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都市再生學苑-成果冊

Page 1


REGENERATION INSTITUTE URBAN

10 12

Preface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序|

從培力到實踐‧攜手市民共築未來

Foreword 計畫主持人前言|

夜空中閃爍的星座

行動.改變.都市再生

About 關於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社區培力組

前導:多重空間的交疊

都市規劃與地方協議

社區地圖

模式語言

社區訪調

利害關係人

打開空間

明倫社宅

民生社區

久如社區

社區空地凝聚街區想像 微光盒子 Afterword

Preface

從培力到實踐 ‧

攜手市民共築未來

文 |詹育齊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處長

臺北,一座融合歷史記憶與現代活力的城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 僅在意建築與街道的變遷,更重視其中蘊藏的人文與故事。都市再生,正是 我們重新刻畫這座城市靈魂的重要契機。於此漫長而充滿挑戰的再生之旅 中,「都市再生學苑」成為了點燃這份熱情的孵化搖籃。

「都市再生學苑」成立以來,秉持著「共學、共創」的理念,致力於透過社區營 造來推動都市再生。透過學苑,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都能更深入理解社區議 題,推動活化與轉型,為各地社區注入新生機與無限可能。

學苑透過公私協力、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模式,我們見證了來自不同背景的 市民朋友,從陌生到熟悉,從關心到投入,成為改變城市的力量。無論是社 區規劃者、充滿創意的年輕人,還是經驗豐富的長者,大家匯聚一堂,共同 學習、探索,讓都市再生不僅是政府的推動,更是市民自發的行動。

都市再生學苑的課堂不侷限於教室內的教學,而是延伸至戶外社區。藉由學 員們深入街巷,透過田野調查、走讀活動,親身感受人與土地之間深厚的聯 繫。這些微小而堅定的行動,如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改變的力量,讓社區 更具包容、尊重與韌性。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臺北的未來,也看到了市民們對城市的無限可能。都市

再生學苑,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遞,更是一個讓市民找到歸屬、實現夢想 的平台。我們相信,這些懷抱熱情與夢想的學員們,將會持續深耕社區,關 注都市中的多元議題,成為這座城市最強大的後盾與夥伴。

夜空中閃爍的星座

撰文|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計畫主持人 魯貴顯

都市再生學苑轄下的幾個計畫,培力組、 Open Green、Be a Doer,橫向協 力,並鼓勵學員跨計畫學習,依自己的興趣、需求安排一套專屬的學程。三 個計畫之間或有重疊之處,可視為社造的基礎技能,而相異之處則有相互取 長補短的效果。再生學苑為自己創造了內部持續再生的學習網絡,以及人 才、知識的流通渠道。至於對外,迄今已與超過數十處的社區據點、非營 利組織合作,或作為培力組的實作田野,或協力舉辦課程、活動,或分享物 資,最終形成一種有機連帶的網絡,保證彼此共生共榮的關係。

也許吾人可以將這樣的演變結果,即從社造知識及技能傳播走向學苑網絡 化,暫名之為「都市再生學苑2.0」-

這同時也呼應Open

Green 2.0的跨界以 及永續的原則。放在全球的角度下,這毋寧是一股網絡化的潮流,不斷捲向 世界各處。例如Connective Cities這個德國組織十年來致力與全球各城市合 作,探索每個城市各自發展出來的永續解方,並與所有的城市共享之。如今 已有超過七百多個城市從這個合作網絡中受益。這不禁讓人想像此網絡可能 如同地平線,看不到盡頭,又或如夜空中的星座,彼此輝映。

都市再生學苑除了藉由課程、實作創造內部、外部的連結關係,今年也將實 作成果放進社區裡的網絡。以久如社區為田野的小組參加”四分溪封溪護魚 嘉年華暨南港物產節”,現場展示並維修小家電。在大廳裡,人聲鼎沸、熙來 攘往,攤位人員競相招攬,熱絡的氣氛打亂了學員預先的步調,民眾的注意 力也變得散亂。這是在真實不過的社區景象。每個攤位等於一個社造組織, 所以,節慶現場便是一個短時間構成的網絡,彼此競爭,又有合作的機會。 學員們要繼續展演家電維修,還是將目光移至當下滿溢的各種社區關係?日 後,我們更需要將成果放到爭奇鬥豔的場景中,讓成果變得渺小,但能與其 它的成果相互比較、補充、銜接。

在古莊里發表成果的小組以激發身體的五感為己任,引導民眾關注行走時的 環境條件。其新穎之處在於將社區巷道的公共性接到個體的私人感受,或者 說,將私人感受公共化,以取代思考及論述。這場現地實驗也是加入當天社 區兒童擺攤的市集,來訪的里民大多以家庭及兒童為主,不一定對社區行人 交通感到興趣,但市集本身的魅力恰好在於打破一般認定為理當如此的分 類,讓不可能聚集的元素相遇。小組提供監測的儀器、指認巷道之用的模型 反而吸引了孩童,也間接鼓勵大人到攤位一探究竟。

以明倫社宅為實作空間的小組也在小型的假日市集裡提供生活諮詢、公民咖 啡館、電影欣賞等活動,兼具實驗與擾動雙重作用。台北市公共住宅向來鼓 勵居民創造連帶關係,透過各種的社團活動、社交平台,讓人們在一棟棟的 建築物裡駐足聊天、運動、烹飪、閱讀,嘗試活出新時代的集體生活風格: 個體自由與共同體的溫暖。如此生活品質是需要不斷測試,並向其它社宅取 經,截長補短。所以,在興隆社宅夥伴的協助下,本組推出數個實驗性質的 活動。但,同樣有創意的實作是導覽保安宮,其背後有多重意涵,一是將明 倫社宅與保安宮的象徵意義連結起來,前者是現代的,俗世的,後者是傳統 的、信仰的。二是讓明倫社宅融入當地,向當地的生活、文化開放。這也等 於前者賦予後者新的風貌,後者賦予前者安穩的個性。

民生社區小組的實習指導,詹凱毓老師,出身再生學苑,數年來一直在社區 倡導共作共食。如同其它的社區,這裡一樣面臨人口老化以及建築物老舊的 問題。傳統的家庭倫理不再是終老的保證,一個可能的替代解方是重新創造 社區的連帶感,透過共同勞動、共同膳食,讓老化過程得到承認、陪伴,並 被許以價值。本小組早上採收附近自力種植的蔬菜,再烹飪做出一道道有益 長者健康的佳餚。當然,共食時更讓人愉悅的是交談與笑容了。本組的另一 主題是社區對老舊公寓的電梯的需求。透過訪問調查,可以看出年長者的需 求意願,因為這關乎平日的社交機會、獨立生活。我們應鼓勵更多類似的調 查,讓社區意識到年長者對移動的基礎設施的需求。

去年再生學苑的實作地點之一是興隆社宅,今年另闢一處,微光盒子。此處 不負其名,它的使命就如同在夜間發出微弱的,但絕不熄滅的亮光,照向所 有身在某處,渴望被理解及尊重的人們。透過微光盒子的協助,本組學員得 以跟隨當地的逆境少年,走過他們日常聚集、停留的處所,揣測常態與所謂 的偏離之間的差異,也同時體會到理解他者絕非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他們 並非社區的問題,而是社區的一部份。成果驗收當天晚上,學員們除了以自 己的視角詮釋社區裡這些罕見的、偏離的空間、路線之外,也邀請一位少年 協助導覽安康社區。這樣的夜間路線體驗惹人思緒不斷,我們認定的不安的 空間,可能是這些青少年尋求倚靠的地方;當一般人要求更完善的設施空間 時,他們可能會從中尋找可隱匿自己的角落。感謝微光盒子的逆(匿)境朋友 給予的啟發。

行動

CHANGE ACTION 改變

時至今日,臺北建城已過去140多年,從早期集市聚落到今日引領 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大都會,臺北城的蛻變不曾間斷。不過, 隨著時光推移,基礎建設漸漸老化、都市規劃也不再適應當代的生 活型態,如何在舊與新之間找到平衡、創造宜居的城市住所,也成 為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URBAN REGENERATION

都市發展從來不是加減乘除的計算題,過去僅單點式的將房屋拆掉重建,不只 忽略了建築景觀、交通系統、歷史脈絡、產業運作、社會文化等元素,更一 筆抹去了人們鮮活的生命力。所以,都市發展應該從更寬廣、更包容的視野 出發,深入人們生活的本質,從都市紋理和地方特色「長」出來,勇敢跳脫傳 統都市景觀、地產價值的桎梏,深入你我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細節,重新找尋 「都市再生」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都市再生」同時包含了公共空間的經營、老舊街區的活 化,以及社會網絡的連結,並在此基礎之上,完成硬體空間的改善。藉由都市 再生的概念,我們得以一點一滴的重新牽起都市裡的「人」與「空間」,填補流 失的生活機能,再次完整我們居住的城市,重現都市旺盛的生命力。

在這漫長的過程裡,都市再生學苑也持續扮演著「培力」與「陪伴」的角色,帶 領學員藉由「課堂」深入城市田野,一邊深掘屬於臺北市的社區紋理、一邊豐 富臺北市都市再生的論述內涵,並陪伴著所有關注都市再生行動的市民朋友, 攜手創造更宜居的都市環境,再現臺北新舊共存的獨特魅力!

URBAN REGENERATION INSTITUTE

從社區規劃師、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計畫到都市再生學苑,臺北市 社區營造已發展了二十多個的年頭。107年起,原「社造人才培訓 計畫」轉型為「都市再生學苑」,計畫視野也從「空間」擴大到「議 題」,並擔起傳遞社區營造及都市再生概念,積累城市發展能量的 重任。

有趣的是,隨著每一年計畫的滾動調整,學苑意外地生長出一種 「有機」的徵象,並在最近幾年裡開枝散葉,展現出臺北市社區營造 的獨特樣貌。

都市再生學苑成立第一年,計畫主持人魯貴顯老師曾說,「學苑應該走向累 積、連結與變異。」當年學苑開設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空間分享、社區經濟 四個學程,前兩者與都市政策緊密相連,帶領學員從宏觀的都市規劃認識城市 議題;後兩者則關乎社區創生,鼓勵學員在微觀的日常互動裡,創造新形態的 社區共同體。

雖然議題不同,但我們意外地從學員回饋中發現,所有學程的共同收穫竟是關 於城市發展的人文思考。就此,我們看見了政策對話與都市再生並行的可能 性,「如何深化這些價值?」也成為學苑後續發展的重要方針,引導著我們反 思「課程」本身的意義。

對學苑而言,課程不只是傳遞知識的說明會,更是社區行動的暖身操。這意味 著,課程不該只教授社區工作知識,更應帶領學員從真實的社區場景汲取在地 的社區知識與經驗。如此一來,知識從課程中由上而下的單向輸入,變成社區 實作與課堂理論碰撞後的真實體驗,甚至凝聚了社區由下而上的行動。

就好比112年度「都更解壓說」實習小組打開了居民對都市更新的想像,甚至 將這股能量延伸到社區空間應用的可能性,幫助社區居民重新關注自己的生活 環境。因此無論是在路邊市集蹲點觀察,還是在街頭巷尾與居民閒談,從他們 走進社區的那一刻起,社區營造就已經開始──所謂課堂即田野,便是如此。

於是乎,每一處的社區場域開發,每一次街道巷弄踏查,以及每一期計畫的開 始與結束,都扎扎實實的推動著臺北市社區營造的歷史,並讓學苑的枝葉輪廓 更加清晰──我們培育社造人才進入社區、社區的豐富經驗也滋養著學苑。

於是,越來越多學員在結訓後迫不及待的問,「哪裡有需要我的社區?我該如 何與社區接觸?我該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個接著一個主動出擊的問 句,似乎也讓都市再生學苑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方向──有機的共生網絡。

隨著課程將學員帶進臺北市的各個角落,學苑也和不同社區的頭人、組織牽起 關係。像是保留生態與社區記憶的岩山社區、變身都市綠點的雙連大溝,還有

以社造串聯居民情感的興隆社宅等,各種資源、技術、知識、人力、理念宛如 一條條絲線,透過課程、行動在學苑中不斷交換、纏繞,交織成一層層綿密的 社會資源網絡;同時,學苑也與都市更新處的Be a Doer、Open Green2.0等

計畫展開橫向合作,更積極的主動探問社區需求、形塑問題,引介學員與資源 提供解決方案,協力網絡也更加立體。

以此為基礎,學苑在「課程」和「實作機會」的培力計畫上長出了更多主動性, 並持續透過與社區、社會團體媒合,鼓勵更多學員接受來自社區的挑戰。在知 識、經驗的相互餵養之下,一個由「社區-學苑-學員-社會團體」構成的共 生網絡就此誕生。而學苑作為計畫核心,不只儲存著整個臺北市的各種社區知 識、問題,也集結了各種社區實踐者、計畫與理念,並化身為臺北市社區營造 的知識奇點,支持著所有有意投入臺北市都市再生的社區營造行動者們。

113年10月,又一期的學苑即將結業。

今年是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計畫執行的第七年。這些年來,知識生產、實習行 動、組織交流與社群凝聚不曾終止,我們的每一次行動都替學苑添上一層「滿 溢」的意象──各種想法似乎永不枯竭,永遠都有另一個想法、另一個自告奮 勇的人,迫不及待進到社區裡大展身手。記得曾有學員回饋說,「我們不只是 來學社造,我們也是來『做』社造。」或許,這句話最能精確地總結都市再生學 苑所信仰的價值。

「學」與「做」是社區營造的一體兩面,就像魯貴顯老師所言,「在屋頂,我們 以理性做夢,成就偉大的治理;往下走,我們就必須走入社區角落,透過地 窖式的勞動與感受,把這些經驗帶回學苑裡,創造對社區生活的另類理解。」 學,是學習如何想像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做,則是實踐想像的必經之路,兩者 合一,才是學習社區知識真正該有的樣子,也是都市再生學苑之所以獨樹一幟 的原因。

在都市中累積社區行動

都市再生學苑如同一個有機的再生網絡,學員透過共學與實踐,探索自我 價值、學習知識與技能,與同伴在社區的巷弄間攜手行動。每一個微小的 觀察與行動發現都能帶來改變,且為繁忙的都市注入一股暖流,讓生活更 有溫度、更有意義!只要在社造行動中,就會有學苑一路作伴。

1

2

3

4

5

實習基地

107年

北投區 藝術進入社區 陳彥慈老師

大同區 老舊街區再生 黃芳惠老師

萬華區 在地兒童教育 陳德君老師

大安區 小屋串連 虞葳老師

108年

萬華區 艋舺城市博物館 陳德君老師

大安區 小屋串連 虞葳老師

大同區 老舊街區再生 羅皓群老師

中正區 創意翻轉城南 蕭松年老師

松山區 食物研究圖書館 謝碧鶴老師

大同區 社區影像記錄 黃芳惠老師 109年

中山區 都市水環境與宜居小巷弄 侯力今老師

大同區 年輕視野下的老舊街區 游政韋老師 萬華區 無圍牆博物館 陳德君老師

信義區 醫療保健綠生活 李佳蓉老師

萬華區 南機場循環實驗聚落 蘇映塵老師 大同區 社區開講534 許倩華老師

110 年

信義區 都市健康綠生活 吳明錡老師

中山區 都市水環境與宜居小巷弄 侯力今老師 萬華區 無圍牆博物館 陳德君老師

士林區 岩山社區 鄭小塔老師

中正區 永昌里綠點串聯 黃芳惠老師

松山區 撫遠街整宅 張耕維老師

111 年

內湖區 潭美國小舊址 鄭宇捷老師 萬華區 無圍牆博物館 陳德君老師

中正區 永昌里綠點串聯 黃芳惠老師

信義區 都市健康綠生活 吳明錡老師 北投區 湖山里 陳重佑老師

士林區 岩山社區 鄭小塔老師

112 年

士林區 岩山社區 鄭小塔老師

中山區 都更解壓說 黃芳惠老師

萬華區 無圍牆博物館 陳德君老師

信義區 都市健康綠生活 吳明錡、吳曉平老師

文山區 興隆社宅文化生活圈 吳曉平老師

TAIPEI CITY

歡迎來到社造新手村!

從報名都市再生學苑開始,學員不僅是旁觀者

或學習者,更是未來的社區實踐者,透過核心

課程掌握各種社造工具,建立夥伴關係,共同 開創都市中更多的生活可能。

社造起手式

lesson 1

lesson 2

lesson 3

lesson 4

lesson 5

lesson 6

Plus

前導課程:多重空間的交疊

都市規劃與地方協議 社區地圖與議題疊圖

模式語言

社區訪調

利害關係人與社區網絡

打開空間:共創空間新生活

LU, GUI-XIAN 魯貴顯 都市再生學苑社區培力組計畫 主持人

LESSON 1

前導課程:

多重空間的交疊

「空間是由生活實踐生產而來的,在其中,我們得到變化的自 由。」

進入都市再生的第一站,老師以「多重空間的交疊」為題,提 供學員一個觀察、想像的思維方式,打破學員對於空間的固 有概念,為社造之旅揭開序幕。期許學員在進到社區時,能 夠感受到社區有機的彈性與生命力,透過觀察與互動培養一

雙敏銳且開闊的視野,並學習在社區空間中尊重不同的意見 及看法。

文學、人類學、藝術等領域皆有其獨特 的空間看法,甚至吾人在日常生活中也 不自覺地實踐著自己的空間觀,以保有 生活的確定感。因此,每個人總是被諸 多空間環繞著,並在其中不時地跨越, 創造出新的生活視角。吾人若能將課程 中仿效的文學作品、繪畫、行動藝術、 塗鴉中顯現的空間感,並應用於社區觀 察,最終必可重新回歸自身與城市、自 然環境的關係。

LESSON 2

都市規劃與地方協議

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地方社區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 的對話,牽動著城市的未來樣貌及社區能否永續發展。透過 GeoDesign地理設計的概念和方法,讓學員從不同利害關係 的角色扮演中,體驗到充分溝通及尊重彼此意見在都市規劃 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推動社區行動的不二法門,異中 求同才能產出符合大眾利益且可行的最佳方案。 社造起手式

CHEN, MING-YI 陳鳴誼

用參與改變世界顧問有限公司 主持人

地理設計是透過不同圖層的疊圖,讓參 與者更了解地景內所發生的糾結與機 會,並透過不同角色生產出的方案,再 與分項議題的多次碰撞,對於參與者以 「同理」為前提的參與經驗,是操作過 程中最寶貴的獲得。

LESSON 3

社區地圖與議題疊圖

每個社區都有獨特的空間樣貌及在地故事,「社區地圖」可說 是開始認識及理解社區最佳的入門工具。在社區中有意識的 觀察、盤點與紀錄,最後將資訊統整繪製在一張大地圖上, 社區中的熱門據點、特色商家、綠地水文及潛在問題都將一 目了然。即便是在相同的地理位置,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發 現與觀點,將不同主題的地圖交疊,能夠獲得更多資訊,幫 助釐清社區的真實需求與關鍵議題。

HOU, LI-JIN 侯力今 好人好室 x 七二聚場 主理人

踏查,永遠是進入社區的第一步! 開放資訊與線上地圖越來越普及,學員 們可以輕易的運用二手資料繪製地圖。 但社區地圖的目不是產出漂亮的地圖而 已,而是協助溝通與分析的工具。所以 透過現地踏查,以五感體驗空間尺度丶 紋理與內涵,方才能深度理解爬梳社區 議題。紀錄過程中,要思辨、要分類議 題、更要反覆確認。

LESSON 4

模式語言

CHEN, MING-YI 陳鳴誼 用參與改變世界顧問有限公司 主持人

「模式語言」於現代人來說是一個很好 練習「看見」的工具,都市的型態隱藏 著許多「關係」的存在,在我們生活中 隨處可見,善用不同維度的觀察、動 手、大地圖的討論、與人對話,你會發 現世界是可以被系統性的理解的。

部分人們對於社區營造的理解仍停留在物理環境改善的層 次,但社區空間所承載的互動關係才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在 物資缺乏的年代,人與人的關係較為親近,反觀現今,人們 擁有的物質太多,關係卻變得疏遠。空間作為容納關係的場 域,透過「模式語言」可找出空間中各種型態背後的關係。

透過有層次地觀察環境、動手繪製及訪談紀錄,練習用全新 的視角梳理並分析出「好的」模式語言,這些模式都將成為社 區的寶藏,作為未來社區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LESSON 5

社區訪調

CHOU, CHIA-CHUN 周佳君 導航基金會 執行長

社區工作就是突破人際間的疏離冷漠, 創造人與人發生聯繫的機會。

因此社區訪調,不要只是做鍵盤調查, 而是在社區穿街走巷,想方設法地跟居 民攀談閒聊,你會發現,不只累積對社 區的瞭解,社區情感也慢慢被你鏈結起 來了!

聊天是與社區建立關係的第一步,能夠輕鬆自在地與人對 話,是每一位社造人不可或缺的技能,但對於社造新手來 說,可能是一大挑戰。有方向性的聊天,就是一種社區訪 調,過程中,只要把握問題意識,打開五感、保持好奇心、 適時地調整問題,並帶著誠懇的心多加練習,就能慢慢上 手,獲得社區的最真實的一手資訊。

當然,還要有「被拒絕是必然的」的心理準備,如果沒人理 你,那就經常去社區溜達,像倒垃圾的時候就是與居民搭話 好時機。

CHOU, CHIA-CHUN

連振佑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副教授

LESSON 6

利害關係人與社區網絡

社區網絡是由「行動者」與「關係」所構成,在社區行動經常 會需要與網絡裡的利害關係人的合作。透過關係網絡的思 維,能夠較全面地了解不同利害關係人在社區裡的立場,進 而建構出對社區關係的認識。有助於在展開行動前,順利地 找到社區中的核心人物,進而引出在地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或 活動,促成更多互動交流與連結的可能,同時也能讓訪談工 作事半功倍!

辨識利害關係社會網絡,是宏觀經營一 個地方重要的心法與工具。拉開一個距 離理清楚、深入每個節點不斷細化再細 化,就會發現很多真實的需求、浮現許 多巧妙的對應。這張網絡圖可以掛在牆 上、放在心裡,隨時更新及應用!

打開空間:

共創空間新生活

「閒置空間要再利用」是社區工作中常見的議題,儘管改造及 活化的過程充滿挑戰,但卻是個凝聚社區力量的好機會,透 過邀請居民一起發想、討論與規劃,一起想辦法找到解方, 開啟了創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人與空間互動交往。共 作過程可以加深彼此的情感、建立在地認同,並創造出真正 符合社區需求的共享空間,讓每個人都能參與社區事務,成 為推動空間再利用的行動者。

WU, TING-TING 吳婷婷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

空間,無限可能。

打破框架,解開不必要的限制,創造一 個的開放平台。結合興趣,串聯多元, 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不只是活 動,更是探索自我的旅程。為自己而設 計,享受純粹的樂趣。

實習成果

都市再生學苑就在社區裡。今年度五組實習小組

的學員們進到社區,透過觀察和實踐體會社造心

法,累積行動經驗,找到一個新的視野,說出那 些沒有被看到,但很重要的故事。

民生社區 微光盒子

久如社區

明倫社宅

明倫社宅與鄰里空間的共融對話

實習老師 輔導員 學員

|吳曉平 |王培羽、高沁嵐 |賈宜潔、余淑華、戴忠宏、魯維倫、 林京華、蔡親筠 、王韋甯

明倫社宅位在圓山花博公園旁,緊鄰著大龍峒保安宮及孔廟,附近也有多所學校和隱藏於 巷弄間的美食小吃,充滿人文歷史與年輕活力,社區生活也已有著明確的型態。明倫社宅 因其建築特性而被包裹在以「里」或「區」為單位的社區之中,雖然提供了住戶足夠的隱 密性及領域感,但若以整體社區發展的角度來看,明倫社宅與周遭社區仍有對話的空間。

透過對話與探索,了解社宅生活的真實脈動

明倫小組成員來自社會上不同的專業領域與年齡

層,但都因為關心台北市社區發展而聚集,組內 的討論非常活躍且多元。每週小組也都會在社宅聚 會,有幾次遇上住戶、青創、社宅團購主,透過與

他們對話得到關於明倫社宅的資訊,比如家長對親 子活動的滿意度、從何得知社宅活動消息、社宅的 人際網絡,還有關於社宅生活的大小事。除此之 外,我們以組為單位進行街區踏查,認識明倫社宅 周邊的社區軟硬體、盤點社區利害關係人以及討論 對明倫社宅有何新的想像。

明倫小組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辨認自己有何能 力提供哪些活動內容,經過討論後在多方大力協助 之下,於週六下午舉辦「明倫生活Young起來」活 動,其中有居住議題沙龍、街區交通與宮廟走讀、 二手市集、葉脈書籤DIY,以及星空電影院,我們 透過多樣且親子友善的活動創造明倫社宅與附近社 區的生活對流,希望藉此激起社宅居民興趣,同時 也吸引民眾更靠近社宅生活。

創造明倫社宅與周邊社區的「生活對流」

居住議題一直以來都是臺灣民眾所關注的重點,但 社宅身為多元住宅方案的大宗,卻鮮少有機會讓人 身歷其境地了解住在裡頭的生活型態,同時我們也 期待大龍峒的歷史人文與生活日常,及花博公園的 年輕活力能夠連結明倫社宅,於是我們思索如何創 造社宅與外界的「生活對流」。

多元嘗試 打開邊界 串起更多可能

當天擺攤活動的參加者以年輕家庭居多,不少居民 也帶著小孩來到現場,參加走讀、議題沙龍及電影 院的活動。藉由「明倫生活Young起來」活動,小 組在社宅與社區之間打開了一道微小的窗口,人們 也藉由活動聚集、停留,產生了更多的人際互動與 對話可能。

過去幾個月來,我們以都市再生學苑學員的身份進 出明倫社宅,不停地理解、表達與溝通,無論是大 尺度的社區踏查,還是幽微細緻的人際關係,我們 都盡可能不帶偏見地傾聽,再將所見所聞帶回社

實習老師回饋 吳曉平(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 負責人)

宅與組員分享最後展開平等的對話,努力地讓「明 倫生活Young起來」,也讓社宅能夠真正地融入街 區,串起更多可能性。

feedback

( )

輔導員回饋

王培羽 (108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都市再生學苑,是社造素人嘗試走進社區發生擾動的學習 場域,學員從參與課程、組聚、作業練習、發想社區行動, 一步步規劃到執行讓行動完美落地,紮紮實實地做到了! 一場行動就達成邀請青創戶與其他組織的異業合作,也充 分發揮專業,在每個小場各自扮演好角色,和居民玩在一 起,是一場賓主盡歡的活動。謝謝你們,實在太棒了!

都市中新建的社會住宅對於既有的社群關係可以說帶來一 個全新的契機,本組透過創新發想的「明倫社宅YOUNG起 來,一日生活體驗營」行動打開了百年沉寂的大龍峒並為 之注入新活力,更藉此達成小組成員都能在社區行動中以 自身專長參一腳的目標,相信這場成功的的行動中大家都 獲得了許多寶貴經驗!

民生社區

餐桌上的社造:社區共創邊吃邊聊

SONGSHAN

實習老師 輔導員 學員

|詹凱毓 |蘇雯祺 |黃香卉、游麗娟、朱宗媛、張銘訓、 柯孟萱 、呂聖嫺 、曾湘琇

「伊呀嘿呀呦~」的歌聲從廚房傳出來,大家在爐子邊輪流接過鍋鏟朝鍋子裡的飯菜拌煮 著,那是有米飯及野菜的料理——搖搖飯,在拌煮的過程中身體會跟著搖動而得名。這天 在松山民生社區的共耕食代據點,小組成員除了彼此分享野菜的辨識、種植與烹飪知識, 也關注富錦街一帶因為松山機場而限建的老式公寓,如果要增設電梯的話會遇到哪些困難。

行道樹與公園草地把民生社區點綴得綠意盎然,與大馬路的那種都市氛圍不同,這裡有更 多生活與日常的痕跡。街邊的房子屋齡超過二、三十年不在少數,雖然很多公寓沒有電梯, 但仍然不減社區民眾交流分享的意願。共耕食代團隊以都市園圃、食農教育為發展核心, 在今年夏天進駐了富錦街尾的一處空間,期待在這裡建立城市裡的小農社群,用野菜料理 來串聯社區裡的人們。

都市綠生活實踐從野菜餐桌出發

從民生圓環、富民生態公園到三民泳池、三民公園 的這條帶狀綠地,有著許多可以種植野菜與農作的 空間,打造可食地景成為都市綠洲,讓社區成為居 民的農田與餐桌不無可能。

對食農教育有興趣的成員,透過共耕食代與朱槿花

協會的合作,展開野菜種植與辨認的人才訓練,逐 漸串起了在地的幾位感興趣且願意投入的夥伴,時 常會帶來自家的野菜蔬果分享給大家,慢慢形成了 野菜共生食農社群。小組也在訪問在地里長執行上 的優勢與困難後,討論該怎麼讓這樣的模式永續發 展,像是設立公園立牌來分配管理責任,或是哪些 野菜可以採摘、哪些不宜採摘取得共識。

社區實驗行動當天,小組以「野菜宴」揭開序幕,簡 單的調味突顯了野菜的鮮甜原味,讓人食慾大開。

活動開始前,小組帶領居民實地走訪社區綠地,認 識可食地景,回到餐桌後,再一一介紹不同種類的 野菜。同時廚房裡也忙碌著準備各式野菜料理,清 炒皇宮菜、雨來菇烘蛋、綜合野菜沙拉等。開動時 刻,讚賞聲此起彼落,大家邊吃邊認識野菜,氣氛 宛如一家人,共享食物與心意。談笑間,對於社區 要怎麼塑造可食地景與綠色永續社群也更有信心。

坐落於此的老式矮公寓,也因為缺乏電梯造成長者 出入的阻礙。

關心老舊建築議題的成員,訪問了一些在地居民的 想法,高樓層住戶大多希望能增設電梯,但對低樓 層的居民來說誘因不高,且需要解決電梯安裝所需 的空間與產權分配問題。但小組嘗試用「模式語言」 工具,歸納了較可行的增設電梯條件,包括離街邊 有退縮三米、以及一、二樓具備雙折梯空間的建築。

電梯增設,推動老公寓邁向永續社區

不過,走在綠意盎然的民生社區,一旁飛機起降的 轟隆聲卻時時刻刻提醒著居民──這裡是緊鄰松山 機場的限高限建區,建築無法隨意擴建或增高,而

大夥兒在野菜宴飽腹後,舉辦了老舊公寓增設電梯 議題工作坊,不僅說明了整建維護老公寓的重要 性,還帶領大家一起探討各種增設電梯的需求及可 能性。增設電梯的好處,不僅限於提供住戶上下樓 的便利,還可能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互動,甚至頂樓 也有機會成為農作空間。

分進合擊的社區美好願景在餐桌上萌芽

無論是要在公園綠地種植野菜農作,或者讓更多老 舊公寓增設電梯,這些議題都還有許多需要討論與 解決的細節。但在餐桌上的溝通與交流,無疑的激 發了居民們對社區關注與參與意願。透過這樣輕鬆 的交往互動,只要持續耕耘與合作,未來一定可以 開花結果。每個人一次的接力參與,就是永續了, 我們如此相信著。

feedback ( )

實習老師回饋

詹凱毓(共耕食代 共同創辦人)

社區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人就像其中活躍的分子, 彼此連結、互相磨合,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一連串微妙的化 學變化,激發出創意火花,並促成合作與共創的可能。這

些變化充滿未知,有時積極正面,有時則伴隨矛盾與挑戰。

正如大自然的多元生態,相互依存彼此平衡,尊重差異與 包容多樣性是進入社區的必修課。

輔導員回饋

蘇雯祺 (112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感謝這段時間,我們一起思考、感受民生社區的種種,並 嘗試在既有的環境下探討議題。走進社區的混沌、衝突、 發現,我們在短短的半年內都經歷到了,相信這會帶來成 長,期待未來的我們,繼續帶著好奇心與找解方、實驗的 態度,在生活裡關心社會。

久如社區

重拾連結,讓社區「缺席者」也能參與其中

實習老師 輔導員 學員

|黃芳惠、蔡弘睿 |廖麗華

|李珮婕 、羅運生、林雅慧、劉緒宇、 簡麗芬 、趙致佳 、 紀凱騰 、林政興

在社區中打開視野,從環境到人的共好精神

緊鄰四分溪的久如社區藏身於南港區中央研究院後 方,初次到訪時,我們就被流淌而過的溪流與大片 綠地驚豔;走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總幹事也 熱情的分享了從河川巡守隊到社區福利關懷一路上 的社區經營故事。

雖然社區地處偏遠,但卻透過社區營造方法,塑造 出居民互助關懷的生活模式。像是長者照顧關懷據 點、兒少築夢基地、育兒友善園三個社區據點,讓 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獲得悉心照顧,也讓初來乍到 的我們就在這共好的社區氛圍中,第一次打開了社 區營造的視野。

從「興趣」下手,讓社區的「缺席者」走出來 即便久如社區已經有了很棒的據點空間,但還是有 很多居民不曾參與,尤其是男性長者。「他們為什 麼不來呢?」著手了解原因的同時,我們嘗試以青 銀共融、入戶關懷的策略來尋找解方。經過多次討 論,我們決定從小家電維修的行動出發,試著邀請 這群社區「缺席者」踏出家門。為此,我們向古風 小白屋的維修師傅學習電風扇的基礎保養與拆裝步 驟,並在四分溪封溪護魚嘉年華當日設攤,邀請社 區居民帶著自家的小家電前來維修,試圖接觸對此 議題有興趣的長者,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活動開張不久,攤位前就擠滿了人。有幾位大哥駐 足觀望,好奇地看著我們維修東西;也有人提著電 鍋與風扇在一旁等待,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其實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修理過程中,有位阿伯 高興地分享自己當兵的經驗,說他是名工程師, 在軍中磨練不少技術,退伍後也就開始幫人維修 電器,身邊蒐集了不少工具,看到維修活動倍感親 切、開心,頻頻稱讚這樣的活動一定要經常辦理, 也表示希望分享自己的工具給大家使用,希望讓關 於維修家電、電器永續的想法,能夠在社區中繼續 運轉下去。

從實驗行動出發,投入社區的心更堅定

經過這次行動,我們認識了好幾位男性長輩,發現 他們對維修類的課程都很有興趣。我們留下了彼此 的聯繫資料,相約在往後的維修課程上相遇,繼續 分享關於維修家電、電器永續的想法。除此之外, 看著大家離開時臉上的笑容,以及手中又可以繼續 運作的家電,我們心中不只多了幾分成就感,也更 理解社造活動的準備和精髓。

更幸運的是,我們認識了幾位有興趣的大哥,他們 的回饋與情感連結,讓我們有更多的意願及能量想 投入社區工作。或許就像協會夥伴所說,惟有去嘗 試、去碰觸,才可能了解什麼樣的事能讓社區中的 缺席者走出來。未來是否在據點內找一面牆設置一 個維修站的空間、抑或是辦理定期的維修課程,我 們也都有了更多信心,當串起了這群長者,要做就 不會是難事了。

feedback ( )

實習老師回饋 黃芳惠(113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協同主持人)

今年度久如社區的實習是由我和總幹事弘睿共同帶領,我 的角色比較像是透過與學員的互動或是側邊的觀察感受他 們的特質和興趣的話題,加上久如社區是一個充滿多元議 題的和脈絡的社區,在其中可以有不斷的嘗試或挖掘,包 括跟理事長還有總幹事們的互動也都收穫非常多,從他們 身上看到了很多愛與分享的力量。

久如社區雖然離市區很遠並且交通不易到達,但我們有彈 性地在不同的空間、分散時段學習或嘗試聚會,也是共學 實驗的一種方法。從學員們的好默契、互補的合作力及成 熟的互動方式,這都是好品質的夥伴關係。

輔導員回饋

廖麗華 (109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小組學員個個都是精英,我深刻感受到每位學員在學習上 的認真態度。他們在現地分工時,各自發揮專業所長,表 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十分讚嘆。

雖然每次通知開會或進行現地踏查時,時間總是兜不攏, 但無論是期初、期中還是期末,大家都交出了讓人驚嘆的 成果。尤其是期末在久如社區舉辦的小家電維修活動,成 功地吸引了社區民眾及男性長者參與,為人跟物品都賦予 新的價值。

社區空地凝聚街區願景 從街區願景,打開巷弄探索舒適度

實習老師 輔導員 學員 |劉哲瑋 |張馨云、沈煒庭

|鄭兆傑、王士庭、吳蘇庭、楊翔翔、  謝雪、馬思雨 、黃柏誠

我們的實習場域位於新生南路、羅斯福路及和平東路形成的三角區域,含括臺灣大學與師 範大學的兩大生活圈,是密集的住商融合區,行走其中總會發現不少特色店家,是個便利、 不喧囂的生活環境。

初次走訪,我們深刻感受到整體環境的優雅與多元。走在巷弄間,隨時都能感受到舒適與 平靜,交通繁忙但井然有序散發著社區獨特的美感。過去,這裡進行過許多街區環境改善 計畫,也曾有學苑的學長姐透過街道家具設置,提升社區巷弄的友善設施。這也讓我們決 定以「舒適度」為切入點,用不同以往的視角探索這個社區。

反覆踏查巷弄,看見溫柔的安全提醒與生活美感

學期初,我們在社區進行「模式語言」練習時,很多 夥伴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巷弄間的安全標示。例如設 置在主要道路轉入巷弄處的「交通友善區」,藍色柏 油壓花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路感,提醒駕駛人將車

速控制在20公里以內;還有反光鏡的設置、建築退 縮的「截角」設計等,每個細節都影響著用路安全與 行走其中的舒適度。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除了用路安全,社區的 舒適度是人們更在意的重點。因此,我們拜訪了鄰 近的店家、居民,以及遊走其中的學生與遊客,分 析各群體對舒適度的不同需求,找尋影響社區舒適 度的元素。

例如讓車輛自然減速提高專注的S型人行道,能夠 提升行走的安全與舒適;還有人車分隔的植物圍離 及藝術美化牆面,在增加社區美觀的同時,也帶來 心理上的放鬆,這些「舒適度」為社區帶來了安全 感及美感。然而,還有一些長期被居民忽視或習以 為常的問題,如排水孔臭味、冷氣戶外機熱氣、防 火巷堆置物等,我們將其定義為「遺落的舒適」。

打開五感,從「心」認識社區

期末的實驗行動,小組決定以「打開巷弄:打開五 感」為題,邀請民眾走進生活巷弄,親身體驗環境 中的細微變化,並結合導覽與各種儀器的輔助,讓 大家更深刻地感受社區的脈動。

我們一行人走在巷弄間,拿著「風量儀」,仔細觀察 強風的變化、也透過「溫度測量器」,精確測量戶外 機組所散發的熱氣,以及綠植調節牆面的溫度;甚

至小朋友玩的「泡泡機」也派上用場,用來捕捉風 的方向,為行動增添了一絲趣味。在導覽過程中,

大家不再檢討巷弄設計的好壞對錯,而是重新打開 五感,用心體驗走在社區中的每一種感受。一位參 與活動的社區太太與我們分享,她從來沒想過可以 用這種有趣的方式認識自己的社區,也受到行動啟 發,想要購買儀器去測量房子各個角落的溫度。

這看似簡單的行動,提供了參與者一個重新認識社 區的方式,讓大家開始注意到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 細節,重新連結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這不僅是一場 五感體驗,更是一個提升生活品質的契機,讓每個 人都能以全新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自己的生活圈。

feedback ( )

實習老師回饋 劉哲瑋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專案研究員)

社區是我們自身與外在世界建立關聯的所在,像是食衣住 行育樂的機能,滿足生活所需,也有陽光、空氣、微風、 綠意、擋風遮雨的住所,形成城市的生命棲地。

小組成員們從社區的五感體驗出發,藉助環境感測儀器, 擴大我們的感知力,或是讓自己更為直觀沉浸地投入在社 區環境之中,路上觀察,也是街區的探索,大家所形成的 體會與詮釋,是市民最普遍的共同感受,也是臺北街區營 造的底蘊。

輔導員回饋

張馨云 (112年度 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剛開始擔任輔導員時,我擔心來 自不同地方的成員之間會有磨合 問題,也擔心自己經驗不足,不 知道該如何帶領大家。然而,事 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大家 相處得非常融洽。在期中討論 時,原以為大家的想法會過於分 散、難以聚焦,但結果卻出乎意 料,大家的討論深入且具體,讓 整個過程更具價值。尤其是組長 士庭的貢獻最大,他激勵大家全 心投入,展現紮實的課程成效。

沈煒庭 (111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很高興擔任臺師大小組輔導員, 本組從老師到參與學員都很認 真, 經常在芒果香草園開會到 到很晚,甚至冒著大雨參與會 議,第一次會議時就提出非常多 的社區想像,本以為會太發散, 但是小組很快就能凝聚共識,把 想法串聯起來,最後以師大週邊 的環境舒適度進行規劃,也剛好 跟週邊環境正在執行的目標相 符,可見小組在社區盤點做得十 分扎實。

從兒少導覽看見生命光芒: 打破弱勢的刻板印象

實習老師

輔導員

學員

|蕭羣諭 |宋旻

|林曉蘭、曾翌雯、邢金華、 吳浚瑜、林明璟

都市發展往往影響居民對環境的情感與想像。以安康平宅即將拆除為起點,微光盒子實習 小組透過兒少街區導覽,看見了孩子們的生活與光芒,也重新思考「弱勢與脆弱兒少」的 定義,並反思社會的刻板印象。

從看見到同理,理解每個孩子的生命脈絡

安康平宅位於木柵區,曾是臺北市規模最大的平價 住宅,由於房屋老舊擁擠,正逐漸拆遷改建為社 會住宅。微光盒子則是深耕於安康社區的非營利組 織,以「創傷知情」為核心,陪伴當地的兒少。實習 夥伴們深入了解這些孩子的故事,從每個行為背後 的原因與情緒中,一同重新看待這片街區。起初, 小組成員計畫製作回憶相簿,但交流中卻發現更重 要的是要先蹲下來,同理孩子們為什麼這麼做── 就像微光盒子從冒險教育、職涯課程及培力計畫那

樣,透過「同理」打破社會對逆境少年的刻板印象。

安康平宅老舊建物的風貌,蘊含住戶長年在此生活 的深厚情感,這也引發實習夥伴們對脆弱兒少教育 的好奇與熱忱。「同理」不僅是理解,更是走入兒少 的家庭與生活,了解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譬如巧 克力對我們來說是簡單可得的東西,對他們而言, 卻可能是難以觸及的奢侈品。在教育的冰山底下, 這些看似叛逆的行為無一不反應出孩子們在困境中 的生存策略。

誰來定義正式?在真實的故事裡沒有對錯, 理解才能看見全貌

前後兩次的兒少街區導覽,分別是10歲的住在安康 平宅的小五男孩,以及22歲經常深夜行走在街區的 青少女,年齡跨度雖然很大,共同點是,他們都很 活潑、真實的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生活。

五年級的小男生,他是安康平宅的現住戶之一,與 我們分享平宅搬遷後留下的流浪漢故事,認為這樣 的現象「蠻酷的」。但對他而言,最難過的是未來拆 遷後無法再與身旁好友密切的來往相處。另一位較 成熟的少女分享,她與朋友們經常在深夜時跑到平 宅的屋頂或天井,因為他們並不喜歡走正門,或者 單純想要爬到更高的地方。這些行為看來脫序,卻 也反映了他們對自由和冒險的渴望。不同年齡段的

孩子,雖然走一樣的導覽路線,但表現出的情感和 經歷卻截然不同,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他們的 行為也許不夠「正式」,但背後卻隱藏著他們內心深 處的需求。

面對兒少導覽員直率的言詞、衝突性的表現,或他 們踩在我們認為的灰色地帶時,往往我們會下意識 的進行是非對錯的評斷。但阿Q老師也提醒我們, 「面對這些行為時,不妨先問問故事發生是因為什麼 原因?這樣的行為背後有哪些故事?」

這些觀察與體驗讓我們意識到:「凡事不要急於下 定論」。或許正因如此,教育的長期陪伴才如此艱 難,因為我們很難放下對錯的評斷。另外,更重要 的是,這些青少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脆弱,了解 他們背後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與個人處境,我們 才能更真切看待、同理這群孩子們,即使他們在導 覽時表現叛逆或不按常理出牌,但他們和我們一樣 ──都渴望著被理解與被認同。

打破刻板印象,用心傾聽隱藏在平宅的故事與情感

透過兒少導覽,夥伴們重新審視安康平宅的真實樣 貌。過去,在社區介紹安康平宅時,很難繞開貧窮 髒亂等刻板印象,但這並無法完整呈現這個地方的 真實與複雜。每一位生活在逆境中的孩子都有獨特 的故事和生命力,這些孩子對於社區的回憶與重 視,也讓小組成員思考著,後續可以用什麼方式來 記錄這些故事,也許透過影音記錄,或利用社區新 聞、公民記者平台等方式,讓更多居民有機會了解

社區的真實樣貌,進而激發同理與反思。

feedback ( )

實習老師回饋 蕭羣諭(微光盒子 共同創辦人)

恭喜各位成功走完了這一期的再生學苑的培訓課程,要參 與在社區其實有許多的不容易,尤其逆境兒少的議題,更 加深了每一位學員從走入到理解的難度,從開頭的陌生以 及內在思想上的碰撞,到後來的嘗試理解與跳脫框架,也 許對於社區而言,行動並沒有產生太多的漣漪或影響,但 相信這些經驗對於各位未來而言會是一次寶貴的學習。

輔導員回饋

宋旻 (112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過去這段時間,我非常榮幸能與阿Q和小組的各位一起 在微光組實習!在尋找議題和發想的過程中,儘管大家面 臨了許多困難與挑戰,但你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 式。希望這次的機會讓大家初步接觸社區營造,同時我也 從你們身上學到了許多。

雖然學苑老師們常說,結束才是真正的開始;但其實這麼 多年來,學員結業後最常提出的疑問卻是──課程都結束 了,我還能怎麼開始?

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複雜。很多人會以為,進入社區 並不像是參加學苑實習課程幾個月的事情,它需要更長的 時間跨度、更多的心思和關注;而且投入行動的人也必須 承擔更多的責任。但是,其實不一定得有自己蹲點的社區 或計畫才算投入;只要你願意,善用自己的專長、空閒時 間,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參與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前提 是,要用正確的心態和態度進入社區,而且更重要的是, 必須先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作為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行動者,我們也嘗試在一年又一 年的社區行動中看出端倪,希望能給初出學苑的你一些真 心的叮嚀。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叮嚀能成為你社造之路上的 溫煦日光,照亮前方。

試著放下心中最理想的社區模樣。若某個社區有 100 位居民,那這裡就可能 擁有 101 種以上的生活想像──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很不一樣。

行動過程我們總是會碰到阻礙,可能有人冷嘲熱諷、又或有人大聲反對,這 時,請記得讓自己的內心保持柔軟,放下對理想狀態的執著,練習在不同角 度間轉換視野,把「想像」變大。永遠別忘了,「社區」不只是空間,更是某一 群人生活樣貌的複合有機體,它有自己的彈性與生命力,只有回到傾聽、理 解,把每一位居民都放到這個「想像」裡面,並讓這個「想像」能保持開放與 彈性,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融入社區。這時,或許就會看見嶄新社區樣貌,開 創全新的對話機會。

慢慢來比較快

試著把「成效」放在最後一個順位。不要害怕行動著眼的議題太小,因為所有 影響深遠的改變,都是從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事情累積起來的。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不少人在初入社區時總懷抱著雄心壯志,在尚未與居民 彼此理解之前,就迫切地想要尋找問題、定義問題,做些能夠讓社區「更好」 的行動;但自己卻未曾想過,這真的是社區需要的嗎?還是說只是為了趕快做 些什麼,好證明自己曾經在社區大展身手?

社區工作是條長遠的路,你越急著做些什麼,就越容易忽視社區裡真正寶貴 的價值。放緩節奏,才能讓你真正放下身段,沉浸於社區當中與人們閒話家 常,展開真正的社區營造工作;從而累積經驗、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真正在 社區營造中找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不要怕事小,就算乍看之下它沒有任何 能夠質化量化的效益,只要它能為社區帶來正向改變,就是一次彌足珍貴的 社區營造行動。

主動跨出那一步

放下「我該怎麼進入社區?」的糾結,勇敢跨出那一步。加入社區營造的方法 很單純,就像你們來到學苑一樣,主動參與,沒有任何的捷徑或偷吃步。

過去半年來,你和實習夥伴們互相幫忙,大家時而積極投入、時而開啟個人 的「省電模式」、或是有時忙於生活抽不開身,這都是社區營造的常態;但無 論身處哪一種狀態,大家仍主動參與在自己想看見的改變裡。這不只是「進入 社區」關鍵,也是實習課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種學習──學習用自己最舒 適的方式參與。

社區很近,就在你我生活的周遭;但社區也很遠,如果你持續糾結在「怎麼做 才對」的思維框架中;主動參與吧,就像你第一次來到學苑那樣,繼續展開下 一場社區行動!

以「空間」為方法,

捕捉看不見的價 值 !

「以前大家說,臺北市根本就是社造沙 漠。但學苑多年的經營下,我們已經在

臺北市這種節奏緊湊的都會型城市裡

面,看見『社群』和『社區』之間的互助 網絡逐漸成為社區營造的顯學。」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協同主持人 黃芳惠

以「空間」為方法,捕捉看不見的價值!

在社區營造觀念裡,空間是經營關係的前提。有了空間,才有地方讓人們互 動、交往,才有機會創造改變的契機。所以,學苑自107年起開設了實際進 入社區空間的實習課程,將滿懷熱情的學員送進實習場域,再透過協助學員 進行社區盤點、定義社造觀念的基礎課程,創造共作的體驗,深化學員與學 員、學員與社區,以及學員與學苑之間的關係基礎,幫助學員們探索更多行 動的可能性。

正因為這樣的思考,學苑才能將獨一無二的社造理解帶進臺北市的各個角落。

所以,儘管每年學苑的課程內容都有所調整,但「社造觀念」、「工作方法」再 到「社區實習」的基本框架,卻在每一年的執行與調整中漸漸穩固。也因此, 我們有了更多餘裕和臺北市各區的大學、社區組織展開對話,建立關係;也嘗 試透過不同的計畫資源,將人才導向不同的空間場域,再讓合作過程所產出 的經驗與知識,回流至學苑裡頭,成為孕育人才、建構臺北市社區營造樣貌 的重要基礎。

特別的是,學苑除了透過計畫主動向外合作,更多的成果並非既存於學苑的 計畫框架內,而是源於培訓過程、或結業以後學員更加主動的參與連結而 來。例如近幾年就已經觀察到許多學員今年初次參與、明年變成都市更新處 相關計畫的輔導員、學長姊,或是與社區社群攜手組隊,參與Be a Doer、 Open Green,甚至其他臺北市社區營造的相關計畫的現象就是最好的範例。

於是乎,由「社區-學苑-學員-社會團體」構成的共生網絡逐漸成形。透過 不斷的結盟與行動,共生網絡不只讓臺北市的社區營造經驗在其中被不斷被 練習、複製,也將更多的空間節點納入其中,發揮出我們未曾料想到的龐大 影響力。

「以前我們會說,都市再生學苑的品牌成果必需要有計畫支持,我 們才能夠走入臺北市各個區域,促成組織之間的關係;而今年雖然 計畫框架內沒有這些部分,但我們反而有了更大的拓展,原因就是 大家都看見『共生網絡』的價值。」

所以,社區開始不再把預算當成推動合作的唯一籌碼,反而因為認同「共生網 絡」的願景,而主動加入這不斷流動的網絡中,尋找更多共創、共榮的可能 性;而隨著未來更多空間節點被挖掘、更多接受學苑培訓的社造人才走入社 區,乘載相同理念的空間節點也將遍布臺北市的每一個角落。屆時,社造人 才不論到臺北市的哪個角落都能獲得支持,並且快速找到行動的著力點,透 過由下而上的行動,成就整個臺北市的都市再生願景,默默推動整個城市生 活、文化內涵的重新再生,展現都市再生學苑難以估量的價值!

113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社區培力組

發行 人

審稿協助

總編輯

主 編

執行編輯

美術設計

平面攝影

出版日期

出版單位

地址

電話

執行單位

地址

電話

詹育齊

詹育齊、葉家源、謝明同、陳品先、邱于真、

温葦婷、劉馥萱

魯貴顯

黃芳惠

葉佳琪、鄭翔仁、羅運生、王韋甯、劉緒宇、 鄭兆傑、蘇信叡、林輝順

劉耘桑

林輝順 113年11月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68號17樓 02-2781-5696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319號5樓 02-2700-7055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社區培力組

臉書粉絲專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