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建築50選
台灣建築50選
磚 ⽊ / ⽵ 構 ⽯ ⼟
材 料 & 構 造
的「奧倫治」城,於1640年竣
工完工並改稱為「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的結構占地2.5公頃,
其建築群包括「內城」和「外城」
系統。其佈局則發展自16世紀
末的舊荷蘭防禦系統結構配置,
內城為方形三層建築。
最底層儲存彈藥、糧食。地 上有兩層,上層四角有稜 堡,兩角中間有北、東、南 三門。下層四角有稜堡,台 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 圓形中央各有井一口。上下 兩層富有雉堞,突出的稜堡 附設瞭望塔,稜堡作為砲塔 之用。當時並無水泥,因此 整座城堡的紅毛土以糖水、 糯米汁、牡蠣殼粉及砂調 製,再用紅磚疊建而成。現 存城牆數段及半圓形之稜堡 殘蹟各一,其中以安平古堡 殘蹟規模最大。
台灣建築50選
安平古堡 源於1622年荷蘭建
/01
聖索菲亞大教堂
是拜 占庭建築的經典代表,它 的圓頂和穹頂結構類似於 安平古堡的主要塔樓。兩 者都展示了優秀的建築技 巧和大規模結構的運用。
歷史價值:安平古堡和聖索 菲亞大教堂都具有重要的歷 史價值。安平古堡位於臺灣 臺南,建於17世紀,是荷 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殖民 城堡,代表了臺灣歷史上的 重要事件和文化交流。
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保加
利亞索菲亞市,建於6世 紀,是保加利亞最古老和最 重要的教堂之一,反映了保 加利亞的宗教歷史和文化。 建築特色:安平古堡是一座星 形城堡,具有堡壘、城牆和砲 台等防禦設施,代表了荷蘭建 築的風格和技術。聖索菲亞大 教堂是一座東正教教堂,擁有 拱頂、圓頂和雕刻裝飾,體現 了東正教教堂建築的特點。
觀賞價值:安平古堡和聖索 菲亞大教堂都是受到人們 青睞的旅遊景點。安平古堡 因其獨特的建築和歷史背景 吸引了許多遊客,也提供了 對臺灣歷史的深入了解。聖 索菲亞大教堂則以其宏偉的 建築和宗教意義吸引了遊 客和信徒,也是保加利亞 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標。
台灣建築50選
大稻埕街屋創建於1952年,位
於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內,為
四柱三窗、一坎一落一過水之典
型大稻埕街屋型式。立面洗石子
有預鑄浮雕裝飾,仿西式建築柱
頭、柱身直線凹槽,具維護整體
景觀與地區風貌之價值與特色,
該建築還用榫卯結構來連接樑
柱,榫頭和卯榫相互鎖定,提供 強大的結構穩定性。
外牆使用紅磚建造,採用順
砌法及交錯砌法。磚塊以磚 的一邊平鋪在一起,磚塊的 砌面與牆面垂直,每一層的 磚塊與上下層交錯排列。內 隔牆使用紅磚或木材建造, 用於劃分不同的房間和功能 區域。屋頂結構:先搭建好 屋架結構,包括樑和椽子。
樑橫跨在牆體之間,椽子位 於樑上,用於支撐屋頂材 料。鋪設瓦片時會在屋頂結 構上鋪設一層防水層,通常 使用沥青紙或其他適合的材 料。然後,從屋頂底部開始, 逐行鋪設瓦片。瓦片之間會 留出一定的間隙,以便讓雨 水順利排出。在鋪設每一排 瓦片之後,使用特殊的瓦釘 或其他固定件將瓦片固定在 屋頂結構上。這些固定件通 常會穿過瓦片的頂部部分, 固定在椽子上。
台灣建築50選
/02
博爾貢木板教堂 是中世 紀的木質教堂,擁有獨特的 建築風格。它與大稻埕街屋 有相似之處,因為兩者都 使用了傳統的建築材料(木 材)和結構,並展示了特定 時期和地區的建築特色。
歷史價值:大稻埕街屋和博 爾貢木板教堂都具有重要的 歷史價值。大稻埕街屋位於 臺灣臺北,是臺北市保存最 完整的傳統街屋區之一,代 表了臺北市的歷史和城市發 展 。
博爾貢木板教堂位於巴西阿馬 帕州,建於18世紀末,是巴 西最古老的木板教堂之一,具 有重要的宗教和歷史意義。
建築風格:大稻埕街屋和博 爾貢木板教堂都展現了獨特 的建築風格。大稻埕街屋採 用了傳統的閩南式建築風 格,包括磚木結構、天井和 斗拱等特點。博爾貢木板教 堂則是巴西的巴洛克建築風 格,有著曲線和彎曲的線 條、華麗的雕刻和飾物。
文化遺產:大稻埕街屋和博 爾貢木板教堂都被列為文化 遺產。大稻埕街屋是臺北市 的文化景點,吸引著許多遊 客和研究人員,也作為臺灣 傳統文化的代表。博爾貢木 板教堂是巴西的重要宗教建 築,代表著巴西的宗教傳統 和文化遺產。
台灣建築50選
前廳、講堂及後廳之台基邊
緣均砌築花崗石條,進石 條寬28~34公分不等,厚 約6公分,柱珠下方亦使 用花崗石。地坪為尺二磚斜 鋪。左右學舍以清水磚豎砌 收頭。牆體為石上磚結構, 用硓咕石,在立面部份使用 亂石砌,再以薄磚收邊;主 要建築物則以淺刻方式呈現 六角形、八角形及圓形;磚 牆用斗砌磚結構,砌築的方 法有「三順一丁」及「一順 一丁」。前廳鳥踏線以上以 白灰粉刷,講堂牆面均粉刷 白灰,後廳則是鳥踏以上斗 砌磚牆外露;前廳正面的櫃 台腳以紅磚疊砌而成,而不 是以整塊石材雕砌。屋頂鋪 作僅前廳使用筒瓦,其它部 份均使用板瓦。屋脊以磚砌 築,脊堵以泥塑剪黏裝飾。
台灣建築50選 /03
鳳儀書院 布局可分為兩個部 分,一為鳳儀書院,二為試院; 從空間復原的觀點而言,書院格 局外埕有義倉,進前廳後內埕有 一敬字亭。再往後為講堂空間, 左右為學舍。試院部分,進前廳 後,左右廂為閩童廊號,往內走 為大堂,經一穿心亭旁有粵童廊 號,後為閱卷後廳與官房,最後 還有一奎樓。
佩特拉古城
的岩石雕刻建 筑中,保存了许多精细的雕 刻细节,如立柱、壁画和雕 像,这些细节展示了当时的 艺术技巧和风格,与鳳儀書 院在细节设计上具有相似之 处,都注重于精细的雕刻、
对称的布局和装饰元素的运 用。歷史和文化價值:鳳儀
書院和佩特拉古城都具有重 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鳳儀書院建於19世紀,是中 國傳統書院建築的代表之一, 具有教育和文化意義。佩特拉 古城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 古代納巴泰人的首都,被列 為世界文化遺產,代表了古 代遠東和中東文明的結合。
建築特色:鳳儀書院和佩特拉 古城展現了獨特的建築特色。
鳳儀書院是中國傳統書院建 築,具有典型的四合院結構, 包括大門、中庭和書房等。
佩特拉古城則以其石刻建 築而著名,包括著名的寶 座廳、石雕墓室和大道 等,展現了古代納巴泰人 的建築技術和藝術風格。 觀賞價值:鳳儀書院和佩特 拉古城都是受到人們青睞的 旅遊景點。鳳儀書院因其古 老的建築風格和文化背景吸 引了許多遊客,也作為文化 教育場所對外開放。佩特拉 古城則以其壯觀的石刻建築 和古代遺址聞名於世,吸引 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台灣建築50選
簡氏古厝
占地約363坪,簡氏
古厝屬傳統閩式的三合院建築,
主要格局為三合院形式土埆厝並
加上卵石基礎,共設有一進、兩
護龍之構造,外圍紅褐色外牆的
牆面則設有斜立透空的磚砌窗,
其護龍山牆上設有磬牌造型圖
牆壁上深色磚塊拼設有 「卍」與「囍」字,階梯、 窗戶屬整片石材構成。屋頂 則為燕尾脊。 此外宅第後
方設有樹木,具有抵禦自然 氣候侵擾的功能,並與埕前 圍牆與建築圍塑屬私領域之 戶外空間,與周遭聚落建築 群形成獨立的生活場域。 另外右護龍尾端設有銃樓, 為抵禦於當地原住民衝突及 盜匪騷擾之防禦工事建築, 院前門樓也設有栓杆式的門 閂。左護龍尾端原也設有銃 樓,現已不存。
台灣建築50選 /04
案。
卡納克神廟 是古埃及的一
個巨大神廟複合體,其建築 以石材為主,使用大型石塊 和巨柱建造。這種使用石材 和大型結構的特點與大溪簡 式古厝的建材和構造類似。
歷史和文化價值:簡氏古厝
位於中國福建省,是傳統的 閩南建築,代表著福建地區 的傳統文化和建築風格。卡
納克神廟位於印度泰米爾納 德邦的馬杜賴,
是印度南部最重要的宮廟之 一,建於7世紀,是印度教的 聖地。簡氏古厝和卡納克神廟 都展示了當地的建築風格和技 術。簡氏古厝以其典雅的木結 構、磚石結構和精美的雕刻聞 名,常見於閩南地區的村莊和 城市。卡納克神廟則以其宏偉 的石造建築和細緻的浮雕藝術
而聞名,展示了古代印度建築 的壯麗和複雜性。
文化交流:一德洋樓和蘇丹 艾哈邁德清真寺都代表了不 同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一 德洋樓是臺灣歷史上西方文 化和建築風格的引入,展現 了當時臺灣與西方世界的接 觸。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則 代表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 宗教共存,反映了伊斯蘭教 在當地社區的重要性。
台灣建築50選
採用柱梁結構,柱子使用橡 木或柚木,具有較強的承載 能力和耐久性。同時使用榫 卯結構,使柱和樑的連接更 加穩固。牆壁使用磚塊砌造 (紅磚或灰磚)。門窗框架 使用木材,還展示了當時的 建築風格和藝術特色。一德 洋樓的屋頂結構採用斗栱, 也稱為琉璃瓦屋頂。斗栱 屋頂由木樑和斗拱組成, 樑和斗拱之間使用榫卯結構 連接,屋頂上覆蓋琉璃瓦。
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強調對 稱、比例和簡潔的設計。正 面立面以對稱的方式設計, 使用了希臘柱式的元素,如 多個圓柱和帶有精細雕刻的 柱頭。在斗栱結構中,採用 中國傳統建築的曲線形狀, 配合榫卯結構的使用,突顯 了東方建築的特點。
台灣建築50選 /05 一德洋樓 的歷史淵源要追溯至 清朝-林懋陽,為林柏璿次子, 生於清光緒11年,明治40年與 出身北屯望族的賴端結婚,大正 14年本建築之三合院落成,兩人 戶籍也於當年6月遷入。昭和2 年林懋陽納朱為妾,昭和5年興 建本建築之二層洋樓,故有「細 姨仔樓」的俗稱。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和一德洋樓都具有東方風 格的建築特色。它們的建 築材料中都使用了石材和 陶瓷,並且在外觀上都有 綴飾和細節的複雜設計。
歷史和文化價值:一德洋樓 和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都具 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一德洋樓是位於臺灣臺南的 歷史建築,建於19世紀末, 代表了臺灣近代建築和西方 文化的融合。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位於 新加坡,建於19世紀,是 新加坡最古老和最重要的 清真寺之一,展現了伊斯 蘭教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建築風格:一德洋樓和蘇丹艾 哈邁德清真寺展現了不同的建 築風格。一德洋樓採用了西方 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具有希臘 柱式、拱門和壁柱等特徵。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則採用 了伊斯蘭建築風格,包括 圓頂、尖塔和拱門,並裝飾 有藝術細節的幾何圖案。
文化交流:一德洋樓和蘇丹 艾哈邁德清真寺都代表了不 同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一
德洋樓是臺灣歷史上西方文 化和建築風格的引入,展現 了當時臺灣與西方世界的接 觸。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則 代表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 宗教共存,反映了伊斯蘭教 在當地社區的重要性。
台灣建築50選
舊三和銀行 是位於香港中環的
一座歷史建築,它展示了中西合
璧的建築風格。主要建材包括花
崗岩、灰泥和玻璃等。建築外牆
以花崗岩為主要材料,這種堅固
的石材賦予建築物穩定性和堅強 的外觀。
內部牆壁則使用了灰泥和石 膏等材料進行裝飾。此外, 玻璃窗戶和玻璃幕牆在建築 的外觀中也起到了重要作 用。結構是混合結構,結合 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方
現代建築風格。主要結構骨 架由鋼筋混凝土構成,這 種結構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力和穩定性。此外,建築 還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 元素,例如屋頂的懸山頂 和飛簷等。舊三和銀行的 建築設計融合了東西方元 素,展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和香港作為東西方交匯點 的地位。該建築於1950年 代興建,是香港的一個重要 歷史建築,目前仍然被保 護和保留作為文化遺產。
台灣建築50選 /06
伊瑪目清真寺是伊朗伊斯 法罕的一座清真寺。歷史和 文化價值:舊三和銀行和伊 瑪目清真寺都具有重要的歷 史和文化價值。舊三和銀行 建於1915年,是臺灣日治 時期的建築,代表了當時臺 灣現代化的商業發展。伊瑪 目清真寺則是一座穆斯林寺 廟,建於17世紀,是伊斯 蘭教信仰和文化的象徵。
建築風格:舊三和銀行和伊瑪 目清真寺展現了不同的建築風 格。舊三和銀行採用了歐洲的 新古典主義風格,具有大理石 外牆、柱廊和精緻的浮雕裝 飾。伊瑪目清真寺則採用了伊 斯蘭建築風格,包括圓頂、尖 塔和藝術細節的幾何圖案。
社區意義:舊三和銀行和伊 瑪目清真寺在當地社區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舊三 和銀行是臺灣的歷史建築, 代表了當時的商業和經濟發 展,現在是一個文化遺產和 觀光景點。伊瑪目清真寺是 穆斯林社區的宗教中心,用 於宗教儀式和聚會,同時也 是當地穆斯林的文化和社交 聚會場所。
台灣建築50選
房改建案,而非刻意在老屋修復
府鑿著墨,但是既要維持合院架
新舊房舍在構造上可以彼 此獨立,而不相互拉扯, 並以低於正身正廳高度, 將右廂房高度控制在2.3至 3.5公尺,以致斜屋頂的高 度與斜度尊重原來的尺度。
合院的維持是這個傳統三合 院改建案最首要的準則,因 此在結構上呈現新舊工法的 不同,才能凸顯改建的不同 之處,護龍改建部分採用的 是鋼構以及清水紅磚外牆, 正身正廳的原始構造則是木 構和竹編泥牆,鋼材施作採 取刻意露出表現,如此一來 便能清楚看出基礎結構的施 材有別。
台灣建築50選 /07
陳氏家屋 是傳統三合院的廂
構,又要以新面貌面對傳統,與 記憶對話,因而在結構上劃分新
的量體與舊建築體的脫離狀態, 構造上採用了鋼、磚、木建材混
和搭接式的作法,且刻意將鋼構 露出,以要對應傳統木構基礎。
新天鵝石城堡 是19世紀
晚期的建築,位於今天的德 國巴伐利亞西南方。建築風 格:新天鵝城堡和陳氏家屋 都代表了各自地區的傳統建 築風格。新天鵝城堡展示了
浪漫主義建築風格,而陳氏 家屋則是代表了中國傳統的 木結構建築風格。
建材:雖然新天鵝城堡主要使 用了石材和木材作為建材,而 陳氏家屋則主要使用了木材, 但兩者都注重選用堅固耐用的 建材來構建建築物,以確保其 結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並都 在工法上做出創新。
文化價值:新天鵝城堡和陳 氏家屋都具有重要的文化 價值。新天鵝城堡作為德國 的浪漫主義建築代表,吸引 著世界各地的遊客;而陳氏 家屋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代 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內涵。
台灣建築50選
建平紅樓 是一座典型的閩南式
建築,其建材和結構特點如下-
建材:紅樓的主要建材包括紅磚、
木材和石材。紅磚是紅樓外牆的
主要材料,它們經過精心燒製而
成,具有耐久性和美觀的特點。
木材主要用於結構框架和內部構
件,如柱子、樑和梁等。石材則
用於地基和基礎的建造。
結構:紅樓的結構採用傳統 的梁柱結構。主要的結構構 件包括立柱、樑、梁和屋頂 架構。紅樓的屋頂採用重瓦 覆蓋,具有特色的翹角和飛 檐,營造出典型的閩南建築 風格。特色:紅樓在建築設 計上融合了閩南地區的傳統 建築風格和藝術特色。它擁 有獨特的建築造型和精美的 雕刻細節,如窗戶、門扇和 檐口等,展現了傳統工藝和 建築技術的精湛之處。紅樓 的建築形式融合了中國傳統 文化元素,呈現出優雅、庄 重的氛圍。紅樓作為一座官 方建築,具有多重功能,包 括宴會、會議、接待和展覽 等。建築內部通常包含多個 大型廳堂和小型房間,以滿 足不同用途的需求。
台灣建築50選 /08
托羅內修道院 是一座原
熙篤會修道院,大約建於 1176-1200年。歷史和文化 遺產:建平紅樓和托羅內修 道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 化價值。建平紅樓建於18 世紀,是中國清代建築的代 表之一,被列為中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托羅內修道院 建於11世紀,是義大利托斯 卡納地區最重要的修道院之 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風格:建平紅樓和托羅 內修道院展現了不同的建築 風格。建平紅樓採用了中國 古代的宮殿式建築風格,包 括對稱的建築布局、飛檐斗 拱和精細的雕刻。托羅內
修道院則是典型的義大利羅
馬式建築,具有堅固的石造 結構、拱頂和尖塔等特點。
觀賞價值:建平紅樓和托羅 內修道院都是受到人們青睞 的旅遊景點。建平紅樓因其 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意義 吸引了眾多遊客。托羅內修 道院則以其迷人的修道院建 築和周圍的自然風光成為一 個熱門的旅遊目的地。
台灣建築50選
太魯閣穀倉 是台灣原住民建造
的穀倉,融合了阿美族文化和建 築技術。 采用高床式結構,有竹
墻和竹製前後兩斜坡屋頂,其爲
傳統家屋群的其中一部分,通常
於家屋旁設置面積寬約220公
分,長約175公分,屋脊高度約 200公分之高架穀倉。
穀倉地板離地約高60公分。 設有防鼠板,底板和壁面通 常採用木板材料或竹材,而 屋頂則以竹材鋪設,並如同 主屋部分以木斜撐補強,立 柱,屋頂則是前後兩斜坡式 茅草屋頂。
台灣建築50選 /09
根來寺大塔 是日本的佛寺 建築,反映了日本傳統佛教 建築的風格和價值觀。木結 構:太魯閣穀倉和根來寺大 塔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構建材 料。它們使用厚重的木柱和 橫樑,並採用特殊的結構連 結方法,如榫卯結構或榫頭 結構,以確保建築的穩固性 和耐久性。
兩者的屋頂設計也呈現出相似 之處。太魯閣穀倉的屋頂多為 陡峭的斜坡屋頂,以方便排除 雨水並增加穀倉的儲存容量。
根來寺大塔則是採用多層疊瓦 的寶塔屋頂,呈現出傳統佛教 寺廟建築的獨特風格。
細節裝飾:兩者在細節裝飾 方面也存在相似之處。太魯 閣穀倉通常使用原住民的傳 統圖案和彩繪來裝飾建築表 面,這些圖案常常具有象徵 意義。根來寺大塔則以佛教 的象徵符號和浮雕來裝飾, 例如佛陀的雕像、蓮花圖案 等,這些裝飾元素體現了佛 教的信仰和價值觀。
台灣建築50選
鹿港龍山寺 是一個大型建
築物,被認為是現在在臺
灣保存最完整的台灣清治
時期建築物。整個廟宇最 重要的是其建築和雕刻。
港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多 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 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 正殿、後殿。鹿港龍山寺戲 台上方藻井結構,是台灣保 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 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上方, 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
台灣建築50選 /10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
是衣 索比亞的一處世界遺產, 共有11座岩石教堂。宗教 建築:鹿港龍山寺和拉利貝 拉岩石教堂都是宗教建築, 用於崇拜和宗教活動。鹿港 龍山寺是一座廟宇,供奉觀 音菩薩,是臺灣南部重要的 宗教場所之一。拉利貝拉岩 石教堂則是一系列由岩石 雕刻而成的教堂,供奉基 督教的聖經故事和聖像。
歷史和文化價值:鹿港龍山 寺和拉利貝拉岩石教堂都具 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鹿港龍山寺建於1701年,是 臺灣最古老的廟宇之一,代 表了當地宗教信仰和文化傳 統的重要遺產。拉利貝拉岩 石教堂建於12世紀至13世 紀,是衣索匹亞最著名的世界
遺產之一,展現了古代基督 教藝術和建築的精湛技藝。
建築風格和藝術:鹿港龍山 寺和拉利貝拉岩石教堂都展 現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藝術 特色。鹿港龍山寺的建築融 合了中國的傳統廟宇風格, 包括屋頂瓦片、雕刻花飾和 彩繪壁畫等。拉利貝拉岩石 教堂則是由單塊岩石雕刻而 成,展現了精細的石刻藝術 和古代基督教藝術風格。
台灣建築50選
臺南孔廟 創建於明永曆19年
(1665年),當時稱為「先師聖 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由島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王朝
所創立,為的是在臺開辦教育,
培養為國效命的人才。 孔廟的格
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
閣」的三合院,有三進兩廂,也
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
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清 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 賢祠,第二進是大成殿,供 奉孔子牌位。第三進是崇聖 祠。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 閣,堂前有兩廊,分列六藝 齋、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 台南孔廟櫺星門遺構於2013 年時,因大成門前一棵百歲 榕樹病枯倒塌而意外重見天 日。結構特色有 大成坊的懸 山燕尾屋頂、雙十字承重牆 、大成殿的重簷歇山屋頂 、崇聖祠的硬山燕尾式屋頂
台灣建築50選 /11
帕特農神廟 興建於公元
前5世紀的雅典衛城,是 古希臘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 廟。宗教崇拜:臺南孔廟和 帕特農神殿都是宗教建築, 用於崇拜和紀念特定的神祇 或崇高的人物。臺南孔廟供 奉孔子,用於傳承和尊崇 儒家思想和價值觀。帕特 農神殿供奉象徵智慧、藝 術和戰爭的雅典娜女神,
歷史和文化遺產:臺南孔廟 和帕特農神殿都具有悠久的 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臺 南孔廟建於1665年,是臺灣 保存最完整的孔子廟之一, 代表了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和 學術傳統的重要場所。帕特 農神殿建於公元5世紀, 是希臘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象 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風格:臺南孔廟和帕 特農神殿展現了當時的建 築技巧和美學。臺南孔 廟的具有傳統的中國廟宇 建築特色。如門樓、廳堂 和天井。帕特農神殿則是 典型的古希臘神廟建築。
崇拜儀式和活動:臺南孔廟 和帕特農神殿都是信徒和遊 客參與崇拜儀式和活動的場 所。臺南孔廟舉辦傳統的孔 子誕辰慶典和祭祀儀式,吸 引大量的信徒和參觀者。帕 特農神殿也舉行各種宗教和 文化活動,包括祭祀儀式、 音樂表演和節日慶典。
台灣建築50選
。
文開書院 於道光八年(1828
年)落成。建築與鹿港文祠、鹿
港武廟呈現橫向一字排開,以文
祠創建最早,武廟次之,書院殿 後,其木柱、椼木結構爲特色。
院前種有榕樹,草坪寬廣。 書院占地二甲餘,周圍七十 丈。結構分為三進,第一進 為三川門,第二進的前堂為 書院的祭祀空間、第三進的 後堂為書院山長居住之所, 左右兩旁有十四間學舍。
台灣建築50選 /12
清水寺 是一座位於日本
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清水 的寺院,於778年(寶 龜9年)前後由延鎮上人 起造。宗教和學術價值: 文開書院是一座儒家書 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 培養並傳授儒家學問。清 水寺是一座佛教寺廟,供 奉著佛陀和其他菩薩,並 作為信仰和冥想的場所。
歷史和文化遺產:文開書院和 清水寺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 的文化遺產。文開書院建於明 朝,是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代 表,曾經是學術研究和知識傳 承的中心。清水寺建於8世 紀,是日本平安時代的重要寺 廟,具有深厚的宗教和文化背 景。建築風格:雖然風格不 同,文開書院和清水寺都展現 了當時的建築技巧和美學。
文開書院是典型的中國 古代書院建築,包括門 樓、廳堂和書室等呈現 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
清水寺則是一座典型的日本 佛教寺廟建築,以其優美的 木結構、樓閣和庭園而聞名 觀光價值:文開書院和清水 寺都是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信徒。 遊客可以在這些地方欣賞到 古老的建築和藝術品,並體 驗當地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台灣建築50選
鄞山寺 為兩殿兩廊兩護龍式建
築,從正面的三川殿進入,左右
兩側就是過水廊和護屋,與正殿
圍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合院,讓中
庭呈現寧靜且莊嚴的氣勢。二通
三瓜的屋架結構由兩根通樑和三
個瓜筒組成屋架結構。寺中的棟
樑、屋架,採用「二通三瓜」、
「三通五瓜」、「疊斗」等手法, 結構簡明大方。
棟架間的裝飾雕工精巧、取 材特別,如「定光佛除蛟患」 的斗座、鰲魚身形,飛鳳 姿態的插角。殿前的龍柱石 雕、山牆泥塑和屋頂上的剪 黏裝飾,各個生動別緻樣式 多變。正殿的三川脊式、左 右兩側護室平且直的馬背式 設計,呈現出樸實且親切的 風格。正殿的一條龍屋脊形 成微揚的美麗弧度,屋頂也 表現出傳統建築地位尊卑的 象徵,屋脊上的剪黏和泥塑 更是難得的精美作品,前廊 的龍柱石雕上端有精美的木 雕吊筒和豎柴,這個懸於樑 架上的短柱其主要功能是將 屋頂的重量分散到各柱子。
台灣建築50選 /13
帕特農神廟
興建於公元 前5世紀的雅典衛城,是 古希臘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 廟。宗教意義:鄞山寺是一 座佛教寺廟,而帕特農神廟 是一座古希臘神廟。兩者都 與宗教崇拜和信仰有關。
鄞山寺是佛教徒的聖地, 供奉著佛陀和其他菩薩, 而帕特農神廟是為了紀念 和崇拜希臘神祇而建造的。
歷史價值:鄞山寺和帕特農 神廟都具有悠久的歷史。
鄞山寺建於唐朝,有超過 千年的歷史。而帕特農神 廟則建於古希臘時期,可 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
建築風格:雖然風格不同,鄞
山寺和帕特農神廟都展現了當 時的建築技巧和美學。鄞山寺 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代寺廟, 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特 色,如門樓、殿堂和塔樓等。
帕特農神廟則是一座古希 臘神廟,以其優雅的柱廊 和精緻的雕塑而聞名。 觀光價值:鄞山寺和帕特農 神廟都是重要的旅遊景點, 吸引著眾多遊客和信眾。遊 客可以欣賞到這些建築的美 麗和獨特之處,並體驗當地 的宗教氛圍和文化。
台灣建築50選
施進益古厝 創建於清嘉慶年
間,俗稱「四快大厝」,為傳統
閩南二層樓店屋建築。這些建築
材料和結構形式在過去被廣泛運
用,以應對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條
件,展現了傳統建築的特色和智 慧。木材的使用使建築具有柔韌
性和耐久性,同時也呈現了豐富 的木工技藝。
棟榫卯結構的採用則使得整 個建築結構更為穩固,同 時也方便了結構的拆卸和重 建。施進益古厝的屋頂結構 以陡坡屋頂為主,這種結構 能夠有效排除雨水,同時還 能增加室內空間的高度和通 風性。水井和庭院的設計則 為古厝帶來了自然光線和通 風,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生活 環境。這些建材和結構的選 用和運用,展現了施進益古 厝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和獨 特性。這些古厝不僅是建築 的外在表現,更是人們生活 方式、社會結構和歷史文化 的體現。保護和傳承這些古 厝,有助於保存文化遺產, 同時也能夠豐富我們對於傳 統建築智慧和技術的理解。
台灣建築50選 /14
薩伏伊別墅 是位於法國巴 黎郊區普瓦西鎮的一棟現代 主義風格的別墅。簡潔的幾 何形狀:薩伏伊別墅以簡單
的幾何形狀為特點,包括方 形和長方形的體量組合。同 樣地,施進益古厝也以基本 的幾何形狀如正方形、長方 形和圓形來構建建築物。
開放的空間設計:薩伏伊別 墅使用大面積的玻璃窗和開 放的平台,將室內空間與戶 外環境融合在一起。
施進益古厝也具有類似 的開放空間設計,建築 內外的界線模糊,使得 室內外環境相互交融。
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薩伏 伊別墅的設計考慮了周圍的自 然環境,將建築與自然景觀 相融合,如利用窗戶和開口 來引入自然光線和風景。施 進益古厝也以自然為依托, 建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互 依存,例如利用庭院和開放的 空間讓室內外環境保持聯繫。
簡潔的外牆設計:薩伏伊別 墅的外牆常常呈現單一色調 且簡潔,例如白色或灰色的 外牆。同樣地,施進益古厝 的外牆設計也注重簡潔和統 一的色調,常見的外牆材料 如灰磚或木質材料。
台灣建築50選
。
聚奎居 以三合院傳統配置融合
洋式建築風格與工法,深具各時
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
展現了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主要結構是柱梁結構,以木材為
主要建材。建築物的柱子通常使
用橡木或柚木,具有強大的承載 能力和耐久性。
使用傳統榫卯結構。利用卯 榫和榫頭的契合穩固地連 接柱子和樑,提供強大的結 構支撐力。屋頂為多層斗栱 結構,斗栱由水平的樑和斗 拱組成,以形成整個屋頂的 骨架結構。樑和斗拱之間通 常使用榫卯結構進行連接。 屋頂覆蓋瓦片,使用紅瓦或 灰瓦。屋瓦排列採用直疊排 列和交錯排列。建築結構大 量使用木材作為建材,包括 柱、樑、屋頂結構。
台灣建築50選 /15
希巴姆的高層建築 皆由 泥磚所造,其中有500棟左
右為塔樓,樓層有5至11層
不等,這種建築風格原是為 了保護居民不受貝都因人的 攻擊。高層結構:聚奎居和 希巴姆高層建築都採用了垂 直建築的形式,通常建有多 層樓,以節省土地面積。這 種垂直建築的特點使得建築 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中容納更 多的人口和生活功能。
外牆設計:兩者都使用了磚 石和泥漿等當地常見的建築 材料。聚奎居的外牆採用了 紅色磚石和白色泥漿,而希 巴姆高層建築的外牆則由夯 土和泥漿構成。這些材料能夠 提供良好的隔熱性能,同時也 具有耐久性和美觀的外觀。
城市佈局:聚奎居和希巴姆高
層建築都以城市佈局為特點。
聚奎居是福建土樓的一部分,
土樓通常建在集中的村莊中,
形成了一個以土樓為中心的 社區。希巴姆高層建築則是 由密集排列的高層建築組成 的城市,這些建築緊密地連 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 的城市風貌。社區生活:聚 奎居和希巴姆高層建築都體 現了社區生活的重要性。這 些建築通常擁有共用的空 間,如庭院、公共廚房和洗 衣區,以滿足居民的日常需 求並促進社區互動和共享。
台灣建築50選
陳家鎮海洋樓具有文藝復興巴
洛克建築風格,是澎湖唯一僅存
居民洋樓。主要結構是由木材組
成的樑柱系統。使用大型的樑和 柱子,樑梁橫跨在柱子之間,形
成了建築的骨架。樑柱之間的連 接通常使用木榫卯結構,即將樑
頭的榫頭嵌入柱子的卯眼中,使 結構更穩固。
鎮海洋樓使用樓板結構,樓 板由橫向的木樑和細木板 組成。樓板上方有一層砂漿 和石灰覆蓋。屋頂結構使用 木條和瓦片。木條組成屋頂 的桁架結構,瓦片則放置在 桁架上。瓦片的形狀和排列 方式可能會根據地區的傳統 和風格而有所不同。具有多 層樓梯形結構,每層都有獨 立的平台和窗戶。樓層之間 通常有連接的樓梯,從而形 成一個整體的建築體系。曲 為琉璃瓦屋頂。這種屋頂形 狀具有彎曲的斜線和翹起的 邊緣,形成了優美的曲線輪 廓,並用瓦片或琉璃覆蓋。
樓閣的柱子、欄杆和牆壁上 裝飾有精細的木雕和彩繪, 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 技巧。
台灣建築50選 /16
卡納克神廟 是底比斯最 為古老的廟宇,在尼羅河 東岸的盧克索鎮北4千米 處。歷史價值:鎮海洋樓和 卡納克神廟都是具有重要 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它們 都建於古代,承載著當時 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意義。
建築風格:雖然風格不同,鎮 海洋樓和卡納克神廟都展現了 當時的建築技巧和美學。鎮 海洋樓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 代建築,具有明顯的中國傳 統建築風格和特色。卡納克
神廟則展現了古埃及建築的 壯麗和複雜性,包括大型的 柱廊、雕塑和壁畫等元素。
觀光價值:鎮海洋樓和卡納 克神廟都吸引著眾多遊客和 研究者。它們作為文化遺產 的代表,各自展示了當地的 歷史和文化,因此成為遊客 探索和了解的目的地。
台灣建築50選
百合華德福森林園區 是一個
位於台灣的生態旅遊景點,以其
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環保設計而聞
名。百合华德福森林园区傾向使
用環保材料,例如可持續的木
材、竹子和再生材料等。這些材
料具有較低的碳足跡,並且在建
築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較小,該森
林园区的建築設計優先考慮自然 環境的融合。
建築物通常與周圍的自然景 觀相融合,例如利用建築的 天窗、開放式設計和視野窗 戶,讓自然光線和風景融入 室內空間。百合华德福森林 园区使用木結構,具有自然 美感和環保特性。木結構能 夠提供溫暖和舒適的氛圍, 並且對於保護環境和永續建 築有積極的影響。為了增加 森林园区的綠色環保元素, 採用綠色屋頂設計,可以提 供額外的保護層,吸收降 雨、降低水污染,同時增加 生態多樣性和空氣質量。百 合华德福森林园区的建築物 採用開放式設計,以促進與 自然環境的連接和互動。這 種設計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室 外空間,例如露台、庭院和 花園,讓遊客能夠與大自然 近距離接觸。
台灣建築50選 /17
聖米歇爾山 位於諾曼底地 區以南的布列塔尼地區,是 靠近歐洲邊境的潮汐島,百 合华德福森林园区和圣米歇 尔山都位於自然環境優美的 地區。百合华德福森林园区 坐落在台灣的森林中,圣米 歇尔山座落在法國的北部海 岸,被海洋環繞。兩個地點 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 特的生態系統。
文化價值:百合华德福森林园 区和圣米歇尔山在文化和歷史 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圣米歇 尔山是法國的一個宗教聖地, 擁有著名的圣米歇尔山修道 院,吸引了許多信徒和遊客。
百合华德福森林园区則是一個 結合了自然保育和教育的生態 旅遊景點,提供對環境保護和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教育價值。
建築風格:它們都將自然環 境納入了建築設計中。圣米 歇尔山修道院建於懸崖上, 與周圍的地形融合,營造出 壯觀而獨特的景觀。百合华 德福森林园区則採用了環保 材料和綠色建築設計,以與 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台灣建築50選
長榮集會堂 位於長榮大學,校
址位於臺南市歸仁區,因此學校
在構思能夠代表學校特色的建
築時,便想到了糖廍糖廍,長榮
弧形的下弦是結構的同時也 充滿藝術的表現力。環形柱 列與近似圓錐體的屋頂,是 過去舊式糖廍的空間特質。 長榮堂最大跨距十八米, 加上三米的出簷,屋頂的直 徑是二十四米。竹桁架設計 為半月形,約於桁架的三分 之一處立於RC柱上,此處 對於強度的需求最大,在這 裡桁架下弦為三層竹子,離
RC柱較遠的另一端則為兩 層竹子,透過構造直接反映 了桁架內部的力學行為。作 為建材的竹材以高溫乾燥處 理,強度提高、但彈性減低, 在製作竹桁架的時候,竹構 師傅需要一枝一枝的烤彎竹 子、續接,然後放到模具上 定型、再組成桁架,彎曲竹 材也成為竹建築在現代化過 程中的關鍵技術。
台灣建築50選 /18
集會堂正是依托於舊建築發展出 全新形式與機能長榮集會堂以竹 構爲主,有二十四組半月形竹桁 架。每組以鋼構為接頭,以臺灣 本地的孟宗竹、桂竹為骨幹。
凡爾賽宮有著寢宮、花園、
美術收藏庫、辯論場、劇場、 情報中心和政治會議室等諸 多功能,是一座兼具觀賞性 和實用性的宮殿宏偉的建築 風格:長榮集會堂和凡爾賽 宮都是具有宏偉建築風格的 建築物。它們的建築外觀都 展現了豪華、華麗和壯麗的 特點,歷史背景:長榮集會 堂和凡爾賽宮都具有悠久的 歷史背景。
長榮集會堂曾是台灣台北 市的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 建築(糖廍),也是長 榮大學的象徵性建築。
華麗的內部裝飾:長榮集會堂 和凡爾賽宮內部都擁有華麗的 裝飾。凡爾賽宮的內部裝飾包
括壁畫、黃金裝飾、雕塑和各 種精緻的藝術品,展示了法國
宮廷的奢華。凡爾賽宮建於17
世紀,曾是法國王室的宮殿, 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
長榮集會堂的內部裝飾也非 常精緻,營造奔放絢麗、又 有精緻的工藝質感的氛圍。 廣闊的庭園:凡爾賽宮以其 壯麗的庭園而聞名,擁有大 面積的花園、噴泉和修剪整 齊的草坪。長榮集會堂周圍 也有廣大的花園區域,提供 了一個綠意盎然的環境,供 人們散步和休憩。
台灣建築50選
CLT工法有快速、簡單及組 合精準的建造優勢,在高樓 版牆採用預鑄結構下,16週 內就可蓋出10層樓以上的 高度,而目前在奧地利等地 也已經有超過10層樓以上 的CLT大樓,如果是大型開 放式的結構,在CLT上則可 用「Box」結構的方式用以 快速組合即可,且CLT也可 媲美鋼筋混凝土的強度,因 此認為木材是「未來新式的 混凝土。
台灣建築50選 /19
「WoodTek
總部大樓」 是台灣(亞洲)第 一棟20公尺高,由CLT(CrossLaminated-Timber)多層次實木 結構積材工法施工而成的建築, 於2014年10 月在台中西屯福裕 路落成完工,此大樓同時是CLT 工法的示範建築,台灣森科以此 成果向台灣推薦CLT構造建築。
HQ-台灣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