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Page 1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林金定 1*、嚴嘉楓 2、陳美花 2,3 1

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

2

財團法人中華啟能基金會附設台灣智能障礙研究中心

3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

*通訊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 161 號;E-mail: a530706@ndmctsgh.edu.tw 摘要 質性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廣泛運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主要著重於 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 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質性研究 之資料收集型式與資料分析方法;尤其是對於深入訪談(In-depth interview)中的 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view)有深入的介紹與分析,主要的分析面向 包括焦點團體法之意義、使用時機、進行程序、訪談技巧、訪談記錄與資料分析 等。此外,本文將介紹逐字稿之整理及常用的質性資料分析方法包括內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樣版式分析法(Template analysis)、編輯式分析法(Editing analysis)及融入/結晶化分析(Immersion/Crystallization analysis);最後本文強調 質性研究方法之設計與量性方法不同,資料之分析也應採取不同之方法,不應以 量性資料分析方法來進行質性資料分析,否則就會造成研究設計上邏輯的錯誤。

關鍵詞:訪談模式、焦點訪談、深入訪談、質性研究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12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前言

expressions of opinion or belief from 質性訪談是一種為特殊目的而進

another person or persons)」 (Maccoby &

行的談話-研究者與被訪問者,主要著

Maccoby, 1954);簡而言之,訪談是一

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perception of

種獲得資料的方法,主要靠直接面對面

self) 、生活與經驗(life and experience)

的訪問完成,研究者可以透過此方式,

的陳述,藉著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

了解受訪者正在做甚麼,或在想甚麼,

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

以及為何要如此進行等議題。

實(social reality)的認知(Minichiello et al., 1995)。

訪談有許多不同的型式,以研究過 程來區分,主要區分為結構式訪談

訪談的定義(interviewing),根據

( structured interviews ), 半 結 構 式

其型式而有多種不同解釋,普通的定義

(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如下:「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的語言

或 非 結 構 式 訪 談 ( unstructured

交換,企圖使受訪者表達他們的意見或

interviews ) 以 及 群 體 訪 談 ( group

認 知 等 資 料 ( a face-face verbal

interview) (Williams, 1997; Minichiello

interchange in persons, the interview,

et al., 1995) 。

attempts

to

elicit

information

or

圖一:訪談型式:連續性模式(Continuum model)

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

非結構式訪談

標準式訪談

深入訪談

深入訪談

(standardized interviews)

(in-depth interviews)

(in-depth interviews)

調查式訪談

調查式訪談

臨床面談

(survey interview)

(survey interview)

(clinical interviews)

臨床歷史紀錄

團體訪談

口頭或生平歷史訪談

(clinical history taking)

(group interviews)

(oral or life-history interviews)

(Minichiello et al., 1995, p.62)

123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結構式訪談

的;原則上,研究者控制訪問的流程與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結構式訪談

資料的記載,受訪者接受問題,而做出

通常被用來做調查(survey)或民意測

反應,但通常受訪者也被視為如量性研

驗(opinion polls),也稱為標準式訪談

究一般的「樣本(研究對象)」「反應

或調查式訪談;此種方式,有一致性的

者」,而非真正在對談式的「參與者角

問題及依序訪問。因此可以避免受訪者

色」,有時失去雙方對談的機會而淪為

之間的不同級誤差,而增加此研究的可

單向的溝通而已。

比較性;訪視表(interview schedule)

面對面的訪談,較其他的調查方法

主要以事先設定題目順序且是封閉式

而言,其回覆率可能較高,但其研究過

問題(open-ended)呈現,但通常題目

程的信度,效度經常被質疑著,研究者

順序也需事先決定統一。

通常靠著與受訪者建立彼此的信賴關

封閉式的問題,受訪者必須在事先

係與溝通,但通常過分的親密關係,對

設計好的答案中選擇做答,例如:「下

研究的客觀性也常造成負面影響;所以

年度您將會做全身健康檢查嗎?」,其

如何建立中立客觀者的角色,對研究者

答案「會/不會/不知道」 ,是事先設計好

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議題。

的選項。這種方式研究者可能較容易整 理資料,成本也較開放式問題為低;主

半結構式訪談

要的缺點是有些問題可能變得較沒有

可以是量化導向或是質化導向模

彈性,無法讓受訪者有充分表達不同意

式的半結構式訪談型式,主要是研究者

見的機會,或許開放式問題可以彌補這

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

方面的缺陷,但受訪者不同的反應可能

據,導引訪談的進行;訪談指引

有更多的問題產生,例如造成資料整理

(interview guide)或訪談表通常在訪談

的困難以及成本的劇增等,然而這種開

開始前被設計出來,做為訪談的架構,

放式問題收集豐富的資料是非常具有

但他的用字及問題順序並不用太侷

價值的。

限,最主要的內容必須與研究問題相

另外在結構式訪談過程中,受訪者

符,問題的型式或討論方式則採取較具

與研究者的關係與互動性是非常重要

彈性的方式進行,所以研究的可比較性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124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可能降低,但優點是它可以提供受訪者

制,經費及時間的侷限等。而其主要的

認知感受較真實的面貌呈現。

功能在於經由訪談得到探索性及一些 研究現象學(phenomenological)的資

非結構式訪談(開放式) 不同於結構式問題設計及強調問

料;近年來這種方式已漸漸被使用,尤 以強調政治性的議題上最為明顯,如女

題的先後順序,非結構式訪談,主要著

性主義研究,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重於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情形

或弱勢族群的議題研究等。

以蒐集資料,如同平日的對談型式一

(一)焦點團體訪談法

樣,但非結構式訪談範圍縮小在研究者

在一個群體中進行的焦點訪談,最

興趣的領域內,基本上訪談過程控制較

早運用於廣告及市場調查,主要目的為

小,但需掌握受訪者的反應,宜必須針

調查消費者對產品的意見,服務體系及

對研究問題的經驗及態度等。

廣告的效果等,焦點團體訪談法通常是 小群體(6-12 名)的介入,研究者先當

群體訪談(Group interview)

討論的起始者或串場者(moderator),

主要意義為研究者設法使一群受

他扮演著下列角色:介紹討論的主題,

訪者聚集在一起為共同的研究主題而

起始整個討論及過程,或鼓勵受訪者參

彼此對話討論;這種方法的進行可以採

與討論但自己不參與討論。其優點是能

用 焦 點 ( focused ) 或 半 結 構 式

快速獲得研究資料,比一對一面談方式

(semi-structured)或深入訪談(in-depth

更具經濟性,而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參

interview)等方式。其種類包括焦點團

與者能對研究問題有所反應,並對其他

體 法 ( focus groups )、 參 考 團 體 法

成員的反應也有所回應等,尤其是當研

(reference groups)與記憶工作團體法

究者期望評估成員的互動情形(社會與

(memory work groups)(Minichiello et

群體),整個過程皆可以呈現。其缺點

al., 1995)。

為: (1)小組中,個人的反應並不是獨

群體訪談的主要使用時機,不僅僅

立的,可能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2)

只是探索研究問題的答案,另外也牽涉

表達出來的意見或看法可能受到主要

到研究的急迫性,例如樣本取得的限

的成員(dominant group member)的影

125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響;以及(3)一些成員的反應可能受

究者有時可能落入參考團體某些少數

到小組討論地點及環境的影響。所以如

人的意見陷阱之中,但這些問題可以藉

何選擇成員及小組的組成必須依據研

由釐清參考團體的成員角色與參與目

究問題的性質而定。

的而避免,但這種方式也不能完全確保

(二)參考團體研究法

上述狀況不致發生。

參考團體研究法也是焦點團體研 究法的一種形式,通常被使用在有關政

(三)記憶工作研究法

經議題上,例如收集機構負責人或其代

由 F. Haug(1987)所發展出來,

表對研究問題的看法或意見(社會精英

主要是用來研究「我們是如何變成如此

之資料收集);通常採用設立一個參考

及其扮演的角色為何(How we become

團體,邀請一些該領域的負責人

ourselves and the part we play in that

(stakeholders)參加該團體,因此研究

construction)」 ,發展過程中上述的「我

者可以較有系統性的去除可能影響研

們」 ,其實是指「女性」 ,特別針對女性

究過程的負面因素的主觀興趣。其優

主義所發展出來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

點:小組中主要受訪者深入訪談可以提

主要的目的乃在於個人的記憶事件為

醒研究者甚麼是重要的及值得注意的

團體成員所了解及認知後所產生的意

主題。缺點為執行困難,聚集機構或該

義為何,研究的問題決定成員的組成為

領域的主要人員並非易事,因為在界定

何,但究竟為同質性或異質性的成員較

那些人屬於上述人員即是一件難事,必

佳,乃在辯論階段;通常成員大約介於

須先進行事前的探索性研究,但縱使界

8-10 人左右,在研究過程中,成員彼

定出來,願不願意參加又是一種考驗;

此分享、紀錄及分析參與者的記憶

另外一個缺點是,研究者可能過度依賴

(memories)所述,理念上類似參與行

參與團體的意見而忽略其他重要的資

動研究的原則,參與者彼此平等為共同

訊。

研究人員,共同對研究問題陳述事實及 基本上,參考團體的每個成員可能

有他們代表的利益團體,而可能與其他

共同賦予資料意義(the participants as a group give and meaning to the data) 。

成員有所衝突或意見難以整合;因此研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126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深入訪談(In-depth interview)

正是因為他們依所見、所認知的情況而

根據 Tayor 和 Bogdan(1984)的

定,也就是他們以所見來解釋其事實。

定義,深入訪談及「研究者與受訪者面

深入訪談主要概念仍根據受訪者日常

對面重複的交互作用」主要目的仍在了

生活中重複地建構自己的解釋模式

解受訪者以本身的語言陳述他們對其

中,去發掘它們對社會真相的經驗以建

生活、經驗或情況的觀點等(repeated

立其理論基礎。

the

深入訪談主要的使用時機為:(1)

directed

社會活動、事件、研究者無法直接去接

informants’

觸或了解,必須藉由受訪者的角度去了

perspectives on their lives, experiences or

解 ;( 2 ) 個 人 生 活 歷 史 的 研 究

situations as expressed in their own

(life-history) ,又稱之為個案研究(case

words)。深入訪談主要的假設為:(1)

study),藉由受訪者與研究者之合作以

研究者與受訪者間之重複性接觸

探索生活經驗中的特殊事件等; (3)提

(encounters),意味著可能花費較長的

供研究者得以接觸受訪者,以提供更寬

研究時間;(2)研究者與受訪者之接

廣的情境,人物或場所的視野; (4)臨

觸,不同於以往調查研究之角色不平衡

床上的應用,例如病人的疾病史以作為

狀況,意味著深入訪談兩者角色較為平

諮詢的依據;以及(5)深入訪談可以

等; (3)受訪者的角度(觀點)出發及

以多位受訪者同時接受訪問的方式進

被賦予高度的價值;以及(4)藉助受

行,當中可以了解群體互動情形,以了

訪者熟悉及自然的語言以了解其內心

解其共鳴或衝突情形(Minichiello et al.,

世界的觀點。

1995)。

face-face

encounters

researcher

and

toward

between

informants

understanding

為何要使用深入訪談的方式?因

所有種類的深入訪談基本上以半

為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知道受訪

結構式或開放式的研究問題為主,而其

者的想法,才能了解為何他們會有某些

訪談的技巧是類似的,訪談中可以以較

行為的表現,亦及預測某些人特殊行為

客觀的角度來了解受訪者的真正觀點

的表現正是因為他們會有某些行為的

與想法,因此受訪者表達的真實性變成

表現,亦及預測某些人特殊行為的表現

研究效度的主要依據,所以如何確保受

127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訪者所言為真?

來,最初運用在廣播節目的收視率分

而使用深入訪談為研究的資料收

析,收訊者藉著與電台連接的紅、綠色

集方式必須在理論與實際的操作有所

二種不同按鈕,來表達對節目喜愛程

關 聯 , 主 要 有 兩 個 理 論 基 礎

度,之後一些廣告及市場行銷也利用這

(rationale) : (1)他牽涉到研究者對社

種方式來調查一群消費者對產品包裝

會真實面的觀點以及他如何被研究;因

的反應等(Merton, 1968) ,研究者普遍

為不同「真實性(reality)」模式,將有

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省時的調查方式,他

不同的前程與假說及資料收集方式,假

們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由一位研究人

如有意義的人與人的互動式建立在語

員 收 集 一 群 人 的 資 料 ( Stewart &

言的基礎上,則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與所

shamdasani, 1991);焦點團體法目前被

做的解釋對研究者而言將是有用的,因

廣泛使用於: (1)收集研究的背景資料

此深入訪談將是獲得此類資料的適當

或界定議題、將上述資料作為形成研究

方式之一;其次為(2)決定使用深入

假設、結構是問題、評價或需求評估的

訪談是建立在研究方法的實用性上,質

基礎; (2)調查對政策的反應; (3)廣

性與量性的研究方法,基本上設計即不

告或市場行銷策略的前測;以及(4)

相同,因此在方法的選擇上就會不同。

難以進行一對一調查的研究議題

因此當選擇深入訪談的同時,也牽涉到

(Grbich, 1999)。

為何選擇這種方法的問題,而深入訪談 主 要 的 模 式 不 在 於 假 說 檢 定

焦點團體的的設立

(hypothesis-testing),而在於理論的建

首先研究者必須慎選此團體的成

構上(theory-building),研究過程中,

員,理想上團體成員來自對特定議題的

研究者專注於資料的收集以及訪談中

代表,這可以幫助參與者間的互動情

的真實互動之經驗,以建立理論

形;異質性的團體,代表在特定議題的

(Minichiello et al., 1995)。

不同面向,可能有更不錯的熱烈討論, 在焦點團體討論的過程中,討論的主持

焦點團體法 由 R. Merton 在 1940 年代發展出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人(facilitator)必須掌控下列三個狀 況 : 討 論 的 地 點 ( location of the

128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interview )、 物 理 環 境 ( physical

誠度(loyalty)將有影響;性別的組成

environment )、 以 及 團 體 的 組 成

也可能有影響,尤其是對某些特殊議題

(composition of the group)等(Grbich,

中先入為主的性別意識,例如女性通常

1999)。

在男性的場合中顯得較為被動及遲

(一)地點

鈍,或是女性較注重細節等,應盡量避

地點必須接近參予者工作或居住

免。基本上團體的成員是平等的,在平

地,避免舟車勞苦;最好不要在工作場

等的狀況下,可能產生較佳的結果,而

所可能有電話,或其他辦公室緊急事件

主持人(引言人)應該盡可能去避免成

的干擾,另外若需要的話,茶點的供應

員間的衝突或被少數人操縱著討論。

或參與者小孩的照顧可以合適的提供 等。

焦點團體的實施過程(Grbich, 1999)

(二)環境

(一)研究者首先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

所選擇的空間不能太小或過度擁

研究問題,他必須確信焦點團體法是提

擠以免造成互動的障礙,舒適的環境以

供此研究最佳的資料收集方法,一旦確

及能為成一個圈圈可以讓參與者都能

立此方式可以獲得預定的目標,研究者

夠看到彼此,空間太大容易造成回音也

可以著手選擇團體的成員。

會影響互動效果。大多數的人喜歡坐在

(二)開始進行前,此團體必須先進行

桌前,但通常桌子可能阻礙了肢體語言

彼此認識(如運動之前的熱身;warm

的表達,最好的方法即是將桌子移開;

up),例如上、午茶等,這可以讓研究

空間背景盡可能單純,會引起分心的事

者有機會去歡迎參與者,並進而觀察到

物,如生動的海報或裝飾品應該將其取

此群體中誰是領導者(或非正式),或

下。

那些人是需要多鼓勵增加參與感等;而

(三)成員

參與者座位的安排也是要留意的,例如

依據研究目的的不同,成員在年

非常了解研究問題或懷疑的應安排在

齡、彼此關係上的考量將有所不同;例

引言人之兩側,這可以使引言人較易控

如:同齡層將會產生較輕鬆的反應,但

制程序,這種技巧的使用也將使其他的

彼此的關係過於親近對研究主題的忠

人較易參與。另外,有掌控慾(佔有慾)

129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的人最好不要安排在引言人的對面,以

引言人在焦點團體法採取的訪談

免造成引言人的目光過度集中,造成偏

技巧與一般訪談技巧類似,由一般性的

差,這個位置應該留給較害羞或具質疑

問題漸進至較特別而深入的問題,但應

個性的人(a person suspected) ,這樣引

儘早進入主要問題的討論,以免參與者

言人較容易利用以眼神來鼓勵他們參

開始不耐煩及準備離開,一般而言以不

與。

超過 10-12 個問題為上限,以容許一些

(三)當所有參與者坐定位之後,引言

問題的衍生討論。

必須先介紹研究的問題與相關的倫理

假如此次焦點團體的討論要重複

上的考量,例如隱私權,不計名,參與

的使用在不同的其他群體,研究問題的

者隨時皆可以離開討論而不會遭到處

順序必須一致,以增加其可比較性(但

分,以及每個人皆有不回答或討論的權

這些可比較性目前仍被質疑著);除此

利。

之外,尚需留意參與者的需求及關注之 一個稱職的引言人必須具備下列

各項特質,如全心投入(empathy) ;熱 情(enthusiasm);警覺性(alertness);

焦點,而不是所有焦點皆集中在研究者 本身興趣所在而已。 此外尚有其他的技巧可以用來增

自信(confidence) ;幽默感(a good sense

進參與者的反應程度,例如「輪流技巧」

of humor) ;誠實的面對自己的疏失;非

(circle technique) ,每一個人輪流表達

評斷的能力(不能主觀的評論);清晰

對問題的看法,雖然可能造成許多不同

的表達;強硬但不武斷的個性;要有終

意見,但可以消弭整個討論被少數人把

止攏長而飄渺的討論但不引起冒犯之

持的狀況,進而促使每個人都有一定程

嫌的能力;要有鼓勵沉默寡言的參與者

度的貢獻,尤其對一些主要的問題上。

表達意見之能力但不會引起反感;以及

另外的技巧如故意不提一些重要或爭

要有排解紛爭而不會造成檢拔奴張的

議性大的問題,看看彼此的反應,這些

情勢的能力(Grbich, 1999)。

反應可以小心地審視著,此外,概念的 陳述也是一種技巧,有些可能有不錯的

焦點團體之質性訪談技巧(Morgan,

反應,如腦力激盪、鼓勵思考、以及嘗

1995; Grbich, 1999; Krueger, 1994)

試發展一些解決方案都是值得一試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130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的;利用類比法,虛擬實境,也可避免

能阻礙辯論的進行。語言及非語言的互

現實的衝突;故事、個案的研究、影片

動也可以以錄影的方式來記錄,但須注

放映、錄影帶、照片或模型皆可以幫助

意最好錄影機應至於與焦點團體有一

參與者的互動。

段距離,以免干擾參與者,造成互動之

引言人可以配合研究問題性質而

阻礙(Grbich, 1999)。

作出一些有利於參與互動之行為或措 施,參與者的選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

回應(feedback)

巧,也是成敗的重要關鍵之一;有些狀

在討論告一段落,引言人必須簡略

況也准許有二位的引言人(如需要特別

的做一結論及回應,這包括一些資源小

的技巧的主題,或不同的文化種類介

冊支持團體聯絡電話及相關訊息;通常

入)。

焦點團體法訪談之整理資料很少再告

焦點團體法對學者來說是一種嶄

知參與者,因為參與過程中,已經彼此

新的技巧,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將對討論

交換過意見了,但研究者可以事後選擇

的過程與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另外參

個別的參與者作一對一的訪談,以進行

與者的選擇以及參與者數量的考量亦

更深入的探究(Grbich, 1999)。

需謹慎而為,否則焦點團體的失敗將對 研究帶來難以彌補時間上的耗損以及 參與者之參與意願下降。

資料分析(data analysis) 質性訪談的資料分析通常需要利 用研究者所採用的理論架構為基礎,將

訪談紀錄(interview recording)

問題的反應做分類。進行質性訪談後,

可以利用錄音設備收取焦點團體

在分析資料之前必須先進行「逐字稿的

討論的聲音,另一研究者可以記錄參與

建立」;將所有訪談的口語資料、情緒

者發言的順序及非語言的溝通(如貼名

反應及其相關訪談情境付諸於文字表

牌),以及每位發言者的開頭語等,以

達,建立完整詳細的逐字稿;逐字稿完

有效的確認是誰發言,在某些情況下可

成之後我們才能著手進行資料的分

以要求每位發言者確認自己的身分再

析,一般而言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大致

發言,但這可能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可

分 成 四 種 「 內 容 分 析 法 ( Content

131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analysis)」、「樣版式分析法(Template

析(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 ,根據研

analysis)」、「編輯式分析法(Editing

究者的主題及目的先做登錄手冊(code

analysis )」 及 「 融 入 / 結 晶 化 分 析

book),根據登錄手冊之號碼將訪談內

( Immersion/Crystallization analysis )」

容的字或句分門別類歸納,加以計算頻

(Miller & Crabtree, 1992) 。在焦點團體

率或進行深入的統計分析,此種分析方

訪談資料的分析中最常用的還是以內

式目前有發展出電腦套裝軟體來進行

容分析法及編輯式分析法或兩者合併

歸類及統計分析的工作。

之分析方法為主。

逐字稿

在內容分析法中最常被用來分析 焦點團體訪談資料的方法是口語資料

質性訪談的資料分析,第一步就是

分析法(Protocol analysis),它與內容

做逐字稿,建立訪談的書面記錄。逐字

分析法最大的不同在於此法是在完成

稿的建立原則在於「詳盡確實」,完整

訪談逐字稿後,先進行剪貼分類,剪貼

的逐字稿不僅能使質性資料的分析更

技巧的第一步是瀏覽整篇逐字稿,並仔

接近原貌,更能了解受訪者意念的來龍

細找出和研究相關的部分。憑藉著這初

去脈。僅以訪談過程的手稿紀錄並不能

步的閱讀,可一邊發展或修改研究的主

反映整個討論的特徵,受訪者的非語言

題,並區別出在逐字稿內有哪些部分與

溝通、手勢以及行為等就無法藉由訪談

主題相關與不同,根據主題與內容的關

過程中的紀錄加以描述,所以逐字稿的

聯性進行初步的概念化定義,即可進行

製作最好能以錄音、錄影設備作一輔

下一階段的「編碼」。編碼是將蒐集來

助,中介者(研究者)可以藉此了解受

的資料分解成一個個單位,仔細檢視並

訪者的情緒及受訪情境,更可以避免中

比較異同,再針對資料中所反映的現象

介者的記憶出錯,而去渲染、誇大了實

而提出問題的過程。透過熟讀受訪者的

際狀況,這往往是質性資料偏誤產生的

回答,並且持續思考該內容與研究主題

主要原因之一。

間的關係以及所代表的意涵,同時於編 碼處記錄下感想與評註並標出受訪者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又常被稱作「類統計分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表達之重點及關鍵字,再將每份逐字稿 的內容與位置給予不同的分類編號。編

13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碼之後就可以進行核心資料的分析,即

和關聯,將重新編輯過的訪談資料以不

「建構類屬及概念化」,將主題資料歸

同面貌加以呈現。

納後,根據其所涵蓋的意義賦予一個適 當的概念名稱。也就是針對摘要內容的

融入/結晶化分析

主題加以分類、比較、歸納後,將屬性

融入化分析方法最常被使用在個

相同的編碼歸類,予以命名。而命名方

人深度的質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如傳

式可採用既有的理論概念或是研究者

記、回憶錄、人物誌等,研究者必須長

自行建構的概念,以形成研究中的主要

期回顧研究對象之經驗,經過不斷洞察

核 心 類 屬 ( Ericsson & Simon, 1993;

相關經驗,融入整體的分析再加上因洞

Strauss & Corbin, 1990) 。

察經驗所獲得的新的領悟,使其分析結 果被詮釋成可報導的型態,使其可以影

樣版式分析法

射社會的實相。

樣版式分析法主要是建立在既有

不論以哪一種分析方式來處理質

的理論、行為模式等等架構觀念下所發

性訪談的結果,整體的分析過程都具備

展出來的分析方法,它並沒有固定的登

了彈性、充滿創造力的特質;總而言

錄手冊,而是根據理論將訪談內容作概

之,以上各種質性研究分析方法之程序

念化的分類,並將分類結果加以詮釋,

都 可 被 歸 納 為 :( 1 ) 逐 字 稿 之 準 備

此法必須一再地回到訪談逐字稿進行

(Preparation of raw data files);(2)仔

文字、情境等檢視及修定,再進入詮釋

細閱讀逐字稿內容(Close reading of

的階段,將內文安插至所詮釋的架構內

text);(3)形成不同類別(Creation of

加以表達,所以稱之為樣版式分析法。

categories);(4)檢視重複編碼之分類 與內容(Overlapping coding and uncoded

編輯式分析法 編輯式的分析法更朝向主觀及詮 釋性的分析意念,研究者根據歸納紮根

text);以及(5)重複修正與再精細分 類(Continuing revision and refinement of category system)(Thomas, 2000)。

原理,像編輯一般,剪輯、安排本文的 呈現,直到詮釋者探尋出有意義的類別

133

結論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質性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廣

Haug F. (1987) Female Sexualization: A

泛運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主要著

Collective Work of Memory. London:

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

Verso.

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

Krueger R. (1994) Focus Groups: A

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

Practical

社會事實的認知。研究者需具備質性研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Guide

for

Applied

究方法的知識外,更需要有以下正確六

Merton R. (1968) Social Theory and

項認知:不要曲解合理的歸因、避免過

Social Structure: Part One on

渡以受訪者的觀點來解釋事由、體認事

Theoretical Sociology: Five Essays

件發生的現象是稍縱即逝、避免選擇極

Old and New. New York: Free Press.

端 意 見 、 不 要 以 單 一 成 分 ( single

Maccoby E. & Maccoby N. (1954) The

element)來當作解釋原因、以及體認文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

化因素與事實常是伴隨存在的

In: G. Lindzey(Ed.)Handbook of

(Silverman, 1997) 。此外,質性研究方

Social Psychology. Massachusetts:

法之設計與量性方法不同,資料之分析

Addison-Wesley.

也應採取不同之方法,不應以量性資料

Miller W.L. & Crabtree B.F. (1992)

分析方法來進行質性資料分析,否則就

Primary

會造成研究設計上邏輯的錯誤。

Multimethod

Care

Research: Typology

A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 參考文獻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Ericsson K. & Simon H.A. (1993)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Grbich C. (199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An Introduction. Sydney: Allen & Unwin.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CA: Sage, pp.3-28.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Morgan D. (1995)Why things (sometimes)

134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go

wrong

Qualitative

in

focus

Health

groups.

Research

5,

516-523. Silverm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London: Wilsy.

D.

Qualitative

(1997) Data:

Interpreting Methods

Thomas D.R. (2000) Qualitative Data

for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Stewart D. & Shamdasani P. (1991) 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

Community Health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

Newbury Park: Sage.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質性研究

Design to Analysis. In: T. May

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圖書

( Ed. ) Social Research Issues,

公司。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Tayor

135

S.J.

&

Bogdan

R.

(1984)

Open University Press.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Models and Steps of Interviewing Jin-Ding Lin 1*, Chia-Feng Yen2 , Mei-Hua Chen2,3 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Taipei, Taiwan

2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aiwan, Chung-Hua Foundation for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aipei County, Taiwan 3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and Child Development, College of Human Ecology, Shih-Chie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orresponding Addres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No. 161, Min-Chun East Road, Section 6, Taipei, Taiwan, 114. E-mail: a530706@mail.ndmctsgh.edu.tw

Abstract Qualitativ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worl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seek to uncover the thoughts, perceptions and feelings experienced by interviewees.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paper are to examine the meanings and methods of qualitative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particularly in the method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 We introduce interview models, conceptual, when and where uses, techniques and data interpretation of qualitative study.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analyzing methods of qualitative data included: content analysis, template analysis, editing analysis and immersion/ crystalization analysis. Finally, the authors emphasize tha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yles of research are different in research design, their data analyzing needed to be different as well. The research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of this difference in nature otherwise they will be in logic fallacy in studies. Key words: Focus group interview, in-depth interview, interview model, qualitative research

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136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