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民基金會 2021年度報告

Page 1


關於本會

做一件事讓海洋變得更美麗

用科學方法積極行動

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


目錄


董事長的話


環境教育

2

7

70

5

3

1



1

5

13

37

海洋守護

10

55

305

365


2

1200

4

8

1

8

1




4

52

2

10

420

公民參與

8

200

85,564


一群大人和孩子們的故事: 曬書小學堂的誕生 海洋公民基金會 / 董事

這些年來,少子化浪潮席捲全澎湖。 不僅各離島國小面臨了廢校的命運,就 連本島的小學,也紛紛減班、裁併。根 據教育處的統計資料,在全縣國小中, 全校 50 位學生數以下的學校比例,竟然 佔了 70%,而且學生人數下滑的趨勢擋 也擋不住! 西嶼鄉是本島最偏遠的鄉鎮,也是這 波少子化浪潮下受影響最大的鄉鎮之 一!它 10 年來已裁併了小門和赤馬兩所 學校,在目前全鄉六所小學中,沒有一 個 學 校 平 均 班 級 人 數 超 過 10 位, 它 過 去也曾是全台灣外配媽媽比例最高的鄉 鎮,讓孩童的受教育環境更值得關注!

吳雙澤

少子化浪潮是對於學校教育的重大挑 戰,值得吾人深切思考!因為每位孩子 的成長不能等,對於這麼少的學生數在 學校教育的學習成效,公部門應該深入 研究及評估,並提出有效對策,盡速來 因應。目前觀察到政府政策固有的硬體 思維,不管是「班班有冷氣」或是「人 人有平板」的政策推動,都是短期間的 教育投資,但就長期百年樹人而言,「人 際互動論」、「團體動力學」對孩子的 影響,毋寧更為深遠! 在「孩子的成長不能等」的思考下, 海洋公民基金會在籌備初期,就在馬公 郊區的風櫃和五德國小創設了課後輔導


班,和博幼基金會合作,希望讓離島孩 童的學習有更多陪伴資源。基金會在這 兩校經營三年的課輔班之後,就把它們 交給了博幼基金會,我們專心投入在環 境教育,繼續跟各方合作,希望用不同 的方式來服務更多孩子。今年因為有國 教署的環境教育計劃,我們服務的對象 也更廣泛,合作的單位也更多元。 在 課 後 照 顧 部 分, 這 幾 年 我 們 還 是 持續跟鎖港和山水等社區的課輔班,保 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除了進班去幫忙上 課,也在相關資源上持續投入!今年因 為看到了少子化嚴重的西嶼鄉孩子,需 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決定和惠民啟智中 心以及希望之芽協會攜手合作,在十月 份成立了曬書小學堂,讓小學堂成為不 少西嶼孩子的第二個家,能夠跟更多來 自不同村莊的孩子,在這邊共同學習與 成長! 曬書小學堂位於西嶼鄉人文薈萃的小 池角,我們借用了惠民啟智中心的池東 早療據點,由於它是舊天主教方濟診所, 過去幾十年接生了不少西嶼孩子,也扮 演著島嶼醫療守護者的角色。診所在多 年前淡出之後,惠民啟智中心的「早療 據點」與「外配中心」適時進駐,也幫 助了不少有需要的孩子與家庭。如今, 「曬書小學堂」的成立,是進一步的傳 承,讓外國傳教士對島嶼鄉民的愛,以 及前鄉長洪嵩山等人捐贈土地的遺澤, 能夠透過我們的努力再延續下去。 孩子是島嶼希望之所繫!台東「孩子 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因為一 份「路見不平」的心情,捨不得看到許 多弱勢孩子在規格化的教育體制內被錯 誤對待,或是因為家庭環境而被犧牲未 來,因此捲起袖子建立書屋,打造書屋 作為孩子們的避風港。陳爸不僅供孩子

用餐,也身兼老師、說故事爸爸,這座 避風港也逐漸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我們向陳爸致敬,也向「孩子的書屋」 學習! 在印尼的中爪哇省,由於當地缺乏圖 書資源,這十多年來有位愛馬人士里德 萬和他的「駝書馬」,每週都走好遠的 路,帶著上百本圖書到各學校與村莊, 讓孩子們借閱,他受訪問時說他的畢生 心 願 是 擁 有 一 間 圖 書 館! 在 曬 書 小 學 堂,我們很幸運的是:孩子們擁有一間 很完善的據點,有不少外界捐贈的藏書、 有三個不同單位的合作、有六個學校的 支持、有多位老師的認真引導、有一群 志工的同心協力、有眾多愛心人士的資 源投入⋯⋯,只希望我們這群過於天真 的唐吉軻德,可以陪伴更多的孩子,讓 孩子有不一樣的童年!


「曬書小學堂」是島嶼這一代人如何 看待孩子,希望和他們一起學習成長的 故事。小學堂有音樂和藝術,讓孩子的 創造力受到啟發,生命得到陶冶;我們 有英文課,讓孩子的視野飛到地平線的 那一端,看到更大的世界;我們有閱讀 課,在文字的旅行中,讓孩子與外界對 話;我們的體育課,讓孩子的肢體自由 伸展;食農教育讓孩子連結土地,懂得 珍惜;烹飪教育讓孩子懂得生活,更有 情意! 週六早上是小學堂的親海時間,夏天 時我們就到赤馬的海洋基地,讓孩子們 徜徉在大海的懷抱裡,他們可以沿著海 岸線划獨木舟、浮潛看著美麗的珊瑚、 在潮間帶認識海洋生物。孩子們也可以 把 沙 灘 當 作 畫 布, 恣 意 揮 灑 自 己 的 生 命!

一群大人陪伴孩子成長,可以發生多 少故事?一群孩子相互陪伴,對彼此的 生命有多大的影響?在小學堂看到來自 不同學校的孩子們一起玩、一起唱歌、 一起寫作業、一起讀書、一起打球、一 起落淚、一起大笑⋯⋯,這些都是島嶼 最美的風景。 在史料記載中,就在小學堂附近的「竹 仔街」是開嶼第一街,「街上人聲鼎沸, 孩童笑聲不絕」,孩子的數量急遽下滑, 每一位孩子都是珍寶,我們更希望透過 小學堂的進駐,讓更多孩子擁有快樂的 童年,這也是我們這一代島嶼人的心心 念念。 就讓我們一起來關愛孩子、欣賞他們、 支持他們、滋潤他們、溫暖他們,讓澎 湖真正成為孩子的天堂島嶼!



因為恐海, 我們錯失了多少機會? 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

談水域安全課程推動與方向 澎湖的各處與生活,是完全離不開海 洋的,除了海鮮與熱鬧的水上娛樂活動, 未來的我們與澎湖的孩子如何因這片海 而自豪? 這幾年與澎湖的孩子一起分享海洋獨 木舟航行樂趣與技術經驗的學習,過程 中意外發現學生們竟無法從容自在地 享受在水裡玩樂;拿掉泳鏡著衣游泳就 讓游泳校隊的學生在泳池裡就像溺水一 般,難以移動甚至嗆水緊張不已;穿著 救生衣在觀音亭或近海地方練習翻船脫 出更是讓學生猶豫不決,害怕踩不到底 未知的海域環境,忘記自己是生活在大 海旁的⋯⋯。

透過幾次的訪談與瞭解,才知道這是 有跡可循、情有可原! 世居澎湖的上一代長輩們,要不是為 了糊口飯吃,誰願意冒著生命風險出海 討生活?多少父執輩因為捕魚發生意外 沒有再回來?過去沒有 3C 娛樂,天氣熱 的可以下水的日子,就可以看到許多孩 子在海邊嬉鬧,兄姐帶著弟妹玩著玩著 就能睜眼潛水、深水區也能自己移動漂 游,泳姿完全不是重點;而現在這一代 教育普及、生活攢餘多一些了,討海不 再是不得不的工作,下海玩水的生活日 常曾幾何時變成一種黏膩不適與奢侈? 更多的是長輩的告誡與師長的禁止。


新 進 的 澎 湖 在 地 教 師 自 己 透 露, 小 學就有在泳池學游泳,但是從小到大從 沒下海游過泳;另一位高中學生坦言, 小時候媽媽怕他不會游泳,暑假都讓他 去泳池上課,但是從沒嘗試在海邊少了 泳鏡的游泳,才會如此驚慌失措,自己 也非常驚訝水域能力完全不如自己的預 料。 如果我們只知道從海洋捕撈、從海洋 獲取大量觀光娛樂遊憩消費,僅靠著生 態保育海生場館的教育宣導,還是無法 真正親自透過眼耳鼻舌的經驗感受大海; 更難有真實的關係建立,進而愛護祂保 護祂。 也因此,今年度基金會希望透過國教 署的計畫,與我們合作從教育著手,有 別於游泳教育,真正讓孩子能夠懂海、 親近海甚至能夠安全下海,讓未來即使 澎 湖 的 孩 子 離 開 澎 湖 到 了 台 灣 求 學, 三五好友到了熟悉的海邊也能閱讀環境 風險做好準備再下水;更將資源廣發, 讓花蓮靠海在地學子也能學習水域安全 課程。 基金會夥伴與關心海洋的朋友以及在 地業者,在年初春天就先進行一場研習 培訓,希望從課程與活動帶領者做起, 學習看懂天氣海況預報數字帶來的意 義,輔以在地智慧與經驗評估下水風險、 岸際環境風險的離岸流判別與處置,以 及浪區觀測等;在澎湖的好處是我們就 近就能到海邊現地上課印證加深印象, 將知識實際運用。 疫情關係,直到 11 月才能開始執行學 生課程,可惜澎湖位置與風浪甚難實際 下水進行課程,泳池也難配合教學使用, 因此將此計畫部分移師在花蓮執行,讓 資源妥善運用給更多台灣的孩子受惠。

花蓮冬日微風暖陽,讓大夥兒迫不及 待想到海邊上課,教室內集中精神理解 並分析溺水經驗與評估溺者的重點,學 習分辨溺水過程與樣態,例如:無法大 聲呼救、過程通常無法預期且迅速,溺


者的頭部為了爭取呼吸會仰面朝上、身 體在水中因為肌肉緊張成直立狀⋯⋯; 下一步知道如何在關鍵時刻啟動不親自 下水的救援程序。走訪花蓮海岸,透過 觀察、不貿然下水,發現地形、浪區、 人工物等環境風險,也看見大海給我們 的規則與眾多訊息;這些容易學習與簡 單的方法,讓學生到海邊前就能學習理 解。等實際到了現場,就能依據觀察海 浪了解海域與岸際的風險等級,這些都 是每每下水前非常重要的準備功課! 浪況佳的海上能觀察到衝浪者與浪的 微妙關係,看見浪人們利用離岸流力量 向大海划去,更看見他們如何等浪追浪 與乘浪!再來就是讓學生嘗試進出浪區 游泳與趴板衝浪,實際學習在浪區的自 我保護,也學習觀察與等待的重要。 這樣的課程學習主要希望學生能夠因 為認識大海而不懼怕,因為了解自我能

力 極 限 而 不 冒 進, 用 尊 重 的 心 走 向 大 自然!當冬季海邊風浪狀況不佳,泳池 的自救課程就是室內課程延伸,讓學生 在相對安全平靜的水域環境練習仰漂要 領,我們也盡力地傳遞著「穿上救生衣 可以輕鬆浮起仰漂是一件很酷的事」, 更可以做到減少體熱散失的長時間待援 姿勢(H.E.L.P. Position)、提供保護、 容易辨識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老師與家長的參 與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氛圍的重要因 素!透過學校老師的支持,更能將水域 安全知識延續至家庭,讓戶外課程的知 能融入家庭教育與學校課程彼此掛接。 希望水域安全課程的推動能夠成為所 有海岸與水域活動的安全基礎,未來才 有機會讓風險意識成為一種全民的生活 習慣與素養,真正安全且自由地走向大 海、享受徜徉!



在 澎 湖, 學 習 愛 上 海 洋 的 一百種方式 海洋公民基金會 / 主任

2021 年對我來說是人生中重要轉折的 一年,從花蓮來到澎湖任職,由一個海 洋獨木舟的愛好者,進入守護澎湖海洋 的 NGO 組織,海洋公民基金會。 近一年在澎湖工作與生活的體驗,絕 對是無與倫比的「海洋生活」!工作中 我們談論海洋守護、生態保育、環境教 育和公民參與;下班後,趁著明媚天色 到杭灣浮潛,尋訪珊瑚海龜與海底郵筒; 假日,還可以計畫獨木舟航程,從週末 的東海員貝小旅行,到五天四夜的南方 四島長征漫遊。 除了春夏蔚藍的水域活動,秋天陣風

黃沿禎

漸起,正是開始學習風帆與風箏衝浪的 好季節,澎湖一年四季的海洋生活,簡 直幸福的像在天堂一般! 海洋公民經常對大眾宣導各種海洋守 護與生態保育的觀念,但其實在愛海之 前,我們更要學習的是懂海知海,如何 親近大海?唯有你認識了海的美,懂得 與海相處,才能打從心底的愛護與珍惜, 而在澎湖這座百島海洋城市,正是最容 易學習的地方。 透過無動力的水域活動,如潛水、獨 木舟,可以寧靜優雅的低干擾方式,進 入海岸觀察潮間帶、珊瑚礁群等海洋生


物;在陸地上則有玄武岩地質變化、島 礁的鳥類生態等岸際地形之美,更別說 澎湖獨具一格的島嶼文化!從氣候、建 築、人文、語言到漁業活動,都可以品 嚐到海洋孕育了這座城市的風味,天然 的菊島海之味。 在澎湖也可見許多學校積極發展親水 教育活動,如:海洋實驗小學合橫國小、 馬公高中的海洋文化社等。幾次參與馬 公高中海洋文化社的海洋獨木舟課程, 都覺得非常珍貴與感動,在台灣的城市 中,我們與海洋的距離或許是一個鐘頭 的車程,但在澎湖的馬公市區,只消 15 分鐘,就到了天然的練習港灣——觀音 亭,更別說環繞著澎湖的大海教室。 正因為澎湖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才 讓人更要懂得珍惜,更積極的培育這些 海洋之子,懂海知海親海愛海,將這份 澎湖世代守護海洋的心傳承下去。 現今網路知識飛速的全球化世代,關 掉 3C 用品後,我們是否看見身邊的大 海?是否感受到在人類文明污染不可逆 的世界中,澎湖這一片純淨海洋的可貴 之處? 我來自台灣,幸運的在澎湖學習愛上 海洋的一百種方式⋯⋯。


珊 瑚 復 育, 守 護 內 海 生 態 海洋公民基金會 / 生態保育專員

回顧海洋公民五年來的珊瑚復育工作, 基金會從 2017 年在通樑海域打造「珊瑚 海田」,位於澎湖內海珊瑚淺坪是很重要 的生物棲地,但我們在這海域活動後也發 現了現今珊瑚生態所面臨到的威脅。不管 是極端氣候造成珊瑚白化、漁網覆蓋造成 大面積的珊瑚死亡,甚至我們無法理解在 同一片海域中,為什麼有的區域珊瑚大規 模死亡,只剩零星珊瑚幼株?人類對海洋 的未知太多了,於是我們開啟了在澎湖自 然海域培育珊瑚的實驗計畫,期望透過此 計畫能達到改善棲地劣化的效果,為這片 海域重新帶回一片生機。

五年珊瑚復育之路 2017 年我們向現為澎湖海洋生物研究 中心的謝恆毅主任諮詢過後,他建議我們 選擇幾種較耐熱耐污的珊瑚,例如鹿角珊

陳宜君

瑚、微孔珊瑚、軸孔珊瑚、角菊珊瑚、角 星珊瑚這五種珊瑚進行移植研究,我們即 向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申請珊瑚採捕公文獲 得許可,開始邁出了我們珊瑚復育的第一 步。 我們的初步計畫是利用珊瑚「無性生 殖」特性進行珊瑚復育,並將所培育而成 的珊瑚移植至「已死亡的珊瑚骨骼上」, 期盼能讓死亡的珊瑚棲地重現生機。

無數個珊瑚復育推手 在本會張國亮董事帶領及澎科大水產養 殖系上無數的小幫手協助之下,這個珊瑚 復育小分隊,每年開著船到珊瑚復育區, 下海採珊瑚,直接在船上固定珊幼株,再 以潛水的方式移植到我們水下的珊瑚撫育 場,有的學生甚至連續幾年都來幫忙移植


珊瑚,帶領著學弟妹分工合作,一株一 株的打造我們的珊瑚海田。

從珊瑚近岸輔育場到三個 珊瑚復育區 2018 年,在「綠獎」的經費支持下終 於完成「近岸珊瑚撫育場」設置,希望 減少電力抽水所消耗之能量並藉由自然 場域來生產移植所需之原生珊瑚幼株, 同時進行少量泥質海床與沙質海床珊瑚 扦插復育實驗,以增加珊瑚復育之場域 選項。

六成以上的珊瑚存活率 為了培育珊瑚幼株,第一年以塑鋼水 溝蓋板經寸鋼固定於海床,以備將來珊 瑚移植,設置成一個可以抵抗激浪的近 岸撫育場,直至第二年開始在水深五米 以下的泥質和沙質海床用扦插法的方式, 經過我們不斷的實驗和尋找合適的幼株 培育方法,終於獲得六成以上的存活率, 接下來將開始選擇適合的海域,大規模 的移植復育珊瑚幼株。

一起種下保育的種子 今年四月,收到合橫海洋實驗小學的 邀請,我們到學校分享珊瑚相關知識和 珊瑚復育的經驗,並與學校老師一起帶 著 20 位低年級的孩子們,選定學校附近 的潮間帶,作為復育珊瑚寶寶成長的基 地。從沿岸邊撿拾珊瑚斷枝,讓孩子們 重新給珊瑚斷枝一個家,並且持續觀察 珊瑚幼株生長狀況。值得一提的是,珊 瑚固定的方式非常的可愛,學校老師讓 孩子們用陶土製作成甜筒的模樣,讓每 一株珊瑚幼枝的家都相當嬌俏可愛。



與海洋共學的日子 海洋公民基金會 / 環境教育專員

「與海洋共學的日子」的誕生,是源 自於海洋公民基金會一直以來都關注著 與澎湖相關的海洋事物及人們,我們集 結了澎湖在地以海為出發的夥伴,有以 海廢藝術創意的海漂實驗室、傳承傳統 工藝文化的島編有潮事、延續台灣水下 文化資產之美的離島出走及貼近海洋的 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陽光阿有、海 洋途徑及光合作用等夥伴一起發想,把 在海邊生活的這些日子,以不同形式記 錄下來並且傳遞給每個島民們,想喚起 對於海洋的認同感及對於環境的意識及 行動。

培養安全親海的能力 會訂下這個標題是因為海洋活動對

李念蓁

於現在的民眾而言,只要會發生意外, 就是危險的,所以都被提醒著要保持距 離,不要靠近就不會有事!但是「限制」 並無法培養我們面臨風險的危機處置能 力。與海洋為伍,首要目的就是安全, 第二個是發展興趣,透過光合作用戶外 探索的團隊,帶領學員從自身觀念、環 境認識到身體感受,引導並建立對於海 域環境風險識讀的能力,也加入海域自 救的基礎技術,讓學員們可以有正確的 觀念進行水域活動,建立一道防護網, 讓我們學習守護自身的安全。

以現代創意瞭解傳統文化 在計畫執行時,常聽到長輩說,這個 敲魚乾就是我們小時候在做的代工,然


後拿起錘子就示範給自己的孩子看,跟 同行的夥伴分享過往的趣事 ; 在編織草 鞋的同時,家長也會默默地詢問可以一 起參與嗎 ? 這個活動真的很不一樣,真 的可以學習到傳統的工藝!如今已經越 來越少人有這樣的經驗,這也是我們思 考的:許多傳統文化沒有傳承保存,其 實就會逐漸沒落,甚至沒有人記得。而 在澎湖工作這幾年認識的青年團隊,他 們都有著共同目標 : 守護海洋,讓更多

人可以認識澎湖!以創意創新的遊程, 讓大家知道澎湖的海洋文化是非常有特 色的!

與海洋共學的日子 未來,邀請關注海洋公民及關心澎湖海 洋的你們,一同做件事讓海洋變得更美 麗。



全民淨灘後的下一步 海洋公民基金會 / 海洋守護專員

海洋公民基金會成立初期(2014 年), 在當時大多數人對淨灘都還相對陌生, 基金會便以身先士卒的精神,頻繁地舉 辦淨灘活動,希望能透過積極行動來緩 解澎湖嚴重的海廢問題,也因此許多民 眾對於我們的印象就是「淨灘基金會」。 時至今日,淨灘觀念已逐漸普及。在澎 湖,不論是政府機關、社區、學校及民 間團體或多或少都有舉辦、參與過淨灘 活動的經驗,可說是在各方長期努力下, 淨灘已轉變為澎湖的全民運動。 但即便淨灘已成為全民運動,龐大的 海廢問題依舊存在。只透過「撿」是不 夠的,必須找出源頭來對症下藥,因此

官淳安

基 金 會 在 2020 年 進 行 海 廢 快 篩, 為 澎 湖海岸線做全面的體檢,瞭解究竟是哪 些地方特別容易堆積海廢,而海廢垃圾 的組成是什麼、與台灣本島又有什麼差 別?同時基金會對於海廢議題的努力方 向也逐漸從「舉辦淨灘」調整為「研究 與調查」,期望透過不同的角度來釐清 海廢問題,從源頭解決。

重返海廢熱點 2021 年, 基 金 會 與 在 地 社 區、 學 校 等 單 位 合 作, 招 募 志 工 重 返 2020 年 調 查 的 海 廢 熱 點 進 行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國 際 淨 灘 行 動( 註: 以 下 簡 稱



ICC 淨灘)。一方面重回海岸,瞭解當 地海廢問題是否有獲得改善,一方面也 透過環境教育,將海廢調查的概念帶給 參與的學員,讓學員能更全面、深入地 瞭解此議題。 去年調查的澎湖海廢熱點前三名為西 嶼外垵村後山、鳥嶼母子山、望安水垵。 令人驚喜的是,今年回到這些地點,景 象和去年完全不同,壯觀的保麗龍山不 見了、大量的漁網及浮球也消失了!不 只如此,今年到各海岸進行淨灘的場勘 調查時也發現八成以上的海岸變乾淨許 多。與澎湖縣環境保護局、當地社區及 海巡夥伴瞭解後,應與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自 2020 年開始的「向海致敬——海岸 清潔維護計畫」有關,而社區、學校及 民間團體也同樣功不可沒。 從早期總是被海廢淹沒、累積出厚度 的澎湖海岸,到現在想辦淨灘活動還得 「搶灘」的情況,一路走來實在感動又 欣慰。但面對廣大的海廢問題,這只是 踏出了第一步。

數據的影響力 今年由基金會主辦的 10 場 ICC 淨灘, 所記錄到海廢垃圾前三名分別為寶特瓶 (2,956 個 )、 塑 膠 瓶 蓋(1,793 個 )、 漁業浮球與漁船防撞墊(1,779 個);依 照組成分析,生活與遊憩行為項目占比 約為 67%、漁業與休閒釣魚占 28%。明 顯看出海廢,主要來自我們日常生活與 漁業行為所產生的垃圾。 這些數據除了是向民眾宣導自備餐 具、減塑最好教材外,其實也是影響、 檢視各項政策的重要依據。 2017 年 7 月由海洋公民基金會在內的 八個公民團體,與環保署共同創立「海

廢治理平台」,並推出「海洋廢棄物治 理行動方案」,訂下禁用四種一次性塑 膠用品的減塑期程——2020 內用禁用、 2025 以價制量限用、2030 全面禁用。而 經由荒野保護協會所公布的 ICC 淨灘數 據 顯 示, 塑 膠 吸 管 自 2018 年 至 2019 年 相較,已減少了 27%,顯示減塑政策有 所成效。 漁 業 廢 棄 物 方 面, 漁 業 署 也 於 2021 年 7 月起推動「刺網實名制」,希望透 過鼓勵方式,讓漁民於漁具上標示漁船 統一編號,在不慎流失時可即時通報時 間、地點,以減少清除漁網困難度;而 在 澎 湖 也 將 在 2025 年 全 面 禁 用 保 麗 龍 養殖牡蠣,取而代之的是耐用的替代浮 具( 發 泡 聚 丙 烯 EPP、 高 密 度 聚 乙 烯 HDPE), 期 待 由 源 頭 減 少 污 染。 年 年 累積調查數據便可作為未來檢視這些政 策成效的依據。


影響環境的重大功臣 看 似 永 無 止 盡 的 海 洋 廢 棄 物, 除 了 「撿」更要「減」已是老生常談。每每 舉辦淨灘,參與的學員都會告訴我們「根 本撿不完」而感到無力,也會對只有自 己在致力減塑的成效有所質疑。但其實 透過每一筆調查資訊、每一年累積數據 都能檢視出我們哪些項目逐年進步,又 有哪些部分有待加強。 民眾改變習慣與政府政策必須雙管齊 下,才能共同解決複雜龐大的海廢問題。 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少用一個塑膠 袋、在假日參加淨灘活動整潔海岸,或 是進行海廢調查影響數據、政策,是每 個人每個時刻都能參與的。生活中看似 不起眼的每個選擇,其實就如同每一筆 調查數據,終將匯集成一張又一張成績 單供下個世代檢視,而你我人人都是影 響環境的重大功臣!


財務概要

44.8%

4.7%

0.4% 49.7% 0.4%

10.8% 34.8% 8.6%

26.6%

15.7%

3.5%



董監事會與工作團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