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五十選(下)

Page 1

留街舊館 位于马萨林红衣 主教宫内,和弗朗索瓦密 特朗馆共同构成全世界最 大的图书馆之一。建材: 兩者都使用了大量的鋼鐵 結構和玻璃。這些材料在 現代建築中非常常見,能 夠提供強度和透明度。

它們的設計融入了現代工業 建築的特徵,如大型樑柱、 格狀結構和簡潔的形式。

間隔和空間利用:兩者都充分

考慮了空間的利用效率和功能 性。構造:兩者都採用了工業 風格的設計,強調結構元素的 可見性和功能性。

它們都設計了開放的樓層 平面,提供了寬敞的工作 空間和良好的自然光照。 現代感:兩者都展現了現代 建築的特點,以創新和獨特 的設計元素為主,與傳統建 築風格有所區別。

台灣建築50選
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

高約7米,長38.4米,寬 幅達20.1米的大棚架為國內 少有的木鋼混合構造建築, 整座建築體僅有三處落地的 支撐點,其為結構兩側葉緣 以及尾部葉柄與地面相連的 基座。

崙坪曲梁木構造建築

位於桃

園市的觀音區,建築體以樹林落

葉為概念,永續循環的木材為核

心,以減量設計延續整體園區環

境特質,給予現況地貌合宜的梳

理,使新建造開放性木構景觀地 標與現存環境和諧共存。

台灣建築50選 /20

博爾貢木板教堂 是中世 紀的木質教堂,擁有獨特的 建築風格。建材:兩者都主 要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

崙坪曲梁木構造建築以木榫 結構和曲線形狀的構件為特 點,而博爾貢木板教堂則 是挪威的一座木構教堂, 整個建築都由木材組成。

構造:兩者的建築構造都以木 構造為主。崙坪曲梁木構造建 築的主要特點是曲梁木構造 和屋頂系統,而博爾貢木板 教堂則以其獨特的木榫結構 和曲線形狀的構件而聞名。

傳統性:崙坪曲梁木構造建 築和博爾貢木板教堂都承載 著當地傳統建築的特點和文 化價值。它們在建築設計和 建造技術方面反映了特定地 區的傳統建築風格。

台灣建築50選

排灣族&魯凱族石板屋聚

落由大型的石塊或石板構成,以

平坦且堅固的地面或緩坡後剷出

一畚箕形的地台作為基地,然後

將大型石塊或石板堆砌成平整的

基礎平台。牆壁使用石板砌成,

以水平或垂直的方式堆砌起來,

使用石板之間的縫隙填補黏土或

泥漿,以增加結構的穩定性和牢 固性。

魯凱族樑柱結構大且堅固,

堆砌整齊,縫隙小。排灣 族結構細,堆砌隨意,縫隙 大。屋頂使用石板或木材構 造,使用粗大的木樑作為主 樑和次樑,,屋梁和屋樑之 間使用石板或竹子作為屋面 材料,並使用繩子或竹簡綁 定。在木樑上搭建橫向的椽 子,用來支撐石板屋頂的石 板。椽子由細木材製成,並 平行於主樑和次樑排列。在 椽子之間,石板屋頂的覆蓋 材料,如石板或瓦條,被平 鋪或疊放,形成屋頂的防水 層。將石板並平鋪在屋脊 上,以保護屋頂的中央部 分。在屋脊使用特殊形狀的 石板,用以加固和裝飾屋頂 邊緣。凱族外觀方正,屋頂 呈坡形,屋脊平直。排灣族 外觀圓緻,屋頂呈圓形,屋 脊部分常呈弧形。

台灣建築50選 /21

凱族石板屋聚落都使用當地 的天然材料來建造。排灣 族&魯凱族石板屋使用石 板作為屋頂和牆壁的主要材 料,而薩明巴石屋則使用 當地的石頭和木材搭建。

構造:這兩種建築都具有簡單 而堅固的構造。排灣族&魯凱 族石板屋聚落的建築通常是長 方形或方形的單層結構,由石 板疊砌而成,屋頂以斜坡方式 設計。薩明巴石屋也具有類似 的單層結構,使用石頭和木材 建造。

建築風格:排灣族&魯凱族 石板屋聚落和薩明巴石屋在 風格上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兩者的建築風格都注重實用 性和適應當地環境,並與自 然環境融為一體。它們都強 調簡樸、自然和耐用性,以 滿足居住者的需要。

台灣建築50選
薩明巴石屋和排灣族&魯

七佳石板屋 主要結構由柱子和

樑組成。柱子使用紅磚或石頭砌

筑,以提供結構支撐力和穩定

性。樑使用木材。石板是七佳石

板屋的特色之一。石板用於構建

牆壁,通常是將石板直立砌入地

基和柱子之間,形成牆面。石板

采用不同大小和形狀,並使用灰

漿固定在一起,以增加牆壁的穩 定性和防水性。

屋頂通常採用陶瓷瓦或石板 瓦覆蓋,採用三角型設計。 屋頂結構則由木條組成,形 成一個傾斜的屋頂框架。在 框架上覆蓋屋頂材料,以提 供保護房屋免受雨水和其他 自然元素的影響。屋脊裝飾 有簷下脊飾,以木雕或石雕 的形式出現,呈現傳統的圖 案和紋飾。建築風格簡樸自 然,強調原始的材料和自然 的美感。建築外觀無裝飾, 展現出樸素而質樸的特色。 七佳石板屋的內部裝飾通常 以木材為主。牆壁和天花板 上有木製的裝飾板,柱子和 樑也有精美的木雕裝飾。房 屋內部還有嵌入式的櫥櫃和 家具,以及用於分隔空間的 移動屏風。

台灣建築50選 /22

哥多華主教座堂 是一座

結合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元 素的建築,具有獨特的歷史 和文化背景。這種文化融合 的特點與七佳石板屋所代表 的日本傳統建築中的文化融 合相似,七佳石板屋也受 到了佛教和神道教的影響。 建築風格:哥多華主教座堂 以其特殊的建築風格而聞 名。

結合了穆斯林的拱形建築和基 督教的哥德式元素。七佳石板 屋也有獨特的建築風格,使用 石板屋頂和木結構,同時融 入了日本的傳統建築美學。

使用的材料:哥多華主教座堂

的建築材料包括石頭、磚塊和 木材,而七佳石板屋則以石板 和木材為主要材料。兩者都使 用天然材料,並展現了這些材 料在建築中的獨特魅力。

裝飾和細節:哥多華主教座 堂和七佳石板屋都注重細節 和裝飾,以增添建築的美感 和藝術價值。哥多華主教座 堂的內部擁有華麗的拱頂、 精美的石柱和雕刻,而七佳 石板屋的屋頂和結構也展現 了精巧的設計和木工技藝。

台灣建築50選

在屋架上覆蓋石板,通常使 用石片或石板堆砌,填補縫 隙以增強結構的穩定性和防 水性。使用石頭或石板堆砌 牆壁,填補縫隙以增加結構 的強度和穩定性。使用木材 或石頭建造內部的隔間,分 隔出不同的空間功能。地板 一般使用木板或石板鋪設, 固定在地台上,以提供穩定 的行走表面。

台灣建築50選 /23
佳平金祿勒頭目家屋 使用木 材建造屋架結構,包括屋脊、屋 簷、椽子等。屋架的形狀通常呈 現坡屋頂或曲線型屋頂的設計。

帕特農神殿

以其多柱式建 築風格而聞名,擁有精美的 石柱。佳平金祿勒頭目家屋 也使用了柱子來支撐屋頂, 儘管柱子的形狀、材料和風 格有所不同,但這是兩者之 間的一個可能的相似點。

石材建築:帕特農神殿是以大 理石建造的,而佳平金祿勒頭 目家屋則使用石板建造。儘管 材料不同,但兩者都利用了 石材來構建建築物,這是它 們之間的另一個相似之處。

歷史和文化價值:帕特農 神殿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 遺址之一,代表了當時的 建築和藝術風格。佳平金 祿勒頭目家屋則是印尼峇 里島文化的一部分,展示 了當地傳統建築的特色。 兩者都具有歷史和文化價 值,雖然來自不同的地理和 文化背景,但都反映了人 類的創造力和建築技術。

台灣建築50選

紅毛城主樓為方形城砦,地基及

牆壁均甚為深厚,採外石內磚的 砌法。主樓內分為上下二層樓,

內部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

造,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

直。英國人進駐後將尖形屋頂改

成平台式,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

增設角樓二處,二樓南側外也增

建露台,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 槍眼,居高臨下防禦入侵者。

現有紅色外牆也是英 國人所粉刷,原本紅 毛城外牆為灰白色。

紅毛城從原本的軍事用途轉 成領事辦公的公務場所, 空間結構上主樓部分依舊留 有防衛功能,官邸內的客、 餐廳及主要臥室內皆設有 壁爐,保留溫帶地區英國 建築空間的特色。領事官 邸為紅磚造陽台殖民地樣 式建築,擁有迴廊、斜屋 頂等特徵,當時聘請英國 建築師設計,但是紅磚及 匠師可能來自福建廈門。

台灣建築50選 /24

羅馬帝國水道橋 使用 了大型的石塊和磚塊作為 建築材料,而紅毛城則使 用了七佳石板作為建築材 料。兩者都使用了堅固且 耐久的材料來構建建築物。

構造:羅馬帝國水道橋和 紅毛城都展現了出色的工 程設計和構造技術。羅馬 帝國水道橋使用了拱形結 構來支撐水道,而紅毛城的 石板屋頂則以石塊疊砌的方 式建造,形成堅固的結構。

堅固性:羅馬帝國水道橋和 紅毛城都展現了出色的耐久 性和堅固性。羅馬帝國水道 橋的結構能夠承受水壓和時 間的考驗,而紅毛城的石板 屋頂能夠抵禦風雨和其他自然 元素的侵蝕。建材:羅馬帝國 水道橋使用了大型的石塊和磚 塊作為建築材料,而紅毛城 則使用了七佳石板作為建築 材料。兩者都使用了堅固且 耐久的材料來構建建築物。

構造:羅馬帝國水道橋和 紅毛城都展現了出色的工 程設計和構造技術。羅馬 帝國水道橋使用了拱形結 構來支撐水道,而紅毛城的 石板屋頂則以石塊疊砌的方 式建造,形成堅固的結構。

堅固性:羅馬帝國水道橋和 紅毛城都展現了出色的耐久 性和堅固性。羅馬帝國水道 橋的結構能夠承受水壓和時 間的考驗,而紅毛城的石板 屋頂能夠抵禦風雨和其他自 然元素的侵蝕。

台灣建築50選

整座砲臺為一矩形平面,長

12.5公尺、寬8.9公尺,高3.8

公尺,砲臺平面正面朝北主入

口位於東北側,為一2.16公

尺寬的拱門。於外周牆面對城

外的西南面及東南面各設置銃

口 4 處(其中 1 處被改為開

門)及1處,開口外小內大,

應作為近距離防禦作戰所用。

立面由拱門及對稱的窗戶組成。

女兒牆為紅磚砌築。拱門上 方女牆位置有一「修禪院」 門額一座。牆體表面由咾咕 石間夾花崗岩石砌築而成, 牆體轉角處以長度不等的花 崗岩丁砌而成。窗戶由四塊 厚度10.5公分的花崗岩石板 疊砌,中間設有兩根圓柱。

砲臺西側通往臺頂的樓梯前 方設有小門樓,門上方則為 書有「洗心」字樣的門額一 座。砲臺內鋪有灰紅色相間 的磨石子地磚。左側門樓出 入口由三塊花崗石板組成, 左右豎版支撐上方門楣,上 承咾咕石牆,門楣上方兩側 有門臼供門扇開啟。

台灣建築50選 /25

馬丘比丘 和巽方砲台都是 以石材為主要建造材料。

馬丘比丘使用大型石塊建 造了巨大的平台、建築和 階梯,而巽方砲台則是 由石塊砌成的防禦堡壘。

精密的工藝:這兩個建築都 展示了精細的工藝和建造技 術。

馬丘比丘的石塊連接非常精 確,沒有使用任何螺栓或水 泥,使得建築具有強大的穩定 性。巽方砲台的石塊也被精 心砌合,形成堅固的結構。 層次結構:馬丘比丘和巽 方砲台都具有多層次的建 築結構。馬丘比丘有著平 台、廣場和建築物的分層結 構,而巽方砲台則有不同 高度的城牆和防禦工事。

地理環境的利用:這兩個建 築都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理 環境。馬丘比丘建在山坡 上,利用了山地的地形和水 文系統。巽方砲台建在山丘 上,可以俯瞰周圍地區,提 供優勢的防禦位置。

台灣建築50選

瑪陵坑石頭厝的地基使用石頭

或磚塊建造地基,以提高建築物

的穩定性和防止潮濕。使用石頭

或磚塊作為支撐結構的柱子,通

常直立在地台上。橫跨在柱子之

間的横樑,以增加結構的穩定性

和承載力。縱向的樑柱,連接屋

頂與地台,以支撐屋頂結構。

使用石頭或磚塊堆砌牆壁, 填補縫隙以增加結構的強 度和穩定性。使用石頭或磚 塊建造內部的隔間,分隔出 不同的空間功能。使用木材 或竹子建造屋架結構,包括 屋脊、屋簷、椽子等。屋架 的形狀通常呈現坡屋頂的設 計。在屋架上覆蓋瓦片,通 常使用陶瓷瓦片或鐵皮瓦 片,填補縫隙以增強結構的 穩定性和防水性。一般使用 木板或石板鋪設,固定在地 台上,以提供穩定的行走表 面。閩南傳統風格建築,通 常是一層的建築,沒有樓層 結構。建築平面簡單,通常 為長方形或正方形。

台灣建築50選 /26

婆羅浮屠寺廟群 和瑪陵 坑石頭厝都使用石頭作為 主要建材。婆羅浮屠寺廟 群使用石頭砌成塔樓、平 台和浮雕,而瑪陵坑石頭 厝則是由石塊建造而成。

建築風格:婆羅浮屠寺廟群 和瑪陵坑石頭厝都展現出精 細的建築風格和藝術裝飾。

婆羅浮屠寺廟群以其華麗的 浮雕和雕刻而聞名,展示了 佛教故事和象徵意義。瑪

陵坑石頭厝則以其石刻的細 節和圖案,包括人物、動 植物和神話故事的描繪。

宗教意義:婆羅浮屠寺廟群 是佛教寺廟,被認為是佛教 信仰的重要場所,象徵著佛 陀的教義和救度。瑪陵坑石 頭厝則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建 築,具有宗教和儀式意義, 是與祖靈崇拜和宗教儀式相 關的地方。

台灣建築50選

許反古厝

是傳統閩南建築通常

使用石頭或混凝土等材料建造。

主要結構採用木構架系統。包括

樑、柱和樑架等組件。由優質的

木材製成,使用榫卯結構使其相

互連接。外牆使用石頭堆砌。

石牆使用大型石塊,水泥或 灰漿固定。石牆不僅具有美 觀的外觀,還能提供保溫和 防火的功能。內牆使用磚。

屋頂常採用曲線形狀,例如 拱形或斗拱形狀。屋頂結構 由樑架和瓦片組成,樑架提 供支撐,瓦片則覆蓋在樑架 上形成防水層。建築構造常 配有精美的木雕裝飾,例如 欄杆、窗花和門楣等。這些 木雕裝飾在建築的外觀上增 添了藝術氛圍,展現了傳統 工藝的精湛技巧。

台灣建築50選 /27

契琴伊薩 的主要建築材料

是石頭,許多建築物使用灰 石(limestone)或石灰岩 (limestone)建造。同樣 地,許反古厝也是使用石頭 作為主要建材,通常是閩南 地區的石灰岩或花崗岩。

雕刻和浮雕:契琴伊薩的建 築物以其華麗的雕刻和浮雕 而聞名。

這些雕刻和浮雕展示了馬雅 文化的符號、神話和歷史 故事。同樣地,許反古厝 的外牆和門窗也常常以精 美的雕刻裝飾,描繪著傳 統的圖案、花紋或故事。

構造和比例:契琴伊薩的 主要建築物之一是科爾姆 (Kukulkan)金字塔,具有四 個面的梯形陡坡和一個頂部的 神殿。

許反古厝也有類似的構 造,通常有四個面的屋頂 和一個中央的天井或庭院。 宗教意義:契琴伊薩是一個 重要的宗教中心,其中的建 築物被認為是與宗教儀式和 天文觀測相關的。許反古厝 也是傳統閩南民居,具有宗 教和祭祀的意義,通常包含 了神龕和祭祀的空間。

台灣建築50選

十二犁頭鏢碉堡群位於台灣,

是日治時期建立的防禦工事之

一。主要使用石材和混凝土作為

建材。石材用於建造牆壁和防禦

結構,而混凝土則用於建造堡壘

的底座和其他結構部分。這以其

獨特的鏢形結構而聞名。每個碉

堡都由一個中央的大型碉堡和兩

個側翼碉堡組成,呈三角形的鏢 形布局。

中央碉堡用於指揮和監視, 而側翼碉堡則用於射擊和防 禦。碉堡群的設計充分考慮 了防禦功能。它們位於戰略 位置,可以控制進入台灣北 部海岸的入口。每個碉堡都 設有射擊孔和瞭望台,以便 觀察和抵禦敵人的進攻。碉 堡群之間通常有地下通道相 連,方便士兵和補給品的移 動。這些通道位於地下,提 供了保護和隱蔽的優勢。為 了增強防禦能力,碉堡群設 有防護措施,例如爆破墻壁 和掩體。這些措施旨在減少 敵人的攻擊效果並保護士兵 的安全。

台灣建築50選 /28

傑內大清真寺 和 十二犁 頭鏢碉堡群 都使用了當地 的建築材料。十二里頭堡 壘群以巨石和石頭建造, 而傑內大清真寺則使用當 地特殊的泥磚和土壤。

地區風格:這兩個建築群都 具濃厚的地區風格和特色。

十二里頭堡壘群是台灣原住 民的傳統建築,展現了原住 民文化和建築技術。傑內大

清真寺代表西非馬利共和國 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和文化。 宗教背景:十二里頭堡壘群在 台灣原住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傑內大清 真寺則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場 所,具宗教和精神上的重要 性。

建築結構:儘管十二里頭堡 壘群和傑內大清真寺在建築 風格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 展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工 藝。這些建築物都具有特殊 的結構和設計,以應對當地 的氣候、環境和功能需求。

台灣建築50選

樑柱通常由木材製成,擺放 在石牆上方,承載屋頂和樓 板的重量。屋頂常使用瓦片 或石板覆蓋,以防水和保護 建築。屋頂的設計通常是斜 坡式,使雨水順利排走。內 部空間通常劃分為多個房間 或功能區域。內部隔間可以 使用石牆或木牆來區分,遵 循穩固性和實用性的原則。

馬岡石頭厝 使用石材作為地

基,石材可以是大型的石塊或石

板。由大型石板堆砌而成的石

牆。石牆由石材堆砌而成,使用

砂漿或石灰漿粘合石板,使其緊

密連接。屋頂和樓板通常使用樑 柱系統來支撐。

台灣建築50選 /29

希巴姆高層住宅 和馬岡 石頭厝都使用了特定的建 材來建造。馬岡石頭厝主 要使用石材,而希巴姆高 層住宅則使用泥土磚塊。

垂直結構:這兩種建築物都 具有垂直結構的特點。

岡石頭厝通常由一至數層樓 組成,樓層之間通常有木製 的樓梯或樓梯間連接。希巴 姆高層住宅則由多層塔樓組 成,每個塔樓有不同的樓 層,並由狹窄的樓梯連接。

防禦功能:由於地理和歷史 原因,馬岡石頭厝和希巴姆 高層住宅都具有一定的防禦 功能。馬岡石頭厝的建築結 構通常具有堅固的外牆和狹 窄的出入口,以提供保護。

同樣地,希巴姆高層住宅的 高塔樓結構和狹窄的出入口 也提供了類似的防禦功能。

台灣建築50選

基督教國家派教堂 以

其堅固的結構、厚重的牆

壁和拱形結構而著稱。

使用石材作為建材。通常是當地

容易取得的材料,如石灰岩、砂

岩或花崗岩。基督教國家派教

堂的特點之一是其厚重堅固的牆

壁。一般由粗糙的石塊或磚石建

造而成。結構包括圓頂和拱頂。

圓頂是圓形或半球形的頂部 結構,位於教堂的交叉處 或中殿的末端。拱頂則是圓 拱形的屋頂結構,用於教堂 的走廊和側殿。拱形結構包 括圓拱、尖拱和扁拱,用於 分隔教堂內部空間,同時提 供支撐和美學效果。以雕刻 裝飾來豐富其外觀和內部, 包括花卉、動物、人物和宗 教圖像等,用以展示宗教故 事和象徵意義。窗戶相對較 小,並且通常使用圓拱形或 扁拱形的窗戶。這些窗戶用 以提供自然光線,同時限制 了內部的裝飾。

台灣建築50選 /30

沙特尔主教座堂

和基 督教国家派教堂都采用了 石材作为主要建材。它们 使用大量的石块和石砖 来建造墙壁、拱顶和尖 塔等结构,这使得它们 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

结构:两者都采用了类似的 十字平面结构,即拉丁十字 或希腊十字。这种结构在基 督教教堂建筑中非常常见。

其中中殿与横臂形成十字交 叉。这种结构提供了较大的内 部空间,以容纳更多的信徒。

尖塔:沙特尔主教座堂和基督 教国家派教堂都有高耸的尖 塔,这些尖塔是这些教堂的标 志性特征之一。它们以尖塔的 形式将建筑物引向上方,象征 着向天堂的指引和崇高的灵 性。彩色玻璃窗:沙特尔主教 座堂和基督教国家派教堂都采 用了华丽的彩色玻璃窗。

这些窗户经过精心设计和制 作,以描绘宗教故事、圣经 场景和圣徒的形象。彩色玻 璃窗为内部创造了神圣而神 秘的氛围,并通过折射光 线产生独特的色彩效果。

雕刻和装饰:这两种教堂都 有丰富的雕刻和装饰元素。 它们的墙壁、柱子和门廊等 部分都装饰有精美的雕刻作 品,包括圣徒、天使、动物 和植物的形象。这些装饰不 仅是建筑的装饰,也是宗教 故事和象征的表达。

台灣建築50選

樣式為現代主義,但融合了 傳統的日式庭院、樹木和 景觀、和紙、木質材料和格 柵等。主要由幾個矩形單元 組成,其中包括辦公區、會 議室和接待室等。這種簡約 的布局使得內部空間的使用 更加高效和功能性。外牆採 用了大量的玻璃幕牆設計。 增加了自然光線的進入並提 供了開放的視野。融合了現 代和傳統元素。室內空間使 用了現代化的家具和設備, 同時保留日本傳統建築的元 素,如榻榻米、障子和屏風 等。這種結合創造出舒適且 具有文化特色的室內環境。

知事官邸

混凝土結構,是現代建築常用的

台灣建築50選 /31
主體結構採用了鋼筋
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通常 由鋼筋和混凝土組成,鋼筋提供 了強大的抗拉能力,而混凝土則 提供了優秀的壓力承受能力。

美泉宮 是一座典型的巴洛 克風格宮殿,而知事官邸 也有類似的風格特徵。巴 洛克風格以宏偉的外觀、 對稱的設計和精細的裝

飾而著稱,這些特點在兩 座建築中都得到了體現。

建材:美泉宮使用了大量的 石材和大理石作為建築材 料。知事官邸在建築材料方 面也採用了類似的選擇, 例如使用石材或大理石來 打造堅固和豪華的外觀。

室內裝飾:美泉宮的室內裝飾 極為華麗,包括精雕細琢的天 花板、壁畫、點綴著金箔的家 具等。

知事官邸在室內裝飾方面可 能也追求著奢華和精緻, 並使用類似的裝飾元素。 園林設計:美泉宮擁有廣闊 而精心設計的花園,包括修 剪整齊的草坪、花壇、噴泉 和景觀小徑。知事官邸可能 也有類似的花園設計,以創 造宜人的環境和令人愉悅的 景觀。

台灣建築50選

臺中州廳 是台灣日治時期興建

的一座歷史建築,建材主要使用

磚石和混凝土。磚石是主要的建

築材料,用於建造牆壁和外觀。

混凝土用於加固結構和樓板等部

分。外觀上運用石材裝飾,例如

柱頭、窗戶和門的周圍,增添了

華麗感和細節。為新古典主義風

格,有中央走廊和兩側的側殿。

主體正面設有一個柱廊,由 一系列的石柱支撐。柱廊

上方是拱廊,形成了一個半 圓形的拱形結構,增加了建 築的穩固感和美感。窗戶和 門通常採用了拱形的設計, 營造出一種古典而優雅的氛 圍。窗戶上有窗欞和花紋玻 璃,使光線進入室內,同時 保護隱私。臺中州廳結合了 西洋建築的元素,展現出其 華麗的外觀和堅固的結構, 同時對當時的建築技術和風 格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台灣建築50選 /32

建于 公元6世纪,最初是一座 拜占庭教堂,后来被改建 为清真寺。台中州厅也是 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建 于20世纪初,曾经是台 中地区的政府办公场所。

文化融合:圣索菲亚大教堂融 合了拜占庭和伊斯兰建筑风 格,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 交汇点。台中州厅在设计中融 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以展示 地区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

建筑风格:圣索菲亚大教堂 具有壮丽的穹顶、拱门和石 头结构,展示了拜占庭建筑 的独特风格。台中州厅可能 在建筑风格上也采用了一些 类似的元素,例如大型的屋 顶和石材的使用。

台灣建築50選
圣索菲亚大教堂

靜修在日治時代的大正五年 1916年創校,由台北天主教 道明會西班牙神父根禮孟德 所設立,當時稱為私立靜修 高等女學校,在民國34年 台灣光復後改名為私立靜修 女子中學。目前學校的建築 外觀仍採西班牙古堡形式興 建,原本大樓因年代久遠而 改建,但新大樓的頂部,仍 仿造原本大樓的山牆樣貌興 建,讓學校傳統得以保存。

台灣建築50選 /33
私立靜修女學校 於1917年由
天主教神父根禮孟德斯於1916年
院的味道,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天 主教學校。
在大稻埕蓬萊町創立,建於1920 年代,為天主教所設立之學校, 建築風格偏屬哥德式,略有修道

薩伏伊別墅 以其简洁的几

何形式而闻名,注重线条的 清晰度和结构的简洁性。靜

修女中校舍同樣也追求简洁 和几何形式的美感,在建筑 的整体造型上有相似之处。

现代主义风格:薩伏伊別墅是 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之一, 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和材料 的真实性。靜修女中校舍在 设计上也追求现代主义的原 则,将功能性与美学相结合。

使用混凝土结构:薩伏伊別墅 采用了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

材料,展示了混凝土结构的优 势和美学特点。

靜修女中校舍也使用了 混凝土或其他类似的材 料,以实现建筑结构 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开放式空间和自然光线:薩 伏伊別墅强调室内空间的流 畅性和与室外环境的联系, 通过大窗户和开放式设计引 入自然光线。靜修女中校舍 也注重创造开放的空间感和 最大化利用自然光线的设 计。

台灣建築50選

舊臺中車站(即舊臺中火車

站)是臺灣臺中市的一座歷史建

築,建於日治時期的1921年,是

日治時期所興建的臺中州廳的一

部分。主要建築材料之一是混凝

土,用於建造建築主體、柱子、

樑和屋頂等結構部分。屋頂結構

使用了鋼鐵材料,提供了支撐和

支持,同時也增添了建築的風格 和特色。

在建築的外牆和一些裝飾元 素上使用了磚石材料,營 造出古典歐洲風格的外觀。 主建築是一座磚石和混凝土 結構的建築,呈現出歐洲新 古典主義的風格,擁有圓頂 和尖頂的屋頂。候車大廳位 於主建築的正中央,有高大 的拱形天花板和大型玻璃窗 戶,提供了充足的光線和通 風。設有多個鐵路月臺,供 乘客上下車使用,月臺部分 一般由混凝土或磚石建成。 正面設有一座塔樓,塔樓上 有鐘樓和尖頂,塑造出建築 的獨特外觀。

台灣建築50選 /34

泰姬玛哈陵 和台中车站都 采用了大量的石材作为主要 的建筑材料。泰姬玛哈陵使 用了白色大理石,而台中车 站使用了混凝土和石材。

建筑规模:两者都是宏伟的 建筑,具有庞大的规模和壮 丽的外观。泰姬玛哈陵以其 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尖塔而 闻名,而台中车站以其宽敞 的站厅和高耸的钟楼而著称。

精细的建筑细节:泰姬玛哈陵 和台中车站都注重细节和装 饰。

泰姬玛哈陵上刻有精美的 浮雕、纹饰和镶嵌宝石, 而台中车站的外观装饰 也充满了细致的设计。 文化意义:泰姬玛哈陵是印 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列 为世界遗产,并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台中车站 作为地标建筑,也承载着当 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台灣建築50選

台灣文學基地 坐落於台灣北

部。齊東街自古就是台北與基隆

間往來的重要道路,至今已有將

近三百年的歷史。日治中期以

後,此區規劃為新興住宅區,開

始出現大量的日式宿舍。戰後這

些日式木造房屋成為國府配置給

公務人員的公家宿舍,形成公家 聚落的重要生活圈。

因此,本區呈現了台灣近代 史的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疊合了不同政權、族群的生 活紋理。一九九○以後,本 區出現了大量開發與拆除老 屋的規劃。當時,在地居民 協同一些專業者,發起了老 屋保存運動。由下而上的在 地文資保存運動,也因此讓 多棟老屋得以保存下來。所 以建築師適度保留了後來增 改建的部分,以呈現不同時 代、不同族群的生活樣貌與 痕跡,同時適度引入現代的 材料與工法,主要是使用較 透空與細緻的材料,讓這些 建築物從講求私密的「居 住」功能,轉化為供公眾使 用的「公共空間」時,能有 較為開放的視野。

台灣建築50選 /35

閑谷學校 和台灣文學基地 兩者都是現代建築,注重簡 潔、功能性和獨特的外觀設 計。它們運用現代材料和結 構,創造出獨特的建築風 格,與傳統建築有所不同。

設計師的重要性:兩者都由 知名的建築師設計。閑谷學 校是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 設計,而台灣文學基地則是 由臺灣建築師王文華設計。

這些建築師以其獨特的設計 理念和風格而聞名。創新的 空間使用:兩者在空間使用 方面都展示了創新和獨特的 概念。閑谷學校以其開放的 空間設計和多功能的室內布局

而聞名,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 學習和交流環境。台灣文學基

地則以其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和 環境教育為特點,提供了一個 與自然互動的文學體驗空間。

地方文化的展示:兩者都與地 方文化和教育有關。

閑谷學校作為一所學校, 提供了一個教育場所,將 現代建築與教育相結合。 台灣文學基地則是一個 專門展示臺灣文學和文 化的場所,旨在推廣臺灣 文學並與當地社區互動。 這些相似之處表明兩個建築 都融合了現代建築的設計原

則,並在空間使用和文化展 示方面有所創新。它們都是 在當代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 的建築作品。

台灣建築50選

東海體育館 的設計人是張肇

康,剛開始不只是純粹用於體育

活動,更是大型室內聚會所。東

海早期的畢業典禮、聖誕舞會、

名人演講、戲劇表演或是演唱會 皆在此舉行。

在設計上有以下幾點巧思: 利用地勢讓體育館位在下 坡處,讓體育館以俯瞰的角 度看位在下坡置的建築物, 在視覺上會感覺比較小。地 基下挖:減低龐大感-把體 育館的位置拉離約農路,這 是利用透視的原理。在體育 館前種植濕地松造成切割效 果,把龐大的體育館分散成 好幾個零碎片段。利用斜屋 頂將建築物量體變小。若想 要體會體育館的巨大,就必 須走下去,穿過濕地松林, 愈接近愈是讓人感到其高大 寬廣。現在體育館較多使用 在純粹體育活動上,而戶外 則常用在舞台表演等藝術 上,向下傾斜的地勢剛好成 為絕佳的露天看台。

台灣建築50選 /36

法隆寺 和東海體育館都

是大型建築物,具有宏偉 的規模。東海體育館是一 個現代體育館,可以容納 大量觀眾,並擁有廣闊的 場地。法隆寺是一個古代

佛教寺廟,擁有廣大的寺 廟區域和多個建築結構。

建築風格:兩者在建築風格 上有所不同,但同樣展示了 獨特和精緻的建築設計。

東海體育館是現代建築,呈 現出現代主義風格,強調功 能性和簡潔的設計。法隆 寺則是古代的日本佛教寺 廟,具有典型的日本寺廟建 築風格,如傳統的木造結 構、屋簷的弧形設計等。 文化意義:兩者都具有重要的 文化意義。東海體育館是台灣 著名的體育場館,舉辦過許多 國際性體育賽事,成為了台灣 體育發展的象徵之一。

法隆寺則是日本重要的佛 教寺廟之一,被列為世界 文化遺產,是日本佛教 文化和建築藝術的代表。 宗教功能:法隆寺作為一個 佛教寺廟,具有宗教功能, 吸引著信眾和朝聖者前來參 拜。東海體育館則主要用於 體育賽事和娛樂活動,以提 供運動和娛樂場所功能。

台灣建築50選

淡江教會新堂規劃地上9層、

地下2層,堪稱全台最高的清水

模教堂,主體結構使用國產建材

實業5,000磅清水混凝土,為了

達到清水模的完美無瑕,從骨材 原料就得把關。

混凝土預拌時使用同一套拌 合機,也需要較長的攪拌 時間,攪拌均勻後,出貨前 與到達工地,都須進行坍流 度試驗,符合60±5cm的 標準值才進行澆築。結構採 用國產建材實業5,000磅清 水混凝土,為了降低色差, 保持清水模的視覺平衡感,

從骨材原料就得把關,而且 混凝土預拌時必須使用同一 套拌合機,也需要較長的攪 拌時間,才能攪拌均勻,不 會像泡牛奶般產生結塊,因 此一天只能生產350立方 米,與一天生產1,500立方 米的普通混凝土相較,相對 費工,同時為保持最佳工作 性,出貨前與到達工地,都 須進行坍流度試驗,以符合 60±5cm的標準值。

台灣建築50選 /37

阿列克謝·舒舍夫自宅 和 淡江教會新堂都具有獨特的 建築風格。淡江教會新堂是 一座現代的教堂建築,採用 現代建築元素和設計理念, 並結合了傳統和當代的建築 風格。阿列克謝·舒舍夫自宅 則是一座現代主義風格的住 宅,以簡潔、幾何和功能性 為特點。

建築創新:淡江教會新堂和阿 列克謝·舒舍夫自宅都展示了 建築創新的特點。淡江教會新 堂設計獨特的空間結構和天花 板造型,以提供獨特的宗教體 驗。阿列克謝·舒舍夫自宅則 通過開放式平面布局、大面積 的玻璃窗和自然光線的運用, 創造現代舒適和開放的居住環 境。

建築意義:淡江教會新堂和 阿列克謝·舒舍夫自宅都具有 特定的意義和用途。淡江教 會新堂是基督教教堂,用於 宗教崇拜、聚會和禮拜。阿 列克謝·舒舍夫自宅是一個私 人住宅,提供居住和休閒空 間。

台灣建築50選

向山行政暨遊客中心 是作為

紀念台灣中部南投縣所發生的 九二一大地震的復興建設而打造

的建築。其結構采用梁空跨樓

版,並設置設置了跨距35米的

預力混凝土之空跨,由這兩個空

跨相互交叉疊合,塑出半開放式 的大空間。

日月潭,是早期為供水力發 電而挖鑿的人工湖。基地位 於面向湖畔一處水灣之地, 被森林圍繞。建築構成分為 專司環境管理的管理處以及 遊客中心。兩棟建築對照各 自基地周圍環境,皆隱藏著 各種具備個性的設計資質以 及可能性。例如自離地面數 公尺的高度向下俯瞰湖景, 與站在地面高度所欣賞到的 湖景,或許全然不同。再者, 藉著建築物前方水盤的設 置,利用湖水的反射作用, 不但拉近了與湖面的距離, 也增加了湖面幅員。而截取 局部風景的手法,則更加強 了其象徵性。這個規劃案的 設計重點,在於並非以建築 物來取代周遭環境景觀,而 是建構一個舞台裝置,讓人 們藉此與自然進行對話,進 而發掘出周遭環境的優點。

台灣建築50選 /38

落水山莊

和向山游客中心

都位於自然環境優美的地 區。向山游客中心坐落於山

區或自然景觀區域,周圍可

能有山脈、森林或湖泊等自 然景觀。落水山莊則位於山 脈或鄉村地區,周圍環境可 能包括樹木、草地、河流等。

建築風格:向山游客中心和落 水山莊都擁有特定的建築風 格,以融入自然環境並提供舒 適的空間體驗。它們可能選用 天然材料、簡潔的設計和自然 色彩來打造建築外觀,使建築 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融合。

旅遊服務:向山游客中心和落

水山莊都提供旅遊服務,以滿 足遊客的需求。向山游客中心 可能提供遊客接待、資訊咨 詢、票務服務等,並可能還有 展覽或教育設施。

落水山莊則可能提供住 宿、餐飲和休閒設施,讓 遊客在山區或自然環境中 享受舒適的住宿體驗。 景點入口或起點:向山游客 中心和落水山莊通常是遊客 進入或開始探索周圍景點的 入口或起點。遊客可以在這 些地方獲取必要的資訊、地 圖或指導,並從這裡出發進 行探索、觀光或戶外活動。

台灣建築50選

遠揚之森 坐落於台北遠東通訊

園區,其前身為遠東紡織廠,轉

型以通訊、數位科技為主軸的產

業園區。園區採低密度開發,規

劃有1.2萬坪中央公園,設置生

態池,除了具蒐集雨水及滯洪功 能,也帶來景觀及休憩的功能。

園區內即有醫院、量販店、 公共設施,且鄰近原有商 圈,生活機能相當充沛。

其工法特點在於採用New RC工法,新型高強度鋼筋 混凝土結構,可用於超高層 建築,安全高耐震。引進日 本最新「雙蓮根梁預鑄工 法」,為台灣首案,有效減 少施工誤差、提升建物強 度。搭配日本OILES免震設 備,有效吸收70%以上地震 力,提升建築安全及舒適。

YKK AP超高水密窗,搭配 6+6(邊間臥室採8+8)複 層Low-E玻璃,隔音隔熱, 有效節能。樓地板厚度達25 公分,可降低傳遞樓層間的 震動及噪音;樓高3.4米, 室內空間開闊舒適。

台灣建築50選 /39

克萊斯勒大廈和遠揚之森

都是各自城市或地區的地標 建築,代表著城市的象徵和 認可。建築高度:克萊斯勒 大廈在完成時是當時世界上 最高的建築物之一。而如今 隨著台灣建築技術的進步, 建築高度也可與之媲美。

建築設計:兩座建築都融合了 現代主義風格,並具有獨特的 外觀。遠揚之森同時融合了後 現代主義的溫柔曲綫去破除大 衆對於鋼鐵森林冰冷的印象, 克萊斯勒大廈則以其藝術裝飾 風格和尖塔造型而受到讚賞。

技術創新:遠揚之森和克萊 斯勒大廈在建築技術上都採 用了創新的方法。遠揚之森 採用了許多强化建築穩固度 技術和高效能的建築系統, 以應對臺灣地區的地震風 險。克萊斯勒大廈在當時的 建造過程中引入了許多新技 術和材料,成為一個建築創 新的里程碑。

台灣建築50選

望高寮碉堡群 向東可展望台

中盆地,向南可眺望大肚溪及對

岸的彰化平原,向西可遠望整個

臺中港,居地理位置要衝在二次

大戰期間,日本為避免美軍登

陸,於是興建一系列的反空降碉

堡與馬鞍型掩體(即為東海碉堡

群),其中包含了13號碉堡。

戰後 A01-A04 碉堡屬 於火炮掩體,呈ㄇ字狀 結構,開口寬闊,為 鋼筋混凝土之結構體, 外壁有彩色迷彩 塗裝,上覆以 土石及植被,形 成防空之偽裝。

二次大戰 13 號 碉堡外形為吊鐘 ,為混凝土之結 構體,底座直 徑約 10 公尺,高 約 7 公尺,壁體 四周留有多處矩 形窗口,上有 彩色迷彩塗裝。

台灣建築50選 /40

屋和望高寮碉堡群兩者都是 使用石頭作為主要建材。是 由圓形石塊砌成的建築群, 而望高寮碉堡群則是由巨大 的石塊和岩石組成的防禦工 事。阿爾貝羅貝洛的圓頂石 屋和望高寮碉堡群都展示了 精湛的石造技術。

它們的建築物都是由石頭穩固 地堆砌而成,形成堅固的結 構。獨特性:這兩個建築群都 具有獨特性和獨特的外觀。阿 爾貝羅貝洛的圓頂石屋以其圓 頂形狀和特殊的建築風格聞

名,而望高寮碉堡群則以其均 勻分佈在地形上的碉堡和堡壘 組成的防禦系統而聞名。

文化價值:這兩個建築群都 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 意義。阿爾貝羅貝洛的圓頂 石屋是義大利南部阿普利亞 地區的傳統住宅,被列入世 界文化遺產。望高寮碉堡群 則是台灣的重要防禦工事, 具有軍事和歷史價值。

台灣建築50選
阿爾貝羅貝洛的圓頂石

製作報告讓我對這個島嶼的建築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做完報告的心得:

1、多元文化的融合:

台灣建築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包括漢人、閩南、客家、日本、西方等不同文化的建築 元素融合。這種融合創造出了台灣獨特的建築風格,展現了台灣人民的包容和融合精神。

2、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台灣建築史中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和交融。傳統建築技術和形式在現代建築 中得到延續和再創造,同時現代建築的技術和理念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改變。這種對話 反映了台灣社會的變遷和現代化的趨勢。

3、地域特色的呈現:

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對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太魯閣穀倉的高床式結構、 排灣族&魯凱族的石屋等地可以看到應對風雨的特殊建築形式。這些建築展現了台灣人 民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適應。

4、歷史文化的保存與重建:

台灣建築史中的一些重要建築物得到了保存和重建,成為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例如 台南的赤崁樓、鹿港的龍山寺等,這些建築物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成為了觀光景點,

總的來說,台灣建築史展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地域特色的呈現以 及歷史文化的保存。這些特點豐富了台灣的建築風貌,同時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和人民的 歷史、文化和價值觀。通過這次報告,我更加了解這塊土地上的建築演變以及價值。

藉由這次找尋案例的過程,不只將我有興趣的幾個案例介紹了一番,同時也在找尋資料 的時候看到了許多相關的有趣案例。除此之外,我認為我們組所挑選的主題構造及樣式 都對我們大二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不論是細部構造的圖,或是樣式上的辨別都讓我有

台灣建築50選
吸引了許多遊客。
——— 蔣浩元
心得
不少收穫。 ——— 皇毓翔

藉由這次找尋案例的過程,了解了一些建築容易忽略的小細節、建築的構造和一些特 殊的木構造功法,讓我多了解了一些木構造的工法,提前預習對大二的學習有一些幫 助。

——— 張展熏

藉由這次的報告,我了解到了在人類史及世界史的脈絡中,台灣的建築在構造及樣式 上與其他國家的歷史建築也有能夠相對照及關連的部分,也更認知到台灣建築在歷史 脈絡上所產生的演變。

——— 曾茜渝

——— 李佾儒

台灣建築50選
建築是人類合作的結晶,這個報告也是,總的來說 ,藉由這個脈絡去了解案例,讓我 能得對案例有相較於亂看更多的了解 太棒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