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年度報告

Page 1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

* 扭蛋圖案飾塊,得鄰店萬祥獎杯街坊陸生以其金屬絲印技術義製生產,特此鳴謝。

進駐上海街視藝空間 2010-2011 年度 全年工作報告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

給香港藝術發展局--我們「夢幻組合」拍檔的話

難得在前線遇上你們,然而報告和文字,卻實有太多的人情互動和豐 富的細節未能盡錄反映,這些卻往往是人們接觸我們空間時最有觸動 的東西。或也是因這種的距離,我們在申辦第三年的面試上,才會遇 上那種抽象空泛對視覺藝術與社區藝術及當代藝術的界線的問題和疑 惑,事實上我們一直都不停邀約出色出眾的藝術家來為我們的社區藝 術展覽活動提供最多面向的予普羅市民和參觀觀眾。我們作為對象多 元化的本地社區藝術平臺,健康的發展亟需一種寬敞包容性視野,以 打破(而非強化)種種傳統的認知割裂。 我們對於上次部分藝發局委員匆匆順道來訪的臨急安排,依仍感到絲 絲遺憾,對於我們表達的一些要求,我們都是難以得知委員有否及如 何從事跟進,未見什麼藝發局委員面對公眾的系列性活動出臺。反而 譬若那種對於我們刻意為難的關卡登記要求的被動接受,我們擔心其 實委員對於市民的社區藝術、文化政治權益的捍衛,會是同採如此逆 來順受的態度。可知,你們都背負著某意義上的工職,我們並不是無 聊找事為難,或僅僅同你在玩遊戲。 蒙謝香港藝術發展局連續第二年選擇了活化廳予以上海街視藝空間作 營運,給香港社區藝術發展的嘗試提供一個藝術家進行其創意活動的 延續性平臺,加大和加深了普羅市民、街坊、認識當代藝術與社會及 生活一體呼吸和互補的可能性及樂趣。在香港,活化廳往往雖獲得到 支持者的直接參與和肯定,其作為香港當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藝發局資助產生的本地藝術的突出品牌,在本地評論不濟的狀況 下,有時恐怕反先由不少外地藝圈所敏銳道察。我們這裡僅希望這能 客觀而不吹噓的概括總結我們這一年內,所推陳出新的搞作心得,展 示我們作為社區藝術平臺上的持續性發展,向藝發局問責。 獲第二年續約,我們本相信藝發局對於我們的理念和方向及搞作是予 以肯定的,但藝發局會議室門後決定我們命運的藝發局委員,我們仍

已邁入第三年的當下,一所社區藝術空間的持續性經營需要的安排逐 漸取代創立初期的實驗階段,藝術發展局提出對於上海街視藝空間單 位提供更長遠些的規劃構想乃應有之義,是藝發局真確支持社區藝術 發展誠意的具體表現和份內工作。我們並不是反對公開招標,重點是 一種社區藝術空間的長線目光和透明化的更續安排。另而,藝發局實 在該開拓更多不同社區的社區藝術空間予以不同模式的團體作更多元 化及更長期的營運,造福市民。 報告,明顯不能是活化廳所做龐多工作的整全紀錄,故歡迎大家委員 也加入我們的email group及facebook群組,到 訪活化廳的網站。若看畢這份報告仍有更多資料問題欲意查詢,歡迎 聯絡我們,謝謝。聯絡我們:info@wooferten.org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

縱結2010- 2010-11年度 11年度

《小西九雙年展》 小西九雙年展》

活化廳於繼續營運上海街視藝空間第二年的工作上,努力 延展我們第一年闖出受到肯定的實驗方向,繼續提供香港 藝圈「當代藝術x社區藝術」進路的探索,在2010- 11年度再次圓滿完成其計劃書所定之項目,並在能力範 圍之內完成了更多的超額項目。

進入營運第二年的首個活化廳展覽《小西九雙年展》 ,對外 有跟大西九文化區比拼的噱頭,但在明諷政府搞西九文化 區的大格局思維與危機背後,成員各出其謀,分別以西九 龍頭棍街頭小食、浮物捐集方舟自救行動、外國美女軟銷 打銅小店廣告等模式,目的同也是為了呈示小社區搞藝術 的五花八樣可能,尤其從下而上,反嘲浮誇,貼近日常生 活的精神,成員間各自的獨特想法和手法,其實蘊藏豐富 腦汁。 (另值一提,展覽除邀得一位商業畫廊創辦人擔客席 策展人相助外,展場也附設各藝術家作品的獨立介紹單 張,中英對照。)

成功的實驗,如第一年「多多獎小小賞」 ,作為一種社區藝 術的先導樣板,策展人已成功把經驗推至土瓜灣青年藝術 節。但我們並不以此自滿,從一進入第二年,我們就有了 香港藝術空間組織內部鮮有的猛烈自我批判,並向圈中人 及觀眾街坊探問他們見到的問題或討教不足處,就意識到 的局限及接收到的意見尋求改進之可能,讓使第二年的節 目,能夠推陳出新,有了新的發展模態。 以下我們給不同的搞作計劃逐一作回顧:

《小西九雙年展》除了成員的作品值得欣賞,活化廳忙完 首年實驗性的連珠爆發,一路聽取回來的意見,雖已盡量 寫入我們在第二年的展覽項目規劃上,但仍是欠了一個公 開的討論整理和對未來的方向的公眾發佈,故《小西九雙 年展》的出現,同樣重要的,實是其亦成為活化廳持續進 行的自我檢視的一個對外展示溝通的平臺,故除了附有過 去活動的精選展覽方便大家概覽和回顧,也有特約訪問和 重點座談,加上應用了網路媒體的互動介面徵集反應和意 見,更讓公眾也感到其屬活化廳的持份者,街坊也有份兒 為社區藝術空間作出提點。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

《愛情與社區》 愛情與社區》

《拜山先講? 拜山先講?再問六四和我城》 再問六四和我城》

接在《小西九雙年展》後的《愛情與社區》 ,亦也是第二年 重點開拓的新策劃模式,針對第一年活化廳成員及計劃書 對策展框架的強勢指導或框鎖(所謂「太活化廳了!」), 策展人在選定藝術家組合後,身份相對退隱,試行義無反 顧開放展覽給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意念盡情發揮,支援他們 的活動計劃的籌劃宣傳與執行,湊成一籃子的藝術家主導 活動。

這個展覽計劃,鎖定由一班對於社會政治當下有所關切的 八十後九十後組成的友儕團隊負責。新鮮的思維讓作品最 終多選以行動/活動方式來結合社區面向,走上街頭的公 共戰場,佔據廣場進行儀式,突入社區,直面人群。就是 展場相對靜態的文獻展,也不單是慣見的舊日出版物,還 有如T恤陣,港產片的相關剪輯,有貼近於日常文化事物 的觸覺。重訪歷史部份更還包括訪問自己的父親母親,切 入香港家庭如何傳承說六四的角度,同難得反映出時代巨 輪下的私密話語。

《愛情與社區》就在這空間方向的嘗試下,在情人節前後 推出,策展人別出心裁,安排一系列由夫妻或情侶藝術工 作者們雙雙自行構思的活動,其中包括工作坊,有詩會, 有即興床照櫥窗,有對消費主義對愛情的曲解作示威,還 一生一世戲票、愛情故事贏畫像比賽等。而如以學生撰寫 社區拍拖報告的「其他學習經歷」 ,從下而上突襲中學的「O LE」教改,搞作更成為雅虎香港(Yahoo! HK)網站首頁的 時事頭條,點觸率數以萬計之餘,也在討論區等引起大眾 討論,連大專通識科亦為此作了專題的辯論會。 《愛情與社 區》一個接一個的活動,讓氣氛得以滾存擴散,使活化廳 整個月也浪漫滿盈、愛意沛然,並且也充滿人氣。 * 下半年的重點項目「暴力與社區」 ,我們又嘗試了類近又有 稍稍不同的進路安排,找來一夥既可以結合成團隊,也能 圍繞議題分工的八十後年青人來,由他們就活化廳這社區 平臺發展出一個完整的展覽計劃──《拜山先講?》。

如此龐然的展覽計劃,相當的消耗人手動員,少點青年人 的魄力也不成,卻勝在既有吸引鎂光燈的行動,亦也兼提 供閱讀反思的空間,靠著團隊的分工而做到了面向的豐富 互補,更讓不少的本地及內地觀眾,對香港年青人心存感 激或有所正面改觀。至於李俊峰及鍾惠恩策劃的「來往廣 場的單車」 ,作為藝術行動,上一年完結後已被要求今年再 續,結果參與人數上也升增至近百,好不浩浩蕩蕩。 * 整個年度,活化廳另還包括持續進行的搞作,如《隔窗有 嘢》、《應時應節與社區》、《突發事件與社區》及《駐場花 牌師傳黃乃忠》;以及超額完成的新添計劃,《第一屆「小 西九雙年展」(第二部)「街坊物語」藏散篇》及《行動藝 術家社區駐場》計劃(一至三),和眾多其他加插項目。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

《隔窗有嘢》 隔窗有嘢》

《應時應節與社區》 應時應節與社區》

《隔窗有嘢》從兩年前開始的構思,主要是望以獨特場景 為行為藝術提供每月一次的持續性平臺,並透過此平臺讓 更多視藝工作者嘗試思考這種媒介與掙索發展這創作模 式。發展過來,目標大致達成,卻見到這因場地優勢而來 的計劃構思也有其缺憾和局限。

《應時應節與社區》主要對象是街坊,在社區中營造一種 氛圍。此傘下一個比較定期有規律的《每月益街坊》項目, 由成員C&G成員負責策劃。至於總體資源投放上,則在 新春及中秋兩個重大傳統節日上重槌出擊。

整體而言,如上海街視藝空間的櫥窗設計,對於互動性有 一定局限,更好的戶外室內同步的聲響或更便利的出入口 等,都是相對昂貴無法達成的硬件改動。藝術家運用了前 沿科技軟件硬件,自動搜索路人笑臉拍照,同步上載網絡, 集成櫥窗屏幕上的街坊開心相簿裝置好,或是藝術家施展 形體動作自身的吸引力好,溝通皆講求的技術雖在,卻始 終受「隔」 。另而要求行為藝術家一天的展演帶具社區性及 較高度的互動層次,不祗於人們出門碰巧偶遇櫥窗稍稍駐 足的接觸,藝術家往往只能借用活化廳的人脈,這可又失 卻藝術家落區獨特的外拓可能性。 故此, 《隔窗有嘢》來到後期,櫥窗作為行為藝術介面的構 思,相對不及另一藝術家活動強勢發展的方向顯眼。不少 的藝術家,就都以自組或其所屬組織的成員身份挾同組織 一同策動活動日。相對單打獨鬥,落區搞活動始終人多好 辦事,也較易在街頭做出聲勢。團體中的成員,也普遍明 白小組活動不以突出個人創作為終極目的,重視交流過程 等,再者組織往往掌握較複雜深入互動的經驗,積累的組 織籌劃能力也更強,活化廳作為社區藝術空間平臺,其實 也樂觀藝術家這種參與模式的更多出現。

新春時,依靠街坊書法家在揮春檔和協製店舖對聯上仗義 出力,使我們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到印製特色社區揮春之 上。大家最終見到不同店舖人家收取到揮春的照片,實已 跨出攝影記錄的作品,重要在於藝術空間/藝術家通過搞 作,參與了其節慶,節慶的社區意義也從系列中重現。 中秋節晚會,我們也吸取經驗不必再邀廟街樂手徒招噪音 投訴,改由參與者各自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華。我們把最大 筆的資源,經成員羅文樂的統籌,放到在「活化餅」月餅 的製作與派發。月餅成本雖然較高,其受歡迎程度卻證明 非傳統藝術觀眾的街坊實情是留意到活化廳的搞作的,只 是接觸藝術的意願與生活的迫人壓力始終有所距離,以滲 有創意的實惠贈禮方式接觸他們,也是值得的一步。 其它月份,配合不同的季節或節日, 《每月益街坊》借政黨 議員派小禮品的小恩小惠收買人心術,別出心裁地借花敬 佛,從資源運用方面花心思,派送免費物品給街坊,讓他 們有些實物在手,可以拿回家、上茶樓,因而同家庭或其 他友人講述,從而私下齊齊談論活化廳的種種;至於部份 贈品能持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那種不經意的藝術介入與 提醒,更是美哉的藝術介入生活的一小步。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6

《突發事件與社區》 突發事件與社區》 活化廳首年留起一個展覽計劃「永不落空」來作周邊活動, 分得的資源相對展覽計劃薄弱,故在第二年時規劃把這分 拆成[隔窗有嘢]的每月一次行為藝術演出, [應時應節與 社區]的另類節慶性社區活動,以及[突發事件與社區] 的回應社會及社區事務之方向的活動。 故《突發事件與社區》如計劃的原初目的,本就是提供資 源,讓藝術空間能夠能有更多貼近時事新聞和大眾關注的 社會議題的東西發生,望求久而久之減少人們對於藝術不 吃人間煙火,僅「為藝術而藝術」的誤解,讓人們明白藝 術也可以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他們創意思考理解看世界。 因此,藝發局所謂集中籌備重點項目的說法,尤其若回指 籌辦傳統展覽框架思維,這想法其實並不符合人們普遍欣 賞活化廳的特色,減少這種搞作,活化廳只會淪成另一間 藝術展覽主導的平凡藝術空間,在香港藝術裡磨練藝術家 對社會作反射性觸覺的平臺,將買少見少。 今年突發事件與社區,部份重點繼續放在政府的施政和諮 詢外,然而中國及香港的社會維權,亦因發生如艾未未的 被失蹤事件而催生如香港的「藝術公民」組織,活化廳自 然也樂意支援。至於牛棚藝術村的對外開放問題,同也掀 起活化廳從社區藝術角度對其規劃管理的關注。活化廳另 而還也遠赴了石崗菜園村,參與了突出香港藝術與社運共 生關係的新春胡士托廢墟藝術節,為揭幕活動安排了柔道 浮腰自強班。

「你敢學, 你敢學,我敢教」 我敢教」工作坊系列 這個「你敢學,我敢教」工作坊系列,主要因應自動請纓 的好施導師或肯學的求教者而促/撮而成,名目上時而獨 立出現,時而歸於《應時應節與社區》 ,時而附於《突發事 件與社區》或其它計劃不定。在專業柔道師傅挾朱凱迪親 身上陣的柔道浮腰自強班外,今年我們還有另外兩個工作 坊,一個是迎接賀年的「自家醃製臘肉+秘製年糕班」,由 廣東道小販佳姐主理;另一個則是由韓國駐場藝術家的家 人教授的「韓式泡菜工作坊」 ,兩者都極受歡迎,消息被網 民瘋傳而至名額迅速爆滿。 活化廳偶爾看準機會,提供這種躍出傳統藝術空間活動內 容的工作坊,可以是看準傳授者的特殊藝術性,但也可以 是見到關照庶民的起居生活的活動所能牽動跟平常藝術觀 眾不同的對象群,人們來到空間,藝術接觸卻總會因此而 開闊增加。另而這種日常生活的技能分享,也能促助社區 關係網絡的軟性建立。活化廳作為社區藝術空間的親民形 象的建立,更是需要偶添這些叫人摸不著、估不到的蒜辣 元素,斷不能以視覺藝術的離題理解。 * 活化廳的藝術家駐場計劃,在第一年的邀引了花牌師傳黃 乃忠的加入後,第二年時與藝發局達成協議,將首年的一 筆收入,投放在另一個以月為單位、更具流動性的藝術家 駐場計劃之上,籌動完全額外的計劃,足見活化廳之誠意。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7

《花牌師傳黃乃忠駐場 花牌師傳黃乃忠駐場計劃 駐場計劃》 計劃》

《藝術行動者社區駐場計劃》 藝術行動者社區駐場計劃》

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在今個年度,已為活化廳及接洽機構 及學校等提供了多次「迷你花牌工作坊」 ,亦出席不同主題 墟市擺設工作坊檔攤;文化藝術活動相關的花牌委約望在 持續能見度中有所持續。黃生另為活化廳在新春、中秋佳 節製作大型花牌以協助宣傳,為社區增添傳統節日氣氛。 黃生的戶外花牌部件,作為戶外大型作品的展示可能性, 也首於藝術家李靜嫻其中秋主題的剪紙圖案上大派用場。

社區駐場計劃,在下半年度由李俊峰策劃下重推出臺,計 劃由四月起,邀請來三位亞洲區幾個不同地方、全要以藝 術行動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作為期一個月的社區留駐,把 其他地區中一些本地相對未被正視、卻兼具社會意義的藝 術領域議題,帶入本地藝術圈和文化圈的視野,加以刺激 討論,並與社會議題的輿論,偶有社會運動層面的積極補 足意義,進行得相當有聲有色。譬如韓國金氏夫婦引領不 少的佔屋行動,就可扣連起香港的地產霸權和保育活化, 東京來的市村美留子長期身踐力行的露宿者處境關注,與 本地主流報章的露宿者新聞追撃 ,就更是同步扣連發生。

就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的未來去向,活化廳成員各已努力 覓尋和洽商可能性,如文學徑等計劃也在不少文化藝術界 朋友的支持下成事。針對另覓場地空間,成員亦嘗向不同 團體作出了一些留駐計劃提案,然而長期的可能性仍是偏 低,個別大計可能性下年度將更明朗化。就迷你花牌作為 當下中學教學材料及遊客模型商品,活化廳也有協助資料 初步搜集和跟進研究開發,希望一旦覓得外拓資源,就可 進行更具體的籌劃。 黃乃忠非但無私的把其一門仍可服務社會大眾的獨特手工 藝展示於所有參觀者眼前分享,其比較我們輩成員,實在 更合適於舊區藝術空間前線跟街坊打交道,經常提點我們 落區的人情世故。對於藝發局審委貿然提出駐場計劃的流 動性要求,若然確是針對黃生,那實是很沒有人情味的建 議,未有以人為本去思索活化廳邀請黃乃忠作為駐場藝術 家的所有層面的意義和所該作出的承擔,更是對於長期駐 場的黃生付出的以及為活化廳所貢獻的種種的一種漠視和 不理解。

至於台灣來的湯皇珍,除了對於社區的考挖相當吻合於其 持續的藝術創作系列,因而尤產生出豐碩的個人創作成 果,其在台北華山特區的藝術村打造和促成藝術家工會的 經驗,也向我們藝圈預示了一種社會轉型發展時,必要思 考的藝術生態成長所需的基礎條件及對潛在問題的刻服途 徑。 這個留駐計劃,不單使人們聚焦在個別的社會議題,整體 也為帶動香港藝術文化圈思考藝術與社會運動的關連出了 力,使得活化廳促成的活動,得在更多的平臺(如亞洲藝 術文獻庫及浸大視藝學院等)共同推展。另而此計劃以超 乎單對單的導遊方式,讓使每位藝術家能溶入社區脈絡, 街坊的幫助同樣不可言輕。 (順提藝術家駐場需要工作室,希望藝發局續讓活化廳共 同使用藝術品外借計劃的倉庫以作後備儲物之用。)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8

總結匯報 總結匯報 活化廳在年中報告中,列舉出一列欲意提供的重點方向, 現添修後,試行逐一加以檢視。注意此列表非為評分,而 是供已多少認識理解到活化廳工作(起碼閱讀了報告)的 人們參考,就活化廳主理了一所社區藝術空間兩年,想像 評估離距仍可發揮的潛力為著眼依據。必須理解,潛力問 題,明顯跟資源多寡息息相關。 [質:平平+至++++非常棒][量:偏低+至++++飽和] 社區街坊的藝術活動參與[++][++] 公眾參觀的體驗和日常展覽導賞[+++][++] 藝術圈參與[++][++] 推動藝術圈發展[+++][+++] 藝術活動反饋社區[++][+++] 文化藝術視角連結社區人與物[+++][++] 關注地方特色生活文化及城市發展轉變[++][+++] 讓街坊觀眾討論與生活相連的社會問題[++][+++] 藝術學院及大專的學生團[++][++] 中學生團及工作坊[++][+++] 媒體[++][+++] 與街坊建立的街里關係網絡[+++][++] 街坊共用平臺的持份歸屬感[+++][++] 促進街坊街里間的社區網絡[+++][+] 與社區不同團體的合作[+][+] 開拓活化廳之友義工,建立社區支援隊伍[++][+] 尋找額外資源[+][+]

簡單來說,以建立在日常生活關係上為策辦社區藝術空間 手法的活化廳為經驗例子來看,潛在的發展空間仍是巨大 的,卻實在需要更多的資源才能提供比現在更優質的項 目,量的飽和,就若是多了資源,反而可能較易預視。 列表最終綜合呈示的,反或者就是活化廳在質與量、重點 方向之間,在現實資源限制和不同的重視序次種種拉扯之 下,所作的取捨說明。 行政及財務運作 行政的組織結構上,在第二年內沒有巨大變動,唯因工作 量上的需要,成員李俊峰經常提供大量的支援協助,我們 已視其為前線第三名工作人員。 整體財務按照預算進行,出入不大,唯財務上屬於獨立處 理的藝術家駐場項目,這裡一拼在行事報告裡交待,實際 年度財務報告,活化廳將另行呈交。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9

[後話] 此個報告針對藝發局評審委員就第三年計劃書給與的意 見,在上文中從過往經驗略作了點回應,然而活化廳進入 第三年的繼往開來行政及財務等規劃,不屬這報告範圍, 這裡就不闡述了。唯把握這次單向溝通的機會,以下為活 化廳(再次)給藝發局提出的建議,望為認真思考及跟進。 社區藝術上 建立更多不同地區的社區藝術空間項目 增加社區藝術的撥款資助 上海街視藝空間上 增撥資源 積極爭取增加同區群聚空間擴大協同效應 社區藝術空間的有機可持續發展需要清晰長期性視野安排 藝發局於藝術發展上 爭取與開拓更多資源 為香港文化藝術相關事務作更多的研究和諮詢 鼓促坊間更熱切的文化藝術討論風氣 為香港市民的文化藝術權益敢於發聲 報告撰寫 活化廳負責人: _____________ 劉建華 2011/8/31

[後後話] 曾嘗有一名大專生對露宿者生活感興趣,其在展期實已過 的時候才來到活化廳,在展場看作品並跟廳中人交談間, 才慢慢發現解答她眾多問題的男士,原來正是我們一位與 日本駐場藝術家成為了朋友、樂於閒時自行到來空間閒聊 及為空間出力的本地露宿者。這種的經驗,其實盡見活化 廳眾多藝術計劃的「真」章,試問我們若僅以參觀者兩名 的數字來紀錄這一次兩人造訪的相遇接觸(更不必說或因 展期完結而拒人於門外) ,那種的報告方向其實到底能反映 出一個社區藝術空間的什麼來?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0

活動資料概錄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1

【小西九雙年展 小西九雙年展】 小西九雙年展】

作品

客席策展人:羅家恩 展覽藝術家:程展緯、羅文樂、劉建華、俞若玫、鄭怡敏、張嘉莉、 李俊峰、關尚智、黃慧妍、黎健強、魂游、鍾惠恩

*劉建華:動作 1.0 動作 1.1

開幕:2010 年 12 月 17 日下午 6 時正 展覽日期:2010 年 12 月 17 日 至 2011 年 1 月 23 日 http://siusaigualbanana.blogspot.com/

*關尚智、黃慧妍:好市民獎

*羅文樂:小店廣告 -- 炳記銅器

*張嘉莉:文革專區

*鄭怡敏:時間囊

*魂游:景點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2

*李俊峰:西九龍頭棍

*程展緯:為未來西九罪惡區做好準備

*黎健強:小西九攝影旅行團

日期:2011 年 1 月 2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 2 時至 5 時

西九無你份?? 一齊攝入西九!! 1.為各位街坊在未來的西九文化區拍攝照片,透過你所選擇的道具和 服裝,表達個人對西九的想像和看法 (支持或反對申請亞運,例如 Hip Hop、Rap、文學館、賣玉) 2. 歡迎自備相機,在文化區練習攝影技巧

*俞若玫:小喇叭 收集區內街坊意見聲音,同 時招募摺紙花男工女工,一 齊摺成紙花。藝術家其後將 裝置紙花於區內公共空間。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3

活化廳.超錯 !? 週年公開批鬥大會 x 社區藝術茶聚 日期:2010 年 1 月 23 日 時間:2:00-3:30 pm 活化廳進駐上海街,街坊掂行掂過?我們孤芳自賞?隔絕溝通?成功 試出一個社區藝術失敗案例?!為保持公眾問責!我們特舉行週年公 開批鬥大會!邀請各路英雄圍插活化廳!收集意見,炮打司令部! 嘉賓:小西、陳景輝

開幕當日並由藝術家鄭怡敏主持時間囊入土儀式,歡迎出席者參與。 全程由香港藝術搜索頻度直擊。

同場並加設 ADC logo 設計展,以扭蛋挑戰藝術發展悶局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4

《愛情與社區》 愛情與社區》公開展覽及藝術參與社區活動

在社區的中心呼喚愛! 在社區的中心呼喚愛! 活化廳「開放對話與社區」系列一: 「愛情與社區」 ,由新婚戀人藝術 家關尚智、黃慧妍擔任策展人,以迎景的情人節氣氛,帶動「愛情」 寓意的想像,找來了多 pair 戀人情侶組合提供社區社群各式活動,把 社區作為探討話題的活動場域,形式不限,由二月一路玩到落三月。

策展人:關尚智、黃慧妍 參展藝術家: 李偉盛、卓卓; 梁御東、余一心; 蛙王郭孟浩、蛙后; 區華欣、黃衍仁; 石家豪、鄭嬋琦 展期:2月份農曆年後徐徐緣起 至4月1日愚人節前讓它終結 合作伙伴 : 「香港藝術搜索頻道」 (HKADC) 、 「我們詩寫」(WE-ER) 背後支持 : 香港藝術發展局(HKADC)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5

《愛情與社區》搞作第一撃! 青少年組合李偉盛、卓卓課餘忽發狂 想,構思出「新高中戀人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 = Off-school Love Experiment」 。鼓勵學生於社區拍拖並向活化廳提供報告,活化廳會簽 發證書,協助新高中課程學生完成活動三年內最少完成 405 小時的「其 他學習經歷」 ,以供同學回校簽鐘。雖然已有小情人活動被學校拒絕, 但活化廳繼續歡迎更多新高中戀人一起測試學校,話俾學校知「學習 經歷」唔係一定要由上而下!!最佳報告,更有百老匯電影中心禮蜜 卡乙張相贈。

活化廳《愛情與社區》其他學習經歷活動安排 落區留倩影 芳蹤印心頭 社區作為物理空間外,還有人情等待你發掘,故事記憶由你們增添! 為了配合當下中學新課程要求的「其他學習經歷」 ,輔助學校延伸教學的社區 資源,活化廳《愛情與社區》的青少年組合李偉盛、卓卓特別設計了(可供 蜜運中!)學生參加的活動,以由下而上的主動興趣出發,全方位探索個人 與社區的各式情境脈絡,培育學生以個人經驗,從生活真實經驗中積極學習, 通過藝術活動認識與體驗社區,開展其以社區作為知識學習和應用的情境! 我們歡迎學校老師向學生宣傳推介,由有興趣學生自行向活化廳查詢報名, 我們將提供參與者個別展覽計劃簡介,學生隨後於自行進行社區探究活動(由 於安全開係,我們建議學生以兩人小組為單位,拍拖的小情侶尤佳) ,並事後 向活化廳提供報告,填答一份小問卷,活化廳便將會簽發證書予學生,並蒐 集報告,整理展出,作為活化廳《愛情與社區》展覽後續發展及評估的累積 材料。 學習方向 個人與社區:人//空間:街道/公園/店舖/地 標…//時間:時段與經驗模式(拍拖散步 vs 退休 游盪 vs 購物觀光…者的步伐) 學習目標 社區時空的內化 人與人借時空經驗異同促成的交流分享…

二月十一日起, 「FM101」社運小情侶 梁御東、余一心,擺開衝鋒陷陣形象,將會 把其選輯的戀戀情歌集「Forever Love Song 2011」 ,免費送贈上海街店主和任何單身人 士,為社區滲發愛情氣氛。

二月十二日「隔窗有嘢」之「愛情與社區」 ,簡稱「隔窗有愛」 。蛙王 你就可能在活化廳或不同藝術場合見得佢多,但連埋蛙后一同來,恐 怕你未見過吧?那天大家來,可以見到一段藝術跨文化的情侶檔演出。 二月十四日,情人節正日 ADC 請睇戲!策展人關尚智、黃慧妍有十 三十四座的戲票相贈,送參加又選中的幸運兒雙雙去電影中心睇戲, 請有興趣人士必須約會心儀對象或情人,單拖出席者,活化廳保留追 究權利。唔信/冇黎的朋友,唔駛ा梳化, 「活化廳永遠愛你」! 二月二十日起,八十後情人區華欣、黃衍仁合作主理《為愛情示威》 計劃,於西洋菜街以橫額展示其「對抗最低消費」的姿態,並徵集路 人最佳談情空間、零消費拍拖活動建議。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6

二月廿七日,彭倩幗、小風帶來「我們詩寫」 (網址:http://ourpoem.tk/ )

三月五日,陳花、黃俊邦主理《在油麻地中心呼喚愛》工作坊,以拼 貼、剪紙形式製作愛情小書。

活動(一) 把櫥窗小空間裝置成為一鋪雙人 床,邀請陌生人和陌生人也來拍張親蜜床上照;

活動(二) 以 Crossword 的遊戲方式作詩,進行 集體創作;

壓軸社區藝術夢幻組合!策展人鄭嬋琦與藝術家石家豪收集大家的愛 情故事做展覽,並會在眾多的愛情故事中挑選三對情侶,經面見之後, 由石家豪繪畫肖像。

活動(三) 學生以戲劇演繹愛的五種看法,但櫥窗成為 Touch-Screen 功能窗,街坊隨時可以改變故事內容;

活動(四) 藝術家 Beatrix 和小風,以一牆的詩句和照片,說她們的愛 情故事。

愛情故事及畫作複本,於活化廳櫥窗公開爆光及展出。 [三月五日下午三時開幕贈畫儀式]

無論你是單身寡人、蜜運中還是 it is complicated,總之,得《愛情與 社區》的滋潤,總會有你著數!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7

「暴力與社區」 暴力與社區」之

《拜山先講? 拜山先講?再問六四和我城》 再問六四和我城》 【來,回溯一九八九:六四文獻展】 展期:5 月 28 日至 7 月 1 日 地點:活化廳 上海街 404 號地下 翻看和聆聽當年的故事和聲音,追問那些從六四走來的人,他們怎樣 再說六四。讓我們一起重訪歷史,發掘六四的當下意義。 * 我們父親母親和六四 我們父親母親是如何跟你說六四的?一九八九年的春夏之交,父母們 在做什麼?遊行?聯署?捐款?靜坐?絕食?為廣場上、街道上的學 生和人民默默守夜?創傷過後的尋常的日子裡,你們有沒有討論過六 四,他們對六四的看法有沒有轉變?展覽計劃徵集各人父母的六四記 憶,鼓勵大家回家,訪問自己的父親母親,提供故事的聲音/影像/ 文字紀錄,一同重寫從一九八九到如今的六四日記。

六四不只是盤旋在廣場上空的孤魂,我們言及的六四也不只是拜山先 講的東西,六四就在你我之中、就在每一條街道之中、就在自由戰士 之中、就在在日常和生活的每一場抗爭之中。讓我們再問八九,再問 我城。 策劃小組成員: 葉浩麟、湯映彤、洪曉嫻、勞麗麗、鍾惠恩、黃衍仁、陳嘉曦、區華 欣、陳浩倫、鄧樂滔、黎立本、何婷婷、陳景輝、周思中、蔡芷筠、 梁御東、余一心

同場另集來八九年的報章雜誌,以及六四及本地社運 T-恤等展出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8

【拜山先講? 再問六四和我城】

六四相關電影剪輯放映 六四相關電影剪輯放映 及 馬拉松六四電影放映會 六四震撼人心的影像,是否只有坦克入 城、血腥鎮壓的電視轉播畫面?到底香港 主流電影文化如何回應/論述六四?馬拉松 式選播相關港產片,並同場加影網上熱播 六四電影剪輯影片,期待透過影像的交錯 和開放討論,為六四的創作和詮釋尋找悼 念以外的可能。 日期:六月五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六時開始 電影:憂憂愁愁愁的走了/千言萬語/倩 女幽魂 2 人間道/英雄本色 3 之夕陽之歌 /半支煙/打擂台/滿城盡帶黃金甲 … * 從北京走到北京道 街頭藝術展 開幕及導賞:5 月 28 日下午三時(星期六) 路線:山東街-->上海街-->南京街-->廣東道-->北京道 參與藝術家: 山東街--吳家俊、張景威 上海街--陳嘉明、洪輝進、洪忠傑、邱嘉俞、泰歷、羅潤庭、楊雪盈 南京街--勞麗麗、謝振聲 廣東道--區華欣+葉浩麟 北京道--廖偉棠、陳麗娟、鄭家駒 攝影--陳曰明

在本土的街道上尋訪那年六四所散落的力量碎片,透過聲音、文字、 裝置、圖像等的街頭創作,以敏感的想像,發掘埋藏於街頭的回憶與 故事,於街道合組一幅關於抗爭和希望的時空地圖;通過重奪街道使 用權,把六四深深的植根於本土之中。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19

【拜山先講? 再問六四和我城】

誰怕自由戰士? 重生儀式 誰怕自由戰士?──重生儀式 日期:二零一一年六月三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六時 地點: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外, 「自由戰士」雕塑下 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外,有一座展開龐然巨翼的雕塑,令人注目 不已。它僅有一隻翼,卻掛上「翱翔的法國人」之名,試問折翼的它 如何翱翔?又,為何一位折翼的法國人被安放於香港市中心的公共空 間?多年來,雕塑背後藏著種種迷思。 今年,我們以象徵重生的儀式「誰怕自由戰士?」 ,揭開這件雕塑背後 流傳的故事。 1989 年—北京天安門廣場六四屠城 1991 年──製作歷時兩年的《自由戰士》誕生,由法國雕塑家凱撒 (Cesar Baldaccini) 製作,贈予香港市民,主題與民運相關。但傳言指 市政局因為對其原名感到震驚﹐雕塑易名為「翱翔的法國人」 。 1992 年──雕塑佇立香港尖沙咀文化廣場,自此穩守。 1999 年──化藝術界發起人呼籲各方友好,於六四當日下午六時,於 「自由戰士」腳下,獻上一束白花,透過最簡單而意味深長的方式, 向 1989 年在天安門廣場上殉難的人們、和所有為曾為自由而犧牲的 人們,作出最衷心的致敬。 ------------------自由重生分隔線----------------時光返回 2011 年: 在自由戰士佇立的廣場上,我們每年獻花,為了紀念——在另一個不 再自由的廣場上曾微笑的人。今年, 「自由戰士」 重生,折翼的戰士 不再隱姓埋名,鐵翅直指天際,仍然毅然挺立,這是對民運人仕的紀 念,亦為多年來各方面數之不盡的自由戰士的支持力量。 我們希望透過民間發起的重生儀式,延續不斷當年的決志,為這個廣 場重新定義、重寫我們廣場的歷史、重新思索公共空間的意義,亦回 看個人私密回憶與歷史大事交雜的化學作用。

參考資料︰ 1) 自由戰士 「六四獻花」照片及 2008 年相關宣言(見附件) 2) 2007 年丸仔六四獻花行為記錄(見附件) 3)「六四獻花」活動的自我考掘(梁寶山 二零一一) http://samadhiinarts.wordpress.com/2011/05/31/freedomfigther/ 4)昔日相關新聞(見附件) 5)《Paroles 東西譚》 「這是自由的象徵,亦可以說是伊卡洛斯」??? 期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0

【拜山先講? 再問六四和我城】

來往廣場的單車 策劃:李俊峰+鍾惠恩 八九年北京,追求民主的學生騎著自利車往返天安門廣場互通消息, 同期,北京的新聞工作者也曾過發起單車遊行爭取新聞自由。六月四 日午夜,坦克和裝甲車駛進城裡,輾過了人民,也輾過一架架自行車。 今天,六四仍未得到平反,而作為中國本土上唯一能公開悼念六四的 香港,又已否淡忘一些曾經懇切追求的價值?我們期望在是年的六月 四日,在這城市重現二十 一年前自行車來往廣場的畫面,想象當年學 生往返廣場的心情。我們從油麻地出發,途經數個與六四相關的地方, 及至維多利亞公園參與當晚的六四燭光晚會。 ...趁青春,結隊行 闖過這冷漠城市灰濛的街道。 日期:2011 年 6 月 4 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四時至晚上八時 集合地點:活化廳 上海街 404 號地下 報名: 92182077/3485 6499 (恩) #建議參加者穿著六四學生服飾,一起重現六四北京的場面 #歡迎自備單車及自攜白花出席 路線 : 由油麻地踩抵尖沙咀文化中心向「自由戰士」雕塑獻花,然後乘船渡海,再 從灣仔踩往維園 (當晚香港支聯會六四悼念集會場地) 為終點 沿途經過地點: 油麻地 碧街 六.七暴動現場 於八九年六月七日凌晨一時多,有示威車隊駛經油麻地街,開始出現擾攘, 隨後範圍一路擴散,有人擲物、焚燒雜物、破壞街邊物件,警方於是大舉出 動,發射了四十九枚催淚彈,拘捕了十五名「暴徒」 。凌晨至早上的騷動,導 致支聯會叫停了當天原來已安排的一些公開集體悼念活動。滋事份子的身份 及動機,一直是個謎。

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 自由戰士 這雕塑是由法國著名藝術家凱撤 ( Cesar ) 贈予香港市政局,一直於尖沙咀文 化中心外擺放。據悉,雕像是為六四而作,原名<自由戰士>,市政局為淡化 其政治意味而易名為<翱翔的法國人>,凱撤因而拒絕來港出席揭幕禮。多年 來,一些香港藝術家都呼籲市民於六月四日,自行到此雕塑下獻花悼念六四 死難者 。 灣仔 藝術中心 隋建國雕塑作品衣鉢 司徒華曾詮釋這個穿中山裝/毛裝去了頭的半身雕塑,勾起人們對蘇聯解體 後列寧和斯大林像被砸爛的下場聯想;因此,此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公共雕塑 可被理解為預祝暴政倒台,結束專制建立民主之紀念碑。 維園 歷來香港社會運動的一個重要集會場地。中國香港舉行六四悼念集會的一貫 場地。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1

Art Action: Cycling to the square In 1989, students taking part in the Beijing Tiananmen Democratic Movement weaved in and out the Tiananmen Square with their bicycl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ame year, journalists working in Beijing hosted a bicycle petition to fight for freedom of the press. At the midnight on June 4th, tanks drove into the city and ran over civilians as well as bikes. The June 4th Movement is not yet vindicated. Hong Kong is the only place in the PRC where people can publicly commemorate the event. However, are Hong Kong people losing their momentum for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s they strived for faithfully in the past? We would like to restore the same scene in Hong Kong on June 4th this year, and imagine we were the students who weaved in and out the square. On the action day, we will start from Yau Ma Tei and will visit a few checkpoints related to the local history of the Incident, e.g. presented flowers to the sculpture of “The Fighter of Liberty” at Cultural Centre. Then we cross the harbour by ferry and reached Wan Chai, where we carry on our bicycle journey and head for Victoria Park. Our final destination will be the June 4th candlelight vigil at the Victoria Park. Walk in groups, while we’re still young! Venturing the gloomy streets of this apathetic city! Date: 4th June, 2011 Time: 4 pm – 8pm Dress code: reminiscent of thos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89’Movement Passing sites (1) Yau Ma Tei Riot: At around 1am on 7th June 1989, a parade of cars demonstrated along Yau Ma Tei Street. A disturbance was elicited. The chaos spread quickly, with people setting fire to paraphernalia and destroying public properties. The police react vigorously and struck the crowd with 49 tear bombs to disperse the people. 15 “rioters” were arrested. The overnight chaos prompted the Hong Kong Alliance to cancel the public commemoration activities planned for the day. The identities and the motives of the rioters were left as a mystery. (2) The Cultural Centre Plaza, Tsim Sha Tsui / The Fighter of Liberty sculpture is a work by the renowned French artist Cesar, presented to the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There was rumour that the sculpture was originally entitled ‘The Fighter of Liberty’ don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June 4th Incident. It was however renamed as “The Flying Frenchman” in order to drain its political connotations, and consequently, the artist Cesar refused to atte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ver the past years, some Hong Kong artists have been calling on people to present flower bouquets at the sculpture on June 4th to commemorate the martyrs. (3) Art Centre, Wan Chai “Mantle” was an artwork by Sui Jian Guo, a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 Szeto Wah (just deceased leader of democratic movement in HK) has once interpreted this sculpture, as a decapitated sculpture in Mao suit, which reminds people of the fate of statues of Lenin and Stalin destroyed after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Mantle” could therefore be regarded as a public monument which looks forward towards the fall of tyranny rule and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 China. Victoria Park A crucial site for various Hong Kong social movements and assemblies over the years. Also venue for June 4th commemoration candlelight vigil.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2

《 第一屆「小西九雙年展」(第二部)「街坊物語」藏散篇 》

每期展品琳瑯滿目 藝術創意構思更廣 吸引更多街坊觀賞 豐富展覽盡情發揮 ──街坊 BEN(鄧啟揚)送給活化廳之新詩創作 活化廳是香港社區藝術的一個特殊樣本,作為一個寄生社區中現實的 彼鄰空間,很多走進來的街坊,會因不同的原因,主動送野俾活化廳 和職員,叫你地拿來展覽啦的,反而是少數。那人們究竟送了些乜野 俾活化廳?活化廳藏品展將把這些收到的物品一次過展出。 (食剩的 野,同留下的垃圾,恕不在此列。)點解人們會送野俾一間藝術空間? 透過從人們送俾活化廳的東西,我們可以反觀社區如何看活化廳,揣 猜活化廳做的是什麼。 社區藝術臨界點: 社區藝術臨界點:從藏品到夜冷

展期:2011年4月2日(六)至4月24日(日) 地點:油麻地上海街 404 號地下 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下午 1:00 至 晚上 8:00(公眾假期休息) 策展/藝術工作者:劉建華

因應「活化廳」社區藝術空間一直辦來收到不少街坊因著不同的原因 送來的東西,活化廳這次選以些收到的這些物品為主角,因應策劃出 是次展覽。當年香港藝術中心有一個《找尋藝術》 (1990)的展覽, 邀人們把他們認為是藝術的家裡藏品帶來展覽,這次我們展出的,卻 都是不請自來,他們也不一定認為那些是藝術品,卻吻合物主對活化 廳這社區藝術空間方向的想像。 藏品?貨尾?展覽?夜冷? 藝術空間與社區,為未來懷舊?還是先為當下謀生路! 這些物品,有些是人們眼中覺得合適活化廳展示的藝術作品,但也不 乏甚無厘頭的。至於更大批來到活化廳的物品,除了是些這區家庭和 店舖不再需要的舊東西,不忍棄置而捐出,望人能助保存的舊物,甚 至關門結業店舖的貨尾想我們代為寄賣。通過是次展覽,我們欲意延 續小西九雙年展開展的對社區藝術空間作為的反思,在導看上海街一 帶舊區面對的臨界點,生活變局同時,也在社區消失當前,反思藝術 隨之可能的消失,作為策劃社區藝術的一種積極任務。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3

「街坊物語」藏散篇/活動 「街坊物語」藏散篇 社區藝術旁枝活系列 來來來,幫幫手,齊齊幫忙社區街坊小店結業清貨! 日期:2011年3月至4月

大家藝術圈友好,我們的街坊「真珍號」最近被迫急速結業,大家可 以伺機為自己作品與收藏添個靚框,幫忙店主家庭散貨套現。 唔需要買框的朋友們,同樣也可以出分力,以小品畫作助銷!畫些作 品或捐出些平面作品來隨框出售。讓藝術社群也有機會收藏你們的作 品同時,又可以達到社區社群互助!

開幕特別儀式:4月2日(六)下午 7 時 為向先輩致敬,為讀書會研讀材料準備,策展人將有關先鋒策展人 Harold Szeemann--with by through because towards despite 出版品作開 封儀式。 讀書會:4 月 9 日(六)下午 3 時起 以 Szeemann 紀念其髮型師祖父的《祖父:像我們的先鋒》展覽為出 發點,探索整體藝術作為社區藝術方法之可能,由策展人主持。 藏品展策展人將以當年策展先鋒、策展人 Szeemann 之父獻給其理髮 師祖父而作的策展史經典展覽《祖父:像我們的先鋒》 (Grossvater: Ein Pionier wie wir, 1974)作為是次展覽的策展對話對象,從其整體 藝術的策展想像力,轉向試投於社區藝術空間與社區,同時變成向我 們本土的先輩作的一次致敬。 (歡迎大家提議及提供其他相關的閱讀材料。)

Reading Group: 9/4/2011 (Sat) 3pm A reading group host by Lau Kin Wah, discussing over the exemplar exhibition curated by pioneer curator Harold Szeemann (1933-2005), namely the Grand Father: A Pioneer Like Us (1974) in relation to the total work of art concept, which the present show: Tipping Point, Community Art of No Return got its inspiration from.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4

4 月 16 日(六)下午 3 時起討論會 「社區藝術想像與作為──保育文化/活化社區的」

Tiny West Kowloon Biennale (Take 2) Tipping Point, Community Art of No Return

活化廳或因為活化兩字,往往給人從事保育工作的印象。事實上,我 們作為社區藝術空間團體所重視的鄰里網絡、社區小店經濟等社會價 值,在市場洪流下變得已愈發難以找到生存的一席地,面對不著發生 在舊區的迫遷結業過身清拆,我們想與大家一同審思社區藝術的為什 麼及如何辦。我們邀來其他從事保育團體的文化工作者,來資分享社 區藝術與保育間的相互想像和結合嘗試。

Exhibition: 2/4 - 28/4 Opening: 2/4 (sat) 3pm Curator: LAU Kin Wah

講者: 鄭敏華 Patsy CHENG: 思網絡總監/思網絡(SEE Network)於 2004 年成立,從事地區及城市規劃研究,提供的服務包括出版、顧問研究、 籌辦公眾參與活動、工作坊及講座、研習團、文化導賞活動等。

Cares who, the why of curating?

小田: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區組織者/曾參與藍屋留屋留人運動、灣仔 市集保存運動,近來較多參與「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劉建華:活化廳負責人/「小西九雙年展」(第二部)「街坊物語」藏散 篇策展人

Becoming the immediate past,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Since Wooferten opened its door in 2009, people brought in various kinds of things. What items have our community bring in? What it means when an art space begins to collect? All these things will be featured in the forthcoming exhibition at Woofer Ten.

Some people gave us artifacts that they think are artistic and worth exhibiting; some people just gave us things for some unknown reasons. A very big portion of these objects belong to a number of families and local stores, which have moved or closed down in the last 2 years and do not want to dispose them. No doubt these objects reflect (or actually formed) the ways of living and cultural histories of the community in Yau Ma Tei. The aging community seems to be on the brink of a tipping point, being swiped by the frenzy property market soon. Tiny West Kowloon Biennale (Take 2), deliberately invites no artist (as everybody is one). Other than bringing out the hard facts and stories about the exhibiting objects to the audiences, the project hopes to further previous discussion about community art in first round, by focusing on to the crucial (yet not unproblematic) role (if not art) of curatorship. Related Events Opening Special Ceremony: 2/4/2011 (sat) 7pm Opening the curatorial bible: Harold Szeemann--with by through because towards despite Reading Group: 9/4 3pm A reading group host by Lau Kin Wah, discussing over the exemplar exhibition curated by pioneer curator Harold Szeemann (1933-2005), namely the Grand Father: A Pioneer Like Us (1974) which the curator got his inspiration from. As our community is bearing great pressure withholding the tides of drastic changes, how should community art response and intervene, if not by some sort of art of no return? Sharing and Discussion: What does community art serve and deserve? 16/4 3pm (To be confirmed) What community art could do for community? When an aging community is at its tipping point, what does it mean by ‘vitalization’? Especially via art? Isn’t it irony, that art feeds again on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In the session, we will share and reflect on curating community art, and making sense of community preservation.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5

【隔窗有嘢】 隔窗有嘢】 「隔窗有嘢」是活化廳每月一度的活動,邀請不同藝術家整日駐留在 櫥窗裏,以形形式式的展演面向街坊,與社區互動。 // 策劃:魂游

See-Through See-Through is a monthly programme in which artists are invited to stay inside the windows of Woofer Ten at Shanghai Street for a day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l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neighbourhood community. // curated by: wen yau

【11 月展演】 喜嘻果: 《我跳 喜嘻果: 《我跳》 我跳》 直至頭髮一直長長,直至時間到了要停頓的刹 那。如果可以憑著一個單純的 祈願生存,我會。如果這零星是一個祝願,我跳。 ...櫥窗內立著一個人偶,觀眾/途人被邀彈奏,彈奏之際,演出開始,我跳, 開始講述著故事,如若途人停止彈奏,故事亦被突然終結。在觀者與演者及 人偶之間,從一個狀態過渡至另一個狀態…… 喜嘻果 著有二繪本創作《因為愛 我們在一起》 (2006) 與及《因為愛 我們獨個兒》 (2007),曾參於多種不同媒介的創作,後來便發覺,原來不太必要以「創作」 作為一個包裝,真正重要的,是從觀念、策劃以至行動本身。現用心經營意 念品牌 aboveground,期望在工餘課後能為意念找出一條生路。

Nov /

I Dance / hey_fruit

As long as my hair is growing long, as long as time is going to a moment to stop. ...If I can live on a simple invocation, I will. If all these fragments are blessings, I dance. The performance will start when an audience or passer-by play the music. The puppet inside the window will dance and tell a story. When the music stops, the story will come to the end... bio / hey_fruit A cross-media creative who published two books “together because love” and “alone because love” in 2006 and 2007 respectively. For her, “creativity” after all is not necessarily for packaging and not as important as concept, organization and the action itself. Recently she has established a concept brand titled “aboveground” which keeps her ideas safe.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6

【12 月展演】 俞若玫、 、丸仔: 《小喇叭, 俞若玫 丸仔: 小喇叭,大動作》 大動作》 西九文化區以大為要,重國際,輕本土,帶動的可能只是地產項目及旅遊消 費,跟真正在西九生活及工作的人亳無關係,更湮沒了小區的需要及破壞生 活空間。丸仔及俞若玫嘗試以土炮方式把地區願望以舞動的方式再現。俞若 玫將以小喇叭讀出過去兩星期收集得來的街坊心願: 「如果你有放大的能力, 你會放大什麼?」丸仔在壓縮的封閉空間即時以身體舞動回應,正是小區自強 的寫照,顯出變化而柔軟的生存力度。

【1 月展演】 三木: : 《山水 三木 《山水》 山水》 在城市的一隅,尋找山水與風景。

三木 1963 年出生於北京, 長期生活在南方。1986 年加盟「南方藝術家沙龍」 ,開 始從事行為藝術的創作。1987 年赴日。1989 年天安門事件後,參加民運。作 品主題產生重大變 化。多反映戰爭、屠殺及人對人的迫害,及對東方文化作 反省和禮贊。創作系列作品包括《山海經》 、 《偽自由書》 、 《朝花夕拾》 、 《新 華字典》等。同時也採 詩、版畫、裝置等作為創作載體。2002 年回國,開始 了旅行創作和策劃展覽的工作。近年參與展覽包括:從五四到六四、六月聯 合、第五屆大道國際行爲 藝術 節、長野國際現代藝術節、10 年回歸前後話、 第二回大東亞共榮軒亞洲國際行爲 藝術節等,並為「香港作動--香港行為 藝術計劃」 (2005-)策展人之一。

Jan/ Mountains & Waters / Sanmu Looking for landscape in the city...

Dec/ Small Trumpet, Big Movement / Cally Yu and Yuenjie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ims big and overlooks the small, promoting a real estate project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but not related to the everyday life within the district. In this performance, Cally Yu will read out the wishes that she collected from the neighbours in the last 2 weeks what to amplify and Yuenjie will respond with his body in the enclosed space. The action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mmunity’s striving and the people’s flexible and tender living force.

Bio / Sanmu Born in Beijing, and currently based in Hong Kong. He started doing performance art after joining the "Southern Artists Salon" in 1986. He went to Japan in 1987, and after the Tiananmen Incident in 1989, he participated in democratic movement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eme of his works. By using media such as poetry, printmaking and installation, his body of work reflects on the oppression forced by wars, massacres and people, as well as examines oriental culture in a ritual way. He moved back to Hong Kong in 2002 and started to create works during travelling and to curate festivals and exhibitions.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7

【2 月展演】 《隔窗有愛-隔窗有愛 趙的菜, 趙的菜,藝術即蛙──蛙王與蛙后的生活 藝術即蛙 蛙王與蛙后的生活》 蛙王與蛙后的生活》

【3 月展演】 Karo Tak: : 《光明憧憬》 光明憧憬》

「藝術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藝術。」 「煮食就是以愛和心準備食物……煮食是藝術,藝術就像煮食。」 蛙后準備韓式飯團,準備為各位煮食!

「我害怕光明。」 在安全又漆黑的陰暗裏,她肉帛相見。她安心。她 暗藏著。如果有光又如何? 在陰暗裏她找到慰藉,一身包著閃動的小燈;在陰 暗之下卻又弱不禁風。肩負的愈見沉重,惟有盡力 逃離那瑣細的陰暗。你看見她時看到甚麼?你看見 自己時又看到甚麼?

(蛙王)郭孟浩 1947 年生於廣東。香港 長大,遊藝紐約 15 年, 於 1995 年返港定居。 1998 年獲「香港藝術發 展局視藝成就獎」 。 (蛙后)趙顯才 1987 年南韓德成女子大 學藝術系西洋畫學士, 1992 年南韓東國大學美 術教育碩士。從事創作 三十年。 Feb / Cho's cooking, Art is Frog --- The life of Frog King & Frog Queen Art is life; life is art. Cooking is an act of preparing food for eating by application of love and heart... Cooking is an art, art is like cooking. Bio /(Frog King) Kwok Mang-ho (1947-) grew up in Hong Kong. He had experienced an 'Art Life' in New York for 16 years and resettled in Hong Kong since 1995. Kwok received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Emeritus Fellowship” in 1998. (Frog Queen) Cho Hyun-jae Graduated with a Bachelor of Fine Arts degree from College of Fine Arts, Duk Sung Women's University, Korea in 1987, and a Master of Education degree from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Education, Dong Kuk University, Korea in 1992. She has produced painting, installation, photography and performance art for over 30 years.

KARO TAK 1979 生於荷蘭,現居於澳洲悉尼及墨爾本,自覺是地球公民,為藝術遊歷世 界。目前在港參與香港藝術節於九龍寨城公園舉行的大型聲光藝術裝置《聲 光園》之製作。畢業于荷蘭戲劇教學及導演學院,亦曾在紐約電影、電視及 劇場學院進修。過去八年來專注形體劇場及寫作。目前正編寫 《CHICKPOWER》一書,讓世界各地的女性藝術家自學創作,自成一家。亦 創立了 Gener8or 藝團(www.gener8or.com.au) 。

Mar / “I’m afraid of the light.”/ Karo Tak ...In the safe, inky darkness, she is alone in her skin. She is secure. She is invisible. so what happens when the lights come on? She finds comfort in the dark, wrapped in fairy lights, moving, blinking lights. But her body is vulnerable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The burden weighs heavy, and she must try to escape the pinpointed darkness. She wants to get away from the darkness, what do you see when you see her? What do you see when you see yourself? Bio / KARO TAK born in Holland in 1979, traveling the world for her art, living between Sydney and Melbourne. Currently she is part of the Power Plant team, a huge site- specific multi media/sound art installation project who are showing at the Kowloon Walled City Park as part of the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Karo obtained a degree in acting/ theatre-making from the Academy for Teaching and Directing Drama in (Eindhoven, Holland) and was trained in New York at the Academy for Film, TV and Theatre. In the last 8 years she has focused on physical theatre and writing. She is currently writing CHICKPOWER, a self-help book for female ar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to encourage and inspire women to make and create work and stand for what it is they do. She runs her company: Gener8or THEATER & EVENTS.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8

【4 月】 艾未未、劉曉波、譚作人…神秘塗鴉一夜之間鐵閘登場

【7 月展演】 69 老化廳( [傾計會服務暨展覽] 老化廳(有限服務公司) 有限服務公司) 傾計會服務暨展覽]

【5月展演】 花苑: 《隔窗有夢 花苑: 《隔窗有夢》 隔窗有夢》

展覽日期 30.07.2011 (六 sat) – 12.08.2011 (五 fri) 兩月前在灣仔 aco(藝鵠)書店為期 8 天的「報夢」活動反應熱烈,徇眾要求 加開特別場,今次嚟到活化廳!五月份 「隔窗有嘢」 ,藝術家花苑將來到油麻 地,聽你說夢。 無論是完整的或是片段的,也歡迎你 來,將你所發的夢告訴花苑。她會即席 創作一張剪紙,貼在玻璃窗上,作為夢 的回應或再創作。 花苑 花苑未曾接受過學院的藝術訓練,離開 設計工業後自學版畫,有時用版畫來回 應社會的事,有時用版畫和設計來糊 口,近半年起自學剪紙,自覺有審美障 礙。

May / Dreams on the Window / Karden Chan Following the rave response of Karden's “Dream-telling” event in aco books in March, the artist will come to Woofer Ten and listen to your dreams! Tell Karden you dream, whether it is a whole story or a fragment, and she will make paper-cut and post them on the window. Bio / Karden Karden has never received academic art training and started learning print-making after leaving the design industry. Sometimes she makes prin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affairs; sometimes she makes a living with prints and design. Half a years ago, she teaches herself to do paper cut. Karden finds herself having difficulties in appreciating beauty. http://kardenc.net/

【6月】 策展人外遊,置師尖沙咀「異議聲音」的海外「六四倒數」直播

服務日期和時間 30.07.2011 (六 sat) 3pm-6pm 是日服務: 理髮 $6 洗腳 $6 修眉 $6 拍照 $6 下棋 $6 特別服務 $9 優質服務團員︰ 區家耀、陳偉江、卓瑞惠、偉樂、 洪竹筠、何兆南、小丁

Jul / 69 Aging Ten (Company with Limited Services) (Kinggaiwui Services & Exhibition) Premium Service Team Members: Au Ka You, Chan Wai Kwong, Fanny Cheuk, Wai Lok, Ada Hung, South Ho, Siu Ding Service Menu: Haircut $6 / Foot Wash $6 / Eyebrow Shaping $6 /Photo-taking $6 / Chess-playing $6 / Special service $9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29

【8 月展演】 林嵐《 《傳宗接代, 林嵐 傳宗接代,玩具盆景製作》 玩具盆景製作》 小丁 www.siuding.com : 但願藝術不只作為觀賞-- --69 但願藝術不只作為觀賞 -- 老化廳服務日 我們「傾計會」的展覽「69 老化廳」是應「活化廳」 魂游主持的「隔窗有嘢」計劃邀請而搞的,我們是 七月份的演出單位。 「隔窗有嘢」計劃是利用「活化 廳」的廚窗作演出,主題須與社區有關。以「69」 為名是源於「傾計會」第四期 Fanny 的主題作品 「69」 ,但只是展示作品並未能與社區街坊有互動, 於是我們一班人想了又想,終於想到搞一次「服務 日」來與眾同樂。

你出玩具,加埋一段古仔,林嵐將會 即場幫你種好佢,種完可選擇攞番屋 企,或者我幫你保存,等你仔女大咗 接佢走。 ...為你的記憶保值,製成藝術作品,保 證冇危機。為你仔女著想,仲等?

林嵐 藝術工人,修補記憶。喜愛遊逛於各 地,掇拾遺忘的城市、風俗、歷史、 人文片段,再進行敲敲打打,娛人自 娛。

「傾計會」成立於 2010 年。 「傾計」乃廣府話「傾偈」 ,即「談天說地」之意 的誤筆,意表為傾談和計劃之意。 「傾計會」由七位從事攝影創作的香港年青 人所組成,各人雖然作品風格和關注的題目不同,但同樣希望藉著出版和展 覽,向公眾展示攝影作品也可以乘載更深更廣的意旨。 Bio / “Kinggaiwui” (Chit-Chat Club in Cantonese) founded in 2010 by seven local young people devoted to photography. Their photographic styles and subjects are diverse, yet by producing exhibitions and publications of their work, they endeavor to go beyond established photographic expression and put discussion into actions. http://kinggaiwui.wordpress.com/

Aug / Family Treasure - Bonsai making / Jaffa Lam Jaffa Lam will make a Bonsai from your old toy and the story behind it. You can take it home, or let her keep it for your children if you want them back later. Better than stock market, there is no crisis, and it would never be depreciated.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For the sake of your next generation, invest your memories in art market NOW! Bio / Jaffa Lam an art worker, repair service provider, specialising in memory. Wandering traveller and city picker, who loves to collect the fragments of city, history, heritage culture and humanities, and work something out with them.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0

【9 月展演】 「隔窗有嘢」壓軸篇 梁惠敏、 梁惠敏、一代人公社《 一代人公社《上海街月色開飯》 上海街月色開飯》

Sept / Moonstruck Shanghai Street September 10 · 4:00pm - 8:00pm

明月照上海街下,打開飯桌在門前,街坊、鄉里、不同種族的朋友不 分你我一同分享家鄉慶節的佳餚,提吊燈籠猜燈謎,哼唱二曲喝兩杯, 將上海街遊暢熱鬧一夜。 下午 4 時起有不同鄉里教授製作節日美食,有來自上海街、江西、泰 國、菲律賓、九十後青年……歡迎朋友到場學做!當日出席開飯的朋 友,請自行準備一碟精心美食及自家碗筷。

Friends from Shanghai Street, Jiangxi, Thailand, the Philippines and Pakistan as well as young people will be here to demonstrate festive cooking on the eve of Mid-Autumn Festival. Bring your own cutlery and a dish for sharing and join the dinner under the full moon! Bio / Leung Wai-man (Aman) From Sanshui, Guangdong, Aman has lived and been still active in Jordan and TST are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er mother taught her to make a special dish, steamed eggplant with peanut sauce. Aman likes body movement and life art. For her, art is reflection and reaction; art is realised in living. A Generation Founded in 2004, the group believes that life is not only individual, but marks the traces of social happenings left on the whole generation. They hope to transform their social concerns into action,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life and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living with various communities.

梁惠敏 家鄉於廣東三水,家住佐敦尖咀廿多年,現在亦常出入於油尖佐一帶。 阿媽傳授給我的能手是「李鳳蓮花生醬蒸茄瓜」 ,鍾情家常便飯。喜歡 郁動身體,喜歡生活藝術。藝術不是甚麼,它是反照,它是反動,它 是行於生活。 一代人公社 2004 年成立,認為人生不獨是個人的,社會的風吹草動、一舉一動都 會在一整代人身上留痕,我們希望將我們對社會的關注化成行動,與 社會上不同的社群一起尋找生命的可能及擴闊生活的空間。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1

【每月益街坊】 每月益街坊】 主要派發地點:九龍 油麻地 上海街 404 號地鋪 策劃:C&G藝術單位

一月巨獻:社區店舖招牌揮春 社區店舖招牌揮春 藝術家鄭怡敏和張嘉莉透過街頭攝影店舖招牌,攝集「龍」 、 「馬」 、 「精」 、 「神」及「大」 、 「吉」 、 「大」 、 「利」 ,以不同來源的文字款式, 砌出吉祥字句,拼砌成十二款吉祥揮春,背頁附有48間店舖資料。 收集日期:1 月 11 日(星期二)及 1 月 12 日(星期三)下午 派發日期:1 月 28 日(年廿五)中午 12 時開始派發 揮春設計 -- C&G 友情攝影紀錄 -- 黃嘉榮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2

二月呈獻:兔年派套 四月呈獻:茉莉花復活蛋 2月 17 日(元宵)派送避孕/安全套 4月24日 元宵派套益街坊 要有一套鐵盒裝 送禮自用夠大方

《茉莉花復活蛋》是以攝氏 100 度火熱的正宗茉莉花茶,經反覆高溫 沸騰、翻滾、爭扎泡製而成的茶葉蛋,保證衛生。蛋殼表面經茉莉花 的感染、醺陶,彷彿有了思想,既有統一的茶色,又有各自獨特紋路、 機理,真是芸芸復活蛋中之革命奇蹟。

出出入入保平安

註:有說常服茉莉 花茶可提神醒腦, 有助思考,促進新 陳代謝,對身心有 益。但效果因人而 異,並非萬能。茉 莉花復活蛋數量有 限,送完即止。

三月呈獻:雨中送炭 3月19日 驚蟄之後

五月呈獻:向母親送上一支 向母親送上一支《雞毛掃花》 雞毛掃花》

悶焗潮濕 春雨漸多

在外活動,每逢降雨,難免弄濕鞋子,若處理不當,容易令鞋子發霉、 發臭。根據天文台預測,3 月 19 日將多雲有雨,相對濕度九十幾,有 見及此,活化廳關懷各街坊雙足,雨中送炭,特免費向各街坊每人贈 送一對包裝精美的「吸濕炭包」 ,只要你把「吸濕炭包」放進濕鞋內, 便會發揮吸濕功效,更可循環再用,方便環保。 註: 「吸濕炭包」之吸濕效果視乎個別情況而定,並非萬能。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5月8日母親節又到了,回顧今年 1 月 1 日至 5 月 8 日,母親為這 128 日付出的努力,我們都沒有忘記。為向每個家庭中居功至偉的母親表 達我們的敬意,我們於母親節當日向各母親送贈《雞毛掃花》一支。 「雞 毛掃」乃家庭主婦常備之家居用品,其用途廣泛,除清潔打掃、協助 找尋失物、撲滅害蟲外,更具相夫教子之功能, 「雞毛掃」象徵著母親 對家庭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各母親收到《雞毛掃花》都開開心心,花 開富貴。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3

六月呈獻:含蓄的我向更含蓄的爸爸發一個《給父親的「 》 給父親的「訊」

《孜孜筆願》 八月呈獻: 孜孜筆願》開學贈送極品鉛筆

6月19日

8月31日

專為各子女街坊,以發「短訊」方式 祝爸爸「父親節」快樂。

暑假即將完結,莘莘學子又要開學,我們活化廳於本月會向各位學生 街坊送贈一支三角鉛筆,讓各位寫得更舒服、學習更快、更得心應手。

步驟: 1 到活化廳 2 向我們講出對父親的祝福,我們會 把你的祝福寫成文字短訊 3 講出父親電話號碼 4 透過我們專用手機發出你的「父親 節祝福短訊」 5 完成

免費領取鉛筆方法: 1. 直接到來活化廳 2. 為下一位領取者刨 鉛筆,並在紙上寫上 你給他 / 她的祝願 3. 免費領取上一位領 取者為你刨的鉛筆, 及他 / 她給你的祝願

註:用作發短訊的電話號碼及整張電話卡,將於本活動完結後立即銷毀,不留任何紀錄, 請大家放心

註:每位學生街坊 限取一支,數量有限, 送完即止。

每位參與上述活動人士,可獲生力啤酒壹支[啤酒贊助:生力啤]

七月呈獻:暑假平安套 暑假是出門旺季,卻先來一宗中國高 鐵意外新聞。活化廳喜得香港藝術館 贊助,為各街坊送上印有不同版畫藝 術家創作的「門神」 、 「鍾馗」 、 「增福 財神」 、 「靈應藥王」四款圖案的八達 通套。 祝各街坊在暑假期間「帶套」乘坐公 共交通工具閒逛、遊樂時,保佑平平 安安、一路順風、開開心心。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4

【應時應節】 應時應節】

一月份新春活動 新春活動 (一)街坊書畫家章鳴 於 1 月 21 日及 28 日 下午至黃昏,於活化 廳街頭設置揮春攤 檔,即席揮毫

十二月聖誕 聖誕節 聖誕節活動

(二) 書畫家章鳴另根據店名和行業,為家居店舖書寫度身設計的對聯

賀聖誕及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 聖誕卡/聖誕老人派街坊

友情攝影紀錄: 黃嘉榮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5

眾樂樂 迎中秋 中秋節在即,九月十日晚上七時開始,活化廳將有一籃子活動,歡迎 街坊參與,齊締團圓和睦社區

活化廳送月餅 活化廳送月餅 策劃:羅文樂 今年活化廳把爂氣轉用來焗月餅, 大派益街坊,聊表活化廳的心意, 齊齊共慶中秋傳統佳節! 四兩裝 咸黃蓮蓉、有機綠豆 兩款口味 夾四款 社運抗壓精雕圖飾 啃快人心 在一片瘋狂通脹潮下,活化廳將於中秋節前,派 送月餅,在佳節前給街坊聊表溫情。歡迎社區各 方好友齊來活化廳共享節日、更望關愛傳達到本 地社群去,只要你來參與我們的中秋慶節活動 日,便可捧走我們誠心創作的特色月餅回家應 節,不用幫襯那些錢都花在廣告谷銷的大集團貨 式。 (*頭五十位到來參與活化廳中秋晚會攤位活動者,可獲贈月 餅乙個,派完即止。另特別鳴謝智海提供漫畫圖像。)

唔甩佳節本色 繼續月餅起義 月餅除象徵團圓,中秋食月餅的習俗,相傳是因元朝時漢族受北方外 人的統治,劉伯溫便想出借月餅內藏紙條相約民眾起義,並結果一舉 推翻元朝。承此佳節本色,我們今趟先聘請上海街雕模師傅為我們把 四款民主社運圖案設計,包括:「反高鐵」 、 「反廿三」條立法、爭取「普 選」鳳凰,以及反「超錯」政 改,雕刻成餅模; 再誠聘小型連鎖餅店 龍珠及社區網絡組織土作坊以模具分別製作出傳統咸黃蓮蓉及有機綠 豆蓉月餅。讓大家既可吃出佳節本色,亦吃到社區情懷。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6

上海街月式開飯 宣傳圖像(柏齊)

中秋主題的剪紙作品(李靜嫻)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7

《突發事件與社區》 突發事件與社區》 各式力撐/ 各式力撐/參與項目 參與項目(無法盡錄) 項目 石崗菜園村關注組:無名火起! 菜園滅火筒認養計劃 菜園新村未建,政府又黎迫遷!一個月內巡守隊目 擊兩次離奇火災,所以發起滅火筒認養計劃,希望 大家可以一人捐一個小滅火筒,就算你不可以日日 入村巡守,你的滅火筒都可以幫手護村! 認養方法:旺角上海街最容易買到滅火筒,大家可 以在筒上貼上姓名或相,然後送往油麻地上海街 404 號地下「活化廳」 ,我們會有專人送往菜園村,放在 村內主要通道。

日日掛住艾未未行動

「玻璃再生璀璨」

社區玻璃回收計劃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

「新春糊士托 ‧ 菜園滾滾來」 ﹣大型廢墟藝術節 日期:2011 年 2 月 5 日(初三)至 2 月 6 日 ( 初四 ) 地點:元朗石崗菜園村 活動:活化廳自強柔道工作坊 活化廳自強柔道工作坊

「一人一石——紀念 5.12 汶川大地震遇難學生」行動

你還可愛麼/導演崔允信《佳叔》拍攝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8

「你敢學,我敢教」 我敢教」 策劃:李俊峰 費用:全免 賀年自家醃製臘肉+秘製年糕班 賀年自家醃製臘肉 秘製年糕班 日期:1月29日 時間:晚上8時半至9時半 地點:廣東道佳姐檔位 廣東道街坊佳姐自家秘製本地臘 肉,天然風乾,不含防腐劑及人 做色素,遠近馳名,買臘肉唔一 定買榮華的。

韓式泡菜工作坊 日期:7月16日 時間:下午5時正 韓國人幾乎每家每戶自行醃製泡菜,更發展出的各自根據不同口味的 秘方。是次工作坊邀請到駐場藝術家 KIM Kang 及 KIM Youn Hoan 的 媽媽和他們的九歲女兒親自教授各位街坊她們的獨門泡菜秘方。觀迎 參加者即學即試,醃製出美味泡菜回家品嘗。

You Dare Learn, I Dare Teach Workshop Series: Kimchi workshop 16/7 5pm Enroll Fee: FREE€ Korean is famous for their vegetable dishes of kimchi. Each family too, has its unqiue receipt on making their favourite kimchi. In this workshop, one could learn from the artist’s mum and lovely daughter of their family receipt, and produce some kimchi to ferment and serve back home.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39

【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 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 花牌如此喜慶吉祥的華南風俗其文化傳統,若要更盛地重現於民間, 社會便該為它留下延續的生存空間。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是活化廳 的活寶,其為公義而戰的花牌,更已是活化廳的標記/座右銘。 自從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發展出其獨特的迷你花牌意念及工作坊後, 一直相當受到歡迎,個別學校及文化藝術團體的計劃其實有點應接不 下,但黃生的駐場其實並非單為讓人留意到此門手工藝的視覺藝術及 美學元素。 黃乃忠駐場,不論從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工藝行業與時代及城市變遷, 到其深水埗重建項目遇上的經歷等種種,都是活化廳作為社區藝術空 間所真誠關注,並望引導人們反思文化藝術跟社會時代中,想要什麼 樣的當代價值的優先序。 今年1月 21 日,黃乃忠的深水埗重建影響上訴被終審法院裁決宣判不 獲受理,案件暫告一段落,其案針對受重建局的重建計劃影響承諾居 民生活影響評估未得實際落實執行和發揮作用之問題,依舊未得解 決,以人為本的舊區更生仍是空話。

由活化廳成員羅文樂與江記合作的 「香港職人系列」中的黃乃忠一期, 活化廳持續以海報方式加印派發。 香港電台《紮作‧藝術》網站的花牌 部網頁已啟用: http://rthk.hk/chiculture/bamboocraft/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0

【藝術行動者 社區駐場計劃】 社區駐場計劃】

藝術行動者 社區駐場計劃( :湯皇珍 社區駐場計劃(一) :湯皇珍

策劃:李俊峰 「藝術行動者 社區駐場計劃」是一個建立在社區生活關係上的藝術 家駐場計劃,期望促進亞洲各城市間關注社會/文化行動議題的藝術 家彼此交流。藝術家將於上海街生活一個月,我們期望讓藝術家身處 一個獨特的社區,經驗在地的社區生活,並在日常生活的觀察和與社區 人士的對話裡,提供一個讓藝術家(深入)認識這城市的角度。 計劃特邀請以藝術行動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參與,期望增進不同城市 間關注社會議題藝術家的彼此交流,並以藝術行動介入社區,以討論 會,工作坊,藝術行動等不同方式回應其社區生活的經驗。此計劃以 單對單的方式,為每位藝術家設計按其創 作主題的駐場活動,如街坊導 遊,考察等。計劃亦期望增進不同城市間關注社會議題的藝術家彼此交 流,鼓勵藝術家以藝術直接介入社區。

Artivist in residence Curated by Lee Chun Fung Wooferten's Artivist in residence 2011 is a unique programme in which artists can experience the cit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rass-rooted community. We aim to connect the artists in residence to local living experience and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artists to develop their projects based on relationships with our neighborhood. We will provide our visiting artists residency with full range of facilities including accommodation, studio and exhibition space. Each session lasts for a month. Artists with a social-critical concern in their art practices working in different cities in Asia will be invited, to facilitate exchange of ideas among like-minded artists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network. Rather than merely 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community, artists will be able to pursue their art practices that engage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network in Shanghai Street. With the support of Wooferten, specific programs will also be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rtistic concern. Possible programmes include local trips guided by our neighbors, closed-door discussions with local artists, cooking gatherings, etc. With the assistance from the community network of Wooferten, public discussion, workshop, outdoor live performance or any art project/action suggested by the artists will be organized. They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artists to make connections with the community directly. The artists will also have to join public discussions about contemporary art and to introduce their own practices to a larger audience. Artists can share their creativities by hosting a workshop open to participants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四月份,活化廳邀請了台灣行動藝術家湯皇珍進駐生活一個月時間, 期間除到訪香港各處,並藉活化廳的社區網絡,訪問不同街坊,開展 她的「尋找城市裂縫─由台北到香港」的創作計劃。 http://blog.roodo.com/citybody2011 In April 2011, Tawian artist Tang Huang-Chen will stay by Woofer Ten for one month, as our first artivist-in-residence and will initiate a project entitled “In Search of Crevices in a City – from Taipei to Hong Kong.” 湯皇珍 行動藝術家,生於中華民國台灣台北,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巴黎第八 大學造型藝術系。1991 年自法國返台灣,每年持續發表新作計畫,迄 今 40 餘件行動,是台灣少數一直以行動藝術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 1999 年,展開「我去旅行」系列行動計畫。2006 年她以「我去旅行Ⅴ/ 一張風景名信片〈台灣篇〉 」獲得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 , 並以「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名信片〈義大利篇〉 」應邀參加第 52 屆威 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她長期關注台灣藝術文化生態的締造:1997 年發動爭取廢棄十年的台 北酒廠作為跨領域藝術展演場地,促成「華山藝文特區」 ,2008 年發 動「種植藝術」 ,2009 年籌組「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2011 年 2 月成 立「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 Bio / Tang Huang-Chen Artist and activist. born in Taipei.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Department of Plastic Art, University Paris VIII. In 1991, Tang returned to Taiwan and continuously initiated various art projects and more than 40 actions to this day. Tang has been consistently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art and cultural ecology. She spotted and transformed the abandoned wine factory in Taipei into ‘Huashan Art District’, a cross-disciplinary exhibition and performing art space in 1997. In 2008, Tang initiated an art action project entitled ‘Plant Art Act’. She and several other Taiwanese artists set up the Art Creators Trade Union in 2009. In early 2011, she set up the Taipei City Art Creators Trade Union.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1

藝術行動者 社區駐場計劃(一) :湯皇珍

Welcome Party + 藝術家講座* 藝術家講座 日期:4月3日 下午4時至6時 地點:活化廳 駐場藝術家湯老師將介紹她過往策劃過的行動和創作理念

藝術創作者以工會途徑突圍對於社會的積極意義 ─ 一種文化運動的可能性* 一種文化運動的可能性 日期:2011 年 4 月 14 日,下午 6 時 30 分至 8 時 地點:香港上環荷李活道 233 號荷李活商業中心 10 樓,A Space 2010 年,一群台灣藝術家突破工作的既有定義,呼籲公眾正視藝術創 作的專業,由成立職項到組織「藝術創作者工會」 ,翌年經行動藝術家 湯皇珍號召下成立「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在籌備過程中,湯 氏接觸到藝術與藝術家的核心意識狀態,不單屬社會運動,而且更可 能是一種促成文化運動的突圍之道。成立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目的 除了為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組織一個完全自主的團體外,還有什麼社 會意義?是次講座,湯氏將概述有關成立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種種 議題,由社會運動的模式、藝術創作身分的特殊問題、定義名詞所帶 出的意識狀態、到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是什麼在刺耳、藝術創作者成 立職業工會挑戰了什麼等,並會分享當中複雜而深刻的歷程,也會牽 涉到她的一趟遠行計劃: 《旅行九》 。 In 2010, a number of Taiwanese artists gathered together and set up an Art Creators Trade Union to establish a set career trajectory for art workers, labeling new definitions of ‘work’ and invoking public respect for art creation as a profession. The following year, Taiwanese artist and activist Tang Huang-Chen called on local artists to set up the ‘Taipei City Art Creators Trade Union’. Through the process, Tang realised that by connecting the core beliefs of many, artists could indeed trigger a cultural and social movement. Aside from the need for an independent and autonomous organisation for art and cultural workers, is there any other social significance in establishing a work union for art creators? In this talk, Tang will discuss various issues related to establishing an art creators trade union, from social movement models, identity issues, and ideological definitions of art creators, to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 of establishing such a union. She will also relate her discussion to her travelling project, entitled Go Traveling IX / The Sojourner.

行動 + 藝術 = ? 藝術家湯皇珍的分享會* 藝術家湯皇珍的分享會 日期﹕4 月 27 日(周三) 時間﹕下午四時三十分—六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畫廊 九龍觀塘道 51 號 「藝術是所有生活成為意義的釀作過程」— 湯皇珍 湯皇珍是台灣少數一直以行動藝術為創作重心的藝術家,發動一波又 一波的文化運動,介入社會。是次演講,湯氏將從她的創作理念及過 往所策劃的行動出發,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家的角色以及藝術與社 會的關係。

(*所有活動以國語進行)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2

湯皇珍「 湯皇珍「尋找城市裂縫─由台北到香港 尋找城市裂縫 由台北到香港」 由台北到香港」計劃成果發表 計劃成果發表 日期:2011 年 4 月 28 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 7:00 - 8:00p.m (協同演出本地藝術工作者:區詠欣、關愷霖、朱嘉程) 藝術家的話: 「城市裂縫的尋找其實是跟我們的記憶在進行對話,記憶陳述的語 式總是恍恍惚忽,時空措置,一種極為古怪卻讓人心動而語塞的溝 通。這次來香港我的確有點不是當異鄉人的異鄉人,跟這個我首度 認識的城市透過許多人用我聽不懂的語言要進行記憶的對話!演 出時,其實是一場有局部條件設定的即興應和,有敘述者、翻譯者、 控制影音及張貼訊息者,我跟他們解--在敘述的演繹上就像爵士 演奏相互有關係也有脫軌、如此說一段交錯的記憶語式,一段需要 觀眾自我聽串演譯的溝通之旅。」

城市裂縫不只是物理上,也是心理上。藝術家藉著其外來眼光對社區 的觀察,街坊訪問中,尋找城市發展中埋藏在社區記憶間的裂縫,可 能是小時候的一個住處,可能已消失的街頭景觀...藝術家將以錄象訪 談,文字訊息,影象,聲音與即興演出中相互交疊,再現個體心靈與 城市溝通的失語狀態。演出亦包括她在《423 藝術公民大遊行》中所 拍到的片段,及一段與陪伴老父回鄉的片段,並置於演出中。

另外,展演後設有 farewell party,歡送藝術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WomiAM0Yhw&feature=youtu.be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3

藝術行動者 社區駐場計劃( 社區駐場計劃(二) 「藝術家社區駐場計劃」七月份榮幸邀請到來自首爾的藝術家夫婦金 江(KIM Kang)與金潤渙(KIM Youn Hoan)作為駐場海外藝術家

金江與金潤渙在接觸到佔屋行動(squatting)後,極力把佔屋運動帶到韓 國去。2004 年,他們成立了 Oasis project,嘗試以佔屋形式進行不同 形式的集體創作,其中包括佔據 Korean Artist Centre 以表達當地藝術 家欠缺創作的物理空間的訴求。 香港此一彈丸之地,深受地產霸權之害。如油街藝術村,就因地段被 放進拍賣勾地表,藝術家即被驅逐,樓廈卻一空十載,白白造成寶貴 的社會空間資源的浪費。在新自由主義下,熱錢資本可自由全球進駐 流動,更使土地和樓宇成為投資增值的炒賣對象,出現「有屋無人住、 有人無屋住」的情況。另一方面,隨城市更新的過程,居住較舊區的 人們,也因發展之潛利而被迫離開,部份社區的日常生活空間,也漸 漸變得商業化而必須以消費換取使用權。 「佔屋運動」正就人對生活空 間的基本需求,提問土地空間與及社會及自然資源的擁有權誰屬?生 活空間為什麼必須以金錢交換的問題?因此,佔屋不止是表達訴求的 行動,而且實而是一種嘗試脫離資本控制的自主生活方式。 是次駐場期間,藝術家介紹了他們於首爾進行的藝術佔屋行動:Oasis project,並以首爾工業區演變成的藝術家自主社群的 Mullae 藝術區為 展覽主題,把兩地因租金上升面臨轉變的藝術社群生態連結呼應。

是次駐場期間,兩名藝術家將為大家介紹佔屋運動的理論及其歷史, 及他們於首爾進行的藝術佔屋行動,以藝術開放空間使用權的想像。 佔屋行動,即在未經擁有者允許、又或反對下,意識地佔用及生活在 一些空置或廢棄的私人或公共建築物的行為。佔屋文化由來以久,由 歐洲封建時期遊牧民族在大莊園上建立他們的村莊,到自六十年代末 歐洲興起持續多年的佔屋運動,更發展出北美及歐洲一些更著名的佔 村(Squat village)行動。部份地方政府,如荷蘭,亦有法例讓佔屋者 (squatter)可合法地進駐空置超過一年的建築物。在歐洲,佔屋者不單 是需解決住屋需要的無家者,也包括社運人士及藝術家。他們的佔屋 行動是為了實踐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如將建築物改變成臨時演唱場 地、社區中心、圖書館、免費商店等。

另而他們在駐場期間亦舉辨了一連三場的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工作坊,參加者們共同進行了一個本地廢置空間研 究,合作勾勒一個可供佔屋者使用的資源庫。 最後,是次駐場更特別邀請到藝術家的母親和他們的九歲女兒共同教 授各位街坊她們的獨門泡菜製作方法,觀迎參加者即時參與,醃製出 美味泡菜回家品嘗。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4

Wooferten Artivist in Residency Program (II) KIM Kang and KIM Youn Hoan Wooferten Artivist in Residency Program (II) has invited KIM Kang and KIM Youn Hoan, an artist couple from Seoul to stay in Hong Kong for the month of July. During the residency, they have produced an exhibition, provided a talk and holded a series of workshop surrounding the topic of squatting. When they were studying in France, KIM Kang and KIM Youn Hoan first came upon squatting. Squatting, is actually the act of occupying emptied or unused spaces in the city, without permission from the property owner or the government.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behind squatting, from feudal period as nomadic people erected their villages in feudal land, to its blooming in recent few decades. There are even Squat Villag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Some countries have even developed laws to facilitate such property ownership changes. In Europe, squatting is not just for to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homeless, but also include artists and activists. Their squatting are more for practicing different form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various services, such as temporal venues, social centre, library, and communal shop etc.. Since getting a taste of it in France, KIM Kang and KIM Youn Hoan dedicated to bring the movement home to Korea. In 2004, they set up the Oasis project, which hope to make squatting the platform for different form of group creative actions. Among their actions, included the occupation of the Korean Artist Centre to protest against the lack of physical space for artists to work. In Hong Kong, a place which space is often considered a scared resource, suffering under the hegemony of land developers and the government, squatting has definitely its relevance. Rooftop housing, for example, c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 form of squatting. Oil Street Artist Village, too, has been dispersed and the building being left emptied for ten years now, just because the land has been put under the list for developers auction possibility. Owe to the unlimited flow of capital and investment craze, house properties have also turned into means of making money, producing housing without real residences, while people are left without housing units. Also, as city redevelopment pushes on, people were driven out of their living neighborhood, and more public communal spaces have been commercialized. Squatting actually responses to such question on the basic need of people’s living spaces, and ask who control and decide on our spatial resources. Squatting is therefore not just an action declaring a demand, but also an attempt to have an independent life getting beyond control of capitalism. Our two residency artists KIM Kang and KIM Youn Hoan introduced to us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squatting, and their actions done in Seoul, plus the case of Mullae-Dong Artist Village, on how art could help opening up the imagination of spatial usages.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three in a row workshop, focused in return, on a local site as research subject, and work on a resource reserve for squatting practicioners. [In addition, the artist’s mum and their nine years old daughter held a workshop teaching us their unqiue family receipt on making kimchi, which participants brought home afterwards.]

金江與金潤渙 韓國一對藝術家夫婦組合,二十年來一直從事跨界別藝術創作,策展 及研究工作。作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及文章於世界各地廣泛發表, 包括智利、烏拉圭、阿根廷、巴西、德國、法國、愛沙尼亞、芬蘭、 新加坡、印尼、日本及首爾。金江現為首爾 Kyung Hee University 講師, 金潤渙則是 Seoul art space 的總監。 作為策展人,過去他們曾策劃 Gang Gin 國際駐場計劃、拉丁美洲藝術 行動之旅和智利行為藝術雙年展等。2004 年,他們創立 OASIS Project,結合藝術與佔屋行動,活化城市中的廢置空間計劃。2007 年, 他們於首爾一個由工業區演變成的自主藝術社群 Mullae-Dong artist village 中設立工作室 LAB39,研究區內藝術生態群及其面對的問題。 他們亦著有一部詳盡介紹佔屋文化(Squat Culture) 及各地佔屋運動發 展的著作《Art of Squat》及《Laboratory of Art and Life_Squat artistic》。 www.squartist.org

KIM Kang + KIM Youn Hoan KIM Kang and KIM Youn Hoan is an artist couple who have worked professionally in multidisciplinary visual art, curator and researcher of aesthetics for more than 2 decades. As professional artists, their work and writing has been published and exhibited in Chile, Urguay, Argentina, Brazil, Germany, France, Estonia, Finland, Singapore, Indonesia and Japan and Korea. Kim Kang is also currently a Lecture Professor at the Kyung Hee University in Seoul. KIM Youn Hoan had been the head director of Seoul Art Space. They co-authored the book Art of Squat, published in Seoul. Kim Kang also wrote Laboratory of Art and Life_Squat artistic, published also in Seoul, with its Japanese version coming out in 2011. They were the co-director of “Gang Gin” International residency program, “Action Tour Project” in Latin America and curator of “Chile Performance Biennale”. In 2004, they co-founded “OASIS Project”. In 2007, she co-founded project space LAB39, They had been researching on art community at Mullae-dong for 3 years.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5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工作坊 S.G.I.S.系統是一個佔屋者根據城市中廢置空間及其背景而製作的資料 庫。是次工作坊分成三場,期間將介紹佔屋運動的歷史及他們於韓國 進行的佔屋行動。 第一節 14/7 下午 6 時半 活化廳 第二節 17/7 下午 2 時至 8 時 北角集合 第三節 20/7 下午 6 時半 活化廳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workshop in Hong Kong 1st Session 14/7 2nd Session17/7 3rd Session 20/7 This project was proposed to expand the Squat project in Korea after the OASIS Project’s experience. The project investigates real estates that are owned by big conglomerates or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discover which real estate is not used or is neglected in order to map space for Squat. This project involves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investigating, discovering, squatting, involving neo-communities, engaging squartist international, and including Art Squat International Line (A.S.I.L.). This project includes liberal art, art, research, and daily activities that are all combined and all intercross capitalism. These elements prove what is needed for squatting through concrete activities and by minutely theorizing all of the processes.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6

藝術行動者 社區駐場計劃( 社區駐場計劃(三)

活化廳八月份的社區駐場藝術家邀請到來自東京的藝術家:市村美留 子,一位八年前至今一直以露宿者方式生活的藝術家,並策動不同關 注東京露宿者生活處境的藝術行動。 藝術家將於本月十三日舉行分享會,介紹她的露宿生活/創作。駐場期 間她將以油麻地的公共空間及露宿者生活環境為主題,創作一系列的 藝術行動,並於本月廿一日舉行成果發表展覽。展覽開幕當日將設大 食會,歡迎大家自攜食物參與。 駐場期間:1/8-28/8 策劃: 李俊峰 藝術家講座: (講座以日文進行,附以廣東話翻譯) 13/8 (六) 3:00-5:00 p.m 地點: 上海街 404 號地下 活化廳

成果發表展覽 展覽日期:21/8-11/9 地點:上海街 404 號地下 活化廳

開幕大食會 日期:21/8 (日) 時間:晚上 6 時始 地點:上海街咸美頓 道公園 (歡迎自攜食物 及樂器)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7

Wooferten Artivist in Residency Program (III) Homeless Artist: Misako Ichimura Residency Period: 1/8-28/8 Artist Talk: 13/8 (sat) 3:00-6:00pm (conducted in Japanese, with Cantonese Translation) Exhibition Opening Party: 21/8 (sun) 6:00pm (Bring Your Food & Musical Instrument) Exhibition Date: 21/8 - 11/9 (closed on Mon) Wooferten has invited Misako Ichimura from Tokyo, an artist who curates and leads art actions that concern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homeless people in Tokyo, as she herself has been living with them in the state of homeless-ness for the previous eight years. During her residency, she will talk about her homeless life and introduce her different creative acts under such a living condition. She will also create a series of art action that response to different public space in our Yaumatei neighborhood and the livelihood of the homeless. In Hong Kong, people often related the homeless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drug addicts, all sorts of potentially dangerous threatening people. One media recently just even blackened them as “Zombie”! But, instead, there are all sorts of reasons that they have to stay homeless, such as having long period of unemployment, family quarrels, etc.. They are also, in fact, victims of the Hong Kong extreme land and housing policy. Since the 90s, there were huge numbers of homeless people appearing in Tokyo, estimate figure could be over ten thousand, and even more joining in after the quake. Part of the homeless people have a proper day-time job, some could even afford the rent of some apartments, but they all choose to camp and live in the park, for they refuse to live and work just for the rent. In their community, we could actually find bars, barber shops and cafés run by themselves. Some of them satisfied their everyday needs through bartering, which allows them to retreat from a way of capitalistic life dictated by monetary exchange. They could always take care of one another, forming a maybe homeless but homely sense of community belongings. Around eight years ago, Misako Ichimura decided to live the homeless way. By being one amongst them, she leads different kind of art activities, focusing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homeless. Every week, she holds a free coffee corner and painting course. She also helps the female homeless to form a network, in which they knit and weave, and bring the products to be sold in the flea market.

For once, Misako as moved to a carton hut that has been deliberately set fire by someone, and redecorated this carton hut with beautiful graphics. People there gradually accept the carton hut and the hut even draws more homeless to settle around it in hope of seeking safety and protection. Misako has published an illustrated book describing the life of a female homeless person, titled Chocolate in a Blue-Tent Village: Letters to Kikuchi from the Park. She is also one of the co-founder of the Tokyo “no-nike” movement. For three years ago, the Tokyo government intended to offer the rights of running a park within the Shibuya district to the giant sport wear company Nike, for them to develop a sport-themed park. But the plan will resulted in the lost of a certain area of non-commercial public space, many of the future facilities actually needs entry fees or charges. Many of the homeless people settling there too, will have to move out. So Misako and some activist friends started this “no-nike” campaign, organizing all sorts of art activities and forums there. Misako also invited foreign artists to stay there as part of her Miyashita Park artist residency project, blurring the identities of artists and the homeless, confusing the authority. Misako will have her sharing on the 13th of August here in Wooferten, talking about how she combines her homeless life and her artistic life. Her work will also be presented in the exhibition that is going to open on the 21st August. On the opening day, we will have a gathering, with food and snacks served, while you are welcome to bring your prepared food over too. *

Bio/ Misako Ichimura (市村美佐子 ) Born in Amagasaki, She currently lives in the Blue-Tent Community in the Yoyogi Park in Tokyo. In 2002, she stayed in a squat in Amsterdam and engaged in art creation. She has been living in the park with the homeless for almost eight years since she returned to Japan in 2003. She participated in the “no-nike” movement, which aroused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public space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homeless. She has also written and illustrated a book on the condition of homeless women in Tokyo, Chocolate in a Blue-Tent Village: Letters to Kikuchi from the Park. What's more, she runs a cafe and organizes a painting session for the homeless in the Yoyogi Park in Tokyo every week. http://kyototto.com/chocolate.pdf http://airmiyashitapark.info/wordpress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8

[借場活動] 借場活動] 借場活動(一) FM101 一周年台慶整兩味

借場活動(二) 「油叔叔!小尖 Jim!旺婆婆!影.畫.唱遊天兒童綜合藝術日營作品展」 展期:27/2-13/3 主辦:全人藝動 (油尖旺區節合辦)

FM101 立雜展 展期:12 月 5 日至 12 月 12 日 「由藝術、文化、電影、密偈、音樂到手作仔, 橫街窄巷口立濕和地 球大小花邊新聞, 101 姊妹弟兄的聲音似剪刀剪開新頻譜。」FM101 一 年前簡單介紹過自己,FM101 正是以觀塘為中心的一個社區電台,作 為觀塘社區的其中一種社區發展資源,FM101 會積極和不同 的社區 組織和社區人士,共用這珍貴的大氣電波資源,推動社區參與和公民 意識。 我們經驗了一周年的甜酸苦辣,地區工作未做好,機器技術未穩定, 主持口齒未伶俐,而且電台身處的工厦可能整座被地產商活化,無 積 蓄的我們面對未經驗過的大小二三事依然用派對心手拖手過了一關又 一關,FM101 唔識做到識,係時候和大家來一個分享了,而且找來 前 輩來教路,加送一個 101 立雜物資大展覽。 講座:望返起點,大氣電波仲可以玩到幾大? 嘉賓講者:葉蔭聰(獨立媒體編輯)、民間電台台長曾建成(阿牛) 時間:12 月 12 日下午 6 時至 8 時 主辦: FM101 網址: http://fm101hk.org/

借場活動(三) 「PICNIC」座談會與影像分享 「PICNIC」是一個持續進行一星期的「在地」社區合作性藝術計劃,由兩位英國藝術 家小組(IVANOV + CHAN)提倡,旨在連繫不同創作媒介藝術家,透過他們不同專業、 創作領域、工作範疇,如視藝、音樂、表演藝術等等,實踐介乎「藝術家駐場」及「交 流研討會」之間的實驗,而其中一日的活動,是強調二十四小時持續不停的創作活動, 藝術家會配合時間、地點的獨特性,互相交流創作意念,從而令活動的創作過程變得更 精彩。第七天將會把各藝術家於之前七天的創作、研究、發展等過程及 / 或結果,在 C & G 藝術單位正式展示。 22‧03(二) 座談會與影像分享@活化廳 晚上 7:00 (香港 九龍 油麻地 上海街 404 號地下) 藝術家會分別講述在只得 70 人居住的帕帕韋斯特雷島,一個與香港人口極端不同的地 方的創作經驗,一起探討今次香港「PICNIC」的創作意念。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49

借場活動(四) 19/6 一代人公社 Part 1/3pm 至 4pm 《係雲南鄉村排場戲?﹣ 係雲南鄉村排場戲?﹣社區劇場在雲南 ?﹣社區劇場在雲南》 社區劇場在雲南》 分享者 龐一鳴(BB)【通識、文化工作者】 梁惠敏【藝術工作者】 周子晴(周子)【社會工作者】 2009 及 2010 年暑假,分別前往四川地震災區及雲南山區,以民眾劇場探討內地社會服 務發展及城鄉發展問題。 分享會將分享如何以"民眾劇場": -建立城鄉存在差異而平等的溝通/活在當下的發現和直覺/真心聆聽和分享/屬於 大家關心的議題/帶有轉化 transformation 可能的想像 對象 通識科教師、社會工作者、對劇場有興趣人仕 Part 2/4:30pm 至 5:30pm

《台灣單車團﹣ 台灣單車團﹣環台心得/ 環台心得/貼士分享》 貼士分享》 分享者 龐一鳴,BB【文化旅遊家】 周子晴,周子【二零零九年曾台灣單車環島遊】 鐵路環島,駕車環島等是香港人到台灣旅遊的 熱門選擇。不過,近年最熱門的莫過於單車環 島了!是次台灣單車環島心得/貼士分享會,講 者會分享環島前的準備及實戰裹,遇到的問題 困難及克服經驗分享。 對象 想利用假期、轉工空檔,踏單車到台灣環島的 朋友/想了解單車環台的可行性再作決定的朋 友 費用全免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0

「活化廳」 活化廳」全年節目活動列表 全年節目活動列表 (*非直接關乎活化廳/社區藝術搞作的借場活動省列) 2010 十月 -1/10[突發事件與社區]獲「藝發」撥款祝賀擬田生橫額加下半閘關門結 業疑雲--「創意十月」是月冇展覽總體藝術裝置 2/10[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 「迷你花牌工作坊」 8/10[隔窗有嘢] 響應「創意十月」是月冇活動 「活化廳」參展[奧沙藝術空間] 呂振光《有你,無我--從何兆基到鄺 鎮禧》展覽 9/10 [突發事件與社區]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鐵閘塗鴉「Nobel Peace 得獎人 劉曉波在囚中」 12/10 藝術學院學生團導賞 14/10 藝術學院學生團導賞 x3 22/10[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 「隱世技術系列︰迷你花牌」(九龍黃大 仙竹園南邨社區中心主辦) 31/10 活化廳「小西九雙年展」正式對外公開招聘策展人

十一月 「創意十月」是月冇展覽(延至 11 月) [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香港電台網站《紮作‧藝術》網頁花牌部份 (http://rthk.hk/chiculture/bamboocraft/)完成啟用 -7/11 [活化廳參展] 呂振光《有你,無我--從何兆基到鄺鎮禧》/展覽結 束 7-/11[突發事件與社區]新加坡的深圳/迷你手信展 13/11[突發事件與社區] 「停止清拆、先建後搬」大遊行 13/11[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花牌工作坊@天星 18/11[突發事件與社區] 「有關活化廳明天的開關問題」 25/11[突發事件與社區]接待藝發局委員參觀活化廳 27/11[隔窗有嘢]喜嘻果/《我跳》

十二月

2/12[突發事件與社區]客賓臨 5/12-12/12 「fm101 立雜展」 10/12 [突發事件與社區]諾貝爾頒獎禮櫥窗裝置 12/12[借場] 「Fm101 立雜展」講座/望返起點,大氣電波仲可以玩到 幾大? 講座嘉賓:民間電台台長曾健成(阿牛)/FM101主持梁穎禮/獨立媒體編 輯葉蔭聰 17/12-23/1 [小西九雙年展] 策展人:羅家恩 參展藝術家:程展緯、羅文樂、劉建華、俞若玫、阿金(鄭怡敏)、張嘉莉、 李俊峰、關尚智、黃慧妍、鍾惠恩、黎健強與魂游 23/1「活化廳,超錯!」週年發佈會及討論會 嘉賓:小西、陳景輝 24/12[應時應節與社區](賀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聖誕卡、聖誕老 人派街坊 26/12[隔窗有嘢]俞若玫、丸仔: 《小喇叭,大動作》

2011 一月 2/1[小西九雙年展]小西九攝影旅行團 11/1[突發事件與社區]因身體健康原因,Aenon 請辭「小西九雙年 展」客席策展人一職,活化廳發表挽留意見 15/1-2/1[應時應節與社區]新春街坊揮春對聯/友情攝影 -- 黃嘉榮 20/1[小西九雙年展] 「活化廳」首年工作報告(向藝發局上交前)對外 公開 21/1[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上訴終審法院案件是否受理裁決宣判 21/1[應時應節與社區]街坊古玩店老闆書畫家政治評論家街檔寫揮 春 23/1[小西九雙年展] 「活化廳,超錯!」週年發佈會及討論會 21/1[應時應節與社區]街坊古玩店老闆書畫家政治評論家街檔寫揮 春 26/1 城大學生團導賞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1

27/1 城大學生團導賞 28/1[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社區特色招牌揮春(十二款) 29/1[應時應節與社區][你敢學我敢教工作坊]廣東道菜販自家醃製臘 肉+秘製年糕班 30/1 [隔窗有嘢]三木: 《山水》

二月 1/2-26/3 [愛情與社區] 策展人:關尚智、黃慧妍 參展藝術工作者:參展藝術家:李偉盛、卓卓;梁御東、余一心;蛙王郭孟 浩、蛙后;區華欣、 黃衍仁;彭倩幗、小風;陳花、黃俊邦;石家豪、鄭嬋琦 合作伙伴 : 「香港藝術搜索頻道」 (HKADC) 、 「我們詩寫」(WE-ER) 1/2[愛情與社區]其他學習經驗=課後愛情實驗 1/2[愛情與社區]情歌集開始發派 2/2[應時應節與社區]免年賀年花牌上架 5/2[突發事件與社區]年初 3「新春糊士托 菜園滾滾來—大型廢墟藝 術節」之「活化廳菜園自強柔道工作坊」 5+6/2[突發事件與社區]年初 3/4「新春糊士托 菜園滾滾來—大型廢 墟藝術節」之「快樂抗爭,讓我們為巡守隊武裝起來」 9/2 演員林雪活化廳坐梳化! 12/2[隔窗有嘢] 蛙王+蛙后: 《趙的菜,藝術即蛙》 14/2[愛情與社區] 「為愛情示威 抗最低消費」(1) 14/2[愛情與社區]策展人有禮: 「枕邊冇情人」 15/2[愛情與社區]HKADC 香港藝術搜索頻道 情侶合唱歌 網上發 放 17/2[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愛情與社區]元宵「兔年派套」 17/2[應時應節與社區]元宵[愛情與社區] 「為愛情示威 抗最低消費」 (2) 27/2[愛情與社區] 「我們詩寫」活動日/上海街拍床照+詩會+互動劇 場… 27/2-13/3「油叔叔!小尖 Jim!旺婆婆 !影.畫.唱遊天兒童綜合藝術日 營作品展」(全人藝動 主辦/油尖旺區節合辦)

三月

5/3[愛情與社區] 「在油麻地中心呼喚愛」工作坊 5/3[愛情與社區] 「愛情故事」開幕 8/3[突發事件與社區] 「茉莉花開」後花園 11/3[駐場花牌師傳黃乃忠] 「迷你花牌工作坊」 12/3[隔窗有嘢]KARO TAK: 《光明憧憬》 16/3[應時應節與社區]2011 ARTWALK 海報(藝術家:陳素珊)免費 派發點 19/3[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 「雨中送炭」 22/3[突發事件與社區] 「PICNIC 在地」社區合作性藝術計劃座談會 與影像分享(C&G 主辦) 22/03 借場活動(三)C&G/「PICNIC」座談會與影像分享 24/3[活化廳雙年展 take2]辦公室成立 27/2-13/3[借場活動](二) 全人藝動/「油叔叔!小尖 Jim!旺婆婆!影. 畫.唱遊天兒童綜合藝術日營作品展」 30/3[突發事件與社區][菜園開枝 社區散菜] 認養菜園村植物行動

四月 2/4-24/4 [第一屆「小西九雙年展」 (第二部) 「街坊物語」藏散篇] 策展人:劉建華 2/4 [ 「街坊物語」藏散篇]開幕 3/4[藝術行動者社區駐場計劃(一) ]湯皇珍 Welcome Party + 藝術家 講座 9/4[ 「街坊物語」藏散篇]讀書會 ?/4 [隔窗有嘢]疑似塗鴉少女鐵閘塗鴉 14/4[駐場(一) ]湯皇珍講座:藝術創作者以工會途徑突圍對於社會 的積極意義 ─ 一種文化運動的可能性[@亞洲藝術文獻庫] 16/4[ 「街坊物語」藏散篇] 「社區藝術想像與作為──保育文化/活化社 區的」討論會/嘉賓:鄭敏華/小田/劉建華 23/4[突發事件與社區]藝術公民大聲行 Art Citizens March 24/4[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 《茉莉花復活蛋》 27/4[駐場(一) ]行動 + 藝術= ? 藝術家湯皇珍的分享會[@香港浸 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畫廊] 28/4[駐場(一) ]湯皇珍「尋找城市裂縫─由台北到香港」計劃成果 發表+farewell party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2

30/4[借場]嶺南導師學生借場+短片展 30/4-7/5[借場]嶺南導師學生短片習作展

五月 28/5-1/7[拜山先講?]拜山先講?再問六四和我城 5/6[拜山先講?]馬拉松六四電影放映會 開幕及導賞:5 月 28 日下午三時(星期六) 地點:活化廳 上海街 404 號地下 路線:山東街-->上海街-->南京街-->廣東道-->北京道 參與藝術家: 山東街--吳家俊、張景威 上海街--陳嘉明、洪輝進、洪忠傑、邱嘉俞、泰歷、羅潤庭、楊雪盈 南京街--勞麗麗、謝振聲 廣東道--區華欣+葉浩麟 北京道--廖偉棠、陳麗娟、鄭家駒 攝影:陳曰明 8/5[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向母親送上一支《雞毛掃花》 13/5[應時應節與社區] 「5‧13 國際請病假日」 14/5[隔窗有嘢]花苑: 《隔窗有夢》

六月 3/6[拜山先講?]誰怕自由戰士?──重生儀式[@香港尖沙咀文化中 心廣場] 3/6[隔窗有嘢]64 倒數海外直播 4/6[拜山先講?]來往廣場的單車 19/6[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 「含蓄的我」向「更含蓄的爸爸」 發一個《給父親的「訊」 》 19/6[借場]一代人公社 25/6[突發事件與社區]遞補機制諮詢回應櫥窗 25,26/6[駐場花牌師傅黃乃忠]一樣不一樣社會共融藝術展攤位 @JCCAC

七月 7/2011[藝術行動者社區駐場計劃(二) ]首爾藝術家夫婦 KIM Kang 及 KIM Youn Hoan ??? [駐場(二) ]佔屋運動(squatting)的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工作坊 ??? [駐場(二) ]佔屋運動(squatting)的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工作坊 ??? [駐場(二) ]佔屋運動(squatting)的 S.G.I.S (Squat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工作坊 /7[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 「暑假平安套」 16/7[駐場(二) ]+「你敢學,我敢教」日韓式泡菜工作坊 30/7[隔窗有嘢] 「69 老化廳(有限服務公司) 」

八月 ?/8[隔窗有嘢]林嵐《傳宗接代,玩具盆景製作》 1/8-28/8[藝術行動者社區駐場計劃(三) ]東京藝術家:市村美留子 2/8[突發事件與社區]會上海街視藝空間前身的保和堂熟藥舖叔輩 13/8[駐場(三) ]講座 21/8[駐場(三) ]留駐成果發表展覽暨公園大食會 31/8[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 《孜孜筆願》 :開學贈送極品鉛 筆

九月 9/2011[應時應節與社區+駐場花牌師傅]黃乃忠+活化廳花牌/李 靜嫻剪紙式圖案月餅畫花牌 10/9[隔窗有嘢]壓軸篇梁惠敏、一代人公社《上海街月色開飯》 10/9[應時應節與社區]中秋晚會 10/9[應時應節與社區/每月益街坊]贈活化餅 月餅起義 9/2011[應時應節與社區+駐場花牌師傅]黃乃忠+活化廳/辛亥百 年花牌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3

活化廳司令出席與活化廳相關的 活化廳司令出席與活化廳相關的本地 活化廳相關的本地對外公開活動 本地對外公開活動 9/10 文化西九-從文化角度討論西九文化區規劃方案研討 會/文化評論人:李歐梵、何慶基、劉建華、梁美萍、葉 浩麟/中大文化研究系+香港藝術中心 30/10「牛棚搵鬼去,土炮哈囉喂!」「牛棚藝術村與社區」 公開討論會(總監不在港,由代表出席) 25/2 [社區文化藝術深化及推廣計劃]不一樣的文化旅遊(社 區藝術篇):文化旅遊導賞員訓練班/劉建華講解活化廳 20/6「開放音樂」街頭音樂系列延伸討論(二) :公共空間 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的平台/講者:William Lane、劉建華、 黃國才、楊陽 9/7「玻璃再生璀璨」計劃嘉年華 21/8 社區有館/社區文化關注(Community Cultural Concern「社 ) 區有館」分享會第二節:社區文化關注黎嘉駿(小田)、金 佩瑋 (甘甘)、灣仔民間生活館周希璇、活化廳劉建華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4

報導「 報導「活化廳」 活化廳」搞作的報 搞作的報刊文章列表 的報刊文章列表

〈隔牆有耳:藝術家掛 banner 玩田生 〉 , 《蘋果日報》(2010-10-11) A17 李八方專欄專論 〈香港政府夠量度泵錢你反 搞 Gag 藝術家創意澎湃玩西九〉 , (記者:卡夫卡), 《信報》2010-12-18 P31 今日焦點 圈來圈去 〈小西九雙年展小西九攝影旅行團〉 , 《東方新地雜誌/Go home》 (27/12/2009) ,頁 168。 〈遊舊區學攝影小西九攝影旅行團〉 , 《東方日報》(2010-12-28) P168 活動 〈小西九雙年展〉 , 《瞄 muse》#47 (dec 2010), 頁 40[Muse gallery]。 〈小西九活化大西九〉 , 《Metropop》#235,頁 30-31。 〈回首 2010 騎呢爆眼焦點〉 ,(記者:卡夫卡), 《信報》(2010-12-31) P41 今日焦點 圈來圈去 楊天帥: 〈記菜園村藝術節 —— 尋找社運與藝術的共生關 係〉 ,, 《信報》 (2011-02-07) P40 文化演藝 文化專題 〈校方不接納「額外」活動〉 , 《星島日報》(2011-02-13) A10 港 聞 〈藝團邀學生做拍拖實驗 可申報「其他學習經歷」鐘數〉 , 《星 島日報》(2011-02-13) A10 港聞 專題報道 〈文化給力:拍拖換學分另類愛情援交, 《蘋果日報》(2011-02-17) E05 Voice Over 潘國靈: 〈人類改造〉 , 《星島日報》(2011-02-19) E07 文化廊〈當 上海街 也成活化廳〉 , 《頭條日報》(2011-02-28) P37 共同空間 靈 感國度 楊天帥: 〈郊遊藝術家組合 Picnic:創作合該釣勝於魚〉 , 《信 報》(2011-03-31) P47 今日焦點 焦點人物 〈普普匯聚〉 , 《星島日報》(2011-04-02) E07 文化廊 藝粹 Guide 〈執回來的藝術.劉建華 〉 , 《東方日報》(2011-04-08) E02 副刊 〈民主對藝術的挑戰︰艾未未事件的還原思考〉 , (記者:黃靜), 《信報》(2011-04-18) P48 文化演藝 文化專題

〈雞毛掃花母親節集體回憶〉 , 《星島日報》(2011-05-08) A15 每 日雜誌 〈消失中的藝術工作空間〉 , (記者:顧海華), 《經濟日報》 (2011-05-10) C12 藝聞知 〈用 12 部短片,喚醒你的愛,他的愛,香港的愛〉 , (記者:吳 莎、張葉青), 《南方都市報 (2011-05-15) C12 聲色周刊關注 〈6422 未敢忘記〉 , (記者:李秀嫻、周倩炘、梁智儀、謝傲霜), 《經濟日報》(2011-05-25) C06,C07 城定格 〈 今午遊行聲援艾未未〉 , 《太陽日報》(2011-05-29) A01 港聞 〈 民主女神像再豎時代廣場〉 , 《東方日報》(2011-05-29) A27 港 聞 〈被命名的飛翔法國人〉 , (記者:林茵) , 《明報》(2011-05-29) P01 星期日生活 〈白色坦克控訴白色恐怖〉 , 《蘋果日報》(2011-05-29) A05 要聞 〈民主女神再現時代廣場 警方按兵不動轉而打壓掛旗貼海 報〉 , 《蘋果日報》(2011-05-29) A05 要聞 〈本土文化界多管齊下悼六四〉 , (記者:卡夫卡), 《信報》 (2011-05-30) P37 今日焦點 圈來圈去 〈青年辦單車集會 重現天安門情景〉 , 《明報》(2011-05-31) A06 港聞 〈踏單車悼六四 料百人參與〉 , 《經濟日報》(2011-06-01) A26 港 聞 〈人民力量呼籲千人築成人鏈 包圍中聯辦聲討屠夫政權〉 , 《蘋 果日報》(2011-06-03) A12 港聞 〈兩代人合寫六四日記重組痛史〉 , 《蘋果日報》(2011-06-03) A14 港聞 〈 港人六四小故事 父留剪報作嫁妝〉 , 《明報》(2011-06-03) A04 六四 22 周年 〈今晚維園燃燭光料 15 萬人悼六四〉 , 《太陽日報》(2011-06-04) A02 港聞 〈6.4 前夕 學生維園露宿體驗感受〉 , 《東方日報》(2011-06-04) A31 港聞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5

〈警察新招封殺六四〉 〉 , 《壹週刊》(2011-06-09) A044-048 時事 壹號頭條 鄧小樺: 〈穿越黑夜黎明 80 後毋忘六四〉 , 《經濟日報》 (2011-06-03) A40 國是港事 這時勢、該看甚麼書 俞若玫: 〈展覽空間成為抗爭的場域——看「拜山先講——再問 六四和我城」 〉 , 《信報》 (2011-06-15) P43 文化評論 藝評 〈上樓!心機印尼菜 歌舞助興〉 , 《東方日報》(2011-07-03) E02 副刊 〈隔牆有耳:韓佔屋藝術家教做泡菜〉 , 《蘋果日報》(2011-07-11) A20 專欄專論 〈荒屋.前世今生〉 , 《新假期》(2011-08-01) E076-079 〈注腳分量〉 , 《星島日報》(2011-08-06) E07 文化廊 藝粹 Guide 〈隔牆有耳:日本露宿女藝術家訪港〉 , 《蘋果日報》(2011-08-10) A21 李八方專欄專論 〈李俊峰赴日參與災後藝術計劃〉 ,(記者:卡夫卡) , 《信報》 (2011-08-13) P31 今日焦點 圈來圈去 〈港人對露宿者誤解多 日女藝術家八年公園為家〉 , 《星島日報》 (2011-08-14) A09 港聞 〈日本露宿藝術家〉 ,(記者:林茵) , 《明報》( 2011-08-14) P05 星 期日現場 〈 兒時遊戲 不死之謎〉 ,(記者:李秀嫻、梁智儀、周倩炘、謝 傲霜 ) , 《經濟日報》(2011-08-17) C06,C07 城定格 〈林嵐「傳宗接代,玩具盆景製作〉 , 《信報》 ,(2011-08-18) 〈來自韓國的佔屋行動〉 (記者:Boo) , 《 am Post 》08-2011, 頁 38-39 〈無家藝術展〉 ,(記者:游文) , 《香港商報》 ,(2011-08-28) B07 大會堂 好 Art 展 〈隔牆有耳:社運月餅爭普選〉 , 《蘋果日報》(2011-09-12) A21 李八方專欄專論

聲畫媒體 FM101「後浪」節目 14/2 港台節目:思潮作動.文明單位(主持:鄧小樺、胡 世傑) 之愛情策展.愛情社區/關尚智、黃慧妍 3/6 The Pulse / RTHK 10/6 The Pulse / RTHK

9/9 無線新聞/周五搜記/露宿藝術家


活化廳 2010-11 年度工作報告56

探介活化廳搞歐的重點 探介活化廳搞歐的重點出版物 重點出版物/ 出版物/文章

楊康琪: 〈四維空間中的花牌〉 , 《打造空間-基層及傳 統行業藝墟》(聖雅各福群會/2010)。 周綺薇:〈四維空間中的花牌〉,《推土機前種花》 (MCCM,2011)。 張翠瑜: 〈活化廳—社區藝術實驗場〉 , 《字花》28 期, 11-12/2010,頁 94-95。 阿彤:〈要和媽媽說六四+後記〉[藝術與社會與行動 ],《八九民運特刊 2011》中大學生會 2011。 姚瑞中:《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台北:田園城 市,2011)。 潘麗: 〈從臺北到香港/尋找城市更生中的裂縫〉 , 《城 市畫報》 第 281 期,28-37 劉建華: 〈藝術連結社運的香港「行動」臨界點〉 , 《藝 術觀點》2011.07/47 期,頁 62-75。 李俊峰: 〈我和八十後的「六四」二三事〉 , 《藝術觀點》 2011.07/47 期,頁 64-68。 區華欣: 〈藝術行動?身體自由的實踐與連結〉 , 《藝術 觀點》2011.07/47 期,頁 69-73。 〈活化廳@星期日生活〉[中秋號外],《明報》 (2011-09-11) 星期日生活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