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臺北市生態廊道 唭哩岸與奇岩地區生態調查、(收錄於景觀專刊2016 i)

Page 1

44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特別企劃】2016 年臺灣景觀大賞 特別獎

建立臺北市生態廊道 - 唭哩岸與奇岩地區生態調查、 規劃設計及廊道周邊用地都市設計管制研擬 ─ 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陳大同副總經理、黃琦恩經理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Corridor in Taipei – Ecological Corridors,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Urban Planning Control of Surrounding Areas in Qilian and Qiyan Areas 採訪整理:曾筱茹 照片提供: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Abstract The water system that surrounds the mountains and runs through the basi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Taipei City. However, after year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buffers at the rim of Taipei basin, causing ligament breakup in the ecological habitats and the overlapping of developing areas with the ecological habitats. As a resul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aipei is deteriorating. Since the proposal of the “Green Ecological Urban Plan” in 1999, the idea of an ecological city has been promoted. In 2006, the “Taipei City Landscape Plan” surrounding a mountain buffer belt was designed. In 2011, the “Toad Mountain, Treasure Hill, and Riverside Park”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 was projected. In 2014, led by Heart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ultants, the “Qilian and Qiyan Areas” ecological corridor demonstration zone was implemented. With a macro vision, overall evaluation, and extensive connection with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biological conditions, and residents’ daily life, it aim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co-Friendly & People-Friendly Community Design” to prevent the grey fingers of urban development from entering this area.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on the ecological corridors, we suggest to make principles that comply with the ecological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enthusiastic in constructing green corridors to create a friendly living space.

Design Key Points 1. Connect an ecological network in Taipei City to enhance the island hopping functions. 2. Promot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species in forest edges with pastoral species. 3. Establish new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to enhance the shap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4. Integrate mountains and a green network to prov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to provide inhabitants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to get closer to the landscapes.


45

計畫緣起 - 從綱要計畫到示範策略點 環繞的山系與縱貫盆地的藍帶,是臺北市都市發展重要的資源。隨著多年

Eco-Friendly & People-Friendly Community Design

來都市發展,有限的腹地,造成環山帶開發地區與生物棲地相互交疊,欠缺

依循都發局原有計畫案「建立臺北市生態廊道策略示範區生態調查、規劃

邊界緩衝區域、生物棲地斷裂等情形不斷發生。自 1999 年「綠色生態城市

設計及廊道周邊用地都市設計管制研擬」的概念,在於重新串連臺北市各生

規劃」首先啟動臺北市生態都市的規劃概念,2006 年「臺北市景觀綱要計

物棲地與都市景觀資源,創造人類與生態永續共存的目標。而本案原宗旨為

畫」,評估指認臺北市生態斷裂帶及環都市帶緩衝區,提出劃設環山緩衝帶,

期盼能夠保持唭哩岸與奇岩地區既有生態棲地完整性,同時提昇林緣地區與

串連都市綠帶形成跳島,降低都市發展對生物棲地的影響。

田園物種 ( 關渡平原 ) 交流的機會,結合山與綠網絡,提供生態串連與居民 親山親水機會。

2010 年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以下簡稱都發局 ) 承「臺北市景觀綱要 計畫」提出「建立臺北市生態廊道-策略示範區生態調查、規劃設計及廊道

但於計畫初期進行基地研究調查方法論研擬時,合作夥伴觀察家生態顧問

周邊用地都市設計管制研擬」計畫,以連結「綠手指」與恢復「藍臍帶」的

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觀察家 ) 提出,陽明山國家公園與關渡平原兩區生態基

重建策略,並擬定符合生態原則的設計準則,以引導土地開發及道路設計,

質、物種特性大不相同,且絕大多數的物種並不會橫跨兩種自然基質,最多

並指定「蟾蜍山、寶藏巖與河濱公園周邊」、「唭哩岸與奇岩周邊」、「圓

僅在兩區間的緩衝交會。更因過度都市化的結果,使大量的灰色基盤設施進

山大佳河濱與新生公園周邊」三處為優先執行策略點,逐步推動臺北市成為

入此區,使淺山與平原地區生態條件急速劣化,讓原本的兩區緩衝帶反而變

循環有機的生態都市。

成了斷裂帶。

繼 2011 年已執行完成的「蟾蜍山、寶藏巖與河濱公園周邊」後,2014 年,

若冒然將淺山地區物種引入都會區,可能造成物種在環境適應上的干擾,

都發局續辦「唭哩岸與奇岩地區」生態廊道示範計畫,由禾拓規劃設計顧問

甚至因橫越道路造成死傷。故修正原計畫宗旨:「提昇林緣邊緣性物種與

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禾拓 ) 承辦,期盼透過此案進行唭哩岸與奇岩地區之實

田園物種交流機會」,改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更廣泛的討論地理、生物

質生態環境評估與微氣候監測作業,同時建立生態廊道復育規劃設計方案,

及 居 民 生 活 的 串 連, 以「Eco-Friendly & People-Friendly Community

並檢討既有奇岩新社區之都市計畫案規定,及研擬範圍內其他區域之都市設

Design」為目標,減少因都市開發的灰手指進入山林,並強調生態廊道對於

計管制建議,俾作為後續都市設計管制作業之參考。

生物棲息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建構友善居住空間的綠色生態廊道。

1

2 圖 1 奇岩一號公園濕地 現況照片 圖 2 軍艦岩登山步道

綜觀普查,著眼細節 本案計畫範圍包含北投區唭哩岸與奇岩地區,涵蓋軍艦岩內丹鳳山、唭哩 岸山系,具備完整的郊山系統;八仙圳、中崙仔溝、磺港溪、崇仰公園及清

( 夏、秋 ) 季則依據第一 ( 春 ) 季調查成果所發現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特 殊棲地及關注物種或類群出現區域進行調查,提供未來生態廊道規劃參考。

江國小濕地以及關渡平原地區。研究範圍廣泛,若針對區域進行全面性普查 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故採用兩階段調查,包括陸域植物、動物、以及水域 生態調查。

兩階段調查成果主要為回饋於 (1) 了解調查範圍內之生態熱點區域 ( 重要棲 地或關注物種 ) 及其保全措施,以及 (2) 找出生態廊道連結可能受益之潛在 物種,並配合物種特性,針對開發區域 ( 新奇岩社區 ) 提供環境營造建議。

第一階段:於春季進行全面性普查,針對基地與周邊區域進行棲地調查, 以初步了解本計畫範圍內的自然棲地環境以及棲息其內的物種,而第二、三

同時,調查出的在地原生植物,也可做為未來新開發社區進行植栽選種使用, 以期創造出最適宜地方的規劃設計。


46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表 1 陸域植物調查棲地類型

• 自然闊葉林經造林、耕作、開路或地被植物清除等人為干擾後恢復的林地。 林地內雖有多樣的原生植物,但上木層經擾動後林木結構單純 ( 植被分層不明顯,樹木胸徑常小 於 30cm)。

次 生 林

• 自然生長之樹木 ( 演替中後期樹種居多 ),常與果樹、造林樹種混生,林內常有生長快速之藤本植 物攀附,偶有外來植物混生其間。 • 演替初期的先驅性樹種覆蓋度總和大於 50%,低海拔地區先驅樹種如山黃麻、血桐、野桐、白匏 子等。 • 常為崩塌後自然演替形成,或經造林、耕作等地上物清除後演替而成。常出現於開闊地。

芒 萁 草 坡 與 灌 叢

植被外觀常為成片生長的芒萁草坡,或零星的芒萁與桃金孃、野牡丹、長畫眉草、車桑子、桔梗蘭、 刺芒野古草、老荊藤、芒、菝葜等混生。常出現於地力貧瘠的黃土丘陵地,地表含石率高,偶有持 續而緩慢崩裂的小碎石或岩盤。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草 生 地

原植被類型近年經擾動後自然演替而成的草地與灌叢,經常為小面積、分布破碎之草地,常為外來

埤 塘 水 系

• 由靜水體所形成的開放水域。

公 園 綠 地

3

植物佔據,周邊常有密集的耕地、建物、道路等人為活動。 4

• 溪流、水圳、山溝水澗等流動水域。 • 為自然埤塘及人工溼地兩類。

所有形式之人工草坪或栽植的景觀灌叢與樹木區。 5

6

7

圖 3 次生林分布 圖 4 草地及灌叢分布 圖 5 綠地及水系分布 圖 6 棲地分布 圖 7 第一 ( 春 ) 季陸域動物保育類及關注物種分布


47

8

10

9

11

圖 8 工作坊實錄照片 - 計畫主持人李永展引導民眾討論交流 圖 9、10 工作坊實錄照片 - 民眾踴躍發問,相互交流 圖 11 第三場生態廊道營造推動工作坊

引入民眾參與,齊心協力 北投地區的民眾參與以有組織聞名,民間社團對於社區事物投入積極,能

第一場工作坊:以呈現初步生態調查成果為主,邀請長期進行地區生態調

夠短時間凝聚社區力量,切入議題重點解決問題。其中奇岩新社區在進行市

查的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及陽明大學學生,共同針對區內重要生態物種與資源

地重劃過程時,即以公民審議會議方式推動。為求社區力量的凝聚,計畫初

進行研討,並提出環境議題;第二場工作坊:舉辦生態廊道願景規劃說明會,

始,即邀請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清江國小、北投社區大

說明整體生態廊道計畫及未來願景。此次工作坊正逢周邊山坡地開發輿論與

學、陽明大學、以及奇岩里辦公室共同參與。溝通過程中各單位所提供的資

地方里長選舉等多項外在事件發生,一度擔憂影響工作坊的進行,所幸參與

料、建言,對於本案後續在生態資源的調查、以及生態廊道的劃設,有舉足

民眾皆著力於議題本身,信任計畫團隊,使活動順利進行,顯見地方社造經

輕重的幫助。

驗的成熟度。

「唭哩岸與奇岩地區」民眾參與活動,採取兩種形式辦裡。形式一:採取

第三場「生態廊道營造推動工作坊」,則是舉辦現地生態導覽活動,透過

開放式討論。居民有任何疑問,可直接去電禾拓,與計畫參與人員一對一溝

生態課程與現地觀察的方式,帶領參與者深度了解周邊環境,帶領民眾現場

通,說明心中疑問。形式二:採工作坊形式辦理。由計畫主持人李永展教授、

踏勘直接說明計畫保全方向與規劃構思,並於現地討論後續管理維護策略。

協同主持人陳大同、以及觀察家黃于玻主持參與式工作坊,計畫期間共計舉 辦三次正式工作坊,並透過專屬網頁建置以披露相關活動資訊,強化資訊的 傳播率,提高民眾參與的意願。


48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民眾參與結果,分類出基地內六大分區,針對區內不同特性給與不同管制規 劃準則。各分區管制規劃準則核心構想如下: •

山林地區 ( 分區 1 ):本區環境以生態保全為主。

郊山社區 ( 分區 2 ):本區為生態鞏固區,以形塑生態緩衝區的功能為主。

奇岩新社區 ( 分區 3 ):以營造奇岩新社區早期次生林與農業區的環境, 延伸山系綠手指,強化區內水域棲地優化營造等

奇岩社區 ( 分區 4 ):以創造生態跳島及集中留設巷道綠帶,補強生態 網絡,銜接至奇岩新社區與生態關注區。

• 12

六大分區的因地制宜

捷運兩側地區 - 東華里與立農里 ( 分區 5 ):強化並提升現有公園與綠 地之生態棲地條件,營造較適宜都市化環境生物之棲地環境友善性。

捷運兩側地區 - 奇岩站至公館路 ( 分區 6 ):強化捷運淡水線下方綠廊, 適度優化複層植栽生態系,以延續生態綠廊。

生態廊道的保育與營造目標在維持生態系結構與功能的完整,並建構友善

根據生態資源調查成果、民眾參與、以及上述六大分區之生態廊道規劃準

居住空間的綠色廊道,緩解人為開發活動造成生態環境造成衝擊,並進行周

則,訂定了各區因地制宜的規範,並提出有利於生態廊道保護與營造的建議植

邊區域的保全、營造、管制措施。根據先前基地調查、議題彙整歸納及專家

栽表,未來可基於生態社區營造需求,依其環境敏感度與合適棲地適度種植。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13

圖 12 第三場生態廊道營造推動工作坊 - 撒網示範 圖 13 六大分區之棲地特性分布


49 表 2 六大分區之棲地特性分析表

棲地類型

分區

山林地區 ( 生態保全 ) 郊山社區 ( 生態鞏固 )

次生林

芒萁草坡與灌叢

草生地

埤塘水系

公園綠地

丹鳳山、軍艦岩

奇岩新社區

奇岩社區

( 威靈頓山莊一帶 / 丹鳳社區 )

東華里與立農里一帶地區 ( 立農國小 / 東華公園 ) 奇岩站至公館路捷運兩側地區 ( 磺港溪以西 - 承德路 & 大業路一帶 )

特殊地質地區

壺穴地形 黃金劇場

計畫的反思 本計畫橫跨陽明山系、都會區與關渡平原,各區自然與地理條件不盡相同, 透過現地生態資源的調查,更有助於瞭解關注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特性、物種 棲地需求。不同於一般景觀規劃設計案以綠化為主要目標的線型廊道,本案 需釐清對於「唭哩岸與奇岩地區」而言,生態廊道的目的與價值;冒然將山 林或平原物種引進都會區,也許一時可行,但長遠而言,因為人為的干擾或 是因穿越路徑而造成物種的傷亡,影響與代價更巨。 在不斷都會化的開發過程中,灰手指 ( 泛指工程建設 ) 大刀闊斧的進入山 林,阻斷環山生態棲地的連結,切斷藍帶的串聯與減少生態緩衝區的保護作 用時,本計畫提出營造生態保全區、主要跳島、補綴跳島、綠廊道與水廊道 4 種類型,以強化唭哩岸與奇岩社區與淺山地區、陽明山森林基質地區的生 態網絡,串連並強化整體生態跳島功能外,更提供當地社區生態串連的可能 性,使在地居民有更多親山親水親生物的機會,建構相對友善的淺山生態環 境與居住生活空間。

15

14

16 圖 14 丹鳳山現地走訪 圖 15、16 軍艦岩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