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日治時代後政府為空軍家眷建造的村落,而後遷入的軍眷主要 的背景為中華民國空軍高砲部隊的眷屬。該地址為目前三重地區空 軍防砲眷村較完整之個案,基地保存有日治時期構築的防砲陣地及 地下甬道遺跡,民國 43 年陸續興建的眷舍以防砲陣地為核心圍繞
四周,後因眷村鄰近淡水河,常遭遇颱風、水患等天災毀損,經陸 續改建,而形成今日所見樣貌。

1956
位於台北市公館地區的一座聯勤眷村,經日治時期之公園及營 房,光復後聯勤通訊修理廠改制而來,與此同時也在周邊陸續興建
不同等級之眷舍,形成眷村建築群,呈現眷村空間之特色,乃台灣
少有呈現高度自營聚落特色之列管眷村。在建築外觀上,瓦頂、山
牆上之懸魚與入口門廊皆保存完整;內部之木構造與室內裝修,包
括簷廊與「廣間」之天花、「小壁」、「敷居」等構件,共同呈現出當時
建築與工藝之水準。

1957
民國 46 年因蔣宋美齡去馬祖勞軍,為了穩定軍心,安置駐守 馬祖的陸軍第 84 師部隊在台眷屬而設立。 眷村建築是參考美式花 園建築,以放射狀排列。採棋盤式道路並搭配魚骨式村舍配置,營
造出獨門獨戶的居住空間,周邊則陸續增設了活動中心、禮堂、社
區公園、草坪、球場、涼亭等公共設施,形成自給自足的半封閉式 眷村聚落。

1964
隘門新村為目前澎湖少數尚保存的軍方眷舍。屋頂採人字型兩
坡頂構造,以水泥瓦覆蓋。內部空間格局分為客廳、臥室、廚房餐 廳三個隔間,屬長條型建築格局,前後留有空地院子,主要外牆建
材採用澎湖地區玄武岩石塊砌築,內部隔間為硓��石和空心磚混合 砌築和石灰砂粉刷牆面。代表 50 年代國軍眷設施工法,具眷舍建 築歷史及技術史之價值。

太武新村
1964
為金門 823 砲戰後軍方新建的高級軍官眷村,並以金門地標太
武山為名,以為紀念。值美援時期,受到美式眷舍影響,以紅磚、 鋼筋水泥造四併二層樓房舍,為三房兩廳甲種眷舍規格,每戶均為 獨門獨院、單幢四拼、二層樓加強磚造平屋頂的建築樣式,尺度寬
敞,空間疏闊。太武新村四周是閩、客混居的聚落,位於大漢溪西
岸,與東岸的大溪老街跨溪相距 2 公里。

1968
基地狹長成帶狀,呈西北與東南走向,全臺唯一全區保留的憲
兵宿舍群,見證了臺灣 60 年代的眷村生活型態。始建為一層樓連 棟水泥瓦平房,爾後再興建四層樓混凝土、洗石子牆面的職務官舍
公寓兩種,村中可見不同時期的眷舍樣貌。 目前村內建築多是甘蔗
板隔間的石灰牆,外圍則是紅磚牆。其他眷村中多已消失的文化牆, 憲光二村仍保有且面貌多種;此外村裡有許多年逾半百的老樹與素
樸的水泥牆、牆上的塗鴉、標語、國旗、巷弄,形成完整眷村的意 象。

前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宿舍群
1980
育幼院初創於臺北北投搬遷至桃園蘆竹。同時配合桃園院區之
設立,興建育幼院獨棟之院長宿舍、二層連棟之員工單身宿舍或家 庭宿舍等。 院長宿舍為本區宿舍群重最具特色之建築,為獨門日式
1950 年代建築風格。材料及工法反映早期住宅現代化 過程,呈現 1970 年代公有宿舍建築特徵,在蘆竹地區形成特有空 間地貌。採用連棟巷弄配置,整體宿舍群見證臺灣幼保教育發展歷 程。

供美援時期美方人員及農復會官員使用,為美援會中美合作歷 史見證,具臺北市都市發展的意義。其次整體街廓完整,圍塑之範 圍整齊一致,建物採黑瓦洋式造型,街廓形式與建築群為臺灣發展
歷程中的重要見證,格局配置計畫相仿,綠地、樹木條件佳,為臺
北市高密度發展中難得的生態跳島。

(12、14、16 號)
1958
台灣日治時期,圖南產業在雲林溪兩岸分別興建農作廠房和員 工宿舍。廠房旁有十多間宿舍,是作為主管使用。反映日治時期圖 南產業株式會社員工宿舍群之配置規劃,具日治時期木造宿舍建築
之營造技術特色。為目前雲林經濟農場員工宿舍(前身為圖南產業
株式會社員工宿舍群)僅存的建築,見證雲林地區咖啡産業的發展。

1955
原桃園市平鎮市中正新村中正里 40 號。據《平鎮市誌》採兵工
自建方式整建完成,命名為中正村,後更名為篤行四村,民國 60
年配合臺灣省政府頒發社區發展十年計畫,命名為中正社區,而中 正村之村名(平鎮鄉升格為市後改名為中正里)就一直使用至拆遷 為止,初期眷戶大多以當初第一軍團司令部(今陸軍第六軍團)及 陸軍 32 師之眷屬為主,省籍以山東、河南居多。為了配合眷村的 拆遷政策,民原眷戶現已遷建「陸光四村國宅」。

舊岡山第五聯隊眷村 對照國際
岡山第五聯隊眷村位於岡山市,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的建築群。
該眷村建於日治時期,擁有獨特的日式建築風格,結合了傳統和現 代元素。眷村內有一排排的磚造平房,佈局簡潔而實用。每棟房屋 都有個別的庭院和花園,增添了自然的氛圍。
眷村內的建築以紅磚為主要材料,牆面經過精心保護,散發著 濃厚的歷史氣息。這些建築保存完好,呈現出當時的建築風貌,讓 人可以回溯到過去的時光。
眷村內的社區設施完善,包括學校、商店和娛樂場所。學校建
築典雅,寬敞的教室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商店提 供了眷村居民所需的日常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娛樂場所如公園和運
動場則為居民提供了放鬆和娛樂的場所。眷村建築的保存和維護工 作得到了重視,以保護這一段重要的歷史遺產。眷村現在也成為了
一個受歡迎的觀光景點,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感受其中的懷舊氛圍

高員寺眷村 對照國際
眷村建於日治時期,擁有傳統的日本民居建築特色。眷村內的 房屋大多採用木造結構,以和煦的木質色彩和優雅的簷口設計為特 徵。
眷村的建築佈局簡潔而和諧,每棟房屋都有獨立的庭院和花園, 注重自然與環境的融合。這些建築保存完好,保留著當時的原汁原 味,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氛圍。 眷村周邊的社區設施完善,包括學校、商店和公共場所。學校 建築典雅,為眷村居民的教育提供了便利。商店提供了居民所需的 生活用品和各種商品。眷村內的公共場所如公園和休憩區域為居民 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場所。
高員寺眷村的建築風格獨特,結合了日本的傳統元素,經過地
方政府的修建,現在成為了一個具有歷史價值和觀光價值的地方。

三沢眷村 對照國際
三沢眷村位於日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築群。眷村建立於日 本戰後,為美軍空軍基地的眷屬提供住所。眷村的建築風格主要受 到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呈現出簡潔、實用的設計。
眷村內的房屋多為磚造或混凝土結構,擁有平整的外牆和對稱 的平面布局。這些建築帶有現代主義的線條和設計元素,融合了功
眷村內的建築具有社區感,房屋之間有綠樹和花園,營造出寧
靜和諧的氛圍。此外,眷村也設有學校、商店、社區中心等設施, 提供居民所需的基本服務。
三沢眷村的建築展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建築風格,作為戰後 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如今,眷村已成為歷史遺跡和觀光景點,吸
能性和美感。
引遊客感受當時的生活氛圍和回顧歷史。

阿莫伊修道院 對照國際

位於美國,是德國宗教移民於 19 世紀初期在愛荷華州建立的 社區。這個社區保留了德國文化和建築風格,包括磚砌建築、木結 構房屋和荷蘭風格的石牆。阿莫伊修道院成為一個具有歷史價值和 旅遊吸引力的地方,吸引遊客欣賞當地的傳統建築和文化。

日本移民村莊 對照國際

格,如和式房屋、庭園和寺廟。
魁北克城 對照國際
這個城市保留了法國殖民地時期的建築和風格,包括石牆、小巷和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首府,同時也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古老的教堂。法國移民在魁北克城的建設和文化傳統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使得這座城市成為法式建築和文化的代表之一。
利物浦 對照國際
利物浦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一個多元文化社區,由移民 族群組成,包括希臘人、意大利人、越南人和黎巴嫩人等。這些移 民族群在利物浦定居並帶來了自己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傳統。例如,

利物浦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希臘風格的餐廳和咖啡館,以及意大利風 格的建築和商店。
https://goo.gl/maps/ubQLN9X5fMyf8F7A9

這次我們利用年代去對應台灣建築及世界遺產,在過程中不僅 僅要對各個世界遺產的興建年代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要上網查詢
台灣建築的落成及時空背景,並逐一將其分類。
經過這次報告的洗禮,不僅僅發現了平時圍繞在我們身旁的眷 村、宿舍竟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過往,尤其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
間的關聯,及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的程度,完成了小書,也對台灣 及日本在二戰時所興建的宿舍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熊子琳
這個報告做的嘔心瀝血,花費許多時間在查案例,定義案例。
若不是這個報告,其實我也不會知道平常去逛街的路上竟然有這麼
多市定古蹟,看似廢墟的建築其實背後的意義都有著時空深遠的記 憶。除此之外,也因為選定的主題目標讓我更了解一些日本建築的
工法,雖然這些詞彙艱深難懂,但我還是設法搞清楚,獲益良多。
泥牆牽起,之於外國獨門獨院式的建築雖少了私空間,建物、人與 自然的和諧竟在公空間得到實現。因應人口與時代變遷增建的違建 空間,也是台灣另類生活感的趣味體現。
儘管故鄉的建築並非稱羨的大師作品,他們的意義也早已超越 遮風避雨的功能,柔軟的記憶匍匐於斑駁的巷弄流光中棉亙鼓盪。
以本次作業為契機,從而跨越地域與時光與家鄉眷村建築進行
一場另類談話。傳統眷村的單層連棟的水泥瓦平房,街坊因為一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