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OGISTICS 生態滯流
“Logistics” 最早為戰時物資生產、採購、運輸、配給
台灣水泥舊廠區
等進行統一布置,而後於現代社會發展成為控制原物料、製成品 鼓山區 和信息的系統。水泥產業就是一個原物料集散系統,而都市防救 高雄市 災亦具備集散觀念,轉化上述兩者,建立符合韌性低碳減災之五 大目標(生物/水/材料/能源/社區)集散系統,以作為都市的後勤單 位,給予都市食物與用水、調節都市淹水、減緩二氧化碳排放、 提供避難場所、運送災時物資等。希冀透過此示範基地的內外交 流,創造生態的物流(Eco-Logistics),進而帶到週邊地區,串聯 Climate Change & Disaster 為一城市韌性網絡,使城市於災害下能快速恢復以運作。 研究範圍 設計範圍
高雄1932-2013溫度距平時間序列圖
Site History
外部連結
原料集散中心 台車運輸矽砂
SITE
田町驛
1
+
2
3
+
4
生料製備
熟料燒成
成品包裝
水泥研磨
矽砂
高雄驛
河運運輸矽砂
地利之便(海運/陸運/石灰岩產地) 日據時期發展淺野水泥
近年溫度逐漸升高
石膏 內陸原料 3
SITE
田町驛
台灣致災颱風比較分析圖
+
4
都市快速發展 + 氣候變遷
極端降雨 + 大量開發 +山區逕流
熱島效應
淹水
內部連結
鐵
高雄驛
致災颱風持續影響台灣
海/河運運石膏與煤礦
+
當地
水泥產業蓬勃發展 填海造陸哈瑪星
黏土 鐵路運輸鐵礦與石膏
創造東西向風廊
當地 進口原料
集中儲存 分散運輸
石灰岩
SITE
加強水土保持 減緩山區逕流
連結高雄滯洪系統
恢復河川南北向廊道
坡地災害
淹水災害
+ 水泥帶來的正面發展 - 水泥帶來的負面發展 V.s 現代城市 - 繁榮經濟 / 便捷網絡 / 快速發展 工業城市 - 空氣汙染 / 生態浩劫 / 水泥叢林
建設大高雄 相關產業進駐 湧入大量人口與工作機會
淹水潛勢 150MM 300MM 450MM 600MM 愛河
砂岩/泥岩/頁岩 土/砂/礫 潛在災害嚴重地區 潛在災害次嚴重地區 潛在災害不嚴重地區 保護屏障
SITE
工業產業轉型 / 棕地再生 創造高雄為宜居永續城市
防救災系統
學校
Concept 能源
糧食 水
社區中心
開放空間
基地位於鼓山中心 將其作為防救災中心 支援南北側區域 完整防救災網絡
公園
避難空間
醫療用品
+
救災人員 其他材料 與物品
成品集散系統
原料集散系統
民生必需品
便利商店
救災補給系統
-
H +
+
-
-
警察局
醫院
+
消防局
+
韌性網絡系統
網絡系統
避難救助系統
系統替代性 持續運作
強化連結性
轉化 Transform
原水泥集散
-
+
+
++ + + +
+++
+
+
避難據點 +
臨時收容場所 中長期收容場所 緊急通道
+
+
矽砂
石膏
鐵
黏土 石灰岩
1917-1989 極盛時期
1990-1994 衰退時期
水
材料
能源
人與社區
Biological
Hydrological
Material
Energy
Community
1995-2014 過渡時期
-
都市農場
在地樹種 / 增加固碳能力
都市農耕
1
植物
友善行人空間
綠屋頂
棲地/廊道
草溝
草溝
水 Hydrological
平時減災 Disaster Reduction
提升固碳功能
減緩熱島效應
降溫
濕地/淨化
灌溉
災前整備 Pre-disaster Preparedness
透水鋪面
緩衝區
沼地 滯洪池
都市水箱 City Water Tank
Trail Entrance
Cement Museum
材料 Material
回收
Entrance
保留既有結構/更新
街道家具
強化既有結構
再生建築
耐用材料/減量
再利用
新材料
轉變/自然材料使用
3
災中應變 Disaster Response
遊客中心 Tour Center
Shoushan National Natural Park
生態社區 Eco Community
救災廊道
能源 Energy
滯水
綠廣場/ 水廣場
人與社區 Community
垂直農場
儲水
能源運輸
微型水力發電
水儲存槽
水儲存
廢棄建築 新材料
參觀主入口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潛在危險場所
植草磚鋪面
2 儲水
水泥博物館
-
吸附功能
水泥體驗場
登山步道入口
+
指揮中心 接收據點 情報收集站
滯洪池 植生滯留槽
Cement Experience Field
指揮所
+
-
自然地貌 Biological
P&R Center/Exhibition Hall (Disaster Prevention & Relief)
+ +
+
碳吸附
都市防救災盒
Entrance
醫療據點
五大系統集散
Urban Farm
社區入口
+
+
五大系統
Plan
H
+
+
自然地貌
救援/輸送通道
+
+
+
-
太陽能發電
展覽
商店
節水 / 節能
風力發電
移動箱
生態池
風力發電 微型 水力發電
B
自行車道/大眾運輸
糧食耕作
再生能源 水資源
避難箱
4
灌溉系統 電力運輸系統
災後復原
Post-disaster Recovery
主要排水 多功能 都市水箱 都市農場
水泥博物館
都市防救災盒
遊客中心
生態社區
滯洪池
混合使用
在地性/永續教育
彈性配置
自給自足
太陽能發電 彈性使用
以自然地貌、水、材料、能源、人與社區五大系 統的集散,扭轉過去水泥高耗能、高污染之意 象,以營造生態環境為出發,回饋社區並作為高 雄地區的工業再生示範。
暫時性 收容空間
移動盒系統 卸除式機制
淹水時序 枯水期 Low Flow Period
一般時期
淹水潛勢150MM
淹水潛勢300MM
淹水潛勢450MM
淹水潛勢600MM
Normal Period
Inundation Potential 150MM
Inundation Potential 300MM
Inundation Potential 450MM
Inundation Potential 600MM
水系統圖
淹水時序
水儲存槽 Zone 2
Zone 1
Zone
1
Zone
都市防救災盒
滯洪池
Storage Tank
Detention Pond Zone
展演廣場
Zone
3
2
都市農場
Buffer Zone
3
可依淹水潛勢 了解淹水情況 作為社區警示系統 採取合宜措施應對
緩衝帶
連結支流 往壽山
+ Zone 1
+
+
+
++
雨花園
草溝
Rain Garden
Grassed waterway
+
+
+
連結愛河 往社區
Zone 2
Zone 3
都市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