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群載體_A組_林靜廷_陶姵如

Page 1

10832113 林靜廷 10832125 陶姵如 舍群載體
CONTENT 01 緒論 議題探討 設計目的 01 07 基地概述 基地條件 基地現況 使用者分析 現有宿舍問題 09 11 13 15 19 22 24 30 38 44 47 概念說明 動線設計 住宿單元 平面圖 立面圖 發展 02 基地說明 03 設計構想 NEW AGE DORMITORY
01 緒論

議題探討 - 距離變化 台灣住宅與住宿的演變

從早期的三合院,台灣”住”的方式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科技的進步,漸漸出現許多不同的樣貌,人 們住的距離越來越近,但鄰里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人心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在疫情階段心理加上物

理上的距離來到最高峰。

隨著疫情逐漸減緩和社交距離的解除,如何讓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緒論 01
三合院 人 與 人 的 距 離 近 遠 騎樓 公寓 疫情使人與人的距離達到高峰 願景 電梯大廈 後疫情 02 AFTER PANDEMIC 隨時代發展 透天、公寓、大樓等經濟型住宅興起 逐漸疏遠鄰里,彼此住的越來越近,但心卻越來越遠。

後疫情、距離、生活

疫情佔據了整個大學生活,許多的限制、變動和不確定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隨著時間流動,人的心理、工作和生活有了很巨大的變化,但隨疫情逐漸 式微,社交距離限制取消,人跟人心裡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從學生的角度我們發現宿舍在面對疫情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的困境,深入研究 後發現舊式宿舍本身就存在許多的困境與問題,對外縣市的學生來說,宿舍 相當於他們在異地的家,而舊式學生宿舍無法因應後疫情趨勢,也過於老舊

我們想因應時代改變,重新定義學生宿舍,衍生出後疫情時代的新型態宿舍。

03 主題概述 緒論 AFTER PANDEMIC 疫情改變了什麼 ? 生活 ? 工作 ? 心理 ? 人改變了,為什麼空間沒有 ?
不符合現在人的生活需求。

議題探討 - 宿舍

宿舍問題

制式建築動線單一且幾乎沒有隱私,社交空間少且狹小,無法滿足 住宿生的社交活動,狹窄的房間與走道讓光線與空氣流動不易,潮濕 的氣候也容易讓家具發霉,造成許多住宿生生活品質不佳。

舊式的宿舍型態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住宿型式,封閉和單一的走道, 無法讓空氣跟光線流通,面對後疫情人們追求的是更貼近大自然的 生活模式,更自由彈性的社交狀態。

AFTER PANDEMIC
04
緒論

- 概念

三合院

臺灣、閩南地區稱三合院中庭或場地為「埕」。

三合院中間的埕作為早期曬穀農作相當重要的 廣場,同時也作為家人鄰里相聚的重要場所。

對比室內來說有一個相對開放的過度空間,適合鄰居串門子跟交流。

緒論
05
議題探討

將三合院的概念和現代垂直結構合併,形成新型態的宿舍型式

AFTER PANDEMIC 議題探討
緒論 06
- 概念

設計目的 緒論

四年的大學生活幾乎都是在疫情中渡過,相比小時候聽大人敘說 大學生活的精彩,我們的大學生活有許多變動與限制,但也因此

創造出許多新的變化。

議題的選擇延伸到生為學生所看到的新上課型態與住宿方式

改變、舊式宿舍的問題和新的可能性。

從客觀與主觀的角度出發,解決目前宿舍面臨的狀況並加入

新世代的觀點。

AFTER PANDEMIC
我們想做什麼 ?
07
02 基地說明

介紹 :

恩慈宿舍主要為大一新生的宿舍,自民國72年落成啟 用至今仍在使用,建築分為前後兩棟,住宿空間為一 至五樓,地下室作為其他空間,整體建築為工字型, 除房間外建築物設有交誼廳、會客室和讀書室,能容 納約725人左右。

現況 :

自民國72年落成,仍維持約40年前的配置與使用模 式,建築物與結構並未有許多變化,室內配置亦然, 老舊的建築與制式的配置讓宿舍的生活品質下降,通 風與潮溼的問題也困擾了許多住宿生。

10

中原大學整體校區和校園外的商業區、住宅區沒有明顯

過度空間。緊鄰商業區,因此食衣住行育樂都能在周圍

完成,也讓校園跟外面的街道形成很大的對比,從密集

的住宅漸漸進入校園後便是寬闊的道路與成群的樹林。

周圍動線

宿舍位於校園角落與商業區

僅隔一條街,校內多為學生移動

周圍車流與人流隨著下課、

中午和傍晚逐漸增多。

聲音來源

鄰近商業區,午餐與晚餐時段

多有人與車的聲音,中壢為多雨 區,雨聲與蟲鳴鳥叫聲明顯。

基地周圍條件 基地說明 N N N
恩慈宿舍 中原大學校區 商業區 / 住宅區 11

風向多以冬天的東北風 為主,夏天的西南風為輔。

四季、日照
基地座西南朝東北,陽光不會 直射,而是從側面照射,側面 兩邊接受到的陽光較多。
風向 | 春天 | | 秋天 | | 夏天 | | 冬天 | N 10% 1-5 m/s < 1 m/s > 5 m/s 20% 30% 40% 50% S W NW NE SE SW E
12
基地條件 基地說明
基地說明 13
14

使用者分析 基地說明

2月中,下學期開始,宿舍開宿

恩慈使用時段(人數/月份)

9月中,上學期開始,宿舍開宿

恩慈使用者/

主要為大一女生新生-約710人

少數大二至大四宿舍幹部-約15人

共約725人

寒假1月中關宿,剩餘申請寒宿學生統一移至

北棟,加上寒假營隊申請住宿,共約180人

暑假6月底關宿,剩餘申請暑宿

學生統一移至北棟,共約60人

9月初暑宿加上暑假營隊住宿,

共約180人

15

疫情嚴重時後遠距上課 → 學生寧願回家不願待在宿舍 → 呈現宿舍缺少個人獨立空間,無時無刻暴露在病毒下

在學期間使用時段( 人數/時間)

16

A區一樓坪效問題 相似面積卻分住3人、4人

北棟 A-E區

A區一樓為大二至大四宿舍幹部房間

B區一、二樓部分區域挑空,和C區共用浴廁

C區一、二樓部分區域挑空,和B區共用浴廁

D區一樓疫情期間套房作為隔離房間,二至五樓和E區共用浴廁

E區一樓疫情期間套房作為隔離房間,二至五樓和D區共用浴廁

恩慈住宿範圍分區管制,共分為 A-H 八區

南棟 F-H區

F區一樓部分區域挑空,起居室位置不同 G區一樓部分挑空,教官室現為打掃人員休息空間 H區一樓留有一間無障礙房型、無障礙浴廁 17

恩慈人流動線分析 - 單一、流動率大

北棟
共三座逃生梯必要動線
C區、D區共用逃生梯 藉由中棟通廊為前後棟唯一動線 南棟
共兩座逃生梯為主要動線
18
A-E區
A區、B區共用逃生梯
F-H區
F區、G區共用逃生梯 G區、H區共用逃生梯
現有宿舍問題 基地說明 1. 動線單一無趣 2. 樓梯陰暗 3. 出入口易擁擠 4. 前後棟交流不易 寢室外走廊 梯間 連接前後棟走廊 動線 中庭 19

公共區域

中庭 :

1. 戶外區域閒置

2. 無法置入機能讓人停留 交誼廳 :

:

1. 被拿來曬衣服

2. 無法有社交活動

私人區域

與來自不同地區與國家的同住在一個空間,不同的生

寢室 :

1. 生活空間狹小

2. 樓梯陡峭

3. 鄰近商業區,沒有隱私

4. 潮濕不通風

5. 照明不足

6. 插座少

1. 空間狹小

2. 功能不足 3. 無隱私感

活衛生習慣要磨合,對新進的大一新生來說是很大的

衛浴 寢室

挑戰,宿舍嚴苛的環境增加了適應的困難度。

衛浴 :

1. 潮濕不通風

2. 間數不足

3. 排水不良

4. 無隱私感

小交誼廳
小交誼廳 交誼廳 20
03 設計構想

討論新舊世代、公私領域、基地與外界、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在不同立場、空間和世代之間尋找出新的可能性。

「界域」 : 指兩個地區交界的地域
界域 概念說明 設計構想 22
NEW AGE DORMITORY 23 界 域 從 周 邊 環 境 規 劃 帶 入 大 自 然 宿舍 交界、界域 夜市 住商混和、小巷 商空、學校交界 人潮普通、多為學生 人潮較少 人潮(病毒)多、複雜 中原大學校園 恩慈宿舍 夜市 Campus Location Residential mixed Night market 概念說明 設計構想

- 垂直軸向

南棟、住商界域

北棟、南棟界域

打破現有圍牆→前後雙出入口

02 01 04 03

置雙出入口,打破宿舍與 校園和城市的界線。

從夜市回來後不再需要繞進 校園內進入,動線更實用。

打破舊有建築制式追求氣派 無實用的大門廳,增加更多 空間供學生與居民來使用。

藍色區域不限性別人人可進入,

住宿生可和未住宿生、異性朋友

在此聚會用餐。

學校內外動線貫穿, 延續人群出入口、打破界線

擷取北棟、中動、南棟界域場所精神,置 入公共空間給予大眾停留、使用宿舍不再 是個監獄形式的場所,更隨時代和周遭打 破界線關係。

設計構想 動線設計
25

更改前

原建築配置動線為單一出入口,前棟後棟需靠中庭的通道來做 連接,僅有會客室是開放給非住宿生進入。

更改後 北棟靠近校園,將學校的活動置入空間,如 : 籃球、舞蹈等。 後棟靠近商圈,將夜市與外面的活動置入,如 : 飲食、聊天。

中棟相對安靜與穩定,作為討論區使用。

NEW AGE DORMITORY 26
會客室 交誼廳 討論區 學校活動 交誼廳

動線設計 - 平行軸向

活化中棟區→整體建築成為一體

藉由中棟、中庭長久被浪費,公區 化整為零讓中間區域成為前後棟連

結的介質、整體建築成為一體。

串聯的通道與樓梯從低到高漸漸排列

上去,空間走道自然形成視覺上的層

次,讓中棟串聯更加有趣。

全區動線整理規劃

設計構想
27
02 01

動線設計 - 爆炸圖 設計構想

泡圖創造出動線、平台、隧道、

環形走道...空間。

NEW AGE DORMITORY

動線設計 - 整體空間

NEW AGE DORMITORY
29
設計構想
30

01

浴廁的數量嚴重不足,平均9人使用

一間浴室與廁所,需要排隊使用,長時間 的使用也讓空間濕滑。

02 公共交誼廳只有位於中棟且空間不大, 因此有人在聚會時,其他想使用的人就無法 進入,造成空間的浪費,且住宿生在宿舍的 聚會場所單一。

03 前後棟中間衍生出的綠化區域 無法妥善運用,變成閒置空間,人無 法進入使用。 04

宿舍單元為四人一間,私人空間數量

05

單一的動線讓空氣流通不易,寢室內 的窗戶鄰近民房與校園,因此開窗的頻率也 不高,讓迎風面的窗戶無法打開通風。

不足,寢室中沒有隱私更沒有獨立空間。 06 公共走道為長向開口,光線無法 直接進入公共空間及垂直通道,造成陰 暗且雨天濕滑,沒有很好的運用到基地 原本的優勢。

住宿單元 - 問題 設計構想
31
NEW AGE DORMITORY 設計構想 32 39.5 29.4 30.3 34.5% 21.2% 22.2 46.2 31.6 調查人數 : 140 1人間 2人間 4-6人間
針對疫情前後學生對於住宿 時所期盼的同住人數調查。

住宿單元 - 空間概念 設計構想

將40*40CM的柱體從塊體中去掉,形成有空缺的塊體,以便和柱子結合。

類型 : 1人房

尺寸 : 3000*3000*3000

類型 : 2人房

尺寸 : 3000*5400*3000

類型 : 4人房

尺寸 : 5400*4800*3000

4800 3000 3000
33 將塊體的缺口與
柱子做結合,進 行排列。

塊體放置後自然形成的空白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發揮應用。

34
1. Climb 2. Work out 3. Scenery 5. Party 6. Movie 7. Study 8. Plants 9. Music

- 空間概念

將原本的隔間牆拆除,留下結構本身,再重新置入新的量體。

住宿單元
設計構想
移除 淨空 置入
住宿單元 - 空間概念 設計構想
36
將原本的隔間牆拆除,留下結構本身。
1F 原始結構

住宿單元 - 空間爆炸圖

外推1500MM 3220MM 1500MM

內層沿原建築形體

外層切齊

在原始的結構外層再加上雙層皮層以

支撐外推的住宿單元,形成陽台空間 及向外的走道。

37
設計構想 原始結構 雙層皮層 住宿單元
平面圖 設計構想
1. 北棟入口 2. 運動場 3. 北棟電梯 4. 植物平台 5. 討論區 6. 用餐區 7. 南棟電梯 8. 南棟入口 9. 北棟逃生梯
1F 平面圖 1人間 2人間 4人間 1. 2. 4. 3. 5. 6. 7. 8. 9. 10. 39
10. 南棟逃生梯
40 NEW AGE DORMITORY
1. 練舞室 2. 北棟電梯 3. 北棟逃生梯 4. 連接通道 5. 挑空區 6. 植物區樓梯 7. 通道平台 8. 南棟逃生梯 9. 南棟電梯
4. 5. 6. 7.
9. 1人間 2人間 4人間
2F 平面圖 1. 2. 3.
8.
3F 平面圖 1. 北棟電梯 2. 北棟逃生梯 3. 北棟大樓梯 4. 通道平台 5. 南棟逃生梯
1人間 2人間 4人間 平面圖 設計構想
6. 南棟電梯 1. 2. 3. 4. 5.
41
6.
NEW AGE DORMITORY
1. 北棟電梯 2. 北棟逃生梯 3. 北棟大樓梯 4. 跑道區 5. 通道平台 6. 南棟大樓梯 7. 南棟逃生梯
1人間 2人間 4人間
8. 南棟電梯
4F 平面圖
8.
1. 6. 7.
4. 2. 5.
42
3.
43 NEW AGE DORMITORY
1. 北棟電梯 2. 北棟逃生梯 3. 北棟大樓梯 4. 連接通道 5. 南棟大樓梯 6. 南棟逃生梯 7. 南棟電梯 1人間 2人間 4人間 5F 平面圖 1. 2. 3. 4. 5. 6.
平面圖 設計構想
7.
現階段立面 原始立面 立面圖 設計構想 在新加入的雙層皮層上增加沖
45
孔版和隔柵製造視覺上的層次 同時也讓宿舍空間更有隱私
46 現階段立面 原始立面
發展 設計構想 47
房間內部發展概念圖 持續發展中
NEW AGE DORMITORY 4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舍群載體_A組_林靜廷_陶姵如 by Wendy Lin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