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序一 / 張臨生
Preface (1) by Chang Lin-sheng 前言
by Liu Mei-qin
3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目錄 CONTENTS
Foreword 圖版目錄 List of Plates
圖版及解說 Catalogue and Annotation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4 6 8 16 18 252
序二 / 劉梅琴 Preface (2)
序一 Preface (1)
大學教育的目的在培育整全的人,知識的發展不能不靠分工,知識的深度不能不依賴學術 的專精,但知識應有一整全的存在。大學生應對人類的知識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對自 己民族的學術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賞與把握。年輕人在任何一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子,但 也不能沒有生活情趣,藝術不必作為事業的追求,大可以作為生活上的陶冶。中國文化大 學在上個世紀七零年代設立了華岡博物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多接觸歷 史文物與書畫,好好培育人文素養。
多年前,校友江漢、伍錚錚夫婦捐贈出家藏數百件的歷代陶瓷等文物給華岡博物館,豐富 其典藏,其中陶瓷藏品多由張塗生先生經紀並掌眼。張先生長年浸潤在陶瓷世界,走遍大 江南北的窯址、國內外的博物館,惇厚篤學,不斷地閱讀典籍、增長見聞。明代晚期的吏 部尚書宋纁曾說過:「古董雖小事卻有分別,看字畫,經紀不如士夫,看銅玉器,士夫不
如經紀」。他的後人康熙年間的吏部尚書宋犖也曾複述同樣的話。此語誠然,對於陶瓷, 張先生作過深入肌理,探究工序的鑽研,銅瓷玉雜的古董鑑賞必須專注一心的用眼來觀 察、用手來觸摸,從眼到手到心到的積累經驗,才能深入解讀這項搏泥幻化的材料。
此次張先生接受劉梅琴館長之邀,到華岡博物館作華瓷臻賞特展,把他多年收藏的歷代陶 瓷精品,從陶,到硬陶,到原始瓷,再到瓷的演進等,這一路中國陶瓷發展的代表作品,
與江漢、伍錚錚夫婦捐贈的陶瓷文物一同展出,互相幫襯、輝映,可以見證他的眼力和品 味;也讓這些傳世古物發揮它的賞鑑價值、史料價值、學而有徵的教育價值。
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5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 張 臨 生
序 Preface (2)
去年本館舉辦校友返校節〈鳳鳴六十捐贈展〉開幕儀式結束後,在梁慧美老師介紹之下認 識了張塗生董事長,幾次會晤都深深的感受到張董事長在長年研究陶瓷的歲月中所培養出 那份對陶瓷情有獨鍾的特別情感,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張董事長則是由愛好而求知之,越知之而越樂之者也,除了有緣得識外,張董事長亦慷慨 捐贈本館新石器時代〈單耳陶杯〉、〈雙耳陶罐〉與西周〈繩紋青釉水洗〉三件作品,更
加豐富本館中華歷代陶瓷之收藏,藉此先述感謝之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館藏「中華歷代陶瓷」從新石器時代彩陶到現代陶藝,收藏時代之完 備,在兩岸大學博物館中數一數二,亦在博物館界備受矚目。史前彩陶「互系性思維」審
美表現,映證史前彩陶紋飾,與傳統繪畫,「計白當黑」、「以無為有」等,互系性的思 維特質,而與現代西方視覺藝術,存在著共通的、現代的、世界性語言,而歷代陶瓷燒造 技術的精進與裝飾變化,也一一反映著每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特色與審美趣味。如英國學者
赫伯特・里德在《藝術的真諦》一書中所說:「在歷史上,陶器是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
⋯⋯輪盤的發明,使陶工得以將節奏與旋律注入它的形式觀念之中。陶器必然是一個民族 的精神氣質的表現。」
主辦單位分別從新石器時代的「共生」、商周至唐代的「共容」和宋代至明代的「共享」
三個不同階段與不同角度賞析中華古瓷,如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角度來看,「陶 器時代」應介於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這一點可以從《墨子・耕柱篇》:「陶鑄於 昆吾」得到應證,也就是說銅器是利用「陶範」來鑄造的。不像其他文明進入銅器時代後
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陶器燒造便停滯了,而中華文化則進一步燒造出瓷器,而讓陶瓷文化能傳承發揚並影響西 方以至現代。陶瓷器燒造技術的精進與成熟外,重點亦在於陶瓷器中孕育著傳統「道在器 中」的文化思維與「制器尚象」的審美意象,而不僅是科學的工具理性。可以說陶瓷是改 變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更是中華創造性的文化與藝術品,也因為如此,中華陶瓷能成為世 界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將史前燦爛彩陶文化持續發揚並開展出獨步世界的瓷器王國。 此次「華瓷臻賞」特展,主辦單位精選116件陶瓷作品,年代從新石器至明代,與館藏中 華歷代陶瓷於本館3F共同展出,相互臻賞中華陶瓷燦爛輝煌之美,至感榮幸特以為誌!
7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華岡博物館館長 劉 梅 琴
前言 Foreword
「共生•共容•共享」三大主題,賞析改變世界文明的中國古瓷
中國貢獻世界的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火藥、指南針及活字版印刷,然而更具深遠 影響性、廣泛性使用的重要發明,應該是改變世界物質文明座標的中國古代陶瓷。始自新 石器時代和銅器、漆器製品「共生」伴隨出現的陶器、商周封建時期的「共容」高溫硬陶、
東漢末期燒出名符其實的原始青瓷、唐代貴族王朝的絢麗三彩、南青北白體系的千峰翠色 釉瓷,到宋代瓷器高峰期「共享」的五大名窯:包括官、汝、哥、鈞、定,以及南北八大 窯口的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等,中國古瓷,埏土煜燒,窯 火神工,獨步天下,各領風騷,綻放異彩。
本書與華岡博物館合辦的2023年5月「華瓷臻賞」特展,共收錄116件中國古瓷, 多件出自拍賣的博物館級檔次展品,傳承有序,與歷代嬗變文明發展創造物質器用,同步 「共生」、相互「共容」發展,亦與多元「共享」容器的視覺美學工藝技法,相輔而生, 并存同享,例如宋代瓷器紋樣的刻花、剔花、彩繪三種技法,借鑒了漆器的裝飾表現技法, 又宋瓷紋樣的刻繪方式,也離不開金銀器工藝技法。再者,宋代貴族、文人士大夫崇尚追 求「四藝」的花道、香道、茶道及掛畫書房用具,均少不了古代瓷器的陳設配置。中國古 瓷,除了「共生」和「共容」的實用性,兼具「共享」獨特開放性的鑑賞美學視野,深受舉 世藏家及博物館拱若珍寶,躍居東亞文化圈中,領先群倫、互融交流的國際性文化美學使者。
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共生曙光甄陶興邦 共容創新漢唐帝國
主題之一「共生」的文明曙光新石器時代陶器,迥異於前此狩獵游牧生活方式,開展 農作定居部族的驚人古陶製作能力。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起,國民政府地質調查所,透過 國際合作,由瑞典人安特生 ( Anderson J. G.) 領軍,勘查西北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
繼之誕生殷墟王室的考古挖掘。安特生將甘肅地區新石器陶器,分為仰韶、齊家、馬場等 六期 考古發現,其中的三期古陶,伴隨著共生的青銅製品。本書展品齊家文化的鴞形單 耳陶杯 (No.1),造型寓繁於簡,以「鴞」的造形 ( 鴞即是後世商代銅器的貓頭鷹,代表祖
靈及守 護神圖騰 ),雙目作為陶杯出水口,杯身兩側貼附簡化羽翅,形象設計巧妙,整體 韻味無 窮 ( 相關鴞形陶器,參見中國柳灣博物館及河南博物院彩陶藏品 )。與青銅時代共
生的卡 窯文化彩陶雙耳杯展品 (No.3),首次發現於青海湟中縣卡約村得名,卡窯名稱應
作卡約, 係藏語地名,器身繪施既原始、又富現代感的波折漩紋和獸紋,全器造形紋飾, 類似廣泛 分佈甘肅西部、青海地區河湟的馬家窯文化古陶,其造型之美,花紋之繁縟,
為其他古陶 文化之冠 ( 相關器物類型,參見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全》p.68)。
展品商代 白陶印布紋罐 (No.4),以泥條盤築器胎,模印拍打絲麻布紋,展現原始古陶濃 厚的裝飾 藝術趣味。
9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主題之二,古代先民,摶土施釉,求新求變,漸由早期物質文明社會的「共生」古陶, 過渡轉向到封建帝國時期及貴族王朝的「共容」瓷器,發展出現高溫硬陶、原始青瓷、漢 代鉛釉、唐代三彩等不同類型釉料發色的容器製作。本書周代前期的西周印紋硬陶雲雷紋
尊 (No.5) 展品,灰褐胎質,頸飾弦紋,腹部飾仿銅器雲雷紋,加飾箆紋,迄周代晚期展品
的 (No.10) 戰國原始青瓷鋪首尊,採用瓷土製胎,器表施加鹼性石灰釉,釉中含微量鐵質, 自高溫硬陶發展而來。瓷器到了漢代以後,釉料突飛猛進的改良,存在不同施釉方式,凡
是釉裏含鐵元素,燒造出來呈現黃色或青色,凡是釉裏含銅元素,燒造出來呈現綠色,而 且當時的青瓷、黑瓷、白瓷都可以算做青瓷,其含鐵量越高 釉色就越深,色層由綠色逐
漸
到黑色,反之,若含鐵量越加減低,色層越加變白。本書三件展品,可以充作青釉實例, 展品之一的漢代灰釉繩紋柄虎子(No.14),典型酒器,形似伏虎,故名虎子,肩腹施加紋飾, 因釉中含鐵量不均勻,色層呈現灰青色。展品之二的東晉青釉雞首壺(No.20),壺嘴雞首 狀,器形結合肖生動物造型,同類雞首器形,見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展品之三東晉青 釉熊形燈(No.18),底部油盞和上方承盤之間,以蹲坐幼熊(黃帝夙以熊族部落的神話圖騰, 稱號有熊氏),塑成為油燈燈柱,幼熊寶貝,聳肩縮頭,兩手撐燈,彷彿去掉自我外在背景, 做出由靜到動,天真稚拙的瞬間自拍「停格」鏡頭,逗人喜愛。展品的漢代綠釉人物油燈 (No.12),跽坐俑像,深鼻高目,睇笑迎人,出現有趣的化學現象銀斑。本件漢代綠釉人物 俑燈,和展品的唐代三彩三足爐(No.35),都是屬於低溫鉛釉燒造,根據X射線衍生儀及 岩相分析結果,綠釉人物俑燈,係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低溫鉛釉,易於在南方多雨墓葬地 層,將鉛釉中的微量金屬元素,漸次溶蝕吸附器表釉層,形成深淺層次變化的古樸銀斑。
1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共享南青北白美學 汝鈞析晶黑釉鑑賞
主題之三,五代宋初越窯及定窯瓷器,延續唐代「南青北白」的南北兩大青瓷、白 瓷主軸色釉系統,能工巧匠,運用漆器與金銀器刻花、劃花、印花、篦紋、珍珠地等工 藝表現技法和裝飾紋樣,創造官窯前身的貢瓷、五大名窯和南北八大窯系在內的「共享」
新興審美風格高峰。本書展品的五代越窯官字款豆形小罐,以及展品的北宋定窯白釉六棱 大碗,可謂「南青北白」南北兩大色釉瓷器的兩件典範代表實例。展品的五代越窯官字款
豆形小罐 (No.53),器身圓腹劃花,三朵寶相牡丹,圈足墊燒刻「官」字銘款,本件越 窯官字款豆形罐的天青釉色,與法門寺出土的青釉瓷器色調、上海博物館所藏秘色瓷刻蓮 瓣紋蓋罐,及英國牛津大學阿希莫林博物館的青釉蓋罐,屬於同類秘色瓷釉系統。五代越
窯蓮瓣五管瓶展品 (No.52),造型結合盤口瓶和多管瓶特徵,器身刻劃多層蓮瓣紋飾,蓋 頂加飾塔剎寶珠紐,類似風格的越窯瓷瓶,見諸 2015 年紐約三月份養德堂專拍,和北京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藏品。多件耀州窯口展品體系之一的耀州窯青瓷水注 (No.97),先用直
刀劃開素體胎面,再以大斜刀法切割,削剔去除紋樣外緣胚土,刻劃出所要表現的牡丹花 紋,形成饒富光影變化的視覺面向美學,此等直角偏刀深刻紋飾,仿自唐代雕漆的匠心獨 運刀法,別出心裁,引人入勝。本書白釉官造風格的北宋定窯大碗實例展品 (No.46,其
一來源,早期購自 2011 年 Warren Earle Cox 家屬,附 90 年代初期巴黎展覽標籤,其 二拍品出自 2022 年 6 月宇珍拍賣 ),器形規整,釉光亮潔,平底淺足,大碗內部,勾勒
刻劃出兩組相對、不斷纏繞、孕育象徵圓滿生命的變形寶相花朵,外緣等距六棱,各有六 組蓮荷相間,直斜刀法并用,整體構圖設計,寓意長壽吉祥。定窯的美學歷史地位極高,
11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有的文獻記載將定窯的地位,排行躍居五大名窯的龍頭老大, 包括官、汝、哥、鈞四窯, 都是北宋晚期才開始燒造。在浙江的晚唐五代墓葬中,多次發現最早刻「官」字款的細質 官窯白瓷,多數是在河北曲陽和遼國生產燒造,這些「官」字款和署名「新官」字款的白 瓷產品,說明其是被選為朝廷御作器用。
若能秉持宏觀角度、深入多件本書在華岡博物館展覽的展品,我們可以發現製瓷產量 鼎盛高峰的宋代時期,官窯及民窯瓷器之間、相互學習、彼此影響,所衍生文化圈製作燒 造、斷代 和鑑定等的認知問題,例如,宋代瓷器,以單色為貴,呈現「雲蒸霞蔚,海天澄 清」鈞窯 的乳濁瑰麗斑色,其釉藥組成和天青色的汝官窯器,同屬於高溫長石釉的 「二液 相分相 釉」,由胎土及釉色的組成分析,汝窯的燒造與汝州,有密不可分的地緣關係,汝 窯釉藥 化學組成特點,釉藥的長石含量低,而釉的石英量高,石英中並含微量的鐵。在高 溫還原 焰燒造時,石英所含微量的鐵,讓釉藥顯現青色,而高濃度含量的石英顆粒,遂在 釉中呈 液狀懸浮玻璃「分散相」,同時並和釉藥長石的「連續相」,雙向進行所謂「二液 相分相 釉」的共相析晶結構作用。汝窯石英的粒子量多,懸浮光色的「散射作用」,如處 於光相 攝化之中,形成釉層表面平滑,卻無浮光,又略帶乳濁的視覺效果 ( 參照:張福康
論述相 關的「液相分離」重點論據,《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謂 :「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
有 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 路」,曹昭上文記述,能進一步讓我們細加辨別釐清汝窯與官窯,或龍泉窯與哥窯的相互
1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異同、比較關係。哥窯的最大特徵為「金絲鐵線」,燒造胎釉時的釉層膨脹收縮比例不同, 會有黃色細碎開片的「金絲」,和黑色大開片的「鐵線」,釉面呈現大小不一,不同深 淺層次開片,如本書展品的元代哥窯花口杯 (No.62)。官窯胎體較薄,可採吹釉法多次上 釉,因燒造時釉層的不同膨脹系數,產生各種不同美感趣味的開片和胎釉間的「紫口鐵足 現象」,而龍泉窯胎骨厚重,能夠一次黏附厚釉,胎釉收縮的斜線紋釉裂,不像官窯開片 般的鑑賞美感趣味,如南宋龍泉窯青釉雙耳三足爐 (No.59) 展品,宋龍泉窯青鳳紋耳瓶
(No.56) 展品。近幾十年考古發現,陸續在北宋地層中,出土大量的鈞窯殘器,和北京故 宮博物院典藏的早期鈞窯重器,簡直一模一樣,印證北宋鰴宗燒造花盆、尊、洗等仿古器 物,極有可能整個鈞窯系瓷器,是在不同時代與不同地點,逐漸發展不同類型器物,如同 本書展品元代鈞窯紅斑碗
(No.43)
的乳濁窯變色釉實例。
宋代茶道風靡全國,上至君王,下至士大夫、貴族文人,鬥茶風氣盛行,相對應於鈞 窯變色釉層的瑰麗斑塊,另一相關獨創性的飲茶黑釉盞具,成為冠絕一時的宮廷御用「供 御」、「進盞」等燒造器皿。我們可將多數宋代黑釉茶道盞具,區分為兩大系列:( 一 ) 依 據燒造條件的釉層表面變化,( 二 ) 依不同附加製作程序的化妝手法。宋代燒造系列之一的 黑釉茶具,不論其是鹼性或是酸性長石釉,常會混雜其他變異性的微量化學金屬原素,又 依各自燒造條件,產生不同的美學趣味變化。南北窯系不同黑釉,有的含微量的錳,釉面 變化微閃紫光,有的含少量的鈷,釉面微閃藍光,有的含微量的鉻,釉色黑中帶綠,形成 的黑色釉茶具,如兔毫紋、油滴斑、鷓鴣斑、鐵紅釉、鱔皮釉、星盞、曜變等。宋代系列
13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之二的化妝手法黑釉茶具,如剪紙貼花,玳瑁釉、樹葉紋、描金花、黑釉繪花等。本 書 多件宋代茶具展品,包括黑釉茶具在內的南北不同色釉盞具,俱為當代茗飲茶具的 代表 作品,例如建窯宋代建窯兔毫束口盞展品
(No.81),金代河南黑釉窯變油滴碗展
品 (No.30),南宋吉州窯玳瑁斑碗展品(No.82),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吉祥銘文碗展品 (No.89),北宋影青盞與盞托展品 (No.66)。兩件深受日本人士,高度譽稱「鑑賞陶瓷」
名品之一的金代磁州窯剔花嬰戲蓮紋罐展品 (No.31),器形碩大,圓肩鼓腹,上下分飾回
紋,以漆藝的剔花和線刻技法,將兩組延綿不絕、或呈側臥,或作蹲姿,寓意蓮生貴子主 題的嬰戲童子蓮紋,體態生動,活靈活現,臻於化境,類似的紀年「元大德九年」銘款、 嬰戲蓮紋童子小口罐,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另外一件本書封面賞心悅目展品的南宋 吉 州窯剪紙貼花鳳紋瓶 (No.84 同樣造形的黑釉鳳凰紋梅瓶,參見Giuseppe Eskenazi, 展覽專書,圖版29《Eskenazi: Principal Wares of the Song Period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London, 2015年出版),以漆器、金銀器、織錦及緙絲圖案,結合蠟紙貼 印、褐彩 勾劃的剪紙貼花裝飾技法,靈活運用黑白對比,正反相間,上下重合,翻轉滾 動的「喜相 逢式」雙鳳迎喜的吉祥符號,同時「雙鳳呈祥」紋樣,也是成雙成對,相依
相偎,人間缱 綣,美好仙境,圓滿象徵的詩意寫照。
如同老子倡導的「天地有大美」境界,中國歷代瓷器,不僅反映出先民「共生」、 「共容」的文化傳播發展,凝聚非凡的創造發明能力,更是改變世界文明座標的「共享」
進步動力。經過三年疫情的煎熬封鎖世界,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張塗生先生,志願充當
1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領頭羊,匯集同好蔡董及林舜儒先生等人,籌辦 2023 年度華岡博物館的「華瓷臻賞」特 展,引領年輕的新世代學子,親炙中國古瓷的奧妙窗口,窺究索解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盼 望聯結兩岸三地藏家分享展品的收藏樂趣。工作團隊真要謝謝的對象很多,在此能說出的 謝詞,只有衷心簡短兩字,感謝!感恩!
胡永炎 林舜儒
15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圖版目錄 List of Plates
1 新石器時代晚期 齊家文化鴞面單耳陶杯
2 新石器時代晚期 齊家文化幾何紋單耳陶杯
3 新石器時代晚期 卡窯文化彩陶雙耳杯
4 商/周 白陶印布紋罐
5 西周/春秋 印紋硬陶雲雷紋尊
6 西周 褐釉單耳杯
西周
31 金/元 磁州窯黑釉剔花嬰戲蓮紋罐
32 金 河南黑釉剔花小口瓶
33 金 北方窯口油滴碗
34 元/明 黑釉油滴直口碗
35 唐 三彩三足爐
36 北宋/金 黃綠彩弦紋三足爐
37 北宋 磁州窯綠釉黑花梅瓶
38 金/元 磁州窯綠釉黑花罐
39 遼 綠釉穿帶盤口瓶
40 遼 綠釉皮囊壺
41 金/元 磁州窯剔花牡丹紋玉壺春
42 金/元 磁州窯鐵繪花玉壺春
43 元 鈞窯紅斑碗
44 唐 白釉四繫罐
45 五代 天佑款白瓷碗
46 北宋 定窯白釉劃花花口洗
47 北宋 定窯印花雙鳳紋碗
48 北宋 紫定印花碗
49 唐 越窯青釉褐彩龍紋壺
50 唐/五代 越窯綠釉水注
51 唐 越窯荷葉紋碗
52 五代/北宋 越窯蓮瓣五管瓶
53 五代 越窯官字款豆形小罐
54 北宋 青釉龍首水注
55 北宋 龍泉窯青瓷劃花碟
1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 戰國 原始青瓷鋪首罐 11 戰國琉璃珠、陶珠 九枚 12 漢 綠釉人物油燈 13 西漢晚期 灰釉獸紋雙耳瓿 14 漢 灰釉繩紋柄虎子 15 三國 越窯虎子 16 晉 越窯青釉划格紋水洗 17 晉 越窯青釉鏤空香爐 18 東晉 青釉熊形燈 19 東晉 甌窯青釉點褐斑八繫盤口壺
22 南朝
24 隋
唐 黑釉雙耳葫蘆瓶 26 唐 魯山窯花釉罐 27 北宋 耀州窯柿釉碗 28 北宋/金 河南黑釉荷葉蓋罐 29 金 北方窯黑釉鐵鏽斑碗 30 金 河南黑釉窯變油滴碗
7
青釉繩耳罐 8 西周/春秋 印紋硬陶菱形水波紋繩耳罐 9 西周/春秋 印紋硬陶蓆紋罐
20 東晉 青釉雞首壺 21 南朝 洪州青釉五孔瓶
青釉六繫盤口壺 23 隋 青釉蓮瓣劃花六繫壺
青釉弦紋盤口瓶 25
57 南宋 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碗
南宋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56 宋 龍泉窯鳳紋耳瓶
58
明 龍泉窯青釉顧氏刻款碟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138
59 元 龍泉窯青釉雙耳三足爐 60
61 明 龍泉窯青釉石林刻款葵口碟(一對)
62 元/明 哥窯花口杯
63 元 哥窯葵口洗
64 元/明 汝釉三足洗
65 北宋 影青金彩蕉葉紋筒形罐
66 北宋 影青盞與盞托(一組)
67 南宋 影青纏枝花卉紋梅瓶
68 南宋 影青力士俑
69 南宋 影青雙耳獸足八卦爐
70 宋 影青八卦紋花盆
71 南宋 青白釉印花鳳紋碗
72 宋 影青蓮紋小盒
73 宋 青白釉劃花雲紋碗
74 宋 影青笠式盞
75 宋 青白瓷劃花牡丹紋碗
76 宋 青白瓷劃花牡丹花紋花口盤
77 南宋 青白瓷海棠形印花粉盒
78 南宋 青白瓷劃花蓋罐(一對)
91 南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92 南宋 吉州窯玳瑁斑碗(一對)
93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碗
94 宋 吉州窯黑釉藍斑碗
95 明 醬釉鼓釘坐墩
96 五代 耀州窯青釉七曲花口碗
97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牡丹紋執壺
98 金 耀州窯青釉花口尊
99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花卉紋五足爐
100 北宋 耀州窯青釉水波游魚紋碗
101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蓮花紋八方碟(兩件)
102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牡丹紋盤
103 金 耀州窯青釉水波紋碗
104 北宋 耀州窯青釉水波游鳧紋碗
105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蓮生貴子葵瓣碗
106 北宋 耀州窯花卉紋碗
107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六出筋碗
108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碗
109 北宋 耀州窯青釉團菊貫錢紋碗
17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9
80 元 影青鐵銹斑龍柄香薰 81 宋 建窯兔毫束口盞 82 宋 建窯鐵銹斑紋碗 83 宋 建窯黑釉撇口盞 84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雙鳳紋瓶 85 南宋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瓶(一對) 86 南宋 吉州窯如意紋梅瓶 87 南宋 吉州窯綠釉剔花水注 88 南宋 吉州窯印花四方瓶 89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吉祥銘文碗 90 南宋 吉州窯黑釉白彩碗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52 154 156 158 160 162 164 166 168 170 172 174 176 178 180 182 184 186 188 190 192 194 196 198
金 磁州窯酒色財氣銘文碗
110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笠式碗 111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團菊紋碗 112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笠式盞 113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菊瓣紋盞 114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盤 115 北宋 耀州窯青釉蓮瓣紋碗 116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碗 200 202 204 206 208 210 212 214 216 218 220 222 224 226 228 230 232 234 236 238 240 242 244 246 248 250
1
Late neolithic period
新石器時代晚期
齊家文化鴞面單耳陶杯
Pottery cup decorated with owl-face, Qijia culture
H:15.5 cm MD:9 cm BD:8 cm
鴞,通雚,就是貓頭鷹,兩隻大眼睛是其特徵。
這件陶壺採用夾砂灰陶製作,有提耳,器身上
部正面做成貓頭鷹面,面部上方和正中飾有兩 條凸起的細泥帶,並以工具在泥帶上加上規則 性的凹痕使其帶有裝飾性,以貓頭鷹的雙目作
為出水口,為配合整體形象,壺身兩邊還貼有 形象的羽翼。在傳統的器型上做出變化,整體 設計巧妙,樸實無華卻韻味無窮,充分反映了 先人們靈動的藝術智慧。
形似器物
1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鴞面陶罐 中國柳灣彩陶博物館藏 齊家文化
紅陶鳥形水柱 文物藝術品收藏家協會藏 新石器時代晚期
2
Late neolithic period
新石器時代晚期
齊家文化幾何紋單耳陶杯
Pottery cup with a single handle, Qijia culture
H:11.5 cm MD:8.8 cm BD:8 cm
器口外敞,頸肩部有一單耳,採泥條盤築手工
捏製,上半部以泥帶裝飾折線紋,下半多條泥
帶圍繞器身,並以工具在泥帶上加上規則性的 凹痕使其帶有裝飾性的規矩紋,工法樸實,自
然體現古代的陶藝美感。
2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新石器時代 繩紋雙耳罐 中國山西博物院藏 新石器時代 AN UNUSUAL POTTERY BALUSTER JAR 佳士得拍賣 lot 224 新石器時代晚期
形似器物
新石器時代末/商代
Late neolithic period/Shang dynasty
新石器時代晚期 卡窯文化彩陶雙耳杯
Red painted pottery jar with two handles, Kayue Culture
H:23 cm MD:11 cm BD:7.5 cm
敞口,束頸,鼓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對稱 的單鋬耳,手制而成。造型優美,設計巧妙, 製作精緻,具有實用功能。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在青 海省湟中縣卡約村而得名。卡窯應作卡約,為 藏語地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 上游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其年代晚於齊家 文化,約當公元前900~前600年間。
形似器物
2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卡窯文化 彩陶雙大耳罐 中國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3
商/周 Shang/Zhou dynasty
商/周 白陶印布紋罐
White globular pottery jar with geometric-impressed patterns
H:19 cm MD:18.5 cm
直口,豐肩,圓腹,平底。本罐屬印紋硬陶, 硬陶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品種,以硬
度高、黏性強胎土,印紋硬陶基本上採用泥條
盤築法成型,經過較高的溫度燒成;器表紋飾
是於胎體製成後,再以模印拍印上去。“麻布
紋”又稱布紋,是陶瓷裝飾的一種原始紋樣,
陶瓷器表面呈現的纖維織物印痕。
4 形似器物
2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商 白陶刻幾何紋瓿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西周/春秋
Western Zhou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西周/春秋 印紋硬陶雲雷紋尊
H:13 cm MD:14.5 cm BD:13 cm
侈口,束頸,頸較高,下部收縮,平底。頸部 以下飾多道弦紋,腹部飾雲雷紋、篦劃紋等, 整器色呈灰褐,胎質堅緻。硬陶出現於新石器 時代晚期,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商代的硬陶在 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較多,到西周時期發展到 興盛階段。
形似器物
5 西周 變形雲雷紋硬陶罐 中國湖州市博物館藏
2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商 亞禽父乙尊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Pottery zun vase with geometric thunder patterns 戰國 雲雷紋硬陶尊 中國南京博物院藏
6
西周 Western Zhou dynasty
西周 褐釉單耳杯
Brown glazed pottery cup with a single handle
H:11 cm MD:4.5 cm BD:6.5 cm
單耳杯,或稱單柄杯,因極具實用性,從新石 器時代出現後,至今未衰。直口,鼓腹,器壁 置環狀單耳,平底。整器施褐釉,腹部飾多道 弦紋。
形似器物
西周 原始瓷雙帶把壺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周 原始瓷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2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
西周 Western Zhou dynasty
西周 青釉繩耳罐
Ash glazed jar with two loop handles
H:8.5 cm MD:11.5 cm BD:8.5 cm
侈口,束頸,斜折腹,腹部漸收成平底。肩兩 側各置繩索形耳,罐肩部飾有一周弦紋,該罐
為原始瓷質,通體施青釉,釉面部分剝落。原 始瓷以高嶺土作胎,表層在高溫下燒成與胎體
結合很牢的玻璃釉質,胎質堅硬細膩,吸水性 很弱,叩之有金屬聲。 因工藝原始,故被稱 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春秋 原始瓷蓋罐(2件) 中國常州博物館藏
3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春秋 原始青瓷盒 中國常州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8
西周/春秋
Western Zhou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西周/春秋 印紋硬陶菱形水波紋繩耳罐
Grey pottery jar with geometric patterns and cord-shaped handles
H:21.5 cm MD:11.5 cm BD:12.5 cm
撇口,短頸,折肩,平底。兩側對置雙繩形耳, 胎體堅密。肩部飾多道弦紋,向下飾水波紋、 幾何紋。成型方法採用泥條盤築法,初步成型
後要用“抵手”抵住內壁,用刻有花紋的拍子
拍打器壁,使胎體堅密。器形造型古樸,古意 盎然。
形似器物
西周 原始瓷卣
中國浙江省博物館藏
春秋 印紋硬陶瓮
《溫州古陶瓷》p.31
春秋 原始青瓷尊
中國常州博物館藏
3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
西周/春秋
Western Zhou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西周/春秋 印紋硬陶蓆紋罐
Brown pottery jar with geometric patterns
H:22.5 cm MD:14 cm BD:16.5 cm 卷口,短頸,溜肩,圓鼓腹,平底。罐身外壁 拍印蓆紋,胎色紅褐,線條規整,質地堅硬, 燒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有的達到燒結程度, 少數器物表現呈現出因窯內高温溶化而形成的 光澤,似施有一層薄釉。 印紋硬陶基本上採 用 泥條盤築法 成型。 常見的器形有小口深腹 圜底尊,小口深腹圜底罐等等。 器表多拍印 葉脈紋、雲雷紋、人字紋、繩紋 、方格紋、 回紋、曲折紋、菱形紋、波浪紋、夔紋 等。
形似器物
春秋戰國 蓆纹印纹陶罐 中國首都博物館藏
戰國 斜方格紋硬陶罐 《溫州古陶瓷》p.33
戰國 印紋硬陶罐 中國南京博物院藏
3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
戰國 原始青瓷鋪首罐
Pro-celadon jar with two mask handles
H:20 cm MD:12.5 cm BD:11 cm
直口,短頸,豐肩,斜弧壁,平底。通體施褐 黃色釉,胎體厚薄均勻,輪製成型技術純熟,
造型端莊,線條優美,為戰國原始青瓷的代表 性產品。
原始青瓷出現於約3000年前的商代,歷經西
周、春秋、戰國、漢代,它是從陶向瓷過渡時 期的產物,系從印紋硬陶發展而來。其製法是 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經高溫焙燒而
成。胎體燒結後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質 釉層。胎體吸水率低,敲擊時能發出清脆的聲 音。
戰國時代
Warring States period
形似器物
戰國 羊角狀鋪首原始瓷瓿 中國安吉縣博物館藏
戰國 原始青瓷雙鋪首耳罐 中國深圳博物館藏
戰國 帶蓋瓿 中國蕭山博物館藏
3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1 戰國時代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戰國琉璃珠、陶珠 九枚
Glass and pottery beads(nine pieces)
陶珠:最大直徑3 cm 琉璃珠:最大直徑2.5 cm
圓柱形玻璃珠,中間帶一圓穿孔。玻璃珠表面 填飾多圈圓形紋,圓形紋中央皆玻璃珠表面多
處帶小孔洞或殘缺剝蝕。玻璃珠在戰國墓葬出 土中,常發現這種含圈紋多彩的珠子,俗稱蜻 蜓眼的珠子,這類作品大致上應與道家燒造的 琉珠相似,都是含有高鉛成分。
琉璃珠
3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東周戰國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形似器物
漢代 Han dynasty
漢 綠釉人物油燈
Green glazed oil lamp with a carved figure
H:26.5 cm MD:6.3 cm BD:11 cm
油燈為紅陶作胎,外施綠釉,模製而成。俑作 跽坐狀,深目高鼻,口微張,面帶笑容。身著
立領深衣,頭頂一圓筒形燈盞,盞上施三周寬
凹弦紋。圓筒形燈盞是漢代燈具中常見的一個 類型。這種燈盞由於大多數口沿較大,便於添 加各類靠加熱才溶化的固體燃料,也可以插入
較粗的桿狀沾油燭扦,並使灰燼自然落在敞開
的盞口內。由於盞體較深,也可大量存油,便 於長時間使用。類似器形中國常明古燈博物 館、油燈博物館皆有收藏。
形似器物
漢代綠釉母子俑燈
中國常明古燈博物館藏
漢代綠釉人形油燈 中國油燈博物館(常州)藏
4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2
13
西漢晚期 灰釉獸紋雙耳瓿
西漢晚期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Ash glazed ovoid jar with two handles and animal patterns
MD:18 cm H:31 cm BD:18.3 cm 斂口,寬平唇、豐肩、圓腹、平底。肩部三道 凸弦紋,間隔陰刻鳳鳥紋、走獸紋,並飾顏色 偏黃綠的灰釉,灰釉是用草木灰為成分的高溫 釉,以氧化鈣作主體,具有高溫黏度較低、釉 層薄、釉面縮釉以致呈色不均勻等的現象。下 腹露胎呈紅褐色,是胎土含鐵所致。肩兩側各 飾一模印成形的獸耳。
類似作品在浙江及江蘇南部經常出現,如西漢 平帝元始五年(5CE)江蘇儀徵胥浦101號墓、 上虞鳳凰山西漢晚期墓葬、龍遊東華山西漢晚 期墓葬等。準此,本器應屬西漢晚期南方浙江 窯系的作品。
形似器物
西漢 綠鉛釉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西漢 原始瓷青釉劃花雙系罐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漢 灰釉刻花鳥文双耳壺 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藏
4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4
漢代 Han dynasty
漢 灰釉繩紋柄虎子
Ash glazed pot with a carved tiger
H:18 cm MD:5 cm BD:12 cm
虎子,又稱「楲」,是博物館藏品或者考古發 掘中常見的一種陶瓷器,因其形似伏虎故名
之。此器為圓形造型,器頂部置提梁爲絞索 形,一側有圓孔,平底。施半釉,釉層薄勻, 胎釉緊密,肩腹部飾有弦紋、水波紋,其造型 古拙質樸,簡朗大氣,線條流暢精美。
關於虎子的用途,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虎子是 飲器,有的說是灑水器,主要觀點還是認為虎 子屬於褻器。文獻中結合《史記·大宛列傳》: 「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 共擊之。」 晉灼曰:「飲器,虎子之屬也。 或曰飲酒器也。」因此認為古代的虎子應為酒 器更為恰當。
形似器物
東晉 青瓷虎子
中國常州博物館藏
西晉 青瓷釉印花虎子
中國張家界市博物館藏
南朝貴族的飲食器皿
《魏晉南北朝史》p.108
4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5
三國 越窯虎子
Ash glazed pot with a carved tiger
H:19.5 cm L:20 cm W:13 cm BD:8 cm
形狀似虎,昂首匍匐,造型簡練,筒體橫臥, 呈虎形橢圓,流口圓形。突目高鼻,尖耳豎立, 張嘴大吼,口部作流,下有四足,通體施黃褐 色釉。類似器形中國湖北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其主要產 地是唐代明州慈溪縣(今浙江省 寧波市慈溪 市)上林湖 一帶,因五代時劃歸越州而得名“ 越窯 ”。 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 龍窯裏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 親瓷”。越窯持續燒製多年,於北宋末、 南 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 廣的窯系。
三國時期
Three kingdoms period
形似器物
4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西晉 青瓷虎子
中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西晉 青瓷虎子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西晉 Western Jin Dynasty
Celadon water basin with dragons and incised patterns, Yue ware
H:9 cm MD:13 cm BD:12.5 cm
折沿,深腹,平底。通體施青釉,釉不及底, 釉質溫潤如玉,有。小開片。器外壁模印網紋
一周,上下以弦紋為飾,網紋帶上又均勻分佈 模印3尊塑貼龍紋,造型簡潔大方,古樸端莊。
兩晉時期的越窯青瓷從裝飾風格上看,日常使 用的罐、壺、盆、洗、鉢、碗等容器和飲食用 瓷,都普遍印、劃或堆貼各式花紋,常見的裝 飾是在器物的肩腹部或口沿刻劃弦紋和壓印斜
方格網紋、聯珠紋、獸紋等,都組成規整的帶 狀畫面。器物上還常常堆貼鋪首、辟邪、朱雀、 白虎、人物、佛像等,常與網紋帶結合在一起, 使之具有深淺層次的藝術效果。
4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西晉 越窯青釉划格紋水洗
16 西晉 越窯系青釉印花三獸足洗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越窯青瓷褐彩雙魚洗 中國杭州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17
晉代 Jin Dynasty
Celadon incense burner with open-work designs, Yue ware
H:18 cm MD:13 cm BD:15 cm
罐歛口,鼓腹,足外撇。肩兩端貼半環形繫。 通體施青釉,腹上部滿飾鏤孔。類似器形中 國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紹興市柯橋區 博物館也有收藏。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 青瓷窯系歷史悠久、開創以來,一直成為南 方青瓷的傑出代表,是中國陶瓷史上最為奪 目的一朵奇葩。也被稱為“母親瓷”、 造形 豐富,注重經濟實用、藝術性又特別強,美 觀大方。
形似器物
西晉 青釉鏤空雙系罐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西晉 越窯青瓷熏
中國南京博物院藏
西晉 越窯青瓷熏爐
中國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
5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晉 越窯青釉鏤空香爐
18
東晉 Eastern Jin dynasty
東晉 青釉熊形燈
Celadon glaze oil lamp with a carved bear
H:17.5 cm MD:8.5 cm BD:10.5 cm
本器由盞、燈柱和承盤構成。油盞歛口缽形, 燈柱為一熊蹲坐在承盤的中心,雙手撐扶頭頂
油盞,承盤乃折沿凹底。熊形刻劃精細,神態 生動。釉色淺綠,積釉處呈深綠色,且作細碎 開片,南京清涼山曾出土三國吳甘露年間的熊 形燈。
形似器物
三國吳 青瓷熊燈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國吳 青釉熊形燈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吳至西晉 青釉熊型燈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5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9
東晉 Eastern Jin dynasty
Celadon russet spalshes jar with eight loop handles
H:18.5 cm MD:10.5 cm BD:7.6 cm
盤口,長頸,溜肩,圓鼓腹,平底。肩部置六 繫。通體施青釉,外口飾凸起弦紋一周,東晉
時期的瓷器,點褐斑紋蔚為流行,此器為東晉
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形態千變萬化,或
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
類似器形中國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
5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東晉
越窯系青釉褐斑四系壺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甌窯青釉點褐斑八繫盤口壺
形似器物
20
東晉 Eastern Jin dynasty
東晉 青釉雞首壺
Celadon ewer with a chicken head,Yuezhou ware
H:29 cm MD:10.5 cm
壺盤口,雞首狀短流,鼓腹,平底,俗稱“雞 首壺”。 肩部兩側有橋形繫,並有一弧形柄 連接口沿。 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光澤。形 似器物中國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
雞首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至唐初 流行的一種瓷壺。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 出土外,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 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河南、河北、
山西等地也都有發現,範圍很廣泛。雞首壺隨 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形似器物
東晉 甌窯青瓷雞首壺 中國浙江省博物館藏
東晉 青釉褐彩雞首壺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青釉雞頭壺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5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南朝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 洪州青釉五孔瓶
Celadon jar with five spouts and lotus petals , Hongzhou ware
H:10 cm MD:12 cm BD:9.5 cm
瓶身撇口,短頸,鼓腹,平底,頸部一周等距 離安置五根直立圓柱狀小管,管孔與瓶身相
通。瓶身內外施青黃釉,底部露胎,胎土細緻, 為胎接工藝粘接於瓶身。
形似器物
南朝 青瓷多管瓶
中國吉州窯博物館藏
隋 青瓷七管瓶
中國南昌縣博物館藏
5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21
南朝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 青釉六繫盤口壺
Celadon jar with a flat mouth and six loop handles
H:30 cm MD:12.5 cm
口沿外撇,盤口較深,束頸,圓鼓腹,平底。
灰黃色胎,通體施青黃色釉,釉層肥厚潤澤。
器形端莊,肩部有六個橋形繫,造型大器,敦
實厚重。形似器物在中國泰安博物館、南京六 朝博物館也有收藏。
形似器物
六朝 青釉四繫盤口壺
中國泰安博物館藏
南朝 青瓷盤口壺 中國南京六朝博物館藏
6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22
23
隋代 Sui dynasty
隋 青釉蓮瓣劃花六繫壺
Celadon jar with lotus petals and six loop handles
H:18 cm MD:8 cm BD:12.5 cm
淺口,溜肩,鼓腹,腹後下收,平底。兩側有 各三個橋形繫,外壁蓮瓣紋為飾,通體施青
釉,釉色瑩潤明亮,典雅端莊,有細小開片。
形似器物
南朝 青釉六系蓋罐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南朝 青釉蓮瓣紋蓋罐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南朝 青釉蓮瓣紋蓋罐
中國泰州市博物館藏
6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隋代 Sui dynasty
隋 青釉弦紋盤口瓶
Celadon vessel with a flat mouth
H:24 cm MD:6.3 cm
此瓶盤口,短頸,溜肩,長圓腹,瓶身修長, 平底足,平底微內凹,飾有數條弦紋,施青釉,
釉不及底,高溫燒造,釉色明亮,有流釉現象,
水滴器型,幽雅而穩重。釉面有細碎開片,釉
向下垂流,形成一種特殊的自然裝飾效果,從 此瓶的造型、胎質與釉色上看,都具有隋代青 瓷的典型風格。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產的主要產品,一般胎質較 為細膩,瓷化程度良好。在器形方面,基本上 繼承了南北朝造型,但又有所變化,並創造了 一些新的器形。常見器物有盤口壺、雞頭壺、 瓶、高足盤、帶系罐、碗、尊、燈和燭台等日
常生活用具。盤口瓶由北朝時洗口瓶演變而 來,特徵為盤口,短頸,平底。與北朝的洗口 瓶相比,主要變化是頸變細長,腹徑闊大,略 呈橢圓形,且有單體雙體之分。
形似器物
隋 青瓷盤口瓶 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隋 青瓷盤口橄欖瓶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隋 青釉盤口瓶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6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24
唐代 Tang dynasty
唐 黑釉雙耳葫蘆瓶
Black glazed vase with double gourds
H:21 cm MD:3 cm BD:9 cm
此器為葫蘆形,斂口,側邊各有一繫耳,施黑 釉,施釉不及底,近足處露胎,顏色深沉溫潤
而有光澤。形似器物中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院也有收藏。
黑釉瓷始見於東漢中晚期,東晉時期逐漸成 熟,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了唐代持續生 產。唐代黑釉瓷器的產地可見於河南、陝西、 山東、山西等地。
6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唐
中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黑釉雙系葫蘆瓶
25 形似器物
26
唐代 Tang dynasty
唐 魯山窯花釉罐
Dark brown glazed jar with white and blue spots, Lushan ware
H:16 cm MD:10 cm BD:9.5 cm
口沿外捲、圓肩、鼓腹,平底,底足微外撇, 足沿斜刀修邊,器口徑略小於底徑,整體器形
端莊飽滿。外罩深褐色釉,不及器底。深褐色
釉上飾以月白色及天藍色彩斑,自然流釉,唐 瓷中創新的花釉瓷,在河南魯山、邨縣、內鄉、 禹縣及山西地區都有發現。
形似器物
唐 黑釉彩斑雙繫罐
中國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藏
唐 花瓷罐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唐 魯山段店窯花瓷黑釉大罐
中國平頂山博物館藏
6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27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柿釉碗
Reddish brown glazed bowl, Yaozhou ware
H:16 cm MD:10 cm BD:9.5 cm
本器製作工整,通體施褐紅釉,敞口,口沿外 翻,淺腹,小圈足。圈足無釉,胎質稍粗,灰 白色,圈足鏇修較定窯粗獷。褐紅色的柿釉碗 在耀州窯中堪稱稀有。
形似器物
北宋 柿釉輪花鉢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北宋 柿釉金彩蝶牡丹文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北宋 柿釉金銀彩牡丹文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7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金 Nothern Song/Jin dynasty
北宋/金
河南黑釉荷葉蓋罐
Black glazed jar with lobbed body and lid in the shape of lotus leaf, Henan ware
H:11.5 cm MD:7 cm BD:6.5 cm 直口,闊肩,瓜棱形器身,鏇底成圈足,足沿 露胎,胎色灰白;搭配荷葉形子母口器蓋,整 體造型端整。全器內外施黑釉,釉色漆黑,滋 潤飽滿。
形似器物
宋 荷葉蓋罐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宋 廣元窯醬釉玳瑁紋荷葉蓋罐 中國四川省文物局藏
7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28
29
金代 Jin dynasty
金 北方窯黑釉鐵鏽斑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russet sprays, Northern ware
H:8 cm MD:19 cm BD:6.5 cm
斂口,斜弧腹,圈足。全器施黑釉,釉不及底, 足底露胎,釉色黑亮烏金,碗心點畫醬褐色鐵
銹斑,活潑自然,色彩斑斕。黑釉鐵鏽花是宋 金元時期北方各大窯場一個著名品種。北方窯 工在繼承了兩晉青瓷褐色鐵斑點彩技術的基礎 上,也借鑑了唐代魯山花瓷藍白彩斑的裝飾技 法,在黑色瓷器上使用火紅色調的鐵鏽斑加以 渲染,創燒出黑釉鐵鏽花技術。
形似器物
宋 Black ware bowl with brown stripes
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藏
黑釉鐵銹花碗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金 Bowl with “Oil-Spot” Design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7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金代 Jin dynasty
Black glazed bowl with silvery oil spots, Henan ware
H:5.5 cm MD:16.5 cm BD:5 cm
器胎厚重,敞口、淺腹,全器施黑釉,釉不及 底,胎色灰白。碗內銀色油滴密佈,如天上繁 星。碗底有墨書“元豐九年”款。
碗內油滴係在胎上先塗一層深褐色釉,乾後再 塗一層含高量鐵質的深色釉,也有可能在燒窯 前再塗上含鐵的化合物,以確保油滴生成;在 燒結過程中,鐵的化合物在釉面集結產生結 晶,即所謂的油滴釉。黑釉窯變油滴碗在日本
稱油滴天目碗,在中日兩地,因為它們與宋元 時期茶道文化關係密切,都成為收藏者追逐的 目標。
7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金 黑釉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東京戶栗美術館藏
金 黑釉白緣油滴天目茶碗 大阪藤田美術館藏
金 河南黑釉窯變油滴碗
30
形似器物
金/元 Jin / Yuan dynasty
Black glazed jar with sgraffito designs of children's holding lotus flowers, Cizhou ware
H:40 cm D:32.5 cm MD:14 cm BD:15.5 cm 器形碩大,敞口,圓唇平折,短頸,圓肩,鼓 腹,假圈足底,鏇削漸層內凹。器表施黑釉, 圓肩及下腹剔釉作兩道回紋邊飾,中間夾開光 形構圖的主紋,剔花把蓮嬰戲二,一蹲姿童 子,一側臥童子,整體紋飾主從分明,布局勻 稱,童子姿態生動,是磁州窯中罕見的作品。
倫敦大英博物館有同類黑釉嬰戲蓮紋小口罐, 紀年為「元大德九年」。
形似器物
宋 黑釉雕剔花卉罐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元 黑釉剔花填白纏枝花紋嘟嚕瓶 中國山西博物院藏
元 黑釉嬰戲蓮紋小口罐 大英博物館藏
7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金/元 磁州窯黑釉剔花嬰戲蓮紋罐
31
金代 Jin dynasty
金 河南黑釉剔花小口瓶
Black glazed jar with sgraffito designs of floral scrolls, Henan ware
H:21 cm MD:3.5 cm BD:10 cm
小口,溜肩,圓腹,假圈足,器表全施黑釉, 底露胎。器腹黑釉上剔纏枝花葉紋,紋飾生動 大方。剔花處露灰白胎,與黑釉形成強烈對 比,表現北方瓷粗獷的裝飾風格。
形似器物
金 磁州窯刻花黑彩瓶 紐約蘇富比 lot 126
元 黑釉剔花填白纏枝花紋嘟嚕瓶 中國山西博物院藏
元 黑釉嬰戲蓮紋小口罐 大英博物館藏
8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32
33
金代 Jin dynasty
金 北方窯口油滴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silvery oil spots, Northern ware
H:6 cm MD:14.5 cm BD:5 cm
直口,深腹,圈足,施黑褐色釉不及足,碗內 窯變呈現銀黑色結晶狀油滴,十分特殊。
形似器物
北宋-金 A SMALL HUAIREN BLACK-GLAZED RUSSET
‘OIL SPOT’ BOWL
佳士得拍賣 lot 3135
金 Bowl with “Oil-Spot” Design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8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34
元/明 Yuan/Ming dynasty
元/明 黑釉油滴直口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sraight deep mouth and oil spots
H:9 cm MD:13 cm BD:7.5 cm
直口,深腹,圈足,施黑釉,圈足內也滿釉, 碗身內外呈現無數窯變油滴,釉光瑩潤,十分 華麗。
8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金 懷仁窯 黑釉油滴盞 中國山西博物院藏
金 黑釉白緣油滴天目茶碗 大阪藤田美術館藏
形似器物
35
唐代 Tang dynasty
唐 三彩三足爐
Tripod incense burner with green, brown and beige colors
H:15.5 cm MD:14.5 cm
侈口,卷沿,短頸,斜肩碩腹,三獸足外撇, 爐身施褐、米、綠等色釉,從口沿條列式的流 下,構成自然中隱含規律的畫面。全器施綠釉 及褐釉,但施釉不及底,露棕色胎,釉色浮光 掠影,燒製過程中自然流淌,色彩十分雅致, 器形飽滿具標準唐代風格。
形似器物
唐 三彩帶足罐
中國港口博物館藏
唐 三彩三足爐
中國濟南市博物館藏
唐 三彩鍑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8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金 Nothern Song/Jin dynasty
北宋/金 黃綠彩弦紋三足爐
Cylindrical incense burner with three cabriole legs, and brown and green glazed decorations
H:8.5 cm MD:11 cm BD:5.5 cm 口沿內折,筒形腹,三矮獸足。腹部飾有數道 弦紋,為宋代流行的爐式。灰白胎,外罩黃、 綠、褐三彩鉛釉。
9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36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磁州窯綠釉黑花梅瓶
Green glazed meiping with fish and floral designs, Cizhou ware
H:30 cm MD:4.5 cm BD:7.5 cm 小口,縮頸,豐肩,瘦身,以黑彩在器腹上, 圖繪水紋、水草游魚紋,畫風簡約洗鍊,具 民間生活氣息,通體再罩一層綠釉,增添瑩 潤美感。
形似器物
青瓷鐵繪纏枝牡丹紋梅瓶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北宋至金代
綠釉繪劃花折枝牡丹紋大口瓶 中國磁州窯博物館藏
9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37
金/元 Jin / Yuan dynasty
金/元 磁州窯綠釉黑花罐
Green glazed ovid jar with painted designs, Cizhou ware
H:22 cm MD:13 cm BD:11.5 cm
唇口,短頸,豐肩,鼓腹,圈足。通體施綠釉, 肩部弦紋間飾以花卉紋。腹部繪有纏枝花卉、
卷草紋。繪畫自然豪放,技巧嫻熟,具有高度
抽象性的藝術風格。磁州窯以白地黑花器為代
表,綠釉黑花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是較為 稀有的品種。
形似器物
綠釉罩黑剔花罐
日本靜岡MOA美術館
北宋至金代
綠釉繪劃花折枝牡丹紋大口瓶 中國磁州窯博物館藏
9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38
遼代 Liao dynasty
遼 綠釉穿帶盤口瓶
Green glazed baluster flask with straped handles
H:32 cm MD:10 cm
遼瓷在中國陶瓷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 位,它繼承了大唐的傳統技術,吸收了五代和 北宋中原地區新的工藝,又進行了發展創新, 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遊牧民族特 點,反映了契丹民族勇猛、剛烈、剽悍的氣質。
契丹人逐水草而居,在遊牧過程中常需探尋水 源,並取回駐地以供日用,自唐代沿襲而來的 穿帶瓶便備受契丹民族歡迎,也是多元文化碰 撞、交融與傳承的產物。
盤口,長頸,圓肩,鼓腹,下接矮喇叭狀圈足。 肩腹部兩側有對稱的橋狀穿系兩組,穿系間為
帶槽,圈足上與穿帶相應的部位有扁穿孔。肩、 腹部均貼塑紋飾,風格獨具。穿帶瓶最大的特點 是兩側肩部與腹部有對稱的橋形穿鈕和豎直的凹 槽,均為牢固系帶而設計,方便背負,反映了遼 瓷在追求美的同時,非常注重附加實用裝飾。
9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唐 褐釉陶盤口穿帶瓶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白釉綠彩穿帶背壺 遼寧省博物館編《遼瓷選集》 文物出版社,編號40
39
形似器物
40
遼 綠釉皮囊壺 Green glazed flask
H:27 cm MD:3.5 cm BD:9 cm
皮囊壺是遼代最有草原特色的器物,其造型來 自遊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皮囊壺,上化妝土 施綠釉,露胎足。底為紅色泥質陶,長扁圓形 腹,上腹略收,下腹圓鼓,圈足。裝飾簡樸, 具有民族風情。
遼代 Liao dynasty
形似器物
遼 綠釉提梁壺
中國內蒙古博物院藏
遼 黃釉雞冠皮囊壺
中國廣東省博物館藏
9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金/元 Jin / Yuan dynasty
Yu-hu-chun vase with pear and sgraffito peony designs, Cizhou ware
H:31.5 cm MD:9 cm BD:10 cm
全器先塗白色化粧土,於器腹部分剔出牡丹紋 及卷草紋,並將黑彩填入剔槽,外罩透明釉燒
成。全器胎體厚重,器形端整,強烈的黑白對 比使圖案更顯立體感,展現優雅的裝飾趣味。
10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金 磁州窯白剔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佳士得拍賣 lot 826
金/元 磁州窯剔花牡丹紋玉壺春
41 形似器物
金/元 Jin / Yuan dynasty
Yu-hu-chun vase with pear and russet floral designs, Cizhou ware
H:28.5 cm MD:8.8 cm BD:7.5 cm
喇叭口,梨形瓶身,全器先上白色化粧土,再 施兩層鐵繪花紋飾,外罩透明釉燒成,整體造 形率意質樸。
形似器物
元 鐵銹花玉壺春瓶
中國通遼市博物館藏
10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金/元 磁州窯鐵繪花玉壺春
42
43
元代 Yuan dynasty
元 鈞窯紅斑碗
Lavender-blue glazed bowl with red spots, Jun ware
H:8 cm MD:18 cm BD:6.5 cm
敞口弧腹,腹下內收,圈足無釉、露胎,稍外 撇,圈足内鏇削率意,中心並留下小乳丁,為 標準元代特徵。
形似器物
金 澱青釉紫紅斑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 鈞窯天青紫斑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金 澱青釉紫紅斑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0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44
唐代 Tang dynasty
唐 白釉四繫罐
White glazed jar with four loop handles
H:37 cm MD:11 cm BD:11.5 cm
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平底。肩上有四繫 耳。通體施白釉,白釉泛黃,釉色均勻,造型
典雅端莊,簡潔大氣。形似器物美國克利夫蘭 博物館也有收藏。
10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唐 白釉四繫罐 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45
五代 Five dynasties
五代 天佑款白瓷碗
White glazed bowl with two-character inscriptions
H:4 cm MD:14 cm BD:6 cm 敞口,斜壁,圈足,足地露胎。胎質細薄,施 罩牙白色釉,施釉不及底,釉色瑩潤。此碗光 素無紋飾,足底「天佑」款。
五代 定窯白釉刻“易定”銘碗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10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形似器物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定窯白釉劃花花口洗
Lobed basin with floral designs, Ding ware
H:10.3 cm MD:23 cm
碗通體象牙白釉,釉色勻淨潤澤,胎較薄。呈 海棠花瓣式,鑲銅口,弧壁深腹,隨口以等距
外凹內凸六棱分飾,近足處內折,平底淺足, 劃花為飾。碗心為圖案式卷枝花卉,一莖雙岔 的花枝交叉回繞,使兩朵盛開花朵交織相向並
榮;花枝僅以簡略的圖案式線條勾勒卷葉,花 葩層層豐富,邊緣瓣瓣相接圍成略近三角形的 花卉,或為宋代所謂寶相花、太平花之屬。碗 口下細凸棱豎分成六格,每格劃花一折枝蓮 荷,每組均由一荷葉一荷花組成花束,刻劃熟 練。碗外壁劃刻長莖萱花,繞壁生姿,長線轉 側,提頓斜敧,以斜刀拉出的寬面與直刀勁力 的細線交互呈現,花葉疏宕,優雅自生。
形似器物
宋 定窯白釉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宋 定窯劃花大碗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窯劃花芍藥盤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46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定窯印花雙鳳紋碗
Bowl with foliated rim and designs of pair phoenixes, Ding ware
H:7 cm MD:20 cm BD:6.5 cm
侈口、弧腹、圈足,口徑、底徑比例勻稱。採 覆燒法,口緣無釉。碗沿飾回紋一圈,碗內兩 隻展翅翱翔的鳳鳥一上一下首尾相顧,鳳凰長 尾分叉、蜿卷,間以祥雲花朵,構成一幅華美 的圖案,模印精確細膩,為宋代定窯鳳紋碗典 型之作。類似的作品也見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 典藏。
鳳是我國古代的祥瑞之鳥,也是歷代皇室鍾情 的紋飾。定窯瓷器上的鳳紋造型非常豐富,有 雙鳳齊飛、雙鳳穿雲、鳳穿牡丹、鳳銜彩帶等, 不一而足,有時又與龍、螭一起組成圖案。
形似器物
宋 雙鳳凰牡丹紋碟 《宋元陶瓷大全》 藝術家出版社,p.345
宋 定窯白瓷印花鳳凰牡丹紋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元 青白瓷模印鳳穿牡丹紋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
11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47
48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紫定印花碗
Reddish brown bowl with floral designs, Ding type ware
H:8.3 cm MD:24 cm BD:5 cm
斜壁侈口,小圈足,口大底淺的碗,習慣稱做 撆,《格古要論》:「古人喫茶湯俱用撆,取 其易乾不留津。」乾就是喝乾、飲盡之意。
本器胎薄質堅,敲之聲音如磐、鏇修工整,刀 痕明顯。器內外皆施醬色釉,高溫燒成。採正 燒法,碗心突起,圈足內黏有窯砂,撆口下一 圈模印花紋,或因按捺的力道太輕,紋飾淺淡 不清。釉面有淋釉現象,與定窯作法相類。
形似器物
北宋 柿釉金彩蝶牡丹文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北宋 柿釉金銀彩牡丹文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1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唐代 Tang dynasty
唐 越窯青釉褐彩龍紋壺
Iron-brown celadon jar with flat mouth and painted dragon, Yue ware
H:28 cm MD:7.5 cm BD:7.5 cm
胎質灰白,盤口、束頸、溜肩、肩置雙繫,平 底,青釉細開片,古意盎然。器腹繪褐彩龍紋, 龍頭昂然伸仰,筆觸有書法筆意,酣暢奔放。
11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49
唐 長沙窯青釉褐彩持壺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50
唐/五代 Tang / Five dynasties
Green glazed ewer, Yue ware
H:19.5 cm MD:9.5 cm BD:7.5 cm 喇叭口、長頸、球腹、平底。頸側有扁平耳形 把手,上飾交叉幾何紋。另一側圓腹上有微曲 流嘴。整體造形借鏡唐代的金銀器,與寧波市 博物館所藏<越窯青釉執壺>形制接近;水注 胎質堅硬、細緻,呈深灰色,與五代越窯製品 類似,而器底支燒印痕、裝燒規整,也是越窯 的特徵。
越窯器施綠釉者少見於著錄。浙江象山、寧海 曾出土少量越窯綠釉盞、托、粉盒等,本器應 屬同類型的作品。對於越窯的研究,本器提供 了一則有價值的資料。
形似器物
遼 綠釉葫蘆形水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綠釉執壺
中國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象山縣丹西街道珠水溪村 東南黃土岭宋墓出土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九輯》p.250
11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唐/五代 越窯綠釉水注
51
唐代 Tang dynasty
唐 越窯荷葉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designs of lotus leaf, Yue ware
H:3.5 cm MD:14 cm BD:6 cm 敞口,唇外卷,淺腹,矮圈足。通體滿釉,呈 黃綠色,採支釘墊燒,碗內壁飾淺浮雕四片對 稱荷葉,碗心飾荷花一朵,紋飾優雅脫俗,刻 劃圓潤流暢,極富立體感。
中國浙江省博物館藏
12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唐 越窯刻劃荷葉紋碗
五代/北宋
Five dynasties / Northern Song dynasty
五代/北宋 越窯蓮瓣五管瓶
Lidded funerary urn with five spouts and lotus petals, Yue ware
H:34.5 cm BD:9.6 cm
越窯青瓷質地細膩,釉面光滑,呈薑黃色,五 管瓶又稱多管瓶,類似器形中國觀復博物館也
有收藏。此件五管瓶器形優美似梅瓶,器身滿 飾肥厚的蓮瓣,肩部貼塑五根小管,瓶蓋與瓶 身所飾蓮瓣,有所呼應,頂部有寶珠鈕一顆, 鈕珠造型似花苞,匠心獨妙,整器施以繁縟的 貼塑刻劃工藝,整體造型端莊典雅。
北宋青磁刻花蓮弁文多嘴壺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五代 越窯青釉覆仰蓮瓣五管瓶 中國觀復博物館藏
五代 北宋 青釉刻蓮瓣紋五管瓶 蘇富比拍賣 lot 065
12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52
形似器物
五代 Five dynasties
越窯官字款豆形小罐
Celadon jar with designs of peony and guan character inscription, Yue ware
H:7.5 cm MD:6.5 cm BD:7.5 cm
豆形器,薄胎,口內歛,圓鼓腹,高圈足外 撇。腹飾線刻牡丹三朵,圈足內以長形支釘 墊燒並刻“官”字款。全器施乳濁狀青灰色 釉,與法門寺出土之青釉器類似。據出土資 料統計,定窯器刻“官”字款的約有二百餘 件,越窯器則僅數件。
“官”字款據學者研究,與出土之數片青釉 “官樣”銘磁片含義類似,乃唐以後地方 官府所訂製,作為地方上報中央的標準器 樣,並作為窯戶生產之依據。上海博物離 所藏〈越窯秘色瓷刻花蓮瓣紋蓋罐〉與英 國牛津大學阿希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 Achaeology)所藏〈青 釉蓋罐〉秘色瓷與本器造型、釉色接近,應 屬同類作品。
Greenware globular jar with lotus petals
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藏
Greenware globular jar with lotus petal decoration
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藏
12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五代
53
五代 越窯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罐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青釉龍首水注
Celadon ewer with designs of dragon-headed spout and lotus petals
H:20.5 cm MD:3.5 cm BD:8.5 cm
全器施青釉,釉上滿布細密開片,蓋似覆杯, 頂為一寶珠鈕,子母口,蓋口可套在注壺口
上,壺折肩,彎曲流嘴有龍頭裝飾,另側有高
挺把手,壺肩裝飾淺浮雕覆蓮瓣紋,圈足,足 內無釉,整體造型偉麗。
形似器物
南宋 青白釉酒注子、溫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北宋 白釉刻花蓮瓣紋龍首執壺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白釉執壺
中國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12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54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龍泉窯青瓷劃花碟
Celadon dish with designs of everted rim and floral scrolls, Longquan ware
H:4 cm MD:19 cm BD:6.5 cm 敞口,斜弧腹,圈足。碟內刻花葉紋,襯以平 行篦梳點紋,口沿飾一圈草葉紋。碟外壁刻劃 扇形百褶,外罩青黃色釉,屬龍泉窯系產品。
形似器物
北宋 龍泉窯鴛鴦戲水碗
中國麗水市博物館藏
12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55
56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龍泉窯鳳紋耳瓶
Celadon mallet shaped vase with phoenix-shaped handles, Longquan ware
H:19.5 cm MD:8 cm BD:7.5 cm
直腹、長頸、盤口,長頸兩側貼飾鳳形耳。此 瓶胎質細緻,粉青釉色瑩亮無瑕,凝練的釉汁 將每一折曲修飾圓潤,足端無釉,灰胎,與釉 接處成黃褐色。盤口稜處釉流縮而呈淺青色。
造型簡約端莊,是南宋時期龍泉窯的代表作之 一。類似器物中國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
形似器物
南宋 龍泉窯雙耳瓶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13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Celadon bowl with lotus petals, Longquan ware
H:6.5 cm MD:15.5 cm BD:5 cm
敞口,弧壁,圈足。碗外壁飾仰蓮瓣紋,蓮瓣 細長相接,各瓣皆中稜高起,全器色粉青釉澤
滋潤,此類蓮瓣碗為龍泉窯最常見的器形之
一,廣見於海內外各地。類似器形國立故宮博 物院也有收藏。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形似器物
南宋/元 龍泉窯 青瓷蓮瓣大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 龍泉窯豆青釉瓷碗
中國四川博物院藏
宋 龍泉窯蓮花瓣紋瓷碗
中國清遠市博物館藏
13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南宋 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碗
57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Celadon dish with two fishes, Longquan ware
H:4 cm MD:13 cm
折沿,弧腹,圈足。器身內外均施青釉,釉層 較厚,釉面有開片,內底堆貼雙魚紋,兩隻相 背的魚紋經模印貼於底部,成凸雕效果,有較 強的立體感。此為龍泉窯常見的器形與紋飾, 海外各遺址均有所見,類似器形國立故宮博物 院、中國上海博物館也有收藏。
北宋呂大臨編撰《考古圖》、宋徽宗敕撰《宣 和博古圖》中都著重介紹過漢代的雙魚洗,兩 宋文人好古之風盛行,亦注重文房雅玩,於是 這類具有仿古特色的雙魚筆洗、雙魚紋盤便流 行於宋元時期。
形似器物
南宋-元 龍泉窯 青瓷雙魚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元 龍泉窯青釉貼花雙魚洗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宋 龍泉青釉貼花雙魚紋盤 佳士得拍賣 lot 4234
13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58
59
元代 Yuan dynasty
元 龍泉窯青釉雙耳三足爐
Celadon tripod incense burner, Longquan ware
H:13.5 cm MD:13 cm 爐淺折沿,短頸,扁圓腹,兩側置雙耳,下承 以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全器施青
釉,釉色溫潤如玉。平底微突,三足著地露胎, 外底中央無釉。器身造型古樸簡約,形似器物 中國觀復博物館也有收藏。
13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南宋 龍泉窯出戟三足香爐 中國觀復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明代 Ming dynasty
明 龍泉窯青釉顧氏刻款碟
Celadon saucer with Kuo-character inscriptions, Longquan ware
H:3 cm MD:12 cm
折沿,淺腹,圈足。器內刻劃弦紋、花卉,通 體施青釉,釉色瑩潤,青翠幽雅。器外壁作菊 辦紋,造型古樸大方。龍泉窯是中國古代重要 的青瓷窯場,其窯址位於今浙江龍泉市境內。
燒瓷時間從宋至清,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具有 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當時福建、江西等地窯 場,先後仿燒其產品,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龍泉 窯系。
形似器物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一把蓮盤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3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60
明代 Ming dynasty
Celadon saucer with Kuo-character inscriptions, Longquan ware
H:2.5 cm MD:11 cm
圈足,底足露胎,呈褐色。施青釉,青碧明亮, 勻淨潤澤。口沿為葵辦,以劃花為飾,內壁面 刻花卉紋一周,中心為石林款,繞以雙圈線。
紋飾結構完整,密佈空間,運刀清晰流暢。外 壁光素無紋飾。
形似器物
明 龍泉窯刻花瓣口瓷盤 中國清遠市博物館藏
中國海安博物館藏
14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明 龍泉窯青釉石林刻款葵口碟(一對)
61
清 龍泉窯刻花葵口盤
62
元/明代 Yuan/Ming dynasty
元/明 哥窯花口杯
Foliated cup decorated in rim shape, Ge ware
H:4.5 cm MD:7 cm BD:3.5 cm
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 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
分歧,許多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
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
窯卻將“開片”的美髮揮到了極致,產生了“金 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徵——由於開片大
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胎體露出的部位因氧 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盡相同,致使開片紋路呈 色不一。 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 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 絲”。“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生韻律美。
形似器物
南宋/元初 米黃釉四方入角杯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明 哥窑四方倭角小洗 蘇富比拍賣 lot 3016
14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元代 Yuan dynasty
元 哥窯葵口洗
Rim-brush washer with foliated decorations, Ge ware
H:2.8 cm MD:11.2 cm BD:8.3 cm
葵花形口,斜直壁,近口處微向外撇。口沿因 釉垂流微露深褐色胎。平底裹足支燒,一共五 個細小支釘,繃裂處呈黑褐色胎骨。通體施青 灰色釉,釉面有大小不同紋片,以黑色大開片 為主,同時伴有冰裂紋。釉厚潤如堆脂,閃爍 油光,頗為瑩潤。兩岸故宮均藏有與本器造 形、釉色相類的瓷器,杭州老虎洞窯址也有這 種瓷器殘片出土。
形似器物
南宋 官窯 油灰青釉牡丹式洗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元初 油灰釉牡丹式洗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14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63
元/明代 Yuan/Ming dynasty
元/明 汝釉三足洗
Tripod brush washer with glazed celadon
H:4.5 cm MD:11.5 cm BD:10.5 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通體施天青釉 色,胎骨較薄,呈青白色,質地極細密,釉色
如潮水反襯下的藍天,色彩灰而不暗,藍而不 豔,青而不翠,柔和文靜,有玉之美感。釉面 有極細開片。
14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64 形似器物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ylindrical jar with yingqing glaze and golden patterns of banana leaves, Jindezhen ware
H:16.2 cm MD:14 cm BD:6 cm 筒形器,蓋及器身均施影青釉並金彩描繪蕉葉 紋,構圖嚴謹、流暢、古樸莊重。器胎為白色 瓷土,出土及傳世繪金彩的瓷器有遇林亭窯、 定窯、吉州窯及建窯等,景德鎮一帶的影青器 則少見。
蕉葉紋構圖、佈局與五代至北宋初期越窯器上 刻劃之蓮瓣紋相似,安徽省博物館所藏北宋白 釉奩之蓋口、底足與本器作法類似,而蕉葉紋 係模仿唐五代之金銀器裝飾,因此,研判應屬 北宋早期之產品;據文獻記載,定窯金彩裝飾 係以金混合大蒜汁繪於器物上,入窯二次燒 成。本器就研究中國陶瓷描金技法而言,頗有 參考價值。
形似器物
14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影青金彩蕉葉紋筒形罐
65
「壽山福海」字樣描金黑釉盞 日本五島美術館藏
北宋 柿釉金銀彩牡丹文碗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Set of cup and stand with yingqing glaze and foliate decorations, Jindezhen ware
Cup H:5 cm MD:10.5 cm BD:3.5 cm
Cupstand H:4 cm MD:14.5 cm BD:7 cm
景德鎮作瓷器口均薄,酒盞口沿薄且外卷,呈 六葵瓣,淺腹,圈足外撇;托具中心一道突沿 以納盞,高圈足外撇亦呈葵瓣,足壁鏤雕如意 紋。盞與托均施影青釉,底部則露白胎無釉, 但有火石紅痕跡。
本器工藝精湛,形制傳承自五代的金銀器造 形,為標準北宋影青盞與托。日本東京國立東 洋博物館、出光美術館都有相同的藏品。
形似器物
北宋 介休窯 白瓷台盞
中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宋 湖田窯盞托一對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5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影青盞與盞托(一組)
66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影青纏枝花卉紋梅瓶
Yingqing glazed meiping with designs of floral scrolls, Jindezhen ware
H:23.5 cm MD:4.5 cm BD:9 cm
折沿卷口,東頸圓肩,卵圓腹,平底足內凹。
器身刻劃纏枝花卉,線條流暢。施淺青釉,細
潤光潔,器形線條端莊優美,是影青瓷器中的 精品。
形似器物
南宋 青白瓷雲紋梅瓶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元 青白瓷刻蓮紋梅瓶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15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67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影青力士俑
Yingqing glazed figure with a carved Hercules, Jindezhen ware
H:23 cm W:11.5 cm 宋代景德鎮影青釉之塑像,造形生動,力士戴 圓帽,瞪圓眼,袒胸露肚。右手插腰,左手舉 重物,體格壯碩,力大無窮。就臉形輪廓與服 飾觀之,應為西域人物。胎釉與景德鎮湖田窯 產品相同,然這般影青瓷塑人物非常少見。
北宋 青白釉胡人牽馬俑
中國江西省博物館藏
15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68
形似器物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Yingqing glazed incense burner with designs of eight-trigrams, Jindezhen ware
H:13 cm MD:13 cm BD:5.5 cm 盤口香爐,口沿上一對立耳,筒形器身,下腹 內收,承以三獸足。腹壁上下各節一圈回紋, 中間飾八卦紋,係當時流行的母題。景德鎮白 胎,外施影青釉。珊瑚鈕木蓋與木座是後配。
15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元 龍泉窯青釉八卦紋奩式爐 蘇富比拍賣 lot 559
南宋 影青雙耳獸足八卦爐
69 形似器物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影青八卦紋花盆
Yingqing glazed pot with designs of eight-trigrams, Jindezhen ware
H:26 cm MD:27 cm BD:25 cm
敞口,直筒形,腹下承四獸足。器身外側口沿 下有凸起弦紋一道,底部兩道,此器外腹堆貼
的八卦紋,為古代瓷器裝飾的典型宗教紋樣之
一,主要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 澤8種自然現象。
15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0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青白釉印花鳳紋碗
Qingbai glazed bowl with phoenix designs, Jindezzhen ware
H:6 cm MD:18.5 cm BD:6 cm
敞口,弧壁,矮圈足。此器施罩一層青白釉色, 足底滿釉,口沿露胎,碗外壁光素沒有紋飾,
碗內紋飾主要以印花方式模印,紋飾中的鳳鳥 具有冠飾,頸部披著長羽毛,展開翅膀,呈現 顧盼的神情。碗內製作紋飾的印模深刻,紋理 清晰。青白瓷鳳紋碗,南方景德鎮窯場模仿定 窯採印花覆燒工藝製作。
所有的定窯系瓷品,在胎釉特徵上,幾乎都不 見北定的「象牙白」釉、「蠟淚痕」和「竹絲 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徵。根據以上的一些特 點,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區別開來。
形似器物
宋/元 青白瓷模印鳳穿牡丹紋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
南宋 定窯白瓷印花碗
中國常州博物館藏
16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1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影青蓮紋小盒
Yingqing glazed covered box with lotus designs and cover, Jindezhen ware
H:5.5 cm BD:3.5 cm
圓形蓋盒,形制飽滿,上刻蓮瓣紋,下飾三片 花瓣,景德鎮白胎,外罩影青釉整體造形小巧 精緻,可作仕女梳妝胭脂粉盒之用,也可作文 人書齋焚香的香盒之用。
16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2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青白釉劃花雲紋碗
Qingbai glazed bowl with cloud designs
H:5 cm MD:17.5 cm BD:5.3 cm
敞口,斜壁,小圈足。通體施青白釉,潔白素 雅,釉汁厚潤,胎骨雅潔,光潤無比,撫之細
膩似玉,僅圈足內側露胎,古樸素雅中可見雍 容華貴之風,氣韻生動。
形似器物
南宋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Qingbai ware,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Porcelain
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藏
16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3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影青笠式盞
Yingqing glazed bowl in conical shape, Jindezhen ware
H:4.5 cm MD:12 cm BD:3.5 cm
此盞敞口,斜壁,小圈足。胎質細膩緻密,通 體施青白釉,盞內刻劃雲紋,足底露胎。斗笠 盞,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杯身 的線條極為簡雅,相似器形韓國國立中央博物 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克利夫蘭博物館也有 收藏。
宋 湖田窯斗笠盞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宋 湖田窯青白瓷斗笠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南宋 湖田窯青白瓷刻花斗笠盞 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16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4
形似器物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青白瓷劃花牡丹紋碗
Qingbai glazed bowl with peony designs
H:7 cm MD:20 cm BD:6 cm
口沿為花口,斜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碗
心花紋按動向姿態以線描出之,穿插有致,生
動而優美,碗外壁光素無飾,整體造型簡雅大 方,為精美之作。
形似器物
宋 湖田窯嬰戲碗
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 湖田窯刻花鬥笠碗
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宋/元 青白瓷剔花缺口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
16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5
宋代 Song dynasty
H:3.2 cm MD:16.2 cm BD:10.5 cm
口沿為花口,內裡刻劃牡丹花紋,造型穩重大 方。裡外施青白釉,白中閃青,淡雅清新,刻 劃線深處積釉,晶瑩剔透。此盤為覆燒工藝, 顧名思義就是瓷坯倒扣著放入窯內進行燒制, 可節省燒窯空間,擴大生產量能。
形似器物
Qingbai glazed dish with foliated rim and peony designs 北宋
17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6
宋 青白瓷劃花牡丹花紋花口盤
鈞窯天藍釉葵口盤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青白瓷海棠形印花粉盒
Qingbai glazed cosmetic box with floral designs and begonia shape
H:4.3 cm MD:8.5 cm BD:7 cm
粉盒整體呈海棠形,分蓋、體兩部分。器體為 子口,平底。施青白釉,釉質透明如水,胎體 質薄輕巧,薄胎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備 受宋人喜愛。
形似器物
宋 湖田窯模印花卉紋六瓣粉盒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南宋 湖田窯三聯粉盒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17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7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青白瓷劃花蓋罐(一對)
Pair of qingbai glazed jars with lotus designs and cover
H:7 cm MD:7.8 cm BD:4 cm
圓肩,罐身圓潤,淺圈足,罐身刻有花瓣紋。
胎質潔白細膩,通體施青白釉,施釉不及底, 釉色柔和淡雅,溫潤如春水,高潔淡雅。青白 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釉白中 微微閃青而得名。
形似器物
宋 湖田窯青白瓷蓋罐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南宋 景德鎮影青蓮瓣紋蓋罐 法國巴黎美術館藏
南宋 湖田窯菊瓣紋蓋罐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17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8
金代 Jin dynasty
金 磁州窯酒色財氣銘文碗
Bowl decorated with red enameled characters, Cizhou ware
H:4.5 cm MD:12.5 cm BD:4.5 cm 釉色介於青白之間,撇口、窄圈足、碗內書寫 酒、色、財、氣四字,十足民間風味,屬磁州 窯日常實用器。
形似器物
金 磁州窯「酒色財氣」四系壺 中國廣東省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刻劃花碗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17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79
元代 Yuan dynasty
Yingqing glazed incense burner with looped dragon handle and russet brown design
H:14 cm BD:7 cm
全器施淡青色透明釉。蓋上有龍形柄,柄中 空,可由龍首通氣,蓋面上亦有四通氣孔。圓 腹假圈足,腹飾一圈透雕三角形氣孔,與蓮瓣 紋相連。龍柄及蓋面飾鐵銹斑花葉紋。
胎上鐵繪點彩及蓮花紋,再掛上淡青釉,此種 技法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在東南亞如:印尼、 菲律賓均有出土。本器作工精美,工藝精巧, 由釉色略為偏黃及胎土帶灰白色判斷,應屬廣 東、福建一帶之產品。
17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元 影青鐵銹斑龍柄香薰
80
元 湖田窯龍柄提梁壺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形似器物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建窯兔毫束口盞
Black glazed bowl with hare fur streaks, Jian ware
H:7 cm MD:12 cm BD:4 cm
深腹壁,小圈足,器內口沿下有一道淺凹槽, 胎骨厚重,施罩黑釉,釉色濃稠烏黑,帶有流
動性,器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層上薄下厚,口 沿呈現赭褐色「褐口邊」。釉表帶黃色條縷絲 紋,類似野兔毫毛,故宋人稱之為兔毫茶盞。
宋代文人之間盛行點茶、鬥茶的活動,為襯托
熱水點茶的白色茶沫,以及便於分辨水痕,厚
胎保溫的建窯黑釉盞遂成為當時流行的品類, 也是茶詩中經常提及的茶器。
形似器物
宋 建窯兔毫盏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宋 兔毫盞 日本根津美術館藏
18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81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建窯鐵銹斑紋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russet spalshes, Jian ware
H:7 cm MD:12.5 cm BD:4.3 cm
歛口,斜壁下收,圈足。內外皆施黑釉,釉色 黑亮烏金,外器壁施釉不及底,下緣垂釉,釉 面點灑鐵鏽斑點釉色,靜中有動,活潑斑斕, 相映成趣。形似在中國福建博物院也有收藏。
形似器物
宋 建窯黑釉醬斑碗
中國福建博物院藏
18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82
H:6.2 cm MD:13.2 cm BD:3.7 cm
宋代是建窯的發展時期,以燒黑釉器而著稱。 宋代建窯專指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 村、池中村旁的幾處遺址。經大量考古和史學 研究證明,蔡襄、宋徽宗和宋代名士推崇的兔 毫盞、鷓鴣斑盞原產地,就是水吉窯址,周邊 其他仿建窯的窯口,學術界均作為建窯系窯口 看待。
宋代 Song dynasty 形似器物
Black glazed bowl in everted rim shape, Jian ware 宋 建陽窯黑釉盞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18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83
宋 建窯黑釉撇口盞
南宋 建盞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84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雙鳳紋瓶
Black glazed vase with paired phoenix designs, Jizhou ware
H:23.5 cm MD:7.5 cm BD:10.5 cm
全器施黑釉,口沿外卷,縮頸,豐肩,肩以下 漸收至底,內鏇圈足,足沿露胎,足底也滿
釉。胎骨緻密,呈灰白色。器腹飾兩對鳳紋,
間以梅花,花紋都是用蠟紙剪刻紋樣,貼在器
胎上,再施黑釉,乾後把蠟紙揭去,並在紋樣
空白處以褐彩勾勒細部花紋,這種剪紙貼花技 法,結合了模印、彩繪等技巧,是吉州窯產品 的一大特色。
形似器物
南宋 吉州窯黑釉鳳紋梅瓶 中國觀復博物館藏
南宋 A LARGE AND UNUSUAL 'JIZHOU' 'PHOENIX' MEIPING
蘇富比拍賣 lot181
元 A Cizhou paper-cut meiping
倫敦佳士得 lot425
18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瓶(一對)
Pair of black glazed vases with plum blossom designs, Jizhou ware
H:20.5 cm MD:5.5 cm BD:8.5 cm
小口、卷唇,鼓腹,形制膽瓶。黑釉器身飾折 枝梅花一枝,露黃白色胎。用吉州窯標準的剪
紙貼花,先以梅花形狀的蠟紙貼在瓶身,施黑
釉,乾後將蠟紙撕開,再用毛筆以褐彩畫花
蕊,斜刀剔出梅枝的末梢,結合了模印、彩繪
及刻劃等技巧,工藝精湛;且本器成對,形制
及貼花工藝一致,堪稱稀有。
18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85 南宋 吉州窯黑釉剪紙梅花紋瓶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 p.87 北宋/元 A SMALL JIZHOU PAINTED PEAR-SHAPED VASE 佳士得拍賣 lot 331
形似器物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Black glazed meiping with ruyi designs, Jizhou ware.
H:32 cm MD:5.5 cm
唇口,短頸,豐肩,修腹,脛內收,足微撇。 整器施黑釉,線條自然,極為獨特。此一裝飾 是入窯前用淺黃色釉在黑釉上繪製出剔犀風格 的圖案後,再經窯燒而成。燒製過程中淺黃釉 與黑釉交融,紋飾稍有流淌,並產生藍色乳濁 窯變,渾然天成。剔犀本為中國漆器中的一種 裝飾工藝,因其層層環繞之紋飾酷似犀牛角斷 面層肌理而得名。形似器物在2015年臨宇山 人珍藏(一)
形似器物
南宋/元 吉州窯仿剔犀如意雲紋梅瓶 佳士得拍賣 lot 2825
19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佳士得拍賣也曾出現過。
南宋 吉州窯如意紋梅瓶
86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Sgraffitoed ewer with floral designs and white slip and black pigments, Jizhou ware
H:23.5 cm MD:8 cm BD:9 cm
喇叭形口,頸部細長,腹呈梨形,平底,耳形 把,長流外撇,胎薄,製作精緻。器腹罩上白 化粧土,再剔卷草紋,並填以黑彩,全器燒成
後,再罩綠釉,入窯二次燒成。惟因年代久遠, 綠釉部份已斑駁褪色。
形似器物
19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87
南宋 吉州窯綠釉剔花水注
宋代吉州窯卷草纹瓷瓶 中國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88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印花四方瓶
Sgraffitoed ewer with floral designs and white slip and black pigments, Jizhou ware
H:18.5 cm MD:3.5 cm BD:5.5 cm
四方形長頸瓶,全器以模印成形。頸飾卷草 紋,腹飾牡丹紋,並以珍珠地襯托。器形與紋 飾都是吉州窯少見者。
19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吉祥銘文碗
Black russet glazed bowl with designs of auspicious inscriptions, Jizhou ware
H:6 cm MD:12 cm BD:3.8 cm
敞口,圓腹,淺圈足,通體褐釉,碗外壁施玳 瑁花釉,僅圈足露胎。內壁三組菱花紋剪紙貼 花,分別剪出: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福壽康 寧等吉祥話。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A JIZHOU PAPER-CUT RESIST-DECORATED BOWL
佳士得拍賣
lot 3165
19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89
形似器物
90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黑釉白彩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white splashes, Jizhou ware
H:6.5 cm MD:15.5 cm BD:5 cm 敞口,淺腹,小圈足,胎色灰白,全器施黑釉不 到底,碗內以白彩寫意揮灑,跳動活潑,且與黑 釉底形成搶眼的反差,猶如一幅現代抽象畫。
形似器物
19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南宋 吉州窯黑釉彩繪斗笠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吉州窯黑釉白彩紋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 吉州窯黑釉白花紋碗 中國首都博物館藏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white splashes, Jizhou ware
H:5.5 cm MD:15 cm BD:3.5 cm 敞口,斜腹壁,呈斗笠狀。淺圈足,足底無釉, 碗內貼樹葉作裝飾,蘸黑釉後經高溫一次燒 成,紋飾別具一格,充分反映民間風味。
形似器物
南宋 吉州窯黑釉葉紋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吉州窯木葉紋斗笠盞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天目茶盞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20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1
南宋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吉州窯玳瑁斑碗(一對)
Pair of black glazed bowls with tortoise shells, Jizhou ware
H:6.2 cm MD:16 cm BD:5 cm
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內無釉,全器施黑 釉,內外均灑窯變褐袖,形成玳瑁斑紋。玳 瑁斑自然流動,具抽象美感。
形似器物
南宋 吉州窯玳瑁盞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宋 吉州窯玳瑁釉碗
中國觀復博物館藏
宋 吉州窯玳瑁釉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20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2
宋代 Song dynasty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碗
Black glazed bowl with paper cut designs of floral sprays, Jizhou ware
H:5.5 cm MD:13.7 cm BD:3.5 cm 此碗敞口,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內壁 兔毫紋為地,碗心裝飾二株剪紙梅花,口沿覆 以褐圈,外壁點以褐彩為飾,足底無釉。風格 簡潔大方,主題紋飾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狀 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徵。
在宋人心中,梅花是高尚品格的化身。梅花越 冷越開花堅韌挺拔,深入到宋代文化生活,而 賞梅雅集、茶道盛行的茶盞文化也應運而生。
形似器物
宋 吉州窯玳玻天目鸞文碗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梅花紋碗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20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3
宋代 Song dynasty
H:6.5 cm MD:16.5 cm BD:5.2 cm
標準的吉州黑釉碗、盞的特點是底部是燒一個 假圈足,幾乎看不見足底。弧線飽滿,像一個 縮小的敞口缽,全黑釉到底,釉表面有一層細 膩的肌理,泛著一種內斂的光;另一種是容量 大些的高足碗。除標準的黑釉以外,還有許多 窯變色,茶色、青灰色,大多色彩深沉,質樸 含蓄。
形似器物
Black glazed bowl with speckled blue and multi-colors, Jizhou ware 唐
20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4
宋 吉州窯黑釉藍斑碗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 中國故宮博物院藏
明 醬釉鼓釘坐墩 Brown glazed drum stool
H:57.5 cm MD:31.8 cm
瓷墩造型古樸器型規整,瓷胎修胚工整,紋飾 流暢,胎體施釉均勻,醬釉色溫潤光澤。腹上 下裝飾弦紋,一周飾乳釘紋,腹飾有花卉紋, 增添生動。因它的外形與鼓的外形頗為相似, 因而得名為“鼓墩”。
明代 Ming dynasty
20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5
Celadon bowl in foliated rim shape, Yaozhou ware
H:25 cm
此碗花口外撇,直壁朝圈足收攏,釉色青中透 白,素面無飾,溫潤光澤,碗通體滿釉,足底
見三支釘。支釘的運用以耀州窯等北方窯系為 起始,其工藝影響了後世的五大名窯之首—汝 窯,著名的芝麻釘即從此演變而來。在宋代文 化中,支釘反映出一種當時追求素雅潔淨的美 學,在當時繁複的裝飾風格中別開生面,體現 五代至宋大道至簡、內斂的思想風格,可推論 此器應為官器出品。
五代 Five dynasties
21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6
五代 耀州窯青釉七曲花口碗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ewer with peony designs, Yaozhou ware
H:25 cm
撇口細頸且做環繞線條,肩部一側出彎流,一 側置帶狀柄連接頸部,腹部刻牡丹紋樣,刀法 簡潔,整體構圖疏密有致,圈足微向外撇,通 體施釉至底。
執壺又稱「注子」,為酒器的一種,且於唐代 開始興盛,壺型也從碩腹短嘴,演變到兩宋的 壺體細長高挑,且多與注碗相配。此件藏品即 為北宋代表性的執壺器型,造型雅緻洗鍊。
21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7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牡丹紋執壺
金代 Jin dynasty
金 耀州窯青釉花口尊
Celadon zun-vase in foliated rim shape, Yaozhou ware
H:11 cm
花口尊式為耀州窯獨具特色且最為經典成熟的 器型之一,此尊成敞口,口沿六瓣做荷葉形, 沿捲流暢,頸內六條出筋對應,鼓腹做瓜稜漸 收,圈足外撇,器身彎折處釉色沉積,整器晶 瑩光亮。由於口沿起伏捲曲,胎薄釉貼,難以 保存,本品項完整如新,且荷葉形花口比起常 見直口花型更貼近自然樣貌,可見其珍貴。
花口尊最早出現於唐代,於宋代流行,且此形
制多做素面,僅靠釉色與出筋等簡單元素進行 裝飾,呈現宋代美學對於「雅致」的追求。
21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8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incense burner with peony designs and five legs, Yaozhou ware
H:8.5 cm MD:18 cm
平寬口沿,唇微下卷,直腹黏貼五足,內壁與 底部露胎,口沿上刻有花卉紋與篦劃紋,腹貼 象形五足。
中國香文化在宋代進入鼎盛時期,宋人吳自牧 在其筆記《夢粱錄》中記載:「燒香點茶,掛 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可見此時 的文人雅士已將香視為「四藝」之一。綜合佛 教廣傳,香薰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此類香爐的 製作,且耀州窯的五足爐,承接了唐代的金屬 爐器型,在此類香具上有承先啟後的意涵。類 品可見甘肅省博物館〈耀州窯青釉刻花五足 爐〉,可茲參考。
形似器物
21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99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花卉紋五足爐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五足爐 中國甘肅省博物館藏
100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水波游魚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fish and water wave designs, Yaozhou ware
H:4.7 cm MD:11.5 cm
21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1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蓮花紋八方碟(兩件)
Pair of celadon octo-saucers with lotus designs, Yaozhou ware
H:11 cm MD:10 cm
22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牡丹紋盤
Celadon dish with peony patterns, Yaozhou ware
H:3.6 cm MD:18.2 cm
此盤邊緣做唇口,線條圓潤溫和,釉色明亮 宛若豆青,可見細微冰裂紋。盤內分為三圈 進行裝飾,盤心與盤壁以靈動線條做刻花牡 丹紋,其餘留白處理,畫面簡潔大方,為少 見的裝飾手法。且刻花與釉料相互襯托,凸 顯出牡丹紋的立體外,同時還保留了釉面的 平整性,有相輔相成之效。
牡丹紋為耀州窯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卉紋樣,
在宋代,牡丹是繁榮富貴的象徵,上至宮廷, 下至文人雅士,無一不喜愛此花。歐陽修於 〈牡丹記〉中提到「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可見牡丹熱已從王宮貴族走入尋常巷陌;而 當時耀州瓷也受此熱潮影響,以豐富的牡丹 紋樣進行創作,加入新的火花。
22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2
金代 Jin dynasty
金 耀州窯青釉水波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water wave patterns, Yaozhou ware
H:8.7 cm MD:16.5 cm
此碗花口外撇,直壁朝圈足收攏,釉色青中透 白,素面無飾,溫潤光澤,碗通體滿釉,足底 見三支釘。支釘的運用以耀州窯等北方窯系為 起始,其工藝影響了後世的五大名窯之首—汝 窯,著名的芝麻釘即從此演變而來。在宋代文 化中,支釘反映出一種當時追求素雅潔淨的美 學,在當時繁複的裝飾風格中別開生面,體現 五代至宋大道至簡、內斂的思想風格,可推論 此器應為官器出品。
22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3
104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bowl with fowl and water wave designs, Yaozhou ware
H:7.5 cm MD:18.7 cm
器型端正做六瓣淺出筋,裡外施釉且釉質晶 亮,篦劃紋的使用襯托出碗內水波靈動,游鴨 鮮活之形象。整體刻花清晰,水波層次分明, 游鴨憨態可掬,悠遊於碧波之中,整體圖案富 有意趣。耀州窯為中國瓷器史中規模大且影響 極深的民窯,裝飾題材也時常取自庶民生活, 主題豐富多樣,其中之一即為動物紋飾,而水 禽紋樣中,游鴨與水波紋的搭配,可說是耀 州瓷的經典之一。此件類品藏於大英博物館
(Museum number 1973,0726.285),可 茲比較。
形似器物
dish Song/Jin dynasty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22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耀州窯青釉水波游鳧紋碗
105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bowl with designs of children at playing, Yaozhou ware
H:7.5 cm MD:20.5 cm
敞口收腹,口沿薄透,釉質成玻璃相,小圈足 而胎質緻密,足內可見窯沾,且碗內以印花施 作「三嬰蕩枝」圖,以六出筋作為間隔,三位 嬰孩於纏枝花紋中嬉戲,藉由胎體與釉料深淺 之間的變化,襯托出孩童的肢體活靈活現的樣 態。碗外刻花卉紋,線條寫意,可見刀工之俐 落灑脫,此類大碗內外接施作紋飾者極為稀 少,此件以兩種技法相互結合,展現耀州瓷技 藝之精妙。
22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蓮生貴子葵瓣碗
106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花卉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floral designs, Yaozhou ware
H:3 cm MD:13 cm BD:4.5 cm
敞口,斜壁,淺腹,胎薄質堅,圈足,足底露 胎。通體施青釉,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
呈半透明狀,可見開片。碗內印花,枝葉舒卷
婀娜,華麗優美,十分淡雅。耀州窯中心窯場 位在陝西省銅川縣黃堡鎮,生產以帶橄欖綠色 調、外表瑩亮的青釉作品聞名。
形似器物
金 耀州窯青釉印牡丹紋盌 香港佳士得 lot 24
北宋-金 耀州窯印花碗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陜西》p.158
23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7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hexafoil bowl with peony designs, Yaozhou ware
H:8 cm MD:20.5 cm
口沿微敞,外做一弦紋裝飾,整器滿釉,且釉 色青灰,為耀州瓷經典釉色。綜觀耀州窯紋
飾,以繁複中求變化,且在變化中求繁複,花
葉層次多變,此件富貴牡丹紋即為代表。碗內
以中心為基礎,向四周做六條出筋壓紋,這種 構圖形式俗稱「旋子」,為耀州瓷常用手法;
且透過釉面的厚薄做出主次,凸顯牡丹紋的團 花簇錦。此件保存完整,釉面氣泡如珠隱現, 品項完整瑰麗。
23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六出筋碗
108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peony designs, Yaozhou ware
H:7.5 cm MD:20.5 cm
23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09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bowl with chrysanthemum and coin designs, Yaozhou ware
H:8 cm MD:21.2 cm
大碗做斗笠型,胎薄釉潤,足底刮釉露胎,胎 質緻密堅實。碗內印有貫錢紋做為外圈裝飾,
圍繞寶相花與團菊,畫面繁複精緻且印紋清 晰。寶相花為中國傳統紋樣之一,寓意吉祥圓 滿,因其多樣華麗的花型,演變為唐宋時期常
用的裝飾紋樣;此時期的作品多以單一主題如
花卉紋或動物紋進行主題創作,此碗別具匠 心,以花卉紋飾結合貫錢紋的手法,為少見之 珍品。
23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耀州窯青釉團菊貫錢紋碗
110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笠式碗
Celadon conical bowl with peony designs, Yaozhou ware
H:7 cm MD:17 cm
23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11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團菊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chrysanthemum designs, Yaozhou ware
H:8.5 cm MD:19 cm
24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12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笠式盞
Celadon conical bowl with peony designs, Yaozhou ware
H:4.3 cm MD:11.2 cm
24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13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菊瓣紋盞
Celadon cup with chrysanthemum designs, Yaozhou ware
H:4.5 cm MD:11 cm
24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14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盤
Celadon dish with floral scrolls, Yaozhou ware
H:5 cm MD:13.5 cm
24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115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Celadon bowl with lotus patterns, Yaozhou ware
H:6 cm MD:15 cm
直口腹圓,外以四層蓮瓣紋承托,花瓣剔刻層 次分明,圈足較高,整體滿釉均勻,器型優雅 敦實。耀州窯以各種劃花的裝飾技術開創瓷器 製作的新局面,其中以剔花最為少見,剔花紋 飾層次清晰、立體感強,具淺浮雕效果,在此 器上生動巧飾出蓮瓣的圓潤。蓮瓣紋於兩宋間
因佛教蓬勃發展而大放異彩,除了寓意吉祥 外,士大夫更以此紋樣表達「自性清淨」的追求。
248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北宋 耀州窯青釉蓮瓣紋碗
116
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劃花碗
Celadon bowl with floral patterns and everted rim shape, Yaozhou ware
H:6 cm MD:11.5 cm
250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Bibliography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 遼寧省博物館,《遼瓷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 《上海博物館藏瓷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 中國矽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 馮先銘等,《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 謝明良,《定窰白瓷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兩木出版社,1987
・ 麥英豪、黃淼章,《廣州西村窰》,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7
・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廣州西村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87
・ 《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陶瓷1-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 浙江省輕工業廳,《龍泉青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眾文出版社,1990
・ 朱伯謙:《朱伯謙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 《江西文物》,1991年3期,1991
・ 曹昭.王佐(明代):《新增格古要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 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 劉良佑,《中國歷代陶瓷鑑賞①》,尚雅美術出版社,1992年
・ 彭卿雲,《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
・ 趙青雲,《河南陶瓷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 傅振倫,《中國古陶瓷論叢》,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4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下)》,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 汪慶正,《越窰、秘色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 《如雪.如冰.如影:法國居美美術館收藏中國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 馬自樹,《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 《楊永德伉儷珍藏黑釉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9
・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陶瓷全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 溫州博物館,《溫州古陶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 安徽省博物館編,《安徽省博物館藏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 穆青,《定窯藝術》,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杜正賢,《杭州老虎洞窰址瓷器精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5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 余家棟,《江西吉州窰.中國陶磁標本》,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
・ 中國古陶瓷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九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 王光堯,《中國古代官窯制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 廖寶秀,《宋代喫茶法與茶器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4
・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香港,三聯書店,2005
・ 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第14冊江西》,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 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
・ 《宋元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8
・ 《留白──中國早期白瓷藝術》,紀紹文,北京,桃花源出版,2022
論文參考書目
・ 張臨生,“建盞與北宋的鬥茶”,《故宮季刊》13卷,1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 宋伯胤,“學者談紫砂”,《紫砂陶》,季野編茶與藝術雜誌社出版,1990 ・ 劉新園,“景德鎮瓷窯遺址的調查與中國陶瓷史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 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92
・ 毛杰英,“鈞瓷窰變釉的創燒與發展”,《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 鄭松才,“浙江象山發現越窰綠釉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九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 呂成龍,“關於杭州老虎洞窰幾個問題的探討”,《杭州南宋官窰老虎洞窰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2008
253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英文參考書目
・ Cui Jianfeng, et.al Wood, N., Qin Dashu, “Chemical Analysis of White Porcelains from the Ding Kiln Sit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9, 4, 2012
・ Eskenazi, Giuseppe, Eskenazi: Principal Wares of the Song Period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London 10 Clifford Street, 2015
・ Gompertz, Godfrey St.et.al George Montague, Chinese Celadon Wares, Boston : Faber and Faber, 1958
・ Gyllansvard, Bo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 1964
・ Lee and Ho 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The Yuan Dynasty, Cleveland: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1968
・ Leidy, Denise Patry How to Read Chinese Ceramic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5
・ Lo, K.S., 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Sotheby Parke Bernet,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6
・ Medley, Margaret The Chinese Potter: A Practic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Oxford: Phaidon, 1976
・ Medley, Margaret Yuan Porcelain and Stonewar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74
・ Mino, Yutaka Freedom of Clay and Brush through Seven Centuries in Northern China: Tz'uchou Type Wares, 960-1600 A.D.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 Mowry,Robert, et.al Farrell,D., Hare's Fur, Tortoiseshell, and Partridge Feathers: Chinese Brown and Black Glazed Ceramics, 400-140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Scott, Rosemary, et.al Barnes, Amy, Qingbai Ware: Chinese porcelain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London: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 2002
・ Tregear, Mary Catalogue of Chinese Greenware in the Ashmolean Museum, Oxford: Ashmolean Museum, 1976
・ Tregear, Mary Song Ceramic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2
・ Wirgin,Jan Sung Ceramic Design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Vol.42, Stockholm, 1970
・ Wood, Nigel Iron in the Fire: The Chinese Potters’Exploration of Iron Oxide Glazes , London: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88
254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Bibliography 參考書目
日文參考書目
・ 天理參考館編,《三彩:漢.唐.渤海.遼.日本.ペルシャ》,日本,天理ギャラリー ,1966
・ 岡崎敬、三上次男、佐藤雅彥、長谷部樂爾等,《世界陶磁全集》冊10 ~ 13,中國古代至遼金元, 東京,小學館,1976 ~ 1982
・ A Hundred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80
・ 《東洋陶瓷》,日本,講談社,1980 ~ 1981
卷3, Museum Pusat, Jakartar
卷4, Iran Bastan Museum, Tehran
卷7,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卷8, Museum Guimet, Paris
卷9,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卷10, Freer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卷11,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 《宋元青白瓷》,日本,美乃美,1984 ~ 1986
・ 出光美術館藏品圖錄《中國陶磁》,東京,平凡社,1987
・ 《中國の陶磁》,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94
・ 《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窯出土天目と日本傳世の天目》,MOA美術館,茶道資料館,1994
・ 長谷部樂爾,《中國的陶磁(7)磁州窯》東京,平凡社,1996
・ 西田宏子,《中國的陶磁(6)天目》,東京,平凡社,1999
・ 《皇帝の磁器—新發現景德鎮官窯》,靜岡,MOA美術館,1995
・ 蓑豐,《白磁 中國的陶磁(5)》,東京,平凡社,1998
・ 蓑豐,《白と黑の競演—磁州窯系陶器的世界》,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2002
・ 《特別展白と黑の競演:中國.磁州窯系陶器の世界》,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 2002
・ 《皇帝を魅了したうつわ 中国景徳鎮窯の名宝》出光美術館特展,小學館,2003
・ 出川哲朗,《天目──中國黑釉の美》,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20
255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華瓷臻賞=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胡永炎,廖于伶主編. --初版. --臺北市:張塗生, 2023.05
面; 公分
ISBN 978-626-01-1192-2(精裝)
1.CST:古陶瓷 2.CST:瓷器 3.CST:圖錄
796.6025 112005062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主編|胡永炎、廖于伶 執行編輯|林舜儒 發行者|張塗生 出版者|張塗生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一段81號1樓 電話:02-25567969
Email:a0955440440@gmail.com 攝影|林俊昇 美術編輯|連成崴 印刷|凱斯彩藝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2023年5月初版 定價|新臺幣1500元
ISBN| 978-626-01-1192-2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特別感謝 Special Help to Their Patronage |
蔡正弘、陳傳盛、陳碧玉、黃啟華、呂易騰、夏 紅 張文銓、張烜榮、梁慧美、林子明、林忠山、謝萬居
256 The Legacy Of Chinese Ceramics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