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北門韌性產業規劃策略
漁塭養殖是北門區的重要產業,從清領時期便開始有居民在內海圍墾漁塭。民國 六十年代因出口貿易興盛許多農田紛紛被闢為漁塭,導致漁塭數量急速增加,民 國68年更因漁貨外銷日本獲利可觀,促使沿海灘地開發為北門海埔漁業生產區。 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等影響,漁貨供應的風險不斷增加。政府多次嘗 試修復堤防以保護當地產業,然而人工堤防仍因海浪侵襲遭到破壞,導致人與自
基地分析與限制潛力
2050海平面上升與洪水影響分析
沙洲復育 -打破海堤,疏通沙流 -興築離岸堤,漂沙沉積 藍碳存儲 -紅樹林種植,增加碳匯 -藻類養殖,中和養殖排碳

好美寮濕地 雙春濱海遊憩區
SITE 北 門 海 埔 地 遷徙中繼站 候 鳥
北門重要濕地
扇形鹽田
+ 恢復
北門區水路系統發達,卻僅供漁業 使用,未能有效利用成為串聯觀光 熱點的大眾交通資源。

環境適應性強,更有助於生態的復 育與維持 若有效使用不僅能串聯周邊觀光熱 點,更能打造特色旅遊,帶動地方 經濟。
漁電共生案場位於沿海出口的環境 敏感區,不僅入侵水鳥熱點影響棲 地環境,未來面對極端氣候恐將直 面風浪的侵襲。
生態減災 -還地於海,擴大緩衝面積 -生態營造,友善自然 韌性北門 漁海共存 x
產業轉型 -生態養殖,因應氣候 -多元養殖,提高產業韌性 -複合式經營,穩定經濟
濕地 潮水過濾、沿海緩衝
林間濕地 提供食物與棲地 碳匯紅樹林 鹽沼、海草、紅樹林等 可吸收、捕獲二氧化碳功能
沙岸地形 不同高程,提供各式鳥類棲息


DEC 生態養殖區
+ 課題一 + 課題二 大杓鷸 JUL


OCT
黃尾鶋
曬池 過冬 放 養 成收、殖養
紅尾伯勞 黑腹燕鷗 紅尾伯勞
黑面琵鷺 青足鷸 鳳頭燕鷗 黃頭鷺
緩衝 空間 紅樹林


破堤 沉沙







光電的設置應避開生態敏感地及居 民生活的區域,並以防風林作阻隔 ,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JAN MAR JUN
CHINA PHILIPPINES + 釋放 + 轉型 + 分期目標
韌性 產業 環境 教育 2022 打破堤防 還地於海













突破堅硬人造堤防,釋放自然緩衝空間,以柔克 剛,運用生態式的防線抵禦暴潮入侵。 目標恢復急水溪河口在興築海埔地前,大片的紅 樹林濕地生態,讓因棲地破壞被迫離去的候鳥重 新踏上這片土地。 在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的問題之下,漁業生產模 式應思考永續產業的新對策,透過生態養殖適應 極端氣候,並具有觀光附加價值。

生態 候鳥 生態 養殖
鰲鼓濕地 北門沿海產業發展 生態教育基地 漁電共生專區

2030 沙洲復育 生態營造
2040 三生並行 因應氣候
濕地緩衝區 沙洲復育區 生態養殖實驗基地
養殖生產區
蚵寮 B
+ 生態體驗
+ 傳統養殖 + 生態養殖

+ 濕地緩衝 + 漁電共生 FISH FARM SOLAR POWER PLANT






2050 漁海共存 韌性沿海 LEGEND 水上交通 陸上交通 聚落 SEA WETLAND

急 水 溪 頭港大排水 北 門 潟 湖
北門 永隆溝排水
B’ 頭港排水 0102040 80 KM N 規劃配置圖
+ 生態教育基地 木平台 提供戶外解說、休憩、賞景等功能
木棧道 串聯魚塭空間,創造動線 生態教育館 提供自然與生態養殖解說
分區空間說明 + 濕地緩衝區 + 漁電共生專區 + 生態導覽水道 林間水道 提供生態導覽、划船 等休閒遊憩空間 碳匯紅樹林 具有碳匯、緩衝功能 極具解說價值


+ 生態養殖實驗基地 生態浮島 提供小型哺乳類、兩棲爬蟲及鳥類棲地 淨化水質產生氧氣,增加碳存量
藻類養殖池 養殖藻類,中和魚塭碳排 硅藻池 矽藻池 綠、矽藻池
+ 漁宿體驗區 生態體驗 生態養殖環境吸引水鳥 創造豐富生態景觀 漁宿體驗 提供魚塭住宿、野炊、 野釣體驗
船屋 置身魚塭地景,創造 獨特空間體驗 滯洪池 豪雨季時魚塭可提供滯洪空間 漁電共生 光電板遮擋高溫、寒流 創造穩定養殖環境
綠能專區 因應國家政策,劃設綠電專區 配置於生態生活衝突較低的區域 50%
生態養殖實驗基地 藻類養殖池 殘餌/排泄 益菌分解氮氨 藻類水草生長 魚蝦蛤攝食 CYCLE
CIRCULATING FISHERY












+ 候鳥遷徙路徑與水鳥熱點分布 30%養殖密度 海波碎化 藍碳碳匯





生態教育基地 養殖地景眺望步道 漁宿體驗區
生態防線 濕地緩衝帶 生態導覽水道
50% 復育濕地面積 150HA145HA8050000KG1.3M/YEAR 減災緩衝面積一年藍碳碳匯量生態堤防淤沙量







CO2 O2
然間的衝突不斷。 生產-外匯賺取重要來源 生態-水鳥與候鳥重要食場 (百萬噸) (年) 1980 20 40 60 80 100 120 198519901995200520102015202020252030 2000 水產養殖產量 捕撈漁業產量 1904 1955 1986 北門海埔地開發 2022 沙洲退縮幅度16 CM/YEAR 氣候變遷 危機潛勢 高 低 TAIWAN 高危機潛勢地區 19.1cm 最低海水潮位 3℃ 年月均海塭 2010~2022年台灣西南沿海地區 海平面變化 (m) 年 可能範圍 SSP3-7.0 綠能開發時代 養殖漁業時代 1986年 北門砍伐急水溪河口紅樹林開發海 埔新生地,作為養殖漁業專用區 鄭氏時期 以捕撈及製鹽產業 為經濟來源 清領時期 沿海維墾養殖 潟湖發展養蚵產業 2003年 雲嘉南風景區成立,推動 漁業朝休閒觀光區轉型 2007年 北門濕地入選國家級重要濕地 2017年 能源轉型政策 加速光電擴大入侵沿海地區 壓縮漁業生產空間與水鳥棲地 生態 漁業 觀光 光電 近10年 極端氣候影響 加劇的風浪使沙洲縮減、沖 破老舊海堤,影響漁業生產 與居民生活 面對自然的力量 我們該如何自處? 2050 新漁業型態 打造與環境共融 的韌性產業 罔顧環境效益的綠電 還能算是綠電嗎? 面對海洋資源枯竭,水產養殖將成為未來漁產供應 的主要來源。 養殖漁業產量於2015年超越捕撈漁業,成為水產供 應的主要來源極端氣候改變了漁業環境,增加魚貨 供應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人工海堤的興築阻擋了河川沖刷的泥沙,使沙洲快速流失。 + 養殖漁業的重要性 + 北門海埔地的開發 + 海埔地興建的影響 台灣西南地區於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約60公分 水鳥與漁塭養殖時程圖 450HA 單一魚塭 200HA 傳統養殖 100HA 生態養殖 ++++ 100HA 生態濕地 70HA 魚電共生 30HA 防風林帶 規劃前 規劃後 規劃策略 計畫構想與分期目標 空間分區 連通管(池水循環使用) 補充地下水 草食性魚類共生 藻類可做為養殖飼料 亦可吸附大量二氧化碳 生態浮島提供水鳥、小型動物棲地 蝦貝去除殘餌 塭堤 生態養殖區 生態養殖區 0124 8 M 魚宿體驗 退 STEP 2 人工地盤退縮,擴大緩衝空間 破 STEP 打破堤防,導入生態 禦 STEP 建立生態防波堤 防禦海浪沖刷 生 STEP 生態環境營造 吸引候鳥回歸 合 STEP 沙岸復育,三生結合 2050年海平面上升與強降水的漫淹 範圍將突破堤防,目前所設堤防將 無法負荷。 破除堤防,使急水溪飄沙可 使近海漁塭往內陸退縮、還 在沙洲外設立生態防波堤, 營造友善生態的自然環境, 結合生態、生產、生活導 採用生態堤防打造韌性海岸不僅對
觀光熱點 水鳥熱區 堤防分布 交通分析 現況使用 現況地景 海平面上升影響範圍 汛期洪水影響範圍 人文景點 宗教景點 自然景點 觀光熱點 水鳥熱區 黑面琵鷺熱區 光電案場 養殖魚塭 廢棄鹽田 沿海聚落 規劃範圍 人工堤防 聯外道路 聯內道路 水道 溝渠 +綜合分析 2050漫淹範圍+堤防分布 交通+觀光熱點 現況使用+水鳥熱點 2050願景目標-韌性北門 X 漁海共存
碳中和生態養殖
環境教育與生態體驗
人與海的攻防之爭-北門海埔新生地的開發 + 課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