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所產生的族群空間 上

Page 1

(一) 第三組 移動所生 的 族群空間 建築一
江悅嘉
熊子琳
李心樣 -台灣名建築 50 選
世界建築史
S11730001
S11730024
S10730039
/前言 4 /案例介紹 8 /團隊成員心得 119
3 目錄 /台灣建築觀察 6 /國外案例介紹 108 /案例分布圖 118

移動所產生的族群空間一直是歷史上重要且複雜的議題。隨 著人口的遷徙和移居,不同的族群在時間和空間上互相交織和影

響。這種移動既可以是自發性的,如探索和開拓新領域,也可以

是被迫的,如戰爭、追求經濟機會或逃離迫害。

4
前言

這種族群空間的形成和變遷反映了歷史的脈絡和力量關係。移 動可以帶來文化交流和混合,並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然而,移動 也可能導致文化衝突、社會不平等和排斥現象。移動的族群在新的 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和身份認同,同時也面臨著適應和融入的挑 戰。

從史觀角度看,我們應該關注移動所帶來的族群空間變遷對歷 史的影響。這種變遷可以塑造國家的多元性和文化遺產,並激發創 新和進步。透過理解移動所產生的族群空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世 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5

台灣建築觀察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興建了多種宿舍供日本人居住。官方 宿舍主要包括官邸和公務員宿舍。官邸是高階官員的住所,建築風

格融合了日本傳統和西方元素,具有宏偉的外觀和精緻的庭園。公

務員宿舍則供應公務員居住,多數採用簡潔的設計,以單層或二層 建築為主,利用紅磚或混凝土建造。此外,民間宿舍也是重要的一

環,包括公司提供的管理公司宿舍和工人宿舍,建築形態較現代化, 以鋼筋混凝土或磚砌結構為主。這些宿舍反映了當時日本人在台灣

的社會地位和居住環境,也留下了重要的建築遺產。

台灣移民眷村的建築形態展現了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需求。

這些眷村通常由大量相似的房屋組成,房屋間距較為緊密,並呈現

出簡單而功能性的設計。建築物多數以單層或二層樓為主,擁有基

本的起居空間和生活設施。

6

眷村的建築風格受到當時的資源限制和迅速建設的需求影響,因 此呈現出經濟實用主義的特點。大部分建築使用了簡單的磚石或木

材結構,外觀簡樸,以提供基本的住宿需求為主。

此外,眷村內的建築也常包含共用的社區設施,例如公共浴室、

洗衣場、學校和醫療設施等,以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這些設施在

眷村中扮演著重要的社會交流和生活支援的角色。

總體而言,台灣移民眷村的建築形態反映了當時迅速安置大量移 民的需求,並以簡樸、實用的設計滿足基本居住和生活需求。這些 建築成為了當地社區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見證了移民者在新環境

中建立家園的努力和奮鬥。

7

花蓮港公學校校長宿舍

花蓮市最早的一所小學是「花蓮港公學校」,早在清光緒二十四

.那時花蓮隸屬於台東廳時期, 設在蓮鄉花蓮港(今花蓮市)原為台東國語(日語)傳習所奇萊分教場, 後來改制為花蓮港公學校。

花蓮港公學校校長宿舍約於 1926 年建造,至今有 95 年歷史,

外觀以日式軸組構造、洋小屋與和小屋組屋架混用、洋式雨淋板、

日式間取文化、日式空間配置等,代表台灣當時的住宅建築特色與

官舍形制,是花蓮日式宿舍群中,代表日據時期公學校長官舍的重 要建築物。室內則部分則受西洋文化影響,傳統室內空間增加廊下

配置,讓各居間能獨立使用;建物南北兩側都有緣側等日式空間配 置,有別於其他教職員官舍。另外,從屋內襖門上的引手圖樣比對 文史資料,推估該建築是當時擔任花蓮港公學校第三任校長坂本茂 建造。

8
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一月十日成立
9

楊梅分局警察宿舍群

台灣日治時期官舍建築,為因應日籍官員來台居住需求,所衍 生之住宅類型。

楊梅分局警察宿舍群各空間柱心距為 3 尺,即為 0.5 間,是最

小單位,即以日本常用的「田舍間」為尺寸計畫,空間以 3 尺倍數推

算為 3 尺、4.5 尺、6 尺、9 尺為單位作空間之配置。「楊梅分局警 察宿舍群」包括「楊梅分局內獨棟宿舍及警察宿舍群」兩個基地,觀

察其基本的平面組成關係,此兩基地建築概分為二種類型的日式宿 舍,分「獨棟」與「連棟」型式,但是經過後期的增改建,改變了原先 的平面格局與其使用方式,尤其以「連棟」樣式幾乎無法分辨原貌。

從目前現況調查,「連棟」經過較大幅度的增改建過程,「獨棟」則僅

有少部分空間有變動,在空間的組成以及空間的使用上,也多有所

變動,但是所幸的是大部分屋架被保留下來。

日式宿舍的空間組成中包括了:玄關、座敷、居間、台所、便

所、緣側、風呂、應接室等特 有空間,空間的組成關係內涵當時日 式空間的特有文化及生活習慣。

10
11

基隆中學校官舍

基隆中學校官舍所在的「田寮港 37 番地」為當年基隆廳主要官

舍建築群基地,此棟建築為該區僅存官舍。

此棟歷史建築在建築藝術史上,反映了日治中期高等官舍採用

中走廊型態的折衷住宅設計,包含使用標準平面調整的宿舍、入口、

門廊可作為避雨空間,見證基隆地區多雨之適性調整。建材方面則

發現 TR 磚,入口門柱亦採用日治時期基隆公共建築常見使用之溝

面磚,與漁會正濱大樓、基隆要塞司令部等外牆裝飾材相似,展現 當代材料與工法潮流。

日治時期作為基隆中學校奏任官舍使用,戰後學校改制為省立

基隆中學,同樣作為教職員宿舍其機能以居住為主,現況隨著後期 不同人員居住需求而有不同程度增改建。

12
13

農業試驗所宿舍群

12 年(西元 1923 年)的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 就經濟型態而言,適值日在臺實施殖民統治,推行「工業日本,農 業臺灣」政策,將臺灣當作日本內地糧食供應地,藉輸出農林產品

創設於日大正

賺取外匯的同時,也建構農業相關設施,如:嘉南、桃園大圳的開 鑿,為日後臺灣農業發展奠下基礎。

農事試驗場宿舍群建築現存一棟場長宿舍、兩棟丙種判任官舍、

兩棟丁種判任官舍,為一層樓高的木造和式建築。建築結構及坪數 也依職等而有不同,場長宿舍為獨立式建築物,屋架形式屬和式建 築,丙、丁官舍則為雙併建築,屬歇山式,其餘宿舍則屬懸山式,

屋頂面鋪日式薰瓦,牆身大面積開窗,設遮陽板,牆體主要則以真

壁式牆及木槢牆所構成,外牆覆蓋日式壓橡雨淋板[1]。

14
15

蒜頭糖廠木造宿舍區(含甘堂)

蒜頭糖廠宿舍區現存 11 棟建築,廠長宿舍為、副廠長宿舍及 高階宿舍均為平房,配置型態區分為單棟(廠長宿舍、副廠長宿舍) 和雙併(高階宿舍),屬木造平房,甘堂(公差宿舍)為加強磚造

集合型二層樓宿舍。本區 11 棟建築現況屋頂型式分為四種:副廠

長宿舍、高階宿舍等七棟為雙坡的「切妻造」屋頂;另有兩棟高階宿

舍棟為四坡的「寄棟造」屋頂;廠長宿舍為「寄棟造」加增建的八角屋

構建築。其外側以雨淋板包覆軸組木構件,內側則為小舞壁 (編竹

夾泥粉刷),靠近台所、便所及風呂等處,則因防水需求,部分砌 以磚牆。建築裝修大致可分為門、窗、天花以及地坪,廠長宿舍因 大範圍改建,故門扇多已替換外,其餘各棟對外的門扇大多維持原

貌,緣側門扇形式固定且下方有無雙窗。高階宿舍門扇有玻璃分割 的形式。甘堂窗戶的形式可分為前、後兩種類型。面對南向的前排 開窗,下半部為雙開窗,上半部為單扇旋轉氣窗,雙開窗以金屬窗

16
頂;甘堂(公差宿舍)則是「寄棟造」加「入母屋造」屋頂。屋身部分,
副廠長宿舍及甘堂兩棟是磚造而無軸組,其餘九棟皆屬日式傳統木
栓及鉸鍊固定。
17

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

北埔公學校是位於台灣新竹縣北埔鄉的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

其日式宿舍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北埔公學校的日式宿舍建於 1937

年,當時台灣仍然是日本的殖民地。這些宿舍採用了典型的日式建

代表了台灣歷史上日本統治時期的文化交流和影響。它們是當時日 本教育體制在台灣推廣的一部分,反映了兩個文化間的互動和融合。

這些宿舍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具有典型的日本傳統建築特色,如深 簷、斜屋頂和榻榻米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見證了台灣教育發展

的重要歷史時期。它們提醒著人們過去的教育環境和學習方式,對

於研究台灣的教育史和歷史文化具有價值。由於其歷史價值,北埔 公學校日式宿舍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受到相關機構的保護和保

存。這些宿舍也成為觀光旅遊的景點,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18
築風格,展現了當時的建築設計和工藝技術。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
19

中壢國小日式宿舍

根據民國 1948 年的航照圖,中壢公學校對面是遙拜所,斜對 面為中壢郡役所及武德殿,學校、郡役所周邊散布許多宿舍,外圍

還有中壢小學校(今中壢家商)、農業倉庫、猪埔(猪隻交易場)、 市場等等,當時為市中心。中壢國小為日治時期中壢最早設立之初

等教育機構,見證桃園市教育發展。日治時期官舍依居住者的官職、

職等,定有制式之建築標準,中壢國小日式宿舍屬判任官官舍標準 甲種一戶建及丙種二戶建之規模。建築構造主要採木造與磚造共構,

裝修材料有日本瓦、鬼瓦、磁磚、木材、水泥、灰泥等;牆體為日

本傳統建築常見的真壁式結構,外牆裝有雨淋板。奇妙的是宿舍東

側戶在雨淋板外牆上作法與西側戶不同(見圖)。

共有 3 棟建築物,包含單棟宿舍(B 棟)-判任官甲種一戶建、 雙拼宿舍(A 棟)-判任官丙種二戶建,以及戰後興建之連續式磚

造宿舍(C 棟)。 A、B 棟建築物承襲了日治時期之官舍特色,反 映當時的空間機能、型制及營造技術工法。其中較特別的是,部分

屋面在日式材料不易取得的情況下,易採用了臺灣傳統的紅瓦來取

代,表現出建築物因應不同時代及文化所產生的地域性變化。

20
21

赤崁東街日式宿舍

為一層樓的木造四連棟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地址為台南市明治 町三丁目 95 番地,早期由臺南地方法院雇員和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特聘人員使用,直到 1934 年,才由臺南州內務部或警務部的職員

使用。在二戰後由臺南市政府接管的資料顯示,此宿舍使用的單位 為「台南州警民協會」,而在接收後一直作為警察宿舍使用,直到最 後的住戶在 2004 年搬出後才閒置。宿舍經日治及民國兩時期建築 演化過程,有其見證歷史延續性之意義。

赤崁東街日式宿舍為四戶連棟式建築,建築坪數約每棟約 10.9

坪,正面設有三公尺寬之外廊,入口居各棟之中央。 4、6、8 號宿

舍,後期因使用需求增建二樓。 在外觀形貌方面,屋頂使用切妻式

日式瓦頂,正面外廊柱採附斜撐,整體建築屋身表面皆為木造日式

壓椽雨淋板,入口大門居中且為雙開式,兩側則為日式拉窗,樓版 下為架高透空基座。較特殊之處在於背立面椽側外緣未設門扇,僅

於座敷設有日式拉門。赤崁東街日式宿舍之建築牆體都是採用日式

真壁小舞牆。〝真壁〞是傳統日式實牆作法的名稱,小舞則是指縱橫

22
交錯編織於壁體內的細竹條結構物。
23

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

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位於臺中市,是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建 築。這座宿舍群建於 20 世紀初,保留了當時的建築風格,展現出 濃厚的歷史韻味。它由數座建築組成,整體佈局簡潔而優雅。

宿舍群的建築外觀以傳統中式建築風格為主,採用磚木結 構,配以雕刻精美的門窗和屋簷。建築內部則設有寬敞的房間和通

這座宿舍群承載了許多歷史記憶,曾作為地方法院職員的 宿舍,見證了許多司法事件的發展和變遷。如今,它已成為臺中市 的文化古蹟之一,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不僅

展現了臺灣的建築文化,也彰顯了司法機關的歷史地位。作為一座

保存完好的建築群,它是臺中市豐富多元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4
風良好的庭院,營造出舒適的居住環境。
25

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

有別於台中法院宿舍群,為一獨棟宿舍,屬日本高等文官宿舍,

具稀少性。建築雖部份經整修與增建,仍保留日式宿舍之元素,如 地坪挑高、通氣孔、鬼瓦等等,綜合庭園腹地及歷史空間氛圍(萬

26
壽宮及縣學遺址),具保存價值。
27

員林郡官舍

員林郡官舍並未有確切的興建時間,最早在日治大正 14 年

(西元 1925 年)便出現在官方位置,而在大正 9 年(西元 1920

年)員林郡役所成立,因此推測該建築物興建於 1920 年代中期左

右,此官舍建築群現今坐落於彰化縣員林市博愛路 142 巷 16、20 號。

大正 9 年(西元 1920 年)員林郡役所成立後,便於現今

的彰化縣員林市博愛路 142 巷 16、20 號興建本案之郡役所宿舍,

據日治時期市街圖判斷,此宿舍距離郡役所僅約 160 公尺,距員林

車站僅約 200 公尺,在日治時代即有現今之民權街可供移動,有便 於官吏進出。日本政府於領有臺灣後,即將員林街列為彰化平原一

帶重要的發展市鎮,因而在官舍鄰近之區域廣設行政機構與學校, 同時亦有彰化銀行支店、員林信用組合等商業機構之進駐,顯見該 地在行政與商業上已發展成具有現代都市之規模。及至戰後,員林

地區一帶仍為高度興盛之區域,官舍附近亦為行政、教育、商業林 立之重鎮。

28
29

青田街 8 巷 12 號日式宿舍

台灣的日式住宅建築有幾項特徵與日本的日式住宅建築有所不

同。台灣本地的風土讓建築的設計和樣式再進化。首先是「磚造高 基礎」,一般日本的木造住宅從地面到 1 樓的樓地板,高度大約有

45 公分,但台灣因為高溫多濕,再加上有白蟻的蟲害,所以提高到 60 公分,而且使用紅磚做為架高基礎。另一個與日本「不一樣」之處, 在於「角落的出窗」,意即在房間角落的直角,設置向外擴展的窗戶,

讓房間的空間擴大並在窗台上留有置物空間,且兼具採光。少見的 「地窗狀的透氣窗」位於出窗正下方的透氣窗,是為了通風和便於打 掃。青田茶館的屋簷下方設有垂直的橫板,可避免讓水氣滲入屋牆 的縫隙間,是適應台灣多雨所做的設計。

青田茶館在青田街的巷子裡,在日治時代是臺北帝國大學南洋

史學教授庄司萬太郎的住宅,當年聘請日本師傅使用台灣檜木與杉 木建造而成,二次大戰之後由台大哲學系洪耀勳教授入住,當洪家

遷出後,這裡閒置了將近 20 年,最後由敦煌畫廊接手,歷經 2 年

30
修復完成,成為藝廊與茶館兼具的人文空間。
31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

日治時期,因為台灣氣候潮濕,位處亞熱帶,有豐富生態。蛇

種多樣也是特色之一,尤其毒蛇更是造成重大傷亡的其中一個原因。

馬一對臺灣的鴉片勒戒、衛生設備與熱帶醫學亦有諸多貢獻。

建築物為坐北朝南,目前立面、屋頂與部分屋架尚存,有保存

部分編竹夾泥牆、門窗有菱形分割、盾形固定窗與圓窗,頗具特色, 玄關處保有原貌。

32
在日本政府的需要之下,岩瀨祐一來台。並於 1934 年購得此宿舍。
其研究的毒蛇的血清對改善蛇害有顯著幫助。而後續居住者下條久
33

溪湖公學校宿舍

在日據時期,日本需要取得台灣的木頭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

首先,日本自身的林木資源相對有限,而木材對於當時的工業發展

和建設極為重要。為了滿足國內需求,日本政府尋求擴大木材供應

來支持國內的工業化和建設項目。台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特別 是優質的檜木等硬木,因此成為日本追求木材的重要來源。其次,

日本當時實施了殖民政策,將台灣納入其勢力範圍。日本希望透過 開發台灣的林業資源來支持其殖民統治和經濟利益。他們在台灣建

立了林業管理體系,以合理利用台灣的森林資源,並將大量的木材 運往日本本土。

此建築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總督府山林課「共濟組合」購置之

員工宿舍。與昔日台人聚居之艋舺、大稻埕相對照,目前存留的 住宅小區在景福門外,做為殖民城市的中階殖民官員的員工宿舍,

表現了殖民城市的空間隔離特色;若與已經拆除的隔鄰高級官員

官舍對照,本區的日式宿舍則表現了殖民建築所特有的等級分明

34
之空間秩序。
35

平鎮延平路日式宿舍

「平鎮延平路日式宿舍」之所在番地八之一,原屬神明會組織

「國王會」所有,於大正時期由帝國糖廠株式會社專務松岡富雄購入, 並興建社宅作為培育蔗苗之爪哇技師住宿使用。

日治時期,糖業成為台灣出口主要產品,全台紛紛建立現代化

糖廠,巨大的製糖工廠在田野中聳立。 1930 年左右,糖業經濟發 展到最高峰,曾經佔台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於昭和時期,經買賣轉手予新竹州中壢郡役所郡守佐藤茂,同

年再次移轉予臺北州警務局衛生課囑託松下幸八,直至二次世界大

戰後,由臺灣日產處理委員會處分,收歸國有。

該建物位於平鎮區延平路一段 39 號及 45 號,為一層樓乙種宿

舍雙拼格局,屋頂為「寄棟造」,採對稱三摺三坡面之設計,屋面鋪 以「日本黑燻瓦」,中脊設有「鬼瓦」及「屋脊瓦」,台基處為「磚造」基 腳,木製日式門窗、雨淋板外牆屋身、竹製欄間裝修,體現傳統日

36
不僅富裕了國家,更帶動許多城市的發展。
式工藝之美。

有近百年歷史的桃園市「平鎮延平路日式宿舍」,為日式木造乙種雙拼形式、格局完整,四

年前經桃園市文化資產審議通過將公告為歷史建築,市府文化局將委請師匠採「修舊如舊」

的工法修復,預計明年一月完工,活化後將成為食農教育場所。(2022/09/21 報導)

37

原嘉義公學校宿舍

「原嘉義公學校宿舍」位於現今嘉義市吳鳳北路 35 巷 11、13、 15 號,創建約於日治時期昭和年代,為嘉義公學校的教職員宿舍。

日治時期嘉義公學校的前身為 1896 年設立的嘉義縣國語傳習所, 1898 年改制為嘉義公學校。

根據 1932 年《臺灣日日新報》所記述「原嘉義公學校宿舍」原為

嘉義醫院的官舍。嘉義醫院位於榮町,為當時嘉義市區交通相當忙 碌的區域。當時嘉義醫院共有 10 戶官舍,占地 1000 餘坪。臺灣總

督府於 1932 年將這群官舍陸續移轉給當時的「玉川公學校」作為教 職員宿舍。

「原嘉義公學校宿舍」平面格局為一棟三連戶,建築物為磚木混

和構造,樓層數為單層,座向採坐南朝北向。建築物外牆基座為磚 砌布基礎,外牆壁體採用「真壁」(編竹夾泥牆),再披覆「下見板 張」(雨淋板)。建築物正立面屋簷下方仍可看到雨遮托架痕跡。

屋頂採用「切妻屋根」型式,屋面披覆水泥瓦。建築物南、北側皆有 庭園。

38
39

警察宿舍

此建築的歷史價值在於能反應日治時期之文官體制與日式官舍 建築技術,後方防空洞則能見證戰後兩岸對峙空襲之威脅。後方有

其餘皆為雙併二戶建之判任官官舍。構造上均為瓦頂,木造屋身, 編竹夾泥牆壁體外飾雨淋板。其中樂群街 48 號之高等官舍,入口

處採用「切妻破風」,成為視覺的焦點。

全區六棟主要有起居的和室空間,鋪設榻榻米,對內以襖子門

提升隱私,對外則以障子門或玻璃窗提供採光。連通空間鋪設木地

板,廚房為水泥粉光,衛浴空間鋪設磁磚。其中特別 48 號,因等

級較高,故有洋式構造之應接室作為接待空間。

40
老榕樹,樹高超過 18 公尺,胸徑約 1.8 公尺,見證時代更迭歷程 並豐富周邊景觀。
共包括 6 棟建物,除樂群街 48 號為獨棟之一戶建高等官官舍,
4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移動所產生的族群空間 上 by yji4qup3ru6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