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企圖心 中文0117

Page 1

Tai pei : A city of am biti on

臺北的企圖心

查爾斯 ‧ 蘭德利


臺北的企圖心

臺北的企圖心 發行單位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發行人

張剛維

行政指導

簡裕榮、方定安、張明森、謝明同、詹育齊、胡如君、曾俊皓

專案 顧 問

林崇傑、徐燕興

地址

1 0074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 8 號 9 樓

網址

w ww.uro.t ai pei .g ov.tw

電話

0 2-2321-5696

企劃製作

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網址

www.bamboocul ture.c om

作者

查爾斯 ‧ 蘭德利

譯者

姚孟吟

審定

蕭麗虹、林盛豐

執行 編 輯

李曉雯、姚孟吟

美術 設 計

福室繪工作室

印刷 製 版

仕脩有限公司

20 1 5 年 0 1 月 2 0 日 初版一刷 I SB N 9 7 8 - 9 8 6 - 0 4 -4163-5 著作權管理資訊 如 欲 利 用 本 書 全 部 或 部分內容者,需徵求著作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 請 逕 洽 臺 北 市 都 市 更 新處更新企劃科 電 話 : 0 2 - 2 3 21 - 56 9 6 轉 2928 圖 片 提 供 : 查 爾 斯 ‧ 蘭德利、姚孟吟

2


雪 梨 正 在 重 新 思 索 如 何 建 構 他 們 的 城 市, 那 我 們 呢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臺北 的 企 圖 心 / 查爾斯 · 蘭德利 (Charles Landry) 著 ; 姚孟吟譯 . -- 初版 . -- 臺北市 : 北市都市更新處 , 2015.01 面 ; 公分 . -譯自 : Taipei : A city of ambition ISBN 978-986-04-4163-5 ( 平裝 ) 1. 都市發展 2. 都市計畫 3. 創意 4. 臺北市 545.1933

104000547

3


臺北的企圖心

目錄

目錄

4

摘要

8

前言

14

以小搏大的城市

16

整合性的資本

20

資本架構

城市分級

25

第一線世界級城市

25

第二線城市

25

第三線城市

26

第四線城市

26

聰明的都市發展

4

20

28

挑戰開發集團

28

重新思考價值與利益

30

建構在臺北的潛力之上

33

一般的商業模式已失效

34

捉住新的世界

38

敏銳度與靈活度

38

集體的智慧

40

硬體和軟體

40


Co nte nts

臺北觀點

42

由下而上的創新與育成文化

42

內容開發與新媒體的覺察

44

網絡無限

48

創投基金

48

社會企業

49

教育學程

49

創新的公務推動

51

資料開放

51

採購與創業文化

51

業師制度

52

移民

52

人們對有溫度的空 間 需 求 與 日 俱 增。

5


臺北的企圖心

企圖心的特色

55

勇氣、堅持與氣魄

56

漸進式施政

56

高瞻的願景

57

對現況誠實

60

廣泛的領導力

60

細緻的學習版圖

61

掌握運用各種人才

61

政黨合作與市民參與

61

跨領域合作

62

全面且透明的過程

62

創意中心與熱點

63

兼顧大與小

63

主流與另類

63

多元性與開放性

63

凸顯文化特色

64

標竿學習

64

策略性的機會主義

64

高品質的實體環境

65

形象塑造與行銷

65

兌現承諾

65


後記

67

跋:啟動一個新的時代

68

謝誌

70


臺北的企圖心

摘要

臺北正站在一個難得一見的浪頭上,我們不能用平常心看待。事 情需要改變。臺北擁有極好的技術、人才與潛力卻沒有被好好地 運用,我們需要迫切且立即的行動來引導更長遠的城市思維。 臺北有一個極為激勵人心的故事可以告訴全世界。這個人性化且 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結合了豐富的中國文化與多元面向的生活經 驗,巷弄文化就是其中一個,可惜的是,它也正面臨消失的威脅。 臺北是一個高度科技開發,卻也懂得生活藝術的社會。 作為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顧問,本書是我三年來書寫臺北三部曲的 最後回。它提出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而前提是要先建立一個 能協助變革的機制。 這個機制是許多事物的組合,因為有效的改變需要三件事:第一, 信念、想法與觀點的轉換;第二,重新調整政治優先考量的順序、 勇氣、動力與意志;第三,策略和政策需要有誘因和可對應的法 規配套,讓願景和目標能夠有所行動與落實。我提出以下十一個 關鍵項目,它需要各方不同的思考、計畫和行動,重新建立信任 關係、相互尊重並理解每個夥伴的長處、能力與角色。我建議市 政府、議會、政府官員、私部門與社會大眾一起合作練習其中的 細節,這將對臺北的繁榮有長遠的正面影響。 這十一個必須處理的關鍵項目有:

8


Sum me ry

• 公共行政體系已不符合 21 世紀的發展需求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重新審視其治理結構。臺北必須以更跨部門與 跨界的方式來運轉。臺北的機會,唯有透過整合方式,掌握與運 用集合式的專業時才可能成功。我們曾經提出「創意行政」的計 畫來改造法令與獎勵機制,讓行政單位得以透過公私立部門的合 作更有效益地處理事務。這也將帶動「公民創造力」的風潮。 我 們 也 曾 向 臺 北 介 紹 一 位 具 有 創 新 力 的 南 澳 公 部 門 改 革 政 務 官, 其「90 天 改 造 計 畫 」 已 成 功 地 改 變 了 他 們 的 工 作 環 境。 臺 北 和 南 澳 的 關 係 應 該 加 深, 相 互 學 習。 這 部 份 可 參 考 南 澳 的 改 變 計 畫 (Change@South Australia project) www.change.sa.gov. au 以 及 其 人 事 行 政 局 局 長 娥 瑪 ∙ 瑞 納 莉(Erma Raineri) 的 相 關 網站。 • 臺北需要制定留住與吸引人才的整合性政策 評估與監控臺北人才的活躍狀態與最新動向是政府最重要的任務。 技術、專業與人才的引入與外流,決定了臺北財富創造的榮景與成 就。 而 這 必 須 用 整 合 且 跨 領 域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因 為 有 諸 多 像 是 開 放 移 民 的 相 關 問 題 急 待 突 破。 政 府 必 須 用 年 輕 人 的 眼 光 來 檢 視 人 才 的 問 題, 並 且 理 解 年 輕 人 們 對 未 來 城 市 發 展 的 期 待。 我 們 曾 向 臺 北 介 紹 位 於 鹿 特 丹 市(Rotterdam) 一 位 在 創 業 輔 導 領 域 的 佼 佼者,他透過網絡組織,整合了荷蘭的創意中心並媒合超過 4,000 家微型創業與辦公空間。其連結請進一步查看 www.dcrnetwork . nl 以及李歐∙范∙路恩(Leo van Loon)leo@popvox.nl。

9


• 臺北必須持續監控創意生態並留意必要的干預措施 在第二本書中我們製作了一張臺北創意生態系統圖,指出臺北發展創意 產業的優勢、機會與亟待突破的領域,它也同時呈現了一個在變動中的 需求與潛力。它指出,眼下最迫切的,是要滿足文創產業在發展過程中 一連串的空間需求,像是最近頗受注目的大稻埕地區就是一個很好的發 展區域,並應該試圖讓大學與產業的知識在此更緊密地扣合。這意味著 可能得改變學程,以及延攬更多業界人士來授課。 • 臺北需要大幅度地重新思考由房地產主導的城市發展。它不應當全然 地以土地價值來論斷,也要納入其他資本架構做整體性的評估 顯而易見的,地產開發並無法創造良好的城市運作。世界各地的主要城 市逐漸將重心轉移到以人為本,強調整合公共、私人和社會利益才可能 創造出更多的地方繁榮。開發的提案應該以更廣泛的「資本架構」來評 估,同時衡量社會、文化、經濟、文化遺產與財政資本,不要把決策單 獨建立在簡單且狹隘的金錢計算上。我們要邀請房地產開發與投資界參 與對話,讓它們在追求個人獲利外,也能幫助累積其他類型的資本。 • 目前討論中的五大發展計畫可作為改變臺北觀點的重要象徵 以共同利益為導向的都市更新案可以挑戰開發商在高樓住宅之外,提出 富有想像力的發展方案。臺北目前有五個大型的地塊,例如臺北機廠、 南港瓶蓋工廠與空軍總部等,都是很好的試驗場。 • 對市民來說,100 個精心策劃且做得很好的小計畫,可能比一幢氣勢 宏偉的建築更加有力與有感 偉大的城市總是適當地結合硬體設施與軟體服務,譬如提供空間給共同 工作者或是創業者使用時,也不忘提供他們相關的服務機制,像是低利 貸款或是業師輔導等。同樣地,比起將金錢投資在硬體基礎建設,把等 值金額放到一個基金裡提供軟體服務,可能帶來更長久遠大的影響。它 可以做出許多小型的活動,用以活化街區或是公共空間。

城市是脆弱的-這不單指氣 候, 還 有 全 球 經 濟 的 脈 動。 10



• 創造一個能恰當守護老價值並與新世界融合的發展架構 巷弄文化是臺北的特殊景象之一,許多城市像是澳洲的墨爾本、雪梨、 伯斯、阿德雷德等,也是以這種方式來振興它們的城市。有時候巷弄 需要更新而不是故步自封,它們也可以用現代的形式來延續特色。這 對都市設計者來說是項挑戰,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臺北正在發展的新 經濟公司或是年輕創業者的落腳處。 • 讓公私部門攜手為臺北的日常實踐合作 由於現行並沒有一項能符合公共利益讓公部門與私營單位共同開創的 合作計畫,我們需要策動一個能讓公私部門合作的學習與輔導方案。 要想運用集體的潛能,就必須重新建立對彼此的尊重與信任。相同的, 應當鼓勵私部門發展更大的社會企業責任。 • 為新創公司與創業者規劃一個全面性的城市支持系統 成長中的創業文化缺乏共鳴,這等於創業受到阻撓也缺乏認同,導致 許多人選擇出走到其他地方發展。這個城市需要吸引年輕的世代,與 他們共同成長,並在新的經濟體系中一起耕耘。這意味著政府應為這 個城市應有的樣貌與氛圍和市民們加強溝通,取得共識。 守舊的腦袋和年輕的熱情仍然有許多議題可以相互交流,但這樣的溝 通管道仍有待開發,而為新創者所設計的輔導機制和取得發展機會的 協助也依舊相當稀少。 • 建立一個創意平台以充分運用對臺北的集體想像 建立創意平台是第二本書的核心,這是一個為深度關心臺北未來福祉 的高階影響者,與年輕人才所設計的多部門夥伴關係。平台的參與者 必須充分理解創意與創造力的作用。這個平台是掌握契機、開發焦點 群眾的工具,它可以傳達城市的創意目標和可能性,並協助落實。為 此,它需要發展一個有節奏、且有目的性的計畫時間表。創意平台比 較像是推廣、倡議與遊說者,而不僅只是計畫與方案的執行者。

12


• 公部門應當透過漸進式的協同採購政策扮演創新的重要推手 臺 北 務 必 要 參 考 赫 爾 辛 基 新 成 立 的 中 介 單 位「 力 量 廣 場(Forum Virium)」的案例,甚至可以加強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個中介單位是市府 的附屬單位,與許多公司、其他公家單位、機構以及市民們共同合作研發 新的數位服務,並把其成果帶到全球市場,為赫爾辛基在發展中的新經濟 結構取得一席之地。「力量廣場」已成為全球性的典範,而其「生活實驗 室(Living Lab)」概念很值得臺北參考。在這裡,消費者和製造商共同 打造創新的事物。「生活實驗室」也被歐盟委員會定義為公部門-私部門- 民 眾 夥 伴 關 係(Public-Private-People Par tnerships), 是 消 費 者 主 導的開放創新模式。 請參考 http://www.forumvirium.fi/en/introduction/organisation 以及賈爾莫 ‧ 艾斯克林恩(Jarmo Eskelinen)的相關網站。 以小搏大、有企圖心的城市有其特殊的氣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勇氣、面 對不斷變化的世界要能高瞻遠矚、廣泛的領導能力、漸進式的政策方針, 並創造一個全面連結、能滿足人類需求、符合人性化的實體環境。這些城 市同時也有簡單的原則,哥本哈根說的最好:「我們要先尋找的是都市生 活,這可以引導我們思考該做什麼,以及人民的需求是什麼;接著我們才 1 想到都市的公共空間,一直到最後才談到要蓋什麼樣的建築」 。

1. http://www.sharingcopenhagen.dk/media/701391/Metropolis-for-people-UK.pdf

13


臺北的企圖心

本 書 要 強 調 的 是, 臺 北 並 不 是 在 無 知 覺 的 狀 態 中 滑 落 到 第 四 線 的 世 界 城 市、 漸 失 影 響 力、 倚 賴 其 他 城 市, 並 跌 出 全 球 發 展 的 能 量 圈 之 外; 其 目 的 是 要 觀 察 臺 北 如 何 能 善 用 其 特 色, 用 別 人 無 法 複 製 的 資 產 說 出 引 人 入 勝 的 故 事, 成 為 全 球 公 認 的第三線城市。

臺北的故事 應結合鄉村的親切感以及都會的人性化-一個有 多 元 經 濟 基 礎, 能 讓 人 視 之 為 歸 鄉 的 全 球 化 創 意 中 心。 它 應 該 設 法 從 中 創 造 一 種 氛 圍, 讓 住 在 那 裏 的 人 和 訪 客 覺 得 他 們 富含創意、充滿想像。主流和非主流文化在這裡交錯、存在, 探索新的做事方法或是研發創新商品與服務,並加以落實。 這 是 我 書 寫 關 於 臺 北 未 來 三 部 曲 中 的 最 終 回。 這 是 源 自 於 臺 北 市 政 府 都 市 更 新 處 所 委 託 的 研 究 計 畫, 它 們 意 識 到 唯 有 市政府內各個局處以及民間各個相關單位更廣泛地加以合作, 才 能 充 分 善 用 臺 北 的 硬 體 資 產。 它 們 也 認 知 城 市 的 轉 型 不 僅 牽涉到硬體,更需要與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領域緊密配合, 才 能 產 生 實 質 的 效 益。 為 此, 我 們 前 二 本 書 已 經 檢 視 了 臺 北 的 迫 切 需 求 與 特 殊 條 件, 以 及 它 在 面 對 全 球 競 爭 時, 如 何 可 以同時滿足內部聲音並提昇世界排名的能力。

臺北-舊與新 世 界 的 衝 突 !

14



臺北的企圖心

以小搏大的城市

全 世 界 頂 尖 型 的 城 市 寥 寥 可 數, 相 對 的, 較 小 型 的 城 市 卻 佔 了 95% 的 比 例, 然 而 對 於 這 些 城 市 的 研 究 非常之少,這也是臺北 目 前 的 處 境。 大 多 數 關 於 城 市 未 來 的 討 論 集 中 在 排 行 前 十 名 的 城 市, 如 上 海、 北 京、 新 加 坡、 東 京、 倫 敦 與 紐 約。 這 些 城 市 都 有 其 特 殊 的 背 景 故 事 與 條 件, 雖 然 無 法 全 然 適 用 於 臺 北, 但 我們仍能從中學習。 我們和都市更新處共同探討發展創意城市的目的是要找出其他 第 二、 第 三 甚 至 第 四 線 的 城 市, 在 擁 有 相 同 資 源 的 情 況 下, 為 什麼可以表現傑出的關鍵因素。為了本書的出版,我 訪問 了 20 位 其 他 城 市 的 領 導 人, 這 些 城 市 的 部 分 條 件 與 臺 北 相 類 似, 他 們 大 多 是 市 長 以 及 關 鍵 決 策 者, 而 且 他 們 的 市 政 經 營 都 有 傑 出 亮 眼 的 成 績。 他 們 被 問 到 :「 是 哪 三 個 主 要 因 素 讓 你 的 城 市 表 現 超 乎 期 待?」;「 你 如 何 描 述 這 些 成 功 的 特 質?」;「 你 會 給 其 他 城 市 什 麼 樣 的 建 議?」;「 哪 些 議 題 是 城 市 必 須 思 索 的 問 題?」。 這 些 城 市 規 模 各 異, 從 曼 徹 斯 特、 布 里 斯 托、 赫 爾 辛 基、 馬 爾 摩(Malmo)、 哥 本 哈 根、 鹿 特 丹、 安 荷 芬 (Eindhoven) 到 雪 梨、 墨 爾 本、 阿 德 雷 德 和 邁 阿 密, 以 及 幾 個 亞 洲 城 市 如 新 加 坡 與 香 港, 兩 個 在 南 美 洲 面 對 真 正 危 機 而 大 幅 改 變 的 城 市 波 哥 大(Bogota) 與 麥 德 林(Medellin) 也 被 納 入 作 為 對 照, 以 檢 視 在 全 然 不 同 情 況 下, 相 同 的 品 質 和 特 色 是 否 也 適 用。 其 中, 赫 爾 辛 基、 鹿 特 丹 和 阿 德 雷 德 三 個 城 市, 已 經 採 取 創 新 採 購、 善 用 年 輕 人 才 等 策 略, 並 且 重 新 改 善 行 政 體制,以滿足 21 世紀的需求。臺北也曾分享了它們的作法和經 驗,然而仍等待與它們建立更深層的連結和關係。

16


Cit ies pun chi ng abo ve the ir we igh t

與此同時, 我也積極參與一個系列性的願景規劃專案 ,透過極 大型的計畫來探究城市發展的困境與潛力,例如在哥本哈根 / 馬爾 摩、涵蓋北歐區域 15 個城市的「超越北歐終極計畫(Beyond the Nordic Supermodel)」,邀請全球城市專家齊聚一堂;50 年以 來 雪 梨 最 大 的 開 發 計 畫「 灣 區(Bays Precinct)」; 也 在 邁 阿 密 與騎士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針對美國城市的未來進行一 系列的討論。這些專案真實地揭露出,城市發展中更高的道德標準 以 及 公 私 利 益 融 合 的 觀 念 衝 突, 它 們 已 經 意 識 到 城 市 的 發 展 不 應

全 然 地 被 土 地 價 值 的 算 計 所 把 持 。 這 些 領 先 的 城 市、 尤 其 是 那 些想帶來全球性影響的城市和世界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個向前邁進 的過程必定要有更多公共利益作為考量的基礎。 因此, 資本的概念必須重新被審視 ,而且城市需要以整體發展的 前提來架構所有的計畫提案。總之,蓋一個零售型的商場不是城市 建設,蓋一棟體育場也不等同於城市發展,只有以全方位的考量來 規劃城市的所有發展才能稱得上是城市打造。 令人訝異的,這些由各城市發展出來的願景規劃,它們的結論竟然 和文獻中成功城市的發展不謀而合。

17


18


鹿特丹剛開幕的新市場在一個 月 內 吸 引 200 萬 參 觀 人 次 。


臺北的企圖心

整合性的資本

打造一個成功城市不是一件可以用單一面向來處理的簡單的 工 作。 成 功 的 城 市 必 須 以 不 同 的 層 次 深 入 分 析 與 瞭 解 城 市 的 資 本和資產-如何積聚它們、投資它們、協調它們並且善用它們, 使其發揮最強大的效益。這種思考城市未來的方式和過去對待資 產的傳統方式,像是檢視資產所在地、商業環境或是找出文化遺 產再利用的可能性,是採取完全不同的架構。成功的城市能用與 眾不同的方式來累積所有類型的資本,同時也能創造財富、建構 社會資本。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轉變我們的觀念和心態。 許 多 人 認 為 好 的 空 間( 土 地 ) 投 資 只 要 保 住 資 產 或 是 金 融 商 品並從中獲利即可,且以這個準則來評斷所有的事情,深信如此 可以確保效率與效能。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長遠來看, 這會導致經濟衰退,也會產生令人失望的結果。

資本架構 資本的架構需要和諧地組織以下各種型態的資本,以形塑未來的 城 市: 人 , 以 及 關 於 這 群 人 民 的 特 殊 知 識; 社 會 , 以 及 構 成 公 民 社 會 的 複 雜 網 絡 關 係; 文 化 , 歸 屬 感 並 理 解 一 個 地 方 的 獨 特 性 與 特 殊 性; 創 意 , 掌 握 並 運 用 好 奇 心 以 及 想 像、 原 創 與 創 造 的能力; 知識分子 ,代表一個社群的分析能力; 科學和技術 , 是 一 個 城 市 的 知 識 基 礎 與 實 務 上 的 智 慧; 民 主 力 , 促 進 社 區 以 討論、共議作為社會發展的能力,以幫助其建立彈性、迎接未來 挑戰;環境 ,是由建築物與自然景觀、生態共同組成;文化資產 , 歷史資源與地方傳統帶來身分認同和自我認知;領導力 -動機、

20


Com pre hen sive cap

ital

意志、能量和能力以承擔責任和領導;最後是 金融資本 -財力如何累 積以支付服務和基礎建設。 資 本 是 由 一 個 人、 一 個 企 業、 一 個 社 區 或 是 城 市 所 持 有。 它 們 被 認 為 有 意 義 並 可 以 被 轉 化 為 有 價 值 的 物 品, 可 以 為 城 市 帶 來「 收 入 」 以 維 持城市運作,也可以自我累積,成為重要的資產。

這些各種型態的資本都是城市的資產 ,缺少任何一個,城市就陷入 赤 字。 它 們 應 該 被 視 為 城 市 貨 幣, 並 比 照 所 有 的 資 本, 被 培 育、 被 管 理。成功的城市會確保這些型態的資本一直處於均衡的狀態。比方說, 金 融 資 本 你 花 愈 多 就 剩 愈 少, 但 社 會 資 本 你 愈 使 用 它, 獲 得 的 正 面 回 饋 反 而 愈 多。 這 都 取 決 於 一 個 城 市 的 領 導 者 要 把 其 城 市 資 源 投 資 在 哪 裡。 儘 管 這 些 城 市 領 導 人 早 已 知 道 必 須 好 好 運 用 他 們 的 科 技 知 識 與 資 源,但他們理解其他型態資本的重要性嗎?

這個資本架構對於一個城市的組織、管理和運作有極大的影響 。 這意味著城市需要更多的合作活動與跨部門的執行,也需要對“價值” 有 堅 定 的 信 念, 認 可 把 公 共 利 益 和 民 間 的 能 量、 動 機、 技 術, 適 當 地 融 合 在 一 起。 這 也 需 要 一 個 跨 編 制 的、 新 型 態 的 組 織 風 氣 和 精 神, 才 得以影響城市的樣貌。

21


面 對 仁 愛 路 空 軍 總 部 的 開 發, 它 的 資 本 架 構 該 是 如 何 ? 22


臺 北 善 用 綠 意 軟 化 水 泥 叢 林 般 的 都 市 環 境。 23


紐 約 , 一 線 的 國 際 大 都 會。


The urb an hie rar chy

城市分級

一個針對全球城市分級的簡要說明可以幫助臺北明確地評估自己 的層級。第一線城市是戰略要地與通訊節點,對於全球的經濟、文 化與政治事務有直接的影響力,全球的待議事項也是在這些城市裡 被討論、創造、協商與頒佈。

第一線世界級城市 第 一 線 世 界 級 城 市 通 常 是 該 國, 以 及 國 際 的 貿 易、 政 治 權 力、 銀 行、保險與金融相關服務的中心,有各種先進的專業活動(醫療、 法律、高等教育、科技、研究),是一個具有資訊收集與傳播能力、 知識創造與發明、融合文化、創意和娛樂為一體,甚至具有許多炫 耀性消費的地方。它們擁有優良的硬體環境與基礎設施,並且擁有 鼓勵各種資訊、知識與創造力在此聚流的氛圍,金錢、人力、情報 與 商 品 也 流 動 其 中。 它 們 具 有 國 際 視 野, 連 結 周 邊 地 區 的 經 濟 體 系,並且有強大的媒體通路足以策動全球的經濟。它們也是國外大 型公司與企業的總部所在地。長久以來,紐約和倫敦被歸類於此, 而上海和北京也愈來愈趨向此類型。

第二線城市 第二線的城市往往是較小國的首都,或是超級強國的二級城市,它 們擁有強大的全球利基群聚。它們聞名遐邇、有良好的對外連結, 並且是國際舞台的重要成員。舉例來說,當談論到經濟活動時,芝 加哥和法蘭克福被公認為舉足輕重的城市,但在政治實力與文化產 業上就略遜一籌,與之相反的則是洛杉磯與雪梨。其他經常被列入 第二線國際城市的都市還有香港、新加坡、邁阿密與多倫多。 25


臺北的企圖心

第三線城市 第 三 線 城 市 通 常 在 每 一 方 面 都 落 後 於 第 二 線 城 市, 但 它 們 仍 因 其土地上的組織跟活動所帶來的廣泛影響而保有其全球的重要 性。 常 被 提 及 的 第 三 線 城 市 包 括 溫 哥 華、 米 蘭 跟 里 約 熱 內 盧, 它 們 都 各 自 擁 有 與 眾 不 同 的 特 殊 價 值, 可 能 是 生 活 方 式、 時 尚 或 是 文 化 活 力。 而 臺 北 也 可 以 被 稱 為 是 一 個 富 有 豐 饒 中 華 文 化 環境經驗的城市。

第四線城市 第 四 線 城 市 可 能 在 經 濟 表 現 上 有 相 當 的 規 模, 儘 管 它 們 有 特 殊 的 利 基, 但 卻 落 在 全 球 連 結 與 交 流 的 主 要 途 徑 之 外。 這 些 城 市 可 能 為 一 些 內 行 人 所 熟 悉, 並 可 能 是 特 殊 的 旅 遊 標 的, 但 它 們 永 遠 都 在 爭 取 外 界 的 認 可。 這 樣 的 地 方 往 往 視 其 他 城 市 為 領 導 者, 或 是 嚮 往 其 他 引 領 潮 流 的 人。 對 富 有 野 心 的 臺 北 來 說, 這 個 層 級 是 遠 遠 不 能 滿 足 的。 而 在 這 個 等 級 或 是 瀕 臨 落 入 這 個 等 級的城市,該如何釋放它們的潛力呢? 培 育、 被 管 理。 成 功 的 城 市 會 確 保 這 些 型 態 的 資 本 一 直 處 於 均 衡 的 狀 態。 比 方 說, 金 融 資 本 你 花 愈 多 就 剩 愈 少, 但 社 會 資 本 你 愈 使 用 它, 獲 得 的 正 面 回 饋 反 而 愈 多。 這 都 取 決 於 一 個 城 市 的 領 導 者 要 把 其 城 市 資 源 投 資 在 哪 裡。 儘 管 這 些 領 導 人 早 已 知 道 必 須 好 好 運 用 他 們 的 科 技 知 識 與 資 源, 但 他 們 理 解 其 他 型 態 資本的重要性嗎?

空 洞 無 感 的 硬 體 建 築 無 法 引 起 大 眾 共 鳴。 26



臺北的企圖心

聰明的城市發展

臺 北 相 當 幸 運 地 擁 有 其 獨 特 性 與 特 色, 但 卻 沒 有 把 這 個 潛 力 好 好 地 運 用。 要 保 有 第 三 級 城 市 的 位 置, 臺 北 就 必 須 提 昇 其 全 球 聲 譽。 這 必 須 靠 臺 北 市 更 靈 巧、 更 聰 明 地 處 理 它 的 都 市 再 生, 也 就 是 說 臺 北 要 全 面 性 且 整 體 地 經 營 其 發 展 路 徑, 並 且 深 入 理

解、彙整和結合讓城市得以運轉的各種形式資本與資產 。 跟 臺 北 一 樣 具 有 企 圖 心 的 城 市 非 常 多, 像 是 墨 爾 本、 雪 梨 或 是 新 加 坡、 首 爾, 甚 或 更 遠 的 哥 本 哈 根 或 紐 約, 這 些 城 市 都 日 益 體 認, 簡 化 的 土 地 價 值 與 房 地 產 操 作 並 不 足 以、 也 無 法 創 造 偉 大 的 城 市。 實 際 上, 首 爾 市 長 朴 元 淳 的 連 任 競 選 主 題 即 是「 尋 求 開 啟 一 個 關 注 人 民 / 市 民 的 新“ 創 意 經 濟 ” 時 代, 而 非 建 築 和工程」。

挑戰開發集團 挑 戰 土 地 / 房 產 開 發 集 團 的 第 一 要 務 是 讓 幫 助 他 們 打 開 視 野, 有 更 寬 廣 的 心 胸 看 待 城 市 的 未 來, 即 便 這 個 目 的 也 是 關 乎 於 他 們 的 私 人 利 益。 接 下 來, 城 市 的 領 導 核 心 要 確 保 開 發 計 畫 不 僅 是 協 助 少 數 人 累 積 他 們 的 金 融 資 本, 更 重 要 的 是 這 些 開 發 案、 硬體更新與都市設計能有助於支持臺北市成為一個有自信且充 滿 生 氣 的 城 市, 具 有 新 經 濟 體 系、 創 業 文 化 與 社 會 包 容 力, 且 蘊 含 豐 富 生 活 經 驗 的 創 意 氛 圍。 因 此, 我 們 不 僅 要 經 常 檢 驗 臺 北 在 金 融 資 本 的 健 康 狀 態, 同 樣 的, 也 應 當 參 照 由 所 有 型 態 的 資 本 作 為 指 標 的「 資 本 均 衡 評 分 卡 」, 提 出 更 好 與 更 富 彈 性 的 計畫,幫助臺北轉型。

28


Cle ver urb an dev elo

pm ent

當這些資本被放在一起考量時, 都市發展的進程就會以不同的面貌

發生 。然而,在使用這些資本的過程中仍有相當的成本必須支付,但 其 效 益 在 一 時 之 間 卻 很 難 估 算。 因 此, 問 題 不 應 該 是「 這 些 型 態 的 資 本 其 價 值 為 何?」, 而 應 該 思 索「 如 果 不 將 它 們 列 入 考 慮, 我 們 必 須 付 出 什 麼 樣 的 代 價?」。 總 之, 這 些 資 本 型 態 創 造 了 一 個 城 市 所 需 要 的 全 面 繁 榮 與 康 健。 如 果 一 項 發 展 引 發 了 社 會 問 題, 它 將 貶 低 社 會 資 本, 像 是 犯 罪 率 的 提 高, 或 是 缺 乏 改 善 的 動 力, 這 些 後 果 將 從 其 他 領 域 付 出 代 價。 如 果 一 樁 新 的 開 發 案 摧 毀 了 一 棟 值 得 保 留 的 老 建 築, 它 將 會 降 低 市 民 對 城 市 的 認 同 感, 或 是 降 低 由 文 化 資 產 所 帶 來 的 經 濟 產 值。 相 對 的, 如 果 一 棟 建 築 物 太 醜、 不 符 合 時 代, 它 也 會 降 低 城 市 整 體 的 吸 引 力, 因 而 讓 想 留 下 來 或 是 要 幫 臺 北 創 造 財 富、 具 有 創 造 力 的 人 才 打 退 堂 鼓。 如 果 臺 北 的 在 地 產 業 沒 有 從 產 業 發 展 中 獲 得 好 處, 而 只 有 外 來 者 在 這 裡 找 到 了 物 美 價 廉 的 人 力, 從 人 力 資 本 中 獲 利, 城 市 本 身 的 回 復 能 力 會 因 而 衰 退。 而 如 果 環 境 因 素 被 忽 略 了, 臺 北 與 全 世 界 都 會 因 此 受 害。 如 果 開 發 只 因 為 極 少 數 人 的 利 益, 那 麼 臺 北 的 領 導 力是向下沈淪的。 如果把這些資本型態想像為 都市的流通貨幣 ,它揭露出城市建構的所 有面向是複雜多元、糾纏不清地交織在一起。

29


臺北的企圖心

重新思考價值和利益 我 們 必 須 重 新 思 考“ 價 值 ” 和“ 利 益 ” 的 定 義。 要 知 道 以 房 地 產 主 導 的 都 市 發 展 模 式 日 益 凸 顯 其 弱 點, 因 為 它 已 經 無 法 處 理 城 市 的 複 雜 問 題, 它 無 法 從 大 局 看 待 城 市 獲 利 的 模 式、 或 是 更 大 的 公 共 利 益 架 構。 它 既 不 能 掌 握、 利 用 更 廣 泛 的 機 會, 也 無 法 提 出 新 的 問 題 和 解 決 對 策。 房 地 產 開 發 的 過 程 中, 它 通 常 獨 立地看待每個計畫,思忖從一個特定地點可以獲取多少的利益, 卻 從 不 在 乎 這 是 否 對 臺 北 的 總 體 價 值 有 所 助 益? 這 意 味 著 評 估 臺北的發展不能只看各個獨立的計畫,而是要 「視城市為一個

計 畫 」 。 舉 例 來 說, 從 房 地 產 主 導 的 角 度, 它 們 傾 向 於 興 建 一 個 門 禁 森 嚴 的 豪 宅, 而 非 創 造 最 佳 品 質 的 設 計, 或 是 投 資 公 共 空 間; 它 們 視 這 些 公 共 領 域 投 資 為 負 擔 與 損 失, 卻 可 能 從 未 想 過 這 些 投 資 都 將 成 為 城 市 的 資 產。 從 單 一 的 開 發 案 很 容 易 看 出 建 商 如 何 在 臺 北 獲 利: 容 積 率 可 以 增 加、 建 築 高 度 不 斷 往 上 調 整、水岸第一排可以被直接拋售而不需繳交任何公共回饋金等。 一系列毫無關連的開發計畫分別獨立,也許每個計畫各有意義, 但它們正無聲無息地貶低臺北的整體價值。 對 一 般 人 而 言, 其 他 看 起 來 似 乎 比 較 沒 有 意 義 的 事 情, 像 是 保 留 巷 弄 文 化 比 創 造 金 錢 價 值 更 為 重 要。 比 方 說, 許 多 臺 北 的 創 意 人 才 偏 愛 這 樣 的 巷 弄 氛 圍, 希 望 保 留 這 樣 的 環 境。 事 實 上, 一 種 更 敏 銳 的、 有 機 結 合 新 與 舊 紋 理 的 都 市 發 展 比 純 粹 地 產 開 發 更 難 施 行。 這 需 要 市 民 的 支 持、 建 商 的 轉 念, 以 及 政 府 長 時 間在信念上的維護與關注,不過一旦這些觀念成為普遍的作法, 許 多 發 展 的 困 境 就 會 迎 刃 而 解, 因 為 人 民 將 了 解 工 程 思 維 型 態 的 城 市 發 展 與 建 構 創 意 城 市 之 間 的 差 別。 儘 管 前 者 可 以 完 成 更 大 的 硬 體 建 設, 相 對 而 言, 它 無 法 協 助 創 造 賦 予 城 市 命 脈 的 美 好肌理-互動與交流。

30

阿德雷德的共同工作空 間 廣 告 看 板 相 當 吸 睛。



臺 北 的 年 輕 人 重 拾 工 藝 和 手 作。


Bui ldin g on Tai pei ’s pot ent ial

建構在臺北的潛力之上

第一本書《 創意臺北,勢在必行 》 2 與第二本書《創意平台: 臺

北, 邁 向 城 市 3.0 》 3 指 出 一 些 決 策 者 已 經 正 視 這 些 問 題, 然 而 絕大多數的人仍是渾渾噩噩。在「創意臺北」一書中我們發現臺北 有嚴重的人才危機,在技術、專業與特殊能力上,人才不斷流失, 導致產業枯竭,削弱臺灣與臺北的競爭力。 即 使 政 府 提 出 許 多 新 的 方 案, 人 才 問 題 一 直 沒 有 以 一 個 綜 觀 且 全 面 的 方 式 被 探 討。 這 不 僅 關 係 教 育 和 經 濟 發 展, 也 涉 及 到 硬 體 的 規 劃, 這 些 硬 體 規 劃 很 有 可 能 吸 引 這 些 人 才, 但 也 有 可 能 阻 礙 人 才 的 親 近 意 願。 整 體 性 的 人 才 考 量 也 包 括 文 化 古 蹟 在 經 濟 競 爭 力 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都市理論大師珍 ‧ 雅各(Jane Jacobs)所 說,「新想法需要老建築」;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該朝向更開放, 還是更保守來建立城市的動力與自信。創造力在各個領域如何扮演 強 化 潛 力 的 協 助 角 色; 放 寬 移 民 也 可 能 被 視 為 是 一 種 機 會。 也 許 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把這些與人才培訓的團體和單位組織在一起, 讓臺北向它的市民以及全世界說出一個關於人才培育與人力資源 建構的迷人故事。然而,現實的臺北,有太多這類的問題是被分別 處置的。 隨 便 舉 幾 個 例 子 便 足 以 說 明: 極 少 數 的 人 認 為 當 今 臺 北 的 硬 體 環 境 是 吸 引 年 輕 有 才 華 的 年 輕 族 群 留 在 臺 北, 或 是 吸 引 國 外 人 才 來 臺 的 基 本 條 件。 同 樣 的, 極 少 數 的 人 相 信 人 才 和 技 術 必 須 被 匯 聚 在 一 起, 才 得 以 創 造 創 意 氛 圍。 更 大 的 問 題 是, 對 於 那 些 想 留 在 臺北貢獻一己所長的外國人受限於現有法令,也難以在這裡圓夢。 這些困境使得臺北僅能以有限的專業人才、能量及潛力在運作。移 民法規的重新評估因此極為緊要。 2. 網路閱讀《創意臺北,勢在必行》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8816 3. 網路閱讀《創意平台:臺北,邁向城市 3.0》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16154

33 29


臺北的企圖心

一般的商業模式已失效 部 門 單 獨 運 作 的 思 維 仍 然 根 深 蒂 固, 公 部 門、 企 業 和 社 會 大眾之間在特殊利益外仍 缺乏成熟的對話平台。這足以

阻礙臺北的發展 。單位與單位之間的信賴感依然薄弱。然 而, 每 個 具 有 企 圖 心 的 城 市 不 論 大 小 都 知 道, 跨 部 門 的 合 作 是 成 功 的 關 鍵 因 素。 即 便 官 商 勾 結 也 是 各 個 城 市 所 擔 憂 的癥結點,但是它們仍能找出破除障礙的作法。 從 全 球 的 觀 點 來 評 估 臺 北 的 潛 力, 並 考 量 現 今 城 市 不 斷 變 化 的 動 態, 我 們 必 須 以 不 同 的 角 度 來 思 考、 規 劃, 並 且 提 出具體行動來實踐。 每 天, 每 個 人 都 在 創 造 繁 榮 和 財 富 的 過 程 中, 甚 至 在 溝 通 的 方 式 中, 體 驗 並 感 到 城 市 的 劇 烈 轉 變。 如 同 我 在 前 面 所 提 到:「 每 個 財 富 創 造 方 式 的 更 迭, 像 是 現 在, 建 立 了 新 的社會秩序;它需要新的學習方式、學習目標、新的技能, 並 對 什 麼 是 有 競 爭 力 的 資 源 有 新 的 觀 點。 它 也 需 要 新 的 硬 體設施、新的設備項目以及不同的文化能力來創造財富」。 UNCTAD 聯 合 國 貿 易 暨 發 展 會 議 在 2010 年 創 意 經 濟 的 報 告中有一段關鍵的文字,「一個結合經濟與文化的新發展典 範正在崛起,它同時以微型和巨型的方式囊括經濟、文化、 科 技 和 社 會 等 各 個 發 展 面 向。 新 典 範 的 重 要 性 在 於, 在 一 個 全 球 化 的 世 界, 創 造 力、 知 識 與 資 訊 的 取 得 日 益 成 為 驅 動經濟成長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是推動發展的利器」。

華山文創園區應在文創 生產與消費中找到平衡。

34



鹿特丹向年輕創業者 端 出 極 優 惠 的 條 件。



臺北的企圖心 赫爾辛基是一個好的城市典 範, 臺 北 可 以 多 加 參 考。

抓住新的世界 臺北的核心問題是它包括市政府、學術機構與企業集團等各個利益 團體與都市發展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是否已經 充分掌握全球變化的

影響與衝擊 ,並有能力提出適當的回應? 舉例來說,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勢必被這些改變所影響。臺灣一些 領先且最成功的科技專家經常 感嘆臺灣缺少創業文化 ,並指出學 術界沒有充分理解產業與市場的需求,造成學校育人與產業用人的 落差。學校裡它仍大幅生產寫給學術界自己看的論文,並教育出只 會單一思考的學生,造成學術界和產業界在兩條不相交的道路上。 相較之下,如丹麥的卡歐斯派樂學院(Kaos Pilots)這樣從創意角 度重新思考商業教育的組織,就有極亮眼的成績單,讓學生畢業後 旋即就業,投入新事物的生產。 這 就 是 為 什 麼 我 們 在 重 新 思 考 如 何 讓 21 世 紀 的 行 政 系 統 更 敏 捷、 有效的運作時,必須同時強調「創意行政」的概念。也要記住,行 政系統不僅存在於公部門,私人機構亦然。

敏銳度與靈活度 創意行政的概念毋寧是一個惡作劇式的連結-因為「創意」通常被 視為積極的,而「行政」這兩字給人感覺則較為負面。其核心想法 是 要 找 出 行 政 存 在 的 好 理 由, 而 21 世 紀 更 是 創 意 行 政 的 時 代。 它 鼓勵人們做出最好的表現,在與私部門單位合作達成公共利益目標 的 同 時, 也 能 充 分 表 達 自 己。 好 的 行 政 體 系 對 於 創 造 適 合 21 世 紀 的城市極為重要,因為「市民創造力」是以公正、透明為基礎,鼓 勵開放、平等,員工們獲得授權,提供想法,創造新的事物。隨著 外部工作環境的變化,內部的作業方法也必須跟著改變。組織內部 也有壓力-例如隨著對更多高學歷勞動者的需求增加,這些人不情 願在階級制度嚴明的環境下工作,希望與外界有更多的連結、溝通、

38



臺北的企圖心

協調,並且凡事皆有獎勵,而非只是控制和管理。世界各國有愈來愈 多的市政府組織,開始探究它們是否有能力以創意回應來自內部與外 部要求變革的壓力。南澳政府的經驗 www.change.sa.gov.au,尤其 是它的 90 天計畫能在短時間收到成效,令人印象深刻。

集體的智慧 「 創 意 平 台: 臺 北, 邁 向 城 市 3.0」 這 本 書 強 調 臺 灣「 相 對 的 小 」, 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它是中國的 1/55,在經濟、政治和其他方面也沒 有優勢。在這個前提下臺灣要脫穎而出,必須看它如何匯聚資源。它 可以向北歐國家學習,瑞典、芬蘭、丹麥也面臨相類似的問題,它們 了解它們的資源較少,因此用包容、參與、共議的方式來盡其所能地 善用它們所有的資產。原則上,它們採用的策略正是前文所描述的資 產架構。如果想要以小搏大、建立文化與經濟上的影響力的話,這是 唯一的機會。 這也是第二本書提出設立「 創意平台 」的原因,匯聚臺北可以引人關 注的力量,並且用跨部門的方式幫助臺北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

不這麼做的話,臺北沒有出路。 臺北有太多的作法是分散的、單打獨鬥的,所以這個城市的集體智慧 並沒有好好地被整合。這是能量、能力和潛力的浪費。年輕人和年長 者可以相互協助,也必須這麼做;而公部門和私部門都有可貢獻給大 環境的長處,它們更應該相互幫忙、合作。臺北若想要進步,必須突 破這個現況,尤其臺北正身處於城市建構的新文本中。我們稱這個進 程為城市 1.0、2.0 與 3.0。

硬體和軟體 城市 1.0 是硬體導向的 ,是從都市工程的觀點來看城市發展。它把 城市視為一個機器,對問題提出技術性的解決辦法,而那些相信可以 用軟體活化城市的人影響力較不足。自 1990 年以降發展的 城市 2.0 則有不同的發展重點 。它的工業象徵是科學園區以及高科技產業; 它的組織管理是較扁平的結構;合夥經營以及協力執行相對重要。其

40


思考模式認為問題大多都互相連結,並更加理解城市的硬體與軟體 是如何交互影響。都市設計更受重視。它同時也開始重視城市所營 造 出 來 的 情 緒、 感 受 與 氣 氛。 「 城 市 3.0」 更 進 一 階 , 它 不 但 保 留城市 1.0 和 2.0 的優點,更嘗試運用市民、企業和公部門的集體 想像力與智慧來建構、形塑並共同創造他們的城市。這種「軟都市 主義」考量到城市所有的感官經驗與建築紋理所帶來的情感衝擊, 以及這些將如何構成我們的經濟活力。「軟都市主義」強烈地牽涉 到公共領域、人性尺度和美學,它知道平淡無奇和醜陋會削弱這個 城市的魅力。它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體,組織上更有彈性,並把橫 向連結與跨部門合作視為常態。它知道,為了邁向成功之路,一時 的失敗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且要能更高程度地承擔風險。

具 有 臺 北 特 色 的 巷 弄 文 化 逐 漸 消 逝 中。


臺北的企圖心

臺北觀點

有企圖心的城市必須成為不斷變動、演化的文明世界的一部分。 我們和都市更新處的研究工作著眼於創造力所操作的廣泛環境, 涵 蓋 技 術 面 與 其 他 型 態, 以 及 決 策 者 如 何 透 過 年 輕 世 代 的 觀 點 看見臺北。 沒 有 收 錄 在 第 一 本 和 第 二 本 書 的 結 論 內 的 漏 網 資 料 顯 示, 有 些 在臺北接受訪問的意見領袖認為創新產業的生態圖譜應將重點 建 構 在: 全 球 化 的 新 商 業 模 式, 包 括 由 下 而 上 的 創 新; 內 容 開 發 以 及 對 數 位 經 濟 潛 力 的 覺 察; 創 投 基 金 系 統; 社 會 企 業; 資 料 開 放; 教 育 學 程; 改 進 的 採 購 政 策 等。 在 此 我 們 根 據 與 在 地 合作夥伴所討論的內容,評估臺北的狀態。

由下而上的創新與育成文化 城 市 的 復 原 力, 是 經 由 鼓 勵 由 下 而 上 的 創 新 與 創 業 文 化 而 獲 得 提昇。臺北有一股即將爆發的活力 ,反應了創業公司的熱情, 但它們多數偏重裝飾性的設計而非軟體產品或是科技導向的創 新 發 明。 在 某 些 產 業 中, 臺 北 似 乎 不 具 有 任 何 競 爭 力 的 優 勢 可 以凌駕其他城市。就拿赫爾辛基的諾基亞(Nokia)來說,它的 隕 落 被 一 些 人 視 為 某 種 程 度 的 解 放, 因 為 它 之 前 吸 納 了 所 有 的 人 才 並 壟 斷 市 場, 限 制 新 創 公 司 的 發 展。 而 現 在, 許 多 諾 基 亞 前 員 工 都 是 手 機 遊 戲 產 業 中 的 尖 兵, 離 開 原 公 司 後 開 創 Ravio (憤怒鳥)或是 Supercell(部落衝突)等遊戲開發公司,各自

42


A Tai pei per spe ctiv e

聘有幾千名員工。而諾基亞也許從創意開發的最前線退隱下來,卻 在其他領域諸如著作權、或是國際貿易等商業行為中大力幫助這些 新創公司全球化。這就是老企業和年輕人合作的極佳案例。 臺北有 許多育成中心和一些共用的工作空間 ,它們大多附屬於 大 學 之 中, 其 他 則 由 私 人 或 非 營 利 單 位 設 置。 此 外, 像 是 臺 北 市 文化局所管轄的松山文創園區也有 極大的發展潛力 ,可以提供許 多育成的機會, 但沒有好好地被利用 。它看起來過於樣板,也太 重視樣品的陳列,而不是一個充滿活力、創意和啟發性的共用工作 空間。單從它廣闊的空間量體來評斷,這裡應該要有幾百位創業者 在這裡摩拳擦掌、蓄勢待發。這個園區需要聘用一位專業的育成經 理,並鼓勵他把空間全部充分利用。赫爾辛基的諾基亞大樓是一個 很好的參考案例,它提供給 600 多人在此工作;鹿特丹的創意工廠, 也 有 超 過 300 人 在 這 裡 工 作。 荷 蘭 創 意 中 心 網 絡(The Dutch Creative Centres Network) 共 有 33 個 會 員, 而 在 這 些 空 間 裡 登記有 4,000 個各種小型與微型的新創公司,聘僱超過 10,000 名 員工。這個網絡的創辦者曾經在臺北分享他的經驗,熱切地提出只 要具有創業精神和積極的管理辦法就可以讓這樣的中心或共用工作 空間上軌道。請參考 http://www.dcrnetwork .nl/。 近 年 來, 由 下 而 上 創 業 精 神 的 一 個 好 現 象, 是 社 會 企 業 的 快 速 崛 起,它們用創新的方式提供服務與產品,以改善社會問題,像是提 供身障者服務的「多扶接送」。政府也正在積極地起草適當的法規 來幫助這個領域的發展,但其缺點是較難發展海外市場,也較難有 大規模的獲利。

43


臺北的企圖心

內容開發與新媒體的覺察 李開復和簡立峰這兩位 成功的臺灣科技創業者非常重視願景 ,並相信 創業精神必須在科技產業中重新取得。他們說 臺灣過去的成功模式 對於 行 動 產 業 來 說 未 必 能 再 奏 效 。 李 開 復 在 2014 華 人 企 業 領 袖 遠 見 高 峰 會 中 指 出, 繼 硬 體 之 後, 臺 灣 的 IT 企 業 連 番 錯 過 了 軟 體 革 命、 網 路 革 命、 行 動 的 革 命。 雪 上 加 霜 的 是, 臺 灣 的 新 創 公 司 都 只 看 臺 灣 市 場, 沒 有 走 出 去。 他 也 特 別 強 調,「 小 市 場 無 法 成 就 偉 大 的 公 司 」, 臺 灣 必 須 強 烈 地 關 注 海 外 市 場, 因 為 資 通 訊 產 業 不 容 臺 灣 再 故 步 自 封。 再 者, 臺 灣 必 須吸引國外的人才 ,一群在臺灣的國際菁英有鑑於此,組成「向前臺灣 (For ward Taiwan)」, 旨 在 倡 議 移 民 法 規 的鬆綁,進一步接軌世界舞 台。由於臺灣在行動產業界鮮有成功的案例,導致一個缺乏投資且投資不 足的惡性循環。相對的,人們開始尋求最簡易的致富途徑-投資房地產。 Google 臺灣總經理簡立峰建議,政府或大學 必需為年輕創業者建構一

個更好 的高風險投資 環境 ,才能讓臺灣產業尋回新創的力量 4 。 簡立峰也強化了我們的看法,「要為臺灣新創事業注入新能量,唯有政府、 學界和企業三管齊下,才能為年輕人創造有利的創業環境」。我們也需要 聽取更年輕一輩的想法以確認「環境對科技導向的年輕一輩創業者是不友 善」的狀況。他們很少是從學術機構取得深入的技術後提升其競爭力,反 而是在不斷地實驗和挫敗中累積成功,因此科技導向的創業者在近年來數 字不斷下降,而且更罕見有人從國外回臺灣來創業。 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讓企業自行投資新創事業,或是鼓勵其職員創建他們 的 新 公 司。 只 不 過, 這 樣 的 行 為 並 不 符 合 臺 灣 的 階 級 文 化, 因 為 這 意 味 著 舊 東 家 要 放 棄 掌 控 權, 儘 管 擁 有 實 務 技 術 與 市 場 經 驗 的 中 階 管 理 者 會 比 社 會 新 鮮 人 更 有 機 會 成 功 創 業, 但 大 多 數 人 仍 不 敢 踏 出 這 一 步。 這 就 是 Google 這 類 企 業 所 採 用 的 模 式, 除 了 母 公 司, 它 還 有 Google X 實 驗 室 可 以 培 育 新 事 業。 他 們 正 面 看 待 人 才 流 失 的 問 題, 也 因 為 它 而 擴 張 了 Google 的勢力範圍與網絡,讓他們日後有機會再買下這些新創公司。 這 樣 的 情 形 在 臺 灣 極 為 罕 見。 如 此 缺 乏 機 會 讓 人 才 願 意 投 奔 海 外 的 人 頭 市 場。 唯 一 例 外 的 是, 專 注 於 人 工 智 慧 和 大 數 據 技 術 的 沛 星 互 動 科 技 (Appier),它最近才獲得矽谷紅衫資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資。

44

4.2014/11/2 聯合報名家綜論簡立峰:《尋回科技產業的新創力量》


TedxTaipei 辦 公 室 鼓 勵 新 創 意 的 產 出。


在 臺 北 的 3D 列 印 和 自 造 者 運 動 已 蔚 為 風 潮。



臺北的企圖心

網絡無限 網路已是臺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PChome 與 Yahoo 兩大電子商務平台也 已 經 發 展 的 相 當 成 熟。 然 而, 根 據 PChome 創 辦 人, 也 是 電 子 商 務 產 業 教 父詹宏志的說法,網路產業與 數位經濟仍然有待開發 。他指出「網路產業 也是一種推動金融業、零售業、製造業等的『社會能力』,能提昇所有行業 的競爭能力」。他認為,臺灣在提供網路硬體技術方面相當成熟,但卻忽略 了軟體發展。這可能是因為 1998 年後缺乏國家政策所導致的後果

5

即使臺灣是一個科技嫻熟的國家,連鎖超商所提供的各項創新服務也令人津 津樂道,但這樣的創新服務如何能橫跨全球,在法源上仍有一些亟待突破的 問題。

創投基金 相對於房地產的投資,臺灣的創投市場相對地不發達,況且這樣的窘境並無 法保障臺灣的未來。相反地,如果能將一小部分的資金投注在新創企業上, 其所產生的能量也許足以振興臺灣。由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導,提出「創業拔 粹方案」,把臺北花博公園改造為國際性創業群聚的創新創業園區,是一個 極有建設性的想法。根據了解,國發會將引入國內外的資金給青年創業家, 如果這個新發展能成功地吸引臺灣的企業與資金市場投資新創公司,那麼一 個劇烈的轉變即將發生。 在上世紀八〇和九〇年代有許多私人的創投基金投入新創事業,尤其是投資 在有形的硬體上,因為這些投資較容易計算出立即的回報。然而這些「前輩」 投資者面對創新內容與網路商務時卻裹足不前,可能是因為這些新興產業大 多是 微型 企 業。 蘇 拾 忠, 中 華 民 國 創 投 公 會 秘 書長指 出,臺灣 超過 50% 的 創投都只給成立十年以上的公司。臺灣過去曾以稅收優惠作為獎勵,鼓勵投 資者對新創公司的投資,但 2000 年以後就取消了。此外,臺灣的銀行都太 過傳統,它們較不信任小型公司,獨厚上市的企業。 這意味商業天使和創投者是新創企業是否成功的其中關鍵。然而當這個系統 不靈光時,替代的財務方案像是現在流行的群眾募資,也還不能夠成為一種 穩定的資金來源。

48

5. 詹宏志:「網路產業」是啟動數位經濟的火車頭 http://wired.tw/posts/1400


社會企業 社 會 企 業 是 一 個 熱 門 的 趨 勢, 吸 引 許 多 具 有 創 造 力 和 熱 情 的 年 輕 人 投 入, 他 們 急 於 找 出 可 以 連 結 在 地 與 國 際 市 場 的 商 業 模 式 以 解 決 社 會 問 題。 一 個 很 好 的 案 例 是「 多 扶 接 送 」, 為 行 動 不 便 的 人 提 供 接 送 服 務。 其 創 辦 人 許 佐 夫 觀 察 到 全 臺 有 超 過 一 百 萬 的 行 動 不 便 者 需 要 接 送, 卻 由 於 政 府 無 法 滿 足 需 求, 導 致 沒 有 足 夠 比 例 的 公 共 交 通 服務,使得身障者出門不易。他因此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創設「多 扶 接 送 」, 甚 至「 多 扶 無 障 礙 旅 遊 」, 讓 行 動 不 便 者 也 可 以 坐 在 輪 椅上遊覽美景。 臺 灣 的 中 央 政 府 正 為 社會企業和公益公司立法 ,不過有些人希望 較 少 的 法 律 規 範, 讓 發 展 中 的 社 會 企 業 有 寬 廣 的 空 間 發 揮 它 們 的 創 意 和 可 能 性。 此 外, 經 濟 部 計 畫 補 助 設 置「 社 企 育 成 中 心 」, 中 心 只 要 有 三 成 以 上 符 合 社 會 企 業 的 事 業 項 目 即 可 申 請 補 助。 儘 管 一 般 的 創 業 和 社 會 企 業 的 目 的 有 所 差 異, 它 們 的 創 業 精 神 是 雷 同 的。 多 倫 多 的 社 會 創 新 中 心(The Centre for Social Innovation) 對 臺 北 來 說 是 極 好 的 範 例, 可 以 學 習 如 何 擴 大 社 會 企 業 的 影 響 力。 請 參 考 www.socialinnovation.ca。

教育學程 臺灣有超過 20 所大學提供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學程,其中很多著重 在設計和新媒體。根據統計,在全臺 130 間的育成中心中 78% 是由 大學所設立。即便如此,受訪者仍然認為當今的 學術訓練和產業需

求 之 間 有 相 當 大 的 鴻 溝。 如 果 能 檢 驗 年 輕 創 業 者 是 否 從 這 些 學 院 背景的育成中心獲得從業者所需的 商業指導 ,想必一定會對育成中 心的未來發展有幫助。 不 過 更 令 人 憂 心 的 是, 臺 灣 少 子 化 的 現 象 將 影 響 未 來 的 創 業 率, 並 讓 上 萬 名 老 師、 教 授 面 臨 失 業。 有 些 專 家 建 議 他 們 可 以 加 入 創 業 的 行列,但評論家則質疑這些校園溫室裡的花朵對產業的敏銳度。

49



創新的公務推動 重新思考有效的行政程序一直是我們三年計畫的主軸,其重要性也一再 被 城 市 領 袖 和 受 訪 者 肯 定。 在 臺 北,2016 世 界 設 計 之 都 和 1999 熱 線 是 二個 跨部門整合服務的 成功案例 ,也是政府部門重新整合行政系統 的重要操練。不過,這些整合性的計畫都只有當市長坐鎮發號施令時才 會發生,在沒有清楚的政策或指示下,其他的市政業務並不鼓勵類似的 合作。由於跨局處的工作模式並不存在既有的行政體制內,橫向溝通的 缺乏也讓許多政策大打折扣而無法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

資料開放 2014 年在臺灣「資料開放」是個極熱門的議題,舉辦了多場國際研討 會,也連結到智能城市的概念。儘管臺灣已經架設一個資料開放的政府 官方網站,但要和阿姆斯特丹、柏林或赫爾辛基相比, 還有極長的路

要 走 。 開 放 資 料 聯 盟 會 長 彭 啟 明 曾 因 資 料 開 放 和 中 央 部 會 聯 繫, 發 現 列為機密的資料比例比想像中的還要多。他建議政府應當清查所有的資 料,並和民間討論該控管哪些資料、開放哪些資料。目前所得到的結論 是,不論政府還是私人企業都還沒準備好開放資料。他們還不了解這將 促進創新,也能連結到一個正在改變許多大型企業商業模式的「開放原 始碼運動」。

採購與創業文化 這 是 臺 灣 完 全 未 開 發 的 領 域, 政 府 採 購 和 鼓 勵 創 新 之 間 完 全 沒 有 連 結。它可以是取得基本的顧問合約,也可能是更複雜的採購程序,也或 者 可 以 把 城 市 當 做 各 種 領 域 的 實 驗 溫 床。 在 其 他 國 家 愈 來 愈 受 歡 迎 的 「生活實驗室」概念,在臺北仍未見蹤跡。 獲 得 歐 洲 創 新 首 都 殊 榮, 以 及「 彭 博 創 新 城 市 」 的 得 主 巴 塞 隆 納, 允 許城市被 當做試驗台 ,並與私人公司共同合作,研發對城市普遍有助 益的產品和服務。這包括為年長者所設計的手機,可以變為診斷健康的 工具,或是成為可以感應和追蹤的設備,讓子女不再擔心年長的父母走 失。類似的計畫也存在於許多其他申請歐洲創新都市的城市裡。 臺北需要位於市中心的大巨蛋嗎?

51


臺北的企圖心

其中,赫爾辛基的計畫是最複雜的,它不但有積極且創新的公部門採 購 政 策, 更 可 見 公 私 立 部 門 成 熟 的 合 作 精 神。 之 前 曾 向 臺 北 介 紹 的 「力量廣場」,它附屬於赫爾辛基市集團,這是一個赫爾辛基市政府 與私人企業、其他公部門組織,以及赫爾辛基市民共同合作開發的新 型態數位服務,其目的是要創造更好的服務與新事業,並進一步開拓 國際市場。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考 http://www.forumvirium.fi/en/ introduction/organisation。

業師制度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對未來的期待是將年長者的經驗和年輕人的熱情連 結起來,不幸的是臺北市沒有足夠的方案或是業師計畫可以把兩者放 到一塊兒。臺北沒有像是矽谷 Y Combinator 那樣的創投公司,而大 多數現有的育成中心只提供有限的支援,像是法律諮詢或是協助聯合 展會等活動。

移民 「 向 前 臺 灣 」 專 注 於 鬆 綁 移 民 法 規 的 緊 迫 性。 臺 灣 正 面 臨 許 多 讓 它 過去成就歸零的挑戰,這也可能會嚴重威脅到這個國家的經濟前景。 它的人口正在老化,而且世界排名倒數的低出生率讓它更形衰退。那 些擁有國際學歷的人才,面對國外更多的機會,臺灣的年輕人正向外 出走,並在國外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創業,讓臺灣痛失人才。在此 同時,本土的新創公司正被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對手甩在腦後。為了 翻轉這個窘況,多角的經營顯然是必要的,沒有一個單一政策或政治 人物就能為經濟發展的遲緩負起全盤責任。但是,台灣應有更開放的 移民政策,創造正向的人才流入,以平抑技術的流失。 「向前臺灣」提出三個主要訴求:放寬聘僱外籍專業人才的工作經驗、 薪資與資本額等規定;簡化永久居留的資格條件;以及取消外國人申 請歸化必須放棄原有國籍的規定。

52

偉大的城市無法 對弱勢視而不見。



臺 北, 有 趣 的 互 動性公共藝術 。


企圖心的特色

Qu alit ies of am biti on

調查顯示, 退 步 的 城 市 是被 微 型 政 治 與地方性思考所 消 耗 ,因 而妨礙它們有更寬廣的視野,它們只向內觀而不往外看。如果不往 前看,將阻礙迫切感、危機感與意志力的產生。似乎沒有一件事情 會壞到必須採取行動,人們總是以得過且過的心態來應付眼前所發 生的事。組織總是孤立地運作,而且員工沒有充分地獲得授權,決 策過程冗長,需要很久才有答案,取而代之的是懶惰和自滿。對城 市來說,那些表面上看起來還過得去的事物可能事實上更糟。即便 是看似很受歡迎的城市,當眼前既沒有不景氣,也沒有立即要爆發 的壓力時,仍可從其光鮮的外表下嗅出一絲幽微的危機感。 相反的,那些我們視為最佳範例的城市並不會自滿於現況,它們常 常說「這還談不上 OK 的程度」。有企圖心的城市特色非常複雜, 每個城市也不一而足,然而其發展的軌跡和對整體均衡的追求是相 當明顯的。 以下列出一個有企圖心城市的主要特質。就我的觀察,這些城市實 際上都付出相當努力才獲取今日的成功。在多數狀況下, 要 變 成

一 個 有 企 圖 心 的 城 市 相 當 困 難 。首先, 傳 統 難 以 擺 脫 ,尤其 當一個城市的知名度是建構在先前的資產上,如某產業、某資源、 特殊時空背景甚至某文化,其意見和做事的方法根深蒂固,儼然成 為一種思維模式。當面對變革時,那些城市裡過去的成就或成功人 士會試圖抗拒改變,除非他們能深謀遠慮。許多領導人會描述說有

許多阻礙擺在眼前,也有許多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 ,人和機 構都會試圖製造障礙、產生阻力,何況更多的人根本無法從大局來 思考,他們只得被推著前進,然後停滯不前。 這些阻礙讓想要促

成改變的人非常費勁 。但對極少數的城市來說,企圖心是生存的 自然法則。那麼有企圖心的城市該如何生產這些特質和動力呢? 55


臺北的企圖心

勇氣、堅持與氣魄 危機就是承擔責任的轉機,要果敢並且用新鮮的角度看事情。 有企圖心的城市知道一般的解決方法無法讓它們達到想要的結果, 因為它們知道城市的運作動態不斷地在改變,必須善用新的、有競 爭力的資源。 它們看大局,它們往前思考但往後佈局。它們的想法是策略性的。 它們以最廣泛的條件評估未來。它們展現的遠見和自覺,遠遠超越 它們自己擅長的學科、領域和利益,並且知道它們正幫助自己的城 市走向未來。 它們的城市領導力,不論公私部門,都能營造出具有企圖心的危機 感-這是一種隨時提高警覺的心態。一般的危機會嚴峻地步步逼近, 必須嚴陣以對,但對於沒有警報提醒的,就是「溫水煮青蛙」的狀況, 問題可能太晚才被發現。

漸進式施政 好的城市治理就是把資源有效利用視為成功的必要條件。其管理方 式是透明、清楚且有重點的。它們的組織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們 與民間企業和第三部門組織的其他領袖一起創造了成熟、積極的夥 伴關係。而這也逐漸成為常態。 它們不僅紙上談兵,也相互合作,並充分發揮潛力。 法令和獎勵制度符合城市新興願景的需求,不讓現行法令限制了發 展。它們亦想出了為達成目標而必須採用的財務結構。 這將提昇能力用以建構出更加靈活的機制,並實踐著重在創造公共 利益成果的複雜政策。

56


臺 北 需 要 重 新 看 待 其 潛 力。

高瞻的願景 領導力的重要核心關鍵是具有遠見並了解全球動態,以實踐其抱 負。把城市放在更大的框架下,規劃其發展的可能性以及掌握它 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變得極為關鍵。 在明確且要點式的引導下,掌握策略性原則和靈活的戰略有助於 架構城市的運作模式。 講一個城市的故事,並讓所有人覺得身處其中是一種本事。 整合短期、較經濟與可簡易達成的計畫,與較長期、困難且較昂 貴計畫的能力非常關鍵,它可以達成階段性的成果並增加產值。

57



雪 梨 把 綠 意 和 讓· 努 維 爾(J ean Nouvel) 的 建 築 融 合 在 一 起。


臺北的企圖心

對現況誠實 務實的評估和對經濟前景與問題有深度的理解和分析,才得 以形塑出策略性的思維,並發展危機和急迫感。 對有待克服的障礙公開、透明。 一定會有把人民從舊經濟時代帶入新經濟的方案。

廣泛的領導力 各局處和各產業都願意攜手努力,發展出合作的文化。綜合 性的思考、規劃和行動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認知公共行政無 法囊括所有的智慧,因此鼓勵跨領域的工作模式。與許多利 害關係人合作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領導力可以被視為一門學科與資源,可以透過學習取得並發 揮力量。我們可以在公共領域與私人的日常實踐裡,廣泛設 置不同類型組別的領導者。這具有極為前瞻的目的性,不管 他們是老師、公務員、交通組長、中階或是高階的產業與企 業主管、社造工作者甚或藝術界的人,我們可以在不同領域 裡有各種領袖,和各種層級的領導力。 若每個領域都有具有活力與有前瞻特質的人為城市提供有力 的願景,這表示他們就有對現下趨勢、新興發展與應用的深 度覺察。 文化和領導風格能激勵人心,讓人願意分配或下放權力給其 他人。這很容易理解。這些領導人只要描繪出一個可達成又 有野心的未來,作為吸引人的故事,不管是關乎城市或地方 的願景、商業投資或是教育計畫,這種專業上的自信與驕傲 能夠輕易地被傳播、感染出去。

60


細緻的學習版圖 邁向知識密集的經濟需要一個經常向外看的學習機構,以熟悉新的 學習和溝通機制的運作。 辯論的文化可以促進環境的開放,這可以透過獎勵、表揚方案和鼓 勵實驗作法來達成。 透過適當的機制來鼓勵自我開發、學習和遠見的養成。 學 習 並 不 一 定 發 生 在 學 校, 也 可 能 是 在 其 他 場 域, 如 卓 越 中 心 (Centre of Excellence)或是專業培訓的地方。

掌握運用各種人才 城市要有吸引及留住人才的策略,要能在這片土地上培育並流通思 想、人才與創意組織,以留住年輕和有天賦的人。 在學習和工作的環境中創造不同層級的機會,以促成良善的過渡階 段。這通常涉及培育中心、共同工作網絡以及卓越中心的設置。研 究機構和產業之間的連結也有此成效。 鼓勵年輕的菜鳥透過公私領域的業師指導計畫成長,領導力的養成 也會因此向下傳承到組織的各部門內。

政黨合作與市民參與 不論對政治黨派或是民間企業來說,政黨合作關乎城市的發展,這 也包括讓公私立部門的夥伴一起坐下來討論,使待議項目達到共識。 市民積極參與更大型的計畫,他們可以是提案人、製造者或是共同 創造者。

61


未來的新臺北是否還 能 保 有 過 去 的 情 感。

跨領域合作 創造一個機會開放的環境,核心原則是不要過於干預較為敏感的計畫和 活動。 由公部門和私部門夥伴在彼此尊重下,組成跨學科的城市「智庫」似乎 是必要的。它們的工作之一是檢查複雜的城市資產、資源與阻礙成功的 干擾物,而且這樣的評估必須持續地進行。

全面且透明的過程 「從上而下」和「由下而上」這二個方法運用得宜,會有很好的平衡,它 可以肯定市民以及外部專業的價值。 公家單位有傾聽的能力,同時也願意展現氣魄在必要時清楚地表明立場。 主張民眾和民間組織的參與,即使這會花更多時間,但它一定有助於創 造社會的彈性。 62


創意中心與熱點 建立一個可以讓焦點群眾在此開發具有利基市場的區域,像是一個指 定的商業街區或是創意經濟特區。 在城市散播都市更新的實驗計畫,以打造另類的熱點。 發展一個與外部網絡相連的育成機構和育成策略。

兼顧大與小 不要過於專注在創造單一的大項目,而不惜代價地排擠其他計畫的預 算。 儘量避免壓倒性、與過於大型的總體性發展計畫。 建立整體的規劃架構,讓居住的選擇多樣性。 透過較小型的實驗計畫結合周詳的想法,整體來看,它們能代表一個 更大型的標的並頌揚小成就。

主流與另類 不要害怕鼓勵挑戰現況的另類選擇。 制定均衡的支持架構,以確保創造力存在於有生氣的都市發展進程中。 透過獎勵與表彰機制來頌揚想像力和創造力。

多元性與開放性 凸顯並發展多元性的優勢。 促進開放的文化,並確保這些文化能表現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領域。 在既有的狀態上呈現多元性。

63


臺北的企圖心

凸顯文化特色 找出特別、唯一和有特色的項目並適度地宣傳它。 利用文化計畫為誘因,協助發展建立信心的策略。 利用藝術介入產生驚奇的感受,把城市當做展現自我的 舞台和畫布。 彙整出一個能整合在地性與國際性的文化活動行事曆。

標竿學習 透過研究中心從全球蒐集最好的實務案例和創新解決方 案,也要收集最好的協作機制,像是群聚網絡、專業者 中心或是卓越中心。 每個機構都在它們各自的領域保持警覺並展開搜尋,積 極 地 找 出 它 們 專 業 裡 的 下 一 波 潮 流 - 像 現 在 綠 色( 環 保)相關的事務就是顯學。對一個城市或是地區產生自 豪或是驕傲感能促進城市分享一些共通的議題。

策略性的機會主義 策 略 上 能 機 敏 地 知 道 何 時 與 如 何 捉 住 機 會 是非常重要 的,為此要隨時處於準備好的狀態。 建立一個招標機制隨時注意機會。 規劃是持續進行的過程而非單次性的活動。機會主義者 會環顧全世界並挑出能讓他們目標更進一步的計畫,比 方說爭取世界設計之都。這必須檢視他們所建構的文化 傳統以及如何能夠因此推動城市向前邁進。

64


高品質的實體環境 普遍公認都市環境品質對於鼓勵人對某個地方產生動力、 承諾和忠誠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舊和新的設施之間能有極佳的平衡,文化遺產有其價值, 老東西也能激發出新事物。 在居住上有不同價位的購屋和承租機會,能滿足不同收入 階級的市民。 大眾運輸系統和無障礙空間應要相當發達,能夠無縫銜接, 增加城市的可行走性,以及無所不在的 wi-fi 網路連結。 充分了解能吸引年輕創新者的城市環境和實體設施。

形象塑造與行銷 對全球訴說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故事,越細膩越好。 把媒體視為合作夥伴,以向更廣泛目標的大眾傳達訊息。 善加利用新型態的媒體像是社群網站作為新行銷的方式。 幫城市打造自己的形象,強調當代且前衛的城市感。

兌現承諾 勇於改變遊戲規則、創造新活力的人值得注意。 最重要的是,有企圖心的城市能把事情落實。它們「言出 必行」。真實生活中能夠提出有感的案例非常要緊,因為 這讓無形的資產和成就變得更具體,這也將鼓舞人心,並 發展出一個持續改進與相互學習的文化。自信因此建立, 讓有企圖心的城市得以「以小搏大」。

65


66


End not e

臺北已展開新的一頁,有機會去處理一些過去盤根錯節的問題。所 有的政黨、公部門、私人企業與社區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規劃 和執行,透過對每個合作夥伴角色和能力的理解,重新發展信任與 互信關係。公共行政體系必須調整以符合 21 世紀的狀況,並且更 密切地跨部門合作。 不論是對內或是對外,夥伴關係的工作模式必須成為臺北的常態。 這將有助於創造一個全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策略,並以積極的 方式支持在地公司與新創事業。 臺 北 可 以 被 打 造 成 為 一 個 更 有 趣、 更 成 功、 更 均 衡 發 展 的 繁 榮 城 市,不再以地產價值取決一切,並讓新與舊並陳,創造良好的合力 效應。為了實現這一點,政府部門應該加強鼓勵外部的創新與內部 的運作改造。 本書所建議的「創意平台」可以成為一個有力的火車頭,掌握臺北 集體的想像力-不論是熱血的年輕人或是滿腔抱負的資深市民,都 可透過這個平台整合能量,讓臺北成為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城市。

20 1 4 臺 北 雙 年 展 也 以「 劇 烈 加 速 度 」 為 題, 探 討 快 速 轉 變 的 世 界。

67


臺北的企圖心

啟動一個新的時代 臺 北 正 閃 耀 著 光 芒。

在全球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代,作為地方城市的角色認知, 必須體認到城市產業的定位、競爭與扶持是地方政府的責任, 只有地方才能真正貼近城市人才的需求,並能直接回應資源的 適切支持。在過去的傳統政府分工之中,經濟發展被視為國家 總體政策的一環,地方城市的角色僅僅被簡約為國家政策的傳 遞與執行,對於城市資源的發展定位始終缺乏一個基於城市人 才資源需求的適當回應;同時面對國際人才的流動與新興經濟 模式的發展,傳統的部門分工模式也已經難以充分回應新時代 的發展需要。 在過去三年與臺北各個層面與世代的創意人才對話與互動之 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個注重生活品質、強調個人特質 發展的城市生活產業,已經成為臺北的新興活力。實現個人生 活價值的微型創業以及關懷公益的社會企業已經成為這個城 市重要的動能活水。簡單的說,一個不同於傳統經濟模式,強 調協力、共創、與分享經濟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在臺北,許多社群如新媒體、數位內容、設計與藝術等產業已 經嗅到全球創意經濟的新趨勢,並且發展出網絡合作與國際連 結 的 鮮 明 獨 特 色 彩, 我 們 應 該 把 握 這 個 全 新 的 世 界 脈 動, 抓 準城市的人才潛力,以敏捷、靈活、開放、最小干預的方式, 建構平台予以支持協助。同時我們應該靈活運用臺灣擅長的軟 體資訊科技建立移動時代的革命,善用新時代的群體智慧,支 持共創工作環境的提供,鼓勵分享經濟的成形。創造一個支持

68


Ep ilo gue : Jum pst art ing a Ne w Era

遍地開花卻又盤根錯節的合作網絡,以為建構一個創新的創意文化。 鼓 勵 與 協 助 社 會 企 業 的 發 展, 思 考 開 放 資 料 的 運 用。 同 時 鼓 勵 創 新 經濟融滲進入地方產業與街區商圈,植入啟動產業環境改變的種子, 帶動自我活化的動能。 創 意 經 濟 在 臺 北 已 經 是 蓄 勢 待 發, 我 們 需 要 一 個 漸 進 式 的 啟 動, 誠 實地面對現實法令機制仍有不足,並且尊重開放性與包容性的必要, 了解各年齡層創意人才所需的自由獨立空間,以勇氣承擔突破、以彈 性 支 持 創 新。 改 變 傳 統 只 求 效 率 與 數 量 的 成 長 概 念, 以 為 發 展 具 有 嘗 試 勇 氣 的 挑 戰 價 值。 鼓 勵 新 生 世 代 追 求 實 現 自 我 的 基 本 價 值, 幫 忙營造可以體驗、能夠參與的創意氛圍,提供網絡連結的各種機會。 下世代的創新經濟自然會在這個城市孕育而生! 現在,我們應該乘著這個世界浪潮,創建一個有溫度的新經濟、營造 更多〈Landr y use “Foster ”〉有感的城市體驗!更簡單的來說, 一個更幸福的經濟!讓年輕世代得以實現夢想,快樂幸福!

臺 北 市 政 府 產 業 發 展 局 局長

63 69


臺北的企圖心

這 本《 臺 北 的 企 圖 心 》 是 繼 101 年《 創 意 臺 北, 勢 在 必 行 》、 102 年《 創 意 平 台: 臺 北, 邁 向 城 市 3.0》 出 版 之 後 的 第 三 本 書。 在 此, 我 由 衷 感 謝 三 年 來 協 助 我 完 成 臺 北 任 務 的 臺 北 市 都 市 更 新 處 工 作 團 隊、 蕭 麗 虹 女 士、 林 盛 豐 教 授、 蘇 瑤 華 教 授 以 及 竹 圍 創 藝 團 隊, 還 有 所 有 參 與 討 論 過 程 的 個 人 和 團 體 代 表, 不 論 參 與 者 是 任 職 於 民 間 組 織 或 是 政 府 部 門, 他 們 對 都 市 再 生、 產 業 發 展 和 經 濟 環 境 提 出 許 多 獨 特 的 見 解 和 深 入 的 分 析, 增 加 了 這 三 本 書 的 豐 富 度 和 創 造 性, 也 讓 創 意 城 市 的 概 念 在 臺 北 逐 漸 萌 芽。 創 意 人 才 是 臺 北 最 有 利 的 潛 在 資 產, 我 們 坐 擁 著 這 個 寶 庫, 透 過 大 家 的 合力和共創,臺北的未來將更精采。

感謝名單(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列): 政府部門: 丁守中(立法委員)、江美玲(臺北市商業處)、李宗奇(臺北市產業發展局)、李 昌 輝( 臺 北 市 政 府 產 業 發 展 局 )、 卓 建 宏( 臺 北 市 政 府 產 業 發 展 局 )、 林 洲 民( 臺 北市都市發展局)、林秋芳(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林崇傑(臺北市產業發展局)、 林欽榮(臺北市副市長)、林菀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林靖凱(臺北市政府都市 發展局)、姚文智(立法委員)、郝龍斌(時任臺北市市長)、高文婷(臺北市政府 都 市 發 展 局 )、 高 明 秀( 文 化 部 文 創 發 展 司 )、 張 自 立( 臺 北 市 政 府 交 通 局 )、 張 金 鶚( 時 任 台 北 市 副 市 長 )、 張 基 義( 臺 東 縣 政 府 )、 粘 振 裕( 文 化 部 參 事 )、 陳 世 偉( 臺 北 市 政 府 文 化 局 )、 陳 珮 吟( 臺 北 市 政 府 產 業 發 展 局 )、 陳 雄 文( 時 任 台 北 市 副 市 長 )、 陳 雅 慧( 臺 北 市 政 府 觀 光 傳 播 局 )、 黃 子 庭( 臺 北 市 政 府 產 業 發 展 局)、楊智盛(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葉匡時(時任交通部部長)、詹靚文(臺 北市政府文化局)、劉維公(時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蔡立韋(臺北市商業處)、 蔡 琪 玲( 臺 北 市 市 場 處 )、 蕭 君 杰( 臺 北 市 政 府 觀 光 傳 播 局 )、 龍 應 台( 時 任 文 化 部部長)、 蘇其慧(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饒慶鈺(台北市政府)

70


個人與民間組織: Catherine Raper (澳洲辦事處)、Chris Wood(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E-Jay (中 子 文 化 )、Holly Harrington (For ward Taiwan)、Jamie Lin、Johannes Alber t For tuin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Kaj Henrik Forsell(芬蘭商務辦事處)、Manav Mehta、Richard Saunder、URS 臺北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團隊、Veziane Faure、丁致成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于國華(中華民國表演藝術發展協會)、王沛然(財團法人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王俊雄(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王思齊(策威開發管理顧問)、 王 榮 文( 財 團 法 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方效慈、尹德惠(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丘 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石怡佳(中小企業總會創輔中心)、石瑞仁(台北市當 代 美 術 館 )、 安 郁茜(顧問)、朱平(肯夢集團)、朱駿騰(空場)、米君儒(誠品文化 藝術基金會)、何承育(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吳光庭(淡江大學建築系)、吳宜 珮(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吳俊毅(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吳英偉(哥大英語)、吳修銘(伸 懶腰團隊)、吳達坤(獨立策展人)、吳漢中(我們創造事務所)、吳樹榮(建國啤酒廠 產業工會)、吳靜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吳聲明(十禾設計)、呂大吉(呂大 吉建築師事務所)、呂理煌(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李天鐸(李天鐸建築師事 務所)、李天鐸(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李正上(資訊工業策進會創意產業 中心)、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李玉玲(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李安 鈴(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 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李柏廷(Fab Lab)、 李雅伶(台灣好基金會)、汪荷清(皓宇工程顧問)、沈奕妤(印花樂)、阮慶岳(元智 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周育如(都市酵母)、周奕成(世代群集團)、 周家安(天山行)、 周睿麒(永樂市場)、林文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林以涵(社企流)、林 弘全(flying-V)、 林君玲(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林宏宇(天湛樂音樂藝文咖啡館)、 林 育 正(CLBC )、 林 欣 蘋( 佾 所 設 計 工 程 顧 問 公 司 )、 林 雋 怡( 都 市 里 人 規 劃 設 計 )、 林端容(Changee 暢空間)、林鑫保(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邱于芸(臺北科技大學文化 事業發展系)、邱再興(鳳甲美術館)、邱乾珉(台灣設計師連線)、邱淑宜(國立東華 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邱翊(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邱復生(台灣土地開發公司)、 金佳禾(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姚瑞中(獨立策展人)、施佩吟(經典工程 顧問)、洪明正(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洪意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胡朝聖(胡氏 藝 術 )、 范 姜 蘭 欣(OHM 跨 界 事 務 所 )、 孫 華 翔( 國 家 文 化 藝 術 基 金 會 )、 容 淑 華( 中 華民國表演藝術發展協會)、徐子涵(Code for Tomorrow)、徐莉玲(學學文創志業)、

71


班 傑 明(iDear 響 法 )、 康 文 玲( 台 灣 文 創 平 台 發 展 基 金 會 )、 康 旻 杰( 淡 江 大 學建築系)、 張元茜(中美亞洲文化基金會)、張光民(台灣設計創意設計中心)、 張剛綸(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張家銘(雋永 R 不動產)、張培仁(中子文化)、 張 淑 征( 十 一 事 務 所 )、 張 進 福( 資 訊 工 業 策 進 會 )、 張 雲 淞( 派 樂 地 -- 樂 氣 球 )、 張 樞( 張 樞 建 築 師 事 務 所 )、 莊 熙 平( 交 通 大 學 建 築 研 究 所 )、 許 毓 仁 (TED×Taipei)、連振佑(經典工程)、郭麗華(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 心)、陳一強(活水社企開發)、陳力(萬海集團)、陳育平(華陶窯)、陳佳蔚(耕 薪都市更新)、陳金印(泓能創投)、陳郁秀(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陳振貴(實 踐 大 學 )、 陳 浚 豪( 藝 術 家 )、 陳 素 蘭( 巨 思 文 化 )、 陳 惠 民( 南 華 大 學 建 築 與 景觀學系)、陳逸書(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陳錦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 靜 亭( 希 嘉 文 化 有 限 公 司 )、 麻 頌( 自 由 工 作 者 )、 喻 肇 青( 中 原 大 學 景 觀 學 系 )、 彭 雲 宏( 台 灣 科 技 大 學 建 築 系 )、 曾 成 德( 交 通 大 學 建 築 研 究 所 )、 游 適 任(混 Hun 空間)、湯皇珍(藝術家)、費正元(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賀陳旦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馮佳福(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黃文浩(台北 數 位 藝 術 中 心 )、 黃 永 生( 黃 永 生 中 藥 行 )、 黃 宛 華( 資 訊 工 業 策 進 會 數 位 教 育 研究所)、黃家賢(田田圈文創工作群)、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黃啟瑞(臺 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黃敬峰(交點)、黃謙智(小智研發)、黃駿賢(Fab Café)、黃麗玲(臺大城鄉所全球化城市研究中心)、楊其文(國立台北藝術大 學)、楊家彥(鴻海科技集團)、楊恩達(準建築人手札)、楊濱維(村落之聲)、 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詹偉雄(數位時代)、詹慧珍(生 態綠商業有限公司)、劉延濤、劉建億(皓宇工程)、劉哲瑋(經典工程)、劉淑慧、 蔡仁惠(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蔡百蕙(中國時報)、蔡明穎(村落之聲)、 蔡 翁 美 慧( 富 邦 藝 術 基 金 會 )、 蔡 淑 梨( 輔 仁 大 學 織 品 服 裝 系 )、 蔡 詩 萍( 主 持 人 )、 鄭 兆 倫( 商 業 發 展 研 究 院 )、 盧 崇 仁( 中 國 生 產 力 中 心 )、 蕭 有 志( 實 踐 大學建築設計系)、蕭瑞麟(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賴香伶(獨 立 策 展 人 )、 戴 柏 芬(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系 )、 戴 揚( 資 訊 工 業 策 進 會 數 位 教 育 研 究 所 )、 戴 嘉 惠( 戴 嘉 惠 建 築 師 事 務 所 )、 謝 明 宏( 實 踐 大 學 創 意 產 業 博 士 班 創 業 學程)、謝孟雄(實踐大學)、謝凱軒(亦帆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謝錦芳(中 國時報)、藍貝芝(時任台北市藝穗節藝術總監)、藍鈺樺(Fab Lab)、顏瑋志(希 嘉 文 化 有 限 公 司 )、 嚴 長 壽( 公 益 平 台 文 化 基 金 會 )、 蘇 瑛 敏( 臺 北 科 技 大 學 建 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蘇彩足(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