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U EA1-SPRING yuhsuan's PORTFOLIO

Page 1

陳妤瑄 學號 信箱 指導老師 黃益智

或許有很多挫折,但不影響我繼續努力,獲得更多啟發,

或許某一個時刻就跨了很大一步,回頭看才知道自己的過程。

前言/

轉換對局部工作環境的解讀,透過實際狀況的觀察和紀錄,思考關於「窗」內外的種種關係, 充分利用繪製圖示的方式將各種空間與行為的關連,去拆解原本層層疊加複雜的關係, 進行片段剖析深入了解、測繪、篩選出一套透過分析與具體化抽象化的紀錄, 已獲得不同之空間的展現手法,進而挖掘出有趣的關聯或創造新的概念。

基地位置圖

在馬偕博士雕像公園的對面,

一間位於轉角處的百業溫州餛飩店, 而且一旁的小巷子為斜坡, 是人來人往的地方。

好樂迪KTV
馬偕博士雕像 九旺冰室 古早味蛋糕店 吉利菓子
基地:百葉溫州餛飩
淡水老街廣場 好樂迪KTV 基地:百葉溫州餛飩 馬偕博士雕像 九旺冰室 許義魚酥 古早味蛋糕店 鮮奶麻糬 波羅旺 三協成餅舖 吉利菓子

分析圖_人的動線

此轉角路口會有來自三個方向的人流,三個方向又會延伸出七種不同的結果。

從老街走過來的人群(藍色): 1.過馬路去馬偕博士雕像公園 2.繼續直走 3.轉進巷子裡

從河岸邊繞進巷子走來的人群(紅色): 1.走回老街

2.繼續往後走

從老街尾走回來的人群(綠色):

1.繼續直走

2.轉進巷子裡

01.5 4.5 7.5 (m) 馬偕博士雕像 草叢 基地 停留區 椅子 從老街頭走過來的人 從河岸邊走小巷子過來的人 從老街尾走回來的人
人流: 快 慢 12 9 6 3 (人數/每分鐘) 1 1 2 3 4

分析圖_人流多寡與步調

主要分析從老街走來的人群以及從河岸邊繞進巷子走來的人群, 人潮最多的是從老街走來繼續直走的人,

第二多則是從河岸邊繞進巷子,然後轉回老街方向的人。

為何走河岸邊的人會想繞進巷子裡? 從照片中可以知道巷子中的攤販很顯眼, 比起繼續往河岸走,巷子更吸引人。 但為何從老街走來繞進巷子裡的人較少?

因靠近基地的這一頭店家較少,而且能很明顯看到巷子

中間段都是沒有店家的,所以許多人會本來想往巷子裡面走 看完前面幾個店家就繞出來繼續往老街後面走。

4 3 2

分析圖_光線

觀察過三個時段的基地,分別是早上9:00、11:00以及下午1:00, 發現較多人潮的時段(下午),太陽都無法照射到店家內部,

導致在白天時店家看起來並不明亮,相較於其他店家,餛飩店顯得較昏暗, 無法更吸引人群走進店家使用餐點。

064 192 320 (cm)
甩餅 蛋糕 酸梅 丸子 咖啡 茶壺 飾品 餛飩 平台 先 後
從河岸邊走進巷子的人的視線順序

分析圖_人的視線

從河岸邊被很明亮的店家吸引,而走進小巷子,雖然巷子的中間路段並沒有店家, 但能看到遠處有亮光,還有店家所以會繼續往前走,

走到後面會先路過在右手邊凸出的平台,身體會自然被帶到左邊, 再被左手邊的咖啡香吸引,下一步才看到茶壺店,但不會被旁邊餛飩店吸引而繼續往前,

而會是看向左邊較空曠的區域,最後才決定走回老街

發現:餛飩店接小巷子所產生的高低差被浪費掉,且視線引導與吸引並無做到

發 展 概 念 模

設置凸出的平台,吸引從小巷子的人群。

缺點:平台高度不符合行人身高,進而讓行人繞開走。

設置平台可使人站在那,觀賞內部人員製作過程,以及客人與店員的互動。

缺點:因是通行路口,人來人往,又因平台有高度,無法輕易上去, 造成區域與行人無法產生互動。

設置平台且與店門的區域連通,窗口也可使購買的顧客與從小巷子走上來的行人,以及店員產生聯繫。

缺點:忽略的小巷子與店家產生高低差的特性

結合小斜坡,製作下挖的工作區域,且計算行人的視野是否可以和店員產生聯繫,

人們還可以沿著弧形的牆面,很順的進入店家的範圍。

透過案例的模型練習與製作,理解空間的三維特徵,並以二維凸面認識組織與構成, 再經由拆解案例、觀察空間、闡釋與發現的辯證思考過程,來解讀隱藏於大師作品中的各種建築要素, 萃取其獨特的空間特質與元素與設計基本概念,

以不同的手法得到類似的空間感受,甚至以相似的手法得到不同的空間效果, 最終再將概念模套入真實比例成為型態模,進而得到最終設計。

基本資訊

建造年份: 1930-1933

裝修年份: 1999-2000

建物類型: 私人住宅

風格:”新建築”,”國際風格”,”有機建築”

材料: 混凝土、磚塊、木材、玻璃和鋼材

面積: 370 平方公尺

建築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最重要的作品。

被認為是“Neues Bauen”和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典範。

Schminke House 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住宅建築之一。

建築師:

有機和表現主義建築的重要倡導者

風格: 有機建築

設計特點: 現代主義與表現主義的混合

作品的標誌性元素: 金屬樓梯和欄杆、陽台和圓窗

有機建築

時間: 從古希臘一直延伸到新藝術運動時期

也稱為「新建築」、「另類傳統」

是現代建築流派之一,也是本世紀現代主義運動的主要思潮之一。

建築演化的過程: 現代主義的建築二元性-理性與感性~與自然和諧共存, 並產生相互呼應的有機主義

有機建築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

特點:

(1)對自然客觀世界的觀察和模仿的建築觀。

(2)自然是有機建築基本和設計的靈感之源。

(3)分析自然與建築的關聯性而來的,由「機能」出發。

(4)裝飾不應該是建築上生長出來的,主張力求簡潔

(5) 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 城市裡的建築,則採取對外屏蔽的手法。

結構:鋼柱 房子:金屬型材

( )建築與斜坡(階梯地形)平行

( )溫室則轉了26°

遊戲區: 窗台足夠低, 能讓小孩爬出窗戶, 去房子前院的空地玩。

門: 兒童的視線水平 可透過彩色玻璃片 看到不同顏色的世界

落地窗消除 內外之間的分隔

像是船艙 : 功能區

: 臥室區
解 說 材質 以兒童為中心去設計
溫室 地形與角度 甲板向北突出 68cm 77cm 56cm 97cm 104cm 124cm 134cm 25° 30° 25° 30° 25° 平視 抬頭
走廊一邊排列著壁櫥的牆壁; 另一面臥室排成一排, 且保有隱私性。
空間序列-壓縮與開放 空間組織 二樓臥室區

視線-窗景

(1)最重要的中心是移動的人

(2)注重建築與景觀的和諧統一

空間引導性-動線

空間特質 地形 兒童的身體尺度 層次分明

( ) 空間組織

( ) 空間序列

( ) 視線: 窗景

引導性: 動線

:從主入口走進去時,有兩種引導,一是走上樓梯,二是沿著轉26度的樓梯走到大廳, 且引向了主軸線的最尾端(溫室),但在溫室時又有新的方向變化。

:空曠 壅擠 空曠

空間組織
發 展 概 念 模
& 流動性
延伸原案例的牆板, 利用不同的錯位, 再加上一些平面或量體。 發現:適當的阻擋可以引導人 注意到不一樣的事。

空間壓縮與開放 & 引導性

利用不同的量體交錯堆疊初步一樣的空間, 但我發現我做出來的很簡單,且很扁, 因原案例從入口進入到中空的大廳時, 能發現大廳能通往建築物的各處, 是建築的核心,所以我之後的模型 又有圍繞這個核心去做。

角度與動線

利用不同的迴圈和路線, 產生出更多的空間, 一開始只有平面的迴圈, 之後還延伸出立面有迴圈 穿透的感受。

結合迴圈、空間開放與壓縮, 並且產生引導性與穿透性。

發現:空間有一點感覺,但不豐富、太扁平, 而且沒一個很好的形狀出現。

開始疊疊看, 發現第一個轉角所疊出來的空間很有趣。

發 展 型 態 模

用前一次的想法,疊出三層樓,且運用原案例

「中空的大廳是整棟建築的核心,可以通往不同的地方」

,利用轉角度去產生不同的空間感受,

也製造出更豐富的迴圈,以及像是原案例的空間組織。

更改一些細節,像是三樓的部分延伸了二樓的牆板, 產生開放、壓縮、再開放的空間感受。

250 750 1250 (c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