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意識實驗場域 過路者與居民為萬坪公園的參與者,因此 一、利用下沉廣場區分使用機能 二、時間與使用者的交集空間 三、變化的高層提供不同的感官體驗 四、打破使用者對空間的認知秩序
心理的突破性
利用地形變化造就空間的阻隔 改變滑板場被公園獨立在外的印象 (滑板場設計)
日間的廣場
雨間的躲雨亭
動
靜
時間的地域性
日間的遮陽亭
夜間的舞台
靜
動
使用者的共融性
凸起的地形打破活動的變化性 心理的界線被使用者重新定義 (窪地設計)
生態的意義不在排除人類 使用者可自由的參與空間 (曲水自在)
時間的地域性 時間的界線重新被定義 隨著使用者需求產生意涵 (空廊設計)
B'
0
痕跡不在被固定於空間上 隨著時間消失的地景藝術 (水踏地景)
A'
B3
影響力參與設施 讓使用者可以主動改變空間形象 (水閥開關設計)
B1 -350
滑板場
空廊設計
D2
-350
DW 150
-50
C1
B2
0
0
-50
C2
-350
水踏地景設計
D1
-350
D3
滑板場
C3
-350
-340
-370
E1
-320
窪地設計
C
-330
捷運站
E2
-350
E3
DW
-350
空廊設計
A
+45
0
-350
0
A1
0
F3
F2 曲水自在
B
捷運站
C'
F1 A2
+45
DW
A3
+45
0
+45
N
1F動線 B1動線
平面配置圖 0
10
20
40
60 M S:1/600
空間設計構想
地形設計構想
A
通勤
高度抬升-視覺阻隔 地形疏張-廣場
利用植栽的擠壓 形成廣場空間
下陷的地形形成滑板 的活動場域
A2
B2
複層設計降低使用干擾 產生多向空間視域的交集
下層空間的連接 兩側空間使用的接續
上層空間的斷續 視覺與聽覺的連結
斜面空間的序列 動線連續性的營造
新北市
滑板場凸起會造成空 間上的切分
商業區
B3
A3
高度抬升-行動阻隔
區位分析
B1
利用植栽的阻隔 形成視覺的疏與密
活動
地形壓縮-動線
B
A1
上下層空間將滑板場 的空間區分出來,但 視線與聲音同樣可以 相互連結
彎曲的綠帶可以讓 接觸綠意的面積增加
公園綠地
萬坪公園
住宅區 車站用地
106
學校用地
3
工業區
地形的凸起能使下 層的使用者視線往上
地形的凸起能 形成休憩空間
地形的抬升能使上 層的使用者視線往下
公車站
特定專用區
公車站
0 -305 +150
地形的下陷形成 水塘的活動場域
B
C
-250
-370
下沉步道
+150
0
0
E
D
-370 -320 -340
親水遊樂
A -350
捷運站
捷運站
滑板場
下沉步道
F
親水遊樂 -330
-350
此座公園位於板橋車站前,連接縣民廣場,特區建築物、 生活廣場、立體空廊、生態廣場及與未來巨蛋園區,民眾可 以享受都市叢林中的綠意。
300
0
W
捷運環狀線
+150
氣候分析
板橋車站
公車站
330 N 30
240
氣候分析
210
114
平面構想配置圖
0
10
20
40
60 M S:1/1000
60 E
S
百貨公司
150
夏季日照 冬季日照 夏季季風 冬季季風
120 住宅區
D
C C1
橋下空間形成 遮陽避雨的場所 C2
下挖空間形成 小孩戲水場所 C3
1
3 4
E1
下挖空間形成 小孩戲水場所
上下層空間可使通勤 動線與活動空間不相 互干擾
抬升的地形可 以有休憩的功能 D3
抬升於水中的地 形可以使休憩的 空間更具變化
E2
空間雖分為上下層, 但仍能以視線及聲 音相互連結 E3
天井能在不同的時間 形成不同的光影變化
環狀線板橋站 板南線板橋站
建築分析 麗寶百貨
F1
板橋車站
公車站
台電大樓
河道將廣場切分成較小 的廣場,形成不同的活 動聚落
建築分析
市民廣場 誠品生活
F2
車站用地 商業區 住宅區 學校區 其他使用
動線分析
3
動線分析
河道上方搭設棧道,使 人與水能在同一空間同行
軸帶節點 車行主動線 車行次動線 人行主動線
F3
上層空間可以以不 同角度觀看下層空間
活動分析
活動分析
運動使用 步行使用 通勤使用 滑板使用 住宅使用 商業使用 噪音分佈
5
8
D1
D2
板橋高中
F
2
10
1
12
9
1
上層空間可以以不 同角度觀看下層空間
E
6
7
地形的下陷形成 滑板的活動場域
-400
-350 -250 滑板場
板橋高中
脈絡分析
滑板場 麗寶百貨
A-A' 0 1 2
4
6
10
12 M S:1/200
歷史脈絡
板橋酒廠
地下化
板橋車站 地下化
1950年前 1951-2000年
誠品生活 2001年後
0 1 2
4
6
10
B-B' 12 M S:1/200
0 1 2
4
6
10
C-C' 12 M S: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