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溫柔而堅毅的創業者: 我與我的36歲生日禮物

蜜兒

蜜兒

臺北人,定居臺中約18年。2020年,與丈夫成立「好糧.時」。

Advertisement

「『好糧.時』是我人生最大的突破。」蜜兒,一位勇敢的夢想家,在36歲那年送給自己一份獨特的生日禮物——成立無包裝商店「好糧.時」。她是經營者同時也是一位堅定的實踐者,藉由「好糧.時」分享與傳達著環保的理念。

18歲後,在異鄉的生活

「我很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家人雖然期待我回臺北,但還是讓我選擇想要的人生。」蜜兒在成為大學新鮮人那年,離開臺北落腳於臺中,這裡的晴朗無雲與臺中人豔陽般的熱情,使她選擇定居於此。

36歲之前,蜜兒的工作多以行政為主,如:庫存、會計與展會規劃等,當時她尚未有創業的念頭,然而這些經歷卻成了多年後開店時的助力。工作上的成長使她更加了解自己,也漸漸發現自己喜歡與人互動,誠懇真摯的服務態度讓她總能得到顧客的信任。

現在的蜜兒是年輕顧客們眼中的「姐姐」,與大家的相處就像朋友般自在。在人生各個階段扮演著不同角色的蜜兒,從別人的員工變成自己的老闆,也從青澀的女孩蛻變為一位堅強的女性職人、妻子和母親。

為什麼沒有賣一杯米的店?

「既然臺中還沒有五穀雜糧裸賣商店,那就自己開一家吧!」八年前,蜜兒心裡種下了創業的種子。某日,單身在外租屋的她心血來潮想為自己煮一份咖哩飯,卻苦惱該去哪裡才能買到一人份的食材呢?她擔心哪天想再大展廚藝時,超商與量販店的大包裝食材會成為無法下嚥的變質品。這樣的採買經驗使她對於「少量購買」的消費模式有了想像。

隨著時間推移,蜜兒成為了一位母親,食安問題和疫情爆發,逐漸轉變她看待環境的態度。「環境給我們太多好的東西,但我們卻無法回饋,甚至維持它一開始的美好。」「我開始思考,身為一位母親和妻子,我能給孩子什麼?於是從吃的食品和購買開始,我想到了無包裝商店。」 蜜兒侃侃而談當初為何會興起創業的念頭。反思COVID-19疫情對於生活的影響,她希望能做出改變,為環境盡一點心力,也期盼孩子能夠看見臺灣土地的美。

一開始得知「好糧.時」的經營型態後,蜜兒媽媽的反應是:「你知不知道開店很傷財?」,婆婆則說:「哇!農產品耶!你們好用心!」,然而兩名長輩皆透過出資與行動給予實際支持和祝福。

準備開店的日子,她與丈夫走訪各家無包裝商店向前輩請益。其中,臺南「富穀樂糧行店」的理念──吃多少,買多少,正與蜜兒「少量購買」的想法不謀而合,因緣際會下,富穀樂糧行店的店主成為夫妻倆的師傅。除了學習勝任店主的角色,她/他們也透過體驗各家店的經營方式,試著找出「好糧.時」的定位與想要呈現給顧客的面貌。

無包裝商店

無包裝商店

無包裝商店與超市或賣場的商品銷售模式不同,沒有多餘的包裝,客人需自備容器盛裝欲購買的物品、將食品裝入各類容器秤重計價,是一種新興的環保消費型態。

環保,是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

2020年9月,臺中第一家減塑、裸賣的五穀雜糧店──「好糧.時」,正式開幕。

「好糧.時」特別的「出訪日」代表夫妻倆對商品品質的堅持,兩人驅車前往有機農場和田野,親自與農人接觸,學習與大自然相關的知識,是亦師亦友的合作關係。少人作業的經營模式背後,是凡事親力親為的認真。

同時,喜愛海洋生物的蜜兒期望「好糧.時」能連結海洋保育,「我大學打工經驗有接觸垃圾回收和分類;另外,我很喜歡海洋,有次親眼看到海龜、接觸到乾淨的海水讓我覺得很自在、開心。」

蜜兒參加鯨豚保育繪本課程,希望能說繪本故事給更多孩子聽;也曾參與有機農業課程,拓展自己的專業和視野。她還期待未來能進入校園、與學生分享討論環保議題。她為環境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僅於經營無包裝商店,而是像大海一般無邊又無際。

店家logo由蜜兒丈夫親手設計。成立於2020年09月;於2021年08月轉型為個人工作室。

店家logo由蜜兒丈夫親手設計。成立於2020年09月;於2021年08月轉型為個人工作室。

好:以友善農耕生產的五穀雜糧。 糧:象徵米是用「量」的,即秤重裸賣。 時:每一天都是上帝給的良辰吉時。

理念化作行動,由己身做起

經營「好糧.時」過程中,蜜兒曾遇過堅持不攜帶容器的顧客,「她/他們多半是因為不了解什麼是無包裝商店,或是不知道環保的重要性。」面對這樣的顧客,蜜兒都會不厭其煩地解釋,也會為第一次來到「好糧.時」的人準備紙袋,讓她/他們了解無包裝購物其實並不費事。「以臺灣現狀來看,塑膠製品很難完全避免,但只要願意減量、重複利用,都是好事。」蜜兒這麼說。

能漸漸影響旁人一起為環保做出的改變,對蜜兒而言實是大大的驚喜。「其實丈夫以前並不知道什麼是無包裝商店,卻也加入開店行列,一手包辦商標和視覺設計。」現在兩人成為了彼此不可或缺的夥伴。曾認為自備容器很麻煩的閨密,也開始願意帶塑膠袋光顧。甚至,蜜兒把環保的理念也帶給了年幼的女兒,「現在反而是她常常提醒我們出門要帶環保餐具。」她笑著告訴我們。

逆境之際,另闢蹊徑

「創業後才知道當老闆很累,沒有上下班之分,而且要具備一顆勇敢、強大的心」。蜜兒清楚「好糧.時」並非賺錢工具,而是實踐並傳達環保理念的媒介,然而維持家計仍是一大考驗,今年上半年生意深受疫情影響,因此她決定改變經營模式。

「很多時候挫折是一種保護的力量喔!讓你重新思考是否有環節需要改進、是否適合自己?所以面臨挫折的時候,試著轉換一下思考模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另一條新路!」樂觀的蜜兒絲毫沒有被疫情打敗。

今年8月,「好糧.時」以個人工作室重新亮相,也有了新身分──中部唯一的全食材無包裝商店。少了房租壓力,她把成本用來找尋更多更好的商品,盡量與在地的農人或品牌合作,以減少碳足跡,從進貨就開始實踐環保。

即使曾有顧客不看好無包裝商店的經營,蜜兒依舊面帶微笑並歡迎對方認識「好糧.時」,「只要內心知道自己在做對的事,就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對於未來難免感到忐忑,但勇敢的蜜兒仍這麼深深相信著。

「在沒有經驗和背景的狀況下,創業需要很大的勇氣,一定要先將自己與現實生活顧好,穩定下來才能有力氣和實力去完成夢想喔!」簡短的幾句話是蜜兒創業後的深刻體悟。

預備轉型期間,除了實體店面營運,她同時讓顧客以線上表單預訂商品,讓顧客提前熟悉非實體的消費模式。她也經常詢問顧客的感受,為的便是提供舒適的購物體驗。她有個未來展望,即提供「親送社區團購服務」,讓消費更方便,多元的經營點子展現出蜜兒的用心與貼心。

蜜兒曾說「好糧.時」就像她的第二個小孩,環境的改變促使她有所反思與行動,即使一己之力能改變的事情有限,她仍秉持初心,不畏衝擊,選擇正視並解決問題。她守護著「好糧.時」的模樣,就像呵護孩子那般,溫柔而堅毅。

「對食物的保護與不浪費」是「好糧.時」的首要任務,也是實踐環保重要的一環

「對食物的保護與不浪費」是「好糧.時」的首要任務,也是實踐環保重要的一環

----------------------------------

企劃:鄭螢昀、黃婷郁│採訪:鄭螢昀、陳哲安、張語彤、邱家榆│文字:鄭螢昀、陳哲安│插畫:邱家榆│ 照片:受訪者提供│責任編輯:鄭螢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