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觀察第十三刊電子書

Page 1

佔 領 華 爾 街

原 住 民 運 動

高 等 教 育

人 間 工 作 坊

相 思 林

初 鳴

門 禁

交 通

青 年 參 政

第十三期

蘋 果


關目 於 次 本 刊 本期捐款芳名錄: 東海中文系 東海政治系 東海社會系 東海哲學系 中山社會系 東海政治系 東海社會系

阮桃園老師 張峻豪老師 楊友仁老師 張一中老師 萬毓澤老師 楚繼峰同學 葉逸馨同學

3000 2000 2000 1000 1500 1000 150

感謝您熱情的鼓勵與贊助 讓人間的理想得以持續發聲!


目 次

題 —女宿門禁問治 保護vs.自由文 系100級) 政 ( ◎邱嘉圓

反思東風,眾林喧嘩-相

林事件 文◎廖憶穎(環工系100級 )

蘋果的社會責任

文◎丁柏均(法律系100級)

路 我要安全的 管系100級) ◎黃瀚緯(企 文

大學的問題、精神與想像

文◎洛書(政治系97級)

政權在哪? 0級) 18歲,青年參 乙真(政治系10 文◎黃

佔領華爾街的反思

文◎張子龍(社工

系100級)

原住民運動-土地正義

的未竟之路 文◎許洧誠(歷史系99 級)

冷漠的黑夜

人間工作坊 — 火 燈 ) 的 日文系97級 尋找希望 (

文◎陳威郡


保 護 v.s.

自 由

文◎邱嘉圓(政治系100級) 女宿門禁是否有其存在的理 由呢?以校方角度來看,女宿門 禁等同於「安全」,擁有門禁, 代表學校盡了管理住宿女同學的 義務;對家長而言,門禁是他們 放心的原因,他們相信女兒受到 了門禁的「保護」;而就學生立 場而言,門禁剝奪了他們的自由 ,為什麼非得在規定的時間內返 回宿舍,否則不得宿舍門而入。 「安全」是校方的最大訴求 ,為了保護學生,犧牲部份自由 是能被允許的,晚歸的同學僅為 少數,為了保護多數學生的安全 ,以及讓他們能住的安心,所以 門禁是必須的;孩子永遠是家長 心中長不大的小孩,即使孩子上 了大學,他們依舊放心不下,該 怎麼讓他們安心呢?而「門禁」 正好成了他們的依託,因為有門

禁,所以他們相信孩子會在門禁 前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就形同受 到嚴密的保護,他們也能放心不 少;做為大學生,已經有獨立自 主的能力了,知道自己正在做些 什麼,也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只是年齡的增長,也是心智的 成長,那麼又何必需要門禁對自 己造成約束。 若從門禁是保護的觀點來看 ,學校認為門禁能夠保護學生, 但是已搬出宿舍的學生同樣也需 要受到保護,就只是因為他們已 經不住宿舍,不在學校掌控之下 了,學校不必負起責任,所以就 不用顧及到他們的安全問題?東 海的學生應當享有相同的保護, 差別的待遇是一件不公平的事, 正因為不住學校了,才更應當受 到保護才是;既然設立了門禁, 又為什麼唯獨女生才有門禁呢? 現今強調男女平等,對於門禁只


女宿門 禁 問 題 基本上,門禁對於遵守的同學形同虛 設,因為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回來,沒有 所謂趕門禁的困擾,不過這並不代表晚歸 同學的安危就該被忽視,有人晚歸是為了 打工、補習或是某些科系需要做作業而不 得已,有人晚歸則是捨不得美好的夜晚就 這樣過去,擁有各種不同理由的同學晚歸 了,但宿舍大門卻未為了他們而開啟。

適用於女生,就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女性的「形象」較 為柔弱,因此必須訂定一套標準管理他們,美其名是保護 ,但實質上根本就是限制其自主權。 若是站在取消門禁的立場而言,學生是否會因為沒有 門禁的限制而更晚歸?正是因為沒有門禁,因此不管幾點 回宿舍都可以,家長的擔心會加深許多,由於門禁取消了 ,就算女兒晚歸他們也不會知道,以為住宿有學校管,但 或許現在就連住宿舍也無法放心了;以學生的角度去看, 門禁對他們而言卻是限制其自由的工具,大學生基本上都 已年滿十八,在刑法上,十八歲是負完全責任能力的成年 人了,能夠對自己負責,因此門禁就等同於不信任他們一 樣。 因為有門禁,有些晚歸的人選擇趕門禁,有些則認為 既然都快遲到了,還不如直接在外面過夜就好,但是在趕 門禁的過程中,是非常容易發生意外的,因為快來不及了 ,不自覺加快腳步,若是跌倒那還好,出車禍就嚴重了, 為了趕十二點的門禁,卻不小心出了車禍,家長一定會更 加擔心,而選擇在外過夜的同學,則暴露在危險之中,深 夜在外遊蕩,要是出了什麼意外,有誰能為這件事負責呢 ?是把學生關在門外的學校,還是因沒能趕上門禁只好待 在外面的同學?

門禁固然有其優點,但與其缺失相較 起來,優點似乎變得不足,不斷的限制、 規範,倒不如想想能夠如何改善,像是規 劃經費將進出宿舍改為刷卡制、加強夜間 巡邏及照明設備,甚至是將門禁時間一點 一點的往後推移,經由循序漸進,最後將 門禁取消,由於不是一下子就將門禁取消 ,相信家長們也較能夠接受,這些都不失 為改善女宿門禁議題的方法之一。 此外,應一併改善治安問題,而不僅 只是限制自由,若是治安能夠改善,那麼 即使是深夜還在外面,也不用特別擔心安 全問題,「門禁」並不只是單方面的問題 ,除了學校和家長的意見之外,也應該顧 及學生的想法,若只是為了保護和讓家長 放心,學生的自由就不必理會的話,門禁 似乎會讓人無法接受,因為它成了限制的 代名詞,學生即使身體遵守,心裡卻是抱 持不平衡的態度 這樣的門禁,是沒有意義的,就如同 關在籠中的鳥兒,內心總是嚮往著遼闊的 天空,一打開籠子,便頭也不回的展翅翱 翔,對現在的學生而言,自由有著非常重 大的意義,沒有自由,就好像什麼都沒有 了。現行的制度已經不合時宜了,看清現 實吧!


文◎廖憶穎(環工系100級)

慣看東海不覺然,一離校園便相思 東海風:110 不同於鳳凰木禮兵似的整齊列隊引吭高歌,那些相思樹散佈於各處 ,或許依著小徑或許伴著樓房,以一種溫婉的姿態迎送人們來來去去, 低調地陪伴著我們的生活。不過,它們無語地捱受著某些已漸漸被遺忘 的歷史——我們曾共同擁有一大片相思林地,這卻鮮少被提起。 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在威權體制的極度壓抑中,大批的學生 們燃起了理想的烽火,一場以野百合之名號召的戰役,點亮了整個台灣 。然而,東海的學運傳統卻更早於此。早在1987-1989年間,便有一 群學生願意以自身衝撞漸漸崩毀的體制。從一開始地下刊物形式的《東 潮》至後來公開化的行動,令威權不得不面對多年來壓迫的指謫。 1990年三月,乘上野百合學運的熱潮,這些懷抱著理想的年輕人們更 讓這股改變的力量趨向白熱化在民主的進程上大放異彩。 當眾人正因野百合的洗禮而蛻變時,卻不知一場醞釀了將近十年關 於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正血淋淋地在大度山上展開。 民國68年郵政總局來函要求東海提供西側靠東海別墅約兩千坪之 林地以供興建「水陸轉運中心」,郵局贈與東海校方四千萬以供興建圖 書館及大禮堂。民國79年郵局雇人砍伐相思林地,被路過的學生發現 。此舉引發學生強烈反彈,並引起廣大校友的關注。多方溝通討論後, 校方提出向台糖購買另一片畸零地來換回相思林地,而郵局方面也願意 做出退讓。


民國82年8月12日,郵政總局去函東 海大學,表示將於近期內整地興建「電腦 備援中心」,並於次日派員來東海勘仗界 址。郵政總局派員自東海別墅出入口進入 校內,砍伐相思林地。東海學生才發覺原 來此二千坪林地在三年內未曾取回。東海 學生社團認為和郵政總局約定的六個月期 限已至,但是校方卻仍未提出任何償回相 思林地的作法。由於東海始終提不出郵政 總局能夠接受的方案,雖有校友、立委的 斡旋、學生強烈的反彈意見,但最後郵政 總局還是將該片相思林地收回。 然而,東海創校的教育理念,是體現 在校園整體規劃的。以教堂為中心隱喻著 信仰為本,所有建築物的配置皆以均衡、 和諧為原則。幾乎所有的建築物皆矮於樹 木體現了從自然中學習謙卑,文理大道的 盡頭即沒入相思林中,則映照著所有的知 識應歸於自然。用整座山頭的蓊鬱涵養著 全校八百位學生的森林大學,在大度山上 種下希望的種子。 樹木倒下,露出了貧脊的紅土,大度 山泣血的不只是一棵棵樹的凋亡,更敲響 了開創、挑戰、全人等領先於當代的理想 即將被揚棄的警鐘。 1990年,聯絡著一切書信話語的信 箱間,盈滿了悲憤的氛圍。連署、靜坐、 高談、辯論,他們面對虎視眈眈的嚴刑峻 罰或許恐懼,卻也為了捍衛理念而勇敢堅 強。三年前後,學生們校友們共同爭取來 的勝利彷彿一場鬧劇。東海的財務赤字, 讓權傾一時呼風喚雨的梅可望校長也只能 出賣校地換來學校轉型的出路,一條漸漸 向社會向企業妥協低頭的路,繼任的阮大 年校長也僅能心照不宣地繼續這樣的路途 。然而,學生們則在這樣的危機下開始警 覺、反思激烈辯論著:創校時的教育理念 是什麼,東海應當是什麼樣子?

「民主觀念在行政上以及師生關係間 都應有實際的表現,全體教職員都應投入 。這意指學生儘管有成熟度的限制,但仍 可決定他們自己的活動並在教育上參與行 政與學術事務的討論。」 東海大學創辦人 芳威廉 博士 東海大學的創立,是富有開創精神的 ,投入全人教育的,鼓勵公共參與的,並 且勇於思考與反省的。這不是一間僅僅為 企業服務的白領大學,而是富有人文視野 、能夠投入生活、具有服務與關懷精神的 學校。師生一家,邊散步邊聊天邊作學問 ,知識的火花激盪於生活的各處。 就是因為這樣的特別,讓東海學生不 只是在這裡待個幾年的過客,而是理想精 神的傳承者和體現者。我們在大學的場域 裡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我們實踐與革新, 這絕對不是脫離社會將自身困於象牙塔。 一代一代人來到東海,選擇這間學校,應 是因理念與認同驅動,而不應只是分數上 的妥協。 當年的蕩氣迴腸,依舊刻劃在某些史 料中,靜靜躺在圖書館的角落裡。現在的 學校,亦從一些課程中提供一些對於對於 大學精神的論述。然而,那些師生們激辯 的,思考批判的,由下而上充滿動能的過 去呢?曾幾何時,老東海們口中的傲骨與 不羈竟被洗刷得不留痕跡,那些不再被提 起的歷史僅封存於悠悠飄盪的鐘聲。是否 我們能循著前人的步跡,再多翻翻多想想 ,能為眾人所悉知的官方論述再拾遺補闕 些什麼。或許,這五十多年默默看著歷史 發生至結束的景物們也靜靜地等待著吧? 等待被一個新的世代翻閱,轉化成開創的 更大能量。 而那片相思林會一直是保存著、捍衛 著、涵養著最後理想的應許之地。


蘋果的社會責任

1983年apple推出了apple Lisa,首次採用GUI的商品化電腦 。 之後賈柏斯又開發出炙手可熱的 i系列產品。至此缺了一口的蘋果圖 騰成了資本主義的勝者,成了大眾 崇拜的神。 傳奇性的色彩更把賈柏斯添上 了一種神祕性,集完美主義、才華 、慾望、獨裁、喜怒無常和殘酷於 一身的形象;IT產業的巨人、跨 世代的天才成了他一生的勳章。但 我覺得最貼切的譬喻是用古希臘的 宙斯來比喻他,因為他擁有了強大 的現代神之火-cash和強而有力的 領袖魅力。 雖然世人對他有諸多讚美;但 他成了剝削勞工的推手是事實、加 速了社會M型化是事實、終止了蘋 果對社會大多數的慈善事業是事實 以及對我們切身相關的工作權;因 為在他的超級能力之下,能有多少 人是他所想的菁英呢?(事實上他 曾因為他的完美主義拒絕了數百個 點子) 如果本身並不是含著金湯匙出 身,而且並無任何突出的能力,就 會在資本主義的分類下,被踢到


543的勞工行列中(五個人的工作 量、四個人的薪水、三個員工); 當然世界主流的價值也影響甚鉅, 在「勝者通吃」的新自由主義/資 本主義社會中有一種較不明顯但更 普遍的「歸罪於受害者」的作法。 是否有聽過一句耳熟能詳的話 :若要成功,就要努力。不管是讀 書、考試還是就業,父母、老闆都 強調努力;並不是我否定努力的價 值,而是本來就處於不平等的背景 中,要獲取到相同的資源,可能性 是微乎其微的。 例如:曾蟬聯世界首富13次的 比爾蓋茲,其本身的家世背景也是 非常好,自身的能力也很強,為我 們豎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關 於有錢世家努力賺錢變得更有錢的 例子。(除非你的能力是處於金字 塔的頂端,才「有機會」) 因為主流媒體只會報導世上光 鮮亮麗的一面(尤其我們接收的資 訊總是片面且不完全,或許還經過 加油添醋以增加可看性)只不過跟 有錢之後的賈柏斯最大不同是,比 爾蓋茲把他大多數的財產回饋給社 會。

20100506 20100511 20100514 20100521 20100525 20100526 20101105 20110526 20110718

剝削勞工的血汗工廠以及貧富 差距,普遍存在於我們(指的是現 在還處於中產階級的大多數)看不 到的黑暗面,因為沒看見就容易認 為不存在。因為資本主義發展趨向 極致,導致大財團把持著世上大部 分的資源。賈柏斯和比爾蓋茲親手 創立的龐大企業,完全的實踐了現 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賺錢再賺 錢;當一台售價約500美元的 iphone ,而蘋果的利潤達到驚人 的399美元時,我不禁想問:這究 竟要剝削多少勞工呢? 隨著企業追尋著最高利潤,尋 求最低成本的時代來臨;產業外移 持續加重,工作機會相對的被剝奪 ,老一輩的生產者又佔據了比較好 的位子,那我們年輕人到底該何去 何從?


要 我 安

路 的 全 文◎黃瀚緯(企管系100級) 今年六月初,東海學生在二校區往東別的慢 車道上,遭闖紅燈的駕駛撞擊,發生一死一傷的 嚴重車禍;而十月八號,又在玉門路與福科路交 叉路口,發生了連結車擦撞機車的事故,機車騎 士當場死亡。 依過去的經驗來看,市府面對頻傳的交安問 題,作為通常僅止於加強取締、交安宣導、現場 會勘等例行作法,並提出「交安事故多是肇因於 用路人違規行為」的說法;而今年初更企圖以封 閉外圍牆人行道的方式,禁止同學在上面騎車。 這些論調頗有將交通問題化約為用路人守法 態度不足的意味,而「加強執法」等一時之政令 措辭,屢屢出現在地方政府的交通問題回應中。 這些意外,真的是「國人缺乏交通公德心」嗎? 東海周邊交通混亂的根源 騎機車上下學的同學大多都有些共同經驗, 首先是,尖峰時段湧入大量的機車,據本刊實地 調查的結果,尖峰時段有1600多台機車流量,湧 入中港路慢車道;此外全國最大的待轉區卻不敷 使用。然而我們要問的是,學生對機車依賴的原 因又是什麼? 東海自1970年代之後學生人口逐漸上升,校 園早已無法滿足大學四年集體住宿的理想,學生 住宿因此往東海別墅、瑞聯、藝術街等周邊社區 擴散;又台中普遍缺乏便捷而有效的大眾運輸規 劃,往往導致一旦外宿居所與學校的距離超過了 步行可及之範圍,學生別無選擇,只好以機車作


為交通的方式;然而東海周邊鄰近台中工 業區,因此常出現與聯結車、砂石車爭道 的險境,更使得校園周邊交通處於混亂與 危機四伏的環境當中。 最重要的是,以房地產稅收與抵押地 拍賣為重要收入來源的台中市政府,總是 積極地力排眾議開闢道路,並聲稱得以舒 緩交通幹線的流量。然而在許多城市的經 驗當中,發現路開到哪裡,車就塞到哪裡 ,停車位不足等現象,使得交通更加混亂 ;而製造了更多車流量的同時,在交通治 理與公共運輸的規劃上,就很少見到市府 拿出開路時的魄力。此種只看重資本開發 意義,卻缺乏公平合理概念的交通政策, 才是構成交通混亂現象的關鍵因素。 而最近,雖然市府已提出搭乘公車八 公里免費的方案,試圖刺激大台中大眾運 輸的使用量,來向中央爭取興建捷運,但 如果未將班次與節點路線擴增,提高使用 大眾運輸系統的便捷性,仍然無法改變台 中市民的輸運習慣,以及因小型運具過多 而導致的交通混亂。 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面對這盤根錯節的交通問題,現階段 大家還可以做些什麼?首先,在外圍牆事 件之後,東海已向市府提出公車從校內至 周邊社區的路線方案,在此也大聲呼籲此 案可以迅速通過,以紓解過多小型運具造

成的交通壅塞 再來,尖峰時段校園周邊幹道瞬間湧 入的機車量暴增,也提高發生事故的風險 ,如果能增加在校園內的滯留機會,讓學 生中午或空堂之間能有多待在校園裡頭的 意願,可大大縮減尖峰時段車流量,減低 風險。 學校近來雖已增加這方面的設施(如 角落習齋),但多以讀書閱讀為主,少有 以交誼聊天為主的空間;另外許多腹地較 廣的大學,如美國馬里蘭大學、台北淡江 大學等,也著手推動夜間共乘制等來彌補 夜間公車班次較少的配套方式;最後,可 以在校區附近加增測速照相機,以嚇阻駕 駛者勿開快車,降低事故發生的機率。 總結來說,關於東海周邊交通的問題 ,如果是偶發的單一案例,還可以說是個 人騎車不小心來解釋,但問題是,東海周 邊交通意外卻是接二連三的層出不窮,恐 再難以用此理由搪塞過去。 而在上述的分析當中,我們可以很明 確的發現是與大眾運輸系統的不健全有關 聯;而解決方式除了市府以及校方要努力 外,更需要身處大台中的我們努力監督與 關心。最後,多數的同學以及市民,只想 在台中這塊寶地生活得光明、生活得安全 、生活得沒有恐懼,並希望這樣的悲劇不 要發生在我們身上。


文◎洛 書(政治系97級) 如果有人宣稱「現在台灣的大學出了 問題」,大概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同意, 並傾訴自己對高等教育的種種傷懷與憤慨 對身為主體的學生而言,這同樣也是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總能輕易指出 現今教育的不足與破敗,但卻難以有整體 的視野與想像。問題甚至已經複雜到可能 使人「對於離自身越近的議題,反而更加 無力」的地步,並與自身朝夕相關的大環 境愈發疏離,幾近無人願意認真面對。 但選舉將至,不管這塊山芋有多燙手 ,大家平日有多麼不想面對,大學總是得 繼續走下去,總是有更多可能與路線必須 被提出。 包括人間工作坊在六月時出版的「高 等教育專刊」;也包括今年九月,台大何 明修教授於蘋果日報刊出<為何需要「公 立大學生過半」>一文;更包括前篇文章 所引發的東海項靖教授等人的回應討論。 故此,我們試圖把兩者之間的論點對 照看待,並接著未竟的高教精神與問題繼 續往下探尋其他可能。

何項之爭 何明修文章的基礎意識,在於高等教 育早已不是,也不該是菁英的象牙塔。 其從「過去官方將大學視為菁英教育 ,而教改運動者主張要打破大學聯考的窄 門,讓有意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能夠獲 得機會。」脈絡談起,並描繪了「雖然最 後廣設大學,但卻只是讓私立專科院校升 格,不願意投入政府經費。」此一現狀。 並引用了黃武雄提出的「公校保障機 會、私校發展特色」之觀念,並形容目前 的台灣高教是「公校不提供機會,私校缺 乏特色」。公立學校只佔大學總數四分之 一,是謂「不提供機會」;而私校的經費 來源也依靠政府,並受其強力管制,是謂 「缺乏特色」。 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公平的高教環 境是不存在的。機會相對稀少與品質較高 的公校吸收了前段家境平均較好的學生, 後段較弱勢的學生則必須被迫進入較昂貴 的私校(且無法發展特色),以至於得出 「擴張公校使高等教育之機會更加均等」 的結論。


項靖文章的基礎意識,則是針對何明 修的「私校缺乏特色」。其質疑台灣沒有 給私立大學一個公允的競爭環境,卻反過 頭指責私校。並提出大學優劣與否最重要 的關鍵並不是何明修所提出來的分數排序 或師生比等可以被資源的掌握度所左右的 指標,而是教學品質。 彼此的侷限與問題 何明修所針對的是對於大學規模的想 像,即「左vs右」或「平民大學vs菁英大 學」。無疑地,其位置乃處於前者:在民 主與人本精神之下,每個人若有意願讀大 學,現實條件的桎梏理應越少越好。 但其並沒有考量大學的教育走向是否 應與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相搭配的前瞻設計 ,而僅限於現實條件桎梏的解除,只想到 要將學生送進大學。因此認為增加公立大 學的數量將有利於降低一般家庭的負擔, 但也僅限於此。 而項靖回應的與何明修所談的,嚴格 說來並不是同個層次的事務,其只針對何 明修提出來的一個點做出抱怨與揭露式的 回應,而非挑戰何明修對大學的想像。但 有趣的是,其卻提出了「教學品質是大學 優劣與否最重要的關鍵」這樣的亮光,只 可惜在文章內卻也對其內涵毫無討論。 雙方之所以沒有交集,並致力於從經 驗的觀點聲稱對方的論段不符合事實,所 導致的薄弱論點,是因為遲遲沒有把這個 問題談清:高等教育的目的。 畢竟,可不可以有效達成目的,應該 是用以評斷高等教育模式優劣的判準,但 兩者對此卻毫無共識。

高等教育的初衷與爭議 高等教育既為高等教育,而非基礎教 育,理論上其所面對的自然不會是足以賴 以為生的技術,而是各類學術與素養。 如十九世紀末時,德國首創現代大學,開 始以「研究與教學的統一」為柏林大學的 理念,並提出「學術自由」為教育的條件 ,以防成為政治、社會的附庸,並探討物 理世界、社群世界、美術世界等種種知識 ,反對訓練實務人才與職業訓練。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學時,也是採取德 國大學為改革模式,以扭轉京師大學堂「 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 格之機關」的思維。這樣的大學觀同樣實 行於早期的東海大學,以致於現在還有一 些東海老師會提「東海大學以前都是教沒 有用的知識的大學」,但這樣的評語在此 脈絡下,卻是出自讚揚,而非譏刺。 但大學生的數量卻不斷增加,這並非 為台灣於90年代專有的現象,而是全球 在更早就出現的共同狀況。自1930年代 至1950年代這20年,幾乎平均每10年全 世界大學生人數就翻倍一次,大學生佔總 人口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自不可能不代入 各類技術專門。 大學擴張的發展因素各國不一,但總 體來說,可以把初、中等教育的民主化看 做重要角色(這也部分解釋了台灣在威權 時得以控制大學數量)。而這樣的過程本 身就與新工業經濟的人力需求有密切關係 ,又加深技術專門的需求。 問題於焉出現:「大學」在兩種力量 的拉扯下,如今到底應該教什麼?應該達 到怎樣的目的?在社會與世界上的位置為 何?


高等教育與升學主義 高等教育的問題,從來就不只是教育 體系所能處理的問題。高等教育的複雜在 於其與文化與資源分配都有千絲萬縷的關 係,也就是我們首先得處理的「升學主義 」。 有人從文化解釋這樣的原因:對於台 灣社會來說,受到科舉思維的影響,常常 認為讀書是出人頭地的重要選擇。 但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民的職業選 擇與流動途徑已經不再單一,只是產業知 識與技術的需求仍迫使人們進入學校習得 (近年來甚至包括學習職場態度),而因 為教育資源與高級學歷的有限,使得最具 經濟的途徑,仍是進入大學。這也就是我 們所稱的「升學主義」。 而這樣的心態可以用一句話簡單描述 :「讀完大學可以去當木工,但當了木工 卻不一定能再讀大學」,這邊的「大學」 不完全意指學校,也指涉了依附在「學歷 」下的社會與經濟位置。 教改失敗之處,便是沒有處理文化與 資源的問題。人民仍然在心理上是被迫進 入大學的,例證便是就算在每個人都讀大 學的當前,這已經明顯不是一筆划算的投 資,大學仍然趨之若騖。我形容這種狀況 叫做:「以前讀大學是一種加分,現在沒 讀大學是一種扣分。」 而這同時也是何明修文章的致命問題 :我們當然可以只解除上大學的現實桎梏 ,而每個人都還是有選擇是否上大學的自 由。但不論是文化上或是資源分配上的考 量與恐慌,可預見的是人民仍會選擇上大 學,意即,這只會迫使大學塞爆,學歷貶 值更加劇烈。

我們的想像 當整個社會缺乏,甚至鄙視純粹學理 的鑽研,便無法擁有厚實的研究基礎,根 本上是竭澤而漁,而「學以求知」風氣的 養成,我們認為這正是大學必須要有,卻 被首選拋棄的職能。社會必須為思想、學 術、文化、文明的傳承與創造提供可能性 ,而那就是大學存在的首要目標。 在高等教育的問題上,人間仍然持高 等教育專刊的公共化想像。意即,若我們 要解除大學運作的物質桎梏時,同時也要 破除升學主義與建立起我們這代嶄新的「 大學精神」,而這可以透過「公共化」的 教育思維(相對於財務自主,完全倒向市 場的商品化),從參與上的公共化與財務 上的公共化來完成。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大學生在結構中 無所適從的頹廢與被責難,使得過去對大 學生的菁英崇拜已近乎瓦解。恰巧透過公 共參與的過程,公共化得以體現在學以求 知中的「實踐精神」,並在參與的過程中 建立校園認同。學術是面對社會的,而知 識也從不只來自於書本,我們這群「新大 學生」也將從公共化的過程中,建立屬於 當代的大學精神。 在另一點上,其實與何明修的論點互 相呼應:我們理解到,大學是社會的一部 份,要解決大學問題還是要從社會著手, 唯有在經濟結構上做出改變,才有可能打 開新的局面,畢竟『學以求知』仍需要經 濟基礎作為後盾,而以此為志業的學者留 在校園,也才更能夠孕育求學風氣 同時,若讀大學的經濟門檻降低、減 少可能的階級複製,大學以外的生涯選擇 的經社地位才更有提高的可能。大學運作 之經費應由政府負擔,乃因大學教育成果 由全體社會共享,必須由政府承擔,至少 大學的主要經費來源不能倚賴招生學費。


但提出了大學的想像後,並沒有完全 解決上面何明修沒有解決的致命問題:既 然大家都還是會被迫上大學,那麼校園內 充滿只想出外就業的學生時,大學「學以 求知」如何可能?或者問,不願作為學者 「學以求知」的學生,該何去何從? 我無法用一篇短文提出完整的解決方 案,但可以肯定地說,目的性的追求(各 種學必致用的想法)會扼殺學術的可能性 。因此,或許有一些思考方向是可能的, 比方說,一直以來被忽視的技職體系。簡 言之,要恢復大學精神,要先在大學之外 打造完善的技職教育系統。

在實踐層面上,目前大學與技職已難 簡單切分,因此欲區分其精神上的差異, 則需作考試制度的改革。必須改變舊有的 聯考 / 統一分發制度。畢竟目前以考試評 量作為入學標準,不管對於技職需求還是 大學精神來說,都一點意義也沒有,甚至 加深目標的單一,難以形成與大學平等的 完善技職。 如此,或許「高中-大學」就不會是 單一的、最為經濟的路徑,而針對大學的 一切學以求知與公共化想像,也才更有實 踐上的可能。

既然在現代化社會中,人民就業有著 產業知識與技術的需求,而以往由於大學 數量較少且菁英化,得以包辦學術知識與 產業知識(但大學數量增加後,如今也帶 入技術,而學術知識往往就遭到放棄), 進而使只掌握技術與初階產業知識的技職 體系低其一等。 如今社會結構已經改變,包辦學術知 識與產業知識的大學除了少數老口碑大學 皆漸漸難以生存。既然如此,何不由技職 體系發展整體產業知識與技術? 這並非沒有例子,實踐大學的設計學 院從產業知識與實用技術由一校包辦,以 一私校進入設計類科的全球前五十名,不 管是在就業與招生上的成績皆有可觀。顛 覆傳統大學的想加入技術的「技職化」以 及科技大學想發展精神的「大學化」的包 山包海,以及所造成的不倫不類。

參考資料: 東海觀察第十一期-高等教育專刊 http://tinyurl.com/3onfq4f 為何需要「公立大學生過半」(何明修) http://paste.plurk.com/show/737189/ 私立大學得不到公平競爭環境(項靖) http://paste.plurk.com/show/737191/


文◎黃乙真(政治系100級) 讓政府正視青年議題 我國參政權要年滿二十歲才能有投票 權,年滿二十三歲才具有選舉權,而二十 歲正是介於就讀大學之間的年紀。 倘若以二十歲設定為具有投票權的年 齡,無不是將大學生劃分成兩部分能夠參 與公共相關議題權力的群體,相對的就會 讓部分學生不會正視與切身相關的議題, 因而喪失了自己應有的權利。 明明是年紀相仿的大學生,卻只有部 分人群願意正視與己相關的公共事務,如 此循環,並非能改善現今青年厭煩參與政 治的現況,只是加速人民越來越不想參與 公共議題的惡性循環。 十四歲到十八歲在刑法上即是限制責 任能力,而年滿十八歲便承擔成年人應盡 服兵役、負刑事責任等義務時,卻未被視 為具有公民地位,導致在政府施行公共政 策時往往沒有發聲管道,相對的在政策制 定上往往會成為被忽略的一群。

候選人大多都會為了有投票權的人 民制定政策,拉攏選票而使自己順利當 選,因此候選人重視老人、勞工、農漁 民、軍公教等相關的福利政策,反而會 鮮少為青年制定相關的福利政策,而我 們就應該這麼成為社會中無法發聲的一 群弱勢嗎? 降低參政權至十八歲,讓青年也有 具體參與選舉以及決策的權力,這才是 民主價值中重要的一環,而不是將青年 劃分為心智尚未成熟而無判斷能力,而 剝奪了青年的參政權。表面上看來年齡 似乎是設限參政權的主因,但其實並不 然,年滿十八歲其實已有足夠的判斷及 決策能力去選擇及規劃對己有利的政策 議題。 現今在小學的學科中已有社會的課 題,國中、高中也有公民教育的課程, 若加強義務教育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程,

18 歲 ,


青 年 參 政 權 在 哪 ?

讓青年學子在成為大學新鮮人的同時, 也能實際的參與公共事務,為自身相關 議題發聲,而不再成為被忽略的一群。 18歲青年 已具備參政能力 我國現下投票權的年齡限制是二十 歲,年滿二十三歲才可參選里長、議員 、立法委員等民意代表,而設下此投票 權年齡限制的目的是考量到青年身心發 展尚未成熟,在參與政治時會缺乏些許 的判斷力或者是決策能力。但是,真的 是如此嗎?我國刑法規範年滿十八歲便 已負完全責任能力,也就是說,年滿十 八歲的青年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擔完 全的責任,已具有辨別事理以及控制的 行為能力,以及接受刑裁的能力。 目前全球有一百七十八個國家規定 的投票年齡為十八歲,以美國為例,早 已有未滿二十歲便當上市長的例子。 2008年美國有個年僅十九歲的哈蒙斯‧ 麥克布萊德,以70%的得票率擊敗前任 市長當選奧克拉荷馬州馬斯科吉市市長 ,才就讀大一的學生便能領導這座人口 為三萬八千人的城市。 2009年在美國愛阿華州道森市市 長選舉當中,年僅十八歲的高中生莫爾 曼,年齡才剛跨過符合投票資格的門檻 ,卻以得票率高達53.7%,成功贏得選 舉。由此看來,年滿十八歲的青年真的 是缺乏判斷及決策能力嗎? 保證金制度 青年難以參選 保證金是限制自行參選的人數,防 止那些攪局者藉由參選來博取知名度的 人士任意參選來擾亂選舉,但現今選舉 的保證金過高,連為民喉舌的民意代表 ,都被限制提出高額的保證金才能參選 。里長保證金五萬元,縣市議員二十萬 元,區域立委保證金二十萬元,不分區 立委第一名三百萬元,第一名之後三十

萬元,此舉導致選舉幾乎被大黨壟斷, 如要參選,只能選擇加入大黨。 以參選不分區立法委員為例,一政 黨在不分區所提出名單的保證金,至少 要上千萬,因此現況下有許多小黨,例 如:提倡環保意識的綠黨,根本無法籌 募到那麼多錢來繳交。即使你有很好的 理念,但若不加入大黨,當選的機率可 說是微乎其微,而這就是現況下政壇幾 乎被國民黨以及民進黨兩黨控制,小黨 在選舉中幾乎無立足點的原因。 選舉不該用金錢作為篩選機制,造 就現今政壇中兩大黨壟斷政治市場,主 要是透過高額競選經費等機制排除少數 聲音,在砸大錢的選舉模式,當選者幾 乎在無法完全擺脫財團的影響之下,選 擇對己具有極大利益的政策制訂與施行 ,而忽略了社會基層的利害相關。 對於剛出社會而無經濟能力、有抱 負的理想青年,以保證金金額中最低限 度來講,想參選市議員改變政治現況, 但卻因為無法湊足二十萬元的保證金而 無競選機會,如此一來,只會大幅降低 青年參政的意願,缺乏龐大財力之士根 本無法參選,這在政治自由權中根本無 法保有所謂的公平價值,因此當代自由 主義學者羅爾斯主張公費選舉,以及限 制競選經費,確保共同參選的候選人有 相等的媒體近用權。 公費選舉能讓青年實踐自己的參政 權與其他候選人競爭,打破目前大黨壟 斷政壇的局面,做不好就換人做,不再 讓政壇有獨佔現象,損失與我們自身相 關的應有權利。


的發展,收取各種利益並對全世界進行盤剝 與掠奪。「球員兼裁判」這個形容,一點也 不誇張。 華爾街為美國紐約市一條主要的街道 ,對美國來說,它也是對美國經濟具有影響 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其次,華爾街更 是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包括了紐約證卷 交易所、美國證卷交易所、納斯達克等等。 華爾街當中也有不同的銀行或大企業駐足。 由此可見,華爾街在全球經濟裡的地位祟高 。它代表著美國經濟,也是全國經濟的其中 一條主要防線。

文◎張子龍(社工系100級) 美國──資本主義的老大哥,市場經濟 主義的支配者,主張自由市場的領導者。經 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時代的 變遷,成為了現在數一數二的強國。 如此的強國,肩負了一個足球隊的各個 位置。身為全球經濟的大動脈 , 猶如經濟市 場上的中場指揮官,必需了解整個球場上的 運作,全面地處理每一次傳球,影響著整個 社會的經濟發展。又為了不讓整個經濟體系 垮台,擔當起後衛,戮力守著這一條名為「 經濟發展」的防線。 同時,身為高度發展國家的先鋒,一直 帶領著經濟這個球向前踢,亦使身後的許多 小國家跟隨著他的步伐。作為維持經濟穩定 的老大,彷彿就是球場上的主宰者,不許有 任何的差錯,不得不負起更沉重的風險。只 要有任何一個位置處理不當,整個球場、整 個社會將會因為這個失誤,產生了全球性的 影響。 舉個例子:美國宣稱全球化可以帶來貨 品流通與低價,可是身為全球化下的核心, 受利最多的美國卻沒想到多數邊陲國家的悲 慘。美國等西方富國的大企業壟斷所有的市 場 , 逼使邊陲國家只有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企 業的選擇,使邊陲國的勞工或農民得不到受 惠,成為飽受剝削的奴隸。 的確,美國看似是全球經濟賽局中的一 個球隊沒錯,可是在同一時間,他也是球場 上的裁判。在全球的經濟發展中,說他是球 員兼裁判最貼切不過。在他為各球隊推動經 濟發展的時候,一方面判定自己是個勝利者 ,一方面以裁判的姿態努力的制約各國經濟

在「球員兼裁判」的情形下,名為華 爾街的防線從未被挑戰,可是直至今卻失守 了。 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美國的失 業率高掛於9%以上,可是,華爾街裡的金 融機構獲利比以前高,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 薪金有增無減,並坐享紅利。這不是應有的 現像,也是美國人民憤怒的原因之一。美國 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曾一度使用大批的稅 金救之,可是這一批救市的資金成了肥貓的 食物,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利用資 本主義方法救市卻違反了社會正義的普世價 值觀。 九日十七日,美國民眾發起了「占領 華爾街」的行動,透過科技和網絡的串連, 使原來只有近一千人參加的一場運動引起二 十多個重要城市的迴響,甚至連歐洲和日本 的人民也紛紛呼應,並計劃十月十五日於全 球各大城市響應這次活動。然而,他們的目 的到底是甚麼呢? 顯然地,這一場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抗 議大公司的貪婪不道德、社會不公平的現像 ,同時亦反對經濟精英影響政治及不滿政府 的無能為力。 這背後發生的原因,都是因為美國只 著重於裁判的角色,完全沒有以一個球隊應 做的本份來解決原來應有的問題。如以美國 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發展中的國家進行傾銷, 卻以不同的理由限制這些國家進口貨物。 身為高度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違反了 應有的公平社會的價值觀。人們批評資本主 義的存在與否,是因為資本主義把美國這大 國搞垮了,進一步了改變了他國對資本主義 的態度。


在此種種的「症狀」下,我們可以做 的就是追求適合大家的社會價值。我們應追 求的是社會正義的價值觀,一個更公平、貧 富差距更和緩、不汲汲營營於追名逐利的社 會。 在這種理想的社會運作模式的情況下 ,首先必須確保人民的就業機會。由於就業 對一個國家的勞動階層來說非常重要,因為 保障人民就業是穩定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條 件。 這次佔領華爾街的行動也有部份的原因 是因為失業率問題太高,大公司也並沒有再 聘請新的員工,反而利用剥削勞工的利潤去 進行更進一步的發展或開發。在一個完善的 社會,擁有完備的就業機會是先決條件 , 也 是國家必須考慮的。 其次,政府需要明確並有效的政策, 限制及打擊大企業獨裁或貪婪不公。在現在 的經濟發展上,大企業操縱了整個市場經濟 的發展,甚至是對政治層面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次事件的爆發原因就是因為大企業的

勢存過於強大,對政府所實施的賦改進行干 涉與控制。政府對於這行為卻並沒有再進行 更進一步的控管與限制,間接導致這次侵佔 行動發生。 第三,我們應該要有分辨是非黑白的技 巧,努力求證的態度。由於美國給人的印象 就是一個強國,似乎他所做所說的都是對的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美國的資本主義已 經開始步向腐化,面對於日漸加劇的貧富差 距威脅,卻以外交宣傳的手段來強調自己是 個強國,是世界上的霸主,並高呼民主的口 號。可是,自己本身不樂觀的經濟狀況卻不 求解決的方案,最終讓了解事件的群眾們發 動這次的運動。 資本主義是否走向滅亡? 這點我難以判 斷,但以個人觀點來看,資本主義這個制度 已經有腐化的現象。我們為了得到應有的社 會價值觀,就只剩下這最後的一個方法── 「公民防衛」。同時,我們追求這些事情前 ,必需客觀分析,並對不合理作出批判,追 求社會理想的價值觀。


動 運 民 住 原

路 之 竟 未 的

義 正 土地 文◎許洧誠(歷史系99級)

今年7月,台東卑南鄉刺桐部落美麗的 杉原海灘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景象:一群原住 民藝術家搭起了簡易竹寮,準備對沙灘另一 頭興建中的、與周遭自然環境極不協調的美 麗灣飯店進行長期抗爭。 這一切,卻只是台灣原住民大大小小抗 爭運動中的滄海一粟。 原住民運動的源起 日治時代,殖民政府實施一系列的「山 林田野調查」,將所謂的「無主地」收歸國 有,並藉此圖利日籍資本家,如同漢人一般 ,對沒有私有財產、契約概念的原住民進行 土地與生存空間的剝奪、佔有。 二戰後,接替日本統治的國民政府,從 日本人手中接收了大量公營事業與公有地, 繼續把持大量資源,這種由國家壟斷公共資 源的結構依然不動如山,原住民仍舊無法擁 有他們世世代代所賴以為生的土地,成為在 故鄉漂流的浮萍,落地生根似乎遙不可及。 1980年代末期,台灣長達38年的戒嚴解 除,威權政府嚴密的控制體系趨於瓦解,長 期受壓制的民間聲音得到釋放,各種各樣的 社會運動此起彼落,人民首次能安心走上街 頭,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長久以來飽受欺壓 、受到政府忽視的原住民,亦投入了爭取自 身權益的行列。 還我土地 原運的訴求主要有還我土地、還我生存 權以及恢復傳統姓名、母語等,其中最重要 的當屬與生存有直接關聯的還我土地運動。 1988年8月,近兩千名原住民朋友,身穿傳 統服飾,在台北街頭高喊「為求生存,還我 土地」的口號,揭開了原住民爭取土地權與 生存權的序幕。

而近期的還我土地運動,以杉原居民的 抗爭為例。當地阿美族人為杉原灣取了個貼 切的暱稱-「冰箱」,是當地居民世代共享 的漁場,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們便會到海 邊捕魚,熱情款待。 但擁有該地所有權的台東縣政府,在未 徵詢居民意見的情況之下,於2005年以開闢 財源、引進觀光旅遊業帶動地方發展為由, 將杉原海灘6公頃的土地以BOT形式和完工前 後每年12萬、36萬的低廉租金租給了美麗華 集團。一紙50年的合約,讓這片刺桐部落居 民千百年來共享的海灘,染上了濃厚的商業 色彩。 2010年,高等行政法院一審宣判台東縣 府與美麗灣飯店因環評程序不符規定而敗訴 ,必須立即停工,但縣府不但不理會,甚至 迅速核發建照給業者,公然帶頭違法,視司 法如無物。縣長黃健庭更義正詞嚴的表示, 美麗灣開發案是一個帶動飯店業者進駐的開 端,若該開發案無法通過,將影響其他投資 者對於東部的投資意願。在這種經濟發展高 於一切的思維底下,所隱含的是對人民生存 權、工作權以及環境保護的極度漠視。 首先,飯店在施工期間曾遭遇颱風,工 地中隨地擺放的化學物品與廢棄土被雨水沖 刷,大量流入海中,且許多鋼筋、水泥製成 物等深埋土中,已對生態造成嚴重的危害。 縣府甚至以「分段出租」的方式,把土地劃 作數塊,協助業者規避環評,將法律玩弄於 股掌之間。


其次,業者表示,美麗灣飯店開始營運 後,將大量招募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 但釋出職缺多是清潔人員、服務生等薪資低 廉、較不需專業技術、替代性高的工作,且 當地居民年齡層偏向中老年,如何能保障就 業?而將珍貴的公有土地,以低廉的價格租 給私人財團謀求自身利益;將本該由全民共 享的公共資源供給私人營利,這種罔顧人民 生存權益的作法根本不合理! 建國百年,我的「冰箱」在哪裡?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全國上下無 不熱烈慶祝,各式文宣不斷地提醒人們:這 個國家的誕生是奠基在無數先烈的犧牲之上 ,得來不易,我們更應珍惜今日的民主成果 與生活的富足。但這番話語對照現下許多原 住民部落的處境,真是格外諷刺。

土 地 正 義

以影響花東地區土地利用甚鉅的《東部 發展條例》來說,未來一經通過,大型財團 便可在政府「促進產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 」的保護傘下,用便宜的價格換取大量的公 有土地,進行以私人營利為目的的開發,而 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原住民部落居民與脆弱的 自然環境,要如何抵擋由國家、財團所組成 的這隻永不止息的開發巨獸? 當主政者自滿於眼前的歌舞昇平,人們 沉浸在一片社會和諧、生活富足的表象之時 ,仍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為了爭取最基本 的居住空間保障而勞碌奔波,與理應捍衛人 民權利的政府機關進行繁瑣的公文往來,面 對行政的無理顢頇;而當許多人被《賽德克 ˙巴萊》裡,莫那魯道領導族人對抗暴政、 捍衛尊嚴與傳統的英勇故事感動之餘,也有 諸如杉原灣等地的居民起身反對政府不公與 國家暴力的真實案例,在你我身邊不斷地上 演。

之路


冷 漠尋 的找 人 間 黑希 工 夜望 作 裡的 坊 燈 火

文◎陳威郡(日文系97級) 我曾試著問過某些同學:「你 知道人間工作坊(後面皆簡稱人間)嗎 ?」一部分的人不知道,而另一部份 的人知道人間但對人間卻有奇特的想 像 好比說:人間是極左派社團,裡 面的人整天想著要搞革命、吃大鍋飯 。在校內,以打倒學校為己任,在校 外則以推翻政府為目的。他們那群人 整天搞抗議,一群不理性的暴民,裡 面的人都是政治系的人,將來通通都 是總統府的預備軍。 我們有時聽到這些回應時,不覺 莞爾。就好像某天有一個人說他在街 上看到有三隻眼睛、六隻手、八隻腳 、一對翅膀的人時。我會說:「有兩 種可能一是你遇到COSPLAY玩家。 」另一個則是:「嗯~你有點累,我 認識一個好的精神科醫生。」 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該檢討的是我 們是否不曾讓別人認識人間?我們面 對這些謠言時,似乎一直都是一笑置 之,我們認為很荒謬的事,也許他人 並不這麼認為。 人間的宗旨以知識為本、批判作 為手段、改變作為目標,所以我們絕 不會是一群不理性的暴民,也不能是 暴民。抗爭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種手段 ,是為了對抗不合理的現況,我們要 讓更多人聽見反抗的聲音。讓大家知 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必須站出來 進行改變。


在新聞中有時會看見霸凌。霸凌 是現在特有的現況嗎?不!在我念小 學時就看到了,在我出生前也一定存 在。但以前的新聞沒有報導出來,現 在卻有。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意 識的覺醒。這樣的行為不對,必須把 霸凌趕出校園。 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那是霸凌,是 不對的事,認為那就是校園生活的一 部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 湖就會有霸凌,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 當然。 沒有意識到或者把某些事視為理 所當然時,這樣的無知相當地可怕。 把人的淒慘處境當成理所當然,這樣 的態度不但忽視人的尊嚴,甚至有一 天不自覺地變成加害者或者受害者。 強者欺負弱者,弱者為了尋求安慰又 去傷害更弱的人。 人間工作坊一直致力於突破這不 幸的連鎖,希望能藉由群眾意識的覺 醒打破一些明明是不合理,卻被當成 理所當然的事。 人間的成員是一群懷抱著某種理 想,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都想改變些 什麼的人.因此絕不會有裡面成員都是 政治系的問題。我們的社員來自各個 不同的系,彼此交流自身所學,互相 分享對議題的看法。 在這過程中,有時會牽扯到彼此 專業科系相關知識,如何讓非專業的 人能夠聽懂自己的話?又有時意見相 左的情形,大家彼此翻桌爭論廝殺, 廝殺完後,又要如何凝聚出一個共識 、方針?上述的問題靠著社課的訓練 與平時交流的積累一一突破。

在上學期的社課以短講練習、論 述訓練、專欄寫作等課程,藉由論述 、批判、眼界等各方面的自我提升, 唯有經過這段自我提升,我們才更有 力量去改變這個社會什麼。 而作為一個校園異議性社團,不 論社課形式如何,不變的仍然是對校 園、社會中不公義的事情採取批判的 精神,我們以筆桿作為武器,希望藉 此來喚醒群眾的自覺,然而不僅僅只 是如此,扔下筆桿,我們亦可搖身一 變成為一個社會運動者,企圖進行任 何改變的可能! 這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場革新 !我不知道大家對未來抱持著什麼樣 的想像?是一片美好、璀璨的花花世 界? 還是一片黑暗、無助的深淵? 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因為在我 眼裡,我感受到了連甘於平凡都變成 了一種奢望。想著未來的22K、 花 一生都未必償還得了的房貸、想結婚 生小孩,卻無力負擔小孩的教育費用 、想工作卻找不到工作的結構性失業 等……。 正因為未來如此的黑暗,我才決 定要捨棄自身的恐懼,勇敢站出來, 在這片漆黑中,哪怕是一點掙扎都是 應該的,除了怨天尤人或者乖乖等死 之外,一定有什麼是我們能做的,必 須要讓社會聽見我們是人的吶喊,我 們有權獲得一個有希望的人生。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並不孤獨, 因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在與我 一起努力。如果你也在追求一個更民 主的大學校園、更好一點的社會理想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在這條路上 ,更期望能夠有你的參與!一起來照 耀黎明前的黑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