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收藏
THE SNUFF BOTTLE COLLECTION OF MR. GARY KUO
源自西方的鼻煙,約於十七世紀傳入中國,並流行於權貴階層。其氣 息沁人、辛烈嗆鼻,既能提神醒腦,又成交際之具。朝野上下「人人 相見遞煙壺」,幾成風尚。鼻煙壺雖尺幅方寸,卻承載社會習俗與美學 趣味,成為清代不可忽視的時尚表徵。
鼻煙壺的材質與工藝繁多,常見有玉、瓷、翡翠、珊瑚、漆、琉璃等; 制式或方或圓,或鏤或雕,方寸之間蘊藏大千世界。匠心巧思使其或 瑰麗炫目、或素雅含蓄。小器成大觀,成為權勢與工藝競技之新平台。
台灣資深收藏家暨鑑賞家 Mr. Gary Kuo,對中國藝術收藏資歷深厚, 尤對鼻煙壺收藏與研究更為精深,碩果累累,終成大家;同時為中國 鼻煙壺協會永久會員,且為該協會唯一顧問,長年推動鼻煙壺藝術研 究與交流。
Gary 的收藏理念簡練而堅定:「貴在精,不在多。」其對材質不設限, 重在器物本身的質與工、歷史與趣味。且經常比對兩岸故宮及相關專 書、期刊,以文本與圖錄求索脈絡;更強調「眼辨、手察、心鑑」的 實作經驗,認為上手細觀,方能洞見工藝奧妙。
其豐碩收藏為鼻煙壺研究留下珍貴範例。在方寸之間,保存的不僅是 物件,亦是歷史、技藝與文化之傳承。本次編號 501-508 即出自 Mr.
Gary Kuo 收藏,將於宇珍秋拍與各界藏家及愛好者共享雅賞。
501
清 各式扳指 六件一組
H2.2-2.6cm
白玉鼻煙壺款識:上苑春先入 中園花盡開 唯餘幽徑草 尚待日光催
水晶鼻煙壺款識:吉、祥、如、意
墨玉鼻煙壺款識:射、鵠、恒、用
來源: 倫敦蘇富比 1995 年 12 月 6 日編號 536 (白玉扳指)
Mr. Gary Kuo 收藏
TWD 100,000-150,000
USD 3,300-5,000
HKD 25,600-38,500
A SET OF SIX ARCHER'S RINGS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Sotheby's London, 6 December 1995, lot 536 (White Jade Archer's Ring)
Mr. Gary Kuo Collection
502
清 白玉萬壽紋鼻煙壺
H5.9cm (不含蓋)
來源: 寶雅堂盧寶鐘收藏, 1990 年代購自台北
Mr. Gary Kuo 收藏
TWD 40,000-60,000
USD 1,300-2,000
HKD 10,300-15,400
A WHITE JADE 'LONGEVITY'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Lu Bao Zhong Collection, acquired from Taipei in the 1990s
Mr. Gary Kuo Collection
503
清 白玉荔枝形鼻煙壺
H6.8cm (不含蓋)
來源: Mr. Gary Kuo 收藏
附 Christie's Lot 40 標籤
TWD 50,000-80,000
USD 1,700-2,700
HKD 12,800-20,500
A WHITE JADE LYCHEE-SHAPED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Mr. Gary Kuo Collection
Accompanied by a Christie's Lot 40 label
504
清乾隆 白玉二十四番花信風紋鼻煙壺 H5.7cm (不含蓋)
側面款識:花信風
款識:桐花、楝花、荼蘼、牡丹、柳花、麥花、木蘭、梨花、海棠、 薔薇、棠棣、桃花、櫻桃、李花、杏花、菜花、望春、迎春、梅花、 山礬、蘭花、瑞香、水仙、山茶
來源: Mr. Gary Kuo 收藏
出版: 《中國鼻煙壺珍賞》,香港三聯書店,1992 年,頁 226 ,編號 265
TWD 50,000-80,000
USD 1,700-2,700
HKD 12,800-20,500
文獻參考
圖一 清〈董誥畫二十四番花信風圖冊-小寒一候梅花、 小寒二候山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A FINE WHITE JADE 'FLOWER'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PROVENANCE
Mr. Gary Kuo Collection LITERATURE Zhongguo biyanhuzhenshang , Joint Publishing (Hong Kong), 1992, p. 226, no. 265
白玉質,細膩溫潤,色澤清麗。壺敞口,束頸,豐肩, 葵花形扁腹,足底略凹。壺體兩面淺浮雕十二瓣花形, 姿態生動大方,每瓣均刻有花名,共二十四品,故定名 「二十四番花信風」。「花信風」一詞最早出自南唐徐鍇 《歲時廣記》,本指農曆三月百卉爭妍時所起之風。至北 宋詞人晏殊,始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其意謂自 小寒至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五日,各應一花之開, 因風而信,故曰花信。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 〈董誥畫二十四番花信風圖冊-小寒一候梅花、小寒二候 山茶〉(圖一),即以二十四番花信風為表現主題。此觀 念既反映古人觀察物候以資農事,亦成為詩詞中描繪春 景之意象。本件鼻煙壺打磨光潤,紋飾線條婉轉流暢, 格調典雅清秀,將花信風神采於器物中精采化現。
Mr. Gary Kuo 鼻煙壺收藏
THE SNUFF BOTTLE COLLECTION OF MR. GARY KUO
505
清 白玉嵌百寶人物圖鼻煙壺
H6cm (不含蓋)
來源: Mr. Gary Kuo 收藏
TWD 50,000-80,000
USD 1,700-2,700
HKD 12,800-20,500
A GEM-INLAID WHITE JADE 'FIGURE'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Mr. Gary Kuo Collection
青白玉質,堅實細密,光潔柔潤。壺敞口,豐肩,扁腹,下承橢 圓形圈足。壺體打磨光潔,兩側肩、腹及足打孔可供穿繫。通 體以各種不同材質及染色、敷色、貼金、拼黏、雕刻等多樣手法 表現。畫面中湖水蕩漾,蒼松茂密,侯鳥或遨遊天際,或水中悠 遊,兩位雅士偕伴而行;延伸至另面,荷塘碧波映日,高士駛舟 靠岸,似欲迎接到訪友人,整體氣氛靜謐和諧。
十八世紀末,日本出現一種以中國舊有素面鼻煙壺為主體,再加 以鑲嵌各類玉石之創作。以京都津田家族頗負盛名,尤以 1868
至 1934
年間所製百寶嵌鼻煙壺最為興盛,呈現日本高超精緻的 嵌飾技術,受國際鼻煙壺藏家追捧。本品鑲嵌精細入微,展現浮 雕般裝飾感,所敷設彩料於盈潤玉質映襯下,絢麗而不失含蓄。
畫面層次豐富,為清代玉壺與日本鑲嵌工藝的完美結合,散發豐 厚文化底蘊,盈握掌間,堪稱雅玩。
506
清 白玉代代封侯鼻煙壺
H6.6cm (不含蓋)
來源: Mr. Gary Kuo 收藏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THE SNUFF BOTTLE COLLECTION OF MR. GARY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十八世紀〈白玉雕「代代封侯」 鼻煙壺〉,拍賣於北京遠方 2012 年 12 月 6 日,編號 334,成交價 RMB 460,000
A WHITE JADE 'MONKEY'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Mr. Gary Kuo Collection
白玉質,細潤潔白,寶光瑩瑩,飽滿圓潤,雕作包袱造 型。壺小口,腹闊體寬,平底。包袱巾自壺身後方往前 包覆,自然地於前方繫結,其間綁繫一折枝菊花。花枝 交錯蜿蜒,綠葉正側偃仰,疏密得當,枝葉間點綴盛開 菊花,花姿秀美。側邊靈猴伏臥休憩,畫面充滿動感與趣 味。整體造型如「袋」,而「猴」諧音「侯」,兩者結合寓 有「代代封侯」,期望富貴榮華世代相傳,表達人們對家 庭人才輩出、生活幸福之美好嚮往。整體碾磨精到,方寸 間構圖舒朗,入毫微處更顯高超雕琢功力,匠心獨運。
Mr. Gary Kuo 鼻煙壺收藏
THE SNUFF BOTTLE COLLECTION OF MR. GARY KUO
507
清 仿康彩滿裝人物形鼻煙壺
H8.6cm (不含蓋)
來源: Mr. Gary Kuo 收藏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N IMITATION KANGXI WUCAI 'FIGURE'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Mr. Gary Kuo Collection 壺瓷胎,施以五彩裝飾,以身著滿族服裝男子為
造型。男子束長辮,頭戴夏季紅涼帽,身著吉 服,前腿弓,後腿蹬,左手叉腰,右手挽帛帶, 姿態活潑生動。通體施白釉,涼帽及鶴首飾以紅 彩,發色純正濃豔,鶴身墨彩雙鉤輪廓,內填綠 彩,色澤濃潤明亮。
清代文官服飾以禽鳥圖案示其品級,如一品鶴、 二品錦雞、三品孔雀,為區分文武官員等級之主 要標識。本件滿裝人物鼻煙壺,吉服繪仙鶴紋, 即象徵一品文官。其構造別緻,壺之開闔設於帽 頂頂珠,連接長匙,設計巧妙新穎。
圖一 圖二
類似作品
圖一 清光緒〈倣康彩滿裝人物〉
出處:《中國鼻煙壺珍賞》,三聯書店,1992 年,頁 163,圖版 188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清 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粉彩描金人物立像鼻煙壺〉,拍賣於香港 蘇富比,2013 年 5 月 27 日,編號 268,成交價 HKD 2,080,000
508
清光緒 青花獅紋簋形鼻煙壺
「大清光緒年製」款 H5.4cm (不含蓋)
來源: Mr. Gary Kuo 收藏, 1994 年購藏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清晚期〈青花九獅火鍋形瓷鼻煙壺〉,
拍賣於北京翰海 1996 年 10 月 24 日,
編號 31,成交價 RMB 88,000
Mr. Gary Kuo
THE SNUFF BOTTLE COLLECTION OF MR. GARY KUO
A BLUE AND WHITE 'LION' SNUFF BOTTLE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PROVENANCE
Mr. Gary Kuo Collection, acquired in 1994
壺瓷胎,仿青銅簋形,配綠料高帽蓋。直口,圓鼓腹, 兩側各飾雙獅首為耳,脛部圓收,圈足。通體施白釉, 釉色潔白細膩,以青花繪飾雙獅戲繡球為主題。瑞獅眉
目炯炯,身姿舒展,鬃毛梳理分明,尾巴呈三縷張揚, 彷若蓄勢待發。
光緒時期,瓷器多摹仿商周鼎彝,此風氣流行於皇室貴 族之間,造型更趨新奇多樣。本品即仿青銅簋形,造型 左右對稱,端莊穩重,雙獅耳富有裝飾效果,更顯匠人 巧思精工,極為精彩。
509
宋 / 金 吉州窯玳瑁釉盞
D11cm
來源: 洪敏昌收藏
展覽: 「百代昌吉-黑釉.磁州.吉州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4 年 8 月 20 日至 9 月 12 日 「茶飄一路香.茶的文化」,台北國立歷史博
物館, 2005 年 1 月 8 日至 2 月 27 日
出版: 《百代昌吉-黑釉.磁州.吉州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4 年,頁 124-125 ,圖版 73 《茶飄一路香.茶的文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年,頁 63
TWD 30,000-50,000
USD 1,000-1,700
HKD 7,700-12,800
盞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內外施玳瑁釉,足底露白色 胎。內壁點狀棕黃色釉排列為圈形,宛若滿天星光,璀璨 悅目。外壁棕黃色釉層自口沿流淌,瑰麗潤澤,協調而富 於變化。整體造型端雅,然以獨特製作技巧,在玳瑁釉基 礎上燒造出無與倫比之紋樣,繽紛典雅,極為精彩。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喜愛,其
A JIZHOU TORTOISESHELL-GLAZED TEA BOWL SONG/JIN DYNASTY
PROVENANCE
Hong Min Chang Collection
EXHIBITION
Good fortune throughout history : an exhibition of black glaze and porcelain from Tzu-chou and Ji-chou Kiln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 August – 12 September 2004
Lingering Flavour : the Culture of Tea,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8 January – 27 February 2005
LITERATURE
Good fortune throughout history : an exhibition of black glaze and porcelain from Tzu-chou and Ji-chou Kilns ,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4, pp. 124–125, pl. 73
Lingering Flavour : the Culture of Tea,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5, p. 63
中以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創燒於唐晚 期,於南宋達到鼎盛,約有千年燒造歷史,燒製技法多 樣,品種豐富。其中,玳瑁釉是吉州窯黑釉窯變中極具特 色與美感的品種,以其色形似玳瑁而知名。製作工藝為先 施含鐵較高的釉料,後甩灑淺色釉料,兩種色釉於入窯燒 製過程中融合,形成千變萬化的美麗色斑。
510
遼 定窯白釉葫蘆壺 H22cm
展覽: 「玉潤玄光 - 宋元名窯瓷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年 3 月 28 日至 5 月 18 日 出版: 《玉潤玄光 - 宋元名窯瓷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年,頁 39
TWD 30,000-50,000
USD 1,000-1,700
HKD 7,700-12,800
A DINGYAO WHITE-GLAZED 'DOUBLE-GOURD' VASE LIAO DYNASTY
EXHIBITION
Splendor of china—Song and Yuan Porcelai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28 March – 18 May 2008
LITERATURE
Splendor of china—Song and Yuan Porcelain ,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2008, p. 39
壺呈葫蘆形,敞口,束腰,上小下大兩 圓鼓腹,圈足。全器施白釉,釉色白中 泛黃,溫潤雅致,釉表布有細密開片 紋。圈足底緣露胎,呈淺灰褐色。上部 鼓腹刻劃二道弦紋,束腰處飾凸棱一 周,餘處光素。整體造型秀雅,展現精 湛製作工藝與高雅藝術品味。台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庋藏元〈葫蘆瓶〉(圖一), 形制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定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 北省曲陽縣,唐時屬定州而得名。其以 燒造白瓷著名,瓷器質地潔白細膩,造 型規整纖巧,深受皇公貴族甚至海外市 場喜愛。本品以葫蘆為造型,由於與 「福祿」音同,寓有「長壽吉祥」、「福 祿萬代」等美好佳意。
文獻參考 圖一 元〈葫蘆瓶〉,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元 耀州窯青釉碗
D12.5cm
展覽: 「玉潤玄光 - 宋元名窯瓷器展」,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年 3 月 28 日至 5 月 18 日
出版: 《玉潤玄光 - 宋元名窯瓷器展》,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年,頁 68-69
TWD 20,000-30,000
USD 700-1,000
HKD 5,100-7,700
A YAOZHOU CELADONGLAZED BOWL
YUAN DYNASTY
EXHIBITION
Splendor of china—Song and Yuan Porcelai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28 March – 18 May 2008
LITERATURE
Splendor of china—Song and Yuan Porcelain ,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2008, pp. 68–69
A LONGQUAN CELADON-GLAZED DISH MING DYNASTY 511
512
明 龍泉窯青釉葵口盤
W15.5cm
TWD 20,000-30,000
USD 700-1,000
HKD 5,100-7,700
513
明 青花月季花紋鳥食罐
「大明宣德年製」款
H4cm
來源: Rowley's Auction 2017 年 5 月 30 日編號 706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SMALL BLUE AND WHITE 'ROSE' BIRD FEEDER
MING DYNASTY
Xuande Mark
PROVENANCE
Rowley's Auction, 30 May 2017, lot 706
514
明 龍泉窯青釉三足爐
二件一組
H4.6cm / H7.4cm
TWD 50,000-70,000
USD 1,700-2,300
HKD 12,800-17,900
A SET OF TWO LONGQUAN CELADON-GLAZED TRIPOD CENSERS
MING DYNASTY
513
515
晉 青釉魚簍瓶 H16cm
TWD 120,000-150,000
USD 4,000-5,000
HKD 30,800-38,500
A CELADON-GLAZED VASE JIN DYNASTY
瓶侈口,垂腹,平底。通體罩施青釉,溫潤清雅。器形仿魚 簍狀,器身滿劃柳條編紋,頸飾繫結,細緻逼真。三國兩晉 時期,製瓷業蓬勃發展,在成型方法上,除輪製技術有所提 升,還採用拍、印、雕、堆和模製等技法。本品造型規整, 敦厚古樸,青釉亮澤滋潤,釉下柳條塑形與繩紋劃線皆清析 可辨,不失為同時期青瓷佳製。
516
清或更早 青釉碟
D10.6cm
TWD 200,000-220,000
USD 6,700-7,300
HKD 51,300-56,400
A CELADON-GLAZED SAUCER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碟圓口,淺腹,圈足微外撇。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淡雅, 略帶灰色調,釉表開深色細片紋,自然雅致。口沿釉薄處隱 現淺褐色邊,底留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整體 器形敦厚,比例優美,流露古雅美韻與歲月沉澱之美。
517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蓮瓣紋蓋杯
H8.6cm
來源: 擎光堂收藏
台北宇珍 2019 年 5 月 5 日 「陶朴瓷妍-擎光堂典藏中 國古陶瓷」專拍編號 115
TWD 280,000-320,000
USD 9,300-10,700
HKD 71,800-82,100
A LONGQUAN CELADON-GLAZED 'LOTUS' CUP AND COV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PROVENANCE
Qing Guang Tang Collection
Yu Jen Taipei, 5 May 2019, lot 115
杯帶蓋,直口,深腹,矮圈足。蓋面隆起,頂置小蒂鈕。通體施粉青釉,色澤瑩 潤柔和,粉綠清雅,宛若美玉。足內滿釉,口沿與足底露胎加塗一層褐色護胎 釉。蓋面與杯外壁皆飾蓮瓣紋,上下呼應,恰似兩朵盛開蓮花,構思精巧。杯身 飾雙重仰蓮瓣,外層瓣瓣獨立,內層相輔相襯,瓣脊出筋,形成深淺層次變化, 富有立體效果。
龍泉窯承繼五代、宋初的越窯體系,在南宋時期達到鼎盛。胎質細密潔白,採用 多次施釉法,創製出如冰似玉、釉若凝脂的粉青、梅子青、蔥翠等厚釉瓷器,形 成自身特點與風格。隨著龍泉窯在海內外普及,遂開「天下龍泉」之盛況。
蓮,亦名荷。以其作裝飾紋樣,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東漢佛教傳入後,蓮紋隨之 興盛;至宋,以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寓人格高潔,使其象徵更為豐富,
集生命崇拜、佛教聖物與高尚品德於一身。蓮瓣紋是瓷器常見圖紋,自東漢以 來,無論青瓷、白瓷和青白瓷皆曾篦劃或淺浮雕蓮瓣紋為裝飾。而龍泉窯自南宋 以後便大量生產蓮瓣碗,尺寸有大小之別,造型有缽、碗與杯等變化。與本品相 似之作,可參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瓣紋碗〉(圖一), 同以蓮瓣紋為裝飾設計,富有清雅高潔氣韻,皆屬龍泉窯青瓷經典樣式。
文獻參考
圖一 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瓣紋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紋蓋盌〉,拍賣於紐約蘇富比 2015 年 3 月 17 日,編號 70,成交價 USD 43,750
圖一
圖二
518
明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盤 D16cm
TWD 400,000-500,000
USD 13,300-16,700
HKD 102,600-128,200
A LONGQUAN CELADON-GLAZED 'FISH' DISH
MING DYNASTY
盤敞口,平折沿,弧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凝潤雅致,布有開片紋。盤心中 央貼雙魚紋為飾,雙魚首尾相對,宛如追逐於碧波之間,栩栩如生,象徵「年年有 餘」。整器圓潤流暢,釉色渾然天成,淡雅可人,玉光斂蘊,展現唯美悠然意境。
雙魚紋飾有「年年有餘」及「魚水和諧」等諸多吉祥寓意,傳遞家庭富足、夫妻和 美。而此種形制源自漢代貴族盥洗用的青銅洗,如《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 三十三》,漢〈雙魚洗五〉(圖一)即為代表。晉代青瓷亦承其風,如浙江杭州博物 館庋藏東晉〈越窯青瓷褐彩雙魚洗〉(圖二),刻繪雙魚優游,表現出對物產豐盛、 生生不息的祝願。本品應是源自宋元時期之博古風尚,紋飾及布局參照漢代青銅器 形制再加以變化,雙魚細節精緻,立體感生動,展現古意新創與審美意趣。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三十三.漢〈雙魚洗五〉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一五八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4-345 圖二 東晉〈越窯青瓷褐彩雙魚洗〉,浙江杭州博物館庋藏 出處:浙江杭州博物館網站
519
清光緒 礬紅彩龍紋杯一對
「大清光緒年製」款 H5.3cm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PAIR OF IRON-REDDECORATED 'DRAGON' CUPS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20
清光緒 粉彩龍鳳紋杯一對
「大清光緒年製」款 H5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PAIR OF FAMILLE-ROSE 'DRAGON AND PHOENIX' CUPS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19
520
521
清康熙 青花飲中八仙圖杯
「大明成化年製」款
D8.7cm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BLUE AND WHITE 'IMMORTAL' CUP
QING DYNASTY, KANGXI PERIOD
Chenghua Mark
522
清 松石綠地粉彩開光嬰戲圖碗
「大清嘉慶年製」款
D17.5cm
TWD 200,000-300,000
USD 6,700-10,000
HKD 51,300-76,900
A TURQUOISE-GROUND FAMILLE-ROSE 'BOY' BOWL
QING DYNASTY
Jiaqing Mark
521
523
清宣統 粉彩花卉紋杯一對
「大清宣統年製」款 H5.2cm
TWD 50,000-70,000
USD 1,700-2,300
HKD 12,800-17,900
A PAIR OF FAMILLE-ROSE 'FLORAL' CUPS
MARK AND PERIOD OF XUANTONG
524
清光緒 粉彩一路連科圖杯一對
「大清光緒年製」款 H5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PAIR OF FAMILLE-ROSE 'EGRET AND LOTUS' CUPS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23
524
525
清嘉慶 粉彩梅竹圖碗 「大清嘉慶年製」款 D11.8cm
TWD 250,000-300,000
USD 8,300-10,000
HKD 64,100-76,900
A FAMILLE-ROSE 'PRUNUS AND BAMBOO' BOWL
MARK AND PERIOD OF JIAQING
碗侈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粉彩繪折枝梅花, 屈曲斜嫋,橫欹生姿,枝頭吐萼含苞,風姿綽約,盡顯寒梅 勁峭冷香。樹下繪翠竹,竹葉輕盈,格調清新,得寫生妙 趣。底部中央青花「大清嘉慶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
乾隆時期致力開發各類彩瓷,粉彩突破過往限制,能表現各 種豐富色彩。嘉慶時期,承襲乾隆朝之成就,原料配製、製 坯手段、畫瓷用彩等,延續乾隆彩瓷精緻典雅風範。細觀本 品,色調鮮明,搭配雅致清新,描繪細緻,賞心悅目。
526
清道光 鬥彩忍冬紋碗一對
「大清道光年製」款 D10.2cm
TWD 300,000-400,000
USD 10,000-13,300
HKD 76,900-102,600
A PAIR OF DOUCAI 'HONEYSUCKLE' BOWLS
MARK AND PERIOD OF DAOGUANG
對碗敞口,弧腹,圈足。胎體細膩堅實,造型端莊秀巧。通施白釉,潔白清潤。碗 心及外壁以青花、湖綠、礬紅、鵝黃等色繪飾忍冬紋,紋飾布局規整,疏朗清新。 青花發色鮮亮,諸彩呈色妍麗,相互輝映,甚為雅致。底部青花「大清道光年製」三 行六字篆書款。
忍冬為一種蔓生植物,亦稱金銀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表徵靈魂不滅、輪 迴永生。《本草綱目》記載,忍冬:「久服輕身,長年益壽。」繪於官窯佳瓷,被賦 予「多福多壽」、「長壽萬年」吉祥寓意。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庋藏清道光〈青花 五彩忍冬紋碗〉(圖一),其紋飾、器形皆與本品相似,展現道光時期瓷藝典雅品味。
文獻參考 圖一 清道光〈青花五彩忍冬紋碗〉,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庋藏 出處: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網站
527
清雍正 鬥彩芝仙賀壽圖盤 「大清雍正年製」款
D20.9cm
來源: 瑞典 Uppsala Auktionskammare 2024 年 12 月 13 日編號 1177
TWD 300,000-350,000
USD 10,000-11,700
HKD 76,900-89,700
A DOUCAI 'NARCISSUS' DISH MARK AND PERIOD OF YONGZHENG PROVENANCE
Uppsala Auktionskammare Sweden, 13 December 2024, lot 1177
盤敞口,弧壁,圈足。通體施以鬥彩,盤心青花雙線內綠
草如茵,洞石嶙峋聳立,南天竺枝葉舒展,醉紅果實壓綴 枝頭,水仙叢生,花姿清秀,吐露幽芳。靈芝自石隙旁竄 出,生意盎然。外壁繪三組洞石,間以靈芝、水仙、翠 竹,構圖疏朗,與盤心相互呼應,益顯清新雅逸之趣。底
青花雙圈內「大清雍正年製」雙行六字楷書款,工整俊 秀,筆意挺拔,盡顯皇家御瓷規制與風華。
靈芝、水仙、南天竺和翠竹,寓有「芝仙賀壽」佳意, 為雍正時期常見紋飾。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雍正行樂 圖冊》〈書齋寫經〉(圖一),畫中雍正帝身穿漢服端坐案 前執筆抄經,門外秀石旁生南天竺及水仙,其景與本盤裝 飾頗為契合,顯見雍正帝對此種紋樣的珍愛與重視。細觀 本品,造型俊雅端正,胎質細緻,恬淡雅致,青色幽靜韻 潤,顯露御窯燒瓷之登峰造極。
文獻參考
圖一 清 佚名《雍正行樂圖冊》〈書齋寫經〉,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代宮廷繪畫》,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年,頁 110
528
清嘉慶 鬥彩纏枝寶相花蝠紋罐 「大清嘉慶年製」款 H37cm
來源: 西泠印社 2022 年 3 月 16 日編號 2192
TWD 1,600,000-1,800,000
USD 53,300-60,000
HKD 410,300-461,500 A FINE DOUCAI 'FLORAL AND BAT' JAR MARK AND PERIOD OF JIAQING PROVENANCE
16 March 2022, lot 2192
罐唇口,短束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白釉,凝潤細膩,內壁光 素無紋,外壁鬥彩裝飾華麗。頸部雙層仰蕉葉紋一周,肩部為纏枝蓮紋、如意雲頭 紋、蝙蝠紋及吉磬紋,層層遞進,富麗有序。腹通景飾纏枝花卉紋,寶相花、蓮花 競相爭放,四周枝纏葉繞,連綿不絕,五彩繽紛。近足處為蝙蝠紋及變形蓮瓣紋各 一周。足底中央青花「大清嘉慶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工整端莊。整體裝飾細膩 精緻,用色豐富且層次分明。枝葉纏枝手法略帶西洋風韻,器身卷葉紋宛若羽毛輕 舒,姿態柔雅,其設計取法洛可可風格,使絢麗外觀更添異國情調。
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一種瓷器裝飾,先於瓷坯用青料繪出輪廓,施透 明釉高溫燒成後,再於輪廓中填繪紅、黃、綠等多種色彩,經低溫烘烤而成。燒成 後,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爭奇鬥豔,賞心悅目,故而得名。此種技法可上溯至明宣 德時期,而盛燒於明成化年間。至清代乾隆時期,鬥彩技術已爐火純青,無論造 型、紋飾、用彩方面皆以繁複和華麗著稱。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評論: 「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極,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最多最精。」
嘉慶一朝,延續乾隆時期風格,早期部分彩瓷仍書寫乾隆御題詩句與款 識。此時期瓷器造型以生活器皿為主,如各式瓶、罐、尊、茶壺、碗、 盤、杯等;紋飾方面繼承乾隆時期特點,設計繁瑣且更講求吉祥寓意。如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鬥彩番蓮紋蓋罐〉(圖一)、乾隆七年〈瓷 胎洋彩瑞枝洋花蟬紋罐〉(圖二),即為乾隆繁縟雍容彩瓷佳品,可為本品 沿襲之典範。細觀之,本件清嘉慶〈鬥彩纏枝寶相花蝠紋罐〉,既秉承乾 隆盛世之華美,亦融入嘉慶初年的雅致格調,既顯秀麗堂皇,又不失端莊 典雅韻味。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鬥彩番蓮紋蓋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二 乾隆七年〈瓷胎洋彩瑞枝洋花蟬紋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年,頁 114-115,圖版 33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鬥彩花卉雲蝠紋蓋罐〉,拍賣於北京翰海, 2015 年 11 月 29 日, 編號 2936,成交價 RMB 18,975,000
圖一
十八世紀 鬥彩雞缸杯
AN EXTREMELY RARE DOUCAI 'ROOSTER' CUP 18TH CENTURY
529
十八世紀 鬥彩雞缸杯
「大明成化年製」款
H4.5cm D8cm
來源: 倫敦蘇富比 2006 年 7 月 12 日編號 127 香港佳士得 2010 年 12 月 1 日編號 3044
TWD 1,800,000-2,200,000
USD 60,000-73,300
HKD 461,500-564,100
AN EXTREMELY RARE DOUCAI 'ROOSTER' CUP
18TH CENTURY
Chenghua Mark
PROVENANCE
Sotheby's London, 12 July 2006, lot 127
Christie's Hong Konk, 1 December 2010, lot 3044
杯侈口,淺弧形壁,臥足。造型輕盈秀麗,如小缸般雅致,弧度優美內斂, 婉轉流暢。因以雞為紋樣主題,故名「雞缸杯」。通體施白釉,內壁素淨無 紋;外壁杯口沿和下方圈足外繪青花雙圈及單圈線條為界,內紋飾以鬥彩技 法繪製。畫面中風和日麗,繁花燦爛,雞群出遊,歡天喜地。公雞引吭高 啼,母雞低首覓食,三隻雛雞活蹦亂跳,展翅張口,嬉戲玩耍,生動傳神; 另面公雞昂首濶步,引領向前,母雞與雛雞隨行於後,低頭啄食,閒適自
然。兩組溫馨家庭,以豔紅月桂和淡雅萱草相間,分別綻放於青花太湖石 旁,動靜相映,和諧美妙。底青花「大明成化年製」雙行六字楷書款,並加 畫雙方框,書寫端謹,青花色澤清新淡雅,韻味悠長。
本件拍品於倫敦蘇富比 2006 年 7 月 12 日編號 127 來源封面及內頁
This lot was sold at Sotheby's London, 12 July 2006, lot 127
Catalogue cover and lot detail page
子母雞圖,早興於宋代繪畫,參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宋 佚名〈子母雞圖〉(圖一)。畫面呈現母雞引領雛雞於地上漫步 覓食,母雞羽毛蓬鬆亮麗,目光溫柔慈愛。然將此題材畫於瓷杯 之上,則始於明成化年間。據傳,明憲宗為取悅自幼侍奉於側的 萬貴妃,特意燒製雞缸杯。萬貴妃年長成化皇帝十七歲,二人關 係既似夫妻,又如母子。故雞缸杯取材〈子母雞圖〉,表達子女 對母親的依戀,亦象徵成化皇帝對萬貴妃的深情眷戀。其工藝精 美,更因獨特背景故事而動人心弦,乃御用飲酒器之逸品。
文獻參考
圖一 宋 佚名〈子母雞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書畫圖錄(三):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著錄》,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頁 127 圖二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五彩.鬥彩》,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195,圖版 177 圖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 年,頁 206-209
清朝朱琰《陶說》:「古瓷五彩,成窯為最,其點染生動,有 出於丹青家之上者。畫手固高,畫料亦精。」又有「成窯以 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之譽。當時所稱五彩,亦指鬥彩 瓷器。成窯鬥彩成就空前,聲威遠播,雞缸杯更為典範。最 早記載於《神宗實錄》:「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 一雙,值錢十萬。」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圖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鬥 彩雞缸杯〉(圖三),兼具歷史傳承、藝術成就、稀有珍貴、 文化象徵與收藏意義。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爭豔鬥色,華美 奪目,造就炫目耀眼的彩瓷龍頭地位,也奠定永恆藝術價值。
成化雞缸杯流傳有序,從清宮《活計檔》紀錄,至少可追溯 至雍正朝,雍正十年( 1732 年)「正月二十一日⋯說太監滄 州傳旨:著照寶貝格內盛雞缸杯合牌匣樣式做匣一件,不必 安牌子,另糊別樣錦匣,內配一紫檀木架,欽此。」而傳世 猶可見到的錦匣,則是乾隆皇帝降旨整理配置的收納盒。顯 見成化雞缸杯在清代宮廷中不僅被仿燒收藏,亦有精美錦匣 與木架作為配套保存,彰顯御用器物的珍貴與重視。
圖二
圖三
成化鬥彩雞缸杯,為明清官窯瓷器名品。其圖取母雞護雛亦可喻為 治國之道,表徵君主愛民如子。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以仿燒 為能,足見其卓然地位。本件雞缸杯為清代盛世時期,少數寄託成 化款之精品,品相傑出,美瓷如玉。承繼明成化之陰柔秀雅的審美 觀,在小巧雪白的瓷器胎體上,以雅淡透明青花釉下勾邊描繪,釉 上填染紅、黃、褐、綠彩,素雅、嬌豔兼俱。然與北京故宮博物院 庋藏清康熙〈鬥彩雞缸杯〉(圖四)及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圖 五),構圖及款識的書寫方式相互比對後,本品高度契合成化原器 之格調,與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圖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圖三),
無論形制、釉色、技法及紋飾更為相近,殊為難得。
文獻參考
圖四 清康熙〈鬥彩雞缸杯〉,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二,頁 231,圖版 212
圖五 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二,頁 256,圖版 234
圖六 乾隆四十一年之記載
出處:《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 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39 冊,頁 521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七 明成化〈鬪彩雞缸盃〉,拍賣於 2014 年 4 月 8 日
香港蘇富比,編號 1,成交價 HKD 281,240,000
圖四
圖五
再對照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檔記載:「員外郎四 德、庫掌五德來說:太監如意交成窯五彩雞缸杯一件、畫 雞缸杯紙樣一張。傳旨:著照雞缸杯樣款按畫紙樣大小另 鏇木樣呈覽,欽此。於十九日照雞缸盃樣款紙樣大小璇得 雞缸盃木樣一件,隨原樣盃一件呈覽,奉旨著發往江西照 樣做雞缸盃彩水按木樣大小燒造二十件送來,欽此。」(圖 六),此紀錄顯示乾隆帝對雞缸杯之鍾愛。雖目前無法進 一步指認本品即為此二十件雞缸杯之一,然細觀造型、設 色、紋樣乃至底款皆得原作精隨,堪與成化鬥彩媲美,實 屬不可多得之珍物。
雞缸杯乘載歷史與工藝的交融,成為瓷藝中稀有雋品。拍 賣市場亦印證其卓越地位。如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14 年 4 月 8 日,編號 1,明成化〈鬪彩雞缸盃〉(圖七),以矚 目高成交價創下世界拍賣紀錄。而本件十八世紀〈鬥彩雞 缸杯〉,出自倫敦蘇富比 2006 年春拍及香港佳士得 2010 年秋拍,來源出處精彩可循。整器胎體薄似蟬翼,細膩純 淨,釉色瑩潤如玉,光可照人。把杯在手,輕輕旋轉,凝 神靜觀即見紅花綠葉搖曳生姿,萱草飄香,雞群生動活 潑,猶如天倫之樂無窮。映現歷史積澱、藝術造詣與生活 美學盡在其中,格外珍稀。
圖七 圖六
530
清雍正 胭脂紅內粉彩花卉紋杯 「大清雍正年製」款
D6.5cm
TWD 500,000-600,000
USD 16,700-20,000 HKD 128,200-153,800
A FINE RUBY-BACK FAMILLE-ROSE 'FLORAL' CUP
MARK AND PERIOD OF YONGZHENG
杯敞口,深弧腹,圈足。胎體致密輕薄,內壁施白釉,凝潤細膩,皎潔柔美。以 粉彩於杯心繪三朵粉色花朵,分別呈花苞狀、含苞待放與盛放之態三種樣貌。外 壁施以胭脂紅釉,釉色勻淨,粉嫩嬌豔,予人柔和而高貴的視覺感受。足底白釉 地,青花雙圈內「大清雍正年製」雙行六字楷書款,字體清秀挺拔,筆力遒勁。
整體造型簡潔,比例合宜,展現胭脂紅釉純淨美韻,更反映雍正皇帝崇尚含蓄雅 致審美品味。
胭脂紅,色粉紅如桃,好似古代美人梳妝所用胭脂而得名。其技術從西方傳入, 康熙末年成功研發,然以雍正年間燒造最為精緻出眾。其製作過程尤艱,需匠人 純青造詣,乃清代稀有色釉品種,以「紅若赤霞,赧如羞女」而獨步瓷壇,為清 代官窯中不可多得之佳品。常見胭脂紅釉主要用於小件器物,精巧俊秀,多數器 物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本品造型秀雅,底釉潔白,胭脂紅釉粉嫩嬌豔,為 十八世紀瓷藝躍進之佐證。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清雍正〈琺瑯彩胭脂紅地梅竹紋酒圓〉, 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6 年 11 月 30 日, 編號 3218,成交價 HKD 40,860,000
531
清康熙 青花開光西廂記人物圖碗 「大清康熙年製」款 D20cm
來源: 荷蘭私人收藏 馬錢特收藏 紐約蘇富比 2023 年 3 月 22 日編號 561
TWD 300,000-320,000
USD 10,000-10,700
HKD 76,900-82,100
A BLUE AND WHITE OPENWORK 'FIGURE' BOWL
MARK AND PERIOD OF KANGXI
PROVENANCE
A Dutch Private Collection
S. Marchant & Son, London
Sotheby’s New York, 22 March 2023, lot 561
碗敞口,折沿,圓鼓腹,圈足。通體以青花裝飾,內折沿繪錦地紋, 碗心圓形雙圈開光,開光內繪三童子踢球嬉戲,充盈童稚趣味。外折
沿飾幾何菱形花卉圖案,腹壁以傳統《西廂記》人物故事為主題,將 「佛殿奇逢」、「白馬解圍」、「鶯鶯聽琴」、「堂前巧辯」,四個故事以開 光形式環構一圈,頗為生動。圈足內青花雙圈「大清康熙年製」雙行 六字楷書款。整體繪製精細,青花濃淡層次豐富,線條細膩流暢,流 露典型康熙朝青花瓷風韻。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不僅將王朝推向高峰,亦深好古玩與瓷器。此時 期製瓷業發展興盛,瓷器種類繁多且製作精巧。以青花為主流,中期 更以浙料燒製出「青分五色」境界,結合暈染法產生猶如水墨畫般生 動效果。並取材文學與版畫如《西廂記》、《西遊記》、《三國演義》等, 人物繪製尤為精妙。與本品同樣飾以《西廂記》故事者,可參見景德 鎮陶瓷館庋藏清康熙〈青花西廂記人物圖碗〉(圖一),構圖繁縟而筆 致生動,與本品遙相呼應,顯露康熙朝青花人物繪畫工藝高超與戲曲 題材盛行,乃當時文人審美趣味與御窯燒造完美結合之佳構。
文獻參考
圖一 清康熙〈青花西廂記人物圖碗〉, 景德鎮陶瓷館庋藏 出處:《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 朝華出版,2005 年,頁 77
532
清道光 胭脂紅地壽字纏枝蓮紋膽瓶 「大清道光年製」款 H32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RUBY-GROUND 'LOTUS' VASE MARK AND PERIOD OF DAOGUANG
瓶直口,長頸,溜肩鼓腹,圈足。造型比例勻稱,線條自然流暢。器內施松石綠 釉,釉色淡雅勻潤。外壁口沿飾金彩一周,其下於粉色地上飾紅彩纏枝紋,下承 金彩弦紋及黃彩如意紋。瓶身胭脂紅釉為地,滿飾吉祥圖案,頸部於纏枝紋間有 萬字紋、壽字紋及寶相花紋,寓意「萬壽無疆」。腹部以寶相花為主體,其旁延伸 纏枝紋與西洋蓮紋,間有如意形磬,寓意「吉慶有餘」。脛部繪變形蓮瓣紋,足 牆飾連回紋。底施松石綠釉,中央留白紅彩「大清道光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
通體裝飾繁縟精美,釉彩豐富,烘托出喜慶祥和氣氛,為不可多得陳設佳品。
胭脂紅釉於康熙年間由西洋傳入,以微量黃金做為呈色劑,經二次低溫焙烤而 成。雍正時期作品精緻高雅,乾隆、嘉慶、道光直至光緒均較為盛行。乾隆時 期,琺瑯彩佳瓷多以色地裝飾,紋樣繁複滿布,風格極盡華麗,正如《陶雅》所 言:「至乾隆,則華縟極矣。」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八年〈磁胎洋 彩紅地錦上添花膽瓶〉(圖一),即為乾隆典型瓷器裝飾風格之代表。其器形、釉 色與裝飾紋樣,皆可為本件清道光〈胭脂紅地壽字纏枝蓮紋膽瓶〉承襲之參照。
細觀之,本品不僅延續乾隆以來雍容細緻之美學傳統,亦反映道光朝對吉祥意涵 與視覺張力的雙重追求。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八年〈磁胎洋彩紅地錦上添花膽瓶〉,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533
民國 胭脂紅地錦上添花番蓮紋茶壺 「乾隆年製」款 H16.5cm
來源: 瑞典 Artia Auktionshus 2023 年 5 月 19 日編號 430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RUBY-GROUND 'LOTUS' TEAPOT REPUBLIC PERIOD
Qianlong Mark
PROVENANCE
Artia Auktionshus Sweden, 19 May 2023, lot 430
壺直圓口,短頸,橢圓腹,長曲流,弓形把,把內側上方有 一通氣孔,圈足微撇,帶圓鈕拱形蓋,鈕下有通氣孔。蓋鈕 塗金,下承蓮瓣紋一周,蓋面繪四朵轉枝花葉紋。器內及外 底皆施松石綠釉,除頸、圈足外,通體於紫紅地上錐剔鳳尾 卷草紋,繪飾盛開番蓮花,枝葉轉折彎繞,華美富麗。頸部 於黃地上飾相對螭龍,肩為如意紋,壺腹近底處飾蕉葉紋, 圈足飾黃地花卉紋。壺底藍料雙方框「乾隆年製」雙行四字 篆書款。整體造型秀美,紋飾繁複,流露華貴氣韻。
534
清 胭脂紅地九秋圖杯一對 H3.8cm D6.5cm
TWD 160,000-200,000
USD 5,300-6,700
HKD 41,000-51,300
A PAIR OF RUBY-GROUND 'FLORAL' CUPS
QING DYNASTY
對杯敞口,深弧腹,圈足。內壁施白釉,溫潤潔白,外壁施 胭脂紅釉為地,色澤勻淨濃妍,再以各色彩料繪牡丹、秋 葵、菊花、蘭花、虞美人、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 九種秋天盛開花卉,構成「九秋圖」。各類花卉妍美嫵媚, 於秋日華光下一展無遺。
古人以「九秋」為秋季之代稱,三國曹植《七啟》:「九秋之 夕,為歡未央。」而後「九秋」也漸指盛開於秋季的各色花 卉。明代以後多選九種秋季應時花卉,以寓意「九秋同慶, 共賀豐收」。本對杯胎體輕薄,造型優雅,釉色繽紛飽滿, 煥發彩瓷魅力。
535
清同治 黃地粉彩壽字紋碗
「同治年製」款 D11.2cm
來源: 台北宇珍 2019 年 7 月 20 日編號 277
TWD 50,000-70,000
USD 1,700-2,300
HKD 12,800-17,900
A YELLOW-GROUND FAMILLEROSE 'LONGEVITY' BOWL
QING DYNASTY, TONGZHI PERIOD
Tongzhi Mark
PROVENANCE
Yu Jen Taipei, 20 July 2019, lot 277
碗敞口,弧壁,圈足。器形規整,胎體細膩堅實。碗內施白 釉,外壁黃釉地,雙勾填藍彩飾三周壽字紋,上下由疏至 密,字體穩健規整。碗底紅彩「同治年製」雙行四字楷書 款。全器紋飾工整,色澤秀麗,為清宮祝壽佳器。
「長壽」是古人認為的五福之一,亦為世人之追求與嚮往。 帝王貴胄更渴望長壽,將各種「壽」字作為裝飾紋樣,為皇 家瓷器之經典設計。
536
清光緒 黃地墨彩牡丹花紋長方盆暨托 二件一組
「永慶長春」、「大雅齋」、「天第一家春」款 盆 H6.4cm 托 L10.2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YELLOW-GROUND GRISAILLEDECORATED 'PEONY' JARDINIÈRE AND STAND QING DYNASTY, GUANGXU PERIOD Yong Qing Chang Chun Mark, Da Ya Zhai Mark, Tian Di Yi Jia Chun Mark
537
清光緒 黃地粉彩
萬壽無疆盤
「大清光緒年製」款 D24.5cm
TWD 50,000-70,000
USD 1,700-2,300
HKD 12,800-17,900
A YELLOW-GROUND FAMILLE-ROSE 'LONGEVITY' DISH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38
清嘉慶 黃地粉彩開光博古圖碗一對 「大清嘉慶年製」款 D13.5cm
TWD 350,000-400,000
USD 11,700-13,300
HKD 89,700-102,600
A PAIR OF YELLOW-GROUND FAMILLE-ROSE 'ANTIQUES' BOWLS
MARK AND PERIOD OF JIAQING
對碗撇口,深腹,圈足,器形穩重渾厚。碗內施白釉,細膩瑩潤。口沿飾金彩一 周,外壁黃釉為地,繪粉彩纏枝寶相花紋,四面開光內繪博古圖,可見吉磬、如 意、寶瓶、四季花卉等,寓意「四季平安」、「吉慶有餘」。圈足內紅彩「大清嘉慶 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字形規矩,轉折俐落分明。整器布局慎密,畫工細緻,設 色妍麗明快,華美富貴,為宮廷年節用器,屬嘉慶瓷器上乘佳品。
黃釉瓷器素為皇家御用,尤以明清兩代對其使用等級規制嚴格,不同身分階級所用 黃釉瓷皆有明確區分。細觀本對碗,圖案對稱分布,構圖繁密,設色富貴明豔,盡 顯喜慶氣氛,且成對保存,尤為難得。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清嘉慶〈粉彩黃地軋道描金開光花卉紋盌〉, 拍賣於倫敦蘇富比 2017 年 11 月 8 日,編號 6, 成交價 GBP 125,000
539
清光緒 松石綠地粉彩藤蘿花鳥圖碗一對 「永慶長春」、「大雅齋」、「天第一家春」款 D14cm
TWD 200,000-300,000
USD 6,700-10,000
HKD 51,300-76,900
A PAIR OF TURQUOISE-GROUND FAMILLE-ROSE 'BIRD AND FLOWER' BOWLS
QING DYNASTY, GUANGXU PERIOD
Yong Qing Chang Chun Mark, Da Ya Zhai Mark, Tian Di Yi Jia Chun Mark
對碗侈口,弧壁,圈足。碗內施白釉,凝潤細膩。外壁松石綠地,以藤蘿與月季花 鳥為主題,枝幹蜿蜒,紫色藤花垂掛,畫眉鳥棲歇枝頭,與粉嫩月季構成春意盎然 之景。外口緣下方紅彩「大雅齋」楷書款,旁落橢圓篆字閒章「天地一家春」。足 底白釉地,中央紅彩「永慶長春」雙行四字楷書款。整體紋飾勾畫細膩,設色繽 紛,松石綠地襯托藤蘿、月季暖色調釉色,倍顯瑰麗。
「大雅齋」為圓明園內宮殿,位於「天地一家春」西間,乃慈禧太后繪畫習字之所。
光緒時期御窯燒製瓷器上鈐「大雅齋」款,為慈禧專用堂名款識。此類器物色調鮮 豔、器形多樣、繪畫精美,較諸同時期其他瓷器,無論質地和工藝皆更為考究,體 現光緒朝御窯瓷器的最高水準。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光緒〈松石綠地粉彩藤蘿花 鳥紋碗〉(圖一),與本品構圖相似,靈禽花卉秀麗雋雅,意境清新,洋溢濃郁女性 氣息,於晚清陶瓷史中書寫靚麗而獨特的篇章。
文獻參考 圖一 清光緒〈松石綠地粉彩藤蘿花鳥紋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540
清 粉彩百花圖葫蘆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底部鑽孔) H32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FAMILLE-ROSE 'FLORAL' DOUBLE-GOURD-SHAPED VASE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瓶呈葫蘆造型,小口,頸自口部下敞,上小下大兩圓鼓腹, 中間束腰,器底內凹為玉璧式。瓶內施松石綠釉,釉色勻淨 凝潤,外壁以礬紅、黃、紫、粉、藍、綠等粉彩滿飾各色四 季花卉,牡丹、菊花、茶花、牽牛花、蓮花、月季花、百合 等並蒂盛開。畫面繁密細緻,葉脈與花絲纖毫畢現,萬花齊 放,絢麗瑰妍。圈足露胎,足內施松石綠釉,中央礬紅篆書 款,然因歐洲收藏者配合燈飾裝置藝術,已於中心位置打 孔。整體造型端莊秀美,畫工繁縟而不失嚴謹之態,氣象雍 容,格調不凡,為十八世紀箇中佳器。清宮舊藏,北京故宮 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葫蘆瓶〉(圖一)及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粉彩葫蘆瓶〉(圖二),其 造型、技法與本品極為相似,應屬同時期作品,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繪飾百花圖案的瓷器,象徵「萬花獻瑞」,因花卉繁密滿布 器身,不露地色,故稱「百花不露地」,又有「萬花堆」、「錦 上添花」等美稱。其工序繁縟,設色豐富多彩,為彩瓷之翹 首。此種裝飾紋樣,源自雍正朝御窯,多見碗杯之屬,花葉 間留有空隙,尚無緻密之象;乾隆後發展極致,嘉道至晚清 均有燒造。據《清宮瓷器檔》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 傳旨著交唐英燒造其碗,大小薄厚深淺款式俱照此膳碗⋯年 節用三陽開泰⋯賞花用萬花獻瑞,具按時令燒造。」而葫蘆 瓶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且器型像「吉」字,故又名 「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承載「福祿雙全」的美好心 願。本品以葫蘆為造型,並以百花裝飾,工藝極為講究,充 盈皇家富麗氣韻,或為宮廷重要節慶陳設。
圖一 清乾隆〈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葫蘆瓶〉,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年,頁 72-73,圖 61
圖二 清乾隆〈粉彩葫蘆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蘆瓶〉,拍賣於北京保利 2010 年 12 月 5 日,編號 4686,成交價 RMB 22,400,000
541
清 粉青釉暗花西洋蓮紋花盆一對
「大清乾隆年製」款 L20.7cm
TWD 900,000-1,000,000
USD 30,000-33,300
HKD 230,800-256,400
A PAIR OF CELADON-GLAZED 'LOTUS' JARDINIERES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盆一對呈六方形,折沿,斜直壁,下收平底,底部見支燒 點,六角各承如意形足,形制古雅。胎骨厚重,胎質緊密。
通體罩粉青色釉,釉層肥厚,潤澤晶瑩。外壁六面皆有倭角 開光,開光紋飾施以暗印花技法,西洋蓮紋婉約舒展,花朵 碩大華美。圈足底緣露胎施褐色護胎釉,底中央刻「大清乾 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款識上下各鑽一圓形透水孔。
蒔花弄草是人類自古以來盛行不輟的生活藝術,人們製作各 種不同材質花器,增添生活雅緻與趣味。自宋代,便已有專 為宮廷燒製之名貴瓷花盆;明、清兩代花盆造型亦豐富,以
適應不同用途。瓷質花盆屬實用器皿,主要供後寢生活與京郊 各處皇家園林使用。且有室內與戶外之別,室內者需要盆奩配 套使用,以尺幅小巧者居多,而戶外養植少用盆托。並為培育
不同類花卉,搭配不同材質與裝飾,如花開濃重豔麗者,配以 粉彩吉祥紋飾,而花開淡雅清新者,配以若本品之單色釉。
可見竹月堂庋藏清乾隆〈印折枝荷花紋淺青釉六角花盆〉(圖 一),映射清時期對生活美學極致追求。本對花盆秀雅精巧, 紋飾印花於瑩潤的粉青釉下若隱若現,若育清蘭一株於其中, 置齋室案頭,風韻雅致。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印折枝荷花紋淺青釉六角花盆〉,竹月堂庋藏 出處:《A millennium of monochromes》,Baur Foundation, Museum of Far Eastern Art,2019 年,頁 192
542
清 粉青釉五聯四方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H21.7cm
TWD 900,000-1,000,000
USD 30,000-33,300
HKD 230,800-256,400
A CELADON-GLAZED QUINTUPLE SQUARE VASE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瓶為五聯式,方唇口,短束頸,斜肩,長削腹。造型獨特, 由四只相同形制,底齊平之方瓶,圍繞中央較高主瓶,自肩 而下至足堅密相連,組成構造特殊的五聯形制。器身光素無 紋,通體施粉青釉,釉層純潤厚實,線條優美流暢,雋秀嫻 雅,頗具藝術韻味。圈足露胎,塗有褐色護胎釉,足內施 釉,中央主瓶足底青花「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
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陶瓷連體花瓶,至宋代亦流行多嘴瓶 和罐,或為清時期多聯瓶之靈感來源。雍正官窯即已出現雙 聯瓶、四聯罐等由多件瓶子共組之作;至乾隆時期,御窯廠 為表現卓越承造能力,於前人基礎上盡力燒造「雙管瓶」、
文獻參考
「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 等,展現技術與無限想像。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 隆〈茶葉末釉六聯瓶〉(圖一)、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六聯瓶〉(圖二),可為本件五聯四方瓶之參 考。此類奇巧設計,展現清代御窯曲盡其妙的創造力。
細觀之,本件五聯瓶造型別緻,圍繞中央的四瓶,大小近乎 相等,於黏合製作必須對準主瓶腹壁中線,工藝繁瑣細緻, 比例與對稱要求嚴格。且通體施以雅麗釉色,光澤瑩潤,既 增添端莊氣韻,亦與瓶形相得益彰,不僅是多聯瓶形制之成 熟演繹,更體現乾隆時期對「奇巧」與「巧思」之偏好。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一 清乾隆〈茶葉末釉六聯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花事.閒情:品味花器與生活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 年,頁 144-147,圖版 II-26 圖二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六聯瓶〉,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紫禁城出版社,1989 年,頁 324,圖版 5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雍正〈粉青釉六聯瓶〉,拍賣於倫敦蘇富比 2020 年 11 月 4 日,編號 14,成交價 GBP 583,700
543
清光緒 粉彩百福紋瓶
「大清光緒年製」款 H40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FAMILLE-ROSE 'BAT' VASE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44
清光緒 粉彩龍鳳紋荸薺瓶
「大清光緒年製」款 H32cm
TWD 90,000-120,000
USD 3,000-4,000
HKD 23,100-30,800
A FAMILLE-ROSE 'DRAGON AND PHOENIX' VASE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45
清光緒 粉彩百蝶紋瓶
「大清光緒年製」款 H18.5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FAMILLE-ROSE 'BUTTERFLY' VASE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46
清光緒 粉彩百蝶紋賞瓶
「大清光緒年製」款 H38.5cm
TWD 150,000-200,000
USD 5,000-6,700
HKD 38,500-51,300
A FAMILLE-ROSE 'BUTTERFLY' VASE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547
清光緒 白地礬紅彩福壽蓮紋罐 「大清光緒年製」款 H31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WHITE-GROUND IRON-REDDECORATED 'BAT' JAR MARK AND PERIOD OF GUANGXU
清同治 白地珊瑚紅太獅少獅圖賞瓶 「大清同治年製」款 H40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WHITE-GROUND CORAL-RED 'LION AND CUB' VASE MARK AND PERIOD OF TONGZHI
549
清 粉彩嬰戲圖罐
「慎德堂製」款 H10.5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FAMILLE-ROSE 'BOY' JAR
QING DYNASTY
Shen De Tang Zhi Mark
550
清 五彩人物圖罐 H21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WUCAI 'FIGURE' JAR
QING DYNASTY
549
551
民國 粉彩八桃圖瓶
「大清雍正年製」款 H55cm
附佳士得標籤、 Spink & Son Ltd 標籤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FAMILLE-ROSE 'PEACH' VASE
REPUBLIC PERIOD
Yongzheng Mark
Accompanied by a Christie's label and a 'Spink & Son Ltd' label
552
清 銅鎏金騎羊具誓護法像 H15.5cm
TWD 180,000-200,000
USD 6,000-6,700
HKD 46,200-51,300
A GILT-BRONZE GUARDIAN DEITY
SEATED ON A RAM QING DYNASTY
553
十八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H22cm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GILT-BRONZE FIGURE OF SAKYAMUNI 18TH CENTURY
554
清 銅鎏金光明佛母坐像 H34cm
TWD 300,000-350,000
USD 10,000-11,700
HKD 76,900-89,700
A GILT-BRONZE FIGURE OF MARICHI QING DYNASTY
光明佛母銅鑄鎏金,是藏傳佛教隱身和消災的保護神。尊像三 面六臂,正面寂靜相,兩側為忿怒相與豬首相。頭戴寶冠,胸 前主臂合掌,餘臂分持法器,如太陽、月亮、金剛鈴與印章 等。中間兩臂所持法器已佚,原或為金剛杵、套索或弓箭等 物。上身袒胸佩瓔珞,下著長裙,結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原 裝砍削式封底,封板中心鏨刻十字金剛杵紋。
555
十八 / 十九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H26.5cm
TWD 250,000-280,000
USD 8,300-9,300
HKD 64,100-71,800
A GILT-BRONZE FIGURE OF SAKYAMUNI
18TH/19TH CENTURY
釋迦牟尼佛銅鑄鎏金,華光奪目,富麗耀眼。肉髻高隆,螺髮細密,上頂摩尼寶 珠。面豐潤飽滿,修眉長目,目光低垂含蓄,眉間白毫,高鼻小嘴,耳垂延展及 肩,神態沉靜。頸飾三道紋,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薄衣貼體,衣角反搭於胸前, 鏨刻細密連珠、花瓣及幾何紋,工藝精湛。袈裟下擺平舖,伏貼於雙腿間,紋飾 華麗精美,轉折起伏自然流暢。左手持缽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降魔印,全跏趺 坐於束腰仰覆蓮台,上下邊緣飾連珠紋,蓮瓣秀長,工巧嫻熟。其雙手及足部姿 態柔軟而富有彈性,手法寫實細膩,具尼泊爾優雅特色。造像整體比例嚴謹,線 條流暢,法相寧靜而慈悲,使觀者心靈得到凈化和昇華,實為十八 / 十九世紀佛 教藝術上乘之作。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清 18 世紀〈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拍賣於倫敦蘇富比 2014 年 5 月 14 日,編號 97, 成交價 GBP 68,500
556
明 銅局部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H40cm
來源: 德國納高 2011 年 11 月 4 日編號 387
TWD 300,000-400,000
USD 10,000-13,300
HKD 76,900-102,600
A LARGE PARCEL-GILT BRONZE FIGURE OF SAKYAMUNI
MING DYNASTY
PROVENANCE
Nagel Germany, 4 November 2011, lot 387
尊佛銅胎澆鑄,採「鎏肉不鎏衣」技法製作。臉部、胸膛、雙手與足部鎏金,光彩 熠熠,與衣袍之銅色形成鮮明對比,權衡合度,工藝精湛,充分體現內地造像卓越 技巧。釋尊螺髮密集,排列整齊,肉髻高隆成塔形。眉彎眼長,鼻秀唇薄,雙目低 垂,呈慈和「寂靜相」,予人平和安穩之感。雙耳垂肩,頸施三道弦紋。身著漢式 雙肩袈裟,袒露前胸,內著僧祇支,胸襟束帶繫結,衣紋俐落流暢,以精緻花紋裝 飾衣邊與袖口,流露高貴典雅氣韻。雙手置腹前,施禪定印,入甚深禪悅,結全跏 趺端坐,展現不凡氣度。
尊像結合漢式造像風格,承襲元代梵式童子相形式,展現出明代造像兼容並蓄、富 於人文精神風貌,於莊嚴中寓溫潤,於典雅中顯慈悲。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元〈黃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圖一),呈微笑童子相,造像風格與本尊像甚為相似,可資比 對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元〈黃銅釋迦牟尼佛坐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 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221,圖版 210
圖二
文獻參考
圖二 明〈佛鎏金銅像〉,上海博物館庋藏 出處:《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像藝術展》, 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出版,2020 年,頁 110-111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明晚期〈銅釋迦牟尼佛〉,拍賣於廈門保利 2016 年 11 月 6 日, 編號 939,成交價 RMB 6,325,000
明代諸帝除世宗獨尊道教外,多篤信佛法。隨著藏傳佛教在內地的 傳播,以及歷代帝王對其政策、態度之差異,明代呈現漢藏佛像藝 術交融、交替影響的局面。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元〈黃銅釋迦牟 尼佛坐像〉(圖一),著梵式造像之袈裟,薄衣貼體,袒露右肩,覆 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上海博物館庋藏明〈佛鎏 金銅像〉(圖二),與本尊明〈銅局部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皆著
漢式雙肩袈裟,袒露前胸,內著僧祇支,胸襟束帶繫結,不顯露軀 體線條,著重於刻劃衣褶的轉折起伏。此種風格回歸唐宋以來的傳 統審美,充分表現釋迦牟尼佛悲憫眾生、博大雍容的氣度和胸襟。
明代佛像兼具漢式典雅與梵式肅穆,形成獨特風貌,廣受市場青 睞。如拍賣於廈門保利 2016 年 11 月 6 日,編號 939,明晚期〈銅 釋迦牟尼佛〉(圖三),即為同型佳例,可資參照。總觀本尊造像, 體態碩大雄渾,比例端正協調,神情深沉內斂而慈祥,既具寫實細 膩,又含超逸神韻,於威儀莊重中流露平和親近之氣息。
A MAGNIFICENT PORCELAIN GILT-DECORATED FIGURE OF BODHISATTVA 18TH CENTURY
557
十八世紀 瓷胎金彩彩繪供養菩薩像
H28cm
來源: 紐約蘇富比 2015 年 3 月 17 日編號 362
TWD 600,000-800,000
USD 20,000-26,700
HKD 153,800-205,100
A MAGNIFICENT PORCELAIN GILT-DECORATED FIGURE OF BODHISATTVA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Sotheby's New York, 17 March 2015, lot 362
菩薩瓷塑,胎質細密,釉彩瑩潤。臉部及身軀施金釉,衣裙 與蓮座部分施醬釉,髮冠、絛帶及瓔珞等處點綴爐鈞釉。多 種工藝巧妙結合於一體,繁複而精緻,展現華美絕倫、肅穆 寧靜之感。尊像髮梳高髻,兩縷髮辮自然垂肩,頭戴五葉花 冠。面容豐腴方圓,微仰首,額間白毫,雙目微闔,隆鼻豐 唇,嘴角微翹,流露淡雅笑意。大耳垂肩,配掛耳璫,神情 平靜而優雅,宛若沉浸於聆聽佛祖開示的喜悅之中。袒露上 身,下著長裙,裙面飾描金纏枝花卉紋。手足處、胸前及腰 間配掛連珠式瓔珞。帔帛從雙肩垂下,彎曲環繞兩手腕,對 稱覆於身側。雙手於胸前似恭捧供養寶物狀,單膝跪於蓮座 上。蓮座為單層覆蓮,蓮瓣排列規整,畫工精細,彩釉亮 麗,具典型清代宮廷佛像藝術風格。
供養菩薩是為佛陀宣揚佛法而侍奉之菩薩,常置於佛座下 方,或脅侍於菩薩、佛弟子兩旁,有站立、坐姿、蹲姿、跪 姿等,形象繁多,於供養者中位居最高。法門寺地宮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庋藏唐〈捧真身菩薩〉(圖一),菩薩單膝跪 於蓮台上,是唐懿宗為供養佛指舍利而特別製作,其造型可 為本尊像參照之例證。本尊供養菩薩刻劃細膩,金彩金色身 象,契合佛經所言:「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 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 整體造型莊嚴,流露高雅秀麗氣韻,蓮座結合爐鈞釉、醬釉 與金彩,裝飾華麗,是件兼具質感與匠心美學之佳作。
文獻參考
圖一 唐〈捧真身菩薩〉,法門寺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庋藏 出處:《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10 年,頁 168-169,圖版 54
圖二 圖三
文獻參考
圖二 明宣德〈銅鎏金供養菩薩像〉,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 出處: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彩釉描金供佛菩薩瓷像〉,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08 年 5 月 29 日,編號 578,成交價 HKD 960,000
燒製陶瓷佛像,相比於傳統金銅造像,其製作過程更為繁複困難,尤對 衣褶起伏、肢體比例及面部神采細節處理有極高要求。此外,不同色釉 需對應不同燒造溫度,往往需多次入窯,立體瓷塑稍有不慎,即易變 形,致使成品率極低。因此,本尊像之罕見度與藝術價值更勝於一般金 銅造像。然其造像風格可溯源於明代金銅佛造像,參考列證如倫敦維多
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明宣德〈銅鎏金供養菩薩像〉(圖二)。
相類瓷塑佛像作品亦見於拍賣市場,如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08 年 5 月 29 日,編號 578,清乾隆〈彩釉描金供佛菩薩瓷像〉(圖三),尺寸及 樣式與本尊像類似,僅彩釉及描金細節略有不同。細觀本尊瓷佛,不僅 技法繁複,將爐鈞釉、醬釉與金彩融會貫通,營造色彩層次豐富、光澤 溫潤的視覺效果。其衣褶流暢自然,肢體比例精準,面部神態生動,均 展現清代宮廷造像精美工藝與典雅氣韻,乃瓷佛藝術中兼具稀有性及藝 術性之卓然佳作。
558
十七世紀 尼泊爾 銅金剛薩埵坐像 H23cm
來源: 台北宇珍 2012 年 4 月 22 日編號 271
TWD 220,000-250,000
USD 7,300-8,300
HKD 56,400-64,100
A BRONZE FIGURE OF VAJRASATTVA 17TH CENTURY, NEPA
PROVENANCE
Yu Jen Taipei, 22 April 2012, lot 271
金剛薩埵面龐秀氣,眉眼細長高挑,直鼻小口,神態沉靜 內省。頭戴花冠,結高髮髻,寶珠頂嚴,耳垂環璫。雙肩 寬厚,腰部收束,軀體線條柔和挺拔。上身飾項圈,胸前綴 U 字形連珠式瓔珞長鍊,手足飾釧鐲。右手執金剛杵,左 手持金剛鈴,全跏趺端坐於蓮花寶座上,體態優美大方。 寶座為束腰形式,上下邊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瓣寬大飽 滿,周匝環繞,對稱分布,為尼泊爾經典樣式。整器以紅 銅鑄造,質地純淨細膩,花冠中央、長鍊及釧鐲鑲嵌珊瑚 或綠松石為飾,亦增華貴。尊像面部泥金,乃寺廟供奉之 傳統表現手法,藉以彰顯謙誠敬重之心。
金剛薩埵,為藏傳佛教密宗極受推崇之聖尊,被視為消業 滅罪的唯一主尊。密教傳說此佛乃釋迦牟尼說密法時所示 現,又稱「本初佛」。據密宗經典記載,其心性堅固如金 剛,故以此名,與顯宗之普賢菩薩實為同體異名。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巴黎佳士得 2019 年 12 月 12 日,編號 227,尼泊爾 十六世紀初〈鎏金銅金剛薩埵坐 像〉(圖一),其軀體比例勻稱,細部刻劃精細入微,腰部 明顯收束,與本尊像有異曲同工之妙。然本尊表情尤為靜 謐,盡顯慈悲柔和,姿態生動優美,並輔以寶石鑲嵌,體 現十七世紀尼泊爾匠師細膩而富於感性之審美旨趣。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尼泊爾 十六世紀初〈鎏金銅金剛薩埵坐像〉,
拍賣於巴黎佳士得 2019 年 12 月 12 日,編號 227,
成交價 EUR 22,500
559
十九世紀 銅鎏金雙身金剛像 H23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GILT-BRONZE DOUBLE-BODIED VAJRA FIGURE
19TH CENTURY
雙身像是佛教造像中特殊的一類,通常是男性本尊(如金剛持、大黑天)與女性明 妃(或稱菩薩)的圓融結合立姿或坐姿,象徵慈悲與空性,是無上密乘修行之最高 境界。本尊造像銅鑄鎏金,金色澄黃鮮豔。主尊頭戴五葉花冠,頂結葫蘆形髮髻, 幾綹餘髮垂肩,寶繒於耳際飄拂,面容寂靜。右手持執金剛鉞,左手捧嘎巴拉,擁 抱明妃。披帛繞臂而出,尾端輕搭於蓮座前,帔帛及衣褶刻畫生動寫實。明妃般若 佛母雙腿盤繞主尊,雙手上舉,右手持金剛杵,左手執金剛鈴。下承束腰式仰覆蓮 座,上下邊緣各飾連珠紋一周,仰覆蓮瓣寬肥飽滿,優美生動,明顯吸收漢地傳統 寫實表現手法。其頭冠、瓔珞及臂釧皆華美瑰麗,工藝考究,盡顯尼泊爾造像特 徵,可謂殊勝雅製。
金剛持是最高真實「空」之化身,般若佛母代表慈悲,二者相合,寓「悲空雙運」即 修行者入於空性,慈悲同現,虛妄分別泯除,乃密教修行所追求之究竟境界。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十五世紀〈銅鎏金雙身金剛像〉, 拍賣於中國嘉德 2016 年 5 月 15 日,編號 3014, 成交價 RMB 402,500
560
十五世紀 馬拉王朝 銅鎏金文殊菩薩坐像
H19cm
TWD 400,000-450,000
USD 13,300-15,000
HKD 102,600-115,400
MALLA DYNASTY
A GILT-BRONZE FIGURE OF MANJUSHRI 15TH CENTURY
文殊菩薩銅鑄鎏金,銅質堅實,金水燦爛。尊像一面二臂,頭戴寶冠,結高髮髻, 耳下垂花璫。面形方正飽滿,彎眉相連,嵌長方綠松石白毫,雙目細長下視,高額 短顎,鉤鼻小口,顯露尼泊爾造像特色。首略向左傾,寬肩束腰,軀體飽滿,姿態 婀娜。上身袒露,胸前飾瓔珞,下身衣薄貼體,鏨刻精美花紋。雙手於胸前結說法 印,雙臂臂釧位置生出蓮花,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羅蜜多梵篋與象徵智慧的寶劍。全 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蓮瓣周匝環繞,飽滿挺拔,末端飾卷草紋。通體鑲嵌各色 寶石,瑰麗奪目,鑄造工藝精湛,為尼藏藝術風格佳作。
自十三世紀起,尼泊爾進入馬拉王朝時代,雖僅短短兩百載,然造像藝術卻蔚為大 觀,舉世稱奇。當時工匠善於表現肌肉勻稱與張力,並崇尚繁麗寶飾,使佛像更富 生氣,形神兼備。本尊文殊菩薩像神情安詳慈悲,姿態優雅,寓莊嚴於柔美之中。
滿身鑲嵌寶石,光彩奪目,華美絕倫,盡顯尼泊爾造像工藝之精粹。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一 尼泊爾 / 西藏 十四世紀〈銅錯銀鎏金文殊菩薩像〉, 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25 年 5 月 5 日,編號 7, 成交價 HKD 2,290,000
561
十八世紀 銅鎏金四臂金剛薩埵坐像
H32.5cm
TWD 800,000-1,000,000
USD 26,700-33,300
HKD 205,100-256,400
A GILT-BRONZE FIGURE OF VAJRASATTVA 18TH CENTURY
金剛薩埵一面四臂,面相端莊圓潤。頭戴五葉寶冠,象徵五佛嚴頂,髮束高髻,髻頂寶 珠,辮髮披肩,耳垂大花璫,耳際帛帶自然垂落。修眉細目,雙目俯視,眉間現白毫,高 鼻堅挺,略含微笑,氣韻莊重。胸前雙手分持金剛杵與金剛鈴,以表智慧清淨法音,並象 徵如來五佛五智。外側兩臂屈肘上舉,施說法印。尊佛姿態端雅,上身袒露,飾項圈和長 鍊,腰部纖細,佩掛瓔珞,四肢、手足各以臂釧、手鐲、腳鐲等為裝飾。
下身薄衣貼體,坐墊鏨刻花卉紋及連珠紋,褶紋流暢。背後火焰紋葫蘆形背光,熠熠生 姿。全跏趺坐於雙層蓮座上,蓮座製作規整,蓮瓣飽滿秀長,瓣尖飾卷雲紋,座底板平 整,陰刻十字杵紋。整體造型生動,於華貴法相中流露祥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七世
紀 西藏〈銅鍍金四臂般若佛母〉(圖一),及清乾隆〈銅鍍金無量壽佛〉(圖二),其造像、 蓮座及背光式樣,與本尊像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於西藏成熟造像基礎上,融入中國內地傳 統審美情趣及表現手法,是漢藏風格完美融合的藝術模式,亦體現十八世紀審美趣味。
文獻參考
圖一 十七世紀 西藏〈銅鍍金四臂般若佛母〉,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381,圖版 167 圖二 清乾隆〈銅鍍金無量壽佛〉,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金剛薩埵源自印度,又稱金剛手、普賢金剛薩埵等,是藏傳佛 教密宗極為推崇之聖尊,為消業滅罪唯一主尊。密教說此佛乃 釋迦牟尼佛說密法時顯現形象,又稱為本初佛,象徵「堅固不壞 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細觀本件金剛薩埵造像, 銅質純厚,鎏金潤澤,運藝細膩嚴謹,體態優美,氣韻莊重雋 永,盡顯慈悲柔和之態。其所佩飾物精雕細刻,雍容華貴,展 現造像華美風采。
562
清 白玉留皮扳指
H2.6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WHITE AND RUSSET JADE ARCHER'S RING
QING DYNASTY
563
清 黃玉鹿紋扳指
H2.5cm
款識:呦鹿秋深鳴 其聲隔澗聞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YELLOW JADE 'DEER' ARCHER'S RING
QING DYNASTY
564
清 青白玉詩文暖手
L5.5cm
款識:靜影搖波月 寒香映水風
TWD 50,000-70,000
USD 1,700-2,300
HKD 12,800-17,900
A PALE CELADON JADE 'POEM' ORNAMENT
QING DYNASTY
565
清 白玉留皮瓜瓞綿綿鼻煙壺
H7.2cm (不含蓋)
TWD 120,000-150,000
USD 4,000-5,000
HKD 30,800-38,500
A WHITE AND RUSSET JADE 'MELON'
SNUFF BOTTLE
QING DYNASTY
566
清 白玉麒麟珮
L4.2cm
款識:多富多壽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WHITE JADE 'QILIN' PENDANT
QING DYNASTY
567
清 白玉西洋勳章
D5.4cm
款識: GEORGE P. REGENT
WELLINGTON WATERLOO
JUNE 18. 1815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WHITE JADE WATERLOO MEDAL
QING DYNASTY
568
清 白玉飛天 L7.2cm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WHITE JADE APSARA QING DYNASTY
白玉質,潔白瑩潤。作片狀,以圓雕和鏤雕技法琢製駕雲飛天。
飛天面容清秀,小嘴微張,頭戴花冠,雙腿交疊,體態輕盈優 美。雙臂屈於胸前,拈指作說法狀。下方繾綣白雲承托,雲頭卷 曲,雲尾細長飄動,富立體感。所佩戴花冠與衣裙均飾細長飄 帶,風姿綽約,宛如天界巡遊,天風吹蕩,令人心醉。
飛天,為佛教中在諸佛周圍飛行、禮讚的天人。每當天上舉行佛 會,便凌空飛舞,拋灑鮮花,用歌聲、舞姿、音樂、鮮花、食物 供養諸佛。
569
清 白玉留皮鶴壽圖墨床
L6.8cm
款識:百歲應知登鶴算 綿綿五梅自緐昌 子岡
TWD 120,000-150,000
USD 4,000-5,000
HKD 30,800-38,500
A WHITE AND RUSSET JADE 'CRANE' INK STAND QING DYNASTY
570
十八世紀
白玉螭龍靈芝紋洗
L12.5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WHITE JADE 'DRAGON'
BRUSH WASHER
18TH CENTURY
571
十八世紀 青白玉獅鈕印
H3.7cm 印面 4.8x4cm
印文:大劉信印
TWD 50,000-70,000
USD 1,700-2,300
HKD 12,800-17,900
A PALE CELADON JADE 'LION' SEAL
18TH CENTURY
572
清 白玉太獅少獅筆擱
L6.6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WHITE JADE 'BUDDHIST
LION AND CUB' BRUSH REST
QING DYNASTY
573
清 黃玉攜琴訪友圖詩文臂擱
L14.2cm
款識:高閣開窗俯碧峯 幽人默坐興偏濃
澗邊童子抱琴至 動操應成風入松 乾隆御題 印:古香、太朴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YELLOW JADE 'POEM' WRIST REST QING DYNASTY
黃玉質,瑩潤細膩。雕作縱剖長片竹節式臂擱,兩側底邊稍向下卷呈弧形,為覆瓦式 形制。正面刻琢攜琴訪友圖,雅士抱琴行於石徑,兩側蒼松挺拔,林木蓊鬱,遠方 山巒間樓閣隱現,景致幽深,恍若世外仙境;背面刻陽文隸書御製詩〈張宗蒼松壑 攜琴〉,出自《淸高宗御製詩全集(四)》,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七,詩末署「乾隆御 題」,下方另落「古香」、「太朴」印。雕琢工藝巧緻,體現清代玉作對文人意趣推崇 與雅尚。
臂擱為書寫時枕臂之具,可防墨污,又稱碟擱,俗稱手枕。多以竹、木、牙、玉及陶 瓷等製成。明文震亨《長物志》:「碟擱以長樣古玉為之,最雅」。清宮舊藏,北京故 宮博物院庋藏清〈玉綬帶牡丹紋臂擱〉(圖一),形制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玉綬帶牡丹紋臂擱〉,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 年,頁 193,圖版 158
背面款識
574
清 白玉龍戲珠紋洗
「倦勤齋」款 L11.8cm
TWD 180,000-200,000
USD 6,000-6,700
HKD 46,200-51,300
A WHITE JADE 'DRAGON' BRUSH WASHER QING DYNASTY
Juan Qin Zhai Mark
洗以整料白玉為材,玉質通透,潔白凝潤。洗身呈橢圓形,直壁下收,平底略內 凹。打磨細緻光滑,內膛掏挖規整,洗心高浮雕祥龍盤踞。龍昂首望向洗壁邊沿火 珠,頭頂雙角,雙目圓睜,方吻,兩縷長鬚飄逸,神情靈動。身軀修長騰轉呈 C 字 形,四肢粗壯矯健,五爪強韌抓地,霸氣凜然。外壁光素,打磨細膩光滑,展露玉 材天然純淨美感。底部中央刻「倦勤齋」單行隸書款。
筆洗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文房用具。玉製筆洗始於唐,興於明,盛於 清,且將文人情趣滲透其中,極富藝術氣息。龍戲珠為傳統吉祥紋樣,象徵人們對 美好生活的追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和闐白玉雙螭洗〉(圖一),與本品 皆以龍戲珠為裝飾題材,賦予文房用品別樣美意。
倦勤齋,坐落於甯壽宮花園最北端,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年)仿建福宮花園中 的敬勝齋而建。是乾隆帝為自己修建的退位休憩之所,取「耆期致倦勤,頤養謝喧 塵」之意,建築裝修、室內陳設皆反映乾隆帝的審美趣味。此後嘉慶、道光、光緒 諸帝亦皆曾於此憩息,使倦勤齋成為清代宮廷生活與藝術風尚的重要見證。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和闐白玉雙螭洗〉,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中國玉器全集 6 -清》,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 年,頁 223,圖版 326-328
575
清 白玉文殊菩薩
H6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WHITE JADE FIGURE OF MANJUSHRI QING DYNASTY
576
清 白玉胡人獻壽 L8.3cm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WHITE JADE FOREIGN FIGURE AND CAMEL QING DYNASTY
577
清 白玉持蓮童子
H9.5cm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WHITE JADE
'BOY AND LOTUS' GROUP
QING DYNASTY
578
清 白玉留皮羅漢山子
H8.4cm
款識:剖開一塵 圓周法界 毫端現剎 須彌納芥
印:比德
TWD 180,000-220,000
USD 6,000-7,300
HKD 46,200-56,400
A WHITE AND RUSSET JADE
'LUOHAN' MOUNTAIN BOULDER
QING DYNASTY
579
清 青白玉臥犬
L7.5cm
TWD 90,000-120,000
USD 3,000-4,000
HKD 23,100-30,800
A PALE CELADON JADE RECUMBENT DOG
QING DYNASTY
580
十八世紀 白玉鶴壽
L7.3cm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WHITE JADE CRANE AND PEACH 18TH CENTURY
581
清 白玉雙駿擺件 L8.7cm
TWD 260,000-360,000
USD 8,700-12,000
HKD 66,700-92,300
A WHITE JADE 'HORSE' GROUP QING DYNASTY
白玉質,溫潤瑩潔,包漿清亮。雕琢雙馬回首相望狀,小馬趴伏於 大馬背上,親暱溫馴,流露親子間孺慕情懷。瑞馬菱形雙目,雙耳 豎立,嘴微張,頸背鬃毛刻劃自然流暢。身軀壯碩,弓身俯臥,肌 肉飽滿。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雙馬〉(圖一),題 材技法與本品相似,形象生動,可資參考。
馬自古以來即有祥瑞兆徵,如《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 遠,以利天下。」又「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寓意「事業通達」、 「前程遠大」。故馬常被視為仕途順遂之象徵。雙馬並生,不僅寄寓 舐犢深情,亦寄託期盼「世代為官」、「家族興盛」之美好願望。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玉雙馬〉,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 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 年,頁 109,圖版 89
582
清 白玉留皮寶鵝銜蓮 L12.6cm
TWD 220,000-250,000
USD 7,300-8,300
HKD 56,400-64,100
A WHITE AND RUSSET JADE 'GEESE' GROUP
QING DYNASTY
白玉質,清潤柔膩,光澤瑩瑩,局部留有金黃皮色。整器以圓 雕、鏤雕、高浮雕及陰線刻等技法琢磨。雙鵝呈臥姿,體態豐 腴,翎羽層次清晰。扁喙銜蓮枝,蓮莖蜿蜒至背部,蓮葉清圓 舒展,蓮花娉婷盛放。一鵝昂首前望,另鵝回首與之對視,神 情溫婉,相互呼應。大鵝身側有小鵝依偎,小鵝回首理羽,姿 態溫順可愛。下方水波盪漾,增添生動意趣。
鵝形體優美、脖頸修長,自有風度翩翩、潔身自好之姿;而蓮 自古象徵清雅高潔。兩者結合,寓意品行高潔。本品用料精 巧,造型飽滿寫實,雕工嚴謹規矩,紋飾婉約,意境動人,實 為精雅陳設擺件。
583
清 白玉獻壽童子
H12.4cm
TWD 250,000-280,000
USD 8,300-9,300
HKD 64,100-71,800
A WHITE JADE BOY AND PEACH QING DYNASTY
白玉質,細膩溫潤,色澤純淨柔和。童子面容圓潤,神態詳和,雙目含 笑,頭頂雙髻,樣貌靈動討喜。身著寬鬆衣袍,衣褶流暢自然。雙手捧碩 大壽桃,寓意「吉祥長壽」、「福壽安康」。整體雕刻手法精湛細膩,將童 子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刻劃生動,線條流暢,立體感強,饒富意趣。
童子象徵人生之初,行止純真無邪,寓意返璞歸真,亦承載坦蕩磊落的胸 懷。玉雕童子之出現與盛行,標誌著中國玉文化步入世俗化的重要階段。
至清代,玉童子造型愈加多樣,形體趨於寫實,常見持如意、壽桃等吉祥 喜慶題材,成為當時主流風尚。
584
清 青玉麒麟 L53cm Wt.36.4kg
TWD 2,900,000-3,200,000
USD 96,700-106,700
HKD 743,600-820,500
A LARGE CELADON JADE QILIN QING DYNASTY
麒麟以整塊青玉雕琢而成,玉質溫潤沉穩,選材精良。通體碩大, 呈回首俯臥之姿。四肢收於腹下,牛蹄形足,安穩自持,靜中寓 動。雙目圓睜,炯炯前視,眉目濃闊,神采威嚴。首頂雙角,鬃 髮披散腦後,鼻翼生雙鬚,纖長飄逸。長尾回繞身側,線條綿密流 暢。整體刀工繁簡互映,剛健處見峻拔之勢,婉轉處又含柔雅之 姿,氣韻沉穩而不失靈秀。
《禮記》稱「麟、鳳、龍、龜」為「四靈」,麟列其中之首,為百獸 之先。自古視為嘉祥瑞應,傳說「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
《詩經》:「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於 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以麟寓威儀端正、尊貴
有序,承載王者福澤與吉慶之意。故自明清以來,玉雕圓塑動物題 材中,以麟為主題者蔚然成風。至清代則雕琢益加真切生動。清宮 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麒麟吐書〉(圖一),其形制及技 法,足資參照。然本品體量尤為宏碩飽滿,氣格雄偉,更勝一籌。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玉麒麟吐書〉,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 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 年,頁 114
麒麟本為「似鹿獨角毛獸」形象,自古視為祥瑞象徵。唐 宋以前典籍所載,多言麒麟為被毛之獸,而非鱗甲之屬, 如《大戴禮記》記載:「⋯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 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
宋元之際,麒麟形象漸演變為「龍首馬身披鱗」之「似龍 馬形鱗獸」。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記載:「至和中,交趾 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元史》: 「至大四年,大同宣寧縣民滅的家,牛生一犢,其質有鱗 無毛,其色青黃,類若麟者,以其鞹上之。」元明以後, 麒麟形象逐漸固定在龍首、馬身或鹿身、有鱗,有角之樣
圖二
圖三
文獻參考
圖二 元至明早期〈鏤雕麒麟玉飾件〉,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 :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三 〈鎏金麒麟〉,北京故宮博物院天一門前 出處:《紫禁城宮殿》,香港商務印書館, 1982 年,頁 124,圖版 121
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元至明早期〈鏤雕麒麟玉飾 件〉(圖二),可見其偏向鱗獸、龍類之形,或為鹿蹄、或 為牛蹄,各具神態。
至清代,玉瑞獸尤重選料精良,造型富於想像力,注重細 部表現,碾琢精緻。此類作品不僅滿足審美情趣,亦承載 祥瑞寓意及壓邪鎮宅功能,藝術與文化價值皆臻於極致。 如北京故宮天一門前〈鎏金麒麟〉(圖三)及本件清〈青玉 麒麟〉,二者或以金屬,或以玉石為材,皆講究雕工精細, 線條圓融,顯示自元明以降瑞獸形象之傳承與演變。
585
清 青白玉夔龍紋獸首銜活環耳蓋瓶 H25.5cm
TWD 300,000-400,000
USD 10,000-13,300
HKD 76,900-102,600
A PALE CELADON JADE 'DRAGON' VASE AND COVER QING DYNASTY
青白玉質,色澤溫潤含蓄。蓋與瓶身子母合嚴密相合,蓋面隆起,頂設捉鈕,面飾 相背龍紋,線條曲折彎繞,富有裝飾效果。瓶橢圓口,長頸溜肩,扁圓腹,腹下漸 收,下承外撇高圈足。頸兩側飾獸首銜活環耳,增添莊嚴氣勢。瓶身環飾夔龍紋, 紋樣樸拙凝重,充盈典雅古韻。
清代中期,仿古風尚在琢玉工藝中蔚為風行,器形及紋飾多擬仿上古之制。然匠人 不拘泥於古法,融入巧思,化古為新。本品即屬其中佳例,造型充滿濃郁青銅器元 素,按器譜仿古代名器依樣製作,如《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十九》,周〈太 公壺一〉(圖一), 可作為仿古造型依據。然在製作過程適度調整修改,推陳出新, 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成就。細觀本品,器形古樸渾厚,氣韻沉穩雍容,龍紋線條 流暢蜿蜒,裝飾性極強,既承古制神韻,亦顯盛世風華。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十九.周〈太公壺一〉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一五七冊、器用類, 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3-526
586
清 白玉蘭亭雅集圖四方筆筒 「乾隆年製」款 H13cm
款識:林榮其鬱 浪激其隈 泛泛輕觴 載欣載懷 曲水流觴千古勝 小山叢桂一年秋
TWD 650,000-800,000
USD 21,700-26,700
HKD 166,700-205,100
A WHITE JADE 'LANDSCAPE, FIGURE AND POEM' BRUSHPOT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筆筒以整塊玉料雕琢而成,細潤皎潔,局部帶有金黃皮色,氣韻古雅。方形倭角,器壁厚 實,深腹,向下斜收,平底,下承四如意形矮足。外壁四面開光,刻繪蘭亭雅集為主題, 主畫面高山凌雲而出,溪水淸冽,巨石聳立,竹林樓台,雅士尋幽,曲水流觴,飮酒賞 景,表現寄情於林泉山野間之雅興;另三面祥雲飄蕩,高山峻嶺,山勢恣縱,溪水潺潺, 雅士於岸邊信步而行,或有童僕烹火煮茶,或手持書卷賦詩吟詠,或於松蔭下駐足凝思, 情景交織,俱呈幽雅之致,展現十八世紀「畫意玉器」的獨到品味。
筆筒自古為文房清供,尤受文人墨客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筆之在案, 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於無邪。」道出筆筒精神內 涵。在各類筆筒中,材料價值最高當屬玉質筆筒,然其製作不僅要求玉料要相對大而完 整,且不能有大綹裂和太多雜質。材料的珍貴性使玉質筆筒數量較其他材質更少,且多集 中於宮廷和權貴之家。同屬畫意玉器筆筒之例,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嬰戲筆 筒〉(圖一),材質、技法與本品頗為相似,可資參考。
細觀本件筆筒,以山水人物為藍本,取著名蘭亭雅集盛事為主軸,景物安排多樣且富有層 次。浮雲、山石、樹木、人物穿插其間,藏露顯隱、繁而不亂,完美體現高超藝術構思, 實為文房案頭之佳品。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玉嬰戲筆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年,頁 180-181,圖版 59
587
清 白玉蟠龍紋獸首銜活環耳蓋壺 「大清乾隆仿古」款 H19.5cm
TWD 980,000-1,100,000
USD 32,700-36,700
HKD 251,300-282,100
AN ARCHAIC WHITE JADE 'DRAGON' VASE AND COVER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白玉質,細膩凝脂,瑩潤光澤。分蓋與壺身,子母口緊密 扣合。蓋面四坡簷,四角各有一繫,頂飾橋鈕,套活環。
器身長方形直口,長頸,溜肩,垂腹,底承長方形圈足。
口沿陰刻連回紋一周,頸部飾變形蟬紋,兩側凸雕獸耳, 亦套活環。壺腹四面皆飾雙身蟠龍紋,龍首正視,目光炯 炯,身軀細長分為兩縷,交纏盤繞,古韻盎然。底部中央 陰刻「大清乾隆仿古」三行六字隸書款,字體工整,布局 平穩,法度森嚴。
「壺」本為青銅禮器,《說文解字》曰:「壺,昆吾圜器也」, 自商代以降即為祭禮盛酒之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西周晚期〈頌壺〉(圖一),即為典型青銅壺;至漢代形制
文獻參考
漸趨多樣,方形者稱「鈁」,如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庋藏西 漢晚期〈錯金勾連雲紋鈁〉(圖二)。本器兼具兩者特點, 並依玉料特性加以修飾,紋飾則取法〈頌壺〉之雙身蟠龍, 蜿蜒盤繞,氣勢雄渾靈動,寓尊嚴與吉祥。
十八世紀乾隆朝仿古風盛行,尤重以玉摹古。宮中編纂《西 清古鑑》、《西清續鑑》、《甯壽鑑古》,推動仿古風潮。清宮 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獸耳活環壺〉(圖 三),與本件清〈白玉蟠龍紋獸首銜活環耳蓋壺〉皆以古代 青銅壺為仿效對象。然本品龍紋精細矯健,既傳承青銅禮 器典雅風韻,亦融入玉匠創新巧思,師古而不泥古,實為 清代陳設佳品。
圖一 西周晚期〈頌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年,頁 98
圖二 西漢晚期〈錯金勾連雲紋鈁〉,1964 年陝西西安出土,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庋藏 出處:《中國青銅器全集-秦漢 12》,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51,圖版 49 圖三 清乾隆〈青玉獸耳活環壺〉,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 10 -清》,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頁 27,圖版 5
十八世紀 白玉雲龍紋洗
A SUPERB WHITE JADE 'DRAGON' BRUSH WASHER
18TH CENTURY
588
十八世紀 白玉雲龍紋洗 L16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SUPERB WHITE JADE 'DRAGON' BRUSH WASHER 18TH CENTURY
洗取整料白玉雕琢,質地細膩溫潤,凝蘊章華。橢圓缽式,斂口,豐肩,斜腹下 收。洗內挖膛勻稱,拋光細緻。外壁通景高浮雕海水雲龍紋,波濤自器底翻湧奔 騰,五龍騰躍其上,勢若驚雷。龍首昂揚,雙角挺立,雙目圓睜,鼻闊口張,鬚髮 飛揚。身若游蛇蜿蜒,肌理飽滿,筋骨勁健,鱗甲分明,五爪鋒利。群龍或隱或 現,穿行於層層瑞雲之間,神態各異,盡顯雄渾氣韻,寓皇家威儀於無聲之境。整 器造型精謹,紋飾繁密而不紊亂,張弛有度,氣象恢宏。
雲紋自古為各類工藝美術廣泛使用,其源於對自然現象的模仿和崇拜,象徵吉祥與 祥瑞;而龍紋則象徵力量與權威,代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景。兩 種紋飾結合,將寓意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反映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也表達對天 地神靈敬畏與崇拜。北京頤和園庋藏清乾隆〈白玉蒼龍教子洗〉(圖一),與本品同 樣以雲龍紋為裝飾,雕鑿深峻俐落,可資參考。細觀本洗所雕祥龍遒勁威猛,藝術 感染力極強,置於案頭,悅目怡情,倍增雅趣。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白玉蒼龍教子洗〉,北京頤和園庋藏 出處:《頤和園藏文物大系-玉器卷 1》,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編,文物出版社,2018 年,頁 204
589
清 白玉獸面紋朝冠耳鼎式爐暨碧玉座
爐 H22cm 含座 H25.5cm
御題詩:何年廟器贊天經 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制 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韞匵閱桑海 所惜徒薪遇丙丁 土氣羊脂胥變幻 祇餘雲水淡拖青 乾隆戊戌御題 印:乾隆宸翰
TWD 2,500,000-2,800,000
USD 83,300-93,300
HKD 641,000-717,900
AN ARCHAIC WHITE JADE 'BEAST-MASK' CENSER AND COVER WITH SPINACH-GREEN JADE STAND QING DYNASTY
爐以整塊白玉雕琢而成,溫雅透光,光潔內蘊。器體呈長方形,分蓋及器身兩部 分。蓋面高浮雕正面蒼龍,以鏤空技法雕刻盤捲身軀,四足分踏於淺浮雕蟠螭之 上,雍容大氣。蓋內面陰刻楷書御題詩〈題舊玉飛龍彝爐〉(圖一),出自《淸高宗 御製詩全集(八)》,御製詩四集,卷七十四,並落「乾隆宸翰」印。器身兩側朝冠 耳方闊挺秀,與爐身以管形器相連,結構嚴謹考究。爐體為四管式柱形,上部較寬 大,至底足處漸收斂。施以淺浮雕技法,上部飾獸面紋,粗眉翻捲,雙目炯炯,威 嚴猙獰,顯露古樸神秘韻致;兩側飾變形蝙蝠,線條靈動婉轉;下部飾對稱雙勾夔 龍紋,共用細長龍身,中央刻篆書「壽」字,四角各飾相對變形簡易夔鳳,尾部相 交,亦圍「壽」字,與蝙蝠相應,寓意「福壽連連」;下承四高足,挺拔俊秀。配 碧玉座,座面中央雕琢「≡」圓形雙龍印款,四側面皆琢獸面紋,四足簡易相對夔 鳳及篆書「壽」字,與器身呼應,設計巧妙,別富匠心。
文獻參考
圖一 〈題舊玉飛龍彝爐〉御製詩文 出處:《清高宗御製詩全集(八)》,御製詩四集,卷七十四,頁 8-417
自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統一回疆,玉料充盈,中國玉雕邁入鼎盛。帝 王好藝,亦由時興風尚之追逐,轉而崇尚上古製器。鼎,為青銅文化 代表,古為立國重器,乃國家和權力象徵。國君或王公大臣於盛典、 受賞之際,皆鑄鼎以旌表功績。本爐仿商周青銅器,藍本取自商代晚
期至西周早期〈亞醜方鼎〉(圖二),然僅傳摹形紋,並無全部複製, 工匠靈活地改變舊有組合關係,加進新創素材,賦予嶄新面貌,觀之 端莊古雅,深受皇室喜愛。
爐為古人焚香用器,明清時期,玉爐製作考究,多為明清宮廷陳設和 薰香用具,彰顯皇家用玉嚴謹尊貴與宏大風範。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庋藏清乾隆〈玉夔紋方爐〉(圖三),造型與本品相似,皆仿古代青 銅鼎造型,流露當時宮廷貴族審美趣味。細觀本品,選材考究,工藝 嫻熟精細,仿古之餘以蝙蝠、夔鳳與壽字裝飾,象徵「福祿綿長」、「壽 考遐齡」,為難得之祝壽佳品。
圖二 圖三 文獻參考
圖二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亞醜方鼎〉
出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1 年,頁 218 219,圖版 III 20 圖三 清乾隆〈玉夔紋方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LOTS 590-614
台灣 50 美術館日本藝術珍藏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台灣 50 美術館,坐落於高雄地標長谷世貿五十層大樓。館藏琳瑯,無不 彰顯館長郭鴻盛先生高雅的品味,暨其胸懷藝術之熱誠。郭館長家風淳 厚,曾祖慨然興義,參與台北孔廟營建;祖輩、父輩承其德澤,畢生投身 宗教公益。耳濡目染下,郭館長心懷仁德,早歲行醫足跡遍及香江、扶 桑;因篤愛藝事,遂廣搜明治、大正精雅之作,積累為館中瑰寶。
此外,郭館長亦深感西方美術教育制度傳入後,對文化傳承影響匪淺,因 而於不惑之年獨力籌劃,成立以探討台灣近代前輩藝術家留日師承脈絡為 旨的「台灣 50 美術館」。館藏鎖定 1895 至 1945 這五十年間,專注於日 治時期台灣本土藝術家留日之師承系列,並兼及日本明治藝術收藏。藏品 類別涵蓋油畫、日本畫、雕塑、漆藝、金工、陶瓷、七寶、織繡等,尤以 瀕臨失傳工藝為重,如金工自在置物與鐵打出技法研究與收藏。
郭館長潛心研習日本藝術文化,數十年來累積豐厚收藏,在日本藝術收藏 領域獨領風騷。因緣際會,於 1994 年起引領宋培安先生投入日本明治美 術收藏領域,遍訪全球,蒐羅奇珍,彼此信任與契合,遂成藝壇佳話。
2013 年,郭館長深念文物承傳之重,遂將多年自藏中最為珍貴的山田宗 美名作〈鐵打出濤模樣花瓶〉,捐予東京國立博物館,列為常設展品。翌 年復以山田宗美〈鐵打出瓢型花瓶〉,贈藏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成為藝 術教學與工藝技法的重要典範。
2016 年,郭館長出版《傳承之美-台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並長期與 學術單位合作研究,建構完整收藏脈絡。
2020 年再推出「欺器・漆器特 展」,展出百餘件精彩漆器,專書更榮獲金印獎第一名。韶光荏苒,當初 滿懷抱負、推動日本藝術在台灣發光的宋先生已於數年前辭世,郭館長遂 獨力承擔文化傳承之重任,冀使經典藝術永留台灣。
宇珍過去推出數次「台灣 50 美術館日本藝術珍藏」專題拍賣,斬獲佳績, 迴響熱烈。本季再呈獻一批頂尖佳作,冀使日本美學綻放恆久光芒,期望 能藉由台灣 50 美術館之拋磚引玉,再現明治至昭和時期的藝術魅力。
590
昭和時代 木雕隱狐置物
L18cm
器身銘款:隼敬作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40,000-60,000
USD 1,300-2,000
HKD 10,300-15,400
A CARVED WOOD
OKIMONO OF FOXES
SHOWA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591
宮本理三郎 (1904-1998)
木雕彩繪鴛鴦置物一對
L16cm |附原共箱
底款:理
箱款:鴛鴦 宮本理三郎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MIYAMOTO RISABURO (1904-1998)
A PAIR OF POLYCHROME WOOD OKIMONO OF MANDARIN DUCKS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With original tomobako
592
明治 / 大正時代 安藤重兵衛 (1876 -1953)
七寶燒磯上海鷗圖對瓶 H24.5cm
底款:(安藤款花押)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332-333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NDO JUBEI (1876 -1953) A PAIR OF GINBARI 'SEAGULL ON ROCKY SHORE' VASES
MEIJI/TAISHO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p. 332-333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593
昭和時代 安藤重兵衛 (1876 -1953)
盛上七寶燒紫灰釉寶相花紋瓶
H27cm
底款:(安藤款花押)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 2024 年,頁 215-216
TWD 140,000-160,000
USD 4,700-5,300
HKD 35,900-41,000
ANDO JUBEI (1876 -1953)
A PURPLE-GREY-GLAZED GINBARI 'FLORAL' VASE
SHOWA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p. 215-216
瓶敞口,束頸,豐肩,腹下收束,脛部微外撇,曲線婀娜。通體施紫灰色釉,沉穩 高雅,釉面瑩潤如玉,散發靜謐氣韻。瓶肩處以盛上七寶技法裝飾纏枝寶相花,花 葉縈迴連綿,線條婉轉細膩,華美而不失雅致。花間有蝙蝠飛舞,寓意「福祿綿 長」。底部署安藤重兵衛花押款。整體除肩部紋飾外,餘處光素無華,尤顯清簡雋 永之美,展現出古樸與華麗並存雅逸格調。
安藤重兵衛(1876 1953 年),為名古屋的七寶藝術家。在明治後期引領名古屋 琺瑯產業,旗下知名七寶作家無數。從明治十三年(1880 年)創業至今仍是知名 度最高的七寶工房。於海內外博覽會屢獲大獎, 1910 年,日英展覽上,安藤重兵 衛受皇室成員委託展示給外國政要的藝術作品,被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英國 阿什莫林博物館等收藏。
明治三十年(1897 年)左右,安藤重兵衛開發出「盛上七寶」技法。其效果類似 漆器中的高蒔繪,依設計圖案需要,以釉料反覆填充燒製,再經多次局部精緻研 磨,形成浮雕般立體效果。然其打磨時,既要保留光澤,又要能維持細節,凸顯圖 案,工藝難度極大,只為表現七寶極致之美。
594
大正時代 冰裂綠釉雛鳥盤口瓶 H28cm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CRACKLED GREEN-GLAZED 'CHICK' BOTTLE VASE
TAISHO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595
明治時代 平戶燒山栗置物 H16cm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327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2024 年,頁 236
TWD 200,000-220,000
USD 6,700-7,300
HKD 51,300-56,400
A SUPERB HIRADO WARE CHESTNUT OKIMONO
MEIJI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 327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 236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置物以陶瓷製作,透過寫實手法,表現栗子成熟,自然開裂 樣貌。三片綠葉間,栗苞已轉變為棕黃色,露出棕褐色堅 果。無論是栗苞密生尖刺,抑或栗果表面微微光澤呈現,皆 流露匠人對自然觀察的敏銳與陶瓷技藝精湛掌握。整件作品 透過材質的細膩表現,使靜物流露出生命感,觀者彷彿能感 受到微風拂過葉尖,栗子散發出的溫潤氣息。且栗子在日本 文化中有「長生不老」、「財運亨通」等寓意,賦予本件作品 更深厚的文化意涵與收藏價值。
「平戶燒」是以白瓷而著稱的窯口,又名三川內燒或三河內 燒,位於長崎縣佐世保市三川內町,為平戶藩主松浦家的御 用窯。其特點為重視瓷胎質地及裝飾美感,以盛清時期官窯 為範,1699 年受藩主之命,燒造進貢公卿、皇室之用器。
596
松本清二 梣木及 黄 蘗併造蓋盒
L29.5cm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MATSUMOTO SEIJI
AN ASH AND PHELLODENDRON
BOX AND COVER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本品為存放茶道具之茶箱,結合梣木及黄蘗,紋理優美,質感典雅。為松本清二先 生在「手仕事工藝房」擔任講師時,為製作教材,應學生們請求而製。使用學生們 攜帶的舊材料,歷時約半年精心完成。完成後,於 1996 年參與第三十一回西部工 藝展,並獲日本工藝會賞。松本先生曾言:「斬獲工藝作品展的最高峰『日本工藝 會獎』,內心喜悅無以倫比,今後以此為跳板更上一層樓,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與 肯定深感榮幸。」
松本清二先生 1986
年從防衛廳退休後,專心投身木製工藝。透過自學創作,致力 於實用與兼具藝術之作。其座右銘是「無欲地保持業餘精神,享受創作過程,養心 磨技。」這份心境,使每件作品都蘊含其對工藝的熱愛與專注,承載藝術生命力。
597
大正 / 昭和時代 蒔繪謠本圖廣蓋
L53cm |附原共箱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140,000-160,000
USD 4,700-5,300
HKD 35,900-41,000
A MAKI-E WIDE-LIDDED 'YŌHON' TRAY
TAISHO/SHOWA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With original tomobako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廣蓋,長方形的漆器托盤,是結納或祝賀之際盛放贈禮的方 型盛皿,既可陳設亦可盛器,常見於日本茶道、節日或宴席 中。本件廣蓋呈圓角長方形,直壁,平底。通體髹黑漆,器 內以金蒔繪裝飾各種書冊。在深沉背景映襯下,璀璨奪目, 營造出細膩雅致的視覺美感。每本書冊皆以高蒔繪、平蒔繪 與研出蒔繪等技法描繪,施以金箔、銀粉與螺鈿,甚至可見 和紙紋樣、書題與裝幀等細節,工藝之精巧令人驚嘆。
本品所裝飾之書冊圖案,取材自日本能劇演出所用之歌詞集 《謠本》,乃演者傳承記誦曲文之依據。細細端詳,可辨識其 中《鶴龜》、《紅葉狩》、《頼政》等經典選目。書冊錯落散置, 如劇中餘緒未斷的凝結瞬間,體現視覺旋律美感;金銀疊映 於黑漆之上,亦隱喻謠曲文化的沉潛光輝。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598
明治 / 大正時代 蒔繪御座船形香合
L21.3cm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200,000-220,000
USD 6,700-7,300
HKD 51,300-56,400
A MAKI-E INCENSE BOX IN THE FORM OF AN IMPERIAL BARGE
MEIJI/TAISHO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香合以古典御座船為設計,御座船指日本歷史上,天皇、將軍、大名等貴族乘坐 的豪華船楫,常用於各類禮儀活動。本件舟體施以朱漆,表面蒔繪描金裝飾,於 船身兩側、首尾及甲板邊緣飾唐草與牡丹紋,搭配網目紋、寶相花等古典意象, 隱喻吉祥與富貴。中央盒蓋以金工精製垂纓冠,冠底有甲、磯、巾子、笄、纓諸 配件,營造出仿真且充滿禮儀感的香道視覺。蓋體底部中央,嵌以一枚銀製「十六 瓣菊花紋」。船櫂施以細緻描金裝飾,與主體蒔繪紋樣相呼應。黑檀座台邊角亦施 描金花唐草,極盡精美。
香合不僅是日本香道中的實用器物,亦為茶席與香席精神象徵。而舟形器物自日 本平安時代以來,常象徵旅途、懷古、禪意,常見於文人陳設。本件香合巧以舟 形設計,漆藝精製細膩,曲線流暢與光澤漆面相映成趣,既呈現舟形的靈動韻 致,又凸顯漆藝的工藝巧思,折射出當時社會對香道文化與美學修養之極致追求。
599
堂本印象 (1891-1975), 堂本漆軒 (1889 1964)
蒔繪蒼松樓閣圖書簡箱
H34cm |附原共箱
器身銘款:印象 日本電機株式會社二十週年紀念
印:印象
箱款:印象下繪蒔繪書簡箱(花押)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200,000-250,000
USD 6,700-8,300
HKD 51,300-64,100
書簡箱,用於收納信函與文件。本器通體黑漆金蒔繪裝 飾,正面描繪古松挺立,樹影間隱現京都清水寺。門扉內
則現伊 165
號潛艦航行於深海,周遭藻影搖曳。清水寺高 踞山崖,潛艦沉入幽海,構成強烈對比,寓意深遠。
本品繪畫由日本畫巨匠堂本印象創作,蒔繪則出自二哥、
漆藝家堂本漆軒之手。堂本印象為京都畫壇泰斗,曾獲帝 國美術院賞、文化勳章,帝室技藝員等榮譽。風格兼融古 典與現代,影響台灣畫家林玉山、楊善深等。堂本漆軒則
INSHO DOMOTO (1891-1975)
SHIKKEN DOMOTO (1889-1964)
A MAKI-E 'PINE AND PAVILION' DOCUMENT BOX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With original tomobako
為昭和期重要漆藝大師,師事富田香漆,作品屢入帝展、 日展,為京都漆壇翹楚。
書簡箱背面金泥題銘「日本電機株式會社二十週年紀念」。
NEC(原日本電機株式會社)創立於 1919 年,1937 年適 逢二十周年,正值伊 165 號潛艦服役。NEC 為其艦載電子
與通訊設備協力廠商,推測此箱即為紀念委製之作,內頁 潛艦象徵其在軍事與工業領域的貢獻,折射昭和初年「藝 術為國用」的時代精神。
600
大島如雲 (1858-1940)
銅春櫻棲鴿圖長頸瓶
H31cm
底款:如雲作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20,000-30,000
USD 700-1,000
HKD 5,100-7,700
OSHIMA JOUN (1858-1940)
A BRONZE LONG-NECK VASE WITH DOVES AMONG CHERRY BLOSSOMS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601
明治時代 梅田篤光
黃銅銀象嵌飛燕紫藤圖香爐
H11cm
器身銘款:一陽齋篤光刻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UMEDA ATSUMITSU
A SILVER-INLAID BRASS 'SWALLOWS AND WISTERIA' TRIPOD CENSER
MEIJI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602
紹美榮祐 (1839-1899)
鑠金銅象嵌摺扇櫻花圖天球瓶
H21.4cm
底款:紹美製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 2024 年,頁 90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SHŌBI EISUKE (1839-1899)
A GILT-BRONZE INLAID 'FOLDING FAN AND CHERRY BLOSSOM' GLOBULAR VASE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 90
603
沼田一雅 (1873-1954)
銅企鵝一對
H17cm / H18cm
底款:一雅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172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2024 年,頁 113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NUMATA ICHIGA (1873-1954)
A PAIR OF BRONZE PENGUINS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 172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 113
604
藤井浩佑 (1882 1958)
銅雕平和 H41cm
器身銘款:浩佑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179
TWD 30,000-40,000
USD 1,000-1,300
HKD 7,700-10,300
KOSUKE FUJII (1882-1958)
A BRONZE PEACE AND HARMONY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 179
605
清水多嘉示 (1897-1981)
銅雕裸婦
H31cm |附原共箱
器身銘款: T. S
箱款:裸婦 清水多嘉示作
印:多嘉示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181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SHIMIZU TAKASHI (1897-1981)
A BRONZE WOMAN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 181 With original tomobako
606
北村西望 (1884 1987)
銅雕無題
W18cm
器身銘款:昭和五年五月西望作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
中心, 2016 年,頁 174
TWD 40,000-60,000
USD 1,300-2,000
HKD 10,300-15,400
SEIBO KITAMURA (1884-1987)
A BRONZE UNTITLE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 174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607
奧提里歐 佩西 (1877-1959)
銅雕芭蕾舞者
H24cm
器身銘款: Ottilio Pesci 、法國鑄造廠印記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250,000-280,000
USD 8,300-9,300
HKD 64,100-71,800
OTTILIO PESCI (1877-1959) A BRONZE DANCER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本品以銅雕表現芭蕾舞者,身著蓬鬆舞裙,雙臂自然張開,腳尖踮起,姿態優雅, 將輕盈旋轉的瞬間凝結為永恆。銅質表面經巧妙處理,呈現光影交錯質感,隱約透 出紗裙的細緻律動。整件作品以簡潔而生動的造型捕捉舞者輕盈瞬間,每處凹凸、 每道銅痕,皆是手工雕塑與情感表現完美交會。
本件精巧銅雕出自義大利雕塑家奧提里歐・佩西。其出生於義大利古城佩魯賈,於 帕爾瑪美術學院完成學業後,二十三歲赴巴黎深造雕塑。自 1904 年起,多次參展 法國國家美術學院與巴黎秋季沙龍,以獨特風格嶄露頭角。其創作深受後印象派影 響,偏好以寫實為基礎,捕捉人物瞬間情緒與動態,並以濃郁而充滿生命力的技法 構築形體。尤擅製作小型人物雕像與民俗題材,在方寸中發揮無限想像力。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台灣
608
大島如雲 (1858-1940)
鑄銅遊鯉置物
W92cm |附原共箱
器身銘款:如雲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168-170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 2024 年,頁 101-102
TWD 900,000-1,000,000
USD 30,000-33,300
HKD 230,800-256,400
OSHIMA
JOUN (1858-1940)
A LARGE BRONZE CARP OKIMONO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p. 168-170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p. 101-102 With original tomobako
本品以銅鑄而成,表現三尾鯉魚悠遊於水波之中。鯉魚昂 首,破浪而出,鱗片刻劃精微,魚身彎轉之勢恰與波濤律 動相呼應,形成動態的視覺張力。魚尾輕巧上揚,似將水 波推開,營造出「靜中有動、動中寓勢」效果。波浪線條 流暢,起伏間使整體既有自然生態的韻律之美,又蘊含工 藝設計的雅致格調。
在中日文化中,鯉魚皆象徵勇氣、力量和毅力,常與「鯉 躍龍門」典故連結,寓意「克服困難」、「有所成就」。因 此日本兒童節懸掛「鯉魚旗」,期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並面對 挑戰。本作不僅呈現鯉魚形態美感,更寓意吉祥與奮進精 神。三尾鯉魚姿態各異,傳達出群體協力與生命活力。銅 質表面經細膩拋光與古銅色澤處理,光影交錯間,鯉魚優 游之姿栩栩如生,充分彰顯明治時期金工藝術精湛表現。
大島如雲,本名勝次郎,別號一乘軒。安政五年(1858 年)出生於鑄金世家, 自幼隨父大島高次郎研習鑄造技法,精於蠟型鑄造。曾執教於東京美術學校長 達四十二年,教授鑄金與蠟型。其作品特色是無論尺寸大小,皆貫徹鉅細靡遺 的精緻工藝,尤以柔美線條最為動人。除精於蠟型鑄造外,亦常巧用象嵌技 法,將金、銀、朧銀等金屬綴飾其中,宛若畫龍點睛,增添神韻。
其自明治十一年(1878 年)起參加巴黎等萬國博覽會,深受西方藝術界重視與 收藏家喜愛。明治三十三年(1900 年)以〈稻穗群雀〉奪得巴黎萬國博覽會金 賞,同時展出的〈鯉置物〉(圖一),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為本品 同型之經典佳作。
文獻參考
圖一 大島如雲〈鯉置物〉,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庋藏
出處:《2005 年日本国際博覽会開催紀念展-世紀の祭典 万国
博覧会の美術》,日本經濟新聞社,2004 年,頁 113,圖版 I-286
MUSEUM
609
明治時代 破笠風 梹 桹埋物瓜蔓蒔繪火鉢
D46cm
箱款:笠翁作 唐木御火鉢 器身銘款:笠翁製、觀、尚□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展覽: 「欺器 漆器特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0 年 11 月 22 日 -12 月 3 日 出版: 《欺器 漆器特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
研究發展中心, 2020 年,頁 140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LARGE MAKI-E 'WITHERED HAT, PALM TRUNK, AND GOURD VINES' HIBACHI
MEIJI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EXHIBITION
Tricky Shikki - Japanese Lacquerware, NTNU, 22 November to 3 December 2020
LITERATURE
Tricky Shikki - Japanese Lacquerware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20, p. 140
610
江戶 / 明治時代 明珍吉久 鐵打出小野道風與蛙硯箱
L23.5cm
器身銘款:明珍吉久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傳承之美:臺灣 50 美術館藏品選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2016 年,頁 246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2024 年,頁 61-62
TWD 200,000-220,000
USD 6,700-7,300
HKD 51,300-56,400
MYOCHIN YOSHIHISA
AN IRON 'ONO NO MICHIKAZE AND FROG' WRITING BOX (SUZURIBAKO)
EDO/MEIJI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Meiji Arts–A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ance: Se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NTNU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16, p. 246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p. 61-62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硯箱以鐵打出技法製作,呈長方形。蓋面以錘鍛方式從鐵板內部 敲出浮雕造型,極需深厚功力與設計美感。畫面中,平安時代著 名書家小野道風頭戴烏帽,著束帶直衣,執紙卷,步履安然,風 度翩翩。其旁小蛙伏於地面,似欲躍起,形成生動視覺對話。此 典故為書法家小野道風曾於創作陷入低潮,鬱鬱寡歡之際,透過 青蛙感悟到「努力不懈、自能有成」的人生哲理。
本品出自鍛鐵名門「明珍」家族。明珍家原為甲冑世家,始於江 戶初期井手小左衛門,傳承歷經二百年之久,至明治期仍屹立不 搖。本件硯箱為少見以鐵打出製成的文房用具,顯示明珍家族從 軍事防具向文人器物的優雅轉化。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611
黑瀨宗世 (1886-1944)
鐵打出親子兔置物
L20cm Wt.595g |附原共箱
器身銘款:宗世(花押)
箱款:鉄打出親児兔置物 宗世
印:宗世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展覽: 「鉄打出 山田宗美の世界展」,日本加賀市美術館, 2003 年 7 月 26 日- 8 月 31 日 出版: 《鉄打出 山田宗美の世界展》,日本加賀市美術館, 2003 年,頁 54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KUROSE SOUSEI (1886-1944)
A HAMMERED IRON RABBITS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EXHIBITION
The World of Yamada Sōbi in Iron Uchida-shi, Kaga City Art Museum, Japan, 26 July – 31 August 2003
LITERATURE
The World of Yamada Sōbi in Iron Uchida-shi , Kaga City Art Museum, Japan, 2003, p. 54 With original tomobako
本品以鐵打出技法精心製成,表現母兔守護幼兔之景。母兔安詳慈愛,幼兔依偎其旁,氣 氛溫馨親密。整體造型圓潤柔和,器表經細膩處理,賦予鐵器生命氣息,展現卓越金工技 藝與細膩造型美感。鐵打出技法是一種金屬塑形工藝,以鎚擊方式敲打加熱鐵塊,使之從 內部逐步鼓出立體形態,過程耗時費力,且鐵的延展性為所有金屬中最低,其難度幾為金 工之絕。兔子象徵祥瑞、機敏與繁衍昌盛。本作不僅展現黑瀨宗世精湛金工技術與藝術表 現力,更透過「親子」主題強調家庭與傳承,反映其對生命情感的深刻體悟。
黑瀨宗世,本名山田清次郎,為日本明治時期著名金工名家。師從鍛金巨擘山田宗美二十 餘年,乃其得意門生。昭和五年(1930 年)第十一回帝展入選,之後每年帝展、文展連年 得獎,確立其藝術地位,作品亦受皇室珍愛,宮內省、秩文宮殿皆有購藏記錄。
本件拍品出版於《鉄打出 山田宗美の世界展》,日本加賀市美術館,2003 年,頁 54
This lot was features in The World of Yamada Sōbi in Iron Uchida-shi, Kaga City Art Museum, Japan, 2003, p. 54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612
石川勝信 (1869-1949)
銀雕金象嵌蘆雪歸雁圖花瓶一對 H30cm
底款:純銀、服部製
器身銘款:知新齋 勝信 印:知新齋
來源: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出版: 《台灣 50 美術館典藏品》,台灣 50 美術館, 2024 年,頁 77-78
TWD 1,200,000-1,400,000
USD 40,000-46,700
HKD 307,700-359,000
ISHIKAWA KATSUNOBU (1869-1949)
A RARE PAIR OF SILVER-GILT-INLAID 'RETURNING GEESE' VASES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50 of Taiwan , Museum 50 of Taiwan, 2024, pp. 77-78
對瓶銀胎,細膩堅實,光澤瑩亮,熠熠生輝。折沿口,束頸,豐肩,深長腹,腹下 漸斂。瓶身雕鑿大雁於水岸邊戲耍,其一瓶身飾雁群臨水,雁鳥或立於岸畔,回首 理羽,或昂首眺望,姿態各異,四周蘆草搖曳,氣氛靜謐野逸;另瓶飾大雁振翼翔 空,葉穗覆雪,情境蕭瑟而高潔。整體造型規整,線條俐落流暢,雁鳥以不同合金 嵌飾,色澤層次分明。並於鳥喙、眼、足及花穗處鑲金,金銀輝映,高雅華貴而不 豔俗,盡顯雋永文雅之趣。
「金工」是指在金、銀、銅、鐵等諸金屬上施以細緻工藝之技術。日本金工起源於 西元前三世紀,從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傳入,最初應用於宗教與兵甲武備。至江戶 末期,幕府政權腐敗,專司兵器與甲冑之匠人遂陷生計艱困。其時西方人士與日本 往來漸繁,對東瀛工藝推崇備至,收藏之風因而大盛。匠人亦因時轉業,以各式合 金配合象嵌、金屬著色等妙技,將傳統手藝化為藝術創作,使工藝超越實用層面, 臻於更高境界,並為日常生活增添絢麗光華。
器身銘款 器身銘款 底款 底款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文獻參考
圖一 江戶時代 伊藤若沖〈蘆雁圖〉,
皇居三の丸尚蔵館庋藏
出處:皇居三の丸尚蔵館網站
「蘆雁圖」,自古即為花鳥畫常見題材,表現形式豐 富多樣。雁為候鳥,隨四時遷徙,往返不息,恰似世 人一生之漂泊無定。此寓意引發歷代文人墨客感慨心 情,遂以蘆雁寄情,或抒羈旅之思,或寫離合之感, 於清野秋水寄托深婉情懷。本對銀瓶精緻雕嵌,以蘆 葦殘雪和遨翔天際的大雁為創作主題,其靈感構思或 可參見皇居三の丸尚蔵館庋藏江戶時代 伊藤若沖〈蘆 雁圖〉(圖一),流露文人雅趣與淡遠逸情。
石川勝信,為舊水戶藩士石川信氏之子。十五歲入水 戶雕金家滑川貞勝氏門下,五年後與恩師一同前往東 京開業。二十二歲獨立投入創作,同年(明治二十三 年,1890 年),便於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嶄露頭角, 以雕金花瓶獲優秀獎,此後於國內外各博覽會連連獲 獎。並擔任東京美術工藝展、東京雕工會、日本金工 會審査委員。曾在拜訪上野美術協會時,接受御前雕 刻之命令,獲天皇嘉賞,更受御手元金的慷慨贈與, 此後多次接受宮內省委託,獲宮內省御買榮譽。
613
明治時代 後藤光岳 木雕名駒圖衝立
H151cm
器身銘款:明治廿九年仲秋 本間君清囑 光岳刻
來源: 日本馬場康德家族收藏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GOTO KOGAKU
A CARVED WOOD STANDING 'FAMOUS HORSE' SCREEN
MEIJI PERIOD
PROVENANCE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衝立(ついたて),為日本傳統家具,通常由一塊板或障子固定於底座,用於分隔 房間或遮蔽視線。本件衝立由木材製成,隔屏為栓木,飾板為櫟木,基座為櫸木。
屏心浮雕三匹駿馬,姿態各異,或昂首顧盼,或低首依偎,筋骨勁健,神態生動。
以細刀刻劃鬃毛,線條流暢,映襯出柔韌質感,尤見刀法精妙。畫面下方以淺浮雕 草原,紋理起伏,營造出立體感與空間層次。外框方整,邊角打磨圓潤,搭配厚實 承座,沉穩而莊重。既具實用屏障功能,亦為堂室陳設雅器。
作品出自雕刻名家後藤光岳,後藤家以馬雕刻而聞名。光岳自幼被父親初代貞行送 入高村光雲門下,接受傳統嚴格的師徒教育,培養出紮實的雕刻技藝。明治二十三 年(1890 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木雕科,接受正統學院派雕塑教育,於明治 二十八年(1895 年)畢業。本作即為其畢業隔年的大型創作,從器身銘款可知, 為本間君訂製,所描繪駿馬,為宮城縣鬼首地區培育之名駒。
台灣 50 美術館日本藝術珍藏
MUSEUM 50 OF TAIWAN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文獻參考
圖一 1901 年〈明信片〉,台灣 50 美術館庋藏
見諸一張 1901 年日本印製,寄往海外的名信片(圖 一),可見與本品相似構圖。此明信片底稿出自初代後藤
貞行,畫面右側為一匹兩歲的盎格魯諾曼馬,左後方為 純種母馬,左前方則是一歲的盎格魯阿拉伯小馬。此三 駿姿態和本件後藤光岳所刻大型衝立的三匹名駒神似,
可視為一脈相承之構圖來源。然光岳在承襲父輩題材同 時,更以精煉刀法與細膩神韻,將駿馬之矯健與溫馴表 現淋漓盡致,使作品超越寫實而臻於藝術。
本件衝立的原藏家馬場康德先生,為歷史悠久的「朝鳥 明神」神社之神職人員。據傳,該神社建於平安時代, 供奉山神與稻神,祈求豐收與平安,馬場家族世代供奉 於此。本品為馬場先生祖父於明治時代之珍藏,後為籌 措神社的維護費用而面世。
日本富山大學藝術文化研究科教授,大熊敏之曾評價本 件作品:「如此大型精緻之作出自後藤光岳,格外令人驚 喜。光岳的作品現僅存於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與諸 宮家收藏,難得一見。因此,此作品在美術史與雕刻史 上極具價值。馬的雕刻風格與其父後藤貞行相似,然立 體感的表現更為高明。馬的軀體雕刻銳利,而表情柔和 生動,兼具力量與神韻。光岳曾師從高村光雲,使技巧 更臻成熟。」
614
十九世紀 日光神橋刺繡掛毯 133x173cm
來源: 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
日本京都清水三年坂美術館收藏 日本伊勢文化財團收藏 台灣 50 美術館收藏
展覽: 「絲與金的織線:明治時期日本的裝飾紡織品」, 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2012 年 11 月 9 日- 2013 年 1 月 27 日 「良工巧作:伊勢文化財團藏日本明治時代金屬琺瑯及刺繡展」,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2013 年 7 月 6 日- 9 月 1 日 「湖東の刺 繍 -明治に華開いた刺 繍絵 画」,愛莊町立 歴 史文化博物館, 2017 年 8 月 5 日- 9 月 18 日 出版: 《絲與金的織線:明治時期日本的裝飾紡織品》, 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2012 年,頁 144 ,圖版 30
TWD 500,000-600,000
USD 16,700-20,000
HKD 128,200-153,800
A RARE EMBROIDERED TAPESTRY OF THE SHINKYŌ BRIDGE AT NIKKŌ 19TH CENTURY
PROVENANCE
Collection of the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Collection of the Sannenzaka Museum, Kyoto, Japan Collection of the Ise Cultural Foundation, Japan Collection of the 50 Art Museum, Taiwan
EXHIBITION
Threads of Silk and Gold: Ornamental Textiles from Meiji Japan,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9 November 2012 – 27 January 2013
Ryōkō Kōsaku: Metal Cloisonné and Embroidery of the Meiji Period from the Ise Cultural Foundation Collection, The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Hong Kong, 6 July 2013 – 1 September Embroidery of Kotō – Embroidery Paintings that Flourished in the Meiji Era, Aisho Municipal History and Culture Museum, 5 August – 18 September 2017
LITERATURE
Threads of Silk and Gold: Ornamental Textiles from Meiji Japan ,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 p. 144, pl. 30
掛毯以日光東照宮入口,大谷川上的朱紅神橋為題。針法 精緻細膩,描繪高嶺疊翠,長川激湍,一道紅橋橫跨溪 流,橋身挺拔而優雅。繡工纖巧,線絲勾勒煙嵐,針法宛 然筆墨,意境幽遠,頗具山水勝境之趣。整體幾乎以長短 針法完成,透過各種色彩繡線與材質,呈現不同質感變 化,如層疊山巒、杉樹樹皮、奔騰水流等。為增強立體效 果,於刺繡下層墊入棉絮,使橋身與景物更具浮凸感。尤 為特別者,橋頂端以金屬線覆蓋固定,與絲線光澤相互映 照,增添華麗美感。
此座神橋位於日本栃木縣日光市,隸屬二荒山神社,為日 本重要文化財,亦列入世界遺產「日光的神社與寺院」。
不僅是日光神社與寺院入口,也被認為是日光的前門與象 徵,更有栃木縣最美橋梁之譽。從本作之木結構橋墩判 斷,應是以 1902 年洪水前之景色為構圖,洪災後修復的 橋梁已改為石板材質。
日本刺繡始自奈良時代(710 794 年),隨著染色技術
不斷改善,藝師以針代筆,透過絲線展現光澤和立體感, 呈現傳統繪畫般效果,其細膩程度令人驚嘆。明治時代, 以畫家所繪草圖為基礎的刺繡畫,受到海內外讚譽,被稱 為「明治絢爛的刺繡繪畫」,成為提升日本國際地位的重 要推力。此類作品不僅於世界萬國博覽會展出,亦受西方 皇室訂製,並作為日本贈予海外王室的外交禮品。由於多 以海外市場為主要銷售對象,留存於日本的作品極少,現 存實例尤為珍貴,使後人得以窺見明治、大正時期獨樹一 幟之工藝高度。
本件拍品出版於《絲與金的織線:明治時期日本的裝飾紡織品》, 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2012 年,頁 144,圖版 30
This lot was features in Threads of silk and gold : ornamental textiles from Meiji Japan, Ashmolean Museum, 2012, p. 144, pl. 30
615
清 銅鎏金瑞獸
L6.5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GILT-BRONZE MYTHICAL BEAST
QING DYNASTY
616
清 銅筒式爐
「清風對飲」款
D6.6cm Wt.275g
TWD 40,000-60,000
USD 1,300-2,000
HKD 10,300-15,400
A BRONZE TRIPOD CENSER
QING DYNASTY
Qing Feng Dui Yin Mark
617
清 銅雙獅耳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W8cm Wt.339g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BRONZE 'LION' CENSER
QING DYNASTY
Xuande Mark
618
清 銅開光喜鵲圖筒式爐
「康熙癸丑夏月望子家藏」款
D21.5cm Wt.1392g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BRONZE 'MAGPIE' TRIPOD CENSER
QING DYNASTY
619
清 銅朝冠耳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W9cm Wt.348g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BRONZE CENSER
QING DYNASTY
Xuande Mark
620
清 銅阿拉伯文雙獅耳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W14.2cm Wt.1011g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BRONZE 'ARABIC' CENSER
QING DYNASTY
Xuande Mark
621
清 銅錯銀雙龍紋橋耳爐
「石叟」款
W8.7cm Wt.446g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SILVER-INLAID BRONZE 'DRAGON' TRIPOD CENSER
QING DYNASTY
Shi Sou Mark
622
清 銅蚰耳爐
「大清康熙年製燕臺施氏精造」款
W12.5cm Wt.962g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BRONZE CENSER
QING DYNASTY
623
清乾隆 銀局部鎏金獸面紋出戟方爐 「乾隆年製」款 H24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RARE PARCEL-GILT SILVER 'BEAST-MASK' CENSER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爐由純銀打造,局部鎏金。長方形制,直口,束頸,深腹,口沿立雙直耳,下承柱 形四足。上配鎏金獅戲球鈕蓋,蓋面凸起,蓋身飾八卦紋鏤空,雙耳側邊飾連回 紋。頸部飾如意雲紋,腹四角出戟,四面長方形開光,內飾回文地,其上飾獸面, 獸眼圓睜,神采奕奕,以如意雲形作面部各處裝飾,富有吉祥韻味。四柱足上端飾 獸首,張口作銜柱狀。通體工藝精細,器形方整穩重,其仿古藍本取自《欽定四庫 全書-西清古鑑、卷二》,周〈召夫鼎〉(圖一),然加入創新巧思,周身紋樣神秘 威嚴,散發不凡氣度。又配以獅戲球鈕為蓋,賦予古典禮器嶄新樣貌,是為乾隆朝 仿古創新佳例。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二.周〈召夫鼎〉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3-44
文獻參考
圖二 清〈銅鍍金嵌玉及青金石爐〉,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仿古之風始於宋代,文人熱衷於透過古器物考 證古代典章制度,且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 此股風潮發展到清乾隆時期,更盛極一時。乾 隆帝提倡「漸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台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銅鍍金嵌玉及青金石爐〉 (圖二),與本品皆是乾隆朝工匠依循圖譜創作 之例證。除模仿外,亦適度進行增減與修改, 賦予器物不同功能。此類香爐不僅為重要宮廷 陳設器,亦用於宮中祭祀、典禮等活動,體現 宗廟禮儀與帝王威嚴。細觀之,本品造型端莊 厚重,金銀輝映,飾紋繁麗而不失法度,兼具 實用與觀賞價值。其形制根基於周代禮器,卻 融入乾隆一朝的審美與創新,彰顯華麗吉慶氣 象,乃清代承古而開新藝術精神的最佳詮釋。
624
清 銅胎掐絲琺瑯螭龍紋香插一對
「乾隆年製」款 D10.8cm
TWD 280,000-320,000
USD 9,300-10,700
HKD 71,800-82,100
A PAIR OF GILT-BRONZE AND CLOISONNÉ ENAMEL 'DRAGON' INCENSE HOLDERS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香插一對,呈淺圓盤形,盤心置小瓶,以供插香。通體施天藍色釉,內外以掐絲琺瑯 裝飾西番蓮與纏枝花卉紋,並填以各色釉料,絢爛華美。盤內小瓶侈口,束頸,扁鼓 腹,撇足成花瓣底座,瓶身飾天藍地纏枝花紋。以小瓶為中心,盤面圍繞四如意形開 光,內飾黃地回首夔龍紋,外飾纏枝花卉,繁縟瑰麗。器底飾四朵紅色番蓮花,周圍 滿布深淺綠色纏枝,線條婉轉流暢。底心鏨刻「乾隆年製」雙行四字楷書款。
中國用香歷史綿延數千載,香於祭祀、醫療起居之間皆具重要地位。香具作為香文化 的載體,不僅見證工藝與審美之演進,亦凝結傳統文化精神與美學理念。細審本品, 色彩斑斕,細節刻畫精緻,盤心插香小瓶與器表纏枝花卉呼應,別具匠心。台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掐絲琺瑯香插〉,造型、紋飾皆與本品極為相似,展現清代 宮廷文化華麗與精緻,並體現當時琺瑯工藝的巔峰水準。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掐絲琺瑯香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清乾隆〈掐絲琺瑯螭龍紋香盤一對〉,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5 年 6 月 3 日,
編號 3269,成交價 HKD 1,300,000
625
十八世紀 銅胎掐絲琺瑯阿拉伯文抱月瓶 「乾隆年製」款 H15cm
TWD 350,000-400,000
USD 11,700-13,300
HKD 89,700-102,600
A GILT-BRONZE AND CLOISONNÉ ENAMEL 'ARABIC' VASE
18TH CENTURY
Qianlong Mark
瓶銅胎,直口,扁圓腹似滿月,橢圓形圈足。頸及肩相交處飾對稱如意形耳。瓶身以 天藍色琺瑯釉為地,口沿下飾如意雲頭紋,頸部飾纏枝蓮紋。腹部前後各有圓形開 光,開光內於寶藍色地掐絲飾纏枝紋,並飾雙勾填深藍色釉彩阿拉伯文,字體優雅精 美。開光外飾纏枝蓮紋,花葉俯仰轉折,姿態萬千。足底刻「乾隆年製」楷書款。
掐絲琺瑯工藝於元代從中亞傳入內地,中國工匠在掌握燒造技術後,逐漸形成具有民 族風格的作品,然其間仍留有阿拉伯藝術韻味。至清代,掐絲琺瑯器物甚至可見《古 蘭經》經文,內容多與「阿拉為唯一真神」等信仰相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晚 期〈掐絲琺瑯三事 - 阿拉伯文瓶〉(圖一),與本品皆反映當時伊斯蘭教文化影響。細 觀本品造型端莊,扁瓶碩大豐滿,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掐絲琺瑯花卉 轎瓶〉(圖二),在設計上頗為相似。然本件抱月瓶將阿拉伯文曲折的書體化為流麗紋 飾,不僅顯示清代工匠靈活吸納異域文化的再造,更映射乾隆朝以來清廷對西域與伊 斯蘭世界交流的重視與開放格局。
圖一 圖二
文獻參考
圖一 清晚期〈掐絲琺瑯三事 - 阿拉伯文瓶〉,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二 清乾隆〈掐絲琺瑯花卉轎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明清琺瑯器展覽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 年,頁 124,圖版 46
626
十八世紀 銅胎掐絲琺瑯獅戲球紋藏草瓶 H21.5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GILT-BRONZE AND CLOISONNÉ ENAMEL 'LION' VASE 18TH CENTURY
瓶銅胎鎏金,盤口,直頸,鼓腹,圈足。頸部環飾鏨花卷草紋一周,肩兩側鏨 刻夔龍。器身施天藍色琺瑯釉為地,口沿及頸部飾纏枝花紋,腹部飾獅戲球 紋,藍、綠、褐、紅等各色瑞獅姿態各異,四周祥雲飄繞,畫面繁縟繽紛。瓶 腹除有繁密獅戲球圖案,上下兩端又以蓮瓣紋相括,從而增強整體圖案的設計 感,繁而不亂,別具匠心。
藏草瓶,亦稱「甘露瓶」,是清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用於盛水或插草供佛的特殊 器皿,極具藏族特色。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中期〈景泰款掐絲琺瑯獅戲球紋 藏草瓶〉(圖一),其器形及紋飾與本品十分相似,應為此瓶之原型,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明中期〈景泰款掐絲琺瑯獅戲球紋藏草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627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橋耳爐 「大清乾隆年製」款
W8.2cm
TWD 160,000-180,000
USD 5,300-6,000
HKD 41,000-46,200
A GILT-BRONZE AND CLOISONNÉ
ENAMEL 'LOTUS' TRIPOD CENSER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爐銅胎,胎質堅實,琺瑯釉色飽滿妍麗,鎏金燦爛。圓口, 束頸,扁圓鼓腹,底承三乳足。口沿飾對稱橋形耳,口、 耳、足鎏金。腹至底部施天藍色釉為地,以黃、白、綠、 紅、寶藍等色裝飾纏枝蓮紋,花朵碩大飽滿,釉色濃郁雅 正,線條婉轉流暢。爐底鎏金陰刻「大清乾隆年製」楷書 款。整體圖案布局疏朗,掐絲線條奔放有力,琺瑯質地細膩 勻厚,造型敦實,玲瓏典雅,為文人雅賞佳器。
628
清 剔紅菊花紋蓋盒 W15.2cm
來源: 英國威立士 2012 年 11 月 14 日編號 41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CARVED CINNABAR LACQUER 'CHRYSANTHEMUM' BOX AND COVER QING DYNASTY PROVENANCE
Woolley & Wallis, Salisbury, 14 November 2012, lot 41
蓋盒圓口,五瓣雲形折沿,弧腹,平底,蓋與盒身子母口扣 合。蓋內、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髹紅漆,漆層較厚,飽滿 秀美。蓋面與折沿剔刻環繞轉枝菊花,枝條波浪狀起伏,花 朵俯仰相間,構圖安排規矩富有條理。盒腹壁剔龜殼狀暨菊 紋錦地,繁複細密,裝飾趣味濃厚。整器造型優雅,剔刻精 細,刀法俐落。不論錦地、菊瓣或菊葉,線條清晰,工藝技 術講究,具典型清代富貴華麗風格。
629
十八世紀 紫檀九龍紋書式匣 H30cm
TWD 450,000-600,000
USD 15,000-20,000
HKD 115,400-153,800
A ZITAN 'DRAGON' CURIO BOX 18TH CENTURY
匣呈長方形,平頂直壁,精選紫檀雕成,木質堅硬緻密,色澤紫紅沉 穆。蓋與前、後壁採通景式祥雲九龍紋為主題,每面各飾三龍,雙目炯 然,獠牙鋒利,鬚髮飄揚,氣勢威猛。龍身雄健壯碩,鱗片細布滿身, 五爪分張,盤曲雲間,遒勁有力,氣象萬千。兩側面以黃楊木製作線裝 書冊形,並塗靚藍書背,質色柔和,與紫檀主體相映成趣。下承桌榻式 底座,飾以纏枝花紋,纖麗細膩。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戒得堂 冊暨紫檀匣〉(圖一),其造型、雕工、紋飾,皆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 妙,可資參考。惟本品更經特別設計,匠心構成多寶格,四面透雕卷草 開光,內現窗櫺格屜,工藝巧妙別緻。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戒得堂冊暨紫檀匣〉,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明清帝后寶璽》,紫禁城出版社, 1996 年,頁 169,圖版 152
紫檀為世界名貴木材,產自熱帶,極為珍稀,素有「十檀九 空」之說。清乾隆、嘉慶時期,宮廷尤尚紫檀,視為奢華象 徵。《清宮造辦處檔案》有載:「奴才等查造辦處承辦傳做 活計,每年需用紫檀木甚多⋯今應請仍照向例交粵海關監 督圖明阿採買紫檀木六萬斤運送來京,以備成做活計應用 ⋯。」可見朝廷對紫檀所需甚鉅。
造辦處以此頂級材質創製華美宮廷家具與器物。如重華宮東
梢間陳設精美紫檀木匣(圖二)、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 隆〈紫檀雕雲龍紋長方盒〉(圖三)、清中期〈紫檀百寶嵌三 多紋書式匣〉(圖四),皆與本件十八世紀〈紫檀九龍紋書式 匣〉呈現奢華富貴之宮廷風韻,代表盛世高超工藝水準。本 件書式匣包漿厚潤古樸,堅實縝密,紋飾層次立體。九龍翻 騰於祥雲之間,繁縟逼真,象徵「九五至尊」,盡顯王者風 範,體現清代紫檀器物華麗凝重美感。
文獻參考
圖二 重華宮東梢間炕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明清家具(下)》,香港商務印書館,
圖三 清乾隆〈紫檀雕雲龍紋長方盒〉,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四 清中期〈紫檀百寶嵌三多紋書式匣〉,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中國竹木牙角器全集-木雕器(下)》,文物出版社,
630
清 紫檀龍紋插屏
H62cm
左側款識:憶昔游洛川 投宿龍門中 遠意托清夢 緱山訪遺蹤 右側款識:道逢王子晉 瓊輪駕飛龍 幢蓋紛飒沓 導從千玉童 中間款識:洞庭老龍時出沒 萬斛舟航皆闢易 此龍脊背已鐵石 肯逐時好作人日 我呼邦人來踏磧 恍然如見河圖出 大巫雞卜佔雲吉 小巫竹枝歌轉激 飄石楊沙障江色 塵埃何處不相襲 摩挲石刻聊偃息 恐有老人來橫笛 印:乾隆年製
TWD 680,000-720,000
USD 22,700-24,000
HKD 174,400-184,600
A LARGE ZITAN 'DRAGON' TABLE SCREEN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插屏與底座為分體式,以紫檀為材,色澤沉穩典雅,氣度凝重。屏風為三聯式,可 組合拆裝,採高浮雕、陰線刻等技法,雕琢龍穿祥雲為主題。上端中央雕正面祥 龍,兩側為穿雲升龍,構成三聯帽形結構,下承游龍紋站牙。屏心邊框飾卷草紋, 中央高浮雕巨龍,張口露齒,正面凝視,四周祥雲繚繞,下方刻海水江崖,層次井 然。兩側升龍同樣雄健矯健,輾轉騰挪於雲間,勢若破空。正面與側屏龍紋既可獨 立成章,亦彼此呼應,成三龍分列、顧盼呼應之勢。
屏風背面光素,中央陰刻宋楊濟〈雲安龍脊灘〉七言 詩,署「乾隆年製」款,兩側陰刻宋劉才邵〈飛龍引〉 五言詩。下承八字形須彌式座,雕仰覆蓮紋與勾連雲 紋,格局嚴謹。整體對稱宏偉,紋飾繁麗,氣韻雍容高 華。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中期〈描金彩繪高浮雕海水 雲龍紋硬木屏風〉(圖一),造型及構圖與本器相近,可 資參考。兩者下方「海水江崖」紋樣寓帝王威儀,象徵 波濤險阻而巍然不動。
清代,屏風常與寶座、香几、宮扇等禮器並置,營造肅 穆威嚴的宮廷氛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紫 檀雕山水屏風〉(圖二),即為典型。另有一類依佛像法 身比例縮製之小型屏風,廣設於清宮佛堂供桌與條案, 俗稱「屏風式龕」,多見三聯或五聯式。其背面常鐫榜 題、經咒、款識等,於清宮佛龕中尤為盛行。參見香港 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銅鎏金無量壽佛配紫檀屏風〉 (圖三),便為五聯屏式佛龕,使主尊神像似人間帝王般 端坐於屏風前。細觀本件屏風,三聯結構,飾正面龍及 海水江崖,下承須彌座,雕工嚴謹精緻,或為清代宮廷 佛堂之屏風式龕,寓護佑莊嚴,亦彰顯皇權尊榮氣象。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中期〈描金彩繪高浮雕海水雲龍紋硬木屏風〉,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二 清乾隆〈紫檀木雕山水屏風〉,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屏風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15 年,頁 58,圖版 18 圖三 清乾隆〈銅鎏金無量壽佛配紫檀屏風〉,香港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香港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一
朱泥、紫砂壺 三件一組
L10.6-13cm
底款:潘根大、曹婉芬製
蓋款:潘、婉芬、婉芬
把款:婉芬
TWD 85,000-100,000
USD 2,800-3,300
HKD 21,800-25,600
A ZISHA TEAPOT AND TWO RED CLAY TEAPOTS
632
清 朱泥潘壺 L11cm
底款:此外又何求 孟臣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RED CLAY TEAPOT QING DYNASTY
633
清 朱泥三足壺 L11cm
底款:雍正二年甲辰 惠孟臣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RED CLAY TEAPOT QING DYNASTY
632
634
清 朱泥梨形壺
L10cm
底款:思亭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RED CLAY TEAPOT QING DYNASTY
635
清 朱泥梨形壺
L11.7cm
底款:識武都之泥紫、孟臣
蓋款:萬豐、鞠軒
TWD 180,000-200,000
USD 6,000-6,700
HKD 46,200-51,300
A RED CLAY PEARSHAPED TEAPOT QING DYNASTY
底款
634
635
636
清 朱泥梨形壺
L11.2cm
蓋款:陸思亭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RED CLAY TEAPOT QING DYNASTY
壺朱泥胎質,肌理紅潤,寶光熠熠。蓋面隆起,頂飾圓珠 鈕,口蓋嚴密渾然一體,高虛蓋沿陰刻「陸思亭」款,線條 清秀。壺圓口,鼓腹下斂,捺底,曲流,圓柄。以高身梨形 為特徵,壺身如葫瓢,彎嘴自腹向上揚出,圈把秀麗挺拔, 高虛蓋與壺口相切。整體造型規整,光素無紋,承思亭壺之 制,古樸典雅。朱泥質地細膩,表面光潔平滑,色澤沉穩, 散發出溫潤光澤,展現製壺非凡工藝。
637
清 紫砂淺絳彩山水人物圖束腰筆筒
「乾隆年製」款 H11.5cm
TWD 600,000-700,000
USD 20,000-23,300
HKD 153,800-179,500
A ZISHA 'LANDSCAPE AND FIGURE' BRUSHPOT
QING DYNASTY
Qianlong Mark
筆筒圓形,口底相若,筒身呈束腰狀,孤度優美,平底, 中央凹足,形制規整。器身以宜興紫砂製成,內外壁及凹 足施米黃色釉地,面布滿不規則冰裂紋。底部中央凹足 處,藍釉雙方框「乾隆年製」雙行四字楷書款。外壁施以 通景式構圖,以淺絳彩描繪山巒樹木、茅屋及高士等景 致。山巒凌雲而出,溪水清冽,兩岸草木蔥蘢,風光綺 麗,高士尋幽訪友,表現出寄情於林泉山野間的文人雅興。
「淺絳」,概念源於中國繪畫,始於元代,指以水墨勾勒, 皴擦出輪廓再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之山水畫。「元 四家」中的黃公望即為「淺絳山水」創始人,《芥子園畫 傳》:「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 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至明清時期,宜興陶藝家將此
文獻參考
種繪畫風格表現於紫砂器,展現文人畫精神。北京故宮博 物院庋藏清雍正〈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 (圖一)與本品皆以紫砂表現文雅氣韻,可資參考。
宜興陶窯,位於江蘇省宜興丁蜀鎮,以生產紫砂陶而聞 名。主要產品為茶具、花器及文房用具,尤以茶壺製作最 為突出,湧現出時大彬、陳仲美等製壺名家。宜興窯還燒 製仿宋鈞的帶釉陶器,名「宜鈞」,又名「歐窯」。清代, 雍正、乾隆皇帝多次傳旨,對其造型和裝飾給予具體指 示,顯露宮廷對其之喜愛。本品設計別具匠心,彷佛展畫 卷於紫砂胎,利用大面積留白表現水天一色之江面,使筆 筒各面均展現湖光山色,亦可見淺絳彩繪所呈現清疏雅致 之文人氣息。
圖一 清雍正〈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清乾隆〈楊季初作宜興紫泥彩繪山水人物圖筆筒〉,
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6 年 6 月 1 日,編號 3374,成交價 HKD 5,800,000
638
清 紫砂山水圖筆筒 「楊氐」、「乾隆年製」款 H14cm
款識:陽羨楊公堂專為八功臣賚製 壬午年冬 楊履乾繪 楊季初鐫 印:楊氏製、履乾、季初
TWD 100,000-120,000
USD 3,300-4,000
HKD 25,600-30,800
A ZISHA 'LANDSCAPE' BRUSHPOT QING DYNASTY
Yang Di Mark, Qianlong Mark
筆筒紫砂質,呈圓筒狀,內壁光滑平整,素雅無紋。外壁以 黃、赤褐、紫黑等色泥繪山水。畫面以山水、屋舍為題材, 湖中一葉扁舟,老翁頭戴斗笠,悠閒垂釣,意境悠遠。此為 清時期宜興紫砂工藝家所擅長之泥繪技法,調配泥色如火純 青,火候掌控純熟,技藝精湛,實為文房桌案擺設佳品。
清 竹雕松紋筆筒 H13cm
TWD 20,000-30,000
USD 700-1,000
HKD 5,100-7,700
A CARVED BAMBOO 'PINE' BRUSHPOT
QING DYNASTY
640
清 竹雕品茗圖筆筒 H14.5cm
TWD 30,000-50,000
USD 1,000-1,700
HKD 7,700-12,800
A CARVED BAMBOO 'TEA APPRECIATION' BRUSHPOT
QING DYNASTY
639
642
清 紫檀蘭石圖詩文筆筒 H14cm
款識:玉性能支冷 冰姿誰寫真 金徽滄海曲 羅襪洛川神 笠甫
TWD 20,000-30,000
USD 700-1,000
HKD 5,100-7,700
A ZITAN 'ORCHID AND STONE' BRUSHPOT
QING DYNASTY
641
清 黃花梨詩文筆筒 H16.3cm
款識:遠心偏地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樹瓊花滿目春 歷盡天華成此景 人間萬事出艱辛 辛辰 沈自玉
TWD 20,000-30,000
USD 700-1,000
HKD 5,100-7,700
A HUANGHUALI 'POEM' BRUSHPOT
QING DYNASTY
641
643
清 竹雕西園雅集圖筆筒 H16.5cm
TWD 120,000-150,000
USD 4,000-5,000
HKD 30,800-38,500
A CARVED BAMBOO 'SCHOLAR' BRUSHPOT QING DYNASTY
筆筒取竹莖雕成,圓筒狀,筒壁厚實,色澤凝練雅致。外壁採減地多層次浮雕及 鏤雕技法,刻劃通景式西園雅集盛會。山巖兀立,流雲映帶,線條婉轉細柔,松 桐、蕉石、垂柳穿插掩映,溪流蜿蜒,景色旖旎。畫面區分為數組人物,包含彈 琴、對弈、觀畫、賞景等內容。茂密松蔭下,涼風吹拂,幾位雅士或觀松、或觀 畫卷,或高談闊論,不亦樂乎。遠方蒼翠竹林間亦有文人匯聚,畫面熱鬧繽紛。 整體構圖緊湊,人物、樹木等細節雕琢細緻精湛,工匠以刀代筆,將人間清曠之 樂生動凝於一器,展現竹雕藝術之妙。
清 竹根雕瑞獸香薰 H19.5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CARVED BAMBOO ROOT 'BESAT' CENSER
QING DYNASTY
香薰以竹根立體圓雕成瑞獸造 型,呈蹲坐狀,頭部鬃毛捲曲如 海濤,雙目圓瞪,扭頸昂首,頗 有睥睨群雄之氣勢。軀體飽滿渾 圓,四肢健碩,肢爪清晰,尾巴 如火焰般貼於背部,強勁有力。
宋時《香譜》記載:「香獸,以 塗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 空中以燃香,使煙自口出,以為 玩好。」以瑞獸為香薰造型,趣 味盎然。整體皮色自然,刀法流 暢有度,縷縷香煙從獸口冉冉飄
逸之時,別有一番情趣,為兼具 觀賞性與實用性之文房佳品。
645
漢 白玉渦紋璧
D5.6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WHITE JADE BI DISC HAN DYNASTY
646
清或更早 白玉雙龍鳳紋珮
L5.5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WHITE JADE 'DRAGON AND PHOENIX' PENDANT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47
清或更早 玉豬龍 三件一組
L4.7-6cm
TWD 60,000-80,000
USD 2,000-2,700
HKD 15,400-20,500
A SET OF THREE JADE PIG DRAGONS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48
清或更早 青白玉菱格紋捲尾龍
L7.5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PALE CELADON JADE DRAGON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49
清或更早 青白玉胡人帶板 五件一組
L4.6cm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SET OF FIVE PALE CELADON JADE 'FOREIGN FIGURE' BELT PLAQUES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50
清或更早 玉馬蹄形器
H11.3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JADE HORSESHOE-SHAPED ORNAMENT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51
清或更早 青白玉迦樓羅
H5cm
TWD 150,000-180,000
USD 5,000-6,000
HKD 38,500-46,200
A PALE CELADON JADE GARUDA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52
清或更早 玉人
H6.8cm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JADE FIGURE
QING DYNASTY OR EARLIER
653
明或更早 白玉人 H14cm
TWD 200,000-250,000
USD 6,700-8,300
HKD 51,300-64,100
A WHITE JADE FIGURE
MING DYNASTY OR EARLIER
白玉質,質地細膩,瑩潤透亮,局部有褐色沁。玉人呈 立姿,頭似戴羽冠,髮絲刻劃清晰。五官立體,鼻樑尖 挺,雙頰豐滿,面容清秀。著右衽長衫,長袖垂拂,雙 手拱於胸前,腰間繫帶,下擺曳地,微露鞋履前端。整 體動態自然,衣著以陰線細刻紋飾,刀法明快,寫實細 膩。透過精細裝扮,可判斷所表現對象應為古代貴族。 人物為玉雕題材中一項重要類別,其發展可謂由人至 神,再由神至人的過程。從史前到春秋戰國時期,玉人 造型特殊且充滿神秘感,被寄託不同宗教意涵;漢唐時 期多以宗教人物為題材;宋代之後,玉人發展走向世俗 化,反映濃厚生活氣息;明清時期的玉人則流露出對美 好生活的期許。
654
壽山石方印 二方一組
H2.2cm / H2.3cm
印面 2.4x2.4cm
印文:白石、長壽
邊款:丁丑六月 白石
TWD 80,000-100,000
USD 2,700-3,300
HKD 20,500-25,600
A SET OF TWO SOAPSTONE SEALS
655
十九世紀 翠玉歲歲平安擺件一對
H9.2cm / H9.5cm
附鑑定證書 G090194H ,鑑定為 A 貨天然翡翠
TWD 30,000-50,000
USD 1,000-1,700
HKD 7,700-12,800
A PAIR OF JADEITES 'QUAIL AND MILLET' ORNAMENTS
19TH CENTURY
Accompanied by report No. G090194H, stating that the jadeites are natural 'A Grade' from Myanmar
654
656
天然冰種翡翠持瓶觀音吊墜 57.27x19.87x13.57mm
附鑑定證書 G431375 ,鑑定為緬甸產 A 貨冰種天然翡翠 TWD 85,000-100,000 USD 2,800-3,300 HKD 21,800-25,600
AN ICY JADEITE 'GUANYIN' PENDANT
Accompanied by report No. G431375, stating that the jadeite is natural 'A Grade' from Myanmar
翡翠質地細潤,水頭飽滿透亮,晶瑩剔透,色澤翠綠純淨。
觀音頭戴風巾,髮束高髻,面相圓潤,彎眉細眼,神態安 詳。其後飾水滴形背光,莊嚴肅穆。身披輕柔天衣,隨風飄 逸,跣足立於蓮花寶座。右手當胸施無畏印,左手垂捧淨 瓶。整器雕工精細,打磨光潔潤澤,質地冰透凝亮。觀音線 條優美流暢,盡顯祥和大度、慈悲安然之態。
657
天然翡翠馬鞍戒
23.1x23.3x8.8mm
附鑑定證書 2318207882 ,鑑定為 A 貨天然翡翠
TWD 200,000-280,000
USD 6,700-9,300
HKD 51,300-71,800
A JADEITE SADDLE RING
Accompanied by report No. 2318207882, stating that the jadeite is natural 'A Grade' from Myanmar
658
天然翡翠圓形戒
22.8x5.5mm
附鑑定證書 2009903609 ,鑑定為 A 貨天然翡翠
TWD 180,000-200,000
USD 6,000-6,700
HKD 46,200-51,300
A JADEITE RING
Accompanied by report No. 2009903609, stating that the jadeite is natural 'A Grade' from Myan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