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我的教室不在學校:自學女孩的音樂夢

求學時你的胸前是否有串數字,標明學號甚至名字?你是否聽見鐘聲就衝往福利社、球場,或在不同教室間移動上課呢?

有這樣一群人,不在校園內、學習日常沒有鐘聲,自己決定學什麼、怎麼學,這些人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也就是所謂的「自學生」。

Advertisement

前往學業與夢想並進的路

她是丞妤,今年17歲,自學至今一年。過去她與多數人的求學經驗相似,在國三歷經會考後,進入高中展開另一段校園生活。

升高中前的暑假,丞妤找到了自己的目標——進入音樂系。然而在充滿升學主義氛圍的高中校園,丞妤深知自己的音樂夢與當下學習環境有些格格不入,高一時她奮力地想兼顧課業及音樂,卻因努力過頭,一天只睡四小時,胃痛的情形也更加頻繁。為了改善當時狀況,丞妤開始找尋不同學習管道,漸漸邁向「自學」之路。

音樂是丞妤重要的支持力量。學齡前,她學了近一年的鋼琴;小二時,她加入弦樂團開始接觸小提琴。「一開始學其實都沒什麼想法,國中後才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音樂,就繼續學下去了。」國中時,家裡發生一些事,丞妤的狀態不佳,成績也一直退步。她藉由拉琴抒發情緒,暫時逃離現實中的煩人瑣事。「音樂陪我走過那段低潮期,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小提琴。」堅定的信念使她願意排除萬難進入音樂系。

決定朝音樂領域發展前,丞妤找了樂團老師談話,「確實以你的能力要考上大學音樂系會非常辛苦」老師對她說,「如果真的有這個想法,也確實想去做,就去試看看,有時候沒有想像中的難,試過了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這段話影響丞妤至今,她認為很多事情不用太害怕,「選擇自學不是不害怕失敗,而是不去抗拒承擔失敗的後果。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就會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自學第一關:爭取支持

暗自下定決心後,心思細膩的丞妤將自學視為一件大事,她下了許多功夫了解相關資訊,設法說服爸媽同意。雖然與爸媽討論過程中出現不少摩擦與爭執,但她選擇理性溝通,並讓爸媽相信自己能承擔一切後果,「就算自學最後沒有好的大學或好的工作,即使是低時、高壓的工作,我也能接受與承擔。」爸媽發現丞妤勸退不了,終於接受。

丞妤因為個性關係,和爸媽少有談心的時光,爸媽不過度干涉她的課業,選擇默默支持與關心她,也為她的成長和轉變感到開心。「雖然爸媽沒有多說,但都是他/她們為我擋下長輩和三姑六婆的閒言閒語。」面對不認同自學的家中長輩,父母成為丞妤面前的緩衝牆。

有位體制內的朋友很支持丞妤成為自學生。丞妤在和爸媽溝通前期,因為遭受一味的反對曾讓她產生放棄的想法,那位朋友鼓勵丞妤繼續為自己爭取,「他的打氣是我自學非常大的動力。」丞妤相當感謝。

丞妤參加2020年教育博覽會「自學森友會」

丞妤參加2020年教育博覽會「自學森友會」

危機感是前進的動力

丞妤自學後,最大的擔心是考不上大學,其次是師資、額外支出的家教費,以及自律,這些都是自學生面臨的挑戰,除了規劃還需要勇氣去執行。申請自學前的寒假因Covid-19疫情延長,丞妤利用這段時間嘗試按照課表自學,效果還不錯,逐步調整後,她不再擔心自律的問題。

以音樂系為目標的丞妤將參加學測與術科大考,她研讀國、英、社和音樂術科,為保持讀書動力,她交替修習學科及術科。「參考書為主,影片為輔」是她的學科讀書模式,結合網路教材與資源,如YouTube,學習方式十分多元。丞妤還自製成績統計圖表,若分數經常沒有起色,會詢問體制內的同學如何解題,或透過其他將要考學測的自學生得到更多學習管道。

「自學生難考模擬考。」這是丞妤認為準備考試較棘手的事,體制內學生的模擬考一般是由學校統一報名,自學生則需自行找尋資源或向體制生借考卷,以獲得測驗的機會。有時她會透過體制內的朋友了解學校進度,避免自己落後太多,進度、讀書成效都要自己掌握,必須比其他人更努力,為當初決定自學負責任,這樣的危機感是推動她讀書的力量之一。

逐步調整、踏穩腳步

術科學習沒有明確範圍和規定,丞妤進入高中後才決定在音樂領域深耕,起步較晚。主修小提琴、副修鋼琴的丞妤,以往只有上團體班課程,因此基礎較科班生弱,她也自認過去練得不夠勤勞,導致高一時無法兼顧學業與音樂。現在自學後,她增加了學習音樂的時間,跟著專業老師的個別指導努力跟上進度,並持續向目標前進。

「一開始的學習模式其實有一點混亂。」真正自學後,丞妤發現長期的學習和寒假短期嘗試有所差異,且偶爾會有些科目稍微落後,或有1、2個小時不想讀書。因此她持續實驗、更換作息,逐日寫下自我檢討:「早上寫英文會睡著,所以英文要排在精神較可集中的時段。」調整過後,重新排出更有效率的課表,接近高二下,她才自訂出效率最高的課表。

那些讀書以外的時間

「選擇個人自學的同時,就是同意比在學校少掉很多和同儕相處的機會。」丞妤認為自學生應更主動一些,以提升與人交流的機會。獨自備考的她雖然沒有一起讀書的夥伴,但她仍盡量維持基本的社交能力,避免大學後適應不良。

去年疫情平緩時,丞妤參加了「自學森友會」,那是她第一次參加自學生間的交流活動。現場匯聚了擅長各領域的自學生,她也在活動中認識幾位朋友,除了各個年齡層的自學生相互交流,家長也會從中為小孩找尋共學團體。活動結束後,丞妤的世界觀改變了:「自學生很有想法,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對人生規劃有主見和自信。」

目前,參與弦樂團是丞妤和人相處的最大機會,她偶爾會和樂團成員去聽音樂會。假日時,大多時候會看課外書或電影,包括與專業相關的音樂歷史或樂理等書籍,如:《指揮家之心》、《古典音樂小史》;她也喜歡心理學、日本近代文學與推理小說,像是太宰治跟芥川龍之介等人的作品。心血來潮時,丞妤還會畫一些小漫畫,以「火柴人」畫風紀錄樂團與自學時發生的事,有時也會和之前在學校認識的朋友出去玩。

讀書、練習以外的時間,丞妤以漫畫來紀錄生活

讀書、練習以外的時間,丞妤以漫畫來紀錄生活

「自學」教會我的事

丞妤分享她自學後的最大轉變:「高一時,為了兼顧課業和音樂,每天行屍走肉;自學後,精神和健康狀況改善許多。」但她不後悔讀高中那一年,那是對自己相當有意義的時光。

此外,丞妤明白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不再只是應付考試與老師要求,能更仔細與徹底地學習,也更有成效,「長遠來說,學習狀況較好。」丞妤滿意地與我們分享這般改變。「以前在學校比較少有自己安排的機會。」自學後,更清楚自身狀況,了解到「時間管理」是自學生所需的能力,解決問題和思考能力相較之前提升很多。

申請自學的經歷讓丞妤懂得主動關注各項法規與權利,「自學生的法條和相關權利尚未完整,自學生的權利可能會被吞掉。」她舉例說明校內學生施打Covid-19疫苗時,自學生如何接種成了問題,在不便中她體認為自己爭取權益的重要性。

未來……

丞妤對於大學再次進入體制的想法是「期待比較少,不安還是會有」。離開體制將近兩年,疫情減少丞妤與同儕相處的機會,讓她不免擔心自己溝通能力退步,所以計劃在大學前利用時間多與人交流,透過打工促進人際互動。

「很多事情可能要做了,才會知道自己想不想做。」丞妤希望大學畢業後能投入音樂產業,目前還未確立職業,未來將以大學課業為主,有餘力會學習第二外語或發展其他方面的興趣。「找到喜歡或真的能做下去的工作」是她對將來的期許。

「學習」不僅止於書本中的知識,多的是課堂學不到的經驗。「自學」,一個有別於大眾既定印象的學習管道,是求學階段獲得學歷的方式之一,同時是自我成長的寶貴機會。猶如丞妤從中學會了安排作息、自律、爭取自身權益,這些無價的經驗都能善用於日常生活,實踐「為自己負責」。不只是跳脫體制才能自學,只要對自己的專長、興趣有所意識,了解學習並不只在教室發生,學習就能更靈活、自在。

---------------------------------- 企劃/文字:鄭螢昀、王亮云│採訪:王亮云、程瀠萱│插畫:邱家榆│照片:受訪者提供│責任編輯:鄭螢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