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分析
平面配置圖
設計說明
示範基地選擇在內湖區五分里安康平面停車場。基地及周邊以前經 常淹水,並且處於台北市超大豪雨淹水潛勢範圍內。
基地原有面積 4300 平方公尺,有兩座臨時性房屋佔地 500 平方公尺 ,預計會拆除。原有停車位 106 個, 經過設計後停車位有 99 個,但增加了 1100 平方公尺的綠地面積。 基地原先為不透水混凝土鋪面,經過設計全部換成透水鋪面。基地原先高出街道 20 公分,經設計後低 於街道 20 公分,基地內生態沼澤及草溝低於街道 40 到 60 公分。預計可以在極端降雨時分擔約 1500 立 方公尺水量。
雨水管理計畫 前言
計畫街道排水與建築排水到排水溝後,導入基地,同時基地承擔本身降雨雨量。 排水方式以平時以滲透為主,在暴雨後通過生態草溝的地下集水管快速排入雨水下水道。
台北市由於人口密集,有大量機動車停車位需求。根據停車場法,停車場分為路邊停車場和路外停車場。路外 停車場佔地面積大,用途單一,按建築構造類型又分為地面停車場、立體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其中地下停車場又 分為建築物地下停車場和公園廣場地下停車場。公共停車場以地面停車場、立體停車場、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主。
增加滲透率
台北市路外停車場面積約 400 公頃,以汽車停車位數量最多,其中地面停車場佔約 110 公頃。也就是說,單 算停車位就佔了台北市城區 3% 的面積。 過去對於淹水,傳統做法是擴大排水系統;進年來應對氣候變遷也開始提倡截留蓄水,而城市中如此大面積的 停車場正是雨水停留的好去處。
台北公共停車場分佈
SITE
①
1 2
增加休憩空間 不透水鋪面
②
高程構想
增加雨水停留時間
希望停車場能低於街道高度,在降雨時能將周邊逕流引入,暫時蓄水,減少排水系統負擔。 SITE
③
植栽計畫
豪雨積水下滲
設計理念 過去停車場單獨為了停車而設置,在佔據大量城市空間同時,沒有應對氣候變遷的考量,甚至然極端氣候的危害 更為嚴重。大量的土地被認為是空地,進行硬化作為停車場使用,減少了雨水停留下滲的機會,加劇了熱島效應, 還大大增加了地表逕流量。 本設計以多功能景觀為理論基礎,希望台北市的停車場能夠蓄水、滲水,思考其它使用行為與停車並存的可能性。 在應對氣候變遷的同時,增加土地的生態、社會效益。
Before
預期效益 如果台北市地面停車場全部改造,預計極端降雨時可暫存約
After
28.6 萬立方公尺
下沉式改造停車場暫存水量(下沉深度乘以全台北地面停車位面積等於儲存水量)。 0.2 米 X1100000 平方米 =220000 立方米 根據逕流分擔手冊,透水停車場暫存水量(透水鋪面面積的 20% 乘以 0.3 米等於儲存水量) 0.2X1100000 平方米 X0.3 米 =66000 立方米。
的雨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