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防醫學院附設學人新村暨愛德 幼兒園歷史建築整修案辦理情形 說明
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委託台灣科技大學近幾 年來不斷努力,於106年8月10日經台北市政府 文化局公告,登錄「國防醫學院附設學人新村 暨愛德幼兒園」為北市歷史建築,政務辦公室
於108年12月5日同意台科大提報修復及再利用 計畫。其中包括早期「美國醫藥援華會」援助 國防醫學院做為特聘教授住宿、招待所使用的 安齋三號,但是並未將盧致德故居納入。
108年11月2日召開國防醫學院校友基金會 第十屆第二次董事會及第十三屆第四次校友會理
監事會,在會中首次討論此重要議題。先聽取北 科大教授簡報說明歷史建築安齋三號暨盧院長 故居調查研究計畫內容,安齋三號已列入歷史建 築,但是盧院長故居尚未列入,續請國防部總管 處王處長、廖志然參謀、國防醫學院教育長陳遠 浩、軍醫局張處長補充說明,會中牙醫系費老
師、沈國樑局長、楊建芳院長、王丹江院長等, 大家皆踴躍發言表達意見,認為應該保留盧院長 故居,先設法委請北科大延續申請成為歷史建築 後,再與國防醫學院討論後續使用方案。會後廖 參謀帶領看安齋與盧院長故居,安齋外牆與屋頂 老樹壓迫傾倒,盧院長故居荒廢破爛,需要趕快 整建否則恐將倒塌作廢。
11月23日中午在國
防醫學院校友總會會議室 召開第十一屆世界校友會 會長會議時,報告本案
進行情形,在座所有旅 居海外校友會長及代表
均同意,如果這兩座代
表國防醫學院歷史建築需 要經費補助時,皆願意慷慨解囊發起捐助。
109年1月20日國防部政務辦公室來函請 軍醫局與母校提出使用計畫,三剛與美玉秘書 長於2月7日徵得查校長同意,到院長室討論後 續辦理方案,因牽涉後續整建與經費問題,仍 需遵照國防部與軍醫局指示辦理。2月9日國防 醫學院校友基金會第十屆第三次董事會及校友 會第十三屆第五次理監事會,再次討論盧致德 故居,因現住戶行文建議拆除盧致德故居,情 況緊急,遂決議發文給母校、國防部,請國防 醫學院查校長與軍醫局陳局長協助,並徵求立 委、監委之協助。
2月13日國防部軍醫局陳建同局長主持前 國防醫學院長盧致德中將故居需求研討會議, 感謝何邦立老師參加會議提供卓見,政務辦公 室副處長說明後請承辦廖志然中校簡報,局長 裁示由國防醫學院負責本案,成立工作小組專 責辦理,另邀請廖中校擔任顧問。3月26日接
獲通知國防部政辦室要求提供安齋三號用途規 劃,校友會建議未來可以採「主題式紀念館」 的定位,以各棟的歷史作為主軸,再納入現 實的使用需求,讓國防醫學院的過去與未來在 學人新村保存區中連結。安齋國醫校史館(校 史展覽空間),展示過去美國醫藥援華基金會 (ABMAC)及美國知名教授對國醫與我國醫療的 貢獻,以及國醫前輩對台灣醫學史之貢獻。高 級職務宿舍(14號) 過去曾是李賢鎧局長宿舍, 希望提供以劉孔樂先生等對台灣醫藥、公衛、 護理等人才培育及國醫的各種設備與建築有極 大協助的老師們及其貢獻的展示。高級職務宿 舍(16號)為蔡作雍院長舊官舍,蔡院長本人就 是國防醫學院最好的歷史見證—從大三坐安 達輪來台開始,自醫學系畢業後,歷經助教、 教授、教育長、副院長到院長,未來可收藏蔡 院長藏書與國醫相關出版書籍,並作為居民圖 書、休閒、講座空間。盧致德院長官邸可以展
示盧院長及其相關的人事物為主題,除了國醫 外還包括了榮民總醫院的創立歷史。3月31日 前會長雷永耀建議將此用途規劃內容寄給各分
會會長與海外校友會長廣徵意見,獲得一致無 異議贊同。惟本規劃案僅是校友會之草案,仍 須依軍醫局及國防醫學院之決定辦理。
109年4月9日查校長主持國防醫學院盧 致德中將故居歷史建築運用案成立工作小組研 討會,廖中校報告政務辦公室最近進度。規劃
時程預定先整建安齋三號,年底前可以整建完 成,盧致德故居111年完成,112年移交給國 防醫學院。廖中校續補充建議如國防醫學院接 手,可以比照公益性委託給校友會經營。4月
11日國防醫學院源遠季刊第八屆第六次編輯 委員會,再報告安齋三號與盧致德故居辦理 情形,編輯委員熱烈討論後,對於保留母校歷
史,大家都是充滿熱情與迫切感,需要辦理的 事情總編輯葉明功已在本期總編的話中詳細 說明。4月16日秘書長參加國防部緊急搶修會 議,政務辦公室提出詳細搶修計畫,目標訂 在民國110年創校120年院慶時安齋三號完工 揭幕,很感謝國防部政務辦公室用心的協助 我們。
二、本季重要事項
● 1月15日台北市榮民服務處池玉蘭處長拜訪 本會,請協助解決金鏗年教授遺款捐助母校 及馬先知股票捐贈護理學系問題,目前股票 問題已解決。
● 2月9日11:00召開校友基金會第十屆第三次 董事會,通過108年收支決算與109年收支 預算及工作計畫,票選源遠季刊新封面、封 底、版面,72期起將呈現新封面及版型。
● 同日14:00召開校友總會理監事會,感謝竹 竹苗分會代表及周會長與夏菊玲學姊協助辦 理世界校友會,討論清寒僑生申請學費補助 將成立評審委員會。
● 2月13日召開109學年上學期清寒學生助學 金評審委員會議,制訂「清寒助學金審核辦 法」,通過本學期補助款,決議修改評分項 目為家境實況、學習態度、品德操行三項, 回饋意願不計分數但必須先簽畢業後回饋意 願書。
● 3月18日教育部來函同意變更董事長,秘書 處已完成相關公告與登錄。
● 4月11日召開源遠季刊第八屆第六次編輯委 員會,討論第72期源遠季刊定稿,4月20日 將出版。
● 4月17日特約資訊工程師已完成本會網頁信 用卡線上付款程式,祕書處將於本期源遠季 刊公布使用辦法。
109年4月11日下午召開源遠季刊第八屆 第六次編輯委員會議,會後中央軍事院校校友 總會第九、十任理事長、前立法委員陳鎮湘上
將親自蒞會談話,說到近日新任立委吳斯懷所 受的污蔑委屈,需要校友支持。總編輯當即提
出建議,因吳立委本會期是在立法院衛環委員 會,可與國醫校友醫、牙、藥、護、公衛等專 精人才在醫療、健保、長照、生技及勞安等各
方面,由本學院菁英集合智囊團,成立立院議 題諮詢後援會,集思提供吳立委質詢及立法參 考,協助建立優質立委形象及建樹。陳上將當 場電話給吳立委告知,獲得吳立委以無限感激 的話語回應,此事將由校友總會進一步的籌劃 後落實。能有機會支持好的立委,提出好主 張,讓校友們未來的一些理想,也能有實現和 付諸行動的機會。
本期朱希斌老師寫了一篇『學人新村的 誕生』,正好學人新村歷史建築整修案正規劃 中,會中校友會總會長李三剛特別提出:學人 新村的安齋三號,核定為歷史建築,感謝陳建 同局長力爭,責成國防醫學院查校長負責,將 由國防部編訂預算重新整修後,開放為國醫歷 史文化紀念館。未來館中陳展文物及學人新村 肇建的史料,如原始的文件、物品、照片等均
需源遠大家庭中的各位,尤 其是學長姊們熱心提供您腦 中所存有最完整的歷史記 憶,這些對國防醫學院來 說都是極為珍貴的資產。
因此,李會長殷切 建議,要把這些國防醫學 院當時遷台後,接受美援對臺灣醫療公共衛 生的建樹、對臺灣醫學教育的影響、早期學 校老師居住的情形等等,要成立專戶募款,聘 請歷史文稿撰稿專才,以「口述歷史」方式完 整保留,提供後進學弟妹能夠認知並血脈相 傳源遠流長。整建在即,李會長提醒要與時間 賽跑,在最短時間內,爭取到一筆專款辦理 「口述歷史」,並要廣徵盧致德相關人事物 及學人新村點點滴滴生活歷史,更要廣徵相 關相片、歷史文物、文稿,以便將來盧致德 紀念館成立時能夠以實物展出方式,增加其 真實性和臨場感,並徵求國防校友擔任導覽 志工,讓他們能在解說中傳承師長們的偉大 貢獻。
這是一個有價值及意義的大事,期望源遠 校友及曾在學人新村生活的各位前輩能共襄盛 舉,讓國醫源遠流長。
林可勝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科學家,多才 多藝,他對中國的貢獻超出科學與醫學的領域。
八年抗戰期間,林可勝領導救護系統投身軍隊事 業,救死扶傷博愛恤兵,他領導的紅十字救護總 隊,為我國建立了國防軍陣醫學的基礎。
林可勝是蜚聲國際的生理學家,是我國現 代生理學的奠基人,在消化生理學與疼痛生理 學兩個領域都成就沛然。他是新加坡華僑,一 位超級的愛國主義者,在反抗日本侵華的戰爭 中,他甘冒危險,捨棄優越的工作環境與生活 待遇,毅然決然地走到最前線共赴國難,組織 戰地救護總隊,建立軍醫的輔助系統,為中華 民族的生存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1897年10月15日生于新加坡的林可勝, 是第四代的華僑,祖籍福建省海澄縣(今龍海
市)。父親是新加坡著名醫生、 政治家、教育家、曾任廈門大 學校長的林文慶,母親黃端瓊 是著名同盟會員黃乃裳之女; 姨父伍聯德是國際上聲譽卓著 的防疫專家,撲滅震驚世界 的東北鼠疫,而成為世界防疫科 學的權威。林可勝的弟弟林炳添,畢業于香港 大學醫科,又留學美國。林可勝的侄兒林國安 獲英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獲愛丁堡大學醫學 博士學位。林文慶一門三林,一家三代都在醫 學上有傑出成就,在新加坡傳為佳話。林可勝 之妻是國民黨四大元老張靜江的小女兒張倩英 女士。
文/何邦立M62
林可勝名字的由來,並非由教育家的父親 林文慶所取,而係戊戊變法的十一寇,遠走高
飛南洋的外祖父乃裳公所取。因外叔祖乃模公 甲午海戰為國捐軀,三年後可勝呱呱落地,祖 輩對他的出生報以極高期許,從命名中可知。
有詩為證 :「人定自然天可勝,民康必定國能 強,相期甲午湔邦恥,振翮金雞盼少康」。及
長,林可勝熱愛祖國,抗日戰爭中奮不顧身的 表現;追蹤其雙親家族歷史,代出賢才,實有 優良的基因可循。
林可勝8歲喪母,從小隻身被送往英國愛丁 堡上學,養成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性格。中學 畢業後考進愛丁堡大學,專攻醫科。臨畢業前, 適值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林可勝自願從 軍,派駐法國英屬印度軍團任助理軍醫,兼訓新 兵。服役期間表現優良,獲英國1915星章,戰 後獲頒勝利獎章等。戰地醫護經歷,爾後對他 在抗戰時創辦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裨益良多。
1917年林可勝復學。1919年以優異的成績連續 獲得醫學士和外科學士學位,並留校當生理學講 師。1920年與1924年,又先後獲得哲學博士與 科學博士的學位。1923年,已成為生理學系高
級講師兩年 (相當美國副教授),同時成為英國愛 丁堡皇家學會會員,林可勝以美國洛克菲勒基金 會研究員 (Rockefeller Foundation fellowship) 身分,前往芝加哥大學生理系A J Carlson 教授 實驗室研究胃腸生理學一年。
英國學制,一個學系只有一位教授缺 , 26歲的林可勝不想長期寄人籬下 ,況且當時華 人在英倍受歧視,他想回到祖國發展,貢獻心 力,時父親林文慶主掌廈門大學,想請他回來 籌建醫學院,這也是他的選項之一。
1925年秋,林可勝回到了祖國,擔任北
平協和醫學院生理科客座教授兼系主任,1927
年升教授,為協和醫學院第一個華人教授,時 年僅30歲。林可勝在協和任教12載,他刻苦鑽 研、銳意創新,在科研、教學、培養人才等方 面都有突出成績,使我國的生理學研究達到世 界水準,協和成為中國生理學研究的中心。在 林可勝領導下的生理科,長期工作的生理學家 有倪章祺(1924-1932,講師) ; 侯祥川 (19251931,講師) ; 倪哲爾 (1924-1932,副教授) ; 沈巂淇(1926-1938,副教授) ; 張錫鈞(19271942,副教授) ; 柳安昌 (1928-1935,講師) ; 林樹模 (1930-1937,助教授)及馮德培 (19341942,副教授)。在1935年至1937年間,林可 勝還是協和醫學院三人領導小組成員,執行院 長職務。
四、生理系譜
1926年春,林可勝同吳憲等16人創立了 中國生理學會,任第一屆會長。次年,林可勝 又創辦《中國生理學雜志》並任主編 ; 這對推 動我國生理學的發展和培養專業科學人才,發 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份英文版的中國生理學季 刊,對論文審查要求嚴格,培養嚴謹的科學風 氣起了示範的作用,同時與國際交流,很快獲 得生理學界的稱道,成為具國際水準的少數科 學刊物之一。
林可勝教學認真,循循善誘,不拘一格, 講課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能雙手 同時在黑板上畫圖,又快又好,令人欽佩。他對 研究生的基本功,頭3個月在工具房學習各種實 驗工具的製作技術,所以培養的學生,實驗操作 的能力都很強,這對後續的研究助益匪淺。他在 協和工作的12年中,不但培養了大批醫學生, 還培養了許多青年教師和進修生,如馮德培、柳 安昌、盧致德、徐豐彥,沈其震、賈國藩、易 見龍、李茂之、王世濬、沈詩章、徐慶祥、陳
梅伯、黃仁若、李落英、汪昆仁、李宗漢、謝維銘、孟昭 威、呂運明、王志均等及少數德國、日本的留學生。他的 實驗生理學、學術影響也被傳播到中國其他醫學院校、大 學生物系,以及研究機構,形成遍佈全國強大的協和生理 學術系譜 。
1925年5月30日,青島、上海等地工人遊行抗議日 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遭到開槍鎮壓引發流血事 件,是為五卅慘案。全國響應反抗外國在華勢力,學生罷 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支持,提出收回列強在中國的各 種特權,特別是英日倍受針對。林可勝兩次帶隊協和師生 前往遊行,還遭英國領事館派人到校關切、威脅要吊銷林 可勝的護照,但林氏不為所動。1927年,林可勝又帶學 生悄然上街張貼反英暴力宣傳漫畫,他常被指責為「超級 的民族主義者」。
1931年 1月 28 日,第一次淞滬會戰,林可勝即組織 救護隊投入戰場擔任醫療服務工作。林可勝在協和醫學 院教授生理,他將全院醫科一、二、三年級的全體男生 40餘人組織成立學生救護隊(Medical Officer Training Corps, MOTC),大家情緒高昂、訓練一絲不苟,充滿高 度愛國主義精神。
1932年 1月 5日,日軍佔領山海關,華北局勢益形緊 張,劉瑞恆、嚴福慶籌組紅十字會華北救護委員會,組織 12個救護隊,分派住古北口、喜峰口、多倫,協助傷兵 運送、急救,骨折處理、注射破傷風疫苗等工作。其中出 動醫師85人、護士31人、高年班醫學生49人。治療傷兵 7486人、重傷施行手術1330人,其中七成為四肢創傷,
截肢比例亦高,死亡人數為67人,從數字上已足見其服務 品質。其中尤以林可勝領導的協和醫學院師生團隊,參與 程度最深、表現最為突出。
七七事變前華北局勢日趨緊張,林可勝向協和校長胡 恆德(Henry S. Houghton )提議,派遣協和醫療隊赴南 京待命,受到拒絕,校長建議林氏去英國學術休假一年。
當林氏在香港與美國CMB駐華醫社代表甘恩( Gunn) 談話
▲1932 林可勝參與紅十字會救護委員會古北 口戰役,上陣莫若父子兵
時,他理直氣壯的說:「我在休假, 這時間是我自己的!」為了祖國的安 危,林可勝義無反顧,他不惜中斷自 己的學術生涯,投入救死扶傷博愛恤 兵的事業! 六、紅十字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響 震撼著北平,林可勝將子女安頓於 新加坡後,毅然隻身奔赴抗日的最 前線武漢,組織中國紅十字會救護 總隊,為抗戰貢獻自己的經驗和力 量。鑒于戰爭的持久性和醫護人員 的緊缺,他在長沙成立戰時衛生人 員訓練所,隨著戰事的延伸,兩單 位於1939年春,輾轉西進到貴陽圖 雲關建立基地,以培訓戰地各級醫 護人員,還附設有葯品及醫療器械 製造廠。當時的衛生人員訓練所, 還有後方實習醫院,又成立骨科復
健中心,臨床醫學的專才如榮獨山、榮啟榮、 張先林、周壽愷、汪凱熙等協和畢業生,有自 己的車隊200餘輛以機動後運傷患,有汽車修 理廠、義肢工廠、發電廠等,其規模之大,人 才之眾,遠超過國內任何一所醫學院,成為我 西南地區醫療衛生的大本營,此亦突顯出林可 勝的人望、號召力、和天生的組織、與領導 才能。
由於林可勝的國際聲望,救護總隊一成 立,就得到美國醫藥援華會(ABMAC)以及南 洋愛國華僑的醫藥器材與金錢的支助。救護總 隊先後派遣了上百救護中隊分隊分赴各前線 戰地,搶救傷兵。後又在五個戰區設立訓練分 所、醫院。抗戰初期,前線由於缺醫少葯,傷 兵得不到及時的醫護,往往輕傷轉重,重傷致 死,嚴重影響了士氣和戰鬥力。傷兵收容所活 像一幅地獄圖,那些軍服上血跡斑斑的傷兵, 被炸彈炸掉了手腳,被收容在臨時搭成的髒房 子裏,擠得滿滿的。頭部和腹部中彈,便沒有 什麽希望了。即使是輕傷,生疽感染死去的也 不少。但自從林可勝的紅會救護總隊各分隊, 直接支援到戰地第一線後,情況大有改進,傷 兵先經包紮運到後方,及時加以醫治,輕者痊 癒再重返戰場,重傷人員則經過緊急處置後, 轉移到後方醫院治療。
1938年10月的長沙大火,大批傷病員湧向 後方,當時由於衛生條件太差,多數官兵感染 了皮膚病,苦不堪言。時林可勝把大汽油桶改 裝成鍋爐,設定成立簡易滅虱治疥沐浴站,並 在56個後方醫院進行滅虱、治疥的工作,整個 控制了高燒,回歸熱、斑疹傷寒的流行。同時 教導部隊重視個人衛生,並施予預防注射,在 後方醫院中還給予特別營養,療效顯著,深受 廣大官兵的歡迎。
事實上林可勝在紅會救護總隊的績效,與 爭取大量的外援,早已引起總會高層的不滿與 覬覦,不斷的行政干預與打擊,接踵而至。甚 至不惜為為林氏戴上紅帽子,最後造成林可勝 的三辭救護總隊長職,引起中外的關注,駐美 大使胡適還兩次親擬電報稿致蔣委員長,痛陳 紅會救護總隊因林可勝建立的信譽,勿讓宵小 破壞。筆者曾以「 林可勝與紅十字會風潮」、 「胡適與林可勝」、「寒梅豈怕風雪壓 林可勝 在紅會引起的爭議與釋疑」,三文來闡釋這段 隱晦的歷史,詳見參考文獻。
七、衛訓總所
1940年夏,林可勝親自率領衛勤團隊深 入戰地考察衛生設施。當時有許多地區公路不 通,全靠步行。盛夏烈日下,他光著上身,頭 包白布,走在前頭。每天午飯後,他就在長凳 上躺著歇息。他訓練自己該睡就睡,要醒即 醒,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一行人走了70天, 回貴陽後就擬定一個「水與污物管製計畫」, 針對飲用水導致腸胃系統疾病的預防。先在長 沙前線試行,然後推廣到各戰區,從而減少了 軍隊霍亂、痢疾等腸胃系統的傳染病。這對 改善官兵健康,增強部隊戰力,起了積極的作 用。尤有甚者,林可勝認為,部隊駐紮鄉村, 不僅部隊本身的環境衛生要弄好,還要訓練部 隊改善鄉村的環境衛生,將來勝利後,大批 士兵復員回到自己的家鄉,便可改善農村的衛 生。林可勝的思潮與做法,早已為將來建國時 期的公共衛生打好基礎,他的遠見與計畫,體 現出他的拳拳愛國愛民之赤心。
他懷著對抗戰官兵的深摯感情,在醫療上 總是精益求精。有一年聖誕節晚間十時,從前 線轉來一大批傷兵,救護總隊的工作人員因時 間已晚,推說病房已滿,未予收容。傷兵們只
好瑟縮地躺在實習醫院門口。時近半夜,林可 勝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下山視察,當場大發 脾氣,命令立即停止聖誕晚會,全體醫護及事 務人員緊急集合,開啟訓練示範病房,安置好 全部傷兵,並煮粥給他們吃,一直忙到第二天 黎明。林可勝的開明作風及其救死扶傷的責任 感,由此可見一斑。1940年,愛國華僑領袖陳 嘉庚曾率領南洋華僑慰勞團回國慰問,對國民 政府頗多非議,唯獨對華僑林可勝,專心任職 及其努力之精神極其贊許,並主動應承逐月由 南僑總會捐助一萬元給紅會救護總隊。
林可勝於1942年 9月 5日辭紅會救護總隊 長職獲准,雖受嚴重打擊,仍不屈不撓,堅守 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主任位置,推動他的醫學 教育改革理念,他早在1928年任中華醫學會會 長時,就開始規劃醫學教程、推動西醫派系的 整合,藉著抗戰從實務中體驗的機會,1943年 春,林可勝在衛訓所增設3 年、6年兩種長期的 課程,通過分期教育完成醫學學業。計畫中他將 戰區、集團軍、軍、師、團、營、連,對應為 省、監察區、縣、次級縣、村和社區,他對軍陣 醫學的建設,顯然已為日後公醫制度的發展,奠 下了基礎,也反映出他對抗戰建國的理解。這樣 高瞻遠矚的人物,卻不見容於我們的社會,戰時 教育資源有限,又引起兩援華單位美國醫藥援 華會 (ABMAC) 與聯合中國救濟會 (UCR) 間的衝 突,1943 年9月,林可勝不得不離開他全力奉
獻的衛訓所,有關其中細節,請參考「林可勝的 醫學教育理念與實踐」,國防醫學院校史探索, 源遠季刊66期6-14頁,2018.11。
八、滇緬遠征
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三個月 襲捲東南亞,緬甸危在旦夕,國府為支持盟邦
並 確保滇緬公路之通暢,1942 年 3 月 16 日,
中國遠征軍三個軍抵緬時,仰光已陷敵手, 23 日,日軍分三路北進,英軍不能堅守先撤, 陷我軍在同古苦戰 13 日不得已轉進。4 月 19 日,孫立人部仁安姜大捷,解救被圍英軍 7000 人。隨後我軍主力掩護英軍撤回印度,我方退 守怒江東,編為滇西遠征軍。另部轉進印度藍 姆伽整訓,成立中國駐印軍,是為第一次入緬 作戰,不利而歸。
1942年3月底,林可勝以軍醫監衛生總 視察身分,奉命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他 任中緬印戰區司令官史迪威將軍的醫藥衛生總 監,赴緬督導傷患收容、醫療救護佈署等任 務,因遭日軍轟炸脫隊,林可勝隊 60 餘人, 毅然轉進野人山,經 26 天,還帶出遠征軍傷 兵 400 餘人脫險,備受盟軍戰友側目讚揚(為 此林可勝獲美國羅斯福總統頒授軍官勳章)。
1942 年底,林可勝又派出醫務人員飛往印度蘭 姆伽駐印軍總部,開設短期軍醫訓練班,培訓 駐印軍醫護衛生人員,傳授叢林作戰的救護和 防疫知識,選派醫務人員直接到作戰部隊擔任 軍醫負責人。
1943 年夏,林可勝派出防疫學組代理主 任薛慶煜去 印度阿薩姆邦的雷多,出任了駐印
軍新 38 師軍醫處長。使遠征軍之軍醫,成為 深山叢林中忠勇將士健康之保障,防蚊防瘧之 先驅。並成立第六訓練所於昆明,並徵調協和 畢業楊文達、汪凱熙、交通大學戴根法、李新 民衛生工程師前往協助,不久即成為遠征軍之 衛生中心。
抗戰時雲南昆明流行瘧疾,很多人患病無 法工作。一次,林可勝也被感染了,他告訴同 事,第二天要請假。但是到了第二天,他仍來上 班,同事好奇的問他為什麼?他風趣的說,因為 「瘧疾」請假,所以我就不請假了!原來林可 勝感染的是間日瘧,打擺子有間歇性,隔天才發 作,他就利用疾病的間歇期,照常努力的工作。
林可勝之科學、哲學、醫學根基純厚,
其思想、見地、氣質,更為英美人士所推崇,
在滇緬戰場極為優越的表現,在國際間贏得極
高的聲譽。美國醫藥援華會主席汎史萊克 (Dr. Donald Van Slyke) 強調,林可勝博士在戰時 的中國貴陽,建立了最大的醫學訓練中心,前
後訓練 15000 位醫務及衛生技術人員,他促 進了中國的軍隊衛生與戰力。戰後美國陸軍軍 醫署長喬治阿姆斯壯將軍 ( Gen. George Armstrong ) 也說,沒有林可勝,我懷疑中國的軍 隊,如何能打贏這場中日戰爭。
中國衛生聯盟主席施思明 ( Szeming Sze ) 曾讚譽說,林可勝具有一獨特的人格特質,使 部屬莫不感激奮發,效死以從。他保持勤勉的 習慣,一天工作16小時,使他的下屬以不能 效尤而感到慚愧。他外表雖然短小,但健壯如 體育家,在任何緊急狀況下,都能泰然處之。
他對下屬相當慷慨,曾將私人積蓄送給落難的 朋友。由於此種特質,及對他本人的愛戴與信 心,使得許多紅十字會人員,願意以低薪甚至 無酬的待遇,與他共度艱辛的五年。
林可勝在一年間,雖先後辭了紅會救護總 隊長、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主任職,但在日軍 發動一號作戰,打到貴州獨山,20餘萬的難民 伴隨打散的軍隊後撤,驚動重慶。由於美軍的 強烈建議,林可勝又東山復起,擔任國府軍醫 署署長要職。
1945 年元月,林可勝負責籌建中央研究 院醫學研究所。抗日戰爭勝利復員後,林可勝 將各軍醫學校和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附屬機 構,東遷上海江灣,於1947年6月,整編成為 國防醫學院 (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建立八類六級新的軍醫中心教育制度,培 訓中國自己的軍醫人才。學院下設醫學系、牙 醫學系、藥學系、護理學系、生物型態學系、 生物物理學系、生物化學系、醫學生物形態學 系、物理醫學系、內科學系、外科學系、社會 醫學系、衛生勤務學系、醫事技術學系等十四 個系,官佐、學員、學生、士兵共計8194員。
林可勝原無意國防醫學院院長職,想重 返基礎醫學的研究工作,但兩個系統的原領導 人,為自己單位的利益,各爭取院長職位,相 爭不下。陳誠部長無奈,以林可勝軍醫署長兼 國防醫學院院長 (張建為第一副院長、盧致德為 第二副院長),風波始平。過去認為:陳誠上海 胃疾住院(1948.05),協和張先林為其主刀, 張原為林可勝在救護總隊時的副手、林的學 生,故院長一職派給林可勝。此說從時間點觀 之,是來台後以訛傳訛的說法,無稽之談。
當時軍醫學校的教育長是張建中將,抗戰 8 年慘澹經營辦學,他是留德博士,原廣東軍醫學 校校長,教學系統屬德日派。而戰時衛生人員訓 練所主任為盧致德中將,他是北平協和醫學院林 可勝的高足屬歐美派。戰後,軍醫教育不可能同
時採取兩制,德日為戰敗國,且其醫學臨床訓練 制度較英美系統為差,林氏對中國的西醫教育, 在戰前就已開始投注改革,是故軍政部長陳誠委 以整合重任。抗戰勝利復員,林可勝將兩校及其 附屬單位,併校成為國防醫學中心,八類六級, 但林氏仍保留原軍醫學校的傳統,校慶 11 月 24 日,及各畢業期班班次使之延續。至於學校教育 體系則脫胎換骨,採取衛生人員訓練所協和的歐 美制。軍醫學校在南京時就曾改制一次,時由劉 瑞恆大力主導,更換全體德日教師,學生鬧事的 關禁閉兩周,惜因抗戰烽火而未竟全功。嚴格的 說,國防醫學院是協和的系統,戰時衛生人員訓 練所的延伸。從併校時的點滴,均見林可勝其為 人之厚道。
戰後教育部停辦醫學專科部,林可勝建議 學校停藥科,加上國共內戰,社會氛圍已亂, 併校一事並不平順,由於軍醫學校自認正統, 歷史悠久,為衛訓所所凌越,林可勝是華僑, 中文有障礙,當時軍醫學校的學生反對非常激 烈,專科部與藥科同學尤甚,鬧學潮,校園公 開貼海報反林,一則海報寫道:「Foreigner drink coffee, We Chinese take tea. 」,鬧得 不可開交。此事還驚動參謀總長陳誠,來校召 集學生訓話,凡鬧事者一律開除,事始平息, 惟還是留下了後遺症。
1948年10月,林可勝銜命為國防醫學院 搬遷來台先做規劃,奔波於南京、廣州、台北 間。年底,孫科出任行政院長,委任林可勝為 國府衛生部部長,但因國共內戰轉劇和人事的 難處,他已無能為力,而堅辭未就。
1949 年春,林可勝分個三梯次,2月16 日、3月16日、5月4日,搭乘安達輪將三分之
一的國防醫學院師生眷屬儀器搬遷運台,選擇
台北市水源地原日本陸軍砲兵聯隊營舍進行在 台復校。至於在江灣翔殷路遺留下來的校舍與 七成的人員,演變為今日上海的第二軍醫大 學。因為戰亂,國防醫學院被一分為二。
日據時代殖民統治,只重視醫師,而忽略 其他專業,諸如藥學、護理、檢驗、公衛人員 的培訓。當時外科開刀不戴手套,沒有住院醫 師養成訓練,九成護理人員未受專業訓練,只 有護佐程度。沒有藥師,醫師兼司藥等。當時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是臺灣僅有的醫學院,實 屬殘破不堪,科系不全。林可勝為台灣未來醫 學發展著想,以自己過去整合國防醫學院的經 驗,曾建議傅斯年校長兩院合併,並派八人與 台大醫學院杜聰明院長溝通洽談,杜氏所思恐 為協和教授所吞而婉拒。教育部不得已將杜氏 派往觀摩美式醫學教育體系,回來後仍堅持不 改,而遭替換,是一段不為人知的軼事。
林可勝將國防醫學院遷台,所帶來的是新 體制,使台灣的醫藥衛生步入新紀元。帶來了新 觀念與做法,為台灣公共衛生系統,開創了新局 面。由於國防軍醫體系的引領,刺激了台灣大學 醫學院的改革,衍生了榮民總醫院的系統,與陽 明醫學院的誕生,直接改變了台灣的醫療生態。 林可勝在台時間不及兩個月,影響至鉅, 他是美國醫藥援華會的理事,一直關切台灣的 醫學教育與發展,不斷的給予支持。1958 年 823炮戰爆發,ABMAC捐贈美金百萬元,林 可勝原建立的衛勤系統,戰場上表現得極為傑 出。國府感念林可勝一生為國奉獻的勳績,特 頒一等雲麾大授勳章,以酬功績,並慰忠貞。
至於抗戰勝利時,林可勝創建的紅十字救 護總隊,並募得美金6600萬元功績,在紅十字 總會的勳獎名單中,應排名首位、不做第二人 想,但林可勝卻缺席了!
1949年夏,林可勝將國防醫學院搬遷來 台,不及兩個月,又因遭人檢舉過去在皖南事
變時曾有救助資匪的嫌疑 ( 那是國共聯合抗日 期間,況且救人不分黨派。),而不得不匆匆 離台赴美,再走回學術研究的老本行。由於抗 日戰爭及隨後國共內戰,林可勝中斷了12年的 學術生涯。1949年7月初赴美,年過半百再換 跑道有其難處,美國友人協助提供伊利諾大學
訪問研究教授只有一年,還得重新再找工作, 先去內布拉斯加州Creighton大學生理藥理學 系主任,邊做邊找研究工作,總算皇天不負 苦心人,1952年任職於印地安拉州的麥爾斯 藥廠(Miles Lab),從事 Aspirin的止痛研究,
這是戰後德國貝爾廠在美國設立的研究分機 構,1959年為林可勝特別成立醫學科學研究實
驗室(Medical Science Reserch Laboratory , MSRL),由林可勝負責,積極從事疼痛生理學 的研究,迄1967年,林氏70歲退休為止。
林可勝在科研上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與他 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和一貫的鑽研是分不開 的。為了研究阿斯匹林的止痛機轉,他曾把緩 激肽注入自己的血管中,產生劇烈的疼痛,再 用阿斯匹林來鎮痛。從實驗記錄影片中,可看 到他痛苦扭動的情景。事實上,林可勝早年用 組織胺刺激胃分泌的實驗,也是在自己身上做 的。在協和做生理研究實驗,常從早到晚,午
飯只得在實驗室裏吃,他總是說服英國夫人, 以便留在實驗室啃大餅、夾醬牛肉,跟大家一 起邊吃邊做實驗。反映出他平易近人的一貫作 風,也突顯出他鍥而不舍、刻苦鑽研的精神。
林可勝開創性的研究引起同行的高度重 視,早在20-30年代,他因發現 「腸抑胃素 」 而著稱于國際醫學界。50-60年代,在邁爾斯實
驗所,對於疼痛生理及止痛機制又再創新猷,為 華人爭光,他曾兩度與諾貝爾獎提名擦身而過。
他曾於1942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5年 因取得美國籍而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61年 香港大學授予林可勝科學博士名譽學位。在學術 界他是第一位享受盛譽的中國科學家。
十二、情歸故土
晚年的林可勝,因吞嚥困難,意外發現罹 患食道癌。當他得知狀況,二話不說,變得更為 堅強,攜帶全套價值高昂的研究儀器,離開生活 20年的美國,回到台灣,將儀器贈送給國防醫 學院在榮民總醫院的柯柏醫學紀念館,除了要為 「痛覺生理學」繼續努力外,同時培訓後進,盧 致德院長還特別選了兩位生理系助教,陳幸一、 林茂村教官為其助手。七十高齡,分秒不停,孜 孜勤於研究。身患絕症,益發堅強,努力作育後 進,實一代科學人的典範!
1969年7月8日,我國生理學一代宗師林 可勝院士,在異國他鄉走完人生的最後歷程, 在牙麥加京士敦的兒子家中,在家人陪伴下辭 世,享年72歲。
林可勝他坦蕩的人格特質、成就了他璀璨 的一生;他是抗日的民族英雄,對於中國軍醫 培訓的建樹,戰地醫療衛生服務的貢獻,在抗 日戰爭救護史上,功績彪炳,名垂青史! 後記
2019年7月8日,是林可勝院士逝世50周 年紀念,台北國防醫學院於7月 6日特舉辦學術 演講會以紀念之。廈門華僑博物院於8月舉辦林 文慶、林可勝父子紀念特展。10月貴陽圖雲關 將為中國紅十字會抗日史蹟紀念園籌建,以紀 念林可勝總隊長的豐功偉績。
參考文獻
1. 「林可勝與紅十字會風潮」、何邦立,傳記 文學656期18-29頁,2017.01。傳記文學 657期118-125頁,台北,2017.02。
2. 「胡適與林可勝」、何邦立,胡適與中國新 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07-520頁, 北京,2016.12
3. 「寒梅豈怕風雪壓 林可勝在紅會引起的爭 議與釋疑」,何邦立,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 23期24-38頁,台北,2018.12。
4. 「林可勝的醫學教育理念與實踐」,何 邦立,源遠季刊66期6-14頁,台北, 2018.11。
5. 「滇緬公路與南僑機工」、何邦立,中華 科技史學會學刊23期115-124頁,台北, 2018.12。
6. 「林可勝滇緬遠征記」、何邦立,中華戰略 學刊,108年夏季刊,2019.06。
7. 「林可勝-民國醫學史上第一人」、何邦 立,梁序穆與許織雲基金,2017.07
8. 「林可勝-與民國現代醫學的發展」、施 彥,梁序穆暨許織雲基金,2018.04。
變更登記正按照規定 刻在教 M55沈漢玉
71 12 圖 缺葉芳枝照片 補登照片如右 N20葉芳枝
71 52 左下 圖說 李總會長頒贈週李嫌前會長 感謝講座 李總會長頒贈周禮賢 前會長感謝講座 D39周昭祺
70 41 右 倒3行 寫的旅加陳立天的詩句 寫的旅加陳立元的 詩句
70 42 右上 圖說 ▲吳瑞生、陳良善和賴燮三 人合影 ▲吳瑞生、陳良善和 賴昌燮三人合影
70 42 右下 圖說 ▲吳瑞生父女、馬正平夫人 與賴昌燮夫婦
70 43 左上 圖說 ▲楊大中夫婦和林禮文夫婦 (台南市)和郁培娜(台 中市)
▲楊大中夫婦和林 禮文夫婦(台南 市)和郁培娜(台 中市)
▲吳瑞生父女、馬 正平夫人與賴昌 燮夫婦
70 43 參加 名單 俞宗猷、徐日暉、馬正平、 故俞宗猷、徐日暉夫 人及馬正平夫人
70 80 右下 圖說 到尹府敘舊合影 到賴府敘舊合影
M50賴昌燮
▲圖11 早期學人新村大門,入口右邊是大家叫慣的「門房」,相信看到它,必定會勾起許多人「回家」的記憶! 左邊門柱上懸掛「國防醫學院學人新村」,此為作者保存之珍貴原始照片,惟門銜文字模糊甚為可惜。
國防醫學院於民國38年(1949)奉命由滬遷 台,接受台灣省訓練團舊址為校址。初期由於 房舍不足,一時無法開始正式上課,有圖書器 材亦多無法啟封,仍然暫時堆在戶外空地上, 僅以草綠色油布覆蓋以避風雨,一切皆以人員 及眷屬之安置為首務。學員生均集中於大禮堂 住宿,架設三層鐵床,下層堆放行李,中層及 上層睡人,密集容納,半夜起床,空氣混濁, 是乃有「人庫」之稱。至於教職員眷屬因人數 眾多,情況更為繁雜;在院內西北區舊有倉 庫,架設三層鐵床,按人口分配,隔以布幔為
「家」;鐵床上層置行李,中下層為床勉作臨 時臥房,「楚河漢界」僅一布帳,集十數家於 一室,彼此聲息動靜相聞,又有頑童作弄,頻 有趣聞傳出,倉庫依序編列為「K」,時稱K 棟,亦有諧音戲稱「K庫」者。除接收省訓練 團原有座落東端之日式房舍,分配高階主管居 住。另外在附近的零星老舊房屋,亦按評分分 配,人口較多者優先安頓。至於一般眷屬,只 有臨時群聚一室,暫作棲身。
活動房屋暫時解決房荒
幸好在學校搬遷來台前,林可勝院長顧及抵 台後,一時房舍不足,曾向政府申請獲得一批美
▲圖1 1958年美國醫藥援華會ABMAC 在該會3-4月公報(BULLETIN)-發起為 本院籌募教學人員眷舍的勸募行動。
軍在東南亞熱帶叢林地區作戰剩餘軍用物資中之「活動房屋」建材,並由 上海招雇一批建築工人,包括土木、水電等類共百餘人一同來台,在極短 期間即蓋妥各式所需大小房舍,暫時解決全院急需的房舍需求。包括辦公 室、大型倉庫、病房、醫務室、教室及一幢單身宿舍、四幢眷舍。
眷舍為兩層式,上層為鐵架,鐵皮圓屋頂木地板,下層為紅磚水 泥建築,以其為鐵皮鐵架搭建而成之半圓穹窿建物,故稱之「活動房 屋」,其實係不可移動之建築物。地基基礎穩固,與一般建築無異。上 下兩層面積皆為100×14呎,內部分隔左右各8間,中有通道,每棟上 下樓共32間。在其一端附建水泥紅磚兩層建築各一系列公用廚、廁,另 一端建有木板與鐵架樓梯作上下之用。惟此種穹廬鐵皮房屋,夏日如烤 爐,半夜熱不散,生活其間並不舒適,聊避風雨而已;且僧多粥少,仍 然不敷分配,一戶一間、人口多者,甚至三代同住,備感擁擠。當時有 些新婚者,臨時將一間分成兩戶,以應急需。至少16家一同共用一端公 用廚廁,雖較上述K庫為佳,但仍顯擁擠,且有難顧隱私之虞,不免產 生東家長西家短之閒話。 當時大都是使用煤球爐,不用時將爐門關閉,使用時將爐門打 開,24小時均可使用。傳有某新婚夫婦,平日自己不起火爐,電鍋放 在家裏燒飯,菜餚預先在家料理好,用餐時只要在廚房借用同仁的煤 球爐炊熟即可,被戲稱為「省錢達人」。
▲圖2 1958年3-4月ABMAC BULLETIN公報中第2頁左上角刊登柳桂教授居家 狹窄窘狀
▲圖3 民國48年9月學人新村興建紀念 牌,英文名為 ABMAC Village。
1956年三月美國醫藥援華會(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簡稱 ABMAC)會長葛古森博士夫婦(Dr. Magnus I. Gregerson)來華訪問,親自來院參訪,對本院各項教學設施之完善但教 學人員生活情況之艱困,留下極深刻的印象與了解。返美後,即於該 會當年公報(Bulletin)發起為本院籌建教學人員眷舍經費的勸募行動(圖 1)。並以盧致德院長提供台北榮民總醫院已建妥之職員宿舍設計藍圖 作參考,初步預計籌建10棟,每棟上下兩層共4戶,以當時估計每棟 建築費用約需美金6,050元,平均粗估每戶約美金1,500元。並將其當 時所拍攝本院生化系柳桂教授所居活動房屋擁擠實況刊登於該項公報 (圖2),藉此實體資料佐證報導;相片中柳教授本人在一小書桌上準備 授課教材,其夫人在一旁踩縫紉機,兩個小女兒在後面床上玩耍。
ABMAC勸募籌建學人新村落成完工總司令主持盛典 勸募情況良好,反應熱烈,短期內即募足預定金額。惟此時學校 已無地可供闢建,輾轉謀得鄰近院舍民地一區,申請政府徵購,獲得 國防部撥款36萬元,佔地近一甲,動工興建,定名為「學人新村」 (英文名為 ABMAC Village) (圖3)。其建築計劃系按社區設計,房屋為
▲圖4 民國49年11月國軍保健委員會發 行的「保健月刊」第四卷第二期第56頁 刊登『保健之音』 國防醫學院「學人眷 舍」落成 總司令羅上將主持盛典。
▲圖6 民國50年12月羅齋銜牌
上下二層鋼筋水泥建築,每戶不 含公設,房屋實際面積約14坪左 右,二房一廳,廚廁齊全,適合 小家庭居住。第一批10幢於民國 49年10月完成,並於當年10月22
日上午由當時陸軍總司令羅上將主持完工典禮,羅夫人剪綵 及啟鑰。美國醫藥援華會格賽博士代表出席;當日新聞報刊 均有報導,國軍保健委員會在11月出刊之保健月刊,更有詳 細刊載,逕稱「學人眷舍」(圖4)。學校則於翌年(50年)6月 30日始正式分配進住。
由於募款成效良好,土地容量充足,乃有第二批增建4 棟。於51年12月完成,翌年52年7月31日完成分配進住。 全部共14棟,每棟4戶共計56戶。每棟依美國醫藥援華會公 報所示,均冠予其前後任會長及其主要人與捐助人之名為 稱謂:如Gregerson Residence,中文則簡稱為「蓋齋」、 「羅齋」。(圖5、6)依序列編為01至14棟,每棟4戶再分別 編列為學人新村101-104......1401至1404等標示,在政府戶 政單位未列編戶籍前,以作內部編號以利管理。
其后在學人新村近鄰,繼續興建者,尚包括麥範德護生 大樓、愛德幼稚園(圖7)與托兒所、招待所「安齋」及盧院長 官舍,暨連併戶單棟高級官舍A1至A8等。數年后,又增建 了一棟四層博士大樓及數棟婦聯會捐資興建之一般眷舍,使 學人新村範圍日益擴大。原14棟56戶最先興建之房舍,可 稱之為原始學人新村。倘若加上另一地區興建之瑞恆樓(亦 為四層建築),及原有臥薪村之日式眷舍及4棟活動房屋,以 及鄰近水源路之嘗膽村之竹籬式眷舍和少數接收的散居的日 式房屋,大體上這是學校眷舍之全貌。
學校嚴格慎選首批進駐人員
原始學人新村初期分配時極為嚴格,限曾在醫學專科前 後期教學人員,具備教育委員會會員資格之講師以上。方有 資格,並需先經教常會第一小組先行評分,按評分高低送經 副院長暨院長核定后始行正式發佈。茲將第一批審定公佈首 批進住人員名單列計於后:
▲圖5 民國50年12月蓋齋銜牌 ▲圖7 愛德幼稚園落成新貌第一棟001 文齋 Vincent Residence
101盧傑 102馬桐齡 103 彭秀蕉104 宋申藩
第二棟002 萬齋 Van Slyke Residence
201 朱希斌 202 馮憲文 203 丁汶谷 204 魏如東
第三棟 003 駱齋 Norton Residence
301 張鍵官 302 趙仲雲303 劉五榮 304 鄒天增
第四棟 004 葛齋 Gregerson Residence
401 蔡作雍 402 姜壽德 403 周先樂 404 穆瑞運
第五棟 005 韋齋 Webster Residence
501 黎漢德 502 柳桂 503 潘福 504 譚增毅
第六棟 006 周齋 Judo Residence
601 楊樹滋 602 黃雲飛 603 李安石 604 張遵
第七棟 007 柯齋 Kohlberg Residence
701 蕭遺生 702 杜炎昌 703 崔靜亞 704 劉宏璋
第八棟 008 全齋 Trimberg Residence
801 劉銳中 802 任天民 803 范秉真 804 戚以徵
第九棟 009 杜齋 Tookee Residence
901 徐遐 902 徐奎望 903 吳旭輝 904 殷念德
第十棟 010協齋 PUMC Residence
1001江澤春 1002于俊 1003盧健泰 1004 陳懋良
第十一棟 011蓋齋 Gate Residence
1101張新湘1102 韓韶華 1103朱康初 1104林啟賢
第十二棟 012(由護理學系分配使用-牌名未詳)
1201高麗蘭 1202劉俊 1203李慎述 1204謝淑吟
第十三棟 013羅齋 Roosevet Residence
1301張逢源 1302惠慶元 1303張斌 1304費筱宗
第十四棟 014李齋 Lee Residence
1401盧信祥 1402吳文宏 1403尹宗高 1404陳力軍 由上述首批進駐名單中,即顯示其中近 半數係由原來居住在臥薪村活動房屋者遷入, 如柳桂、趙仲雲等;少數係由嚐膽村暨散居附 近日式眷舍者遷入,如潘福與杜炎昌等。他 們皆為放棄原配住之眷舍而遷入新建的學人新 村。因此學校前後曾多次口頭承諾:學人新村 係「視同眷舍」。事實上,初期學校對新建之 學人新村的確甚為重視,指派預財室雇員杜裕 龍先生負責管理,主動與住戶們連繫,每月並 親自至各住戶收取管理費,村內一切環境維護 與處理,皆由學校主導。經常有院外人士前來 參觀,大都由盧院長或彭副院長親自陪同。民 國50年12月1日美國醫藥援華會前會長,著名 生物化學家萬斯乃克(Van Slyke)夫婦亦曾親自 來台參觀訪問,對於建築費用與質材如與美國 當下同一類型的房舍相互比較,認為極其價廉 物美,讚不絕口,隨即在以其大名命名的萬齋 (Van Slyke Residence)前與該4位住戶攝影留 念(圖8)。該幢4位住戶恰巧皆為本院生化系教
▲圖8 民國50年12月,萬斯乃克博士夫婦(前排左3、4)來台參加學人新村落 成。萬斯乃克博士為早期著名生物化學家,擔任過美國醫藥援華會會長。此 棟萬齋以他為名,且進駐的教官皆為生物化學教官,如此傳奇的安排,讓人 津津樂道成為趣聞。(前排左起馮憲文及其夫人、萬氏夫婦、丁汶谷夫人女 兒和丁教官本人,後排左起魏如東夫人、朱希斌女兒與夫人。攝影者為魏如 東教官,筆者當時在美國進修。)
▲圖9 萬斯乃克博士夫妻在相片背面逐一親 自簽名與祝福。
官,萬斯乃克夫婦極為高興,並在照片背面逐 一親自簽名與祝福(圖9)。
村民自行籌款興建村外道路 進住初期,村內道路設施及樹木栽種皆 甚完整有序,似屬校區之一部份。惟走出村 外,却係一片荒蕪景象,甚少房舍與建築,亦 無正式道路可通,我們大都由羅斯福路3段24 巷耕莘文教院旁巷道進出,越過鐵道及走過空 無一物的荒地才能進入本村。當時尚無汀州 路存在,而是一條已經停駛而未拆除軌道的萬 (華)新(店)小火車道,所以當時我們的通訊地址 便是羅斯福路三段210巷20號學人新村104至 1404號。因此全體村民在極短時間自行籌款, 興建村外道路,即從上述羅斯福路三段210巷 延伸跨越鐵軌,興築大馬路接至本村。後來三 軍總醫院奉命由小南門興建於水源院區,建築 行政大樓時,正好規劃在我們自行籌款所建的 道路上。同時當時市政府亦正拆除小火車道的 鐵軌,興建為汀州路,於是才緊靠我們新村另 闢建汀州路三段24巷。整體學人新村才獲台北 市政府民政單位,正式納編入戶籍:汀州路三 段24巷5弄。進入村內左邊為單數號,右邊為 雙數號。直到三軍總醫院遷建完成,才呈現目 前的繁榮景象,建築日益增多,交通博物館、 螢橋國中及汀州路商業高樓與潤泰雙子星公寓 等大樓,更增添了此一地區聲譽。
民國55年前後,婦聯會撥款興建多棟一般 通用眷舍,分屬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當時 二者行政系統分立,尚未合併),由於該一般通 用眷舍實際居住面積較學人新村為大,當時盧院 長承諾並通知:學人新村現有住戶如欲申請改配 該婦聯會官舍者,具有優先獲配權,惟需放棄學 人新村「視同眷舍」之權利,改遵學人新村新訂 職務官舍系統管理辦法。記得當時僅有學人新 村1103號郁慕明教官(即前立法委員,現新黨主
席,當時是生態系教官)一人,為便於與其老太 爺同住,申請改配於該婦聯會之職務官舍,其他 村民則考慮眷舍權力,及居住環境較寬廣,不像 職務官舍般擁擠,因此選擇留住在學人新村內。 因小孩成長,家中物品增多現有空間不敷使用, 約在民國56至57年間,首先即由第一棟與第四 棟住戶聯合呈請院長,將後院空地予以擴建,每 戶增加一大間(亦可分隔為二小間),中央留一天 井,經洽詢醫工系張元春工程師後,認為可行, 得以增加生活空間,改進居住環境,並繪製擴建 施工詳圖,正式送呈院長批示核准。其後二、五 棟,三、六棟,七、八棟,九、十棟,十三、 十四棟隨之依原施工擴建詳圖,均先後蒙院長核 准,自行招工擴建完成。致使原四戶一單元而改 變成八戶之新單元。由於第十二棟係護理系自行 控管分配,有時亦作單身教官居住,且異動亦較 頻繁,致未有擴建之意願。(如前提及劉俊、謝 淑吟為例,而謝淑吟教官結婚當天身穿新娘禮服 燃炮登車,由此前往結婚禮堂,被視為學人新 村嫁出的第一個女兒。)而第十一棟則僅1101與 1102兩戶單邊奉准擴建,1103、1104及整個第 十二棟(即1201~1204)均仍保持最初原始狀態。 國防部於97年再度勘驗時,所攝空照圖,顯示 至為明顯。
爭取眷舍配住憑證
民國58年,筆者擔任學人新村村長時(初期 為管理方便,限學人新村原始眷戶方得擔任村長 一職),於一次被通知出席國防部眷舍管理委員 會召集之大規模眷村村長會議,會後曾親自單獨 將上述視同眷舍却未有眷舍配住憑證之情形,向 眷舍管理委員會主持會議者,提出詳細陳述。其 即指示既然學校視同眷舍,即應提出申請。會議 結束返學校,即將情況向總務處後勤科報備,後 勤科認為,我們眷村名單係由政二科送出,囑向 政二科查詢,隨即轉往政二科報備,政二科表示 其已獲眷舍管理委員會電話查詢,且已答覆:確
有此一說法,但未見於公文。並進一步告知:你 可依其指示提出申請,如獲准我們不會反對,倘
若未准,我們亦不會為你去爭取。得此原則指示 後,我們即按當時住戶造冊(住戶已有部份異動 與前述首批住戶有差異)向管委會提出申請,冊 內所列眷舍地址皆以學人新村內部編號而非戶籍 地址,以便利國防醫學院自行列管以及分配權, 此亦係當初與眷舍管理委員會提出時,獲得的承 允與共識。約二週後接獲通知,告知已獲上級批 准,並囑再行重造名冊三份,並收集每戶本人及 主眷照片各一張,送往該會辦理。雖然在收集照 片上耗了一些時間,也費了一些唇舌,最後總算 在彼此包容,顧及整體權益下,約二週內收齊, 遵囑用複寫紙騰寫住戶名冊三份(當時尚無複印 機),親自送往泉州街眷舍管理委員會(該會隸屬 陸軍總部供應司令部)。承辦人當即找出原批准 文件,在新造名冊上填註日期58年6月30日及文 號(58)侣吾字第2037號,並發給我空白眷舍配 住證54份(圖10) (學人新村原應56份,名冊中刪 除護理學系無眷住戶二戶,剩下54戶),退回一 份已填註日期及文號之名冊,要我自行填寫,貼 好照片再行送回。
以上就是我細述學人新村肇建由來和人
員配住及「眷舍配住證」獲得始末,這「眷舍 配住證」與之後的崇仁花園有莫大的關係;學 人新村初始,在大門右邊門柱上懸掛「國防醫 學院學人新村」(圖11,請參見第15頁本文文 頭),但現在已經改成「國防部學人新村」(圖 12);由學人新村經呈請依眷舍改建條例,改配
住崇仁花園過程中,歷經過無數的波瀾橫阻, 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請待我在下次敘述。
以上多為筆者多年前的舊作,時寫時停, 約一年多前,國防部一位中校(高麗蘭教官引
介)曾來電,希望我將資料交付,由其托人撰
寫文稿列入國軍眷村專輯中,但卻未曾有再進
一步的聯絡。去年農曆年前偶遇高麗蘭教官, 她再度詢問此篇文章進展,並轉達眾多曾經住 過學人新村鄰居的關切之意;今日有幸得到47 年前曾經教授過的學弟陳威明(P60)熱心協 助,出錢(複印)、出力(編撰調整校對)完 成此篇文稿,至為感激;亦祈他能繼續努力, 將我勞心勞力費盡心思幫大家爭取崇仁花園的 艱辛歷程完整記錄。
補敘 P60陳威明
朱希斌教官把這60年前的往事,用文字形 式展示在源遠季刊中,讓無數住過「學人新村」 的教官和其子女知道它誕生的過程。這篇文章 由國醫初期來台,師生居住困境說起,談到學 人新村肇建始末、分配入住名單、獲得眷舍配 住證......等,相信很多曾經住過學人新村的老師 及其第二代,在看完之後,像打開「潘多拉的魔 盒」般,許多塵封的往事浮上腦海;當時學人新
▲圖10 筆者之眷舍配住證村住的都是醫界精英,在有了如此安定的居住環境,無後顧之 憂後,因而能盡心在教授學生,村內文風鼎盛令人稱羨,而眷 屬們也都是學有專精,盡心培育第二代,讓他們學養俱佳,任 職各行各業,卓然有成。
朱希斌教官治學嚴謹,民國62年他教過我普通化學, 我對他聲音宏亮講解清晰、教授內容有條有理,留下深刻印 象,並讓我的基礎化學奠下深厚基礎,開啟日後藥學知識的 大門,今天我能再度親炙恩師,為他整理資料,何其有幸呀!
教官近年因聽力不好,無法與人當面及電話順暢對談, 對方必須扯開喉嚨大聲說他才聽得到,為怕引起他人誤會, 因此教官近年來甚少參加同學聚會。但是他在家中面對40吋 超大螢幕電腦,看電子郵件、新聞時事、玩接龍……;教官一 家是虔誠的基督徒,目前疫情期間,不得出外參加聚會,但 他們在家以網路收看禮拜活動,在大螢幕前,教官又活出了 另外一個精彩的一生。
由下面這篇教官寄給我的e-mail中,可以看到教官資料整 理保存極其慎重;由學人新村到崇仁新村,又是另外一段艱辛 的路程,看來我要加油,努力將教官腦海中的史實,再次以文 字記錄下來,讓今日住在崇仁新村裡的師長們及其後代,對朱
▲朱教官在家中面對40吋超大螢幕電腦
▲朱教官資料整理保存極其慎重
希斌教官為其「起家厝」所投注的 心血努力有所認知,吃果子拜樹 頭,飲水思源,雖不求湧泉以報, 但祈能向下一代傳述朱希斌教官對 其家業興旺締造創機的功勳!!
昨天你走後,我就翻箱尋找資料,但却一無所得。記得在辦理過程中,我對資料都十分小心, 設專櫃保管,凡重要文件及需重覆填寫的資料,都會複印雙份,除我自存一份,另一份則送請柳桂 教授夫人李怡愈女土保管。(由於我有一段時間不住在學人新村,有部份與同仁有關係的事都是請 柳夫人和高麗籣教官代為辦理)公文夾多屬雙重管理。不過自崇仁新村抽籤配住決定後,我就慢慢放 鬆了,再加上後來又搬了兩次家,也就没有以前那麼嚴謹了。
關於學人新村自購地,有關原地主李太太的資料,事實上出現多次,國防部不答應我們自建時 出現過,后來崇仁新村也對我們學人新村原屬土地來源作重新核查時,亦再次重新出現過。現在竟 然都找不到。我實在感到不解!
至於后來學校將自購地送给國防部,這一事實早為多方流傳。但具体的書面記載則係出現在國 防醫學院出席在國防大學召開的釐清學校眷舍會議中提出的書面報告中,清楚的將眷舍分為A及B兩 級管理,報告書中只列時間和辦法,昨天你來看見我所存列出歷任院長的任期時間表,也就是想了 解某一作為是那一位院長任內的作為。現在這份學校的書面報告資件不見了,我也同樣感到無奈! 事已至此,我也無能為力。你若無法繼續下去,那就乾脆放棄算了! 這也是没辦法的事啊!
希斌 民國109年3月23日9時
張鍵官教官長子張酉光,現任職華信航空 商務副總經理,看到朱希斌教官寫學人新村肇建
的經過,勾起了他許多童年的記憶,他利用清明 假期寫了一篇「學人新村憶往」,這應該是學人 新村第二代記載學人新村的歷史文章,寫出以不 同角度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學人新村,非常精彩
與溫馨,必定會像引信般,激盪出無數的共鳴與 回響。但是因為搬家數次,因此他手邊尚無相關 照片可以隨稿刊登,甚為遺憾。由相片說歷史,
最生動傳神與真實,呼籲學人新村老住戶們,請 問您手邊還留有當年學人新村相關的相片嗎?歡 迎提供,本刊掃描後定原樣歸還。
自民國50年起,我們是第一批獲分配入住 新落成學人新村的成員,全新的美式兩層樓小 洋房,乙棟四戶,村內規劃了愛德幼稚園,圓
形的設計,教室外即草地,當時正值大陸遷台 後的嬰兒潮,我們這批民國40幾年次出生的孩 子都是在這裡長大。村外都是稻田,大門口配 置有門房管制進出,最後另有六棟獨棟宿舍,
後門設警衛便於教職員進 出國防醫學院校區,雖是 一個標準的學校宿舍,卻 可能也是當時全台規劃最 完善的。
從這次新冠肺炎的 衝擊,讓我聯想到大部 份的住戶,男女主人大多是
文/P34張鍵官長子 張酉光
國防醫學院畢業,生活起居都和醫院脫不了干 係,每天有交通車聯結當時小南門的陸軍第一 總醫院(801),中心診所(廣州街)及榮民總醫院 柯柏館(因當時盧致德院長亦身兼台北榮民總醫 院院長) ,直至民國56年軍方整合成立三軍總 醫院,並由小南門遷至汀州路新址。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颱風是天敵,我們家 是進大門左手邊第一棟的一樓,也是全村地勢 較低的角落,從民國52年的葛樂禮颱風造成 大台北盆地淹了三天三夜,當然我們也不能倖 免,以後陸續又遭多次颱風侵襲,直到台北市
完成全市下水道改善工程才改善。故現在我手 邊保存兒時的黑白照片,清理後所剩無幾,實 已難觀當時學人新村的生活全貌。
民國50年及60年代,學校的教職人員在 美國醫藥援華會及校友的協助下,大批地送往 美國等國外有名的醫學中心進修,也陸續取得 國外碩博士學位或是接受先進國家各項醫療技 術的專業訓練,返國後,無論在學校教學或在 醫院中應用所學,厚植了當時的NDMC、三總 及榮總的醫療地位及造福廣大民眾。當然亦培 育了不少社會上的名醫,創造了個人的財富, 後隨著民營企業逐漸開放,退休或是離職的醫 務人才,陸續在台北市的中心地段合資籌建中 華、宏恩、中山及中心診所等私人開放醫院, 盛極一時。
但是學人新村就我兒時記憶所及,人才最 大的「出走」,反而是台灣歷經當時退出聯合 國及中美斷交等兩次重大的政治事件,造成村 內的名醫舉家遷往海外(如美國),這這批與家 父同時於民國38年隨校搭船逃難來台的鄰居, 當時,當時已在台安居樂業,娶妻生子,不想 再經戰亂,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這一批在學人新村長大的孩子們,幼 兒時唸愛德幼稚園,小學就必須出外就讀,明 明古亭國小距離比較近,但是依當時的學區劃 分卻是位於公館旁的銘傳國小,我低年級時便 是沿著當時的新店線小火車路線(現在的汀州 路)走路上下學,在枕木與碎石間與同學追逐打 鬧,對小學生而言並不以為有一段距離。(按新 店線火車正式名稱為萬新線,從萬華到新店的 支線,它的沿線站名如螢橋、古亭、公館等, 一直留在我們南區百姓的記憶裡。據查民國54 年就已拆除了改為現汀洲路。)
學人新村的生活條件,房子雖是美國人捐 建的小洋房,但當時台灣普遍地生活條件尚在 起步的階段,從燒煤球到桶裝瓦斯,再進步到 天然瓦斯,大概只比鄉下人燒柴火的階段晚了 一些而已,也約略可以描繪出當時台灣百姓生 活的情景。
距今近六十年前的學人新村就好像最近為 了拍攝電影而重建中華商場的場景,感謝村長 P35朱希斌伯伯為文詳述了學人新村的籌建與 歷史,當時一起長大的鄰居及好友早已搬離並 散居海內外各地,往事只能追憶。
▲ 民國59年闔家在位於學人新 村內的國防醫學院招待所「安 齋」前留下這張珍貴照片。左 起P34張鍵官、長女永光、次 子心光、N1黃慧真及作者。
2003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對疫情報告、通報、指揮系統都有明確規定。
此次檢驗系統如同虛設,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前 副主任楊功煥透露,SARS之後,中國建立了
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資訊系統,網 路直報系統覆蓋全國。有不明肺炎時,醫院都 要直接在系統上報告病例。任何一級疾病控制
中心、即使是縣級,都有自由裁量權,出現流 行病就應該處理,為何此次失效,原因不明 (註:受人為因素干擾)。(1)
中共因記取SARS慘痛的教訓,中央在這回 疫情善後處理值得讚許。但習近平主席也改變 SARS後期逐步的自由化與開放,再次將權力集
中在黨內,為打貪監控網路媒體。儘管反腐清 除不少貪官汙吏,但也使地方官更擔心會否觸 怒北京高層,而處處隱瞞,拖延時日,使得疫 情失控。
中國有句諺語「天高皇 帝遠」,省市級部門的陽奉 陰違,眾多跡象顯示武漢官 員對疫情的毫無警覺,視而 不見,延誤防治。武漢、湖
北兩會期間,隱匿病情兩週,隨後春運大遷徙 之際,疫情隱匿有如野火燎原,形成大災難。 習近平介入後,媒體開始大規模深入報導,直 指因缺乏透明度、與公共監督,已嚴重危及公 共安全。從新冠肺炎發展的整個歷程來看,這
個大災難的根源還是人禍,政治掛帥的維穩思 維,地方官員漠視疫情,蓄意隱瞞,有以致之。
2019年 12月中上旬,湖北武漢流行原因 不明的肺炎,醫院上報驚動了北京國家衛生健 康委員會,前後分派三批學者專家,赴武漢發 掘調查疫病起因。12月31日,第一批由國家疾 病管制中心 ( CDC )主任高福院士領隊,成員多 是研究病毒的學者專家、實驗室人員,它們採 取樣本、從科研人員手中獲資料數據,告知兩 週內會有結果再做因應,當下對武漢疫情未留 任何指示。至於國家衛健委未派具流行病學、 公衛背景的專家同時前赴武漢,對疫情防控是 絕對的錯誤,錯失了第一個挽回點。(2)
2019年12 月29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李文 亮醫師,在第一時間發現華南海鮮市場出了7 個類似SARS的肺炎患者,住院隔離治療中。即 在醫師同學的群組中貼文,要大家注意,他是 最早警告臨床醫師們注意病毒會襲人。隨後遭 公安傳喚,說他散播謠言,嚴重擾亂了社會秩 序,被迫簽下訓誡書、悔過承認說謊。 (3) 李 文亮雖是眼科醫師,但對疫病流行具高度的警 覺性,他是武漢的良知,武漢肺炎的吹哨者, 假如行政體制更能尊重醫學專業,讓李醫師與
國家衛健委成員碰頭,當下就可宣布武漢不明 原因的肺炎會人傳人,即刻採取全面防疫措 施,又錯失第二個挽回機會。
2020年1月8 -10日,第二批專家組赴武漢 分查各醫院,但詢問湖北的衛健委有無醫務人 員被感染請如實告知,卻遭公然反問,是不是
懷疑我們瞞報 ? 以致追問不下去,未能在關鍵 時候做出判斷,從而遲滯了這場疫情阻擊戰。
( 湖北省衛健委兩主官因疫情防控不力已被免 職)。其實元月上旬已有7位醫護人員感染,湖
北衛健委的蠻橫,再錯失第三個挽回點。
1 月19日,第三梯次國家高級組專家鍾南 山院士赴武漢訪查。20日晚,他對媒體公開病 毒會人傳人,武漢協和醫院有14位醫護人員遭 感染。至此武漢不明肺炎已瀕臨失控的狀態,隨 後中央緊急介入,元月23日,10時武漢封城。
不明肺炎爆發初期,大量醫護人員在既無 防備、又缺護具下,早在1月初就發生醫護感 染,然而地方當局一直在隱瞞疫情。武漢協和 醫院公開向外界求援醫用物資極度缺乏,而遭 到武漢紅十字會打壓。1月21日統計顯示,協 和醫護同仁計262人 (含疑似161人) 染病,武漢 大學人民醫院計194人感染 (含疑似102人),武 漢市第一醫院計125人染病 (含疑似73人)。至
於首次發生感染時間,則分別是是1月11日、1 月10日、及去年12月27日。(4)
一位武漢三甲醫院一線醫師寫給國家衛健 委主任、黨組書記馬曉偉的信也在網路流傳, 他說,「1月12日開始,出現大量肺部感染的 病人,絕大多數經治療後不好轉且進一步惡 化……,然而武漢市衛健委官方通報一片祥和, 從12至16日,竟然都是無新增病毒感染病例, 我們深知不是這樣的!」這位一線醫師在信中 表示,上級領導開完會回來後,要求醫師不許 在影像報告書中打出病毒性肺炎的字眼。龐大 基數的患者沒有得到有效的隔離,仍在武漢市 到處遊走。即使醫師告訴百姓要戴口罩防範, 但武漢市官方輿論通報沒事,讓人反嫌醫護人 員誇大其詞。他呼籲對武漢市衛健委及相關領 導的隱瞞疫情進行調查。1月19日,國家衛健 委主任在病毒所大會中對疫情的指示:政治第 一,安全第二,科學第三。因為有政治第一的 明確指示,有保密協議的嚴格要求,不可說、 無法說、要維穩 ! 於是檢驗報告進了保險櫃,
只看到武漢方面連續一週發布無新增病例的訊 息,令人痛心 !
一首打油詩:一問三不唐志紅,人不傳人
是高福,可防可控王廣發,等待授權周先旺, 深感內疚馬國強,物資充足王曉東,答非所問 蔣超良。取名《湖北八駿圖》短短56字,寫盡
輿論對湖北官場的嘲諷。武漢肺炎疫情擴散, 中共中央認為湖北和武漢黨政主要負責人,故 意隱瞞、應對不力,難辭其咎。蔣超良下臺, 已是武漢封城後的第21天。這期間,湖北應 對疫情不聞不問,包括武漢醫師李文亮「吹 哨」,卻被公安查處、訓誡。武漢市和湖北省 的「兩會」如期舉行,武漢民間的「萬家宴」
粉墨登場,甚至湖北省黨政高層出席春節團 拜、喜慶晚會等其他大規模聚集活動,輿論陸 續引爆成為千夫所指。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 CCDC )於2 月22日發 表在《中國流行病學雜誌》回溯性的44672確 診武漢肺炎研究, (5) 顯示去年底前,已有患 者104人。1月10日前增至 653人,1 月 20日 前,已暴增近6000 名新冠肺炎患者。此時官方 始稱會人傳人,為時已晚,到23日封城時,患 者已達近萬人。換言之,當1月上旬,發現有醫 護人員感染,就是人傳人的具體表徵,湖北衛 健委、中央衛健委均難辭其咎、要說市長省長 不知情,又誰能相信 ? 疫情防護若提早十天展 開,結果將完全迥異。
至於國外疫情發展,日本、韓國、伊朗、 義大利,美國相繼疫情爆發,確診人數上升極 速,還幅射多國。對應今日韓國情況,2 月20 日、確診百名,2 月29日、十天後已暴增至 3150人,3 月6日、過6000 名。其態勢如同 1 月 20日之武漢。當初由於新天地教會群聚感
染,隱匿病情,佔患者之半數,重蹈新冠之覆 轍,情何以堪 ! 在民主體制下,戰“疫”情確 有其難度,將來武漢與韓國的防疫成效,值得 做一對比研究。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宣布已有社區 感染,國防部宣稱一個月內疫情會大爆發,截 至3月25日已對華盛頓州、紐約州、加州等20 州發出禁足令,185人死亡,65,285人確診。
美國雖然科技先進,但醫療體系現存之缺失, 三千萬民眾無保險,CDC 不檢測核酸,就當作 沒病情處理,每年死於季節性流感1-6萬人。
今年已達1.4萬人,其中就混有不少新冠肺炎患 者。一旦疫情大爆發時,不見得經得起新冠疫 疾的衝擊。
三、疫情統計與趨勢預估
中國大陸疫情的規模大致確定穩下來了, 這是中國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湖北以外的外 省市3月1日報告累計確診12,917例,新增確診 已經很多日是個位數,如無意外最終應該就是 約1.3萬人,絕大多數都可以追溯來源,基本上 沒有社區傳播,防控是空前的成功。湖北除去 武漢,3月1日報告累計確診17,785例,新增確 診也是個位數,最終應該就是約1.8萬人。至於 武漢3月1日報告累計確診49,122例,當日新增 565例,每天新增確診在300-500平台震蕩有10 天了。但現有疑似和新增疑似明顯降下來了, “池子”快見底了,新增確診也很快會降了。 預計很快斷崖下跌,武漢最終累計約確診5.1萬 人。合計中國大陸約8.2萬人患新冠肺炎。
死亡人數方面,3月1日報告外省市死亡 109人,湖北除武漢外566人,武漢死亡2,195 人,31省市共死亡2,870例。外省市每日死亡 1-3人,逐漸接近1%死亡率。湖北每日死亡
30-40人,最終可能死亡人數約3500人,約是 SARS死亡人數的10倍。最終湖北除武漢死亡 率會是3.3%,武漢死亡率5.4%
鐘南山對外界披露新冠病毒具有“人傳 人”特性後,中央政府動員全國之力、調集資 源、派遣軍隊赴武漢救援。歷經月餘,確感人 數逐漸下降獲初步控制的勢頭。然而處於疫情 中心的武漢市,初期大量人群湧入各大醫院, 醫療資源被嚴重不足,因缺床位許多輕症患 者轉為重症甚至死亡,武漢死亡率也遠高於他 處,直到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艙醫院建 立,死亡率才慢慢下降。
鐘南山院士團隊在3月份胸腔疾病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期刊 發表“基於優化模型SEIR和人工智能
AI對公共衛生干預下的中國新冠肺炎 (COVID-19)暴發趨勢預測”的文章。
該研究把1月23日前後的人口遷徙資料以 及最新的COVID-19流行病學資料,整合 到經典傳染病學預測模型(SEIR)中並得 出流行的曲線。 (6)從優化的模型預測,本 次中國疫情在2月下旬達到高峰,4月底趨 於平緩,合計中國內地疫情規模達9至12 萬例。如果管控措施再推遲5天實施,內
地疫情規模預估將擴大3倍;如果減低武 漢管控力度,湖北可能在3月中旬出現第 二次疫情高峰、并延續至4月下旬。
當然,模型預測與現實存在一定差 距,若政府繼續嚴格實行管控政策,提高 診斷水平,推出使用藥物,該疫情規模將 得到極大控制。鍾南山預測結果是基於2 月9日前的管控政策,疫情規模均比《柳 葉刀》及海外學者預測的為小。該文資料
顯示,截至4月底,中國內地疫情現存確診病例 (非累計確診數)高峰不高於7萬例,湖北不 高於52,000例,廣東和浙江不高於1,200例, 目前流行資料均在該文的預測範圍內,更貼近 真實情況。文中表明SEIR優化模型及成功建立 AI人工智能模型,能有效預測新冠病毒的流行 趨勢,證實1月23日起實施的公共衛生干預措 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發展。嚴格的防控措施如 “早期篩查”最好實施至2020年4月底。
▲LSTM预测的全國新冠肺炎病例累計数量
▲根據實際資料:(紫色)SEIR模型(橙色)和LSTM模型(綠色)計算 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数。
新冠疫情爆發已有月餘,到底是那個環 節出了紕漏釀成這場大禍。疫情的爆發,對中
國整個公衛治理體系形成考驗,值得省思。從 一線醫護人員、醫院體系、武漢衛健委、武漢 市、湖北省行政首長、到國家衛健委進階別專
家組,再到疾控中心,疫情上報的機制太過繁 雜,且專業受到行政體系的牽制,窒礙難行。
鐘南山院士明確提到,疾控中心(CDC)的地 位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要層層上報,由地方政 府做決定,而行政官僚顧慮就多了。新冠肺炎
歲末就已經明確,1月3日分離出病毒毒株,1
月7日提交聯合國世衛組織;但對內晚了快兩週 才發布,官僚體系凌駕專業莫此為甚!
個人1974年取得美國預防醫學院院士資
格,回台從事教學研究數十載,深知美國體 系,新發傳染病的決策是由衛生公共服務部 (HHS)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做 出。本次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兩者間( 國家衛健 委與國家疾病防控中心)資訊不流暢,需要為前 期的防控不力負責。疾控中心應當有權發布預 警,這樣數千名醫護人員感染的情況就可避免。
此次疫情,未見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 專家的話語權,中國疾控中心在疾控體系沒有
決策權,因而防疫決策過程延誤在所難免。針 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雖在前期病源確定上 有很大貢獻,但疫情大爆發完全歸咎於他,亦 非無因。此外全國地方衛健委的任用,不具公 衛醫學背景,實屬堪憂,皆須檢討!由中央衛 健委,到地方衛健委,負責公衛行政管理,應 是一條鞭的。中央疾病管制中心,到地方疾管 中心,負責科學技術支援,亦是一條鞭的。由 雙方最高首長共同決策,再由中央衛健委發布 行政命令。原則上此二醫藥衛生專業體系的運
作,應不受地方行政系統的干預。有鑑此次新 冠疫情防範的缺失,從制度面,國家防疫組織 的重整,實屬刻不容緩。
後記
3月10日統計數據,武漢新增新冠肺炎 人數降至13人,湖北已連續6天掛零。死亡人 數,武漢2423人、全湖北3,046人、全大陸 3,162人。14座方艙醫院已休艙,整體疫情穩 定控制,武漢開封已為期不遠。由湖北外溢外 省市患者,絕大多數都追溯到來源,基本上沒 有社區傳播,防控是空前的成功。中國防疫重 點,已改向如何阻絕新冠肺炎的回流。由於義 大利、伊朗、西班牙、法國,德國、美國,歐 美諸國疫情的大爆發,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 中,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全球進入新冠肺炎的 大流行期。並多次強調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 疫情時,需要事實而非恐懼,需要科學而非謠 言,需要團結而非污名化。期許中國抗疫經驗 分享,與組團協助伊朗、義大利的艱苦抗疫。 至於美國亦將成為新冠肺炎的重災區。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衛生部人才 交流服務中心,山東大學出版,2004.
2. The pandemic potential of 2019-nCoV, Robin Thompson. The Lancet, Feb 07. 2020.
3. 病榻上的最後吶喊:認識武漢肺炎吹哨者李 文亮醫師,元氣網,白映俞Feb 11. 2020.
4. 武漢醫務人員感染數字曝光,協和262例居 首,大紀元,Feb 06. 2020.
5. 大陸環球時報報導,中華流行病學雜誌論文 數據,Feb 20, 2020.
6. “基於優化模型和人工智能對公共衛生干預 下的中國新冠肺炎暴發趨勢預測”鍾南山, 胸腔疾病雜誌,Mar. 2020
當新興傳染病爆發,追蹤傳染源頭與散播 途徑,為疫情管控的不二法門。一般可經由兩 個方向進行,一為傳統的流行病學,以時序為 主軸,找出因果關係。一為分子生物學,透過 病毒的基因定序、親子鑑定,以了解其傳播途 徑。而找出零號病人,是兩者共同的目標。
一、從疾病流行學的探討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丹妮絲·格雷 迪(Denise Grady)文中提到:「2019年7 月中,美國最大的生化武器試驗基地德克里特
堡( Fort Detrick) 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 USAMRIID) P4實驗室遭緊急關閉, 1 所有專案停 止,900員工接受檢疫與14天的隔離。 8月, 美國馬利蘭州出現了一批不明原因嚴重的肺炎 患者,至9月開始出現200多位肺纖維化死亡 個案,美國疾控中心( CDC) 將其引向與吸電子 煙有關。隨後更大範圍的萬餘人死亡,就被歸 類為“超級流感”」的爆發。 2 ( 現馬里蘭州德 克里特堡附近居民的新冠肺炎確診率高達7586%,遠高於其他地區 )。(圖1)
2019年10月18日美國籌組“Event 201” 全球流行病演習,由約翰霍普金斯衛生安全中 心、蓋茨基金、世界經濟論壇合作,模擬瘟疫 流行的演練。3有15名政、商、公衛領袖參與, 還包括了美中央情報局副局長、中國疾控中心 主任高福院士等與會。演習的課題為,假設一 種名為CAPS的冠狀病毒,比SARS致命,又如 感冒輕易傳播,尚無疫苗,迅速傳播造成全球 大流行。Event 201的演練數學模式推算,該病 毒只消6個月就能傳遍全球;疫症引發了停航風
潮,旅遊業蕭 條45%;同時 還導至全球金 融危機,全球 股市暴跌三成 上下;世界生 產總值GDP 萎縮11%;網
路上到處流傳不實虛假訊息,造成人心大恐慌 等等。(圖2)
同年10月18至27日,是第七屆世界軍人 運動大會在武漢召開, 4 所謂的軍人奧林匹克 運動會,來自109個國家、9308名軍人參與 盛會。美國代表團由280名運動員組成,人數
規模第二,實際參賽運動選手僅182名。21個 比賽項目的競爭角逐,中國隊斬獲133金、64 銀,最終美國卻以第35名、金排掛零僅獲3銀5 銅收攤。有報導稱其大部分主力隊員因流感缺 席,而其在美國國內的集訓基地,非常靠近被 關閉的德克里特堡生化基地。更巧的是,美國 隊在武漢住宿的旅館靠近華南海鮮市場,當賽 事完畢後,還停留未即刻歸國。(圖3)
2019年11-12月,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 炎,到2020年1月20日,爆發人傳人肺炎流 行,一個月後,先後擴張到歐洲、美洲,暴發 世界性大流行。 5 美國第一時間不顧世衛組織 疾病不再冠用地名的原則,川普總統口口聲聲
“武漢肺炎”“中國病毒”,讓人有惡人先告 狀、移花接木栽贓之感 !同時3月間,德特里 克堡去夏遭關閉的英語新聞報導,在網路上被 移除,實有湮滅證據之嫌 ! 而被白宮請願網站 ( We the people )6要求解釋做出回應,是不是 這次病毒洩露事故,導致了新冠肺炎在中國的 爆發?(圖4)
從一連串事件發生的時程來看,美國軍方 唯一的P4病毒實驗室因生物外洩而關閉,到所 謂電子菸頭引起的肺炎( 白肺症) 的爆發,到超 級流感萬餘人的死亡,這應該就是此次新冠病
毒在全球的源頭。7CDC隱瞞真相,隨後中情局 CIA緊急安排201全球流行病的演練,演習的課 題,居然未卜先知,與今天全球疫情的流行完 全相同。而武漢軍運大會的比賽期間,發燒、 腹瀉的美國軍人曾到金銀潭醫院就診,就此把 病毒留在中國的大地傳開。
近日義大利乃至全歐知名的Mario Negri 藥理研究所主任朱塞佩·雷穆齊Giuseppe Remuzzi,接受美媒( NPR )採訪時表示 8 ,倫 巴第北部地區醫師的訊息,早在去年11、12月 間,該地就已經出現了高度疑似新冠病毒症狀 的肺炎傳播開來,X光片肺下葉呈現毛玻璃狀 的白肺症,特別對老年人非常嚴重。當時中國 的疫情尚未暴發。這也印證了義大利與中國的 感染源頭,先後都是來自美國。最近有報導, 義大利要開棺驗屍,以找出真正的傳染源頭。
3月11日,美國CDC疾控中心Robert Redfield主任在眾院聽證會中,遭Hardy Rouda眾議 員質詢時親口承認,因未檢驗,確有新冠肺炎患 者歸類為流感。9CDC亦曾將因新冠病毒死亡的 女患者Lola Short誤診為流感。該員在2019年 11月中住院,元月初死亡。家屬質疑之後,時 隔三個多月,疾控中心才給出回覆,承認他們誤 判造成了錯誤。至此可以確認,美國早在去年
11月之前,就已經有人感染新冠病 毒肺炎了,比中國武漢的流行要早 得多。到底是誰傳誰 ?
美國欠缺對新冠肺炎的防疫 能力,一開始就用季節性流感來自 欺欺人,有錢就能治,沒錢就等 死。因測試試劑在美國昂貴又缺 貨,就採不測試,就沒有患者的駝 鳥政策,任其傳播月餘。國務卿等
高官還信口雌黃,都是中國延遲通 報惹的禍,以轉移防疫不力,來自 民間的怨氣。
3月11日 世衛組織宣布了全球 大流行 10,次日,川普宣布國家公 衛疫情進入警急狀態 ,才開始改口 對病毒要檢查,但實質上過去CDC 掌控檢測試劑,因嚴重缺貨,且未 下授地方政府,形成一團亂象。而
13日確診人數已高達1323人,18 日增至 5702人,相當於武漢1月 20日宣布人傳人時之狀態,早已無 藥可救,還在強打外交戰,汙衊他 國。顯而易見,美國疾控中心CDC 的隱瞞病情,較中國外行的地方行 政首長為維穩而壓住疫情未上報, 要嚴重的上百倍。
3月12日晚,中國外交部發言 人趙立堅在推特上,用中英雙語連 發5條推文,零號病人是什麼時候 在美國出現的?有多少人被感染? 醫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軍把 疫情帶到了武漢。美國要透通!要 公開資料!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 美國當季有3,400萬流感患者,
20,000人死亡,請告訴這其中有多少人與新冠肺炎有關?
3月13日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召見中國大使崔天凱表 達抗議,17日川普總統更公開回擊,就是中國病毒,中國還 散播假訊息,指控我們的軍隊把病毒傳給他們,這根本就不
職 稱:美國陸軍中士、外交安全官 單 位:美國維吉尼亞州 Fort Belvoir堡、情報局 過去工作:駐德北約最高司令部(NATO Supreme Command)美國四星上將詹姆斯 瓊斯 ,擔任其駕駛, 2012 - 2015年。
匿 名:Matt Benassi,在Belvior堡生化武器實驗室工作,可 能只是Maatje Benassi的匿名,她是一名司機、快遞 員,需要通行證才能進入傳遞生物樣本。 Maatje曾 攜帶這些樣本前往歐洲。
問 題:美軍是否在不經意間直接參與了Covid-19在歐洲的 傳遞?從英國,西班牙、到義大利,再到俄羅斯邊 境,美軍擁有350,000個基地。
其 他:Matt Benassi在諾克斯堡工作。有人認為這個人是 Maatje的丈夫。
個 人:Maatje是荷蘭語名字,而Benassi是義大利語。第一 位被感染的荷蘭零號病人為Ben Benassi,於2月27日 確診為Covid-19病例,從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傳到荷 蘭南部Loon op Zand,目前感染的熱點地區。截至3 月26日,荷蘭報告了7,431例。
另 外:美國CDC去秋將所有流感類患者,歸類為 ILI類流 感,36,000例死亡。Belvoir堡附近Greenspring 退 休之家約30名老人大多都死於“ILI”。
軍運大會:2019年10月,50 哩公路自由車競賽中Maatje 因呼 吸困難而摔車中止。我無法呼吸!這是讓 Maatje Benassi 在比賽中摔車的原因。Maatje 在內5名美軍 去金銀潭醫院看診留有發燒、呼吸急促的記錄。隨護 醫生詢問抗病毒藥物,認為可能患了瘧疾。未指明抗 瘧疾 :氯喹。
新聞報導:武漢50哩自由車公路競賽中摔車的美國零號病人標 題出現在美國陸軍報紙的報導,現在已被拿掉看不到 了。( Maatje Benassi 右圖中)目前Maatje Benassi 的下落不明,健康 狀況不明,正式軍事身 份不明。
https://shuzheng.wordpress.com/2020/03/27/we-foundpatient-zero-wuhan-how-far-since-when-did-us-exportcovid19patient-zero-wuhan-is-how-far-since-when-did-usexport-virus/ 。
是事實,我們的軍隊沒有把病毒傳給任何人。
這完全是情緒性的發言,失格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國際社會對 病毒源頭問題,有不同看法。中方始終認為,這 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聽取科學、專業的意見。
二、從分子生物學的觀點
從科學論文評論的角度,3 月17日,Kristian Anderson等在英國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發表,利用基因組數據比較探得, 新冠病毒不是實驗室基因改造出來的。新冠病 毒為自然產物,且新冠病毒之前或以相對弱化 的形式在人群中傳播,甚至可能已存在多年。
病毒在發生突變後,才觸發大流行。11 3 月26 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 Francis Collins讀 了上篇文章,亦肯定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武 漢絕不是源頭 。 12 但他多加了一句,並非病毒 外洩,似有為美國P 4實驗室打預防針之嫌。
上述論點,引起爭議,3 月30日,(布拉 格訊)捷克分子生物學家蘇阿 佩克娃So aPeková博士對媒體詳細解釋了新型冠狀病毒起源 於美國的實驗室,而不是中國的實驗室,她從 病毒基因組控制室發現有人工干預的現象,顯 非自然突變的產物。13她更直指 3月17日《自然 醫學 》雜誌的文章,病毒由自然突變演變而來 的說法,是受到美國政府政治力的干預,寫的 曖眛不實,為政府的損害管理文宣。她另外提 出,此次從北約組織 NATO “捍衛者2020”演 習的悄悄中止等,都可看到美國五角大廈對此 生物戰劑知之甚詳,涉足甚深。(圖5 )
4月8日,英國劍橋大學的官網介紹一 篇原創性的論文, 14 將蝙蝠冠狀病毒(BatCovRaTG13)為參照,全球共用流感資料倡議 組織(GISAID)的資料程式庫中,擷取的160 個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基因進行分析,按照進
化的關係,可分為A、B、C三個類型。其中, 與蝙蝠身上最為接近的是A型新冠病毒,被研 究人員認定為人類感染的“原始”類型,最常 見於于美國、澳大利亞的病例中 (早期的美國 病例中有武漢居住旅行史)。但在武漢、中國、 東亞地區,最常見的卻是B型新冠病毒、A型 新冠病毒的變異版。至於C型病毒,多出现在
▲圖5 捷克分子生物學家 So aPeková博士,為捷克第
一位檢驗出新冠病毒個案的實驗室,她還發展出簡易快 速新冠病毒測試試劑,為捷克最近的風雲人物。
▲圖6-1 新冠病毒全球傳播途徑圖
▲圖6-2 新冠病毒全球傳播途徑經人工智慧AI製圖,最 大白色團為武漢。
欧洲、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也有發現,是由B型病毒變異而 來。(圖6-1、圖6-2)
換言之,美國科學院院報 (PNAS) 英國Peter Forster博 士發表的這篇研究論文來看,最初始的A型新冠病毒在美國 和澳大利亞流行,雖然曾出現在武漢,但並沒有在當地流傳 開。反倒是變異後的B型在中國武漢傳播開來。流傳於歐洲 的C型則是由中國和東亞擴散開來的B型,再經變異傳播過去 的。新冠病毒在中國境外變異速度很快。文中還介紹,病毒 最早出現在人身上傳遞的時間在2019年9月13日至12月7日 這个區間,是通过病毒在中國境内相对“缓慢”的變異速度 推算出来的。本篇取樣只有160例為一先驅研究,至於 Forster 博士等另一篇有1001大樣本病毒基因的研究論文,即將 問世,病毒的傳播途徑,將真相大白。
早在1 月24日,英國科學期刊《柳葉刀》( Lancet ) 的新 冠肺炎研究論文指出, 15 從中國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收治最初 41名新冠肺炎患者病史分析,第一個感染者是12月1日,他 70餘歲、長期臥床,從未去過華南海鮮市場。另13人皆無海 鮮市場的接觸史。從流行病學觀之,另有源頭,海鮮市場並 不是感染的起始發源地。16
武漢的零號病人終於被美國自由媒體人George Webb 找到了,17是參加世界軍運會的女子公路自行車選手,Maatja Benassi將病毒帶過去的。家族三人均染病,還有Matt Benassi,及 Benny Benassi是荷蘭的零號病人。Maatja在 貝爾沃堡( Fort Belvoir )工作,與德克里特堡的 P4 實驗室有 密切接觸,該處從事生物武器發展計畫( CBEP) ,紀錄中發現 該實驗室與北卡羅蘭州立大學有過合作計畫,中國武漢方面 曾派科學家石正麗來此,共同研究菊頭蝙蝠的病毒,該病毒 可能經由人畜共患病的中間宿主傳人。 18 至此真相浮出 ,都 是美國 CDC 去秋隱瞞疫情,才會造成今日全球新冠病毒的大 流行。始作俑者是美國。(圖7、8)
讓證據說話,分析資料顯示,Maatja Benassi是全球新冠 病毒流行的零號病人。沒想到 21世紀瘟疫的大流行,居然不是 天災,是人禍。
▲圖7 武漢肺炎零號病人的解碼人,自 由媒體調查員 George Webb。
致謝 : 張之傑、劉廣定教授 提供資訊與卓見。
參考文獻
1. Deadly Germ Research Is Shut Down at Army Lab Over Safety Concerns, Denise Grady,The NY Times, Aug 5, 2019
2. https://md-frederickcountyhealth.civicplus.com/389/ Public-Health-Issues,Oct 2019
3. Event 201, a high-level pandemic exercise on October 18, 2019, in New York, NY.
4. 109個國家9308名軍人將參加第七屆世界軍 人運動會,Oct 17, 2019
https://kknews.cc/military/95jvx35.html
5. 新冠肺炎全球觀,何邦立,蘋果日報電子網 路即時論壇,2020.03.17
6. Petition for information of Fort Detrick, by B.Z. We the People,March 10, 2020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3xNQH4KWfKa
7. Outbreak of Lung Injury Associated with E-cigarette Use or Vaping,CDC ,2019
8、Italy's coronavirus crisis could be America's,Julia Belluz, Vox media,Mar 13, 2020
Coronavirus: strange pneumonia seen in Lombardy in November, leading Italian doctor says
9. http://news.wenweipo.com/2020/03/12/ IN2003120038.htm
10.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2019冠状病毒疫情已構 成全球大流行,聯合國新聞,March 11, 2020
11. 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 Kristian G Anderson, Andrew Rambaut, W. Ian Lipkin, Edward C Holmes & Robert F. Garry ,Nature Medicine, 2020.03.17.
12. 美科學家 : 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武漢絕不 是源頭,多維新聞網,全球,2020.03.28.
13. https://www.dimsumdaily.hk/czech-molecular-biologist-dr-sona-pekova-explains-in-layman-terms- thatcovid-19-virus-originates- from-a-labin-u-s-and-not-china/
14. Phylogenetic nete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 : Peter Forster, Lucy Forster, Colin Renfrew & Michael Forster, PNAS, April 8 2020.
15.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rownvirus in Wuham, China. Prof Chaolin Huang M.D., et al 28 authors, The Lancet,Jan 24, 2020.
16.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rownvirus pnemonia in Wuham,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Prof Nanshan Chen M.D., et al 14 authors The Lancet, Jan 30, 2020.
17. Conspiracy theorist's allegation that US cyclist was coronavirus Patient Zero of Wuhan outbreak sweeps China, Simon_MacMichael, Road CC Mar 26, 2020 https://road.cc/content/news/uscyclist-patient-zero-wuhan-covid-19outbreak-272251
18. Did the US Military Games Delegation Spread COVID-19 in Wuhan? Orinoco Tribune, 2020.03.29 Truth Leaks–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George Webb @GeorgWebb
自2019年12月大陸湖北武漢地區出現不明 原因肺炎個案,至今(2020年4月12日)全球已超 過180萬名確診個案,並造成近10萬名個案死 亡。目前歐洲及美國地區正持續大規模傳播, 此不明原因肺炎訂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 肺炎, COVID-19)。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所引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severe pneumonia with novel pathogens)。
新型冠狀病毒是β-冠狀病毒,與蝙蝠攜帶的SARS 樣冠狀病毒RaTGB最近似,同源性約為96%。新 冠肺炎傳播模式大部分為飛沫傳播(droplet)或接 觸傳播(contact)及少部分的氣膠傳播(airborne), 瞭解其傳播方式,對未來防治是非常重要。飛沫 傳播可發生在1公尺的近距離,有呼吸道症狀(如 咳嗽、打噴嚏)個案,當某人的黏膜(如口、鼻、 眼等)暴露於潛在的感染飛沫時,就有可能造或 感染。接觸(直接或間接)到感染者或感染者曾經 接觸或使用的物品,如溫度計、聽診器、把手或 餐具等,都有可造成感染。氣膠傳播則是當顆粒 小於5μm時,因為可以在空氣中停留較久(超過 2-3小時)、較遠(超過1公尺),而造成感染傳播。
這特別會發生某些特殊情況,如執行急救插管、 支氣管鏡、抽吸分泌物、手動式換氣通氣、氣管 切口或心肺急救等處置時,這也是為什麼疫情發 生初期醫護人員特別容易感染,因此在執行急重 症醫療作業時,需要較完整的防護措施。另外也 有一些證據顯示病毒在腸胃道感染或在糞便中發 現,但這是比較少見的。
(COVID-19) 的預防 因為新冠肺炎的傳染率較 一般流感為高,目前並沒有實 証的疫苗或藥物能有效的預 防或治療,且各年齡層或不同性 別、族群都有機會感染,使大眾更是恐慌。新 冠肺炎的預防可以從防堵及減害兩方面著手。 防堵主要依賴邊境管理(border quarantine & isolation) ,常有的作為包括隔離與檢疫。減 害計畫(mitigation plan)則依靠(1) 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2) 環境防護 - 清 潔、消毒、通風;(3) 族群措施 - 停班/停課減少大型集會等來達到預防擴散目的。
【防堵措施】可由下列事項作起:
1. 境外阻隔:及時並適當的於旅遊警示宣導, 以減少人員的出入境。
2. 邊境管制:在機場/港口增設檢疫站,對入 境旅客實施適當的分流隔離與檢疫。
【減害措施】可由社區、學校、職場及醫療機 構等方面來討論:
1. 社區:減少人群聚集或避免室內活動,以減 少病毒可能傳播。
2. 學校:學生體溫監測及停課、停學相關規定 落實,以避免群聚感染發生。
3. 職場:第一線工作人員適當防護措施及提供 防護設備,分流及分區辦公,以避免增加接 觸密度及影響營運。
4. 醫療機構:第一線醫護人員個人防疫裝備 (PPE)的充足供應與落實使用,針對病人進
行分流(包括門診、急診及住院病患),空間
動線則考慮分流、分區及分塊診治與收療。
另外,醫療環境及設備的清潔及相關廢棄物 處置也是避免傳播感染的主要方法。
以上是針對機構或單位的預防措施,對個
人而言,預防也可以分防堵及減害等作為來達 到其目的。在防堵方面:減少旅遊及聚會,避 免不必要的接觸。出入公共空間(包括醫療機 構)或其他空間或搭乘公共運輸系統,如可能儘 量全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觸碰(包括人群、物 品、環境及設施等)。戴口罩這個議題在不同時 期有不同的作為,如疫情開始時,建議在醫療 院所及人口密集空間需要戴口罩,到最近則建
議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或在戶外活動也儘可能戴 上口罩。但因為不同地區國家的習性、防疫物
資的準備及疫情流行的狀況各有不同而有不同 建議。另外,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室內1.5公 尺,室外1公尺),也是很好的防堵措施。返家 後應即洗手及更換必要之衣物。如有居家隔離 或自主管理個案,則應落實居家隔離及防疫措 施,並請家人務必配合執行。在減害方面:作 好個人健康管理及提升身體免疫力則是不變的 原則。如有早期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等)發生, 應提高警覺,並提早就醫。原本服用之慢性病 藥物,仍應繼續服用,不可隨意停藥或減藥。
總之,新冠肺炎預防之道有三,戴口罩、 勤洗手及留家中少外出。而養成正常生活作息 習慣,提高身體免疫力才是最根本的。
三、新冠肺炎(COVID-19) 的治療
新冠病毒病患確診後,到目前仍沒有特定 的疫苗或藥物來預防或治療,一般建議多採用
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treatment),針對病人
狀況給予緊急支持輔導治療(如氧氣治療、呼吸 器及ECMO的使用等),目前大都仰賴病患自身 的免疫力來達到緩解或痊癒目的。美國波士頓 麻省總醫院(MGH)根據目前醫學界對新冠肺炎 治療的經驗,有下列四項建議:
1. 如果不知道個案是否得到流感或A、B流感檢 測為陽性,可先使用抗病毒藥物(依腎功能調 整劑量)來治療,待檢驗結果出來再修正。
2. 目前沒有特別的治療藥物,但可根據經驗療 法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包括(Ceftriaxone、Azithromycin及Vancomycin),但應 以個案狀況而定。
3. 下列藥物為非適應症用藥(off-label use) , 如無禁忌或可取得藥品則可依個案情況考 量使用。包括降血脂藥物statins(司塔丁)、 抗病毒藥物remdesivir(韋瑞西德)、抗瘧 藥物hydroxychloroquine(奎寧)、干擾素 interferon beta-1及IL-6受體單株抗體藥物 tocilizumab等。但這些藥物可能會造成噁 心、嘔吐、肝功能異常及心律不整(QT prolongation)等副作用。
4. 有些藥物目前可能要避免使用,如NSAIDs(非 類固醇抗發炎藥) 及systemic steroids(全身 性類固醇)。如目前未使用ACEi/ARBs (高血 壓及心衰竭用藥)、ribavirin(抗病毒藥物), 則暫時不要新使用。
另外,中國大陸也大力推動中藥治療新冠
肺炎,常用藥物包括金銀花、大青葉(肺炎一號 方)、射干麻黃湯、五苓散(清肺排毒湯),但目 前仍沒有一致的結論。
麻省總醫院根據個案情況依流行病學特 性、生命徵候及臨床檢驗指標可預測病人是否會 加劇成為重度新冠肺炎病例。當個案出現超過一 個以上生命徵候及臨床檢驗指標危險因子時,就
要考慮上述經驗藥物治療。個案出現危險因子越 多,則新冠肺炎變成重症的機會就越大。
在流行病學特性包括:
1. 年齡大於55歲
2. 有肺部疾病史
3. 有慢性腎臟病變
4. 糖尿病個案且糖化血色素值大於7.6%
5. 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
6. 曾接受移植或使用免疫抑制藥物
7. 愛滋病患者
在生命徵候部分包括:
1. 呼吸次數大於每分鐘24次
2. 心跳大於每分鐘125次
3. 在室內空氣血氧濃度小於90% 在臨床檢驗指標包括:
1. D-双和蛋白(D-dinner) >1000 mg/ml
2. 肌酸激酶(CPK)超過正常值兩倍以上
3. C反應蛋白(CRP) > 100
4. 乳酸脫氫酶(LDH) > 245 U/L
5. 肌鈣蛋白(Troponin)值升高
6. 絕對淋巴球計數 < 0.8
7. 鐵蛋白(Ferritin) > 300 ug/L 四、新冠肺炎(COVID-19) 的預後
根據新英格醫學雜誌2020年3月發表論文 指出,新冠肺炎死亡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由 70-79歲的8.0%到大於80歲的14.8%。當個案
同時合併癌症、高血壓、慢性呼吸道症狀、糖
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時,其疾病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會比一般病人高5.6%-10.5%。
新冠肺炎治療最擔心發生急性呼吸衰竭及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其後最重要的 後遺症仍以肺部功能受損為主,包括肺纖維化 及肺功能減弱,其他有可能發生多重器官(肝、 腎)衰竭等。根據發表於The Lancet研究論文指
出,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60歲以上約15%為重度新冠肺炎。而疾病致死 率也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 歲以上個案是小於 60歲的10倍以上。
美國心臟協會(ACC)臨床指引指出,在138 位新冠肺炎住院病人研究發現,期間會出現心 血管疾病的合併症,其中約16.7%發生心律不整 及7.2%發生急性心臟損傷,其他尚包括心臟衰 竭、心肌梗塞、心肌炎及心跳停止等合併症。
五、結語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Dr. Fineberg在最近一期(2020年4月) 的新英格醫學雜
誌社論中提及,美國現在的作為應不再是只 要求減緩新冠肺炎的疫情,而是要將之擊碎 (crush)。他提出了幾項急迫的作為,包括(1)建 立單一的指揮體系:任命疫情總指揮官,直接 向總統負責,而總統只需提出一些讓人驚艷的 建議;(2)準備百萬份足夠的篩檢試劑;(3)提供 醫護人員適當個人防護裝備及增加醫院設施; (4)將民眾分為已確診、有症狀未確診、有暴露 史、不知是否暴露及曾感染已痊癒等五大類, 並依不同方式進行防治措施;(5)激勵及動員民 眾;及(6)從防疫工作中及時和基本的研究中學 習對抗疫情。而這也是我們未來面對其他未知 的疫情時,雖然不知道如何預防或能找到什麼 有效的治療,但大家應共同努力與合作,如何 在最快速時間及用最有效方法將之擊敗,並讓 我們儘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吧! 主要參考文獻
1.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JM, 2020.
2. Estimates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model-based analysis. The Lancet, 2020.
3.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OVID-19 Treatment Guidance, 2020.
4. COVID-19 Clinical Guidance for the Cardiovascular Care Team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 2020.
5. Virological assessment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2019. Nature, 2020.
6. 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考 察報告。世界衛生組織,2020。
祝年豐
醫學系78期,現任國防醫學院校友會理 事、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合聘教授、三軍 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曾任台中縣、嘉義縣衛 生局長,部立台東醫院院長及校友會台東分會 創會會長。
109.2.11發表於蘋果新聞網
口罩是讓飛沫不靠近你,外科口罩可以過 濾8-9成病毒微粒、防細菌病毒污染和飛沫。口 罩是隔離「人傳人」細菌或病毒,得以避免感 染疾病,或戴口罩的病人隔離不戴口罩的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世界各地紛紛出現搶 購口罩的現象,導致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中
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社會「一罩難求」,市
面口罩數量非常有限,全球大部分口罩產能都 在中國,而中國卻成了疫區,沒有了中國的產 出,中國反過來要搶全 世界各國口罩。所以演 變成,中央流行疫情指 揮中心宣布2月6日起, 須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 藥局購買,每張健保卡 7天內限購2片。
在感染科領域裡, 口罩很重要,先來談一 位年輕(30歲)醫學 博士伍連德與「伍氏口
罩」之抗鼠疫實史。回顧
一世紀前,中國東北爆發 鼠疫,這場從1910年10 月到1911年4月的中國東 北流行性鼠疫,被視為20世
紀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當時平均 一天有50餘人死亡,最高一天死亡人數高達183 人,整場瘟疫共奪走6萬餘人的性命。清朝任命 伍連德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11月赴 哈爾濱調查處理疫情。
對於瘟疫,伍連德堅持要有「隔離防疫」 的基本知識,亦即「口罩讓飛沫不靠近你」的 觀念。他戴著口罩對瘟疫患者屍體進行解剖, 發現患者體內感染的疫菌;由此確定當地的疫 菌傳染渠道是人和人之間的呼吸和飛沫,並將 這種疾病傳播的方式命名為「肺鼠疫」。這個 說法在當時屬世界首次,認為醫護人員戴著口 罩進行防疫工作乃是正確方向,伍連德還要求 對染疫菌死亡的屍體實施火化,肺鼠疫死亡率 逐漸降至零,拯救當代以及後代無數的生命。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網站上公布伍連德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 透過田野考察和實驗室的實驗證實旱獺和鼠疫之間的關係,以及旱 獺間可以透過空氣傳播此鼠疫桿菌,人與人之間也可以。他也因為 這個成就在1935年被推舉為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也成為第一位 獲此殊榮的中國人。與此同時,1911年1月,法國籍的北洋醫學堂 首席教授梅尼(本欲替代伍連德醫師之人),雖然以往曾經處理過 「腺」鼠疫經驗,未戴口罩和任何防護去檢示「肺」鼠疫病人,沒 有幾天就死於「肺」鼠疫,由此證明使用口罩與防護是很重要的。
事實證明,伍連德設計的口罩有效隔絕了病菌感染,建立 「讓飛沫不靠近你」的觀念,人們後來把這種口罩稱為「伍氏口 罩」。「伍氏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這種口 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 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
總之,在此新冠肺炎向世界各地擴散,而疫情還沒有被控制 時,市面上口罩大量缺乏之際,我們可以學習「伍氏口罩」理念 來製造口罩。雖然有人主張從防疫的角度,台灣尚無社區感染, 不必普遍戴口罩;以及國人已經有「自救才能救人」觀念,口罩 留給第一線接觸病人的人員使用之概念出現;其實用不著這麼緊 張,在一段時間內,一方面嚴格拒絕搶購口罩囤積,另一方面因 外科口罩預計還是大量需要,仍要鼓勵設廠大量生產口罩。
▲伍連德到居民區查訪肺鼠疫患者 ▲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 與夫人黃淑瓊 ▲廣大的民眾都戴上口罩來防止飛沫傳染 ▲伍連德在哈爾濱實驗室裏工作17年前與三總護理同仁一起「抗煞」的記 憶,隨著時光流轉,已逐漸淡薄。只記得當時 護理部的建議多數被採納且快速執行,例如: 將獨立的精神科病房改建成SARS病房。那時, 護理部同仁均會在辦公室準備一套備用盥洗衣 物,以備萬一封院時使用,還好最後並未發 生。與此同時,婆婆在那一年過世,好在疫情 及時結束,追思禮拜順利完成。
抗煞的前一年,我們申請加拿大移民,當 然因為加拿大也是「受災戶」,整個案件的進 度也因此延耽。2007年踏上加拿大國土,歷 經語言的挑戰、工作的磨練適應,孩子們也陸 續由大學畢業,正當一切平順之際,「新冠病 毒」毫無預警的劈頭而來。
猶記得去年底,我們一群國防畢業並移居 多倫多的學姐妹們,聊的最起勁的話題就是哪 買機票便宜,大家對能回台灣投票兼過年,興 奮異常,尤其我雖然幾乎每年回台,但從未過 年時回去。剛好今年冬天沒課,就趁著長榮罷 工結束,撿了一張便宜機票。
1月6日到桃園,經 過體溫「監」測儀時。
雖有一些訝異,但這幾 年一下流感、一下其他 傳染病的,早就見怪不 怪了。投完票趕在過年 前,照計畫南下、北上 訪友及掃墓。24號由金山下山時,在當地買了 這輩子最貴的口罩,買時,老闆一直解釋,那 是特別製作的口罩,所以比較貴。而我因久未 買,也不知普通口罩值多少,心想買不多,也 還好。先生和我當時都未注意武漢已經「封」 城了。隔二天外出看到超商門口貼一張佈告, 口罩一盒200個2000元,加一元,可買400 個,立刻衝進去,店員回說早就沒貨了,放在 那只為招攬顧客進門,真是最佳促銷術!
2月3日回多倫多的班機上,和來時略不 同的是,大家都戴著口罩,鄰座太太友善的搭 訕,口罩有一搭沒一搭的掛在耳上,看得我觸 目驚心,但也不忍太過拒人,好在不久,大
家都沉沉睡去。等到入關時,更是驚嚇,因為 海關無一人戴口罩,也沒人或任何儀器監測體 溫,上百各國人等擠在同一密閉空間裡,還因 為要識別身份,取下口罩。回家的巴士上,只 有我和另一位華人戴上口罩,我還嘀咕,希望 同車的人,不要因武漢疫情而歧視我們。
在多倫多從未買過口罩,一時也不知哪有 賣,但各處藥房、大型超市全無貨。很慶幸自 己在台灣時,以幾乎三倍價錢買的口罩尚有存 貨。清查家中從台灣帶來的過期口罩也不少, 危急時應勉強可派上用場。
2月中,認識的大陸學者邀約做新冠病毒 疫情對公眾影響的探討。我們以微信收集資 料,一下子就收了上百個研究對象。2月底,論 文文獻就寫好了,當時全球才8萬多確診者, 且多在中國。在寫討論時,每隔幾天,數字就 有變化,也不知改了多少次,最後投稿時,我 只好放棄寫確診的數目,而以數目直線暴增帶 過。令人不解的是,研究對象的新冠疫情感知 風險(Perceived Risk)很低,而且也少有焦慮 感。不知是否是「封城」得宜,所以多數人並 不認為自己得到新冠病毒肺炎的機率很高。當 然也與研究對象較年輕有關。當時,感染新冠 病毒肺炎多侷限於年長且多病者。
而加拿大儘管2月時每日有70-80人由 武漢返回,但機場毫無任何篩檢,只有簡單旅 遊史詢問,也沒有強制自我隔離。當時只有零 星確診個案,政府告知大眾新冠疫情風險很 低。直到3月,當越來越多確診者出現且總理 夫人也確診後,政府才緊張起來,先是學校 「關」閉,包括我任教的學校均改成網路教學 及開會。後來建議一般工作場所改成在家上 班;餐廳、速食店不內用。最近(03/29)當
確診人數超過五千時,「關」的地方更多了; 任何非民生必需商店均關了,公園也關了、政 府更呼籲非必要別出門,以遏止新冠病毒的過 度蔓延。但儘管如此,很多加拿大人仍不戴口 罩,也許是買不到,也許是民風使然(生病才 戴)。有一天因事到醫院去,門口把關的還問 我,為什麼戴口罩?而多倫多當地醫院的傳染 預防和控制科醫學主管對戴口罩的效用也持謹 慎態度;建議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才是最重要 的。於是一時間各大賣場,無不築起出入分流 圍籬,結帳時;每人相隔2公尺。由於老年人 對新冠病毒抵抗力較差,許多商店也特別安排 老年人購買時間,雖然衛生紙還是立馬銷售一 空,但一般日常用品倒也供應充分。辦公室也 顯示文化不同作法不同;在中國人開的公司上 班的,每日可配二個口罩;上下午各一。在非 中國人公司上班的;基本上無人戴口罩,除了 中國人。所以朋友的因應之道是每日回家進門 前,由家人全身噴灑消毒液一遍。
雖然我們一開始很擔心台灣家人、朋友的 安危,但隨著確診國家急速增加之際,台灣反 而相對安全。政府採用手機定位;「監」測居 家檢疫者行蹤控制疫情;雖不時有漏網之魚, 且境外移入大於本土案例,但能把確診人數維 持在最少範圍,已屬難得。相比於各國疫情, 台灣算是較輕微的。另外;口罩實名制購買, 不僅使人人有口罩使用,也抑制價錢飆漲。
綜上所述,三個不同國家,採用不同防疫 措施,各自結果也不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仍 持續進行中,何時終了也仍未知。僅以此文, 向第一線抗疫護理同仁致上我最誠摯的敬意。
紐西蘭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土地面積是 台灣的7倍大,人口約有460萬人,第一大城市奧克蘭 人口約160萬人,首都威靈頓是第三大城市。北島是火 山岩地形,有地熱和噴泉,南島有南阿爾卑斯山脈, 多冰川和湖泊。全國共有14個國家公園,白雲故鄉風 景優美、氣候宜人,可以算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
紐西蘭和丹麥被評為世界上最清廉的國家,雙雙 齊名第一,以90分掛冠(滿分是IOO分),其他許多 項目均被評為前十名內,如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國家 (第一名),經濟自由指數(第三名),全球環境競爭 力(第四名),生活質量(第三名),最幸福的國家(第 八名),最正能量的國家(第八名),最慷慨的國家 (第二名)等。我在紐西蘭已經生活了23年,可以感 受到紐西蘭人的純樸、樂觀和快樂。
2020年一月份新冠病毒開始施虐全球,這是一次 無硝煙的戰爭,目前全球受感染的國家已經超過200 個,確診感染者已逾230萬人,死亡人數也已經超過 15萬人。 紐西蘭自2月28日出現第一位由伊朗返國的 新冠病毒確診病人,到如今已經逐漸漫延開來,3月 29日出現第一位死亡病例。總理Jacinda Arden宣布 自3月25日紐西蘭開始執行第四級警報,到4月19日已 經封國封城25天。
4月19日官方宣布全國感染新冠病毒總病例已有 1431例,18人在醫院,3人在ICU,有12人死亡,都 是老年人,目前已經有912人康復。另外,已有13l名 衛生工作者感染新冠病毒,一半以上是在工作場所感 染,43位工作人員已經康復。總理Jacinda Ardern 宣 布她本人、各政府部長及公共部門首席執行官將在未 來六個月減薪20%。
開始,所有自海外返 國的居民,必須在 政府准許的場所隔 離或協助性自我隔 離。所有居民都必 須宅在家,除非" essential needs" (指外出看醫師、到藥房或去超市買菜) 才能外出。大多數居民都很守法,可是 一個復活節假期,警方為取締違規者忙 碌異常,紐西蘭的法律一向很仁慈,警 告性多,真處罰少,真希望老百姓能自 覺自愛宅在家,免得陷前缐的醫護人員 於忙碌和危險中。
▲封鎖中的紐西蘭街頭
▲公園空無一人
文/鄒建萍N17封城後的居家生活 自從3月25日紐西蘭封國封 城後,政府特別要求70歳以上 的老年人要宅在家。我們倆老就 乖乖聽話宅在家,和親友聯絡只 能用電話和視訊,當然校友聚會 和學妹謝美智先生楊為平為我們 開的西點教室也停止了。只能在 花園拈花惹草、唱歌、烹煮、閲 讀、上網、看新聞和追劇等成了 每天生活重心。常感謝斜対面的 鄰居Tommy和Sammy(學妹魏 屏華的兒子、媳婦)每週六或週日 協助我們採購乙次,基本上已經 解決了我們的民生問題,Sammy 還送自家院子的佛手瓜、home made的麵包和蛋糕與我們分享。
封城以來,要感謝的好朋友 太多,學妹謝美智送來麵包和梨; 飛哥、平等送來佛手瓜;外子學弟 東屏的兒女由南島以快遞方式送給
▲疫情前到單子元會長(右五)家開校友會
▲學妹謝美智先生楊為平(右二)為我們開的西點教室
我們鮭魚;好友玉華更為我們送來牛肉、豬肉、 一大盒蛋及一些蔬菜水果。各位好友的関懷和雪 中送炭,患難見真情,我們將銘記在心不敢或 忘,也祝福各位好友一切平安、順利,讓我們一 起加油,一起等待黎明的到來!
外子每天最大的盼頭就是中餐,我也卯足 全力每天變化菜色,將所有自己會做的麵食如 包子、饅頭、花捲、蔥油餅、餡餅、水餃、餛 飩等做了許多次塞滿冷凍庫,下午茶我會做二 杯手做咖啡,配上自己烤的花生和點心,迎接 秋天溫暖的午后。天氣好的黃昏,外子會到住 家附近走路30到40分鐘,但是必須與人保持2 米的距離。
如何在第四級警戒下外出 政府規定在第四級情況下,仍然可以去超 市購物、去診所、醫院看病和去藥房買藥,所有 餐廳、咖啡店、販售店和大的購物中心一律不准
營業。不論洋人或華人超市均有管制 措施,有些超市在進入前必須登記姓 名和電話,有些超市還必須対著攝像
頭留影,這些措施方便爾後之追蹤。
超市都備有消毒液、面紙,超市外排 隊均需保持2米距離循序進入,入內
人數有限制,付帳處也是有人數和距 離之限制,在超市内不能停留過久, 有工作人員會來提醒,不能帶自己的 購物袋入內,希望顧客推車至停車場 再入袋以縮短在超市內停留時間。
家醫對70歲以上老人會電話問
候,外子被通知去打感冒疫苗,在規 定時間抵達停車場,診所外放了幾張 椅子,醫師或護士核対姓名後,一一 在戶外椅子上或自家車內接受疫苗注
射。到診所附近葯房取藥時,藥劑師和病人會保持2米以 上的距離,病人在適當距離處的桌上取藥和刷卡付費,不 接受現金。
紐西蘭衛生部長David Clark 在封鎖期間違規兩次, 被民眾發現和檢舉。第一次是開車至離住家很遠的地方騎 越野車,第二次是開車20公里,載家人至海邊散步。部 長被檢舉後提出辭呈並說自己是蠢蛋(idiot),雖被總理 慰留,但降級至內閣最低層,並拔除他所兼任的財務部次 長職務。此事透過當地新聞報導,大家都相信,在疫情结 束後David會丟官。
1. 病人自我隔離2至3週後,自我聲明48小時內無症狀出 現。
2. 確認自己首次出現症狀後已經超過10天。
3. 打電話報告衛生單位,不需要再做病毒檢測。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處置不夠嚴謹,有一記者Tom Kitchin 依此標準取消隔離又再度發病,再度檢測是陽性 後再度隔離。與台灣結束隔離前,必須連續兩次採檢是陰 性才算康復,台灣的處置比紐西蘭慎重多了。
紐西蘭因為封國封城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問題, 3月17日政府計劃撥出121億紐幣來支持困境中的紐西蘭 經濟,其中一半資金將用於受疫情影響之企業,並將提 供工資補貼等,舉凡雇主、承包商、獨資經營或個體經 營者均可以在缐上申請「新冠工資補貼」或「新冠休假津 貼」。紐西蘭人一向重視人道關懷和文化考量,我也認為 生命比經濟更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新冠病毒襲擊全球,必須全世界各個國家團結合作一 起面對和解決。4月19日,歌手Lady Gaga和世衛組織攜手 舉辦缐上慈善音樂會,邀請各國明星連缐演出,為全球疫 情籌款,並向在一缐戰鬪的工作人員表達敬意,音樂會的 主題是「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意義崇高偉大。向所有站在一缐的工作人員 致最高的敬意,讓我們一起祈禱天佑全世界的子民!
▲好友們送來的食物◆ 賀!M77林曜祥榮升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交接 布達典禮於109.01.31由退輔會主委馮世寬親自主 持,軍醫局陳局長及國軍各醫院院長等貴賓均親臨 祝賀觀禮。
◆ 賀!N35廖珍娟榮膺2020名人堂得主(2020 International Nurse Researcher Hall of Fame)。
◆ 賀!N35廖珍娟、N36王采芷榮獲109年國際 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台灣傑出護理專業貢 獻獎」。
今年(民國108年),9/22,馬祖歸來。下個月,12/19,金門報到。
因為喜歡,所以通知你(妳)。
我們都和時間賽跑,停停、休息一下。看看天下、賞賞風景。 暫時拋開工作,一起來吧!
芹壁
這個小地方叫「芹壁」,美美的名字,馬祖北竿出色的景點。 不能與義大利的五漁村攀比。(很遠,我沒去過)不過,這兒,比 較近。
近水樓台先得月,來吧! 藍眼淚
五月的南竿,海風徐徐,沒有月光。
海岸邊,依稀聽見,層層疊疊,不大,卻是壓抑的 人群喧嘩聲。
飄浮海面下,一層層尾部發射藍光的浮游生物(類 螢火蟲)。
在沒有月光的夜晚,因著浪花的拍打,激發出泛藍 的光芒。
一片藍海,一張張生命力的呈現。
馬祖南竿唯有的景色,藍眼淚。
明年,杭生,該帶小康一起故地重遊。
真的,一切都不一樣了。重新體會,重新認識你過 往的馬祖。
就像現在,12/19,我要重新 訪探金門的日子。只有甜蜜,不記 得苦澀。
以下這篇,是我鼓勵毅鵬的。
他只曾經金門,你只曾經馬祖。雖 然如此,我自認錯將馬祖當金門。
你是能體會的! 多久,沒回去了? 寒風又起,思想起,那些冷冷 的氣溫,熱騰騰的日子。
離開我們好遠,好遠。
大概,你也忘了,金門、尚義 的冬日。
若不是我提起,下麵前,黃昏 時,你我要上街,又要去買木炭炭 火吧?
老兄,多久,沒回去了?要 不,來趟「金門之旅」?今年 12/19。
第一天的第一堂課就是由航空生理拉開軍 陣醫學實習的序幕,之前在我們學期中的課就 有上過,經朱信醫師精準的重點複習一番後,
由徐克強醫師帶我們進入空中醫療轉送的實際 狀況,透過經驗分享,才慢慢認識到空中救護 隊的整個系統及它的困難之處。在下午的實際 操練中,我們親自演練整個救護的過程。不難 想像,在真實狀況中,環境是會多麼的吵雜、 情況是會多麼的緊急,以至於救護人員所承擔 的壓力是多麼的大,我不禁對空中救難隊的教 官們心生敬佩。而醫官的部分,因為陳秉鴻學 長事件,將來通常不會在直升機上一起出任 務;但如何將空中救護隊辛苦救出來的病患做 良好的處置,就是我們該盡到的本分。透過更
了解前端救護人員的艱辛之處,除了對整個救 護體系有較清楚的概念之外,更多的是那份被
激發的責任感,還有和整 個救護體系人員並肩作戰 之認同感! 第二天為上山下海之 精彩的一天,認識高海 拔醫學中一定要知道的 「高山症」、潛水醫學, 及野外繩結的使用。其中一位 王 士豪醫師在之
前也上過我們的課,但今天才大開眼界,原來 王醫師還做了這麼多深入的研究,甚至是推廣 加壓袋放置的實際行動。當醫師在講述他的研 究時,似乎可以看到他的眼睛在發光,充滿著 熱情!當一個人在從事他喜歡的事情時,整個 人都會充滿活力且不怕難不怕苦。這讓我興起 一股期待和自我期許;期待未來能找到自己的 興趣,對其鑽研且做出實際貢獻。在加壓袋的 練習時,我進去實際體驗在加壓袋裡的感受。 除了耳膜會感受到壓力的變化外,感受更多的
是對發明加壓袋的人和那些將加壓袋送上各深 山據點的勇士們之敬佩。穿上潛水衣及背上厚
重的氧氣裝備,也促使學生更清楚了解到潛水 員在突發狀況下的處境是很難脫離的,需要我 們去積極的協助,不管是在預防或突發狀況的 處理。而新北特搜隊的介紹也讓我們多認識救
護體系中重要的另一位夥伴,其中所學的傷患 搬運法及繩結應用,讓學生更具備自救救人的 能力。
第三天的雪地急症、熱急症及野外動物急 症,都是我們常聽到卻不知道箇中細節的重要 課題,尤其熱急症,更是以後下部隊每天都會 用到的;朱柏齡副院長上完基礎後,便分組確
實操作熱急症發生時的處置,讓我們印象非常 深刻,屆時真的需要用時,才能熟練的派上用 場。下午的Megacode綜合演練,我擔任小組 長的角色,帶領組員替一位被毒蛇咬傷且跌倒 骨折的病患進行緊急後送及處置。在台下被可 以很自然講出步驟的我,到了台上卻腦筋一片 空白,不確定下一動該做什麼或是漏掉細節, 只能靠著組員拼湊著匆忙結束這段練習。下台 後,除了趕緊複習之外,也讓我了解到,當事 情真的發生時,要有一顆冷靜的腦袋來應付挑 戰,而平常的練習就顯得更加重要,才能在緊 急狀況時熟練的把每一步驟做好。
消防署竹山訓練基地之校外學習
能來到亞洲第一大的防災訓練中心真的是一大幸運,藉由這次 機會得以認識到消防同仁的工作內容,包括:搜救犬、生命探測工 具、破壞工具,以及很重要的「ICS事故現場救災指揮體系」。
我了解到,消防、警察是站在災害現場的最前線,再加上國軍 的力量而能把任務順利完成。事實上,在災害發生中,不分你我, 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把災民越快救出越好;我對「軍、警、消一家 親」這句話有了新的感觸。
在第二天的大量傷患演練中,我擔任檢傷官,雖然知道這些都 只是演練,但當我真的帶上檢傷布條,看到整個隧道躺在地上的大 量傷患,心裡還是不免緊張起來。執行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就是 會聽到遠處一直有人在呼叫我過去,使得我內心更加著急。不過我
想,這個課程的意義,就是透過練習,讓我們未來能夠在緊張著急 的情況中,仍做好每個步驟。快速檢傷完畢後和同伴將傷患以之前 教的各種搬運法抬至醫療站,分紅、黃、綠、黑,再由後送官送至 適當之醫院,成功完成這次任務。
結語
這五天的課程雖然非常緊湊,但真的學到很多新的知識,不管 是野外常發生之疾病或是對整個救護體系的認識,還有大量傷患的 處置作為;在實際操作中也加強了我們的印象。我對未來身為軍醫 可能面對的狀況有更深的認識,也對自己多一份期許,期許自己未 來成為一位在救災現場是「有能力」貢獻一份心力的人。很感謝陳 穎信主任及三總急診部、衛勤訓練中心,及多位助教的辛勞,還有 學校給予的支持,讓這個軍陣醫學實習將人生中這個夏天點綴的多 彩多姿,收穫滿滿!
▲搜救探測器
▲搜救探測器
▲以雙人搬運法將傷患抬至醫療站
民國108年11月18日藥理學科在國防醫學 院院部會議室舉行第三屆「愛心優良獎」得主 的院慶頒獎前餐敘,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捐贈 獎項的榮民製藥公司董事長柯長崎博士前來共 同餐敘。學校的大家長-查岱龍校長也特別於繁 忙公務中撥空前來共襄盛舉。查校長在致詞中 強調未來生技製藥產業界與學校學術界的合作
趨勢,不僅能將研究實際 應用於臨床中,更能大大 增加實際的運用性;查 校長也感謝榮民製藥公 司,期望藉此機會提振 本院師生研究專業精神 及服務熱忱。
活動開始,藥理學科羅時鴻主任(也是本 屆「愛心優良教師獎」得主)除了代表學科歡 迎兩位嘉賓外,也衷心感謝柯董事長,在3年 前支持這個良善的理念並大方慷慨的提供這個 『愛心優良』獎項,希望藉此提醒所有老師跟 同學們,在追求醫藥的專業及卓越同時,一定 要記得尊重一切生命的基本態度。羅主任也深 刻體悟,柯董事長的這份用心絕對值得,因為 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透過這 份獎項,很多老師跟學子們的人生「已經」、
「正要」或「將要」進行改變。同時羅主任也特別嘉勉及肯定得獎學生,為了愛護生命,從「無肉不 歡」到「盡量蔬食」。這看似個人的小小一個改變,但卻有非常鉅大的影響,因為所有人都明白「蔬 食」可以使自己身心靈健康、可以使數十億萬隻無辜動物免除痛苦、可以降低對自然界的衝擊。所有 『愛心優良獎』的得獎師生們能從曲高和寡者的清談,進一步化作推己及人的「蔬食」,成為知行 合一的光亮典範,這也正是我們藥理學科包含了「小愛、中愛、大愛」的四大核心--『知識』、『智 慧』、『愛心』、『健康』的最佳代言人。
高齡85歲之榮民製藥公司柯董事長也於當天親自蒞臨表達對於國防醫學院的支持,柯董事長具多 年生技公司經營管理及創投經驗,對於台灣的生技製藥發展貢獻卓越,此次來訪除了當面鼓勵得獎學 生之外,更期望能拋磚引玉帶動生技製藥產業界與學校學術界的合作與鏈結,達成產學合作之目標。 會後,查校長與羅主任也分別代表學校及學科致贈紀念品及感謝狀,感謝榮民製藥公司對本校醫學教 育之投入。
本次溫馨而又別具意義的愛心優良獎餐敘,在非常愉悅及感人的學生心得播放中圓滿結束,所 有與會的師生都收穫滿滿,也以"愛心及優良"為未來注入光亮的願景。以下擷取得獎師生心得分享 給各位校友。
文/吳錦楨P67
感謝羅時鴻主任的鼓勵!總覺得自己沒有做得那 麼好,獲得這個「愛心優良教師獎」獎項,實在是受 之有愧!得獎後,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覺得自 己得到這個獎項是在提醒自己,隨時要「做到」這個 獎項頒發的意義-從本身開始,將愛護生命、環保永續及自我身心靈健康的良善理 念轉化成實際行動,以愛心為自己及所有周遭創造一個全新的轉機及光明。
▲吳錦楨教授獲頒愛心優良教師獎
本所的核心能力是「知識、智慧、愛心、健康」,教育目標是「培養尊重生命及學有專精的藥理 教學研究人才或醫療人員」。如何去做到?是身為老師的我,用自己的身教來力行和做到,讓學生願 意跟我一樣!因此,首先要從自身的修行做起,發揮純淨的愛心去看待一切的眾生和發生,自然而然 心美一切就都平順,看一切就都可以、都願意!
更重要的是,用這些學習來檢視自己,而非檢視別人!這樣自己才會不斷的進步,別人也才會願 意地跟隨!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本所的教育目標!我還在學!感謝來到我面前的所有生命,都是來讓我 學習和成長的!感謝!再感謝!
在提倡蔬食的當下,也激發我對生命的思考,其實我不懂人類到底有什麽資格 任意宰割其他生物來滿足我們的味蕾?就因爲我們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還是我們 比較有思考能力就可以爲所欲爲?從一開始的狩獵來滿足基本需求演變到現在,人類已經是爲了利益 來捕獵,導致生態崩壞。我覺得這個行爲非常不可取。所以我告訴自己,不浪費食物,不奢求美食, 三餐溫飽足矣,這就是我對其他生命的尊重。
吃素是為了人的慈悲與愛心 文/鍾劼洏M116
對吃素想法徹底有了改變是在有一天我和爸媽到菜市場買魚肉的時候,看到了 還活著的魚在檯面上跳,似乎在做垂死的掙扎;而一旁的魚販子則向購買者保證魚 肉肯定很新鮮,我第一次萌生了『天啊,這些魚也太可憐了,要活生生的被砍頭,而它的死則是因為 貪吃的人類想吃它身上的肉!』這樣的想法。從那一天開始吧,我才真正領悟到吃素不是為了祈禱考 試成績會好,而是因為人的慈悲,愛心及對一切萬物的生命的尊重的一種表現。
為地球的生命付出更大的努力 文/李俊廣M116
我覺得我們國防醫學院有一個很值得炫耀的部分,就是每個月都會有吃素的日 子,好像整個學校學生在一起為生命付出努力的感覺,也很佩服那些為了愛惜生命 而吃素的同學們,因為我試過,知道不容易所以更值得尊敬,我不敢保證說我之後的每一餐一定都要 吃素,但我一定會往那個方向去做努力,為地球的生命付出更大的努力。
今年的暑期心理學課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Temple Grandin」,講述的
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賦,盡管一路上受盡白眼、嘲諷,無法融入 團體生活,不過有家人的鼓勵與陪伴,並念完大學及研究所,且對建築物的設計很感興趣,有次她去 牧場設計圍欄時,看到那些牛群被人用鞭子趕進屠宰場的鏡頭,也因為這個契機,當時內心就做了決 定,以後不再吃牛肉,並從那時維持到現在。
茹素救了許多原會進入我腹中的生命 文/鄭硯云M116
當在學餐以素食為主後,覺得自己在為私利、為了獎學金的同時,好像也救了 許多原會進入我腹中的生命。現在偶爾仍會偷食鄰座同學的盤中肉,但是不再去以 前總是很渴望的吃到飽。時常提醒自己,多菜少肉,慢慢朝向蔬食生活邁進。另一個收穫:半年瘦了 四公斤!
文/謝易宏M116
學醫能夠同理病人並用醫術減輕病人痛苦,茹素卻是同理動物並通過改變飲食 習慣減少對動物的傷害。茹素看似容易,但事實並非如此,要把對動物的同理心化 作行動,對於從未茹素的我實在是一大考驗。剛開始茹素的那一段時間總覺得特別容易餓,對於茹素 的想法也會隨著動搖。面對自己心中的慾望,應該順從還是克制自己,堅持自己的初衷,怎麼壓制自 己對葷食的慾望也是一種挑戰。無論如何,茹素雖然只是自身飲食習慣的改變,但是表達的卻是對生 命的尊重。
茹素讓我有種踏實的安心感覺 文/許若玫D75
從大學第一次有茹素念頭是在實驗室的動物實驗,上一秒還活跳跳的可愛小動 物,下一秒就成為實驗犧牲品,看了總覺得於心不忍,卻又無能為力,只能盡力將 實驗做好,讓小動物的生命價值發揮最大。自從此事後,內心總有吃素的念頭萌生。漸漸地,我習慣 沒有肉的餐盤,茹素讓我有種踏實的安心感覺,覺得自己有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愛惜生命、不殺 生。身體狀況似乎也因為吃素好轉不少,減輕腸胃負擔。
謝謝這個獎學金讓我深思了,也讓我更認真去研究除了肉類,還有什麼食品可 以增加體內血紅素。全榖類、深色蔬菜、櫻桃、葡萄乾、乾果類如腰果,杏仁之類 的或海藻如紫菜來補充鐵質。同時我也上網看了吃素有很多好處,我開始研究各種蔬菜的營養價值, 開始注重自己的營養健康狀況。這些食物吃了自己也覺得健康滿足,無罪惡感,無負擔,皮膚也變 好,整個人更有好氣色與精神。
「茹素飲食」就是一種簡單、實際又方便執行的方法,不只可以避免不必要的 家畜犧牲,輕盈健康的蔬食也讓我體態進步,精神狀態更為提升,專注力也能夠維 持夠長的時間。剛開始吃素食,還有些擔心會身體不適應、營養不均衡,但是時間和越發健康的身體 狀態,證明了一切都是我的多慮。了解到茹素的背後意義與其帶來的眾多好處,我會繼續執行並向家 人朋友宣傳推廣。
文/梁煦苓P106
生命都是非常可貴,逝去就無法重來,不單單指愛惜自己、愛護動植物,還包 括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也不該被恣意破壞。人要先自尊自重,懂得尊重自己後,才能 尊重他人,進而贏得他人尊重。懂得尊重才會珍惜身邊的一切,善待他人,包含世間萬物。畢竟生命 價值不在於長短,而是要活得有意義及精彩。我們無法決定或掌握生命的長度,但能充實它使得更精 彩豐富。
文/吳子遙N70
以前很多人對素吃都有誤解,覺得營養不夠,但只要多攝取不同類型的蔬果, 不要單一只吃某幾種,比如可以增加吃燕麥、豆類、花生醬、糙米等這些,它們都 富含蛋白質,絕對不會敗給肉類!吃素不但可以對環境有幫助,還可以讓我們拿出心中的一份善。愛 護生命,愛護自然,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德性,一切從善出發,為世界添一份美好。
文/藥理所 33期-研二-邱皓暐
吃素的好處很多,首先是大大的增加了身體的各種營養素以及膳食纖維的攝 取,讓身體不會陷入缺乏營養的窘境,而且纖維也能幫助排遺,讓毒素盡快排出 體外;肉類的價格高昂,一餐中的肉類越為精緻、大量則價格越高,而同樣價格的蔬菜則是在體積 上遠超肉類,能將肉類的錢移去蔬菜的話,餐餐都能吃到很飽。
文/藥理所 33期-研二-黃鈺芸
每個吃素的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堅持與體悟,無法一概而論,就像每個人 都有不同的生存之道一樣。但素食者最常被問的就是為什麼要吃素,但卻很少人 會去問葷食者為什麼要吃肉。俄國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之一托爾斯泰,他是吃素的。他的妻子在札記 中寫過,他在轉為吃素之後,稱肉類為「屍體」。最後只想說,身體是自己的,就像英文有句話: “You are what you eat.” 要負責。
茹素能保護地球延緩地球暖化以及生態平衡
文/藥理所 33期-研二-廖唯傑
謝謝羅所長在碩一給我的啟蒙,讓我了解到茹素的好處,也一一的驗證在 我身體的健康上。同時,茹素也能保護地球,延緩地球的暖化以及生態平衡的破 壞,讓我可以實行「吃素、環保、救地球」的口號,為這個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心力。減少肉類的飲 食可以減少對動物的傷害,羅所長常在課堂跟我們說「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不是餐盤裡的食物。」 以蔬食取代肉類,也可以補充到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其他營養素。減少膽固醇的攝取,降低心血管 方面的疾病。豐富的膳食纖維也可以保護腸道。讓我也對減少動物傷害的愛心盡一份心力。
個人深深覺得吃素的根本原因,是慈悲,是愛心,是尊重一切生命。素食不
但對你的健康有益,對地球也是很有幫助,不含肉的食物可助於保持天然資源, 例如,畜牧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及運輸過程中造成的外部成本可能會造成環境破壞。除了影響自身, 還可能禍延子孫。這一線希望的光芒,須要透過你及你所做的事。即使是一小群關心、堅定的人們 也可以改變世界。確實,這是唯一仍存在的事實,想想那些我們可以做的事。停止吃動物類食物、 學習烹調美味的純素飲食、駕車環保化、資源回收再利用、教育你自己及週邊的人。
▲見到丈夫只能四肢僵硬的趴在地上妻子滾上了他的背趴著
這部日本電影《丈夫得了憂鬱症》是由 細川貂貂的書《阿娜答有點Blue》改編,浪
漫溫馨地描寫個性懶惰、拙於家務、只會宅在 家隨興畫漫畫的妻子小晴,是如何在男主丈夫 (「髙」崎幹男)罹患憂鬱症時陪著他度過那艱 困的一天天。
主角幹男罹患的憂鬱症是一種廣為人知的 精神疾病,雖然廣為人知,人們卻往往對它一 知半解,或含著恐懼為它貼上標籤。罹患憂鬱 症的人們會處在憂鬱的氛圍裡,就像電影的開 頭,我們看見幹男面無表情地做完早餐、面無 表情地穿上鞋子出門,但才剛出門,卻站在垃 圾堆前呆呆地盯著滿堆的垃圾,悶悶不樂、面 露愁容,感嘆自己就像垃圾一樣沒有價值,似 乎對生活和日常的事物失去了任何興趣。
這其實是憂鬱症的典型症狀,憂鬱症患者 的情緒就像是波動的線條,降到低點時崩潰哭 泣、感到極端的無助無望,盪回高點時又顯得
躁動不安、手足無措,甚 至有突然的易怒或是自殺
文/楊大慶M116
的念頭與企圖,然而在這 高點與低點之間,你卻可 以發現為憂鬱症所苦的幹 男正經歷著分分秒秒看 似細微但卻非常確實的來 自生活的折磨。就如同我們能在電影中的幾個 鏡頭看見幹男即使有小晴在身邊安慰與陪伴, 卻仍因為午覺睡不著而痛哭流涕喊著自己好沒 用、對不起整個社會,或是在早晨擠滿人的電 車上,因為小晴的一句感嘆而情緒崩潰,無視 人們詫異的眼光淚流不止。
但事實上,這可能只是幾個比較具張力的 鏡頭而已。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憂鬱症患者,包 括幹男在內,往往是陷在沒有聲音、沒有鏡頭 的自責與罪惡感漩渦裡迷航打轉,思考則擺盪 在由無助和絕望填滿的泥沼中漸漸窒息。除此
之外,憂鬱症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反應遲鈍、記 憶力變差、無法專心、猶豫、生活與工作能力 衰退。就像某天早上幹男發現自己不知道要如 何煮飯了,在此同時,也面臨到失眠、食慾下 降、疲倦無力和焦慮的現象。只要仔細觀察融 入電影的角色詮釋,我們都能在這部電影的段 落中找到許多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
影片中,診所的精神科醫師對幹男說: 「憂鬱症就像是心靈的感冒,每個人都有可能 得到。」根據統計,一個人一生中罹患憂鬱症
的機率高達15%,而罹病的高峰正是幹男所 處30~40的年齡,然而,除了一般人所知的 壓力,其可能的罹病原因也包含了基因和「性 格」。雖然我們在電影中並沒有看見基因遺傳 的部分,但卻不難從幹男身上發現幹男的的確 確表現出所謂「病前人格」的特質,「完美主 義」、「做事拼命認真」、「高度自律」、
「一絲不苟的工作與生活態度」,在在演繹出 幹男即使和可愛而懶散的小晴結婚生活,仍絲 毫未減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諸如每天早起自己 做便當、依星期決定吃甚麼乳酪打甚麼領帶, 或是一次在和小晴的聊天中,提到小時候暑假 作業都是按著規劃一天天完成。
若要說堺雅人將幹男罹患憂鬱症的掙扎與 痛苦演得淋漓盡致,那你絕對也不得不說由宮 崎葵飾演的小晴是如何卓越的扮演一位妻子的 角色。或許有人會說導演佐佐木清利用小晴的 天真和懶散做為對比,以常見的日式救贖簡化 了現實世界的複雜,但我倒認為這樣親暱近人 的手法或許正能有效傳達給觀眾,示範出正確 而積極的,陪伴憂鬱症患者的方式與態度。
小晴以愛人對丈夫的體貼,發現幹男漸漸 罹患了憂鬱症,雖然起初並不了解憂鬱症是什 麼,但卻願意在溫柔陪伴幹男的同時勸幹男暫時 放下工作去看醫生。在自己透過看書了解憂鬱症
之後,堅決要求丈夫一定要辭職、好好養病面照 顧自己,即使這讓自己最後不得不出去工作。雖 然在這半年的日子裡時時會流淚,但小晴卻能用 自己懶散的個性去溫暖幹男,她教幹男如何舒服 地睡午覺,將四肢懶懶散散的打開,見到幹男只 能四肢僵硬的趴在地上,便滾著滾上了幹男的背 趴著;當幹男眼角流著淚說想和他們的寵物蜥蜴 一樣變成冷血動物時,小晴毫不猶豫抓著幹男的 手塞進自己上衣胸前,說若變成蜥蜴就沒有那麼 溫暖了喔;甚至驕傲地說:「我的丈夫得了憂鬱 症,但是,我決定不努力。無論多辛苦多難受, 都不努力。」目的為了矯正丈夫長期壓抑自己內 心、忽略了自己內心體驗而產生的痛苦,分享 自己的信念和愉快,好感染幹男烏雲密布已久的 心。女主角小晴用她的熱情和對丈夫的愛,牽著 幹男的手一起度過這次人生的暑假,治癒幹男, 也感動了螢幕前隨著劇情起伏而眼角泛淚的我。 電影中,古董店老闆在遞給小晴一只小晴 很喜歡的花瓶時說:「這只瓶子其實只是一個 玻璃瓶,但正是因為沒有破碎,今天才會在這 裡。」正式這句話點亮了小晴決心守護幹男的 心,也告訴了觀眾們「只要沒有碎掉,我們就 能繼續美著。」小晴希望幹男不要碎掉,希望 能陪著幹男度過這半年,讓幹男的心再被小晴 擦亮之後,能繼續美著。
學長一跨步便將外圍防線突破,逕直殺 到籃下挑籃得分。被這個閃電般的速度嚇到的 我,不禁懷念起一月時平穩的周末時光…
久未見面的田軒誠學長(P100)突然在系 籃的群組提起了要舉辦系友盃的提議,希望能 打球順便敘敘舊(電電學弟)。過了一個月,不 只認識的畢業學長共襄盛舉,連91期的學長也 願意披上戰袍跟學弟們一戰。我這時才發現原 來國防藥學系男籃至少7年的歷史真的不是蓋 的,足夠有能量將這麼多有共同興趣的學長學 弟凝聚在一起。
好不容易盼到了三月初週末的比賽日,看 到同學們準備好紀錄台、請來裁判,還真的頗 有大藥盃的氛圍,讓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些緊 張了起來。這時看到久未見面的學長們,發現 原本以為他們會因為繁忙的業務而疏於鍛鍊的 身材竟然一個比一個精壯;厚實的胸膛與青筋 畢露的雙臂,看得我只能臨時抱佛腳的一邊練 習投籃一邊祈禱等會別對到位。
等到在校生對上校友B 隊時,學長們面露凶光的 與我們握手致意,我只能 感到不安。比賽前半段,
多虧學弟們有高大的身材
能扳回幾分顏面,使比分不至於相差太多。這 時,身為主辦學長之一的江松穎學長(P101), 在我們面前3分連發連中,NBA那個「三分大 於兩分」的理論頓時成立,投得我們手足無措 只能面面相覷。最後
只能「惜敗」給校友 B隊。
原本以為慘劇 到此結束,校友A隊 又強勢登場!先前看 到的精實學長們,變 成眼前的對手,我真 希望這是一場夢。學
長們的傳球,除了讓
外圍防守者疲於奔命之外,自身強勢的 體能,也能頻頻撕裂防線,所幸學長們 可能比較少投球的關係,三分球的手感 較為冰冷。這時學弟頻頻利用雙塔的優 勢將比分拉近,一再鞏固進攻籃板、翻 身跳投得手,讓比分一度戰至平手。最 後幾個回合學長持球,在做出快速地導 傳後,外圍防線被拉開;校友隊的中鋒 上中接到球後中距離跳投得手命中這個 准絕殺。在之後的幾個回合攻防,雙方 都使出渾身解數來防守。在校生隊叫了 最後一次暫停後執行最後一擊,卻被經 驗老到的學長將球一把拍掉,最後只能 含恨下場。
這次的活動雖然在校生兩戰皆敗, 但是反而激起了我們的鬥志;我們誓言 要在大藥盃做到學長們做不到的事, 也就是拿下國醫藥學男籃隊史第一座 冠軍。不僅要一吐怨氣也要讓學長們以 我們為榮、也以他們曾經身為男籃隊員 為榮!
▲中鋒出手中距離跳投
▲藥學系系友大合照
▲在校生隊隊長在賽前的信心喊話以及戰術講解
▲學長運球快速推進
▲薑是老的辣
從三年級聽林金定教官講授「健康促進 與衛生教育」課時,就知道春暉啟能中心,但
身在國防醫學院這個安全的舒適圈,即便學的 是公共衛生,還是對這個機構、這群為了生活 奮鬥的人們感到陌生。硬要連接,好像也只是 存在於基礎學科課本中的病症及被社會訓練的 「憐憫心」了。沒有實際接觸過(實戰經驗)也
一直讓我感到遺憾。課堂中也曾向教官請益相 關議題與政令實施成效,但關於這方面的促進 與關懷方案,講的再好聽、書面再優秀、規劃 再完善,沒有實務經驗就永遠只是紙上談兵, 也就是所謂的「不夠接地氣」。所以這次難得 的志工體驗,讓我非常期待,終於能一窺這個 小天地如何賦予生活在此地的人生存的希望及 能力的神秘面紗。
在三總醫師及護理師 學長姐們的帶領下,我們在 春暉禮堂安置器材後,開始 半天的啟能中心內師生的健 康檢查。其實身為志工,我 們能做的不多,心理支持、
器材補給、檢體傳送及必要
時幫忙穩定院生手臂以利抽 血檢查順利進行。若是遇到因害怕而抗拒激烈 的服務對象,一個人甚至需要四個碩班學長外 加林富煌教官七手八腳合力暫時約束個案,才 能順利完成抽血這關。這種畫面我沒有看過, 讓人感到驚奇卻又難過,於是我開始試著辨認 自己的情緒,期許能更正確地融入、鼓勵而非 給予過多且無謂的同情。或許是因為接觸這方
文/黃季穎PH37面議題的機會很少,當真正面對 時竟只能恪守自己該做的事,害 怕做得多會造成反彈,更不清楚 這樣的退卻是否會讓自己變成一 個只會照規則走、無法雪中送炭 的膚淺的人。或許我想得太美、 太高估自己了,但有機會能看 更多、走更遠,真的讓我非常 開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院生的美 術作品。從院方的介紹中可以得 知,繪畫是某些有自閉症傾向的 院生嘗試打開心扉與世界溝通的 珍貴方式,而他們從熟悉創作媒 彩到上手甚至發展出自己的畫 風,基本就是五年起跳,持續創 作十幾二十年的更是常態。這讓 從小學到大學,學了十幾年的專 業西畫的我非常有感觸,因為當 隨著普世追逐更高深的技巧、競 爭更精細的畫面表達時,就極度
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放棄。但藝術創作最根本就是情感的表達, 畫技再高深,無法傳遞給觀賞者,就只是敬業卻沒有自我靈魂 的「畫匠」。而教室宿舍外隨處可見的畫作、美術教室桌面上 翻開一本本的素描本,卻能讓我好好欣賞與感受,這讓曾經深 陷功利又疲憊學畫之旅的我,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不止上述的美術作業,隨著隊伍漫遊在寢室與教室之 間,看著院生在老師帶領下學習打鼓、裁縫、產品包裝甚至 是中午時刻的膳食作業,深深感受到這裡的時間變得慢了, 生活的細節則變得仔細又清晰。雨青教官在行前叮嚀時曾 讓我們藉著這次機會去看看,原來世界上有人那麼認真地活 著,為生活的細節打拼。雖然我們都知道,僅僅這半天跟著 院方導覽的腳步走訪院區,再用心好像也只能算是走馬看 花,看得到成果與規律,卻無法認識到其中潛藏的努力與未 來可能的需求。既然如此,就讓我偷偷地期許自己在這次的 志工之旅後,還能對這個心智障礙者群體有更深刻的認識, 並有機會繼續為他們奉獻自己的小小心力吧。
春暉啟能中心又稱春暉學苑,由中華啟能基金會創辦。該 基金會由有志之士發起,創於民國70年,目的是成立智能障礙 者教育訓練輔導機構,讓智能障礙者有適宜的學習、成長、自 立、自強的場所,也讓家長有所支柱,讓社會更祥和。 1980 年以前,台灣成年智能障礙者的教育、訓練、輔導機構非常貧 乏,多數智能障礙者被禁錮家中或流落街頭,或被視為家長和 社會的負荷。經關懷社會福利及重視人性尊嚴人士長久的策劃 下,於1982年經內政部立案。
2020年春祭周美玉將軍活動於3月8日舉行,因新冠肺炎疫情緊 張,臨時決定不安排學生參加,會後的聯誼活動慣例也被迫取消。
當天各地校友自動報名集合搭巴士或自行開車前往汐止五指山軍人 示範公墓忠靈殿與祭的仍有50餘人,典禮先在三樓大廳舉行,由校 友會王桂芸理事長、護理學系陳玉如主任、大護代表高麗蘭教官及 高護代表邢夢雲校友手持鮮花主祭,其餘校友鞠躬致敬,校友會王 桂芸理事長及護理學系陳玉如主任並分別致祭文。典禮後,校友們 列隊前往四樓周將軍塔位分批致祭。
▲系主任從周美玉將軍紀念館請出周將軍遺照
▲主祭者率領校友與祭 ▲簡單隆重的祭典
文/護理學系校友會N23王桂芸理事長
軍護之母周美玉將軍90年3月13日與世長辭至今屆滿19年,
107年在軍醫局局長及各級的長官、全體系校友的見證下,將周 將軍及周太夫人遷厝至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忠靈殿,以慰英靈, 並為後輩效法典範。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之故,我們舉行簡單 但不失隆重的追思典禮,讓各位學姐、系友們仍能在這春風送暖 的季節,共同緬懷我們的恩師--周美玉將軍。
我謹代表國防護理學系校友向恩師稟報,承蒙國防護理學 系教育的薰陶,校友們遍佈海內外世界各地區,雖然擔任不同性 質的專業工作或角色,但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各個都秉持著國 防人的精神在護理專業上發光發熱,互相提攜,將護理專業發揚 光大。去年10月19日在校友總會雷前會長及N28洪彩鑾校友的 發起下,感謝校友們慷慨解囊,幫助國防醫學院植栽美化校園活 動;11月我們舉辦了世界校友大會,世界各地的超過千名校友 們回到新竹齊聚一堂,大家起立一起唱校歌,感受到國防人的凝 聚力及向心力。目前系校友會也正在籌畫以恩師名義成立全國性 的護理貢獻獎項,藉此在全國護師節大會中表揚得獎人員,以彰 顯將軍過去一生慈悲濟世為懷、投身軍旅、以救死扶傷為職志, 致力軍中護理制度建立與專業人才培育,並用愛心灌溉培育許多 護理菁英與人才,為護理專業奠下根基的畢生奉獻事蹟能源遠 流長。
今天,我與各位系友一起參與祭祀周將軍活動,特此感念, 在此謹代表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全體系友叩首!
▲王桂芸理事長致祭文
▲王理事長致贈軍墓組弟兄禮品
敬愛的軍護之母 周美玉將軍:
我是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現任系主任陳玉 如,在此謹代表護理學系以敬虔的心及鮮花向將 軍致祭與追念。周將軍您一生因著耶穌基督信
仰,以禱告帶動生命,以生命帶動行動,對於軍 護的努力與貢獻,是我們的表率。以下會為將軍 報告過去一年學系的重大事件與活動。
目前學系在軍醫局的支持下,為積極發展現 代軍護的角色與定位,於去年10月軍醫局所舉辦 的台灣國際軍醫會議中,邀請美國聯合公職大學
姐妹校的副校長Diane Seibert蒞校,與尹祚芊監 委、王桂芸理事長、各軍醫院護理主管、學系教 師與學生們,進行軍護教育與生涯發展的座談,
讓我們獲益良多;而本學系梁鈞瑜中校也將於四 月短修期間赴USU進行參訪,持續兩國軍護交 流。而學系在南進政策上與泰國法政大學,亦有 良好的合作關係發展,於去年1-4月中法政大學 共計派送5位博士生,蒞校與系上教師,進行博 士論文計畫撰寫的共同指導,成效良好。去年11 月,學系老師也帶領研究所及大學部學生,投入 中、韓、泰三國三校在本校所舉辦的聯合國際會 議,會中除專業的發表及會議的主持外,並承接 招待外賓業務,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完成 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去年六月我們有一新進教師林挺迪少校,由 美國伊利諾大學修成博士學位返校任教,另由三 軍總醫院護理部徵調陳芃橋上尉返校擔任教學助 教;系上教師的經管上,去年有江慧珣、楊嘉禎 老師晉升中校;林辰禧老師晉升少校,並赴美國 洛杉磯舊金山分校進修護理博士;另有梁鈞瑜老
師於去年10月赴美國史丹佛大學短修六個月,預
▲護理學系陳主任致祭文
▲校友列隊魚貫走至塔位向周將軍致祭
計今年4月返國歸建。而教師研究發展上,近 年學系在科技部計畫及國防醫學研究計畫上所 獲補助,呈倍數成長,表現亮眼,我們會更加 努力,增加學系的學術產能。另外,在鄭美玉 及洪彩鑾學姊的號召下,數十位校友慷慨解囊 為校園種植許許多多的花草樹木,打造美麗校 園,使在校任教及求學的師生們,有一個更優 質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敬愛的周將軍,學系目前學生人數逐年 成長,但教師人力則較為吃緊,但這年輕、幹 練、有活力的教師團隊,在各軍總醫院優秀的
▲配合疫情的口罩追思隊伍
臨床專業護理姊妹們及校友們的教學協助下,我們除了會繼續向軍醫局及學校積極爭取師資人力,且 秉聖經羅馬書(12:12)所說:「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永續傳承周將軍您 創系為教育優良軍護、效命國家與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持續發展兼具健康體能與智慧的軍護學府。
中華民國源遠牙醫學會(國防牙醫校友總會)今年計劃舉辦一系列活 動,首先登場的是2/23一場學術演講「新型態快速精準的根管治療」, 邀請的講師包括新北市牙醫師公會學術主委蕭家輝醫師、根管治療水雷射 專家黃百弘醫師,及根管顯微鏡專家前三總王素心醫師,三位醫師大家耳 熟能詳,必是座無虛席。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擔心發生群聚感染 的問題,所以辦與不辦之間,心裏的確很掙扎,也因此DM遲遲不敢發, 一直在留意國內疫情的發展。如果決定延期,所有的過程必須重新來一 遍,包括學分的申請、場地的再確認、還有三位講師的時間等等。如果直 接停辦可能預繳的訂金恐怕拿不回來,白白地損失萬把塊。當然如果疫情 一直擴大,為了大眾的健康還是得忍痛宣布停辦,所以我每天必須緊盯著 新聞,看國內疫情的發展,在時間緊迫狀況下必须做最好的決定。
最終我們還是決定如期舉行,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感覺國 內疫情並不嚴重,只有少許的零星個案,最多僅是家族與親密的人之間的 傳染,並没有我們最擔心的社區感染的發生。當然以後事情會如何發展不 得而知,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對當局控制疫情還很有信心。為了不想成為
罪人我們必須做一些防疫的措施:第一演講廳 和餐會的會場,我要求會館會前必須確實消毒 過一遍。第二學員報到時必須量體温並做手部 消毒,上課時請大家儘量戴口罩。第三要求大 家單一門進出人員做好管控,進出會場也一律 要做手部消毒,由工作人員來幫忙。另外就是 麥克風不管是講師課堂上演講還是學員發問問 題,使用過後必須馬上施與酒精消毒,讓後面 使用者安心。由於空間很大,最多可以容納150 個人,事先報名加上當天報名總共有140位,實 際報到有129位,報到率92%,其中國防校友 (免費)即佔一半之多59位,所以這場學術演講 姑不論賺錢與否,國防牙醫學系校友就是最大 的受惠者,這也是我們當初辦活動的目的。
這次學術活動,我們看到許多年輕的學弟 妹來參加,其實校友會就是想藉著各項活動擴 大參與面,而不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從D21 杜昭雄學長到最年輕的D72張宗復學弟,中間 已經差了有50期之多,大家有志一同,因為 醫學技術不斷地在創新與進步,必須終身不斷 地學習。其實國防醫學院牙醫系在國內醫學院 中,在學術方面佔有一席之地,很多醫學院牙 醫系也都是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對國內牙 醫師的養成教育貢獻很大。包括已故殷念德教 授、已故 趙崇福、孟慶樑副院長及陽明大學林
▲牙醫學系謝義興主任作總結
子淮教授、牙醫公共衛生學教父姚振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創系主任王天美將軍、雷射與牙 周病學權威彭志綱所長等等,在牙醫界均享有 很崇高的地位。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北區歐陽恆 會長與許仕聰、馮國峰醫師的從旁協助,及牙 醫學系謝義興主任精彩的結論,讓此項活動劃 下完美的句點。真的很感謝大家!國防牙醫校 友加油!
弘)合影
在上一期的源遠季刊裡面,看到老同學吳 泉昌寫的一篇「風火大漠行」,倍感親切,我 們班上的同學大都超過70歲了,看到老同學的 文章就曉得他活著很好,源遠季刊是我們這些 老校友的精神食糧,個人覺得,如果有老同學 的近況報導之文章,將會使其他哥們及好友知 道我們還很健康。剛好我在上一期的高雄醫師 公會雜誌(2019, Vol 27; No.4, page 172-175) 上刊登了一篇我去年參加在波蘭舉行的第25屆 世界心臟超音波學會的學術討論會感想,由於 波蘭是一個歐洲的小國家,風景優美,兹將這 篇文章轉投到遠遠季刊來和各位校友及在校同 學分享。
文/林少林M67
我在去年5月17日到19日參加了一個在波 蘭羅兹市(Lodz)舉辦的第25屆世界超音波學會 的學術會議。這次的學術會議是由國際心血管 超音波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以下稱為ISCU) 和波蘭 的心臟學會聯合舉辦的會議,參加的國家有20 個,大約有800人參與會議。我在這次的會議中 有兩篇論文報告,我的口頭論文報告是安排在5 月19日(星期天)上午9點,壁報報告是在5月18 日(星期六)中午11點鐘,這兩篇論文由於事先準 備充份,報告得很成功(圖1)。
在大會中我覺得有兩個節目很精彩,第 一個節目是教導大家如何準備投稿論文,分別 由兩位歐洲的專家及兩位美國的專家針對四個
不同的主題來演講,這幾位專家提出了他們審 查稿件的經驗,聽完他們的演講後,對投稿 論文有相當的幫助。另一個有趣的演講是在
一個大教室中,主題是「有趣病例的心臟超音 波報告」,演講者報告了許多精彩的病例。譬 如有一個主動脈的人工瓣膜的動態心臟超音 波,原先不太確定此病人是否要開刀,再加做 了食道超音波以後,發現此病人有嚴重的主動 脈阻塞,的確是需要做心臟的瓣膜手術。另外
一個病例,看到主動脈旁邊好像有一個腫塊 (mass),可能是血塊也可能是腫瘤,主持人問 我們是否要先用抗凝血劑,或者是直接開刀?
後來再轉了一個角度後,發現它原來是一個正 常的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就不必開 刀了,診斷改變了,治療方式就大不相同了。
也有許多其他的精彩病例,參加這一個教室的 會議,使我學到許多特殊的病例,增加了許多 臨床經驗。
因為難得來波蘭一趟,我和內人就利用開 會的空檔時間做重點之旅遊。我們在開會的前 三天就到達波蘭首都華沙,到華沙後我們的就 前往古城(old town)中的一個有名的Mazow -
ieckie旅館報到(check in),由於此旅館是14 世紀的舊建築,電梯也是老式的,由一樓到三 樓要壓著往上的按鈕 一直到三樓才可放開, 如果中間鬆手,電梯就會停下來,直到我們再 壓按鈕時,電梯才會繼續往上走,我們要一直 壓住到目的地才可放手,在按鈕的上方有一行 字:「請一直壓住按鈕」 (“Please press the button and hold all the time”), 電梯牆上也貼 了一張說明,它解釋您目前是在一個時光膠囊 (time capsule)中,這個電梯是在最近五萬公里 中最慢的電梯之一(one of the slowest lifts), 要我們不要太着急。把行李放下已經是下午5點 半了,我們就利用太陽下山之前的時間到古城 著名的札姆克約廣場去參觀,札姆克約廣場上 有一座手持十字架的雕像,是為了紀念把波蘭 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的國王Sigismund三 世。我們在札姆克約廣場照了幾張相片作為留 念(圖2)。
第二天一早我們到古城的舊皇宮去參觀, 舊王宮從西元1971年開始整修重建,現在成 為博物館對外開放,收藏許多波蘭歷任王朝皇
室的珍貴寶物,收藏品都十分精美華麗。下午 我們就搭乘飛機到波蘭的南部大城市克拉科夫 (Krakow)去旅遊,克拉科夫曾經是波蘭的首 都,是個充滿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名城,被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克拉科夫也是波 蘭古蹟最集中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因 為沒有抵抗德國法西斯,因此克拉科夫未被納 粹“在地球上抹平”。
第三天一早我們參加了一個到塩礦博物 館的旅遊。這個旅遊是內人在台灣便預先訂好 的,旅遊公司在8點40派人到旅館來接我們, 當我們到鹽礦入口時,發現已經有許多人在排 隊,我們就依照博物館安排的行程來參觀,由 於參觀的客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博物館館方有 好幾種不同語言的導覽,我們參加了英語導覽
的一個小組,我們這個小組有12人,每個人都 搭配一副無線耳機麥克風,接收器要轉到導遊 告知的頻道,以便接收導遊的語音資訊。參觀 這個地底鹽礦的遊客一團團的進入,後來看到 網路資料介紹,才知道這裡一年遊客人數平均 可達120萬人左右!
我們先走了幾乎有50多圈的迴旋式木製樓 梯往下走,這個地下鹽礦最深達地下327公尺, 地下通道總長度可達280公里,據導遊說我們 只參觀了最值得看的部分,半天的時間,不可 能全部看完。地下鹽礦的通路非常複雜,導遊 在行程一開始以及中間不斷提醒大家要跟著她 走,不可以脫隊,以免迷路而走不出來。走到 鹽礦的通道之間,若沒有館方建置好的燈光, 應該是非常黑暗不便的,我們假想多年前的礦 工幾乎全日生活在這樣的空間,在鹽礦裡有許 多禮拜堂和宗教雕像,這些禮拜堂和雕像的存 在,可提供礦工心靈上的寄託。其中最大的一 個地下鹽礦的教堂是 St. Kings Chapel 禮拜堂
▲圖3 鹽礦內的教堂 St. Kings Chapel 禮拜堂右側是聖 母媽利亞與耶穌的雕像
▲圖4 深藍色的鹹水湖
(圖3),這個禮拜堂的高度有12公尺,長度有54 公尺,據說花了近30年的時間完成,除了大型 的水晶吊燈,還有各式鹽礦製成的雕像壁畫, 整個感覺很精細,一點都不像一個礦坑的感 覺。所有的遊客可以在這裡自由活動一小段時 間,仔細欣賞四周的壁畫和雕像,也讓遊客照 相留念。另外,鹽礦中也有地底湖泊,深度並 不淺,這個鹹水湖看起來是深藍色(圖4),使人 有寧靜的感覺。
參觀完鹽礦博物館後,我們搭乘了3個小時 的火車,到波蘭第三大城市羅茲(Lodz) 去參加 會議,我們住在大會安排的Puro Lodz Hotel, 之後便連續參加了兩天半的會議。到第3天中 午開完會後,利用4小時的時間,在附近的景
點逛了一下,原先我們希望參觀羅兹市博物館 (Muzeum Miasta todzi),此博物館為新巴 洛克風格的宮殿式建築,聽說博物館內介紹了 羅茲的發展歷程、城市風貌、民俗風情等,可 惜當時正在整修,我們無法進去作為留念。我 們也到了羅茲的皮奧特科夫斯卡大街(Piotrkowska)去參觀,這是一條佈滿精品店、俱樂 部、酒吧和波蘭著名藝術家雕像的繁華街道, 全長近5公里,由南向北貫穿了整個城市,北側 是歐洲最長的步行街。我和内人聽說這條街上 的披薩很好吃,便到當地人介紹的一家披薩店 裏去吃披薩,由於這條街道不可以開汽車,空
氣相當好,我們就坐在披薩店門口的座位上, 叫了一盤中等大的披薩,由於醬料很可口,我
們兩個人居然把一大盤的披薩都吃光了。雖然 這條街上不可開車,但是有一種改裝的腳踏 車,可載旅客在附近轉一轉,旅客坐在前面車 夫在後面踩腳踏車,這也可算是這兒的特色。
披薩吃完後,我們到披薩店最近的一座東正教 教堂去參觀,此教堂名字很長,其名字是「亞 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這座教堂修建於 19世紀,是羅茲產業界人士贈送給東正教社區 的禮物。教堂內部裝飾華麗,我也在教堂前照 了一張相(圖5)。
羅茲城市北面的Manfaktura園區則是羅茲 最熱鬧的藝術區。此園區 的前身是一座大型的紡織
工廠,2002年開始,羅茲 市政府對已經廢棄的工廠 進行了重新改造,歷時4
年,將這裡打造成了大型 的綜合藝術休閒中心。園 區建築沿襲了磚砌、大玻 璃窗、黑色鑄鐵等元素,
工業氣息十足。這裡的設施包括大型商場、文 化教育中心、娛樂活動中心、酒店。各種餐 廳、商店的數量在三百家以上,我在園區大門 前照了一張相片作為留戀(圖6)。
利用醫學會議前後的空檔時間來做重點 旅遊,雖然不能看很多地方,如果事前功課做 得好,還是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古蹟和旅遊景 點。由於由台灣到波蘭的旅行團很少,故將這 次旅遊的經驗寫出,和大家分享。
▲圖5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前留影
▲尹祚芊委員(右二)與張淑容學 姊(左二)、王澤蔚(右一)、 王詩凱(左一)合影
專訪尹祚芊監察委員
啟蒙
尹學姊祚芊博士自幼常聽父親提及他所景
仰的周美玉將軍,自協和醫學院畢業後先參與了 晏陽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後因抗戰投身軍旅,奠 定我國軍中護理專業基礎,一生以博施濟眾為 懷。長輩的話成為她就讀國防醫學院的重要動 機,激勵學姊以繼承周將軍的精神為職志。
軍旅生涯
學姊民國58年自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第18 期畢業後,被分發至斗六815醫院,這是一所 結核病療養的四級專科醫院,有外科與內科病 房收治病人。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畢業加上個
人努力,學姊在該院三個月便升任護理長。某 天輪值小夜班,一位肺結核病人因大量咳血驟 逝,現場從床上到地上散布著大片血跡。正當 醫護人員奇怪為何接受正規治療的病人還會發
生如此嚴重出血時,竟發現在床墊下塞滿沒服 用的結核病藥物,約有半個畚箕,讓現場醫護 人員嚇出一身冷汗。學姊說:「許多結核病人 因為藥物副作用很大,多不願意服藥,致使病 人拖延到非常嚴重的地步。這讓我們理解並重 視照顧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親視病人服藥的 重要性。」這件事激發學姊深刻思考「預防勝 於治療」,這成為學姊選擇回母校,繼續攻讀 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重要原因。
取得公衛碩士後,學姊回護理學系任教, 因公衛專長而就職於母校健康中心,當時健康 中心兼管中正區12個里的衛生業務,類似現今 衛生所性質,同時負責護理學系與醫學系學生 的公衛實習課程。隨後擔任課長,負責健康中 心所有護理業務與學生的公衛護理實習。
累積數年為民服務經驗,為了博施濟眾讓 公衛護理更上一層樓,尹學姊決定負笈美國, 攻讀當時國內沒有的護理博士學位。但面臨最 大挑戰是國防部對於出國人選非常嚴格,因曾 發生護理軍費生留學後卻定居國外的案例,所 以多會選擇已婚,且有兒女在國內的人選。但
總不能為了留學就草率結婚,幸好學姊經由蔡 作雍院長與尹在信副院長兩位貴人力保,最終 取得出國資格。那時更少不了恩師周美玉將軍 的分析與指導選校,最終選擇底特律韋恩州立 大學(當時排名全美護理第四)。當美校教授
▲尹祚芊委員手抱新生幼兒與夫婿何先生合影(1987年)
們得知推薦人是周美玉主任時,幾乎都會提到 早已互相認識或有過學術上交流,讓學姊心裡 感到與有榮焉。
在即將取得韋恩州立大學第二個碩士學位 前,學姊便提出申請密西根大學社區衛生護理 博士班(其公衛學院排名全美第二)。很巧的 是,面試的教授剛好即將到台灣訪問國防醫學 院,所以面試過程交流愉快,教授有意收學姊 為博士生,隨即成功錄取。博士苦讀四年,課 程扎實、學分繁重,學習非常辛苦,但成功的 果實甜美。同時在密西根也遇到了一生摯愛伴 侶,兩人在美國結婚。
畢業回國成為當年母校系上第二位(第一 位是馬鳳歧主任)擁有國外博士學位的教師, 很受長官器重。回國三年便接任三軍總醫院護 理部主任,一展長才;而且有更多機會見到國 防部長官,得以面陳建言。當時軍方規定女性 上校45歲即需屆齡退伍,而男性卻可以到52 歲,令人感到不平。某次機會學姊遇到當時總 政戰部主任楊上將亭雲先生,便建言:「女性 45歲剛好是家庭非常穩定,而且心智成熟,也 累積相當多的工作經驗,正可以奉獻國家,此 時退休太可惜了!」最後在楊上將的協助下, 為女性上校爭取到可以52歲才退伍,可惜學姊 在實施前一年雖未屆齡卻先退伍了。
在三總擔任主任期間,學姊提出「家庭護 理」的概念,因家庭組成不只有原生家庭的父 母兄弟姊妹,「家庭」的概念也適用於部隊。
當一個人生病住院,會影響到原生家庭的角色 功能。當部隊少一個班兵,家中少一個照顧者 或生產者,所有成員的角色功能都將會受影響 而需要重新調整。因此推出「以家庭為中心」 的照顧,讓軍醫護理的照護品質更上層樓,許 多醫院也爭相學習。
在尹學姊退伍前一年,當時陽明醫學院韓 韶華院長(曾任教國防醫學院)希望將陽明改 制成大學,親自找到學姊,表達希望尹學姊協 助成立社區衛生護理研究所。那時國防醫學院 正要將健康中心裁撤,學姊也將屆齡退伍,因 此在1991年即到陽明大學發揮社區護理的學 術專業和理想,籌備一年後成立全國第一所社 區衛生護理研究所。學姐在陽明亦首創在職生 入學考試制度,讓工作10年以上的學生不必考 太艱深的學理內容,而以臨床實務的申論題取 代,讓考生以自己的臨床工作經驗來闡述未來 社區衛生護理應該怎麼發展,因此收到許多資 深優秀學生。學姐很自豪的是:當時學生如果 同時考取台大和陽明研究所,多數學生會選擇 陽明社區護理研究所。同時期學姊也在中華民 國護理學會(台灣護理學會前身)的學術活動 多所貢獻。
因為曾有人請學姊幫忙寫推薦函去爭取立 法委員及省政委員。一天下午,宋楚瑜先生辦 公室來電陽明大學說宋先生想約見學姐,學姊 嚇一跳,覺得怎會有政治人物約見。見面後, 宋先生開門見山說,他看到學姐的推薦信就去 深入了解了,發現學姐的學經歷比她所推薦的 人還要好,覺得學姊為什麼不自我推薦呢?接 著問學姐對擔任省政委員的想法,希望學姐可 以協助省政府衛生、教育、和社政領域業務。
學姐在與家人及陽明大學韓校長討論後,便被 借調到省政府。
擔任省委期間(民國83年12月1日~87年7
月15日),學姊得以更進一步施展抱負,並將自 己多年的疑惑化為重要政策。學姊任職於母校 時就發現,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比許多先進歐洲 國家還低,但這和台灣當時的衛生條件不符。
深入調查發現,許多家庭是在小孩要接受義務 教育時才申報小孩的戶口,甚至父母才登記結 婚,在這之前許多死嬰或未能活到六歲的孩子 根本未報戶口,更不會報死亡,導致數據偏 差。因此學姊建議規定孩子出生後,需有三份 出生證明,由助產士或醫院填寫,一份家長留 存、一份助產士或醫院留存、一份交至戶政事 務所,如果超過兩週將罰款。此政策亦獲得中 央支持,全國執行,補足了台灣公衛上一塊重 要拼圖。期間學姊還協助曾珍麗學姊成立護理 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民國84年)。
精省後,尹學姐因緣際會地到台北榮民總 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1998/7-2008/12), 期間選上中華民國護理學會理事長,爭取到主 辦國際護理協會(ICN)2005年世界大會,也 讓會員人數在四年間成長三倍,2004年更選上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過程中不斷爭取護理人員權益,廣邀各政黨候 選人直接面對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 市公會理事長座談,請不同政黨宣示對護理人 員的權益和全國國民的健康政策。學姊說: 「我這一生的座右銘就是『提升服務品質,嘉 惠病患,重視同仁權益,保護天使』。」
民國84年健保實施後,因健保給付相對較 差,導致許多醫院較難維持財務平衡。學姊在台 北榮民總醫院看見病人盼望更高的醫療品質、護 理人力的壓力,醫院業務負擔卻不斷增加,都與 推行健保前差異甚多。醫院管理方希望護理部節 約人力,而評鑑規則卻對護理品質要求越來越 多,工作更重。因此有些醫院甚至為了節省固定 班別的大小夜班費,故意在排班上做手腳,讓護 理師在差1、2天夜班時,故意不去排班,以致 領不到較優的夜班費,但學姊則是逆向操作, 當時北榮護理部若發現某位護理師差幾天就可達
到包班標準,會請護理長鼓勵該護理師把天數補 足,用更好的福利留住優秀護理人員,進而提升 護理服務品質。學姊強調說:「希望我的護理同 仁能夠得到最好的國家照顧,或是醫院照顧。如 果不行的話,我會盡我的全力保護他們,盡力幫 他們爭取最佳的利益!」
2003年,SARS爆發,北榮因平時的勤訓 精練,加上學姊的政策留住許多優秀護理人 員,北榮成為全國收治最多SARS病患,卻是唯 一沒有院內感染SARS的醫學中心。北榮的感控 團隊訂出的SOP更被衛生署納入全國標準,受 到陳水扁總統頒獎表揚。
因為這些努力的事證,馬政府上台後,在 護理界的支持下,台灣護理學會(原中華護理護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共同推薦學姐擔任監察委員,獲馬總統提名, 成為第四屆唯一一位在立法院全票通過的監察 委員(2008/12~2020)。
胸懷天下-監察委員的日子
「在監察院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彈劾某 醫學中心器官捐贈組織小組執行長柯P吧!當時 這件愛滋器官捐贈烏龍事件,經由學姊與另一 位李委員復甸共同調查,抽絲剝繭的剖析下現 形。根據該中心的器捐標準流程,移植手術前 器捐者檢驗結果出爐,經由醫檢師與器捐「協 調師」溝通經手,最終必須交給「醫師」判讀 後決定是否可執行器捐。而這位器捐小組唯一 的「醫師」執行長聘請一位經驗不足的護理師 擔任器捐協調師,沒有督導考核學習成效,自 己亦未善盡醫師職責判讀檢驗結果,導致五位 器捐接受者必須長期接受愛滋雞尾酒療法。學 姊說:「調查過程中,這位執行長說話顛三倒 四,堅不認錯。最後移送公懲會,以降兩級改 敘懲處定案。」
此外,學姊對護理人員權益的保護也不 遺餘力,「部分醫院因護理費給付較低,要求 護理部不可以招足額人員;甚至一些公立醫院 將公職護理師的缺額空著,只招約聘護理師, 不但每月薪水相差一萬多元,連公務人員的福 利權益也拿不到,進修的機會也被限制,導致 許多護理人員選擇離職!」在學姊調查下,這 些醫院一個個被揪出來。學姊十分氣憤的說: 「醫師、藥師有些也是約聘的,但卻按編制給 薪,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卻以約聘人員給 薪?似乎亦有歧視女性的意味!」也因此學姊 十分鼓勵男性加入護理職場,一起修正這種歧 視觀念。
在監察院10多年,為百姓申冤,爭取權 益,這份相似於包青天的工作成為學姊做最久 的一份工作。學姐很感性地說:「我覺得這就 是我們護理專業人員的優點,我們不會有甚麼 偏頗,都是全力在維護人權:尤其全國人民的 健康權;護理專業健全的發展;跟從業人員的 利益。因為身為護理師,本來就十分注重人民 的權益和人權。」
給後輩之期許與勉勵
學姊鼓勵學弟妹要培養很強的適應力,讓 自己有彈性,並以愛心、耐心照顧服務對象。
如果只是將護理看作一份累人的工作,這樣的
生活太痛苦了。能經由專業護理與病人康復的 過程中獲得滿足感,這樣才能成就這份難能可 貴、且了不起的工作。此外學姊也鼓勵臨床護 理人員能延伸自己的專長,不僅限於往上做行 政的護理長、督導等,在醫院中有各種專科護 理師、傷造口護理師、手術全期護理師、精神 衛生護理師、腎臟透析與血液透析護理師都有 屬於自己的專業,只要沉浸在這些領域裡面得 到成就感,就不容易離開,也不會覺得壓力太 大,而且這樣對民眾也是最好的,這才能真正 解決台灣的護理問題。
尹祚芊監察委員
致謝
此次有機會訪談資深學姊尹祚芊博士,不 僅了解護理在不同時空背景的發展,更重要的 是:從學姊不平凡的經歷與廓然大公的胸懷, 看見我們共同學習的典範!首先感謝廖珍娟教 授的推薦,與源遠季刊給我們這次機會,謝謝 通識教育中心郭世清主任提供訪談前教育課 程,讓我們有充足的準備與信心達成任務。源 遠季刊副總編輯張淑容學姊,更是學生與師長 的橋樑,協助我們順利地完成訪談,記錄尹祚 芊學姊的傳奇!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護理學院哲學博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護理學院碩士︑國防醫學院社會醫 學研究所公共衛生行政碩士︑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學士(第18期)
經歷: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FAAN)2013~迄今︑第四、五屆監察委員 2008.12~迄今︑國 際護理協會(ICN)理事及第二副理事長 2005~2013︑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 聯合會理事長2004~2009︑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教授 1998~2008︑台灣省政府省政委員1994~1998︑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所長/副 教授/教授1992~︑中華民國護理學會理事長1990~1996︑國軍三軍總醫院護理部主任 1988~1991︑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主任教官1978~1979、1985~1992︑國防醫 學院健康中心課長/公衛護士1973~1979︑陸軍815醫院護理官/護理長(斗六)1969~1970
財團法人國防醫學院校友 支持母校發展基金會捐款名單 捐款名單
一、推薦日期:即日起至4月30日或各分會初選前。
二、作業時程:
4/30服務單位及期班推薦截止(直接送分會或交本會轉)。
5/20各分會完成初選推薦總會截止。
6/06 總會常務理監事召開審查會。
6/13理監事會投票選拔。
三、推薦原則:
109年傑出校友推薦公告 109年傑出校友推薦公告
1. 推薦單位:海內外各地區校友會、系友會及本會理、監事、多數校友 服務單位、期班聯絡代表等均得連署推薦。 惟所推薦人選須已繳最近
三年之總會會費且經地區分會或系友會彙整篩選後統一向本會推薦。
2. 推薦名額:北區分會一至三名、中區、南區分會一至二名、護理系友 會一至二名、其他分會及系友會一名。
3. 凡最近三年內事蹟符合推薦條件者,均可接受推薦,曾獲本會表揚 者,除特殊優良事蹟外,不得重複推薦。
4. 各推薦單位應依推薦標準評選,無適當人選得從缺處裡。
5. 每人只得推薦參選一類,未分類推薦或推薦超過一類者視同棄權。
四、受推薦人員須具下列任一類足為表率之優良事蹟:
1. 學術成就卓著類。 2. 行政領導卓越類。 3. 社會公益服務熱心類。
4. 專業經營菁英類。 5. 對母校特殊貢獻類。
五、優良事蹟請以電腦輸入後電傳本會彚辦。
六、聯絡人:陳嘉伶,電話(02)87923124傳真(02)87922911 E-mail:alumni@mail.ndmctsgh.edu.tw
七、「傑出校友」選拔表揚辦法及推薦表請自校友會網頁下載。
http://www.ndmc.org.tw
中共「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發表
於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欲讓世界見證中國 盛世與繁榮:中共以共產主義,通過大量數據
和事實,介紹了中共70年來在中國發展的巨大 成就、重大意義、世界貢獻。白皮書更指出,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 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近14億
人民擺脫了物質短缺,總體達到小康水凖,享 有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利。2019年還舉行了人 類空前盛大的十一國慶典禮,展示了5大新武器 包括了軍力包括了科技,和江、胡、習 三代同 堂,塑造了習核心。
然達成「中國盛世與繁榮」境界的實現過 程中,如果方式偏差時,可能引發如美、中的 貿易戰,甚至延長到科技戰、金融戰,其結果 是:正如川普於2019年9月25日 聯合國大會演 說中,痛批中國鉅額補貼、操弄 貨幣。中國正坐擁以巨型貿易壁 壘、國家鉅額補貼以操弄貨幣所 構成的經濟模式,並且大量強迫 外國技術轉移,又盜取其智慧財 產、商業機密。
於2019年9月30日 《文昭談古論今》節
目裡,主持人論述歴代:秦統一中國文字後, 漢、唐、宋、明、清,從建國統一到盛世平均 需要時間是40至50 年; 隋文帝到達理想所需 時間最短需17年。從中華民國1927年至1936 年,在10年期間,各方面建設發展被譽為「黃 金10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3.9%,人均 GDP年增長率為1.8%。當時日本大敵當前沒有 發展重工業,而著重於輕工業如 針織、絲織、 染織、印染、毛紡織等輕工業等發展長足,產 生了一批新興行業。
筆者同意《文昭談古論今》主講人的看 法:若是沒有日本侵略華的話,民國政府(使 用三民主義而沒有使用共產主義)也可以達到 此「中國盛世與繁榮」之境界;而中共需要70 年才達成「中國盛世與繁榮」,稍為慢了。欲
達成如此境界,需要中華民族有80%以上人使用同一文字, 加上有效力的中央政府。
筆者更同意,於2019年10月6日 《數字台灣HD 275》節 目的討論中,謝清河、明居正在「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的論 點:如果1949年,中共當時選擇的不是共產主義,而是三民 主義,中國若循著三民主義,今天發展恐更出色或更好。
以上的論述《文昭談古論今》主講人引用與解說是: 美國經濟史學家在20世紀前半部的時期亞歷山.格申克龍 (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之「後發優勢」 理論:「落後優勢」、「落後的有利性」等。這是國家語言 等統一(如印度雖然是人口眾多而語言無統一)及有效的中 央政府前提下,才能形成的。亞歷山.格申克龍以及德國和 義大利兩個國為例 : 英國是產業革命成功,最先發達的國, 等到德國或義大利統一後,迅速發展,而成為,後發的優 勢,落後的有利性移成。落後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經濟趕 超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創造條件,通過引進、模仿、學 習,充分發揮技術性和制度性的後發優勢,從而經濟高速增 長,也含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味。
事實上,在介於 19世紀-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於民國 13年3月2日在廣州演講(孫文: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 章:他說「......我們要學習外國,是要迎頭趕上,不要向後 跟著他。譬如學科學,迎頭趕上去,便可以減少200多年的 光陰。我們到了今日的地位,如果還是睡覺,不去奮鬥,不 知道恢復國家地位,從此以後便要亡國滅種。現在我們知道 了跟上世界的潮流,去學外國之所長,必可以學得遠比外國 要好,所謂後來者居上。從前雖然是退後了幾百年,但是現 在只要幾年便可以趕上。......」孫文的 「迎頭趕上,後來居 上。」年代久遠是19世記末到20世的前半葉與亞歴山大之 「後發優勢」論述相同,論二者生平:孫文(1866-1925) 年代,大於亞歷山.格申克龍(1904-1978),沒有誰「抄 襲」誰的問題。
▲明居正在數字台灣論三民主義與中國
總之,統一的民國 中央政 府而配合中華民族使用80%漢 字,1927年至1936年使用三民 主義,依照「後發優勢」論述, 或孫文的話迎頭趕上,後來者 居上,所需期間要10 年(所謂 「黃金10年」),而中共需要期 間要70年達成。
註:
《文昭談古論今》:開播於 2017年1月1日,由旅加中國問 題評論人士文昭先生主持,係網 路直播節目。在YouTube頻道開 播以來,已經吸引了1.75億觀看 次數,根據訪問量的分析,有五 分之一的觀眾來自中國大陸。溫 文儒雅,能夠引經據典、深入淺 出的談古論今的文昭,透過時事 分析,進而重新解讀中國文化的 節目,在網路的言論市場中,受 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數字台灣HD 275》:台 灣年代電視台由謝金河主持的政 論節目。
每個人都有座右銘,在我曾經家徒四壁的 童年,讀清水高中全校第一名的大哥,最常跟 我說的一句名言,就是:「教育是改變貧窮唯 一的道路。」在他的領航下,我才能成為當屆 國小,唯一讀大學的農家女。如今脫貧成為美 國企業家的大哥,最大樂趣就是成立多所學校 獎學金助學,自己卻依舊安之若素,搭經濟艙 往來世界各地,我雖想效法,也僅能捐出稿費 和部份薪水,始終無法將餅做大。
五年前我購地成為農婦,曾發願未來農作 收入,將全數當家扶助學金。不久因緣際會獲 贈三色樹豆,當時物以稀為貴,臉友看著它開 出像蝴蝶飛舞的黃花,結出白、黃、黑豆莢, 再聽說樹豆是原住民的威爾鋼,紛紛留言索
取,敏感的我察覺出商機,宣佈全數開賣,結 果種子還沒採收,就被預約一空。
雖然種了二個菜畦,但剝殼後所得不過斤 餘,老公好奇地問我:「量這麼少,妳要怎麼 賣? 」 我說以顆計,三色各十顆賣一仟元,老公 不敢置信地瞪大眼睛說:「妳好狠呀!這….簡直 像土匪搶錢啦!」好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 愛心人士大有人在,三萬元竟然輕鬆達標了。
有臉友用這微量種子,種出一片樹豆林, 倒是見錢眼開的我,賣光所有樹豆,不僅樹豆
加排骨熬煮,能增強體力 的「勇士湯」沒喝到,甚 至連下回育苗種子都沒留 下,從此完全斷後啦! 後來紅藜成為市場新 寵,我又跟著潮流走,撒 種育苗、分植、施肥, 當它冒出五顏六色的艷麗 紅藜花穗,簡直夢幻得像畫一般美麗,臉友又 開始關注起我要怎麼搶錢?我決定以目標三萬 元,由三十人均分產量,農場尚未蓋房子,如 果露天曝曬,恐怕一夕之間,就被藍鵲、麻雀 和竹雞搶食一空了。老公憂心地問我: 「沒地方 曬乾怎麼寄呀?」我回說:「不用曬,曬乾賣相 反而不值錢啦!」
因為市面上,從未見過新鮮紅藜販賣,我
逆向操作,將一大把深淺紅橙黃綠紫帶葉的紅 藜串,直接用便利袋寄出省時省事,臉友收到 反而驚喜萬分。沒人在意重量和數量,因為義 賣文如是說:「只要捐一仟元,就送您一大把 新鮮紅藜。」暢銷一空後,除了如何用細網搓 去含皂素外殼,示範煮的那碗紅藜飯,我再也 沒有機會吃第二次。
四年前,原產於東南亞的蝶豆藍花,因為 富含花青素,在飲料界掀起一陣星空風潮,正 夯時候奇貨可居,一克乾燥花瓣賣到二十元, 我也搶種一大片,花開時紫藍色花朵,可以煮 藍色蝶豆花飯、做夢幻饅頭、漬物和漸層飲 料,迷煞不少臉友。
飽滿的豆莢剛爆棚,我似乎又看到滾滾鈔 票,再度貼文: 「只要捐一仟元助學,就送您 五十顆蝶豆種子。」我家老公一聽售價,忍不 住又伸出大拇指說: 「妳真行呀!這回不只像 土匪,簡直是強盜搶銀行了。」但臉友不畏高 價,有人買去分送朋友,有人捐五仟卻不要種 子,大家都志在助學。
沒想到,準備採收的那個週末,看到棚架 上蝶豆葉被啃蝕一空,所有豆莢消失無蹤,我 當然傻眼了,鄰居說曾看到豆芫菁成群洗劫, 最後靠台東綠媽咪支援種子,才能保住四萬二 仟元善款。
臉友知道開學前,我搶錢的毛病就發作, 什麼都能賣,什麼都不奇怪,連花串超長的蔓 性玫瑰都能剪枝開賣,老公說: 「妳真的搶瘋 了,三枝還敢賣人一仟元。」我不服氣地反 駁:「教育不能等,難道三枝賣一佰元?那要 籌到何年何月呀?」那次開賣離目標差一半, 我正在犯愁,忽見作家同學胡語芳大器留言說: 「剩下差額一萬五仟元,我全包了。」讓我好 窩心感動。
田裡數十棵迷迭香枝葉茂盛,我用它做浸 泡油,護髮保養肌膚就知道天然ㄟ尚好,臉友 紛紛要我代工,沒問題田裡迷迭香多得是,就 這樣三四萬元學費,又輕易到手了。
讓土匪農婦如此漫天開價,卻有人欣然捧 場,主因是臉書物以類聚,潛伏了太多善良人 士,就為等待登高一呼的人,一起成就一件美 事,去年摔傷腳殘助學停擺,如今土匪農婦捲 土重來,將出奇招續賣稀有珍品,希望舊雨新 知繼續捧 場,為孩子 們點燈照亮 前程。
夫醫
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 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 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醫必選良 其德能仁慈博愛, 其智能宣暢曲解, 能知天地神鬼之次, 能明性命吉凶之數, 處虛實之分, 定順逆之節。
原疾病之輕重而衡藥技之適切, 貫微洞幽,不失細小, 此乃謂良醫。
文/彭碧岳
(大清.順治十五年上元.南昌. 喻嘉言序) 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
中上之醫,千里百年,目未易靚。
最上之醫,天下古今,指未易屈。
世之言醫者何夥耶?
恃聰明者,師心傲物,擇焉不精, 雖曰屢中,其失亦屢多。
守門庭者,盡焉不入,自窒當機, 縱未敗事,已咎在誤時。
工邪僻者,心麤識劣,騖險絕根。
偶墮其術,已慘同嬰刃。
病者苦醫之聚會盈庭,具曰予聖。
淺者售;偽者售,圓滑者售, 而以其身命為嘗試。
醫者苦病之毫厘千里,動罹顛躓。
方難憑,脈難憑,而以人之生命為嘗試。
所以人之有生、水、火、刀、兵、禽獸、王法 所傷殘,不若疾厄之廣。
人之有死,夭魔、外道、餓鬼、畜類之苦趣, 不若地獄之慘。
醫以心之不明,術之不明,習為格套,牢籠病 者。遂至舉世共成一大格套,遮天蔽日,造出 地獄,遍滿鐵圍山界,其因其果,彰彰如也。
「貽誤實深,良醫不為也」
「祇名麤工,所當戒也」
「此庸公所當禁也」
「此通國所當戒也」
「此罪可賤,不足罪也」
「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此傷人必多,孽鏡當前,悔之無及」
「不可獲罪於冥冥矣」
「如是者死,醫殺之也」。
~有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有如當頭棒喝,振聾發瞶。
~可為庸醫殺人者戒,是當世學醫興業所必讀 之書也!
李煥燊教授為我們在水源地教授「醫師倫 理」部分隨堂筆記。附記於上述劄記之後,現 時讀來,感概良深,良師難得,良醫式微,謹 此恭書於此向老師再續神緣。
李煥燊教授面諭: 「一日為醫,應修德行 仁,致之弘道為己任,是乃仁術。」「術德兼 修」,「痌瘝在抱」,「仁心仁術」,「良醫 良相」,「救人濟世」,「窮人吃藥,富人給 錢」。
雲嘉南分會訊息
● 2020年2月6日本會理事任職嘉南療養院六年的鄭靜明院長卸任 了,感謝他帶領嘉療邁向卓越醫院,守護民眾的心理健康。
● 2020年2月27日雲嘉南分會
長M79期廖鴻彬醫師受台灣 兒科醫學會託付,完成在雲 林縣「虎尾國小」關於「新
冠狀病毒~武漢肺炎」防疫 衛教宣導!
▲鄭靜明院長卸任交接典禮。
▲ 2020年2月27日M79期廖鴻彬醫師 受台灣兒科醫學會託付,完成在雲 林縣「虎尾國小」關於「新冠狀病 毒~武漢肺炎」防疫衛教宣導!
身心均安 愛與利他的預防醫學 正念免疫 啟動隱形防護罩
不少失眠、罹癌和飽受慢性病之苦的人, 來我的診所尋求解方。台灣醫療相當進步,大 家能接受到的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醫療服 務。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好得很慢,預後 不理想。於是我去觀察那些好得最快、恢復狀 況最好的人,究竟都做對了哪些事情?我發 現,「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愛自己。」
絕大多數的煩惱與苦痛,其實都是自己找來 的。醫療院所能為病人做的,做再多、再好, 頂多也只有25%的助益。而剩下75%,還得靠 病人自己拉自己一把,自己的健康自己救。這
其中包含了生活習慣的轉變,以及心念上的轉 化。當人決定不再把焦點放在自身的痛苦上, 轉而替人著想、利他、懂得欣賞世界,對人、
對自己、對環境皆懷抱善意時,這就做「對」
了!正是這樣的正念,消解了種種壓抑與委 屈,幫助身心靈,重返平衡。
和諧平衡 藏醫藥學的幸福密碼
在台灣學醫、開業, 身為藏族人的我,還從藏 醫藥學中的「靈性療癒」
這一塊,得到不少啟發。
藏醫藥學是什麼呢?大家可
文/洛桑加參 M100
能比較陌生,在這裡我簡單解釋一下。藏醫藥 學的根,本於佛學,又廣泛吸納古印度阿育吠 陀、漢地中醫,與尼泊爾、突厥、波斯、希臘 等地的理論與技術,汲取所長,融入西藏本土 的醫療知識中,整合為一支關照身心靈、綜合 性的淨化醫學系統。
西醫、中醫以有形的身體為主角,藏人 則把心靈當成主角。藏人視宇宙和自己為一個 整體,特別講究和諧,相信對別人好就是對自 己好,當自身健康出了狀況,不只回頭檢視身
體,還會採取宏觀的角度,檢查人我關係、人 與自然間的關係是否和諧。藏醫相信,關係的 阻礙,將造成生命能量的阻塞。傳統上,藏醫
通常也具備出家人身分,他們除了診治病症, 還教導人們透過愛、利他、懷抱善意、開啟智 慧與慈悲心,重新找回身心靈平衡,並獲得幸 福與完全的健康。這方面的靈性療癒,西方醫 學較少觸及。由於靈性療癒太抽象了,涉及的 範圍又包天包地相當廣,我決定從自己的故事 開始講起,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更好的理解。
了悟實相,沒有敵人這種人
時間重回30年前,地點在我的 家鄉香格里拉。某天,父親把一顆
小石頭扔進湖裡,激起陣陣漣漪, 他說,「你看,最中央是你,第一 圈是我跟你媽、你的弟妹。第二圈 是鄰居叔叔伯伯阿姨。第三圈是賽 馬節上那些你沒看過的人。一直往 外拓展出去。你就照這個順序。等
哪天佛寺裡那個老愛捉弄你的人, 你也能愛他,這樣就很好!」愛人 要怎麼愛?從小,父親就教我,先
愛自己,再愛親友,接著擴及陌生人。最後也 是最難的:愛你自以為的那個「敵人」。能做 到最後一點,你會發現世上跟本沒有敵人這種 人,所謂的「敵人」,其實是戴上壞人面具的 貴人!
我來自雲南香格里拉藏區,曾出家2年, 自幼對源於佛學的藏醫藥學特別感興趣。離開 青山環抱的家鄉後,曾至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 攻讀物理,再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德國佛萊 堡大學進修。2000年因緣際會來到台灣考上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100期,目前用我自己的名 字,在北中南開設3間預防醫學診所。最終,希 望能建立一座結合西醫、中醫、藏醫的教學醫 院。兒時的從醫夢,到創辦教學醫院的理想, 可溯源自我父親對我的影響。
「做人不光只是自己開心就好,要讓大家 都開心,對社會有貢獻。」父親曾這樣提醒我。
家中有些親戚是藏醫,小時候看他們能幫很多愁 苦的病人恢復健康、恢復笑容,就很崇拜他們。
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想,我也要當醫生,這樣可 以讓大家都開心,父親也會因此感到高興。
積怨無益,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引進儒學與佛學,時 至今日,藏人9成以上篤信佛教。我們的一舉一 動、一言一行,都脫離不了佛法。我出生在一 個以和為貴的佛教家庭,印象中,我從沒見過 母親生氣,也不曾挨父親罵,極有可能,他們 夫妻倆還根本沒吵過架。
西藏小孩是很頑皮的,平常在野地裡玩 得一身土一身泥,男孩子追逐打鬧稀鬆平常, 連石頭都拿來丟來丟去,誰身上沒有幾道疤? 看新聞,現在小朋友被同學打了一下,家長馬
上氣沖沖怒告學校,嚷嚷著要老師道歉、要對 方家長認錯。這樣的事,在我家鄉幾乎不可能 發生。在西藏有句老話說,「他人之惡不上我 心」,我流血了跑回家討拍,還來不及說玩伴 的不是,父親便先趁機教我如何原諒。自己沒 有顧好自己,是自己要負責,不能怪別人。就
算別人有心或無意的,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 傷害到你,也沒必要往心裡去。積怨,是對自 己的二次傷害。
佛教哲學把繁雜的宇宙萬物簡化為5種元 素,將人(小我)視為由地水火風空5元素所構成 的小宇宙,而包含萬物的大宇宙(大我)也由地
水火風空5元素組成,大我與小我的基礎成分 無二,大我有的東西,小我通通有,並會互相 影響。「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一粒 微塵中能看到整個世界,也能看到自己,就是 這樣來的。然而,哲學的話語對一個還沒開智 慧的小孩來說,實在艱深,父親用最簡單的方 式告訴我,「如果你對每個人都很好,那每個 人都會對你很好。」懷抱善意、用仁慈的心去 做一件事,自然會得到好的果。「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經常保持正確的想法去做正確的 事,便不用擔心壞事厄運纏身。
學醫後我更加確定,積怨還真的會傷身。 很多病,都是積怨積來的。你抱怨、你發怒,別 人不一定受到「懲罰」,但傷了自己的身體這一 點,倒是很肯定的。雖然不能百分之百說不生氣 的人就不生病,但少生點氣,對健康而言絕對是 加分的!
正念樂觀,開啟轉病為福契機
健康怎樣加分?研究輔助T細胞的活性與 數量就能很清楚。輔助T細胞是一種在人體免疫 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淋巴細胞,而那些能很 快能原諒別人、懷抱正念、樂觀的人,他們的 輔助T細胞消滅癌細胞的效率往往特別有效。再 換個角度來看,那些悲觀厭世、焦慮持續2週以 上、很少紓解壓的人,免疫與自癒狀況幾乎都
是不理想的,可能容易反覆感冒,或是術後恢 復慢、復發機率高。
美國波士頓大學去年發表研究指出,樂觀 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的平均壽命長11~15%, 壽命到達85歲的機會提高50~70%。而2018
年發表於《非洲傳染病期刊》的一項研究則發 現,保持良好心理狀態能改善人體免疫反應, 增強對於疾病(包括傳染病)的抵抗力。現今新 冠肺炎風暴席捲全球,我每隔幾天就會提醒大 家,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吃不下睡不著焦慮萬 分,將影響免疫、降低防護力。千萬不要病毒 還沒找上門,自己就先被自己給嚇死了!
研究預防醫學後我還發現,單一治療某個 生病的器官,見樹不見林。想讓身心靈維持完美 的健康平衡,學習「利他」或許才是治本關鍵。
人我關係的緊繃疏離,確實對養壽不利。研究證 實,感覺被愛且樂於付出愛的長者(尤其是不求 回報的那些),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比例特別低。
這幾年來來回回接觸不少病患,根據我 的臨床經驗,我大膽在「健康」、「快樂」、 「利他」之間劃上等號。除了正規醫療流程 外,我還加上正念療法,要求正在恢復健康的 人保持樂觀,每天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愛心多 一點、抱怨少一點、多講好話、少罵人幾句、 多分享知識、少說八卦、多愛惜自己、遠離那 些傷害自己的生活習慣……用正念、正思維過生 活。只要願意開始改變,不管每天的進步多麼 微小,積沙成塔,只要朝著陽光,方向對了, 半年後來看,心寬,身體自然而然會放鬆,人
若懂得放鬆,那些因長期壓力累積出來的慢性 病,都能獲得較好的控制。
善慧同行,你我無毒可懼 令情緒轉好、保持心情愉悅、透過利他使 快樂指數升高,都有助於平衡自律神經,健全 免疫機能。這相當於為自己開啟了一個強大的 隱形防護罩,隔絕感染源(當然啦,勤洗手、戴 口罩這些該做的還是不能少。)。利他不難,想 要不染病不生病,更是一點都不難。身心靈全 面關照的預防醫學,從學習利他做起,人人皆 能成為掌握自身健康與幸福的良醫!
最後,針對現在的肺炎疫情,除了避免憂 愁焦慮影響免疫力外,我還有幾句話想勉勵大 家,一方面也提醒我自己:「最嚴峻的時刻, 同時也是修煉自心的最佳時機。出於怨氣、自 私的防疫,容易導向失敗。而出於善念、愛與 包容的防疫,才能讓大家一起成功,『你的內 心比病毒更強大!』出於智慧的決定,你選擇 了善,善慧同行,我們將無所畏懼!」
兒子畢業於索邦金融研究所,
以索邦人為榮。他的學士與碩士畢 業典禮,我均未參加,深以為憾。
聽兒子說:他們學校美的令人眼 花,坐在古老的課堂上課,像與歷 史名人為伍。平常門禁森嚴,無法 入內,大家只能在外瞻仰巍峨校
門。9月21-22日是法國文化遺產日,
對外開放,早上十點開門九點就有人排
隊等候了,我終於等到機會,有幸一探 究竟。
索邦大學創立於1257年,前身為
神學院,建立於1253年。在全世界最 古老的學府中,排名第六。由法王路易 九世的導師羅勃索邦 Robert de Sorbon 所建,故以其姓定為校名。對此校影響最深的是紅衣大主 教 赫胥留 Cardinal de Richelieu。他是出生在巴黎的義大利 人,曾是此校的學生及校長,更是法王路易十三權傾一時的 首相。校中處處可見他的遺跡,校內還留有他墊石開基典禮 的油畫,他的遺骨也安放在索邦大學的教堂內。
學校分好幾個學院,巴黎一大商學院,巴黎三大語言學 院,巴黎四大文學院,巴黎五大醫學院。並不在同一處。索 邦是校本部,在拉丁區,屬於巴黎第五區。兒子就讀索邦大 學經濟系時,是在巴黎十三區的校區。讀金融研究所時,才 在校本部上課。
三個多小時的參觀,讓我看傻了眼,不愧是世界名校之 一。我靜靜地坐在畫棟雕樑的課堂中,仰目注視著路易里爾 廳的精美彩繪的天使仙女,似乎置身在繆斯的藝術殿堂。
▲索邦大學正門 ▲法王路易九世是法國歷史上的賢明君主圖為 索邦先生給年輕的國王上數學。 文/李雲瑛N22道不盡純純真情 訴不完人間美夢 世世代代都是緣 往日情景再浮現 驀然回首已30年
第一次認識Tingyu是在民國79年汀州路三總 小兒科急診室,當時我是值班住院醫師,她還是 幼稚園大班。在留觀床上。雖然高燒掛著點滴, 她仍然精神奕奕的細說故事,是位可愛聰穎的小 女生!
與家長閒聊之餘,才知其父母親都是高考 及格的公務員,父親又是嘉義同鄉,倍感親切!
日後因有互相聯繫而熱絡,當我結婚時,Tingyu有 來参加我的喜宴! 有趣的是20年後,我與內人也参加了她的婚禮! 這當中我們曾失聯了15年,直到有天,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緣 份,讓我們彼此之間的巧合,促成了不可思議的再次重逢……!這時 她已經大學畢業長得婷婷玉立,亮眼吸睛!
巧合的是她放棄已錄取的研究所考上高考,先生也是高考及 格,真是人生勝利組,如今35歲的她已是3個小孩子的媽媽,可是 昔日看、今日看,怎麼看都像是20歲的美少女,在我心中她是永遠 的「小公主」!,而我是她尊敬的「陳叔叔」!
要維持這麼久的情誼是件不容易的事……
也許這就是【緣份】,以下照片由遠而近與大家分享!
▲熱愛旅行的爸爸已揮手 航向另一個旅程
第一次與楊主任相見,應該是在民國74年 國醫大學二年級時候。當時彼此熱愛網球運動, 常在下午黃昏時刻,在網球場上碰面、切磋球 技,因此有緣結識楊主任。當下印象,眼前這位 球友老師和藹可親、不擺架子,爽朗的笑聲,讓 人倍感親切。直到大學四年級以後,開始接觸到 楊主任的「牙體復形學」、「根管治療學」等 課程,他耐心的教學、幽默的談吐,令人如沐 春風。雖然球場上我們是球友(我用網球宰他), 但是課堂上他卻又化身為教學認真的嚴師(他盯 著我備牙),彼此又是同姓,那種亦師亦友的感 受,非常奇特。在實習過程中,有幸接受楊主任 臨床指導,親眼目睹他治療患者牙齒的巧勁,令 人折服。尤其,楊主任忙完門診服務之後,一定 耐心留下來陪伴、指導實習醫師,直到實習醫師 完成患者治療後,主任才會下班離去。因此,實 習期間,楊主任指導的牙體復形,一直都是同學 們心目中最有成就感的一科!當時在我心中就已 經悄悄地埋下種子,將來有機會一定要跟隨在楊 主任身邊學習。畢業後證明,「牙體復形學」與
「根管治療學」正是往後牙
科開業關鍵的基本功、墊腳 石!記得在結束實習前夕, 楊主任還自掏腰包,在基 隆路阿義海產店宴請全班 同學。酒酣耳熱之餘,楊 主任突然請大家吃檳榔, 體會病友吃檳榔的感覺。
文/楊偉澤D43
主任的舉動,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畢業之後,我有幸留校當助教,當初心 中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又何其榮幸能成為楊 主任麾下門生,與張煥功老師、陳志平學長共 事牙體復形科。在住院醫師訓練期間,不管是 在臨床學習或是待人處事方面,都深受楊主任 諄諄教誨影響。師徒兩人,也憑藉著網球,南 北征戰,讓我認識不少牙科同好學長。同一期 間,跟楊主任伉儷一同前往馬爾地夫旅遊,間 接促成我與內人結縭,娶到一位賢內助,楊主 任是我們的紅娘!
民國88年我退伍離開三總,定居台北市
文山區,住家與楊主任家相近,又剛好成為鄰 居。早起在住家附近的仙跡岩步道,往往會與 正在打羽球的楊主任伉儷不期而遇。週末常前 往楊主任家串門子喝咖啡、小酌聊天、聆聽主 任建言。後來在新北市土城創業,創業初期, 千頭萬緒、起步維艱,特別邀請楊主任前來幫 忙支援門診業務,持續多年,令我永遠感念在 心。之後,師徒兩人常結伴出遊,足跡遍及泰 國普吉島、新加坡、印尼民丹島與湖南張家界 等處。
近幾年,楊主任已進入半退休狀態,在家 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因為彼此近鄰之故, 我都會主動邀約楊主任一同出席校友會餐會活 動,餐後送他平安回家。108年9月24日,牙科 校友總會在台北凱撒飯店舉辦年會,這應該是楊 主任最後一次公開現身了吧!當時楊主任意氣風 發,手中端著紅酒杯,如往常像花蝴蝶般到處敬 酒,所到之處充滿笑聲,可見他多受歡迎!當時 我還開玩笑,勸戒主任年紀大了別喝醉,餐後還 要押他一起回家向師母覆命,否則我無法交代! 他聽聞後依然大笑三聲,揮手而去,繼續敬酒。
然而,當天餐後我依然沒找到主任回去覆命!現 在回想起來,冥冥之中,主任當天似乎已經在跟 大家預告珍重再見了。
108年10月12日連續假期,楊主任罹患主 動脈剝離急症,在家突然覺得胸部一陣刺痛, 趕緊呼喚師母幫忙就醫。才剛穿好衣褲,緊接 著下肢就逐漸不聽使喚。隨後經救護車輾轉送 達台北榮總心臟外科急救,歷經兩次大手術 後,終於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但是術後依然 造成下肢癱瘓、肺部感染、腸缺血、長期臥床 引起褥瘡等後遺症。榮總治療期間,感謝總會 陳福裕會長、周禮賢前會長與陳江雲主任等多 位校友關心、幫忙。後續治療,感謝三總牙科 部李忠興主任、萬芳醫院方致元醫師與新店慈 濟醫院夏毅然主任積極奔走協調轉院。最後經 家屬同意轉回到母校三總,在神經內科部李俊 泰主任悉心照護下,接受後續復健治療。回到 三總治療,等同回到母校溫暖的懷抱、楊主任 熟悉的環境。許多老
同事聞訊都主動前來 幫主任加油,同事鄭 素蘭小姐更特別煮魚
湯幫主任補元氣,也 給主任後續治療注入 一股暖流。就在一切
看似樂觀狀態之下, 上蒼再度開楊主任一 個玩笑。因為腸缺
血與肺部感染引發敗血症,再度送進加護病房急救。
109年2月22日,逃過兩次死神招喚的楊主任,回到 普通病房後,卻在師母陪伴之下,因為急性休克,在 睡夢中不告而別,安詳的離開人世,一個人放心的去 西方極樂世界旅行。
認識楊主任超過36載,歷經學生時代、醫院 同事、創業夥伴等歷程。在我人生旅程大意跌倒的 時候,是楊主任想方設法扶我一把。當我事業成功 的時候,是楊主任幫助我。但是當楊主任病倒那一 刻,我卻對恩師無法幫上忙,內心感到愧疚!特別 在他人生最後階段,卻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以 致不敢隨意到醫院探視楊主任,深怕對他增加感染 病毒風險,卻也因此錯過見他最後一面。在我心中 有許多感謝的話,卻又來不及告訴楊主任,真是造 化弄人!楊主任選擇這個時候離開,恰似他的個性 「樂於助人,卻又不喜歡麻煩別人。」與楊主任的 相遇、相知、相惜、相別,讓我認識到人生就像花 開花落,緣份從無中而起,便有滅盡回歸天地的一 天。如今來到了終點,楊主任已揚帆遠去,盼楊主任 在新的世界無病無痛,繼續踏上新的旅程。此刻我 的內心感受就像羅文裕的歌詞中寫到:「我知道, 你去了更美的地方。不再有眼淚,也不再有悲傷。
當我想你,我會抬頭看天上。當你也想我,就到我 夢裡逛逛。」永別了!我的恩師、我的摯友、我的 義父!
▲牙科部四大金釵探視楊主任,左三為鄭素蘭小姐
▲楊永康與愛徒 ▲陳教育長頒贈校旗
文/楊永康子楊志遠
在你的肩上,我有幸隨著你樂觀的視線 引領,認識世界。
在你的懷抱,我有幸隨著你自信的雙手 牽引,體驗生命。
靠著你寬闊的胸襟,我有幸聆聽你熱情 的靈魂,學習與萬物相處。
父親的身影永遠是兒子的仰望, 當你邁開巨人的步伐,踏上新的旅程, 你的支持、鼓勵、教誨從未離開, 父子同心未曾遙遠。
爸,我好想你。
校友會 活動報導 校友會 活動報導
▲楊永康主任兒子楊志遠和女兒楊芝韻
▲楊夫人率子女向親友來賓致謝
109.02.22 美洲各地僑社年會,NV23沈露茜領唱中美國歌。
文/ 沈露茜NV23
▲NV23沈露茜(右一)領唱中美國歌
院子裡的桂花開了,陣陣香味撲鼻,剪了 幾枝插在瓶子裡,置於小几上,室內頓時瀰漫
著淡淡的桂花香,十分宜人。夜晚時分,投影 在牆上的枝葉,在月光的映照下,勾勒出一幅 錯落有緻的樹影圖,宛若一幅優雅的壁畫。
記得第一次在美國看到桂花樹,是在一排 商業辦公樓前。經過時,聞到桂花香,卻不見樹 影; 我循著花香尋覓,發現它們已被修剪成一排排 矮矮的樹籬,平平整整約莫有半個人高,小小 的花朵隱藏在枝葉中間,不甚起眼。當時心想 「橘逾淮為枳」,是否頗受中國詩人偏愛而入 文入詩的桂花,長在新大陸就成了另一番風貌?
小時侯,曾住過一純樸又安靜的南部小鎮; 典型的日式庭院宿舍,前院種了些花草,後院 栽了些果樹。那時,母親身子較差,家裡通常 會僱一幫佣,有一次,來了一位妙齡女郎,叫 「桂香」,圓圓的臉龐堆滿了微笑,個性活潑, 平日裡常喜歡哼哼唱唱,閒暇時就教我唱些台語 歌曲。不過,母親說她做事有些心不在焉,喜歡 往外跑。她每天收拾好晚飯後,便打扮的像隻花
蝴蝶,騎著腳踏車去約會 了,我總覺得她好像是朵 前院盛開著的熱情招展 的扶桑花,而不是嫺靜 溫婉的桂花。
母親年輕時,常提到大陸老家有一棵又 高又大的桂花樹,粗大的樹幹要張開雙臂才抱 得住,繁茂的枝葉像把大傘鋪天蓋下,樹齡不 詳。童年時的母親,喜歡躺在樹底下,小手往上 一撂,小腿往上一蹬,滿枝的花朵隨即紛紛墜 落。桂花樹梢剛好在母親二樓臥房的窗口,窗 戶一推開,擋不住的香味,便立刻隨風飄入, 頃刻間,室內便充滿沁心的桂花香。母親說, 在家鄉,桂花用途可多啦! 平常將花朵曬乾收
好,到時泡茶,或做各種吃食點心都派得上用 場。離桂花樹不遠處,有個小池塘,池塘的水 是由附近的小溪流引進來的,清澈見底,裡面 飼養了一些魚,拿來做觀賞用; 池塘邊還長了 幾棵臘梅,到了冬天,滿樹梅花綻放,香氣襲 人。再走遠些,有個大花園,花園旁蓋了幾間
做工考究的「亭子間」,內部擺設精緻,專為 招待來訪女眷們休息用…。說著說著,母親便 停止了手中正在編織的毛衣,似乎陷入了回憶
中,而這些母親的鄉愁啊! 也逐漸地進入了我的 睡夢中。二十多年前的金秋時節,我陪母親回到 了江南,來到老家。我們遍尋桂花樹不著,原 來被砍了。池塘呢? 乾沽了,臘梅更無蹤無影, 花園殘敗,「亭子間」淪為堆貨間,母親站在 昔日桂花樹處喃喃地嘆息著:「可惜啊! 可惜 啊! 」,我也悵然若失,不知該如何來安慰她老 人家。
桂花樹是長綠灌木,花期近六個月之久, 從晚秋開到來年春天; 葉片粗樸,邊緣呈鋸齒 狀,尾端尖銳,如此蒼勁有力的葉子呵護著滿 樹柔弱嬌小的花朵,不禁讓我讚嘆自然界的奇 妙組合。我園子裡的這一棵,是母親所送,種 在盆子裡,後來我將盆暫時移到圍牆邊,因為 疏於留意,日子一久,它的根便破盆而出,扎 入土壤,雖然位置不理想,但每年花期一到, 必予我滿園芬芳。「有花堪折直須折」,母親
來我處走動時,若碰上花季,總會採摘一些帶
▲家中的老桂花樹也是母親所贈
回去。如今,母親已於三年半前離開了我們, 每逢花開時節,我總覺得母親那瘦小的身形, 似乎就在桂花樹下從容地、專注地聞那一屢幽 香,並收集那一朵朵可愛淡黃色的小小花朵。
期班 姓名 往生日期
M50 何維柏 2020/2/8
M54 馬秉綱 2019/1/11
M78 于大仁 2020/2/7
D24 楊永康 2020/2/22
期班 姓名 往生日期
N06 呂桂榮 2019/12/8
N08 徐 琴 2019/9/15
P54 張書成 2019/8/31
醫專05 湯志修 2020/3/25
● 109.02.09 召開國防醫學院校友基金會第十屆第三次董事會及校友 會第十三屆第五次理監事會,同時舉辦春酒聯誼,感謝董事及理 監事對校友服務及會務推動與監督之貢獻,餐會亦邀請源遠季刊 編輯委員共同參與,老中青校友代表齊聚一堂,溫馨且歡樂。
▲全體參加春酒聯誼人員合影
● 109.2.13召開109學年上學期清寒學生助學金評審委員會 議,由李三剛會長主持。制訂「清寒助學金審核辦法」, 決議修改評分項目為家境實況、學習態度、品德操行三 項,回饋意願不計分數。學員生大隊在大隊長指揮下,所 有幹部均認真完成評值,並提醒申請學生必須先簽畢業後 回饋意願書。
▲護理學系資深代表合影(左起張淑容、趙 鳳宜、費筱宗、胡慧林)
▲郁主席與遠從南部與會的校友代表合影 (左起潘志勤、郁慕明、廖鴻彬、鄭靜明)
▲成大隊長主持助學金申請調查說明會
● 109.4.11召開源遠季刊第八屆第六次編輯委員會議,為求編輯作 業盡善,疫期間作好防護,編委會照常運作,會後前立法委員 陳鎮湘上將親自蒞會談話。
文/ 楊麗影N25
國防醫學院南加州校友會一年一度的盛會,於2020年2月16日在 洛杉磯順利舉行,與會校友大約170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國防畢業的 校友。場內的歡聲笑語,加上校友們熱情的歌舞表演,氣氛是溫馨又熱 鬧,許多校友捐錢捐禮物,更使得抽奬項目高潮迭起。短短5小時的節目 策劃準備,是會長周固猷及一群熱心賣力的校友們花了近3個月時間的成 果,排練時的歡樂,友情的累積也是另一種美好的收穫!
今年情況特別,當時洛杉磯尚無COVID-19 警情,我們也只有極少 數校友曾經在大會前出國或旅行的,然而有一些經常參加的校友們,因 為有身體健康的顧慮而未能出席,我們很想念他們,但也很了解他們的 擔心。校友會的感情是大家基於對國防醫學院栽培的恩情,對在校生活 産生的革命感情的延續,對同處異鄉的相互扶持,自然而然的形成的, 不會因為參不參加聚會而改變的。
這次COVID-19傳染病風暴,將會在方方面面改變我們的生活方 式,希望以後我們能以各種型式的聯繫,繼續保持校友之間的溫情關 心,真正做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希望校友們大家能身體健 康,保持樂觀的心情!
請大家觀賞我們上傳到 YouTube 活動照片做成的slidesh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USCdIQap0
▲美洲校友會董事長郭季超特由紐約趕 來共襄盛舉
▲我們珍惜在異鄉的相互扶持
▲革命感情的延續
▲精彩節目由會長周固猷(左二)策劃
▲看鏡頭這可是要登源遠的照片
109.01.04中區分會為慶祝員榮體系張克士總院長接任 第三屆中區會長,也為了團結中區校友,凝聚向心力,促 進情感的交流,舉辦卡拉OK尾牙。爾後將以卡拉0k社的活 動,三個月擧辦一次,作為大家見面互動的平台,唱歌與 否不是重點,俗話說,見面三分情,平時群組只聞其名, 藉由見面,觥籌交錯,大家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本次 活動完全免費。主辦群如下:員榮員生體系總院長M83期 張克士、副總院長M78吳怡昌、員生院長M78郭武憲、醫 療副院長M84張木信、醫療副院長M83盧令一、醫療副院 長M89涂川洲、行政副院長PH1尹文國。
▲忘情歡唱
本次活動牙科校友出席踴躍,在史忠泉會長(D40)號 召下,在扈克功副院長(D26)、鄔達人主任(D30)帶領學弟妹及卡拉ok會長方德涵 同學(M80)幫忙,大家一起大合唱,炒熱氣氛。感謝所有蒞臨的校友及眷屬們,謝謝五位爐主,謝謝 高上慧處理所有的總務,更謝謝張克士院長帶領的員榮員生體糸,概括承受的贊助,張院長宣佈,爾 後卡拉0k的活動,一律免費,希望大家能熱烈邀請NDMC的校友參加,互相扶持,凝聚向心力,下 次的相聚,定在4月26曰(日)請大家儘量空出時間,共襄盛舉,期待您們的光臨……
▲牙醫學系校友出席最踴躍
▲校友聚會最是開心
● 109.1.15南區分會訪視『樂仁啟智中心』,該中心重視每一位身心障礙者身心靈需求,庇護與收 容許多重度、極重度障礙者,工作人員努力之餘也要苦惱中心經費的來源。南區校友會透過這次 的慈善關懷與捐贈活動,響應醫療行善,潘志勤理事長並受邀致詞,希望能夠鼓勵病友、家屬與 辛苦的工作人員,讓溫情滿載人間!
▲潘志勤理事長受邀致詞
▲南區分會參訪代表合影(左2楊宗力(M71)年會主席、左3潘志勤(M79) 理事長、右4賴聰宏(M73)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右3:蕭志文 (M60)榮譽理事長、右2:王俊仁(M81)秘書長
● 許多兒童及少年因父母行蹤不明、親職功能不佳、不當管教、家暴、性侵、棄養…等因素而無法 受到充分的照顧,為協助這些弱勢失依的兒少,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設立「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 發展帳戶」,接受善心人士及團體捐助,協助長期安置弱勢兒少使其積極自立,並能夠實踐夢 想,達到脫貧向上之目的。因此109.3.26南區分會前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致贈捐款,將關懷的觸 角延伸到社會上這些需要幫助弱勢兒童,期盼能夠拋磚引玉真正幫助這些孩子們,並為目前飽受 疫情所苦的社會注入一股暖流。
▲前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響應捐贈與衛生局代表合影
▲偕同前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響應捐贈校友代表
● 南區校友會在兒童節與高雄市醫界團體協辦《兒童節關懷癌童慈善活動》,於109.3.31及109.4.1 分別前往高雄榮民總醫院與高醫,致贈慰問金及兒童節禮物 。
▲送愛與關懷癌童慈善活動109.3.31高雄榮總
● 109.2.10 舉辦109年春酒聚餐,師生來賓席開6桌,由大學部四年級學生籌劃表演節目,生動活 潑,連教師也放下身段開懷同樂。
▲春酒聯誼師生合影
▲老師們說公衛系讚
● 109.2.17舉辦108學年度第2學期系所專題演 講,邀請恆春基督教醫院陳志成院長,分享講 題「點亮台灣尾的燈塔」。
● 109.2.24舉辦108學年度第2學期系所專題演 講,邀請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肇恆泰副 院長,分享講題「新創醫院」。
▲請你跟我這樣做
▲想當年我可是舞蹈社長呢
● 109.3.23舉辦108學年度第2學期系所專題演
講,邀請成大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呂宗學 教授,分享講題「衛生局長使用資料視覺化 經驗分享」。
● 109.1.15原訂舉行僑生春節 聯誼餐會,配合疫情管制措 施,改於可勝廳以集體慰問 發紅包方式舉行,由查院長 主持,僑生近百人參加,感 謝馬來西亞校友會楊文忠會 長等致贈紅包。
▲全體與會長官與僑生合影
● 109.2.4醫學系因業務需要,擴大辦公室,搬遷至原辦公室對面整修後之較大空間,並為新辦公室 舉行揭幕典禮。
● 109.2.14政戰主任彭成功上校榮退,全院官兵舉辦茶會歡送,感謝主任帶領。
● 本學院四、五年級學生們分別於2月7、8日參與「醫 師」、「牙醫師」及「藥師」等分階段考試,院長查 將軍在出發前特地為所有學生加油打氣,並肯定學生 們的努力,期許大家順利取得醫師資格。學校為了提 供給學生更安心的應考服務,在考試日程安排車次接 送及營養部主動運補輕食午餐,並由學員生大隊幹部 分在二個考場實施駐點服務。
● 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 發,109.2.26 學員生大 隊部辦理防疫工作宣導 暨示範觀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紀實
▲洗手正確方法示範
● 藥學系四年級學生蕭博宇, 獲選大專生優秀青年,3月 29日頒獎後致詞感謝藥學系 師長的栽培、大隊部隊職官 的提拔及家人的陪伴,並感 謝國防醫學院,如此多彩多 姿的醫學院生活和回憶,未 來兩年我會繼續努力,勇往 直前!
▲隊長陳上校至學員生大隊實習防疫會議
▲入口處設置防疫作為(量體溫、消毒) ▲寢室消毒示範
▲當選證書
▲蕭博宇當選大專優秀青年
● 為落實敦親睦鄰工作,維持良好軍民互動,國防醫學院政戰主任蘇上校於3月2日分別拜會寶湖 里、金湖里里長,表達國軍秉持軍民一家親精神,做好敦親睦鄰及推動全民國防工作,並請里長 持續支持國防,以共同為國家、社會安定貢獻力量。
● 109年班軍費生畢業分發第1 階段「軍種抽籤」暨服裝套 量|前進部隊 奉獻所學
● 本學院於3月27日辦理「109年班軍費生軍種抽籤暨服裝套量作 業」,各軍種並沒有好壞之別,一切事在己為,發揮博愛忠真 校風,同學們手上的每支籤都會是最好的上上籤!無論軍種, 未來同學們都是國軍的優秀軍醫幹部,只要肯努力,你我都是 最棒的一群!
● 國醫的數位公民活動,在3月17日及3月19日登場,是由國防學院院通識教育中心、 #Facebook,以及臺北市電腦公會等3方合作打造,並設有專人解說及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對 於如何成為負責任的數位公民,在闖關中也分成三大主軸:
1. 保護數位身分與足跡
2. 打造良好網路互動
3. 培養數位思辨能力,並藉由邊玩邊學習的方 式學習數位公民的理念,參加完活動後還能 抽精美小禮,初次辦理此類型的活動,大家 都玩得不亦樂乎呢!
你,數位公民了嗎?下次快來一起認識認 識,當個優質又聰明的數位公民吧!
● 三總「細胞治療中心門診治療室」啟用
細胞治療為現今醫界最新發展創新技術,為配合國家再生醫療政 策,提供優質的細胞治療環境,三軍總醫院透過產學合作歷經1年10個 月的規劃,已完成「細胞治療中心門診治療室」整建工程,並於109年
1月15日由蔡建松院長主持「細胞治療中心門診治療區」啟用儀式,邀請凱薾生醫 集團、關貿網路公司、祐安細胞生醫科技公司、長春藤生技公司、三顧生醫公司、訊聯生物科技公 司、向榮生醫科技公司及中華民國臨床非侵襲癌治療研究學會等多位合作廠商代表蒞院觀禮,展示 三總優質的細胞治療設施。
三總細胞治療中心,集結優秀頂尖醫療人才,由血液腫瘤科、整形外科、神經科部、骨科部、 血庫中心、放射腫瘤科、風濕免疫科、小兒科部等部門整合,納編具備細胞治療相關專業資格醫師 組成治療團隊提供病人全方位的先進細胞治療。病人可以透過細胞治療中心特別諮詢門診,經由專 業醫師及團隊進行評估、檢查、診斷,並且提供嚴格篩選經ISO國家品質認證的細胞培養GTP實驗 室,共同合作進行製備幹細胞及免疫細胞,每一道程序及步驟都在專業且符合最高規格的監控下執 行,以提供病人最好的選擇及最完整的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中心門診治療室
● 三總正式加入台灣新生兒醫療照護網,提升新生兒醫療照護品質
三軍總醫院小兒暨新生兒加護中心於109年1月15日正式加入台灣新生 兒醫療照護網合作醫院,特別邀請新生兒科醫學會彭純芝副秘書長,萬芳醫 院新生兒科何文佑主任擔任貴賓,由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少將主持揭牌儀 式。三軍總醫院小兒暨新生兒加護中心從108年1月1日開始參與各項早產兒 指標的收案工作,於109年正式認證成為台灣新生兒照護網的合作醫院。三總
具有小兒感染、小兒神經、小兒內分泌、小兒腎臟、小兒胸腔、小 兒免疫、及小兒心臟次專科醫師,與小兒外科、心血管外科醫師 合作來共同協助照顧新生兒可能面臨的各種重難症,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期待能 透過加入台灣新生兒醫療照護網與新生兒科醫學會持續合作,提升各項新生兒 照顧指標,成為國軍與民眾就醫的首選醫院。
▲蔡建松院長致詞
▲揭牌合影 ▲ 新生兒科醫學會彭純芝副秘書長致詞 ▲細胞治療中心入口處● 三軍總醫院護理之家2019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獲蔡英文總統接見 三總護理之家、心臟外科、胸腔外科、腎臟內科、心臟 內科、急診部、復健醫學部、放射腫瘤部、神經外科、病歷 室、25病房、松山分院及基隆分院等十三個參賽團隊,在經 過三階段專業且嚴謹的書面審查、簡報審查及實地審查,以 前瞻的醫療技術與感動的醫療服務,榮獲生策會2019年國家 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及十三項SNQ國家品質標章,可說 是對三軍總醫院的醫療品質的高度肯定。
為表彰獲獎團者對提升我國生技醫療產業所付出的貢獻, 蔡英文總統於109年2月21日親自接見本院蔡建松院長表示,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向來被稱 為「生醫界奧斯卡」,獲獎團隊可
以獲得這個獎項,不僅代表醫療技 術的進展突破,也代表得獎者是提 升臺灣整體醫療水準的重要功臣, 也是獲得最高的榮譽及肯定。
● 三軍總醫院「高階磁振暨正子整合系統(MR-PET)」正式啟用 三總醫學影像中心自108年10月啟用640切全視野極速電腦斷層掃描儀 後,更於109年1月完成建置「高階磁振暨正子同步掃描整合系統(簡稱MRPET)」,提供軍民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與精準的醫療技術,MR-PET單次 全身掃瞄即可同步擷取「磁振造影」和「正子造影」的數據訊號,大 幅降低受檢者檢查時間並且提高診斷和治療規劃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是癌症腫瘤影像篩檢的最新利器。磁振造影(MRI)影像具有高解析度 及良好的組織對比,且可針對不同部位及病症提供多種脈衝序列做掃
描,對於鑑別病灶特性十分有幫助;而正子造影(PET)為一功能性的分子影像檢查,對於癌症及其轉 移病灶的偵測相當敏感,所以結合這兩種醫學影像檢查對癌症的偵測及分期可提供相當重要的臨床判 斷資訊。過去因PET影像偵測器元件會和MRI的高磁場環境產生嚴重的互相干擾,無法整合兩者做同 步掃瞄,需要接受MRI及PET的患者就必須分次檢查,需要耗費較多時間,且分次取像也可能因為身 體姿勢擺位不同,或因兩次檢查間隔一段時間,造成無法精確定位病灶的情形。有賴材料科學的進步 及科學家多年的努力下,發展出新型影像偵 測器元件克服磁場干擾的問題,成功將兩者 結合於同一機台,只需單次掃描即可同步取 得MRI及PET影像訊號。三總院自107年7月 由國防部、軍醫局、院部長官、放射診斷部 及核子醫學部共同籌備規劃,在跨科部的合 作努力下於今年元月完成建置,將MR-PET 造影儀設置於正子中心現址,未來將提供高 階醫學影像之臨床診斷與研究領域的服務。
▲放射診斷部醫療團隊合影
● 三總與廣達電腦公司簽署智慧醫療合作備忘錄
三總為持續拓展AI智慧醫療項目,建構全方位智慧醫院,提供民眾安全、 精準、高效能的醫療服務,於109年3月11日由蔡建松院長率臨床及行政主管 團隊計15員,赴廣達電腦公司簽署智慧醫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結合醫療及科 技,攜手開發AI人工智慧醫療。簽約儀式首先由林百里董事長致詞,說明為了 布局智慧醫療計畫,雙方將自「胸腔X光攝影之電腦輔助判讀」計畫開始邁出智慧 醫療合作的第一步,期待結合雙方優秀的醫療與AI智慧技術能大幅提升醫療品質。三總在
國防部軍醫局指導下,已於108年成立「人工智慧暨物聯網發展中心」,目前已實際將人工智慧運 ▲蔡建松院長致詞
用於心電圖及眼底鏡AI自動判讀技術、胸部X光異常診斷與疾病分類輔助系統,以快速輔助醫師進行 醫療決策。此外,三總目前刻正逐步將病房升級為智慧病房,期許透過雙方跨產業及跨領域合作, 能加速提升三總在AI輔助醫療及精準醫療的發展,讓三總成為領先全球的智慧醫院。
● 三總與三鈺生技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攜手開發新冠肺炎快篩試劑與治療藥物 三總蔡建松院長與三鈺生物科技王光祥董事長於109年3月26日簽訂合 作備忘錄,攜手開發新冠病毒(COVID-19)快篩試劑及治療新藥,雙方將運 用三鈺生技在抗體領域與藥物合成的專長以及三總在臨床檢測與動物試驗的 技術,提供病人更精確有效的醫療服務,為全民防疫再添利器。蔡建松院長 表示,三總在這場戰役中不會缺席,為了協助政府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本院 秉持防疫視同作戰的態度與國人一同對抗新冠肺炎,期能在這一波防疫戰爭
中,在試劑篩檢及疫苗研發等項目超前部署,為臺灣疫情防控盡一分心力。
三鈺生技公司擁有龐大的人類抗體基因庫及研發實力,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 短短三週時間內,便發現多個具有診斷及中和新型抗體,並藉此開發治療新
藥及降低偽陰性的快篩試劑,未來透過三總與三鈺生技公司在各項領域能全方位合作,可望加速疫 苗與試劑研發生產進度,提供國人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 3D列印中心奉獻專業能力共同防疫 三總護理部創新行銷組與3D列印 中心共同防疫,經過與陳加恩及林志 謙等3D列印設計師們,共同改良研製 出,頭戴式面罩、眼鏡式面罩,提供 給臨床醫護人員共同防範嚴重特殊傳 染性肺炎(COVID-19)入侵。
指定校友會支用
捐款450,000元
團體捐贈 高雄市源 遠醫事協 會
捐款33,500元 (大馬僑生紅包)
團體捐贈 馬來西亞 校友會
捐款20,000元
吳景元遺 眷 周佩玉
捐款15,000元
團體捐贈 中華民國 中央軍事 院校 校友總會
捐款10,000元
M66 鍾兆英
M75 丁廣祥
D46 周禮賢
捐款9,125元
M67 李三剛
捐款4,000元
M78 陳錫斌
M91 張鵬遠
捐款3,000元
M57 蔡忠雄
M73 張忠強
M78 王以仁
M78 祝年豐
M79 廖鴻彬
M79 潘志勤
M79 鄭靜明
M91 黃信閎
M96 吳君山
捐款2,000元
M53 黃茂夏
M61 葉松齡
M62 何邦立
M71 徐 健
M75 張嘉訓
M106 江宏基
P69 葉明功
N12 張淑容
N13 胡慧林
N22 鄭美玉
NV23 林淑英
捐款1,500元
M96 林聖涵
捐款1,200元
N40 陳念鳳
NV08 周典義
捐款1,000元
醫專3 孫 辰
醫專4 孫葵功
醫專11 李裕平
M52 陳克治
M52 彭芳谷
M55 陳福民
M58 馬大勳
M59 沈國樑
M60 石曜堂
M62 王丹江
M63 紀培樹
M66 雷永耀
M67 徐 偉
M67 張澍平
M68 吳祥榮
M69 葉明陽
M72 蔣友良
M74 王成俊
M75 陳世鵬
M75 劉南生
M77 黃光明
M79 嚴慶年
M80 周慶明
M80 梅東良
M80 陳逸正
M81 齊燕斌
M82 吳奇君
M82 呂亦雄
M82 鄒樂起
M82 禇錦承
M83 徐矢達
M85 楊斯年
M86 平烈勇
M86 紀凱仁
M86 張道民
M87 陳元皓
M89 倪運華
M90 吳智傑
M90 林致源
M90 洪裕明
M90 潘信村
M90 譚宏斌
M93 蔡適鴻
M96 傅俊凱
M96 賴岐傑
M98 何鍾佑
M102 侯文健
M102 徐萬夫
M102 許志呈
M106 陳立欣
M106 曾彙升
M109 林奕宏
M111 顏 豪
M113 石益昇
D06 費筱宗
D36 鄭發興
D42 柯授耀
D46 李忠興
D46 林偉平
D62 楊秀斌
P45 郁慕明
P54 羅新生
P55 李貫棠
P58 李偉泉
P60 陳威明
P73 郭俊宏
P79 田厚德
P89 蕭燦生
N01 趙鳳宜
N09 謝淑吟
N13 梁玉珠
N16 汪 蘋
N23 王桂芸
N24 薛詠心
N25 盧孳艷
N39 陳嘉琦
N43 林利珍
N43 陳意方
N43 陳德馨
NV16 鍾蕪君
PH02 王炳龍
PH04 周鴻儒
PH07 蘇遂龍
PH23 陳學文
衛勤專科03 王頌華 衛勤專科07 邱光耀 衛勤專修031 韓國強 在職護理01 鄭惠娟 在職護理04 徐翠霞 公衛所043 林義峰 公衛所105年班 黃柏凱 生物所76年班 周延平 生科所017 劉雅芳 海底所89年班 林宜興 國醫之友 汪天宇 國醫之友 無名氏 國醫之友 簡淑芬 國醫之友 何綺梅 指定清寒學生支用
捐款144,173元
團體捐贈
財團法人 全聯 佩樺圓夢 社會福利 基金會
捐款30,000元
M67 張澍平
捐款10,000元
M75 張嘉訓
捐款6,000元
M83 王甯祺
捐款3,000元
M75 張卓才
M106 彭雅絹 捐款2,000元
M82 禇錦承 指定桃園區校友會支用
捐款3,000元
M75 張卓才 指定雲嘉南區校友會支用
捐款10,000元
M72 游章平
M79 廖鴻彬 指定藥學系友會支用
捐款149,600元
P35 侯步賢
捐款20,000元
P60 黃尚行 指定公衛系友會支用
捐款50,000元
團體捐贈 台灣醫療 品質協會
捐款10,000元
PH13 周雨青
公衛所90年班 吳秀鳳
捐款8,000元
PH15 黃翰斌
PH21 賴重宇
捐款6,000元
PH14 楊士賢
PH21 鄭安雯
PH22 李子平
衛勤專科015 葉誥翔
捐款5,000元
PH19 侯艾汝
PH29 林虹伶
PH29 陳昱亘
捐款4,000元
PH18 施秀蘭
捐款3,000元
PH28 李書霈
衛勤專科015 林金皇
捐款2,000元
衛勤專科015 李政霖 公衛所107年班 羅宇昇
捐款1,000元
PH30 許秀卿 指定衛勤校友會支用
捐款790元
衛勤專修031 韓國強
指定生化所支用
捐款100,000元
M83 彭賢禮
捐款20,000元
M89 洪東源
捐款10,000元
M88 江建平
M90 林致源
M98 陳韋良
P72 黃世明
捐款6,000元
M101 洪誌聰
捐款5,000元
M98 王鐘慶
M98 陳盈蓁 指定藥理學科所支用
捐款126,000元
團體捐贈 榮民製藥 股份有限 公司
捐款20,000元
M78 黃協周
醫科所
095年班 林豐彥
捐款10,000元
團體捐贈 中華海洋 生技股份 有限公司 指定護理系友會支用
捐款149,600
P35 侯步賢 指定尼泊爾志工團支用
捐款2,000元 團體捐贈 泰菱 有限公司 指定蒙古志工團支用
捐款100,000元
M75 林昌琦 M75 張忠毅
捐款50,000元
D48 邱賢忠
D61 葉筱雯
指定許織雲獎學金支用
捐款100,000元
D21 趙壯飛
指定三總永續發展
專戶支用
捐款2,000,000元
國醫之友 莊英志
國醫之友 莊英男
捐款300,000元
團體捐贈 財團法人 元大文教 基金會
指定三總永續發展專戶 眼科支用
捐款50,000元
M73 蔡林坤
捐款5,000元
M74 陳季明
M77 高鳴傑
指定三總永續發展專戶 皮膚科支用
捐款3,000元
M72 雷湘安
指定醫學教研專戶支用
捐款1,000,000元
國醫之友 莊英男 國醫之友 莊昀臻
捐款300,000元
M81 林石化 指定專16徐賢龍遺屬 照顧專戶支用
捐款9,000元
M95 胡昆宜
捐款3,000元
N38 李春蘭
國醫之友 楊蕎伊
指定M89陳宜成遺屬照 顧專戶支用
捐款6,000元
M90 劉欣彤
國醫之友105 陳永學
捐款3,600元
M89 楊朝欽
捐款3,000元
M80 王世典
M89 劉順鑫
D48 周安平 國醫之友 沈芳君 國醫之友 邱彥碩 國醫之友 胡朝霞 國醫之友 陳家雲 國醫之友 劉畇杉 國醫之友 黃鐙樂 國醫之友 楊文達
指定M90鄒文豪遺屬 照顧專戶支用
捐款3,000元
M71 秦德萍
M75 張嘉訓
M78 張明超 M80 王世典
M87 戴念國
M90 牛興華
M90 王炳耀
M90 白振益
M90 何敬之
M90 吳啟明
M90 呂忠和
M90 呂信邦
M90 杜旻育
M90 林伯堅
M90 林志哲
M90 林致源
M90 林清鵬
M90 林朝榮
M90 林盧慶
M90 林鴻祥
M90 金憲國
M90 洪志昌
M90 洪裕明
M90 苑梅剛
M90 高鴻偉
M90 崔冠濠
M90 張孟宗
M90 張舜程
M90 梁致明
M90 畢勇賢
M90 許育瑞
M90 連偉成
M90 陳永振
M90 陳志豪
M90 陳建良
M90 陳思州
M90 喬 桓
M90 黃星華
M90 楊昌吉
M90 劉昌憲
M90 劉欣彤
M90 潘仕晉
M90 潘信村
M90 蔡德中
M90 鄭曜忠
M90 盧智賢
M90 蕭正文
M90 韓文江
M90 譚宏斌
M90 蘇河仰
M92 曾國憲
M95 林峻正
M101 蔣宏源
D49 王偉介
D49 陳元武
D54 王意嘉
N43 周承珍 國醫之友 邱彥碩 國醫之友 郭家孝 國醫之友 陳永學 國醫之友 陳怡德 國醫之友 陳家雲 國醫之友 彭國洲 國醫之友 曾國峰 國醫之友 楊傑思 國醫之友 李企桓 國醫之友 李翼安 國醫之友 邵柏洲 國醫之友 洪沛毅 國醫之友 張曜任 國醫之友 章芳源 國醫之友 莫凡慶 國醫之友 陳威仁 國醫之友 黃意超 國醫之友 黃鐙樂 國醫之友 楊文達 國醫之友 楊正帆
捐款2,000元 國醫之友 黃庭茜 國醫之友 鄭明德
捐款1,000元
M90 黃信雄 指定蕭峯青遺屬支用
捐款9,000元
M94 陳英傑
捐款6,000元
M94 曾敏華 捐款4,500元
M94 陳玉龍
M94 黃友君 捐款4,000元
M94 林德宇 捐款3,000元
M94 吳世偉
M94 李龍興
M94 林錦生
M94 許一智
M94 盧兆功 捐款1,500元
M94 吳逸騹
M94 林承昌 指定M82陳炳坤遺屬 照顧專戶支用
捐款3,000元
M82 劉國良
捐款2,000元
M82 沈高輝
捐款1,000元
M82 禇錦承 指定M83詹益欣遺屬 照顧專戶支用
捐款20,000元
M98 王鐘慶
M98 陳韋良
P72 黃世明
捐款9,000元
M83 王甯祺
捐款3,000元
P83 鄭文勝
指定M96蔡耿光遺屬 照顧專戶支用
捐款10,000元
M96 邱俊翔
M96 王曜庭
M96 邱鈺棋
M96 賴岐傑
總會會長 李三剛 (M67)
執行副會長 張嘉訓 (M75)
副會長 周禮賢(D46)
北區分會 張嘉訓 (M75)
中區分會 張克士 (M83)
南區分會 潘志勤 (M79)
宜蘭分會 張鵬遠 (M91)
花蓮分會 朱家祥(M77)
桃園分會 莫振東(M80)
竹竹苗分會 周春光(M80)
雲嘉南分會 廖鴻彬(M79)
台東分會 王憶陵(M77)
美洲校友會 倪樂夫 (M64)
北加州校友會 劉麗文 (N27)
南加州校友會 許德祥 (M64)
美中校友會 戴筱聆 (NV18)
美南校友會 郭復全 (N22)
華盛頓校友會 周武屏 (M69)
達拉斯校友會 于兆亨 (N19)
紐約校友會 陳昆蓉 (N13)
波士頓校友會 池禧文 (M62)
拉斯維加斯校友會 曾昭立 (M59)
夏威夷校友會 盧靜安 (NV16)
大溫哥華校友會 朱國項 (M78)
多倫多校友會 龔曉萍 (N36)
其他地區
印尼校友會 鄭錦和 (M58)
大馬校友會 楊文忠 (M77)
德國校友會 楊可餘 (NV9)
港澳校友會 周永傑 (P53)
日本校友會 成若非 (M70)
紐西蘭校友會 單子元 (M67)
澳洲校友會 趙祝棠 (M68)
系 (所) 校友會會長
牙醫學系(所) 陳福裕(D38)
藥學系(所) 林宗坤(P79)
護理學系(所) 王桂芸(N23)
公共衛生學系(所) 黃翰斌(PH15)
衛勤校友會會長 韓國強(衛專31)
生物及解剖學所 徐佳福(M82)
生理及生物物理學所 鄭寶雲(藥理所84年班)
藥理學所 羅時鴻(P71)
生物化學所 王正康(P70)
微生物暨免疫學所 陳錫洲(M84) 航太及海底醫學研究所 賈淑敏(航太所89年班)
病理學研究所 趙載光(M86)
醫學所學研究所 黃坤崙(M82)
生命所學研究所 查岱龍(M83)
敬愛的學長、學姐:
三剛很榮幸接任國防醫學院校友總會第十三屆會長,校友 會在十二屆雷永耀會長的努力下,經費轉虧為盈,感謝雷前 會長庇我免受無炊之苦。然而校友會要永續經營,持續有效凝 聚校友們的向心力,校友會務的發展、對母校及清寒學弟妹的支 持、『源遠季刊』持續發行等,均須有經費支持。
其實只要每位校友定期繳交會費,會務即可順利推展。我們新開發了信 用卡自動扣款繳會費,將來的晶片校友證也是信用卡,紙卡校友證正逐步汰 換中,請校友們踴躍換證。
原有的便利商店付款、劃撥、匯款、其他信用卡刷卡繳費等方式仍可繼 續使用。會費有效期限電腦會自動自繳費日起推算一年。請將您對母校、對 本會的支持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您的支持,我們將審慎支用不負所託,灌 溉於母校發展及校友會的永續經營! 國防醫學院校友會第十三屆會長 李三剛 敬上
繳交年費、源遠季刊訂閱費用或捐款付款方式 ※ 信用卡付款 ※ 其他付款方式
國防醫學院校友文教基金會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持卡人姓名: 持卡人英文姓名: 身分證字號: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填卡日期: 年 月 日 信用卡類別:□VISA □MASTER □JCB□U卡 信用卡號: - - - 信用卡有效期限: 年 月 止 持卡人簽名:
(與信用卡背面相同)
□ 一次單筆捐款金額: NT$ 指定用途:
□ 每月定期捐款金額:
NT$ 指定用途:
(信用卡有效期限如有變更,或如欲終止定期捐款,請來電告知) 通訊地址:
傳真收到回覆電話: 行動電話:
*請正楷清晰填寫後傳真至(02)8792-2911*
網頁線上刷卡 http://www.ndmc.org.tw 劃撥帳號︰18620112
劃撥(匯款)戶名︰財團法人國防醫學院校友文教基金會 匯款ATM轉帳或劃撥收據黏貼處 匯款銀行︰上海銀行仁愛分行 匯款帳號︰24203000606956 聯 絡 人︰陳嘉伶(02)8792-3124 傳真電話︰(02)8792-2911 ※ 收據開立需求 捐 款 人︰ 回寄地址︰
每次寄送 年度彙總
(匯款轉帳後請將收據黏貼此處再傳真) (請浮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