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景觀規劃設計(收錄於景觀專刊2016 i)

Page 1

36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特別企劃】2016 年臺灣景觀大賞 年度大獎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景觀規劃設計 ─ 行遠國際工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鄧浩 總經理 Houtong Coal-Mine Museum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採訪整理:曾筱茹 照片提供:行遠國際工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PROGRESSIVE ENVIRONMENTAL INC.) Abstract The Houtong Coal-mine Ecological Park is located in the Rueifang scenic Park in New Taipei City. It is Taiwan’s only coal-mining industry-themed scenic area, a museum park with a coal mine as the theme and an “ECO MUSEUM” as the core planning concept. With the The Coal Preparation Park as the core museum facility, coupled with three coal mine production areas, the “post-industrial nature” constituted b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t the valley of Keelung River, settlements, and other satellite museums, different spatial orientations, development mechanisms, and site demonstrations are provided,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the “Houtong Coal-mine Ecological Park”. Instead of disturbing the local area through large-scale operation, th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a “staged and zoned small investment transformation plan” is adopted to lengthen the time and continue interacting with local communities, groups, and residents, thereby awakening recognition and belongingness towards the local industries and cultures. In addition to carrying out the coal-mining industry production system site preservation plan, small-scale preparedness operations for the living space of local people are also undertaken. In consideration of local living and possible future factory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nction is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he links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park in the future.

Design Key Points 1. The “ECO MUSEUM” is the core planning concept. With the The Coal Preparation Park as the core museum facility, coupled with three coal mine production areas, the “post-industrial nature” constituted b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t the valley of Keelung River, settlements, and other satellite museums, different spatial orientations, development mechanisms, and site demonstrations are provided.. 2. Staged and zoned small-investment transformation. 3. 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non-nostalgic panoramic recovery.


37

1900 黑金歲月 猴硐煤礦博物館區位於新北市瑞芳風景特定園區內,是全台唯一依煤礦產 業為主題籌設的風景特定園區,區內包含了以產金為主的九份與金瓜石聚 落,以及以產媒為主的猴硐聚落。猴硐煤礦博物館區因回溯至 1934 年瑞三 礦業公司成立,開啟猴硐地區礦業的扉頁、1970 年代達到顛峰,直至 1990 年收坑停產,猴硐煤礦資源及其附加價值銳減,礦業逐漸成為夕陽工業,最 終成為歷史。 台灣瑞三礦業公司停產後,猴硐聚落發展如同全世界的後工業時期產業聚 落一般,當支撐聚落主要經濟力消失後,聚落便逐漸走向衰敗與崩解之途。 猴硐人口從全盛時期的 6,000 多居民,銳減不到 200 人。逐步凋零的礦坑園 1

區所宜留下的瑞三礦業公司整煤場的廠房、機具、運煤車鐵軌、廢水處理池 等設施與稀落的宿舍空間,反而形成別具特色的產業遺址景觀。

圖 1 位於基隆河畔的猴硐礦業山村聚落

2

3

圖 2 已傾圮的選煤廠 (1)

圖 3 已傾圮的選煤廠 (2)

從非關祖厝到地方認同

環境教育潛力點 「猴硐煤礦博物館」整體計劃回溯到民國 92 年,當時台北縣政府工務局首

規劃初期透過與人類學背景學者的協助,與當地居民逐一探訪與對話,進

先提出猴硐地區環境整備計畫,以設計工程案的角度切入此區,優先進行硬

而了解廠區歷史,希望以第一人稱的觀點,帶領大眾一覽此區的獨特風貌。

體設施的改良維護。但猴硐地區俱備優良歷史產業資源,其具備的歷史文化

也了解當地居民多數因產業而移入,並不擁有房舍或土地的所有權,而僅僅

意涵不小覷,應以整體聚落發展為核心思想,而非著重於老街與火車站等區

只是移居於此。當產業沒落,有辦法的人早已離開猴硐,留下來的多數是無

域硬體改造。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地區過度商業化,猴硐地區更適合進行環

力再次移居的弱勢村民,進而衍生出:「猴硐的女兒最幸福,猴硐的媳婦最

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歷史產業、生活文化仍然保留長達

命苦」的俗諺。

百年以上的軌跡與脈絡。 也因為如此,當政府的資源再次以觀光發展之名進入聚落時,我們發覺村 民們對於「未來」,是茫然而被動的,因為猴硐畢竟不是他們的故鄉,租來 的棲身之所不是村民的「祖厝」,也就是因為這種「非關祖厝」的心態,猴 硐村民對於自身生活環境的改善及聚落未來的發展延續,並不積極想像與主 張。然而近三、四年來,隨著聚落硬體建設改善後,因導入社區營造的概念, 村民們才逐漸對自身文化產生理解與認同。 由於鄉村地區觀光產業,容易受到地理與交通上的限制,而猴硐在吸引觀 光客來訪時,不應以追求觀光人次的極大化,而是推動全區文化與自然資源 的保存為優先任務。自 2003 年至今,先後由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以 下簡稱皓宇 ) 及行遠國際工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行遠 ) 進入此區 4 圖 4 拜訪當地耆老居民

進行風景區內環猴硐煤礦博物館園區之籌設計畫。


38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以 ECO MUSEUM 取代新建單一博物館舍 不同於傳統以興建大型單一博物館舍計畫走向,考量現階段社區可承接

結合三個礦坑生產空間、基隆河谷生態地質資源構成的後工業化自然地景

承載的營運模式,才是聚落將面對的契機與挑戰。猴硐地區採取「ECO

「industrial nature」、聚落等衛星博物館,賦予不同空間定位、發展機制

MUSEUM( 生態博物館 )」為核心概念,以瑞三選煤場為核心博物館設施,

與現地展示,營造「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6 圖 6 礦業核心區平面圖

7 圖 7 瑞三本坑礦業情境復舊區平面圖

8 圖 8 猴硐煤礦博物館園區規劃發展平面示意圖

分期小額投資之推動策略 園區營造以文化資產搶救與環境整備為觀點,在整體規劃架構下,因有限 的計畫經費,逐步進行分期分區現地展示系統建置。分區分期實施並非去效 益化發展的思維,而是透過持續性與地方社群頭人溝通後,考量此區沒落已 久、人口外流嚴重的煤礦鄉,若貿然進行大規模的擾動,容易引起居民反彈。 第一期工程便優先將廠區內七棟建物,包含舊坑口、礦工宿舍、公共澡堂等, 透過建築牆修保存,進而界定「ECO MUSEUM( 生態博物館 )」場域。 瑞三公司經營期間採取「廠住合一」規劃模式,聚落生活空間填補與礦區 生產系統之中,故行遠不僅進行廠區礦業生產系統現地保存規劃設計,再者 深入地方生活紋理,投入聚落常民生活空間的小空間環境整改善,藉此喚起 在地居民對於生活場域的認同與珍惜,藉此讓聚落、地方、公私部門都可以 一同成長。廠區機能策劃基於考量在地生活與後續園區發展可能性,強化環 境教育功能反應於現有展示空間或遺址之上,搭配軟體導入、經營管理與地 方培力機制,期許地方再生活化,強化外來參觀者與廠區的互動。

9 圖 9 礦業情境復舊區 - 柴油機車庫改建礦業影像館


39

10

11

12

13

14

圖 10 博物館展示 - 礦工大浴室改建礦工紀念館 圖 11 博物館展示 - 選煤廠辦倉庫改建願景館放映室 圖 12 博物館展示 - 選煤廠辦倉庫改建願景館 圖 13 博物館展示 - 烘砂室改建環境解說室 圖 14 博物館展示 - 幹部浴室室改建環境解說室


40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非懷舊式的全景復原 此案兩大課題在於 1. 如何在環境整備議題上,讓參觀者感受在地自然資源 2. 利用何種手法展現工業遺址場域的歷史感。不同於一般復舊式全景復原, 而是採取現地遺跡保存,透過現地測繪,參考舊照片情境逐一考究,探訪當 地耆老了解當年的廠區風華樣貌。將整體設計擷取廠區意象,以工業聚落為 基調,延續礦產的設計語彙,如煤車軌道轉化為人行步道引導民眾進入廠區。 以鋼構、木構與安山岩砌石為主要構成,透過台灣礦工畫家洪瑞麟的系列畫 作為影像載體,讓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礦坑內生產、聚落內的生活樣態。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15

16

17

18 圖 15 礦業情境復舊區 - 復興坑現地展示區 圖 16 礦業情境復舊區 - 瑞三本坑 圖 17 礦業情境復舊區 - 榕樹下礦工休息平台 圖 18 運煤橋修復情景


41

19

20

21 圖 19 運煤橋模擬圖 (1) 圖 20 運煤橋模擬圖 (2) 圖 21 礦業核心區全景


42

2016 TAIW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軟硬體並行 延續地方活力 自 2003 年籌備到 2010 年開館的「猴硐煤礦博物館區」,一路歷經 2008 年 貓村議題火熱,加上 CNN 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一度使礦業主題邊緣化,使整 體走向以貓咪意象為主的綜藝景觀發展。缺乏地方文化與社區結合的規劃行銷方 式,容易帶來大量觀光但也因深度不足易使榮景曇花一現。 回顧這段陪伴猴硐的歷程,業主或許過度關注於地方整體硬體設備的提升,若 投入過多硬體設備至此僅僅只是錦上添花。而環境專業者過於聚焦聚落保存課 題,為使地方永續經營還是必須回歸原有規劃的核心理念「ECO MUSEUM( 生 態博物館 )」,探詢聚落新的經濟力、地方培力機制與社區參與機制等營造,建 構一保存歷史產業遺址聚落,同時能夠帶動地方復甦與發展的博物館園區。

2016 年台灣景觀大賞


43

22

23 圖 22 礦業情境復舊區 - 工寮 圖 23 礦業情境復舊區 - 坑口辦公室改建坑口咖啡廳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