取的關懷視角,如紀錄相伴竹東人 半甲子的樹杞林陸橋、歇業店家的口述記憶,抑或二二八事件中遭非法槍決之劉 家榮受害者歷史,暗示深層的地方認識需扣連社區在地的經驗以及歷史縱深,而 非只是流於客家或客庒此等攏統的想像。另外,特殊的斜坡地勢和錯綜複雜的巷 弄紋理,亦區別其與鄰近同為客家地區竹北的差異。 地方也指涉了地方感,關乎了地方之於個人與群體情感依附與認同(王志弘, 2015) 。透過《逐》亦可觀察到,竹東的地方感意義係在兩兩對立的張力中展開: 城市/鄉村、現代/傳統、我群/他群等命題。在第一期收錄的〈憶・竹東〉和 第四期〈阿婆的古樸味道〉,作者皆提到升上高中後,到市區求學的心歷路程, 1

簡言之,許多我們以為有古老淵源的傳統,往往只是到晚近才被發明出來。詳見劉家良(2012)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解釋。

2


如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 小時候對於竹東沒什麼感覺,覺得自己的家鄉單調乏味,總想往城市走 走,……升上高中負笈新竹(市),我的視界收攬盡一切浮華,卻感到怠累,⋯⋯ 反而想將簡單樸實的大地看得仔細點,⋯⋯珍惜放學後從竹東火車站走回家的路。 (《逐步東行 NO.004》,p.4) 或者因著同儕的互動對於地方身份有強烈的感受:我離開從小生長的竹東, 到竹北展開全新的高中生活。……竹東人吃到膩的客家點心,對於竹北人而言是 少見的美味。 (《逐步東行 NO.004》,pp.18-9) 邊界的互動強化了自身的地方認同。Barth(1969)提出了族群團體與邊界的 建構論觀點。他指出,每個族群藉由對比他群體而辨認自我,藉此確認自身和他 者的獨特性質,意即族群邊界是不同族群團體互動下的產物。《逐》所呈現的地 方感,則可以理解是竹東的在地人在離開家鄉後,經由他者看見自己、思考自身 的地方認同—竹東的地方感是經由與竹北、與新竹市和與台北等地方比較而有其 意義。

二、竹東地方的真實狀況檢視 對於地方「真實性」的問題,筆者同意文化建構的終極主張(尤其是後結構 主義),即將地方的概念理解為分類世界的觀看之道,而任何真實性,只是論述 建構的效果而已。換言之,世界並不存在具體的真實性。然而,這並不意味對地 方的真實性考察是毫無意義從而全盤拒斥。事實上,帶入認識論的觀點,仍有助 於我們對地方能有初步但全貌的認識,吾人所需的是在此一認識基礎上進行不斷 的修正、補充、辯證和深化等。簡言之,真實性仍可以是值得追逐和探究的目標, 惟對於所見事實保持謹慎態度才是。 在此,筆者係以現行官方出版之《竹東鎮志》(主要閱讀「地理篇」、「社會 篇」和「歷史篇」,以下一律以《鎮志》代稱且統稱),輔以 Google 和官方建制 的地圖進行真實性的考察,並以此作為與《逐》展開對話之材料。首先,在對地 理的描述上,《鎮志》指出竹東實際上是一個工業市鎮,從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 「殖產興業」政策下,從林、礦業集散、加工,陸續又有水泥、玻璃等產業興起。 尤其在 1970 年代後,工業技術研究院和新竹科學園更帶動此處的工業發展。雖 然當今盛況不復以往,然而此處仍是工業重鎮,住宅和工業區土地使用便佔本地 的 50%以上。再者,論其空間分佈,通過土地使用分區檢視,亦能發現竹東的空

3


間分佈呈現出工業區包覆住宅區的現況,而當地居民主要集中分佈於竹東市區2 和陸豐與外五里地區3地方。 上述的現象,筆者認為在《逐》系列中較難以被察覺和留意,理由主要有兩 點: (一) 《逐》的報導和散文記敘,多集中在對竹東市區的關注,對外五里(尤 其科學園區)則顯得不足。如仔細考察內文提及的場所,如中央市場、蕭如松藝 術園區等,多位於竹東市區內。而這些場所所在的商業區,就土地使用面積僅只 有當地工業區的四分之一不到,讓非本地的閱聽者誤以為竹東是一個住商工農兼 具且各項比例均當的地方; (二) 《逐》雖然也有對當地工廠的相關書寫,如第四 期的〈臺泥去哪兒?〉和其餘廢棄工廠等紀實照片,不過記敘的手法是以追憶或 感嘆往昔的方式呈現。此外,獨立的報導形式,也讓人以為是個別的歷史脈絡, 不易去留意其現象實而反映更大的結構性變遷和歷史成因。

三、結語:地方意象、地方感到真實地方的竹東想像 Crang(2003:52)認為地景有所謂的「雙重編碼」 (double encoding) ,即在 已經充滿意義的地景上,吾人如何替其添上自身的當代價值。通過《逐》的地方 誌書寫,即藉由竹東當地青年詮釋視角,我們在理解竹東此一地方同時,納入在 地人的思考,同時也進行當代價值的思辨,誠如《逐》是以一種找回文化、尋根 的方式,對於傳統的地方意象(如客家元素等)進行共鳴創作。其中,吾人也發 現這些的地方意識,或說地方感,也會因著書寫者在異地的生活經驗,進而強化 對故鄉地方的認同。此外,除了《逐》的閱讀,吾人亦閱讀官方出版之《鎮志》 , 發現《逐》對於地方的認識有其侷限,此也揭示了對於地方的想像,仍必須帶入 地方實況的考察,而不流於對單一文本傳達資訊的全盤接受。 最後,通過對地方意象、地方感和地方實況的認識,吾人得以理解地方的內 涵實為多個面向共構的社會-空間,而地方概念亦反映不同層次的地方認識和關 懷,如地方感、地方意象的探討,誠如《逐》的書寫,是從微觀的個人、感官和 社區尺度出發,連結與地方的關係;地方實況則是從宏觀的層次,由上而下地, 去揭露地方誌在面向和視角的不足,並予以補充和再反思地方的認識,如將地方 接合更大的社會結構。總的而言,三個概念的分析,有助於吾人在詮釋地方時, 能帶入尺度的思考和察覺邊界,對於地方文本能有更深層的體會。 2

主要為竹東鎮大鄉里、中正里、竹東里、東華里、商華里、榮樂里、 中山里、仁愛里、忠孝 里、南華里、榮華里、雞林里、五豐里、上舘里、東寧里,行政中心亦位於此 3 主要為二重里、柯湖里、頭重里、三重里、員山里、陸豐里,工研院、新竹科學園區與其他 科技園區進駐此地。

4


參考文獻 Crang, Mike(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 王志弘(2015) 〈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 , 《城市與設計學報》,23(7):71-100。 劉玟秀編(2014)《逐步東行 001 印象。竹東》,新竹:逐步東行。 _(2015)《逐步東行 NO.002 秘境。竹東》,新竹:逐步東行。 _(2016)《逐步東行 NO.003 竹東。五感》,新竹:逐步東行。 _(2017)《逐步東行 NO.004 那些走過的青春舊事》,新竹:逐步東行。 _(2018)《逐步東行 NO.005 我在學校的那些日子》,新竹:逐步東行。

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