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排魯凱課本附加isbn

Page 1

國小健康與體育課程領域 健康科學課本-北排灣、魯凱族 原住民國中小學「醫療科學與人文」教育課程之設計 國家科學計畫編號:NSC 100 - 2511 - S - 027 – 001教材設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原住民科學教育團隊 計畫主持人:華國媛

◆ ◇ ◆族名 ◇漢名

國小 年


編輯要旨 一、 本書根據教育部民國 97 年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為基礎,更包含本計畫在地文化回應 式自編排灣、魯凱能力指標編輯而成。 二、 本教材適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之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 三、 本教材內容共分兩個單元八個活動,設計 8 週 16 堂課, 以模組的方式呈現,因此教師可視實際教學需要,彈性 調整活動課程的次序。 四、 本教材之課程設計及內容: (一) 課程設計以「實證科學」為科學教育的思考主軸, 進而學習到部落產業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二) 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思考主軸,提升原住民學童 的自我信念,培養學童主動學習的意願。 (三) 從原住民文化脈絡中,設計出符合原住民學童之 課程與教學環境,而達到族群文化與健康科學知 識的結合。 (四) 以單元為課程主軸,單元分活動撰寫課文內容。 (五) 內容以培養認知、情意及技能等三面向的健康體 位能力,並符合學生特殊文化背景。


給學生的話 親愛的同學,這本課本的內容你/妳可能從未接觸過,它 是以你/妳自己的文化編撰的教材。內容有你/妳熟悉的生活 情況與部落情景,你/妳在課堂上可以踴躍的發表分享。 本實驗課程共有兩個單元、八個活動,在這八個活動中 「我們的頭目」是藉由部落訂立公約的機制,讓你們制定班 上的健康公約並共同遵守維持身體健康;「傳統與現代的美 食」則是讓大家瞭解傳統與現代的烹煮方式及食物的六大類 與六大營養素,知道如何獲取身體有益的食物;「健康身體 與熱量」則是讓大家學會 BMI 的計算方法,透過 BMI 來瞭 解自己的體重是否標準;「rinari 小廚房」透過實際製作芋粉 粽 (cinavu / cinabu)的過程瞭解傳統食材的食物分類,也認識 食品的營養標示;「祖先群像與我」是認識自己文化的根, 知道以前部落祖先的智慧;「與祖先一起歌舞」透過歌舞的 展演認識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我是小小舞蹈家」藉由排 灣、魯凱傳統歌曲讓你/妳自行創作舞蹈與大家同樂;「競技 遊戲」以傳統的山林狩獵文化設計狀況模擬的體驗課程,享 受競技遊戲的樂趣。


目 第一單元

健康rinari ................................. 1

活動一、我們的頭目 ................................ 1 活動二、傳統與現代的美食 .................... 5 活動三、健康身體與熱量 ...................... 13 活動四、rinari小廚房 ............................. 15 第二單元

石板屋與鞦韆 .........................22

活動五、祖先群像與我 .......................... 22 活動六、與祖先一起歌舞 ...................... 30 活動七、我是小小舞蹈家 ...................... 33 活動八、競技遊戲 .................................. 37 參考資料 ...................................................39


第一單元

健康 rinari

活動一、我們的頭目 身為排灣/魯凱族人,一定要知道「頭目」 ;因為頭目是排灣 /魯凱族各個社會團體的主體,如果沒有頭目,這個社會團體就 無法存在。

說說你所知道關於頭目……的事情, 你/妳曾經聽過爸爸、媽媽,或長輩們說過關於 頭目的事情呢?如果沒有,記得要請教 部落裡的 vuvu/umu/kayngu。

rinari 部落由來自三地門鄉大社村、瑪家鄉瑪家村及霧台鄉好茶 村共同組成的部落,在部落中主要的族群分兩個族群,分別是來自大 社村及瑪家村的排灣族,以及來自好茶村的魯凱族,排灣族以及魯凱 族從服飾上、外觀上差別不大,但排灣族以及魯凱族都有明顯的文化 差異;族群雖然是不同,但是都要互相包容,包容是排灣族以及魯凱 族的頭目應有的內涵,以下就為大家介紹排灣族以及魯凱族的頭目 1


吧。 排灣族分佈於中央山脈南端和東部海岸山脈南端,活動的區域以 台灣南部為主,北起大母母山銜接大武山地,南達恆春半島,西自隘 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mazazangiljan 意指「蜜蜂的女王」,如同 排灣族的頭目。 魯凱族分佈於中央山脈南部的兩側,孕育出我們魯凱三群,中央 山脈以西是下三社群與西魯凱群;以東則是位於台東的東魯凱。魯凱 族人居住海拔大約 800~1500 公尺之間,因此魯凱(drekay)的本意為較 高冷的地方。yatavanane 是「大頭目」的意思。 在排灣、魯凱擁有明確嚴謹的社會階級制度,各部落有許多大大 小小的頭目家族,每個部落的頭目都擁有自己的土地與人民和主權, 自成一個小王國。 排灣族 mazazangiljan(頭目)以及魯凱族 yatavanane(頭目)的 頭銜是世代相傳的,不同的是排灣族傳給家中的 vusam(長嗣),而魯 凱族只傳給家中的長子;都擁有部落的土地及管理人民的權力及義 務,族人要將獵物及農作收成部分納貢給頭目,而擁有大權的頭目則 要照顧部落鰥寡孤獨的人。因此頭目是部落中負責勞心工作的精神領 袖。頭目的兄弟姐妹跟他們的子孫就是「貴族階級」,同樣也擁有許 多特權。 2


一個部落的頭目很難全靠自己來處理所有部落的事務,需要「士 族階級」1的人來輔佐處理部落事務。而且士族階級的人可以減輕或 是免除租稅,他們常接受頭目的招待也受到族人的敬重。 雖然頭目對自己的人民有非常大的權力,沒有任何人可以限制 他。但是為了要獲得人民的忠誠,頭目也會盡力做到:(1)尊重祖先的 遺訓與部落習俗,成為部落的典範;(2)愛護人民,不做使人民怨恨的 行為;(3)照顧鰥寡孤獨者、扶弱濟貧;(4)守護部落人民的人身安全。

如果你是一位 mazazangiljan / yatavanane,你會如何運用自己 的權力與他人的協助,來促進「健康成長團體」的運作,讓班上 的同學都能變得更健康、未來也能繼續保持呢?

1

「士族階級」:世襲輔佐役(在重要事件中擔任頭目的顧問,也是世襲的職位)、 長老(頭目從領民中挑選來擔任,全面性地輔佐頭目)、代管(代替頭目管理一些事 物)、祭司(主管祭祀)、靈媒(與神靈溝通的橋梁,是世襲制)、將帥(指揮戰鬥)等。 3


第一單元 健康rinari 活動二、傳統與現代的美食  猜猜看下列哪些食物是傳統的?哪些食物是現代的?

山羌

山苦瓜

紅藜

山羊

石板烤豬肉

小米飯

鹿

山萵苣

紅肉李

蝸牛

芒果

白飯

5


傳統食物多來自自然環境中取得、自給自足。以小米、芋頭、 地瓜及稻米為主要的食物。此外,還有花生、樹豆等作為食材。蔬菜 類多以採集野生植物,肉類需透過獵殺山豬、山羌、山羊、鹿等 獸禽類獲取,還有用傳統河撈的魚蝦蟹類。烹調方式以 煮、蒸、 烘法為主;儲藏食物的方法則有風乾、醃漬、鹽藏與乾藏四種 , 以前族人處理肉類都全部細切並以少量水加鹽煮後食用,無過 度調味料理,頂多加上鹽、生薑、辣椒、刺蔥、脂油與糖等提味, 讓食材相互揮發出天然的美味。

傳統與現代烹調方式 傳統

現代

(煮蒸烤)

(煎炸炒)

石板烤豬肉

炒蝸牛

紅肉李

炒山蘇

水煮山萵苣

香酥溪魚

小米飯、小米粥、紅藜

煎 餃

芋頭乾

蔥爆山豬肉

水煮芋

鹹蛋炒山苦瓜

6


認識六大類食物與每日攝取量 以前我們把所吃的食物分為五大類,後來因為國人的飲食 習慣缺少攝取到奶類食物,因此鈣質與維生素 B2 的攝取量都會 不夠。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提出的「每日飲食指南」,六大類 食物可分為:(1)全穀根莖類、(2)豆魚肉蛋類、(3)蔬菜類、(4) 水果類、(5)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及國人少攝取的(6)低脂乳品 類。 兒童期每日飲食建議: 兒童每日所需要的食物量會因年齡、性別及日常生活中活動強度 的不同而有差異。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針對 7-12 歲的兒童期飲食梅花 圖所提出的每日飲食建議量。由下圖所示建議兒童每日飲食中要包含 六大類的食物及各類食物的建議食用量。

兒童期飲食梅花圖圖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7


六大類食物中包含六大營養素 種類

醣類

功能

食物來源

‧身體基本熱量來源,每 1 公克可產生 4 大

米、飯、麵條、饅頭、玉

卡熱量。

米、馬鈴薯、蕃薯、芋頭、

(碳水化 ‧內含纖維素可幫助腸胃的蠕動。 合物)

‧可促進脂肪在體內新陳代謝。

甘蔗、蜂蜜、果醬、全穀 類等。

‧可轉變為脂肪。

脂肪 (脂質)

‧負責保護體內各重要的器官。

植物油:玉米油、大豆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之吸收。

油、花生油、麻油等。

‧每 1 公克可產生 9 大卡熱量。 動物油:豬油、牛油、奶 ‧可增加食物香味及飽腹感。 油、人造奶油等。 ‧構成與修補身體組織。

奶類、肉類、魚類、豆類

‧形成抗體,增加身體抵抗力。

及豆製品、內臟類等。

蛋白質 ‧調節身體機能,如平衡體內酸鹼值。 ‧身體重要成分的組成,如荷爾蒙。 ‧每 1 公克可產生 4 大卡熱量。 它包含很多種物質,主要有—

除油脂類食物外,一般食

鈣:

物皆含有礦物質,但主要

礦物質

8


1. 構成骨骼和牙齒。

來源為蔬菜、水果、奶

2. 調節心跳及肌肉收縮。

類、紅色肉類、蛋黃等。

磷:

鈣:奶類、蛋類、魚類、

1. 調節體液及鈣的平衡。

豆類及紅綠色蔬菜。

2. 維持體內酸鹼平衡。 磷:家禽類、魚類、全穀 3. 構成骨骼和牙齒。 類等。 鐵: 鐵:內臟類、蛋黃…等。 1. 構成血紅素。 2. 體內部分酵素的成分。 此外,鈉、鉀…等,雖所需量不多,但對身 體生理功能有重要影響,不可偏廢。 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 水溶性維生素包括—

維生素 C:深綠及黃紅色

維生素 C:

蔬果。

維生素 1. 細胞間質的主要成分。 2. 幫助傷口癒合。 維生素 B1:全榖類及小 3. 增強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麥胚芽。

9


維生素 B1: 1. 促進醣類代謝。

維生素 B2:內臟、蛋類、

2. 保護神經組織。

牛奶。

3. 預防腳氣病、神經炎。

維生素 B2:

維生素 B6:肉類、魚類、

1. 促進蛋白質代謝。

蔬菜類、堅果類、全穀

2. 保護皮膚與視覺組織。

類。

3. 預防眼睛充血及嘴角裂傷。 維 生 素 B12 : 肝 腎 、 瘦 肉、蛋類。

維生素 B6: 1. 幫助蛋白質代謝。

菸鹼酸:肝、糙米、瘦肉

2. 促進菸鹼酸的形成。

維生素 B12: 1. 幫助醣類及脂質代謝。

葉酸:綠色蔬菜、肝腎、

2. 預防惡性貧血和神經系統疾病。

柑橘、瘦肉。

菸鹼酸:

維生素 A:肝、蛋黃、牛

1. 代謝醣類、蛋白質與脂肪。

奶、胡蘿蔔、深色葉菜。

2. 促進皮膚及神經系統健康。 10


維生素 D:魚肝油、蛋黃、 葉酸:能維持紅血球、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 添加維生素 D 的牛奶。 脂溶性維生素包括— 維生素 A:

維生素 E:植物油、全穀

1. 維持視覺機能。

類、小麥胚芽、綠葉蔬

2. 增加抵抗力。

菜、蛋黃、堅果類。

維生素 D:

維生素 K:菠菜、萵苣、

1. 促進身體對鈣、磷的吸收。

蛋黃。

2. 為神經、骨骼及肌肉發育所必需。

維生素 E: 1. 具有抗氧化作用。 2. 維持生殖機能。

維生素 K: 1. 可促進血液凝結。 1.促進食物消化及吸收作用。 各類食物中所含的水分 水

2.維持正常循環及排泄作用。 及飲用水。 3.調節體溫。

11


4.滋潤各組織,減少器官摩擦。 5.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

12


第一單元 健康rinari 活動三、健康身體與熱量 除了飲食的方式外,你知道還有哪些方法能促進身體健康嗎?

熱量:每天吃進去的食物都會成為你的活力來源喔!把吃 進去的食物經過計算後就會知道各種食物可以提供給你多 少能量,在營養學中以大卡(仟卡)作為熱量的單位。

體重(㎏) BMI (身體質量指數)=

身高×身高(m×m)

由於每個人的體型骨架不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標準體重, 為了同時顧及身高和體重的配合,我們常會使用 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值來判斷體重是否合乎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人體健康最理想的數值為 22 且 不分男女,一般來說年輕人適用於較低的 BMI 值,年長者適用於較 高的 BMI 值。我們可以依據 BMI 值和個人身高,推算出個人的理想 體重。 13


五、六年級學生的 BMI 值

男 生♂

女 生♀

年 正常範圍

過 重

肥 胖

正常範圍

過 重

肥 胖

BMI 介於

BMI≧

BMI≧

BMI 介於

BMI≧

BMI≧

10

15.4-20.3

20.3

22.9

15.2-20.1

20.1

22.3

11

15.8-21.0

21.0

23.5

15.8-20.9

20.9

23.1

12

16.4-21.5

21.5

24.2

16.4-21.6

21.6

23.9

13

17.0-22.2

22.2

24.8

17.0-22.2

22.2

24.6

 小朋友來算算自己的 BMI 值,看看你的 BMI 值是否正常。

根據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過高的 BMI 值會增加罹患某些特定疾 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關節炎、女性不孕症等。 且 BMI 值愈高,罹患疾病的機率也就愈高。由此可見,BMI 與我們 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時時注意我們身體健康,讓 BMI 值維 持在正常值。

14


第一單元 健康rinari 活動四、rinari 小廚房 排灣、魯凱的傳統美食種類繁多,其中最具代表兩族的即是大家 所熟知的芋粉粽 (cinavu / cinabu)。小朋友,你/妳有沒有看過長輩或族 人製作芋粉粽(cinavu / cinabu)呢?現在還可以在部落中看見媽媽們圍 坐在一起包芋粉粽(cinavu / cinabu)嗎? 我們熟知的芋粉粽(cinavu / cinabu)是用一 種顧腸胃的假酸漿葉(ljavilu / alabulru)包裹 芋粉粽

內餡芋頭粉(ragrag / ragerage)與豬肉。假酸漿

葉(ljavilu / alabulru)可以幫助消化、消除脹氣,最後再用ljaviya (蘆 葦)包裹和月桃繩綁起來,它的長度大約15~20公分左右,剛好一個 手掌可以掌握,最後,在下水煮個1小時就完成了美味的芋粉粽 (cinavu / cinabu)。芋粉粽(cinavu / cinabu)的內餡是vuvu / umu / kayngu們智慧的展現,裡頭可以包的東西五花八門,可以包蝸牛、 花生、南瓜…等。 小朋友,我們的vuvu / umu / kayngu可是很有智慧的喔!在包 芋粉粽(cinavu / cinabu)的時候,不禁會想到祖先的智慧,他們善於 15


利用生活周遭的天然植物變化出一道道營養健康又美味的傳統美 食,一邊製作還能一邊感受排灣族文化的洗禮,我們對祖先的智 慧、深層的文化,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感動。

假酸漿

16


芋粉粽(cinavu / cinabu)材料大集合

芋頭粉(ragrag / ragerage)

豬肉(vutjulj / butulu)

假酸漿葉(ljavilu / alabulru)

蘆葦(ljaviya / )

鹽巴(qatiya / timu)

細繩(vengedj / calrisi)

17


芋粉粽(cinavu / cinabu)步驟 步 驟

解 釋

圖 片

先將豬肉與少許的 鹽巴醃製 1 小時入 一

味備用。

將假酸漿葉洗淨晾 乾備用。 二

將假酸漿葉鋪平, 放入芋頭粉與少許 三

醃製的肉

18


捲成長約 15 公分大小 的長條狀。 四

再將剛剛製作完的芋 粉粽(cinavu / 五

cinabu),用蘆葦(ljaviya / )包裹外層後,再用棉 線包捆好。

將包好的芋粉粽 (cinavu / cinabu)放入 六

水煮 1 小時。

蒸完 1 小時後,即可享 用好吃的芋粉粽 七

(cinavu / cinabu)。

19


食品標示與營養標示 包裝食品在我們日常飲食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食品型 態愈呈多樣化的今天,「食品標示」已成為消費者選購食品的重要指 標;業者將食品品質及內容經由正確的標示 方式顯示在包裝外觀上,不僅代表對其產品 的負責態度,也是食品品質的呈現方式。對 消費者來說,正確的標示除了可提供適當的 消費資訊外,消費者正確的認知和適宜的選 擇購買,也是對消費權益的另一層保障。

食品標示包括那些事項? 有容器或包裝的食品,都應該用中文及通用符 號顯著標示下列事項(如下圖): 1. 品名。 2. 內容物名稱及重量、容量或數量;其為二種以上混合物時,應分別 標明。 3. 食品添加物名稱。 4. 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輸入者應註明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 話號碼及地址。 5. 有效日期。經公告需標製造日期、保存期限或保存條件者,應一併 標示。 6.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標示事項。

20


相關規範: 必要的項目: 1、標題:營養標示。 2、營養項目: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 合物、鈉。 3、營養宣稱訴求之營養素:視宣稱內容而 定,例如:高鈣、無膽固醇、低鈉、低糖等。

依照行政院衛生署規範的營養標示,一共有五大類: (一)

(二) 營養標示

每一份量

240 毫升

本包裝含

4

營養標示 每100毫升

熱量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 鈉

116大卡 8公克 4公克 12公克 115毫克

172.3大卡

574.2大卡

1.6公克

5.2公克

11.6公克

38.6公克 51.5公克

383毫克

35.2 毫克

每一份量

30 公克

本包裝含

5 份

115毫克

每份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 鈉

93大卡

每份提供每日 營養素攝取量 基準值*之百分比 4.7%

3公克

5%

4.2公克

7.6%

10.8公克

3.4%

30毫克

1.3%

每日營養素攝取量之基準值:熱量2000大卡、蛋白質 60公克、脂肪55公克、碳水化合物320公克、鈉2400毫 克。

營養標示

每100毫升

每100毫升提供 每 日營養素攝取量基 準值*之百分比

37大卡

1.9%

蛋白質

2公克

3.3%

脂肪

1公克

1.8%

5公克

1.6%

35毫克

1.5%

8.0 公克

熱量

(五)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每100公克

碳水化合物 15.5公克

熱量

0.8 公克

7 份 每份

脂肪

脂肪

營養標示

每一份量 30 公克

蛋白質

1.0 公克

(四) 營養標示

熱量

蛋白質

(三)

本包裝含

43.2 大卡

熱量

每份

每日營養素攝取量之基準值:熱量2000大卡、蛋白質 60公克、脂肪55公克、碳水化合物320公克、鈉2400毫 克。

21


第二單元

石板屋與鞦韆

活動五、祖先群像與我 家庭kina cemekeljan (北排) / wacekecekele(魯凱) 一、排灣族 排灣族稱家庭為kina cemekeljan,在排灣族的觀 念中,家庭的意義包括了家宅umaq,家名ngadan a umaq,以及住在這一座家宅內的家庭成員 tacekeljan。 二、魯凱族 魯凱族稱家庭為wacekecekele。家屋 daane、家名以及家庭成員 是魯凱族親屬制度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家屋 umaq (北排) / daane(魯凱) 一、排灣族 排灣族的家屋以士文 (率芒) 溪作為界 線,分為南北兩種類型: 1.

南部的類型:三角型屋頂的半穴屋,是用蘆葦草作為屋頂, 用泥土與牛糞混和做為家屋的建築材料或是用竹子來搭設家 屋。

2.

北部的類型:三角型的屋頂,是用石版作為建築材料。

家屋的裡面是以地板作為界線,分為地面上跟地面下的兩個世界:

22


1. 地板上:是cuacua(人)生活的空間,稱為kasintan,也就是家庭 成員生活居住的地方;家屋內有神龕、床、倉庫、灶;家屋外 有廁所及豬舍。 2. 地板下:是cemas(神)的生活空間,稱為luvang,也是我們排灣 族祖先安息的地方。但因日據時代禁止室內葬且原先葬在屋內 的都要移出,因此現在都沒有將祖先葬在家屋裡的習俗了。 二、魯凱族: 魯凱族的家屋以板岩為建材,先以石塊 堆成側面及後面的牆壁,立中間的柱子、大 樑以及一些支撐用的小柱,然後立前牆、架 簷桁,最後是屋頂,先放置大塊木板,再覆 蓋上板岩。 門多位於前牆,進到屋子裡會先看到爐灶,前牆下方架坐台 貫通屋內屋外,是家人休息的地方。主柱所在位置是家裡祭祀的 地方,所以又稱為祖靈柱。存放種子的穀倉在主柱的後面,後面 的牆上有板岩隔成的石架,放置陶壺等貴重物品。較大的家屋屋 內的擺置陳設也相對比較多。 對魯凱族而言,家屋不僅是居住的地方,也是地位的象徵, 因此改建、美化家屋是大部分族人努力的目標。通常家屋由長子 繼承,且長子有義務協助其他子女興建家屋。

家名 cekelj (北排) / nagane ki daane(魯凱) 家屋是一個家庭的標誌,每一個家屋都有一個家名,住在這 個家的成員,會將家名加註在自己名字的後面。如果某人同時擁 有幾間家宅,就會有幾個家名。當他在甲屋時,就稱甲屋的家名, 在乙屋時,就稱乙屋的家名,就是以當時所在的或居住的家屋名 23


附在個人名的後面,作為辨識之用。家名原則上是由長子繼承, 分家出去的子女會有新家名,但分家的家名沒有本家家名貴重。

名字 ngadan(北排) /本名 nagane (魯凱) 排灣族人並沒有限制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名字,在許多部落 中,是以父母親雙方的祖父母、伯叔父母的名字來為自己的子女 命名,所以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名字的人並不少,稱呼他兩個名 字中的任何一個名字都可以。名字的意義大部分是以繼承祖父母 輩的名字為原則或是來自於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的名稱或是依 當時出生者降世時的特殊情景來命名,或是動詞、形容詞等。我 們除了可以依據名字來判斷是男性或女性 外,也可以透過名字的意義知道這個人的身分 地位。

家庭成員 tacekeljan(北排) / (魯凱) 一、排灣族 排灣族人,不論男女,第一個出生的子女 作為該家庭的長嗣,繼承這個家屋。長嗣的排灣語稱為vusam;南 排灣則稱為alaingan,這個字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作為種子的 粟,象徵家屋數量的增加像小米的成長一樣多。長嗣的弟妹結婚 時,要搬出去另建新家,他們的新家稱為vusam,意思就是播出去 的種子。vusam的權利與義務,就是繼承父母所建的家屋,並協助 弟妹建造家屋。

24


正確地說,vusam是父母最大的子女,是同胞 (同父同母) 中 最年長的哥哥或姊姊。身為vusam,結婚時一定要舉行「迎偶婚」 nakitarev,如果是男性必須娶太太進門,如果是女性,就招夫進 門,留在家中奉養父母並掌管家裡的事,並延續這一個家族。vusam 的弟妹們成年結婚時,必須離開自己的出生家庭,或舉行「從偶 婚」kitarev,加入配偶的出生家庭,共同延續配偶的家族;或舉 行「新建婚」kitjuayan,與配偶一起建立新家稱為kitjukuda,替自 己的下一代開創一個新的家族。如果男、女雙方都是頭目的長嗣, 就不必離開自己的家庭,而舉行「雙繼婚」mecevung tjara vusam, 在下一代的子女中,可以有兩個人各自繼承父親的、或母親的家 族。 二、魯凱族 魯凱族人,長子要繼承家族財產、土地、家屋,也因此較其 他的子女來的重要;長女因為要繼承母親的財產,重要性又比其 他子女高一點。 魯凱族的親屬稱謂:ama父親或是長一輩的陌生男性,例如 叔叔、伯伯;ina母親或是長一輩的陌生女性,像是姑姑、阿姨; umu 爺爺、外公或長兩輩之男性親屬;kayngu 奶奶、外婆或長 兩輩之女性親屬;kaka 通常用在稱呼哥哥或是姊姊,不分性別, 稱呼較自己年長之平輩親屬;agili 通常用在稱呼弟弟或是妹妹, 不分性別,稱呼較自己年幼的平輩親屬。

家族的設計──生死永相繫 一、排灣族 因為排灣族人死後必須葬回自己出生家庭 的地下,所以對一個排灣族人來說,出生家庭 25


才是自己的根,童年在那裡成長,死後在那裡安息。也因此,在 家屋地上生活與葬在地下的親人之間,形成了下列兩種關係: (1)家庭關係:住在地面上的所有人員,可以稱為家庭成員,以 夫婦關係為主,生育和養育新的下一代。 (2)家族關係:如果包含住在地面上的,與葬在地面下的所有成 員就成了家族成員。在家族成員中,以vusam關係為主,奉 養雙親、協助弟妹、祭拜祖先、延續家族。 葬在家屋地下的人員,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同胞兄弟姊妹,以 及哥哥或姊姊的子女;再下一代的關係也一樣。地面上的人和地 面下的祖先之間的連繫,是靠著這一家舉行迎偶婚的家庭成員串 聯在一起的。排灣族人以家族為核心的傳統,使得各個家庭以家 屋為基地,以家名為標誌,以vusam繼承為延續,形成了一個生 死永相繫,密不可分的情緣。 二、魯凱族 過去魯凱族人採行室內葬,由同性別的近親為其更衣,採蹲 踞葬,上下肢均屈置於胸前。完成之後接受親友的致哀,埋葬於 屋內的地下墓穴中。 魯凱族人重視家庭觀念,生時在家,死時也不會離開,葬在 外面被認為是殘忍的手段,不忍心親人一人在外受寒,除了意外 死亡外,不會將死人葬在野地。一般在家生病死亡均於家內埋 葬,如此,人雖然死了,可是仍住在一個屋子內,內心多少感到 安慰與平靜。

祭祀(北排) / twalrisi (魯凱) 一、排灣族 26


排灣族的祭祀種類繁多,可以分為「生命祭儀」、「歲時祭 儀」與「臨時祭儀」三種。第一,「生命祭儀」是指一個人從出 生到死亡有關生、老、病、死、婚姻等各項屬於個人行的祭祀活 動;第二,「歲時祭儀」是指部落每年定期舉行的儀式,最著名 的有每年舉行的masalut(收穫祭)、牡丹鄉特有的masupadai(稻米 收穫祭)及每五年舉行的maljeveq(五年祭)。第三,「臨時祭儀」 是指部落發生臨時事件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包括祈雨、祈晴、鎮 風、除雷;有關於土地及部落的祭祀,包括土地、聚落、水源; 有關於農作的祭祀,如豐收祭是一連串的祭祀,包括粟播種儀 式、粟入倉儀式、粟收穫祭;另有關於獵首、狩獵、文身、疫厲、 家畜、居所、財物、器具以及捕魚等祭,幾乎涵蓋所有排灣族人 的各種日常生活。 masalut(收穫祭) masalut(收穫祭)是排灣族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的歲時祭儀,是 相 當有意義的祭典,目的是感謝神靈的庇佑,並作為一個年度 開始或終止的分界。masalut的是指「跨越、超過」的意思,所以 masalut也可以說是「年的跨越」 ,是整個部落中每家每戶一年一 次的通過儀式。 排灣族的收穫祭可分為收穫前祭和收穫後祭兩種,收穫前祭 是指正式收穫前,祈求豐收的祝禱,收穫後祭則是指完全收割完 畢後所舉行的祭典。收穫祭前需要製作綁小米的繩子,各個家戶 會製作麻線,準備作為收割後綁小米時使用。當小米收成後,需 待靈媒統一拜祭神cemas後,才可開始搬運小米回家,但仍不准 食用新收的小米,隔天開始舉行收穫祭。 收穫祭的高潮,是家家戶戶會按籌備會議時之規定繳交釀酒 與小米,通常是酒一罈,小米是自家收成的十分之一,頭目會將 27


徵收來的小米作妥善分配,除了在祭司、靈媒和頭目之間分配 外,一部分也會分給較貧困的人,讓大家共享豐收的喜悅。 二、魯凱族 魯凱族的儀式可依其目的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與農事有關; 第二類的目的在於感謝祖靈並祈求繼續保佑;第三類則是界定個 人生命的不同階段,賦予個人社會身分的生命禮儀。 小米收穫祭kalalrisiane 每年國曆8月舉行,通常從報信開始,然後占卜、祈福儀式, 接著展開一連串的歌舞表演、盪鞦韆、搗穀、 鋸木等民俗競技活動,當所有活動結束後,全 部的人要集合在一個地方舉行灑聖水祭,作為 祭典的結束。灑聖水由婦女擔任主祭,其意義 在於感謝祖靈在祭典中給族人健康、豐收,並 保佑未來的日子能夠平安快樂。 以下為收穫祭期間所進行的活動: 烤小米餅儀式wacapi:只限男性參加,族人帶著小米麵糰到 特定地點,以石板燒烤;將石板燒熟後,把小米麵糰放置在上面, 再蓋上香蕉葉,之後再壓另一塊石板。看烤完後的狀態,來占卜 新一年的運勢。例如,若烤得太乾,表示新的一年可能雨水較少; 烤得溫潤,表示雨水豐沛。 刺福球wadulathe:魯凱族男子雙手持著用竹子製成的刺球 竿,眼神凝望著拋向空中的獵物,四周的老人、婦女、青年臉上 一片喜樂的鼓掌歡呼。從此活動體現出魯凱族男子的榮譽與尊 嚴。 盪鞦韆 talaisi:男子將少女盪高,其他的人在四周圍成一個 圓圈, 高唱傳統歌謠,跳著傳統舞蹈,當盪到最高處時,歌聲 28


便越高亢。其目的是強調婦女在族人中的重要地位,結過婚的婦 女或是風評不好的女孩皆不可盪鞦韆,因為鞦韆是象徵女人純潔 和高雅的氣質。

29


第二單元 石板屋與鞦韆 活動六、與祖先一起歌舞 一、排灣族 排灣族是善用藝術來表達生活與社會制度的民族,歌舞常與排灣 族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不論是遊戲、工作、 戀愛或祭典都會用歌舞表達喜怒哀樂。 排灣族舉行祭典或是婚禮時,各村男 女同聚在一起舉行舞會,未婚的男女可以 藉由共同跳舞的場所互相認識。 二、魯凱族 魯凱族之祭典活動大都以小米、 芋頭等農作物之生長為依據,歌舞活 動也以之為內涵,除此之外,歌舞也 都表現著男女勤勉操持家務、敬天法祖、社會分工的男女嚴格社會規 範。 魯凱族的舞步以四部舞最為普遍,其行進模擬百步蛇前行的動 作,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通常男生會排於隊伍前面,女生接在後面。 由於此舞步動作不劇烈,因此可以不斷的、持續的進行,配合著一首

30


接一首傳統、流行的歌謠,傳達豐收的歡樂,表現族人的團結。 舞蹈是一種運動,運動不僅能預防肥胖,達到控制體重並維持健 康體魄增進個人體適能,而進行有氧運動則是最有效達成的方法。有 氧運動是指保持長時間進行一項運動,而且呼吸與心跳次數會逐漸加 快,並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例如:快走、跑步、游泳、騎自行車、 有氧舞蹈等,有氧運動會燃燒葡萄糖及貯存在體內的脂肪。剛開始運 動時,能量通常來自於燃燒肝糖及葡萄糖,大約運動 20 分鐘後才會 慢慢開始燃燒脂肪,因此建議每次運動最好能持續 30 分鐘以上達到 燃燒脂肪的目的。 無氧運動是燃燒身體的葡萄糖與肝醣,雖然對減少體內脂肪並無 太大幫助,但無氧運動可增強身體肌力與提高身體代謝率,無氧運動 例如:100 或 200 公尺短跑(快跑)、拔河等。

31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之比較表 運動方式 辨別方式

有氧運動

無氧運動

耐力基礎

心肺功能

肌肉

運動強度

適度、中等

強烈

運動時氧氣供應 足夠

不足

主要來自葡萄糖、脂肪

葡萄糖和肝醣

能量來源 及蛋白質 舒暢

呼吸急促、困難、肌肉會

有負荷但尚可講話

酸痛、感受艱困

較少

稍高

增進心肺功能,控制體

增強速度、力量、爆發力、

重,減少脂肪

反應時間

馬拉松、長泳、划船、

短跑、籃球、棒球、舉重、

有氧舞蹈、爬山、競走

排球、足球、拔河、拳擊、

運動感受

受傷程度

訓練效果

運動類型

柔道、跆拳道

32


第二單元 石板屋與鞦韆 活動七、我是小小舞蹈家 歌、舞在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史上是緊密無法分開的,「歌」是 具體語言的表達,「舞」是抽象語言的表達,歌與舞的結合是排灣族 動態藝術的展現。 臺灣原住民族能歌善舞,以歌舞為 日常生活中之最大休閒娛樂,藉由歌舞 調劑生活,亦以此表達對勇武、愛情、 收穫的喜悅。傳統排灣族音樂反映了族 人生命禮俗、祭典儀式及社會生活各方 面的經驗;在排灣族舞蹈中,四步舞為其特有的舞蹈,舉行祭典儀式 後的族人會圍成圓圈跳四步舞表示慶祝;在魯凱族舞蹈中,四步舞為 最常見的舞蹈,通常在豐年祭、婚禮當中,由男女老少族人手牽手一 同歌舞,表現族人的團結,也於此彰顯個人的階級地位。而勇士舞為 男子表現獵績,結合力與美的豪邁表現,用以告知族人所獵到的獵 物,取得族人肯定。 祭儀歌謠大都表現在昔日族人耕 種、出征前後,或者祭拜神靈、祖先、 33


招亡魂之時所吟唱,尤其在各種祭儀中最常見;除了祭儀歌謠,還有 勇士舞之歌、工作歌、童謠、愛戀之歌…等傳統歌謠。我們一起就來 唱 vuvu / tarudraudrange 的歌謠吧!

34


ema’u’au(報信) 大社村童謠 採集者:楊美蓮 emau’au’au i talivalivalan. 在 talivalivalan 報信 tima zua lja ’unu? 是哪一個年輕人? ti esai kati ubak 是 esai 和 ubak patarane anema? 是在討論什麼? patara vuavualuq tua rinetjevusan. 在討論英雄的象徵 palikuzu qaliyan! 朋友們!回頭看看吧! lailaingan itjen nua ruikuiku, padai tjelesem maru suapan. 我們正被剽悍的人追逐,我們要把他們的頭整齊砍下,就像 那做掃把一樣砍成 tjelesem 一束一束的。

35


silrivulu(憶祖先的教誨) 霧台魯凱歌謠 採集者:吳榮順 ita pu silrivulu ku na si mamilringane nalrume 讓我們來回憶祖先所教的 a i na dha na i a si anika lredelrede nalrume 如嫩芽般純淨的教誨 a i ma da na ne la ma lri ka si lri vu lri lu me (無意義虛詞) a i ma da na ne la (無意義虛詞)

36


第二單元 石板屋與鞦韆 活動八、競技遊戲 台灣原住民之遊戲多屬競技性,觀 賞性之遊戲很少,尤其少有智慧啟發性 的遊戲。其競技性遊戲有賽跑、攀岩、 游泳、過大水、跳高、背負重物、頂上 功夫、挑重物…等,這與體能訓練頗有密切的關係;此外還有武藝競 技類之遊戲,包括弓箭、火槍射擊、擲石、投茅、劈材、鋸木、摔角… 等。 較輕鬆的遊戲有捉迷藏、盪鞦韆、竹槍等。其他如騎木馬,拖拉 葉、滾鐵圈等,亦為各族兒童所喜愛的遊戲。

除了傳統的競技運動之外,現在都推展健康路跑、溯溪、舊部落 尋根的團體活動,除了鍛練學生健康 的體魄外,也讓學生從運動中認識自 己祖先的具有智慧的傳統文化。同時 也是休閒活動之一,以傳統文化為基 底,運用不同的活動結合,達到寓教 於樂的效果,使學習更添加意義。 37


除了飲食外,有效的運動也能促進身體健康;我們每週至少三天 從事運動,而且每次 30 分鐘以上,讓運動強度達每分鐘心跳 130 次 以上(會喘,但仍可說話)。只要每天累積數次運動至少 30 分鐘,能 有效預防疾病。運動的好處很多,能增加新陳代謝、增強免疫能力, 也能消耗熱量,有益體重控制,還能增加心肺功能。 除此之外,能提高肌力及柔軟度,減少意外傷害; 更能紓解生活壓力,消除身心疲勞。

38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http://nanfong.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4.html http://nanfong.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5.html http://nanfong.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875.html http://www.wretch.cc/blog/flyfishr/9373281 http://www.shute.kh.edu.tw/~counseling/u/new%20jpg/fu.htm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tonytran/Costume/c_paiwan.htm 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6&ClassID=23&Race ID=5 http://blog.udn.com/tndsc/3852902 http://www1.pu.edu.tw/~s9735041/page5.htm http://www.atlaspost.com/POI-100454.htm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0/6/8/100506846.html?coluid=7&kindid =0&docid=100506846 http://ivy2156.pixnet.net/blog/post/7799208-%E3%80%90%E6%97%85%E9%81%8 A%E3%80%91%E4%B9%9D%E6%97%8F%E6%96%87%E5%8C%96%E6%9D% 91-%E8%97%9D%E8%A1%93%E8%A1%A8%E6%BC%94%E7%AF%87(%E4% BA%8C) http://tfrihc.myweb.hinet.net/volunter-5.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8-08/19/content_ 9495626.htm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302/101466-1.asp http://gaianewpark.blogspot.com/2011/04/1.html http://ginogo.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5.html 39


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6/n2230858.htm http://www.88news.org/?p=3998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28/n2768681.htm http://gaga.biodiv.tw/9507bx/057.htm http://www.tipp.org.tw/calendar/2010/8/paiwan_1.html 石板屋照片http://easy.sina.com.tw/info/stores/storeinfo_id-1536.html 魯凱女子照片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population/population.jspx?codeid=454&type=5 魯凱族祭儀照片 http://ticeda.cca.gov.tw/shenhua/012lkai/012jidian.html 魯凱族歌舞照片 http://www.catholic.org.tw/m99121kh/photo/5/20110613/5-4.htm 魯凱族cinabu照片 http://pthes.com/introduce_en.php 杜嫻怡老師研究資料 瑪卡札雅札雅社區發展協會 華國媛教授研究計劃團隊

40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排灣 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 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石磊(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田野調查報告。中研院民 族所專刊之 21。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石磊(1982)。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54。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許功明、柯惠譯(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神話。台北:稻香。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臺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北 市:臺原。 蔣斌、李靜怡(1987)。排灣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大 佳。 譚昌國,(2007)。排灣族。臺北市:三民。 屏東縣霧台鄉公所(1996)。霧台鄉誌。屏東縣:霧台鄉公所。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魯凱族。台北市: 臺原

41


國小健康與體育課程領域 原住民國中小學「醫療科學與人文」教育課程之設計 健康科學課本-北排灣、魯凱族 作者:華國媛教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原住民科學教育團隊 校對:華國媛教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原住民科學教育團隊 編輯排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原住民科學教育團隊 出版發行: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10608 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電話(886-2)2771-2171 出版日期:2014 年 1 月 ISBN:978-986-03-9836-6 版次:初版 定價:一二 O 元

國科會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贊助發行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